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储层精细地质研究进展

储层精细地质研究进展

储层精细地质研究进展
储层精细地质研究进展

第28卷第2期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Vol .28No .22006年6月

J ournal of Earth Scienc es an d Environ ment

Jun .2006

[收稿日期] 2005-05-08

[基金项目] 中国科学院边缘地质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MSGL 04-3)

[作者简介] 吴诗勇(1971-),男,安徽太湖人,博士研究生,从事油田开发地质学研究。

精细地质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吴诗勇1,2,李自安1

(1.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40;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

[摘要] 水驱采油后期,油层的含水率越来越高,然而大量的可动剩余油却滞留于地下。要提高这部分油层的采收率,必须加强对储层微观非均质性的认识。精细地质研究作为一种方法,在这种背景下,便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应用。旨在对其做一个阶段性的小结,从储集层砂体几何形态、内部结构以及孔、渗空间变化特征出发,概述了精细地质研究的内容为细化开发单元、成因单元砂体的连续性和连通性描述、砂体内部建筑结构单元的划分、流动单元的研究、表外储层研究、地质建模等。并提出了今后研究发展的主要方向。为油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 精细地质;成因单元;结构单元;流动单元;表外储层;综述

[中图分类号] TE 122.

2;P 618.13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6561(2006)02-0058-07Actuality and Dev elopment of Fine Ge ology

WU Shi -yo ng

1,2

,LI Z i -an

1

(1.Guangzho u Institute of G eochemistry ,Chinese Acade my of Scienc es ,Guangzhou 510640,Guangdo ng ,C hina ;

2.S ch o ol Graduate ,C hine se A cademy of Science s ,Beij ing 100039,C hina )

Ab s tra ct :At the later stage of w ater -driven ex ploitatio n ,so me proble ms appe ared ,o ne is the hig h w ater co ntent in the oil strata ,and the other is a gre at de al of surplus oil detained in the strata .To enhance rec overy ratio ,it is nec essary to have a better u nderstan d on the micro -hetero geneity of reserv oir .As a m easure to res olve these pro b -lem s ,the stu dy of fine geolo g y gets alo ng very well .B ased on the ge om etric fe atures of reserv oir ,structure an d the spatial variatio n of bore -se epage ,this paper carries o ut the followin g six aspects :①ac curate divisi on of ex -ploitation u nits ;②descripti on of continuity of genetic u nit ;③division of internal structure u nit of sand -b od y ;④investigatio n of flow unit of reservo ir ;⑤rese arch of outside -deli mited reserv oir ;⑥geolo gic m odelin g .At last ,thre e develo ping tren ds of fin ge olog y are put forward to afford so m e i de as for the future rese arches .S o it will of -fer so me effe ctive techn olo gie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 ment of oilfield .

Ke y w ord s :f ine geolo gy ;genetic u nit ;structure unit ;flow unit ;o utside -delimited reserv oir ;review

0 引言

精细地质是储层表征的重要内容,其研究得力于石油生产的需要及相应的理论和技术的发展。

(1)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一些主要产油国的油气田相继进入高成熟开发阶段,由于勘探成本

的大幅度上升,提高油气采收率便成为老油田获取

最大经济效益的一条有效途径,因而要求储层地质研究向更精细、定量化方向发展。

(2)新理论和技术的诞生,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储层精细描述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

中国一些老油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基本

上都已进入了高含水、高采出的中后期阶段。长期的注水开发,造成储层的岩性、物性、含油性、电性等特征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1],导致部分可动剩余油长期滞留于地下。为了提高采收率,各大油田及相关的科研院所均开展了以预测剩余油为核心的储层精细地质研究,取得了相当多的科研成果,部分成果甚至领先于国际水平。

笔者就储层精细地质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做了概括性介绍,目的是为了明确今后的攻关方向,为油田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技术支持。

1储层精细地质研究现状

1.1细化开发单元

细化开发单元是精细地质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油田开发从来都没停止过这方面的研究。细化开发单元包括在平面上细分沉积微相和在垂向上细划成因单元2方面内容。

