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命题”案例

“命题”案例

“命题”案例
“命题”案例

[获奖案例]

“命题”案例与反思

[课题背景]

“命题”一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下册一书。

[教学目标]

1了解命题的概念,能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会把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2经历判断命题真假的过程,会判断命题的真假。

3初步培养学生用不同几何语言相互转化的能力。[重点]命题的概念和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难点]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非命题”和“假命题”的区分。

[案例描述]

一、创设问题情境

1 多媒体展示下列语句:

①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②对顶角相等。

③心灵美的人,大家都喜欢。

④中国的首都是北京。

师问:这四个语句有什么共同点吗?

生1: 都是由两部分组成。

生2: 都是说一件事情。

生3:前两句与数学知识有关,后两句与生活中的事有关。

师高兴的:这位同学观察得很仔细,连它们的区别都找到了。

2 教师再给出一组语句:

①射线DC是∠ADB的平分线吗?

②延长线段AB到C,使BC=AB。

③过点A画直线L的垂线。

④这朵花真美啊!

师问:这组语句与上组语句有什么区别?与同桌交流一下。

生1:上组语句都是陈述句,这组语句有疑问句,有感叹句,也有陈述句。

生2:第一组语句都有两部分内容组成,而第二组语句不

是。

师:看来这位同学语文学得真不错,对语句的分析很到位。

师引导总结:第一组语句的共同点都是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

二、探究新知

1 引出课题“命题”

师:正如前面同学所说,命题是一句陈述句,不能是疑问句或感叹句;既可以用数学语言表达,也可以用生活中的语言表达,或者还能用不同学科的语言表达,它还有更广泛的内涵。而第二组语句中的第②、③句话虽然是陈述语气,但都不是命题,为什么呢?

2区分题设和命题

师:刚才有同学提到第一组语句是由两部分组成,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呢?请举例说明。

生1:第①句话“两直线平行”是一部分,是条件,“内错角相等”是第二部分,是得到的结论。

生2:第②句话“对顶角”是一部分,是条件,“相等”

是另一部分,是结论。

师:“对顶角”作为条件,完整吗?

生齐声答:不完整

师:那么怎么说好呢?

学生尝试完整的说。

师小结:命题是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即你们说的条件,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命题通常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如果后接“题设”,那么后接“结论”。请把“对顶角相等”用“如果…,那么…”来说一下。

生: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师:第二组第②、③句话不是命题,为什么?

生1:第②句话只是一种表示,分不出哪个是题设,哪个是结论,所以不是命题。

生2:第③句话只是做一件事,没有进行判断,没有题设和结论两部分,所以不是命题。

师:你们两位总结的真好。我们学习了命题,你们自己会编一些命题吗?

学生们纷纷举手

生1:等角的补角相等。

生2: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生3: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生4: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生5:末位数是5的整数能被5整除。

生6:等量代换

更有学生回答:好人有好报;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不到长城非好汉。

师情绪高昂地:大家连成语都用上了,你们能把你们说的话都用“如果…,那么…”来解释一下,并且说出每一句话的题设和结论吗?

(此时课堂气氛达到了最高潮)

(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抢答……)

师和同学们一起纠正解释有误的语句(出示电脑上所画的多种图形,有的在黑板上画图帮助学生分析),并强调:对于那些题设和结论不明显的命题,要对其作语法分析,并结合图形区分,把题设由“如果、若、已知”

等词语给出,结论由“那么、则、求证”等词语给出。师:同学们请再看一个语句,“如果两个角互补,那

么它们是邻补角”,这个语句是命题吗?

生有的答“是”,有的答“不是”

师:它是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吗?

生:是

师:那为什么不是命题呢?

有一生回答:这句话说的不对,如果这两个角不相邻,但它们的和是180°,这两个角就不是邻补角。所以不是命题。

有一生抢答:这只能说明这个命题是错误的,但它符合命题的概念,所以是命题。

(学生争得面红耳赤,谁都不服输。)

这时我适时地提出:同意是命题的同学是正确的,只是它是个假命题,但不能说不是命题。

3、区分真命题和假命题

师出示一组命题,请学生判断它们的真假

①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

②负数都小于0

③若22,

>则a b>

a b

④若∠1和∠2是内错角,∠2和∠3是邻补角,则

∠1和∠3 是同旁内角。

⑤有公共顶点且相等的角是对顶角。

学生讨论,结合几何图形来判断。

经过讨论,①、②两题多数学生都判断正确,为真命题,对于③、④、⑤题争议比较大,我先请不同学生上黑板上分别画出④、⑤两题的图形来理解,说出自己的想法,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然后出示电脑上所画的规范图形,最后得出③、④、⑤题都是假命题,达成了共识。

4、教师归纳

师:命题是一个非真即假(不可兼)的陈述句,有两层意思,首先命题是一个陈述句,而命令句、疑

问句和感叹句都不是命题;其次,凡与事实相符的陈

述句为真语句,而与事实不符的陈述句为假语句。

一个命题不为真,即为假,二者只能取其一。

三、大家来猜一猜

A、B、C、D、E五名同学想猜一猜这次单元测验自己的

数学成绩

A说:“如果我得优,那么B也得优”

B说:“如果我得优,那么C也得优”

C说:“如果我得优,那么D也得优”

D说:“如果我得优,那么E也得优”

大家都没有说错,但只有三人得优,请问同学们得优的是哪三个人?

