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东海珠国家湿地公园水生生物资源调查报告

广东海珠国家湿地公园水生生物资源调查报告

广东海珠国家湿地公园水生生物资源调查报告
广东海珠国家湿地公园水生生物资源调查报告

广东海珠国家湿地公园水生生物资源

调查报告

2015年 10月

目录

第一章基本概况 (1)

1.1 情况介绍 (1)

1.2调查背景 (2)

第二章调查内容与方法 (3)

2.1位点设置 (3)

2.2调查时间、频率及采样方法 (4)

2.3、调查项目与分析测试方法 (5)

2.4、评价标准 (6)

2.5评价方法及项目 (7)

第三章调查结果 (9)

3.1水质调查结果 (9)

3.2沉积物调查结果 (13)

3.3浮游植物调查结果 (17)

3.4浮游动物调查结果 (25)

3.5底栖动物调查结果 (29)

3.6鱼类调查结果 (32)

第四章结果分析与建议 (37)

第一章基本概况

1.1 情况介绍

1.1.1 地理位置

广东海珠国家湿地公园(简称海珠湿地)东起珠江后航道,西至广州大道南,北起黄埔涌,南至珠江后航道,包括海珠湖和万亩果园核心区两部分,占地总面积16500亩,是广州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生态绿核,是广州市城区重要的生态隔离带,被誉为广州的“绿心”。海珠湿地区域内河网纵横交错,湿地资源丰富,包括石榴岗河、淋沙涌、后滘涌、土华涌、西江涌、龙潭涌等相关39条河涌,其中城市内湖湿地59.7公顷,河涌湿地214.6公顷,涌沟-半自然果林镶嵌复合式湿地202.3公顷,湿地率达54.8%,是全国特大城市中心区域面积最大的湿地公园。海珠湿地的保护建设为广州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特别重要的生态保障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1.1.2 水文特性

海珠区内主要有三大水网系统,流经海珠湿地的主要有黄埔涌水系、赤沙滘水系和石榴岗河,都为感潮河涌,水流为双向流,各河涌出口均有水闸控制,内涌水位受水闸调控。海珠湿地内主要河涌共有44条,总长度约75.453 km,较大的有石榴岗河、黄埔涌、赤沙涌、北山涌、土华涌等河涌。

海珠湿地受潮汐影响明显,潮汐为不规则半日潮,潮汐水主要由黄埔涌和石榴岗河流入。其中黄埔涌与赤沙涌、北山涌和沙滘涌相连,组成了湿地北区水网体系;由石榴岗河进入的潮汐,经过西江涌、塘涌、土华涌、台涌、海珠湖组成湿地西区水网体系,并经杨湾涌、西碌涌再流入珠江。

1.1.3 气象特征

海珠湿地所在的海珠区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海洋性气候特征明显,表现出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昼夜温差小的特点。气温年平均为21.47℃,整年无霜期338天。降雨主要集中在

4-9月,年降雨量在1700-2200mm之间。得益于水热同期的气候特征,海珠湿地是岭南佳果的有名产区。

1.2调查背景

水生生物是构成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因子之一,藻类作为水环境中的主要初级生产者,能对环境变化做出快速响应,并通过食物链传递,对更高营养级的生物产生影响。浮游动物是中上层水域中鱼类贝类的重要饵料来源,此外,还有不少种类可以在富营养化的水

体中作为水污染的指示生物。浮游动物作为连接水生环境生产者和高级消费者的桥梁,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鱼类作为水体中的高级消费者,在维系河流物质与能量循环、水体自净、水生态系统健康等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底栖动物作为生活史的全部或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水体底部的水生动物群,是水体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类群,在水体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对海珠湿地内的生物进行调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湿地生态系统现状,为海珠湿地水生生态系统的水源保护和修复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为准确掌握海珠湿地水生生物种类资源状况,科学利用水生生物种质资源开展湿地保护建设工作,根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农业部珠江流域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与广州市海珠湿地科研宣传教育中心签署的《广东海珠国家湿地公园水生生物资源调查》协议,对海珠湿地范围内的海珠湖、石榴岗河、土华涌、龙潭涌、西江涌、塘涌、黄埔涌等七条主要水系开展水生生物本底资源调查研究,全面、系统地了解水质、底泥质量状况以及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类、底栖生物等种类和数量。

第二章调查内容与方法

2.1位点设置

根据海珠湿地水域分布情况,在海珠湖、石榴岗河、土华涌、龙潭涌、西江涌、塘涌、黄埔涌等七条河涌水域设置10个采样站点(图1),经纬度见表1,对水质、底泥状况、浮游动植物、大型底栖动物及游泳动物(鱼类)进行跟踪采样调查。

图1 海珠湿地采样点分布图

表1 海珠湿地采样点经纬度

2.2调查时间、频率及采样方法

2.2.1 调查时间及频率

调查时间段为2014年10月-2015年8月,其中2014年10和2015年4月开展2次调查。

2.2.2 调查方法

水质:YSI水质分析仪现场测定温度、透明度、氧化还原电位、总固体含量、pH、盐度、

电导率、溶解氧等。其他项目采集表层水样加固定剂带回实验室。

沉积物:用不锈钢抓斗式采样器采集表层沉积物(0-20 cm)样品,采集好的沉积物样品装入聚乙烯密封袋中运回实验室,保存在-20℃的冰柜里,等待处理。

浮游植物:使用5L有机玻璃采水器采集水体0.5 m深度处水样,从中取1000 mL加鲁哥氏液固定。将样品带回实验室,静置沉淀48 h后,采用虹吸的方法逐步浓缩到30 mL 左右,并添加少量甲醛保存。鉴定时,先将样品混匀,取一定量混匀样品注入浮游植物计数框中,在奥林巴斯CX21生物显微镜下进行浮游植物的种类鉴定和计数。

浮游动物:浮游动物样品使用25号和13号浮游生物网采集,采集后立即加入固定剂。用浮游生物计数框在显微镜下进行计数。

底栖动物:大型底栖动物用采泥器采集,用套筛筛选,然后用福尔马林固定后带回实验室,随后参照分类学著作进行分类鉴定、个体计数和称重。

游泳动物(鱼类):使用围网,刺网等采集,带回实验室后统计数量,鉴定每个鱼类个体的种类,测定每尾鱼的体重和体长。

2.3、调查项目与分析测试方法

2.3.1调查项目

调查内容包括水质、沉积物重金属和水生生物三个部分。

1、水质调查项目包括:透明度、温度、盐度、ORP、PH、TDS、DO、电导率、总磷、总氮、磷酸盐、氨氮、硝酸盐、硅酸盐、叶绿素a、亚硝酸盐、高锰酸盐指数。

2、沉积物调查项目包括有机碳和有机质,铜、锌、铅、镉、镍、铬、砷和汞元素。

3、水生生物调查包括鱼类、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大型底栖动物4项,具体内容主要包括浮游动植物种类及数量、鱼类种类及数量、底栖生物种类及数量;并且标明外来水生物种和本地物种的种类及主要分布区域。

2.3.2分析测试方法

样品主要分析方法见表2。

表2 样品主要分析方法

2.4、评价标准

1、水质指标中除高锰酸盐指数、总磷、总氮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Ⅲ类水质标准以外,其它水质指标的评价标准主要依据《渔业水质标准》(GB 11607—1989)。

2、由于我国尚未对河流、湖泊等淡水水域沉积环境质量建立相关的标准。本项目采用国际在淡水和海洋生态系统中广泛使用的沉积物质量基准(Sediment Quality Guideline, SQG)比较法评价海珠湿地水域沉积环境重金属污染状况及潜在生态风险。该方法将各重金属的浓度与相应的生物毒性效应范围低值(Effect Range Low. ERL)或效应范围中值(Effect Range