(1)油田开发中的储层研究,关键是必须逐级分析到微环境和微相[2]。在油田开发后期,控制剩余油分布的往往是沉积微相的特征和展布规律,必须对储层沉积相进行精细地质研究。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了微环境的概念,而中国大庆油田在60~70年代就已将微相应用到储层地质开发中,进而提出了“旋回对比,分级控制,不同相态区别对待”[3]的指导思想。当前阶段沉积微相的细分主要是建立在密井网测井资料及现代沉积学特征的基础上,应用层次分析法[4],将每个沉积体在平面上逐级精细对比到单一的沉积环境。谢辉[5]通过对焉耆盆地宝浪油田研究,将该区域侏罗系三工河组划分出12种有成因意义的岩石相,并研究了各类沉积微相特征与油气产能之间的关系。大庆油田在储层地质开发过程中,将泛滥分流平原亚相分为河道、河间和三角洲内、外前缘4种微相[6];将河道相细分为主河道和废弃河道微相[7],河间相细分为决口水道、决口扇、天然堤及河漫滩等微相[89],三角洲内、外前缘相细分为水下分流河道、砂坝微相及席状砂微相等[67,10]。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很多研究者强调微相和微环境,但很难真正做到这种程度。

(2)垂向上细分沉积单元是建立在微相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依据沉积单元或单砂层内测井曲线形态的微小差异、砂体旋回的沉积特征及隔夹层的分布等特点来进行详细划分。例如在泛滥分流平原相的砂层组内,依据河流旋回特征及夹层发育状况,把互相叠置的厚层河道砂岩细分对比到井间可以体现的单一河流沉积单元;在侧向复合型河道砂体中,可根据复合砂体的分布模式、河间微相与废弃河道微相的分布位置以及砂体发育的层位、发育程度的差异,结合每条河道砂体的可能宽度、厚度、河曲形态演变趋势等资料来综合判断识别单一河道砂的分布特征[11]。国外则更多的是依据C ross 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来对地层进行精细划分对比。如Posamentier等[12]就曾对一条路边沟渠进行了极高分辨率的层序地层学研究,该体系最厚处也就是50cm,但却伴随着可容空间的变化形成了一系列沉积体系城。

从目前研究情况来看,细化单元的基本原则主要有[10,1314]:

(1)以沉积学特别是现代河湖沉积学理论为指导。

(2)单砂层旋回特征明显,易于划分对比。

(3)细分单元间泥岩隔层应具有稳定分布。

(4)细分的单层应具有一定的地层厚度。

(5)细分单层的总层数与单井平均钻遇的自然砂层数应保持一定的比例。

(6)细分单元应与当前采油条件及工艺水平相适应。

1.2成因单元砂体的连续性及连通性研究

成因单元砂体的连续性是指砂体在各向上的规模大小。通常用砂体实际延伸的长度、宽度、砂体的宽厚比、砂体宽度与井距之比、钻遇率等来表示。夏位荣等[15]按延伸的长度和宽度将砂体分为五级:一级为极好(砂体延伸大于2000m);二级为好(2000m大于砂体延伸大于1200m);三级为中等(1200m大于砂体延伸大于600m);四级为差(600m大于砂体延伸大于300m);五级为极差(砂体延伸小于300m)。

1.2.1成因单元砂体连续性

研究成因单元连续性,常用的方法有:

(1)岩相分析法。相同成因的岩相单元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几何形态和连续性。裘怿楠[16](1987)通过对各类河道砂体的研究,揭示出高弯度曲流河的宽厚比为130~170,低弯度曲流河为30~60,短流程辫状河为40~80,长流程辫状河为100左右。

(2)井眼资料法。吕晓光等[17]提出以细分微相

9

5

第2期吴诗勇,等:精细地质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为基础,充分利用密井网资料提供的信息,结合动态差异变化,来研究河流相储层的平面连续性。

