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廊坊八中高二年级物理选修3-1恒定电流导学案

廊坊八中高二年级物理选修3-1恒定电流导学案

初中物理导学案全集

第一章:声现象 一、【自主学习】 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______而产生的,______停此,发声停此。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___不能传声,____、_____、______均能传声。在150C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______,声音在_______中传播最快,在_____中次之,在_____中传播最慢。声音是一种______,它具有______。声音的三要素:____、_____、_______。其中声音的_____叫音调,音调与_____有关,_______,音调高,_______,音调低;声音的_______叫响度,响度与_______有关,_______,响度大,_______,响度小,即使某两个人的音调与响度都一样,他们的_______也不同,此时声波的_______也不同。 2、乐音通常是指那些_____、_____的声音,它的波形是_____的,噪声通常是指那些_____、_____ 的声音,它的波形是____的,但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影响人们正常____、____和____的声音都属于噪声。减少噪声对人们干扰的主要途径:(1)在_____处减弱噪声,如图书馆里要求保持安静(2)在______中减弱噪声,如摩托车上安装消音器(3)在______处减弱噪声,如戴耳罩。 3、人耳能听到的声波的频率范围通常在________之间,叫做________,频率高于________的声波 叫超声波,超声波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特点,可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频率低于________的声波叫次声波,监测与________次声波有助于减少它的________并可用来预报________、和监测____________。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得_______,很容易______障碍物,而且_______ 。 二、【课堂导学】 【例1】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声势浩大的“击缶而歌”精彩绝伦,缶声是由于缶面产生的,然后通过传播到现场观众耳朵的。 【拓展变式】 “南三听涛”是湛江八景之一,濒临浩瀚的南海,天水相连,涛声喧哗,巨浪排峰。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_产生的,涛声是通过_______传到人耳的。【例2】小明在表演二胡时,用弓拉动琴弦,使琴弦而发声;小明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二胡的 声音是通过传播到我们耳中的。 【拓展变式】 二胡是我国劳动人民发明的一种弦乐器。演奏前,演员经常要调节弦的松紧程度,其目的在调节弦发声时的() A.响度B.音调 C.音色 D.振幅 【例3】阅读下列三篇短文,按要求完成后面提出的问题。 A.蝙蝠在黑暗中能自由地飞翔,用蜡封住其耳朵,虽然把它放在明亮的房间里,仍像喝醉酒一样,一次次地碰到障碍物,后来,物理学家证实了蝙蝠能发出①波,靠这种波的回声来确定目标和距离。 B.如果把八只同样的玻璃杯盛不同深度的水,再用一根细棒依次敲打杯子,可以发现声音的②跟水量有关。如果调节适当,可演奏出简单的曲谱,由此我们不难知道古代“编钟”的原理。 C.许多年前,“马可波罗”号帆船在“火地岛”失踪,经过多年的研究,揭开了“死亡之谜”,他们都是死于亚声,这是一种人耳听不到的声音,频率导学提示 例1考查学生声音产生和传播的基本知识,让学生知道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例2考查学生对音调的理解。 例3考查学生对次声波与超声波的理解与区分。以及声音具有能量。

全套下载(共15份145页)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3教学案全集(含全套练习)

(共15套145页)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3教学案全集(含全册练习)

第1节 气体的等温变化 1.一定质量的气体,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其压强与体积变化时的关系,叫做气体的等温变化. 2.玻意耳定律:一定质量的某种气体,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压强p 与体积V 成反比,即pV =C . 3.等温线:在p -V 图像中,用来表示温度不变时,压强和体积关系的图像,它们是一些双曲线. 在p -1V 图像中,等温线是倾斜直线.

一、探究气体等温变化的规律 1.状态参量 研究气体性质时,常用气体的温度、体积、压强来描述气体的状态. 2.实验探究

二、玻意耳定律 1.内容 一定质量的某种气体,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压强与体积成反比. 2.公式 pV=C或p1V1=p2V2. 3.条件 气体的质量一定,温度不变. 4.气体等温变化的p -V图像 气体的压强p随体积V的变化关系如图8-1-1所示,图线的形状为双曲线,它描述的是温度不变时的p -V关系,称为等温线. 一定质量的气体,不同温度下的等温线是不同的. 图8-1-1 1.自主思考——判一判

