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教学设计

3 古诗两首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而袁枚同样是清朝文坛上一位比较讲究锤字炼句的诗人。这两首诗在语言风格和谋篇布局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寻隐者不遇》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诗歌继续了前往山中寻访隐者而没有遇到这件事。诗歌主要写了诗人与童子的问答,体现了隐者高洁的性格以及诗人对他的仰慕。本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平白如话。采用问答体,通过寻访者与童子的问答形式写出,诗句自然质朴、通俗明快。

《所见》是清代诗人袁枚的作品。诗人采用用对比的手法向我们展示了一副生动的牧童行歌捕蝉图。画面动静搭配,活泼有趣。作者在对乡村自然的描摹过程中,抒发了自己对乡村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1.认识本课生字词,并理解其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4.能用自己的话说诗歌的大意,感悟诗歌的韵味和内容,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诗中人物的形象。

2.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古诗美的意境,培养学生想象力,学习表达方法。

1.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自由读、同位轮读及指名读、分组交流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朗读古诗的情况。

2. 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默读、讨论交流、表演、分角色读、感情朗读等方式推进学生感悟古诗,从而感受古诗所描写的生动景象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3. 借助拓展小练笔,学习古诗中的人物对话、动作、心里描写、景物衬托人物的表达方法。

【教师准备】1.搜集到的和本课有关的资料。

2.本课的ppt课件。

3.准备台词,挑选小演员

【学生准备】1.查阅贾岛和袁枚有关的资料。

2.预习课文。

3.排练小节目。

2课时。

第1课时

整体设计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 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诗人的心情变化,感受古诗的语言之美。

1 新课导入

方法一

1.师:同学们,古诗是我国一种重要的文体,它用语简洁,意境深远,琅琅上口。自我校经典诵读开始以来,相信大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你能背几首给大家听听么?(学生试背)

2.揭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板书课题:寻隐者不遇

让我们一起来美美的读读课题吧。(齐读课题)

3.释题。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

寻:寻找,寻访。隐者:独居大山林里的人。遇:碰见,遇上。

题目的意思是什么?(这首诗说的是诗人去访问隐者却没有遇见。)

3.质疑: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围绕"寻"思考。如,诗人为什么没遇上?有没有问问其他人?为什么不在那等一会儿?)

4.要想解决大家的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一起来解决把!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自身实际的谈话,唤起学生的体验,进而引入课题。提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自主解题,根据题目大胆质疑。学生有了这些问题,从而为了解古诗、把握古诗,进而体会古诗打下基础。]

方法二

1.师: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远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留下了无尽的宝藏和智慧。我们的戏曲、民乐、国画、文学等,构成一座宏伟精深的宝库!古诗就是其中的瑰宝。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首古诗。板书课题:寻隐者不遇(板书

课题齐读。)

2.你知道这首古诗的作者是谁么?你了解他多少呢?(教师相机补充)

3.师:请同学们说一说题目告诉我们谁干什么?结果怎样?

4.师:看到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预设:隐者是谁?谁去寻隐者?为什么不遇?)

[设计意图:首先开门见山,通过对祖国辉煌历史文化的表述,直接引出古诗。简明扼要,学生易于接受,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 新知构建

一、初读诗文诗画并赏

1. 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注意读准平、翘舌音的字:松、采;师、深。"只"是多音字,文中读zhi。

2.提问:(1)图上画的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

(2)图上谁是诗人,谁是童子?诗人要找的隐者是童子的什么人?

(3)诗人找到了童子,怎么没遇上他师父呢?

3.交流:学生结合图谈一谈诗句中词语的意思。(指名说)

隐者:学问很深,隐居山林的人寻:访问不遇:没有遇到。言:回答,说。隐者:隐居在山中的人。只:表示限于某个范围。本诗中指隐士就在这座山中云深:山深云雾浓处:去处)

4.图文结合读诗句,请想想诗句的意思。

5.教师指导朗读课文。(注意诗文的节奏)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二、精读诗文,体会诗意。

1.师:本诗写诗人去寻访一位隐者,没能遇到,却碰到了一个童子,从诗中可以看出这个隐者是童子的什么人呢?(“言师采药去”得知,隐者是童子的老师)

2.交流:这首诗的一大特点就是平白如话,简洁易懂。但这首诗的特点不止这些,贾岛还有一个巧妙的谋篇构思是:他是用什么方法把寻隐者不遇这件事的过程写出来的呢?同学们再读,看看能发现诗中什么奥妙。

预设:问答式(一问三答)

追问:谁问谁答?三次回答的问题内容是什么?(用原句诗文回答)

指名回答。

师:其实是三问三答,作者寓问于答,构思巧妙。

师:明明是三问,但作者省去了了两问,你能补全这三问吗?

学生思考

小组交流想象诗人与童子的对话内容。

预设:

问:(你师傅到哪去了?)答:言师采药去

问:(你知道他在哪里采药吗?)答:只在此山中

问:(具体是在山的什么地方呢?)答:云深不知处

师:平白易懂的语言和寓问于答的构思,运用了一问三答的写法。把诗精简为二十字,可见他在谋篇布局上的“推敲”,充分体现了贾岛写技的高超,真不愧为“苦吟诗人”。

3.作者要寻访的这个人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作者的感情有何变化?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

A.作者问童子之时,心情如何?(结合生活实际你出门拜亲访友时的心情)

松下问童子——(心情愉快,满怀希望)

B.童子说他师傅采药去了,作者此时的心情如何?

言师采药去——(心情跌落,感到失望)

C.作者得知隐者就在此山采药时的心情?(结合生活实际或设身处地的与贾岛换角色想象)

只在此山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

D.最后得知不知道隐者具体在哪里时的心情?

云深不知处——(彻底失望,无可奈何,更添了对隐者的仰慕之情)

师:是呀,诗人满怀希望去拜访隐者,结果失望,又怀一线希望,最后彻底失望。一问一答,一波三折,尽情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波澜。这首古诗平淡中蕴含深沉,这就是苦吟诗人推敲的结果。

4.再读古诗体会作者对隐者的感情。

5. 展开想象,演一演

(1)结合图画,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表演再现当时情景。(展开想象,说说你推测诗人可能会提哪些问题?童子是怎样回答的?

引导学生充分想象两人对话的情景,体会诗人的轻松自然、亲切随和及童子的天真可爱、对答如流。)

(2)选派优秀小组上台表演。(从人物的表情、神态、动作、心里活动等进行评价。)

(3)指导感情朗读,读出诗人情感的变化。(指生读,齐读)

3 课堂小结

师:1.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领悟了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在本单元第一课《师恩难忘》中,田老师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教学方法独特,每讲一首诗都要编一个故事,还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既有人,又有物,既有景,又有情,你能把这首诗也编成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吗?注意景物和人物对话描写。

2.先同位之间说说,再动笔写下来。

3.同位交流、补充

4.集体简评,及时激励。

4 作业设计

一、火眼金睛(看准字形,再分别组词)。

深()童()此()松()

探()章()些()讼()

隐()采()遇()药()

稳()彩()偶()约()

二、解释加点字或词语

1.寻.隐者不遇.()()

2.松下问童子()

....