(3)定量分析法。Allen(1970)、Le ed er(1978)和S c hu m(1972)等提出了计算砂体分布规模和古水文、古地貌的经验公式[15]。一些研究者如D a v ies D K 等[18]应用这些公式预测了单个点坝和低弯度辫状河砂体的规模。Low ry Ph ili p(1993)等则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河控三角洲前缘砂体进行了研究,并找到了各种砂体的宽度、长度以及宽厚比的定量关系[15]。1.2.2成因单元砂体连通性

砂体的连通性指各成因单元砂体在垂向和侧向上相互接触连通的方式和程度,其连通方式通常有多边式、多层式和孤立式等[2]。研究方法可分为3种:

(1)静态分析法。用钻井资料结合测井解释资料,统计砂体连通性参数,绘制储层连通图。对于较简单的河道砂体,Allen[19]提出根据河道砂体的密度临界值来确定砂体的连通性。裘怿楠[16]根据中国湖盆的实际资料对艾伦的临界值作了补充修改,认为当河道砂体密度大于50%时,砂体大面积连通,且宽度超过数千米;在30%~50%时,则要作具体分析,可能会有局部连通;当小于30%时,属孤立河道。这种定量判断只能适用于较简单的地质模型。对于复杂河流相储层,大庆油田提出了三类砂体连通方式[20]:一类连通,为同一河道砂体的连通,连通状况良好;二类连通,同一时期不同河道砂体之间的连通,连通关系较为复杂;三类连通,河道砂与河间砂之间的连通,连通关系更为复杂。

(2)动态分析法。常用的有干扰试井、示踪技术等。

(3)综合分析法。采用动态与静态数据相结合,从多个方面研究井间地层连通性。邓英尔等[21]从地层各处原始折算压力近似相等、各井原始地层压力与深度成线性关系、在开采期间,各井地层压力同步下降、各井产量递减总体趋势类似、某井工作制度发生变化时,邻近井有干扰反映、各井原油密度、组分等一致对TH油田井间地层连通性等作了实例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得出的认识不仅可靠,而且对于复杂多重介质中井间地层连通性的确定尤为有效。

1.3砂体内部建筑结构研究

砂体内部建筑结构是指沉积砂体内部由各级次沉积界面所限定的砂质单元和不连续“薄夹层”的几何形态、规模大小、相互排列方式与接触关系等结构特征。属储层非均质体系较深层次的研究范畴。研究的总体思路是:以层次分析法为指导,应用Miall的层次界面和结构要素分析法[22,23],结合露头研究,来解剖砂体内部结构,揭示其非均质性特征。

Miall在研究河流砂体时,针对河流储层的严重非均质特征,提出用6级界面系列,将储层划分为由8种基本结构要素组成的不同级次的相对均一体,通过对结构要素的特征及其相互组合关系的表征来描述储层的非均质性[22]。国内学者则运用Miall的结构要素分析法,建立了许多储集体的建筑结构储层非均质模式[2427]。目前,砂体内部建筑结构研究的重点是厚层河道砂岩,它是各种沉积砂体中内部建筑结构最为复杂的一种砂体,对厚油层内部剩余油分布及3次采油效果的影响尤其显著。大庆油田在这方面的做法是:首先确定砂体的成因类型;然后在地下井网条件下,识别和预测出单井中相当于Miall提出的4级界面及其上夹层的发育状况;最后建立井间界面和夹层分布模式[28]。

1.4储层流动单元研究

流动单元,又称作水力单元是指一个在侧向和垂向上连续的储层单元,并且具有相似的渗透率、孔隙度和层理特征[29],最早由Heam C L等于1984年提出。可见,—个流动单元就是一个岩相单元,其内部具有连续的岩石物理特征。但岩相单元的边界却未必就是流动单元的边界,其内部可能包含一个或几个流动单元。

