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先天性梅毒

先天性梅毒

先天性梅毒
先天性梅毒

【疾病名】先天性梅毒

【英文名】congenital syphilis

【别名】heredolues;heredosyphilis;lues congenita;prenatal syphilis;syphilis hereditaria;胎传梅毒;先天梅毒;遗传梅毒

【ICD号】P37.8

【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的进展】

1.病因研究进展 先天性梅毒多通过母婴垂直传播,是梅毒螺旋体由母体经胎盘及脐静脉进入胎儿血循环所致。多发生于妊娠4个月后,轻者可正常分娩,但常有较严重的内脏损害,病死率高,重者可流产、死胎;先天性梅毒包括早期先天性梅毒(出生前至出生后2年内发病),晚期先天性梅毒(2岁以后发病)及先天潜伏梅毒。

2.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Glaser等报道梅毒孕妇垂直传播的机率接近100%。目前梅毒通过胎盘的途径及机理尚不完全明了。多数学者认为早期由于绒毛膜郎罕细胞层阻断,母血中螺旋体不能进入胎儿4个月后胎盘建立,郎罕层退化。螺旋体开始经胎盘,由脐静脉进入胎儿体内。现在有研究表明:梅毒螺旋体有“吸附”和产生“分解酶”的功能,在孕早期就能通过绒毛膜进入胎儿体内。近儿年通过电于显微镜检查,发现在妊娠早、中、晚各期梅毒螺旋体均可穿越胎盘进入脐带血感染胎儿。梅毒螺旋体主要通过以下两个途径影响胎儿:一是经过胎盘及脐静脉血进入胎儿体内,发生胎儿梅毒,累及胎儿的各器管系统。二是感染胎盘,发生小动脉内膜炎,形成多处梗死灶,导致胎盘功能严重障碍,造成早产、新生儿死亡及先天性梅毒。

【诊断研究进展】

1.辅助诊断检查进展

(1)实验室检查进展: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能通过抽取羊水经PCR方法进行产前诊断,闪为PCR能选择性地将靶基因扩增106倍以上,足已知的检测梅毒螺旋体最敏感最特异的技术。新生儿先天性梅毒血清学检查有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US R)、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 R UST)、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 P HA)、荧光螺旋体抗体吸附试验(FTA-ABS)。

①筛查试验:对母亲患梅毒、临床怀疑为先天性梅毒者应进行筛查试验。目前常用的筛查试验有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和性病研究实验室试验

(VD R L),VD R L是由美国C D C于1946年建立的,RPR是由VD R L改进发展而来。RPR和VD R L用于检测患者血清中有无抗类脂抗原(心磷脂)的抗体(反应素)。心磷脂不但存在于梅毒螺旋体内,也存在于人体组织细胞,故不仅见于梅毒,病毒感染、风湿性疾病、疟疾患者亦可阳性,属非特异性反应。RPR方法简便、敏感度高,但特异性低,易出现假阳性。RPR可以作为疗效观察、复发、再感染的指标。也可以将新生儿与母亲的血清RPR滴度进行比较,如新生儿的RPR 滴度比母亲高4倍,应高度怀疑先天性梅毒。以上试验方法均是由VD R L方法派生而来。至今仍然广泛应用于梅毒的初筛和对治疗的反应评估。

②诊断试验:是梅毒血清学检查的特异性反应,检测患者血清中有无抗梅毒螺旋体抗原的特异性抗体,临床上可用于诊断先天性梅毒。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A.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 PP A):利用凝胶颗粒为载体,将其用梅毒螺旋体抗原进行标记的新的改良方法—T PP A。灵敏度和特异性较高,但不能作为疗效观察指标,可有假阴性或假阳性。

B.梅毒螺旋体血细胞凝集试验(T P HA):敏感性比T PP A低。以山羊血球为载体使用梅毒螺旋体抗原标记的T P HA,方法操作简单,实验室要求低,可推广应用于基层。而且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可以达到实验的要求。

C.梅毒螺旋体荧光抗体试验(FTA-ABS):诊断早期梅毒的敏感性较高,使敏感性达到了最佳状态,是检测梅毒螺旋体感染的标准方法。但缺点是必须使用梅毒螺旋体为抗原,而且要使用荧光显微镜,极大地限制了其使用范围,基层难以推广。

D.酶联免疫试验(EIA):上述试验多利用梅毒螺旋体天然抗原检测患者血清特异性抗体,近年有报道用梅毒螺旋体基因重组抗原(Tm p A)代替天然抗原,建立酶联免疫试验,检测梅毒特异性抗体,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比较高。

E.免疫印迹法试验:用免疫印迹法检测梅毒特异性抗体,其诊断梅毒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比较高,可能优于T PP A。

F.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应用ELISA法检测特异性梅毒抗体I g M,用于诊断早期梅毒。

③暗视野检查(D ar kf ield m icroscope):使用皮损组织液直接涂片,用暗视野显微镜查找梅毒螺旋体。

④直接荧光抗体检测梅毒螺旋体(D irect f luorescent anti-b ody test

f or T.pallidu m,DFA-T P):使用荧光标记的抗梅毒螺旋体单克隆或多克隆抗体,检测患者组织液中的梅毒螺旋体。

⑤螺旋体抗体的的产生和前带现象及原因:感染梅毒螺旋体后,机体将产生两类抗体。最先产生的是I g M抗体,以反应素抗体为主。多在感染的第2周(最早7天)开始出现,早期梅毒接受治疗后可在3个月内消失。晚期梅毒治疗1年之后才有可能消失,该类抗体较大,一般不会穿过胎盘(血胎屏障)传给胎儿也不易经过血脑屏障。其次为I gG抗体,以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为主,多在2~3周出现,4~5周达到高峰,这种抗体可能维持终生不消退。但该类抗体对机体无明显保护性。

前带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部分梅毒患者由于血清中含有大量的抗体,当其原血清与抗原反应时,会出现阴性的反应结果,特别是US R或RPR等絮状反应,其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体内大量的抗体与有限的抗原位点(受体)全部结合,封闭了与形成絮状反应抗原结合的位点(受体),阻止了絮状反应的形成。这种现象称为前带(Pro z one pheno m enon)现象。当血清稀释后,抗原抗体比例适当即可出现絮状凝集,产生阳性结果。所以,在血清筛选中有可能产生假阴性。在对有血清稀释梯度的试验中,可能会减少假阳性的可能,如定量US R、RPR 等。

⑥取皮疹刮片或渗液、鼻部分泌物等通过暗视野显微镜检查螺旋体。

(2)特殊检查进展:

①长骨干骺端X线摄片:该病所导致的多发性骨病损很具特征,典型的梅毒性骨病损的X线影像学表现为:双侧对称(少数可为单侧)多发性骨膜炎、干骺端炎、骨软骨炎相结合。可见多处骨质破坏及骨膜反应。特别是发生于胫骨近侧干骺端中份的点状破坏十分常见,称为W i mb ergers征。骨膜炎伴有骨膜下新骨形成,胫骨前侧骨膜的增生使胫骨向前呈弧形弯曲,形成所谓“军刀胫”。先天性梅患儿长骨干骺端常出现线状低密度影,称“梅毒线”,有助于先天性梅毒的诊断,但仍有部分患儿在早期不出现“梅毒线”。

