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Struts2 学习笔记'-马士兵

'Struts2 学习笔记'-马士兵

'Struts2 学习笔记'-马士兵
'Struts2 学习笔记'-马士兵

马原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第一节 认识与实践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科学的实践观 中国古代哲学中,实践被称为“践行”“实行”“行”,这里的行都主要指道德伦理行为。 西方哲学史上,亚里士多德研究实践,康德也研究实践,前者是专指人的生命活动,后者专指道德实践。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阐明了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强调哲学的重要使命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两层基本含义: 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 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2、实践的基本结构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1)实践主体

实践主题是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担负着设定实践目的、操作实践中介、改造实践客体的任务。 (2)实践客体 实践客体,是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客观世界≠客体,只有客观世界中被纳入实践活动的对象才能被认为是实践的客体。 (3)实践中介: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它包括:作为人的肢体延长、感官和大脑延伸、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语言 (4)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主体和客体通过中介产生三种关系: ①认识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②实践关系: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③价值关系:客体或主体活动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程度。 3、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 (1)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区别于人的纯主观活动; (2)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区别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3)时间具有社会历史性:区别于旧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但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一是亲自实践获得的经验;二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获得间接经验。 但不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

#马原笔记#第二章 第二节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一、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一) 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本身是主观的 客观:普遍有效的) 、 马克思主义: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所谓正确反映,是指真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认识对客体本质和规律的符合、一致和接近。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与旧唯物主义真理观的“符合论”的区别: 它认为真理与客观事物之间的符合关系,是建立在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基础上,是通过人的能动的反映活动而实现的,并且必然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而拓展和深化。 真理的客观性表现在:(以下答案不够完整,应从“客观是普遍有效”来解释) 1. 指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即真理作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本身也包含着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2. 指真理检验标准的客观性,即真理之所以是真理,并不是因为某位天才人物决断, 而是实践检验的结果,而实践本身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二)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p77-78 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1. 相互依存。 2. 相互包含。 经典真理观(看天) :反映论、可知论、符合论(一元性) 非经典真理观:共识论(集体知觉) ) 相互依存,是说人们对于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的每一个正确认识,都是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的认识,因而必然是相对的和有局限的;但是,在这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它又是对客观对象的正确反映,因而它又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相互包含,一是说,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真理性的相对性之中。任何真理所包含的客观内容都只能使人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把握到的,都只是对客观世界及其事物的一定范围、一定程度的正确反映。二是说,真理的相对性必然包含并表现着真理的绝对性。任何真理都与谬误有本质的区别,标志着人们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层次上达到了对于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包含着确定的客观内容。

自考本科《马原》第二章第二节重要考点:认识的辩证运动

自考本科《马原》第二章第二节重要考点:认识的辩证运动当你能飞的时候就不要放弃飞,当你能梦的时候就不要放弃梦,当你能爱的时候就不要放弃爱。生命太过短暂,今天放弃了明天就不一定能得到!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第二节认识的辩证运动 认识是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在实践中,人们先是产生感性认识,在感性认识积累的基础上,产生了理性认识,然后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去进行新的实践;在新的实践中又产生新的认识。人的认识就是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这样一个不断反复、无限发展的过程。 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1、认识的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 了解即可,常以选择题出现。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种反映有两种基本形式,即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这两种形式是由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特征所决定的。 先从客体方面来看。任何客体即认识对象都是现象与本质的统一体。反映事物现象的感性形式和反映事物本质的理性形式。 再从主体方面来看。作为认识主体的人,他的反映器官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感觉器官;一部分是思维器官(人脑)。一般地可以把感觉器官看作主要是反映客体的现象、外部联系,而思维器官则反映客体的本质、内部联系。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一般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 感性形式产生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分为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感觉是人脑通过人的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直接反映事物个别特性的认识。知觉是比感觉高一级的反映形式,它是感觉的综合,是把各种感觉集中在一起并把它们组合起来,形成对对象各方面外部特性的整体的认识。表象是事物感性形象在大脑中的再现,是指曾经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引起感觉的事物在离开人的感官以后,它的感性形象在人的大脑中重新浮现。 理性形式产生于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概念是对事物本质、全体的反映,它包含同类事物共同的、一般的特性。判断是概念的展开,是一种利用概念对事物做出某种判定的认识形式,这种判定反映了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和关系。推理是从事物的联系和关系中由已知合乎规律地推出未知的认识形式,它由判断所构成,是人们获得新知识的重要手段。

