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中医考研方剂学大纲版完美打印版

2017中医考研方剂学大纲版完美打印版

2017中医考研方剂学大纲版完美打印版
2017中医考研方剂学大纲版完美打印版

解表剂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

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外感风寒表虚

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小青龙汤桂芍麻,干姜辛草夏味加;外束风寒内停饮,散寒蠲饮效堪夸。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九味羌活汤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九味羌活配防风,细辛苍术白芷芎;黄芩生地同甘草,发汗祛湿里热清。风寒湿邪,内有蕴热

银翘散辛凉透表,清热解毒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宣温热煮勿过。温病初起

桑菊饮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风温初起,表热轻证

麻杏石甘汤辛凉疏表,清肺平喘外感风邪,邪热壅肺

香苏散/ 理气解表香苏散纳草陈皮,外感风寒气滞宜;寒热头痛胸脘痞,解表理气此方施。外感风寒,内有气滞

败毒散散寒祛湿,益气解表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同;瘟疫伤寒噤口痢,祛邪扶正有奇功。气虚,外感风寒湿表;痢疾再造散助阳益气,解表散寒再造散用参芪甘,桂附羌防芎芍参;细辛加枣煨姜煎,阳虚无汗保平安。阳气虚弱,外感风寒

加减葳蕤汤滋阴解表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甘草桔梗随;大枣薄荷生葱白,滋阴发汗最相宜。素体阴虚,外感风热

*正柴胡饮/ 解表散寒正柴胡饮平散方,芍药防风陈草姜;轻疏风邪解热痛,表寒轻证服之康。外感风寒轻证

*升麻葛根汤解肌透疹阎氏升麻葛根汤,芍药甘草合成方;麻疹初起出不畅,解肌透疹此方彰。麻疹初起

*柴葛解肌汤解肌清热柴葛解肌芷桔羌,膏芩芍草枣生姜;恶寒渐轻热增重,解肌清热此方良。外感风寒,郁而化热

*麻附细辛汤助阳解表素体阳虚,外感风寒;暴喑*参苏饮益气解表,理气化痰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干葛木香甘桔茯,气虚外感最相宜。气虚外感,内有痰湿

*葱白七味饮/ 养血解表葱白七味外台方,新豉葛根与生姜;麦冬生地千扬水,血虚外感最相当。血虚外感风寒

泻下剂大承气汤峻下热结阳明腑实;热结旁流;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发狂

大陷胸汤泻热逐水大黄芒硝甘遂水热互结之结胸

大黄牡丹汤泻热破瘀,散结消肿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瓜子芒硝尝;肠痈初起右腹痛,泻热攻瘀自能康。肠痈初起,湿热瘀滞温脾汤攻下冷积,温补脾阳温脾附子与干姜,参草芒硝归大黄;寒热并行兼补泻,温通冷积效相当。阳虚寒积

十枣汤攻逐水饮悬饮;水肿

济川煎温肾益精,润肠通便济川归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从;便结体虚难下夺,寓通于补法堪宗。肾阳虚弱,精津不足黄龙汤攻下通便,补气养血大承气+ 当归参草姜枣桔梗阳明腑实,气血不足新加黄龙汤滋阴益气,邪热通便新黄龙汤草硝黄,人海玄参麦地归。(调胃承气+ 增液+ 人海归姜) 热结里实,气阴不足*大黄附子汤温里散寒,通便止痛大黄附子细辛寒积里实

*麻子仁丸润肠泄热,行气通便麻子仁丸治脾约,芍麻枳朴杏黄餐;润而甘缓布津液,脾虚胃热自能安。胃肠燥热,脾约便秘*舟车丸行气逐水舟车牵牛及大黄,遂戟芫花槟木香;青桔二皮加轻粉,燥实阳水却相当。水热内壅,气机阻滞*增液承气汤滋阴增液,邪热通便增液汤用玄地冬,滋阴润燥有殊功;热病津枯肠燥结,增水行舟便自通。热结阴亏

和解剂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伤寒少阳;热入血室;黄疸

蒿芩清胆汤清胆利湿,和胃化痰蒿芩清胆枳竹茹,陈夏茯苓碧玉入;热重寒轻痰湿重,胸痞呕恶总能除。少阳湿热

达原饮开达膜原,避秽化浊达原厚朴槟草果,知母黄芩草芍药。瘟疫疟疾,邪伏膜原

四逆散透邪解郁,疏肝理脾柴枳实芍草阳郁厥逆;肝脾气郁

逍遥散疏肝解郁,养血健脾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解郁疏肝兼理脾,调经八味丹栀著。肝郁血虚脾弱

半夏泻心汤寒热平调,消痞散结连芩半夏参草姜枣寒热错杂之痞证

*痛泻要方补脾柔肝,祛湿止泻痛泻要方用陈皮,术芍防风痛泻医;此乃肝实乘脾证,治贵泄肝与和脾。脾虚肝旺之痛泻

*当归芍药散/ 疏肝健脾.活血化瘀.健脾湿当归芍药用川芎,白术苓泽六味同;妊娠腹中绵绵痛,调肝理脾可为功。妇人妊娠,肝郁气滞脾虚湿盛,腹中疠痛

清热剂白虎汤清热生津气分热盛

竹叶石膏汤清热生津,益气和胃竹叶石膏汤人参,麦冬半夏甘草承;再加粳米同煎服,清热益气养阴津。伤寒.温病.暑病余热未清,气津两伤清营汤清营解毒,透热养阴清营汤是鞠通方,热入营分阴血伤;犀角丹玄连地麦,银翘竹叶卷心尝。热入营分

犀角地黄汤清热解毒,凉血散瘀犀角地黄芍药丹,血升胃热火邪干;斑毒阳黄皆堪治,热燔血分服之安。热入血分,热扰心神热伤血络,蓄血留瘀清瘟败毒饮清热解毒,凉血泻火清瘟败毒地连芩,丹膏栀草竹叶临,犀角玄翘知芍桔,清热解毒亦滋阴。瘟疫热毒,充斥内外,气血两燔

凉膈散泻火通便,清上泻下凉膈硝黄栀子翘,黄芩甘草薄荷饶;竹叶蜜煎疗膈上,清上泻下邪热消。上中二焦邪郁生热

普济消毒饮清热解毒,疏风散邪普济消毒勃芩凉,甘桔兰根蒡翘玄;升柴陈薄僵蚕入,大头瘟毒服此先。大头瘟

仙方活命饮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仙方活命金银花,防芷归陈草芍加;贝母蒌根加乳没,山甲角刺酒煎佳。阳证痈疡肿毒初起

龙胆泻肝汤清泻肝胆实火.清理肝胆湿龙胆泻肝芩柴,生地车前泽泻偕;木通甘草当归合,肝经湿热力能排。肝胆实火上炎,肝胆湿热下注

左金丸清泻肝火,降逆止呕黄连吴茱萸肝火犯胃

泻白散清泻肺热,止咳平喘泻白桑皮地骨皮,甘草粳米四般宜;热伏肺中成喘嗽,清泻肺热此方施。肺热喘咳

清胃散清胃凉血清胃散用升麻连,当归生地牡丹全;或益石膏平胃热,口疮吐衄及牙宣。胃火牙痛

玉女煎清胃热,滋肾阴玉女煎用熟地黄,膏知麦冬牛膝襄;胃火阴虚相因病,牙痛齿衄宜煎尝。胃热阴虚

芍药汤清热燥湿,调气和血芍药汤中用大黄,芩连归桂槟草香;清热燥湿调气血,下利腹痛自安康。湿热痢疾

白头翁汤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白头翁汤热痢方,连柏秦皮四药良;味苦性寒能凉血,坚阴治痢在清肠。热毒痢疾

青蒿鳖甲汤养阴透热青蒿鳖甲知地丹,热至阴来仔细看;夜热早凉无法出,养阴透热服之安。温病后期,邪伏阴分

*栀子豉汤/ 清热除烦热扰胸膈

*黄连解毒汤泻火解毒三焦火毒

*五味消毒饮清热解毒,消散疔疮五味消毒治诸疔,野菊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天葵子,痈疮肿痛亦堪灵。火毒结聚痈疮疖肿

*四妙勇安汤清热解毒,活血止痛四妙勇安金银花,玄参当归甘草加,清热解毒兼活血,热毒脱疽效堪夸。热毒炽盛之脱疽

*牛蒡解肌汤疏风清热,凉血消肿牛蒡解肌翘丹栀,夏枯荆薄石斛玄,疏风清热又散肿、牙痛颈毒皆可医。头面风热,颊项痰毒,风热牙痛*导赤散清心利水养阴导赤生地与木通,草梢竹叶四般攻;口糜淋病小肠火,引热同归小便中。心经火热

*泻黄散/ 泻脾胃伏火泻黄甘草与防风,石膏栀子藿香充;炒香蜜酒调和服,脾热口疮可见功。脾胃伏火证

*苇茎汤清肺化痰,逐瘀排脓苇茎汤方出千金,桃仁薏苡冬瓜仁;瘀热肺脏成痈毒,清热排脓病自宁。肺痈,热毒壅滞,痰瘀互结

*清骨散清虚热,退骨蒸清骨散用银柴胡,胡连秦艽鳖甲辅;地骨青蒿知母草,骨蒸痨热一并除。肝肾阴虚,虚火内扰

*秦艽鳖甲散滋阴养血,清热除蒸秦艽鳖甲治风劳,地骨柴胡及青蒿;当归知母乌梅合,止嗽除蒸敛汗高。阴亏血虚,风邪传里

*当归六黄汤滋阴泻火,固表止汗阴虚盗汗六黄汤,归柏芩连二地黄;倍用黄芩为固表,滋阴清热效相当。阴虚火旺盗汗

祛暑剂新加香薷饮祛暑解表,清热化湿香薷散用扁豆朴,祛暑解表化湿阻;易豆为花加银翘,新加香薷治阴暑。暑温夹湿,复感于寒清暑益气汤清暑益气,养阴生津清暑益气参草芪,当归麦味青陈皮;曲柏葛根苍白术,升麻泽泻枣姜随。暑热气津两伤

