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财政学(陈共)第九版知识点整理

财政学(陈共)第九版知识点整理

财政学(陈共)第九版知识点整理
财政学(陈共)第九版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财政学对象与财政职能

第一节财政学对象

1.财政学的本义:

2.财政学研究对象的重新思考:

3.财政运行的主要特征:(1)财政运行是财政收支的矛盾统一

(2)财政运行是财政规律与财政政策的矛盾统一

(3)财政运行是公共性与阶级性的矛盾统一

第二节财政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

其中的机制与手段:(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

(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

(3)合理安排财政投资的规模和结构

(4)创新财政资源配置方式,大幅度减少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大力提倡采取PPP方式,带动民间资本的发展

2.收入分配职能

机制与手段;(1)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原则上属于市场分配的范围,财政不能越俎代庖,凡属于财政分配的范围,财政应尽其职

(2)规范工资制度。凡应纳入工资范围的收入都应纳入工资总额,取消各种明补和暗补,提高工资的透明度;实现个收入分配的货币化和商品化;适当提高工资水平,建立以工资收入为主、工资外收入为辅的收入分配制度

(3)加强税收调节。税收是调节收入分配的主要手段:通过间接税调节各类商品的相对价格,通过企业所得税调节公司的利润水平;通过个人所得税调节个人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通过资源税调节由于资源条件和地理条件而形成的级差收入;通过遗产税、赠与税调节个人财产分布等等

(4)通过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金、补贴等,使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机制与手段:(1)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2)在财政实践中,还可以通过一种制度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用

(3)通过财政投资,财政补贴和税收等多方面的安排,加快农业,能源,交通运输等基础公共设施的发展

(4)财政首先应切实保证民生性的社会公共需要

4.保证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职能

第二章财政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第一节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财政学的核心问题

1.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2.市场效率和市场失灵

(1)市场效率(资源配置效率):在完全竞争状态下,当整个经济的价格体系恰好使所有

的商品供求都相等时,经济就处于一般均衡状态。此时,资源配置实现了“帕累托效率”,一种理想的状态市场效率为资源配置效率。如果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能够在其他人福利不下降的情况下,通过重新配置资源,使得至少一个人的福利水平有所提高,则这种资源重新配置被称为“帕累托改进”。帕累托效率状态是不存在帕累托改进可能的资源配置状态。(2)市场失灵:现实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在一些场合不能导致资源的最优配置,这种情况称为“市场失灵”。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不完全竞争市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任何企业或个人都无法影响价格。而当买者或卖者能够左右一种商品的价格时,就出现了不完全竞争。不完全竞争市场分为三种类型,即:垄断市场、寡头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

②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

③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④收入分配不公

⑤经济波动

3.政府干预与政府失效

(1)为什么要干预:市场失灵使政府的积极干预成为必要(-)市场不能保持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和稳定协调的发展(二)自由放任的市场竞争最终必然会走向自己的反面――垄断(三)市场机制无法补偿和纠正经济外在效应(四)市场机制无力于组织与实现公共产品的供给(五)市场分配机制会造成收入分配不公和贫富两极分化(六)市场不能自发界定市场主体的产权边界和利益分界,实现经济秩序二、主要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有限的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由于市场的不完全及缺陷,特别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和就业制度,使市场化的就业机制并未建立,而且地区性就业市场的隔离主要由于地方政府的限制措施,因此政府必须干预本国的劳务输出,通过制定相应的就业促进和保障法律,以及运用财政、税收、货币政策对其加以宏观调控。

(2)干预的手段:

a.政府的宏观调控。B.立法和行政手段。C.组织公共生产和公共物品。d.财政手段

(3)政府干预失效

含义:所谓政府失效,主要是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过度,即政府干预的范围和力度,超过了弥补市场失效和维护市场机制正常运作的合理发挥,另一方面是政府干预不足,即政府干预的范围和力度,不能满足弥补市场失效和维护市场机制正常运作的合理需要,这样也会导致市场功能无法正常发挥

原因:a.政府决策失误b.政府干预为寻租行为的产生提供了可能c.政府提供的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d.政府职能的越位与缺位

第二节公共物品与公共需要

1.公共物品:

(1)公共物品含义: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公共物品。

(2)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两个基本标准:(1)排他性和非排他性(2)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3)免费搭车:免费享用公共物品的利益

2.公共需要

(1)含义:社会的公共需要

(2)特征:1)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共同需要,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人人有份的个人需要或个别需要的数学加总,而是就整个社会而言,为了维持社会经济生活,为了维持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也为维护市场经济正常秩序,必须由政府集中执行和组织

的社会职能的需要

2)公共需要时每一个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的共同享用的需要,一个或一些社会成员享用并不排斥其他社会成员享用

3)社会成员享用社会公共需要也要付出代价(如缴税或付费),但这里的规则不是等价交换原则,各社会成员的付出与其所得是不对称的,不能说谁多付出就多享用,少付出少享用,不付出不享用

4)满足公共需要是政府的职责,所以,满足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只能是通过政府征税和收费支撑的由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

(3)地位:共同的、历史的、特殊的

(4)范围:(广)包括政府执行其只能以及执行某些社会职能的需要,包括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风险产业的投资广义上:还包括政府为调节市场经济运行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各项政策提供的服务,等等

第三节我国财政的法治化和民主化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2)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及其修订

(3)建立统一完整,法治法规,公开透明,运行高效的现代财政制度

第三章国家预算和预算管理

第一节国家预算概述

1.国家预算及其类别:国家预算是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是政府集中和分配资金、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主要财政机制,是国家的重要立法文件。(1)以预算形式的差别为依据,国家预算可分为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2)以预算分项支出的安排方式的差别为依据,国家预算可分为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

2.国家预算的编制原则:公开性可靠性完整性统一性年度性

3.公共预算:是以税收为主体的财政收入,安排用以保障各和改善民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安全,维持国家机构正常运转等方面的收支预算

分类和科目设置

4.政府性基金:政府性基金是对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在一定期限内向特定对象征收、收取或者以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专项用于特定公共事业的发展。

5.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国家以所有者身份对国有资本实行存量调整和增量分配而发生的各项收支预算,是政府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

6.社会保险预算基金: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是指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根据社会保险制度的实施计划和任务编制的、经规定程序审批的年度基金财务收支计划。

第二节推进依法理财,建立和完善预算管理制度

1.编制部门预算

2.实施政府采购制度

3.完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4.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第三节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

1.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

(2)基本原则:遵循现代国家治理理念划清市场与政府的边界着力推进预算的公开和透明

2.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措施:

(1)完善预算体系,积极推进预算公开

(2)改进预算管理和控制,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

(3)加强财政收入管理,清理规范税收优惠制度

(4)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强结转结余资金管理

(5)加强预算执行管理,提高财政支出绩效

第四章财政支出概论

第一节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

1.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

(1)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提供

(2)准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有公共提供方式和市场提供两种方式,也可采用混合提供方式。而其有效提供主要有如下几种方式:政府授权经营;政府参股;政府补助。

第二节公共生产与公共定价

1.公共生产:

(1)含义:由政府出资(即由预算拨款)兴办的所有权归政府所有的工商企业和单位。(2)国有经济地位和作用:在整个国民仅集中以及在公有制经济主体中占有特殊的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社会化、现代化大生产为基础的,而国有经济师社会化、现代化大生产体系中的核心部分,他控制这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3)公共物品提供:1)提供纯公共物品和某些提供准公共物品的国有部门和单位,应采取国有国营模式(资金来源:国家预算拨款、按政府规定的项目和标准向公众收费)2)垄断性国有企业应采取国有国控模式3)竞争性的大中型国有企业应采取公司制改造模式4)小型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是放开搞活

2.公共定价

(1)含义: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的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给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即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确定

(2)对象: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私人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

(3)政策: 1)纯公共定价:自然垄断行业 2)管制定价或价格管制:政府规定涉及国计民生而又带有竞争性行业

(4)目的和原则:不仅在于提高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使公共物品得到最有效的使用,提高政府支出的效益,而且是保证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安定的重要措施

(5)一般方法:1)平均成本定价法2)二部定价法3)负荷定价法

(6)自然垄断行业的公共定价(亏损的弥补,部分可以通过财政渠道以补贴形式进行,部分可以通过自身的收费弥补)

(7)结论:政府若要既充分提供高公公物品又要提高有关政府支出的效益,就必须按政府的政策选择适当的定价方法

第三节财政支出效益的分析与评价

1. 财政支出效益:指政府为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进行的财力分配与所取得的社会实际效益之间的比例关系,基本内涵是政府资源分配的比例性和政府资源运用的有效性。财政支出效益好是财政支出产生的成果较多,或者取得一定的成果所耗用的财政资金较少。

2. 财政支出效益的分析方法:成本--效益分析法最低成本法

3.评价的基本原则: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兼顾(3E原则)针对性和兼容性相结合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相结合工作需要和可操作性相结合

第五章公共财政支出规模和结构分析

第一节公共财政支出规模分析

1.财政支出规模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1)瓦格纳法则: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随之提高。

(2)皮科克和威斯曼的替代——规模效应理论:在危急时期,公共支出会代替私人支出,财政支出的比重会增加。每一次较大的经济和社会动荡,都会导致财政支出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这种财政支出上升的规律,被称为替代——规模效应理论

(3)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论:早期阶段,政府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占有较高的比重公共部门为经济发展提供社会基础设施,这些投资对于经济与社会发展处于早期阶段的国家进入“起飞”乃至发展的中期阶段是必不可少的;发展的中期,政府投资应继续进行,但这是政府投资将逐步转换为对私人投资的补充。

(4)影响财政支出合理规模的因素分析1、宏观因素:1)经济性因素:主要指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以及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当前经济政策等。2)政治性因素:对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证据是否稳定!!整体结构和行政效率!!!政府干预政策3)社会性因素:包括人口、就业、医疗卫生、社会救济、社会保障以及城镇化等因素2、微观因素:(福利经济学)采用效用最大化的分析方法,将市场有效供给原理运用到政府公共物品的供应中,通过影响财政支出增长的变量,来分析和研究财政支出规模3、政治决策程序(对我国财政支出规模的发展变化以及最终形成最佳的相对稳定水平具有决定性作用)必须晚上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健全重大问题集体决策机制和专家咨询制度,实行社会公示和社会听证制度,大力推进依法行政,严格按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和履行职责,形成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第二节财政支出结构分析

1.关于财政支出结构发展变化的学说:

内生增长理论: 其核心思想是认为经济能够不依赖外力推动实现持续增长,内生的技术进步是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决定因素。

2.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与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思路:

(1)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建立保障社会民生的长效机制

(2)要处理好和把握好财政支持和保障社会民生的几种关系:1)促进经济发展与推进社会事业建设协调的关系。②统筹兼顾与突出重点的关系。③财政支持和社会参与的关系。

④增加投入和制度建设的关系。

第六章经常性支出--财政购买性支出之一

第一节行政管理与国防支出

1.行政管理与国防支出的属性:

(1)两者同属于民生性支出,是非生产的消耗性支出,使用后不形成任何资产。

(3)是两项基本的财政支出;(3)两者是全社会消费的一个必要组成

2.行政管理支出:是政府(政府各级权力机关、行政管理机关、司法检察机关和外事机构等

政府部门)为行使其最基本的职能所必须花费的一项支出。

包括三类科目:见P82

3.影响行政管理支出规模的因素:政府职能机构设置行政效率管理费本身的使用效率

4.国防支出:

(1)我国的国防政策

(2)国防支出的构成:见P86

第二节教育,科学技术和医疗卫生支出

1.教育、科技支出和医疗卫生的属性:

(1)根据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划分:生产性劳动:凡从事物质资料生产、

创造物质财富的劳动;非生产性劳动:除此之外的劳动,皆为非生产劳动。

(2)投入教育、科学技术和医疗卫生领域的劳动属于非生产性劳动,而且从事这些劳动的过程中,劳动者还须消耗物质财富。所以,根据这一标准,用于教育、科学技术和医疗卫生事业费属于非生产性支出。

2.教育支出:

(1)教育的特点:具有强烈的正外溢性。具体表现:①教育是高素质劳动力的来源。②教育能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③教育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尽管教育也有一定的负外溢性,如提高犯罪技能等。但总体说来,教育的正外溢性大大高于负外溢性,这是近现代国家大体上都必须大力介入教育,直接为教育提供大量经费的根本原因所在。

(2)教育支出的提供方式:初级教育:小学、初中(外部效应很明显):多数国家通过宪法规定对初级教育规定若干年的义务教育。高层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两面性:①高层次的教育可以为国家培养人才,从而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②高层次的受教育者得到的利益是内在化和私人化的

(3)教育经费规模偏低。我国的教育投入水平,还低于欠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4)教育支出结构不合理。我国教育经费在初级教育、中级教育和高级教育之间分布的级次结构不合理。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忽视初级教育,特别是农村的普及教育长期处于落后境地。

(5)教育投入改革的方向:政府应该承担公共教育的投入,主要是义务教育;而高等教育应该更大范围地、更多地向市场开放

3.科学技术支出:

(1)科学研究的性质1科学研究具有外部性:基础性科学研究和应用性科学研究2.科学研究具有风险性与收益的不确定性

结论:对于外部性较强的科研活动的经费,主要是基础性、公益性以及高新科技的科研经费,必须由政府来承担。应用性科学研究的经费,则由微观经济主体承担,根据具体情况,可以给予一定补贴。

4.医疗卫生支出:

(1)含义:政府安排一部分财政资金用于社会成员的卫生事业方面的经费。

(2)医疗服务的主要提供方式:3种①政府提供:或公共提供,即谁来出资的问题。②市场提供:在医疗服务领域进入市场竞争机制,由营利性提供,供给方通过向患者收费来解决弥补成本。3)混合提供:政府和市场共同提供医疗服务。即政府对医疗服务企业以补贴的方式提供部分资金,医疗服务企业再通过向患者收费方式解决部分资金的来源。政府补贴方式主要在医疗保险制度中实行,其中保险基金由政府补贴一部分,另外部分由单位和职工共同分担。

(4)政府应选择应当介入的主要方面:提供医疗卫生领域的纯公共物品和部分准公共物品,保证这些公共物品的生产、提供和消费达到最优;纠正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市场

缺陷,使医疗保险兼顾效率和公平;补助穷人,为他们负担必要的保险,获得相应的基本医疗服务。

第七章财政投资性支出--财政购买性支出之二

第一节财政投资性支出的一般分析

1.投资与经济发展:

(1)积极作用: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非常紧密。在经济理论界,西方和我国有一个类似的观点,即认为经济增长情况主要是由投资决定,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基本推动力,是经济增长的必要前提。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以从要素投入和资源配置来分析。

(2)消极作用:财政投资支出增加会排挤私人部门支出,并与私人部门争夺有限的社会资源;公共投资也许被私人部门不用于生产能力的扩张上,比如更好的道路可能排挤卡车和其它交通设备的投资,而私人产出水平保持不变。因此,财政投资支出增加会阻碍经济增长2.政府投资

(1)含义:政府投资是指使用预算安排的资金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建设的活动,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

(2)特点:(1)非政府部门的投资特点:从投资领域选择来看:由于企业的微观利益所限,企业投资不可能顾及非经济的社会效益,一般选择投资数额相对较小、资金周转快、见效快的短期投资项目。(2)政府部门的投资特点:①政府投资可以微利甚至不盈利;②投资于大型项目和长期项目;③可以从事社会效益好而经济效益一般的投资

(3政府投资和非政府投资的主从顺序:①非政府投资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②政府投资主要在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发

挥作用。政府投资的调控方式:1、直接调节自身投资规模,间接调节非政府投资规模,保持稳定增长;2、调节自身投资结构,纠正非政府投资结构的偏差,使全社会的投资结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

(4)政府决策标准:资本--产出比率最小化资本--劳动比率最大化就业创造标准

第二节基础设施投资

1.基础设施投资的性质

(1)基础设施投资的属性

1)基础设施的内涵:基础设施投资是指能够为企业提供作为中间投入用于生产的基本需求,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所需要的基本消费服务,能够为社区提供用于改善不利的外部环境的服务等基本设施建设的投资。

2)基础设施的特征:+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与其他产业相比,具有不同的特征。从整个社会生产过程来看,基础设施为整个生产过程提供“共同生产条件”。

(3)基础设施投资与一般投资的关系1)基础设施是处在“上游”的产业部门,基础设施投资是一种“社会先行资本”。从价值构成来分析,基础设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价格,构成其他部门产品成本的组成部分,因而基础设施的价格变动具有很强的连锁效应,会引起整个产业成本的波动。2)基础设施的感应度强,感应度系数较高。基础设施在产业锁链中属于这样一类产业,即当基础产业、加工工业和服务业发展时,一般要求适度加大基础

设施投资,要求基础设施的适度超前发展。

2.基础设施投资的提供方式:

(1)政府筹资建设,或免费提供,或收取使用费。(2)私人出资、定期收费补偿成本并适当盈利(3)政府与民间共同投资方式(4)政府投资,法人团体经营运作

(5)PPP模式——BOT投资方式(建设—经营—转让投资方式)

第三节财政三农的投入

1.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解读

2.政府必须介入三农投入的理由

1)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相对落后。我国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于解决“三农”问题。(2)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3)农业部门生产率较低,自身难以产生足够的积累。我国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制约。同时产品附加值不高,(4)许多农业投资项目只适于由政府来进行。(5)三农投入的特殊性,我国当前农业生产率和收益率低下,进入以农促工,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从长期来看,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发展是建立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增长机制的必由之路。

3.加强三农投入的措施和力度

见P111

第八章财政转移性支出

第一节社会保险支出

1.社会保险支出的性质和意义

社会救济:指政府对收入在贫困以下的公民和因自然灾害遭受损失或发生其他不幸事故而暂时生活处于困难中的公民提供货币或实物帮助,提供满足最低生活需求的一种社会保障形式。是最初出现的社会保障项目。包括济贫和救灾。

主要资金来源:财政预算拨款;同时鼓励社会捐款和公民互助。

目标:克服贫困。

社会福利:由政府出资兴办,以低费或免费形式向一部分需要特殊照顾的社会成员,提供货币或实物的一种社会保障形式。

主要表现为:国家、企业或集体兴办的福利院、敬老院、疗养院、儿童福利院、福利企业,其目的是使无生活来源的孤老残幼得到基本的生活待遇。社会福利的经费:一般由政府财政负担。

社会抚恤:是指对国家社会有功劳的、特殊的社会群体给予补助和褒奖,确保优抚对象有一定的生活水平的一种社会保障形式。

主要包括:现役军人及其家属、退伍、复员、转业军人、军队离退休干部、烈士家庭、牺牲、病故军人家属,革命伤残军人和其他特殊对象。资金来源:国家财政拨款。

3.社会保险

(1)定义:是指一种为丧失劳动能力、暂时失去劳动岗位或因健康原因造成损失的人口提供收入或补偿的一种社会和经济制度。社会保险的主要项目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

(2)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1)保险具有私人产品特征(2)商业保险的局限性①可分性:保险面向个人提供;(3)政府实施社会保险制度的几点理由②排他性:先尽交费义务,并在符合一定条件的基础上才能享受该服务;③竞争性:增加一个人的保险会带来额外的成本。

(3)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的区别

1) 商业保险由个人向保险公司支付保险费,在受到某些损失时得到补偿。 2) 社会保险由国家依法强制实施,运用保险方式,对劳动者遭遇年老、疾病、失业、工伤等特定社会风险而暂时或永久失去工资收入的,提供一定程度的经济补偿,使他们仍能保证基本生活一种制度。 3) 社会保险制度是指由法律规定了的、按照某种确定的规则实施的社会保险政策和措施体系。

(4) 3.社会保险的内容(1)社会养老保险是指政府以立法形式确定的,劳动者在达到法定退休年龄而退出社会就业领域,在养老期间给予养老金、医疗待遇及生活方面的照顾。(2)社会失业保险:政府以立法形式确定的,劳动者在失业时,应给予其基本的生活费、医疗补助费,并为他们提供专业培训和职业介绍服务。

(3)社会医疗保险:政府以立法形式确定的,劳动者所享有的疾病预防和治疗的权利。按一定的补助标准支付劳动者的医疗费用。

(4)工伤保险:政府以立法形式确定的,劳动者因工作而负伤、致残、死亡时,给劳动者本人及其供养的直系亲属提供物质帮助(支付伤残补助金)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5)生育和疾病保险:对因生育而中断劳动和因患病而暂时失去劳动能力的劳动者,给予其生育和患病期间的收入补助。

西方保险制度类型(1)社会保险型;(2)社会救济型;(3)社会福利型;(4)国家保障型。

(5)社会保险资金的运作基本上采取三种:完全基金制、现收现付制、部分基金制。(1)完全基金制(fully funded):是一种以纵向收付平衡原则为指导,要求劳动者整个就业期间或者投保期间在一个相当长的计划期间内,采取储蓄方式积累、筹集社会保险基金,整个社会当期交费收入全部用于当期缴费的受保人建立养老基金。其特征是建立个人账户,使退休金直接来源于社会成员本身的储蓄积累。完全基金制的特点:投保人在工作期间积累资金,退休后领取保险金,支付水平与本人在职时的工资和缴费水平直接相关,可以激发投保人缴费的积极性,从而实现自我保障。时间跨度大,储备基金容易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基金的保值和增值的压力非常大。(2)现收现付制(pay-as-you-go):以近期横向收付平衡原则为指导,用一个时期正在工作的一代人的缴费来支付已经退休的一代人的养老金。特点:完全依靠当前的收入去支付现在的支出,以支定收,基金没有结余,从而避免了完全基金制下基金遭受通货膨胀而贬值的风险,也能够对基金进行有效的管理。(3)部分基金制:是现收现付制和完全积累制两种模式的结合。当年筹集的基金,一部分采取现收现付制满足当前支付的需要;另一部分采取积累式以满足未来支付的需要。一方面,该种运作方式可以避免收费率的频繁调整,使企业和财政的社会保障支出负担均衡;另一方面,由于储备数量较少,受通货膨胀的影响就小,能够比较好地保证社保基金受益者的生活水平不至于下降。