(这一题以游戏的形式来考查学生的换位思考能力及学以致用的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反思与分析]

一、体现了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

“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的新观点。这节课所学虽是数学知识,但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除了可以方便地在屏幕上展示大量信息外,还可借助电脑软件绘图,即形象又直观,帮助学生理解;另外在讲解命题及对命题的分析中还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知识,包括语法分析、句型分析及对成语的解释,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从侧面了解了学生的喜好、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如学生自编命题“好人有好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及“不到长城非好汉”等。

二、制造矛盾冲突,诱发学生主动探索。

上课伊始先制造问题情境,让学生对四句话进行对比,从四句话中发现它们的共同点,初步诱导学生主动探索,然后再出示一组不同的语句让学生再次观察,先发现第二组语句的共同点,同时再次把两组语句进行对比,制造矛盾冲突,再次诱发学生主动探索,从现象中发现本质,从而总结出“命题”的概念。其次,在学习真假命题时,师先抛出一假命题,让学生判断是不是命题,由于有些学生认为这个命题错误,不是命题,产生争论,从而再次制造矛盾,让学生把命题及真假命题的概念彻底分清,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整个课堂结构衔接有序,环环相扣。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开篇首句“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与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在很大程度上是运用数学语言的过程,数学语言主要有文字、等式、符号和图形语言等。在这节课上,主要培养学生会把几种几何语言相互转化的能力。数学语言学得好,将大大有利于我们

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把握。这节课除了有关命题的文字语言外,还有大量的符号语言与图形语言,尤其是在判断真假命题时,需要借助对命题的符号分析与图形分析才能办到,我通过电脑绘图,在黑板上画图及学生自己动手画图几种方式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一步把握。

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数学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节课的教材很简单,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不拘泥于教材,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充分挖掘教材,给学生提供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和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聪明才智,让学生不断地通过观察、对比、思考、讨论、交流、推理、猜测、验证、发现,从而判断出正确的结论。

总之,整堂课学生思维活跃、畅所欲言,意见不一致时,争论交流,学生灵感涌现时及时表扬鼓励,注重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注重个性化思维,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释放激情和潜力,人人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2019-2020年高二生活与哲学全册经典教学案例

2019-2020年高二生活与哲学全册经典教学案例知识准备: 1、哲学的含义、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区别、联系)。 学习方式:小组合作探究 例题示范: 门捷列夫 门捷列夫是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者。他的成功在于不自觉地遵循了辩证法。他认为,质与量的统一是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基础,自然界不仅有量变,而且有质变,化学元素有转化。但是,门捷列夫到了晚年则成了形而上学的俘虏。他为了证明社会发展变革的不合理性,竟然反对自然界存在着飞跃,否认原子可分为“电子”,否认元素的复杂性。他竭力反对的原子结构的新发现,这恰恰是对发展门捷列夫化学周期律具有重大意义的东西。他的哲学思想的倒退妨碍了他进一步获得新的科学研究成果。 点评:(看我的——)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家的研究活动 都是自觉和不自觉地在某种世界观的指导下进行的,在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科 学家才可能取得成就和成功。在错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科学家就会在自己的研究 活动中失去正确的方向,甚至陷入混乱和失败。 模拟练习: 邓亚萍 1973年生于河南郑州,5岁学打乒乓球,1988年进入国家队。曾获4枚奥运会金牌, 14次获得世界冠军头衔,连续8年女乒世界排名第一,是世界上唯一一位蝉联奥运会乒乓 球单打金牌的运动员。1997年退役,先后到清华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和剑桥大学学习。 现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中国奥委会执委等职。 邓亚萍在清华大学学习哲学结合自己打乒乓球的经历,写了一篇《运动员学哲学》的文 章。她在这篇文章中说:“作为一名乒乓球运动员,我感到在中国乒乓球队,时常闪烁着唯 物辩证法的光芒,遗憾的是当时我对哲学理论的知识知之甚少,更没有自觉地、有意识地用 哲学理论来指导实践,也没有把实践上升到哲学原理的高度来认识。所庆幸的是,在我即将 结束在清华大学学习之前弥补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这一课,这对我来说意义是极其深远 的。”“回顾中国乒乓球队称雄世界乒坛40多年长盛不衰的历史,我觉得其中重要原因是, 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在重大的国际赛事中,能自觉或不自觉地用唯物辩证法作为指导,从 而取得了辉煌的战绩。” 点评:Learn from me 智慧分享:

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分析(一)

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分析(一) 内容:选修3-1第三章《磁现象和磁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教材分析 磁现象和磁场是新教材中磁场章节的第一节课,从整个章节的知识安排来看,本节是此章的知识预备阶段,是本章后期学习的基础,是让学生建立学习磁知识兴趣的第一课,也是让学生建立电磁相互联系这一观点很重要的一节课,为以后学习电磁感应等知识提供铺垫。整节课主要侧重要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磁现象的了解如我国古代在磁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生活中熟悉的地磁场和其他天体的磁场(太阳、月亮等),故本节课首先应通过学生自己总结生活中与磁有关的现象。电流磁效应现象和磁场对通电导线作用的教育是学生树立起事物之间存在普遍联系观点的重要教学点,是学生在以后学习物理、研究物理问题中应有的一种思想和观点。 学生分析 磁场的基本知识在初中学习中已经有所接触,学生在生活中对磁现象的了解也有一定的基础。但磁之间的相互作用毕竟是抽象的,并且大部分学生可能知道电与磁的联系,但没有用一种普遍联系的观点去看电与磁的关系,也没有一种自主的能力去用物理的思想推理实验现象和理论的联系。学生对磁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是比较感兴趣的,故通过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能了解地磁场、太阳的磁场和自然界的一些现象的联系(如黑子、极光等),满足学生渴望获取新知识的需求。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自己总结生活中与磁有关的现象,了解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磁现象和应用,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2、通过实验了解磁与磁、磁与电的相互作用,掌握电流磁效应现象。使学生具有普遍联系事物的能力,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3、通过直观的多媒体手段让学生熟悉了解地磁场和其他天体的磁场及与之有关的自然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参与课前的准备工作,收集课外的各种磁有关的现象和应用。 2、在电流磁效应现象的教育中,本节课采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还原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强调学生自主参与。 3、学生对物理现象进行分析、比较、归纳,采用老师与学生双向交流感知现象下的物理规律的普遍联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对奥斯特的电流磁效应现象的教育中,要让学生知道奥斯特的伟大在于揭示电和磁的联系,打开了科学中一个黑暗领域的大门。也让学生懂得看似简单的物理现象在它发现的最初过程中是如何的艰难。 2、通过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精神,树立起事物之间存在普遍联系的观点。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对磁的应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3、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产生积极情感。 重点难点 电流磁效应的研究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设计思想 1、这是磁场章节的第一节课,教学过程应重在显示学生对磁这一知识的了解和对磁知识的生活的体验。为此,本节课采用以问题为主线、实验为基础的教学策略。问题情景的创设,是思维的启动点和切入口,而实验是物理研究的理论支持。 2、电流磁效应的研究是本节课的重点,在设计中可让学生自己讨论研究的思想,在这基础上再提出奥斯特的实验及其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困难。然后自然得过渡到磁场对电流的作用上来。 3、在天体磁场的教学中,本设计注意用多媒体手段,将大量的图片、影象资料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对地磁的应用及其它天体磁场的认识,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调查、准备 教师提出问题:1、你对生活中有关磁的现象和应用了解多少,能否举出你所熟悉的一些现象和应用呢? 任务:在课前请同学通过网络去获知磁有关的知识 二、实验演示,引入新课 1、利用磁钢堆硬币积木。

