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女性婚服演变
- 格式:ppt
- 大小:5.64 MB
- 文档页数:12
中国历代婚服鉴赏
中国历代的婚礼服饰在不同的朝代和地区都有独特的特点和风格,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和审美观念。
以下是一些中国历代婚服的鉴赏:
1.唐朝:唐朝的婚服以华丽和富丽堂皇为特点。
新娘的婚服
通常由多层的缎绸、绸缎、花纹褶皱和金银线绣制成,配
以珠宝首饰和头饰。
婚礼上,新娘戴着华丽的饰物,如冠
冕、发簪和饰物。
2.宋朝:宋朝的婚礼服饰注重简洁和雅致。
新娘的婚服通常
以柔和的颜色为主,采用绣花、织锦和云纹等装饰,不过
度浓妆和过于华丽的装饰。
宋朝的新娘头上戴着小巧精致
的发饰。
3.明朝:明朝的婚礼服饰多样而富丽。
新娘的婚服通常由红
色、金黄色或紫色的丝绸和绣花制成,配以金银丝线和珠
宝装饰。
明朝的新娘头戴饰有金花的花冠,还佩戴着金银
首饰和珠宝。
4.清朝:清朝的婚礼服饰注重庄重和典雅。
新娘的婚服通常
为红色,有着精美的刺绣和刻花装饰,例如龙凤、花卉等,同时带有清朝特有的袖口和襟口。
清朝的新娘戴着宝冠和
珠宝首饰。
5.民国时期:民国时期的婚服融合了西方和中国传统的元素。
新娘的婚服常采用轻薄的丝绸、绸缎,以精致的花卉和雕
刻装饰,同时加入了西式的设计和款式。
新娘通常配戴珠宝首饰和花冠。
这只是一个简要的介绍,并不能囊括所有历代中国的婚服。
每个朝代和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婚礼服饰风格,展示了中国千年来的婚姻文化和审美变迁。
通过了解这些婚服的特点和演变,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传统婚礼文化。
新娘礼服的演变(上)
在中国古代,女子出嫁都有一定的出嫁服装,流传至今就是人们所说的婚纱。
中国传统的新娘礼服是大红色中式套服。
现在都市所穿用的新娘礼服多为源于欧美新娘结婚时所穿的礼服。
西式新娘礼服以白色为正色,象征纯洁与神圣。
下面就跟着长沙婚纱摄影来了解一下古今的新娘礼服的特点:
在古时候新娘礼服叫做凤冠霞帔,凤冠霞帔指旧时富家女子出嫁时的装束,以示荣耀。
也指古代贵族女子和受朝廷诰封的命妇的装束。
1、霞帔
霞帔是宫廷命妇的着装,平民女子只有出嫁时才可凤冠霞帔以着——按照华夏礼义,大礼可摄胜,就是祭礼、婚礼等场合可向上越级,不算僭越。
命妇的霞帔在用色和图案纹饰上都有规定。
品级的差别主要表现在纹饰上,如下分别列数:
一、二品命妇霞帔为蹙金绣云霞翟纹(翟:即长尾山雉;
三、四品为金绣云霞孔雀纹,五品绣云霞鸳鸯纹;
六、七品绣云霞练鹊纹;
八、九品绣缠校花纹
2、凤冠
根据《大明会典》记载:常服,凤冠:双凤翊龙明朝凤冠实物冠,以皂縠为之。
附以翠博山。
上饰金龙一、翊以二珠翠凤,皆口衔珠滴。
前後珠牡丹花、蕊头、翠叶、珠翠穰花鬓、珠翠云等。
三博鬓(左右共六扇)。
有金龙二各衔珠结挑排。
明朝皇后至九品文官妻皆可穿着,按地位等级高低在颜色、花纹、装饰和用料上有所不同.明朝庶人女子在结婚时也可穿着凤冠霞帔。
一件漂亮的婚纱礼服更需要一个出彩的新娘造型来展现她所蕴含的无限风情,在下面这组复古红唇的惊艳造型中,身穿特殊设计婚纱礼服的新娘,就宛若从油画中走出的绝美佳人,每一个瞬间都挥洒出难以言喻的迷人风情。
从庄严走向世俗——中国历代婚服盘点图片来源:微博@CMG观察、中华珍宝馆中国婚俗文化源远流长,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雏形初现。
《周礼》中将结婚时间定为天地交合的黄昏时分,故称为“昏礼”。
婚嫁服饰作为婚礼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随着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社会等级制度和当世主流思想文化的发展变化走过了璀璨的三千年历史长河。
