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早期处置式的表现形式及其底蕴

早期处置式的表现形式及其底蕴

早期处置式的表现形式及其底蕴
早期处置式的表现形式及其底蕴

早期处置式的表现形式及其底蕴

杜敏

摘要早期处置式有多种表现形式,虽较中晚期结构简单,表义狭隘,但这和隋唐以前汉语表达体系密切相关。它的出现,合乎区分歧义,传递较大交际值的语用目的。这是语言发展史的必然,也是唐代以后大量产生处置式的契机。

关键词处置式语用交际值信息核心

处置式作为一陈述历史句式的名称,首见于王力先生《中国现代语法》一书。他说:“凡用助动词将目的位提到叙述词的前面,以表示一种处置者,叫做处置式。”(1)此界定较之陈承泽、黎锦熙等学者的简略论述深入一步,(2)又不同于吕叔湘“把”字句的称谓(3)。它关涉句子结构又联系语法意义,且能总括此句式在不同历史时代的共同特点,故我们用“处置式”这一名称称呼现代汉语“把”字句在隋唐以前即早期的历史形式。若从语义及语用角度考察,处置式它表示一种施受关系,(4)一种对介词后宾语的处置,使之出现一种情况和结果;它使用起来,可使句子传递较大的交际值,也可区分句子歧义。

一早期处置式语法描写

“以”字作为早期处置式的语法标志,得到语法史界的初步首肯,但详细描写颇少,更乏语义上的区分。我们认为,从西周到唐初这一阶段的处置式,是施受关系的一种表达方式。虽然其结构大同小异,但产生年代先后有别,且语义有差异。总结有以下几种表义类别:

1.处置(告、示)表示这种意义的处置式,产生年代较早,从西周至魏晋以后皆有使用。主要形式为:N施+以+N受1+V+(于)+N受2。其中N受1多指有定事物,属已知信息,可由代词、名词、名词性词组充任,也可省略。动词V是表示施受关系的告、示、言、嘱等。N受2常表示处置后动作的方向,由名词、代词充任。介词“于”本来职能在于引出N受2即间接受事者,但处置(告、示)这一类句式的动词后都要求带上动作发生后涉及的人物,所以“于”的作用并不显其重要,常可省略。例如:

(1)@①从以攸卫牧告于王。(@①攸从鼎)

(2)卫以邦君厉告于井伯、伯邑父、定伯、琼伯、伯俗文。(五年卫鼎)

(3)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诗·南关序》)

(4)曾子以子游之言告于有子。(《礼记·檀公上》)

(5)伯楚以吕xì@②之谋告公。(《国语·晋语四》)

(6)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孟子·万章上》)

(7)举以东都之意告之。(《裴启语林》)

(8)悉以事言上,罪者甚众。(《世说新语·言语》)隋唐时,“将”、“把”开始从语法上取代“以”的功能,它们同时并用。如:

(9)思彦以状闻,敕付史官,时义差之。(唐刘肃《大唐新语》)

(10)朕今此行,皆为苍生祈福,更无私情,宜将玉牒示百寮。(《大唐新语》)

2.处置(给)这类处置式产生于春秋时代,沿用至魏晋以后。其结构与“处置(告、示)”相差不大,只是表处置的动词V常为:让、给、与、赐、遗、授、还、寄、献、奉等。如:

(11)以其田与祈奚。(《左传·成公八年》)

(12)舜以天下让善卷。(《庄子·让王》)

(13)乃以雌剑献君,留其雄者。(曹丕《列异传》)

(14)即以一掬土施佛。(晋释法显《佛国记》)

这种“处置(给)”的句子,发展到南北朝出现新的变化,即“将”、“把”渐可替代介词“以”的作用。隋代以后,这种并用情况常可见到。

(15)将此女与彼摩那婆。(隋shé@③那崛多《佛本经行集》)

(16)我将马王与圣子乘。(《佛本经行集》2)

(17)莫将天女与沙门。(《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

(18)应把清风遗子孙。(方干《李侍御上虞别业》)

(19)莫把壶中秘诀,轻传尘里游人。(李中《寄杨先生》)

3.处置(比、作)这种句式产生于魏晋以后。意思是把N受1比作(当作)N受2一样。它一出现,就有“以”、“将”、“把”同时作语法标志的情况。如:

(20)有以桓谦比殷仲文。(《世说新语》)

(21)爱将莺作友,怜傍pī@④为屏。(王德《春词》)

(22)将人当桃李,遍将衰草同。(徐堪《班去赵姬升》)

(23)将世比于花,红颜岂长保。(《全唐诗·塞山诗》)

(24)行人南北尽歌谣,莫把尧舜比今朝。(《敦煌曲子词集·望远行》)

(25)若把君书比仲将。(顾况《萧郸草书歌》)

(26)莫将边地比京都。(王缙《九日作》)

4.处置(到)这类句子,学者们关注较多,但把它和前几类处置式从语义上区分开来的少,对其产生年代也有争议。梅祖麟认为此句式产生于汉代,并从《史记》中找出少数例证。(5)陈初生认为它在西周就已使用,并举出两例证:“俗(欲)女弗以乃辟@⑨于艰。”(毛公鼎,三代,4.27)“弗以我车@⑨于艰。”(不@⑤簋三代,94.8)我们认为这类处置式从处置概念一产生就开始使用,只是使用范围极不广泛。这和当时整个汉语表达体系相关。汉以后,伴随动词系统的发展,动补结构开始慢慢凝固,它的应用逐渐多起来。唐以后,出现了“将”、“把”与“以”并用的情形。并且,这类句式的广泛应用,对形成更多的处置式有重要的类化作用。这种作用和其他语言因素一同使处置于唐代数量骤增。也唯其如此,许多学者误以为处置式产生于唐代。如王力在《汉语史稿》就认为:“处置式的产生大约在第七到第八世纪之间。”事实说明这是不符合语言真实发展史的。

此句式不同于前几类的是动词常为表放置意义的“置”、“著”、“放”、“安”、“付”、“纳”等等。处所词一般紧接动词之后,表示动作发生的地点和方位。如:

(27)复以弟子一人投河中。(《史记?滑稽列传》)

(28)以五色丝纳于口中。(王嘉《拾遗记》)

(29)次当安手,以左手置右手上。(隋智显《童蒙止观》)

(30)使者以金盘置于殿中。(《开元天宝遗事》)

(31)把舜子头发悬在中庭树地。(《敦煌变文集·舜子变文》)

(32)将竹插于腰下。(《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

可见,不论时代先后,“处置(到)”的结构模式是相同的,都是:N施+以(将、把)+N受1+V+(于)+处所。

二早期处置式产生的原因

处置式产生于唐代以前。它的出现,并非偶然的语言现象。如果我们从语言既是人类用于交际和思维的符号,又是一个相互联系、互为影响的整体这一基本思想出发,对处置式进行语义的转换分析和语用的效果比较,就会看到处置式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

1.它要满足人类表达多样施受关系的需要。语言作为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其行为结果往往促进了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若借用英国哲学家奥斯汀《语言有所为》中的术语即“以言取效”。从语符序列分析,句子的主语和谓语组合起来可以表达各种各样的语法关系及语义。施受关系就是反映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关系的最重要的一类。施受关系句随人类对世界掌握程度的提高而不断发展着。现代汉语表达施受关系的四种句式施动句、被动句、受事句、处置句在早期情况又如何呢?在甲文里,已出现施事句的形式,它有两类不同表现。其一是:N施+V+N受。如“庚戍卜,贞:帝其降艰”(《前》6.24.4),其中“帝”为施事者,“降”为动词,“艰”为受事。其二为:N施+V+N受2+N受1,如:“戍申卜,争贞:帝其降我艰”(《丙编》67),其中“帝”为施事,“降”为动词,“我”为第二受事,“艰”为第一受事。