哲学案例分析

哲学案例分析 【寓言典故】愚公移山 北山有位愚公,年已九十,立志要把阻挡门前交通的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搬掉。率领子孙开山垦壤,用锹挖、用肩挑,用箕畚运到别处去,一年往返一次。智叟劝他不要白费劲。愚公说:“我的决心下定了,我死了还有儿子,儿子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可以一代一代地搬下去。而山呢?搬掉一挑土,就少一挑土,这样下去,还怕它不平吗?”愚公的这种干劲,感动了上帝。上帝就命令神把两座山搬走了。 [教学内容]实践的特征 [简要分析]这个故事的本意在于强调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面对挑战,克服困难。我们深为愚公的这种精神所感动的同时,也不免要问:“为什么一定要用锹挖、用肩挑,一年才往返一次,而不用现代化的机器和运输工具呢?”因为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其手段是客观的:构成实践手段的材料是物质性的东西;制造实践手段不能随心所欲,使用实践手段也不能随心所欲,它们都是由客观历史条件决定的。 【寓言典故】马价十倍 有人牵着一匹骏马在集市上卖,整整站了三个早上,连上来问个价钱的人也没有。这人便去求见伯乐,说:“我有一匹骏马,卖了三天都没人要。麻烦您老帮个忙,只消在我的马旁边站一站,看一看就行了。小人定有酬谢。”伯乐就踱到集市上,在经过马身边时瞟了两眼,又回头看了一下。人们听说了,蜂涌而来,抢着要买这匹马,马价立刻提高了十倍。 [教学内容]实践的特征 [简要分析]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是客观物质性的、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卖马人为什么要去求助于伯乐呢?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利用伯乐的活动来提高马的知名度,从而顺利的把马卖出去。这正说明了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寓言典故】秀才断事 有个乡下人谈论自己的志向,说:“我要是有一百亩稻田就心满意足了。”邻居听了,心生嫉妒,便说:“你要是有一百亩田,我就养一万只鸭,吃尽你的稻子。”于是两人争吵不休,便去衙门告状。他们不认得衙门,经过一座学堂,见是红墙大门,就扭打着走了进去。正好有个秀才在大堂上踱方步。他们以为是县官老爷,便跪在地上,各诉状情。秀才说:“这样吧,你们一个买起田来,一个养起鸭来,待我做了官,再给你们审理这件案子。” [教学内容]在奋斗中实现理想

哲学超经典事例)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一) 一、背景材料(一): “三日”吕蒙 三国时,吴国大将吕蒙十五六岁就跟随姐夫去打仗,英勇善战,屡建战功,31岁便升为拱野中郎将。但是他的文化水平很低,常常词不达意,闹出笑话。于是,吕蒙听从孙权的教诲,发愤攻读,并且进步很快。赤壁之战之后,鲁肃接任吴国统帅。鲁肃早先知道吕蒙是文盲武将,很看不起他。有一次,鲁肃路过吕蒙防地,提出好多战略上的问题,故意为难他。鲁肃本以为吕蒙会瞠目结舌,不料吕蒙对答如流,有的连鲁肃也未曾想到。鲁肃大为惊喜,称道:“学识渊博,非吴下阿蒙。”吕蒙听后幽默地答道:“士别三日,即当刮目相看。” 背景材料(二):张飞与酒 在《三国演义》第十四回中,刘备起兵讨伐袁术,临行前叮嘱张飞要守好徐州,切不可饮酒。张飞一一应承。当晚,张飞宴请众官,席间张飞强行劝酒并毒打曹豹,自己则喝得酩酊大醉。曹豹深恨张飞,连夜送信给吕布,约他前来偷袭徐州。结果,张飞力不能敌,弃城而走。在以后的第七十回中,张飞在巴蜀一带战败张郃之后,挥军乘胜追击,一直赶到宕渠山下,张郃据守山寨不出,张飞利用酒醉鞭打士兵诱引张郃偷寨,结果中了张飞的埋伏,宕渠寨、蒙头寨、荡后寨均被张飞夺取。 二、哲理点评: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

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人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只要勤奋学习,不断追求,就会有所进步,令人刮目相看。吕蒙“士别三日,即当刮目相看”和张飞的胜利体现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道理。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二) 一、背景材料: 科学输血的历程 据医学史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果造成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19世纪80年代,拉丁美洲的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茨坦发现了人的造血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 二、哲理点评: 唯物辩证法认为,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从科学输血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因此,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在曲折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都是“加速度” 1.问题的产生 去年国庆,我的第一届学生聚会,我是班主任,同时任教他们高一入门的物理课,被他们邀到现场,大家非常开心,由于是高中同学,不免要回忆高中时代的一些生活学习片断,一位医科大学毕业的学生顺手拿起桌上的一个苹果向空中抛去,然后用手接住,笑着对我说,老师,加速度多大?旁边一大帮同学笑嘻嘻地抢着回答: ●你是指抛上去还是落下来的过程?(一个女孩子,也是医科大学毕业的) ●上升加速度朝上,下降时加速度朝下。(军事指挥院校的本科毕业生干脆利索地回答) ●上升过程速度都没增加,哪有加速度?下降才有加速度吧。(师大学毕业的,不是学物理专业) ●最高点苹果都停下来了,肯定没有加速度。(竟然是一个重点大学理工科毕业学生的回答) ●老师,我忘得一干二净了,全还给你了,白学了。(一个女孩,后来学文科了) 2. 他们是这样学的,我是这样教的 加速度的概念在高中物理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它贯穿高中物理始终,但过不了三五年,他们将这些东西抛到了九霄云外,抑或将加速度概念扭曲。也就是上面回答的那些根深蒂固的“加速度”答案。 想想原来我的教学方法,基本上都是两种模式进行导入: 第一种是列一个如下所示的表格作为新课的引入: 然后设计问题:根据表格中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哪一个速度改变量大? 2.哪一个所用时间长? 3.哪一个速度变化快?