(6)我国改革开放后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我国部分基金制运作模式:各地逐步建立起统筹账户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养老保险体系。经过几次调整,养老保险的社会统筹部分由单位负担缴费,单位按照员工工资的20%缴纳养老金,这部分金额进入统筹账户,政府用来“现收现付”,支付退休一代的养老金。个人账户由职工个人缴费,为缴费工资的8%,金额随着工作年份的增长不断累积。

第二节财政补贴

1.财政补贴的概念:财政补贴是指国家为了实现特定的政治经济目标,对指定事项由财政安排专项基金向企业或个人提供的一种补贴。

2.财政补贴特征:(1)政策性。财政补贴的依据是政府在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政策目标,并随着国家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而进行修正、调整和更新,因而具有很强

的政策性。(2)可控性。财政补贴具体补给谁、补贴多少、在哪个环节补贴、何时取消补贴等内容是由财政部门根据政策需要决定的,是政府可直接控制的经济杠杆,具有一定的可控性。(3)灵活性。财政补贴杠杆作用的对象、范围、效果和要达到的目标,由财政部门根据政策的要求适时地确定和调整,因此财政补贴在直接调节经济和协调各方面经济关系时,比价格、税收等经济杠杆的作用更为灵活、直接和迅速。(4)时效性。财政补贴是为实现国家政策目标服务的,当某项政策发生变化时,财政补贴也将作相应调整;当某项政策实施完结、失去效力时,某项特定的财政补贴也将随之中止。(5)专项性。财政补贴只对政府政策规定和指定的项目或事项进行补贴,其他以外的项目均不给予补贴。

3.财政补贴分类:①按照财政补贴的政策目的分类:价格补贴、企业亏损补贴、出口补贴、财政贴息、税收支出;②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和对企事业单位的补贴。3)对国际贸易的危害程度:禁止性补贴可诉补贴不可诉补贴

4.财政补贴影响经济的机理:

(1)财政补贴可以改变需求结构

(2)财政补贴可以改变供给结构

(3)将外部效应内在化

5.财政补贴的经济与社会效应

(1)首要意义在于有效的贯彻国家的经济政策

(2)财政补贴能够以财政资金带动社会资金,扩从财政资金的经济效应

(3)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动产业升级

(4)消除挤出效应

(5)对社会经济稳定发挥积极效应

6.财政补贴使用过度的消极效应:

①财政补贴项目偏多,规模偏大,会加重财政负担,总体上削弱国家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②2)长期的财政补贴不可避免的会使受补单位产生依赖思想,影响经济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人为地加剧企业的不公平竞争,“政策性亏损”掩盖了部分企业由于经营不善而引起的经营亏损。③长期过多过广的补贴,人为地扩大了经济体系中政府行为,相应地缩小了市场活动覆盖的范围,而且财政补贴成为受补单位的既得利益,易上难下,将演变为经济改革顺利进行的阻碍因素。④某些补贴的不当,扭曲了价格体系,扭曲合理消费结构,加大了宏观调控的难度

7.我国财政补贴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解决的问题

①财政补贴项目仍然偏多,规模仍然偏大。②长期的财政补贴不可避免地会使受补单位产生依赖思想。③不利于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④某些补贴的不当,扭曲了价格体系,刺激了不合理消费,加大了宏观调控的难度。

8.财政补贴进一步完善的思路

①从制度创新入手,提高财政补贴支出效益,取消不符合WTO规则的补贴,合理利用可诉补贴,用足用好不可诉补贴,调整现行一些效率不高的补贴;②重新规范财政补贴的重点和范围,改革补贴方式。

第三节税收支出

1.税收支出的概念: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这是政府的一种间接性支出,属于财政补贴性支出。

2.税收支出的分类:按税收支出发挥作用可分为:照顾性税收支出和刺激性税收支出。(1)照顾性税收支出是税收支出的一种形式,主要是针对纳税人由于客观原因在生产经营上发生临时困难而无力纳税所采取的照顾性措施。这类支出带有明显的财政补贴性质,其目

的在于扶持国家希望发展的亏损或微利企业以及外贸企业,以求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保持基本平衡。在采取该项支出时,要严格区分经营性亏损和政策性亏损。

(2)刺激性税收支出是税收支出的一种形式,主要是指用来改善资源配置,增进经济效率的特殊减免规定,其主要目的在于正确引导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进出口结构以及市场供求,促进纳税人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以及积极安排劳动就业等。根据支出对象不同,刺激性税收支出分为二类:针对特定纳税人的税收支出和针对特定课税对象的税收支出。

3.税收支出的形式

(1)税收豁免税收豁免是指在一定期间内,对纳税人的某些所得项目或所得来源不予课税。或对其某些活动不列入课税范围等,以豁免其税收负担。常见的税收豁免项目:一类是免除关税与货物税;另一类是免除所得税。

(2)纳税扣除纳税扣除是在准许企业把一些合乎规定的特殊支出,以一定的比率或全部从应税所得中扣除,以减轻其税负。在累计税制下,纳税人的所得额越高,这种扣除的实际价值也就越大。

(3)税收抵免税收抵免是指纳税人从某种合乎奖励规定的支出中,以一定比率从其应纳税额中扣除,以减轻其税负。(4)优惠税率优惠税率是指对合乎规定的企业课以比一般较低的税率。其适用范围可视实际需要而予以伸缩。一般而言,长期优惠税率的鼓励程度大于有期限的优惠税率,尤其是那些需要巨额投资且获利较迟的企业,常可以从中获得较大的利益。

(5)延期纳税延期纳税也称“税负延迟缴纳”,是指允许纳税人对合乎规定的税收,延迟缴纳或分期缴纳其应负担的税额。该方式适用范围较广,一般适用于各种税,且通常应用于税额较大的税收上。

(6)盈亏相抵盈亏相抵是指准许企业以某一年度的亏损抵消以后年度的盈余,以减少其以后年度的应纳税款;或是冲抵以前年度是盈余,申请退还以前年度已缴纳的部分税款。一般而言,盈亏相抵办法通常只能适用于所得税方面。

(7)加速折旧加速折旧是在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的初期提列较多的折旧。采用这种折旧方法,可以在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内早一些得到折旧费和减免税的税款。

(8)退税退税是指国家按规定对纳税人已纳税款的退还。

第九章财政收入规模与构成分析

第一节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经济因素

可分为四点:(1)经济发展水平(2)科学技术水平(3)分配体制和分配制度(4)价格水平

第二节我国财政收入增长变化的实证分析

1.1978--1995年间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下降的原因和影响:见P136

2.九五到十一五时期实现财政收支的良性循环

3.十二五时期公共财政收入形势出现了新的变化

第三节我国当前财政收入规模水平的分析和评估

1.我国财政收入规模水平:见P138

2.合理调节财政收入规模的基本政策思路

(1)正确理解和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合理调节财政收入规模的前提

(2)实行兼顾“以支定收”和“以收定支”的方针

(3)由于我国政府性基金规模较大,公共财政收入也不宜增长过快

(4)继续坚持有增有减的结构性调整的税收政策

(5)坚定实行税率改革,坚决取缔滥收费,控制政府性基金收入的增长

(6)调节财政收入规模有效手段是随时观测财政收入增长弹性系数和增长边际倾向的变化第四节我国公共财政收入构成和非税收收入分析

1.我国公共财政收入的构成

公共财政收入包括: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专项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其他收)(1)专项收入:是指具有特定来源,按照特定目的建立并规定有专门用途的收入。包括:

排污费收入水资源费收入教育费附加收入矿产资源补偿费收入内河航道养护费收入

(2)行政事业性收费:是指国家授权的行政、司法机关和其他机构依据法律、法规、省级人民政府规章的规定,为行使其管理职能,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收取的费用。包括:民政性收费、司法性收费,资源性收费、证照性收费;检测、计量、咨询费用、使用费。2.财政收入其他形式(公共财政以外部分)

(1)政府性基金收入概念:是指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中共中央、国务院文件规定,为支持特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发展,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无偿征收的具有专项用途的财政资金。

政府性基金的特点:强制性、非补偿性(3)政府性基金属于政府非税收入。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2)国有资本经营收入 1、定义:国有资本经营收入是政府以所有者身份依法取得国有资本收益。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按照当年预算收入规模安排,不列赤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包括下列项目:(一)利润收入;(二)股利、股息收入(三)产权转让收入;(四)清算收入。

(3)全国社会保险基金收支

(4)债务收入:不列入财政收入,而使用债务收入所形成的的支出必然会列入财政支出,形成支大于收,表明财政赤字。弥补财政赤字的来源:中央政府债务+地方政府债务收入当年中央财政的国债余额=上年国债余额+当年国债发行额?当年还本额

3.公共财政收入中政府收费的性质与特殊作用

(1)首先看收费的性质:主要是使用费--为交换公共部门所提供的特殊商品和服务而进行的支付。此外,还有少量其他费用,如罚没收入和捐赠收入

(2)再看收费的特殊性:收取使用费在弥补市场失灵方面有特殊作用,可以矫正私人物品的外部效应;二是收取使用费有利于提高公共物品的配置效率。

第十章税收原理

第一节什么是税收

1.税收的概念: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律规定,通过税收工具强制地、无偿地征参与国民收入和社会产品的分配和再分配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2 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3税收的职能:

(1)税收的财政收入职能(2)税收的公平分配职能;(3)税收的经济调节职能萧条时期,个人收入和公司利润减少,政府所得税收入自动减少,从而相应增加了消费和投资;经济繁荣时期,个人收入和公司利润增加,政府所得税收入自动增加,从而相应减少了消费和投资;政府可以利用税收政策,调节产业结构、产品结构,鼓励或者限制某些产业或产品的生产和发展。

第二节税收术语和税收分类

1.税收术语

(1)纳税人:又称为纳税主体,它是指税法规定的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纳税人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

(2)课税对象:课税对象又称税收客体,它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是征税的根据。每一种税都必须明确对什么征税,每种税的课税对象都不会完全一致。

(3)课税标准:课税标准指的是国家征税时的实际依据,或称课税依据。一般有纯所得额、商品流转额、财产净值等。

(4)税率:税率是指税额与课税对象之比即为税率,是国家征税的比率。课税对象与税率的乘积就是应征税额,反过来说,税额与课税对象之比即为税率。税率是国家税收制度的核心,它反映征税的深度,体现国家的税收政策。

(5)税率分类:

一般来说,税率可划分为比例税率、定额税率和累进税率三类。

(1)比例税率是对同一课税对象,不论其数额大小,统一按一个比例征税。在具体运用上又可分为几种类型:行业比例税率,即按行业的差别规定不同的税率;产品比例税率,即按产品的不同规定不同的税率;地区差别比例税率;即对不同地区实行不同的税

率。(优缺点及适用范围)在比例税率下,同一课税对象的不同纳税人的负担相同,具有鼓励生产、计算简便的优点,也有利于税收征管,一般应用于商品课税。比例税率的缺点是有悖于量能纳税原则,且具有累退性质。

(2)定额税率亦称固定税额,它是按课税对象的一定计量单位直接规定一个固定的税额,而不规定征收比例。(优缺点及适用范围)定额税率在计算上更为便利,而且由于采用从量计征办法,不受价格变动的影响。它的缺点是负担不尽合理,因而只适用于特殊的税种,如我国的资源税、”车船牌照税等。