国内外对储层流动单元的认识和划分还很不一致。Ebanks[30]认为流动单元是一个影响流体流动的岩性和岩石物理性质在单元内部相似的储集岩体。Amaefule等[31]认为流动单元是给定岩石中水力特征相似的层段。焦养泉等[3233]则把流动单元归为建筑结构的一部分,指出流动单元在河道复合体内部是以隔挡层为界的,一个流体流动单元的规模可能相当于一个点坝侧积体。穆龙新等[34]则认为流动单元是指一个油砂体及其内部因受边界限制,不连续薄隔挡层、各种沉积微界面、小断层及渗透率差异等因素造成的渗透特征相同、水淹特征一致的储层单元。赵翰卿等[35]则建议直接选用测井解释渗透率来划分流动单元,这样可以避免造成大厚度低渗透层与小厚度高渗透层可能划为同一流动单元的错误。吕晓光等[36]认为储层流动单元

06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第28卷

应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的划分应综合考虑沉积地质、开发阶段、并网阶段、井网形式、开采措施、强度等诸多因素,单凭一种性质不能划分流动单元。流动单元研究方法基本上可分为2种:

1.4.1定量方法

应用各种地质参数,通过回归分析或聚类分析来划分流动单元。常用的地质参数有R35、油藏品质系数RQI、孔隙体积与颗粒体积之比Φz、流动层段指标FZI等。

1.4.2定性半定量方法

在岩性相详细划分的基础上,再结合一二种岩石物理参数来划分流动单元。

总之,流动单元仍是油田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中国流动单元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划分的参数种类繁多,不便于操作。

(2)没有解决好单砂体与流动单元划分的关系,尤其是在侧向复合型河道砂体中没有首先描述清楚单砂体的分布状况。

(3)没有解决好流动单元在层内的划分问题,无法建立起以流动单元为基础的精细三维地质模型。

1.5表外储层研究

表外储层是指由于有效厚度没有达到计算标准而未被列入储量的那部分储层,是砂岩储层在空间上的自然延续,其岩性以泥质粉砂岩为主,属低能环境下沉积的产物。主要分布于砂岩储层的顶、底、周边及内部变差带,平面上常位于表内储层的周边或物性变差部位,具有岩性细、含泥量高、胶结致密、物性差、单层厚度薄和含油不饱满等持点[37]。表外储层与表内储层相比,井间属“非实体连通”方式[38]。其微观结构可分为条带状、薄层状和斑块状;宏观上分为决口泛滥条带型、局部变差连片型、充填连片型和稳定砂席型[38]。

随着井网加密和开采工艺水平的提高,人们已认识到表外储层同样具有工业开采价值。油层增划表外储层后,分布面积显著增大,油层井间可分性明显提高。喇萨杏油田的表外储层研究表明,占喇萨杏油田储层厚度50%的表外储层若能成为挖潜对象,将对油田延长稳产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37]。目前,国内对表外储层的岩(电)性、物性、沉积特征及动用状况的研究,均取得了较显著成果,国外则未见相关的文献报道,如通过深入分析研究表外储层的地质特征和影响因素,制定了表外储层电性标准[37]。对喇萨杏油田动用状况进行了深入探讨,为大规模3次加密提供了理论依据[39]。对喇萨杏油田动用机制进行了分析,认为非实体连通是导致表外储层难采的地质因素,层间干扰是导致表外储层难采的动力因素,表外储层动用状况取决于基质与压裂裂缝间能量交换的能力,压力下降导致裂缝渗透性下降影响了表外储层的渗流等[40]。

1.6地质建模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储层地质模型经历了从手工绘图到三维可视化定量模型的建立、建模技术从确定性到随机性的快速发展,从而对精细地质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储层地质模型是油藏描述的核心内容,也是精细地质的最终目标所在。习惯上将储层地质模型分为概念模型、静态模型和预测模型3大类型[41]。