表示施受关系的第二种类型——被动句在西周、春秋时就已产生,以后不断发展,形成多种表现形式。其一为:N受+V+于+N施。如“叔勉锡贝于王姒,用作宝尊彝。”(叔勉彝)。句中王姒即文王之太妃太妲,是句子的施动者。这类句式南北朝后渐少,直至不用。其二为:N受+见+V+于+N施。这类句式源于西周金文,南北朝后少用。如:盆成括见杀”(《孟子·尽心下》),此句省略了施动者。其三为:N受+为+N施。它产生于春秋,汉以后有所发展,衍生出N受+为+N施+所+V的形式。分别例如:“不为酒困”(《论语·子罕》);“汉军却,为楚所挤。”(《史记·项羽本纪》)第四种被动句产生于战国时代,主要形式为N受+被+V,到汉代又有所发展,即在动词前出现施事者,形成两种并用的情况。如“万乘之国,被围于赵”。(《国策·齐策》)“衡被魏武谪为鼓吏”(《世说新语·言语》)。

施受关系的第三类表达式──受事句出现于春秋时代。其句型为:N受+(N施)+V +(复指代词)+……。如“军旅之事,未之学也。”(《论语·卫灵公》其中“军旅之事”为受事,“未之学也”的“之”为复指代词。

既然施受关系的三类表达式都在先秦时出现,那么表示施受关系的第四类方式──处置句就有产生的前提和基础。就中古以后情况看,处置式与这几类句子之间关系密切,可以相互进行句式转换。转换之后,句义基本不变,只是不同句式之间强调的信息重心变了。那么,我们可以这样说,先秦时,一个基本句义,因要表达不同的信息核心而产生了各种施受关系句,处置式也就像其他句式一样应运而生了。

2.是语言内部因素互相影响的结果。这种内因主要指歧义句的出现。汉语同其他语言一样,都存在双向动词(doublement orientable),即这种动词所表示的施受关系必须在具体情况下才能分辨。而这就要依赖语境以及语法手段去完成。这一类动词有:买、卖、吃、喝、表现、算作、发表、丢失、放置等等。如“鱼吃了”既可理解成“把鱼吃了”,也可理解为“鱼被吃了”,还可是“鱼吃食了”。总之,这种具有双向动词的句子所表达的语义常含糊不清,是歧义的。作为交际的对方常有理解失误的可能。这不符合交际合作原则中的方式准则即要清楚明白。(6)而要使这类句子变成表示单项意义的,常使用三种语法手段。或改变句子的语序,增加义项;或用表被动的各种方式;或用介词来表示处置。那么选用哪一种语法手段来澄清歧义,这又受语用目的制约。一般而言,遵循句尾信息核心的准则。因为语序决定于人们思维活动的顺序。在感情中性的叙述里,思维由已知向未知发展,交际从已

知的旧信息开始,以传递出未知的新信息而结束。从句子角度言,主述两部分分别包括新旧两种信息。旧信息在主位,新信息在述位。又因述位是对主位所做的陈述,因而它成为句子交际的中心,叙述的目的,也成为信息的核心与焦点。这正如何自然《语用学概论》所言:“信息传递不仅是一个形式安排问题,它更多地取决于说话人的意图和话语的环境”。区分歧义句,若强调遭受到什么情况这一语义则选被动句,若强调动作关涉的对象往往改变语序,若强调动作的结果和状貌这一信息核心,则采用处置式,这样一部分处置式就因歧义句的存在而产生了。

处置式的产生有一定的语言要求,为何数量不及被动句多,仅有“处置(告)”“处置(到)”等几类?这又有几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歧义句数量本身并不多,且有三种区分手段将它分流。另一方面,早期汉语的动补结构不发达,(7)难以将动作处置后的结果和状貌充分表达出来。其三也与“处置(给)”、“处置(到)”等几类形式的动词有关。“处置(给)”这一类句式的动词是“赐、遗、送、告、语”等,它们都具有双宾语结构,而间接宾语正好表达了处置后直接宾语的所到,即一种结果。“处置(到)”的动词多是“付、置、放”等,动词后多跟表处所的短语,而这正好表达了处置后的结果。所以,从以上几方面的分析看它们的存在是合理的。

三、“以”表处置与做工具语的区别

介词“以”在早期汉语里的功能之一就是用为工具语。不少人因此将表处置的用法与这混为一谈,否认“以”在早期表处置的作用,甚或认为后期处置式是从表工具语发展而来的。显然,区分两者的差异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般而言,介词大多数是由动词虚化而来的。“以”成为介词,也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在甲骨文里,“以”主要用做动词。在金文里出现动词与介词两种功能。春秋后,做介词成为“以”的主要用法,其动词性功能反而退居次要位置。如:

(33)白懋父以殷人师征东尸。(小臣@⑥簋)

(34)@⑦白@⑧父以成师即东,命伐南尸。(竞卣)

(35)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庄子·养生主》)

其中(33)、(34)均为“以”的动词性用法,意为“率领”。(35)为做工具语的用法。表面看来,做工具语的用法与表处置的并无不同,实则有差异,主要表现在:

1.虽然都是从动词虚化而来的,但虚化程度不同。表工具语的“以”较表处置的意义实在一些。它只是在结构上虚化,充当了状语,但仍有些许动词性。为此,有的语法书也把它处理为动词。而表处置的“以”在结构、词性上都已虚化了。

2.表处置的“以”字句,既为区分歧义句,又可使句子信息核心居于句尾,所以它可和表相同语义的其他施事句、被动句等进行结构转换。但做工具语的“以”字句无此功能。

(36)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此句可以转换为“秦亦不予赵城,赵亦终不以璧予秦”而句义不变,只是句子信息核心有所改变。再如“以子之命告寡君”(《左传·哀公二十七年》)可以转换为“告寡君子之命”。相反,做工具语的“以”字句,如若转换,意义可能发生变化或不通。如:

(37)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韩非子·难一》)

第(37)转换后语义与原义相去甚远。

最易使人对处置式产生误解的当为“以”及其宾语置于动词之后的句子。如:

(38)诵诗三百,授之以政。(《论语·子路》)这种句子在先秦典籍中为数不多。但却非常具有代表性。它的出现及存在正好说明了处置式可向双宾语句转换。“以”是转换过程中的连带成分,它可以省略,也可和其宾语一起放在动词前。这句式是句型转换过程中的特例,是不规范语言现象的留存。我们不能因它和现代汉语“将”、“把”句有差异,进而否认处置式于早期的存在。

四早期处置式与唐代新型处置式的差异与关系

从能反映唐代口语基本情况的通俗诗歌及变文中,可以看出早期处置式的几种形式仍然使用着,如前文例句,但并非唯一的形式。唐代还产生了大量的新型处置式。相比之下,新旧处置式之间差异颇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新型处置式自唐始,数量呈不断增加的趋势,大量例句可从文献中见到,且都用“将”、“把”做标志。第二,新型处置式表义范围超出以前,动词的处置意味更加强烈。第三,新型处置式结构与以前不同。一类正是王力先生在《汉语语法史》中提到的,属动词前不带任何修饰成份的处置式。即N施+将(把)+N受+V。如杜甫《泛江寄李十二白诗》中的“已用当时法,谁将此义陈。”皮日休《初夏游楞枷精舍诗》中的“悠然散吾兴,欲把青天摸。”另一类是动词前带有各种状语的处置式。即N施+将(把)+N受+状语+V如“莫怪将哀当面报,夫人自刎楚营门。”(《敦煌变文集·汉江王陵变文》)“阿郎把数都计算。”(《敦煌变文集·董永变文》)“把阎王凳子千回跪”。(《敦煌变文集·无常经讲经文》)“不期自己遭狼狈,将此情由何处申?”(《敦煌变文集·捉季布变文》)此外,还有一类是动词后带有各种补语成份的处置式,形式为N施+将(把)+N受+V+补语,如“便与将丝分付了。”(《敦煌变文集·董永变文》)“将儿赤血瓮盛着。”(《敦煌变文集·庐山远公话》)“为山把一枝木吹两三下。”(《祖堂集》)