3.言.师采药去()

4.云深不知处.()

【答案】一、深(深度)童(儿童)此(此处)松(松树)

探(神探)章(文章)些(一些)颂(赞颂)

隐(隐者)采(开采)遇(遇到)药(中药)

稳(稳定)彩(彩虹)偶(偶然)约(约定)

二、1. 寻:拜访、寻访;遇:遇到、碰到。2.童子:儿童,诗中指隐者的徒弟

3.言:说、告诉。4.处:地方、处所。

第2课时

1. 学会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1 新课导入

方法一

一、复习导入新课:

1.配乐、指名有感情地背诵《寻隐者不遇》。

2.激情导入:同学们,我们在以前学过《小儿垂钓》,谁来背给大家听听?这是写什么的古诗?(天真、可爱的乡村儿童)古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最少的文字,展现出丰富的画面,让人产生无尽的想象。今天,我们将用上节课所学的读诗句、想画面等方法再来学习一首体现乡村儿童的古诗。

3.解题:“所见”是什么意思?想知道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吗?学了这首诗就会明白了。[设计意图:以复习的方式引入,通过对四年级所学古诗的回忆和背诵,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了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兴趣。]

方法二

1.以图激趣,释题。

(1)观察课文插图,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又猜到了什么呢?谁愿意告诉大家?(指名说)

(2)“所见”是什么意思?(夏季的一天,诗人走出家门,来到树林里。树林枝叶繁茂,林间的小道上满是树荫,阵阵凉风迎面吹拂,好不惬意。作者心情高兴,于是将自己看见的情境,即兴创造了一首诗——《所见》)。想知道作者

看到了些什么吗?读了这首诗就会明白了。

2.介绍作者:(指名介绍,教师补充)

你知道这位诗人是谁吗?(袁枚)

这位清代的诗人将他看到这动人的情景,用笔记录下来,写成了一首小诗《所见》。古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最少的文字展现出丰富的画面。今天我们用读诗句、想画面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

[设计意图:以看书本上插图,然后结合图画大胆想象,大胆猜测的方式引入,猜测和想象是小学生最爱做的,这样上课伊始便调动了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有利于新知识的学习。]

2 新知构建

一、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1.老师板书课题:所见。谁愿意把诗的题目读给大家听听。

这个生字的音读得真准,是平舌音,请你带大家读读。有谁能为所找个朋友?

释题:“见”什么意思?(“所见”就是所看见的。 )

这首诗是清代大诗人袁枚写的,诗里写的内容都是诗人袁枚亲眼所看见的。

(出示袁枚及诗)

2.自由读读诗,看看袁枚都看见了什么?圈出没学过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争取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学生自由读)

3.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组词。

出示:骑、振、蝉

A:随机进行正音和生字的认读。蝉、振、声、意、欲这几个字稍难读,注意这些字的发音。

指导:

师:蝉,是什么?什么季节会叫个不停?

闭:谁能为他找个朋友?

立:说反义词,做动作。

B.怎样记住这些字?

预设:

记忆字形,“骑”字:左边是马意为牲口的代表,右边是音。是左形右声的字。

“蝉”:形声。从虫,单声。虫+单,它是一种特别可爱的小动物。夏天的时候,特别怕热,就趴在树上不停地叫,别称:“知了”。)

C.我们一起来写一些好吗?

(指导学生描红)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边读边感悟诗意。

(比赛读齐读等)

4.古诗朗读完了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些字或词语好吗?

教师出示:欲、林樾、鸣、捕

学生交流回答

预设:欲:在诗中的意思是“想要”。

樾:“树阴”的意思。“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鸣:“叫”的意思。

捕:“捉”的意思。

5.谁结合插图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二、精读古诗,体会诗意。

1.品读体悟第一、二句(牧童行歌图)。

(1)观察课文插图,这是怎样的一幅图?(牧童骑黄牛——放牛的孩子,骑在牛背上。)牧童在牛背上做什么?(想象: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呢?(歌声振林樾——优美动听、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中振荡。)

(2)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跃。(引导学生对重点词语的理解)

读了这两句诗,你觉得小牧童他是怎样的一个小孩?(快乐)

这可真是一个快乐的小牧童,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牧童此刻的心情呢?

师引导:这是一幅多美的图画呀!同学们想不想也欣赏一番呢?请大家闭上眼睛,听着音乐,随着老师描述,想象自己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想象:在一片茂密的树林里,有一条弯弯曲曲的林间小路,咦!路的那头走来一头黄牛,牛儿吃得饱饱的,正晃悠悠地走着,背上还骑着一个十分可爱的小牧童,正走在回家的路上,他口里唱着响亮的山歌,那清脆、愉快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着)。

(A)多么美的田园风光啊,让我们也骑上小黄牛,把前两行美美地读一读。

(B)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你想像的当时的情景。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引语引导,结合背景音乐的形式,让学生闭眼去感受去想象古诗锁描写的美景,对学生而言是件很美的事,既感受了音乐,又想象了美景,还锻炼了自己的想象力,其实是一举数得。]

过渡:是啊,让小牧童高兴的事可真不少,让我们和小牧童一起走进树林,大家边读边想,边读边看,瞧瞧小牧童一路上都看到了什么风景。

2.品读体悟第三、四句(牧童捕蝉图)。

(1)作者袁枚看到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听到那悦耳的歌声,正欣赏着,突然,一个小插曲出现了。

出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A)牧童在干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想象牧童的行为、面部表情理解:欲捕闭口立)

(B)牧童怎么知道树上有知了?(学生找到“鸣”字。)

(C)读到这里,你觉得牧童还是个什么样的小孩?(活泼,顽皮,机敏,愉快,可爱……)

(2)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3)试着把这有趣的一幕读出来吧?(多种形式读个人读、齐读、小组读等。)

3.齐读诗句,想象画面。(多美的一首诗啊!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1)引导学生根据图文结合背诵。

(2)同学们,你们能从短短二十个字想象出色彩绚丽的风景,人物可爱的表情,有趣的动作,让整首诗都活了起来。下面再让我们看看画面美美地吟诵这首诗,把这如画的诗、如诗的画留在我们的心里吧。(齐背)

三、扩展思维说写结合

借助这首诗的意思,想象牧童捉到蝉了吗?编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可同位互说,指名说,鼓励说得好的)

[设计意图:编故事其实使高年级学生最拿手的,也是最爱干的事了,通过这种活动,激发学生参与语文课堂的兴趣。喜欢编故事,进而写故事,那么,他们离

成功就不远了!]

3 课堂小结

师:学完本课,我们有认识了两位诗人,哪两位?