*香薷散/ 祛暑解表,化湿和中香薷散用扁豆朴,祛暑解表化湿阻;易豆为花加银翘,新加香薷治阴暑。阴暑

*清络饮祛暑清热清络饮用荷叶边,竹丝银扁翠衣添;鲜用辛凉轻清剂,暑伤肺络用之煎。暑伤肺经气分轻证*六一散清暑利湿暑湿证

*桂苓甘露饮清暑解热,化气利湿桂苓甘露猪苓膏,术泽寒水滑石草;祛暑清热又利湿,发热烦渴吐泻消。暑湿证

温里剂理中丸温中祛寒,补气健脾理中丸主理中乡,甘草人参术干姜;吐利腹痛阴寒盛,或加附子更扶阳。脾胃虚寒,阳虚失血小建中汤温中不虚,合里缓急小建中汤芍药多,桂姜甘草大枣和;更加饴糖为君药,阳虚劳损起沉疴。中焦虚寒,肝脾不和四逆汤回阳救逆四逆干姜草生附,回阳救逆辽寒厥。心肾阳衰寒厥证

回阳救急汤回阳固脱,益气生脉回阳救急用六君,桂附干姜五味群;加麝三厘或胆汁,三阴寒厥见奇勋。寒邪直中,真阳衰微当归四逆汤温经散寒,养血通脉当归四逆芍桂枝,细辛甘枣木通施;血虚受寒四末冷,温行经脉最相宜。血虚寒厥

阳和汤温阳补血,散寒通滞阳和汤擅治阴疽,鹿角胶和熟地需;甘草麻黄姜芥桂,煎时记用酒杯余。阴疽

*吴茱萸汤温中补虚,降逆止呕吴茱萸汤参枣姜,肝胃虚寒此法良;阳明寒呕少阴利,厥阴头痛亦堪尝。肝胃虚寒,浊阴上逆*大建中汤温中补虚,降逆止痛大建中汤蜀椒姜,配伍参饴建中阳;脘腹剧痛有头足,呕不能食急煎尝。中阳衰微,阴寒内盛*黄芪桂枝五益气温经,和血通痹黄芪桂枝五物汤,血痹芍药大枣姜。血痹证

表里双解大柴胡汤和解少阳,内泻热结大柴胡汤用大黄,枳夏芍芩同枣姜;少阳阳明同合病,和解攻里是良方。少阳阳明合病

防风通圣散疏风解表,泻热通便防风通圣大黄硝,麻黄荆芥栀芍翘;甘桔芎归膏滑石,薄荷芩术力偏饶。风热壅盛,表里俱实葛根芩连汤解表清热炙甘草协热下利

*石膏汤清热解毒,发汗解表石膏汤中配三黄,香豉栀子及麻黄。伤寒里热,表证未解*五积散发表温里.顺气化痰.活血消五积芎芷陈姜草,归芍半夏肉桂苓;厚朴麻黄苍桔梗,外感风寒内生冷。外感风寒,内伤生冷

补益剂四君子汤益气健脾脾胃气虚

参苓白术散益气健脾,渗湿止泻参苓白术扁豆呈,山药甘莲砂苡仁;桔梗上浮兼保肺,枣汤调服益脾神。脾虚湿生

完带汤补脾疏肝,化湿止带完带汤中二术陈,人参甘草车前仁;柴芍淮山黑芥穗,湿滞脾虚白带珍。脾虚肝郁,湿浊带下

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升阳举陷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劳倦内伤功独擅,气虚下陷亦堪珍。脾虚气陷,气虚发热

玉屏风散益气固表止汗玉屏风散术芪防,脾虚气弱汗多尝;守中实卫还疏表,补散兼施义须详。表虚自汗

生脉散益气生津,敛阴止汗人参麦冬五味子温热暑热,气阴两虚

四物汤补血调血营血虚滞

归脾汤益气补血,健脾养心归脾汤用参朮芪,归草茯神远志宜;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气血两虚,脾不统血

当归补血汤补气生血黄芪当归血虚阳浮发热证

内补黄芪汤补益气血,养阴生肌内补黄芪草姜枣,川芎官桂麦熟地;参苓远志归白芍,补益气血并生肌。痈疽溃后,气血皆虚

炙甘草汤益气滋阴,通阳复脉炙甘草汤参桂姜,麦地阿枣麻仁襄;心动悸兮脉结代,虚劳肺痿取之良。阴血阳气虚弱,心脉失养;虚劳肺痿六味地黄丸滋补肝肾肝肾阴虚

一贯煎滋阴疏肝一贯煎中生地黄,沙参归杞麦冬藏;少佐川楝泄肝气,阴虚胁痛此方良。肝肾阴虚,肝气郁滞

肾气丸补肾助阳肾气丸补肾阳虚,干地薯蓣及山萸;苓泽丹皮加桂附,水中生火在温煦。肾阳不足

地黄饮子滋肾阴,补肾阳,开窍

化痰

地黄饮子山萸斛,麦味菖蒲远志茯;苁蓉桂附巴戟天,少入薄荷姜枣服;

喑厥风痱皆可治,火归水中水生木。

下元虚衰,痰浊上泛之喑痱证

*人参蛤蚧散/ 补肺益肾,清热定喘宝鉴人参蛤蚧散,喘咳痰血与胸烦;桑皮二母杏苓草,若非虚热慎毋餐。脾胃气虚

*八珍汤/ 益气补血气血两虚

*人参养荣汤/ 补气养血,养心安神人参养荣本十全,去芎陈志五味添;食少神衰心气怯,养荣益气损能填。积劳虚损,四肢沉滞,骨肉酸疼

*泰山磐石散益气健脾,养血安胎泰山磐石八珍全,去茯加芪芩断联;再益砂仁与糯米,妇人胎动可安痊。气血虚弱堕胎滑胎

*补肺阿胶汤养阴补肺,镇咳止血补肺阿胶马兜铃,鼠粘甘草杏糯呈;肺虚火盛人当服,顺气生津嗽哽宁。肺虚热盛

*石斛夜光丸/ 滋阴补肾,清肝明目石斛夜光枳膝芎,二地二冬杞丝苁,青葙草决犀羚角,参味连苓蒺草风,

再与杏菊山药配,养阴明目第一功。

肝肾两亏,阴虚火旺

内障目暗,视物昏花

*大补阴丸滋阴降火大补阴丸是妙方,阴虚火旺效验彰;地黄知柏猪脊髓,龟板沉潜制亢阳。阴虚火旺

*虎潜丸滋阴降火,强壮筋骨虎潜足痿是妙方,虎骨陈皮并锁阳;龟板干姜知母芍,再加柏地作丸尝。肝肾不足,阴虚内热*七宝美髯丹/ 补益肝肾,乌发壮骨七宝美髯何首乌,菟丝牛膝茯苓俱;骨脂枸杞当归合,专益肝肾精血虚。肝肾不足

*左归丸滋阴补肾,填精益髓左归丸中山药地,萸肉枸杞与牛膝;菟丝龟鹿二胶合,壮水之主方第一。真阴不足

*左归饮/ 滋阴补肾三补+ 杞苓草真阴不足

*右归丸温补肾阳,填精益髓右归丸中地附桂,山药茱萸菟丝归;杜仲鹿胶枸杞子,益火之源此方魁。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右归饮/ 温肾填精三补+ 杜杞草桂附肾阳不足

*龟鹿二仙胶/ 滋阴填精,益气壮阳医便龟鹿二仙胶,人参枸杞熬成膏;滋阴益肾填精髓,精极用此疗效好。真元虚损,精血不足

安神剂朱砂安神丸镇心安神,清热养血安神丸剂不寻常,归草朱连生地黄;烦乱怔忡时不寐,镇心安神病自康。心火偏盛,阴血不足酸枣仁汤养血安神,清热除烦酸枣仁汤治失眠,川芎知草茯苓煎;养血除烦清内热,安然入睡梦乡甜。肝血不足,蓄热内扰天王补心丹滋阴清热,养血安神补心丹用柏枣仁,二冬生地与归身;三参桔梗朱砂味,远志茯苓养心神。阴虚血少,神志不安*珍珠母丸/ 滋阴养血,镇心安神珍珠母丸归地参,犀香龙苓柏子仁;更加酸枣定惊悸,阴血得养可宁神。阴血不足,肝阳偏亢*磁朱丸重镇安神,潜阳明目+神曲蜂蜜水火不济

*甘麦大枣汤养心安神,和中缓急,亦补脾气脏躁

*交泰丸/ 交通心肾黄连6 肉桂1 心肾不交

开窍剂*安宫牛黄丸清热解毒,开窍醒神安宫牛黄开窍方,芩连栀郁朱雄黄;犀角珍珠冰麝箔,热闭心包功效良。邪热内陷心包

*紫雪清热开窍,息风止痉紫雪犀羚朱朴硝,硝石金寒滑磁膏;丁沉木麝升玄草,热陷痉厥服之消。热闭心包,热盛动风*至宝丹化浊开窍,清热解毒至宝朱珀麝息香,雄玳犀角与牛黄;金银两箔兼龙脑,开窍清热解毒凉。痰热内闭心包