值得注意的是,唐代还出现一类用处置式的语法形式却不表处置意义的句子。它们只表示使役意义。如“便即将身且回避,心中不愿见如来。”(《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将身追逐仙人,便往山中修道。”(《妙莲经》)此类句子与处置式不同,其中“将”后成份不能回归动词之后。“将”字是继承早期“以”表使役意义的语法功能的,意思是“让……怎样”,“使……怎样”。

新旧处置式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的差异?搞清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事实上,新生处置式与早期处置式之间只有一部分有直接的关系。有直接联系的这一部分来自早期处置式的变体。如“谁将此义陈”是“处置(告)省略陈述对象后的变体。“火急将吾杖与”(《敦煌变文集·大目干连》)就是处告(给)”的变体。而大部分的处置式与早期处置式的形式无直接关系。它们是在早期处置式应用后所产生的超乎其原来形式之外的类化作用下,和一系列发展着的语言因素一起,互为因果而产生的。其中有语法原因的影响,有语用目的的要求。所谓语用目的,就是为了将信息核心突出地表达出来而使用处置式。就语法因素而言,动补结构的凝固,促成了更多处置式的产生。动补结构,主要形式就是“及物动词+形容词”(如修好,弄坏)和“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如打死,救活)两类。这两类形式把动作行为造成的结果用一个动词性的词组表达出来了。动补结构既然是由两个词组合而成的,那么在它凝固成动补结构的过程中,就有可能被原句子的宾语从中隔开,出现了另一类句子,如杜甫诗歌中“石解勾衣破,腾枝刺眼新”(《奉陪郑驸马韦曲诗》)、“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夜宴左氏庄诗》、“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中”(《安县怀古》)等,这些句子动补结构之间被动词宾语隔开来了。要使动补结构凝固,就必须将宾语位置移动。将宾语放在动补结构之后,是从汉代以来就在使用的老办法。(8)而将宾语放在动补结构的前面,则是新办法。这种新办法就是用“将”、“把”把宾语提到动词的前面。这显然是受到早期处置式类化作用而使用的,它的语用目的就是强调动作行为的结果这一信息核心。

总之,早期处置式有其不同于各代的语法特点。它在早期的出现是唐宋以后大量产生处置式的滥觞。

〔作者简介〕杜敏,女,1966年生。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讲师,文学硕士。

责任编辑张积玉〕

收稿日期:1996-04-20

注释:

(1)“助动词”在这里实际是指介词。“目的位”即介词宾语。

(2)见陈承泽《国文法草创》介词章,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47页;黎锦熙《国语文法》变式宾语,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5~38页。

(3)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5~36页。

(4)汉语有四种表施受关系的句式,即施动句、受事句、被动句、处置句。它们各有自己的表现形式。

(5)梅祖麟:《唐宋处置式的来源》,《中国语文》1990年第3期。

(6)参见何自然编写《语用学概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79页。

(7)王力:《汉语史稿》中册认为,从先秦到南北朝,动补结构没有形成。

(8)参见王力:《汉语语法史》第19章,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264页。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鬲加舛去夕

@②原字谷右加阝

@③原字门里加者

@④原字钅加比

@⑤原字期下加女

@⑥原字讠加速

@⑦原字集去木

@⑧原字尸内加辛

@⑨原字牟去牛下加(内去人内加羊)

2004-09-13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出处】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地名】西安

【期号】199604

【页号】112-117

【作者】杜敏

【标题】早期处置式的表现形式及其底蕴

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

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 姓名:陈占双 学号:20111031238 班级:外语系英语2班

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重德行、贵礼仪,在世界上素来享有盛誉。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始终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道德根基和思想基础,始终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和发展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从口头传承到文字记载,内容博大而精深。一个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文明之林享誉千年,在于它独特而充满魅力的文化。放眼河山,黄鹤楼依然耸立、紫禁城仍旧巍峨;长江水依然奔流到海、武昌鱼仍是中华名菜;山东有孔庙、敦煌有石窟;李白的文字、纳兰的故事、苏轼的词谱成了“明月几时有”的乐章;清茶,水酒,依然论英雄。细细数来,民族文化,始终在我们身边,息息相关。旅游,有古城的瑰丽;武侠,有诗仙的豪情;一茶一饭,有中国五千年茶文化、食文化的深刻积淀。借助这样无刻不在的平台,五千年文化的源远流长,可以成为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弘扬的出发点。多一分细心和探究,可以在点点滴滴间渐渐还原历史的足音,滕王阁的解说里有“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蓬勃气势、莫高窟的壁画上既篆刻着一段历史的奇绝工艺完美想象,也写下了另一段历史的落后与愚昧。走近历史,了解历史,文化,是最好的窗口。 我国是世界文明发源地之一,是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在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流淌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积淀成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各异质文明空前冲突和融合的过程中,只有民族的文化才是具有生命力的文化、个性的文化,也才是世界性的文化。我国的传统美德无论在哪个朝代都被统治阶级强调,同时也被广大人民所认可,因此我认为,要在大学中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我们是有优势的,而现在首先就是要“固本”,即要倡导传统文化及美德的教育。这有两个必要,第一,要培育民族精神,首先必须要了解自己的民族、民族的历史,以及千年来的精神传承。第二,中国传统文化本身虽然不可能再度直接成为新文化,但其内在的基本文化精神却可以经过批判、改造、继承、弘扬而再度成为新的民族精神的生长点。中华民族拥有了一个巨大的精神宝库,古代的神农尝百草、大禹治水、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民族精神,现代有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鲁迅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青藏高原精神、抗洪精神精神等等。所有这些构成了蔚为壮

物理化学(下)考试卷A及答案 苏大

物理化学(下)样卷 一、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298K ,当H 2SO 4溶液浓度从0.01mol ? kg -1增加到0.1mol ? kg -1时,其电导率 κ 和摩尔电导率 Λm 将: ( ) (A )κ 减小,Λm 增加 (B )κ 增加,Λm 增加 (C )κ 减小,Λm 减小 (D )κ 增加,Λm 减小 2、下列对原电池的描述哪个是不准确的? ( ) (A )在阳极上发生氧化反应 (B )电池内部由离子输送电荷 (C )在电池外线路上电子从阴极流向阳极 (D )当电动势为正值时电池反应是自发的 3、在用对消法测定电池的电动势时,通常必须用到: ( ) (A )标准氢电极 (B )甘汞电极 (C )标准电池 (D )活度为1的电解质溶液 4、一个电池反应确定的电池,电动势E 值的正负可以用来说明: ( ) (A )电池是否可逆 (B )电池反应是否已达平衡 (C )电池反应自发进行的方向 (D )电池反应的限度 5、某燃料电池的反应为:H 2(g) + 1/2O 2(g) = H 2O(g),在400K 时的m r H ?和m r S ?分别为- 251.6 kJ ? mol -1和- 50 J ? K -1 ? mol -1,则该电池的电动势为 ( ) (A )1.2V (B )2.4V (C )1.4V (D )2.8V 6、已知? o ( Fe 2+ / Fe ) = - 0.4402V , ? o ( Cd 2+ / Cd ) = - 0.4029V , 将金属铁粉和镉粉丢入含Fe 2+ ( 0.1mol ? kg -1 )和Cd 2+ ( 0.001mol ? kg -1 )的溶液中,铁粉和镉粉是否会溶解:( ) (A )铁粉和镉粉皆会溶解 (B )铁粉和镉粉皆不会溶解 (C )铁粉溶解、镉粉不溶 (D )镉粉溶解、铁粉不溶 7、常用的甘汞电极的电极反应:Hg 2Cl 2(s) + 2e - = 2Hg(l) + 2Cl -(aq),设饱和甘汞电极、摩尔甘汞电极和0.1mol ? dm -3 甘汞电极的电极电势相应地为? 1、? 2、? 3,则298K 时,三者之相对大小是 ( ) (A )? 1 > ? 2 > ? 3 (B )? 1 < ? 2 < ? 3

