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信息组织期末复习资料

信息组织期末复习资料

信息组织期末复习资料
信息组织期末复习资料

信息检索需求的多样化

(1)文献检索:是以文献为检索对象的信息检索。它为用户提供的是与用户的信息需求相关的文献信息,它的目的是相关文献的出处和收藏处所。文献检索的结果是提供与课题相关的数篇文献的线索或原文,供用户参考.(2)数据检索:是以数值和图表形式表示的数据为检索对象的信息检索。数据检索是一种确定性检索.(3)事实检索:是以从文献中抽取的事项为检索内容的信息检索。

信息标引:就是对信息内容进行分析并充分而有效地予以揭示。揭示信息的内容是检索信息、利用信息的前提条件。从学科属性揭示信息内容就是分类标引,从主题特征揭示信息内容就是主题标引。准确标引信息要求准确的内容分析,否则就会出现错误标引。

信息系统组织:信息通过特征描述和内容揭示,获得了表示信息的标识,但这只是针对某一文献和信息单元的,把这些信息有序地组织起来才完成了信息组织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信息系统组织。信息系统组织是把描述和标引的信息实体和信息记录组织成一个有序的系统。

一、信息组织方法:(一)按组织对象分:文献实体组织与信息内容组织(二)按信息组织的层次分:语法信息组织、语义信息组织与语用信息组织(三)常用信息组织方法:1.分类组织法 2.主题组织法 3.集成组织法

三、信息组织手段1、人工组织2、自动组织

1、分类检索语言:分类检索语言习惯简称分类语言或分类法,分类检索语言语族主要有三个语支,

即(1)等级体系分类语言(2)分析综合分类语言(3)半分析综合分类语言。

2、主题检索语言(1)标引词语言(2)单元词语言(3)叙词语言

检索语言词汇控制的意义:检索语言构成材料就是词汇,把词汇按某种方式组织起来构成检索语言词典,它是标引和检索的工具。检索语言的词汇控制又称规范化处理。由于表述信息内容的词汇非常庞杂,日常的自然语言词汇并非都能准确表达信息的学科和主题内容。

自然语言缺点(1)词汇的同义现象。(2)词汇的多义现象。(3)词汇语义不清或语义不确定。(4)词量庞大(5)词间关系不明晰

在现行的一些检索系统中,也比较广泛地直接采用自然语言检索,它虽然节省了词汇控制的成本,但却是以牺牲检索效率为代价的。因此,完全采用自然语言进行信息组织的系统并不是理想的检索系统。即便是面对互联网急剧增长的信息资源,人们也越来越感到需要进行规范化控制。由此有了规范化检索语言在网络信息组织中的应用研究,有了网络本体语言的开发。网络信息组织从自由走向规范足以说明词汇控制的意义。

检索语言词汇控制的内容:词汇控制的目的是为了使检索词符合唯一性、规律性、定型性、通用性和准确性。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词汇控制。

(1)词量控制。词量控制是指对收入词表的词汇进行压缩、精选,使之与所要标引的信息数量和检索要求相适应。(2)词类控制。自然语言词汇有多种类别,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叹词,还有大量的词组。(3)词形控制。词汇也存在不同的书面表达方式,如不同的次序、简繁体、单复数、不同拼写法,以及标点符号、字符、数字等,为了实现每个词词义和词性的唯一性,必须进行词形控制。(4)词义控制。检索语言中的每个词汇都只表示一个概念,即使检索语言词汇一般都比较精炼和简短,也会出现一词多义和同形异义现象。因此,必要时在主题词或类目词后加限定词,加含义及范围注释,或附加简明定义等。(5)词间关系控制。在情报检索语言词典编制中,对词汇语义和词间关系必须控制,这是为了词典中每个词汇都有独立的语义,词间关系能形成一个语义网。(6)专指度控制。检索语言词汇的专指度是指其语义的内涵与外延与信息主题内容的切合程度。

信息检索系统由六个子系统构成:(1)信息选择子系统(2)标引子系统(3)词表子系统(4)检索子系统(5)用户与系统之间的交互子系统(6)匹配子系统即对信息标引与提问标引进行匹配的子系统。从系统构成分析可见,检索语言和标引是系统的中心环节,它起着承上启下,连接用户与系统的关键作用。概念之间的关系(一)属种关系:它是指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另一概念的全部外延,其中,外延大的概念叫属概念,外延小的概念叫种概念。(二)同一关系:它是指两概念在外延上完全重合。(三)交叉关系:

即两种概念之间有且只有一部分外延是重合的。

概念逻辑方法

(一)概念的限定与概括

概念的限定是指通过增加概念的内涵以缩小概念的外延,即由属概念过渡到种概念的逻辑方法。对一概念进行限定,从语言上说一般是增加限制词,如定语、状语等,例如,给“人”加上“大”就成为“大人”,增加的限制词应是恰当的,不能与原概念矛盾或重复。

概念的概括是与概念的限定相反的一种逻辑方法,它是通过减少概念的内涵从而扩大其外延,由外延较小的种概念过渡到属概念。如把“先进工人”抽去“先进的”这一内涵就变成“工人”,再减去“从事工业生产的”这一内涵就变成“人”,这就是一个概括的过程。概括的方法可以使我们的认识上升到一定高度,加深对事物本质的了解。

(二)概念的划分

概念的划分就是以事物的某种属性为分类标准,将一个属概念的外延分成若干个种概念的方法。事物有各种各样的属性,根据不同的属性就可做不同的划分。如按图书的文字可以把“图书”分为“中文图书”和“外文图书”,按图书的学科类别又可以划分成“自然科学图书”、“社会科学图书”等,按图书的装订形式还可以划分成“平装图书”、“精装图书”,等等。

概念的划分的基本规则是:划分得到的子项的外延之和应当等于母项的外延,划分得到的各子项的外延必须互相排斥,每次划分应当使用同一标准进行,划分必须是按层次逐级进行。

分类检索的类型

分类检索的基本形式有三种,即浏览式检索、直接检索、浏览与直接相结合的检索

1、浏览检索:就是按照信息系统的分类体系,以线性的方式沿着某一个起点,一层一层地在逐级查找,

也就是知识树或知识地图浏览方式。

2、直接检索:当信息被组织在数据库中后,某些对系统比较熟悉的用户,对需求明确的信息可以进行直

接检索,即在系统中直接输入分类号、类名、关键词进行检索。这种形式的检索往往还要借助于该系统所使用的分类法。

3、浏览与直接相结合的检索:这种检索方式是电子分类法和网络信息分类系统特有的功能,就是在进行

浏览式检索过程、在一个特定类目的限定下输入要检索信息的某些特征语词,以便迅速将该类信息定位;或者先输入信息的某个特征,初步判断、确定它的类属,在此基础进行浏览检索。

分类法的宏观结构一般包括(1)编制说明(2)基本类目表(3)分类法主表(4)辅助分类体系(5)分类法附表(6)分类法索引(7)分类法使用手册与附录

分类法的微观结构一般包括(1)分类号(2)类名(3)类级(4)类目注释和参照

分类法编制的基本程序(一)分类法的功能分析与定位(二)系统用户需求(三)分类体系设计(四)分类标记设计(五)分类法结构设计(六)分类法主表设计(七)分类法辅助分类体系设计(八)分类法辅助表设计(九)分类法索引设计(十)试标引与修订