(1)一定质量的气体压强跟体积成反比. (×) (2)一定质量的气体压强跟体积成正比. (×) (3)一定质量的气体在温度不变时,压强跟体积成反比. (√) (4)在探究气体压强、体积、温度三个状态参量之间关系时采用控制变量法. (√) (5)玻意耳定律适用于质量不变、温度变化的气体. (×) (6)在公式pV =C 中,C 是一个与气体无关的参量. (×) 2.合作探究——议一议 (1)用注射器对封闭气体进行等温变化的实验时,在改变封闭气体的体积时为什么要缓慢进行? 提示:该实验的条件是气体的质量一定,温度不变,体积变化时封闭气体自身的温度会发生变化,为保证温度不变,应给封闭气体以足够的时间进行热交换,以保证气体的温度不变. (2)玻意耳定律成立的条件是气体的温度不太低、压强不太大,那么为什么在压强很大、温度很低的情况下玻意耳定律就不成立了呢? 提示:①在气体的温度不太低、压强不太大时,气体分子之间的距离很大,气体分子之间除碰撞外可以认为无作用力,并且气体分子本身的大小也可以忽略不计,这样由玻意耳定律计算得到的结果与实际的实验结果基本吻合,玻意耳定律成立. ②当压强很大、温度很低时,气体分子之间的距离很小,此时气体分子之间的分子力引起的效果就比较明显,同时气体分子本身占据的体积也不能忽略,并且压强越大,温度越低,由玻意耳定律计算得到的结果与实际的实验结果之间差别越大,因此在温度很低、压强很大的情况下玻意耳定律也就不成立了. (3)如图8-1-2所示,p -1 V 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更能直观描述压强与体积的关系, 为什么直线在原点附近要画成虚线?

初二物理导学案

初二物理导学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初二物理导学案编制:审批:时间: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导学案NO:01 学习目标: 1、知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传播声音需要介质以及声速的大小。 2、能解释简单的声现象。 3、集中注意力,热情参与新学科学习。 重点难点:声音的产生、传播 能力立意:全面、仔细阅读、理解教材的能力 使用说明: 1、用20分钟时间阅读教材12-16页,未学懂的部分用红笔标记; 2、用25分钟时间独立完成“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准备课堂交流。 学法指导:阅读教材的过程中要随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去理解。 一、自主学习 1、问题引入:声音是哪来的?如何传播? 2、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由物体的产生的,停止,声音也就停止。 (2)人说话靠的振动发声,敲鼓时靠的振动发出鼓声。 3、知识点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真空中没有,所以真空不能传声。 (2)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是传声的。 (3)声音在介质中传播时,是以的形式进行的。 4、知识点三:声速 (1)声速就是指声音在介质中传播的,它的大小既跟介质的有关,还跟介质的有关。 (2)声音在不同介质里,传播速度是不同的,一般在体中传播得最快,在体中传播得最慢。 (3)声音在15℃的空气里传播速度是m/s。 二、合作、探究 1、下列关于声音的产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 物体振动停止后还会发出很弱的声音 C. 振动停止,物体发出的声音也消失了 D. 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2、流星落在地球上会产生巨大的声音,但它落在月际上,即使航天员就在附近,也听不到声音,这是因为: A. 月球表面受到撞击时不发生 B. 撞击声太小,人耳无法听到 C. 月球表面没有空气,声音无法传播 D. 撞击月球产生的是超声波 3、敲击长铁管的一端,在另一端会听到次击管声,这是因为的缘故,最先听到的声音是由传来的。

人教版物理选修3-5全册导学案(共62页)

人教版物理选修3-5导学案

【课题】§16.1 实验: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导学案 【学习目标】备课人:赵炳东 (1)明确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的基本思路; (2)掌握同一条直线上运动的两个物体碰撞前后的速度的测量方法; (3)掌握实验数据处理的方法。 【自主探究】 1.光滑桌面上有1、2两个小球。1球的质量为0.3Kg,以8m/s的速度跟质量为0.1kg的静止的2球碰撞,碰撞后2球的速度变为9m/s,1球的速度变为5m/s,方向与原来相同。根据这些数据,以上两项猜想是否成立: (1)通过计算说明,碰撞后是否是1球把速度传给了2球? (2)通过计算说明,碰撞后是否是1球把动能传给了2球? (3)请根据实验数据猜想在这次碰撞中什么物理量不变,通过计算加以验证。 6.水平光滑桌面上有A、B两个小车,质量分别是0.6k g

和0.2kg.A车的车尾拉着纸带,A车以某一速度与静止的B车发生一维碰撞,碰后两车连在一起共同向前运动.碰撞前后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如图所示.根据这些数据,请猜想:把两小车加在一起计算,有一个什么物理量在碰撞前后是相等的? 【典型例题】 A、B两滑块在同一光滑的水平直导轨上相向运动发生碰撞(碰撞时间极短)。用闪光照相,闪光4次摄得的闪光照片如下图所示。已知闪光的时间间隔为Δt,而闪光本身持续时间极短,在这4次闪光的瞬间,A、B两滑块均在0-80cm刻度范围内,且第一次闪光时,滑块A恰好通过x=55cm处,滑块B恰好通过x=70cm处,问: (1)碰撞发生在何处? (2)碰撞发生在第一次闪光后多长时间? (3)设两滑块的质量之比为m A:m B=2:3,试分析 碰撞前后两滑块的质量与速度乘积之和是否相等? 【问题思考】 在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时,你认为在计算时怎样对待速度的方向? 【针对训练】 1.在“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的实验中,为了顺利地完成实验,入射球质量为m1,被碰球质量为m2,二者关系应是( ) A.m1>m2B.m1=m2C.m1