在漫长与充满文化底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是早期人类文明的重要一环。With a long history and a splendid c

在漫长和充满文化底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是早期人类文明的重要一环。With a long history and a splendid culture, China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radles of early human civilization. 早在古代,中国人就学会使用大勺来辨别方向。Chinese people have used the Big Dipper (Beidou) for identifying directions, ever since ancient times. 他们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指南针——司南。它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架起了中国与外国的友谊桥梁。They invented the world’s first navigation device ’Compass’, which was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world civilization. And become a bridge of friendship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古代的司南已成为了我国历史的摧残明珠,北斗系统将会为全人类做出新的贡献。The ancient compass has become the glory of our history. While Beidou system will become a new contribution of China to mankind. SERVE THE WORLD BENEFIT THE MANKIND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一个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是由中国自主研制发展的。Beidou(compass)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is a 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which is being independently developed and operated by China. 它将为用户提供全天候、全方位、任何气候条件下的定位、授时高精度服务。It will provide all weather-postioning velocity and timing services with high accuracy and reliability with uers anywhere anytime. 它拥有快速定位、定位报告和信息共享的优势。 It has advantages of quick-positioning location-reporting and information exchange. 北斗系统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The development of Beidou system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hases. 第一阶段: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就开始了基于双星有源定位原理的北斗导航试验系统的论证工作。 Phase I:In early 1980s, China began to actively study the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s based on dual satellite active positioning. 试验系统于1994年开始构建,于2000年开始提供服务。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emonstration system started in 1994. the system began to provide services in 2000. 这使得中国成为继美、苏之后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导航卫星系统的国家。Which made China the third nation in position of an independent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following the U.S and Russia. 试验系统由三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相关地面系统构成。 The Demonstration system consists of three GEO satellites and corresponding

福建土楼文化

福建土楼文化 福建土楼是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因其大多数为福建客家人所建,故又称“客家土楼”。它以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规模宏大、结构奇巧、功能齐全、内涵丰富著称,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被誉为“东方古城堡”、“世界建筑奇葩”,“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世遗土楼中最古老和最年轻的圆楼均在永定初溪土楼群,直径66米的集庆楼已届600“高龄”,直径31米的善庆楼则仅有30年历史。福建土楼的形成与历史上中原汉人几次著名大迁徙相关。西晋永嘉年间即公元4世纪,北方战祸频频,天灾肆虐,当地民众大举南迁,拉开了千百年来中原汉人不断举族迁徙入闽的序 福建土楼夜景(20张) 幕。进入闽南的中原移民与当地居民相互融合,形成了以闽南话为特征的福佬民系;辗转迁徙后经江西赣州进入闽西山区的中原汉人则构成福建另一支重要民系——以客家话为特征的客家民系。 福建土楼所在的闽西南山区,正是福佬与客家民系的交汇处,地势险峻,人烟稀少,一度野兽出没,盗匪四起。聚族而居既是根深蒂固的中原儒家传统观念要求,更是聚集力量、共御外敌的现实需要。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等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这些独一无二的山区民居建筑,将源远流长的生土 永定岩太土楼群 夯筑技术推向极致。 史料记载,一次震级测定为七级的地震使永定环极楼墙体震裂20厘米,然而它却能自行复合。这足见土楼的坚韧。 福建土楼大多具备完善的防御功能。其外墙厚一至二米,一二层不开窗,仅有的坚固大门一关,土楼便成坚不可摧的堡垒。为防火攻,门上设有漏水漏沙装置,紧急时楼内居民还可从地下暗道逃出。如今,土楼早已不再是堡垒,但那些完备而精致的防御设施,仍让人们拍案惊奇。

苏州大学《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_徐春秀

《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0121005、10121003 授课对象:本科经济专业和管理专业等 学分:4学分(经济学专业),3学分 执笔教师:徐春秀 教学目的: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在各种可供选择的用途中,如何进行最有效的配置的学问。 微观经济学是以个体经济单位例如单个家庭、单个企业、单个市场为研究对象的 一门理论经济学。它试图通过对个体经济单位经济行为的研究,来说明现代社会 中市场机制的运行和作用以及如何改善这种运行的途径。 第一章导论 教学内容: 一、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稀缺性与资源的有效配置 2、机会成本与生产可能性边界 二、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1、生产什么? 2、如何生产? 3、为谁生产? 4、谁作决策? 三、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理性人假设 2、理论与模型 3、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 四、理论与应用 思考题: 1、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2、什么是规范经济学?什么是实证经济学? 3、学习西方经济学有何意义? 第二章需求和供给的一般分析 教学内容: 第一节需求理论 一、需求、需求表、需求曲线 1、需求 2、需求表 3、需求曲线 二、影响需求的因素与需求函数 1、影响需求的因素 2、需求函数 三、需求定理

1、需求定理 2、需求定理的例外 四、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 1、需求量的变动 2、需求的变动 第二节供给理论 一、供给、供给表、供给曲线 1、供给 2、供给表 3、供给曲线 二、影响供给的因素与供给函数 1、影响供给的因素 2、供给函数 三、供给定理 1、供给定理 2、供给定理的例外 四、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 1、供给量的变动 2、供给的变动 第三节均衡价格理论 一、均衡价格 1、市场机制的作用 2、均衡价格的形成 二、均衡价格的变动 1、需求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2、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3、供求定理 三、政府对价格的控制 1、支持价格 2、限制价格 第四节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 一、弧弹性和点弹性 1、弧弹性 2、点弹性 二、需求弹性 1、需求的价格弹性 2、需求的收入弹性 3、需求的交叉弹性 三、供给弹性 四、短期弹性和长期弹性 五、弹性理论的应用