按标记制度划分的分类标记

1.层累标记制

2.顺序标记制

3.混合标记制

4.分面标记制

5.回归标记制

6.起讫标记制

扩展同级类编号法

编号的方法是:某类的子类较多,本身的号码不敷使用,就借用相邻空余的同位类号,并将其扩展成与该子类相匹配的同级号码,为剩余的子类配号。此种扩号法的特点是使同位类都有相同长度的号码。

子顺扩号法

当某类下同位类很多,但无须再进一步划分,且同位类有不可预见性时,可使用类名的首字母进行扩号,即类号+字母。例如:

M675 法国文学作品:按作家分

M675B 巴尔扎克作品

M675D 狄更新作品

M675M 莫泊桑作品

主题法的含义

所谓主题法,一般是指直接以表示文献主题的语词作标识,提供字顺检索途径,并主要采用参照系统揭示词间关系的标引和检索文献的方法。它是分类法之外,另一种从内容角度标引和检索文献的主要方法。

从检索语言的角度来说,主题法也就是主题检索语言,或称主题语言,它是用自然语言语词或受控的自然语言语词直接表达主题概念,按语词字顺排列主题概念,主要用参照系统显示概念之间关系的检索语言。按照表达主题概念的语词标识的构成原理和特征的不同,主题法一般分为标题法、单元词法、叙词法、关键词法。

关键词法:是直接以文献中能够表达主题概念的关键词作标识的一种准主题法。或者说,关键词法是由计算机或人工从文献中抽取关键词作标识,并按字顺排列,提供主题检索途径的方法。

所谓关键词,是出现在文献题名、文摘、正文中,能够表达文献主题,具有文献意义的语词。

关键词法作为主题法的一种,与标题法、叙词法相比,具有两个主要特点:(1)关键词是自然语言的语词,一般不作规范化处理;(2)一般不编制受控词表进行词汇控制,不显示词间关系,只是编制禁用词表来控制抽词。

概念组配是叙词法的基本原理

在叙词语言采用的多种原理方法中,概念组配是最基本的原理,它是决定叙词法特点和性能的根本因素。

1、概念组配与字面组配的区别

叙词法采用的是概念组配,而不是字面组配。

(1).概念组配与字面组配对词汇单位的要求不同。概念组配要求以表达基本概念的语词为标识,用于概念组配的语词既可以是单词,也可以是词组。字面组配只要求参与组配的词与组配构成的词在字面形式上的一致强调参与组配语词的单元性,因此,要求采用最小的词汇单位——单词,而不用词组。(2).概念组配与字面组配的本质不同。概念组配本质上是在概念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概念综合,是符合概念逻辑的组配。概念组配所表达的概念与参与组配的各方面所表达的概念在逻辑上是有联系的,往往表现为下位概念与上位概念的关系。字面组配是利用构词法进行词的分拆和组合,它符合构词规律,但是不一定符合概念逻辑。

2、叙词的概念组配类型

(1)交叉组配交叉组配是指使用两个或多个具有交叉关系的叙词进行组配。

(2)方面组配方面组配,又称限定组配,是指将表示某一事物的叙词与表示事物方面的叙词进行组配。(3)特称组配特称组配,是指用一个表示事物类称的属概念叙词与表达“种差”的叙词进行组配。

字顺表的微观结构

1、叙词款目和非正式叙词款目的著录项目 2.叙词款目和非正式叙词款目的著录格式 3.款目词的排列词汇转换模式:1、单向转换

2、互逆转换

3、多向转换

4、中介转换

信息主题类型

1.依据主题结构区分

(1)单因素主题(2)多因素主题(多因素主题又细分为复合主题与联结主题)

2.依据主题与检索系统专业性质相关程度区分

(1)专业主题(2)相关主题(3)非专业主题

3.依据主题概括的文献内容范围区分

(1)整体主题(2)局部主题

4.根据主题在文献中的重要程度区分

(1)主要主题(2)次要主题

5.依据主题在文献中呈现的清晰程度区分

(1)显性主题(2)隐性主题

主题分析的水平和要求

(一)主题分析的意义

1、主题分析的含义

主题分析,一般是指标引过程分析文献内容和提取主题概念的环节。具体地说,主题分析是通过审读文献而了解文献内容及其表现形式,选择内容单元而确定文献主题数量,概括单元内容而形成主题概念,分析主题的结构和类型,并在必要时判断主题的学科专业属性的一种智力劳动。

2、主题分析的意义:主题分析是标引的基础环节,正确的标引必须以正确的主题分析为前提。主题分析的质量不仅直接影响标引的质量,而且在根本上影响着检索系统的检索效率。

主题分析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1)主题分析是标引不可缺少的环节。

(2)从文献分析出的主题和主题因素的多少决定着文献标引深度。

(3)从文献中分析出的主题概念和主题因素的准确性是决定标引结果是否准确的首要环节。

(4)从文献中分析出的主题概念是否符合用户的需要,影响文献标引的有效性和文献的利用率。

(二)主题文献分析水平

1.宏观主题分析和微观主题分析

2.概括式主题分析和描述式主题分析

(三)主题分析的质量要求

1.充分析出主题概念

2.不过度析出主题概念

各种信息标引方式

(一)依揭示文献内容的方式分:1.整体标引 2.全面标引 3.对口标引 4.综合标引 5.分散标引

6.分析标引

7.互见标引

(二)依标引深度分:1.深标引 2. 浅标引

(三)依所用标识与主题概念的对应性分:

1.专指标引

2.组配标引

3.上位标引

4.依附标引

5.暂定标引

(四)依组配标识是否组合分: 1.先组标引 2.后组标引

(五)依所用标识受控程度分: 1.受控标引 2.自由标引 3.混合标引

(六)依标引的自动化程度分

1、人工标引

2、自动标引

3、半自动标引

(七依引的实施方式分

1、独立标引

2、统一标引

3、联合标引

4、在版标引。

自然语言区别于受控语言的特点

采用自然语言较之受控语言有如下优点:

(1)可以降低标引难度及成本,从而提高标引速度;

(2)采用用户熟悉的自然语言,符合用户检索习惯,减少了概念转换中产生的失真现象,专指度高;(3)由于自然语言标引检索多采用自动处理方式,省略了编制词表和词汇的智力负担;

(4)自然语言标引检索人口词多,有利于提高查全率;

(5)操作简单方便,灵活,比较适合没有专业知识的广大网络用户使用。

几种常用的的机械分词方法如下:

(1)正向最大匹配法(由左到右的方向,MM法)

(2)逆向最大匹配法(由右到左的方向,RMM法)

(3)最少切分(使每一句中切出的词数最小)

(4)双向匹配法(MM+RMM)

(5)最大匹配法具体描述如下:从标引文本中截取一定长字串与词典中的词相匹配。匹配命中即记下该词,再以该词的长度将标引文本向后移动一个步长截取下一字串继续匹配。若匹配失败则舍去某后端一字继续搜索,若到最后一字仍搜索无效,则从标引信息的该字后部或前部重新截取一定长字串进行搜索处理。

后控词表的编制特点及编制方法

特点:(1)自然语言的新词汇、新概念是不断增加的,因此,后控词表的规模是不断扩增的;

(2)后控词表的主题分类体系是随着词量的增加而逐步细化的;

(3)后控词表由于不用于文献标引,故其分类体系改变灵活,可根据需要进行较大的调整,对检索系统不会引起重行标引的问题;

