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凉州词 张籍 阅读答案附赏析

凉州词 张籍 阅读答案附赏析

凉州词 张籍 阅读答案附赏析
凉州词 张籍 阅读答案附赏析

凉州词张籍阅读答案附赏析

凉州词

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①,应驮白练到安西②。

【注】①碛,沙漠。②安西,唐西北重镇,此时已被吐蕃占据。

8.诗的一、二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色?(5分)

答:

9.诗的三、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答:

阅读答案:

8.诗的首旬描写了黄昏时分,边城阴雨绵绵,雁儿在阴沉沉的暮雨天中低飞的景象,渲染了边塞城镇荒凉萧瑟的气氛(或阴沉抑郁的气氛)。(2分)第二句描写了河边芦苇发芽似笋抽枝吐叶,争着向上生长的景象。(2分)两幅景象形成鲜明对比(或互相衬托),相得益彰。(1分)

9.①虚实结合(或想象联想)。(2分)②一列长长的骆驼队远远的走过沙漠,驼铃发出悦耳的声响,使人不由的想起往日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而现在的安西都护府辖境为吐蕃控制,骆驼商队再不能到达安西了。(2分)③抒发了由对唐王朝落寞衰微的无奈而产生的辛酸沉痛之情。(2分)

阅读练习二

(1)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

(2)本诗运用了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

(1)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

(2)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

赏析:

第一首诗描写边城的荒凉萧瑟。前两句写俯仰所见的景象。边城暮雨雁飞低,仰望边城上空,阴雨笼罩,一群大雁低低飞过。诗人为何不写边城晴朗的天空,却选择阴沉昏暗的雨景,因为此时诗人无心观赏边塞的风光,只是借景托情,以哀景暗示边城人民在胡兵侵扰下不得安宁的生活。为增强哀景的气氛,作者又将这暮雨雁飞的景置于特定的时节里。边城的阴沉悲凉,若是霜秋寒冬,那是自然物候;而这时既不是霜秋,也不是寒冬,却是万物争荣的春天。芦笋初生渐欲齐,俯视边城原野,芦苇吐芽,如笋破土,竞相生长。这句已点明寒气消尽,在风和日暖的仲春时节,边城仍然暮雨连绵,凄凉冷清,很容易启人联想那年年岁岁的四季悲凉了。这两句写景极富特色。俯仰所见,在广阔的空间位置中展现了边城的阴沉;暮雨、芦笋,上下映照,鲜明地衬托出美好时节里的悲凉景色,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后两句叙事。在这哀景之下,边城的悲事一定很多,而绝句又不可能作多层面的铺叙,诗人便抓住发生在丝绸之路上最典型的事件: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这句中的碛(q),是沙漠;安西,唐西北重镇,此时已被吐蕃占据。眺望边城原野,罕见人迹,只听见一串串的驼铃声消失在遥远的沙漠中,这遥过

的铃声勾起了作者的遥思:往日繁荣的丝绸之路,在这温暖的春天里,运载丝绸的商队应当是络绎不绝,路过西安,通向西域;然而如今安西被占,丝绸之路受阻,无数的白练丝绸不再运往西域交易,应驮非正驮,用来意味深长。诗人多么盼望收复边镇,恢复往日的繁荣啊!应驮这点晴之笔,正有力地表达了诗人这种强烈的愿望,从而点明了此诗的主题。

这首绝句,写景叙事,远近交错,虚实相生,给读者的联想是丰富的。一、二两句实写目见的近景,以荒凉萧瑟的气氛有力地暗示出边城的搔乱不安、紧张恐怖,这是寓虚于实;三、四两句虚写耳闻的远景,从铃声的遥过,写到应驮安西的遥思,以虚出实,在丝绸之路上,掠夺代替了贸易,萧条取代了繁荣,这虽是出于诗人的遥想,但已深深地渗透到读者想象的艺术空间。凉州词(王翰)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凉州词》 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凉州词》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凉州词》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古诗二首》中的一首诗,古诗前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后两句写的是戍卒的离愁。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王之涣这首诗表现了戍边士兵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戍边将士不得还乡的同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前两句偏重写景,后两句偏重抒情。写景雄奇壮阔,抒情含蓄深永,短短的28字,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成为千古绝唱。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三学段(五六年级)的阶段目标是“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本课的设计打破了传统的古诗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感悟,体现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感知文本,通过朗读与想象解读文本,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在教学中以“情”为突破口,以“读”为依托,根据学生的读诗感受,由古诗的意象入手,采用“四步读诗法”,即“字正腔圆——有板有眼——读出感觉