初中物理《压强》导学案

《压强》导学案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学生姓名:____________设计教师: 一、我的学习目标 1.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及研究方法 2.知道压强的概念、表达式和单位 二、我要突破 重点: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什么因素有关 难点:理解压强 三、实验器材: 海绵、小方桌、砝码、气球、盒装奶、刻度尺 四、学习方法: 实验探究法、分析归纳法 五、开始学习 1、我来回答 (1)你左右两只手指的感觉是? (2)你看到的现象是?人对气球施加的作用力是? (3)压力的作用效果使受力物体的_____不同。 (4) 压力作用效果可能和_____和____有关。 2、我来探究 探究目标:压力的作用效果和什么因素有关? 【提出问题】 压力的作用效果和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和假设】 猜想一:压力的作用效果和_______________有关 猜想二:压力的作用效果和_______________有关 【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 ①如何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 比较受力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选择实验器材中受力物体如何选择? 选择受力_______________的物体 ③控制变量法具体如何操作? 控制_________相同时,改变__________,比较受力物体的下陷深度; 控制_________相同时,改变__________,比较受力物体的下陷深度; 【我来设计】 实验序号受力物体受力面压力下陷深度1 2 3 【实验进行中】 【我的探究成果】

比较实验___和_____当____________相同时,压力越_______(大或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比较实验___和_____当____________相同时,受力面积越_________(大或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3、我的认识 压强(压力的作用效果):物体所受的压力与受力面积之比 根据公式可以知道 当S一定,F增大,则P____;当F一定,S减小,则P____。 当S一定,F增大,则P____;当F一定,S减小,则P____。 我来归纳: 增加压强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减小压强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我来挑战 1、红军叔叔在过草地时,不慎陷入沼泽,无力自拔,处境危急。假如你 也在其行列,你该怎么办呢? 2、下列实例中,属于增大压强的是() A.坦克装有宽大的履带 B.书包背带做得较宽 C.斧刃磨的很锋利 D.木凳上放置一块柔软的座垫

高中物理选修3-4全册导学案

选修3-4全册教学学案 选修3-4_11.1简谐振动 【学习目标】 1.认识弹簧振子并能判断出振动的平衡位置。 2.理解简谐运动的位移-时间图像是一条正(余)弦曲线,知道简谐运动图 像的意义。 3.能够根据简谐运动图像弄清楚各时刻质点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方向 和大小规律。 【自主学习】 1.弹簧振子 (1).组成:由______和________组成的系统叫弹簧振子,它是一个理想化 的模型(为什么?)。 (2).平衡位置:振子__________时的位置。 (3).机械振动:振子在______位置附近的________运动,简称________。 2.简谐运动及其图像 (1).简谐运动:质点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遵从___________规律,即它的振 动图像(x-t 图像)是一条________曲线。简谐运动是最简单、最基本的振动, 弹簧振子的运动就是__________。 (2).简谐运动的图像 ①坐标系的建立:在简谐运动的图像中,以横坐标表示______,以纵坐标表 示振子离开平衡位置的_________。 ②物理意义:表示振动物体的_______随_______的变化规律。 重点知识或易混知识 问题1.根据对平衡位置的理解,判断正误并举例说明 ① 在弹簧振子中弹簧处于原长时的状态为平衡状态。 ② 在弹簧振子中物块速度为零时的状态为平衡状态。 ③在弹簧振子中合外力为零时的状态为平衡状态。 问题2.振动图像的理解,结合判断正误 ① 如右图所示正弦曲线为质点的运动轨迹。 ② 如右图,3s 内的位移为x 1大小为cm cm 10910322=+。 ③ 如右图,3s 内的位移为x 2 大小为10cm 。 ④ 如右图,1.5s 时的速度方向为曲线上该点的切线方向。 ⑤ 0.5s 和1.5s 时的位移相同,速度也相同。 ⑥ 0.5s 和3.5s 时的位移相反,速度相反。 X X 1

初中物理弹力导学案

弹力 教学目标: 1.通过人对物体的作用,初步建立力的概念。 2.通过动手实验,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 3.通过探究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关系,领悟弹簧测力计的原理;通过观察和对比,认识弹簧测力计的构建和使用方法;通过实验操作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4.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 5.通过观察,知道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能量。 6.通过实验、观察、探究的方法感受弹力并感受到弹力变形的物体具有能量,培养学生的设计、实验、探究能力。 7.让他们学会观察,善于观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培养自学和运用工具的能力; 教学重点:力、弹力的概念及产生原因;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教学难点:力、弹力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课前预习 1.请同学们用自己的亲身体验来初步感受力; 2.通过已有生活中经验来感受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关系; 3.家庭活动:利用家中器物自制测力计 创设情景 古人在打猎、奔跑、搏斗、提重物的过程中都体会到了力的作用。 什么是力呢,它的产生需要怎样的条件呢? 课内探究 【问题1】力是什么? [思考]观察图 [百度图片] https://www.doczj.com/doc/4f12164089.html,/view/70fe3b373968011ca30091d0?fr=prin 请同学们说出图中的人都在做什么?这些作用都是由什么产生的? [合作探究] 学生通过现有器材感受人对物体的作用(推、拉、举、压) [交流] 1、讨论其他哪些物体可以产生同样效果? 2、如果要产生力,至少要涉及到几个物体?; 3、你能找到一个物体产生力的例子吗? 4、受力的物体与没有受力的时候发生了哪些变化? [总结] 1、人对物体的作用可以用对物体的作用来代替。 2、物理学中,把的作用称为力 3、产生力的两个物体分别称为物体和物体。 【问题2】弹性形变和弹力 [思考]力作用在物体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①拉橡皮筋②压气球③拉弹簧,并观察物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交流1]物体为什么会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做物体的。 [总结1] 1、物体的和的改变,叫做形变;