*紫金锭化痰开窍,辟秽解毒,消肿止痛感受秽恶痰浊之邪*苏合香丸芳香开窍,行气止痛苏合香丸麝息香,木丁熏陆荜檀襄;犀冰术沉诃香附,再加龙脑温开方。寒闭证

固涩剂牡蛎散敛阴止汗,益气固表牡蛎散内用黄芪,小麦麻黄根相宜;卫虚自汗或盗汗,收敛固表此方奇。体虚自汗,盗汗证九仙散敛肺止咳,益气养阴九仙散用乌梅参,桔梗桑皮贝母呈;粟壳阿胶冬花味,敛肺止咳气能增。久咳肺虚

真人养脏汤涩肠固脱,温补脾肾真人养脏木香诃,当归肉蔲与粟壳;术芍桂参甘草共,脱肛久痢即安和。久泻久利,脾肾虚寒四神丸温肾暖脾,固肠止泻四神骨脂与吴萸,肉蔻五味四般须;大枣生姜同煎烂,五更肾泻火衰宜。脾肾阳虚之肾泄证桑螵蛸散调补心肾,涩精止遗桑螵蛸散用龙龟,参苓远菖及当归;尿频遗尿精失固,补肾宁心法毋违。心肾两虚

固冲汤固冲摄血,益气健脾固冲汤中用术芪,龙牡芍萸茜草施;倍子海蛸棕炭合,崩中漏下总能医。脾肾亏虚,冲脉不固*金锁固精丸涩精补肾金锁固精芡实研,莲须龙牡沙苑填;莲粉糊丸盐汤下,肾虚精滑此方先。肾虚不固之遗精

*缩泉丸温肾祛寒,缩尿止遗缩泉丸治小便数,肾气虚寒失约束;山药合乌益智仁,糊丸服后收功速。膀胱虚寒证

*固经丸滋阴清热,固经止血固经丸用龟板君,黄柏椿皮香附群;黄芩芍药酒丸服,漏下崩中色黑殷。阳虚血热之崩漏

*易黄汤/ 健脾益肾,清热止带易黄山药与芡实,白果黄柏车前子;能消带下黏稠秽,补肾清热又祛湿。脾肾两虚兼湿热带下*清带汤/ 健脾止带合营清带汤中海螵蛸,龙牡茜草与山药;滋阴收涩又化瘀,带下赤白疗效好。脾虚湿滞带下赤白

理气剂柴胡疏肝散/ 疏肝行气,和血止痛柴胡疏肝芍药芎,枳壳陈皮草香附;疏肝解郁行气滞,胁肋疼痛自能除。肝气郁滞

半夏厚朴汤行气散结,降逆化痰半夏厚朴气滞疏,苓姜苏叶同辅助;加枣同煎名四七,痰涎结聚服之瘥。梅核气

瓜蒌薤白酒通阳散结,行气祛痰胸阳不振,痰气互结之胸痹轻证枳实薤白桂通阳散结,祛痰下气厚朴瓜蒌共成方胸阳不振,痰气互结

天台乌药散行气疏肝,散寒止痛天台乌药木茴香,川楝槟榔巴豆姜;再用青皮为细末,寒滞疝痛酒调尝。肝经寒凝气滞证

暖肝煎温补肝肾,行气止痛暖肝煎中用当归,杞苓乌药与小茴;行气逐寒桂沉配,小腹疝病一并摧。肝肾不足,寒滞肝脉

枳实消痞丸/ 消痞除满,健脾和胃枳实消痞四君先,麦芽夏曲朴姜连;脾虚寒热结心下,痞满食少用无偏。脾胃虚弱,寒热互结

苏子降气汤降气平喘,祛痰止咳苏子降气橘半归,前胡桂朴草姜依;下虚上盛痰喘咳,或入沉香去桂施。上实下虚喘咳证

定喘汤宣降肺气,清热化痰定喘白果与麻黄,款冬半夏白皮桑;苏子黄芩甘草杏,宣肺平喘效力彰。风寒外束,痰热内蕴

旋覆代赭汤降逆化痰,益气和胃仲景旋覆代赭汤,半夏参甘大枣姜;噫气不除心下痞,虚中实证此方尝。胃虚痰阻气逆证

橘皮竹茹汤降逆止呕,益气清热橘皮竹茹治呕逆,人参甘草枣姜益;胃虚有热失和降,久病之后更相宜。胃虚有热之呃逆

*越鞠丸行气解郁越鞠丸治六般郁,气血痰火食湿困;芎苍香附栀子曲,气畅郁舒痛闷伸。六郁证

*金铃子散疏肝泄热,活血止痛金铃子散止痛方,玄胡酒调效更强;疏肝泄热行气血,心腹胸肋痛经匡。肝郁化火

*厚朴温中汤行气除满,温中燥湿厚朴温中陈草苓,干姜草蔻木香并;煎服加姜治腹痛,虚寒胀满用皆灵。脾胃寒湿气滞证

*四磨汤/ 行气降逆,宽胸散结人榔沉乌肝气郁结

*加味乌药汤/ 行气活血,调经止痛加味乌药汤砂仁,香附木香乌草伦;配入玄胡工六味,经前胀痛效堪珍。气滞血瘀之痛经

*橘核丸行气止痛,软坚散结橘核丸中川楝桂,朴实延胡藻带昆;桃仁二木酒糊丸,颓疝痛丸盐酒吞。寒湿疝气

利血剂桃核承气汤逐瘀泻热桃核承气五般施,甘草硝黄并桂枝;瘀热互结小腹胀,如狂蓄血功最奇。下焦蓄血

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行气止痛血府当归生地桃,红花甘枳赤芍熬;柴胡芎桔牛膝等,血化下行不作痨。胸中血瘀

复元活血汤活血祛瘀,疏肝通络复原活血汤柴胡,花粉当归山甲俱;桃仁红花大黄草,损伤瘀血酒煎祛。跌打损伤,瘀血阻滞温经汤温经散寒,养血祛瘀温经汤用桂萸芎,归芍丹皮姜夏冬;参草阿胶调气血,暖宫祛瘀在温通。冲任虚寒,瘀血阻滞生化汤养血祛瘀,温经止痛生化汤宜产后尝,归芎桃草炮干姜;消瘀活血功偏擅,止痛温经效亦彰。血虚寒凝,瘀血阻滞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通络补阳还五赤芍芎,归尾通经佐地龙;四两黄芪为主药,血中瘀滞用桃红。中风之气虚血瘀证

小蓟饮子凉血止血,利水通淋小蓟饮子藕蒲黄,木通滑石生地襄;归草黑栀淡竹叶,血淋热结服之康。热结下焦之血淋

槐花散清肠止血,疏风行气槐花散用治肠风,侧柏芥穗枳壳从;等分为末米饮下,清肠凉血又疏风。风热湿毒,壅遏肠道咳血方清肝宁肺,凉血止血咳血方中诃子收,海石山栀共瓜蒌;青黛泻肝凉血热,咳嗽痰血此方投。肝火犯肺之咳血

黄土汤温阳健脾,养血止血黄土汤中生地黄,芩草阿胶术附襄;便后下血功专擅,吐衄崩中亦可尝。脾阳不足,脾不统血*七厘散活血散瘀,止痛止血七厘散是伤科方,血竭红花冰麝香;乳没儿茶朱共末,酒调内服外敷良。跌打损伤,筋断骨折*失笑散活血祛瘀,散结止痛失笑灵脂共蒲黄,等分为散醋煎尝;瘀滞少腹时作痛,祛瘀止痛效非常。瘀血停滞

*桂枝茯苓丸活血化瘀,缓消癥块金匮桂枝茯苓丸,芍药桃红共牡丹;等分为末蜜丸服,活血化瘀癥块散。瘀阻胞宫

*活络效灵丹活血祛瘀,通络止痛丹参归乳没气血凝滞

*丹参饮/ 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丹参饮中用檀香,砂仁合用成妙方;血瘀气滞两相合,心胃诸痛用之良。气血瘀滞,互结于中*大黄蛰虫丸去瘀生新大黄蛰虫蜜干漆,干地杏芍草黄芩;水蛭虻虫桃蛴螬,去瘀生新治五劳。五劳虚极

*十灰散凉血止血十灰散用十般灰,柏茜茅荷丹榈随;二蓟栀黄皆炒黑,凉降血逆此方推。血热妄行,上部出血*胶艾汤补血止血,调经安胎地芍芎归+ 草妇人冲任虚损

治风剂大秦艽汤疏风清热,养血活血大秦艽汤羌独防,芎芷辛芩二地黄;石膏归芍苓甘术,风邪散见可通尝。风邪初中经络

川芎茶调散疏风止痛川芎茶调散荆防,辛芷薄荷甘草羌;目昏鼻塞风攻上,正偏头痛悉能康。外感风邪头痛

羚角钩藤汤凉肝熄风,增液舒筋羚角钩藤茯菊桑,贝草竹茹芍地黄;阳邪亢盛成痉厥,肝风内动急煎尝。热盛动风

镇肝熄风汤镇肝熄风,滋阴潜阳镇肝熄风芍天冬,玄参龟板赭茵从;龙牡麦芽膝草楝,肝阳上亢奏奇功。类中风

大定风珠滋阴熄风大定风珠鸡子黄,胶芍三甲五味襄;麦冬生地麻仁草,滋阴熄风是妙方。阴虚风动

*消风散疏风除湿,清热养血玉真散治破伤风,牙关紧急反张弓;星麻白附羌防芷,外敷内服一方通。风疹、湿疹

*牵正散祛风化痰,通络止痉牵正散是杨家方,全蝎僵蚕白附襄;服用少量热酒下,口眼喎斜疗效彰。风中头面经络

*小活络丹祛风除湿.化痰通络.活血止小活络丹天南星,二乌乳没加地龙;寒湿瘀血成痹痛,搜风活血络脉通。风寒湿痹

*天麻钩藤饮平肝熄风.清热活血.益肝肾天麻钩藤石决明,栀杜寄生膝与芩;夜藤茯神益母草,主治眩晕与耳鸣。肝阳偏亢,肝风上扰*阿胶鸡子黄滋阴养血,柔肝息烽阿胶鸡子黄汤好,地芍钩藤牡蛎草,决明茯神络石藤,阴虚动风此方保。邪热久羁,灼烁阴血*玉真散/ 祛风定搐玉真散治破伤风,牙关紧急反张弓;星麻白附羌防芷,外敷内服一方通。破伤风