②腹部超声:可了解肝脾肿大情况。有肝、脾和全身淋巴结肿大,有报道指出40%有肝肿大,90%有脾肿大,而滑车上淋巴结肿大具有诊断价值。

2.临床诊断进展

(1)先天性梅毒:常规根据临床表现,X线检查及血清学检查等综合分析进行诊断。临床表现主要有三类:①死产,胎儿呈浸软状态,全身各脏器具有大量梅毒螺旋体,此型罕见。②出生时或生后4周内出现肝脾肿大,皮疹、黄疸和贫血等症状,此类患儿病死率高。③出生时或新生儿期无症状,在生后数月至数年出现症状,如关节肿胀、假性肢体麻痹等。早期先天性梅毒分为有症状型和无症状型。RPR及T P HA阳性,具备新生儿梅毒临床特征及表现,无临床表现者新生儿梅毒血清学杭体滴度RPR较母亲高4倍以上或梅毒I g M阳性。另外无临床表现者且RPR滴度低于母亲4倍以上者,母亲未经正规治疗或疗效不佳应高度怀疑新生儿梅毒。

早期有症状型先天性梅毒常在出生到生后3个月内发病,可生后立即出现症状及体征,但多于2~3周后才逐渐出现。胎传梅毒不发生硬下疳,其临床表现虽与后天梅毒相似,但较严重,常侵犯肝、脾、肺等脏器及危害神经系统和造血系统。其临床表现具有非特异性和多样化两大特点。早期先天性梅毒主要的特点有:①早产儿多见,常有宫内营养障碍。②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可累及一个或多个脏器。常以皮肤黏膜损害为主,皮疹为紫红或铜红色浸润性斑块,带有鳞屑,掌跖部损害多表现为大疮或大片脱屑(梅毒性天疱疮);皮疹中以发生于掌跖及外阴臀部的铜红色斑疹,斑丘疹最为多见;于出生时或生后教天出现,还可见皮肤裂纹和脱皮。运动系统病变也常见,有报道约占婴儿期梅毒82.0%,且常为首发症状。该病所导致的多发性骨病损很具特征。另有肝、脾和全身淋巴结肿大,而滑车上淋巴结肿大具有诊断价值。王颍等报道,梅毒新生儿早期先天性梅毒也可侵入中枢神经系统,有脑室扩大、脑梗塞和视听通路传导站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体征。约有1%患儿可发生神经性梅毒,表现为神志改变、惊厥和脑脊液改变等,故条件许可应行腰穿检查。患儿多数伴贫血、血小板减低、出血、心肌损害及肝脏损害等。晚期形态学特征多出现于2岁以后,表现为:前额隆起、短上颌骨、鞍鼻、军刀胫和神经学异常等。国外有学者报道先天梅毒患儿远期精神、智力障碍占40%。无症状早期先天性梅毒新生儿无临床表现,但是梅毒血清学RPR和T P HA可阳性,且RPR滴度高于母血4倍。其

母有梅毒病史或不洁性生活史,且梅毒血清学阳性,青霉素治疗有效。对于梅毒孕妇所生新生儿的血清学检查滴度未高于母亲4倍以上,或者抗体滴度等于或低于母亲,则须于1m、2m、3m、6m及12m时随访其梅毒血清学抗体滴度,如滴度未渐下降或升高,则先天性梅毒的诊断成立。近年由于孕母产前筛查的加强,产前抗生素驱梅的治疗,此型发病率较高。

患梅毒的母亲可经胎盘将非螺旋体及螺旋体I gG抗体传递给胎儿,使胎传梅毒的诊断变得较为复杂,难以解释婴儿的梅毒血清学试验阳性结果,在胎传梅毒的诊断时应考虑以下情况:(1)母亲发现有梅毒;(2)母亲梅毒治疗是否足够;(3)婴儿的临床、实验室或X线检查有梅毒的表现;(4)婴儿的非螺旋体抗体滴度与母亲相比增高4倍以上,但未达到4倍以上时也不能排除胎传梅毒。

(2)潜伏梅毒:是指患者感染梅毒螺旋体后,梅毒血清学试验阳性,但无任何临床表现,且脑脊液检查正常。

①早期潜伏梅毒的诊断:在就诊的过去1年内,该患者有下列情况之一者:A.确有血清学试验阳转;B.确曾有过一期或二期梅毒的症状,且未经正规治疗;C.其性伴为一期或二期或早期潜伏梅毒患者。

②晚期潜伏梅毒的诊断:A.病期在2年以上的患者;B.对所有其他病期不明的潜伏梅毒患者,均应按晚期潜伏梅毒处理。

【治疗与预防方法研究的进展】

先天性梅毒临床表现常为全身性,类似于后天性梅毒二期病变,该期最具传染性,须及时诊治。即使出生时无症状,也需要治疗。据报道,约60%被感染的胎儿在出生时无症状,如未经治疗,则在生后几周或几个月内出现疾病症状。治疗包括药物对症及床旁隔离、补充多种维生素、保证热卡、输血纠正贫血及静滴丙种球蛋白等支持治疗。

1.治疗指征 由于先天性梅毒临床表现不典型,血清学诊断试验有假阴性,可发生漏诊。而如果未及时治疗,发展为晚期梅毒则后果非常严重。对梅毒母亲的新生儿,如血清学诊断试验阴性而不予治疗风险比较大,由于青霉素治疗的费用比较低,因此对先天性梅毒的治疗指征可适当放宽。新生儿有下列情况者都应接受梅毒治疗:①确诊或疑诊先天性梅毒;②母亲梅毒孕期治疗情况不明;③母亲梅毒在分娩前4周才开始治疗;④母亲梅毒孕期经治疗后VD R L 滴度未下降4倍以上,或在滴度下降4倍前分娩;⑤在妊娠期以前已进行合适

治疗但未做血清学随访,不能保证非螺旋体抗体滴度下降4倍;⑥母亲梅毒孕期以非青霉素类药物治疗;⑦血清学阳性但无临床表现者,亦应正规治疗。 2.治疗药物 其中药物首选青霉素,因为梅毒螺旋体对青霉素极度敏感。青霉素能使梅毒螺旋体自溶酶造成的细胞壁破裂继续进行,直至死亡而不能修复。而且至今为止,尚未有耐青霉素的梅毒螺旋体报告。根据梅毒螺旋体细胞分裂特点,治疗梅毒要选用长效青霉素,可选水剂结晶青霉素或水剂普鲁卡因青霉素。因为梅毒螺旋体繁殖周期为30~33h,所以要求青霉素在血中浓度必须维持一定时间。实验证明,青霉素在血清浓度30U/L持续7~10天可达到较完善的治疗效果。因青霉素水剂半衰期短,所以用药间隔时间短。水剂结晶青霉素剂量为5万U/k g,静脉滴注,每8~12h一次;水剂普鲁卡因青霉素剂量为5万U/k g,肌内注射,1次/d,10~14d为一个疗程。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推荐的标准方案为胃肠外给普鲁卡因青霉素。在首次使用青霉素可能发生赫氏

