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女性婚服演变
- 格式:ppt
- 大小:5.64 MB
- 文档页数:12
中国历代婚服鉴赏
中国历代的婚礼服饰在不同的朝代和地区都有独特的特点和风格,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和审美观念。
以下是一些中国历代婚服的鉴赏:
1.唐朝:唐朝的婚服以华丽和富丽堂皇为特点。
新娘的婚服
通常由多层的缎绸、绸缎、花纹褶皱和金银线绣制成,配
以珠宝首饰和头饰。
婚礼上,新娘戴着华丽的饰物,如冠
冕、发簪和饰物。
2.宋朝:宋朝的婚礼服饰注重简洁和雅致。
新娘的婚服通常
以柔和的颜色为主,采用绣花、织锦和云纹等装饰,不过
度浓妆和过于华丽的装饰。
宋朝的新娘头上戴着小巧精致
的发饰。
3.明朝:明朝的婚礼服饰多样而富丽。
新娘的婚服通常由红
色、金黄色或紫色的丝绸和绣花制成,配以金银丝线和珠
宝装饰。
明朝的新娘头戴饰有金花的花冠,还佩戴着金银
首饰和珠宝。
4.清朝:清朝的婚礼服饰注重庄重和典雅。
新娘的婚服通常
为红色,有着精美的刺绣和刻花装饰,例如龙凤、花卉等,同时带有清朝特有的袖口和襟口。
清朝的新娘戴着宝冠和
珠宝首饰。
5.民国时期:民国时期的婚服融合了西方和中国传统的元素。
新娘的婚服常采用轻薄的丝绸、绸缎,以精致的花卉和雕
刻装饰,同时加入了西式的设计和款式。
新娘通常配戴珠宝首饰和花冠。
这只是一个简要的介绍,并不能囊括所有历代中国的婚服。
每个朝代和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婚礼服饰风格,展示了中国千年来的婚姻文化和审美变迁。
通过了解这些婚服的特点和演变,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传统婚礼文化。
新娘礼服的演变(上)
在中国古代,女子出嫁都有一定的出嫁服装,流传至今就是人们所说的婚纱。
中国传统的新娘礼服是大红色中式套服。
现在都市所穿用的新娘礼服多为源于欧美新娘结婚时所穿的礼服。
西式新娘礼服以白色为正色,象征纯洁与神圣。
下面就跟着长沙婚纱摄影来了解一下古今的新娘礼服的特点:
在古时候新娘礼服叫做凤冠霞帔,凤冠霞帔指旧时富家女子出嫁时的装束,以示荣耀。
也指古代贵族女子和受朝廷诰封的命妇的装束。
1、霞帔
霞帔是宫廷命妇的着装,平民女子只有出嫁时才可凤冠霞帔以着——按照华夏礼义,大礼可摄胜,就是祭礼、婚礼等场合可向上越级,不算僭越。
命妇的霞帔在用色和图案纹饰上都有规定。
品级的差别主要表现在纹饰上,如下分别列数:
一、二品命妇霞帔为蹙金绣云霞翟纹(翟:即长尾山雉;
三、四品为金绣云霞孔雀纹,五品绣云霞鸳鸯纹;
六、七品绣云霞练鹊纹;
八、九品绣缠校花纹
2、凤冠
根据《大明会典》记载:常服,凤冠:双凤翊龙明朝凤冠实物冠,以皂縠为之。
附以翠博山。
上饰金龙一、翊以二珠翠凤,皆口衔珠滴。
前後珠牡丹花、蕊头、翠叶、珠翠穰花鬓、珠翠云等。
三博鬓(左右共六扇)。
有金龙二各衔珠结挑排。
明朝皇后至九品文官妻皆可穿着,按地位等级高低在颜色、花纹、装饰和用料上有所不同.明朝庶人女子在结婚时也可穿着凤冠霞帔。
一件漂亮的婚纱礼服更需要一个出彩的新娘造型来展现她所蕴含的无限风情,在下面这组复古红唇的惊艳造型中,身穿特殊设计婚纱礼服的新娘,就宛若从油画中走出的绝美佳人,每一个瞬间都挥洒出难以言喻的迷人风情。