让我们闭上双眼,摒除杂念,努力使这两首诗中的文字在你脑海中出现画面,再次感受这两首诗的独特魅力吧!(配乐朗诵)

板书设计

松下问—对话描写

采药去

寻隐者不遇此山中

(唐.贾岛)不知处—景物衬托

骑黄牛—动作

振林樾—语言

所见捕鸣蝉—心里

(清.袁枚)闭口立—神态

《寻隐者不遇》这首诗学生对诗人心情变化的体会是个难点,教学中我通过教师引导和集体交流探讨,探讨式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同时吟诵结合,感悟作者的情感。《所见》这首诗诗人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牧童行歌捕蝉图。画面动静结合,活泼有趣。诗情画意,跃然纸上,教学中我利用直观看图‘让学生边看边想象理解诗句意思,引入情境,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从而发展儿童的语言和思维能力。这里处理较好,教学效果达到了预设的目标。我还让学生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感悟文中人物形象特点。诗中,天真烂漫的小牧童,是孩子们喜欢的。只有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到诗趣,他们才能在学习全过程中全心投入,浑然忘我。

《寻隐者不遇》这首诗学生对隐者的理解方面的教学设计不是很多,学生体会隐者的高尚品格及作者的感情不够深,因此读诗的感情不充沛,写作指导也不到位。教学《所见》时,诗的意境体会不够。

课前让学生阅读第9课《推敲》,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贾岛对文学创作认真严谨的态度。同时适当补充因为与韩愈结缘,贾岛还俗,多次参加进士考试未中的坎坷经历,从而明白贾岛在《寻隐者不遇》中流露出对隐者仰慕、钦羡之情。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对“隐者”的理解。

(完整版)二年级下册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1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含义,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春天的美景。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语境中整体认读、自主识字,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2.借助画面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小组合作朗读、想象、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春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句,背诵古诗。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会认“莺、拂、堤、柳、醉”5个生字,会写“诗、村、童”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村居》,背诵古诗《村居》。 3.理解古诗《村居》,感受春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趣。 二、激趣导入 在二三月间,公园里、学校中,到处都是春暖花开的景象。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一首古诗中去找一找小山村的春天,大家跟随老师一起吧!(板书课题:村居) 四、自读古诗 1.请大家自由读古诗,用自己喜欢的学习符号标记应重点注意的地方。(如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难写的字等) 2.(出示风筝图)大家瞧,这些风筝多美呀,你能将它们放飞得更高吗?(指名认读

生字) 提示:“莺”的韵母是“ing”,不要念成“in”。 “堤”的声母是“d”,不是“t”。 3.同学们真不错,将漂亮的风筝都放上了天。让我们再来认认它们!(齐读生字) 4.自读古诗,想一想:古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5.小组交流。 五、品悟古诗 (一)学习第1、2句。 出示: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师:早春二月的小山村是冰冷沉静的吗?它有怎样的美景? 1.自由读读古诗,你会有很多发现的。 2.学生自由读第1、2句。 3.你看到了什么?分组交流。 4.你能把你看到的景物带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第1、2句)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长”“飞”“拂”“醉”等字眼体会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机。 5.瞧,早春二月里,草儿吐出嫩绿的新芽,黄莺也飞来快乐地歌唱,河堤上的杨柳仿佛陶醉在这迷人的春色里,在春风中轻拂堤岸。我们的小山村变成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世界。你们想配合这美丽的画面再来读读吗?(指名读) 6.你还有什么发现,有什么感受?能说给大家听吗?(生汇报) 7.这么多美妙的感受,我想大家一定能读好这两句诗的。(生齐读第1、2句) (二)学习第3、4句。 出示: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你能读好它吗? 2.自由读这两句古诗。

古诗两首之所见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之《所见》教学设计 世外桃源 《所见》教学设计 《所见》是清代诗人袁牧所写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写了夏天中午所见到的情景,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在教学中,我作了如下设计。 一、激趣导入 1. 放录音,学生欣赏本课配乐解说词,老师边把诗中的情境用简笔在黑板上绘出。 2. 请学生根据画面,用最精炼的语言概括出图意,引出本课题。 二、朗读古诗 1. 张挂本课放大插图,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边看图边听,注意听准字音和每一句的读法。 2. 学生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和每一句的读地。 3. 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把生字读正确,并采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如通过查找,结合课文注释等)理解词义(牧童,林樾,意欲,闭口,立) 4. 检查自学情况,再读古诗。 三、品悟古诗 (一)细读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 1. 自读每句诗,小组交流讨论诗意,师再点拨。 a. 学习“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问:牧童在干什么?他当时的神态如何?怎么看出来?此时,他的心情怎样?从哪个词体会得到? b. 学习“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问:牧童行走间听到了什么,他想做什么?为什么却“闭口”呢? 2. 指名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 组织交流对诗句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品悟诗意,作小结。 a. 前两句诗写了牧童的神态,心情。声色俱备,情景交融,勾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牧童行歌图”。 b. 后两句诗写了诗人对牧童心思的推想,牧童的机灵敏捷的动作,神态变化,抓住牧童刹那间的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捕蝉图”。 c. 整首诗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使得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跃然纸上。 (二)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 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体会诗的停顿、节奏。 牧童/骑黄牛,意欲/捕鸣蝉, 歌声/振林樾,忽然/闭口立。 2. 指导朗读,读出牧童行歌的悠然愉快的语气,读出牧童捕蝉的动作神态变化。(自己练习——指名读——评读指导——练读) 3. 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四、欣赏古诗

古诗也可以这样读——古诗《所见》教学案例及反思

古诗也可以这样读——古诗《所见》教学案例及反思 >古诗也可以这样读——古诗《所见》教学案例及反思作者:黄宅二小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我改变以往诗歌教学的方法,尝试着这样上古诗《所见》:师:小朋友们,你们在放风筝的时候心情是怎样的呢?请自由读读古诗最后一句话,想一想,你要用一种怎样的语气读呢?(学生自由练读)讨论:你觉得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生1:我觉得应该读出高兴的语气。因为放风筝时,风筝飞得很高,心里很高兴,好像自己的心也跟风筝飞上天了,所以要有高兴的语气来读。(该生朗读)生2:我不完全同意用高兴的语气来读,我觉得还要读出担心、害怕的语气。因为风筝飞得那么高,我担心那细细的线会断了,所以心里有点害怕。(该生朗读)生3:我觉得该用急切的心情来读,想让自己的风筝快点飞上天,飞得比别人的高。师:其他小朋友呢,你们同意谁的意见?(学生各抒己见)师:刚才小朋友们分别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来理解的,所以你们的想法都是正确的。现在大家就根据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读一读。(学生自由朗读)指名学生朗读。师:你们觉得她读出了什么语气?生4:我觉得她在读“忙趁东风”时,读得比较快,可以看出这时她真得很想放风筝。该生再次朗读,全班仿读。师:谁还能读出不同的语气呢?(教师请了三个学生朗读)师:评一评,谁读得好?生5:我觉得吕佳雯读得好,她在读时语调比较高,也读得比较快,读出了高兴的语气。生6:我也觉得吴志强读得好,他在读“放纸鸢”三个字时,语速较慢,声音听去有点发抖,比较轻,读出了那种担心、害怕的感觉。教师及时给予肯定。(该生再次朗读,全班仿读)学生的感受是通过朗读来实现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这一教学片断中,我充分信任学生,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相信学生靠自己的力量就能读懂课文,鼓励学生不断探索,寻找自信的力量,在自悟自得中感受朗读的乐趣,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事实上,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人物形象,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读,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的感受。要是在以前,我会根据教参给予学生一个统一的答案,而在此教学片断中,我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宽容、和谐的教学气氛,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读出不同的感情色彩,体现了审美价值的个性化和多元化。