学生讨论回答完毕,老师总结:单位时间速度的改变量就叫加速度。然后转身在黑板上醒目地写上今天的主题:“速度变化的快慢 加速度”. 第二种是作速度-时间图像进行导入: 作出两物体的v —t 图像,都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同学们从图中找一找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学生:甲图中,物体的速度每5秒变化30m/s , 乙图中,物体的速度每5秒变化10m/s 。 师:哪个物体的速度改变要快一些呢? 学生:甲物体,因为甲的速度每秒才改变6m/s 。 师:对,今天我们就来引入一个新概念——加速度,来描述速度改变的快慢. 这两种方式估计是全中国千千万万的物理教师通常的教学方法,以生活中常见的物体的速度、速度的变化、速度的变化快慢来引出“加速度”,最终迫不及待地给出定义:用来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是就叫加速度。然后说出加速度的矢量性,有正负之分,再进行交流与讨论,对公式进行巩固等等。对于加速度方向问题,更是弄得学生晕头转向。教材对加速度方向的描述为“加速度也有方向,在直线运动中,通常取物体初速度0v 的方向为正方向,当末速度0t v v ,加速度a 为正值,表明加速度方向与初速度的方向与初速度0v 的方向相同,物体在加速;这句话我一直耿耿于怀,除了表述使你发晕之外,再找不到其它价值所在,何况还经不起推敲。 为此,我建议取一个合理的中文名词取代“加速度”。

德国案例分析

物流案例分析: 德国货代联盟发展模式分析 德国作为世界经济强国,有着完善的物流服务体系,2007年物流行业收入超过2000亿欧元,位列经贸和汽车工业之后排在第三位,物流成本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接近10%。物流产业社会化和综合服务水平高,注重物流技术研究和专业化、规模化经营,基本实现了以运输合理化、仓储标准化、装卸机械化、加工配送一体化和信息管理网络化为标志的现代综合物流管理与服务。 运输作为物流作业的核心,其组织化程度直接影响到物流生产效率。货物运输组织化程度高是德国物流业发展的显著特点之一,现已形成了以少数大型跨国企业为龙头,以中等规模货运企业组成的联盟为中坚,中小型货运企业为补充的货运组织市场主体。本文以德国最典型的货运代理企业联盟为例,分析了德国货运代理联盟的发展模式、运作特点。 货代联盟发展背景

德国货代联盟发展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成长于90年代,发展于21世纪。上世纪80年代共成立了6家联盟,90年代成立了25家,2000年后成立4家,而且各个联盟都获得了快速发展。德国货代联盟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是物流业集约化发展的内在需要,另一方面也有其深刻的外在背景,如货代公司的日益壮大、市场的逐步开放以及竞争的加剧等。 1.德国货代公司的快速发展 德国的货代公司发展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能够提供仓储、中转、运输以及增值服务,如理货、包装、预装配、呼叫中心、回程货物处理、价格标签等,主要从事货运组织,在道路货物运输环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50%的货代公司提供零担运输,20%提供包裹运输服务,70%的企业能够提供国际货物运输服务。企业规模不断壮大,企业平均从业人员数量从1985年的33人一直增加到现在的64人,自备运输车辆的企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从1990年64%下降到现在的58%。(效率和效益) 2.货运市场的逐步开放(政策明智-政府明智)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德国逐步实行货运市场自由化,其历程大致为:1985年开始提出运输

高中物理课例分析

高一物理《牛顿第三定律》课例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分析 牛顿第三定律是反映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它揭示了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间的定量关系和方向间的具体关系。牛顿第三定律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仅从解答物理习题、定性地分析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我们就能发现牛顿第三定律所发挥的关键作用,特别是研究对象的选择,使解题时有多种选择的可能。本定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设计为让学生动手实验、通过自主探索得出,可以使学生对该定律理解的更加深刻。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 掌握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能区分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的区别。 素养目标: 能利用力的相互性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 三、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掌握牛顿第三定律; 2、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教学难点: 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四、教法学法分析 师生互动实验,讨论法,类比法。 五、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学生有良好的知识基础,前面学过力的概念,已有“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等认识,对牛顿第三定律涉及的现象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故他们对定律的认识既熟悉而又较片面。这就迫切需要深入理解规律来弥补已有知识在处理相关问题时的缺 陷。从学生年龄特征来看:作为高一年级学生,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较强,有参与意识。因此可以通过直观的物理实验和生动的课堂讨论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设计思路 “学为主体”的教学指导思想是我进行本节课设计的出发点,为突出地落实学生在教学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全身心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可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自主探究,让学生经历规律建立的过程,让学生在切身体验中理解规律;通过迁移应用,让学生内化知识,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再通过整合知识,使学生对学过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体验感知→主体探究、揭示规律-→拓展迁移、学以致用”逐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诱发学生主体探究的动机,全身心投入学习,通过自主实验,使学生积极参与建立物理规律的全过程,这样既让学生对所得结论深信不疑,又能体验到探究带来的成功和快乐。 七、教学流程分析 1、创境激情、体验感知 联系生活实例引入:俗话说“一个把掌拍不响”,让我们举起双手,为我们的青春鼓掌,左掌拍右掌感觉怎么样?从而引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用自己的切身体验感受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主体探究、揭示规律 请同学们猜想一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如何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呢? (设计意图:问题研究由定性逐渐转向定量,让学生在猜想、假设、制定方案的思考讨论中优化思维,经历一个分析论证的过程。)