从庄严走向世俗——中国历代婚服盘点图片来源:微博@CMG观察、中华珍宝馆中国婚俗文化源远流长,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雏形初现。
《周礼》中将结婚时间定为天地交合的黄昏时分,故称为“昏礼”。
婚嫁服饰作为婚礼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随着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社会等级制度和当世主流思想文化的发展变化走过了璀璨的三千年历史长河。
早在周代,中国就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婚礼礼仪。
周制婚礼崇尚端正庄重。
周代认为“玄”“纁”二色对应天地,是最为尊贵的颜色。
所以婚服色彩遵循“玄纁制度”,即为玄黑色和纁红色。
嫁衣由上至下均为黑色,寓意天地阴阳调和,在裳下缘注纁红色边,寓意夫妻一心一意。
这种婚服色系一直延续到隋唐以前。
婚服形制是上衣下裳不分的袍式。
秦汉时期婚服大多遵循周礼,婚服色彩仍旧以玄黑为主,点缀以纁红色。
婚服形制从袍式发展演变出上衣下裳制、深衣制和襦裙。
其中上衣下裳冕服为帝王和百官婚服,曲裾深衣和襦裙则为女子婚服形制。
襦裙为上襦下裙的形制,上襦短一般长不过膝;下裙长,长及地。
汉代刺绣技术工艺发展,信期绣、长寿绣、乘云绣、茱萸绣等绣品在贵族女性的服装中使用。
因此,贵族阶级的婚服用料更倾向于奢华的绣品,其色彩也更丰富。
这种奢华的风气影响到百姓的嫁衣风格,至汉代中后期其婚服色彩也不仅仅为玄黑,逐渐变扬红或纁黄。
魏晋时期玄学盛行,整个社会崇尚自我超脱与潇洒的处世态度。
因受“以无为本,返璞归真”追求清新淡雅的社会风尚影响,魏晋时期出现了白色的婚礼礼服。
《东宫旧事》记:“太子纳妃,有白毂,白纱,白绢衫,并紫结缨。
” 婚服形制则是交领或直领广袖衫、对襟广袖襦裙。
和秦汉时期崇尚玄、纁色,魏晋时期崇尚白色不同,唐代婚服崇尚绛红和青绿。
唐代是一个多元文化交融碰撞的时代。
在思想开放的社会背景下,唐代的主流审美是富丽堂皇、艳丽明亮的。
在《新唐书》中有如下记载“翟衣者,内命妇受册、从蚕、大朝会之服也。
青质,秀翟。
”“庶人女嫁有花钗,以金银琉璃涂饰之。
女性婚服演变简史作者:云栖阁主来源:《人民周刊》2017年第14期婚礼是我国传统礼仪中最重要的一部分,重视婚礼,是因其“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
作为婚礼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吉服(婚服)很早就受到人們的重视。
从秦以前,吉服就作为一种礼制传承演变,是中华传统民俗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通过多元、丰富的女性婚服演变,让我们略窥历朝女性婚服之形制、造型、色彩以及图案纹样。
周朝女性婚服形制:袍式纯衣色彩:玄黑色用料:苎麻、葛藤或丝,贵族妇女用文锦周朝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婚姻制度突出了“礼”制,男女婚嫁,注重门第,“尊卑不婚”被写入了周礼,所以其婚礼是贵族和贵族之间、平民和平民之间、奴隶和奴隶之间的。
周朝的婚礼举行时间从“昏”,即黄昏举行婚礼,与如今多在上午(中午)举行婚礼有异。
此外,周朝的婚礼低调、含蓄、内敛,不摆宴席,不铺排场,女性婚服选用端庄的玄色礼服(玄色,黑中扬红的颜色,按照五行思想,是象征着上天的最神圣的色彩)。