Medium, ERM )比较,若数值高于ERM ,表明沉积物受到严重污染,不利于生物的毒性效应会频繁发生,潜在生态风险高;若低于ERL 值,表明沉积物未污染或轻度污染,基本无生物毒性效应,潜在生态风险小;而介于ERL 和ERM 之间时,可能会产生不利生物效应,潜在一定的生态风险。SQG 中Cu 、Zn 、Pb 、Cd 、Cr 、As 、Hg 和Ni 的ERL (mg/kg )分别为34、150、46.7、1.2、81、8.2、0.15和20.9;ERM (mg/kg )分别为270、410、218、9.6、370、70、0.71和51.6。

3、水生生物调查方法依据SC/T 9102.3-2007渔业生态环境监测规范第3部分:淡水的方法进行。

4、鱼类鉴定主要依据《广东淡水鱼类志》等著作。

5、鱼类多样性评价:选取反映鱼类物种多样性的多个指标进行综合评估,表征鱼类的物种多样性状况。利用鱼类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H )评价海珠湖鱼类多样性。计算公式如下:

2()log ()

s i i i

H p p =-∑

式中,H 是某群落多样性指数;s 是某群落中出现的所有物种数;pi 是样点中第i 种的个体比例。

2.5评价方法及项目

2.5.1评价方法

本监测数据采用均值型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法,其数学表达式如下:

j P n P 1= (1)

∑==n

i i j

P P 1

(2)

i i i S C P /-

=(适用于除pH 、溶解氧以外指标的计算) (3)

)/()(-

--=i i i i i S S S C P (适用于pH 的计算) (4)

i i i i i S C S C P /)/1(10+-?=(适用于实测值<标准值时溶解氧的计算) (5)

)/()(max max i i i S C C C P --=(适用于实测值>标准值时溶解氧的计算) (6)

%100/?=j i i P P K (7)

式中P —污染综和指数均值;j P —综合污染指数;Pi —单项污染指数;C —污染

物实测浓度均值;Ci —污染物实测浓度值(pH 和溶解氧);i S —污染物评价标准;-

i S —pH 评价标准上限值和下限值的均值;i K —污染物分担率;n —参加评价的污染物项目数。 2.5.2评价项目

水质评价项目包括pH 、溶解氧、总氮、总磷、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共6项。

2.5.3污染程度分级

综合污染指数均值<0.2属清洁;0.2~0.4属微污染;0.4~0.7属轻污染;0.7~1.0属中污染;综合污染指数均值>1.0属重污染。

第三章调查结果

3.1水质调查结果

2014年10月各项水质指标浓度范围分别为磷酸盐PO43--P(0.09~0.39,mg/L)、总磷TP (0.19~0.63,mg/L)、总氮TN(2.47~5.31,mg/L)、硝酸盐NO3--N(1.59~3.00,mg/L)、亚硝酸盐NO2--N(0.13~0.56,mg/L)、氨氮NH4+-N(0.06~0.49,mg/L)、SiO32--Si (2.00~3.90,mg/L)、高锰酸钾指数COD Mn(3.77~6.19,mg/L)、叶绿素Chl a(67.67~136.94,μg/L)。2015年4月各营养盐指标浓度范围分别为磷酸盐PO43--P(0.01~0.02,mg/L)、总磷TP(0.08~0.32,mg/L)、总氮TN(4.06~6.88,mg/L)、硝酸盐NO3--N(1.16 ~4.43,mg/L)、亚硝酸盐NO2--N (0.04~2.06,mg/L)、氨氮NH4+-N(0.16~1.84,mg/L)、SiO32--Si (1.41~3.03,mg/L)、高锰酸钾指数COD Mn(4.22~9.08,mg/L)、叶绿素Chl a(69.92~153.43,μg/L)。

结果显示海珠湿地水体pH值在所有站点均符合渔业水质标准(6.5-8.5);溶解氧除站点HZ-05(龙潭涌)和HZ-09(塘涌)略低于渔业水质标准(≥5)外,其他站点均符合渔业水质标准。两次调查所有站点总氮、总磷均接近或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Ⅲ类水质标准(TN: 1.0 mg/L,TP: 0.2 mg/L),其中总磷最高超标倍数分别为2.16和0.60,而总氮最高值出现在HZ-10(黄埔涌),高达6.88mg/L。水体中NO2--N浓度较高,其中最大值出现在2015年4月,为2.06 mg/LHZ-09(塘涌)。两次调查水体的硅酸盐含量均处于5.0 mg/L以内,属于正常水平。HZ-02(扬湾涌)、HZ-04(石榴岗河)、HZ-06(土华涌)和HZ-10(黄埔涌)站点的COD Mn值都高于6.0 mg/L(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限值),最高站点为HZ-10(黄埔涌),为9.08mg/L。对Chla含量的分析结果显示,海珠湿地水体所有样点叶绿素a含量均超过60μg/L(美国NEEA-ASSETS过度营养化标准),其中2015年4月HZ-09(塘涌)站点Chl a含量最高,达到153.43μg/L。

综上所述,各个站点叶绿素a含量均超过60μg/L(美国NEEA-ASSETS过度营养化标准),均处于富营养化状态。调查区域水质均有不同程度超出渔业水质标准限值或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限值,其中HZ-06(土华涌)、HZ-09(塘涌)等站点超出标准限值的指标较多,总氮、总磷、高锰酸钾指数、氨氮以及叶绿素a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超标,相较其他站点污

染比较严重,需要加强整治。HZ-05(龙潭涌)站点在两次调查中氮磷比均低于16:1。而HZ-02(扬湾涌)和HZ-06(土华涌)两个站点两次调查氮磷比均高于16:1,说明这两个站点受磷因素制约比较严重。水质调查结果见表3、表4及图2。

图2海珠湿地各站点水质指标及叶绿素a含量

表3 2014年10月海珠湿地水质调查结果

11

表4 2015年4月海珠湿地水质监测结果

12

3.2沉积物调查结果

2014年10月和2015年4月分别对海珠湿地10个站点表层沉积物质量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其结果如表5、表6所示。其中,两次调查有机碳含量范围分别为0.28%~1.04%,1.47%~2.76%;有机质含量范围分别为0.57%~1.98%,3.13%~5.54%。由图3可以发现,有机碳最高值分别出现在HZ-09(塘涌)及HZ-05(龙潭涌)站点,最低值分别出现在HZ-07(珠江后航道)、HZ-01(海珠湖);有机质最高值分别出现在HZ-02(杨湾涌)、HZ-05(龙潭涌),最低值分别出现在HZ-07(珠江后航道)、HZ-01(海珠湖)。两次调查各站点有机碳和有机质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并且有机碳和有机质含量均是2015年4月显著高于2014年10月,4月丰水期雨水和径流冲刷携带有机物质汇入可能是造成海珠湿地表层沉积物中有机物质增加的主要原因。

图3海珠湿地各站点沉积物中有机碳和有机质含量

综合两次湿地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调查结果,表层沉积物中各金属浓度范围分别为Cu(34 mg/kg ~245mg/kg,前后两次平均值分别为148mg/kg、132 mg/kg),Zn(135 mg/kg~799mg/kg,前后两次平均值分别为413mg/kg、391mg/kg)、Pb(55 mg/kg ~156 mg/kg,前后两次平均值分别为97mg/kg、90 mg/kg)、Cd(0.11 mg/kg ~4.31 mg/kg,前后两次平均值分别为0.70mg/kg、1.91 mg/kg)、Ni(31 mg/kg ~144 mg/kg,前后两次平均值分别为76mg/kg、58 mg/kg)、Cr(41 mg/kg ~226 mg/kg,平均值为112 mg/kg前后两次平均值分别为102mg/kg、112 mg/kg)、Hg(0.01 mg/kg ~0.15 mg/kg,前后两次平均值分别为0.05mg/kg、0.06 mg/kg)和As(12mg/kg ~60 mg/kg,前后两次平均值分别为17mg/kg、41 mg/kg)。