生活中的哲学实例分析

生活中的哲学实例分析 2012-03-29 09:01:30 来源:华大学习网评论:0点击:181 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人人网更多0 一、驯狼牧羊 美国动物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把氯化钠药片塞进羊肉里喂狼,狼吃了羊肉后短时间内消化不良,呕吐不止,十分痛苦。尝到了苦头的狼从此对肉羊倒了胃口,改食其它肉类。由于母狼吃什么食物,它的乳汁就具有什么食物的味道,而狼一旦改变了食性,还会影响到幼狼。在狼改变了食性后,动物学家对其进行驯化,用于看守羊群。狼体力好,善于奔跑,忠于职守,能毫不犹豫地撵回失散的羊。羊见了狼,犹如老鼠见了猫,会乖乖的听从狼的摆布。在野外,狼的主要食物是田鼠等有害动物,驯狼牧羊也就间接的保护了森林、草原,有利于生态平衡。 分析:这一事例说明—— 1、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消极被动、无能为力的,而是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认识和利用规律。动物学家认识了狼的食性规律,便着手改变狼的食性,进而对其进行训练,使狼从吃羊到牧羊。这是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谋福利的表现。 2⒘?凳强凸鄣模??丝梢愿?菔挛锏墓逃辛?担?谋涫挛锏淖刺???⑿碌木咛辶?怠6?镅Ъ彝ü?谋淅堑氖承裕?估怯沙匝蚋奈?蕴锸蟮扔泻Χ?铮?吞逑至苏庖坏恪?br /> 3、科学实验作为实践的基本形式之一,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科学实验能够提高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水平,使人类更合理地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 二、三个火堆 严寒的冬天里,一群人点燃了一堆火。大火熊熊燃烧,烤得人浑身暖烘烘的,有个人想:

天这么冷,我绝不能离开火,不然我就会被冻死,其他人也都这么想,于是这堆无人添柴的火不久便熄灭了,这群人全被冻死了。 又有一群人点燃了一堆火,其中有一个人想,如果大家都只烤火不检柴,这火迟早也会熄灭,其他人也都这么想。于是,大家都去捡柴,没有人烤火,都被陆续冻死在了捡柴的路上,火最终因缺柴而灭。 又有一群人点燃了第三堆火,这群人没有全部围着火堆取暖,也没有全部去捡柴,而是制定了轮流取暖、轮流捡柴的制度;一半人取暖,一半人拣柴,于是人人都去捡柴,人人也都得到了温暖,火堆因得到了足够的柴源而熊熊地燃烧,大火和生命都延续到了第二年春天。 分析: 1、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与部分的联系是客观事物普遍联系的一种形式。两者的地位和功能是不同的。当各部分已有序、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就如同第三个火堆,第三个群体发挥了优化组合的优势,他们在处理取暖与捡柴的矛盾时,采取了轮流制度,一半儿取暖,一半儿捡柴,既照顾了整体利益,又兼顾了个体利益,既考虑了长远利益,又照顾了眼前利益,他们办事情选择了最佳方案,实现了最优目标(让火与生命延续到第二年春天),他们的聪明之举不得不令人叹服!当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各部分原有的性能得不到发挥,力量消弱,甚至相互抵消,使整体功能小于各部分之和:像第一、第二火堆和群体,他们要么只顾取暖,无人拣柴,要么只只拣柴,不知烤火,不管哪种情况,对延续火与生命都不是最佳方案,最终都导致了可悲的下场! 2、贡献与索取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我们要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既要对社会有所创造、有所贡献,又要从社会中有所索取,得到必要的满足。如果片面地强调一方而否定另一方就是割裂了两者的关系,是错误的。像第一个群体,人人只知烤火,不去拣柴,只求索取,不想贡献,割裂了贡献与索取的关系;而第二个群体,只知拣柴,:不知烤火,只讲贡献,不谈索取,同样割裂了贡献与索取的关系,两个群体的错误作法均导致了无法挽回的损失。第三个群体,即讲贡献又讲索取,恰当地处理好了贡献与索取的关系,难怪他们的生命与火能延续到次年春天。

高中物理《牛顿运动定律案例分析》教学设计

牛顿运动定律案例分析教学设计 xxx 一、教材分析 1、这节课的地位与作用 这节课在高中物理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在前两节探究和总结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上,结合实例,展示了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2、学习这节课的目的: (1)知道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的两类问题。 (2)学会解决这两类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3)进一步加强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的能力 (4)提高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运动学的基本规律和牛顿运动定律,已经具备了进一步学习求解动力学问题的基础知识。同时,高中学生思维活跃,关心生活,对物理规律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比较感兴趣。 三、三维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的两类主要问题。 2.掌握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3.会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解决简单的动力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感受研究力和运动关系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表达、描述物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3.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实例总结归纳一般问题的解题规律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认识牛顿运动定律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3.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求实态度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重、难点及突破 (1)重点: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2)难点:物体的受力分析及运动状态分析,解题方法的灵活选择和运用。正交分解法的应 用。 五、教学方法 1.自主探究。 通过布置课前预习探究,达到回顾已学知识的目的,主要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和牛顿运动定律的内容。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题有两大难点,一是受力分析,二是运动分析。由于学生对运动学公式已经学过去较长时间,难免有所遗忘。所以,通过课前自主学习回顾已学知识是必须的。 2.课堂互动。 在课堂互动中将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手段引领学生掌握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感受用所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快乐,体会与同学互动学习、一起探究的成功喜悦。课堂互动的核心内容是对两个例题的处理。在该环节中,时时不忘规范化解题的教学要求和思想渗透。 3.应用练习。 练习题是对这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和落实,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 六、教学过程 引课: 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牛顿运动定律成功地展示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牛顿第二定律给我们解决了合外力和加速度之间的定量关系。那么,我们能否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或者说根据物体运动情况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呢? 新课: 案例1设神州5号载人飞船火箭组合体的质量为500t,若点火启动后的加速度为8.6m/s2,不考虑飞船火箭组合体运动中的质量变化和受到的阻力,求飞船火箭组合体受到的推力。(g 取10m/s2)。 分析:在这道题中,已知载人飞船火箭组合体启动后的加速度a,求飞船火箭组合体受到的推力。它属于已知运动情况求受力情况,解决这类问题我们应该具备的知识(多媒体展示)以神州5号载人飞船火箭组合体为研究对象。点火启动后,它受到推力F和重力G两个力的作用,由它们的合力产生加速度a。现已知加速度和质量,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即可求得F。 既然已知运动情况能求出物体的受力情况,那么反过来如果已知受力情况如何求解物体的运动情况呢?先来看我们要具备的知识(多媒体展示)下面我们就将这个思路在下面这道题中来用一下,让大家再次来体会利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案例2 2001年12月7日,一场突然降临的大雪,是北京的街道出现了严重的堵车情况,