关于福建土楼形成发展的历史以及文化背景

关于土楼形成发展的历史以及文化背景 前提摘要: 土楼是经特定历史地理环境的演进和发展,既保持中原汉文化古风,又长期与当地土著交融磨合而形成的一种极具客家民系风格和山居地域文化特色的民居模式。它以其特有的景观美学价值、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和科学实用价值完美结合,成为极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同时,由于古代闽西山区复杂地理环境的隔绝机制和客家移民一直恪守着祖宗留下的遗风,使土楼至今得以大量保存而具有重要的人居环境学和历史地理学研究价值。本文以土楼的建筑特色为出发点,分析土楼的特点及功能,进而探讨其地域人文意义。 客家是在特定的时空中形成的一支重要且又特殊的民系,以粤、闽、赣交界地区为中心的客家核心地域,形成于宋,兴起于明清,及至民国,形成了极具地域特色的客家文化。客家土楼民居建筑是客家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它集中反映了客家文化的主要特征。客家土楼民居主要分布于的西南部、的南部和的东北部地区,尤以闽西、粤东北多见;其形式有圆楼、方楼、围龙屋和五凤楼等,尤以圆楼和围龙屋最具特色。客家土楼风格独特,结构奇巧,功能齐全,涵丰富,是“世界民居奇葩”,在建筑学、历史学、风水学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土楼又称为“客家土楼”,主要分布在西南部的崇山峻岭中,以永定、南靖两县居多。据统计,永定现存各式各样大小土楼2万多座,土楼一般高3至5层,占地200平方米,可居住数百人,是极具代表性的中国古民居建筑群,故有“土楼王国之称”。 一、土楼的起源及发展 土楼产生于唐宋元时期,经过明代早、中期的发展,明末、清代、民国时期逐渐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的客家生土楼,建筑历史长达一千年,现在最古老的土楼是永定县湖雷乡下寨村的‘馥馨楼’。它建于唐大历四年(公元769年),迄今已1200年。”土楼的建造和发展过程,自然跟闽西客家人的历史、文化密切联系在一起。客家先民原自中原迁居南方,迁居南方后,又再度迁移,总计大迁移五次,其他零星的迁入或自各地以服官或经商而迁至的,那就不能悉计。从闽西永定各姓居民的族谱中可知,永定人绝大多数是南宋、元、明三朝,特别是元末明初从“客家摇篮”宁化石壁村一带辗转迁徙,最后到永定境定居的。早期到达闽西的客家先民,饱尝颠沛流离之苦,在这崇山峻岭与世隔绝的蛮荒之地,伐木为栅,披茅结庐,作为遮阳避雨的栖身之地;披荆斩棘,开荒垦殖以求生存。经过几代人艰苦卓绝的开基创业,闽西客家先民在这块土地上开发出了足以安身的家园,并且就地取材,开始建筑简陋而相对牢固的住房———堡或寨。“堡”大多选择在易守难攻、便于进退的地点建造,有的干脆占据一个山头,以加强防御能力。土堡的主要功能是武装抵御与保安,作为居处建筑,它只是一地一族或几个家族固定的躲避武力侵扰的临时居所,其格局为全封闭的军事城堡。古时,寨即砦,是军事防御建筑。有关寨的记录,《永定氏族谱》中“桂芳公自述”记载,“元世祖十年(1273)……本乡起义士兵约七百余人,在龙安寨交锋失利”。邳州阙氏族谱关于其五十八世祖应龙公(生于元至元十五年即1278年)的记载,应龙“善理财而巨富”,便在今永定坎市筑寨“以避草寇” ,元仁宗延佑元年(1314年),匪徒勾结元军劫掠应龙寨。另据永定奥杳黄氏族谱记载,奥杳黄氏始祖谭公约在元朝至大年间(1308年左右)迁居奥杳时,在浮山中村“筑寨而居”。 到了元朝后期,闽西客家人普遍居住的居宅,开始出现了一种习惯性的形态,即今仍能见到的一批建于元、明时期的土楼———它是土楼的初始形态,这些土楼大都有五六百年以

苏州大学考研范围

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宏微观经济学》科目考查的容围 微观经济学部分 第一章导言 第一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第二节经济学的方法、理论与应用 第二章供求一般理论(Ⅰ):均衡价格理论 第一节需求理论 第二节供给理论 第三节均衡价格理论 第三节均衡价格理论的应用 第三章供求一般理论(Ⅱ):弹性理论 第一节需求弹性 第二节供给弹性 第四节弹性理论的应用 第四章消费者行为理论(Ⅰ):效用与消费者均衡 第一节消费者偏好 第二节预算约束 第三节消费者均衡 第四节消费者均衡的变动 第五章消费者行为理论(Ⅱ):偏好、风险与消费者选择第一节偏好理论 第二节显示性偏好理论 第三节不确定性和风险偏好 第四节降低风险 第五节资产选择与风险价格 第六章生产者行为理论(Ⅰ):生产函数 第一节生产、厂商和生产函数 第二节短期生产函数 第三节长期生产函数 第五节规模报酬 第七章生产者行为理论(Ⅱ):成本函数 第一节成本与成本函数 第二节短期成本函数 第三节长期成本函数 第四节、规模经济、学习效应和围经济

第八章市场与企业(Ⅰ):企业理论 第一节企业的性质 第二节企业的行为与目标 第三节企业的部结构 第九章市场与企业(Ⅱ):完全竞争市场理论第一节市场结构与市场均衡分析 第二节完全竞争市场概述 第三节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 第四节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 第十章市场与企业(Ⅲ):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第一节完全垄断市场 第二节垄断竞争市场 第三节寡头垄断市场 第五节市场结构和经济绩效 第十一章博弈论初步 第一节博弈的基本要素与分类 第二节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第三节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第十二章要素市场和收入分配理论 第一节要素价格与收入分配 第二节劳动市场 第三节资本市场与土地市场 第十三章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 第一节一般均衡的性质和存在条件 第二节一般均衡理论 第三节福利经济学的兴起 第四节福利经济学的发展 第五节公平与效率 第十四章不完全信息市场与激励机制设计第一节信息不完全与信息不对称 第二节逆向选择与信号显示 第三节道德风险与激励机制设计 第十五章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第一节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 第二节垄断与反垄断政策 第三节公共物品和公共选择 第四节外部性 宏观经济学部分 第一章导论

中国文化现状与未来

中国文化的现状与未来 “文化”,是一个内涵与外延均很宽泛的词语,古今中外,不同的学者对于文化亦有不同的定义,在这篇文章中,暂时把文化定义为如下形式: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一直为自己拥有的历史与文化传承而自豪,上下五千年,前人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文化瑰宝,如夜空中炫目闪耀的蓝色光芒,令人叹为观止。过去的辉煌是今天发展的基础,继承只是第一步,发扬和创新才是文化得以发展的途径。下面我们就当今中国的文化现状进行论述。 1.历史与传统 说到传统,在今天的中国各地,仍然有深深的历史积淀,中国最早的明确纪年开始于公元前841年,历史的车轮在迈进,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历史的先驱者总是以各种存在物的形式提醒着后人他们的存在。 曾经在幼年的时候,看过这样一首描述朝代更迭的诗歌,写的就很生动: 盘古开天神话传, 三皇五帝数千年。 炎帝黄帝华夏祖, 尧舜禹王位让贤。 夏商西周奴隶制,

东周列国变封建。 秦汉统一开疆域, 三国纷争起战乱。 西晋东晋南北朝, 隋唐疆域又扩展。 五代十国闹割据, 宋辽夏金归大元。 明朝船队下西洋, 清朝锁国被破关。 民国内战加外战, 人民共和开新篇。 中国古代文化是悠久的,同时也是光辉灿烂的。它既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历史存在的见证,又是现代文化的基础。每一个朝代,人们都会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之上发展和创造新的文化,而正在在这样的传承的过程中,社会和文化得以不断的发展、不断的进步、不断的丰富。前人留给我们的,不仅有文学、风俗,还有各种发展过程中留下的宝贵的创造成果。

浅析客家土楼的文化特征

《建筑美学与岭南文化》调研报告 (2013 -2014学年第一学期) 题目:浅析客家土楼的文化特征 学生:许可

浅析客家土楼的文化特征 摘要 客家土楼,一般也叫福建土楼,也称客家土围楼、圆形围屋。是客家民系建筑的典型代表。是世界民居中一朵罕见的奇葩。它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龙岩市,漳州、广东饶平县。其中以永定县和南靖县内的客家土楼最具规模,造型也最为壮观,而广东饶平县则拥有建于明末清初,有着400多年的历史,迄今被发现的我国最大的客家土楼道韵楼。 作为中国民居中少有的单体建筑,客家土楼以其独特的审美文化特征屹立于中国民居建筑之林。 关键词:客家围屋、围楼、土楼、福建土楼、饶平县道韵楼。