14

15

图4海珠湿地各站点沉积物中8种重金属含量及其与SQG基准比较图

注:ERL为生物毒性效应范围低值,ERM为生物毒性效应范围中值采用SQG比较法对两次调查海珠湿地沉积物重金属含量的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评价,其比较结果如图4所示:(1)镍在60%以上的站点中的含量超出ERM,其余站点含量介于ERL 和ERM之间,表明海珠湿地水域表层沉积环境镍污染较重,潜在生态风险较高;(2)锌在40%的站点中的含量超出ERM,其余站点含量介于ERL和ERM之间,表明海珠湿地水域表层沉积环境锌污染为中度至重污染,潜在生态风险亦较高;(3)铜、铅和砷在所有调查站点中介于ERL和ERM之间,表明调查区域沉积环境铜、铅和砷为中等污染水平,潜在一定的生态风险;(4)铬在55%的站点中的含量介于ERL和ERM之间,表明海珠湿地表层沉积

环境铬为轻度至中度污染,潜在生态风险较小,但不排除一定的生态风险;(5)镉在在35%的站点中的含量介于ERL和ERM之间,表明海珠湿地表层沉积环境铬污染较轻,潜在生态风险较小;(6)汞在所有站点均低于ERL,表明海珠湿地沉积环境汞为轻度污染,潜在生态风险最小。

整体而言,海珠湿地水域沉积物重金属以镍和锌污染的潜在生态风险较高,除汞以外的其余金属存在不同程度的潜在生态风险。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两次调查表层沉积物中铜、锌、铅、镍、铬和汞含量均值差异不大,但镉和砷在第二次调查中的含量均大大超出第一次调查均值,分别超出1.7倍和1.4倍,表明春夏季海珠湿地表层沉积物中镉和砷受到外源输入的影响而累积较强,应加强跟踪监测,排查污染源,避免污染源持续输入,同时调查掌握鱼类等生物体对这些金属的富集情况及鱼类的繁殖生态状况,为海珠湿地水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3.3浮游植物调查结果

3.3.1种类组成

经过调查,海珠湿地共发现浮游植物7门,170种(属)。其中硅藻51种(属),黄藻4种,甲藻5种,蓝藻12种(属),裸藻20种,绿藻74种,隐藻4种。具体状况为:2014年10月共调查到浮游植物7门,163种(属),其中硅藻51种(属),黄藻3种,甲藻4种,蓝藻10种(属),裸藻17种,绿藻74种,隐藻4种;2015年4月调查共发现浮游植物7门,157种(属),其中硅藻46种(属),黄藻3种,甲藻4种,蓝藻11种(属),裸藻18种,绿藻71种,隐藻4种。海珠湿地浮游植物种类名录如表7所示。

表7海珠湿地浮游植物种类名录

xx湖湿地公园调查报告

xx湖湿地公园调查报告 xxx湿地公园考察 报告 院别:艺术设计学院 专业:环境设计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20XX年11 月05 日 平西湖场地设计分析报告 一、场地设计总述 场地设计从广义的所指对象来看指对基地内包含的全部内容所组成的整体进行设计;从工作内容上看,

场地设计可以看做是包括用地选择,项 目内容的详细配置,建筑物,交通,绿 化,工程设施等的总体布局及交通,绿 化和工程设施等方面的设计活动。 场地的构成要素: 1、建筑物、构筑物 通常是核心要素,对场地起控制作用。 2、交通系统 道路、停车场、广场等构成交通系统。主要解决场地内个组成部分之间及场地与城市之间的联系。是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3、工程系统

指工程管线及工程设施、工程构筑物。 4、绿化 在场地景观营造,植物是及其重要的元素。首先是生态所要求的,二是环境品质即景观性所要求的——使环境充满生机和美感。 5、环境设施 ①公共系统设施(标识、休息、游乐、卫生、交通、照明、商业等) ②景观系统设施(景观小品、雕塑、植物景观灯) 二、平西湖概况 白龟山水库景区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心市区西南约6公里处的白龟山水库,是一座碧波浩淼的人工湖泊,既有湖的秀姿,又有海的气魄,取名"平西湖",是人们游憩览胜之所。 (一)地理位置分析 平西湖,又名“白龟山水库”,

位于淮河流域沙颍河水系沙河本干上,大坝位于平顶山市西南郊, 距市心9公里,东经112°50′

至113°15′及北纬33°40′至 33°50′之间,因拦河坝和顺河坝 (副坝)相接处有一白龟山而得 名。上游有昭平台水库,控制区间 流域面积1380平方公里。白龟山水库,因拦河坝和顺河坝(副坝)相接处有一白龟山而得名。 (二)自然状况分析 平西湖坝长1.64公里,高23.6米,顶宽6米。散落在荡漾碧波的十几座沙洲,星星点点,若隐若现,时沉时浮,闪现灿灿银光, 组成有名的白龟沙洲。北岸绿荫丛掩映着工人疗养院,沿湖而建,各式建筑依山临水,风格迥异,颇具水乡风味。 (三)自然资源分析 平西湖周围环境绿化面积 大,湖内鱼类品种繁多,根据对

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工作方案

全国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三门峡段重点调查 工作方案 为了查清我国湿地资源现状和动态变化情况,根据国家林业局、省林业厅、和市林业局安排部署,为确保调查工作有序进行,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调查总体要求 本次调查以全省为一个总体,采用遥感判读与地面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三门峡黄河湿地保护区(包括湖滨、灵宝、陕县、渑池)承担保护区内的重点调查。 二、工作内容 重点调查:是指对列入河南省重点调查湿地名录的湿地斑块由技术支撑单位提供统一区划的图面资料以及湿地分布和面积等数据,并进行技术指导。保护区进行对自然环境要素、水环境要素、野生动植物以及保护管理、资源利用、社会经济、威胁等状况的内外业调查。(《河南省湿地资源调查实施细则》附录3:表4.3-表6.22) 三、调查精度要求 (一)外业调查的允许误差 1、样地位置:坐标与记载内容相符,其坐标误差不得大于30 m。

2、主要湿地自然生态特征,包括湿地类、湿地型、地貌、土壤、湿地植被主要种类、类型以及土地利用类型等因子不应有错。 3、保护、利用和受威胁状况记录准确。 4、其它调查因子填写正确、无遗漏。 四、调查准备工作 (一)组织管理 河南省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门峡段湿地资源调查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全段湿地资源调查领导、组织、协调等工作;建立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的调查队,负责完成各项调查工作。各机构组成人员及具体职责为: 1、领导小组 组长:张斌强 副组长:李树拉、王慧 技术负责人:李益香、董睿龙 成员:牛文梅、李书亮、韩栋栋、李发学 领导小组主要职责为:研究决定湿地调查有关重要问题,筹措湿地调查配套资金,审定和发布湿地调查成果进度。管理和协调湿地调查的日常事务,研究提出重要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向领导小组报告,负责定期召开全省湿地调查联系会议,组织全省湿地

镜湖湿地公园历史文化资源调查报告

镜湖湿地公园 历史文化资源调查报告 绍兴市是长江三角洲南翼的重要城市之一,境内河道密布,湖泊众多,向以“水乡泽国”享誉海内外,湿地资源丰富,昔日?烟水无际,鸥鹭翔集?的大泽气象仍可略见一二。镜湖湿地公园位于绍兴中心城市三大组团越城、柯桥、袍江之间,距越城、柯桥各4公里,距袍江3公里。于2005年5月20日经国家建设部批准,总面积约15.63平方公里,约23468亩,其中水面8064亩,浅滩地15381亩,东西长约3700米,南北宽约5460米。北侧的犭央犭茶湖是绍兴最大的天然淡水湖,原有面积4.29平方公里,现存面积2.23平方公里,犭央犭茶湖以盛产犭央犭茶鱼出名,极具地方特色,湖上有省级文保单位避塘;东侧有历史沉淀深厚的梅山,还是白鹭集聚栖息地;西邻千年古镇东浦镇南部河湖密布,形态丰富,宛如一片片荷叶地飘浮于水面。 一、水之秀美 ——犭央犭茶湖 犭央犭茶湖是湿地公园内面积最大的水域,也是绍兴平原的第一大湖。因湖盛立黄色无鳞有刺之鱼,越人俗称犭央犭茶而得名,亦作黄鱼桑湖、黄鱼柔湖[1],宋史又有更名王公湖[2]之记载。湖略显长方形,原南北长约3000米、东西宽约2500米,俗称直七斜八横三里。水内南浅北深,浅域不足1米,深处在2.7米左右(注:绍兴县文物志讲:平均水深1.06米,本报告讲 2.7米,笔者视见,前者不足,后者不