治燥剂杏苏散清宣凉燥,理肺化痰杏苏散内夏陈前,枳桔苓甘姜枣研;轻宣温润治凉燥,止咳化痰病自痊。外感凉燥证

清燥救肺汤清燥润肺,养阴益气清燥救肺参草杷,石膏胶杏麦胡麻;经霜收下冬桑叶,清燥润肺效可夸。温燥伤肺,气阴两伤养阴清肺汤养阴清肺解毒利咽养阴清肺麦地黄,玄参甘芍贝丹襄;薄荷共煎利咽膈,阴虚白喉是妙方。白喉之阴虚燥热

麦门冬汤清养肺胃,降逆下气麦门冬汤用人参,枣甘粳米半夏斟;肺痿咳逆因虚火,益胃生津降逆珍。虚热肺痿,胃阴不足百合固金汤滋养肺肾,止咳化痰百合固金二地黄,玄参贝母桔甘尝;麦冬芍药当归配,喘咳痰血肺家伤。肺肾阴亏,虚火上炎*桑杏汤清宣温燥,润肺止咳桑杏汤中象贝宜,沙参栀豉与梨皮;干嗽鼻涸还身热,清宣凉润燥能医。外感温燥

*增液汤增液润燥玄参麦冬生地阳明温病,津亏便秘*益胃汤/ 养阴益胃沙冬玉地冰[一味啥冬?一地冰] 胃阴亏虚

*玉液汤益气滋阴,固肾止咳玉液山药芪葛根,花粉知味鸡内金;消渴口干溲多数,补脾固肾益气阴。消渴气阴两虚证

*琼玉膏滋阴润肺,益气补脾人参生地茯苓白蜜肺痨肺肾阴亏

祛湿剂平胃散燥湿运脾,行气和胃平胃散用朴陈皮,苍术甘草四般宜;燥湿宽胸消胀满,调和胃气此方施。湿滞脾胃

藿香正气散解表化湿,理气和中藿香正气腹皮苏,甘桔陈苓术朴俱;夏曲白芷加姜枣,风寒暑湿并能除外感风寒,内伤湿滞

三仁汤/ 宣畅气机,清利湿热三仁杏蔻薏苡仁,朴夏通草滑竹群;开上宣中还渗下,湿温初起效堪珍。湿温初起,暑温夹湿

茵陈蒿汤清热利湿,退黄茵陈蒿汤大黄栀,瘀热阳黄此法施;便难尿赤腹胀满,清热利湿最相宜。湿热黄疸

二妙散清热燥湿黄柏苍术湿热下注

连朴饮清热化湿,理气和中连朴饮内用豆豉,菖蒲半夏芦根栀;胸脘痞闷兼吐泻,湿热为病皆可医。湿热霍乱

八正散清热泻火,利水通淋八正木通与车前,萹蓄大黄栀滑研;草梢瞿麦灯心草,湿热诸淋服即蠲。湿热淋证

五苓散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五苓散里用桂枝,泽茯猪苓白术施;原治太阳经腑病,亦治脾伤湿胜时。膀胱气化不利蓄水

猪苓汤利水,养阴,清热猪苓汤用猪茯苓,泽泻滑石阿胶并;小便不利兼烦渴,利水养阴热亦平。水热互结

防己黄芪汤益气祛风,健脾利水防己黄芪金匮汤,白术甘草枣生姜;汗出恶风兼身重,表虚湿盛服之康。表虚不固风水风湿

真武汤温阳利水真武汤壮肾中阳,附子苓术芍生姜;总因水停肢体肿,脾肾虚寒正可商。阳虚水泛

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健脾利湿苓桂术甘治饮邪,总因水湿困脾家;和以温药利小便,诸凡痰饮效堪夸。中阳不足之痰饮

实脾饮温阳健脾,行气利水实脾苓术与木瓜,甘草木香大腹加;草寇附姜兼厚朴,虚寒阴水效堪夸。脾肾阳虚,水气内停

*甘露消毒丹利湿化浊,清热解毒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陈滑石木通菖;芩翘贝母射干薄,湿热留连正治方。湿温时疫,邪在气分

*当归拈痛汤/ 利湿清热,疏风止痛当归拈痛羌防升,猪泽茵陈芩葛朋;二术苦参知母草,疮疡湿热服皆应。湿热痹证

*五皮散利水消肿,理气健脾五皮散用五种皮,苓腹陈姜桑白齐。脾虚湿盛

*萆薢分清饮温肾利湿,分清化浊萆薢分清石菖蒲,萆薢乌药益智俱;或益茯苓盐煎服,通心固肾浊精驱。下焦虚寒,膏淋白浊

*羌活胜湿汤祛风,胜湿,止痛羌活胜湿草独芎,蔓荆藁本与防风;湿邪在表头腰痛,发汗升阳有殊功。风湿在表之痹症

*独活寄生汤祛风湿,止痹痛

益肝肾,补气血

千金独活寄生汤,苓桂芎归芍地黄;参草羌防辛膝杜,冷风顽痹此方尝。肝肾两虚,气血不足,痹症日久

祛痰剂二陈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湿痰证

温胆汤理气化痰,和胃利胆温胆汤中苓半草,枳竹陈皮加姜枣;虚烦不眠证多端,此系胆虚痰上扰。胆郁痰扰证

贝母瓜蒌散润肺清热,理气化痰贝母瓜蒌花粉研,橘红桔梗茯苓添;呛咳咽干痰难出,润燥化痰病自安。燥痰咳嗽

清气化痰丸清热化痰,理气止咳清气化痰杏瓜蒌,黄芩枳茯胆星投;陈夏姜汁为糊丸,肺热痰稠此方优。痰热咳嗽

小陷胸汤清热化痰,宽胸散结小陷胸汤连夏蒌,宽胸开结涤痰优;膈上热痰痞满痛,舌苔黄腻服之休。痰热互结之结胸证半夏白术天麻化痰息风,健脾祛湿半夏白术天麻汤,苓草橘红大枣姜;眩晕头痛风痰症,热盛阴亏切莫尝。风痰上扰

*小半夏汤/ 和胃降逆,消痰蠲饮半夏生姜痰饮内停,心下痞闷*止嗽散/ 宣利肺气,疏风止咳止嗽散桔草白前,紫苑荆陈百部研;镇咳化痰兼解表,姜汤调服不必煎。风邪犯肺

*三子养亲汤温肺化痰,降气消食痰壅气逆食滞证

*滚痰丸/ 泻火逐痰滚痰丸是逐痰方,礞石黄芩及大黄;少佐沉香为引导,顽痰怪症力能匡。实热老痰

*苓甘五味姜/温肺化饮痰饮内蓄

*定痫丸/ 涤痰息风定痫二茯贝天麻,丹麦陈远菖蒲夏;胆星蝎蚕草竹沥,姜汁琥珀与朱砂。痰热痫证

消导化积剂保和丸消食和胃保和丸用曲山楂,陈翘茯苓莱菔夏;消食化滞和胃气,方中亦可用麦芽。食滞胃脘证

枳术丸健脾消痞枳实白术脾虚气滞,饮食停聚健脾丸健脾和胃,消食止泻健脾参术苓草陈,肉蔻香连合砂仁;楂肉山药曲麦炒,脾虚食停此方珍。脾虚食积

*木香槟榔丸行气导滞,攻积泄热木香槟榔牵牛入,大黄连柏与莪术;青皮香附共十味,湿热积滞可攻除。积滞内停,温蕴生热*枳实导滞丸消导化积,清热利湿枳实导滞首大黄,芩连曲术茯苓襄;泽泻蒸饼糊丸服,湿热积滞力能攘。湿热食积

枳实消痞丸/ 消痞除满,健脾和胃枳实消痞四君先,麦芽夏曲朴姜连;脾虚寒热结心下,痞满食少用无偏。脾虚气滞,寒热互结*葛花解酲汤分消酒湿,理气健脾葛花解酲泽二苓,砂寇青陈木香并;姜曲参术温健脾,分消寒化酒湿灵。酒积伤脾

*鳖甲煎丸/ 行气活血,祛湿化痰

软坚散结

鳖甲煎丸疟母方,庶虫鼠妇及蜣螂;蜂房石苇人参射,桂朴葶苈和硝黄;

疟缠日久胁下硬,癥消积化保安康。

疟病日久不愈

*海藻玉壶汤/ 化痰软件.理气散结.滋阴泻海藻玉壶带昆布,青陈二皮翘贝母;独活甘草夏归芎,消瘿散结效或睹。瘿瘤初起

*消瘰丸/ 清热滋阴,化痰散结医学心悟消瘰丸,牡蛎玄参贝母研;颈生瘰疬因痰火,化痰清热可渐安。肝肾阴亏所致的瘰疬

驱虫乌梅丸温脏安蛔乌梅丸味苦辛酸,连柏辛椒姜桂蠲;参归附子虚寒治,温脏安蛔法可传。脏寒蛔厥

*肥儿丸杀虫消积,健脾清热肥儿丸内有使君,肉蔻香连曲麦槟;猪胆为丸热汤下,疳虫食积一扫清。虫积腹痛,消化不良*化虫丸/ 驱杀肠中诸虫化虫鹤虱与使君,摈榔芜荑苦楝群;白矾胡粉糊丸服,肠胃诸虫永绝氛。肠中诸虫