引言,,,,,,,,,,,,,,,, 3 1.客家民系文化特点,,,,,,,,,,,, 4 1.1客家文化及其历史,,,,,,,,,, 4 1.2客家文化与其他文化交融,,,,,,, 4 2.客家民系建筑特色,,,,,,,,,,,,,,, 5 2.1客家围屋审美文化特征及特点,,,,, 5 2.2客家土楼介绍,,,,,,,,,, 7 2.2.1饶平县道韵楼,,,,,, 9 总结,,,,,,,,,,,,,,,,,,,,,,,,,,,,,,,,,, 13

本篇以客家文化及客家民系建筑所处地理位置及条件入手,开展对客家围屋特别是处在福建及广东饶平地区的客家土楼文化审美特性的分析。在将近30个课时的《建筑美学与岭南文化》的学习中,自己对岭南地区建筑确实有了一定的认识。由于自己家乡饶平县便有中国最大的客家土楼道韵楼,所以选取了这一课题作为结课论文,希望能够展示自己在这一门课上的收获。

苏州大学 物理化学下期中试卷(2011-2012第一学期)

苏州大学物理化学(二)试卷(A卷)共5 页 考试形式闭卷2011年11 月院系材化部年级__专业 学号__姓名__成绩__ 一、选择题( 共10 题20分) 1. 2 分(4932) 用铜电极电解0.1mol·kg-1的CuCl2水溶液,阳极上的反应为( ) (A) 2Cl- ─→Cl2+ 2e- (B) Cu ─→Cu2++ 2e- (C) Cu ─→Cu++ e- (D) 2OH-─→H2O + 1 2 O2+ 2e- 2. 2 分(5165) 电池在恒温、恒压及可逆情况下放电, 则其与环境的热交换为( ) (A) ?r H (B) T?r S (C) 一定为零 (D) 与?r H与T?r S均无关 3. 2 分(4947) 通电于含有相同浓度的Fe2+, Ca2+, Zn2+, Cu2+的电解质溶液, 已知 φ? (Fe2+/ Fe) = -0.440 V ,φ? (Ca2+/ Ca) = -2.866 V φ? (Zn2+/ Zn) = -0.7628 V ,φ? (Cu2+/ Cu) = 0.337 V 当不考虑超电势时, 在电极上金属析出的次序是:( ) (A) Cu →Fe →Zn →Ca (B) Ca →Zn →Fe →Cu (C) Ca →Fe →Zn →Cu (D) Ca →Cu →Zn →Fe 4. 2 分(4428) 某电池的电池反应可写成: (1) H2(g) + 1 2 O2(g) ─→H2O(l) (2) 2H2(g) + O2(g) ─→2H2O(l) 用E1,E2表示相应反应的电动势,K1,K2表示相应反应的平衡常数,下列各组关系正确的是:( ) (A) E1=E2K1=K2 (B) E1≠E2K1=K2 (C) E1=E2K1≠K2 (D) E1≠E2K1≠K2 5. CaCl2摩尔电导率与其离子摩尔电导率的关系是() (A)Λm(CaCl2)= λm ( Ca2+ ) + λm ( Cl- )

文化底蕴_高中作文

文化底蕴 本文是关于高中作文的文化底蕴,感谢您的阅读!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的大国,英雄人物辈出不穷,文人骚客更是多如牛毛。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底蕴是老祖宗们留给我们这些后辈的无价之宝,从根本上来说我们的文化是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具备的。但是现在我们却在争相学习外国文化,岂不是守着金山而要饭?可笑至极么? 我有个朋友,关系很铁,有一次他来我家做客,由于太晚了,就住了下来。第二天清晨,他把我摇醒,我正在神游中的时候,他突然来了一句:“今天七月七,赶紧给你对象打电话!”我拿起了手机一看,顿时无语,7月7号,这位大神居然不知道七夕是阴历。从这可以看出,我们这一代对中国古老的节日渐渐不重视,有多少人不看日历就知道清明节,端午节是农历几号?相反我要是说愚人节,情人节,可能你的脑海里会迅速反映出是多少号吧!还有很多关于节日的习俗,这些古老的习俗也在渐渐消失。西方节日的习俗我们却铭记在心,作为中国人的我们难道不感到羞愧么? 现今不论是学生也好,还是成人也好,都在火热的学习英语。各种英语教辅层出不穷,相反《论语》,《老子》,《春秋战国》等书却是少的可怜。《论语》,《老子》,《大学》,《中庸》我们这几代人有多少人还能背出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又有多少人还记得?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又被多少人歪解?有些人认为自己是中国人,中国话从小说到大,考试也好、人际交流也好肯定没问题,于是乎开始玩了命学习英语,跟上潮流。我只能说太可悲了,谁敢说他自己国语说的一点问题都没有?有多少人英语说得是滚瓜烂熟,而中文却是颠三倒四?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开始流行幼儿英语,各种补习班

永定土楼旅行攻略

一、围起来的生生世世 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 福建土楼所在的闽西南山区,正是福佬与客家民系的交汇处,地势险峻,人烟稀少,一度野兽出没,盗匪四起。聚族而居既是根深蒂固的中原儒家传统观念要求,更是聚集力量、共御外敌的现实需要使然。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这些独一无二的山区民居建筑,将源远流长的生土夯筑技术推向极致。厚重的福建土楼,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发人深省的楹联匾额,与楼共存的私塾学堂,教化育人的壁画彩绘,无不激荡着历朝历代土楼人家“修身齐家”的理想和“止于至善”的追求。振成楼有副名联备受称道:振作哪有闲时,少时壮时老年时,时时须努力;成名原非易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要关心。 在众多的土楼形状中,圆土楼是最为神奇和最有魅力的,因为中国的远古时代,人们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古人以圆和方代表天和地,崇拜有加。尤其认为圆具有无穷的神力,给人带来万事和合、子孙团圆。最大的圆土楼是福建南靖的顺裕楼,始建于1927年,历时20年才修建竣工。其外环外径74米,高4层16米,每层72开间,四层共36间,楼中楼又有房间88间,全楼共有房间368间,若人在楼内每间房住上一天,一年还住不完。在每家用膳一天,要两个多月的时间,每天认识土楼里的一个人,要用近两年的时间。其实新的媳妇又娶进来,新的小生命有诞生了,因此你永远也无法认识全楼的人。 如果遇到外来势力的侵袭和攻击,只要关上大门,守住要口,全楼安然无恙。因为土楼的大门是用二、三是厘米厚的不易着火的杂木制成的,有些门还钉了铁板,楼门上装有防火水槽。圆楼外圈一、二层不开窗,所以敌人攻到楼下也无可奈何,甚至围困一年半载,楼内柴米仍不断绝,生活依旧正常。紧急时楼内居民还可从地下暗道逃出。如今,土楼早已不再是堡垒,但那些完备而精致的防御设施,仍让人们拍案惊奇。 有专家总结,土楼具有六种功能: 1聚族而居; 2教化娱乐; 3防风抗震; 4防火防潮; 5安全防卫; 6冬暖夏凉 二、土楼之最 最早的方楼——湖雷镇下寨的馥馨楼,建于唐大历四年(769),有1200多年的历史。大体保存完好。 最早的圆楼——高头乡的金山古寨,建于南宋祥兴二年(1279)。 最富丽堂皇的圆楼——湖坑镇的振成楼,建于民国元年(1912)。按八卦图结构建造,卦与卦之间设有防火墙,内有花园、学堂等,内环还有中心大厅。该楼雕梁画栋,古朴典雅。最具有军事色彩的土楼——古竹乡的五实楼,建于清康熙、雍正年间,高4层,外墙与内墙之间有相隔1米多宽的通道,迂回曲折,如同战壕;第二层起每层向外开有宽0.3米、高1米的狭长小窗,可当枪眼。还有防火设施,以防火攻。 最高的生土建筑物——高陂镇的西陂天后宫,高7层、40多米。该建筑物有400多年历史,巍然屹立,端庄秀丽。

