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人教版第二单元第5课荆轲刺秦王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人教版第二单元第5课荆轲刺秦王

第5课 荆轲刺秦王

学习重点 1.积累本课文言词语及文言句式,重点掌握常用实词和定语后置句。2.理解本文的内容及思路,正确认识荆轲的侠义精神。

1.词语理解 (1)通假字

①秦王必说见臣:“说”同“悦”

②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 ③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 ④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卒”通“猝”,突然 ⑤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环绕 (2)一词多义

①兵?????

不得持尺兵.:名词,兵器不及召下兵.

:名词,士兵、武士

②穷?????

图穷.而匕首见:形容词,穷尽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形容词,困厄,走投无路 ③陈?????

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动词,排列恐惧不敢自陈.:动词,陈述

④私?????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名词,私仇乃遂私.见樊於期:副词,私自

⑤发?????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动词,打开顷之未发.

,太子迟之:动词,出发

⑥顾????

?

顾.计不知所出耳:连词,不过、只是, 表轻微的转折

终已不顾.:动词,回头

(3)古今异义

①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②持千金之资币.物 古义:礼品 今义:货币

③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困厄,走投无路 今义:贫穷

④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古义:袒露一只臂膀 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⑤诸郎中..执兵 古义:宫廷的侍卫 今义:中医医生

⑥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 古义:近侍人员

今义:方位词,左和右两方面;名词,身边跟随的人;动词,支配、操纵;方位词,用在数量词后面,表示概数;副词,反正。 (4)虚词归纳

①乃?????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连词,于是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判断动词,是 ②以?????

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连词,表目的,来使工以.

药淬之:介词,用

2.词类活用 (1)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使以闻.大王:使……听到 (2)形容词活用

①形容词用作名词

其人居远.未来:远方

②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群臣怪.之:以……为怪

太子迟.之:以……为迟

3.特殊句式

(1)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表被动,被动句

(2)事所以不成者……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者……也”表判断,判断句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知其事者”为“宾客”的定语,定语后置句

(4)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侍殿上者”为“群臣”的定语,定语后置句

(5)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即“秦王(以)金千斤,邑万家购之”,介宾短语后置句

4.语句翻译

(1)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译文: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译文:

(3)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译文:

(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译文:

(5)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译文:

(6)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译文:

答案(1)秦国将领王翦攻破赵国,俘虏了赵王,全部占领赵国土地,进军向北侵占土地,直到燕国南部边界。

(2)这样将军的仇就报了,而且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

(3)事已至此,也没有别的办法了,于是就收起了樊於期的头,用匣子装起来。

(4)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门客,都穿着白衣服戴着白帽子给他送行。

(5)荆轲追赶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在殿上的秦国)大臣们都被惊吓到了,事情突然发生,没意料到,全都失去常态。

(6)事情不能成功的原因,是我想活捉你,强迫你订立盟约来回报太子。

请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的顺序,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理清文

章的思路。

答:

答案

1.文中荆轲刺秦王是在什么形势下发生的?写这一形势有什么作用?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答:

答案形势: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

作用:渲染这一形势既是铺垫,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促使刺秦王计划的诞生。

语言特点:文中写形势,连用了几个动词“破”“虏”“收”“进”“略”“至”,以短促的语气交代逼人的形势,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尽收其地”的“尽”字写出了秦军之“强”,“旦暮渡易水”写出了燕国危机。

2.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荆轲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何作用?

答:

答案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他提出用“樊将军首”与“燕督亢地图”为信物骗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他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城府很深。太子“不忍”,反衬了荆轲智谋非凡。

3.荆轲和太子丹为刺秦王做了几项准备工作?这几项准备工作中哪些是详写的?哪些是略写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答:

答案做了四项准备工作。其中取樊於期的人头,是详写。因为太子丹不忍心杀死樊将军,这件“礼物”取之不易。而荆轲三言两语就说服了樊将军,使其自刎献头。作者详写这件事,是为了表现荆轲能言善辩,也为后来荆轲能从容不迫地为秦武阳失态一事进行解释作了有力的铺垫。另外两件事,买匕首和找副手,是略写。因为办这两件事不能表现主要人物的什么品质,所以略写了。后文准备督亢的地图,那是现成的东西,所以未提。这样看来,记人的记叙文,记述详略的标准,是看它能否表现主要人物的精神品质,能表现的则详写,否则略写。

4.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

答:

答案

“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陶潜称其“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司马迁为他立传,并在《史记》结尾评价其“名垂后世”。你认为荆轲是怎样的一个人?