(4)后控词表可以以多种显示方式并用;

(5)后控词表也有必要增加入口词,部分入口词通过一定的积累使用可以改为正式检索标识。

(6)在后控词表中,标引词和非标引词应有所区别,如果两者相同,应并存。

(7)后控词表的词间关系,应由人工判别来确定,但可由计算机辅助,即利用字顺排列和词素轮排中的字面成簇原理,寻找出可能的词族。

后控词表的编制可以采取多种方式:

(1)在被抽出的词汇的基础上编制。

(2)将自然语言检索标识与某种词表或分类表对应

(3)在检索过程中,利用现成的、词量较多的一般词表作为后控制词表的代用品,或借用其他检索系统的后控制词表。

(4)利用计算机自学习机制将检索表达式中的用词加以积累,并定期加入到原始词表中,即后控制词表在用户使用过程过程中其数量是不断增长的。

组织行为学资料(二) (2)

组织行为学资料(二) 组织结构同组织的行为规则密切相关,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组织结构:是指各种职位之间、各种职工之间网络关系的模型及其安排体系,是指组织机构的横向分工关系及纵向隶属关系的总称。 三级管理层次:监督(基层)管理层、中间管理层、高级管理层。 组织结构要素:指组织结构设计时,就组织内部而言,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或主要方面。包括:部门划分、工作专门化、管理跨度、指挥链、集权和分权、正规化、职位界定、职位描述。 部门划分:是建立组织的基础,是指按照不同的工作任务离别将组织中的人员进行分工的过程。 1按职能划分。职能是指企业所从事的各种活动。分为:生产部门、营销部门、财务部门、人事部门、研发部门、质监部门等。 2按产品划分。企业生产经营多种产品可按此划分。如食品加工部、服装加工部、机电产品部、家用电器部等。 3按顾客划分。企业位多种类型的客户提供服务可按此划分。如妇女用品部、儿童用品部、老年用品部。 4按地区划分。企业在地理位置是分散可按此划分。如亚太公司、欧洲公司、北美公司。 5以利润中心划分。是以独立核算或者半独立核算单位为标准对组织进行划分。某厂下设3家分厂,如分厂收支全部集中在总厂核算,只有一个利润中心;分厂独立核算,就有4个利润中心。 组织机构的类型:组织机构是企业组织的基本构成单位,是组织行为的载体。按从事的活动及其间的关系不同,分为: 1业务经营机构。指直接从事实体业务的机构,又称直线机构。如供产销、储运等。从事人员称为直线型人员。 2职能管理机构。指直接从事指导和监督企业业务经营活动的机构,又称参谋机构或职能机构。如财会、统计、物价、质检、技管、市调、人事等。参谋人员。 3行政事务机构。指从事行政事务活动、以提供服务为宗旨的机构,又称服务机构。如安保、后勤等。服务人员。 4领导决策机构。指决定企业政策方针的机构,又称企业的指挥中心,又企业的一级领导组成。 工作专门化:就是进行劳动分工,使不同的人从事不同职位类型的工作。其实质指每个人从事工作活动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活动。 管理层次:又称组织层次,指组织中建立的授权级别的数量,指企业纵向管理的等级层次,又称等级制结构。通常分三个管理层次:最高管理层、中间管理层、基层(作业)管理层。扁平结构:组织机构只有较少管理层次,管理幅度较大;高瘦型结构:管理层次较多,管理跨度较小。简化管理层次是一种趋势。 管理跨度:又称管理幅度或控制跨度,指一个上级直接监控的下级人员的数量。管理者受自身知识、能力、经验的限制,能有效管理下属的人数是有限的。 管理跨度的影响因素:1管理者的能力。能力强,跨度大;2被管理者的水平。能力强、素质高,跨度大。3工作性质。工作复杂多变,监管工作量大,跨度小;4沟通的有效性。沟通渠道通畅、准确,跨度大;5监管手段。手段先进,跨度大;6管理层次高低。高层管理跨度较小,低层较大。 管理跨度与管理层次的关系:管理跨度与管理层次是反相关关系。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管理跨度大,管理层次少;管理跨度小,管理层次多。管理跨度上窄下宽。组织层次越高管理跨度越小;组织层次越低管理跨度越大。 指挥链:又称命令链,指一种不间断的权力路线,是以管理层次为基础,由高到低的层层指令所形成的链条。该链条回答了上级向谁发布指令及下级向谁报告工作的问题。 权威是进行有效指挥的基础,指管理职位所固有的发布命令并期望命令被执行的权力,又称职权。 命令统一性是有效指挥的条件,其基本含义是一个下级只能服从一个上级的指挥,否则会出现多头领导。 集权组织:指决策的制定和权威集中于总部或某个高层管理者的组织。特点:权力的责任高度集中,各种决策均由最高层作出,下属部门没有处理权,必须逐级请示。典型形式是直线制。

自考信息资源管理整理资料(精简版)word版本

第一章 1.材料、能源、信息是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基本要素。P15 2.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是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信息产生、传递、处理的技术,具体包括有关信息的产生、收集、交换、存储、传输、显示、识别、提取、控制、加工和利用等方面的技术。P16 3.现代信息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传感技术和控制技术。P16 4.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的特点:小型化、网络化、智能化、系统化P16 5.3C革命:计算机(Computer)、通信(Communication)和自动控制(Control)P16 6.3A革命:工厂自动化(FA)、办公自动化(OA)、家庭自动化(HA) 7.因为信息技术发展而导致的社会变革称为信息革命 8.信息革命具有技术科学化、群体化、智能化、高新性等特征。 9.“高”特征:高驱动、高增值、高智力、高战略、高风险、高时效。 10.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行动计划(NII,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agenda for action) 11.信息化特指一个具体组织实体应用信息技术提高信息

资源开发和利用效率的过程与活动。P19 12.信息化的特点:非物质性、超时空性、可扩展性。P20 13.信息资源管理(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简称IRM)是以管理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数学等为基础,研究和探索人类信息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科学方法,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P20 14.信息的性质:普遍的和无限的、信息依附于媒体且可以独立与原事物、信息可以共享、信息可以变换、信息可以传递但不增值、信息是动态且有时效的、信息具体而可以被感知和处理的P26 15.信息的功能:信息是生存与发展的必要资源、信息是知识和智能的源泉。P30 16.信息的生命周期:信息收集、组织、存储、检索、传输、加工和利用P31 17.资源是指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中一种可以用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并且具有一定量积累的客观存在形式。P32 18.资源的内在属性:需求性、稀缺性和可选择性。P32 19.狭义信息资源指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经过加工处理有序化并大量积累的有用信息的集合。P34 20.广义信息资源包括信息及其生产者、信息技术的集合,包括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经过加工处理有序化并大量积累的有用信息的集合,为某种目的而生产有用信息的信息生产者集合,

组织行为学资料

第一章 组织行为学的对象与性质 ●人的行为的特点:适应性、多样性、动态性、可控性,人的行为实 质是人的生理,心理因素与客观环境作用的结果。 ●研究对象: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反应规律性。组织行为学是把人的 心理和行为作为一个统一体来研究的。 ●研究范围: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性。 ●研究方法;系统分析的方法。 ●研究目的:在了解和掌握组织中人员的心理与行为规律性的基础 上,提高各级领导者和各类管理者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能力,特别是在准确预测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相适应的措施和方法,把消极行为诱导转变为积极行为,保持和发扬积极行为,从而提高组织中各类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工作绩效,更好的地实现组织目标。 ●研究组织行为学的意义 1,可以提高管理者知人善任,合理使用人才的水平;2,使管理者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3使管理者提高领导素质,改进领导行为,增强领导的有效性;4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5研究组织行为学中的组织