新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2全册导学案

新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全册导学案

目录 第四章第1节划时代的发现导 第四章第2节探究电磁感应的产生条件 第四章第3节楞次定律 第四章第4节《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第四章第5节《电磁感应规律的应用》 第四章第5节《电磁感应规律的应用》 第四章第6节《互感与自感》 第四章第6节《互感与自感》 第四章第7节《涡流电磁阻尼和电磁驱动》 第四章第《涡流电磁阻尼和电磁驱动》 第五章第1节交变电流 第五章第2节描述交变电流物理量 第五章第3节《电感和电容对交变电流的影响》第五章第4节变压器 第五章第5节《电能的输送》 第六章第1节传感器及其工作原理 第六章第2节传感器的应用(一) 第六章第3节传感器的应用(二) 第六章第4节传感器的应用实验

选修3-2第四章电磁感应 第1节《划时代的发现》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预习奥斯特梦圆“电生磁”;法拉第心系“磁生电”,初步了解物理学中奥斯特和法拉第的贡献。 二、预习内容 奥斯特梦圆“电生磁”标题和法拉第心系“磁生电”标题。 问题1:奥斯特在什么思想的启发下,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的? 问题2: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能说明他是一个“幸运儿”吗?是偶然还是必然? 问题3:1803年奥斯特总结了一句话内容是什么? 问题4:法拉第在了奥斯特的电流磁效应的基础上,思考对称性原理,从而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 问题5:其他很多科学家例如安培,科拉顿等物理学家也做过磁生电的试验,可他们都没有成功,他们问题出现在那里? 问题6:法拉第经过无数次试验,经历10年的时间,终于领悟到了什么? 问题7:什么是电磁感应?什么是感应电流? 问题8:通过学习你从奥斯特、法拉第等科学家身上学到了什么? 问题9: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法拉第的生平,详细写出法拉第一生中的伟大成就和伟大发现。 三、提出疑惑

物理选修3-1学案

第1章静电场 第1节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 1.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______电荷和________电荷.电荷间的作用规律是:同种电荷相互______,异种电荷相互________. 2.用毛皮摩擦橡胶棒时,橡胶棒带____________电荷,毛皮带__________电荷.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玻璃棒带______电荷,丝绸带______电荷. 3.原子核的正电荷数量与电子的负电荷数量一样多,所以整个原子对外界表现为________.金属中距离原子核最远的电子往往会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在金属中自由活动,这种电子叫做________________.失去这种电子的原子便成为带____电的离子.离子都在自己的平衡位置上振动而不移动,只有自由电子穿梭其中.所以金属导电时只有________在移动. 4.把带电体移近不带电的导体,可以使导体靠近带电体的一端带________,远离的一端带________这种现象叫静电感应.利用静电感应使物体带电叫________起电.常见的起电方式还有________和________等. 5.电荷既不能创生,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______到另一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____________到另一部分. 6.物体所带电荷的多少叫________________.在国际单位制中,它的单位是________,用________表示. 7.最小的电荷量叫________,用e表示,e=________.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都等于e的____________.电子的电荷量与电子的质量之比叫做电子的________.

一、电荷 [问题情境] 在干燥的冬天,当你伸手接触金属门把的一刹那,突然听到“啪”的一声,手麻了一下,弄得你虚惊一场,是谁在恶作剧?原来是电荷在作怪. 1.这些电荷是哪里来的?物质的微观结构是怎样的?摩擦起电的原因是什么? 2.什么是自由电子,金属成为导体的原因是什么? 3.除了摩擦起电,还有其它方法可以使物体带电吗? [要点提炼] 1.摩擦起电的原因:在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一些束缚不紧的电子会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于是原来呈电中性的物体由于得到电子而带____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则带____电.2.感应起电的原因:当一个带电体靠近导体时,由于电荷间的相互吸引和排斥,导体中的自由电子便会趋向或远离带电体,使导体靠近带电体的一端带____电荷,远离的一端带____电荷.3.常见的起电方式有摩擦起电、感应起电和接触起电.三种起电方式的实质都是________ 的转移.[问题延伸] 感应起电现象中实验物体必须是导体吗? 二、电荷守恒定律 [问题情境]