(J arisch H er x heii m er)反应。据陈贻骥等报道,二期梅毒赫氏反应发生率可达90g,表现为发热、寒战、心动过速、气促、低血压及梅毒性病损加重等。通常在给药6~12h后出现症状,24h内消失。其发生机制系大量螺旋体被杀死后释放异体蛋白及非内毒素敛热原,螺旋体抗原与相应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梅毒病灶消炎过快,但组织修补过迟,纤维组织收缩,妨碍器官功能等。发生赫氏反应一般不需停药,主要是对症处理,必要时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赫氏反应的轻重、持续时间可能与青霉素剂量有关,故驱梅药青霉素宜从小剂量开始递增,加至正常用量,治疗4~6周可避免赫氏反应。若青霉素过敏,可进行脱敏,如实在不能使用青霉素,可用替代疗法。治疗梅毒的替代药物有强力霉素、红霉素、阿奇霉素、头孢唑肟和头孢三嗪。目前认为对青霉素过敏者,以头孢三嗪替代治疗,近期疗效较满意,且有学者将青霉素与头孢三嗪的疗效比较后认为,两者近期疗效无差异,但是最佳剂量及疗程尚未确定。

3.治疗方法 青霉素剂量不必很大,因青霉素血中浓度达到一定水平后再提高浓度并不能增强抑制梅毒螺旋体的作用,而延长青霉素与梅毒螺旋体接触时间能提高疗效。对血清学阳性并有临床表现者,予水剂青霉素每次

5×10U/k g,日龄<7d者,每12小时1次;日龄7~30d者,每8小时1次;>30d,每6小时1次;静脉注射,疗程2周。

4.神经梅毒的治疗对神经系统受累者疗程3周。6个月时需再复查脑脊液。

5.吉赫反应(J arisch-H er x hei m er reaction)多发生在接受治疗后6~8h,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寒战、皮疹等,注意要与青霉素过敏相鉴别。

6.疗效评价及随访 随访应在第1、2、3、6、12、24个月分别进行,内容包括临床表现及RPR滴度检查,神经性梅毒者应包括脑脊液检查。经过正规治疗,临床症状一般在6个月内消失,骨损害恢复较慢,于1岁左右恢复正常。血RPR多于6个月转阴,T P HA多于12个月内转阴。如果滴度出现4倍以上的下降,治疗有效。

治疗后2年内RPR阳性专为阴性为治愈;如果RPR滴度升度,属血清复发,或有症状复发。或2、3月内RPR下降缓慢或无改变,应对患儿进行包括脑脊液在内的检查,并进行彻底治疗。如果新生儿由于母体抗体的被动运输而导致RPR(+),这种反应性改变,应在3个月左右消退。

7.先天性梅毒的预防

(1)孕期筛查:有些梅毒孕妇常隐瞒病史,导致漏诊,而目前孕妇梅毒的发生率比较高,因此必须建立孕妇梅毒筛查制度,对所有孕妇在怀孕早期3个月内进行梅毒筛查,一旦发现梅毒,应立即给予正规治疗,这样可明显降低先天性梅毒的发生率。

(2)孕期治疗:美国C D C推荐的孕期梅毒治疗方案是:一期、二期及早期潜伏梅毒,予苄星青霉素2.4×10U,单次肌注;晚期潜伏梅毒,予苄星青霉素2.4×10U,每周肌注1次,共3次。但有报道,尽管对孕母梅毒进行正规治疗,仍有14%的胎儿发生感染。另外由于红霉素不能通过胎盘,孕期预防性治疗只能用青霉素,如青霉素过敏,应进行脱敏。

【目前存在问题和研究热点】

1.目前梅毒通过胎盘的途径及机理尚不完全明了。

2.用暗视野显微镜观察梅毒螺旋体或用免疫荧光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梅毒螺旋体,是最可靠的实验室诊断方法,但各地开展较少。

3.先天性梅毒的产前诊断多用血清学方法,但抽取胎儿血时间晚,创伤性大,有一定困难。

4.目前国内仍以RPR及T P HA最为常用。由于RPR是测心凝脂抗体,为非特异性,且可受一些因素或梅毒感染后“窗口期”、潜伏梅毒等影响,存在假性结果。故血清RPR仅能作为梅毒血清学初筛试验。T P HA可作为确诊实验,但

T P HA主要是测血清中T P的I gG抗体,由于小分子I gG可以通过胎盘,不能判断患儿体内的T P-I gG究竟是来源于母体还是胎儿/新生儿自身所产生,故新生儿T P HA阳性在尚不能确诊为先天性梅毒,需进一步测定T P HA滴度,如T P HA滴度4倍子母体,则可确诊新生儿先天性梅毒。

5.由于I g M分子量大(90万道尔顿),母体产生的I g M不能通过胎盘,故检测T P-I g M抗体意义最大,T P-I g M阳性则可诊断新生儿先天性梅毒。但该法价格昂贵,对试验室要求高,国内尚未推广展开。

6.新生儿诊断先天性梅毒较为困难,这是因为:①仅小部分先天性梅毒患儿在新生儿期出现症状;②母血梅毒螺旋体1gG可经胎盘、胎儿,不能作为单独确诊依据;③诊断患儿缺乏金标准,活体组织检查螺旋体虽方法可靠,但标本不易收集,灵敏度低,难以推广。故常规根据临床表现,X线检查及血清学检查等综合分析进行诊断。

7.由于胎传梅毒传染方式与后天梅毒不同,再加上新生儿体质也与成人不一样,所以两者症状有一定区别,其临床表现具有非特异性和多样化两大特点,也是诊断先天性梅毒较为困难的原因。

8.目前诊断先天性梅毒缺乏金标准,常需根据临床、X线检查及血清学等综合分析诊断。

9.实验室指标诊断中应注意以下问题①婴儿未受感染(即:血清阳性是母亲的I gG抗体被动转移所致)或感染已经过充分治疗,6个月转阴;②患儿尽管经过有效治疗,螺旋体试验仍持续阳性,因此,不宜用来评价疗效;③由母亲转移而来的螺旋体抗体,可在婴儿体内存留至生后15个月;④患梅毒的母亲可经胎盘将非螺旋体及螺旋体I gG抗体传递给胎儿,使胎传梅毒的诊断变得较为复杂,难以解释婴儿的梅毒血清学试验阳性结果;⑤一期或二期梅毒患者,在疗后6个月,非螺旋体抗体滴度仍未有4倍下降,说明有治疗失败的危险性。

10.先天性梅毒临床表现常为全身性,类似于后天性梅毒二期病变,该期最具传染性,须及时诊治。即使出生时无症状,也需要治疗。据报道,约60%被

感染的胎儿在出生时无症状,如未经治疗,则在生后几周或几个月内出现疾病症状。

11.如症状和体征持续存在或复发,或非螺旋体抗体滴度持续4倍升高(即:与基线滴度或上次滴度相比),则可能为治疗失败或再感染。这些患者应复查有无HIV感染,然后复治。如该患者不能确定为再感染,则应作脑脊液检查,以判定有无神经梅毒的存在。

12.吉赫反应对胎儿的影响:在妊娠后半期进行梅毒治疗的孕妇,如发生吉海反应,则有导致早产或胎儿窘迫的危险。在治疗后如自觉宫缩明显或胎动减少,应去看产科。治疗后发生死胎极为少见,不能因担心死胎而推迟必要的治疗。

13.宣传教育 目前先天性梅毒防治中的主要问题是孕妇隐瞒梅毒病史,使孕期梅毒治疗不正规,甚至在新生儿出生后还在隐瞒病史,不愿接受正规治疗。因此加强宣传教育非常重要,要宣传梅毒的治疗方法及疗效,使梅毒孕妇愿意接受筛查和正规治疗。

