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务社会工作与临终关怀 医疗社会工作

医务社会工作与临终关怀 医疗社会工作

医务社会工作与临终关怀  医疗社会工作
医务社会工作与临终关怀  医疗社会工作

医务社会工作与临终关怀

历史与社会学院李小林 405532

【摘要】:临终关怀是社会需求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对病患临终的关怀充分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临终关怀也是医务社会工作的重要实务领域,本文主要介绍医务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介入临终关怀,以及从社会工作介入临终关怀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医务社会工作,临终关怀,社会工作介入

引言

临终关怀反映了重要的社会价值观念,引入了社会工作的系统论观点,它将个体视为有灵性、心理、生理、社会等多方面的需求的“全人”,这与社会工作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重视生活质量的同时,对于临终前的生命质量也提出了高的要求。临终关怀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的需要,它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医务社会工作的不断发展,也会促进临终关怀的发展,从而更好的服务于病患及其家属。

一、临终关怀的含义及发展

临终关怀是一种专注于在患者在将要离世前的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内,减轻其疾病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的医疗及心理的护理。临终关怀是对无治愈希望的患者的积极与整体性照顾,目的在于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品质,以控制疼痛、缓解患者其他相关生理症状,解除患者心理、社会与灵性层面的痛苦为重点;强调通过为患者提供保守性的治疗和支持性的照顾,尽可能使患者有尊严地、安详地死亡,与次同时,向患者家属提供支持系统与哀伤辅导。

临终关怀运动始于英国的圣克里斯多费医院。1976年英国护士桑得斯创办了世界著名的临终关怀机构(ST.Christophers'Hospice),使垂危病人在人生旅途的最后一段过程得到需要的满足和舒适的照顾,点燃了临终关怀运动的灯塔。在我国,“临终关怀”一词的正式应用,始于1988年天津医学院临终关怀研究中心的建立。

二、医务社会工作实务领域中的临终关怀

医务社会工作是指综合运用医务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方法,为有需要的个人、家庭机构和社区提供专业医务社会服务,帮助其舒缓、解决和预防医务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的职业活动。医务社会工作的任务是解决因疾病所导致的社会心理问题,关注重点是在医院里开展对病人个体的服务。

社会工作是临终关怀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务社会工作者作为临终关怀的服务的提供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医务社会工作的开展情况直接影响这临终关怀服务的质量。医务社会工作者通过对病人的准确评估,找到影响病人的主要心理问题和躯体问题,与病人和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使病人有更多情感流露,从而了解病人临终前的愿望和要求,帮助病人从复杂的心态中解脱出来,使病人获得心理与躯体的舒适,给病人带来一种满足感、安全感、尊重感,以提高病人临终阶段的生活质量。医务社会工作是由社会工作者与受助者合作而进行的复杂的助人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工作者承担

着重要角色,临终关怀向医疗社会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应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有爱心、有高度的责任感。

三、医务社会工作介入临终关怀的方法

社会工作有传统的三大工作方法,即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医务社会工作也可以采用这几种方法介入临终关怀的服务,由于临终关怀服务的对象的特殊性,社会工作介入临终关怀的侧重有所不同,总的来说,医务社会工作介入临终关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主要针对临终患者的服务。临终病人由于躯体疾病的折磨、对生的渴求和对死的恐惧,会产生一系列强烈而复杂的心理变化。因此,社会工作者要利用各种切实有效的方法给予他们心理上的支持和照护,要在言语、态度及行为上给患者以真挚、亲切、温暖、可信赖及安全的感受。根据患者的病情、病程及心理特征等,以亲切、科学、可信的言语去努力帮助患者面对现实、直面人生和正视死亡亡。社会工作者也要从整体上统筹患者的身体、心理、灵性、社会等各方面的需求,制定完整的照顾计划,并联合临终关怀团队中的其他人员,实施照顾计划。

2.针对患者家属的服务。临终关怀除了针对患者外,家人也是需要人们的关怀和支持的。在照顾临终患者时,家属承担着巨大的经济和精神压力,他们不仅要支撑患者巨额的医疗费用,还面临着即将失去至亲的痛苦。在患者家庭贫困时,医疗社会工作者要帮助患者家属寻找经济支持资源,包括社会保障,社会公益基金会,企业或个人的帮助等;同时,医疗社会工作者还应帮助家属及时宣泄不良情绪,处理日常生活中压力性事件造成的情绪问题;在家人离世后,由于太过悲伤,有些家属可能无法顺利回归到个人正常的社会生活中,此时就需要医疗社会工作者运用哀伤辅导等方式帮助家属度过哀伤时期。

3.学习一定的医学知识和护理技能,沟通不同群体,共同为患者临终关怀服务。医疗社会工作者要学习一定的医学护理知识,协助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基本的护理和医疗关怀,医疗社会工作者也要维持患者、患者家属、医护人员,甚至志愿者服务群体之间良好的沟通。以实现医疗信息、需求信息的畅通和有效传递,协调临终关怀团队的具体分工、操作方法、价值理念等,缓解由此而来的分歧和矛盾。

四、推动医疗社会工作介入临终关怀的建议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临终关怀的需求量很大,但我国目前只有两百多家临终关怀机构,规模都不大,经费投入偏少,而且工作人员的总体素质不高。医务社会工作介入临终关怀更是凤毛麟角,医务社会工作介入临终关怀也面临着一些困境,比如人们固有的死亡观念,伦理孝道观的约束,传统医学理念的影响以及实施临终关怀的决定权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有如下应对策略:

1.从多个渠道筹措资金,大力发展临终关怀机构。筹措资金的渠道可以是国家、集体和个人,鼓励多种形式的投资,包括私营、合资和独资的。还可以试着将临终关怀纳入医疗保险范围,争取更多的社会支持。

2.进行临终关怀服务宣传,对公民进行死亡教育,改变传统的观念。在全国范围内,特别是在医疗护理和社会公共服务界进行医疗社会工作临终关怀的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临终关怀服务。对公民进行死亡教育,即将有关死亡,濒死及其与生活关系的知识传递给他们,目的在于改变人们传统观念中的缺憾构成,让人们了解死亡,也教会人们为临死病人提供帮助的能力,获得健康的死亡知识。

3.改变传统医学理念。传统的医学理念是以治愈疾病为主,而今的医学理念应该是以对症为主的照护。像很多癌症病人其实都是无法治愈的,在那个时候,

其实最重要的是想办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不是一味的治疗,试图延长生存时间。

4.培养更多的专业医务社会工作者。专业的临终关怀服务人员在我国是很缺乏的,要注重培养在临终关怀服务这一块的专业的医疗社会工作者,他们可以去到社区、医院、临终关怀等机构为病人提供专业的临终关怀服务,提高全国临终关怀服务的整体质量。

结论

在我国,虽然临终关怀起步晚,运用的专业医务社会工作方法更少,但是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人们对好的临终生活质量的需要,以及社会工作者对与临终生命无限的尊重,我国的医务社会工作临终关怀服务一定会有辽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罗灵,仲伟爱.临终关怀与医务社会工作[J].中国民康医学.2010.(22) 【2】封莉莉.我国临终关怀发展现状及应对策略[J].吉林医药学院.2009.02.02

【3】秦燕.医务社会工作[M].台北:巨流图书公司, 1996: 68-71.