——读出意境”,引导学生以读悟情,以读入境,加深体验,培养语感。深入挖掘文本,扎扎实实进行听说读写训练。适当进行课外拓展,丰富文本,深化古诗内涵,提升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能有板有眼、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 2、了解古诗的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感受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热爱之情。 4、引导学生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培养语感,加深体验,提升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感受古诗的意境,读出古诗蕴含的情感。 教学方法:引导法、情境教学法、点拨讨论法 学习方法:自读感悟、讨论探究、诵读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1、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古代那些才华横溢的诗人们,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优秀诗篇,使每一个中国人为之骄傲。今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古诗的魅力,咱们来个赛诗会,看谁记的古诗多。 (1)我们三单元的主题是“母亲河”,谁能背出和黄河或者长江有关的诗?

王之涣《凉州词》赏析

凉州词·其一 唐·王之涣 【原文】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万仞:形容山之极高。 杨柳:指《折杨柳曲》。 【赏析】 《凉州词》又名《听玉门关吹笛》《凉州歌》《出塞》。 这首诗通过描写塞外苍茫荒凉的景象,表现征人孤独、凄清的心境和思乡的哀怨,也寄寓作者对其深切的同情。诗作信笔写来,不假雕饰,先勾勒出白云、黄河、孤城、高山的奇险而又凄清的画面,铺设一种极为壮阔旷远的背景,然后一转写闻笛的感受,从而自然归结到抒发“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感慨。 本诗情调悲壮,景象萧森,寓情于景,语言含蕴,寄意宏深。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卷二中说:“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从一个方面表露出这首诗伤时刺世的寓意。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遥望黄河迷茫旷远,犹若悬挂在白云之间。近视孤城一片荒凉,周围尽是耸入云霄的高山。通过水天相接的黄河、矗立万仞山上的古城,表现西北边境的高旷辽远和荒凉。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转写征人的心理,羌笛何须吹奏哀怨的《折杨柳曲》呢,应知道在荒漠的玉门关外连春风也吹不到那里啊!这里写春风不到,既是写实景,表现塞外苦寒;同时也含有怨恨君王恩泽不及于边塞之意。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

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原文+赏析

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原文+赏析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1.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4.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5.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 6.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7.度:越过。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 【赏析】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

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剌之意:“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升庵诗话》)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

凉州词王之涣阅读答案复习课程

凉州词王之涣阅读答 案

凉州词王之涣阅读答案 本文是关于王之涣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这首凉州词的词作的首句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句,凉州词描绘出一幅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动人的图画,勾起戍卒的离愁,而这首词《凉州词》深深人们的喜爱。(一)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7. 诗中的“春风”除了指自然现象之外,还指的是。(1分) 8. 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 诗歌前两句以远川高山衬托“孤城”,描绘出边地的雄阔苍凉之景。 B. “杨柳”是双关语,既指音乐的曲调,又指现实中的杨柳树。 C. 诗歌用“何须”二字,由边地图景描绘转入情感抒发。 D. 全诗极写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情绪消极悲切。 凉州词王之涣阅读答案: 7.(1分)某种温暖关怀或某种人间春意春象。 8.(2分)D (二)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①这是一首旨在写凉州险僻,守边艰苦的边塞诗。②万仞:一仞八尺,万仞是形容山很高的意思。③羌笛:西汉羌人所制的一种管乐器,有二孔。杨柳:指《折杨柳》曲,是一种哀怨的曲调。④玉门关:关名,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翻译】 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 玉门关孤零零地耸立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折杨柳》去埋怨春光迟迟呢, 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阅读训练】 凉州词王之涣阅读: 1、首句写诗人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这一句的观察顺序是 ____;使画面具有动感的关键词是__;第二句写塞上"孤城"及环境。从表现"孤城"的角度看,这一句运用了_的手法。(3分) 2、这首诗如一幅画卷。如果说"孤城"是"画卷"的主体部分,那么首句与"孤城"是什么关系? (1分)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凉州词》教学反思