到,故改为浅域不足1米,深处2.7米更确切一些)[3]。现有水面面积2.4平方公里,是水乡湿地特色浓缩之精华,水阔浮天,云动虚空,山映碧波,鱼游浅底,兼有蓄水、航运、养殖和捕捞多种动物、青墩、帚头、垂钓、耗螺蛳……白日是三三两两的鱼舟,夜晚是星量点点的渔火,谱就渔歌唱晚上一景,傍湖而居者20余村,周边是纵横交汇的稠密水道,将湖南面的田野分割成无数洲渚,恰如一片片漂浮在水面上的荷叶,故又称?荷叶地?,土壤肥沃,物产丰饶,风光旖旎。 ——犭央犭茶湖避塘[4] 犭央犭茶湖避塘全长七华里,建于明崇祯年代,均以大块石板横铺,舟行塘内,可避风涛之险。其工程浩大、功能显著、形制独特,是绍兴石文化中的重要代表性建筑。《嘉庆山阴县志》中记载,湖西尤子午之冲,舟楫往来,遇风辙遭覆溺。捐资人张贤臣(思溪)少年丧父,事母至孝,客游京邸,经商致富,归乡后,?性喜施舍,汲汲赈济,凡桥梁道路之缺碍行役者、悉筑砌之?,做了大量的好事。他先后捐资银两六千,耗时七年,建成避塘,从此?舟无覆者?,造福乡里,邑人感其德,建祠纪念,岁时致祭,比之为马、汤两公。避塘上有天济、普济、德济、平济、中济5座石桥及一石亭[5],被称为?水上奇观?,是湿地公园内唯一一处省级文物保护点。 二、山之幽趣 ——梅山[6] 梅山位于镜湖新区中部,湿地公园东侧,山势呈南北狭长走向,主峰海拔79.6米,山上多两汉、六朝古墓,亦偶见越国时期文物。

湿地公园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录 第一章总论 (3) 第一节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 (3) 第二节可行性研究的依据 (3) 第三节可行性研究范围 (4) 第四节研究工作概况 (4) 第五节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5) 第六节可行性研究结论 (6) 第二章项目提出的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 (8) 第一节项目提出的背景 (8) 第二节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9) 第三章建设条件及建设地址 (11) 第一节建设条件 (11) 第二节用地面积的确定 (14) 第三节场址选择 (14) 第四章建设规模和建设内容 (16) 第一节规划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16) 第二节建设规模及主要内容 (17) 第五章规划布局与方案 (18) 第一节规划设计方案 (18)

第二节设计方案 (25) 第六章环保与节能 (33) 第一节环境质量、排放、标准 (33) 第二节环境保护 (34) 第七章节约用地 (37) 第八章建设项目招标方案 (38) 第九章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39) 第一节估算依据及编制说明 (39) 第二节投资估算 (41) 第三节资金筹措 (42)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 一、项目名称 **市**新区湿地公园 二、项目承办单位 **市**新区管理委员会 三、项目建设地点 **市**新区 四、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 **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第二节可行性研究的依据 编制本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依据包括: 一、国家和山东省及**市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划、条例等。 二、国家计委《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 三、现行行业规划技术标准。 四、现行有关技术规范、标准及规定。 五、建设单位提供的有关基础资料。

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

(2014年1月13日) 国家林业局 一、基本情况 为满足我国湿地保护管理需要,更好地履行《湿地公约》,2003年我国完成了首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初步掌握了单块面积100公顷以上湿地的基本情况。十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湿地生态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为准确掌握湿地资源及其生态变化情况,制订加强湿地保护管理政策,编制重大生态修复规划,国家林业局于2009-2013年组织完成了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 按照《湿地公约》,第二次调查确定起调面积为8公顷(含8公顷)以上的近海与海岸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以及宽度10米以上、长度5公里以上的河流湿地,开展了湿地类型、面积、分布、植被和保护状况调查,对国际重要湿地、国家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小区和湿地公园内的湿地,以及其他特有、分布有濒危物种和红树林等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湿地开展了重点调查,主要包括生物多样性、生态状况、利用和受威胁状况等。

参与本次调查的省级及以上单位203个、技术人员万人,调查采用3S技术(即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的简称)与现地核查相结合的方法。全国共区划湿地斑块万块,区划湿地区3391个,重点调查湿地1579处,布设植物调查样方72227个,动物调查样带和样方14044个,获取调查成果数据亿条。 二、调查结果 调查主要成果:一是掌握了调查范围内符合公约标准的各类湿地面积、分布和保护状况,建立了遥感影像和基础数据库。二是掌握了国际重要湿地、国家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和其他重要湿地的生态、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社会经济及受威胁状况等。三是掌握了近十年来100公顷以上湿地面积、保护状况和受威胁状况的动态变化情况。四是建立了稳定的湿地资源调查专业队伍和专家团队。五是形成了完善的湿地资源调查监测系列技术规范。 全国湿地总面积万公顷(另有水稻田面积万公顷未计入),湿地率%。其中,调查范围内湿地面积5342.06万公顷,收集的香港、澳门和台湾湿地面积万公顷[1]。自然湿地面积万公顷,占%;人工湿地面积万公顷,占%。自然湿地中,近海与海岸湿地面积万公顷,占%;河流湿地面积万公

湿地公园考察报告

太湖湿地公园调研报告前言: 苏州太湖湿地公园坐落在“人间天堂”苏州市区的西部,西枕太湖,东接东渚,南联光 福,与“中国刺绣之乡”镇湖毗邻,规划总面积4.6平方公里,一期对外开放2.3平方公里, 投资近4亿。由苏州市园林设计院编制的“苏州太湖湿地公园方案设计”完成,由英美两国 的世界顶级设计师联手设计。充分结合当地自然人文特色,展现鱼米之乡、江南水乡、刺绣 之乡的特征。2007年6月,苏州太湖湿地公园被江苏省林业局命名为省级湿地公园,于2010 年2月正式对外开园。 关键词:湿地保护区设计生态 苏州太湖湿地公园是一个自然与文化相融的个性独具的原始时尚休闲景区,汇集了生态 环境、度假休闲、旅游观光、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景区在突出“自然、生态、野趣”的 基础上,融入观景、人文、休闲和游乐等要素,规划设计了湿地渔业体验区、湿地展示区、 湿地生态栖息地、湿地生态培育区、水乡游赏休闲区、湿地生态科教基地、原生湿地保护区 等七大功能区,全面展现了现代水上田园的自然生态景观。景区内五十余座名称造型各异的 桥梁,与五里木栈道蜿蜒相连,错落有致地贯穿整个湿地公园。桃源人家、桑梓人家、七桅 古船、渔矶台、槿篱茅舍、半岛茗茶、客至画舫、烟波致爽等景点,让人时而如同打开一册 底蕴深厚的志书史籍,时而又有轻松翻阅风情风物掌故逸兴读物的美妙感觉;而植物知识长 廊广场、濒危植物观察廊、水八仙景 1 区、观鸟亭、湿地栖息岛等景点又将人们带入了一个科普知识的教育园地,让游客汲取 生态科学知识,提升自然生态的环保理念。 作为天然湿地,该地区原为太湖的一处秀丽湖湾,水壤交错,有茭芦莲菱、鱼虾蜄蛤之 利,更有白鹭飞天、蛙鸣鸟啾之境。当地人文荟萃、物产丰富,因春秋时吴王常来此游湖而 史称“游湖”。 一、周边环境 自20世纪90年代起,苏州的城市化进程开始高速化,城市在扩张中吞并了原本位于城 市边缘地带的湿地。公园的用地范围是由黄海高程为4m左右的大堤围起的人工鱼塘群,鱼塘 高程在0.8~2.2m之间,属于人工湿地。大小不一的鱼塘形成于19世纪70年代,随着多年 的变化,场地初步形成了4种自然型湿地类型: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河漫滩湿地和沼泽湿 地等。场地的陆生植被以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为主,有极少量的小乔木,可分为6种简单 的群落类型:灌木丛、芦竹群落、野生油菜群落和人工菜地、草本群落、藤本群落以及人工 林。水生植被类型分为沉水植物群、挺水植物群和浮叶植物群。鱼塘中以人工养殖的淡水鱼 虾和螃蟹为主,并伴生螺蛳、贝壳等底栖动物和浮游生物。总的来说,湿地的现状不容乐观: 围垦过度,湿地生态功能下降;镇区污染治理不到位,对湿地生态环境有严重影响;保障与 管理不力,湿地保护缺乏良好的法制环境;退渔还湖后,替代产业发展困难。 二、设计形式 太湖湿地公园包括三大景区、两条主轴线,即原生态湿地景区、滨湖特色文化景区、山 屿生态游憩景区及太湖大堤景观主轴线和马山、大小贡山景观主轴线。 在规划设计中,以“大地记忆”——“文脉延续”——“生境培育”为主线,提出七大 湿地功能区:湿地渔业体验区、湿地展示区、湿地生态栖息地、湿地生态培育区、水乡游赏 休闲区、湿地生态科教基地和原生湿地保护区。城市主要干道分布在整个公园的东部和西部, 整个公园分别设置了三个主要的出入口,在出入口设置机动车停车场,减少对湿地公园环境 的影响。公园内部主要通过人行散步道和电瓶车组织游线。公园设一条3.5m宽的主环路和多 条宽度分别为2.5m、 1.8m、1.2m的二、三级游路,以及各类自然式小游步道。 (见p3规划总平面图)