高中物理选修3-4导学案---12.5

第十二章机械波 选修3-4 12.5多普勒效应 【教学目标】 1.知道波源的频率与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的区别. 2.知道什么是多普勒效应,知道它是波源与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时产生的现象。 3.了解多普勒效应的一些应用. 重点:1.知道波源的频率与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的区别. 2.多普勒效应的定义及产生条件; 难点:波源的频率与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的区别. 【自主预习】 1.波源与观察者互相________或者互相________时,接收到的频率都会________,这种现象叫做多普勒效应。 2.当波源与观察者相对静止时,1 s内通过观察者的波峰(或密部)的数目是一定的,观察到的频率________波源振动的频率;当波源与观察者相向运动时,1 s内通过观察者的波峰(或密部)的数目________,观察到的频率________;反之,当波源与观察者互相________时,观察到的频率________。 3.多普勒效应在科学技术中有广泛的应用。交通警察可以用来测量汽车的________,医生可用来测量血流的速度,这种方法俗称为“________” 注意:①在多普勒效应中,波源的频率是不改变的,只是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观察者感到频率发生了变化。

②多普勒效应是波动过程共有的特征,电磁波和光波也会发生多普勒效应。 4.应用 ①超声波测速:发射装置向行进中的车辆发射频率已知的超声波,同时测量反射波的频率。据反射波频率的变化的多少可以知道车辆的速度。 ②红移现象:在20世纪初,科学家们发现许多星系的谱线有“红移现象”,所谓“红移现象”,就是整个光谱结构向光谱红色的一端偏移,这种现象可以用多普勒效应加以解释:由于星系远离我们运动,接收到的星光的频率变小,谱线就向频率变小(即波长变大)的红端移动。 ③医用“彩超”:向人体发射频率已知的超声波,超声波被血管中的血液反射后被仪器接收。测出反射波的频率变化,就能知道血流的速度,据此诊断疾病。 ④可据火车汽笛的音调的变化可以判断火车是进站还是出站;据炮弹飞行的尖叫声可以判断炮弹飞行的方向等。 【典型例题】 一、多普勒效应的产生 【例题1】下面说法巾正确的是 ( ) A.发生多普勒效应时,波源的频率变化了 B.发生多普勒效应时,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发生变化 C.多普勒是在波源与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时产生的 D.多普勒效应是由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首先发现的

初中物理导学案论文

初中物理导学案编写心得体会 如今,导学案无疑已成为新式课堂的载体。一份高质量的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航标,指引着学习的方向。导学案有着如此重要作用和地位,在编写初中物理导学案的过程中,做好以下几点显得尤为重要: 一、确立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 在编写导学案时,教师要把角色转变,把导学案的“学习目标”和传统教案中的“教学目标”区分开来。“学习目标”应体现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出发点是为学生学习指明方向。注意“学习目标”的表述程度,编写时应少一些概括性的语言,要让学生看得懂,具有可操作性,语言必须做到准确、具体、通俗易懂。 其次,学习目标应面对全体学生。学生是具有差异性的个体,他们的认知水平各有不同,“学习目标”的制定应根据学生学情,分层制定。既要有适合绝大多学生的“普遍目标”,又要有适当的、适合学生成长的“发展性目标”。这样从目标上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第三,学习目标应体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更重视学生学习方法、技能和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制定导学案的“学习目标”要能显现出这样的特点。“学习

目标”中应明确规定学生必须要亲自经历的探究过程;当然,所制定的目标也要具有可行性,切勿让学生感到高不可攀。 二、编写好预习作业,做足课前准备工作。 课前预习环节是课堂延伸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能否通过课前预习为课堂学习做足准备,我认为,编写几条科学合理的预习作业显得尤为重要。 1.预习作业要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物理广泛联系日常生活和生产,我们要抓住这一可利用的特点,利用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上课前就把学生的心拉进课堂,这样学生就能主动学习。如:向家长了解并思考,刚洗好的衣服应该怎样晾晒?秋收之后,家里人是怎么晾晒稻谷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学生自然会乐于去做 这些题目,同时对课堂将要学习的知识产生期待感,课堂就不容易开小差。 2.预习作业应有适当的动手实验内容。 有些导学案的预习作业把课本上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以 填空的形式罗列出来。学生在完成此类预习的时候,直接打开课本,依葫芦画瓢,脑子中却毫无印象。这样就失去了预习的意义和价值,反而浪费时间。老师在编写导学案预习作业的时候要注意少一些“死知识”,多一些“做一做”。如:在手背上涂一些白酒,白酒会,同时手背会有的感觉,

超级资源:高中物理选修3-1复习全套导学案(附练习与答案)