四年级语文 《凉州词》教学反思 反思一: 本次的教学设计与前一次相比,本人自己感觉发生了质的改变。第一次备课时,苦于古诗教学无从下手,我只从《凉州词》中感受到了边关将士慷慨激昂、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所以着重引导学生感悟“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所蕴含的豪放、阳刚之气,总感觉一个字:浅。经曾老师点拨之后,我回家静静地读,细细地品,我感觉一个个字符变成了一幅幅生动鲜活的画面,自己怎么也豪放不起来,我读得泪流满面,我感受到了悲凉、痛苦??因为我想到了:边关将士身处不毛之地,气候恶劣、环境艰苦,与亲人“一别音容两渺茫”,而且当时战争频繁,战士们生命不保??我读懂了:为什么在诗人的眼中别无他物,而只有这红红的葡萄酒?我明白了“醉卧沙场君莫笑”的深层含义,战士们是借酒消愁,忘记自己的痛苦和烦恼。这一次我感觉自己走进了文本,我能够引导学生挖掘诗歌背后蕴含的情境了。课后,我感觉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从这件事,我明白要上好一堂课的先决条件是:老师必须深入挖掘教材,读懂教材,真正走进文本。篇二:凉州词教学反思 反思二: 本次的教学设计与前一次相比,本人自己感觉发生了质的改变。第一次备课时,苦于古诗教学无从下手,我只从《凉州词》中感受到了边关将士慷慨激昂、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所以着重引导学生感悟“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所蕴含的豪放、阳刚之气,总感觉一个字:浅。经我反复思考后回家静静地读,细细地品,我感觉一个个字符变成了一幅幅生动鲜活的画面,自己怎么也豪放不起来,我读得泪流满面,我感受到了悲凉、痛苦……因为我想到了:边关将士身处不毛之地,气候恶劣、环境艰苦,与亲人“一别音容两渺茫”,而且当时战争频繁,战士们生命不保……我读懂了:为什么在诗人的眼中别无他物,而只有这红红的葡萄酒?我明白了“醉卧沙场君莫笑”的深层含义,战士们是借酒消愁,忘记自己的痛苦和烦恼。这一次我感觉自己走进了文本,我能够引导学生挖掘诗歌背后蕴含的情境了。课后,我感觉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从这件事,我明白要上好一堂课的先决条件是:老师必须深入挖掘教材,读懂教材,真正走进文本。

王之涣《凉州词》翻译及赏析

王之涣《凉州词》翻译及赏析 凉州词其一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译文】 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赏析】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王之涣《凉州词》阅读答案

王之涣《凉州词》阅读答案 凉州词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 诗中的“春风”除了指自然现象之外,还指的是。(1分) 2. 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 诗歌前两句以远川高山衬托“孤城”,描绘出边地的雄阔苍凉之景。 B. “杨柳”是双关语,既指音乐的曲调,又指现实中的杨柳树。 C. 诗歌用“何须”二字,由边地图景描绘转入情感抒发。 D. 全诗极写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情绪消极悲切。 【参考答案】 1.某种温暖关怀或某种人间春意春象。 2.D 【延伸阅读】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其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家喻户晓。 王之涣现存生平资料不多,只知早年由并州迁居至绛州(今山西新绛县),曾任冀州衡水主簿。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因被人诬谤,乃拂衣去官,"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家十五年,食其旧德。雅谈圭爵,酷嗜闲放。"。后复出担任文安县尉,在任内期间去世。 王之涣"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早年精于文章,并善于写诗,多引为歌词,常与王昌龄、高适等诗人互相唱和,名动一时。他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是浪漫主义诗人。靳能《王之涣墓志铭》称其诗"尝或歌从军,吟出塞,曒兮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口。"但他

的作品现存仅有六首绝句,其中三首边塞诗。他的诗以《登鹳雀楼》、《凉州词》为代表作。章太炎推《凉州词》为"绝句之最":"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完整版)《凉州词》教学设计