【近期期刊发表的部分论文】

20例新生儿梅毒误诊原因分析

26例早期新生儿无症状先天性梅毒

先天性梅毒的早期诊断及防治

先天性梅毒骨病损1例

妊娠梅毒早期干预预防早期先天梅毒

婴儿先天性梅毒中枢神经系统的C T表现

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临床分析与随访

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诊断与治疗

新生儿梅毒的消毒隔离

先天性梅毒的实验诊断

先天性梅毒的实验室检查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李向阳 梅毒(syphilis)是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一种性传播疾病,最早起源于美洲,后逐渐传播至全世界。先天性梅毒(congenital syphilis,CS) 是指孕妇体内的梅毒螺旋体(TP)由胎盘垂直传播所致。CS主要由TP通过血源垂直传播:①经过胎盘脐静脉进入胎儿体内,导致累及胎儿各器官的梅毒感染;②感染胎盘发生动脉内膜炎,形成多处梗死灶,使胎盘功能严重障碍,造成流产、死胎、死产,一般发生在妊娠16~18周,亦可导致新生儿死亡及CS。美国CDC孕产妇梅毒和CS 的数据表明,CS发病率与人群中成年孕妇梅毒发病率相平行。我国近十多年来随着梅毒发病率的不断上升,CS的发病率也随之上升。中国大陆CS报告发病率1991年为0.01/10万活产数,1997年为0.53/10万活产数,2007年为50.30/10万活产数,2008年为56.76/10万活产数。据统计,未经治疗的原发性梅毒孕妇的胎传率可高达70%~100%,二期和三期梅毒孕妇的胎传率分别为90%、30%。孕期患有梅毒的妇女即使经过治疗,其不良结局的发生风险仍然比未感染梅毒孕妇高2.5倍。CS 可通过有效的产前筛查并对感染孕妇加以治疗而消除,胎儿的感染与母亲梅毒的病程及妊娠期是否治疗有关。 梅毒的病原体为苍白密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TP)苍白亚种,又称梅毒螺旋体。有螺旋8~20个,体长6~20μm,宽0.15~0.25μm,运动特征为弯曲移动、绕轴转动和前后伸缩运动。属厌氧菌,体外不易生存,煮沸、干燥、常用消毒剂均可致其死亡,但对潮湿、寒冷环境的耐受力强。 先天梅毒的实验室检查 1.直接观察梅毒螺旋体适用于早期梅毒的诊断。可用暗视野显微镜观察病损基部浆液内的梅毒螺旋体;可用银染色法或特异性荧光抗体染色活体组织检查梅毒螺旋体;在早期胎传梅毒患儿的皮肤黏膜损害或胎盘中可查到TP,可作为诊断依据之一。但检查结果阴性不能排除诊断。 2. 血清学试验人类对TP无先天性或自然免疫力。只有机体感染后才逐渐产生免疫力,对梅毒的免疫为传染性免疫。人类感染梅毒螺旋体后,一方面对感染损伤的局部组织及梅毒螺旋体表面释放的心磷脂类物质发生免疫应答,产生非特异性抗心磷脂抗体( 反应素);另一方面宿主对梅毒螺旋体的外膜脂蛋白、外

先天性早发型骨梅毒X线诊断分析

先天性早发型骨梅毒X线诊断分析 发表时间:2011-05-27T14:52:29.46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8期作者:赵香莲杨欣燕王丽岩张英杰 [导读] 目的探讨先天性早发型骨梅毒X线表现及其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 赵香莲杨欣燕王丽岩张英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儿童医院放射科 150010) 【中图分类号】R759.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8-0078-03 【摘要】目的探讨先天性早发型骨梅毒X线表现及其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评价X线检查对本病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2009年间诊治的21例先天性早发型骨梅毒的病例,全部病例经血清学证实并均摄取四肢长骨X线片。结果 21例四肢长骨均有不同程度的骨异常改变,X线表现为:干骺端炎21例,主要表现为先期钙化带致密增厚,其下方可见横行透亮带;2例双胫骨近端内侧对称性骨破坏,称Wimberger征,相对应股骨远端内侧骨质可见骨稀疏或破坏改变;骨干炎4例,主要累及尺桡骨,显示轻度的斑片状和虫蚀状破坏,骨皮质增厚;骨膜炎9例,表现为层状骨膜增厚,其中2例伴有骨干炎,9例伴有干骺端炎。结论先天性早发型骨梅毒的病变具有多发、广泛,几乎累及所有四肢长骨,且呈对称分布的干骺端炎、骨干炎、骨膜炎,骨骺几乎不受侵犯的特点。X线检查在先天性早发型骨梅毒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其不仅有助于诊断,还能发现病变的部位、范围和程度,并为临床治疗和预后提供参考。 【关键词】先天性骨梅毒放射摄影术 梅毒是一种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的性传播性疾病,我国解放后,旧社会遗留下来的社会病-梅毒已近绝迹,先天性梅毒也极罕见,但近十几年来,由于不恰当性行为的增多,成人梅毒患病率上升,从而导致先天性梅毒的病例又重新出现且不断增加。现搜集我院自2002-2009年间诊治的先天性早发型骨梅毒的患儿21例,结合文献对其骨骼方面X线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唤起对本病的高度重视,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 1.材料与方法 自2002-2009年间来我院诊治的先天性早发型骨梅毒患儿21例,其中男12例,女9例。发病年龄:1个月以内发病9例,1-2个月发病7例,2-3个月发病3例,3-4个月发病1例,4-5个月发病1例。主要临床表现:皮疹18例,多见于臀部与四肢呈大小不等红色斑丘疹,常伴有脱皮脱屑,6例伴有天疱疮;四肢不能主动活动,被动活动后哭闹13例;软组织肿胀、周身水肿2例,双下肢水肿10例;不同程度的肝肿大18例、脾肿大12例、精神萎靡8例、黄疸10例、中度贫血6例,合并新生儿肺炎6例、败血症6例、先心病3例。梅毒血清学检查:TURSH阳性7例,RPR阳性14例,TPPA阳性5例。患儿父亲承认有梅毒病史12例。21例患儿均进行了四肢平片检查。 2.结果 21例四肢长骨均有不同程度的骨异常改变,按病变累及的部位,X线表现为干骺端炎、骨干炎和骨膜炎。 21例均有干骺端炎。四肢长骨干骺端几乎均受累且呈对称性骨异常改变。主要表现有:(1)21例均有不同程度先期钙化带致密增厚,以轻度增厚为主,其中5例致密增厚的先期钙化带略呈锯齿状改变,断裂3例。(2)21例均有先期钙化带下方透亮带,呈横贯整个干骺部18例,以干骺部两侧为主3例。(3)双胫骨近端内侧对称性骨破坏,称Wimberger征2例,相对应股骨远端内侧骨质可见骨稀疏或破坏改变。 4例骨干炎。X线表现为在干骺端炎基础上,以尺桡骨改变为主的轻度斑片状和虫蚀状破坏,骨皮质增厚。 9例骨膜炎。表现为层状骨膜增厚,走向与骨干平行,骨干两端较为显著,其中2例伴有骨干炎,9例伴有干骺端炎。 3.讨论 骨梅毒分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先天性骨梅毒系梅毒螺旋体由母体血液通过胎盘达胎儿循环,感染胎儿骨骼所致,按其发病时间不同又可划分为早发型和晚发型,早发型从出生至四岁,晚发型四岁以后发病。本组21例均有早发型骨梅毒,主要临床表现为皮疹、肢体不能主动活动、肝脾大,部分有病理性黄疸、中度贫血等症状。梅毒血清学检查均为阳性。 3.1 X线特点 多数作者根据先天性骨梅毒骨骼受累部位不同将病变分为干骺端炎、骨干炎、骨膜炎[1-3]。本组21例均以干骺端炎为主要病变,干骺端既是最早受累的部位,也是病变最广泛最严重的部位,轻者局限于2-3个长骨,重者侵及所有干骺端,肘、膝关节及尺挠骨远端为最常受累部位[4],其原因可能与干骺端血管异常丰富,梅毒螺旋体随血流首先到达并停留在干骺端引起局部骨质破坏与增生改变有关。干骺端炎是本病诊断的重要征象,X线表现为先期钙化带因软骨钙化后骨化障碍而增厚致密,其下方由肉芽组织、纤维组织和骨样组织构成的横行透亮带,本组21例均有此征象。双胫骨近端内侧对称性骨破坏称Wimberger征,有作者提出胫骨近端的Wimberger征加上相对应的股骨远端内侧骨破坏为本病较特征之征象[5],本组21例仅有2例见此征象,且不十分典型。骨干炎相对较少见,多为干骺端炎向骨干蔓延所致,骨干出现虫蚀样破坏,本组仅见4例且主要累及尺挠骨与文献报道一致[6-7],这也可能与临床较重视早期发现及治疗有关。骨膜炎表现为平行线样或分层状多发对称长骨骨膜增生,大多随干骺端炎的发展而出现。综合文献报道,结合本病X线表现,先天性早发型骨梅毒有如下特点:(1)病变多发和广泛,几乎累及所有四肢长骨,干骺端为最早侵及部位。(2)病变呈基本对称性分布的干骺端炎、骨干炎、骨膜炎,不但部位对称其病变的程度也几乎相近。(3)干骺端先期钙化带致密,其下方可见横行透亮带。(4)即使严重病例骨骺也不受累。 3.2 鉴别诊断 先天性早发型骨梅毒需与下列疾病鉴别:(1)坏血病:坏血病也可出现先期钙化带致密及透亮横带,但其往往伴有骨质稀疏、骨侧刺,尤其骨骺指环征,骨梅毒则不累及骨骺。坏血病多见于人工喂养的婴幼儿,其有4-6个月的潜伏期,3个月内不出现临床症状和X线改变。(2)佝偻病:骨质稀疏,干骺端呈喇叭状、杯口状,骨梅毒无此征。(3)化脓性骨髓炎:发热、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骨质不同程度破坏和增生,缺乏对称性。(4)婴儿骨皮质增生症:好发于下颌骨,也可有长骨多发、对称层状骨膜,但其干骺端一般不受累。(5)骨结核:结核好发于骨骺和干骺端,以骨质稀疏破坏为主,骨膜反映少见,而骨梅毒病变局限于干骺端或骨干呈多发对称性改变,不累及骨骺,骨膜反映相对常见。此外患儿及其母体的梅毒血清试验,皮肤结核菌素试验及梅毒性皮疹等均有助于鉴别诊断。 3.3 X线检查价值 通过复习文献可以看出,对疑有先天性梅毒的新生儿是否需做长骨摄片检查存在不同意见,Greenberg等[8]鉴于临床上可以得到准确的