早在周代,中国就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婚礼礼仪。
周制婚礼崇尚端正庄重。
周代认为“玄”“纁”二色对应天地,是最为尊贵的颜色。
所以婚服色彩遵循“玄纁制度”,即为玄黑色和纁红色。
嫁衣由上至下均为黑色,寓意天地阴阳调和,在裳下缘注纁红色边,寓意夫妻一心一意。
这种婚服色系一直延续到隋唐以前。
婚服形制是上衣下裳不分的袍式。
秦汉时期婚服大多遵循周礼,婚服色彩仍旧以玄黑为主,点缀以纁红色。
婚服形制从袍式发展演变出上衣下裳制、深衣制和襦裙。
其中上衣下裳冕服为帝王和百官婚服,曲裾深衣和襦裙则为女子婚服形制。
襦裙为上襦下裙的形制,上襦短一般长不过膝;下裙长,长及地。
汉代刺绣技术工艺发展,信期绣、长寿绣、乘云绣、茱萸绣等绣品在贵族女性的服装中使用。
因此,贵族阶级的婚服用料更倾向于奢华的绣品,其色彩也更丰富。
这种奢华的风气影响到百姓的嫁衣风格,至汉代中后期其婚服色彩也不仅仅为玄黑,逐渐变扬红或纁黄。
魏晋时期玄学盛行,整个社会崇尚自我超脱与潇洒的处世态度。
因受“以无为本,返璞归真”追求清新淡雅的社会风尚影响,魏晋时期出现了白色的婚礼礼服。
《东宫旧事》记:“太子纳妃,有白毂,白纱,白绢衫,并紫结缨。
” 婚服形制则是交领或直领广袖衫、对襟广袖襦裙。
和秦汉时期崇尚玄、纁色,魏晋时期崇尚白色不同,唐代婚服崇尚绛红和青绿。
唐代是一个多元文化交融碰撞的时代。
在思想开放的社会背景下,唐代的主流审美是富丽堂皇、艳丽明亮的。
在《新唐书》中有如下记载“翟衣者,内命妇受册、从蚕、大朝会之服也。
青质,秀翟。
”“庶人女嫁有花钗,以金银琉璃涂饰之。
女性婚服演变简史作者:云栖阁主来源:《人民周刊》2017年第14期婚礼是我国传统礼仪中最重要的一部分,重视婚礼,是因其“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
作为婚礼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吉服(婚服)很早就受到人們的重视。
从秦以前,吉服就作为一种礼制传承演变,是中华传统民俗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通过多元、丰富的女性婚服演变,让我们略窥历朝女性婚服之形制、造型、色彩以及图案纹样。
周朝女性婚服形制:袍式纯衣色彩:玄黑色用料:苎麻、葛藤或丝,贵族妇女用文锦周朝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婚姻制度突出了“礼”制,男女婚嫁,注重门第,“尊卑不婚”被写入了周礼,所以其婚礼是贵族和贵族之间、平民和平民之间、奴隶和奴隶之间的。
周朝的婚礼举行时间从“昏”,即黄昏举行婚礼,与如今多在上午(中午)举行婚礼有异。
此外,周朝的婚礼低调、含蓄、内敛,不摆宴席,不铺排场,女性婚服选用端庄的玄色礼服(玄色,黑中扬红的颜色,按照五行思想,是象征着上天的最神圣的色彩)。
其形制为上衣下裳不分的袍式。
汉朝女性婚服形制:上衣下裳制、曲裾深衣和襦裙色彩:黑中扬红用料:绢、丝、纱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中,有保存完好的女子服饰12件,这为研究汉代女子服装提供了权威的实证。
汉代服饰对后世影响甚深,其服饰文化中的大气厚重、叠加飘扬,让女子看上去富丽堂皇,使女子更显优雅、沉着、宽厚和自信。
经过秦的“不守旧制、不守周礼”,汉代服饰可谓一开新面,对后代各朝的服饰演变产生深刻影响。
从一体袍式到上衣下裳的分离,即是一种重大的变革——尽管汉初袍服还是主要的婚服,但曲裾深衣和襦裙的形成,则显然将女性婚服的演进史往前推了一大步。