《凉州词》教学设计 盐山县联合小学张桂梅教材简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写了边塞的荒凉,情感深沉,风格悲壮苍凉,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堪称千古名作。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朗读、背诵这首诗。了解诗歌大意。学习作者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初读感知,细读品味,感悟理解,朗读积累。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戍边将士豪迈之情,体会诗歌悲而不失其壮的气概,热爱古诗,感受母亲河之气势。 教学重点:感悟体会,朗读展示。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诗引入、初知边塞诗。 1、同学们,我们读过不少古诗,老师想让同学们展示一下,我开个头,看谁能接下去,好吗? 2、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卢纶《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岑参《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2、这些诗都是反映什么的?(战争)以歌咏边塞军旅生活或描述边塞奇异风光为主要内容,这类诗我们称为边塞诗。边塞,也就是边疆地区的要塞。如阳关、玉门关等就是著名的要塞。在古代,以长城为界,长城以内称中原地区,长城以外称塞外或塞北,主要指今天的甘肃、内蒙古一带。盛唐时期国力强盛,拓土开疆,许多文人或投笔从戎,或漫游边塞,诗人常常为戍边战士英勇杀敌的爱国精神所感动,也深深地知道战士们痛苦而又寂寞的生活却而又无可奈何!诗人将种种强烈的情感诉诸笔端,从而使得这类诗作蔚为大观。边塞诗以其乐观高亢的基调和雄浑壮美的意境典型地反映出时代的精神风貌,尤其它悲壮、雄壮的境界,使人耳目一新,令人感喟不已。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凉州词》,就是这样一首。 二、初读古诗,了解作者。 1、出示古诗《凉州词》,课件自主朗诵。凉州词,盛唐流行的曲调名,不是诗题。 2、学生自读古诗。 3、简介作者。 王之涣。公元688-742,字季凌,排行七,原籍晋阳(今山西太原),盛唐著名诗人。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善写边塞诗,留下来的诗很少,《全唐诗》仅存6首,但《登鹳雀楼》和《凉州词》,已足以使王之涣跻身于唐代一流诗人的行列。 4、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诗;齐读。 三、感悟诗意,朗读体会 熟读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 (一)朗读感悟“黄河远上白云间” 1、读一读: 看诗的第一行:黄河远上白云间,你觉得该怎么读?指名试读,评议。 2、想一想:读了诗,在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古诗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翻译赏析

古诗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翻译赏析《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翰。其古诗全文如下: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前言】 《凉州词》创作于开元年间,是描绘边塞生活的名曲之一,诗人性情的豪爽在其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全诗写出了广袤边塞来之不易的一次盛宴,勾画出了戍边将士尽情畅饮、欢快愉悦的场面,抒发的是反战的哀怨,所揭露的是自有战争以来生还者极少的悲惨事实,却出以豪迈旷达之笔,表现了一种视死如归的悲壮情绪。使人透过这种貌似豪放旷达的胸怀,更加看清了军人们心灵深处的忧伤与幻灭。 【注释】 凉州词:唐乐府名,属《近代曲辞》,又作凉州曲,即凉州地区流行歌曲的歌词。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辞》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县)。 夜光杯:据《海内十洲记》记载,夜光杯为周穆王时西胡所献之宝。相传用白玉精制成,因“光明夜照”得名。这里用作酒杯的美称。夜光杯:用白玉制成的酒杯,光可照明。它和葡萄酒都是西北地区的特产。这里指精美的酒杯。

欲:将要。 琵琶:弹拨乐器,这里指作战时用来发出号角的声音时用的。 催:催饮。即杨炯《送临津房少府》诗"弦奏促飞觞"之意。 沙场:平坦空旷的沙地,古时多指战场。 君:你。 【翻译】 精美的酒杯盛着甘醇的葡萄美酒,将要喝的时候琵琶声响了起来,韵律使人心潮澎湃。开怀畅饮吧,就算是醉倒沙场,诸位也请不要见笑,自古征战沙场的人有几个能活着回去的。 【赏析】 《凉州词》创作于开元年间,唐陇右经略使郭知运在开元年间,把凉州曲谱进献给玄宗后,迅即流行。按凉州(今甘肃省河西、陇右一带)地方乐调歌唱。《新唐书·乐志》说:“天宝间乐调,皆以边地为名,若凉州、伊州、甘州之类。”这首诗地方色彩极浓。从标题看,凉州属西北边地;从内容看,葡萄酒是当时西域特产,夜光杯是西域所进,琵琶更是西域所产。这些无一不与西北边塞风情相关。 这首诗的前两句言事,写将军战罢归营,设酒庆功。正欲开怀畅饮,琵琶弦音急促,催人出征。葡萄酒,夜光杯,琵琶声,都有着浓郁的边塞色彩和鲜明的军旅生活特征,诗人借以渲染出塞外军营的特有的情调,一开始就把读者引人了塞外古战场紧张而热烈的气氛中。 边地荒寒艰苦的环境,紧张动荡的征戍生活,使得边塞将士很难得到一次欢聚的酒宴。有幸遇到那么一次,那激昂兴奋的情绪,那开