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 设计 回乡偶书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学习贺知章写的另一首《回乡偶书》。 2、板书课题、解题。 二、学习《回乡偶书》。 1、简介作者及背景。 那么谁来介绍一下这首的作者? 2、齐读、指名读。思考:这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 3、借助课文注释及自学诗句,记下不懂的问题,然后小组讨论。{学生自学讨论} 4、同学们学得真起劲,那么今天我们又学会了一首诗,高不高兴?那么放学回家后把这首诗给父母讲一讲好不好? (1)分角色试练表演。 (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表演。 师:同学今天学的真不错,那么其他同学学了这首古诗后还有什么收获? (生谈) 5、小结: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

淡的忧伤,那么我们能不能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6、指导朗读。(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7、《回乡偶书》描绘了诗人告老返乡不被相认的情景,那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试着将《回乡偶书》编成故事,再演一演。 (1)在小组内进行编演 (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演出,师生评议。 8、师模仿“记者”,采访“贺知章”。 9、感情朗读、想象情景。 三、布置作业。(任选一题) 1。为《回乡偶书》完成一幅诗配画。 2。编故事。反思: 在古诗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手段,孩子们会感到“易”“趣”“活”,课堂上不在是那种没完没了的单调重复的各种习题和可有可无的乏味的回答,学生的视野、思想也不被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通过表演,诗中那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及耐人寻味的情感,都会深深地印到学生的脑海里。 爱表演是学生的天性。学生要表演,首先要熟读课文内容,深入理解课文语言;其次要展开想象的翅膀,设计表演过程。因此,课堂表演能促进学生正确理解并灵活运用课文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教案

20 古诗两首 教学要求1.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2.认识生字,会写生字。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理解诗句的意 思。 3.背诵两首古诗。理解诗句,体会情感。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习惯。 重点难点1.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教具 准备 有关李白、孟浩然和王维的生平材料教学 课时 两课时 课文详解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 2.读懂诗句,理解诗意。 3.背诵本诗,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二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2.他俩是什么关系? 3.本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三读本诗,要求读准字音 四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古诗。 自学要求: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 (2)借助文后注释,理解字、词、诗句的意思。 (3)标画出疑惑之处。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3.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两名同学讲解古诗。 重点指导:“西辞”“尽”“唯”“天际”等重点词语。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①送:送别。②之:去,到。③广陵:扬州。 释义: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去广陵。 (2)故人西辞黄鹤楼 ①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②辞:辞别。 释义:老朋友在西边辞别黄鹤楼。 (3)烟花三月下扬州 ①烟花:形容花开得繁茂,像浮动的烟雾。②下:去, 到。 释义:阳春三月,顺流东下到扬州去。 (4)孤帆远影碧空尽 ①孤帆:单独的一条船。②远影:远远的影子。 ③碧空:晴朗的天空。④尽:消失了,没有了。 释义:孤独的小船渐渐消失在水天尽头。 (5)唯见长江天际流

小班古诗《所见》

小班古诗《所见》 小班古诗《所见》 一、课题: 小班古诗活动《所见》。 二、教材简解: 本园致力于古诗特色研究,用多样的形式让幼儿趣味学古诗,体验古诗活动的别样魅力。针对幼儿各个发展阶段,我们制定了不同的教学计划。本次的教学活动设计是小班的古诗活动《所见》,我以故事+图片的形式导入课堂,带领幼儿进入这首古诗的意境中,在教学中加入了表演、歌唱等元素,让幼儿既轻松学会了古诗,又感受到古诗带给他们的无穷乐趣。 三、目标预设: 1.通过活动,让幼儿熟悉、理解古诗的内容。 2.通过看图说话,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3.学会用不同的方式诵读古诗,体验朗诵的乐趣。 四、重难点: 1.初步理解古诗内容,体验学习古诗的乐趣。(重点) 2.知道古诗中“鸣蝉”的意思。(难点) 3.能用打节拍、做动作等方式朗诵古诗。(难点) 五、活动准备: 1.活动课件、伴奏音乐。 2.四幅古诗配画。 3.相关头饰。 六、设计思路:

《所见》这首古诗是非常具有童趣性的,而在幼儿时期,孩子们对故事有着异常浓厚的兴趣,因此,我利用这首古诗中“趣”这个点,以故事和图片的结合形式导入课堂,吸引孩子们的目光,让幼儿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初步的理解这首古诗的内容;之后我通过诗配画这样的形式,让幼儿重温古诗意境,我再逐步进行引导,让他们自己说一说画中你看到了什么,这样既加深了他们对这首古诗的理解,也发展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在此过程中,我还会让他们进行一些表演,与我,与其他幼儿做一些互动,充分的感受到这首古诗带给他们的快乐;最后,幼儿也会和我一起用打拍子、做动作等方式将这首古诗朗诵几遍。整个教学过程,我都将以幼儿为中心,让他们充分参与其中,体验学习古诗的乐趣。 七、教学过程: 1.出示小树林的图片,以故事的形式导入古诗。 1)师:你们听一听,树林里面传来了什么声音?(牧童唱歌的声音) 幼儿进行猜测,师揭晓答案,原来是一个小牧童在唱歌。 2)师:你们来看一看,牧童是怎么来到小树林的呢? 幼儿与教师互动,教师总结:牧童骑着黄牛,唱着歌来到树林,响亮的歌声在树林上空回荡着,他唱呀唱,忽然不唱了,停了下来,你们来猜一猜为什么他不唱了? 幼儿回答,师揭晓,我们来看一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3)师放知了的声音,让幼儿听一听,然后放知了的图片,告诉他们这是蝉。 师:牧童啊听到了知了在唱歌,那你们觉得接下来他会怎么样? 幼儿回答,教师与幼儿进行互动,揭晓接下来发生的事:牧童从牛背上下来,想去捉蝉,但是要轻轻地去捉(师:为什么要轻轻地捉?)因为蝉听到动静会飞走(师边说边做轻轻地动作) 师出示相关头饰,请个别幼儿扮演牧童,个别幼儿扮演蝉,师引导他们进行表演,感受快乐。 2.理解古诗内容,并学会朗诵。 1)师:古代有一位诗人叫袁枚,他看到了这件有趣的事情,于是回去就写了一首古诗,老师把这首古诗藏在了四幅画里,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好不好? 2)分句解释,加深幼儿古诗的理解。