1.6.1概念模型

主要应用于油田早期地质开发阶段,是把油田储层的某一类特征(非均质性、连续性等)抽象出来加以典型化和概念化。

1.6.2静态模型

该类型实地描述了储层参数特征在空间上的变化和分布,一般需要较密的井网,主要应用于油田中、后期地质开发阶段。国外在20世纪中后期,就逐步形成了利用计算机存储和显示的三维静态模型,如美国埃克森公司用Geoset软件为大庆油田西二断块萨葡油层所建立的静态模型[41]。中国概念模型和静态模型进展也很快,并取得了相当成功,在各油田已得到了广泛应用。如马利民等[7]以大庆油田密井网的测井曲线形态为基本依据,以不同河流沉积模式为理论指导,将萨北油田北三区西部东块主力油层精细地质模型分为:顺直河流砂体模型、低弯曲河流砂体模型、高弯曲河流砂体模型、辫状河砂体模型。

尹太举等[42]利用7口取心井分层段的渗透率、渗透率垂向变异系数、孔隙度、厚度、有效厚度、束缚水饱和度、地层系数、储集系数、有效储集系数进行流动单元的聚类分析,得到了双河油田厚层扇三角洲砂砾岩的储层流动单元模型,将该区块储层划分为极好型(E)、好型(G)、一般型(F)、差型(P)。1.6.3预测模型

该类型对储层参数在控制点间及以外区域作一定精度的内插外推,是比静态模型精度更高的地质模型,为研究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和三次采油提

1

6

第2期吴诗勇,等:精细地质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高采收率服务。国外储层预测模型较国内成熟,如D eutsch等[43]基于河流储层的层次目标模拟法对不同类型河流相的预测,Rogers[44]利用神经网络建立的储层渗透率的预测以及Ahmed Ouenes[45]利用模糊理论和神经网络来预测储层的裂缝分布等。这些研究成果在预测精确性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

储层地质建模方法主要分为确定性建模法和随机性建模法。

(1)确定性建模法,其试图从已知确定资料的控制点出发,给出确定的、唯一的储层结构和参数分布[46]。

目前,确定性建模所应用的储层预测方法主要有[47]:储层地震学方法,包括三维地震和井间地震方法、储层沉积学方法、克里格方法。目前情况下,基于密井网资料的建模技术是建立油田实用性地质模型的一种有效途径,但这种方法受建模者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在建模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沉积环境、过程和条件。

(2)随机建模法,该法是以已知的信息为基础,以随机函数为理论,应用随机模拟方法,产生可选的、等概率的储层模型方法[47]。

随机建模法承认控制点以外的储层参数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即具有一定的随机性。随机建模在表征储层非均质性、不确定性评价、风险分析、方案优选等方面具有很大优势。自从第1篇与油气储层随机建模相关的论文(1984)出现以来,有关随机建模方法的论文数不胜数。1994年Srivas-tava[48]对不同的模拟算法作了简要介绍,并给出了较中肯的评述。总的来看,随机建模方法可以分为3类[46]:以目标对象为模拟单元,用于模拟与几何形态有关的储层非均质性;以相元为单元,用来模拟各种连续性参数及离散参数;结合2种以上随机建模方法的综合方法。目前,储层随机建模较前沿的领域是马尔可夫半马尔可夫域模拟、分形模拟、示性点过程模拟以及综合方法等。

2发展趋势

2.1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结构单元和流动单元

三位一体技术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是近些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更为精确的层序地层分析方法。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运用于油气储集层分析,不仅有助于建立高精度的储层地层格架及三维建造,还可以更好地确定和预测储集层及遮挡层的空间展布,并使井间储集层的描述更符合地质实际。但是,随着油田开发的进一步深入,要求储集层的划分越来越细,尤其是河道侧向复合砂体及厚油层,有必要在其内部进一步划分结构单元和流动单元,来满足油田后期对剩余油开发的需要。