(新)高考作文经典人文底蕴作文素材

孔子——落拓的布道者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信任,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白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 ☆尽善尽美:孔子对音乐的内容与形式非常重视,《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孔子评价《韶》乐尽善尽美。 ☆君子固穷:孔子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能固守穷困而不动摇,小人穷困就胡作非为了)。”告诫君子任何艰难的时候,不管发生什么事情,也应该维护自己的操守和道德。 ☆逝者如斯夫:孔子望着滚滚而去的河水,触景生情,禁不住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于司空见惯的流水绿波之中发现了深奥的道理,懊丧的情绪也如水般流去了。后来庄子在《庄子?知北游》中也有类似感叹:“人生天地间,如白驹之过隙,忽忽而过。”形容时间流逝得非常快,这也是“白驹过隙”的来历。 ☆苛政猛于虎:孔子路过泰山,见有一位妇女在坟茔旁痛哭哀号,于是询问。妇女回答说:“我的公爹被老虎吃了!”孔子让子路问道:“为什么不离开这个地方呢?”妇人回答道:“因为这里没有苛捐杂税的暴政。”孔子对随从的弟子们说:“苛政对人的危害,有甚于猛虎啊!” ☆待价而沽:孔子游说诸侯,想得到重用,却四处碰壁,十分感伤,常暗中自怨自艾。某日,子贡得一美玉,来问孔子,是要收藏,还是找个识货的卖掉。孔子大声叹道:“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意为:卖掉吧,卖掉吧,我正等着识货的人哩。比喻等待有了赏识自己的人才会出来效劳出力。 ☆三人行必有我师:孔子一向被尊称为“圣人”。这位饱学之士,却发出了“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的感慨。孔子曾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虽然郯子之徒,其学问不及孔子,但孔子虚心求学的态度却令人钦佩。在孔子看来,众人的才识和智慧,其中一定有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2021年5篇福建永定土楼的导游词

2021年5篇福建永定土楼的导游词 xx年5篇福建永定土楼的导游词(一) 有人喜爱甲天下的桂林山水,有人喜爱风景秀丽的杭州西湖,有人喜爱巧夺天工的苏州园林建筑,而我,独爱我美丽富饶的家园,亲爱的母亲——永定。为什么呢?因为,永定有许多名胜古迹,尤其是有振撼世界的建筑瑰宝——永定客家土楼群。 古人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可是,我却觉得永定人杰地灵,并不比“苏杭”逊色。在闽西的龙岩永定县,有一群群形状各异的建筑“怪物”,人们从飞机上俯瞰,这些奇特的建筑物像地下冒出来的巨大蘑菇,又好像是天上掉下的飞碟。这就是被国外专家誉为“世界第一流生土建筑”、“世上独一无二神话般的山区建筑”的永定客家土楼群。永定县列入世界遗产的有:初溪土楼群、洪坑土楼群、高北土楼群、衍香楼、振福楼这五座土楼。 永定县境内有近千座土楼。它们遍布于高北、洪坑、下洋等乡镇。素有“土楼之乡”之称的,总共有920多座土楼呢。 土楼群依山而建,错落有致,造型奇特,永定客家土楼建筑闪耀着客家人的智慧,它具有防震、防火、防御多种功能,

通风和采光良好,而且冬暖夏凉。它的结构还体现了客家人世代相传的团结友爱传统。试想几百人住在同一幢大屋内朝夕相处,和睦共居当然是非常重要的,客家人淳朴敦厚的秉性于此也可见一斑。一进入土楼里面,你立即就能感觉到那种深沉的历史感和温馨的那种气氛。 从外面看土楼,其形状有方形、扇形、曲尺形等不同形状,然而,它们的内部结构却大致相同。土楼一般是四层的,中间是开阔的天井,一楼是厨房,二楼是贮藏粮食的房间(粮仓),三楼以上才是卧室。 土楼建筑是我们客家人建造的,1000多年前,客家人的祖先从黄河流域迁移到南方的偏僻山区,为了预防那些野兽和盗匪一家当地人的侵拢,他们建筑了这种可以集中居住的、易于防守的城堡式的土楼。 近年来,已有数以万计的中外专家和游客慕名前来考察、观光永定土楼。他们无不称赞客家土楼是“中国古建筑的奇葩”,“世界建筑的瑰宝”。而我,与此同时,也被家乡有这样的土楼群深深地陶醉了。 “客家土楼是中华文化瑰宝,是大家庭、小社会和谐相处的典范,一定要把祖先留下的这份珍贵遗产守护好、传承好、运用好。”农历大年三十,xx冒着绵绵的春雨走进永定客家

苏州大学物理化学2011年真题

电解质溶液测试题(一)参考答案 1.下列溶液中哪个溶液的摩尔电导最大:参考答案: B (A) 0.1M KCl水溶液;(B)0.001M HCl水溶液; (C) 0.001M KOH水溶液;(D) 0.001M KCl水溶液。 2. 离子电迁移率的单位可以表示成: ( ) 参考答案: C (A) m·s-1(B) m·s-1·V-1 (C) m2·s-1·V-1(D) s-1 3.在一定温度和较小的浓度情况下,增大强电解质溶液的浓度,则溶液的电导率κ与 摩尔电导Λm变化为:参考答案: B (A) κ增大,Λm增大;(B) κ增大,Λm减少; (C) κ减少,Λm增大;(D) κ减少,Λm减少。 4.水溶液中氢和氢氧根离子的电淌度特别大,究其原因,下述分析哪个对? ( )参考答案: B (A) 发生电子传导(B) 发生质子传导 (C) 离子荷质比大(D)离子水化半径小 5.分别将CuSO4、H2SO4、HCl、NaCl从0.1mol·dm-3 降低到0.01mol·dm-3,则Λm变化 最大的是:参考答案: A (A) C uSO4 ;(B) H2SO4 ;(C) NaCl ;(D) HCl 。 6.电解质溶液中离子迁移数 (ti) 与离子淌度 (Ui) 成正比。当温度与溶液浓度一定时,离子淌度是一定的,则 25℃时,0.1 mol·dm-3NaOH 中 Na+的迁移数 t1 与 0.1mol·dm-3NaCl 溶液中 Na+的迁移数 t2,两者之间的关系为: 参考答案: C (A) 相等(B) t1> t2

(C) t1< t2 (D) 大小无法比较 7.用同一电导池测定浓度为0.01和0.10mol·dm-3的同一电解质溶液的电阻,前者是后 者的10倍,则两种浓度溶液的摩尔电导率之比为:参考答案: A (A) 1∶1 ; (B) 2∶1 ; (C) 5∶1 ; (D) 10∶1 。 8.在 Hittorff 法测迁移数的实验中,用 Ag 电极电解 AgNO3溶液,测出在阳极部AgNO3的浓度增加了 x mol,而串联在电路中的 Ag 库仑计上有 y mol 的 Ag 析出, 则Ag+离子迁移数为: ( ) 参考答案: D (A) x/y (B) y/x (C) (x-y)/x (D) (y-x)/y 9.298 K时,无限稀释的 NH4Cl 水溶液中正离子迁移数 t+= 0.491。已知Λm(NH4Cl) = 0.0150 S·m2·mol-1,则:( ) 参考答案: D (A) λm(Cl-) = 0.00764 S·m2·mol-1 (B) λm(NH4+ ) = 0.00764 S·m2·mol-1 (C) 淌度 U(Cl-) = 737 m2·s-1·V-1 (D) 淌度 U(Cl-) = 7.92×10-8 m2·s-1·V-1 10.用界面移动法测量离子迁移数,应选用下列哪一对电解质溶液:参考答案: B (A) H Cl与CuSO4;(B) HCl与CdCl2; (C) C uCl2与CuSO4;(D) H2SO4与CdCl2。 11.用同一电导池分别测定浓度为 0.01 mol/kg和 0.1 mol/kg的两个电解质溶液,其电阻分别为 1000 W 和 500 W,则它们依次的摩尔电导率之比为: ( ) 参考答案: B (A) 1 : 5 (B) 5 : 1 (C) 10 : 5 (D) 5 : 10 12. CaCl2 摩尔电导率与其离子的摩尔电导率的关系是: ( ) 参考答案: C (A) Λ∞(CaCl2) = λm(Ca2+) + λm(Cl-) (B)Λ∞(CaCl2) = 1/2 λm(Ca2+) + λm(Cl-)