先天性梅毒

先天性梅毒 【诊断要点和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 (一)早期先天性梅毒:多于生后2-3周出现。 1.早产和生长发育迟缓低体重和小于胎龄儿,营养障碍,皮肤松弛,貌似老人。 2.多脏器损害累及多脏器,表现为多脏器损害,临床表现多样,多数病例在新生儿 期临床表现较轻,不典型。 (1)肝脾:肝脾肿大,肝功能损损害,黄疸。 (2)骨骼:骨软骨炎、骨膜炎、假性瘫痪。 (3)皮肤黏膜:斑疹、疱疹、掌(趾)大疱/脱皮(梅毒性天疱疮)、湿疣、淤斑、鼻炎。皮肤损害多见于口周、臀部、手掌、足跖,常于生后2-3周左右出现,口周病损呈放射状裂纹可持续多年,愈合后遗留放射状疤痕,有一定诊断价值。 (4)血液:贫血、血小板减少、DIC。 (5)胃肠道:肠炎、腹膜炎、腹腔积液。 (6)肾:肾病或肾炎,水肿。 (7)眼:葡萄膜炎、脉络膜视网膜炎、青光眼。 (8)肺:肺炎。 (9)中枢神经系统:无菌性脑膜炎。 (10)全身淋巴结肿大滑车上淋巴结肿大具有诊断价值。 (二)晚期先天性梅毒:见于2岁以后。 1.皮肤:口周、肛门处皲裂、树胶肿、腭部穿孔。 2.骨骼:上颌短、腭弓高、马鞍鼻、军刀腿、舟状肩胛、Clutton关节炎。 3.眼:间质性角膜炎、葡萄膜炎、青光眼。 4.牙齿:桑椹样牙、Hutchinson齿、牙轴质不良。 5.神经系统:神经性耳聋、智力障碍、瘫痪、抽搐。 (三)实验室检查 1.梅毒螺旋体检查取胎盘、脐带或皮肤粘膜病损的渗出物或刮出物涂片,显微镜 下或免疫荧光查找螺旋体,阳性有助于诊断。 2.脐血IgM检查:无特异性。 3.血清学试验 (1)非特异性试验: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和性病研究实验室试验(VDRL)。 RPR方法简便、敏感度高,但特异性低,易出现假阳性。RPR可以作为疗效观察、复发、再感染的指标。也可以将新生儿与母亲的血清RPR滴度进行比较,如新生儿的RPR滴度比母亲高4倍,应高度怀疑先天性梅毒。 (2)特异性试验(诊断试验)是梅毒血清学检查的特异性反应,检测患者血清中有无抗梅毒螺旋体抗原的特异性抗体,临床上可用于诊断先天性梅毒。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①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灵敏度和特异性较高,但不能作为疗效观察指 标,可有假阴性或假阳性。 ②梅毒螺旋体血细胞凝集试验(TPHA):敏感性比TPPA低。 ③梅毒螺旋体荧光抗体试验(FTA2ABS):诊断早期梅毒的敏感性较高。 ④酶联免疫试验(EIA): 上述试验多利用梅毒螺旋体天然抗原检测患者血清特异性 抗体,近年有报道用梅毒螺旋体基因重组抗原(TmpA)代替天然抗原,建立酶联免疫试验,