(3)累进税率是按课税对象数额的大小,划分若干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规定相应的税率,课税对象数额越大税率越高,数额越小税率越。累进税率因计算方法的不同,又分为全额累进税率和超额累进税率两种。

1)全额累进税率是把课税对象的全部按照与之相对应的税率征税即按课税对象适应

的最高级次的税率统一征税。 2)超额累进税率是把课税对象按数额大小划分为不同的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分别规定税率,各等级分别计算税额,一定数额的课税对象同时使用几个税率。

(6)税收能力与税收努力:

税收能力:是指应当能征收上来的税收数额,包括纳税人的纳税能力和政府的征税能力

税收努力:是指税务当局征收全部法定应纳税额的程度

(7)起征点和免征税

起征点起征点指税法规定的对课税对象开始征税的最低界限。

免征额免征额指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全部数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

关系起征点与免征额有相同点,即当课税对象小于起征点和免征额时,都不予征税。两者也有不同点,即当课税对象大于起征点和免征额时,采用起征点制度的要对课税对象的全部数额征税,采用免征额制度的仅对课税对象超过免征额部分征税。

(8)课税基础:课税基础又简称税基,是源于西方的一个概念,指建立某种税或一种税制的经济基础或依据

2. 税收分类:

(1)按照课税对象的性质可将各税种分为所得课税、商品课税和财产课税三大类。

1)所得课税是指以纳税人的净所得(纯收益或纯收入)为课税对象的税收,一般包括个

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等,在西方国家,社会保障税、资本利得税等一般也划入此类。

2)商品课税,包括所有以商品为课税对象的税种,如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关税等。

3)财产课税是指以各类动产和不动产为课税对象的税收,如一般财产税、遗产税、赠与税等。

(2)直接税与间接税:直接税和间接税的划分方法随着税收理论的发展而进一步完善,并最终以税负能否转嫁为标准,即凡是税负能够转嫁的税种,归属于间接税,凡是税负不能转嫁的税种,归属于直接税。一般认为,所得税和财产税属于直接税,商品课税属于间接税。(3)从量税与从价税::度量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按课税对象的数量、重量、容量或体积计算;二是按课税对象的价格计算。采用前一种计税方法的税种称为从量税,采用后一种计税方法的税种称为从价税

(4)价内税与价外税:以税收与价格的关系为标准,可将税收分为价内税和价外税。凡税金构成价格组成部分的,称为价内税;凡税金作为价格之外附加的,称为价外税;与之相适应,价内税的计税依据称为含税价格,价外税的计税依据称为不含税价格

(5)中央税与地方税:与前几种分类方法不同,中央税和地方税是按税种的隶属关系划分的。从理论上讲,税收的存在依据是国家的政治权力,因而任何税种都隶属于国家,也就是隶属于中央政府。

第三节税收原则

1. 税收中的公平与效率:税收原则是政府在税制的设计和实施方面所应遵循的理论准则,也是评价税制优劣、考核税务行政管理状况的基本标准。(两大标准:效率与公平)(还有适度与法治原则)

2. 公平类税收原则与效率类税收原则

(1)公平类税收原则:受益原则和能力原则

(2)效率类税收原则:促进经济发展原则和税收费用最小化和确实简化原则

3. 税收中性问题

(1)税收中性:是针对税收的超额负担提出的一个概念,一般包含两种含义:一是国家征税使社会所付出的代价以税款为限,尽可能不给纳税人或社会带来其他的额外损失或负担;二是国家征税应避免对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进行干扰,特别是不能使税收超越市场机制而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因素。

(2)税收超额负担(无谓负担):税收中性就是针对税收超额负担提出的,是指政府通过征税将社会资源从纳税人转向政府部门的转移过程中,给纳税人造成了纳税税额以外的负担。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减少了纳税人的支出,增加了政府部门的支出,发生资源配置方面的超额负担;二是由于税收改变了商品的相对价格,因而对纳税人的消费行为和生产行为产生不良影响,发生经济运行方面的超额负担

第四节税负的转嫁与归宿

1. 税负转嫁与归宿概述

(1)税负转嫁:指在商品交易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的方法,将税负转移给购买者或供应者的一种经济现象

机制:1)税负转嫁是税收负担的再分配。其经济实质是每个人所占有的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没有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不构成税收负担的转嫁。2)、税负转嫁是一个客观的经济运动过程。其中不包括任何感情因素。至于纳税人是主动去提高或降低价格,还是被动地接受价格的涨落,是与税负转嫁无关的。纳税人与负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是阶级对立关系,还是交换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也是与税负转嫁无关的。3)税负转嫁是通过价格变化实现的。这里所说的价格,不仅包括产出的价格,而且包括要素的价格。这里所说的价格变化,不仅

包括直接地提价和降价,而且包括变相地提价和降价。没有价格变化,不构成税负转嫁。(2)税负归宿:表明转嫁的税负最后是由谁来承担的。是税负转嫁税收的最终落脚点。税负的实际承担者就是负税人。

税负转嫁与逃税(偷税、漏税、抗税)是有区别的。税负转嫁导致税收归属变化,国家税收未减少。偷税、漏税、抗税是违法行为,造成税收减少或流失。

(3)税负转嫁方式:

税负转嫁方式 1)前转——也称为顺转:纳税人按课税商品的流转方向,用提高商品或劳务的销售价格的办法,把所纳税款向前转嫁给商品的购买者或消费者。这是税负转嫁的基本形式。(完全转嫁;不完全转嫁)

2)后转——也称逆转:纳税人无法实现前传时,通过压低进货价格的办法,把税款向后转嫁给货物或劳务的供应者。例如纳税人通过压低购进原材料的价格,将税

负转嫁给原材料的生产者以转嫁税负。在本销售环节不因税收而提高价格。

3 )散转、混转,也称混合转嫁:是指纳税人将其缴纳的税款一部分前转嫁,一部分后转嫁,使其税负不归于一人,而是分散给多人负担。属于纳税人分别向卖方和买方的转嫁。

4)消转——纳税人通过改进工艺,降低成本,自我消化税款。

5)税收资本化:是指纳税人在购买不动产或有价证券时,将以后应纳的税款在买价中预先扣除。(实质:减少买价)以后虽然名义上是买方在按期缴纳税款,但实际是由卖方负担。属于买方向卖方的转嫁。(转嫁的对象是资本性商品。)

2.税负转嫁与归宿的一般规律

(1)商品课税较易转嫁,所得课税一般不易转嫁。

(2)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的课税较易转嫁,供给弹性较小,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的课税不易转嫁。

(3)课税范围宽广的商品较易转嫁,课税范围狭窄的商品难以转嫁。

(4)对垄断性商品课征的税容易转嫁,对竞争性商品课征的税较难转嫁。

(5)从价课税的税负容易转嫁,从量课税的税负不易转嫁。

3.我国的税负转嫁

(1)我国已经存在税负转嫁的经济条件:见P161

(2)有关税负转嫁的政策性问题:见P162

第十一章税收的经济效应

第一节税收经济效应的作用机制

1.税收的收入效应:是指税收将纳税人的一部分收入转移到政府手中,使纳税人的收入下降,从而降低商品购买量和消费水平

2.税收的替代效应:是指税收对纳税人在商品购买方面的影响,表现为当政府对不同的商品实行征税或者不征税,重税或轻税的区别对待时,会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使纳税人减少征税或重税商品的购买量,增加不征税或轻税商品的购买量。

第二节税收对生产要素和收入分配的影响

1.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税收对劳动供给的收入效应是征税减少了个人可支配收入,促使其为维持既定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减少或放弃闲暇,增加工作时间;税收对劳动供给的替代效应是由于征税使得劳动和闲暇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劳动收入下降,闲暇的相对价降低,促使人们选择闲暇以替代工作。

2.税收对居民储蓄的影响:(1)税收对储皆的收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所得税的平均税率水

平,而替代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所得税的边际税率的商低;(2)边际税率的高低决定替代效应的强弱,所得税的累进程度越高,对个人储蓄行为的抑制作用就越大:;(3)高收人者的边际储蓄倾向一般较高,对高收入者征税有碍于储蓄增加; (4)减征或免征利息所得税将提高储蓄的收益率,有利于储蓄。

3.税收对投资的影响:投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决定因素,而投资决策是由投资的净收益和投资的成本决定的。税收对投资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企业所得税的税率,税前抵扣和税收优惠的措施影响纳税人的投资收益和投资成本。

(1)征收企业所得税会压低纳税人的投资收益率,因此而降低了投资人对纳税人的吸引力,导致投资者减少投资而消费者代替投资,就是发生了税收对投资的替代效应。

(2)如果征税和提高税率减少了投资者的最后净收益,而投资者为了维持过去的收益水平趋向于增加投资,那么这就是税收对投资的收入效应。

(3)税收对吸引国外直接投资的影响

4.税收对个人收入分配的影响

(1)个人所得税是调节收入分配的最有力工具。

(2)税收支出也是影响输入分配的重要工具。

(3)社会保障税是实现收入再分配的良好手段

(4)所得税指数化是减轻通货膨胀的收入分配扭曲效应的一种方法

第三节税收与经济发展

1.供给学派的税收观点:

(1)高边际税率会降低人们的工作积极性,低边际税率会提高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2)高边际税率会阻碍投资,减少资本存量,低边际税率会鼓励投资,增加资本存量(3)边际税率的高低和税收收入的多少不一定按同一方向变化,甚至可能按反方向变化。供给学派认为,高边际税率会导致地下的“黑色经济”泛滥,助长纳税人逃税的动机,反而会减少税收收人;降低边际税率,会使纳税人心安理得地纳税,从而增加税收收入。

2.拉弗曲线:

拉弗曲线至少阐明了以下三方面的经济含义:

(1)高税率不一定带来高税收收人,而高收人也不一定要实行高税率。因为高税率会挫伤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削弱经济行为主体的活力,导致生产停滞或下降。

(2)取得同样多的税收收人,可以采取两种不同的税率,如书中173页图11-6中的D点和E 点,税收收人是相等的,但D点的税收负担很轻。由于低税负刺激了工作意愿、储蓄意愿和投资意愿,促进经济增长,随着经济的增长,税基扩大,税收收入自然增加。

(3)税率、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从理论上说应当存在种兼顾税收收人与经济增长的最优税率。因此,保持适度的宏观税负水平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条件。

第十二章税收制度的演进和我国税制改革

第一节税收制度概述

1.税收制度:税收制度是指国家(政府) 以法律或法规的形式确定的各种课税方法的总称。它属于上层建筑范畴,是政府税务机关向纳税人征税的法律依据,也是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的法律规范。从一般意义上说,税收制度是由税收主体、税收客体、税率和违章处置等要素构成的。

2.税收制度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二节我国工商税制改革

1.改革开放前的工商税制:见P178

2.改革开放后的工商税制及其发展:见P179

第三节我国农村税费改革

1.改革的目标和内容:见P181

2.全国范围内取消农业税

3.以黄宗羲定律为戒,推进农村综合改革,防止反弹

4.农村综合改革的主要内容:

(1)进一步落实乡镇机构的精兵简政

(2)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的保障机制

(3)调整和改革现行财政体制

(4)逐步化解农村隐形债务

第四节我国建立绿色税收体系--环境税问题

1.绿色税收:绿色税收也称环境税收,是以保护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推进绿色生产和消费为目的,建立开征以保护环境的生态税收的“绿色”税制,从而保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狭义的绿色税收即实现保护环境目的而专门征收的税收和对环境保护起作用的税收。