其形制为上衣下裳不分的袍式。
汉朝女性婚服形制:上衣下裳制、曲裾深衣和襦裙色彩:黑中扬红用料:绢、丝、纱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中,有保存完好的女子服饰12件,这为研究汉代女子服装提供了权威的实证。
汉代服饰对后世影响甚深,其服饰文化中的大气厚重、叠加飘扬,让女子看上去富丽堂皇,使女子更显优雅、沉着、宽厚和自信。
经过秦的“不守旧制、不守周礼”,汉代服饰可谓一开新面,对后代各朝的服饰演变产生深刻影响。
从一体袍式到上衣下裳的分离,即是一种重大的变革——尽管汉初袍服还是主要的婚服,但曲裾深衣和襦裙的形成,则显然将女性婚服的演进史往前推了一大步。
由于汉代刺绣技术工艺的发展,汉代刺绣的几种代表性紋样,如信期绣、长寿绣、乘云绣、茱萸绣等也多在贵族女性的服装中使用。
因此,在贵族阶级中,婚服的用料更倾向于奢华的绣品,其色彩也更丰富,这种奢华的风气,很有可能也影响到普通人家女子的嫁衣时尚,于是其婚服也不再仅仅局限于玄黑,而渐变扬赤或纁黄。
魏晋南北朝至明代霞帔的发展和演变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饰文化开始呈现多样化和丰富化的趋势。
这一时期的服饰更加注重礼制和文化内涵,服饰款式开始多样化,注重轻薄、柔美,强调端庄和典雅。
1. 羽衣魏晋南北朝时期,羽衣是一种代表封建等级身份的服饰,由羽毛制成,主要供贵族使用。
在《晋书》中记录了许多关于羽衣的记载,如“天子宴群臣以天地之宝。
”可见当时羽衣在宴会和重要场合上的地位。
2. 云纹衣云纹衣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的一种服饰,它的图案源自云的形态,寓意着上升和变化。
云纹衣的出现,标志着服饰开始注重天然图案和寓意,为后来的服饰设计提供了灵感和启示。
3. 琉璃琉璃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的一种装饰品,也常常用于服饰上。
琉璃的出现丰富了服饰的色彩和文化内涵,成为当时服饰文化中的一大亮点。
二、隋唐时期在隋唐时期,服饰文化进入了一个繁荣期,各种新的款式和风格开始出现。
服饰的面料和工艺更加精细,服饰的设计也更加注重个性和时尚感。
1. 宫廷服饰在隋唐时期,宫廷服饰开始占据了服饰文化的主导地位,宫廷服饰的设计更加注重华丽和奢华,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繁荣和富裕。
2. 魏晋风在隋唐时期,魏晋风成为了一种流行的服饰风格,它的特点是简约、自然、优雅。
魏晋风的出现,使得服饰文化在复杂多变的时代中保持了一种恒久的美感。
3. 霞帔霞帔是在隋朝时期流行并发展起来的一种服饰,它的特点是色彩斑斓、绸缎华丽、图案繁复,代表了隋朝时期服饰文化的最高成就。
霞帔的出现丰富了隋朝时期的服饰风格,为后来的服饰设计提供了样板。
三、宋元明清时期在宋元明清时期,我国服饰文化达到了一个巅峰,服饰的款式更加多样化,风格更加开阔,服饰的文化内涵也更加丰富。
1. 龙袍龙袍是我国古代官服的一种,最早出现在宋代,成熟于明清时期。
龙袍的特点是色彩深沉、图案精美、工艺精湛,代表了我国古代服饰文化中的高端品质和社会地位。
2. 绣花鞋宋元明清时期,绣花鞋成为了一种时尚的鞋履,它的特点是色彩艳丽、图案繁复、工艺精巧,代表了当时社会对鞋履文化的关注和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