*布袋丸/ 驱蛔消疳,补养脾胃布袋丸内用四君,芜荑芦荟共调匀;夜明砂与使君子,消疳去虫法可循。儿童虫疳

*伐木丸/ 健脾燥湿,泻肝消积伐木方中有绿矾,苍术酒曲醋糊丸;泻肝益脾消黄肿,钩虫为患效可观。色如黄土,食而不化

痈疡*犀黄丸解毒消痈,化痰散结,活血祛瘀

*投脓散托毒溃脓生黄芪当归穿山甲皂角刺川芎痈疡肿痛,正虚不托*小金丹化痰祛湿,祛瘀通络

2017考研中医综合真题含标准答案(完整)

2017考研中医综合真题含标准答案(完整) A型题(1-81题) 1.《素问·疏五过论》“尝贵后贱”可致“脱营”,其影响因素是B A.体质因素 B.社会环境因素 C.地理差异因素 D.季节因素 2.与“阳胜则阴病”,病理变化相关的是B A.互根互用 B.对立制约 C.交感互藏 D.相互转化 3.心火亢盛引动肝火而致心肝火旺,根据五行理论应选择的治则是C A.抑强 B.扶弱 C.泻子 D.补母 答案:C泻子。心为肝之子,子病导致母病,病因在子,因而泻其子。 4.根据《素问》,女子“面始焦,发始堕,面始白”与哪条经脉有关C 5.A.太阴脉衰 B.少阴脉衰 C. 阳明脉衰 D.少阳脉衰 6.“治痰先治气”的理论依据是C A.气能生津 B.气能载津 C.气能行津 D. 气能摄津 7.在奇经八脉中,与精冷不育证最密切相关的是B A.任脉 B.督脉 C.冲脉 D.带脉 8.依据《素问·刺志论》,能够导致气虚身热的原因是D 9.A.伤风

B.伤寒 C.伤湿 D.伤暑 10.下列选项中,属于三焦功能失司的病理变化是C A.水谷精微输布障碍 B.水谷受纳腐熟障碍 C.全身水液代谢障碍 D.糟粕传化排泄障碍 11.温热病过程中,邪热里结,阴液大伤,应选用的治则是D 12.A.治本 B.治标 C.先治标后治本 D.标本兼治 13.症见壮热、神昏,呼吸气粗,喉中痰鸣者属于B A.神乱 B.失神 C.假神 D.少神 14.动脉与紧脉均可见于B A.寒证 B.痛证 C.惊恐 D.宿食 15.促、结、代脉的共同特征是A A.脉来时止 B.脉来迟缓 C.脉来数急 D.脉来无力 13、呼吸微弱,手撒身软,汗出不止,二便失禁,舌淡白,脉微欲绝,所属的证候是D A气陷 B亡阳 C气逆 D气脱 14.症见咳嗽痰黄,发热,微恶风寒,苔薄黄,脉浮数者,宜诊断为D A.风寒犯表证 B.痰热壅肺证 C.风热犯表证

西医综合考试大纲

西医综合考试大纲 (2017年9月) Ⅰ.考试性质 西医综合(科目代码699)考试是为我校招收临床医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而设置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初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学术型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所需要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有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医学及相关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 西医综合考试范围为基础医学中的生理学、生物化学和病理学,临床医学中的诊断学和外科学总论。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医学学科中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基础医学约70%(其中生理学约25%;生物化学约25%;病理学约20%) 临床医学约30%(其中诊断学约25%;外科学总论约5%) 四、试卷题型结构

A型题第1~90小题,每小题1.5分,共135分 第91~12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B型题第121~15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X型题第151~18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Ⅳ.考查内容 一、生理学 (一)绪论 1.体液、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2.生理功能的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3.体内反馈控制系统。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 1.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单纯扩散、经载体和经通道易化扩散、原发性和继发性主动转运、出胞和入胞。 2.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由G蛋白偶联受体、离子通道受体和酶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3.神经和骨骼肌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及其简要的产生机制。 4.刺激和阈刺激,可兴奋细胞(或组织),组织的兴奋,兴奋性及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电紧张电位和局部电位。 5.动作电位(或兴奋)的引起和它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 6.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7.横纹肌的收缩机制、兴奋-收缩偶联和影响收缩效能的因素。 (三)血液 1.血液的组成、血量和理化特性。 2.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生理特性和功能。 3.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方剂学笔记

00绪论 绪言 1、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2、方剂是在辩证审因、决定治法之后,选择适宜的药物,按照组方原则,酌定用量、用法及剂型,妥善配伍而成的药物组合 3、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是《五十二病方》。 4、《黄帝内经》载方13首。 5、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共收载方剂314首。“方书之祖” 6、晋唐时期,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前者载方5300余首,后者载方2 7 8、金元时期。 9、明清时期,明·朱橚《普济方》,载方61739首,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方书。 10、方论方面,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药方论》是首次依据君臣佐使剖析组方原理的专著。其后又有明吴昆的《医方考汪昂的《医方集解》。 方剂与治法 常用治法:汗和下消吐清温补。 汗法:通过开泄腠理,促进发汗,使外感六淫之邪由肌表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汗法不仅能发汗,尚能祛邪于外,透邪于表其血,调和营卫。“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因其轻而扬之” 吐法:通过引起呕吐,使停留于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排出的治法。“其高者,因而越之” 下法:通过荡涤肠胃,泻下大便或积水,使停留于肠胃的宿食、燥屎、痰结等从下而出的治法。“其下者,引而竭之” 和法:通过和解或调和作用,以达到消除病邪的治法。“伤寒邪气在表者,必渍形以为汗;邪气在里者,必荡涤以为利。其不内,半表半里,既非发汗之所宜,又非吐下之所对,是当和解则可矣。小柴胡汤为和解表里之剂也。” 温法:通过温阳、祛寒或回阳等作用,使寒祛阳复,用治里寒证的治法。“寒者热之”,“治寒以热” 清法:通过清解热邪的作用,以治疗里热证的方法。里热证有热在气分、营分、血分等。“热者寒之”,“治热以寒” 消法:通过消导和散结的作用,对气血痰食水虫等所成的有形之邪,使之渐消缓散的一种治法。“坚者削之”,“结者散之补法:针对人体气血阴阳,或某一脏腑之虚损,给以补养的治法。“虚则补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 方剂的分类 北齐徐之才的“十剂”: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 后又有“十二剂”: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寒热。 方剂的组成 1、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其药力居方中之首,是不可缺少的药物。 2、臣药: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二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其药力小于君药。 3、佐药:有三种意义,一是佐助药,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二是佐制药,用以消除或减缓药的毒性和烈性。三是反佐药,即根据病情的需要,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佐药的药力小于当病人不拒药时就不必用反佐药。 4、使药:有两种意义,一是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以达病所的药物。二是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 5、常见的引经药: 桔梗(载药上行)--肺经;心经(如天王补心丹) 羌活――太阳经 柴胡――少阳经 白芷――阳明经 川芎――厥阴经 细辛、附子――少阴经(细辛:性甚走窜,透表达里,搜剔筋骨而祛邪。) 牛膝――引药下行,引气血下行 6、在组方体例上,君药宜少,一般只用一味,若病情复杂可用二味,但君药药味不宜过多,多则药力分散。 7、方剂的组成变化:药味增减变化;药量增减变化;剂型更换变化。 01解表剂 总论 一、概念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可以治疗表证的方剂,同称为解表剂。 二、用途解表剂主要用于六淫病邪侵袭肌表、肺卫所致的表证。 三、分类解表剂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三类。 四、注意事项 1、解表剂多为辛散轻宣之品,煎煮不宜太久。 2、解表剂一般宜温服,服后取汗,以遍身微汗为佳,不可发汗太过,也不可发汗不彻。(因汗出不彻,则病邪不解; 过,易耗气伤阴,甚则造成亡阴亡阳的危候。) 3、若表邪未尽,而又出现里证者,一般应先解表,后治里;表里俱急者,当表里双解。 4、如病邪已经入里,或麻疹以透,疮疡已溃,虚性水肿,吐泻伤津等,均不宜使用。 5、服解表剂后,应注意避风寒,或增加衣被,以助取汗。 6、服解表剂之同时,应注意禁生冷、油腻之品。 第一节辛温解表 麻黄汤 组成:麻黄(去节)9g桂枝6g 杏仁(去皮尖)6g 炙甘草3g 方歌: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功用:发汗解表(为主),宣肺平喘(为辅)。 主治:外感风寒表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方解:麻黄汤主要用治外感风寒表证。本方关键之处在于宣肺气。表实证的症状皆是由于肺气不宣所致。肺主气,合皮毛理。外感风寒之邪束表,导致毛窍闭塞,卫阳被遏,不能达外,故而可见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又由于毛窍不透,故不能宣通,则上逆而为咳喘。故治疗本病的最关键之处在于宣通肺气。 而本方之中,用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正可以治疗本病的主症;此外,由于本病卫强营弱卫气与邪气交争于