由于汉代刺绣技术工艺的发展,汉代刺绣的几种代表性紋样,如信期绣、长寿绣、乘云绣、茱萸绣等也多在贵族女性的服装中使用。
因此,在贵族阶级中,婚服的用料更倾向于奢华的绣品,其色彩也更丰富,这种奢华的风气,很有可能也影响到普通人家女子的嫁衣时尚,于是其婚服也不再仅仅局限于玄黑,而渐变扬赤或纁黄。
魏晋南北朝至明代霞帔的发展和演变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饰文化开始呈现多样化和丰富化的趋势。
这一时期的服饰更加注重礼制和文化内涵,服饰款式开始多样化,注重轻薄、柔美,强调端庄和典雅。
1. 羽衣魏晋南北朝时期,羽衣是一种代表封建等级身份的服饰,由羽毛制成,主要供贵族使用。
在《晋书》中记录了许多关于羽衣的记载,如“天子宴群臣以天地之宝。
”可见当时羽衣在宴会和重要场合上的地位。
2. 云纹衣云纹衣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的一种服饰,它的图案源自云的形态,寓意着上升和变化。
云纹衣的出现,标志着服饰开始注重天然图案和寓意,为后来的服饰设计提供了灵感和启示。
3. 琉璃琉璃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的一种装饰品,也常常用于服饰上。
琉璃的出现丰富了服饰的色彩和文化内涵,成为当时服饰文化中的一大亮点。
二、隋唐时期在隋唐时期,服饰文化进入了一个繁荣期,各种新的款式和风格开始出现。
服饰的面料和工艺更加精细,服饰的设计也更加注重个性和时尚感。
1. 宫廷服饰在隋唐时期,宫廷服饰开始占据了服饰文化的主导地位,宫廷服饰的设计更加注重华丽和奢华,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繁荣和富裕。
2. 魏晋风在隋唐时期,魏晋风成为了一种流行的服饰风格,它的特点是简约、自然、优雅。
魏晋风的出现,使得服饰文化在复杂多变的时代中保持了一种恒久的美感。
3. 霞帔霞帔是在隋朝时期流行并发展起来的一种服饰,它的特点是色彩斑斓、绸缎华丽、图案繁复,代表了隋朝时期服饰文化的最高成就。
霞帔的出现丰富了隋朝时期的服饰风格,为后来的服饰设计提供了样板。
三、宋元明清时期在宋元明清时期,我国服饰文化达到了一个巅峰,服饰的款式更加多样化,风格更加开阔,服饰的文化内涵也更加丰富。
1. 龙袍龙袍是我国古代官服的一种,最早出现在宋代,成熟于明清时期。
龙袍的特点是色彩深沉、图案精美、工艺精湛,代表了我国古代服饰文化中的高端品质和社会地位。
2. 绣花鞋宋元明清时期,绣花鞋成为了一种时尚的鞋履,它的特点是色彩艳丽、图案繁复、工艺精巧,代表了当时社会对鞋履文化的关注和推崇。
礼服的发展过程礼服作为一种正式社交场合穿着的服装,代表了身份、地位、品味、教养等许多无形语言。
这也是服饰文化历史发展的结果。
服饰发展史其实就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作为高级门类的礼服,其发展历史也必然与地域、社会、种族、阶级联系在一起,而最直接推动其发展者非贵族统治者莫属。
因此,礼服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上层社会服装变迁史。
20世纪初,传统的中式婚礼服还是长袍马褂和凤冠霞帔。
凤冠霞帔原属清代诰命夫人的规定着装,是权势和地位的象征。
因为其上布满了珠宝锦绣,容雍华美至极,成为民间对权贵的仰慕之情,因而逐渐演变成豪门闺秀的婚礼服。
而普通人家之女成婚时,通常只能穿一身大红袄裙,外加大红盖头和绣花鞋,并用大红花轿抬进婆家门,因为这也象征着一片吉祥,讲究的就是个“红”。
20—30年代起,由于受到西方的文化和婚俗的影响,新郎有穿西装结领带的,也有穿长衫同时戴西式礼帽和墨镜的,而新娘有穿婚纱也有身着用白绸缎缝制的中式旗袍。
50年代,随着政治制度的变化,婚礼服则演变为新郎穿蓝色中山装,新娘穿旗袍或红袄裙。