上海市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

上海市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工作进度监督和考核办法 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 (上海市林业局) 2012年1月 一、目的和依据

为促进上海市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使各项调查工作进度可控,受控,确保项目按时完成,为质量评定工作创造条件。根据上海市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启动暨技术培训会会议精神,制定本办法。 二、监督考核部门及职责 上海市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办公室”)是湿地资源调查进度检查的职责部门,负责审定调查工作计划并检查实施情况,定期召开调查工作会议,编制工作简报,并进行工作进度考核评比。 上海市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队(以下简称“市调查队”)和上海市第二次湿地资源各区调查队(以下简称“区调查队”)是调查计划和报告的职责部门,依照《上海市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工作方案》的工作进度计划,对各专项调查进一步分解和细化,编制调查实施计划、月度计划和调查实施情况报告,上报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监督及执行 市、区调查队要在每月25日上报各自的计划进度表(附表1、附表2)及照片(电子版),并配合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检查工作。 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检查调查工作进度计划时,重点检查进度

计划和实施报告是否能满足总进度的要求,内外业调查顺序和时间分配是否合理。 要将收集到的计划和报告进度数据进行整理,按项目和(区县)分别统计,形成与总进度具有可比性和相同量纲的形象进度。通过实际比较得出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相一致、超前和拖后三种情况。 每2个月检查调查实际进展情况,并与计划相比较,若出现偏差,要及时分析产生的原因及对总进度的影响程度,提出必要的调整措施,修改原计划。确保目标进度实现。 四、考核 建立考核激励制度,对于进度完成出色的专项调查队或区县给予表彰奖励。对表现差,进度滞后的专项调查队或区县通过简报等形式通报批评。进度评价滞后超2个月的,指派专家组成员给予现场督导和帮助。 五、附表:

无锡长广溪湿地公园调研报告

无锡长广溪湿地公园调研报告 金融83 张航 0812208 长广溪湿地公园位于蠡湖西南岸石塘桥堍,是连接蠡湖和太湖的生态廊道。它西依军嶂山,东邻大学城,北连蠡湖,南靠太湖,依山傍湖,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非常优越。2005年5月建设部将其列入第二批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名录,是全国十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之一。建设长广溪国家湿地公园,旨在恢复与重建长广溪周边湿生植被带,带动以长广溪为轴的水系整理,形成由蠡湖至太湖蜿蜒曲折的“溪阔水长”水系结构,恢复其对无锡入湖径流的净化作用,发挥其作为入湖的重要前置水道水域的生态战略价值。06年建成开放的介于石塘桥至长广溪桥300米段,是拟建的长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试验段,该段除以湿地为灵魂的环境公园外,还将建有湿地解说中心,展示湿地常识、全国首批十大城市湿地公园。 长广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总长10公里,占地约260公顷。规划通过运用低养护性和非结构性的手段来实现长广溪水系及周边区域水质的改善以及雨水、洪水的过滤与排放,创造河系独有的丰富生态系统并维持可持续发展。 长广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目标为: 1、创造地域性及水生动植物生态栖息地; 2、提供民众生态教育及解说设施; 3、提供静态的休憩野趣公园设施; 4、置水质及生态环境的监控追踪设施; 5、创造河系独有的丰富生态系并维持其可持续发展。 除了以上目标外,长广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也将成为无锡市及蠡湖新城发展中最主要的自然旅游点,并对无锡经济发展及提升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作出有力的贡献。 一期300米湿地公园示范段位于石塘大桥以南、长广溪大桥以北、山水东路以东、金石路以西的范围内,占地约5.6公顷。园内通过采用雨水净化及洪水防治的示范措施以达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及保持地区生态平衡。同时通过建设水生动植物生态栖息地示范区、自然教育基地、旅游服务管理中心等为广大市民和游客提供旅游休憩、科普学习的场所。一期工程作为示范段将为整个长广溪生态环境的综合整治提供科学的试验依据和工程实践经验。 长广溪的历史:无锡的西南有太湖,“东溢为五里湖,南出为长广溪,西迳吴塘门,仍入太湖”(《清史稿》)。长广溪自古以来一直是外太湖经五里湖进入无锡城的水上捷径,名称取“溪阔水长”之意。北起五里湖口的石塘桥,流经东(土夅)、雪浪、南泉等地,转西经吴塘门入太湖,全长12.73公里,面宽15-40米,枯水期高1.3-1.7米。溪河水来自溪西雪浪山等诸山以及附近河浜,不过由于围湖(溪)造田,水域面积数度缩减。 长广溪也称“百脚港”,说的是这里河道纵横密布,有河庄浜、雪浪浜、畅墅浜、许舍浜、洪邱浜、吴塘浜等无数条。天雨,四镇之水,流入长广溪,汇人太湖;天旱,溪浜的水灌溉两岸万亩粮田。 长广溪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东吴孙权为了军事、政治上的需要,于吴嘉禾三年(234)分吴郡以西进行大规模的屯田,并置毗陵(古郡名,今常州,辖无锡等县)典农校尉,专门负责屯田垦殖。吴赤乌八年(245),典农校尉陈勋领兵3万歇驻赤马嘴,疏导长广溪,拓宽和开通河流,兴修水利,发展农业。所以,赤马嘴古代又称“歇马墩”。 对于长广溪的湿地净水过滤系统,在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生存的环境正日益受到水源污染的威胁,有效的保护水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净化的目标水源分为雨水及河川原有污水两种。一般人认为雨水是洁净的水,未经处理便就近排放至至河川中。然而事实上,除了落在植被的雨水不会造成污染,其它都吸收了空气中的脏物,尤其都市化的发展,令硬铺地面冲刷下来的雨水更为污染。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种的各种工业污水、生活污水、重金属粒子、沙土等等,长久以来对河川生态造成严重的