古诗:所见

13、《所见》 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等6个生字。会写“诗、林”等五个生字。 2.通过观察图画,大致理解诗意。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1.认识“所、牧”等6个生字。会写“诗、林”等五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图画,大致理解诗意。 教学进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孩子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指板书)——《古诗两首》。出示“诗”字卡,这个字我们都认识,它念——shī,整体认读音节,一声调,读得高高的,平平的。来,伸出小手,跟老师一起写一写——左右结构,言字旁,右边有三横,第二横最长,在横中线上面一点点起笔,稍微向上倾斜一点,写平稳。让我们再来读读课题吧! 2.开学时我们还学过两首古诗,你们还会背吗?(指名两名学生背)这两首古诗是关于春天的,而今天我们学习的两首古诗是关于夏天的。 二、观察插图,识字,感知诗意。 1.这节课,我们学习本课的第一首古诗,我们先来看看这幅图吧!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呀? 预设一我看到了一个小男孩骑在牛背上。注意纠正,孩子可能说成骑在牛身上 课件上对应位置出现“小男孩”和“牛”字样 小男孩,年龄小嘛,我们称他为——“儿童”。 课件上小男孩字样下面出现“儿童”字样,大家一起读——儿童 小男孩骑在牛的背上,这是一条黄牛,是我国农村最常见的一种牛 出示字卡,连起来读一读。 你还知道哪些牛?水牛、牦牛、野牛…… 是呀,骑在牛背上的是一个小男孩,像这样放牛的儿童我们就把他叫做“牧童”,和他亲热地打打招呼! 我们的古人造这个“牧”字很有意思哟,这就是古人造出的“牧”字,大屏幕演示“牧” ,你看,手持(拿着)一根荆条(一种树的枝条)鞭赶牛群,就是读一读。 那么,放马的人我们就叫他——牧马人; 放羊的人我们就叫他——牧羊人; 放牛的孩子呢——牧童。真聪明! 我们还能给“牧”找到词语朋友,大屏幕出示:放牧、牧草、牧童。大家一起读一读。 【这里的词卡字卡都是活用的,例:黄牛,先对折展示“黄”,展开就可以展示“黄牛”】 再仔细看看,你还从图上看到什么? 预设二我看到了一只知了。(若学生直接说蝉,表扬学生,你真能干,连知了的学名都知道。)知了啊,学名叫“蝉”。大家看——出示“蝉”图片,这就是蝉,夏天的时候呀特别常见。 出示字卡“蝉”,让我们读好这个字,翘舌音,再读。大家看,“蝉”是虫字旁,说明它是一种——昆虫。蝉也叫“鸣蝉”。出示词卡“鸣蝉”,读两遍。

《所见》教学设计

古诗《所见》教学设计 一、课文概述 《所见》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是一首古诗,属于精读课文。袁枚的《所见》写的是“意欲捕鸣蝉”的情趣,它简短的文字中蕴含着无穷的意境,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回味无穷。它贴近学生的生活,从不同侧面表现了夏天的情趣,与本单元“快乐的夏天”主题相吻合。 二、教学理念 古诗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诗传情,古诗凝炼,魅力无穷。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应当说古诗就像一杯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又如一枚磁石,凝聚吸引着民族的魂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古诗教学,并力求探索出教学古诗的新思路:立足诗词,放眼于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淡化诗意,品析诵读,尊重个性化理解;多元教学,渲染意境,入情入境。 三、学生认知基础分析 一年级的孩子在学前就有一定的古诗积累,诗歌特有的韵文形式利于学生朗读,教材为诗歌选配的画面生动、形象,降低了理解和感悟内容的难度。诗句中的文字注音,对于有一定自读能力的孩子来讲难度不大。但教者应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以利于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感悟。古诗词源于生活,引导学生把在生活中观察到、体验到的东西用古诗词进行表达,也能促进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与感悟。 四、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 (1)会认10个二类字,能正确认读书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以学定教,引导学生读通古诗。鼓励学生用动作,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生字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观察能力和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古诗的学习,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面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4、学习重、难点:学会生字,有感情的吟诵古诗。 五、教学方法

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正文: 4、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字卡、词卡、小黑板、收集其它的古诗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生字。会写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两首描写深秋美丽景色的古诗。齐读课题。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

(一)释题 1、读古诗题目(注意重点字音:赠) 2、师简介诗人“苏轼” (二)看图说话 看图,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三)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找出诗中生字,注意读音易错字:擎残橙刘 3、自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四)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师点拨。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五)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 1、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六)想想、议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秋天,收获的季节) 三、学习第一首古诗中的生字

1、找出古诗(一)中要求写的生字: 首枝记刘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识记字音字形,然后找小伙伴交流是否认识了。 3、指导写字,教师示范写,学生在课堂上写前三个字,教师注意巡视。 四、作业 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首古诗生字,理解词语。 2、读懂《山行》,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 3、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认读古诗(一)中的生字 2、背诵古诗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 (一)释题 1、读题 2、简介诗人“杜牧” (二)识记生字字音

小学语文_20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20《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2.了解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 3、比较诗的不同表达方法,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重点:领悟诗中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比较诗的不同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国古代交通很不方便,朋友一旦分离,再见非常不易,甚至可能再也见不到面了,所以,文人们在分别的时候常常以送别的诗、词相赠,这已成为当时的一种习俗。古人们流传下来的送别诗很多,这节课我们就走进送别诗,一起去感受古人离别时的真情实感。 二、解诗题 1、读诗题 请同学们齐读题目。 “陵”这个字是后鼻音。跟老师读“ling”“陵”“广陵”。 再把第一首诗的题目读一遍。这次就读准了。 2、找相同,解诗题。 (1)读了题目,你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吗? 生:都有“送”字。 送的是谁啊?先看第一首,送的是——孟浩然 再看第二首,送的是——元二 (2)那么朋友分别又要去哪儿呢? 生:广陵安西

题目中哪个字表示去、到的意思呢? 生:之 师:之的意思有很多,在这里表示去、到的意思。 师:第二首诗的题目里也有一个字表示这个意思,你发现吗? 生:使 师:使的意思是——出使 师:它与之还是有区别的,指的是奉朝廷之命出差。 下面谁能把题目的意思完整地说一说。 (3)师:理解了这些我们再读题目,相信这次你就知道在哪儿停顿了。 三、知作者 昨天下午布置同学们根据学习单进行了自学,下面我们就来交流。这两位诗人大家都很熟悉,因为我们学过他们的很多诗。谁能介绍介绍这两位诗人。 1、李白谁来介绍 生介绍 那你知道李白是怎么和孟浩然成为好朋友的吗? 老师这里有个小故事,谁来读?(你读得真有感情) 2、谁再来介绍王维? 老师搜集资料,了解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谁来读? (你读得真流利) 师:了解了写作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读懂古诗 四、读古诗 1、下面我们就来读读这两首诗,第一首,谁来读? (读得正确流利,如果能读出停顿和节奏就更好了。) 2、谁再来,注意读出节奏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20课古诗两首