早发型先天性骨梅毒的X线征象分析

早发型先天性骨梅毒的X线征象分析 发表时间:2012-12-05T09:50:57.93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31期供稿作者:胡仁健1 陈瑶2 陈祖华2 [导读] 目的探讨早发型先天性骨梅毒的X线征象,为临床及时诊断提供帮助。胡仁健1 陈瑶2 陈祖华2(1江西省景德镇市第二医院CT室 333000;2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放射科 310005) 【中图分类号】R37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1-0160-02 【摘要】目的探讨早发型先天性骨梅毒的X线征象,为临床及时诊断提供帮助。方法回顾15例经临床证实的15早发型先天性骨梅毒X线表现,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15例四肢长骨均见受累,多发性、对称性病变14例,局限性1例;干骺端炎13例,骨膜炎12例,伴骨髓炎2例。干骺端炎主要表现干骺端临时钙化带稍增厚、密度增高,其下方宽窄不一的透亮带,相邻骨干水平状致密白线,呈“夹心饼征;以及骨质破坏和尖角样突起。骨膜炎表现为两侧对称性沿骨干两侧呈层状、葱皮样骨膜增生。5例包括相邻手掌骨4例受累,其中多发对称性3例,病灶与长骨表现相似。髂骨沿骨皮质下透亮影6例。结论早发型先天性骨梅毒X线检查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有助于及时诊断,并能提供病变累及的范围和程度。 【关键词】先天性梅毒早发型骨骼 X线 近年来,随着先天性梅毒(congenital syphilis,CS)的发病率上升,骨骼系统作为CS最常受累的组织之一,早发型先天性骨梅毒也随之增多。X线检查能及时发现骨梅毒损害以及受累程度,从而为临床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提供依据。因此,笔者搜集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经临床证实的15例早发型先天性骨梅毒,重点分析其X线征象。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在15例早发型先天性骨梅毒中,男8例,女7例。年龄1天至4月,其中早产儿6例,足月儿9例;自然分娩5例,剖腹产10例,出生体重 2.3~ 3.6kg。临床主要表现为呼吸急促、发热、疱疮、食欲减退、皮疹、肝脾肿大,受累关节肿胀,患肢疼痛,肢体不能自主活动,对触摸等反应亢奋激惹,哭闹拒抱等症状。实验室检查:梅毒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和梅毒螺旋体血凝测定试验(TPHA)均为阳性,肝功能异常9例,血培养均阴性。患儿母亲均证实有梅毒感染或产前梅毒血清学检查阳性史;伴有流产史8人,产死胎史1人。 1.2 方法 15例患儿均行四肢长骨X线摄片,均包括骨盆,其中5例包括相邻手掌骨。X线征象分析由两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单独分析,不一致者由第三名医师协调统一。 2 结果 2.1 四肢长骨:15例均见受累,多发性、对称性病变14例(14/15),局限性病变1例(1/15)。其中累及股骨13例(包括局限性病变1例),胫腓骨11例,肱骨10例,尺桡骨7例。干骺端炎13例(13/15),骨膜炎12例(12/15)。干骺端炎:表现为干骺端临时钙化带稍增厚、密度增高11例,其下方见宽窄不一的透亮带12例,相邻骨干见水平状致密白线10例,形成“夹心饼征”8例;干骺端不规则骨质破坏、缺损8例,边缘尚清,呈猫咬样改变5例,其中两侧胫骨上端内侧3例;干骺端边缘增宽,尖角样突起7例。骨膜炎:表现为两侧对称性沿骨干两侧呈层状、葱皮样骨膜增生;其中2例合并骨髓炎,骨髓腔内见不规则骨质破坏和增生硬化,密度不均,皮质稍增厚,骨干增粗。 2.2 短管状骨:本组5例包括相邻手掌骨4例受累,其中多发对称性3例。病灶与长骨表现相似,为干骺端炎和骨膜炎,呈“夹心饼征”3例,猫咬样改变2例,尖角样突起2例。 2.3 骨盆:髂骨沿骨皮质下透亮影6例,对称性4例,单侧性2例;坐骨4例,均为对称性。 3 讨论 3.1 CS是指梅毒螺旋体由母体经胎盘感染胎儿,妊娠各期均可发生,多在妊娠后4个月[1]。根据被感染胎儿发病的早晚,CS可分为早发型及晚发型。前者是指胎儿或婴幼儿期发病的先天性梅毒,发病在2岁以内;后者大多发生在2岁以上的幼儿。骨骼系统作为CS最常受累的组织之一,随着CS的发病率的上升,早发型先天性骨梅毒也随之增多。早发型CS的骨损害常与多个系统受累同时存在,临床症状不具典型性[2],常表现为呼吸急促、发热、疱疮、食欲减退、皮疹、肝脾肿大,受累关节肿胀,患肢疼痛,肢体不能自主活动(即Parrot假性瘫痪),对触摸等反应亢奋激惹,哭闹拒抱等症状。患儿母亲有梅毒感染或产前梅毒血清学阳性病史,易流产、早产,甚至产死胎。本组病例具有上述临床表现。梅毒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和梅毒螺旋体血凝测定试验(TPHA)阳性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本组病例均为阳性。但梅毒血清学阳性者并非都有确诊意义,阴性者也不能排除该诊断[3]。随着年龄增大,早发型先天性骨梅毒骨骼损害更严重。因此,早期诊断非常重要。X线检查能及时发现骨梅毒损害以及受累程度,为临床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提供依据。因此,本文通过其X线征象的分析,为临床及时诊断提供帮助。 3.2 早发型先天性骨梅毒X线征象具有一定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四肢长骨多发、对称性病变。本组14例(14/15),最易累及股骨、胫腓骨。干骺端炎和骨膜炎是早发型先天性骨梅毒四肢长骨最常见表现,本组干骺端炎13例(13/15),骨膜炎12例(12/15)。其中,干骺端炎是先天性骨梅毒最早、最具特征性的征象[4]。由于梅毒螺旋体经血行播散到骨骼,首先侵犯生长较快长骨干骺端,形成梅毒肉芽肿,先期钙化带呈锯齿状增厚,其下方出现骨质疏松带,致密带是软骨基质钙化增强的结果,而透亮带不仅是梅毒肉芽组织破坏所致,也是正常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活动被抑制而引起软骨化骨障碍和营养障碍的结果。X线表现为干骺端临时钙化带稍增厚、密度增高,其下方宽窄不一的透亮带,相邻骨干水平状致密白线,形成“夹心饼征”。本组8例12根长骨具有夹心饼征。由于梅毒肉芽肿在干骺端形成导致骨质破坏、缺损,形态一般不规则,呈猫咬样改变,内外侧均可发生,常位于内侧[5]。如干骺端骨质破坏发生在两侧胫骨上端内侧时,称为WiMberger征。本组5例8根长骨呈猫咬样改变,内侧稍多外侧,表现为WiMberger征3例。干骺端边缘增宽,呈尖角样突起,本组7例12根长骨具有该征象;可能是梅毒螺旋体侵入干骺端,引起局部钙质沉着异常而发生软骨生长障碍[6]。骨膜炎表现为两侧对称性沿骨干两侧呈层状、葱皮样骨膜增生;如合并骨髓炎,髓腔内见不规则骨质破坏和增生硬化,密度不均,皮质增厚,骨干增粗。本组2例合并骨髓炎。因此,笔者认为梅毒的实验室相关检测阳性的患儿均应常规行四肢长骨摄片。短管状骨X线征象目前尚无专门报道,本组5例包括相邻手掌骨4例受累,其中多发对称性3例,表现为干骺端炎和骨膜炎,可见夹心饼征、猫咬样改变及尖角样突起,其形成机理与四肢长骨病变相同。因此,在四肢长骨摄片时尽量包括短管状骨或加排短管状骨,能更好的评价累及范围。骨盆等不规则骨报道较少,主要表现为沿骨皮质下透亮影及跟、距骨尖角样突起[5],对称或不对称,与长骨干骺端炎的透亮影及尖角样突起机理相同。本组6例见髂骨沿皮质下透亮影,未行跟、距骨等其他不规则骨的检查。脊柱及软组织一般不受累,国内文献各报道1例,前者表现为颈胸腰骶椎在内的脊柱两侧广泛、对称的韧带钙化[4],后者表现为腹股沟区、下肢软组织内见多发条片状、点状、环状钙化[5]。