【4】廖荣利.医疗社会工作[M].台北:巨流图书公司, 1991: 20.

社会工作之危机干预

研究生课程考核试卷 科目:教师: 姓名:学号: 专业:社会工作类别:全日制专业硕士上课时间: 考生成绩: 卷面成绩平时成绩课程综合成绩 阅卷评语: 阅卷教师(签名) 重庆大学研究生院制

危机干预理论 一、理论概述 (一)背景:危机干预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1 早期的临床研究 (1)埃里克·林德曼(Erich Lindemann)在1942年波士顿大火后,开始从事火灾后悲伤反应的研究。 (2)精神病学家吉拉尔德·卡普兰(Gerald Caplan)与社会工作者霍沃德(Howard Parad)的后续研究,使危机干预理论在1960及1970年间迅速发展,特别是在社会工作的实务领域。 (3)泰哈尔斯特(Tyhurst,1958)指出一般健康的人在遭受严重压力的反应,会对于创伤经验进行立即性的处理,以获得正向成果。 (4)1949年,鲁宾·赫尔(Reubin Hill)受系统理论的影响,研究因战争所造成的家人离散与重聚,关注家庭压力的社会性结构,并建立家庭压力理论(ABCX模式)。 2 压力和疾病 危机理论受到生活压力时间所造成生理反应的研究的强烈影响。塞里(Selye,1956)认为有机体的自然状态与其环境相适应,某一部分的改变会引起整体的不平衡。 3 压力与对抗 压力与压力应对的生物学概念强调,角色长期受限制对压力应对产生的重要性。当我们很少了解社会经济地位、性别、种族或者民族地位、年龄、婚姻关系对危机反应的不同影响时,会很难避免在低社会经济地位人群中较高地发展危机反应的比例。 (二)危机干预理论的假设 1.对个人而言,面对突然压力情境及危机事件,所经历的情感失衡、社会失序、认知失调及生理症状,都是不平常的。 2.严重情境的苦恼,是一种生活经验,也属于在稳定情绪、认知、身体状况下的一种沮丧,而非病态。 3.特殊的生活事件将会造成破坏。 4.在失衡状态的期间,人会主寻求生活的平衡与和谐,评估事件的意义,及检视个人生活中,可资运用以应对危机的个人与社会资源。 5.当致力于情绪的再平衡时,个人常会处于心理易受伤害的紧张状态。 6.当个人受伤的状况升高时,特别会寻求心理上的协助。 7.危机反应的特征在整个阶段中,不论调适或适应不良,都会显现出来。 8.危机和负向结果一样,都提供了成长与发展的机会。 (三)危机干预理论的相关概念 1 危机:卡普兰将危机定义为“危机是指人们实现重大生活目标时受到阻碍,

探索“社会支持”为本的社会工作干预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4f2536387.html, 探索“社会支持”为本的社会工作干预 作者:文雅朱眉华 来源:《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02期 [摘要]社会支持干预旨为改善特定人群社会支持所采取的策略和专业手法,包括直接的帮助和支持,以及通过改善其社会支持网络的结构和广度以提高社会支持的措施。在当前城乡流动背景下,面临外来人口不断增长的社会服务需求、较低的城市融入以及获取社会资源能力不足等问题,社会工作者如何从社会支持的角度开展有针对性的干预,促进外来人口的社区融入和社会融合?本文以在上海两个流动人口聚居区开展的社会服务为例,通过对14户流动家庭和本地社会服务机构相关人员的访谈,结合文献研究和参与式观察,探索以社会支持为本的社会工作干预模式,以此提升社会服务的有效性及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通过比较正式和非正式支持的特点,梳理聚居区所开展的社会服务以及其对流动家庭社会支持的影响,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不同社会支持维度划分的社区干预模式。该模式注重整合正式和非正式社会支持,同时结合专业化和层次化的社区服务,以实现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目标。 [关键词]社会支持社会工作干预社区服务城乡流动社会融合 [作者简介]文雅(1974-),女,湖南岳阳人,麦吉尔大学社会工作学院,博士,研究方向为儿童福利、社会工作、社会政策;朱眉华(1964-),女,浙江海宁人,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家庭与儿童社会工作及社会政策。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72(2016)02-0017-08 一、概念厘清 有关社会支持的实证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针对个体健康的社区心理学和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社会关系对个体健康、抵御疾病和治疗康复有着重要的作用。①②其中,社会支持对个体心理健康保护机制作用通过直接效应(主效应),促进个体心理适应,或通过减缓压力带来的负面作用的间接效应,对个体心理健康产生影响。③④近年来,社会支持研究开始突破心理学界限,发展成一个多维度的概念。①在内容上,社会支持包括物质支持,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和社会交往支持;从结构/功能上看,社会支持受人际关系网络影响,如强/弱关系分别产生不同种类、数量的社会支持;根据提供渠道的不同,又可分为正式和非正式支持——正式支持包括政府、事业单位、社区、企业和市场提供的支持,非正式支持包括出于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等其他私人关系提供的帮助和支持。此外,社会支持还有实际提供的支持和所感受的支持的区别。② 从社会学视角来看,社会支持是指一定的社会网络运用特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社会弱者进行无偿帮助的一种选择性社会行为,③通俗理解就是来自他人或社会的扶持和帮助。在我国,社会支持成为帮助弱势群体的重要手段之一,其理论也被广泛应用于包括社会工作在内的