四年级下册第20 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学校:张庄完全小学教师姓名: 教学目标: 一、日积月累 (一)重点字词: 1.应会读字:鹤、孟、陵、辞、唯 2.趣味识字:回忆学过的“陵”“唯”的形近字,通过区分偏旁来理解“陵” “唯”的意思,从而记住“陵”“唯”的音形义。 3.易读错字:“陵”与“棱” 4.多音字:朝、舍、更、尽 5.应会写字:孟、浩、陵、辞、唯、舍、君 (1)写正确:易写错字,“陵”右下部分是折文, (2)写美观: ①指导书写的字:浩、唯 ②指导要点:浩的三点水中间点靠左一些,唯字口居于左部右上方, 6.需要重点积累的词语:(1)地名:黄鹤楼、渭城 (2)景色:孤帆、碧空、天际、 (二)重点读背内容: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二、理解运用: (一)共性目标:

1.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课文主要内容:两首诗都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的情景 (2)概括方法:整体概括法 2.体会重点段的表达顺序 (1)重点段及表达顺序:全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2)体会方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3. 学习体会重点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1)重点词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体会方法:“尽”和“唯”字将孤帆远去,江流天际的景象以及诗人目注神驰的情形巧妙地展现出来。 (2)重点词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体会方法:“更”字表明酒已劝了多次,尽了多杯、这依依惜别之情虽只字未提,但都见于言外。 4.迁移运用,仿写段落或句子:仿写古诗(送别诗,借景抒情) (二)本课重点问题: 1.课后思考题:(1)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体会体会其中的情感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背一背你了解的别的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句 2.学生质疑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说是“西辞” 三、情感体验:

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设计

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设计 古诗两首 《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识不写。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时间:三课时。 课时 一、揭示并解释题目,激发兴趣 板书诗题并解释诗题。 【鹳雀楼】旧址在今山西省永济县。前面可以望见中条山,下面临近黄河。 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鹳雀楼,又名鹳鹊楼。楼共三层,是当时文人游览的胜地。此楼北宋时还存在,后来被河水冲毁。题目的意思是登上鹳雀楼。 【作者简介】王之涣,晋阳人,唐代著名诗人。 二、教师范读 教师一边读,一边欣赏插图

三、学生轻声读,要求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 四、指导学习生字 .教师在黑板的田字格上板书生字,带领学生读音、组词。 .学生书空练习。说说记生字的方法。 教师重点指导: 楼:lóu,读边音。“木”字作偏旁时,捺要写成点。入:rù,独体字,两笔。 注意和“人”区别开。穷:qióng,三拼音,上下结构,写时不要少写宝盖头下面的撇和点。目:ù,全包围结构,要和“日”字区别开。更:gèng,读后鼻音。 独体结构。有7笔。层:céng,读平舌音,后鼻音。 五、课堂练习 .组词: 人日 入目 .在练习本上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齐读课文。 二、初读 要求学生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范读

三、理解诗句 学习一、二两行。 指名读一、二两行。 理解意思。 ①出示课文插图。 设置情境: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 ②答问。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什么? 这是什么时候的太阳?你怎么知道这是傍晚的太阳的? 课文中称傍晚的太阳叫什么?这轮傍晚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引导学生理解“尽”,指名说说“尽”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尽”就是“完”的意思。 诗人站在鹳雀楼上还看到什么? ③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④看图想象,有感情地朗读一、二两行。 [相机板书:景] 学习三、四两行。 谈话。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这一雄伟壮观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 指名读三、四两行。 理解。欲:想要。穷:穷尽。千里目:目,眼睛,就是 看到更远的地方。更:再。

小学语文_20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20《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课型】精读引领课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2.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3.激发兴趣,积累和交流送别诗,体会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 在反复诵读与展开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情绪,体会其中感情。【教学难点】 1.如何让学生理解叙事、写景与抒情的关系,体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师: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两首关于“送别”的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师板书,让学生一起书写“鹤”和“孟”字,注意笔顺和笔画。) 一、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上节课已经学习了生字的读音以及写法,同桌间互相朗读和背诵古诗,注意读音和停顿。 (2)学习方法小提示:借助注释理解意思。生再自由朗读。 看看诗的题目:“黄鹤楼”“广陵”都是--,“之”的意思是-- 2.参读感悟,品味“别情”。 (1)读诗想画,画中入情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依依惜别,别情依依!让我们一起《黄鹤楼送孟洗然之广陵》(读)你看到什么场面,令你印象最深刻?(预设点是两点) a.烟花三月下扬州。 b.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联想“烟花三月”。 孩子们,他们是在一个怎样的季节分别呀? 烟花三月,那样的季节该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呢? 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脑中出现了什么画面? “阳春三月,河岸边上绿树成荫,到处都开满了五颜六色的鲜花,天空中弥漫着淡淡的雾气,到处繁花似锦、莺歌燕舞,好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 在如此烟雾缭绕,繁花似锦的美景中,好友却将分离,心中更加—— (3)品“孤帆”和“尽” 在那样春意浓浓,繁花似锦的三月,长江上该是百舸争流,千帆竞渡,可为什么李白眼中却是“孤帆”呢? 是呀,在这样别情依依的时刻,李白他是“过尽千帆皆不是,一心只送孟浩然,”他的眼中只看得见那“孤帆远影”!读! 那船儿的影子是“尽”了,可不尽的是什么? (4)诉离情 这时,李白心中肯定思绪万千,他在心底可能在想写什么呢? 是啊,“唯见长江天际流”。江水滚滚,我对孟兄的感情犹如那滚滚江水,滔滔不绝。 (板书:依依惜别情谊深厚)读全诗! 3.总结学法,回顾全文 学习古诗,我们学会了:借助注释和资料,读通读懂,了解诗歌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读诗想画,画中入情。 参悟名句,体会诗情。 二、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1.交流学法,自学古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临水远眺,望极天涯,让我们体会到了那份离情杳杳,别情依依。同样的深情,不一样的故事,让我们走进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小组合作学习《送元二使安西》,可以边读边交流资料和读通、读懂。 注意“朝”“舍”“渭”和“浥”的读音。

幼儿园大班古诗:所见

幼儿园新课程标准教材 教学设计(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幼儿园教案 / 幼儿园大班 / 大班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大班古诗:所见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学习教案中的内容,提升自我能力、提升个人素质、提升德智体美劳等作用,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幼儿园幼儿园大班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目标: 1、在欣赏与游戏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古诗的意境。 2、能用较完整的语句大胆表述图画。 准备: 相关图片,树林、蝉等背景图。 过程: 一、引导讲述 1、师:今天我班要来一个小朋友,我们一起看看是谁好哇。(出示牧童图片) 2、提问:认识吗?和我们一样吗?哪里不一样?(引导幼儿从服饰、头发上辨认)。教师讲解:这是一个很久很久以前的小孩,所以和我们的穿戴都不一样。 3、(出示牧童骑牛图)提问:这个小孩在干什么?教师解释什么是牧童。并引出第一句:牧童骑黄牛。