{最新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凉州词》教学反思全新

《凉州词》教学反思 反思一: 本次的教学设计与前一次相比,本人自己感觉发生了质的改变。第一次备课时,苦于古诗教学无从下手,我只从《凉州词》中感受到了边关将士慷慨激昂、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所以着重引导学生感悟“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所蕴含的豪放、阳刚之气,总感觉一个字:浅。经曾老师点拨之后,我回家静静地读,细细地品,我感觉一个个字符变成了一幅幅生动鲜活的画面,自己怎么也豪放不起来,我读得泪流满面,我感受到了悲凉、痛苦??因为我想到了:边关将士身处不毛之地,气候恶劣、环境艰苦,与亲人“一别音容两渺茫”,而且当时战争频繁,战士们生命不保??我读懂了:为什么在诗人的眼中别无他物,而只有这红红的葡萄酒?我明白了“醉卧沙场君莫笑”的深层含义,战士们是借酒消愁,忘记自己的痛苦和烦恼。这一次我感觉自己走进了文本,我能够引导学生挖掘诗歌背后蕴含的情境了。课后,我感觉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从这件事,我明白要上好一堂课的先决条件是:老师必须深入挖掘教材,读懂教材,真正走进文本。篇二:凉州词教学反思 反思二: 本次的教学设计与前一次相比,本人自己感觉发生了质的改变。第一次备课时,苦于古诗教学无从下手,我只从《凉州词》中感受到了边关将士慷慨激昂、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所以着重引导学生感悟“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所蕴含的豪放、阳刚之气,总感觉一个字:浅。经我反复思考后回家静静地读,细细地品,我感觉一个个字符变成了一幅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 方便更改 幅生动鲜活的画面,自己怎么也豪放不起来,我读得泪流满面,我感受到了悲凉、痛苦……因为我想到了:边关将士身处不毛之地,气候恶劣、环境艰苦,与亲人“一别音容两渺茫”,而且当时战争频繁,战士们生命不保……我读懂了:为什么在诗人的眼中别无他物,而只有这红红的葡萄酒?我明白了“醉卧沙场君莫笑”的深层含义,战士们是借酒消愁,忘记自己的痛苦和烦恼。这一次我感觉自己走进了文本,我能够引导学生挖掘诗歌背后蕴含的情境了。课后,我感觉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从这件事,我明白要上好一堂课的先决条件是:老师必须深入挖掘教材,读懂教材,真正走进文本。

《凉州词单于北望拂云堆》(高中诗词翻译赏析)

《凉州词·单于北望拂云堆》 王之涣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前言】 《凉州词二首》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诗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第二首诗反映的是唐朝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诗歌以汉代唐,写一位边地首领到唐朝来求和亲而未能如愿,通过描写其行动与心理,从侧面烘托唐朝国势的强盛。 【注释】 单于:古代对匈奴君长的称呼,此指突厥首领

拂云堆:祠庙名,在今内蒙古五原 来:语助词,无义 【翻译】 突厥首领来到中原求和亲,北望自己的领土,看到了边界以北的拂云堆神祠,回想昔日曾经多次在此杀马登台祭祀,然后兴兵犯唐,颇有几分踌躇满志。但现在唐朝天子神武超绝,不肯与突厥和亲,此次中原之行只好无功而返。 【鉴赏】 这首诗反映了唐朝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诗中牵涉到唐?玄宗?对待突厥问题的一些历史事件。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年间,突厥首领小杀曾乞与玄宗为子,玄宗许之。又欲娶公主,玄宗只厚赐而不许和亲。后小杀问唐使袁振,袁振说:“可汗既与皇帝为子,父子岂合为婚姻?”后小杀遣其大臣颉利发入朝贡献,颉利发与玄宗射猎,时有兔起于御马前,玄宗引弓傍射,一发获之。颉利发下马捧兔

蹈舞曰:“圣人神武超绝,人间无也。”后来玄宗为其设宴,厚赐而遣之,最终不许和亲。诗中的后两句通过突厥首领心理活动的微妙变化赞颂了唐玄宗的文治武功,说明其威势足以震慑周边少数民族,对于他们的无理要求坚决按原则办事,决不肯对之妥协以求苟安。 这首诗,从侧面赞颂了唐朝在处理少数民族关系上的有理有节,借突厥首领求和亲的失望而回反映了唐朝的强大,充满了民族自豪感。

《凉州词》教学设计

《凉州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凉州词》理解“沙场、人杰、江东”等词语,理解诗句的意思。 2.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感悟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体会诗人是怎样表达情感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谈话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出塞》这首诗,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谁掌握的知识多一些。 课件出示: (1)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2)“塞”有三种读音,在“出塞”中读(sài)。在“阻塞”中读(sè)。在“塞车”中读sāi)。 2.唐代的边塞诗歌,有的倾诉离别的思念,有的描写边关的风光,有的讲述战争的残酷……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凉州词》,体会一种别样的情怀。 二、理解题意。 《凉州词》为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不是诗题,而是一种曲调名。当时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简介诗人:王翰(公元687年至726年),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