设计与组织变革的理论和方法,可使管理者更好的适应环境的变化,进行组织变革,增强活力提高绩效;6有利于管理者调适心理平衡,提高身心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工作绩效。 ●领导问题是影响一个部门或一个组织人力资源能否得到充分发挥 的重要因素,是决定事业成败的关键。领导的实质是处理人与人的关系。 ●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 边缘性:多学科相交叉性和多层次相交切性(个体,群体,组织,外部环境,其中个体是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 两重性:多学科性,人本身的两重性和管理的两重性 应用性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 最先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美国 工业心理学:是用心理学原理与方法来分析工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领域中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 ●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体系:是一个投入与产出的大系统,它从人力的 投入开始,通过依次的对个体心理与行为的研究,群体心理与行为的研究,组织心理与行为的研究这四个层次,最终到人力的产出为止。

交通运输信息化标准体系(2019年)

交通运输信息化标准体系(2019年) 交通运输信息化标准体系(xx年) 目录 目录I 一.交通运输信息化标准体系结构图1 二.交通运输信息化标准体系明细表7100 基础通用7101 术语及符号7102 分类与代码7103 数据元与元数据10104 通用规则14200 基础设施15201 硬件设备15202 网络与通信19300 数据资源24301 数据表示24302 数据采集26303 数据交换26304 数据管理33400 信息应用34401 技术要求34402 测试维护52500 网络安全54501 安全技术54502 安全管理54503 网络信任55504 安全服务55600工程规范56601 工程建设56602 工程管理59603 工程运维59 三.交通运输信息化标准体系统计表61 四.编制说明62 (一)编制目的。62 (二)编制依据。62 (三)编制原则。63 (四)交通运输信息化标准范围界定。64 (五)标准体系构成。64 (六)其他65 II

一.交通运输信息化标准体系结构图注:标准体系类别说明100 基础通用标准分类号标准类别标准类别内容说明100 基础通用在综合交通运输.公路.水路信息化(表中以下简称交通运输信息化)领域,具有广泛适用范围的基础性或特定领域的通用条款的标准。主要包括:术语.符号.分类.代码.数据元.元数据.规则等。 101 术语及符号交通运输信息化及其应用涉及的相关术语类及符号类标准。 102 分类与代码交通运输信息化及其应用涉及的分类标准.代码标准。 103 数据元与元数据交通运输信息化领域的数据元与元数据标准。 104 通用规则交通运输信息化领域普遍适用的规范.规则等技术要求。 200 基础设施标准分类号标准类别标准类别内容说明200 基础设施交通运输信息化领域的硬件设备.有线(无线)通信.卫星通信技术类标准。主要包括:硬件设备.网络与通信技术标准。 201 硬件设备交通运输信息化领域的硬件设备类标准。主要包括:电子收费.IC卡类.卫星定位类.监测信息采集类.基础设施装备类.移动终端类.物联传感设备等技术标准。 202 网络与通信交通运输信息化领域的网络与通信技术类标准。主要包括:电子收费专用短程通信类.高速公路监控设施通信

组织行为学86492资料讲解

一、 1.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一个组织中人的心理及其行为反应规律,从而提高组织中管理人员解释、预测和控制人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目标的科学。 2.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反应规律的基础上,提高解释,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1)解释:组织行为学的一个目标是解释组织血红所发生的事情。一方面,人在组织中很多行为有很多原因,如果能意识到什么是主要的因素,就非常利于管理者采取措施避免和减少这些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对组织中某些现象的解释会随时间或环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密切注意当前的劳动力市场变化情况,也可以帮助管理者找到员工离职原因的某些线索。 2)预测:无论是在组织内部还是组织外部,我们日常工作与生活中都可能或多或少地去预测他人的行为。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力图通过对组织行为全面和系统的研究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以降低组织中行为的不确定性,增强组织中管理者的工作绩效。3)控制:组织行为学的第三个目标是对组织中发生的行为进行控制。目的在于提高管理者们的观察分析技能,具体而言,组织行为学实践中,引导的是一些积极组织行为,避免和减少的往往是一些消极组织行为。 3.模型:就是对某种现实事物的抽象,是对事物的简化表示。目的是为了便于更清楚的了解事物的真实情况。 模型的结构: 1)目标:编制和使用模型,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即这个模型是干什么用的 2)变量:是事物在幅度、强度和程度上的变化的特征,关于人的行为变量通常在两个维度上变化即定性和定量。 在组织行为学中的变量主要包括自变量,因变量,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 a)自变量:也被称为预测因素,它是影响因变量的变量; b)因变量也被称为校标,受自变量影响,在组织行为学中就是所要测量的行为反应; c)中介变量也称为中间变量,是自变量影响因变量的中介机制; d)调节变量,也称为干扰变量,它会影响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和强度。 3)关系:在确定了目标及影响目标的各种变量之后,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4.人际关系学说与霍桑实验? 人际关系学说被认为是行为科学的开端,梅奥是人际关系运动的带头人,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的重要贡献有两个方面:一是发现了霍桑效应,二四创立了人际关系学说。从霍桑实验中梅奥认为影响生产效率的根本因素不是工作条件,而是工人本身。工人不是被动的,鼓励的个体,他们的行为不仅仅是受工资的刺激,影响生产效率最重要的因素不是待遇和工作条件,而是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据此,梅奥提出自己的观点: 1)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单纯追求金钱收入的“经纪人” 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它是企业成员在共同工作的过程中,由于具有共同的社会情感而形成的非正式团体 3)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意度,由此提高士气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二、 1.人格:是我们用以描述这个人所具备的独特心理特质的总和,它是影响个体行为的、相对稳定的一系列个人的特征。

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

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博为贵” 一、标准化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全球社会的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和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尤其是飞机、移动电话和互联网等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地域和空间的距离进一步缩小,将地球变成了一个小小的村落。世界各国都在致力于本国的信息化建设,尽管起步有早晚,发展程度不尽相同,但都在享受着信息化给国家和社会带来的成果,信息化已成为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助力器,信息化水平则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 要标志。信息化的高效率和高效益,是在互通、互连、互操作的前提下获得的.在我们的身边,计算机、网络、电视、移动电话等音视频及多媒体设备的使用,正悄悄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信息通信技 术(ICT)及其应用已成为构筑全球信息社会的重要基础。 标准是人们为某种目的和需要而提出的统一性要求,是对一定范 围内的重复性事务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标准又是一种特殊的文件,它是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活动及其结果规定共同重复使用的规则、指导原则或特性要求。标准对促进ICT产业发展及ICT的推广应用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统一标准是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的基础。如果没有标准,互联网不会发展到今天这种