医务社会工作介绍

医务社会工作介绍 国外医务社会工作得发展已有上百年历史,在医务社会工作在卫生事业发展的过程中演着不可替代得作用,促进了医院各部门、患者、社区、家庭等各方面的相互协调。 近年来,在我国一些发达城市如上海,医务社会工作逐渐兴起。2000年上海东方医院正式成立了我国首家医务社会工作部。目前,我国已有十余家医疗机构相继出现了医务社会工作者。 医务社会工作定义 医务社会工作就是把社会工作得专业知识和技术运用到医疗、卫生、保健机构中,协助病人及其家属解决与疾病相关得社会、经济、家庭、职业、心理等问题,以提高医疗效果。医务社会工作不但能促使病人早日痊愈,保持身心健康,而且协助解决产生疾病或因疾病而产生得各种社会问题,预防疾病得蔓延与复发,使病人精神振作地重新适应社会。 医务社会工作处理问题分类 对于医务社会工作而言,在实务的过程中大致会遇到如下几大类相关的问题: 1、医疗适应问题,包括: (1)抱怨医疗处置失当。(2)要求特定治疗。(3)拒绝医疗。(4)无法适应疾病症状。(5)无法适应治疗或检查产生的副作用。(6)不恰当的医疗期待。(7)对疾病治疗的不了解。 2、入院和出院问题,包括: (1)认为病情未愈,不宜出院、转院,或者认为住在本院是应得权益而拒绝出、转院。(2)无法处理出院后的照顾。(3)对其他医疗设施不满,不愿转出。(4)门诊追踪困难。(5)对出院后的病况不安。(6)要求转往特定医院。(7)需要人力工具协助。(8)无处可去,待安置。(9)家人或亲友拒绝照顾。(10)纠纷未和解,或私人事务不愿出院。(11)住院安排问题。(12)不辞而别,自动出院。 3、伤残复健问题,包括: (1)无法接受伤残。(2)不了解伤残复健。(3)拒绝复健。(4)需要复健用具。(5)需要复健计划。(6)需要人力协助。(7)需要技艺(职能)训练。(8)残障鉴定 4、适应问题,包括:

医疗社会工作

论社会工作方法与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 摘要:如今,医疗纠纷已成为社会上一大难题,每年都会因为各种原因产生大量的医疗纠纷问题,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看,医疗纠纷无疑成为了阻碍和谐社会建设的一大障碍。为了更好的解决医疗纠纷,建设更和谐的医患关系,社会工作方法被引进到了医疗的领域,将社会工作方法有效地和医疗技术相结合,能够更有效的、更人性化的解决在医疗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医患的不和谐问题。 关键词:社会工作方法;和谐;医患关系 医疗社会工作在不断的发展中,已经有了自身的一套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将社会工作方法有效地和医疗结合在一起,可以为更好的建设和谐社会作贡献。在医疗过程中,怎样更有效的发挥社会工作方法的作用,成了建设和谐医患关系的关键。 一、医疗社会工作的发展 社会工作最早起源于外国,在社会工作专业的方法被运用到医疗之前,它就已经是解决社会上不和谐问题的重要手段了。社会工作者致力于处理社会问题,他们运用各种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去帮助有需要帮助的人。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健康还是疾病,社会工作者始终秉持着接纳尊重的原则接受每一位案主的求助。由于人的生存必须面对生老病死,医疗社会工作出现了,并且逐渐发展成为社会工作的重要领域。 医疗社会工作最早起源于英美国家,1905年美国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开始引进社会工作者,正式成立社会工作部,为病人提供社会服务。1918年全美医院社会工作协会成立。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如今医疗社会工作者的足迹遍布全美的医院和社区。 瑞典、德国等欧洲国家的社会工作都很活跃。在瑞典主要以政府为主体,大多数社会工作者是以国家公职人员身份出现,社会工作服务模式包括老年人服务、残疾人服务、儿童照顾、贫困者救济和医疗保健方面。医疗社会工作不断地发展,成为了社会工作中极具特色的一个部分。 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的医疗社会工作也有相当的发展。1949年台北医院首先成立社会服务部,到1967年台湾省立医院普遍成立社会服务部,1983年台湾成立医务社会服务协会,并于1991年更名为医务社会工作协会。1985年台湾“行政院”卫生署将社会工作纳入医院评价标准。1989年台湾“行政院”卫生署公布慢性病医院和精神科医院设置标准,规定设立社会工作人员。医务社会工作在台湾依靠政府行政力量得到迅速发展。 在大陆,早在1921年北京协和医院就建立了社会工作部,而后济南齐鲁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南京鼓楼医院、上海红十字会医院、上海仁济医院、重庆仁济医院等都先后设立了社会工作部,开展医务社会工作服务。社会工作部发挥着医生和病人之间桥梁的作用。近年来,在社会学和社会工作教育迅速发展的情况

医务社工:医务社会工作的其他服务方式

除了个案、小组和社区三大服务手法以外,医务社会工作还有其他一些服务方式:如,医务社会行政、志愿服务、安宁照顾、悲伤辅导,等等。一、医院中的志愿服务1、志愿者的定义和特点所谓志愿工作者是指在公共和志愿团体内,不接受报酬而贡献其服务及参与各种社会福利活动的任何人士。这些志愿者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特点:(1)自动自发的参与;(2)部分时间的贡献。志愿者不是全职的工作,而是个人在他/她的主要职责之外,将剩余时间和精力无偿地奉献出来;(3)总合的服务胜过个人的努力。志愿者不标榜个人,不抬高自己,而是通过部份时间的付出和体力、智力的奉献,来推动总体的服务功效及其提高。(4)最重要的是获取精神上的满足。2、医院志愿者的功能(1)代表医院与社会对病人及家属提供关怀与协助。(2)拓展医院有意义的服务,增加与病患的沟通,促使员工改善态度。(3)在社会上倡导志愿服务的概念,促进社会进步和谐。3、志愿者组织的行政程序在开展社会工作服务的过程中,志愿者的组织有一些基本的程序,它们主要是:(1)规划,包括志愿服务的目标和宗旨。(2)组织,主要指计划和工作设计的确立。(3)招募,包括海报张贴、报社和电台广告、学校和相关团体公文通知、单张派发等方法(4)面谈,通过社会工作者或者资深志愿者的当面谈话,了解志愿者的的动机、特点及帮助志愿者对志愿活动具有正确认识与期待。(5)安排,根据志愿者的意愿及能力来安排其服务组别和值班时间。(6)训练,包括职前训练、见习、实习、在职训练。(7)服务督导,利用留言簿、工作日志、小组讨论、训练员经常沟通等方式来指导、修正、改善志愿者的志愿服务。(8)评估和控制(9)表扬、批评和奖惩。 二、安宁照顾和缓和照顾中华考试论坛1、安宁照顾和缓和照顾的定义与基础安宁服务是一种缓减性和支持性的服务方案,是为即将死亡的人和他们的家属提供生理、心理、社会和灵性上的持续照顾,又称临终照顾或善终服务。这种服务的最最初始状态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以前,由一些善心人士为伤病旅客或朝圣者提供的以作短暂休息的避难所。1967年西西里山德士女士在伦敦成立圣克里斯多福安宁院,成为第一所现代化的安宁院。20世纪70年代,安宁照顾的概念在美国普及,至1985年美国已有1200所安宁院。近年来,“缓和医疗照顾”这个名词较被普遍运用。“缓和照顾”,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是指对不能治疗的病患采取积极的、全人的照顾,其目标在于确保病患和其家庭的最佳生活品质。缓和照顾的关注点在于控制疼痛及其相关症状,减轻痛苦和增进剩余生命的品质。缓和照顾结合了心理及精神层面的照顾,让病患有尊严地活出自己的生命,及提供家属在病患生病期间及逝世后哀伤的各种支持。缓和照顾不论是在安宁或居家照顾,都提供了独特的整合照顾方式。缓和性照顾的实施是建基于不述理念基础之上:(1)生活品质的提升。(2)疼痛能被控制。(3)症状能够且必须被解除。(4)沟通可被改善(指专业人员、病患、家属之间)。(5)家属的需要一起被重视、关心,并且给予帮助及支持。(6)灵性照顾是重要的。(7)工作人员与照顾者需要支持。(8)丧亲是痛苦的,家人常常需要帮助。(9)相关研究是必要的。(10)教育对专业人员、照顾者、社会大众是重要的。(11)照顾最好由拥有技巧及具有动力的团队担任。(12)好的照顾模式应该为:从得病到死亡这段期间,初期以治疗性照顾为重,后期则以缓和性照顾为主;死亡以后则延伸为家人照顾。2、安宁照顾的内容根据美国安宁照顾组织的资料,安宁照顾或善终服务的内容应该包括:(1)针对病患的病痛及症状提供专业化的治疗及身心全面的照顾。(2)妥善运用适切的工作人员及潜在资源以提升服务品质。(3)帮助病人维持正常的生活形态。(4)对于临终病人的家属及亲友提供温暖的照顾与帮助。(5)在病人死亡后对家属进行追踪式的照顾。(6)对工作人员表达适当的关怀与体谅。