2.1.1结构单元

结构单元是由形态、相组成及其规模所表征的同成因的沉积体,是在一个沉积体系内部一种或一组特定的沉积作用过程的产物[11]。

结构单元的提出,从静态的角度为地层的进一步细分和储集层非均质性研究提供了沉积学依据和新的研究途径,其向上可与层序地层学兼容,向下可与成因地层学分析相衔接。

2.1.2流动单元

流动单元是在现有的采油工艺技术条件下控制油水运动最小的成因单元。

流动单元的提出既反映了储集层研究的精细化,又能紧密地与储集层中的油水运动规律相结合,是层次界面分析思想的自然延续。层次界面划分是基础,结构单元是实体,流动单元是结构单元在开发中的一种表现形式[49]。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结构单元和流动单元三位一体技术,可形成由宏观到微观、静态地质实体与动态开发过程的综合研究体系,能够较好地解决储层描述中的非均质性及油水运动规律等问题,是储集层精细描述的一种新思路[11]。

2.2储层露头精细研究

储层露头精细研究是国际上储层精细地质研究的一个热点,国内外学者都很重视地质原型模型和地质知识库的建立。这是因为高含水阶段要想对储层进行更准确地预测,必须建立比开发井网数据点更加密集的地质原型模型和地质知识库。而野外露头具有钻井和地震资料所不具备的高分辨率特点,而且直观、可测,便于大比例尺研究。储层露头精细研究为建立精确的地质模型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由于露头储层研究在储层精细描述中的重要性,国内外在地质原型模型和地质知识库方面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5053]。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要注意露头调查类比方法的局限性。凡是用于地下的类比,必须经过沉积条件和成因类型相似性

26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第28卷

的严格分析,否则会产生很大的误差。赵翰卿[28]提倡建立各类河流砂体内部建筑结构定量表征的模型谱,或者尽可能地收集国内外学者关于河流露头的详细描述资料,从中选取可类比的实例。当前,中国必须继续开展野外露头调查工作,积极建立能针对各类储集层特别是碎屑岩储层类型特点的系列原型模型和地质知识库,同时要发展露头实验室的研究。

2.3随机建模技术

储层分布本身具有确定性,但由于资料及工艺水平的不足,造成人们认识上的差距,从而认为储层具有随机性。随机建模方法给出了控制点以外的一组等概率事件,更能客观地反映储层的非均质性。特别是中国,陆相碎屑岩在油气储集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成因复杂,非均质性严重,即使在密井网条件下,对储层认识也不可能完全确定,必须采用随机建模方法,来保证油藏动态预测结果更合理、更客观。近些年来,随机建模技术发展很快,各种模拟算法种类繁多。在建模过程中,必须考虑到每种方法的适用性及实效性,尽量降低模拟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提高模型精度。今后随机建模的发展方向是各种随机建模方法的综合和对算法中不同类型信息的综合[46]。

3结论

介绍了当前精细地质研究6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及相应的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概括了精细地质发展趋势的3个研究方向。从目前研究情况来看,油田精细地质研究技术无论是从研究内容及精度上,还是技术手段上都仍需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研究工作要逐步从定性描述向半定量、定量化方向发展。精细地质理论和方法不仅要能够满足当前油田开发调整的需要,而且应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坚持利用大量的加密井资料并结合储层的沉积学特征,全面开展储层精细地质研究,是搞好高含水期油田深度开发调整的最一般性思路。

[参考文献]

[1]张伟峰,刘守军,李拥安.孤岛馆陶组注水开发储层性质动

态变化特征研究[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4,26(2):

5153.

[2]裘亦楠.储层沉积学研究工作流程[J].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0,17(1):8590.[3]赵翰卿.大庆油田河流—三角洲沉积的油层对比方法[J].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988,7(4):2531.

[4]张昌民.储层研究中的层次分析法[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91,13(3):344350.

[5]谢辉.浅水粗粒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微相特征与油气产能

的关系———以焉耆盆地宝浪油田为例[J].地球科学与环境

学报,2004,26(4):3740.

[6]赵翰卿,付志国,吕晓光,等.大型河流—三角洲沉积储层精

细描述方法[J].石油学报,2000,21(4):109113.