2016年、2017“考研中医综合”大纲变化分析

为: 1.熟悉记忆:根据试题,要求考生联想所熟悉、记忆的有关中医药学基础理论、诊法辨证、常用药物和方剂的效用特点、配伍运用,以及临床常见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等知识,运用科学、明晰的中医学术语,准确地表述其概念和基本原理。 2.分析判断:运用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解释疾病发生、发展及诊治的机制,并对不同的药物、方剂和病证进行鉴别与判断。 3.综合运用:通过对所学中医药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综合运用,能阐释有关的理论问题,并对临床常见疾病进行正确的辨证诊断、立法、处方用药及调护。生对中医学理论知识以及医学人文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三个层次的基本要求分别为: 1.熟悉记忆:熟悉记忆中医学基础理论,诊法与辨证,常用中药的药性功用,方剂的组成用法、功用主治、配伍意义,腧穴的定位主治、刺灸法,以及临床常见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医学人文等知识,并准确理解相关概念和基本原理。 2.分析判断:运用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解释病证发生发展及诊治的机制,并对常用中药、方剂、腧穴、治法及病证进行分析与判断;运用医学人文相关知识,分析判断医患沟通、医学伦理法规等问题。 3.综合运用:综合运用中医学基本理论和方法,阐释有关的理论问题,并对临床常见病证进行诊断、立法、遣药处方、针灸治疗;综合运用医学人文基本理论和方法,解决临床和医学研究中常见的伦理法规等问题。 试卷内容结构中医基础理论 30题 中医诊断学 30题 中药学 30题 中医基础理论约13% 中医诊断学约13% 中药学约13%

家,温病学派的主要贡献。 3.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即对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外环境统一性的认识,体现于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各方面。 (2)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证的概念,辨证与论治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含义及运用。病学派的主要贡献。 3.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机体自身的整体性,内外环境的统一性,以及在中医学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方面的体现。 (2)辨证论治:证的概念,辨证与论治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含义及运用。 (二)精气、阴阳五行1.精气学说 (1)精气学说的基本概念。 (2)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精 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精气 的运动与变化,精气是天地 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天地 精气化生为人。 (3)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 用:对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 影响、对整体观念构建的影 响。 2.阴阳学说 (1)阴阳的基本概念及事物阴 阳属性的相对性。 (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 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 1.精气学说 (1)精气的基本概念。 (2)、(3)同左 2.同左 3.(1)、(2)同左 (3)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 用:说明自然界的变化与脏腑 形体官窍的联系,五脏的生理 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五脏病变 的相互影响与传变,疾病的诊 断与治疗。

西医综合考研生理学要点归纳

2017西医综合考研:生理学要点归纳 第一章绪论 考纲没有变化,重点考察的就是正负反馈调节.自身调节的区别以及相对应的例子.正反馈起加强控制信息的作用,而负反馈起纠正减弱控制信息的作用 ,必须记清楚这些代表性的例子,尤其是正反馈和自身调节的例子.还要注意联系后面章节区分哪些是正反馈哪些是负反馈,举例说明如血液凝固过程.分娩过程. 排尿排便反射等这些都是正反馈,再如减压反射.肺牵张反射.甲亢时 TSH 分泌减少等都是负反馈,同学们应总结出一些例子,在解题时往往起到关键作用.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有些生理过程中,既无闭合回路又无调定点的不属于反馈调节。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这一章比较重点,每年都会有本章的考题,大的重点就是物质的交换和动作电位。这将会涉及到今后各个章节的学习,同学们必须深入的理解加以牢固记忆。几种物质的跨膜转运方式如果比较起来记忆在解题时更容易区分。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要理解去记忆。还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局部电位的例子,如微终板电位?终板电位?EPSP? IPSP等都是局部电位,同时大家还需要搞清楚的就是局部电位和局部电流的区别,局部电位是指没有达到动作电位水平,而局部电流则是指动作电位的传播方式,要注意区分二者。 第三章血液 主要是对血液成份及功能做了介绍,对今后血液学和呼吸系统做的基础。血量为全身血液的总量,成年人血量占总体重的7%-8%。血浆渗透压包括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注意二者的区别,另外渗透压的高低与溶质的颗粒数成正比,而与颗粒种类及颗粒大小无关,因此血浆渗透压主要是由晶体渗透压决定。要重点注意生理性止血为常考点,其过程包括血管收缩?血小板止血栓形成和血液凝固三个过程。纤维蛋白在纤维蛋白溶解酶的作用下被降解液化的过程为纤维蛋白溶解。生理止血过程中,凝血块形成的血栓会堵塞血管,出血停止血管创伤愈合后,构成血栓的纤维蛋白会被逐渐降解液化,使被堵塞的血管重新畅通。 第四章血液循环 重点内容还是心肌细胞的生物电以及血压调节等部分,本章是生理学的一个大的重点章节,内容繁多,需要全面理解掌握。注意比较心室肌细胞和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心肌电生理特性这块需记忆:自律细胞的特点是4期自动去极化,窦房结能成为心脏正常起搏点的原因是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快,窦房结起搏细胞动作电位的特点是4期自动去极化,心肌不会产生强直收缩的原因是心肌细胞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特点是0期去极化速度快、幅度高、有平台期、有超辐射,房室延搁的生理意义是避免房室的收缩重叠,窦房结自律性?高,心室肌细胞收缩力?强,浦肯野纤维传到速度?快,房室交接处

广东省2017年考研中医综合考试试题

广东省2017年考研中医综合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7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 1 个事最符合题意) 1、以下哪项属于细脉的相似脉 A.微、弱、散脉B.濡、微、伏脉C.微、濡、虚脉D.微、弱、濡脉E.虚、弱、微脉 2、在治疗噎膈时,时刻要考虑的是 A.开郁化痰 B.破血行瘀 C.顾护津液及胃气 D.补气养血 3、引起“肉胝而唇揭”病症的饮食偏嗜是 A.多食酸 B.多食成 C.多食苦 D.多食甘 E.多食辛 4、七情内伤致病多见于 A.心、肺、脾B.心、肝、脾C.心、肝、肾D.心、肺、肝E.以上都不是 5、下列补气药中兼有固涩作用的药物是: A.西洋参 B.太子参 C.山药 D.白术 E.黄芪 6、根据五行规律,脾病及肝属于 A.相克B.相侮C.母病及子D.相乘E.子病犯母 7、由石膏、麦冬、知母、牛膝、熟地组成的方剂是 A.麦门冬汤B.养阴清肺汤C.玉液汤D.益胃汤E.玉女煎8、阴跷、阳跷两脉均至的部位是____ A.目内眦B.口角旁C.目下D.目外眦 9、失笑散主治的病证是 A.心腹剧痛,或产后恶露不行,或月经不调,小腹急痛者B.漏下不止,或月经不调,入暮发热,手心烦热,唇干口燥者C.小腹急结,小便不利,甚则谵语烦躁,其人如狂,至夜发热,脉沉实而涩者D.瘀血留于胁下,痛不可忍者E.心悸失眠,头晕目眩,月经不调,脐腹作痛,舌淡,脉细弦者10、病人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呼吸自续者为 A.癫病B.厥证C.中风脱证D.痈病 11、”身以前皆热”是哪一经气盛的表现 A.手少阴心经 B.任脉

C.冲脉 D.足阳明胃经 E.足太阴脾经 12、下列哪项属于食滞胃脘证的特征表现 A.厌食纳呆B.嗳腐吞酸C.便溏不爽D.苔厚脉滑 13、可作为肺肾阴虚证诊断依据的是 A.咳嗽痰少,声音嘶哑B.腰膝酸软,骨蒸潮热C.咳痰带血,遗精盗汗D.颧红咽干,月经不调 14、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围绕主要病痛问诊B.用医学术语问诊C.耐心听患者陈述病情D.对危重病人要扼要问诊 15、呃声沉缓,膈间及胃脘不舒,遇寒加剧,得热则减,舌苔白润,脉沉缓,证属 A.胃寒呃逆 B.阴虚呃逆 C.阳虚呃逆 D.胃热呃逆 16、”制方之用,大小缓急奇偶复七方是也”——语出自 A.《黄帝内经》 B.《伤寒论》 C.《伤寒明理论》 D.《医学心悟》 E.《医学源流论》 17、咳喘,心悸,咯痰清稀,声低气短,面白神疲,舌淡紫。宜诊为 A.饮停胸胁证B.脾肺气虚证C.寒饮阻肺证D.心肺气虚证18、徐疾补泻法的补法操作为 A.进针快,出针慢B.进针快,出针快C.进针慢,出针快D.进针慢,出针慢 19、头痛发热,微恶风寒,无汗,咳嗽,心烦,口渴,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者,治宜选用 A.桑菊饮B.银翘散C.柴葛解肌汤D.加减葳蕤汤 20、与气滞血瘀关系最密切的脏腑是 A.心B.肺C.脾D.肝 21、治方宗“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的代表方剂是 A.桑菊饮B.银翘散C.白虎汤D.麻杏石甘汤 22、下列何种辨证成为后世诊治温热病的准绳 A.六经辨证B.卫气营血辨证C.三焦辨证D.脏腑辨证 23、真寒假热证的病机特点是____ A.阴盛格阳B.阳盛格阴C.阴胜则阳病D.阳胜则阴病 24、砂仁具有而白豆蔻不具有的功效是 A.燥湿B.行气C.温中D.安胎 25、津液输布障碍而致舌苔干燥者可见 A.舌红苔黄B.舌红绛有芒刺C.舌红绛少苔D.舌淡白苔白腻26、《本草经集注》新增的药物不可能见于

2014中医方剂学笔记(经典打印版)