宝钢打造绿色钢城管理哲学案例分析

宝钢打造绿色钢城 一、宝钢的背景 1976年,由于上海钢厂生铁的需求,国家决定在上海宝山建立一个大型炼铁基地。本来中央设想在冀北建造一个年产1000万吨的特大型钢铁联合公司,然而在看了日本新日铁的一段影片后,他们发现了中国钢铁业与世界之间巨大的差距,原来的设想开始转变。他们知道,要建设中国现代化钢铁业,必须引入新的科技成果,单靠对旧有的老企业进行改造挖掘没有出路。随后,日本“钢铁大王”稻山嘉宽恰又主动向中国中央领导表示愿意与中国方面合作,建立一个年产五六百万吨的钢铁联合企业。如此一拍即合,宝钢被提上了日程。 1978年,宝钢在上海宝山区动工兴建。1985年9月15日,宝钢一期工程顺利投产。1991年6月,宝钢二期工程陆续建成投产。到1992年初,宝钢一期工程投产仅6年,二期工程试产不到一年,宝钢就能炼出297个符合国家标准的钢种,其中100多个是宝钢自己开发的,27个信钢种填补了国内空白。 1998年11月17日,宝山钢铁(集团)公司合并了上海冶金控股(集团)公司和上海梅山(集团)公司,重命名为上海宝钢集团。新公司成为中国最大的钢铁公司企业,年产量接近2000万吨。 2001年5月,宝钢三期工程正式投产,重点发展不锈钢工业。2005年,宝钢增股收购,规模进一步扩大。 宝钢采用国际先进的质量管理手段,主要产品均获得国际权威机构认证。通过BSI英国标准协会ISO9001认证和复审,获美国API会标、日本JIS认可证书,汽车用钢板通过了通用、福特、克莱斯勒等世界三大汽车厂的QS9000认证,造船用钢板得到中国、法国、美国、英国、德国、挪威、意大利等七国船级社认可。 2008年,宝钢钢产量能力已经超过3000万吨,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000亿元(见图1)。从2004年起,宝钢连续6年进入世界500强,并且排名年年攀升。2009年,全球权威钢铁资讯机构—世界钢铁动态公司公布了2009年“世界级钢铁公司”名单,名单上一共有32家钢铁企业公司,其中包括5家中国钢铁企业,宝钢集团首次进入“世界级钢铁公司”排名前三位。

关于生活与哲学经典案例

生活与哲学全册经典教学案例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一个有哲学思想的人,是会创造幸福的人; 一个热爱哲学的民族,是世界上最有希望的民族。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知识准备: 1、哲学的含义、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区别、联系)。 学习方式:小组合作探究 例题示范: 门捷列夫 门捷列夫是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者。他的成功在于不自觉地遵循了辩证法。他认为,质与量的统一是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基础,自然界不仅有量变,而且有质变,化学元素有转化。但是,门捷列夫到了晚年则成了形而上学的俘虏。他为了证明社会发展变革的不合理性,竟然反对自然界存在着飞跃,否认原子可分为“电子”,否认元素的复杂性。他竭力反对的原子结构的新发现,这恰恰是对发展门捷列夫化学周期律具有重大意义的东西。他的哲学思想的倒退妨碍了他进一步获得新的科学研究成果。 点评:(看我的——)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家

的研究活动都是自觉和不自觉地在某种世界观的指导下进行的,在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科学家才可能取得成就和成功。在错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科学家就会在自己的研究活动中失去正确的方向,甚至陷入混乱和失败。 模拟练习: 邓亚萍 1973年生于河南郑州,5岁学打乒乓球,1988年进入国家队。曾获4枚奥运会金牌,14次获得世界冠军头衔,连续8年女乒世界排名第一,是世界上唯一一位蝉联奥运会乒乓球单打金牌的运动员。1997年退役,先后到清华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和剑桥大学学习。现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中国奥委会执委等职。 邓亚萍在清华大学学习哲学结合自己打乒乓球的经历,写了一篇《运动员学哲学》的文章。她在这篇文章中说:“作为一名乒乓球运动员,我感到在中国乒乓球队,时常闪烁着唯物辩证法的光芒,遗憾的是当时我对哲学理论的知识知之甚少,更没有自觉地、有意识地用哲学理论来指导实践,也没有把实践上升到哲学原理的高度来认识。所庆幸的是,在我即将结束在清华大学学习之前弥补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这一课,这对我来说意义是极其深远的。”“回顾中国乒乓球队称雄世界乒坛40多年长盛不衰的历史,我觉得其中重要原因是,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在重大的国际赛事中,能自觉或不自觉地用唯物辩证法作为指导,从而取得了辉煌的战绩。” 点评:Learn from me 智慧分享: 请同学们讲一个“哲学和具体科学关系”的案例,供大家分享(先在小组内交流,后选出代表在班内交流)。 案例:(看我的——) 专家点评:(1、案例是否符合要求,2、案例是否具有新颖性和趣味性,3、案例是否具有代表性、典型性,4、案例是否具有可推广性。) 我是专家,我的点评如下: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案例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案例 物理实验教学案例 一、案例研究的背景和目的 本案例的研究将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体现时代发展对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要求。其中以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为准绳, 以新课改的高中物理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为基础, 坚持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原则,灵活贯彻学以致用、实事求 是、因材施教、突出个性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通过实验获得 物理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的物理学观点,初步掌握研究自 然科学的方法之一——实验法,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工作奠 定良好的基础。 二、案例过程的总结及认识 1.建议增加演示实验,优化实验过程要持久地保持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光靠课本上的演示实验是不够的,应充 分挖掘身边现有器材甚至是很不起眼的器材,结合特定的物 理情境(如新课引入、巩固概念规律、评讲习题等),增加实验的趣味性、直观性、新颖性、科学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和求知欲,引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材有一些内容或实验只作为“做一做”或课外实验来处 理,实际上,很多内容都可以通过仪器和方法的改进来优化 为演示实验。比如在“超重和失重”一节中,课后的“做 一做”就可以改进为演示实验。找一个用过的易拉罐、金属