答:

答案观点一: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一向为人民传颂,他那壮烈之举,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人们,这是因为刺秦王不是一般的侠义行动,而是反抗强暴入侵的正义行动。

观点二:虽然荆轲曾受到燕太子丹极其优厚的礼遇,其刺秦的行动,也包含着“士为知己者死”的因素,但这绝不是荆轲刺秦王的主要原因。荆轲是为了制止强秦侵略六国,其壮举虽然没有成功,但他为正义献身的精神,却鼓舞着后世许多侠肝义胆的志士,这正是其壮举值得肯定的一面。

观点三:以唯物史观来看,千千万万的劳动群众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单枪匹马的行刺行为,是不可能对社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的。挽救国家的危亡,只能靠富国强兵,靠广大人民群众团结一致的力量,而不能把希望寄托于行刺上。

文章在描述“廷刺秦王”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时,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试结合课文进行分析。

答:

答案刺秦的过程:进入秦殿——顾笑武阳——秦廷搏击——倚柱笑骂——英勇就义。(1)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荆轲“取——奉——发——把——持——逐——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起——拔——走——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

(2)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人物形象,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3)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

变振恐”,衬托荆轲的镇定自若;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不知所为”,衬托荆轲的英雄虎胆,威慑秦廷;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这寥寥数语,从侧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

一、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荆轲.(kē)拜谒.(yè)揕.胸(shèn)

戮.没(lù) 谬.误(miù)

B.偏袒.(tǎn) 扼.腕(è) 厄.运(è)

濡.染(rú) 怯懦.(ruò)

C.淬.火(cù) 猝.然(cù) 忤.逆(wǔ)

铁杵.(wǔ) 拊.心(fǔ)

D.创.伤(chuānɡ) 创.办(chuànɡ) 瞋.目(chēn)

箕.踞(jī) 目眩.(xuàn)

答案D

解析A项“揕”读zhèn。B项“懦”读nuò。C项“淬”读cuì,“杵”读chǔ。

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有()

A.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B.秦王还柱而走。

C.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D.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E.偏袒扼腕而进。

F.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G.秦王必说见臣。

答案CE

解析A项“反”通“返”。B项“还”通“环”。D项“振”通“震”。F项“卒”通“猝”。G项“说”通“悦”。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不敢与忤.视

忤:逆。在这里是迎着目光看的意思

B.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被:表被动关系

C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

D .士皆瞋目..

瞋目:形容发怒时瞪大眼睛的样子 答案 B 解析 被:受。

4.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②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

③顾.计不知所出耳④荆轲顾.

笑武阳 A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答案 D

解析 ①②都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意思是“假如没有”;③不过、只是,表轻微的转折;④回头看。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词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B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C .诸郎中..执兵 D .愿大王少假借..之 答案 B

解析 A 项“无信”古义指没有信物,今义指不讲信用。C 项“郎中”古义指宫廷的侍卫,今义指中医医生。D 项“假借”古义指宽容、原谅,今义指利用某种名义、力量等来达到目的。

二、考点对练——依文本带考点,由考点明解法

链接考点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含义的推断方法(前后语境推断法、词语对应推断法)

在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含义的过程中,联系前后语境及借助词语对应的推断技巧,也是常用的方法。

(1)前后语境推断法。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但在具体的语境中意义是确定的,

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语境所说的事和理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例如:

(何远)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多:称赞

推断技法:在古汉语中,“多”有五个义项:①数量多;②重要,重视;③赞美;④多数,大都;⑤实足,只。我们根据语境说“何远数年不谈荣誉耻辱之事,士大夫们更因为这样而赞赏他”,由此可以判定解释为“称赞”是正确的。

(2)词语对应推断法。即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例如:牢之问部下甲兵刍粮,(高)进之布指算,不爽.爽:差错

推断技法:可以联想到成语“屡试不爽.(差错)”推断解释为“差错”正确。

即时对练

6.运用前后语境及词语对应推断法,判断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是否正确。

(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壮:壮年

(2)夫晋,何厌.之有厌:满足

(3)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信用

(4)樊将军以穷困

..来归丹穷困:生活困苦

(5)愿大王少假借

..之假借:借助

答:

答案(1)正确。联系下句“今老矣,无能为也已”中的“今老矣”。(2)正确。联系成语“贪得无厌”中的“厌”解释为“满足”。(3)错误。联系下文“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得知“信”为“信物”(可信之物)。(4)错误。联系文中语境樊将军是被秦国逼得走投无路时投奔燕国的,“穷困”应解释为“困窘、走投无路”。(5)错误。结合下句“使毕使于前”分析,“假借”应该解释为“宽容、原谅”。

三、语言表达

7.仿照下面句子的形式,选择一位名人另写一段文字,表达自己的看法。

荆轲失败了,然而我们不能以成败论英雄,他反抗强秦的壮烈行动,千百年来激励着无数的仁人志士为反抗强权推翻黑暗统治而英勇斗争。

答:

答案(示例)屈原自杀了,然而我们不能以他的选择来否定他,他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为国家民族的利益而奋斗献身。

8.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扩展成100字左右的散文。

答:

答案(示例)深秋的风带着特有的萧瑟,易水在残阳的映照下闪着清冷的光,让人感到刺骨的寒意。零落的枯草在地上瑟瑟发抖。荆轲面对着众人,眼中闪出坚定的目光。他最后深情地望了一眼燕国的大地,毅然转身上车,再也没有回头。只见车儿愈去愈远,直至最后消失

在寒风里。

四、微型写作

9.在你的生活中,一定会有不少场景令你感动,令你思考,请你将这样的一个场景写出来,200字左右。

答:

答案(示例)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

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