(完整版)医务社会工作

第一章医务社会工作的定义专业地位角色 1、医务社会工作概念的构成要素主要有7个:一是以社会福利服务专业价值观与专业伦理为指导;二是医务社会工作的性质是社会福利服务,实质和精髓是为病人、家属和公民提供免费和以公民社会权利为基础的社会福利服务;三是医务社会工作实务追求的目标是社会公平与社会平等,健康公平与健康平等;四是医务社会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是病人、家属等弱势群体、劣势群体和所有需要帮助的困难人群;五是医务社会工作的主要功能、作用是解决服务的心理问题和因疾病导致的其他社会问题,直接改善他们的健康状况和生活环境,间接改变、影响宏观的社会环境、制度安排与政策模式;六是医务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的助人技巧和组织化、制度化社会服务方法,而不是单纯的社会关怀和无私奉献;七是医务社会工作者的运行机制是及时回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要,有效解决服务对象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 2、医务社会工作的分类角度和三大专业特征:分类角度:①按照国家划分,可以分为英国、美国、法国、日本、韩国、瑞典、中国的医务社会工作;②按照服务对象划分,可以分为儿童、残疾人、老年人、妇女、慢性病患者和普通病人的社会服务;③按照服务对象和服务场所划分,可以分为职业健康社会工作、学校健康社会工作和监狱健康社会工作等; ④从整个社会工作专业实务领域看,医务、学校健康社会工作、狭义福利、住房、就业服务和个人、家庭、社区、群体服务是医务社会工作实务的重要领域;⑤从社会服务体系发展规律和结构变迁角度看,医务社会工作与健康照顾社会工作处于整个社会服务体系的最高层次。三大特征:①社会福利性:主要目的是解决公民的生老病死和基本生活问题;②跨学科:说明医务社会工作的学科性质,说明医务社会工作跨越社会福利与健康照顾两大学科群;③综合性 3、医务社会工作的研究对象①医务社会工作的宏观研究对象是特定社会制度中的医药卫生体系和健康照顾服务体系;②医务社会工作的直接、具体研究对象是医疗卫生和健康照顾服务领域;③医务社会工作要研究各式各样医疗机构的组织结构、科室设置、社会功能与运作机制;④医务社会工作必须研究各类疾病和疾病预防、疾病治疗和康复的医学知识; ⑤医务社会工作的研究对象还有医学教育、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和社会教育三大教育体系;⑥医务社会工作还必须高度重视基础理论研究,重视大的方针政策的研究,以及纵向历史比较研究和横向国际比较研究;⑦医务社会工作还应当研究特定社会的福利文化和医药卫生文化。 4、医务社会工作的服务领域和工作范围: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生物医学与临床医疗、精神疾病与精神健康、康复服务、家庭医学与社区健康服务。 5、医务社会工作研究对象的结构性变化规律与发展趋势①医务社会工作概念内涵外延在不断变化;②医务社会工作概念与服务覆盖范围不断扩大;③医务社会工作概念与服务的系统性、开放性和综合性色彩越来越浓厚;④医务社会工作概念与服务越来越多地反映为医院之外、非医疗性和综合性社会工作干预措施。 6、健康促进的五个主要领域①制定健康的公共政策;②创建支持性环境;③加强社区的行动;④发展个人的技能;⑤调整健康照顾服务的方向。 7、康复范围主要有四个方面①医学康复,主要是利用医疗手段促进康复;②教育康复,主要是通过特殊教育和培训以促进康复;③职业康复,主要是通过职业训练恢复残疾人的就业能力,帮助他们取得就业机会;④社会康复,主要是在社会层次上采取与社会生活有关的措施,促使残疾人重返社会和工作岗位。 8、医务社会工作服务的基本功能①医务社会工作者致力于病人及其家庭成员的心理疾病与健康等社会影响因素的预防和治疗,使医生可以专心致志地从事生理疾病的治疗,有助于病人获得全面的综合性服务;②医务社会工作者直接参与病人管理,参与医疗服务流程和健康照顾服务活动的过程;③医务社会工作为病人提供超越医院的延伸性和连续性的健康照顾、确保病人完全康复;④除提供直接临床服务、连续性服务和参与病人管理之外,以疾病预防、健康风险因素预防、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预防为主的预防服务于健康促进是医务社会工作的重要职能;⑤医务社会工作既是社会工作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健康照顾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跨越两个学科领域,在医学学科与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科学研究中都扮演积极重要的角色。 9、现阶段医务社会工作者的职责范围和服务内容的优先领域:①广泛开展健康需要评估和高危人群的筛查;②广泛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③对病人及其家属提供咨询和心理关怀;④协助病人适应医院和医疗环境;⑤对病人提供医疗救助和经济支持;⑥对病人及其家属提供家庭支持和家庭福利服务;⑦组织志愿服务和开展社区服务;⑧广泛开展社区健康教育,普及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⑨改善就医环境和加强医患沟通;⑩组织病人自助互助小组、俱乐部和娱乐活动等。第二章医务社会工作的知识结构与理论基础 1、医务社会工作的知识构成①医学基础知识和医学科学体系,主要是回答有关疾病、病理、治疗和健康的基本知识;②社会福利理论与社会工作知识,主要涉及社会福利制度与社会工作专业服务;③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主要为医务社会工作实务提供宽广知识基础。 2、医务社会工作的知识体系的结构:可分为微观、中观与宏观知识三个层次。综观医务社会工作的知识体系,其中最微观、最基础、最主要、最直接和操作化知识层次是有关个人身心健康和家庭生活质量的。①微观层次专业知识为社会工作者提供最直接的帮助,建构医务社会工作者的个人需要和目标;②中观层次专业知识体系主要是有关社区与组织的,社区通常分为地域社区与功能社区两种。③宏观层次专业知识主要是有关健康照顾体系\社会福利体系和社会政策框架等