2.我国建立“绿色税收”的问题:见P184

第十三章我国现行税制

第一节商品课税

含义:也称为流转税,是以商品和劳务为征税对象,并以商品和劳务的流转额为计税依据所课征的税种。由于商品课税的主要对象是消费品或劳务,而且是在流通过程中征收的,所以通常又称为流转税。流转的环节:生产、批发、零售、消费

商品课税的特征

(1)课征普遍(2)以商品和非商品的流转额为计税依据(3)实行比例税率(4)计征简便对国家财政的作用:(1)税源充足,保证国家财政收入(2)纳税成本低,征税技术简单(3)实行差别比例税率有利于国家对经济进行有效调节

1.增值税

(1)含义:增值税是以商品(含应税劳务)在流转过程中产生的增值额作为计税依据而征收的一种流转税

(2)增值税的特点和优点:1)征收范围广、税源充裕。2)实行道道环节征税,但不重复征税。3)有利于出口退税的处理4)税收负担随着应税商品的流转而向消费者转嫁,最后由该商品的最终消费者承担。

(3)增值税的效率与公平分析效率:规范化的增值税制度对经济运行呈中性影响,即对生产者的决策和消费者的选择不产生干扰、扭曲作用,从而提高经济效率,但是税务效率较低。增值税单一或接近单一的税率制,难以按国家社会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发挥调节作用。公平:不符合按能力负担的税收公平原则

(4)增值税类型(1)生产型增值税——企业不能扣除购入的固定资产总额,也不能扣减折旧。(2)收入型增值税——企业只能扣除固定资产的折旧额计税(当期购入固定资产不得扣除)。(3)消费型增值税——企业可以扣除包括购入固定资产在内的所有金额进行计税。

(5)增值税的计征方法 1)加法:增值额=本期发生的工资薪金+利息+租金+利润增值税实际应纳税额=增值额×适用税率 2)减法增值额=本期销售额-规定扣除的非增值额(即购入金额)增值税实际应纳税额=增值额×适用税率 3)扣税法(抵免法、凭发票抵扣)增值税计算征收一般采取抵免法

(6)我国现行增值税制的主要内容

1)征税范围:①销售货物和进口货物(大部分,不含不动产)②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③视同销售货物——如自用、赠送、分配等,避免逃税④混合销售(既涉及货物又涉及非应税劳务)2)纳税人: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

(7)我国实行的税收制度和改革:见P188-191

2. 消费税

(1)含义:对特定消费品和消费行为在特定环节征收的一种流转税。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生产、委托加工和进口《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规定的消费品的单位和个人,就其销售额或销售数量在特定环节征收的一种税。.在对商品普遍征收增值税的基础上,选择少数消费品再征收一道消费税。

(2)我国消费税的特点:

1)征税范围具有选择性2)征税环节具有单一性(个别消费品的纳税环节为零售环节)3)平均税率水平比较高而且税负差异比较大4)征收方法具有灵活性。(从量定额和从价定率)(3)税率按不同税目,分别设置:比例税率、定额税率、复合税率征收环节:生产、加工和进口环节征税(其他环节不征收)金银首饰只在零售环节征收

3. 营业税

(1)含义:是对在中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就其所取得的营业额征收的一种税。

(2)9个税目

(3)2017年10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国务院关于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和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的决定(草案)》,标志着实施60多年的营业税正式退出历史舞台。(营改增)

第二节所得课税

含义:所得课税简称“所得税”,按课税对象分类的一类税。指以纳税人的所得额为征税对象的税。具体地说是对纳税人收入总额扣除为取得收入所支付的费用后的余额所征收的税。特点:

①税负相对公平

②一般不存在重复征税问题

③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经济效益

④课税有弹性

功能:国家筹措资金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社会公平分配和稳定经济的杠杆;还是一种有效的再分配手段,也是政府经济稳定的重要工具(自动稳定器)

1.企业所得税

(1)含义:对我国境内从事经济活动的企业就其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征收的一种税。(2)征收范围:居民企业、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设场所(25%)

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没有、设机构场所,但从中国境内所得(20%,减按10%征收)

(3)计税依据:应纳税所得额------应纳税所得额=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

(4)可以扣除项目: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包括:成本、费用、

税金、损失和其他支出准

(5)税收优惠和改革:见P197

2.个人所得税

(1)含义:以个人的各类应税所得为征收对象而征收的一种所得税

(2)纳税人

①居民纳税人——在中国境内有住所的个人(指由于户籍、家庭和经济利益关系而在中国境内习惯性居住的个人)——在中国境内没有住所而在中国境内居住期满1年的个人——应当就其从中国境内、境外取得的全部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

②非居民纳税人——在中国境内没有住所又不居住的个人,——在中国境内没有住所而在中国境内居住不满1年的个人,——应当就其从中国境内取得的所得缴纳个人所得

税。 PS: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也是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义务人

(3)个人应纳税额计算公式:每月应纳税额=全部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工资、薪金所得的计税方法应纳税额计算公式:应纳税所得额= 月工资、薪金收入- 5000元- 其他规定扣除项目规定可以扣除的项目(书P199);中国公民以外的其他纳税人:应纳税所得额= 工资、薪金收入- 5000元- 附加减除费用(1300元)

(4)税收优惠:见P200

3.土地增值税:

(1)含义:是指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地上的建筑物及其附着物并取得收入的单位和个人,以转让所取得的收入包括货币收入、实物收入和其他收入减去法定扣除项目金额后的增值额为计税依据向国家缴纳的一种税

(2)应纳税额=增值额×适用税率-扣除项目金额×速算扣除系数

(3)特点:1)以转让房地产的增值额为计税依据。2)征税面比较广。3)实行超率累进税率4)实行按次征收。

第三节资源课税和财产课税

1.资源课税:以资源为征税对象一类税的总称。具体见P201

2.财产税:

(1)财产税的特点:税负不易转嫁;课税具有选择性;符合纳税能力原则

(2)财产税分类:①对财产所有者或者占有者课税,包括一般财产税、个别财产税;②对财产的转移课税,主要是遗产税、赠予税

第十四章预算管理体制--中央与地方财政收支关系

第一节预算管理体系概述

1.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它的主要特征是中央与地方的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规范化,

法制化,长期相对稳定,地方预算构成名副其实的一级预算主体。

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点:

(1)在明确市场经济下政府职能边界的前提下划分各级政府的职责(即事权)范围,在此基础上划分各级预算支出的责任(即财权)范围,各级政府的财政责任分工明确

(2)一级政权,一级预算主体,各级预算相对独立,自求平衡。

(3) 收入划分实行分税制。

(4)实行转移支付的预算调节制度

(5)各国的分级预算体制是适应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历史传统长期形成的,就体制整体而言是相对稳定的,只是调节方法可以经常进行调整。

2.政府间转移支付

(1)含义:也称补助金制,是指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收支预算的差,采取由中央政府直接拨款补助,也就是上级政府向下级政府的转移支付;是上级政府将一部分财政收入以一定形式拨付给下级政府使用,以达到该财政预算收支平衡的做法。

(2)功能:

①弥补纵向财政缺口

②弥补横向财政缺口

③弥补地方性公共物品辖区间的外部效应

第二节中国分税制改革

1.改革的指导思想

(1)合理处理中央与地方的经济关系,促进国家财政收入合理增长的同时又要考虑地方经济的发展

(2)合理调节地区间的财力分配

(3)坚持统一政策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4)既要借鉴国外经验,又要从本国的实际出发

(5)必须抓重点,分布实施

2.改革的主要内容

(1)支出责任与收入划分的基本方案

(2)两税返还办法及其进一步完善

(3)所得说分享改革

(4)转移支付制度

第三节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分税制改革

1.现行制度的问题:

(1)消减了中央的支出责任

(2)地方责任繁重,主要依赖中央转移支付

(3)支出责任层层下沉,导致基层政府特别是中西部的陷入财政困境

2.建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3.中央与地方划分

4.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5.加快省以下各级预算管理体制改革

第十五章国债和国债市场

第一节国债的基本原理

1.国债

(1)含义:国债又称国家公债,是国家以其信用为基础,按照债券的一般原则,通过向社会发行债券筹集资金所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国债是中央政府为筹集财政资金而发行的一种政府债券

(2)产生与发展:见P220

(3)种类:

①按举借债务方式不同,国债可分为国家债券和国家借款

②按发行地域不同,国债可分为国家内债和国家外债。

③按偿还期限不同,国债可分类定期国债和不定期国债。

财政学陈共习题参考答案

《财政学》 一、单选题 1.当资源配达到了这样的状态:没有一种状态的改变能使一部分人的境况变好而不同时使另一些人处境变坏。这种状态称为(D) A.免费搭车现象 B.边际效用递减 C.市场失灵 D.帕累托最优 2.反映了财政学的特点的研究课题是(D) A.国民经济中货币与产品之间的关系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B.国民经济中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C.国民经济中各地区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D.国民经济中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3.完全竞争市场隐含的特征有(A) A.消费者和生产者都具有完全信息 B.生产和消费中存在外部经济 C.进入或退出市场存在障碍 D.存在规模经济 4.行政管理支出不包括履行如下职能所需经费的是(D) A.政府各级权力机关 B.行政管理机关 C.司法检察机关 D.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 5.存在正的外部效应时,该物品或服务的私人边际成本(A)其社会边际成本 A.大于 B.等于 C.小于 D.没有固定关系 6.以下不符合纯公共产品特征表述的有(A) A.增加一个消费者就会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 B.增加一个消费者不会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 C.提供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 D.公共产品带来的好处不可被分割 7.如果学校是政府办的,但办学的成本全部通过向学生收费来补偿,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在提供方式和生产方式上采取了下述哪种组合(B) A.公共提供,公共生产 B.公共提供,私人生产 C.市场提供,公共生产 D.市场提供,私人生产 8.行政管理支出不包括履行如下职能所需经费的是(D) A.政府各级权力机关 B.行政管理机关 C.司法检察机关 D.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 9.以下不符合纯公共产品特征表述的有(A) A.增加一个消费者就会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 B.增加一个消费者不会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 C.提供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 D.公共产品带来的好处不可被分割 10.如果学校是政府办的,但办学的成本全部通过向学生收费来补偿,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在提供方式和生产方式上采取了下述哪种组合(B) A.公共提供,公共生产 B.公共提供,私人生产 C.市场提供,公共生产 D.市场提供,私人生产 1.文教科卫支出属于一种(A) A.社会消费性支出 B.积累性支出 C.转移性支出 D.生产性支出 12.(A)是纳税人将其所纳税款,转移给生产要素的提供者负担 A.前转 B.后转 C.消转 D.税收资本化 13.目前我国财政补贴的主要内容是企业补贴和(D) A.城市居民生活补贴 B.住房补贴 C.社会保障补贴 D.价格补贴