#马原笔记#第二章 第二节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第二节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一)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本身是主观的客观:普遍有效的) 经典真理观(看天):反映论、可知论、符合论(一元性) 非经典真理观:共识论(集体知觉) 马克思主义: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所谓正确反映,是指真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认识对客体本质和规律的符合、一致和接近。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与旧唯物主义真理观的“符合论”的区别: 它认为真理与客观事物之间的符合关系,是建立在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基础上,是通过人的能动的反映活动而实现的,并且必然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而拓展和深化。 真理的客观性表现在:(以下答案不够完整,应从“客观是普遍有效”来解释) 1.指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即真理作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本身也包含着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2.指真理检验标准的客观性,即真理之所以是真理,并不是因为某位天才人物决断, 而是实践检验的结果,而实践本身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p77-78 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1.相互依存。 相互依存,是说人们对于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的每一个正确认识,都 是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的认识,因而必然是相对 的和有局限的;但是,在这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 它又是对客观对象的正确反映,因而它又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相互包含。 相互包含,一是说,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真理性的相对性之中。任何真 理所包含的客观内容都只能使人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把握到的,都 只是对客观世界及其事物的一定范围、一定程度的正确反映。二是说, 真理的相对性必然包含并表现着真理的绝对性。任何真理都与谬误有 本质的区别,标志着人们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层次上达到了对于无限 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包含着确定的客观内容。

马原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认识和实践 第一部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客体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能动反映论的特点;理论意义。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 第二部分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第三部分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如何理解科学的实践观(概念定义;基本要素;基本特征) 关于认识本质的若干种看法(唯物/唯心;能动/被动)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辨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有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直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辨证关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是相互渗透,相互傲寒,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他们截然分开。 感性认是相理性认识是辨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国度,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产生正确的理论;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为群众掌握,才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实现由理论向实践的飞跃条件 ①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②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 ③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④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会导致经验论和唯理论的错误。经验论忽视理性认识,唯理论则轻视感性认识。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分别犯了类似经验论和唯理论的错误。

马原教案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原教案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教学目的】了解认识的本质、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实践的重要意义,把握真理的绝对性、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 1( 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2(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3( 真理及其检验标准 4(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5( 真理和价值的统一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第一~时间决定了认识的发生。首先~劳动实践活动为认识的发生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其次~劳动实践活动不仅促进了人脑的发展~而且通过活动的内化产生了人所特有的认识结构和认识图示~形成了专属于人的认识能力。最后~劳动实践活动促进了人的社会交往和语言、符号的产生~使人的认识活动获得了不同于生物遗传的社会遗传方式第二~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 实践决定认识的形成和发展 首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的《冬夜书示自律》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 其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恩格斯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根本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 “知行始终不相离~知行相资以为用”~“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 。 -----王夫之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在认识问题上有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唯物主义反映论: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唯心主义先验论: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的认识本质观 1(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观点:从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基本立场出发~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否认认识的对象是物质世界~认为认识是一种主观自生的、不受物质决定的 东西。 唯心主义先验论的代表:从西方古代的“回忆说”,把认识看作是人对头脑中已经潜在具有的东西的一种回忆,~中国古代“生而知之”和“良知”、“良能”的认识论思想~一直到西方近代的“天赋观念”说~都是唯心主义先验论的不同形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