医院社会工作模式

“1234+”医务社工模式下的“双工互动”“双义相伴” 精准志愿服务项目 成都市新都区中医医院在“1234+模式”医务社工下,开展了“双工互动”“双义相伴”志愿服务项目,让志愿者在医院精准的开展志愿服务, “1234+”医务社工模式简介 医务社工是指在医疗机构中提供专业服务的社会工作者,在协调医患关系、开展人文关怀、链接社会资源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2014年9月,由成都市新都区人民政府出资购买社会服务,在新都区卫计局和区红十字会的监督管理下,成都市新都区中医医院率先引进医务社工项目试点,并逐渐探索出具有新都特色的医务社工“1234+模式”。即1支队伍:能够熟练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开展医务社会工作的专业队伍;2方参与:政府力量和社会力量相辅相成、共建共管;3个理念:专业化、组织化、人性化服务理念;4项机制:资金保障机制、专业督导机制、多方参与评价机制、研究培养机制;“1234+”:整合可以整合的平台、资源,联合可以联合的力量,走出一条具有新都特色的医务社工模式。项目探索建立完善的资金保障机制、专业督导机制、多方参与评价机制和研究培养机制四大机制。 链接多方社会资源,引导外部志愿者服务进医院 由于医院服务的专业性,未经培训的志愿者很难融入医院工作环境。新都区中医医院依托“1234+”医务社工,创新外部志愿者招募和管理方式,多途径凝聚志愿力量。在“精简效能、按需设置、循序渐进”的指导下,两名专职社工入驻新都区中医医院社工服务站,开展社工服务、培训服务和志愿服务,带动医院志愿者服务发展。医务社工发挥资源链接专业优势,在新都区内联系西南石油大学的学生志愿者、成都医学院学生志愿者、新都区红十字会志愿者和社会病友(家属)志愿者;建立外部志愿者管理制度,激励和培训制度,引导外部志愿者参与医院志愿服务。 整合医院志愿者服务,提升内部志愿者凝聚力 新都区中医医院活跃着数支志愿者服务队:2010年,新都区中医医院建立由40名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新都区红十字会应急救援志愿服务队,2014年4名工作人员加入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志愿者。2015年,25名共青团员组建共青团志愿者服务队,16名青年卫生技术骨干组成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者队等。医院各志愿队医护人员认同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和工作方法,志愿联合社工提供以人为中心的“生物+心理+社会”新型医务社工服务,扩大了志愿服务范围,提升内部志愿者的凝聚力。 打造“生物+心理+社会”新型精准志愿服务 医院志愿者和社工联合开展了“健康一生”健康教育,定期到社区开展健康讲座、健康

社会工作之危机干预

研究生课程考核试卷科目: 教师: 姓名: 学号: 专业: 社会工作类别: 全日制专业硕士上课时间: 考生成绩: 卷面成绩平时成绩课程综合成绩 阅卷评语: 阅卷教师(签名) 重庆大学研究生院制

危机干预理论 一、理论概述 (一)背景:危机干预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1 早期的临床研究 (1)埃里克·林德曼(Erich Lindemann)在1942年波士顿大火后,开始从事火灾后悲伤反应的研究。 (2)精神病学家吉拉尔德·卡普兰(Gerald Caplan)与社会工作者霍沃德(Howard Parad)的后续研究,使危机干预理论在1960及1970年间迅速发展,特别就是在社会工作的实务领域。 (3)泰哈尔斯特(Tyhurst,1958)指出一般健康的人在遭受严重压力的反应,会对于创伤经验进行立即性的处理,以获得正向成果。 (4)1949年,鲁宾·赫尔(Reubin Hill)受系统理论的影响,研究因战争所造成的家人离散与重聚,关注家庭压力的社会性结构,并建立家庭压力理论(ABCX模式)。 2 压力与疾病 危机理论受到生活压力时间所造成生理反应的研究的强烈影响。塞里(Selye,1956)认为有机体的自然状态与其环境相适应,某一部分的改变会引起整体的不平衡。 3 压力与对抗 压力与压力应对的生物学概念强调,角色长期受限制对压力应对产生的重要性。当我们很少了解社会经济地位、性别、种族或者民族地位、年龄、婚姻关系对危机反应的不同影响时,会很难避免在低社会经济地位人群中较高地发展危机反应的比例。 (二)危机干预理论的假设 1、对个人而言,面对突然压力情境及危机事件,所经历的情感失衡、社会失序、认知失调及生理症状,都就是不平常的。 2、严重情境的苦恼,就是一种生活经验,也属于在稳定情绪、认知、身体状况下的一种沮丧,而非病态。 3、特殊的生活事件将会造成破坏。 4、在失衡状态的期间,人会主寻求生活的平衡与与谐,评估事件的意义,及检视个人生活中,可资运用以应对危机的个人与社会资源。 5、当致力于情绪的再平衡时,个人常会处于心理易受伤害的紧张状态。 6、当个人受伤的状况升高时,特别会寻求心理上的协助。 7、危机反应的特征在整个阶段中,不论调适或适应不良,都会显现出来。 8、危机与负向结果一样,都提供了成长与发展的机会。 (三)危机干预理论的相关概念 1 危机:卡普兰将危机定义为“危机就是指人们实现重大生活目标时受到阻碍,