罐头盒或塑料瓶,在靠近底部的侧面打一个洞,用手指按住洞,在里面装上水。移开手指,水就从洞中射出来。如果放 开手,让罐子自由落下,在下落过程中,水将不再从洞中射出。 对于演示超重失重现象还可以做如下的改进: (1)在易拉罐底部开一个出水孔(开得小一点),在罐中水位较低时,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水不从小孔流出。若使 罐子突然向上加速运动,水就会从孔中喷出,由此可以说明 超重现象。 (2)用透明的塑料可乐瓶,里面装入大半瓶水,盖上瓶塞,由于重力的作用,空气在水面的上方,水面是平的。将 塑料瓶向上抛出,可以看到,瓶中的空气在水中形成了一个 或几个大小不同的空气泡,呈球形。 (3)在悬挂的木板上放一块砖,在砖和木板之间放一条 纸带。静止时抽动纸带,由于有比较大的压力而使纸带断裂。如果剪断吊砖的悬挂线,而使砖块和木板自由下落(下方放置减撞垫),则抓住纸带的手可以不费力地把纸带完好地抽出。教材的有些章节对于公式或定律的导出几乎是灌输式的,在这种地方,我们完全有必要加入一些形象而又简单的 演示实验来说明定律或公式得出的原因或用以说明验证。 2.变部分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 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让学生去做、去观察、去想、去

案例分析模板(1)

附件1: 案例分析论文范文两篇 说明: 以下两个国际公共管理案例摘自人民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出版的《公共危机管理》(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陈福今唐铁汉主编),供全国MPA学界和学员撰写公共管理案例时参考。因该案例均为复印后用扫描仪扫描、识别软件识别、人工再行修改,故错误之处在所难免。请大家谅解。 案例分析之一:《英国应对疯牛病危机事件》 一、案例背景 或许没有一场危机可以像疯牛病危机这样持续近20年,依然还有新的发展;或许没有一场危机可以从一场普通的农牧业疫情,发展成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地区的社会、政治危机。1986年始发于英国的疯牛病,最初只是被认为是一种普通的动物疫情,直到1996年英国政府公开证实了它对人类的致命才引起丁欧盟委员会和各成员国政府的广泛重视,加强了对其的监管和预控。但不幸的是,这种疾病因子在牛身上的潜伏期只有五年,而在人身上的潜伏期却可长达数十年,更可怕的是,这种疾病因子还可能传染给其他的动物,这样就增加了人类被感染的途径。因此,疯牛病危机所打击的不仅是欧洲发达的农牧业以及相关产业,更重要的是它打击了公众对政府的信心,直接影响了一些国家的大选和政府的稳定性,并导致了人们对欧洲一体化进程的质疑。 英国是这场危机的发源地和重灾区,英国政府对这场危机初期管理的滞后导致了危机的蔓延扩散。从1996年开始,欧盟对英国牛肉实施出口禁令.英国政府曾一度采取不合作政蕹,与欧盟成员国乃至欧委会的摩擦不断,“牛肉大战”演化成为外交危机。1997年布莱尔政府开始在疯牛病问题上与欧盟开展合作,并在内外压力下洱化了对危机的预防、监控和处理的机制,使该危机在英国有所控制。但是,2000年,疯牛病在德、法等欧盟国家相继发作,导致了新一轮疯牛病恐慌,疯牛病危机成为欧洲人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 二、疯牛病危机的演变过程 (一)疯牛病在英国 1986年10月25日,位于英国东南部的一个风光绮丽的小镇——阿福什德镇发现了第一头患疯牛病的牛。这是一头黑白相间的奶牛,发病之初,它无精打采,然后是站立不稳,步履踉跄。到后期便口吐白沫,倒地不起。经权威兽医确诊后,这头牛患的是疯牛病。同年,英国国家兽医中心第一次进行检测,发现4起疯牛病病例。1987年11月,在英国的80个农场发现95例病例。到1988年,发现2512例病例。1989年共登记有8443例疯牛病。封1990年底,疯牛病泛滥至17323例。1992年达到最高值,为44544例。 (二)疯牛病危机爆发 虽然从发病数量上看,危机自1992年后有所减缓,但从1990年开始,相继发现了猫和猪感染疯牛病的病例,人们开始担心疯牛病会传染给人类。到1996年,不幸终于被证实了,3月20日,英国政府宣布,10名新型克雅氏病患者与疯牛病有关,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整个英国乃至整个欧洲“谈牛色变”,在短短的几个月中,欧盟多个国家的牛肉销售量

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分析.doc

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内容:选修3-1第三章《磁现象和磁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教材分析 磁现象和磁场是新教材中磁场章节的第一节课,从整个章节的知识安排来看,本节是此章的知识预备阶段,是本章后期学习的基础,是让学生建立学习磁知识兴趣的第一课,也是让学生建立电磁相互联系这一观点很重要的一节课,为以后学习电磁感应等知识提供铺垫。整节课主要侧重要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磁现象的了解如我国古代在磁 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生活中熟悉的地磁场和其他天体的磁场(太阳、月亮等),故本节课首先应通过学生自己总结生活中与磁有关的现象。电流磁效应现象和磁场对通电导线作用的教育是学生树立起事物之 间存在普遍联系观点的重要教学点,是学生在以后学习物理、研究物理问题中应有的一种思想和观点。 学生分析 磁场的基本知识在初中学习中已经有所接触,学生在生活中对磁现象的了解也有一定的基础。但磁之间的相互作用毕竟是抽象的,并且大部分学生可能知道电与磁的联系,但没有用一种普遍联系的观点去看电与磁的关系,也没有一种自主的能力去用物理的思想推理实验现象和理论的联系。学生对磁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是比较感兴趣的,故通过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能了解地磁场、太阳的磁场和自然界的一些

现象的联系(如黑子、极光等),满足学生渴望获取新知识的需求。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自己总结生活中与磁有关的现象,了解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磁现象和应用,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2、通过实验了解磁与磁、磁与电的相互作用,掌握电流磁效应现象。使学生具有普遍联系事物的能力,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3、通过直观的多媒体手段让学生熟悉了解地磁场和其他天体的磁场及与之有关的自然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参与课前的准备工作,收集课外的各种磁有关的现象和应用。 2、在电流磁效应现象的教育中,本节课采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还原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强调学生自主参与。 3、学生对物理现象进行分析、比较、归纳,采用老师与学生双向交流感知现象下的物理规律的普遍联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对奥斯特的电流磁效应现象的教育中,要让学生知道奥斯特的伟大在于揭示电和磁的联系,打开了科学中一个黑暗领域的大门。也让学生懂得看似简单的物理现象在它发现的最初过程中是如何的艰难。