中国文化现象

先树立一个出发点吧,其实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都逃不过“儒释道”三个字。儒家,主讲“仁”、“中庸”;释家,主讲“苦”、“为善”;道家,主讲“悟”、“淡泊”。再通俗一点:儒家玩的就是矫情,释家玩的就是受苦,道家玩的就是缥缈! 下面具体来说。 1.东西方文化传承问题 这个很有特点,不得不提一下,也算是个纲领性质的了。 中国的文化传承明显地起点高,而且门派极多。古时候就有儒家、道家、法家等诸多分支,各家自说各家话,俗称“百家争鸣”。这样导致后人上手很难,更别提超越前人了。这个很容易验证:你见过有哪几个人的学问超过孔子、老子之类的圣贤了?这个就是基础不统一造成的问题,而且由于光一门的入门就比较难,要说掌握就更难了,那么超越前人,就简直快成做梦了。当然,相当牛的人除外。 但是西方的文化就不一样了。他们注重基础,而且讲得很简单,入门极其容易。而且分门别类也不像中国这么复杂:就物理、化学、生物之类的。刚开始都是原子、元素、细胞,基础很统一,也很扎实。这样,学生超过老师就比较容易,学问本身的发展也就更简单了。 此消彼长,西方文化的强盛而且东方文化的没落差不多就这个原因了。 2.东西方文化重心的问题 这个算是上面的补充,但是有必要单独提出来讲讲。 东方文化,更确切地说,东方科学,以五行阴阳而入,讲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而且不去追究最深层次最基本的东西。其实大家一直对东方科学存在误解,觉得他迷信。那是因为我们在以西方的科学思维分析东方的问题。中国看似玄乎的形象,诸如阴阳五行,其实是一个二次抽象的概念。即首先对各个事物进行一次抽象,总结出共性。然后对共性再次抽象,曰阴阳五行、青龙白虎之类。 而西方科学则是以最基本的东西为重心,从原子分子出发,研究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也导致了科技的迅猛发展。 但是问题在于,表面上西方文化很好,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现代化。但是这是以牺牲环境、牺牲资源为代价的。科技发展得越迅速,付出的代价就越大!仔细想想,我们研究到那么深层次真的有那个必要吗?人们其实只要吃饱饭就差不多了。不过,这个确实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只要国家还在、阶级还在、斗争还在。 下面再把重点拉回到对中国人的描述上来。 1.很多人不理解甚至痛恨中国人的形式主义,但是我们还是要比较客观地去看待这个问题。形式,最早来自儒家的礼,当时的国家以礼治天下,也就有了很多形式。我说了,儒家玩的就是矫情,在儒家思想统治了这么多年后,中国人的形式主义也就起来了。坏处我不多说,大家都深有体会,但是好处也是要提的:由礼演化而来的形式,起码从形式上来说是好的,这个配合上中国人的死要面子,有时候就是能起到不可思议的效果。 2.刚才已经说到了中国人死要面子,这个是毋需质疑的。这个来自哪呢?应该也是来自

苏州大学 物理化学 样卷

苏州大学物理化学样卷(A) 共页 一、选择题 ( 共10题 20分 ) 1. 理想气体经可逆与不可逆两种绝热过程:( B ) (A) 可以从同一始态出发达到同一终态 (B) 从同一始态出发,不可能达到同一终态 (C) 不能断定(A)、(B) 中哪一种正确 (D) 可以达到同一终态,视绝热膨胀还是绝热压缩而定 2. 在 S,H,CV,G,F 几个热力学函数中,其数值与最低能级能量数值的选取无关的是:( C ) (A) S,H,CV,G,F (B) CV (C) CV,S (D) F,G,H 3.理想气体的 atto 循环由下面四个可逆步骤构成: (A) 气体绝热可逆压缩 (B) 恒容升温,气体从环境吸热 (C) 气体经绝热膨胀作功 (D) 恒容降温回到原态 该循环过程的T-S图为:( D ) 4. 下述哪一种说法正确?因为ΔHp = Qp,所以:( D ) (A) 恒压过程中,焓不再是状态函数(B) 恒压过程中,体系与环境无功的交换 (C)恒压过程中,焓变不能量度体系对外所做的功(D)恒压过程中,ΔU不一定为0

5. 理想气体反应 N2O5(g) = N2O4(g) + (1/2) O2(g) 的ΔrH 为 41.84 kJ?mol-1, ΔCp= 0,试问增加 N2O4平衡产率的条件是:( B ) (A) 降低温度 (B) 提高温度 (C) 提高压力 (D) 等温等容加入惰性气体 6. 在非等压过程中加热某体系, 使其温度从T1升至T2, 吸热Q, 则此过程的焓增量 ΔH 为:( C ) (A) ΔH=Q (B) ΔH=0 (C) ΔH=ΔU+Δ(pV) (D) ΔH等于别的值 7. Ag2O分解可用下面两个计量方程之一表示,其相应的平衡常数也一并列出: 设气相为理想气体,且已知反应是吸热的,试判断下列结论哪个是正确的: A (A)(B) (C)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D)O2气的平衡压力与计量方程的写法无关 8. 在一绝热箱中装有水,水中通一电阻丝,由蓄电池供电,通电后水及电阻丝的温 度均略有升高,今以水和电阻丝为体系,其余为环境,则有:( B) (A) Q < 0 , W = 0 , ΔU < 0 (B) Q = 0 , W < 0 , ΔU > 0 (C) Q > 0 , W = 0 , ΔU > 0 (D) Q < 0 , W = 0 , ΔU > 0 9. 气相反应A+B=2L+M ,在25℃下和恒定容器内进行,最初A和B各为101.325 kPa, 而没有L和M,平衡时A和B均为×101.325 kPa,则该反应的K c/ mol·cm-3 为: ( A ) (A) 4.31×10-3 (B) 8 (C) 10.67 (D) 16 10. 下列的过程可应用公式ΔH=Q进行计算的是:( C ) (A) 不做非体积功,终态压力相同但中间压力有变化的过程 (B) 不做非体积功,一直保 持体积不变的过程 (C) 273.15 K,p?下液态水结成冰的过程 (D) 恒容下加热实际气体 二、填空题 ( 共10题 20分 ) 11. 卡诺热机的效率只与有关,而与无关。 12. 已知反应C(s)+O2(g)=CO2(g) 的平衡常数为 K1;CO(g)+O2(g)=CO2(g) 的平衡常 数为 K2; 2C(s)+O2(g)=2CO(g) 的平衡常数为 K3;则K3与K1,,K2的关系为 _______。 13. 某理想气体,等温(25℃)可逆地从1.5 dm3膨胀到10 dm3时,吸热9414.5 J,则此 气体的物质的量为摩尔。 14. 在只做体积功的封闭体系中,过程 的的符号。15. 温度从 298 K 升高到 308 K,反应的平衡常数加倍, 该反应的ΔrH (设其与温度无关)=______________ kJ?mol-1。 16. 对非缔合液体物质,在正常沸点时的蒸发熵约为J·K-1·mol-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