规模.人们很难说清楚生产一台电脑需要遵循多少标准,但是每个生产商一定会考虑采用标准统一的磁盘驱动器、打印机接口和网卡等。 标准化则是制定标准并使其在社会一定范围内得以推广应用的 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主要包括制定、发布、实施及修改标准等过程。信息化建设相关的标准化工作是推动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性 工作。在国家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标准是规范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工程管理等行为的技术法规。统一标准是信息系统互通、互连、互操作的前提.只有通过统一技术要求、业务要求和管理要求等标准化手段,才可以保障信息化建设的相关工程及相关环节的建设在全国范围内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避免盲目和重复,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从而规范和促进国家信息化建设有序、高效、快速和健康地发展. 二、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研究 由于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涉及面非常广泛的社会系统工程,将涉及 大量的标准和规范,因此必须对这些标准和规范按照内在联系进行有序地整理,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信息化标准体系。 2。1信息化标准体系研究的三维空间 为了更为直观地反映信息化标准所涉及的各个方面,这里以信息化建设所涉及的关键技术、项目管理及应用领域为对象,建立起信息化标准的三维空间,如图1所示。

00152组织行为学-最新复习资料

00152组织行为学最新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组织: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的机构,成为独立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 2.人的行为:是指人这种主体对所处环境这种客体所作的反应。 3.行为:行为又可分为广义与狭义。狭义的行为是指人受其生理、心理支配或客观环境的刺激而表现出能被观察到的一切外显的活动。广义的行为除上述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外显行为外,还包括内隐的心理活动。 4.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 5.案例研究法:就是对组织内的个体、群体或组织的一个或几个以至更多变量之间的关系作出描述和说明。 6.观察法:是一种主要依靠研究者的感官,如人的视觉、听觉、嗅觉来收集资料的调查研究方法。 7.心理测验法:是通过观察人的少数具有代表性的行为,依据一定的原则,对人的个性、动机、价值观等心理特征进行分析的过程。 8.问卷调查法:是以一组问题获得相关、有效信息的一种方法。 9.信度:指的是可靠性程度,通过某项测试所得结果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10.测验的效度:是指心理测验的有效性。 11.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所产生的对这些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特点:只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 12.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所感觉到的客观事物的各种个别属性联系起来,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该事物各种属性的综合整体反映(特点:比感觉高一级,比感觉更全面深刻)。 13.社会知觉:是指主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人的知觉。包括对个人、群体和组织特征的知觉。 14.自我知觉:是指主体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状态的知觉,通过自我知觉发现和了解自己,从而使自己的行为能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要求。 15.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在满足主观需要方面的有用性、重要性、有效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这是人们的一种观点和信念,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价值观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 16.态度:是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17.工作态度:是对工作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18.组织认同感:是员工对其组织认同的程度。 19.工作参与度:也是一种重要的工作态度,是指员工对自己工作的认可程度、投入程度,以及认为工作对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程度。 20.个性:是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特性和意识倾向的较稳定的有机结合。 21.能力:是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性。

信息化标准化体系研究

信息化标准化体系研究 (2006年3月7日~3月27日) 摘要本文从信息化与标准化入手,根据网络化信息系统基本模型的层次结构,描述了信息化标准化体系架构,并对信息化标准化体系中各子标准体系涵盖的标准X围进行了论述,对信息化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标准,标准化,标准化体系 1 信息化标准化体系概述 1.1 信息化与标准化 (1) 标准与标准化 ●标准标准是为了在一定的X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X性文件(GB/T 20000.1—2002 2.3.2)。 ●标准化标准化是为了在一定的X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用标准来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GB/T 20000.1—2002 2.1.1)。 (2) 信息化与信息化之标准化 ●信息化信息化是对现实世界各种事物抽象和数字化的过程,它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以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通信、信息处理)等高科技技术为依托的一种新技术扩散过程。 ●信息化之标准化标准化是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化过程中保障和促进信息共享、业务协同、信息安全以及网络互连互通。信息化标准化是围绕信息技术开发、信息产品的研制和信息系统建设、运行与管理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 1.2 标准化体系组成

完整的标准化体系应该涵盖标准以及标准制定、运行和管理的整个过程。因 此,标准化体系包括标准体系(标准本身)、标准运行机制和标准管理体制。 (1) 标准体系:由一定X围内具有内在联系的标准组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 (2) 管理体制:制订和贯彻标准应遵循的标准化管理方针、原则、组织制度 和标准体制。 (3) 运行机制:制订和贯彻标准过程中运用的方式、方法和组织形式。 标准体系是标准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化标准体系是针对技术开发、 信息产品研制和信息系统建设、运行与管理而制订的标准体系,为信息化建设提 供标准和技术依据,是指导信息化标准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1.3 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 (1) 网络化信息系统基本模型 应用、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和产业、 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规X。涉 及信息化的国家和国际标准浩如烟海,内容非 常庞杂,且处于动态发展之中。为了指导信息化建设,必须研究信息化标准体系。 建立信息化标准体系,应该从网络化信息系统模型入手。图1给出的是网络 化信息系统的基本模型。一般模型中把物理平台(计算机、外部设备、存储系统、 场地环境等)和网络平台归结为基础设施平台,考虑到物理平台及其标准十分复 杂,把基础设施平台细分为物理平台和网络平台两部分。 (2) 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 根据网络化信息系统基本模型,按照科学的方法对标准进行分类,提出的信 息化标准体系框架如图2所示。该体系框架由下列标准体系组成。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1 一、名词解释 1.群体 2.沟通 3.领导力 4.态度 5.价值观 二、简答题 1.动机理论包括哪些? 2.群体发展有哪些阶段? 3.人为什么要加入群体? 三、分析说明题 1.霍兰德人格-工作适应性理论的意义是什么?根据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分析下你的职业人格类型和适合的职业。 2.什么是激励?利用激励的三要素分析一下你自己目前的激励水平。

答案1 一、名词解释 1.群体:指为实现特定目标,两个或更多的人相互影响、互相依赖而形成的组合。可分为正式的和非正式的。 2.沟通:对意思的传达和理解 3.领导力:领导力就是影响一个群体实现目标的能力。 4.态度:是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5.价值观: 代表着基本的信念:“个人和社会接受一种特定的行为或终极存在方式,而摒弃与其相反的行为或终极存在的方式。” 二、简答题 1. 动机理论包括:早期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麦戈雷格的X理论Y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戴维麦克莱兰的需要理论。当代动机理论:认知评价理论、目标设置理论、自我效能理论、公平理论、期望理论。 2.群体发展阶段:形成阶段-震荡阶段-规范阶段-执行阶段-解体阶段 3.人为什么要加入群体? 安全需要-地位需要-自尊需要-归属需要-权力需要-目标实现的需要 三、分析说明题 1.霍兰德人格-工作适应性理论的意义是什么?根据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分析一下你的职业人格类型和适合的职业。 人职匹配可以提高工作满意度、降低离职率。人格可分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常规型六种类型。适合的职业 2.什么是激励?利用激励的三要素分析一下你自己目前的激励水平。 动机是一种过程,它体现了个体为实现目标而付出的努力的强度、方向和持续性。强度:个体试图付出多大的努力。方向:指向有利于组织的目标坚持性:个体的努力可能维持多长时间。自己目前的激励水平。