第1课时 电荷守恒定律 库仑定律 导学目标 1.能利用电荷守恒定律进行相关判断.2.会解决库仑力参与的平衡及动力学问题. 一、电荷守恒定律 [基础导引] 如图1所示,用绝缘细线悬挂一轻质小球b ,并且b 球表面镀有一层 金属膜,在靠近b 球旁有一金属球a ,开始时a 、b 均不带电,若给a 球带电,则会发生什么现象? [知识梳理] 1.物质的电结构:构成物质的原子本身包括:__________的质子和 __________的中子构成__________,核外有带________的电子,整个原子对外

图2 ____________表现为__________. 2.元电荷:最小的电荷量,其值为e =________________.其他带电体的电荷量皆为元电荷的__________. 3.电荷守恒定律 (1)内容:电荷既不会创生,也不会消灭,它只能从一个物体________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________到另一部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____________. (2)起电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应起电. (3)带电实质:物体带电的实质是____________. 思考:当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电金属球相互接触时,它们的电荷如何分配? 二、库仑定律 [基础导引] 如图2所示,两个质量均为m 的完全相同的金属球壳a 和b ,其 壳层的厚度和质量分布均匀,将它们固定于绝缘支座上,两球心 间的距离l 为球半径的3倍.若使它们带上等量异种电荷,电荷 量的绝对值均为Q ,试比较它们之间的库仑力与kQ 2 l 2的大小关系, 如果带同种电荷呢? [知识梳理] 1.点电荷: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当带电体本身的______和________对研究的问题影响很小时,可以将带电体视为点电荷. 2.库仑定律 (1)内容: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与它们的电荷量的乘积成____________,与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________,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________上. (2)公式:F =________________,其中比例系数k 叫做静电力常量,k =9.0×109 N·m 2/C 2. (3)适用条件: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 3.库仑定律的理解:库仑定律的适用条件是真空中的静止点电荷.点电荷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当带电体间的距离远远大于带电体的自身大小时,可以视其为点电荷而适用库仑定律,否则不能适用. 思考:在理解库仑定律时,有人根据公式F =k q 1q 2 r 2,设想当r →0时得出F →∞的结论, 请分析这个结论是否正确 . 考点一 电荷守恒定律及静电现象 考点解读 1.使物体带电的三种方法及实质 摩擦起电、感应起电和接触带电是使物体带电的三种方法,它们的实质都是电荷的转

八年级物理: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学案示例(教学设计)

( 物理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八年级物理: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学案示例(教学设计) Physics covers a wide range. There are many occupations related to physics. A good study of physics also provides better conditions for employment.

八年级物理: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学案 示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l.理解合力的概念。 2.掌握同一条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二)教具 铁架台、两个弹簧秤、大弹簧、刻度尺。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力? 2.力产生的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 二、新课引入

教师:我们见过的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而且很多物体往往同时受到几个力的作用。例如,教室里的日光灯受重力和两条绳索的拉力;你们用的课桌受重力、地面对它的支持力和书本向下压的力。我们今天学习物体同时受几个力的有关情况。 三、什么是合力 教师:两个小孩同时用力提起一桶水,一个大人用一个力就能提起来,大人的一个力所产生的效果跟两个小孩的两个力同时作用的效果相同。一个同学拉车,另一个同学帮助他推车,此时车受到推力和拉力,但是一个力气大的同学一个人就可以拉着车前进。力气大的同学的一个拉力产生的效果跟两个同学的拉力和推力同时作用的效果相同。 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两个力共同作用所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两个力的合力。 提水桶时,大人的力叫做两个小孩的力的合力。推车时,力较大的同学的拉力叫做那两个同学的推力和拉力的合力。 三、力的合成

人教版初中物理导学案教案V311163(19)

第二节《熔化和凝固》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 2.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3. 三、德育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善于实践和勇于克服困难的良好意志和品质.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并用图象表示出来. ●教学方法 ●教学用具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师]春天来了,河面上的冰开始熔化成水.炎炎的夏天,洒在地上的水干了,变成看不见的水蒸气,跑得无影无踪.想了解这是为什么吗?我们从这节课开始学习.在你们小学《自然常识》中学过自然界的物质,还记得吗? [生甲]自然界的物质常以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态存在着. [生丙]物质的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物体温度发生变化时,物质的状态也往往发生改变. [师]大家回答地很好.确实是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通常是固态的铝、铜、铁等金属,在很高的温度时也会变成液态、气态;通常是气态的氧气、氮气、氢气等,在温度很低时也会变成液态、固态.那么,水结成冰和冰熔化成水属于什么过程? [生甲]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melting). [生丙]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solidification). [生丁]水结成冰属凝固过程.