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婚礼服也进行了“重大改革”,新郎新娘都是清一色的蓝色制服,时髦一点儿的则穿上绿色军装。
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中国传统的婚礼服也开始和国外接轨,新郎穿西服、新娘穿婚纱成为时尚和主流90年代直至今日,婚礼服的种类繁多,越来越多的新人选择最能体现个性的婚礼服,无论中式或西式还是汉族或少数民族,只要是你能想到的,就一定能得到满足。
古代希腊米诺三代王朝中朝贵族妇女所穿的前胸袒乳, 袖到肘部, 胸、腰部位有线绳系在乳房以下, 下身穿钟形衣裙, 整体紧身合体的服装是礼服的最早雏形。
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紧身衣具和裙撑, 礼服的概念逐渐清晰化。
充满幻想, 刻意求新, 实现个人愿望的文艺复兴时期, 在反对禁欲主义的旗帜下开始在服装上表现人体造型之变和曲线之美。
女服着重强调细腰丰臀, 中世纪开始出现的紧身衣和裙撑完美结合塑造出奇特而美妙的女性形象, 同一时期开始利用填充料来创造立体效果, 把服装作为一种立体造型艺术加以设计, 扩大和丰富了设计师的思路, 为后来礼服设计中立体裁剪作了铺垫。
礼服的发展史姓名袁丹萍班级工管101学号1007221016礼服作为一种正式社交场合穿着的服装,代表了身份、地位、品味、教养等许多无形语言。
这也是服饰文化历史发展的结果。
服饰发展史其实就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作为高级门类的礼服,其发展历史也必然与地域、社会、种族、阶级联系在一起,而最直接推动其发展者非贵族统治者莫属。
因此,礼服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上层社会服装变迁史。
20世纪初,传统的中式婚礼服还是长袍马褂和凤冠霞帔。
凤冠霞帔原属清代诰命夫人的规定着装,是权势和地位的象征。
因为其上布满了珠宝锦绣,容雍华美至极,成为民间对权贵的仰慕之情,因而逐渐演变成豪门闺秀的婚礼服。
而普通人家之女成婚时,通常只能穿一身大红袄裙,外加大红盖头和绣花鞋,并用大红花轿抬进婆家门,因为这也象征着一片吉祥,讲究的就是个“红”。
20—30年代起,由于受到西方的文化和婚俗的影响,新郎有穿西装结领带的,也有穿长衫同时戴西式礼帽和墨镜的,而新娘有穿婚纱也有身着用白绸缎缝制的中式旗袍。
50年代,随着政治制度的变化,婚礼服则演变为新郎穿蓝色中山装,新娘穿旗袍或红袄裙。
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婚礼服也进行了“重大改革”,新郎新娘都是清一色的蓝色制服,时髦一点儿的则穿上绿色军装。
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中国传统的婚礼服也开始和国外接轨,新郎穿西服、新娘穿婚纱成为时尚和主流90年代直至今日,婚礼服的种类繁多,越来越多的新人选择最能体现个性的婚礼服,无论中式或西式还是汉族或少数民族,只要是你能想到的,就一定能得到满足。
古代希腊米诺三代王朝中朝贵族妇女所穿的前胸袒乳, 袖到肘部, 胸、腰部位有线绳系在乳房以下, 下身穿钟形衣裙, 整体紧身合体的服装是礼服的最早雏形。
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紧身衣具和裙撑, 礼服的概念逐渐清晰化。
充满幻想, 刻意求新, 实现个人愿望的文艺复兴时期, 在反对禁欲主义的旗帜下开始在服装上表现人体造型之变和曲线之美。
最早的汉服嫁衣不是“凤冠霞帔”?细数中国古代女子嫁衣的发展史提到中国古代女子的嫁衣,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凤冠霞帔”。
这也是很大程度上受了古装电视剧的影响,因为很多大型古装剧婚嫁的镜头服饰都是大红色的凤冠霞帔。