2014中医方剂学笔记(经典打印版) 第一章绪论 ▍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一首合格的方剂应是安全有效的。 ■方剂学:研究治法与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基础临床学科。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一、先秦时期 1、《五十二病方》战国记载52病,药物247种意义: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方著作 2、《黄帝内经》大部分成书战国略晚于《五十二病方》意义: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 二、汉代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期张仲景(机)载方314首意义: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被后世尊为“方书之祖”。 分两部分:《伤寒论》主要是六经辨证 /《金匮要略》讲杂病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1、《肘后方》晋·葛洪(评价:验便廉) 2、《小品方》继《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论瘟疫 四、唐朝 1、《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孙思邈著共载方7500余首 2、《外台秘要》王焘 五、宋代 1、《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788首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 2、《小儿药证直诀》钱乙·六味地黄丸出于此书 六、金元时期 1、《伤寒明理论》金·成无己意义: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 2、金元四大家-- 观点-- ①刘完素:字守真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倡导“火热论”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 ②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师从刘完素。“病由邪生,邪去正安” 《儒门事亲》 以汗、吐、下三法攻邪 ③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后尊称李东垣。“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脾胃论》…… 辨析补益脾胃之法 ④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倡导“相火论” 《丹溪心法》 主张滋阴降火之法 ………… 七、明代 1、《普济方》朱棣载方61739首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 2、《医方考》吴昆如:知柏地黄丸 八、清代 1、《医方集解》汪昂以治法为纲创立了方剂的综合分类法 2、《医学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吴谦 3、温病学派 ①叶天士(桂)后人为其总结《温热论》创立卫、气、营、血辨证 ②吴鞠通(瑭)著有《温病条辨》创“三焦”辨证 ③薛雪(生白) ④王七雄(孟英) 第二章方剂与辨证论治 ▍方剂与病证 ▍方剂与治法 一、治法:辨明证候之后,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 二、(与方剂)关系 1、治法是用方或组方的依据 2、方剂是体现并验证治法的手段

【Selected】2018年考研中医综合真题及答案.doc

2018年考研中医综合真题 一、A型题:1~36小题,每小题1.5分,共54分;37~81题,每小题2分,共90分,合计1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A、B、C、D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001.下列属于金元时期滋阴派观点的是(A) A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B.阴常有余,阳常不足 C.独阳不生,孤阴不长 D.阳在外,阴之守也 002.阴阳互损体现了什么阴阳关系?(B) A.相互转化 B.阴阳互根互用 C.消长平衡 D.相互制约 003.依据疾病的传变规律,肝火犯肺属于(D) A.母病传子 B.子病传母 C.相乘传变 D.相侮传变 004.肝主疏泄最基本的机能是(C) A.调畅情志 B.促进消化 C.调畅气机

D.疏通经络 005.气的推动作用减弱会出现的是(A) A.早衰 B.畏寒 C.自汗 D.出血 006.按照子午流注运行规律,上接手少阳经的是(C) A.手少阴经 B.足少阴经 C.手厥阴经 D.足太阴经 007.下列选项中,体现风性善行的的是(B) A.眩晕震颤 B.痛无定处 C.手足抽搐 D.角弓反张 008.五气过极与六郁气滞均可化生(D) A.痰浊 B.湿热 C.燥热 D.内火 009.“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出自(B) A.《内经》 B.《难经》

C.《中藏经》 D.《伤寒论》 010.症见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呼吸微弱者,属于(D) A.假神 B.神乱 C.少神 D.失神 011.濡脉和弱脉的共同特征是(A) A.脉形细脉势软 B.脉位沉脉势软 C.脉位沉脉形细 D.脉形细脉率快 012.以下选项中,属于斑秃常见原因的是(D) A.气阴两虚 B.气血两虚 C.血燥化热 D.血虚受风 013.患者心烦失眠,面红口渴,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脉数,辨证为(C) A.肝阳上亢证 B.肝火上炎证 C.心火亢盛证 D.心阴虚证 014.脉弦细数的证是(B) A.肝火上炎

2016年西医综合考试大纲

2017年中南大学硕士生入学考试“781西医综合(自命题)”考试大纲 Ⅰ.考试性质 西医综合考试是为我校招收医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具有选拔性质的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有备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所需要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有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医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我校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 西医综合考试范围为基础医学中的生理学、生物化学和病理学,临床医学中的内科学(包括诊断学)和外科学。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医学学科中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基础医学约50% 其中生理学约20% 生物化学约15% 病理学约15% 临床医学约50% 其中内科学约30% 外科学约20% 四、试卷题型结构 选择题、名词解释、问答题、案例分析 Ⅳ.考查内容 一、生理学 (一)绪论 1.体液、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2.生理功能的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3.体内反馈控制系统。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 1.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单纯扩散、经载体和经通道易化扩散、原发性和继发性主动转运、出胞和入胞。 2.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由G蛋白偶联受体、离子通道受体和酶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3.神经和骨骼肌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及其简要的产生机制。 4.刺激和阈刺激,可兴奋细胞(或组织),组织的兴奋,兴奋性及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电紧张电位和局部电位。 5.动作电位(或兴奋)的引起和它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 6.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7.横纹肌的收缩机制、兴奋-收缩偶联和影响收缩效能的因素。

2017中医综合大纲详解

【内科学】考纲变化 (一)总论 结合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进行复习。 (二)各论 1.下列常见内科病证的概念、沿革、病因病机、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摄及临证备要。(将2016考纲要求的研究进展改为临证备要) 感冒、咳嗽、肺痈、肺胀、哮证、喘证、痰饮、血证,心悸、胸痹心痛、(增加:心衰)不寐、郁证、癫狂、痫证、痴呆、胃痛、痞满、呕吐、泄泻、痢疾、便秘、腹痛、胁痛、黄疸、积聚、鼓胀、头痛、眩晕、中风,水肿、淋证、癃闭、腰痛、(调整顺序:关格)消渴、痹证、痿证、内伤发热、(增加:自汗盗汗)虚劳、厥证、关格、瘿病。 2.下列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 肺痿、肺痨、自汗盗汗、噎膈、呃逆、痉证、疟疾、遗精、耳鸣耳聋、颤证、阳痿、肥胖、癌病。 3.下列病症的概念、病因危机、临床表现、治法、方药等方面的比较鉴别。

将2016考纲中“下列病证的比较鉴别“改为:3.下列病症的概念、病因危机、临床表现、治法、方药等方面的比较鉴别。 删除文字:中医内科病证的概念、病理、临床表现、治法、方药等方面互相之间存在相似而又相异之处,正确地加以比较、鉴别对于提高中医理论、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1)感冒与温病早期。 (2)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 (3)风寒感冒与风寒咳嗽。 (4)风热感冒与风热咳嗽。 (5)风热咳嗽与肺痈。 (6)肺痈与肺痨。 (7)哮证与喘证。 (8)实喘与虚喘。 (9)肺胀与咳嗽、喘证、痰饮。 (10)肺胀与心悸、水肿。 (11)肺痨与虚劳。

(12)苓桂术甘汤与甘遂半夏汤治疗饮停于胃。(删除)改为如下: (12)自汗与脱汗、战汗、黄汗。 (13)相同病机,导致不同血证。 (14)相同处方,治疗不同血证。 (15)胸痹与真心痛。 (16)胸痹与胃痛、胁痛、悬饮。 (17)惊悸与怔忡。 (18)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 (19)癫、狂、痫证。 (20)中风、厥证、痫证、痉证。 (21)中风之中脏腑与中经络。改为:中风之中经络与中脏腑 (22)刚痉与柔痉。 (23)暑厥、气厥、蛔厥。 (24)头痛与眩晕。 (25)诸痛的部位、性质、特点与辨证论治。

(完整版)方剂学笔记_完美打印版

第一章绪论 I 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 ?一首合格的方剂应是安全有效的。 ■方剂学:研究治法与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基础临床学科。 I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一、 先秦时期 1、 〈〈五十二病方》 2、 〈〈黄帝内经》 二、 汉代 〈〈伤寒杂病论》 战国 记载52病,药物247种 大部分成书战国略晚于《五十二病方》 东汉末期张仲景(机)载方314首 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 意义: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方著作 意义: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 意义: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被后世尊为“方书之祖” 分两部分:〈〈伤寒论》主要是六经辨证 /〈〈金匮要略》讲杂病 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 1、 〈〈肘后方》晋?葛洪(评价:验 便廉) 2、 〈〈小品方》 继〈〈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论瘟疫 四、 唐朝 1、 〈〈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 孙思邈著 共载方7500余首 2、 〈〈外台秘要》王焘 五、 宋代 1、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 2、 《小儿药证直诀》 六、 金元时期 1、 《伤寒明理论》 2、 金元四大家 ① 刘完素:字守真 788首 钱乙 ?六味地黄丸出于此书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 金?成无己 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 意义: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 --观点-- 倡导“火热论”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六气皆从火化” “五志过极皆能化火” ② 张从正:字子和 号戴人,师从刘完素。 《儒门事亲》 以汗、吐、下三法攻邪 ③ 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后尊称李东垣。 〈〈脾胃论》…… 辨析补益脾胃之法 ④ 朱震亨:字彦修 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 〈〈丹溪心法》 主张滋阴降火之法 “病由邪生,邪去正安”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倡导“相火论” 七、 明代 1、 〈〈普济方》朱棣 2、 〈〈医方考》吴昆 八、 清代 1、 〈〈医方集解》汪昂 2、 〈〈医学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吴谦 3、 温病学派 ① 叶天士(桂) ② 吴鞠通(瑭) ③ 薛雪(生白) ④ 王七雄(孟英) 第二章方剂与辨证论治 I 方剂与病证 I 方剂与治法 一、 治法:辨明证候之后,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 载方61739首 如:知柏地黄丸 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 以治法为纲创立了方剂的综合分类法 后人为其总结〈〈温热论》 著有〈〈温病条辨》 创立卫、气、营、血辨证 创“三焦”辨证 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 二、 (与方剂)关系1、治法是用方或组方的依据 2 、方剂是体现并验证治法的手段 三、 “八法” 一一临床常用的治疗大法(清?程钟龄〈〈医学心悟?医门八法》 ) 1、汗法: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以促进发汗,使邪气随汗而解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应证:表证,麻疹初起,疮疡初起 /痢疾初起有寒热表证者。 ?分类:辛温,辛凉