南大网院Internet原理、电子商务安全、信息检索、信息组织期末考试整理

Internet原理 选择题 1、停一等协议主要缺点(信道利用率不高) 2、局域网最常用的基带同轴电缆的特性阻抗为(50欧姆) 3、网络协议主要要素(语义,语法) 4、由于IP地址难于记忆,域名与IP地址的对应关系是用(DNS)协议进行转换。 5、通信系统必须具备三个基本要素(信源,通信媒体,信宿) 6、下列说法哪个是正确的?(A)A、当码元的离散值个数N=2,则波特率等于比特率 7、在物理层实现连接功能可采用(中继器)A、网桥B、中继器C、网关D、路由器 8、Internet的基本结构与技术起源(ARPANET) 9、关于OSI/RM,哪个说法错误的(C)A、7个层次就是7个不同功能的子系统 10、调制解调器的主要功能是(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的转换) 11、在HDLC中,帧被分为三种类型,下列不属于HDLC规程的帧是(MAC帧) 12、完成路径选择功能是OSI模型的(网络层) 13、若无噪声信道的线路带宽为3khz,每个码可能取的离散值个数为8个,信道的最大数据传输率可达(18kbps) 14、CCITT建议的T1载波标准中,每一帧包含的位数及传输一帧所用时间分别(193,125) 15、采用脉码调制方法对声音信号进行编码,若采样频率为8000次/秒,量化级为256级,那么数据传输率达到(64kbps) 16、能从数据信号波形中提取同步信号的典型编码是(曼侧斯特) 17、一次传输一个字符(5~8位组成),每个字符用一个起始码引导,用一个停止码结束,如果没有数据发送,发送方可以连续发送停止码,这种通信方式成为(同步传输) 18、EIA RS-232C的电气特性规定逻辑“0”的电平范围为(+5至+15) 19、Intranet技术主要由一系列组件和技术构成,Intranet的网络协议核心是(ISP/SPX) 20、通信子网的虚电路操作方式和数据报操作方式与网络层提供的虚电路服务和数据报服务,在下列阐述中,()不正确 21、MAC地址通常存储在计算机的(网卡) 22、Bell系统的T1载波标准采用的线路服用方式为(同步时分多路复用) 23、下面关于以太网的描述中正确的是(D)A、数据是以广播方式发送的 2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集线器可以对信号放大) 25、采用专用线路通信时,可以省去的通信阶段是(A建立通信线路) 26、FDM是(频分)多路复用技术 27、滑动窗口协议中,如果发送窗口尺寸大于1和接收窗口尺寸等于1时,是(停一等协议) 28、双绞线由两个具有绝缘保护层的铜导线搅在一起,这样可以(降低信号干扰程度) 29、目前用于快速Ethernet的传输介质通常为(5类UTP)A、3类UTP B、3类STP 30、在OSI参考模型中,第N曾和上面的第N+1层的关系(第N层为第N+1层提供服务) 简答题 31、简述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从宏观上看,计算机网络包括计算机系统、通信链路和网络节点;从逻辑上看,计算机网络包括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两部分。资源子网包括主机系统、终端控制器和终端,其功能是提供处理数据和访问网络的能力;通信子网包括网络节点、通信链路和信号变换器等,主要提供网络通信功能。

信息化标准建设整理稿

庆阳市信息化标准建设“十二五”规划 根据网络化信息系统基本模型,按照科学的方法对信息化标准进行分类,提出的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如下图所示。该体系框架由信息技术基础标准体系,信息资源标准体系,网络基础设施标准体系,信息安全标准体系,应用标准体系和管理标准体系组成。 1 信息技术基础标准体系 信息技术基础标准体系包括术语、识别卡、存储媒体、软件与软件工程、设备、字符编码标准等。 (1)术语标准:术语标准用于统一信息化建设中的主要名词、术语和技术词汇,包括基础术语(信息技术、数据处理词汇及标准化相关活动的术语)和专业术语(电子政务、电子商务领域术语及网络和空间信息资源方面的术语)标准两部分。 (2)识别卡标准:包括条码卡、磁卡、(接触式和非接触式)IC 卡和光卡标准。 (3)存储媒体标准:包括光盘、磁盘和磁带标准。 (4)软件与软件工程标准:分为软件工程标准、操作系统与语言标准两部分。软件工程标准包括编制指南、生存周期过程与管理、产品评价、能力评估、可靠性与可维护性标准。操作系统与语言标准

包括操作系统标准和程序设计语言标准,用于系统和应用软件开发。 (5)设备标准:包括计算机设备、外设专用终端、办公设备与消耗品、信息家电、网络设备、安全设备标准(后两种归类在“网络基础设施标准”和“信息安全标准”中),适用于计算机及相关设备的设计、生产制造和互连。 (6)字符集编码标准:包括字符代码结构、字符编码标准等。 2 信息资源标准体系 狭义的信息资源是指按照特定目的和规则采集、加工和创造的存储在特定载体上的数字化信息的集合。信息资源标准体系从信息资源的采集、分类、目录、存储和服务等环节入手,包括数据元、元数据、信息分类及编码、业务文档/媒体格式、数据库、目录服务和Web标准等,适用于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工作的规划、设计、建设、验收、测评、运行与维护。 (1)数据元标准:数据元是通过定义、标识、表示以及允许值等属性描述的数据单元,是不可再分的最小数据单元。这部分包括数据元分类、定义、标识和属性标准等。 (2)元数据标准:元数据(metadata)是描述数据元属性(即语义内容)的数据,用于数据资源的定位、评估和选择等,并存储在数据字典(数据元注册系统)中。数据注册系统通过对数据元及元数据的管理实现跨系统、跨环境的数据共享。这部分主要包括资源标识、标引语言(分类语言、主题词语言、XML语言)、元数据和元数据注册标准等。 (3)信息分类及编码标准:信息分类及编码实现对信息的分类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导论 组织 定义: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统性安排。 特征:目标资源环境制度 行为 定义:人或动物表现的与生理、心理活动紧密相连的外显的运动、动作或活动。 规律:目标律本我律动机率强化律遗传律环境律发展律差异律 组织行为 涵义:组织的内部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及组织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行动和作为。组织行为包括成员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各种行为 组织行为学发展阶段 产生 1.工业革命时期欧文在企业中建立新型人际关系的实验 2. “管理运动”潮流找那个人力资源管理的萌芽

3. 工业心理学的创建 4. “霍桑试验”、“劳动宪章”与“人群关系运动” 发展 1.人力资源学派的出现 2.权变观点进入管理领域—组织行为学的形成 3.组织文化研究的兴起——组织行为学的深入 “新组织”的兴起与组织过程的研究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 访谈调查法:指访问者与被访问者直接进行交流的定性研究方法,探讨、思辨某一问题。 问卷法:通过由一系列问题构成的调查表收集资料以测量人的行为和态度的心理学基本研究方法之一。 实验法和心理测试法:根据已标准化的实验工具如量表,引发和刺激被测试者的反应,所引发的反应结果由被测试者自己或他人记录,然后通过一定的方法进行处理,予以量化,描绘行为的轨迹,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 个案分析法 模型法:通过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一般用在物理实验上。 第一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关于人的理论 中:儒家法家道家 西:人啊,认识你自己 关于人性的认识 自然人:人是动物,具有动物有本能情欲、学习能力、求生本能