先天性梅毒牙资料讲解

先天性梅毒牙

目录 先天性梅毒牙-病因 -临床表现 -防治原则 牙萌出异常-各类疾病、特点 牙数目异常-各类疾病、特点 先天性梅毒牙 定义:由于梅毒螺旋体感染牙胚,侵犯成釉器使釉质发育障碍,在恒切牙、第一恒磨牙釉质产生特征性的发育不全。 先天性梅毒牙包括半月形切牙和桑葚状磨牙等,主要累及恒牙,乳牙很少受累。10%-30%的先天性梅毒牙患者有牙表征。 病因: 牙胚形态发育期间,梅毒螺旋体感染牙胚,炎症细胞浸润: 1)成釉器中有炎症渗出,使得成釉细胞受到损害,部分釉质沉积停止; 2)牙本质矿化障碍,前期牙本质增多,因而牙本质塌陷形成半月损害。 少见于乳牙列,多见于恒切牙、第一横磨牙,可能原因有: 1)梅毒对组织损害最严重时期是在胚胎末期及出生后第一个月; 2)如果在胚胎早期严重侵害组织则可导致胚胎流产故不会遗留畸形牙 3)梅毒螺旋体不易经过胎盘而直接作用于胎儿。 病理变化 镜检:发育期牙胚周围有螺旋体,牙乳头和牙囊有炎症。 梅毒牙:

1)釉质明显缺少或完全消失 2)牙本质生长线明显,球间牙本质增多,前期牙本质明显增宽,牙颈部可见含细胞牙本质和骨样牙本质。 临床表现 1)半月形切牙,亦称哈钦森牙(Hutchinson teeth):切缘比牙颈部狭窄,切缘中央有半月形缺陷,切牙之间有较大空隙。 2)桑葚状磨牙(mulberry molars):第一恒磨牙牙尖皱缩,表面粗糙,牙釉质呈多个不规则小结节和坑窝凹陷,散在于近合面处,故有桑葚状之称;牙尖向中央凑拢,牙横径最大处在牙颈部。 3)蕾状磨牙(Pfluger teeth,Moon teeth) :第一恒磨牙较正常牙小,圆顶状,牙尖聚拢收缩,犹如花蕾,因而得名,但冠部无沟隙或缺损环绕,除了外形畸形以外,牙齿表面光滑。X线片显示先天性梅毒牙的第一磨牙牙根较短。 预防和治疗 1)妊娠早期治疗梅毒——预防的有效方法:妊娠后4个月内用抗生素行抗梅毒治疗,95%婴儿可免得先天性梅毒牙。 2)梅毒牙治疗:修复学方法、光固化复合树脂修复。 牙萌出异常 通常可以分为早萌,迟萌, 多发性不萌牙, 埋伏和阻生牙。 早萌(premature eruption)即牙齿萌出过早。 最常见于胎生牙(出生时就已萌出的牙)和新生牙(出生后30天内萌出的牙)。早萌的乳牙通常仅有一或二颗,最常见的是下颌乳切牙。在出生时或出生不久即萌出,如是正常乳牙,因牙胚距离口腔黏膜过近所致,也可能为多生

先天性梅毒

【疾病名】先天性梅毒 【英文名】congenital syphilis 【别名】heredolues;heredosyphilis;lues congenita;prenatal syphilis;syphilis hereditaria;胎传梅毒;先天梅毒;遗传梅毒 【ICD号】P37.8 【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的进展】 1.病因研究进展 先天性梅毒多通过母婴垂直传播,是梅毒螺旋体由母体经胎盘及脐静脉进入胎儿血循环所致。多发生于妊娠4个月后,轻者可正常分娩,但常有较严重的内脏损害,病死率高,重者可流产、死胎;先天性梅毒包括早期先天性梅毒(出生前至出生后2年内发病),晚期先天性梅毒(2岁以后发病)及先天潜伏梅毒。 2.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Glaser等报道梅毒孕妇垂直传播的机率接近100%。目前梅毒通过胎盘的途径及机理尚不完全明了。多数学者认为早期由于绒毛膜郎罕细胞层阻断,母血中螺旋体不能进入胎儿4个月后胎盘建立,郎罕层退化。螺旋体开始经胎盘,由脐静脉进入胎儿体内。现在有研究表明:梅毒螺旋体有“吸附”和产生“分解酶”的功能,在孕早期就能通过绒毛膜进入胎儿体内。近儿年通过电于显微镜检查,发现在妊娠早、中、晚各期梅毒螺旋体均可穿越胎盘进入脐带血感染胎儿。梅毒螺旋体主要通过以下两个途径影响胎儿:一是经过胎盘及脐静脉血进入胎儿体内,发生胎儿梅毒,累及胎儿的各器管系统。二是感染胎盘,发生小动脉内膜炎,形成多处梗死灶,导致胎盘功能严重障碍,造成早产、新生儿死亡及先天性梅毒。 【诊断研究进展】 1.辅助诊断检查进展 (1)实验室检查进展: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能通过抽取羊水经PCR方法进行产前诊断,闪为PCR能选择性地将靶基因扩增106倍以上,足已知的检测梅毒螺旋体最敏感最特异的技术。新生儿先天性梅毒血清学检查有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US R)、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 R UST)、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 P HA)、荧光螺旋体抗体吸附试验(FTA-ABS)。

先天性梅毒护理常规

一、先天性梅毒护理常规 观察要点 1.根据不同病情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2.患儿一般情况、精神、食欲。发热,神经系统的改变。 3.皮损形态、分布、搔痒部位、性质、程度。 4.各种药物的治疗效果和毒副反应。 护理措施 1.按感染科一般护理常规 2.按皮肤病一般护理常规。 3.预防感染转播:血液体液接触隔离,必要时实行严密隔离。 4.实行严格隔离措施、无菌操作制度,预防交叉感染。 5.注意保暖及喂养,保持病室整洁,空气新鲜,温度和湿度适宜,光线良好。 6.保证规律而充分地休息和睡眠,午间休息及夜间必须保持病室安静。保持床单平整、清洁。严重皮损者,直接接触的床单、被套等,须经消毒后方可使用。 7.定期修剪指甲,避免抓破皮肤引起感染。若患儿因瘙痒而搔抓时,可适当给予镇静剂或止痒药物。 8.遵医嘱进行皮肤粘膜得护理。进行擦药、药浴等治疗时,应注意保暖,预防感冒。 9。对家长进行适当的心理护理,解除家长焦虑情绪。 10.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1)骨损害。 (2)肝脾肿大和全身淋巴节肿大的护理。 (3)中枢神经系统的改变。 (4)眼部护理 健康教育 1. 住院健康教育: (1)饮食:口腔黏膜疾患者,应注意饮食的温度和硬度,避免刺激性。 (2)不宜使用肥皂和频繁沐浴,以免发生皮疹恶化或加重瘙痒。 (3)衣服宜选择轻软、透气性及吸湿性好的纯棉织品,不宜使用尼龙制品。 2. 出院健康教育: (1)行卫生宣教。掌握其转播途经及转播方式. (2)应用特殊药物给予指导,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到医院就诊