关于我国湿地的现状与发展的调查报告

关于我国湿地的现状与发展的调查报告 ——以杭州湾湿地公园为例 摘要:在本次社会实践中,我们小组5个成员对杭州湾湿地公园进行了实地调查,并在后期加以文献调查。通过调查,我对中国的湿地现状有了个大致了解。从横向看,我国自1992年加入《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之后,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湿地的措施,建立了许多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从纵向看,我国湿地保护落后欧美国家40年,湿地保护意识也不够深入人心。因此,我国湿地的发展空间很大,在对其进行保护的同时也可创造其经济价值。 关键字:湿地现状发展 前言:实践目的及意义:了解我国湿地的现状,对湿地的未来发展提出自己的看法,使更多人关注湿地; 实践时间及地点:2013年7月28日~30日,杭州湾湿地公园; 实践人员: 调查手段:实地调查与文献调查相结合。 正文: 湿地的简介 湿地是沼泽地、泥炭地、湖泊、河流、海滩、盐沼、水稻田、水库和池塘等的总称,它与森林、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被誉为“地球之肾”。湿地是位于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性地带,拥有众多野生动植物资源,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很多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迁徙离不开湿地,因此湿地被称为“鸟类的乐园”。 杭州湾湿地公园调查情况 杭州湾湿地公园是宁波唯一的国家级湿地公园,是澳大利亚至西伯利亚候鸟迁徙线上重要的“中转站”,每年有上百种、几十万只候鸟在迁徙途中经过此地。我们一路穿行,随处可见郁郁葱葱的芦苇林,真可谓是“蒹葭苍苍”。可惜不是候鸟迁徙的季节,未能有幸欣赏到大规模候鸟齐飞的壮观景象。乘坐乌篷船,在回环曲折的河道和水面中穿梭之时,有种“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感觉—

湿地公园生态保育区建设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

湿地公园生态保育区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1 总论 1.1 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XX市XX湿地公园生态保育区建设 责任单位:XX 项目地点: 项目投资:9874.53万元 实施时间:2006年12月-2008年12月 1.2 项目提出的背景 XX湿地作为陆地与湖泊水体之间的生态交错带,是湖泊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XX湿地既是湖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场所,也是湖泊自净作用有效的区域,同时也是控制污染入湖的最后一道屏障。 《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和《环滇池生态保护规划》,都将XX生态带工程建设作为滇池保护与生态恢复的重要建设工程项目。《环滇池生态保护规划》构筑包括环湖截污、环湖道路、污水处理工程和XX生态带建设在的水污染物排放控制体系,是未来滇池保护与生态恢复建设的重要容。 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XX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滇池污染治理工作,通过各方面多年不懈的共同努力,在滇池流域经济迅速增长、人口增加和污染负荷不断增大的情况下,基本遏制住了滇池水质迅速恶化的势头,滇池污染治理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然而,目前实施的低投入、低产出的发展和保护模式面临着众

多的矛盾冲突,迫切需要探索环湖生态保护的新模式,加快滇池治理的进程,改善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使滇池污染治理与生态保护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1.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意义 1.3.1滇池社会经济概况 XX市主城区是滇池流域居民最密集,人为活动最为活跃的区域,是全省全市经济、文化、商贸活动的中心。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调查统计,流域总人口308.4万人(包含居住半年以上的暂住人口)。 根据2000年XX市土地局《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结果》,滇池流域土地总面积为2920平方公里,其中农用地212175公顷,占总面积的72.66%;建设用地34200公顷,占11.71%;未利用地45625公顷,占15.63%。 1.3.2 滇池北岸XX带存在问题分析 XX带湿地是处于陆生生态系统与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具有独特的水文、土壤和植被特征的生态系统,它在蓄洪防旱,控制土壤侵蚀,截留和降解入湖污染物质,改善入湖水质,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等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滇池近几十年来,随着工农业的迅猛发展,人口的大量增加和城市化不断加快的进程中, 对XX带湿地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如:围湖造田等使XX带湿地发生严重的退化,最终导致了湿地生态环境破坏、自然景观消失、生物多样

花溪湿地公园调查报告

贵州大学实习报告专用纸学院: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旅游管理 姓名:潘家青学号: 0920020409 班级: 091 实习性质社会调查实习地点:贵州省黄平县指导教师:王家洪成绩: 黄平县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姓名潘家青 (贵州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旅管091) 1 前言 一、调查时间 2011年8月5至8月26日 二、调查地点 贵州省黄平县 三、旅游资源调查目的 旅游业是当代全球最大的产业,也是最具发展前途的行业之一,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经济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也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会选择旅游。因此围绕旅游资源发展的需要,为其查明可供利用的旅游资源状况,系统而全面地掌握旅游资源的数量,质量,性质,级别,特点,及价值,为旅游资源的开发进行有效规划和合理利用做好准备,旅游资源的发展提供决策和依据,开辟更新更佳的经济收益渠道。以黄平县作为旅游地,进行了调查。 四、调查要求 (1)认知各类旅游资源的分布特征,阐述其在地域空间的分布位置、变化规律、数量、特色、特点、类型组合匹配、组成结构和功能价值等并对其进行评价。

(2)以本地区旅游资源为基础,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规划、景点设计,形成内容丰富的旅游路线,以期能有效地发挥旅游资源的潜力和价值,塑造且兰黄平的特色空间形象,为其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使黄平的旅游得到全方位的绽放。 五、调查方法 实地考察、网上与图书馆资料查询、人员采访 2 调查点状况 黄平县旅游资源状况 一、黄平县概况 “黄平”名称源于旧州,因旧州地平“厥土为黄”而得名,郭子章《郡县释名》又云:“贵州山箐插天,独黄平田壤平夷,颇似江南,故称黄平”。黄平县境内自然风光秀丽迷人,奇山秀水应有尽有,文化底蕴深厚,名胜古迹众多,民族风情古朴浓郁。黄平是苗族革家占多数的少数民族聚居县,堪称天下革家第一县。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是贵州东线旅游之亮点,线上之明星。有“中国洞中漂流绝景”—野洞河,“贵州漂流特级金矿”—飞云大峡谷,贵州“高原明珠”—舞阳湖,“苗疆圣水”—浪洞温泉,有独具明清建筑风格的贵州第一古刹—飞云崖,原始森林——上塘朱家山等。目前旅游发展势头迅猛,各方客商看好黄平市场,纷纷前来洽谈其它景点的开发。黄平旅游大县的格局正在形成。 全县总面积1668平方公里,辖5镇9乡,共243个行政村、3个居民委员会,4个社区居民委员会,总人口35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62%。 二、旅游环境 (一)地理概况 黄平县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北部,地处东经 107o35`40"-108o12`48"和北纬26o43`46"- 27o14`30"之间,东界施秉县,南接台江县、凯里市,西连黔南州翁安县、福泉市,北邻遵义地区余庆县。距省城贵阳196公里,州府凯里54公里。连接黔东南、黔南、遵义三地州,接壤凯里、台江、施秉、余庆、瓮安、福泉六县市。

千岛湖湿地调研报告

微山湖水资源 调研报告 微山湖十一假期实践调研 摘要:2013年7月21日至2013年7月25日。微山湖十一假期实践调研队前往沛县自来水公司,千岛湖湿地及周边开展了以水资源利用及保护水资源为主题的十一假期社会实践活动,调研队与沛县自来水公司相关负责人员进行深入交流,了解了徐州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情况,并走访了微山湖湿地与千岛湖湿地,并对微山湖湿地公园的动植物与其历史、现状以及未来的规划有了深层次的了解。 关键词:沛县自来水公司、湿地、调研、污染、发展 (一)、沛县自来水公司 沛县自来水公司成立于1979年、是沛县城区唯一具有供水资质的供水单位,隶属于水利局。公司地址:沛县沛城镇汉台路2号,公司现有职工300余人,拥有供水深井30余眼,平均井深120米左右,日供水量2万吨,采用新型二氧化氯发生器进行加氯消毒,一级供水。 (二)、湿地的概念 湿地,指天然或人工、常年或季节性积水,蓄有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或咸水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包括低潮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相对于海洋与陆地,湿地的面积较小。湿地的类型多种多样,我国的湿地包括滨海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和沼泽湿地等天然湿地和稻田、池塘、水库等人工湿地。湿地