4、他开心吗?从哪里看出来?你开心了会干什么? 5、出示第三幅图片,引出第二句:歌声振林樾。师小结:这个牧童骑着黄牛也很开心,大声的唱着歌,把树林里的小鸟也惊醒了。师念:歌声振林樾。 6、出示第四幅,师:突然,牧童看见了什么?认识蝉(播放蝉鸣的声音)。哎呀,鸣蝉唱得这么好听,你想不想去抓它?抓了它干嘛? 7、师:牧童也想去抓这只鸣蝉呢,抓住了养在家里,让它天天给牧童唱歌。引出第三句:意欲捕鸣蝉。 8、怎么去抓?你有什么办法?(在幼儿讲述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表述去要轻轻地没有声音的去抓)。让幼儿学学怎么样才是轻轻地没有声音的。引出第四句:忽然闭口立。 二、学念古诗 1、师:我们学了很多古诗,刚才的故事也是一首古诗,名字叫《所见》,听陈老师念一遍。 2、师完整念古诗,引导孩子一起念2-3次。 三、情景游戏 1、(播放鸣蝉叫声)听,我们这里也有鸣蝉,快找找在哪里?引导幼儿观察树林背景图,上面也有许多鸣蝉。

大班古诗教案

大班古诗教案:《所见》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幼儿熟悉、理解古诗的内容。 2、学习朗诵古诗,初步尝试创编古诗,感受创编的乐趣。 3、尝试用熟悉的旋律来唱古诗,体验朗诵和吟唱的古诗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与古诗内容相符的古诗图片2幅;与图片相结合的古诗内容;伴奏音乐“办家家”;记号笔、纸 三、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师: 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袁枚的人,有一天他看见了这样一件事情,是什么事情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图一,幼儿看图回答)他把所看到的这件事写成了一首有名的古诗,名字叫“所见”,“所见”就是所看到的意思。 (二)、基本部分: 理解古诗内容并朗诵古诗: 1、师: “这个骑在牛背上的孩子,叫什么呀?”(引导幼儿说出放牛的孩子叫牧童),“哦!原来是牧童骑(引导幼儿说黄牛)”,(师边说边出示第一张文字图片) “这个牧童,他嘴巴张得大大的,在唱歌呢!他的歌声传到哪儿了呀?”(引导幼儿观察树林上空)“哟!歌声在密密麻麻的树林上空回荡呢,这就是

“歌声振林樾”。林樾指密密麻麻的树林(边说边出示第二张文字图片)“在这幅画里我们找到了两句诗句,是哪两句呀”?(幼儿学说一遍) 2、老师这里还有一幅画,我们来看看这幅画和刚才的一幅画有什么不一样?(师边说边出示第二幅画)(幼儿看图后回答)师: “呀!牧童为什么不唱歌了,发生了什么事呢,谁知道?”(幼儿自由讲述)师: “好的,那我们来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师出示蝉的图片贴在树上)“哦!原来他发现了树上有一只蝉,瞧!这只蝉在树上干什么呀?(它在叫呢)”蝉在鸣叫我们就叫它——鸣蝉,牧童看到了鸣蝉,他会去干什么呀?(去捉蝉)“捉”还可以用“捕”这个好听的词来说。牧童想去捕鸣蝉,所以第三句也出来了“意欲捕鸣蝉”。(师边说边出示第三张文字图片) 这样想着,牧童马上停止了歌声从牛背上下来了,可以用“忽然”这个好听的词来说。“你们看”(出示牧童站立的图片)这个动作表示什么意思呀?(不讲话,闭上了嘴巴)“闭上嘴巴可以概括为两个字“闭口”,闭上嘴巴站在那里就是闭口立,联起来就是“忽然闭口立”。(师边说边出示第四张文字图片)“呀!藏在第二幅画里的两句古诗也被我们找出来了,请小朋友念给我听一听,(幼儿学念一遍) 3、哇!你们真聪明!我们来看看,这首古诗一共有几句话呀?(四句)提问: “四句话的古诗叫什么?(绝句)每一句有几个字呢?”(5个)师小结:“有四句话每一句有五个字的古诗就叫五言绝句”。 4、这首古诗的名字叫什么呀?(幼儿回答后出示文字)诗人袁枚真是个有心人,他呀把自己看到的事写成了一首有名的古诗,我们小朋友也要向他一样做一个有心人,在每天的讲新闻活动中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讲出来,好吗?(好)“想不想听老师来朗诵这首古诗呢?(想)(师边念边摇晃身子,并注意音的节奏)师:

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教学设计

3 古诗两首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而袁枚同样是清朝文坛上一位比较讲究锤字炼句的诗人。这两首诗在语言风格和谋篇布局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寻隐者不遇》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诗歌继续了前往山中寻访隐者而没有遇到这件事。诗歌主要写了诗人与童子的问答,体现了隐者高洁的性格以及诗人对他的仰慕。本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平白如话。采用问答体,通过寻访者与童子的问答形式写出,诗句自然质朴、通俗明快。 《所见》是清代诗人袁枚的作品。诗人采用用对比的手法向我们展示了一副生动的牧童行歌捕蝉图。画面动静搭配,活泼有趣。作者在对乡村自然的描摹过程中,抒发了自己对乡村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1.认识本课生字词,并理解其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4.能用自己的话说诗歌的大意,感悟诗歌的韵味和内容,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诗中人物的形象。 2.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古诗美的意境,培养学生想象力,学习表达方法。 1.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自由读、同位轮读及指名读、分组交流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朗读古诗的情况。 2. 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默读、讨论交流、表演、分角色读、感情朗读等方式推进学生感悟古诗,从而感受古诗所描写的生动景象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3. 借助拓展小练笔,学习古诗中的人物对话、动作、心里描写、景物衬托人物的表达方法。 【教师准备】1.搜集到的和本课有关的资料。 2.本课的ppt课件。 3.准备台词,挑选小演员 【学生准备】1.查阅贾岛和袁枚有关的资料。 2.预习课文。

二年级《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关于《古诗两首》这篇课文怎么做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二年级《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到您! 教材: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 教学目标: 1、会认“刘、菊、残、君、橙、橘、径、斜、枫、于”等10 个生字,会写“于、首、枝、枫、记、刘”等6 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3、了解诗意,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2、识记生字,练写生字。 教学难点: 了解诗意,体会诗人对秋天的xx 之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知诗人,解诗题 1、出示苏轼画像或写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 天……的月饼盒等物品,让学生直观认识苏轼及其经典诗句。(教师可因地制宜地利用教具。) 2、简介苏轼:我国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词、文俱出色。 3、解诗题:一天,苏轼和朋友们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老先生与他很谈得来。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兴之所至,写了一首诗赠送刘景文,题目就叫《赠刘景文》。 板书诗题。齐读诗题,提醒读准后鼻音。 二、xx 字词,明大意 1、初读。自由读这首古诗,画出生字。 2、指名读生词:刘景文、擎雨盖、傲霜枝、君须记、菊残、橙黄、橘绿。(词语可课前板书,也可做成卡片。) 3、再读。自由读诗句,读准字音。 指名读、同桌互读、分组读、齐读,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4、教师范读,读时要求学生在该停顿的地方用斜线做上标记。 赠/xx xx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xx。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5、再指名读,齐读,要求读出停顿,读出感情。 6、质疑。同桌互相读一读这首诗,再把不理解的词句提出来。教师点拨 荷尽:荷花枯萎。 擎雨盏:托住xx 的xx 菊残:菊花凋谢。