3-3-3高中物理选修3-3导学案

【课题名称】分子间的作用力课型新授课课时 3 【学习目标】1、知道分子间存在空隙;且同时存在着引力和斥力,实际表现出来的分子力是引力和斥力的合力。 2、了解分子力为零时,分子间距离r0的数量级。 3、知道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特点 【学习重点】分子间存在空隙;且同时存在着引力和斥力,实际表现出来的分子力是引力和斥力的合力。 【学习难点】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特点 【学法指导】自主阅读、合作交流 【导学过程】(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程序、问题)【导学笔记】 预习导学(10分钟) 课前自主学习 一、请学生自主学习教材第七章第3节P8至P9。“快速阅读,完成下列 问题,将问题答案用铅笔划在书上” 1.分子之间有空隙 扩散现象和布朗运动表明,同时也反映了。 问题1:哪些事实也可以说明分子间是有空隙的? 2.分子间的作用力 深入的研究表明,两个相近的分子之间同时存在着引力和斥力,实际表现出来的分子力即为两者的合力。为了便于理解,分子间作用力的合力可以用弹簧连接着的两个小球间的作用力来模拟:拉伸时表现为引力,压缩时表现为斥力。它们随分子间距离变化的情况可用图7.3–1表示。自己懂了什么,还有 哪些问题没弄透。 学生代表发言 问题二、结合分子力作用曲线,总结出 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特点 3、简述分子动理论的主要内容 展示导思(25分钟) 课中合作探究 例1、关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的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当分子间的距离r=r0时,分子力为零,说明此时分子间不存在作用 力 B.当r>r0时,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增大分子间引力和斥力都增大,但引 力比斥力增加得快,故分子力表现为引力 C. r<r0时,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增大分子间引力和斥力都增大,但斥力 比引力增加得快,故分子力表现为斥力 D.当分子间的距离r>10-9m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可以忽略不计 例2、两个分子从靠近的不能再近的位置开始,使二者之间的距离逐渐增 大,直到大于分子直径的10倍以上,这一过程中关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力的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在减小 B.分子间的斥力在减小,引力在增大 C.分子间的作用力在逐渐减小 D.分子间的作用力,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到零 例3、对下列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两块铁经过高温加压将连成一整块,这说明铁分子间有吸引力 B.一定质量的气体能充满整个容器,这说明在一般情况下,气体分子间 的作用力很微弱 C.电焊能把二块金属连接成一整块是分子间的引力起作用 D.破碎的玻璃不能把它们拼接在一起是因为其分子间斥力作用的结果 小组交流与讨论 7.3–1

初中物理导学案心得体会

初中物理导学案心得体会 物理备课组:黄勇迄今为止,物理教学使用“导学案”辅助教学工作已经整整两年了,本组教师回顾这段时间来使用“导学案”辅助教学,有成功,也有失败,感受颇多,以便后续工作的有效开展,在此,作简要总结。 一、近一年来所做的工作: 1、备课组集体教研,分工合作,用集体的智慧编写导学案; 2、备课组根据导学案制作相应课件,资源共享; 3、教师对导学案进行二次备课,使用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修改、增删,使之更合理、更科学。 二、导学案使用过程取得的成绩: 1、导学案集中了备课组的集体智慧,有利于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2、明确目标,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做到心中有数; 3、导学案提纲挈领,重难点突出,易于学生预习和复习。知识点详尽、清晰,典型例题覆盖面广,有利于教学; 4、导学案的运用使得课堂更有序更高效。课上利用拓展思考以激励学生的学习与探究热情,体验成功的快乐; 5、课后完成“分层训练”并及时批改,使教师真真正正的掌控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不足之处: 1、各章节标准型”和教学“柔性”的矛盾; 2、上课依照导学案流程,程序性强,学生边听边练,耗时多,对教学进度有一定影响;缺少给学生思考空间,某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我调节和提高; 3、重统一性评价,轻差异性评价“导学案”中题量较多,使得学生负担加重;学生本身学习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导学案在使用的过程中不能体现学生的差异,不利于中等偏下的学生掌握课堂的内容; 4、重导学案的使用,轻教材的使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是只专注于教学案上的知识,忽略了课本,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5、各章由不同教师执笔完成,虽经过全组统一协调修改,但在实际教学中,不同层次的学生仍然存在差异。