(完整)高中物理教学案例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 宜昌市长阳一中谢世林整理 【课题】:欧姆定律(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内容涉及两个问题。一是欧姆定律,二是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关于欧姆定律,教科书先用演示实验探究导体中电流与电压的关系,通过U-I图像处理的方法得到电流与电压的正比关系,由斜率反映了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然后定义电阻。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因果关系、适用条件的分析等,得到欧姆定律的公式及表述。这样安排,在实验电路、数据处理、研究思路等方面都较初中有很大提高,也更加科学。对导体伏安特性曲线的研究,尤其是测绘小灯泡伏安特性曲线的实验,使学生对欧姆定律的认识更加深化。 【学生分析】:

在初中学生对欧姆定律已有一定的认识,本节课要让学生对欧姆定律有一个更多、更深层次的认识。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在演示实验部分和理论讲解部分要加强师生的互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体会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知道什么是电阻以及电阻的单位. 2.理解并掌握欧姆定律,并能用来解决有关电路的问题。 3.通过测绘小灯泡伏安特性曲线的实验,掌握和用分压电路改变电压的基本技能;知道伏安特性曲线,知道线性原件和非线性原件,学会一般元件伏安特性曲线的测绘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

1.通过演示实验知道电流的大小的决定因素,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 2.运用数字图像法处理,培养学生用数字进行逻辑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探究欧姆定律的建立过程,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在逆境中战胜困难的坚强性格。 2.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勤于动脑以及规范操作的良好实验素质,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分析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欧姆定律的内容、表达式及适用条件。 2.会用姆定律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案例分析1

案例讨论报告 一、案例名称:收视率是万恶之源 二、案例用途:意识的能动作用、矛盾论、价值观 三、案例内容: 在展开案例之前,我们先详细了解一下广播电视的体制模式(包括赢利方面) : 1)商业广播电视:私人所有,本身是一种企业实体,以盈利为目标,受政府控制相对较松, 由相关管理机构进行管理,主要功能为公众提供信息消费和文化娱乐的商品;收入来源主要有:广告收入、节目出售收入、客户挂牌节目、有线广播的收视费等;美国ABC,NBC,CBS,FOX,日本NTV,TBS,香港TVB,A TV。 2)公营广播电视:国家所有,但对政府保持相对独立性,由独立机构代管,为文化公共 事业,以服务公众利益为最高目标,体现公众言论自由的民主权利;收入来源主要有执照费、国家财政拨款、少量广告收入;英国BBC,日本NHK。 3)国营广播电视:国家垄断经营,代表官方立场,作为执政党的宣传工具,负有传播新 闻、引导舆论、服务受众等责任,接受政府相关机构管理;经费主要有财政拨款和广告收益;我国及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依照这一模式。 中国的电视台还没有分具体的商业和公营电视台类型,所以所有的电视台都想通过提高收视率来增加收入。收视率高说明电视台播放的节目有很多的人在收看,就好像网站一样,点击率高就说明他的来访量或会员量大,那样播放广告的效果就会好。广告投放单位的效果就会同比增加。广告单位愿意在电视台多作广告,电视台的收入也就会高了。 收视率是各媒体电视台吃饭的保障,因此为了达到提高收视率、吸引眼球的目的,各媒体电视用媚俗、煽情、恶搞等手段吸引观众,在节目中希求获取观众即时而廉价的情绪反应和情感认同,满足人们的窥私心理,迎合和制造某些低级趣味,甚至假造收视率,各种状况不断发生。 为了提高收视率,各种选秀节目更是本着人们对情感世界的主观意识出发,制造了很多吸引眼球的看点。如《中国达人秀》出位的选手,不是断臂钢琴王子、先天断指钢琴美女,就是袖珍歌者、唐氏综合症武术高手;山东卫视《中华达人》冠军由双腿残疾乐观生活的选手获得;青海卫视《花儿朵朵》一位小儿麻痹症选手因讲述收养孤儿的身世获得晋级;深圳卫视“金钟奖”一位白化病选手靠说出自己的故事赢得评委鼓掌……如此煽情,作为电视台向公众传递什么样的审美?什么样的价值观?歌唱选秀卫冕的选手唱歌并不动听,舞蹈选秀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案例分析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案例分析 所谓课堂教学反思,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自我的课堂教学行为表现及其依据进行“异位”解析和修正,进而不断提高自身课堂教学效能和专业能力的过程。课堂教学反思具有实践性、针对性、反省性、时效性和过程性等主要特征。教师专业发展的“催化剂”,正所谓,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催化剂”,是区分经验型教师与学者型教师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这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所认为的: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 = 经验 + 反思。他的研究表明,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地反思,那么,即使是有 20 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 20 次重复。即教师成长=经验+反思。而顾凌沅教授的研究表明:教师成长=经验+反思 + 行为矫正。研究表明:优秀教师成长 = 丰富的教学实践 + 及时反思 + 行为矫正 + 及时提炼。 教师成为反思者,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教师成为反思者,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发展的重要机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第一,教学反思有利于促进教师的自我教育。 所谓教师的自我教育,是指作为教师主体的个人,自己对自己的教育。自我教育的过程,是自我认识、自我改造的过程,是实践内化为意识的过程 教学反思的过程,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教学行为、教学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使教学实践更具合理性的过程。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 丽莲·凯兹曾指出,教师“专业化的起点,在于愿意思考问题,并尝试提出自己的改进方案”。 教师的专业发展,应该把重点放在如何提高教师教学反思能力上。 特别地,在课程改革实施中,需要我们站在现代教育理念的高度进行教学,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经验、个性、情感),感悟和践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观点,反思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会与会学。 第二,教学反思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理论素养。教学理论素养是构成教师素质的核心内容。而教师的理论修养有外显的与内隐的之分,而二者的关系是: 外显的倡导理论→教学反思→内隐的应用理论。 第三,教学反思有利于促进教师由经验型教师向反思型教师转变。 社会呼唤着反思型的教师。后现代课程观认为,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教师与学生之间需要的是平等的交流和对话,教师应是学习共同体中的一个平等的成员,是“平等者中的首席” (first among equals) ,是与学生一起探究知识的顾问。 因此,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新型的反思关系,一种平等交往与对话的关系。 课堂教学反思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反思实践的内容和结果,分析其背后隐含的理论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并在实践中检验假设,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教师对教学经验和实践的反思可分为四个环节(如图所示), 其基本流程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