财政学(陈共)课后习题答案详解

财政学(陈共)课后习题答案详解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复习与思考 1.学习财政学为什么要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说起? 答: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政府也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二者共同构成社会资源配置体系。而财政是一种政府的经济行为,是一种政府配置资源的经济活动,所以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学习财政学和研究财政问题的基本理论前提。不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就难以说明为什么有市场配置还要有政府配置,政府配置有什么特殊作用,政府配置的规模多大为宜,政府采取什么方式配置资源等。 什么是市场?完整的市场系统是由家庭、企业和政府三个相对独立的主体组成的。在市场经济下,政府构成市场系统的一个主体,这是毋庸置疑的。比如,政府为市场提供诸如基础实施、教育和社会保障之类的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同时从市场采购大量的投入品和办公用品。但政府又是一个公共服务和政治权力机构,具有与市场不同的运行机制,因而在市场中又具有特殊功能和特殊的地位,可以通过法律、行政和经济等手段,“凌驾”于市场之上介入和干预市场。因此,为了说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需要先从没有政府的市场系统说起,这时市场只有两个主体,即家庭和企业。 2.什么是市场失灵? 答:市场失灵是和市场效率对应的。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这里统称为“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1)垄断。(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4)收入分配不公。(5)经济波动。 3.参考图1—1,思考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作用。 答:西方新凯恩斯主义提出一种新型的政府-市场观,认为现代经济是一种混合经济(指私人经济和公共经济),政府和市场之间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关系。图1-1说明了有政府介入的市场,政府与家庭、企业之间的收支循环流程。 图 1-1 政府与家庭、企业之间的收支循环流程图 我国在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候,曾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做出一个简明的概括:“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个简明的概括清楚地说明了市场和政府的关系,也说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经济作用。其一,所谓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既肯定了市场的配置效率,但又说明只是起基础性作用,而不是所有资源都可以通过市场来配置的,这就要求政府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弥补市场的失灵,主要是提供具有外部效应的公共物品;其二,所谓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则是指市场机制本身存在固有的缺陷,必然存在收入分配不公和经济波动,要求政府通过宏观政策协调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地运行。我国目前仍处于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而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其中包括转换财政职能。

财政学复习资料(陈共八版)

第一章 财政的概念:财政是为了国家为了满足公共需求对剩余产品进行分配而产生的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 财政的基本特征:阶级性与公共性;强制性与无直接偿还性;收支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公共产品:概念:公共消费性质的商品或服务。特征:边际生产成本和拥挤成本为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分类:1.纯公共物品:具有完全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如国防和灯塔等,通常采用免费提供的方式,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多见。2.准公共物品: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和局部的排他性。即超过一定的临界点,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就会消失,拥挤就会出现。准公共物品可以分为两类:a.公益物品,如义务教育、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公园等b.公共事业物品,也称自然垄断产品。如电信、电力、自来水、管道、煤气等。 外部效应: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者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效益,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有害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成本外部不经济性,或负的外部性。通常指厂商或个人在正常交易以外为其他厂商或个人提供的便利或施加的成本。 市场失灵的表现:1.市场垄断:当一个行业被一个或几个企业垄断时,垄断者可能通过限制产量,抬高价格,使价格高于其边际成本,获得额外利润,从而使市场失灵。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生产、销售、购买都属于个人行为,掌握信息本身也成为激烈竞争的对象,二信息不充分和信息不对称也是影响公平竞争的重要因素。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外部效应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典型例子是“那公共物品”。当出现正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当出现负的外部效应时,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因而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益配置。4.收入分配不公:市场机制效率是以充分竞争为前提的,而激烈的竞争不可能自发的解决收入分配公平问题。5.经济波动:市场机制是通过价格和产量的自发波动达到需求与供给的均衡,而过度竞争不可避免地导致求大于供与供大于求的不断反复;这事市场经济不可避免的弊端。 政府干预的手段:1.政府的宏观调控2.立法和行政手段3.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4. 财政手段。 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1.政府决策失误2.寻租行为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财政职能: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职能。(1)资源配置的机制和手段: 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从而实现资源配置的总体效率。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3.合理安排财政投资的规模和结构。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 (2)收入分配的机制和手段:1.划清市场分配和财政分配的范围和界限;2.是规范工资制度; 3.是加强税收调节; 4.是通过转移性支出,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基本的生活和福利水平。 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 第二章 财政支出的经济分类(按产生收益的时间):经常性支出,资本性支出,净贷款。 财政支出的按与经济活动的关系分类: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 公共定价: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的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

财政学第八版陈共课后答案

财政学第八版陈共课后答案 【篇一:第八版陈共财政学大题目整理】 txt>按管理方式的不同区分为预算内和预算外两大类。预算内收入仅 涵盖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中的一般预算收费,它的明显特征是纳入 国家预算统计、按国家预算立法程序管理、由政府统筹安排使用。 预算外收入是和预算内收入相对应的,如社会保障基金收入和非税 收入中的政府性基金收入都属于预算外收入,预算外收入在收入性 质上明确定义为财政性资金,但不纳入国家预算统计、管理和统筹 使用,而是另外编制基金预算,专款专用,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合理调节财政收入规模的基本政策思路: 1.正确理解和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从现实生活看,我国目前的 经济发展水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方针以及长远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是确定我国合理财政收入规模的直接因素。2.实行兼顾“以支定收”和“以收定支”的方针。收与支是矛盾统一的两个方面,不存在谁决谁 的问题,而是相互制约、相互牵动的关系,以支定收或以收定支不 是绝对的,二者都是一定时期和一定条件下的政策性问题。3、预算 内财政收入是全口径收入中不可质疑的部分,将财政收入规模控制 在适当的水平上。4.坚持有增有减的结构性调整的税收政策。5.严格 控制政府性基金收入的增长,继续税费改革,坚决取缔滥收费。6.调 节财政收入规模的有效手段是随时观测财政收入增长弹性系数和增 长边际倾向指标。 为什么收费有时与税收难以截然区分: 1、税收与政府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没有直接关系,税收收入一般不规 定特定用途,由政府统筹安排使用,而收费与政府提供的特定商品 和服务有直接联系,专项收入,专项使用;2、税收是作为政府的一 般手段。而收费往往是作为部门和地方特定用途的筹资手段;3、税

财政学陈共第八版课后答案

》 财政学陈共第八版课后答案 【篇一:陈共八版财政第一章课后习题】 什么是市场完整的市场系统是由家庭、企业和政府三个相对独立的 主体组成的。在市场经济下,政府构成市场系统的一个主体,这是 毋庸置疑的。比如,政府为市场提供诸如基础实施、教育和社会保 障之类的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同时从市场采购大量的投入品和 办公用品。但政府又是一个公共服务和政治权力机构,具有与市场 不同的运行机制,因而在市场中又具有特殊功能和特殊的地位,可 以通过法律、行政和经济等手段,“凌驾”于市场之上介入和干预 市场。因此,为了说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需要先从没有政府的市 场系统说起,这时市场只有两个主体,即家庭和企业。 什么是市场失灵 答:市场失灵是和市场效率对应的。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这里统称为“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1)垄断。(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3)外部 效应与公共物品。 4收入分配不公。(5)经济波动 【篇二:第八版陈共财政学大题目整理】 [ txt>按管理方式的不同区分为预算内和预算外两大类。预算内收入 仅涵盖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中的一般预算收费,它的明显特征是纳 入国家预算统计、按国家预算立法程序管理、由政府统筹安排使用。预算外收入是和预算内收入相对应的,如社会保障基金收入和非税 收入中的政府性基金收入都属于预算外收入,预算外收入在收入性 质上明确定义为财政性资金,但不纳入国家预算统计、管理和统筹

使用,而是另外编制基金预算,专款专用,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合理调节财政收入规模的基本政策思路: 1.正确理解和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从现实生活看,我国目前的 经济发展水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方针以及长远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是确定我国合理财政收入规模的直接因素。2.实行兼顾“以支定收”和“以收定支”的方针。收与支是矛盾统一的两个方面,不存在谁 决谁的问题,而是相互制约、相互牵动的关系,以支定收或以收定 支不是绝对的,二者都是一定时期和一定条件下的政策性问题。3、 预算内财政收入是全口径收入中不可质疑的部分,将财政收入规模 控制在适当的水平上。4.坚持有增有减的结构性调整的税收政策。5.严格控制政府性基金收入的增长,继续税费改革,坚决取缔滥收费。 6.调节财政收入规模的有效手段是随时观测财政收入增长弹性系数 和增长边际倾向指标。 为什么收费有时与税收难以截然区分: 1、税收与政府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没有直接关系,税收收入一般不 规定特定用途,由政府统筹安排使用,而收费与政府提供的特定商 品和服务有直接联系,专项收入,专项使用;2、税收是作为政府的 一般手段。而收费往往是作为部门和地方特定用途的筹资手段;3、 税收收入是政府的主要收入,必须纳入预算内统筹使用,而收费则 可以有所不同;4、税收的法制性和规范性强,有利于立法监督和行 政管理,而收费的法制性和规范性比较差,容易诱发滥收费现象, 因而法制性不强的发展中国家应避免收费项目过多,并应强化管理。 对当前个人所得税的看法和改革建议: 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是实行分类或分项课征模式,理想的模式应 是实行综合课征制。但由于目前我国居民平均收入水平较低,多数 人的收入达不到税制设置的征税标准,采用综合课征制则缺乏必要 的纳税人基础。同时,由于收入分配方式多样,现金流通领域较广,

财政学复习资料(陈共八版)教学提纲

财政学复习资料(陈共 八版)

第一章 财政的概念:财政是为了国家为了满足公共需求对剩余产品进行分配而产生的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 财政的基本特征:阶级性与公共性;强制性与无直接偿还性;收支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公共产品:概念:公共消费性质的商品或服务。特征:边际生产成本和拥挤成本为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分类:1.纯公共物品:具有完全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如国防和灯塔等,通常采用免费提供的方式,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多见。2.准公共物品: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和局部的排他性。即超过一定的临界点,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就会消失,拥挤就会出现。准公共物品可以分为两类:a.公益物品,如义务教育、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公园等b.公共事业物品,也称自然垄断产品。如电信、电力、自来水、管道、煤气等。 外部效应: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者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效益,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有害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成本外部不经济性,或负的外部性。通常指厂商或个人在正常交易以外为其他厂商或个人提供的便利或施加的成本。 市场失灵的表现:1.市场垄断:当一个行业被一个或几个企业垄断时,垄断者可能通过限制产量,抬高价格,使价格高于其边际成本,获得额外利润,从而使市场失灵。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生产、销售、购买都属于个人行为,掌握信息本身也成为激烈竞争的对象,二信息不充分和信息不对称也是影响公平竞争的重要因素。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外部效应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典型例子是“那公共物品”。当出现正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当出现负的外部效应时,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因而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益配置。4.收入分配不公:市场机制效率是以充