医务社会工作开展计划书

医务社会工作开展计划书 医务社会工作,有人会把它等同于我们概念中的医院内的社会行政工作,认为医务社会工作是医院的医疗管理、医疗监督、医疗纠纷的处置,来信来访的回复接待等。其实,这是根本上的两个不同概念,医务社会工作简单而言,是指在医院围绕医疗过程而开展的社会工作,这包括对病人的心理援助、情绪问题的处理、解决病人及其家属的心理问题、解决病人与家属成员或社会交往上的障碍、提升病人的自助能力、帮助病人寻求获取社会资源、安排病人的康复计划、为病人提供出院转介服务等。这是一个全新的专业,它完全着眼于为病人及其家属提供全方位的人性化服务上。我们已在医院内开展了一部分具医务社会工作特点的工作,如推行介护工作,安排门急诊导医服务等,但这都是医院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或提高医疗护理整体质量的举措或延伸,不能简单等同于医务社会工作。医务社会工作是一门专业,必须由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士去展开工作,而且医务社会和大多数社会工作一样,有包括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在内的专业工作方式。由此可见,在我国尚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医务社会工作人员和开展医务社会工作。 在西方和我国港、台地区,医务社会工作者(简称医务社工)一般从正规大学的社会工作系毕业,持至少大专以上专业文凭,在有些国家包括我国香港,还必须经专业资格认证和注册才能开展工作。医务社工可以作为医院的员工或医院行政主管机构的派驻人员进行工

作。医务社工在为病人及其家属提供服务时,一般充当以下角色:1、病人与其家属的桥梁:为病人解决因疾病而引发的与家人之间的紧张关系或交往困难,协调家庭问题。 2、病人与社会之间的桥梁:为病人解决因疾病引起的自我能力的下降,社会交往障碍,提升病人的社会融入能力。 3、病人与社会资源之间的桥梁:帮助病人与其家属寻求、获取合理必要的社会资源,包括社会支助,也可以为病人推荐、安排出院后的康复机构或进一步深入治疗的方向,发挥中介作用。 4、病人与医院之间的桥梁:帮助病人了解医院的医疗资源,包括专业特色、治疗项目、帮助医护人员获取更多的病人的信息或帮助病人得到更多有关诊疗的信息,以促进诊疗的效果;除此之外,还可发挥缓解医患矛盾的作用。 由此可见,医务社工在开展工作时,并不是单纯地立足于医院内部的,他必须站在病人的立场全方位地提供包括寻求、获取社会资源在内的各项必要服务。 计划培养医务社工能力: 1、通过阅读医学书籍及向有关医护人员咨询来了解所必需的医疗知识。 2、从医院所在地区的地理位置、人口特点、服务结构、居民医疗需要、有关社会资源的分布、社区中影响卫生健康的因素等多个方面着手来认识社区。

老年社会工作个案干预模拟设计虚构

老年社会工作个案干预方案 一、服务对象 李某,女,65岁,此前是小学教师。丈夫健在,与丈夫居住,经济条件良好,夫妻感情深厚。有一儿一女,儿女居住在本市,会每月来看望,亲子关系良好。案主早年生活环境较好,但不注重身体健康,现在近几年身体状况不好,没有致命大病,但是连续受风湿、胆结石、囊肿等疾病所扰。案主因此而产生焦虑等负面情绪,严重影响到生活,在儿女推荐下,案主到社区助老机构,向社工求助。 二、案主状况评估 (一)问题 案主去年被检查出比较严重的肝囊肿,随后又因胆结石手术,尽管并不致命,但让案主开始意识到自己已经变老,身体状况不好,面临着疾病甚至是死亡的威胁。 自此案主开始产生焦虑,对自己身体状况疑神疑鬼,每当身体有不适就异常紧张,一年来去医院体检了数次,尽管结果显示并无大碍,但仍然非常忧心。伴随焦虑,案主的睡眠、饮食质量大大下降,也严重影响了家人的生活。案主丈夫作为唯一与之共同居住的人,受其影响最大,夫妻关系出现了轻微的裂缝,案主觉得丈夫不关心她,丈夫对案主的疑神疑鬼则感到不耐。 (二)优势和资源 1.案主家庭系统状况良好,可以给予案主情感支持和环境支持。 2.案主自身文化素养和智力水平比较高。 3.案主所在社区社会资源丰富,可以为案主提供资源支持。

三、个案服务背景 助老机构“美丽夕阳”主要为社区老年人提供服务,以失能老人照护方面的居家康复护理服务为主,社会工作的个案、小组服务为辅。在有案主主动求助的情况下,机构会安排社工评估案主的需求,如案主需求在机构的服务范围和服务能力内,社工可以进行简单的个案服务,次数不超过五次。如案主需求较为复杂,情况较为严重,社工会为案主转介到更有针对性的其他机构继续接受服务。 四、个案服务目标 (一)整体目标 帮助案主缓解焦虑情绪,调整对衰老和死亡的认知,以积极态度面对老年生活。 (二)具体目标 1.与案主建立专业关系和信任关系。 2. 帮助案主体察过度焦虑和疑病背后的非理性认知。 3.引导案主通过自我探查,重建对老年生活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改善情绪。 4.与案主家属沟通,鼓励案主家属提高的对案主理解与关怀,与案主共同走出困境。 四、具体服务步骤 本次个案过程中一共与案主进行了三次面谈,每周一次,每次面谈时间为1~1.5小时。在此之前,社工对案主及其家人有过一次探访,初步了解案主的问题和生活状况,请案主填写了一份量表。在第三次面谈后,社工与案主的丈夫、子女进行简短的对话,请案主家人对案主多加理解和关怀。

社会工作之危机干预

研究生课程考核试卷 科目: 教师: 姓名: 学号: 专业: 社会工作类别: 全日制专业硕士上课时间: 考生成绩: 卷面成绩平时成绩课程综合成绩 阅卷评语: 阅卷教师(签名) 重庆大学研究生院制