西太原市)人,唐代边塞诗人。 三、理解诗句。 1.学习第一、二句。 课件出示: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1)读一读诗句,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指名答。 生:我仿佛看到了将士们举起酒杯,正要痛饮葡萄酒,马上就听到了催人出发的琵琶声和战马的嘶鸣。 师:说得非常好,那么谁能说说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回答,教师及时评价、总结,并课件出示诗句意思: 诗意:精致的酒杯中斟满了葡萄酒,将士们正准备举杯痛饮,却听到了战马上弹起琵琶,在催人出发了。 (2)指导朗读:这样的画面使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气氛?你们听,琵琶声传来了,此刻,军旗猎猎,战马嘶鸣,出征在即。谁再来试着读一读,把这种气氛读出来。(指名读,师相机指导)气氛怎样?板书:隆重 小结:这场酒宴真是非常浓重,有欢快的琵琶声,有醉人的美酒,酒宴上人声鼎沸,酒杯交错,指名读,分组读。 2.学习第三、四句。 课件出示: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教师引导:这样难得的盛宴,这样难得的气氛,将士们开怀畅饮,似醉非醉之时好像在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课课练古诗三首《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课后习题(附答案)

21 古诗三首《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 第一课时 一、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万里长征人未还(huán hái )还(hái huán)来就菊花 但是龙城飞将在(jiànɡ jiānɡ)将(jiānɡ jiànɡ)军 不教胡马度阴山(jiào jiāo)教(jiāo jiào )课 二、填空。 1.龙城飞将指的是(),他是()代名将,被世人成为() 2.“阴山”指今天的()境内,古代中国的边疆要塞。 3.这首诗中的( )是千古名句,前半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方法。 4.《出塞》作者王昌龄是( )代诗人。诗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两句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图。诗中融抒情和议论为一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三、选择。 1.“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一句中“飞将”指的是()。 A.李广 B.岳飞 C.文天祥 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一句中“度”的意思是( ) A.度步 B.度过 C.越过 四、说说你对“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两句诗的理解。

【答案】 一、huán hái jiànɡ jiānɡ jiào jiāo 二、1. 李广汉飞将军 2. 内蒙古 3.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4.唐 冷月照边关的苍凉;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希望朝廷启用良将,早日平息边关战争,人民安居乐业。 三、1.A 2.C 四、不仅写出了战争的残酷,对边塞战士的同情,还写出对历史沧桑的感悟与对现实的无奈,其实后面两句更直接的写出作者对良将的向往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第二课时 一、填空。 1.“欲饮琵琶”中的“欲”意思是(),“夜光杯”是指( )。 2.《夏日绝句》主旨是哪句?,。 3. 李清照,代女词人。号,齐州章丘人。 二、判断对错。 1.王翰和王之涣都是唐代诗人,他们写的《凉州词》都是边塞诗。() 2.最后一句是反问句,是千古名句,令人深思。() 3.这首诗描写了战士们出征后的场面。() 三、回答问题。 1.《夏日绝句》这首诗怀念项羽,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价值观?

王之涣《凉州词》古诗翻译及诗意赏析说课讲解

王之涣《凉州词》古诗翻译及诗意赏析

王之涣《凉州词》古诗翻译及诗意赏析 王之涣《凉州词》该诗又名《出塞》,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体现了作者对边塞战士的同情和对朝廷不满的愤慨之情。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中心思想:这首诗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荒凉寂寞的景象。 注释: 1、凉州词:又名《出塞》。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原题二首,此其一,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3、远上;远远向西望去。“远”一作“直”。 4、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5、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6、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等于213cm或265cm,约等于2.3m或2.6m)。 7、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属于一种乐器. 8、杨柳:《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9、度:吹到过。不度:吹不到 10、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11、何须:何必。何须怨:何必埋怨。 12 杨柳:杨树的柳条,又指的是《杨柳曲》。 译文1

王之涣的凉州词全文及赏析

王之涣的凉州词全文及赏析 凉州词前者描写了壮阔苍凉的边塞景物, 抒发了守卫边疆的将士们凄怨而又 悲壮的情感。 后者以豪放的风格写了征戍战士饮酒作乐的情景, 具有浓郁的边塞 军营生活的色彩。王之涣 的凉州词全文及赏析,一起来看看。 【年代】:唐【作者】:王之涣 ——《凉州词 》【内容】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译文】: 译文新酿成的葡萄美酒,盛满夜光杯; 正想开怀畅饮,马上琵琶声频催。 即使醉倒沙场,请诸君不要见笑; 自古男儿出征,有几人活着归回? 【赏析】: 据唐人薛用弱 《集异记》 记载: 开元间, 王之涣与高適、 王昌龄到酒店饮酒, 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 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 下。 结果三人的诗都被唱到了, 而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所唱则为“黄河远上白 云间”。王之涣甚为得意,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故事 。此事未必实有。但表明王之涣这首《凉州词》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 篇。 诗的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 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 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 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 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 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 句不同。 “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 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 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 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 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 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 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