《信息组织》复习提纲资料

2010年秋季学期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信息组织》课程期末复习提纲 一﹑复习方法 以本复习提纲作为复习的主要线索,掌握提纲中所涉及的各知识点。 二、参考资料 1 马张华《信息组织》第三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3版 2 《信息组织》网络课件 注:教材与课件在编排顺序和内容详略上有所不同,具体的对应关系见学期初挂在论坛上的“学习指导”。所以在复习时请以教材为主,配合使用网络课件。 三、考试方式与试卷结构 采用闭卷方式。 考试的具体形式包括:名词解释、填空题、选择题、问答题。 名词解释――主要帮助掌握术语体系;为了方便复习,本课程提供完整的名词复习范围。 填空和选择――帮助掌握基本知识; 问答题――帮助掌握内容的深度了解。 四、各章节知识点 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 信息组织、文献目录、索引、检索语言 二、简答题 1.信息组织与信息检索的关系。(了解) 2.根据对象与特点划分,检索工具有哪些类型(掌握) 3.两种基本检索途径及其特点(掌握) 4.传统检索系统中对信息资源处理的基本做法。(掌握) 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 检全率、检准率

二、简答题(了解) 1、评价一个信息组织系统应考虑的基本因素。 2、信息组织中的规范控制主要有哪些方法。 第三四章 一、、名词解释 信息描述、元数据、检索点、MARC格式 二、几个典型的信息描述规范,如《文献著录总则》、《都柏林核心集》的基本描述项目(了解) 三、简答题:信息描述的作用有哪些(了解) 第五章分类法 第一节 一、名词解释 信息资源分类、等级列举式分类法、分面组配式分类法 二、简答题 1. 简述信息资源分类的特征、作用。(了解) 2. 信息资源分类法的含义是什么?分为哪几种类型?(要求能根据实例判断类型)(掌握) 第二节 一、名词解释 基本部类、复分表(了解)、顺序标记制、层累标记制、八分法、双位制、预留空号法、类目索引(掌握) 二、简答题 1、分类法的结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掌握) 2、类目体系的结构组成。(掌握) 3、复分表的作用。(了解) 4、标记符号的要求、种类、编号制度、常用标记技术(掌握) 5、类目索引的几种常见类型及其定义。(掌握) 第三节 一、名词解释 引用次序、同位类、交替类目 二、简答题 1、引用次序对于类目体系展开的作用(掌握) 2、传统分类法对于横向关系的处理方法(掌握) 3、类目体系中类目之间存在的基本关系及表现形式。(掌握)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本)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本科) 一、单项选择题 1.被誉为管理心理学之父的是( )。 A.梅奥 B.莱维特 C.维卡 D.斯克伯兹 2.最早发现工作群体的重要性的是( )。 A.霍桑试验 B.莱维特的研究 C.维卡的研究 D.马斯洛的研究 3.管理者角色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 A.泰勒 B.韦伯 C.勒温 D.明兹伯格 4..领导的权力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资源控制权、专长权和( )。 A.指挥权 B.奖惩权 C.决策权 D.人事权 5.在组织变革理论中,提出适应循环学说的学者是()。 A.卢因(Kurt Lewin) B.卡斯特(E.Kast) C.沙恩(H.Sehein) D.唐纳利(H.Donnelly) 6.在激励理论类型中,重点研究动机形成和行为目标选择的理论是()。 A.内容型激励理论 B.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C.过程型激励理论 D.综合型激励理论 7.在组织中,有效的领导者的权力影响力与非权力影响力的关系表现为()。 A.正比关系 B.反比关系 C.负相关关系 D.无相关关系 8.组织行为学中把企业家不断地调整既定的目标、方针、策略和管理方式以适应发生变化的 环境的能力称为()。 A.决策能力 B.创新能力 C.应变能力 D.协调能力 9.倡导“胡萝卜加大棒”式的管理方式的理论是( )。 A.X理论 B.Y理论 C.超Y理论 D.Z理论 10.组织文化的核心是( ) A.组织作风与传统习惯 B.组织目标与宗旨 C.组织的规章制度 D.组织共同的价值观 二、名词解释 1、价值观 2、群体规范 3、工作态度 4、人格 5、领导 三、简答题 1、简述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的区别与联系? 2、公平理论的内容及意义是什么? 四、论述题 1、论述古典组织理论的基本特点。 2、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双因素理论的理解

信息组织期末复习整理资料 最终完整版

信息组织复习资料 第一章信息组织引论 1、信息组织:信息组织是对信息资源对象进行收集、加工、整合、存储使之有序化、系统 化的过程。组织信息的目的是为了检索信息、利用信息。 2、信息组织的诞生与发展: (1)按职能划分信息组织发展阶段 1)清册职能时期 2)查检职能时期 3)组织职能时期 (2)按组织对象划分信息组织发展阶段 1)文献组织阶段 2)信息组织阶段 3)知识组织阶段 3、信息组织的理论基础(P8) 1)系统论 a)系统是处于一定相互关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的总体 b)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2)耗散结构理论 a)一种自组织结构 b)系统内各组成部分有强烈的相互作用 c)相互影响、制约,与环境发生交互 d)使自身保持稳定,动态有序的活结构 3)协同论 a)海尔曼·哈克 4、信息组织的方法基础(P9) 1)语言学 a)一种符号系统(形式和内容) b)词(词组) 词形、发音、语义、语用 2)逻辑学 a)形式逻辑 b)数理逻辑 c)辩证逻辑 3)知识分类学 a)信息资源的知识分类 b)知识分类体系(图书馆图书分类) 5、自动分类标引(P15):是指由计算机代替人工对文献信息进行分类,赋予其分类标识, 以描述文献主题内容的活动。分为: 1)自动归类 自动归类是指先分析待分类对象中的特征,将其与各种类别中对象具有的共同特征 进行比较,再将待分类对象归入特征最近的一类并赋予其相应的分类号。自动归类 根据使用的技术通常分为基于词的自动分类(词典法)和基于专家系统的自动分类 (知识法)。

2)自动聚类 自动聚类是指从待分类对象中提取特征,再将提取的全部特征进行比较并按一定原 则将具有相同或相近特征的对象定为一类,设法使各类中包含的对象大体相等。一 般是在语词共现的基础上,通过词频统计和相似性比较加以聚类的。 6、自动主题标引技术(P16):自动主题标引是指由计算机自动确定语词标识来表达信息资 源主题的过程,包括 1)自动抽词标引:是指直接从原文中抽取词或者短语作为标引词来描述信息资源的主题内容。 2)自动赋词标引:是指由计算机从受控词表中自动选取词语来表达文献主题内容。 7、文献著录标准(P21) 1)ISBD:《国际标准书目著录》。各类型文献书目著录的国际标准。外文简称ISBD。由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根据1969年丹麦哥本哈根国际 编目专家会议精神而制订。ISBD在总则及各分则内,明确规定了款目的著录项目、 各著录项目的顺序以及标识符号的使用等,既统一了各类型文献的书目著录,又各 有特点,同时有利于不同文种书目记录的识别与交流。 2)AACR:《英美编目条例》国际性的文献著录规则。1967年出版的《英美编目条例》简称AACR1,由英国、美国和加拿大三国图书馆协会,以及美国国会图书馆联合提 出,C.S.斯波尔丁编。由于英美双方对部分规则有分歧意见,AACR1有两个版本, 即英国版(British text)和北美版(North-American text)。1971年《国际标准书目 著录》问世后,为适应网络化和文献著录标准化的需要,1978年出版了AACR2。 注:以上均来自百度百科 8、信息资源标引(P23) 1)标引的含义:分析文献的内容特征及相关外表属性,用特定语言表达分析出的属性或特征,从而赋予文献检索标识的过程。 2)标引过程: a)主题分析,即在了解和确定文献的内容属性及帮助揭示内容的某些外表属性 (如文献类型)之后,将这些属性概括为主题并用自然语言表述,同时分析主 题概念之间或主题概念因素之间的结构关系,为下一环节做准备。 b)转换标识,即用专门的主题概念或概念因素,构成一定形式的检索标识。 3)标引语言:标引语言是表达文献主题概念和文献需求主题概念的简明性、单义性和关联性概念标识系统,是根据标引和检索需要而编制的人工语言。 第二章信息资源管理的分类语言 1、《中国图书馆分类法》(P32) 1)《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简称《中图法》,原名《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1971年着手编制,1975年出版第1版,1980年、1990年、1999年分别出版第2,3,4版。 2)分类(P33、34) 《中图法》类目排列的基本原则是: ①优先使用事物的客观发展次序、事物内部固有的次序、科学的系统次序以及人们 认识事物的逻辑次序排列同位类。 ②同位类的排列贯穿着从总到分、从理论到应用、从一般到具体的逻辑次序。 ③当某类事物的客观次序不明显或某种人为的次序更有利于检索时,则按人为次序 排列同位类。主要是按类目的重要程度、文献的多少、通常的习惯次序以及从现实到