区内适生着各类野生动植物的地区。由于这些地区的水分和阳光充足,土壤肥沃,相对人为干扰较轻,因此,植物生长茂盛,吸引着许多动物在区内繁衍栖息,形成了多姿多彩的生物世界。作为一类生态系统,湿地是介于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态系统之间兼有水陆特征的一种过渡型生态类型,因而兼有两种生态系统的特点,是地球上生产力最高的特殊类型,与全球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环境质量关系密切。湿地区域内水、洲纵横交错,芦荡深幽,百鸟翔集,水乡泽国,野趣盎然,是人类回归大自然的理想场所。 1、湿地的效益评价 ①观光与旅游。湿地具有自然观光、旅游、娱乐等美学方面的功能,湿地除可创造直接的经济效益外,还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尤其是城市中的水体,在美化环境、调节气候、为居民提供休憩空间方面有着重要的社会效益。 ②教育与科研价值。湿地生态系统、多样的动植物群落、濒危物种等,在科研中都有重要地位,它们为教育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对象、材料和试验基地。一些湿地中保留着过去和现在的生物、地理等方面演化进程的信息,在研究环境演化,古地理方面有着重要价值。 2、湿地保护的背景、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口不断增加,加之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多数湿地锐减,生物多样性下降,城市地下水无序开采和水资源利用不合理,造成水位下降、水体污染、水质不良、可用量减少、储备亏空、供需失衡等问题,国办、省办已发布了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将湿地保护、恢复及合理利用纳入城市的土地利用、生态治理、资源恢复、水资源管理、河流区域管理及相关的管理规划之中。要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和部门在湿地保护管理上的职责和任务,鼓励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湿地保护事业,切实加强湿地的恢复、保护和管理,要把湿地建设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为城市“壮腰健肾” 3、外部环境对千岛湖湿地保护区的影响 我们对湿地保护区的实践调查是在沛县范围内进行的,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还参观了沛县县城,因此这里我把微山作为湿地保护区的外部环境实例来说明其对保护区的影响。 首先,在参观县城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县城区域的环境卫生不是很好。一些现象例如:部分道路显得很脏,气味比较的难闻,垃圾桶脏乱以及数量很少等。还有县城的一些河流的污染也是比较的严重,河流的水基本都是比较死的。这样的环境现象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环保文化,说明民众和政府的环保意识不够,环保行动还做的不是很到位,尤其像垃圾桶这样的环境基础设施的不到位更是政府的职责所缺。而这样的一种环保文化对于处于其中的保护区的保护是有害的,它将不利于民众主动积极地参与到保护区的保护中来,且很容易使保护区在无意识中遭受到某些污染。其次,我们还了解到当地的政府为了创收,大量地引进一些工厂和企业,其中也就包括一些会带来比较严重污染的企业,像造纸类企业,它们带来的污染风险是很大的,不易控制。还有化学工业、纺织工业等环境污染风险都是很高的。而这些风险必然会落在保护区的头上,对于保护区的保护非常不利。 (一)、千岛湖湿地公园调研结果及分析

广东海珠国家湿地公园水生生物资源调查报告

广东海珠国家湿地公园水生生物资源 调查报告 2015年 10月

目录 第一章基本概况 (1) 1.1 情况介绍 (1) 1.2调查背景 (2) 第二章调查内容与方法 (3) 2.1位点设置 (3) 2.2调查时间、频率及采样方法 (4) 2.3、调查项目与分析测试方法 (5) 2.4、评价标准 (6) 2.5评价方法及项目 (7) 第三章调查结果 (9) 3.1水质调查结果 (9) 3.2沉积物调查结果 (13) 3.3浮游植物调查结果 (17) 3.4浮游动物调查结果 (25) 3.5底栖动物调查结果 (29) 3.6鱼类调查结果 (32) 第四章结果分析与建议 (37)

第一章基本概况 1.1 情况介绍 1.1.1 地理位置 广东海珠国家湿地公园(简称海珠湿地)东起珠江后航道,西至广州大道南,北起黄埔涌,南至珠江后航道,包括海珠湖和万亩果园核心区两部分,占地总面积16500亩,是广州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生态绿核,是广州市城区重要的生态隔离带,被誉为广州的“绿心”。海珠湿地区域内河网纵横交错,湿地资源丰富,包括石榴岗河、淋沙涌、后滘涌、土华涌、西江涌、龙潭涌等相关39条河涌,其中城市内湖湿地59.7公顷,河涌湿地214.6公顷,涌沟-半自然果林镶嵌复合式湿地202.3公顷,湿地率达54.8%,是全国特大城市中心区域面积最大的湿地公园。海珠湿地的保护建设为广州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特别重要的生态保障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1.1.2 水文特性 海珠区内主要有三大水网系统,流经海珠湿地的主要有黄埔涌水系、赤沙滘水系和石榴岗河,都为感潮河涌,水流为双向流,各河涌出口均有水闸控制,内涌水位受水闸调控。海珠湿地内主要河涌共有44条,总长度约75.453 km,较大的有石榴岗河、黄埔涌、赤沙涌、北山涌、土华涌等河涌。 海珠湿地受潮汐影响明显,潮汐为不规则半日潮,潮汐水主要由黄埔涌和石榴岗河流入。其中黄埔涌与赤沙涌、北山涌和沙滘涌相连,组成了湿地北区水网体系;由石榴岗河进入的潮汐,经过西江涌、塘涌、土华涌、台涌、海珠湖组成湿地西区水网体系,并经杨湾涌、西碌涌再流入珠江。 1.1.3 气象特征 海珠湿地所在的海珠区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海洋性气候特征明显,表现出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昼夜温差小的特点。气温年平均为21.47℃,整年无霜期338天。降雨主要集中在

少海湿地公园调研报告汇总

少海湿地公园调研报告 调研人:王林明(20146705) 调研时间: 2015年10月17日 调研地点:少海湿地公园 调研目的:对少海湿地公园的动植物与其历史、现状以及未来的规划进行深层 次的了解。同时,结合现阶段湿地公园存在的不足提出建议。 调研内容: 1.1 湿地的概念 湿地,指天然或人工、常年或季节性积水,蓄有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或咸水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包括低潮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相对于海洋与陆地,湿地的面积较小。湿地的类型多种多样,我国的湿地包括滨海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和沼泽湿地等天然湿地和稻田、池塘、水库等人工湿地。湿地区内适生着各类野生动植物的地区。由于这些地区的水分和阳光充足,土壤肥沃,相对人为干扰较轻,因此,植物生长茂盛,吸引着许多动物在区内繁衍栖息,形成了多姿多彩的生物世界。作为一类生态系统,湿地是介于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态系统之间兼有水陆特征的一种过渡型生态类型,因而兼有两种生态系统的特点,是地球上生产力最高的特殊类型,与全球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环境质量关系密切。湿地区域内水、洲纵横交错,芦荡深幽,百鸟翔集,水乡泽国,野趣盎然,是人类回归大自然的理想场所。 2.1 湿地的效益评价 2.1.1 社会效益①观光与旅游。湿地具有自然观光、旅游、娱乐等美学方面的功能,湿地除可创造直接的经济效益外,还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尤其是城市中的水体,在美化环境、调节气候、为居民提供休憩空间方面有着重要的社会效益。②教育与科研价值。湿地生态系统、多样的动植物群落、濒危物种等,在科研中都有重要地位,它们为教育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对象、材料和试验基地。一些湿地中保留着过去和现在的生物、地理等方面演化进程的信息,在研究环境演化,古地理方面有着重要价值。 2.1.2 环境效益①维持生物多样性。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依赖湿地生存、繁衍的野生动植物极为丰富,其中有许多是珍稀特有的物种,是生物多样性丰富的重要地区和濒危鸟类、迁徙候鸟以及其它野生动物的栖息繁殖地。在40多种国家一级保护的鸟类中,约有1/2生活在湿地中。②调蓄洪水,防止自然灾害。湿地在控制洪水,调节水流方面功能十分显著。湿地在蓄水、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绵"。我国降水的季节分配和年度分配不均匀,通过天然和人工湿地的调节,储存来自降雨、河流过多的水量,从而避免发生洪水灾害。 2.1.3 经济效益提供水资源。水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生态要素,湿地是人类发