《财政学》(陈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八版)复习思考题分析

《财政学》练习题(陈共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财政学》第 八版) 一.单项选择题 1.()提出新型政府——市场观,认为当代经济是一种混合经济,主张政府进行“粗调”。A、理性预期学派B、公共选择学派 C、供给学派 D、新凯恩斯主义 2.()提出“廉价政府”应成为财政追求的目标,政府只当“守夜人”就行了。 A、凯恩斯 B、布坎南 C、亚当·斯密 D、马克思 3.通过投票论、政治联盟论、官僚主义论等,运行经济分析方法研究政治制度运行的是()。 A、萨缪尔森 B、布坎南和图洛克 C、拉弗 D、马克思 4.收入分配的核心问题是()。 A、增加居民收入 B、促进经济增长 C、实现社会公平 D、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5.亚当·斯密将()形容为“看不见的手”。 A、价值规律 B、帕累托最优状态 C、宏观调控 D、市场规律 6.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是()。 A、社会保险 B、社会救济 C、社会福利 D、社会优抚 7.财政补贴通过直接影响( ) 来影响经济。 A、需求结构 B、价格结构 C、供给结构 D、资源配置结构 8.我国《社会保险法》自()年7月1日起施行。 A.2010 B.2011 C.2012 D.2013 9.挤出效应是指公共工程支出的增加会直接增加对()的需求量,可能带来市场利率的上升,导致每人投资的萎缩。 A、商品 B、物资 C、货币 D、土地 10.在我国,本地区组织征收的属于当地可自主支配的财政收入称为()。 A、地方财政总收入 B、地方组织的财政收入 C、公共预算收入 D、全口径预算收入 11.企业财务中,同财政收入成正比例关系的影响因素是()。 A、利润 B、费用 C、工资 D、折旧 12.财政收入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形式是()。 A、国有资产收入 B、公债收入 C、收费收入 D、税收收入 13.政府以债务人的身份,依据信用原则取得的财政收入是()。 A、税收 B、政府收费 C、国债收入 D、国有资产收入 14.()是征收面最广、最稳定可靠的取得公共收入的形式。 A、国有资产收入 B、公债 C、税收 D、政府收费 15.被称为“延期的税收”的是()。 A、国有资产收益 B、公债 C、非税收入 D、罚没收入 16.税收的强制性源自于国家征税依据——()。

财政学名词解释陈共[第六版]

财政学名词解释 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另一方面,市场失灵也通常被用于描述市场力量无法满足公共利益的状况 外部效应: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者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效益,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有害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成本外部不经济性,或负的外部性。外部效应也可解释某个个经济主体的活动所产生的影响不表现在他自身的成本和收益上,而是会给其他的经济主体带来好处或者坏处。 政府干预:主要手段有3个方面——立法和行政手段,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财政手段。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指公共使用或消费的物品。 公共需要:指满足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诸如社会公共秩序的维护、防治水旱灾害、环境保护、国防建设等等。 非排他性:非排他性是指只要某一社会存在公共产品,就不能排斥该社会任何人消费该种产品,从而任一消费者都可以免费消费公共产品。 非竞争性:非竞争性是指当增加一个人消费某产品时,该产品的边际成本为零,如法律、国防等;反之,则该产品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如服装等。 免费搭车:免费搭车是指不承担任何成本而消费或使用公共物品的行为,有这种行为的人或具有让别人付钱而自己享受公共物品收益动机的人成为免费搭车者。 公共提供:公共提供”是指政府通过税收方式筹集资金用于弥补产品的生产成本,免费为公众提供产品的经济行为 私人提供:私人提供的只能是具有排它性的,通过价格调节,使得自己有盈利的可能,这是在理性的前提下的,因此可以提供私有物和准公共物品 公共生产:是指由政府出资(即由预算拨款)兴办的所有权归政府所有的工商企业和单位。 公共定价:公共定价是指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即公共物品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确定。 财政支出的效率:财政支出的效率原则,是指财政支出应能够有助于资源的配置,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 财政支出效益:是指政府为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进行的财力分配与所取得的社会实际效益之间的比例关系,基本内涵是政府资源分配的比例性和政府资源运用的有效性。 财政监督:财政机关对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执行财税法律法规和政策情况,以及对涉及财政收支、会计资料和国有资本金管理等事项依法进行的监督检查活动,称为财政监督。 经济建设费:经济建设费是中国财政预算支出的主要部分,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财政的生产建设性。主要包括基本建设支出、企业挖潜改造资金、科技三项费用、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国家物资储备支出、城市维护费、地质勘探费、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增拨企业流动资金、商业部门简易建设支出等。 社会文教费:在财政学中是指涉及社会和文教领域公共需要必须支出的费用,在我国一般称之为社会文教事业费,主要包括:文化、教育、科学、卫生、出版、通讯、广播、图书、文物、体育、地震、海洋、计划生育等方面的人员经费、业务经费、专项经费、培训经费等。 购买性支出:是指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的支出,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或服务的支出,它体现的是政府的市场再分配活动。 转移性支出:是指政府按照一定方式,把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地,单方面转移给居民和其他收益者的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它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型再分配活动。 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是指财政支出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若弹性系数大于1,表明财政支出增长速度快于GDP增长速度。 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以MGP表示。该指标表明财政支出增长额与GDP增产额之间的关系,即GDP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同时财政支出增加多少,或财政支出增长额占GDP增长额的比例 社会消费性支出:是政府直接在市场上购买并消耗商品和服务所形成的支出,是购买性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执行其政治和社会职能的财力保证。 行政管理费:行政管理费是指国家财政用于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审判机关、国

(完整word版)陈共《财政学》习题.docx

《财政学》习题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1.公共物品主要的提供者是:() A. 政府 B. 市场 C. 企业 D.国有企业 2.市场活动中存在未被补偿的损失或应得未得的收益的现象被称作: () A. 市场失灵 B. 边际效益递减 C. 外部效应 D.免费搭车 3.下列情况能形成垄断的是:() A.产量增大 B. 规模扩大引起的边际收益递减和边际成本递增 C.规模扩大引起的边际收益递增和边际成本递减 D. 规模扩大引起的总收益增加和平均成本的增长 4.在市场活动中 ,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或额外收益被称作:() A. 市场失灵 B. 外部效应 C. 免费搭车 D.寻租 5.在市场活动中 ,资源配置处于无效或低效率的状态被称作:() A. 市场失灵 B. 外部效应 C.免费搭车 D. 寻租 6.外部效应是指 :() A.微观经济主体的活动对他人带来的影响 B.厂商活动对他人造成的损失 C. 微观主体行为给他人造成的损失未予补偿或给他人带来的收益未得到回报 D.微观主体无偿享有他人的利益 7. 具有外部效应的产品最集中地表现在上:() A.竞争性产品 B. 垄断性产品 C. 私人产品 D.公共产品 8. 公共物品是指 :() A.人人都需要的产品 B. 具有社会共同利益的产品 C. 具有非盈利性的产品 D. 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 9. 混合物品是指 :() A.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各占一半的物品 B. 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相混杂的物品 C. 同时具有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特征的物品 D. 由私人生产而由政府提供的物品 10 下列对社会公共需要特征表述不正确的是:() A公共需要是每个社会成员个人需要的总和 B公共需要由每一社会成员无差别的共同享有 C享有公共需要也要付出一定代价

财政学陈共课后习题标准标准答案详解.doc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复习与思考 1.学习财政学为什么要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说起? 答: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政府也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二者共同构成社会资源配置体系。而财政是一种政府的经济行为,是一种政府配置资源的经济活动, 所以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学习财政学和研究财政问题的基本理论前提。不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就难以说明为什么有市场配置还要有政府配置,政府配置有什么特殊作用,政府配置的规模多大为宜,政府采取什么方式配置资源等。 什么是市场?完整的市场系统是由家庭、企业和政府三个相对独立的主体组成的。在市场经济下,政府构成市场系统的一个主体,这是毋庸置疑的。比如,政府为市场提供诸如基础实施、教育和社会保障之类的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同时从市场采购大量的投入品和办公用品。但政府又是一个公共服务和政治权力机构,具有与市场不同的运行机制,因而在市场中又具有特殊功能和特殊的地位,可以通过法律、行政和经济等手段,“凌驾”于市场之上介入和干预市场。因此,为了说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需要先从没有政府的市场系统说起,这时市场只有两个主体,即家庭和企业。 2.什么是市场失灵? 答:市场失灵是和市场效率对应的。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 的缺陷,这里统称为“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 (1) 垄断。 (2) 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 (3) 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4)收入分配不公。 (5) 经济波动。 3.参考图 1 —1,思考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作用。 答:西方新凯恩斯主义提出一种新型的政府-市场观,认为现代经济是一种混合经济(指私人经济和公共经济),政府和市场之间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关系。图 1 - 1 说明了有政府介入的市场,政府与家庭、企业之间的收支循环流程。 图1-1政府与家庭、企业之间的收支循环流程图 我国在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候,曾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做出一个简明的概括:“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 基础性作用??。”这个简明的概括清楚地说明了市场和政府的关系,也说明了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下政府的经济作用。其一,所谓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既肯定了市场的配置效率,但又说明只是起基础性作用,而不是所有资源都可以通过市场来配置的,这就要求政府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弥补市场的失灵,主要是提供具有外部效应的公共 物品;其二,所谓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则是指市场机制本身存在固有的缺陷,必然存在收入分配不公和经济波动,要求政府通过宏观政策协调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地运行。我国目前仍处于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而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其中包括转换财政职能。 4.试述政府干预手段,为什么会出现政府干预失效?

财政学陈共考试重点全归纳

财政学陈共考试重点全 归纳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财政学陈共考试重点全归纳 第一章 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1)垄断(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4)收入分配不公(5)经济波动 外部效应是指某个经济主体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即外部效应有可以区分为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当出现正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出现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当出现负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收益大于成本)时,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由于外部效应的存在,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率配置。 政府干预手段(1)立法和行政手段(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3)财政手段 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1)政府决策失误(2)寻租行为(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标准:(1)排他性和非排他性(2)竞争性和非竞争性公共物品消费的非排他性,即任何人都不能因为自己的消费而排除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公共物品都不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即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向一个额外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成本为零。 简略的财政概念财政是指国家的一个经济部门,及财政部门他是国家的一个综合性经济部门通过他的收支活动筹集经费资金以保证国家职能的实现财政的本质财政的本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财政的基本特征1.阶级性与公共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1.逐步明确和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并具体落实到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上来。2.财政提供公共物品要以满足公共需要为标准,不能超出公共需要的界限和范围。3.按集中为主、适度分权原则,完善预算管理体制。4.完善税制,调整税收职能。5.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大力提高财政支出效益。6.提高财政管理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是财政改革的根本。 财政职能(1)资源配置职能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率,以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重点建设。 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2)收入分配职能1.划清市场分配和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避免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2.规范工资制度3.加强税收调节(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1.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2.在财政实践中,通过一种制度性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用。3.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等多方面安排,加快公共设施的发展,消除经济增长中的“瓶颈”,支持第三产业的兴起,加快产业结构的转换,保证国民经济稳定与高速发展的最优结合。4.财政应切实保证非生产性的、社会的公共需要。 基本理论 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其理由是:(1)由于纯公共品的非竞争性,使得消费者的边际成本等于零,私人提供就得不到所期望的最大利润。(2)从消费的角度来看,因具