第20课古诗两首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20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焚、砚”,读准“谦、冕、凿、锤”等易错字,认识“吟” 这种诗歌体裁,结合古诗的意境,重点理解“若等闲、粉骨碎身、淡墨痕、满乾坤”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在反复诵读中,整体感知古诗所表达的内容。 3.结合课前改写的记叙文《石灰吟》,运用文诗对照的方法,“解诗题-明诗意-悟诗境-诵诗情”,感悟诗人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怀。 4.依托搜集的背景资料、文本资源,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小组合作, 学习古诗《墨梅》,感知王冕鄙视流俗的情操。 5. 学习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写法,合作学习古诗,改写《墨梅》为记叙文。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结合课前改写的记叙文《石灰吟》,运用文诗对照的方法,“解诗题-明诗意-悟诗境-诵诗情” ,了解古诗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 难点:学习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写法,合作学习古诗,改写《墨梅》为记叙文。 三、教学评价 1.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采用指读、录音范读、同位互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是否读正确流利,读出了诗的节奏韵味。 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用默读、圈画、讨论、交流、情境体验、诗图、诗文对照、感情朗读等方式推进学生读懂诗句,从而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3.通过两首诗对照学习、对比朗读,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读懂诗的意思和意境;借助诗中的诗眼和关键词、资料补充、体会作者的情感。 4.读写一体,将习得到改写古诗的方法,运用实践中。四、教与学的准备

教师准备: 1.搜集古诗相关的背景资料,将《石灰吟》改写成记叙文,制作课件。 2.根据学生前置性学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具实效性。 学生准备:完成前置性学习单(见附件)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一)复习古诗导题,识写法。 1.同学们,还记得我们曾学习过的贺之章的《咏柳》和王安石的《梅花》这两首古诗吗?谁能试着背给大家听一听。(指名背诵,相机课件出示) 自由读一读这两首诗,你发现它们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 今天我们再次踏进古典诗歌的殿堂,学习两首咏物言志的古诗, (咏物言志) 相信同 学们会从中受到自然美与艺术美的熏陶。 2.板题齐读20 古诗两首 3.谁能大声说出这两首诗的名字,并把它的名字写到黑板上。(指名板书诗题)这两位同学的书写真规范,尤其是“吟”和“墨”字,这两个字极难写,同 学们写得很规范,请其他同学,像他们这样在田字格里,规范书写两 遍,请注意“吟”字右边是个“今”,不要写成“令”,而“墨”字的“土” 要拖住上面部分。 4.你对这两首诗的作者,分别有哪些了解? 学生 自主交流后,教师相机补充展示资料 于谦,字廷益,明代的名臣,民族英雄,为官清正,不畏强暴,深受人

优质课教案《所见》

《所见》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所、牧、捕、蝉、闭、立”6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重点难点 能与课外的古诗积累有机、随机关联。通过朗读感悟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学习过程 暖场:看图猜古诗。 一、诵诗句而临其境 1.回顾已学古诗中小朋友的趣闻趣事。 (1)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2)村居(高鼎):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3)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4)小儿垂钓(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2.诗歌中展现的童真童趣,真有意思。如果得空闲,我们也可以像他们那样,在“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时候(引导学生背诵识字1),“傍桑阴学种瓜”,“趁东风放纸鸢”,也可以选择“追黄蝶”“学垂纶”。而当夏天来临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去“捕鸣蝉”。 二、解诗意而知其蕴 所见(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suǒbìlìbǔchán mù lín yuè 所闭立捕蝉牧林樾 1.拼读生字。“所、闭”组词赛。 2.自由读古诗,跟读。 3.骑着黄牛的牧童在干什么呢——歌声振林樾。理解“林樾”。(再读) 4.骆宾王写过鹅的歌唱:鹅、鹅、鹅,曲项向天歌。……这里的“歌”是“唱歌”的意思。我们也听过采莲姑娘唱过歌。王昌龄《采莲曲》: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这里的“歌”是“歌声”的意思。牧童唱歌,是轻轻地哼唱,还是放声高歌——理解“振”。 5.牧童唱得自由自在,唱得轻松畅快。读出这种感觉。 6.“忽然闭口立”。立(一字组多词)。除了牧童“立”,还有“蜻蜓立”。《小池》(杨万里):

小学古诗《所见》教学案例

古诗也可以这样读 ——小学古诗《所见》教学案例 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我改变以往诗歌教学的方法,尝试着这样上古诗《所见》: 师:小朋友们,你们在放风筝的时候心情是怎样的呢?请自由读读古诗最后一句话,想一想,你要用一种怎样的语气读呢? (学生自由练读) 讨论:你觉得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生1:我觉得应该读出高兴的语气。因为放风筝时,风筝飞得很高,心里很高兴,好像自己的心也跟风筝飞上天了,所以要有高兴的语气来读。(该生朗读) 生2:我不完全同意用高兴的语气来读,我觉得还要读出担心、害怕的语气。因为风筝飞得那么高,我担心那细细的线会断了,所以心里有点害怕。(该生朗读) 生3:我觉得该用急切的心情来读,想让自己的风筝快点飞上天,飞得比别人的高。 师:其他小朋友呢,你们同意谁的意见? (学生各抒己见) 师:刚才小朋友们分别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来理解的,所以你们的想法都是正确的。现在大家就根据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

指名学生朗读。 师:你们觉得她读出了什么语气? 生4:我觉得她在读“忙趁东风”时,读得比较快,可以看出这时她真得很想放风筝。 该生再次朗读,全班仿读。 师:谁还能读出不同的语气呢? (教师请了三个学生朗读) 师:评一评,谁读得好? 生5:我觉得吕佳雯读得好,她在读时语调比较高,也读得比较快,读出了高兴的语气。 生6:我也觉得吴志强读得好,他在读“放纸鸢”三个字时,语速较慢,声音听去有点发抖,比较轻,读出了那种担心、害怕的感觉。 教师及时给予肯定。 (该生再次朗读,全班仿读) 【反思】学生的感受是通过朗读来实现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这一教学片断中,我充分信任学生,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相信学生靠自己的力量就能读懂课文,鼓励学生不断探索,寻找自信的力量,在自悟自得中感受朗读的乐趣,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事实上,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人物形象,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读,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的感受。要是在以前,我会根据教参给予学生一个统一的答案,而在此教学片断中,我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努力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