但实际上中国古代女子的嫁衣最开始并不是“凤冠霞帔”,而是经历过一段漫长的演变过程才成“凤冠霞帔”的。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古代女子嫁衣的发展史。
周朝:周朝嫁衣采用的是纯衣纁袡,是一种纁色衣缘的黑色深衣,黄而兼赤为纁。
周朝的婚礼端正庄重,不像后世那样吹唢呐打鼓一片喜庆,整个过程都是在严肃的氛围中进行,因此,周朝的喜服也采用了代表庄重的黑色,让人觉得肃穆起敬,不可儿戏。
秦汉:秦汉朝采用的是玄黑婚服,现在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秦汉剧中新娘新郎身穿耀眼的大红色喜服成亲,这其实是有误的。
其实在唐代以前,人们结婚时都是按周制婚礼男女都穿黑色,尤其是秦汉时期,以黑色为尊,因此在成亲这样严肃的日子里也必然是身穿玄黑婚服。
唐朝:唐朝嫁衣采用的是钗钿礼衣,而且是男红女绿。
从唐朝开始,不再以黑色为尊,这时的婚服融合了周制婚礼的庄重神圣和后世的热闹喜庆,颜色为男红女绿,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红绿配。
在我们现代人的审美里,红配绿乃是最俗的搭配,一旦搭不好,那画面简直不要太美。
但盛世唐朝就敢这么穿!唐朝婚服的样式是钗钿礼衣,即新娘身穿大袖衫长裙,披帛,层数繁多,穿时层层压叠着,然后再在外面套上宽大的广袖上衣。
宋朝:宋朝嫁衣采用的是花钗大袖礼服,基本上是承接唐朝。
但与开放大胆的唐朝服饰不同的是,宋朝的服饰不再艳丽奢华,而是简洁质朴。
宋代女装拘谨、保守,色彩淡雅恬静,襦衣、褙子的'遮掩'功能加强,一切唐朝时期的'张狂'刹时都收敛了许多。
而宋朝新娘的婚服自然是冠子、霞帔、大袖衫,而颜色则是青色。
元朝:元朝嫁衣采用的是富有蒙古特色的衣服。
蒙古族的服饰是“质孙服”,上衣连下裳,衣式较紧窄且下裳亦较短,腰间设有许多衣褶,这样的设计方便骑射。
女性婚服演变简史婚礼是我国传统礼仪中最重要的一部分,重视婚礼,是因其“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
作为婚礼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吉服(婚服)很早就受到人们的重视。
从秦以前,吉服就作为一种礼制传承演变,是中华传统民俗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通过多元、丰富的女性婚服演变,让我们略窥历朝女性婚服之形制、造型、色彩以及图案纹样。
周朝女性婚服形制:袍式纯衣色彩:玄黑色用料:苎麻、葛藤或丝,贵族妇女用文锦周朝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婚姻制度突出了“礼”制,男女婚嫁,注重门第,“尊卑不婚”被写入了周礼,所以其婚礼是贵族和贵族之间、平民和平民之间、奴隶和奴隶之间的。
周朝的婚礼举行时间从“昏”,即黄昏举行婚礼,与如今多在上午(中午)举行婚礼有异。
此外,周朝的婚礼低调、含蓄、内敛,不摆宴席,不铺排场,女性婚服选用端庄的玄色礼服(玄色,黑中扬红的颜色,按照五行思想,是象征着上天的最神圣的色彩)。
其形制为上衣下裳不分的袍式。
汉朝女性婚服形制:上衣下裳制、曲裾深衣和襦裙色彩:黑中扬红用料:绢、丝、纱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中,有保存完好的女子服饰12件,这为研究汉代女子服装提供了权威的实证。
汉代服饰对后世影响甚深,其服饰文化中的大气厚重、叠加飘扬,让女子看上去富丽堂皇,使女子更显优雅、沉着、宽厚和自信。
经过秦的“不守旧制、不守周礼”,汉代服饰可谓一开新面,对后代各朝的服饰演变产生深刻影响。
从一体袍式到上衣下裳的分离,即是一种重大的变革——尽管汉初袍服还是主要的婚服,但曲裾深衣和襦裙的形成,则显然将女性婚服的演进史往前推了一大步。