。 二、爱滋病的护理常规 观察要点 1.严密观察生命体征、体温、血压。 2.患者心理的变化,行为的改变。 护理措施 1.按感染科一般护理常规 2.预防感染转播:血液体液接触隔离,实行严格消毒措施。 3.做好严密隔离措施及保护性隔离,采取有效的措施,做好自我的防护。 4.对患者的血液及传染物品进行严格消毒处理。。 5.被患者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所有物品应随时严格消毒,一般用0.2%次氯酸钠溶液。 6.注意休息,病情危重者需要绝对卧床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7.饮食护理,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营养、清淡可口的饮食(如牛奶、鸡蛋、鱼肉、鸡 汤等),危重者应静脉补充能量与营养物质。以提高机体抵抗力 8.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9.心理护理 10.并发症的护理 (1)合并肺结核的护理:按肺结核的护理常规 (2)合并病毒性肝炎、丙型肝炎的护理:按相应护理常规护理 (3)伴发皮肤损害、口腔感染的护理:分别按相应护理常规护理

新生儿先天性梅毒18例临床及治疗分析

新生儿先天性梅毒18例临床及治疗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先天性梅毒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及相关实验室检测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8例先天性梅毒患儿中有早期先天性梅毒的典型临床表现者8例,不典型临床表现者7例,无症状者2例,新生儿后期出现症状的1例。18例患儿母亲血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均为阳性。18例患儿治疗后痊愈11例,好转5例,死亡2例。结论:及时发现并采用快速血浆反应素卡片试验(RPR)及梅毒螺旋体凝聚试验(TPHA)检查确诊先天性梅毒、早期正规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关键词】新生儿;先天性梅毒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character, diagnosis and prognosis of neonatal congenital syphilis.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neonatal congenital syphilis were reviewed and analyzed. Results: There were eight cases with typical clinical character of congenital syphilis in early stages, 7 cases with atypical character, 2 cases with no clinical character and 1 case with in its later stage. TRUST for all mothers of patients was positive. Eleven cases got healed, 5 cases got improved and 2 cases died. Conclusions: Early

先天性梅毒牙

目录 先天性梅毒牙-病因 -临床表现 -防治原则 牙萌出异常-各类疾病、特点 牙数目异常-各类疾病、特点 先天性梅毒牙 定义:由于梅毒螺旋体感染牙胚,侵犯成釉器使釉质发育障碍,在恒切牙、第一恒磨牙釉质产生特征性的发育不全。 先天性梅毒牙包括半月形切牙和桑葚状磨牙等,主要累及恒牙,乳牙很少受累。10%-30%的先天性梅毒牙患者有牙表征。 病因: 牙胚形态发育期间,梅毒螺旋体感染牙胚,炎症细胞浸润: 1)成釉器中有炎症渗出,使得成釉细胞受到损害,部分釉质沉积停止; 2)牙本质矿化障碍,前期牙本质增多,因而牙本质塌陷形成半月损害。 少见于乳牙列,多见于恒切牙、第一横磨牙,可能原因有: 1)梅毒对组织损害最严重时期是在胚胎末期及出生后第一个月; 2)如果在胚胎早期严重侵害组织则可导致胚胎流产故不会遗留畸形牙 3)梅毒螺旋体不易经过胎盘而直接作用于胎儿。 病理变化 镜检:发育期牙胚周围有螺旋体,牙乳头和牙囊有炎症。 梅毒牙: 1)釉质明显缺少或完全消失 2)牙本质生长线明显,球间牙本质增多,前期牙本质明显增宽,牙颈部可见含细胞牙本质和骨样牙本质。 临床表现 1)半月形切牙,亦称哈钦森牙(Hutchinson teeth):切缘比牙颈部狭窄,切缘中央有半月形缺陷,切牙之间有较大空隙。 2)桑葚状磨牙(mulberry molars):第一恒磨牙牙尖皱缩,表面粗糙,牙釉质呈多个不规则小结节和坑窝凹陷,散在于近合面处,故有桑葚状之称;牙尖向中央凑拢,牙横径最大处在牙颈部。 3)蕾状磨牙(Pfluger teeth,Moon teeth) :第一恒磨牙较正常牙小,圆顶状,牙尖聚拢收缩,犹如花蕾,因而得名,但冠部无沟隙或缺损环绕,除了外形畸形以外,牙齿表面光滑。X线片显示先天性梅毒牙的第一磨牙牙根较短。 预防和治疗 1)妊娠早期治疗梅毒——预防的有效方法:妊娠后4个月内用抗生素行抗梅毒治疗,95%婴儿可免得先天性梅毒牙。 2)梅毒牙治疗:修复学方法、光固化复合树脂修复。 牙萌出异常 通常可以分为早萌,迟萌, 多发性不萌牙, 埋伏和阻生牙。 早萌(premature eruption)即牙齿萌出过早。

先天性梅毒新生儿的护理

先天性梅毒新生儿的护理 先天性梅毒又称胎传梅毒,系血液传染性疾病,其危害性较后天梅毒大。临床表现多为{HYPERLINK "https://www.doczj.com/doc/4f19110496.html,/expert/searchkeyresult.php?keyword=早产"|早产儿,营养障碍、消瘦,皮肤粘膜松驰,貌似老人,特征性皮疹,梅毒性皮炎等,但大多数刚出生时症状和体征不明显,于2~3周后逐渐出现。 通过对5例先天性梅毒的护理经过分析,发现做好各项消毒隔离工作,保持患儿生命体征恒定,合理的喂养等措施可有效预防疾病的传播,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先天性梅毒是梅毒螺旋体经过胎盘进入胎血循环中所致的梅毒;或在过程中通过接触早期梅毒母亲外的初疮而受感染,此为后天感染,极少见。受染新生儿病死率达25%—30%[1],如在宫内或生后经早期青霉素治疗者,预后良好,治疗过晚,病情严重者可发生死亡。我院于一九九七年六月至二零零二年六月共收治5例新生儿先天性梅毒患儿,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护理对策,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均为儿,出生1300克—1850克,胎龄29—32周,日龄1小时—26天,其中男3例,女2例,出生时即可见皮疹者4例,伴全身水肿者1例,另1例因来院时已26天,曾因20多天在外院治疗无好转而入院,无典型皮疹表现,仅在检查中发现。5例病人均有不同程度黄疸,肝脾肿大及肝损害2例,眼部感染2例,经利福平眼药水滴眼1 周后好转。5例病人均未发现中枢神经系统梅毒。经治疗后15天至32天出院。 2.护理措施 2.1 严格消毒隔离、无菌操作制度,预防交叉感染。因患儿体质衰弱,易患呼吸系或消化系疾病,将患儿安置在隔离病房,与其他新生儿隔开,不接触各种传染源病。又因患儿的血液、皮屑、粘液等分泌物均具有传染性,所有用物均应专人专用,护士接触患儿前后均应彻底洗净双手,若手上皮肤有破损时戴橡胶手套加以保护。患儿所用衣物、被服需经消毒液浸泡后送洗衣房高温清洗。梅毒螺旋体对普通消毒剂如升汞,漂白粉均敏感,煮沸100OC 时即可死亡,临床工作中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严格探视,非工作人员不得进入隔离室,家属探视时需穿戴隔离衣帽。患儿所用衣物、被服及家属所穿戴的隔离衣帽,我们采用0.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