凉州词教案

《凉州词》的教学设计 南阳市第十六小学赵路坦 教材简析: 《凉州词》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古诗二首》中的一首诗,古诗前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后两句写的是戍卒的离愁。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王之涣这首诗表现了戍边士兵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戍边将士不得还乡的同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前两句偏重写景,后两句偏重抒情。写景雄奇壮阔,抒情含蓄深永,短短的28字,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成为千古绝唱。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三学段(五六年级)的阶段目标是“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本课的设计打破了传统的古诗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感悟,体现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感知文本,通过朗读与想象解读文本,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在教学中以“情”为突破口,以“读”为依托,根据学生的读诗感受,由古诗的意象入手,采用“四步读诗法”,即“字正腔圆——有板有眼——读出感觉——读出意境”,引导学生以读悟情,以读入境,加深体验,培养语感。深入挖掘文本,扎扎实实进行听说读写训练。适当进行课外拓展,丰富文本,深化古诗内涵,提升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能有板有眼、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 2、了解古诗的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感受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热爱之情。 4、引导学生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培养语感,加深体验,提升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感受古诗的意境,读出古诗蕴含的情感。 教学方法:引导法、情境教学法、点拨讨论法 学习方法:自读感悟、讨论探究、诵读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古代那些才华横溢的诗人们,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优秀诗篇,使每一个中国人为之骄傲。今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古诗的魅力,咱们来个赛诗会,看谁记的古诗多。 (1)老师开诗头,看谁能接下去: 刘禹锡的《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

凉州词(唐)王之涣阅读答案(优选.)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 方便更改 完成练习。 凉州词 (唐)王之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默写《凉州词》。 2.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________,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________名。 3.写出后两行诗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择题(只填序号) 《凉州词》前两句是___________,突出了戍边士卒___________;后两句是___________,抒发了戍边士卒的___________。 A.抒情B.写景C.生活环境的荒凉D.离愁别恨参考答案: 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诗题曲调 3.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意思对即可) 4.B C A D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 方便更改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凉州词教学设计及反思 (1)

凉州词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①学习本诗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古诗大意,背诵古诗。 ②抓住重点词句,启发学生想象,读懂诗意,体会是人的情感。 ③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将士们的豪情。 ④了解更多的边塞诗,体会其特点,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诵读,想象画面,边读边悟。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上学期,我们曾经学过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的一首《凉州词》,谁来给大 家背背? 指名背——齐背 2.这是一首边塞诗,边塞诗在唐朝时期尤为兴盛,进入它发展的黄金时代, 《全唐诗》中所收录的边塞诗就有两千多首。 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把目光拉回到遥远的唐代去看一看—— (配乐,师朗读) 3.这些都是唐代的边塞诗歌,他们有的倾诉离别的思念,有的描写边关的 风光,有的讲述战争的残酷……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体会一 种别样的情怀: 二、读题.解题 1. 生齐读课题 2. 通过预习,你对诗题“凉州词”和诗人王翰有了哪些了解呢?(指 名回答) 3. 师补充:凉州词是一种曲调名,是为唐朝很流行的的一种曲子(凉 州歌)配的唱词。王翰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性格豪爽,无拘无束, 他的诗大多都豪放壮丽。而最有名的就是他的《凉州词》,我们赶快去 读读吧! 三、初读古诗

1.打开书,自由读诗,把字音读准确。 2.指名读(出示全诗),相机识字“琵琶”“葡萄”“催” 3.读诗不仅要读得字正腔圆,还要读得有板有眼,读出节奏,谁再来试试? 4.师生合作读(师四生三、生四师三、师读题生读全诗) 四、理解诗意 1.熟读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 就很重要。要想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你有什么好方法?指名答 出示:①多读②先理解字词再理解一句话③查工具书④结合注释 2.现在请大家结合课后的注释试着理解每句诗的意思,如有不懂的地方可 以做上记号。和同桌交流或请教老师都可以。 (生自学师巡视) 五、品读感悟 1.一、二句(出示图画及一、二句) ①师:有人说诗词言情,诗词言志,而诗词更多的时候是一幅画。那在这 幅画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指名答(出示:葡萄酒、夜光杯、琵琶声、战马、将士) 变色 ②把这些事物联系起来,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一下?指名描述 ③这样的画面使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气氛?(板书:热烈) ④指名读一、二句,把这种气氛读出来。 ⑤出示音乐琵琶声,——你们听,琵琶声传来了,此刻,军旗烈烈,战马 嘶鸣,出征在即,谁再来试试?指名读 2.品三、四句 ①这样难得的盛宴,这样难得的气氛,将士们开怀畅饮,似醉非醉之时好 像在说—出示三、四句,引读 ②在说什么呢? 指名答(醉就醉吧,醉卧在沙场上又有什么呢?请不要见笑,从古至今征战的人有几个是活着回来的呢?) ③是啊,从古至今出去打仗又有几个人能活着回来呢?我们一起去看看边 关的战场吧!(课件展示) ④这战场怎样?板书:残酷