[7]吕晓光,于洪文,田东辉,等.高含水后期油田细分单砂层的

地质研究[J].新疆石油地质,1993,14(4):345349.

[8]张红薇,赵翰卿,麻成斗.泛滥—分流平原相储层中河间砂

体的精细描述[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998,17(6):

2224.

[9]马利民,齐玉柱,高尔双.北三区主力油层精细地质研究及

剩余油分布探讨[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0,19(1):

2226.

[10]王雷,郭雷,宋杰.精细地质研究在大庆萨中南一区

丙块挖潜中的应用[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17(6):48.

[11]曹树春.储集层精细描述的新思路[J].地质科技情报,

2001,20(1):3943.

[12]Posamentier H W,Allen G P,James D P.High Resolution

Sequence St ratigraphy the East C oulee D elta,Alberta[J].

Jo urnal of Sedimentary Pet rology,1992,62(2):310317.

[13]撒利明,王天琦,师永民,等.油田开发中后期岩相单元的细

分研究[J].沉积学报,2002,20(4):595599.

[14]宋保全,李音,席国兴,等.储层精细描述技术在杏北油田

开发调整中的应用[J].石油学报,2001,22(1):7277. [15]夏位荣,张占峰,程时清.油气田开发地质学[M].北京:石

油工业出版社,1999.

[16]Q iu Y inan.Fluvial Sandsto ne Bo die s as Hydrocarbo n Reser-

v oirs in Lake Basins,Recent D evelopments in Fluvial Sedim-

entology[J].SEPM,1987,39:329342.

[17]吕晓光,赵翰卿,付志国,等.河流相储层平面连续性精细描

述[J].石油学报,1997,18(2):6671.

[18]D avie s D K,Williams B P J,Vessell R K.Reservoir Geome-

try and Internal Perm eability Distribution in Fluvial,Tight,

Gas S andstone s,Travis Peak Formation,Texas[J].SPE

Reservoir Engineering,1993,8(1):712.

[19]Allen J R L.Studies in Flu viate S edimentation:An Explora-

tory Quantitative M odel f or the Architecture of Avulsion-

C ontrolled Alluvial suites[J].S ed Geo,1978,21:129147.

[20]吕晓光,田东辉,李伯虎.厚油层平面宏观非均质性及挖潜

方法的探讨[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3,20(4):5863. [21]邓英尔,刘树根,麻翠杰.井间连通性的综台分析方法[J].

断块油气田,2003,10(5):5053.

[22]Miall A D.Architecture Element Analysis:A Ne w M etho d

of Fac ie s Analysis Applied to Flu vial Deposits[J].Earth Sc i-

ence Review,1985,22:261268.

[23]M iall A D.Architecture Element and Bo unding Surfaces in

3

6

第2期吴诗勇,等:精细地质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Flu vial D ep osits:Anatomy of the K ayenta Formation(Low-

er Jurassic),So utheast C orolado[J].S edimentory Geolo gy,

1988,55:233262.

[24]张昌民,林克湘,徐龙.储层砂体建筑结构分析[J].江汉

石油学院学报,1994,16(2):17.

[25]尹太举,张昌民,樊中海.地下储层建筑结构预测模型的建

立[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7(3):710.

[26]孙玉生,司尚举,刘华.马厂油田沙三下二储层建筑结构

特征研究[J].断块油气田,1999,6(2):3941.

[27]王俊玲,任纪舜.嫩江现代河流沉积体岩相及内部构形要素

分析[J].地质科学,2001,36(4):385394.

[28]赵翰卿.储层非均质体系、砂体内部建筑结构和流动单元研

究思路探讨[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2,21(6):1618.

[29]Hearn C L,Ebank W J Jr,Tye R S,et al.Geolo gic al Fac-

tors Influencing Reserv oir Performance of the Hartzo g Draw

Field,Wyoming[J].JPT,1984,36(9):13341335. [30]Ebanks W J Jr.Flow unit C oncept-integrated Ap proach to

Reservoir D escription for Engineerin g Projects[J].AAPG

Annual Meeting,AAPG B ulletin,1987,71(5):551552.