无锡长广溪湿地公园调研报告

xxxx湿地公园调研报告 金融83xx 长广溪湿地公园位于蠡湖西南岸石塘桥堍,是连接蠡湖和太湖的生态廊道。它西依军嶂山,东邻大学城,北连蠡湖,南靠太湖,依山傍湖,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非常优越。 2005年5月建设部将其列入第二批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名录,是全国十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之 一。" 建设长广溪国家湿地公园,旨在恢复与重建长广溪周边湿生植被带,带动以长广溪为轴的水系整理,形成由蠡湖至太湖蜿蜒曲折的“溪阔水长”水系结构,恢复其对无锡入湖径流的净化作用,发挥其作为入湖的重要前置水道水域的生态战略价值。06年建成开放的介于石塘桥至长广溪桥300米段,是拟建的长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试验段,该段除以湿地为灵魂的环境公园外,还将建有湿地解说中心,展示湿地常识、全国首批十大城市湿地公园。 长广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总长10公里,占地约260公顷。规划通过运用低养护性和非结构性的手段来实现长广溪水系及周边区域水质的改善以及雨水、洪水的过滤与排放,创造河系独有的丰富生态系统并维持可持续发展。 长广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目标为: 1、创造地域性及水生动植物生态栖息地; 2、"提供民众生态教育及解说设施; 3、"提供静态的休憩野趣公园设施; 4、"置水质及生态环境的监控追踪设施; 5、"创造河系独有的丰富生态系并维持其可持续发展。

除了以上目标外,长广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也将成为无锡市及蠡湖新城发展中最主要的自然旅游点,并对无锡经济发展及提升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作出有力的贡献。 一期300米湿地公园示范段位于石塘大桥以南、长广溪大桥以北、山水东路以东、金石路以西的范围内,占地约 5."6公顷。园内通过采用雨水净化及洪水防治的示范措施以达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及保持地区生态平衡。同时通过建设水生动植物生态栖息地示范区、自然教育基地、旅游服务管理中心等为广大市民和游客提供旅游休憩、科普学习的场所。一期工程作为示范段将为整个长广溪生态环境的综合整治提供科学的试验依据和工程实践经验。 xx的历史: 无锡的西南有太湖,“东溢为五里湖,南出为长广溪,西迳吴塘门,仍入太湖”(《清史稿》)。长广溪自古以来一直是外太湖经五里湖进入无锡城的水上捷径,名称取“溪阔水长”之意。北起五里湖口的石塘桥,流经东(土夅)、雪浪、南泉等地,转西经吴塘门入太湖,全长 12."73公里,面宽15-40米,枯水期高 1."3- 1."7米。溪河水来自溪西雪浪山等诸山以及附近河浜,不过由于围湖(溪)造田,水域面积数度缩减。 长广溪也称“百脚港”,说的是这里河道纵横密布,有河庄浜、雪浪浜、畅墅浜、许舍浜、洪邱浜、吴塘浜等无数条。天雨,四镇之水,流入长广溪,汇人太湖;天旱,溪浜的水灌溉两岸万亩粮田。 长广溪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东吴孙权为了军事、政治上的需要,于吴嘉禾三年 (234)分吴郡以西进行大规模的屯田,并置毗陵(古郡名,今常州,辖无锡等县)典农校尉,专门负责屯田垦殖。吴赤乌八年

湿地资源调查报告1解析

xx湿地资源调查报告 第一章基本概况 第一节自然概况 1.地理位置 xx位于东经114°47′36″-115°″6′24″,北纬27°2′18″-27°17′36″,处于江西省中部、赣江中游,居赣江西岸,xx东邻青原区,南、西连xx县,北界与xx水接埌。全区总面积 424.9平方公里, 2.地质地貌 xx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区境内中南部以平原为主,约占16%;东、西部和北部以丘陵和低岗为主,约占84%;全区有耕地 16.3万亩,其中水田 14.9 万亩,水面 4.5万亩,其中可养水面 1 万亩。区内自然库塘众多。平均高程为70.6米。最高点是赣江边的螺子山,高程为142.1米;至赣江沿岸一带地势最低xx境内水溪较密,江河溪流相连,湿地生态环境良好。 3.土壤 xx境内土壤类型主要分为水稻土、、丘陵红壤、紫色土三大土类,分别占土壤面积的23.4%、60.9%、15.6%其中,全区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56 %,在全省属中等水平。 4.气候 全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四季更替分明,春夏多雨,伏秋常旱,春秋短而夏冬长。年平均气温介于18.3℃之间。夏季七月最热,月平均气温29.5℃,冬季一月最冷,月平均气温6.2℃。极端最高温40.2℃,极端最低温-8.0℃。年降雪期约5天,积雪厚度约5-15cm。全年无霜期平均为285天。历年平均日照1814.5小时。年均相对湿度为78%,以2-6月相对湿度最大,7-8月相对湿度最小。 全区年均降水量1560毫米。降水量的季节分配不均匀,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0-2月降水量少,历年平均5个月仅359.1毫米,约占全年降水量的23.0%;3-6月降水量相对集中,4个月降水777.9毫米,约占全年降水量的50%;6-9月降水量为301.9毫米,约占全年降水量的21%。 5.水文 xx地处赣江中游,属于赣江流域。境内河溪多,库塘密布,由6条主要河流、与池

湿地资源调查简介

湿地资源调查简介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重庆市0000 湿地资源调查报告二〇一〇年九月

受000的委托,0000承担了000湿地资源调查任务,在0000的大力支持下,于2010年7月开始对符合湿地调查范围内的一般调查样地和重点调查样地的类型、分布、海拔、流域、植被等进行调查,9月完成了资料统计汇总,其成果材料已经0000审查合格并提交了成果资料。 一、调查内容与方法 1、调查的范围、内容 调查范围: 000区境内各类湿地,包括面积大于8公顷(含8公顷)以上的人工湿地和宽度10米以上,长度5公里以上的河流湿地。 调查内容: 一般调查内容:对所有符合调查范围的湿地类型、面积、分布(行政中心、中心点坐标)、平均海拔、所属流域、水源补给状况、植被类型及面积、主要优势植物种类、土地所有权、保护管理状况:河流湿地的河流级别。 重点调查内容:除一般调查内容外,还包括自然环境要素(位置、平均海拔、地形、气候、土壤);湿地水环境要素(水文、地表、水质);湿地野生动物(湿地内动物种类、分布及生境状况、优势或数量比例);湿地植物群落及植被;湿地保护与管理、利用现状、社会经济状况和受威胁状况。

2、调查方法 资料收集 0000地形图、000遥感图、森林资源现状图,0000水库、河流基础资料,0000年统计年鉴等。 2.外业调查 一般湿地斑块调查方法:采用以遥感(RS)为主、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为辅的“3S”技术。即通过遥感解译获取湿地型、面积和分布、平均海拔、植被类型其面积、所属三级流域等信息。通过野外调查、现地访向和收集最新资料获取水源补给状况、主要优势植物种、土地所有权、保护和管理状况等数据。 重点调查湿地斑块调查方法:重点调查的湿地斑块调查采用以遥感(RS)为主、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为辅的“3S”技术。即通过遥感解译获取湿地型、面积和分布(行政区、中心点坐标)、平均海拔、植被类型及其面积、所属三级流域等信息。通过野外调查、现地访问和收集最新资料获取水源补给状况、主要优势植物种、土地所有权、保护管理状况等数据。在多云多雾的山区,如无法获取清晰的遥感影像数据,或遥感无法解译湿地型,则应通过实地调查来补充完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