王翰的诗词《凉州词》赏析

王翰的诗词《凉州词》赏析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赏析】 《凉州词》是唐代诗人王翰的七言绝句,创作于开元年间。唐陇 右经略使郭知运在开元年间,把凉州曲谱进献给玄宗后,迅即流行。 这首诗地方色彩极浓:从标题看,凉州属西北边地;从内容看,葡萄 酒是当时西域特产,夜光杯是西域所进,琵琶更是西域所产。这些无 一不与西北边塞风情相关。诗通过边塞军中一个宴乐畅饮生活的片断 的描写,抒发了守边将士忠勇爱国,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两句记事,写将军战罢归营,设酒庆功的场景。葡萄酒、夜光杯、琵琶声,都有着浓郁的边塞 色彩和鲜明的军旅生活特征,冲淡了残酷的战争阴云,把读者引人了 塞外战场热烈的宴饮气氛中。首句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欲饮”二字,表现出将士们那种豪爽之情。下句紧张急促的琵琶声,使已经 热烈的气氛顿时沸腾起来,渲染一种欢快宴饮的场面。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两句转而抒情:战士们 互相斟酌劝饮,尽情大醉,但请君不要嘲笑我们醉卧沙场,自古以来,能有几人活着离开战场的呢?因此,在未战死以前,我们要尽情痛饮,一醉方休。这两句诗多少流露出对生命不保的哀伤,但更多的是一种 报国豪情,是为了报国而置生死于度外的铮铮豪言。“醉卧沙场”, 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放,而且还有着视死如归的勇气;“古来征战几 人回?”这个诘问句,虽然用了夸张手法写出边睡战争的激烈残酷, 但它更着意表明的是将士们把为国捐躯与痛饮醉卧沙场等同看待,因

此,诗的基调仍然是雄壮高昂的,并不是伤感的。但也有人认为末两 句是“故作豪饮旷达之词,而悲感已极”,因为明知已无生还的可能,还必须坚持下去,去迎接一场场殊死的搏斗。 扩展阅读:王翰的简介 王翰:字子羽,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登进士第,举直言极谏, 调昌乐尉。复举超拔群类,召为秘书正字。擢通事舍人、驾部员外。 出为汝州长史,改仙州别驾。日与才士豪侠饮乐游畋,坐贬道州司马,卒。其诗题材大多吟咏沙场少年、玲珑女子以及欢歌饮宴等,表达对 人生短暂的感叹和及时行乐的旷达情怀。词语似云铺绮丽,霞叠瑰秀;诗音如仙笙瑶瑟,妙不可言。代表作有《凉州词二首》、《饮马长城 窟行》、《春女行》、《古蛾眉怨》等,其中以《凉州词二首》(一)最负盛名。诗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中透露出来的 那种豪迈和悲凉真是有回肠荡气,洗心涤魄的感染力,令人三日犹闻 其音。《古蛾眉怨》诗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瑰丽奇崛的想象和珠玑满 盆的秀词不禁令人联想到李白和屈原的作品,真不愧余音绕梁之仙作也。集十卷,今存诗一卷(全唐诗上卷第一百五十六)。 王翰少时就聪颖过人,才智超群,举止豪放,不拘礼节。唐睿宗 景云元年(710年)中进士。张嘉贞任并州刺史时,十分赞赏王翰的才能,常以很好的礼遇相待,王翰则自做歌并于之舞,神气轩昂,气度 不凡。 王翰性格豪爽,自由自在,常与文人志士结交,杜甫诗中以“李 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之句赞叹王翰。 他的诗多豪放壮丽之句,可惜许多已散失,传世之作中最负盛名 的是他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 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流露出作者厌战的情绪,也表现了一 种毫纵的意兴。 王翰原有诗集十卷,大都失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