完整word版财政学复习资料陈共八版word文档良心出品

第一章财政的概念:财政是为了国家为了满足公共需求对剩余产品进行分配而产生的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 财政的基本特征:阶级性与公共性;强制性与无直接偿还性;收支的对称性或平衡性。公共产品:概念:公共消费性质的商品或服务。特征:边际生产成本和拥挤成本为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分类:1. 纯公共物品:具有完全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如国防和灯塔等, 通常采用免费提供的方式,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多见。2.准公共物品: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和局部的排他性。即超过一定的临界点, 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就会消失, 拥挤就会出现。准公共物品可以分为两类:a. 公益物品,如义务教育、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公园等b.公共事业物品,也称自然垄断产品。如电信、电力、自来水、管道、煤气等。外部效应: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者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效益, 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有害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成本外部不经济性,或负的外部性。通常指厂商或个人在正常交易以外为其他厂商或个人提供的便利或施加的成本。 市场失灵的表现:1. 市场垄断:当一个行业被一个或几个企业垄断时,垄断者可能通过限制产量,抬高价格,使价格高于其边际成本,获得额外利润,从而使市场失灵。2. 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生产、销售、购买都属于个人行为,掌握信息本身也成为激烈竞争的对象,二信息不充分和信息不对称也是影响公平竞争的重要因素。3. 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外部效应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典型例子是“那公共物品” 。当出现正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当出现负的外部效应时,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因而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益配置。4. 收入分配不公:市场机制效率是以充分竞争为前提的,而激烈的竞争不可能自发的解决收入分配公平问题。5. 经济波动:市场机制是通过价格和产量的自发波动达到需求与供给的均衡,而过度竞争不可避免地导致求大于供与供大于求的不断反复;这事市场经济不可避免的弊端。 政府干预的手段:1. 政府的宏观调控2. 立法和行政手段3. 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4. 财政手段。 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1. 政府决策失误2. 寻租行为3. 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4. 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 财政职能: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职能。(1)资源配置的机制和手段:1. 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勺合理比例,从而实现资源配置的总体效率。2.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3.合理安排财政投资的规模和结构。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 (2)收入分配的机制和手段:1. 划清市场分配和财政分配的范围和界限;2. 是规范工资制度;3. 是加强税收调节;4. 是通过转移性支出,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基本的生活和福利水平。5. 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第二章财政支出的经济分类(按产生收益的时间):经常性支出,资本性支出,净贷款。财政支出的按与经济活动的关系分类: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 公共定价: 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的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即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确定。 公共定价的方法:1.平均成本定价法1. 二部定价法3.负荷定价法。财政支出效益的内涵:1.内源性效益2. 部门绩效3. 单位绩效。

财政学 陈共版 复习资料

1.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指政府提供的,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品。 2.外部效应:指一个厂商从事某项经济活动对其他人带来利益或损失的现象,即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当出现正的外部效应时,生产成本大于收益;当出现负的外部效应时,生产成本小于收益 3.财政:财政是一种国家政府的经济行为,财政是一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这种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 是指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或者说是政府从事资源配制和收入分配的收支活动,并通过收支活动来调节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以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公平分配,经济稳定发展的目的。 4.财政职能:财政职能是政府的经济职能,即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和发展。 财政的基本特征: 阶级性和公共性 强制性和非直接偿还性 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平衡性) 5.按经济性质财政支出分为: 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前者包括各部门的事业费,后者包括政府部门的投资拨款。 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这类支出主要政府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体现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 7.政府采购制度:是以公开招标,投标为主要方式选择共货商(厂商),从国内外市场为政府部门的所属团体购买商品或半成品或劳务的一种制度,他具有公开性,公正性,竞争性的特征。8.财政性融资:以特定的财政资金,对指定的特别会计,政府关系机关和各种特殊法人进行投资和借贷,以促进社会资本形成,也称为“政策性金融”。 P149 9.财政补贴:是一种影响相对价格结构,从而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政府无偿性支出,在我国财政补贴主要有物价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两种。 10.税收支出:以特定的法律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税收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 11.简述社会各公共需要的特征:公共需要:就整个社会而言为了维持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也为了维持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必须由政府集中执行和组织的社会职能需要。(1)公共需要是社会公众再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共同需要,它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人人有份的个人需要或个别需要数学加总,是由政府集中执行和组织的的社会职能的需要。 (2)公共需要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地共同享用的需要。 (3)社会成员享用社会公共需要也要付出代价,但不遵循等价交换原则。 (4)满足公共需要是政府的职责,所以满足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只能通过政府征税和收费支撑的的由各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 12.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垄断:当一个行业被一个行业或几个企业垄断时,垄断者可能通过限制产量来提高价格,获得额外收益,丧失市场效率。(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信息掌握不对称会降低市场效率。(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4)收入分配不公:市场机制效率以充分竞争为前提,激烈的竞争不可能自发地解决收入分配公平问题。(5)经济波动:过度竞争会导致求大于供与供大于求的不断改变 13.简述政府干预市场主要手段: (1)立法和行政手段(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3)财政手段。 政府干预程度是和政府规模相联系,而政府规模一般以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这一综合指标来表示。14.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职能:

第八版陈共财政学大题目整理

简述预算内与预算外收入的区别: 按管理方式的不同区分为预算内和预算外两大类。预算内收入仅涵盖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中的一般预算收费,它的明显特征是纳入国家预算统计、按国家预算立法程序管理、由政府统筹安排使用。预算外收入是和预算内收入相对应的,如社会保障基金收入和非税收入中的政府性基金收入都属于预算外收入,预算外收入在收入性质上明确定义为财政性资金,但不纳入国家预算统计、管理和统筹使用,而是另外编制基金预算,专款专用,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合理调节财政收入规模的基本政策思路: 1.正确理解和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从现实生活看,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方针以及长远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是确定我国合理财政收入规模的直接因素。 2.实行兼顾“以支定收”和“以收定支”的方针。收与支是矛盾统一的两个方面,不存在谁决谁的问题,而是相互制约、相互牵动的关系,以支定收或以收定支不是绝对的,二者都是一定时期和一定条件下的政策性问题。3、预算内财政收入是全口径收入中不可质疑的部分,将财政收入规模控制在适当的水平上。4.坚持有增有减的结构性调整的税收政策。5.严格控制政府性基金收入的增长,继续税费改革,坚决取缔滥收费。6.调节财政收入规模的有效手段是随时观测财政收入增长弹性系数和增长边际倾向指标。 为什么收费有时与税收难以截然区分: 1、税收与政府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没有直接关系,税收收入一般不规定特定用途,由政府统筹安排使用,而收费与政府提供的特定商品和服务有直接联系,专项收入,专项使用; 2、税收是作为政府的一般手段。而收费往往是作为部门和地方特定用途的筹资手段; 3、税收收入是政府的主要收入,必须纳入预算内统筹使用,而收费则可以有所不同; 4、税收的法制性和规范性强,有利于立法监督和行政管理,而收费的法制性和规范性比较差,容易诱发滥收费现象,因而法制性不强的发展中国家应避免收费项目过多,并应强化管理。 对当前个人所得税的看法和改革建议: 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是实行分类或分项课征模式,理想的模式应是实行综合课征制。但由于目前我国居民平均收入水平较低,多数人的收入达不到税制设置的征税标准,采用综合课征制则缺乏必要的纳税人基础。同时,由于收入分配方式多样,现金流通领域较广,仍然存在隐性收入且较为普遍,难以掌握纳税人的收入情况,采用综合课征制也缺乏必要的征管基础,因此,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课征模式。所谓综合与分类相结合,就是将一部分有连续性或经常性的收入项目实行综合征收,实行统一的累进税率,这类项目包括工资薪金所得、承包承租经营所得、劳务报酬所得、财产租赁所得等。同时对其余所得,包括财产转让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稿酬所得、股息、利息、红利以及偶然所得等,仍按现行的比例税率分项课征。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中工薪所得税收入占50%左右,重视工薪所得税的改革是十分重要的,但若确实发挥个人所得税的作用,还必须重视对那些高收入者所得项目的征管,特别是通过信息共享,追踪高收入者的动态,切实掌握税源资料,以便确实体现对高收入者征收,对低收入者少征或不征的原则。 如何评价土地财政问题? 合理性:①我过现行的土地制度是土地国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政府是国有土地的代表者兼经营者,有权转让使用权,因而土地出让收入纳入国库,构成一项收入天经地义。②政府向房地产也提供土地,促进房地产业的发展并带动经济增长,

第八版陈共财政学名词解释和简答

财政国家或公共团体以维持其生存发达之目的,而获得收入、支出经费之经济行为. 公共物品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之为公共物品. 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市场会失灵,需要政府的干预或调节,然而政府在履行经济职能时,并不总能起到弥补市场失灵的作用,市场不能解决好的问题,政府也不一定能解决得好;市场存在失灵,政府机制本身也不是完美无缺和无所不能的,也存在政府干预的失败。政府干预是弥补市场机制的失灵,而不是取代市场机制,特别是要避免习惯于用计划经济手段来管理市场经济。 准公共物品的供给理论在政府批准授权下的公共物品的私人提供问题,从而带动了其后许多经济学者展开对公共物品私人提供问题的研究. 混合公共物品及其提供方式混合公共物品的特征是兼备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性质(1)政府授权经营.政府部门通过公开招标形式选择民间企业(2)政府参股.对于那些初始投资量较大的基础设施项目,由政府通过控股参与建设(3)政府补助,对于那些提供教育服务、卫生服务的民间机构及从事高新技术产品开发的民间企业,政府给予一定数量的补助。 纯公共物品的提供是政府配置资源的领域,是政府的首要职责,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而不能由市场来提供,这是由市场运行机制定的。 外部性指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动和决策使另一个人或一群人受损或受益的情况。 内在稳定器当经济萧条,纳税人收入下降时,适用税率自动下降,又可以刺激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复苏。 瓦格纳法则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随之提高。 财政支出范围一是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维护国家安全、巩固各级政府政权建设的支出.二是维护全社会稳定,提高全民族素质,外部社会效应巨大的社会公共事业支出,如社会保障、科技、教育、卫生、文化、扶贫等方面的支出。三是有利于经济环境和生态环境改善,具有巨大外部经济效应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的支出,如水利、电力、道路、桥梁、环保、生态等方面的支出。四是我国目前经济正处在转轨时期,在市场机制还不完善的条件下,国家对宏观经济运行还应有必要的调控,财政也要留有一定的财力,对经济活动进行适当的干预。 购买性支出包括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它是一种政府的直接消费支出。 转移性支出通过“财政收入→国库→财政支付”过程将货币收入从一方转移到另一方,此时,民间的消费并不因此而发生变化。 财政支出规模变化的影响因素宏观因素:1、经济性因素。主要指经济发展的水平、经济体制以及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当前经济政策等。2、政治性因素。政局是否稳定;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三是政府干预政策。3、社会性因素。如人口、就业、医疗卫生、社会救济、社会保障以及城镇化等因素,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财政支出规模。 影响财政收入规模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 2.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经济决定财政,财政收入规模的大小,归根结底受生产发展水平的制约,这是财政学的一个基本观点。从历史上看,保证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始终是世界各国的主要财政目标,而在财政赤字笼罩世界的现代社会,谋求财政收入增长更为各国政府所重视。3.价格对财政收入的影响.财政收入是一定量的货币收入,它是在一定的价格体系下形成的,又是按一定时点的现价计算的. 税收 1.税收是与国家的存在直接联系的,是政府机器赖以存在并实现其职能的物质基础,也就是政府保证社会公共需要的物质基础;2.税收是一个分配范畴,是国家参与并调节国民收入分配的一种手段,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3.国家在征税过程中形成一种特殊的分配关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