中医科学院2017年度699西医综合考试大纲

699西医综合 Ⅰ.考试性质 西医综合考试是我校为招收临床医学和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而设臵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有备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所需要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有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医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 西医综合考试范围为基础医学中的生理学和病理学,临床医学中的内科学(包括诊断学)。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医学学科中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生理学30%、病理学30%、内科学40% 四、试卷题型结构 A型题第1~90小题,每小题1.5分,共135分第91~12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B型题第121~15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X型题第151~18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Ⅳ.考查内容 一、生理学 (一)绪论 1.体液、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2.生理功能的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3.体内反馈控制系统。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 1.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单纯扩散、经载体和经通道易化扩散、原发性和继发性主动转运、出胞和入胞。 2.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由G蛋白偶联受体、离子通道受体和酶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3.神经和骨骼肌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及其简要的产生机制。 4.刺激和阈刺激,可兴奋细胞(或组织),组织的兴奋,兴奋性及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电紧张电位和局部电位。 5.动作电位(或兴奋)的引起和它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 6.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7.横纹肌的收缩机制、兴奋-收缩偶联和影响收缩效能的因素。 (三)血液 1.血液的组成、血量和理化特性。 2.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生理特性和功能。 3.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4.生理性止血,血液凝固与体内抗凝系统、纤维蛋白的溶解。 5.ABO和Rh血型系统及其临床意义。输血原则。 (四)血液循环 1.心肌细胞(主要是心室肌和窦房结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简要的形成机制。 2.心肌的生理特性: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 3.心脏的泵血功能:心动周期,心脏泵血的过程和机制,心音,心脏泵血功能的评定,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4.动脉血压的正常值,动脉血压的形成和影响因素。 5.静脉血压、中心静脉压及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

201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联考中医综合考试大纲

201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联考中医综合考试大纲 (2016年8月) Ⅰ考试性质 联考中医综合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中医药学专业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而设置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招生考试科目。其目的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所需要的中医药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中医药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 联考中医综合考试范围为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和针灸学六部分。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中医药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能够运用中医学的理、法、方、药,对临床常见病证进行辨证论治,有较好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考试旨在三个层次上测试考生对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能力。三个层次的基本要求分别为:1.熟悉记忆:根据试题,要求考生联想所熟悉、记忆的有关中医药学基础理论、诊法辨证、常用药物和方剂的效用特点、配伍运用,以及临床常见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等知识,运用科学、明晰的中医学术语,准确地表述其概念和基本原理。 2.分析判断:运用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解释疾病发生、发展及诊治的机制,并对不同的药物、方剂和病证进行鉴别与判断。

3.综合运用:通过对所学中医药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综合运用,能阐释有关的理论问题,并对临床常见疾病进行正确的辨证诊断、立法、处方用药及调护。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中医基础理论50题 中医诊断学20题 中药学35题 方剂学35题 中医内科学25题 针灸学15题 四、试卷题型结构 A1型题90小题,每小题1.5分,共135分 A2型题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 B型题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X型题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Ⅳ考查内容 一、中医基础理论 (一)绪论 1.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

中医科学院2017年698中医综合考试大纲

698 中医综合 I考试性质 《中医综合》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中医药学专业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而设臵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招生考试科目。其目的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所 需要的中医药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中医药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 中医综合考试范围为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和针灸学六部分。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中医药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能够运用中医学的理、法、方、药,对临床常见病证进行辨证论治,有较好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考试旨在三个层次上测试考生对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能力。三个层次的基本要求分别为: 1熟悉记忆:根据试题,要求考生联想所熟悉、记忆的有关中医药学基础理论、诊法辨证、常用药物和方剂的效用特点、配伍运用,以及临床常见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等知识,运用科学、明晰的中医学术语,准确地表述其概念和基本原理。 2分析判断:运用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解释疾病发生、发展及诊治的机制,并对不同的药物、方剂和病证进行鉴别与判断。 3综合运用:通过对所学中医药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综合运用,能阐释有关的理论问题,并对临床常见疾病进行正确的辨证诊断、立法、处方用药及调护。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中医基础理论50题 中医诊断学20题 中药学35题 方剂学35题 中医内科学25题 针灸学15题 四、试卷题型结构 A1型题90小题,每小题1.5分,共135分 A2型题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 B型题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X型题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Ⅳ考查内容 一、中医基础理论 (一)绪论 1.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 历代著名医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金元四大家,温病学派的主要贡献。 3.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即对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外环境统一性的认识,体现于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各方面。 (2)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证的概念,辨证与论治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含义及运用。 (二)精气、阴阳五行

方剂学笔记-完美打印版

方剂学笔记■完美打印版

第一章绪论 I 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 ?一首合格的方剂应是安全有效的。 砺剂学:研究治法与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基础临床学科。 I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 1、 〈〈肘后方》晋?葛洪(评价:验 便 廉) 2、 〈〈小品方》 继〈〈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论瘟疫 四、 唐朝 1、 〈〈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 孙思邈著 共载方7500余首 2、 〈〈外台秘要》 王焘 五、宋代 I 方剂与病证 I 方剂与治法 一、 治法:辨明证候之后,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 二、 (与方剂)关系1、治法是用方或组方的依据 2 、方剂是体现并验证治法的手段 三、“八法” 一一临床常用的治疗大法(清?程钟龄〈〈医学心悟?医门八法》 ) 1、 汗法: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以促进发汗,使邪气随汗而解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应证:表证,麻疹初起,疮疡初起 /痢疾初起有寒热表证者。 ?分类:辛温,辛凉 ?注意:适度发汗(通身微汗出)/药常不宜久煎 2、 吐法: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类治法。 1、 〈〈五十二病方》 战国 记载52病,药物247种 2、 〈〈黄帝内经》 大部分成书战国 略晚于〈〈五十二病方》 二、汉代 《伤寒杂病论》 东汉末期 张仲景(机) 载方314首 分两部分:〈〈伤寒论》主要是六经辨证 / 〈〈金匮要略》讲杂病 意义: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方著作 意义: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 意义: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被后世尊为“方书之祖” 1、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 788首 2、 《小儿药证直诀》 钱乙 ?六味地黄丸出于此书 六、金元时期 1、 《伤寒明理论》 金?成无己 2、 金元四大家 ① 刘完素:字守真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六气皆从火化” “五志过极皆能化火” ② 张从正:字子和 号戴人,师从刘完素。 《儒门事亲》 以汗、吐、下三法攻邪 ③ 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后尊称李东垣。 〈〈脾胃论》…… 辨析补益脾胃之法 ④ 朱震亨:字彦修 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 〈〈丹溪心法》 主张滋阴降火之法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 意义: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 --观点 -- 倡导“火热论” “病由邪生,邪去正安”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倡导“相火论” 七、 明代 1、 〈〈普济方》 朱棣 载方61739首 2、 〈〈医方考》 吴昆 女口:知柏地黄丸 八、 清代 1、 〈〈医方集解》汪昂 2、 〈〈医学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吴谦 3、 温病学派 ① 叶天士(桂) 后人为其总结〈〈温热论》 ② 吴鞠通(瑭) 著有〈〈温病条辨》 ③ 薛雪(生白) ④ 王七雄(孟英) 第二章方剂与辨证论治 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 以治法为纲创立了方剂的综合分类法 创立卫、气、营、血辨证 创“三焦”辨证

2017 中医综合考研真题

一、A 型题( A.体质因素 B.社会环境因素 C.地理差异因素 D.季节因素 2.与“阳胜则阴病”,病理变化相关的是 B A.互根互用 B.对立制约 C.交感互藏 D.相互转化 3.心火亢盛引动肝火而致心肝火旺,根据五行理论应选择的治则是 C A.抑强 B.扶弱 C.泻子 D.补母 答案:C 泻子。心为肝之子,子病导致母病,病因在子,因而泻其子。 4.根据《素问》,女子“面始焦,发始堕,面始白”与哪条经脉有关 C A.太阴脉衰 B.少阴脉衰 C.阳明脉衰 D.少阳脉衰 5.“治痰先治气”的理论依据是 C A.气能生津 B.气能载津 C.气能行津 D.气能摄津 6.在奇经八脉中,与精冷不育证最密切相关的是 B A.任脉 B.督脉 C.冲脉 D.带脉 7.依据《素问·刺志论》,能够导致气虚身热的原因是 D A.伤风 B.伤寒 C.伤湿 D.伤暑 8.下列选项中,属于三焦功能失司的病理变化是 C A.水谷精微输布障碍 B.水谷受纳腐熟障碍 C.全身水液代谢障碍 D.糟粕传化排泄障碍

9.温热病过程中,邪热里结,阴液大伤,应选用的治则是 D A.治本 B.治标 C.先治标后治本 D.标本兼治 10.症见壮热、神昏,呼吸气粗,喉中痰鸣者属于 B A.神乱 B.失神 C.假神 D.少神 11.动脉与紧脉均可见于 B A.寒证 B.痛证 C.惊恐 D.宿食 12.促、结、代脉的共同特征是 A A.脉来时止 B.脉来迟缓 C.脉来数急 D.脉来无力 13、呼吸微弱,手撒身软,汗出不止,二便失禁,舌淡白,脉微欲绝,所属的证候是 D A 气陷 B 亡阳 C 气逆 D 气脱 14.症见咳嗽痰黄,发热,微恶风寒,苔薄黄,脉浮数者,宜诊断为 D A.风寒犯表证 B.痰热壅肺证 C.风热犯表证 D.风热犯肺证 15.症见纳呆,脘腹坠胀,大便溏稀,神疲乏力,证属 C A 胃气虚 B 脾气虚 C 脾虚气陷 D 脾阳虚 16.症见神疲乏力,肌衄,舌淡,证属 D A 气滞血瘀 B 气虚血瘀 C 气血两虚 D 气不摄血 17.下列选项中,属太阴病证辨证依据的是 D A 四肢厥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