由于汉代刺绣技术工艺的发展,汉代刺绣的几种代表性紋样,如信期绣、长寿绣、乘云绣、茱萸绣等也多在贵族女性的服装中使用。
因此,在贵族阶级中,婚服的用料更倾向于奢华的绣品,其色彩也更丰富,这种奢华的风气,很有可能也影响到普通人家女子的嫁衣时尚,于是其婚服也不再仅仅局限于玄黑,而渐变扬赤或纁黄。
魏晋女子婚服形制:交领或直领广袖衫、对襟广袖襦裙色彩:白色用料:纱、罗、练、绢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诗文和绘画作品,为今天的我们管窥当时女子服饰时尚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历代女性婚服演变史:从端庄的“纯衣纁袡”到艳丽的“凤冠霞帔”引言:悠悠华夏,礼仪之邦。
我国历史的演变特点体现在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其中尤为突出的一点便是“重礼”。
注重礼仪乃我国自古传统,毋庸置疑,“婚丧嫁娶”便是个人乃至社会习俗中最为常见且重要的大礼。
而婚服,作为婚礼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演变兴衰都代表了不同时期的大众审美和文化变迁,甚至可以作为不同时代社会制度的缩影。
战国时期的荀子曾提出“衣服有制,宫室有度。
”自古我国对不同礼仪场合着装配饰皆有规定,我们印象里古时婚俗中的嫁衣应为“头钗朱玉拥玫瑰,身有红衣绣凤凰。
”或者“桃花好,朱颜巧,凤袍霞帔鸳鸯袄”此类喜庆、热烈且隆重的大红衣裙配凤冠钗钿。
而历代历朝婚礼服饰的样式却并非只此一种,按朝代更替顺序大致可以概括为:纯衣纁袡—钗钿礼服—凤冠霞帔。
当然,对不同女性婚服的色彩制式的记载也折射出不同时代的特征和差异。
图▏古代迎亲图一、古代的婚服礼制:雏形与改良,是随着时代变迁与民族融合而变化的最初的女性婚服与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嫁衣可所谓是天壤之别,并非鲜艳喜庆、奢华明丽。
追溯回古朝代的婚服礼制,虽然绝大部分的设计和色彩已被废弃,但我们仍能感受到中式婚服礼制的雏形以及跟随朝代更替而特征愈加鲜明的改良过程。
1.周代:纯衣纁袡,色彩浓郁神圣具有象征意义。
探寻华夏婚服的源头,可上溯至三千多年前的周代,其婚服设置与其婚俗礼制密不可分。
《周礼》有提“尊卑不婚”,可见婚礼是存在于相同等级之间的礼制约束。
贵族、平民、奴隶之间严令禁止串级通婚,这也体现了周礼制度端庄和神圣的色彩。
《周礼》所提“昏礼”所用“昏服”端庄神秘,色彩遵循“玄纁制度”,即红黑相衬。
“昏礼”以黄昏之时为名,《仪礼·士昏礼》曰“昏礼下达”,代表炎黄大地的神秘和周朝对于其敬畏的态度。
当日,新妇饰以与真发并同梳编的假发,婚服尚黑。
周人庄重典雅,色彩取黑也有象征“至始至终,专心如一”之意。
而除了此意,在敝膝、鞋履、大带随衣服颜色均为黑色的同时,衣裳周围却以红色为边,“玄纁”讲究黑红相衬的原因同婚礼时间选取黄昏一致,都是为了阴阳相合。
中国古代婚礼的喜服到近代西方婚纱的演变发布: 2015-12-17 14:57:26 | 作者:梁梅 | 来源: 设计·中国中国传统的结婚西服到婚纱的演变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中国传统中式婚礼喜庆、礼节周全、有讲究,因此获得很多新人们的喜爱。
下面就跟随我一起体验一下中国传统结婚的喜服到西方婚纱的演变。
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礼仪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才开始有婚姻关系。
流传於河南省周口地区淮阳县的一个洪水神话:传说在远古时期洪水泛滥,把世界上几乎所有人、动物都淹死了,只剩下伏羲、女娲兄妹。