危机干预理论 一、理论概述 (一)背景:危机干预理论得起源与发展 1 早期得临床研究 (1)埃里克·林德曼(Erich Lindemann)在1942年波士顿大火后,开始从事火灾后悲伤反应得研究。 (2)精神病学家吉拉尔德·卡普兰(Gerald Caplan)与社会工作者霍沃德(Howard Parad)得后续研究,使危机干预理论在1960及1970年间迅速发展,特别就是在社会工作得实务领域。 (3)泰哈尔斯特(Tyhurst,1958)指出一般健康得人在遭受严重压力得反应,会对于创伤经验进行立即性得处理,以获得正向成果。 (4)1949年,鲁宾·赫尔(Reubin Hill)受系统理论得影响,研究因战争所造成得家人离散与重聚,关注家庭压力得社会性结构,并建立家庭压力理论(ABCX模式)。 2 压力与疾病 危机理论受到生活压力时间所造成生理反应得研究得强烈影响。塞里(Selye,1956)认为有机体得自然状态与其环境相适应,某一部分得改变会引起整体得不平衡。 3 压力与对抗 压力与压力应对得生物学概念强调,角色长期受限制对压力应对产生得重要性。当我们很少了解社会经济地位、性别、种族或者民族地位、年龄、婚姻关系对危机反应得不同影响时,会很难避免在低社会经济地位人群中较高地发展危机反应得比例。 (二)危机干预理论得假设 1、对个人而言,面对突然压力情境及危机事件,所经历得情感失衡、社会失序、认知失调及生理症状,都就是不平常得。 2、严重情境得苦恼,就是一种生活经验,也属于在稳定情绪、认知、身体状况下得一种沮丧,而非病态。 3、特殊得生活事件将会造成破坏。 4、在失衡状态得期间,人会主寻求生活得平衡与与谐,评估事件得意义,及检视个人生活中,可资运用以应对危机得个人与社会资源。 5、当致力于情绪得再平衡时,个人常会处于心理易受伤害得紧张状态。 6、当个人受伤得状况升高时,特别会寻求心理上得协助。 7、危机反应得特征在整个阶段中,不论调适或适应不良,都会显现出来。 8、危机与负向结果一样,都提供了成长与发展得机会。 (三)危机干预理论得相关概念 1 危机:卡普兰将危机定义为“危机就是指人们实现重大生活目标时受到阻碍,

医务社会工作心得

医务社会工作心得 金秋的9月,是我作为医务社工加入新安国际医院“天使社工室”工作的第九个月了。曾经特别害怕医院里那股消毒水味道的我,现在已经习惯了一早跟随着护士长以及管床医生去病房查房的工作;看着病房里的病人情况日益好转,让我觉得医务工作真的很是神圣,它不仅缓减了病人生理上的疼痛,更让病人的明天充满了希望。遇到有需要帮助的病患,我则会选择另外单独的时间与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向他们详细介绍我们医务社工可以提供的服务和帮助。作为一名医务社工,我越来越觉得自己的工作是十分有意义的。 2010年底,医务社工正式进驻新安国际医院,开展医务社工服务。作为嘉兴首个医务社会工作机构,我们在各级相关部门及上海督导老师的重视、关心、支持下,较好的起步,取得初步成效。从我自身出发,通过这一年的学习、分享将我的成长总结如下: 一、助人的价值理念不断深入 随着时间的推移,医务社会工作的深入,我开始高度认同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及其实践价值,急切渴望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巧帮助病人和家属马上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如发现服务对象有需求是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满足他们的需求,而当自身感觉资源缺乏时也会出现无助感。 二、学会耐心的倾听

倾听是社工的第一个技巧,倾听服务对象的诉说能够让社工了解服务对象的信息,聚焦服务对象的问题,同时也有可能从服务对象的诉说中找到合适的介入点。在不断的学习、磨合中我学会了如何运用倾听的技巧,也与同伴分享了各自的倾听的方法和技巧。 三、学会仔细入微的观察 社工在服务过程中也是充分发挥各个器官功能的过程,不光用耳朵耐心倾听,同时还需要用敏锐双眼去发观察服务对象表现出来的各种状况和变化,特别是一些表露比较明显的非语言肢体动作。在学习、分享中我开始关注社工第一次向服务对象介绍自己时他们的表情反映,并由此判断服务对象对社工的接纳程度如何。在访谈过程中也会用心观察服务对象表情的变化及其出现的肢体动作,判断这些肢体动作传达的信息,从而更好地与服务对象进行沟通和交流,聚焦他们的问题和需要。 四、肢体动作的恰当使用 社工在工作过程中恰当地运用肢体动作能够打开服务对象的心扉,拉近和服务对象的关系,从而使服务对象接纳自己。当我看到服务对象的手比较僵硬,需要有人按摩时,主动伸出自己的双手帮助服务对象按摩。这一个肢体动作的运用不仅能够让服务对象心里感到温暖,也使服务对象从心里慢慢开始接纳社工,真正敞开心扉把心里的想法跟社工倾诉。 五、逐步运用社工技巧

社会工作小组工作技巧

一、沟通与互动技巧(两个层面:与组员沟通、促进组员沟通) 1、与组员沟通技巧: 1)营造轻松、安全的氛围(语言表情等), 2)专注与倾听(传达尊重接纳), 3)积极回应(复述), 4)适当自我表露(以促进坦陈问题和需要), 5)对信息进行磋商(弄清和正确理解), 6)适当帮助梳理(非评判性帮助梳理发言), 7)及时进行小结(归纳要点) 2、促进组员沟通技巧: 1)提醒相互倾听(注意现场安静), 2)鼓励相互表达(沉默者接纳感受,适当控制机会), 3)帮助相互理解(细微处沟通), 4)促进相互回馈(鼓励分享回应), 5)示范引导(以自身诱导模仿如提问技巧和回馈方式) 二:小组讨论技巧 目标与活动方案确定、问题解决都会用到;有助于组员参与小组事务、激发对小组兴趣、运用集体力量与决策解决小组和组员问题。主要有事前准备和主持两个方面。 1、小组讨论的事前准备技巧: 1)选择合适主题(明确,考虑发展进程、组特质、目标和组员能力), 2)注意主题措辞(事实性、价值性、推测性、政策性问题不同措辞), 3)选择合适讨论形式(公开讨论、陪席式、座谈会、质询会), 4)安排活动环境(场地、座位等), 5)挑选合适参与者(及与主持人角色分配), 6)准备好讨论草案(讨论目标、素材、场地及设施准备清单、时间分配掌握) 2、主持小组讨论技巧: 1)开场(介绍认识熟悉,引出主题,规则及要求), 2)了解(理解),