集团公司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管理系统规定

实用标准 文档 集团公司信息化建设管理暂行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信息化建设的管理,构建稳定、安全、 经济、高效、可持续的信息支撑体系,提高企业管理现代化水平,推动集团公司又好又快发展,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信息化建设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计划、统一建设(以下简称“四统一”)的原则,以防止产生信息孤岛和重复建设。 第三条集团公司信息中心是全公司信息化建设的主管部门,按照“四统一”的原则负责信息化建设的日常管理及信息系统运行维护、信息安全管理与信息资源整合等工作。 第四条本规定所称信息化建设,是指以计算机、通信、网络及其他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的信息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包括办公自动化系统、各类应用及管理信息系统、应用集成等)的建设与升级。 第二章统一规划 第五条集团公司信息化建设规划根据集团公司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结合信息化建设现状和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编制。 第六条集团公司信息中心负责编制信息化建设规划,报集团公司研究审定后实施,其作为信息化建设项目立项的依据。 第七条各子(分)公司应编制与集团公司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相配套的信息化建设规划,报集团公司信息中心备案。 第三章统一标准 第八条集团公司建立统一的信息化标准体系,信息化标

准体系由集团公司信息中心会同相关部门制定,报集团公司批准后执行。 第九条集团公司所有信息化项目必须采用统一的标准体系,原信息系统必须按统一标准进行更新。 第四章统一计划 第十条各子(分)公司、集团公司各部门依据集团公司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和实际需求,编制年度信息化建设建议计划,经集团公司信息中心审核,报集团公司批准后列入子(分)公司和集团公司年度工程计划。 第十一条计划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严禁计划外项目发生,未列入计划的项目一律不予拨付资金。 第十二条已下达计划的项目在执行过程中发生变更或需要追加投资的,应当按照计划申报程序报批。 第五章统一建设 第十三条集团公司信息化项目由集团公司信息中心和项目需求单位共同负责建设,各子(分)公司、集团公司各部门不得自行建设和重复建设。 第十四条严把需求管理关。需求单位负责提供项目的建设目标、详细的业务流程和功能要求,必须做到业务范围界定清晰。 第十五条严把方案设计关。集团公司信息中心负责信息化项目设计方案的审核,重大信息化项目由集团公司信息中心组织方案设计。设计方案未经集团公司信息中心审核批准的项目一律不得实施。 第十六条严把实施监管关。集团公司信息中心和项目需 2

组织行为学专科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试题 一、判断改错题(先判断对错,对错误的要加以改正,每小题3分,共15分) 1.任何一种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都是针对一定的情况提出来的,都不能绝对地说哪种好、哪种坏,不能把管理方法僵化。( ) 2.麦克利兰认为可以通过教育和培养造就高成就需要的人,所以,无论是企业还是国家都要注意发现、培训有成就需要的人。() 3.群体规模越大,工作绩效越高。( ) 4.在紧急的情况下,民主的领导方式最有效。() 5.组织结构是要将组织的个体和群体以分散的方式去完成任务。( )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并将答案题号填入题后的括号内) 1.谈话法属于组织行为学的哪种研究方法?( ) A.观察法?????B.调查法 C.实验法??D.测验法 2.具有高水平的专长,善于在活动中进行创造性思维,引发灵感,活动成果突出而优异的人属于()。 A.能力低下?????B.一般能力 C.天才???D.才能 3.通过社会知觉获得个体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进而将此扩大为他的整体行为特征,这种知觉属于()。 4.当一个和在爱情问题上受到挫折后并未消沉,而是更加努力学习和工作,使工作做出了显著的成绩。这种行为反应是( )。 A.坚持原有目标的行为反应 B.升华的行为反应 C.反向的行为反应?? D.放弃的行为反应 5.当群体目标和组织目标协调一致时,凝聚力与生产率就会出现如下关系()。 A.高凝聚力高生产率???B.高凝聚力低生产率 C.低凝聚力高生产率??? D.低凝聚力低生产率 6.工作比较单纯,不需要复杂的知识和技能,完成一项工作需要大家的配合,或从事连锁性的工作,( )可能达到最高的工作绩效。 A.同质群体????B.异质群体 C.混合群体????D.简单群体 7.在管理方格图中“乡村俱乐部式的管理”是哪种领导方式?( ) A、1.1型????B、1.9型 C、5. 5型?????D、9.9型 8、大型组织拥有的成员一般在多少人左右?() A、3—30人? B、30—1000人 C、1000—45000人??? D、45000人以上 9、以人为中心的变革措施主要包括哪些?( ) A、调查反馈、群体建议、咨询活动B、群体决策、激励 C、调查研究、集体活动??D、集体活动、激励 10、下面哪一项正确描述了组织变革的基本内容?() A、组织的人员、组织的任务及技术、组织的结构 B、组织的任务及技术、组织的结构、组织职能 C、组织的结构、组织的任务及技术、组织职能、组织环境 D、组织的环境、组织的任务及技术、组织的结构、组织的人员 五、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根据所学组织行为学理论简明扼要地回答题中所提问题) 1、我国学术界按组织的性质把组织为哪几种类型? 2、组织管理活动中的个体行为特有哪些? 3、有效激励的手段与方法有哪些? 4、内聚力有何作用? 5、组织发展战略措施有哪些? 参考答案 一、判断改错题(判断错者不得分;如需要改正的题,判断正确得1分,将错误改正后再得2分,每小题3分,共15分) 1.对。 2.对。 3.错。改为:只有群体规模适中,工作绩效才高。 4.错,改为:在紧急的情况下,独裁的领导方式最有效。 5.错,改为:组织结构是要将组织的个体和群体结合起来去完成工作任务。 二、单项选择题(每选对一小题给1分,共10分,不选、错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B 2.C3.B 4.B 5.A 6. A 7.B 8.C 9.A10.D 五、简答题(每小题答全要点者得6分,共30分;未答或漏答要点者,由评卷人依每个要点在该题中的得分比例来扣分) 1.答案要点: 我国学术界按组织的性质分类,把一般组织分为:经济组织;政治组织;文化组织;群众组织;宗教组织五种类型。 2.答案要点: 尽管个体行为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我们子也应该认识到,个体的行为也是带有一些普遍的特征的,这些特征表现为: 错误!行为的自发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