太白金星叫他们结婚,生育后代,但他们认为两人是兄妹,便不肯答应。
但是如果不这样人类就会灭绝。
他们提出,如果能将割成许多段的竹子再接起来,就可以结婚。
后来果真把竹子接上了,而且下许多竹节。
两人还是不愿答应,又提出,从两座山上往下滚两盘石磨,如果石磨能滚合到一起,就可以结婚。
但是当石磨又合在一起后,他们仍然不肯答应。
女娲又出了一个主意,如果伏羲能够追上自己,就可以成婚。
结果,伏羲始终追不上女娲,一只乌龟教伏羲从山的另一面沿著相反的方向追赶。
女娲没有防备,果然一下子被伏羲抱在怀里;两人只好成婚。
由於伏羲、女娲的成婚,才传下了后世的人烟。
【汉朝以前】中国的婚姻风俗,自周代形成了六礼,程序分别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纳采就是求婚;问名为请教女子的姓名;纳吉为占卜;纳征为交纳彩礼;请期为确定迎亲日期;亲迎为迎接新娘。
【汉代喜服】汉代服饰有以下几种直裾,曲裾,襦裙等。
直裾汉代男女均穿,但这种服装不能作为正式的礼服。
所以我们着重介绍曲裾深衣,男子可穿,但更是女子的常见服式。
这种女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充分显现女性的文静与优雅。
衣袖有宽窄两种,袖口大多镶边。
衣领为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
汉代时新穿“三重衣”,即穿几件衣服就露几层领子。
汉代时期,婚礼开始热闹起来。
汉宣帝曾下诏,宣布了嫁娶举乐的合法性。
从时代审美传播看中国女性婚礼服的演变作者:高英培来源:《流行色》2017年第05期摘要中國服饰文化博大精深,女性婚礼服的演变是时代审美文化的缩影。
从中国的传统嫁衣到西式婚纱的演变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甚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国传统婚礼被西式婚礼所替代。
在当今的中国,传统中式婚礼回归大众视野,热闹喜庆、礼节周全、十分讲究,从婚礼服的变化也可以看出华夏婚礼乃至整个社会审美文化风貌的演变。
关键词:审美发展婚礼服中国女性从古至今,婚礼服经历了漫长的演变,从先秦到明清,从民国到当代,婚礼服受婚俗文化的影响,都有着不同的特点。
明代,婚礼服基本沿用唐宋形制,主要以大衫霞帔和凤冠为主,非常隆重与华丽,凤冠霞帔的礼服“标配”也被固定下来。
自此传统的中式婚纱礼服为凤冠霞帔,新人们需遵循传统婚礼礼数并身着红色婚礼服。
20世纪20-30年代起,由于受到西方文化和婚服的影响,上海一些大城市走到了时尚前沿,新娘有穿婚纱也有身穿用白绸缎缝制的中式旗袍。
当代人的婚礼,中式婚礼成为主流,明星婚礼也在引领着大众的审美。
中国当代女性婚礼服越来越新颖时尚,这无疑是对中国传统婚礼礼俗的尊重,更是对审美文化的有利传播。
一、中国女性婚礼服形制中国古代的婚服形制多种多样,每个历史时期的婚礼服饰也是演变的过程,当代的婚礼服在历代传承中大致保存了以下三种形制,凤冠霞帔、旗袍嫁衣和西式婚纱。
1.明清的凤冠霞帔凤冠霞帔作为传统的女性婚礼服,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弘扬,每位新娘都被装扮的含蓄内敛,唯美动人。
凤冠霞帔原属古代贵族女子和受朝廷诰封的命妇的装束,是权势和地位的象征。
到了明清时期平民女子也可以着此装出嫁,以至于这种繁复奢华的婚服样式,成为了中国人心中典型的华夏婚礼装束,不论出身都希望在婚礼当天穿着凤冠霞帔以彰显出极致的荣耀(图1),因而逐渐演变为豪门闺秀的婚礼服。
一件传统凤冠霞帔布满了珠宝锦绣,雍荣华美至极,是能够满足所有女性在人生最重要的喜庆时刻梦寐以求的幻想美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