3)提问(5种类型:封闭式(“是不是”)、探究回答型(“描述/告诉/解释”)、重新定向型(引向其他组员)、反馈和阐述型(寻求总结)、开放式(“怎样/为什么”), 4)鼓励(不逼而是注意、重复、支持), 5)限制(询问其他人、切断话题或打岔、限定发言时间或调整次序), 6)沉默(组员自行判断), 7)中立(提供问题/资料信息/利弊分析或事实论述,不给答案/决断), 8)摘述(段落结束、主题被岔开、变换主题、组员发言过长、发言过于复杂或宽泛、意见对立或争执很久、发言声音过小、语言出现障碍8种情况,摘要发言应简要明晰、摘要后要征求发言者意见),9)引导(暗示方向、提示重点、再强调程序;两个注意:一注意把握程序(按确定问题—分析问题—寻找和评价解决方法—选择一种方法的进程去展开,围绕如何解决问题可采用头脑风暴法),二要妥善处理发生的冲突(难以化解时可考虑民主表决);三个避免:指定发言——社工中心,轮流发言——组员未准备好而简单应付或生抵触,单刀直入和刨根问底——尴尬难堪), 10)结束(问题归纳、意见建议组织、形成结论;详细全面,阐述分析评价和研究,指出要应用的方法) 三:治疗技巧 一般有三种:直接干预法、间接干预法、小组外在力量法 1、直接干预法(社工以治疗者角色直接影响组员行为,发生在小组自身还缺乏相应资源和经验、无法协助组员解决面对的问题时,或个别组员孤立于小组之外时): 1)作为核心人物运用自身权威和组员信任,关心、鼓舞,帮助和影响改变行为; 2)作为规范及规章制度的象征性人物,通过赞扬奖励等正向促成或警告惩罚等抑制措施改变行为; 3)作为角色分配者规定角色及其要求和关联、引导进入、鼓励和训练履行。 2、间接干预法(社工干预小组过程、利用小组影响来间接影响和改变组员,更重要): 1)利用小组治疗元素, 2)运用角色扮演方法, 3)运用行为改变技巧, 4)使用家庭作业(增强组外行为责任感和经验学习机会), 5)运用结构化组员角色技巧(培育小组冲突协调者和行动领袖、鼓励支持参与者角色扮演,帮助组员从“替罪羔羊”、“说大话者”等破坏性角色中解脱出来重新定位角色)。

关于开展医务社会工作的实施方案

关于开展医务社会工作的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关于推进本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精神,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医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发展。为开展我院医务社会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推进医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 医务社会工作者(以下简称“医务社工”)是在医疗卫生服务和管理领域,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理念、知识和技能,提供医疗卫生领域的公共服务、协调各方关系、解决医疗卫生方面社会问题的专业技术人才。 推进医务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发展医务社会工作是适应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医务社会工作关注患者的社会属性,强化人文关怀,有利于弥补生物医学模式的缺陷,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实现医疗服务的“全人”服务目标;有利于优化执业环境,预防、疏导和化解医疗纠纷,缓解医务人员压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有利于统筹社会资源,降低医疗机构非正常开支,提高医疗机构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发达国家、地区和国内试点医院的实践表明,开展医务社工,对个体防病治病、改善健康状况,建立健全现代健康照顾体系,提高生活质量和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发展目标,结合医院发展的实际,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以人为本,分步实施,在医院逐步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职业化、专业化的医务社工人才队伍,稳步推进医务社会工作的开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尊重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规律,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鼓励各医疗机构根据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形式多样的医务社工服务,统一规划,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稳步推进。 2、坚持专业服务、改革创新。把加强医务社工人才队伍建设与医改紧密结合起来,突出医务社工专业服务特色,重点培养具有一定医学专业知识的社会工

医疗社会工作在我国开展现状及发展前景

医疗社会工作在我国开展现状及发展前景 一、前言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医疗、卫生、保健事业是一项社会事业。治疗疾病、恢复健康不仅包括一系列专业性的医生诊疗活动,还包括一系列与诊疗活动配套的社会工作过程。随着现代卫生、保障事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原先单纯的药物与手术的传统治疗模式的局限性。医疗活动中社会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正在日益增大,一逐渐成为医疗活动的开展以及卫生保障计划和目标的确立、实施、评价、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不可少的环节。 医疗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重要实务领域之一,拥有独特的价值观、完善的理论指导、专业的工作方法,以医疗保健和社会福利的结合为主要目标,尤其是在医疗制度改革的新时期,其对疾病相关问题的介入更具有现实意义。二、医疗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医疗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实务领域,同样起源于西方。在涵义上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医疗社会工作是指在医院围绕着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康复过程而展开的社会工作,广义的医疗社会工作是指在医疗、卫生机构中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的理论、方法和技巧,协助患者及其家属解决因疾病而产生的社会和心理问题,增进人们对疾病的预防和保护意识。简言之,医疗社会工作的主要功能是协助患者消除因疾病引起的各种社会问题,增强其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与其它介入疾病相关问题的方法不同之处在于,它有着独特的价值观、系统的、理论基础、专业的工作方法。[1] 医疗社会工作最早出现在英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各国正式建立医疗社会工作制度。中国自1921年美籍医疗社会工作者I.浦爱德女士在北平的协和医院首创社会工作部后,全国各大医院先后成立此类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特别是80年代以来,中国在各医学院校的公共卫生系里,增设社会医疗研究所(室),或在各类医院、社区中开展医疗社会工作。医疗社会工作一般包括医务社会工作、公共卫生社会工作、心理卫生社会工作及康复社会工作等。[4]

妇女社会工作 (1)

第六章妇女社会工作? 1、妇女面临的主要困境是什么?? 2、妇女的无力感是如何形成的?(运用增能视角帮她解决问题)? 3、针对妇女的问题,社工主要采取哪些介入策略?? 4、如何看待单亲母亲?(如何看待流动人口、性工作者?) 一、妇女的需要:(重点) (1)生命保障需要; (2)妇女生殖健康需要; (3)妇女的权益和发展得到保障的需要。平等机会和发展权利,改善妇女贫困或受威胁状态。 (4)性别公正的政策、制度和社会环境建立的需要:消除性别歧视、倡导性别敏感意识、与男子同等的社会发展环境和条件(不同利益主体、歧视观念) 二?重要考点:妇女面临的主要问题:? (1)妇女的婚姻与家庭问题; (2)针对妇女的家庭暴力问题; (3)妇女的生殖健康问题; (4)留守妇女和流动妇女问题 (5)、妇女就业问题; (6)妇女的贫困化问题; (7)妇女参政问题; (8)失独家庭问题(新增内容)?

三、重要考点:妇女社会工作的目标? 直接目标:(1)缓解压力和宣泄情绪? (2)重塑自我,提升对自我的认识? (3)解决妇女的实际困难和需要? 中间目标:(1)协助妇女重新界定妇女问题,认识到“个人的即政治的”;?(2)提升性别平等意识、促进自省、自信和自我认同;?(3)建立妇女的支持小组,减少成员的孤独感。 ?最终目标:(整个社会达成两性的平等)?(1)重新建构权力关系;?(2)建立妇女网络与网络之间的连接;?(3)倡导和建立全社会的性别公正和公平的意识和制度。?四、重要考点:妇女社会工作的主要特点(没有出过真题)(1)关注妇女的多样性? (2)关注妇女的声音和经验? (3)了解、理解和接纳妇女的现实处境? (4)“个人的即政治的”(不仅仅是个人问题,可能与她环境有关) (5)注重本土妇女工作经验的总结和提炼 五?重要考点:妇女社会工作的原则? (1)承认妇女的多样性以及与其一起工作的视角的多样性(2)尊重妇女作为独立的个体,而不是家庭角色的扮演者?(3)了解、理解和接纳妇女的现实处境和他们的生存选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