高中物理选修3-3导学案--3-3-17

高二物理期中复习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如图是观察布朗运动时每隔30,记录1次的微粒位置连线图,开始时微粒在位置1,以后的位置依次是2、3、4、……,由此图得到的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A.此图反映了观察时间内微粒的运动轨迹 B.此图只是间接地反映了液体分子运动是无规则运 动 C.若在第75 s再观察一次,微粒应处于位置3和位 置4连线的中点 D.微粒在从位置7到位置8的这30 s,内运动得最快 2、一定量的气体在某一过程中,外界对气体做了8×104J的功,气体的内能减少了1.2×105J,则下列各式中正确的是() A.W=8×104J,ΔU=1.2×105J ,Q=4×104J B.W=8×104J,ΔU =-1.2×105J ,Q=-2×105J C.W=-8×104J,ΔU=1.2×105J ,Q=2×104J D.W=-8×104J,ΔU =-1.2×105J ,Q=-4×104J 3.对于分子动理论和物体内能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不一定大,但分子平均动能一定大 B.理想气体在等温变化时,内能不改变,因而与外界不发生热交换 C.布朗运动是液体分子的运动,它说明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D.扩散现象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 4.如图所示,纵坐标表示两个分间引力、斥力的大小,横坐标表示两个分子的距离,图中两条曲线分别表示两分子间引力、斥力的大小随分子间距离的变化关系,e为两曲线的交点,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b为斥力曲线,cd为引力曲线,e点横坐标的数量级为10—10m B.ab为引力曲线,cd为斥力曲线,e点横坐标的数量级为10—10m C.若两个分子间距离大于e点的横坐标,则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斥力 D.若两个分子间距离越来越大,则分子势能亦越来越大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气体的温度升高时,分子的热运动变得剧烈,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撞击器壁时对器壁的作用力增大,从而气体的压强一定增大 B.气体体积变小时,单位体积的分子数增多,单位时间内打到器壁单位面积上的分子数增多,从而气体的压强一定增大 C.压缩一定量的气体,气体的内能一定增加 D.有一分子a从无穷远处趋近固定不动的分子b,当a到达受b的分子力为零处时,a具有的动能一定最大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高二人教版物理选修3-1 精品导学案:2.2 电动势

22 电动势 课前篇(学会自主学习——不看不清) 【学习目标】 1.知道电源是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2.了解电路中自由电荷定向移动过程中,静电力和非静电力做功与能量转化的关系.3.了解电源电动势的基本含义,知道它的定义式. 4.理解电源内电阻. 【自主预习】 1.在外电路中电流的方向? 2.电源是靠什么能力把负极的正电荷不断的搬运到正极以维持外电路中恒定的电流? 3.电动势 (1)定义:. (2)定义式:E= (3)单位: (4)物理意义:表示电源把能(非静电力做功)转化为能的本领大小.电动势越大,电路中每通过1C电量时,电源将其它形式的能转化成电能的数值就越多. 【我的困惑】 课上篇(学会合作交流——不议不明) 【要点突破】 1.电源 2.电动势 3.电源的内阻

【典例剖析】 【例1】关于电源的电动势,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电动势是表征电源把其它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本领的物理量 B.电动势在数值上等于电路中通过1C电量时电源提供的能量 C.电源的电动势跟电源的体积有关,跟外电路有关 D.电动势有方向,因此电动势是矢量 课后篇(学会应用与拓展——不练不通) 1.关于电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源可将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为电能 B.在电源内部,电源依靠库仑力搬移电荷 C.在电源内部,电荷只在非静电力作用下定向移动 D.电源就是产生电荷的装置 2.关于电动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电源内部把正电荷从负极移到正极,非静电力做功,电能增加 B.对于给定的电源,移动正电荷非静电力做功越多,电动势就越大 C.电动势越大,说明非静电力在电源内部把正电荷从负极向正极送单位电荷量做功越多 D.电动势越大,说明非静电力在电源内部把正电荷从负极向正极移送电荷量越多3.某闭合电路在一段时间里,电源中非静电力做功20J,则此过程中( ) A.电源中有20J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 B.外电路中所有用电器消耗的总电能为20J C.内电路中和外电路中总共消耗电能为20J D.此电源的电动势为20V 4.一台发电机用0.5A电流向外输电,在1min内将180J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则发动机的电动势为多少?

初中物理导学案的设计与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4f12164089.html, 初中物理导学案的设计与思考 作者:张忠旺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13期 摘要:目前初中物理导学案在编写设计方面还存在:“导学案”中没有发挥其导学的作用、“导学案”中的结构呈现犹如练习册、“导学案”中提出的问题几乎都是教师设定的,并非学生的真正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使用这样的“导学案”根本不能实现“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基于以上情况,笔者认为,非常有必要精心设计“导学案”,科学而又合理地进行“导学案”实验教学,实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统一,把教学过程变为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过程,从而使学生获取知识掌握方法、培养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关键词:初中物理导学案设计 利用“导学案”进行实验教学,能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实现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 为中心”转变,重构教与学关系的和谐统一;能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实现由单一的传授教学方式向“学教合一”教学方式转变,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还能改变常规的备课制度,实现教案与学案的有机统一,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统一,把教学过程变为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过程,从而使学生获取知识、掌握方法、培养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因此,针对“初中物理导学案的设计”有着现实的意义。然而,如何设计编写科学合理的“导学案”,筆者认为,主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基于学习目标的“导学案”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落实课程理念的重要环节。我们设计的“导学案”应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任务和要求,即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教师必须通过详细的教材内容分析和研究,知道要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让学生明确“学什么”。笔者认为,“导学案”制定的学习目标,应该是反映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可以是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或听教师讲授等)后产生的行为变化的最低表现水准或学习水平,因此,学习目标的确定必须遵从: 1、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行为的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以教师的教学目标为行为主体。 2、围绕“学生在学习之后能干些什么”或“学生将是什么样的”。 3、期望的现行的教学成果,而不是很远的未来。 4、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又要关注情感目标的达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