[31]Amaefule J O,Altunbay M.Enhanced Reservoir D escrip-

tion:Using Core and Log D ata to Identif y Hydraulic(Flow)

Units Andpredict Permeability in Uncored Intervals/Well

[C]//R SPE26436Presented at the68th Annual SPE C on-

ference and Exhibition.Houston,Texas,1993.

[32]焦养泉,李祯.河道储层砂体中隔挡层的成因与分布规律

[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5,22(4):7881.

[33]焦养泉,李思田,李祯,等.碎屑岩储层物性非均质性的层

次结构[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8,19(2):8992. [34]穆龙新,黄石岩,贾爱林.油藏描述新技术[C]//中国石油天

然气总公司.油气田开发工作会议文集.北京:石油工业出

版社,1996.

[35]赵翰卿.对储层流动单元研究的认识与建议[J].大庆石油

地质与开发,2001,20(3):810.

[36]吕晓光,赵永胜,王世勇.储层流动单元的概念及研究方法

评述[J].世界石油工业,1998,5(6):3843.

[37]吕晶,俞静,杨根锁.表外储层厚度电性标准的确定

[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996,15(1):1720.

[38]隋军,吕晓光,赵翰卿,等.大庆油田河流三角洲相储层研

究[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

[39]林影,麻成斗,郭玮琪.喇萨杏油田表外储层动用状况及

动用途径[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999,18(5):2527. [40]赵永胜,兰玉波,李强.喇萨杏油田表外储层动用机制分

析[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1,20(3):3133.

[41]裘亦楠.储层地质模型[J].石油学报,1991,12(4):5562.

[42]尹太举,张昌民,陈程,等.建立储层流动单元模型的新方

法[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9,20(2):170175.

[43]Deutscha C V,Tranb T T.FLUVSIM:A Program for Ob-

je ct-Based Stochasti c Mo deling of Uvial Depositional Systems

[J].Computers and G eosc iences,2002,28:525535. [44]Rogers S J.Predicting Permeability from Porosity Using Ar-

tificial Neural Networks[J].AAPG,1995,79(12):

17861797.

[45]Ahmed Ouenes.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Fuzzy Logic an d

N eural Networks to Fractured Reservoir C haracteri zatio n

[J].Computers and G eosc iences,2000,26:953962. [46]吕晓光,王德发,姜洪福.储层地质模型及随机建模技术

[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0,19(1):1013.

[47]胡向阳,熊琦华,吴胜和.储层建模方法研究进展[J].石油

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5(1):107112.

[48]Srivastava R M.An Overvie w of Stochastic M etho ds for

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J].AAPG C omputer Applicatio n

in Geolo gy,1994,3:320.

[49]穆龙新.油藏描述技术的一些发展动向[J].石油勘探与开

发,1999,26(6):4246.

[50]Miall A D.Reserv oir Hetero geneity in Fluvial Sandsto ne

Lesso ns from Outcro ps Studies[J].AAPG,1988,72(6):

682697.

[51]Do yle J D,Sweet M L.Three Dimensio nal D istributio n of

Lithofacies,B ounding Surface,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in

A Flu vial S andstone-g ypsy Sandstone of Northern Oklahoma

[J].AAPG,1995,79(1):7076.

[52]林克湘.青海油砂山分流河道砂体储层骨架模型[J].江汉

石油学院学报,1994,16(2):813.

[53]张昌民,徐龙,林克湘,等.青海油砂山油田第68层分流河

道砂体解剖学[J].沉积学报,1996,14(4):7076.

46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第28卷

储层构型研究方法及实例

储层构型研究方法及实例 摘要:储层构型研究是推进沉积学和储层地质学进一步深化的重要方法,目前河流相储层构型研究主要侧重于露头和现代沉积,河流相储层构型研究比较成熟。本文着重介绍了储层构型研究的方法并将河流相作为实例进行了储层构型研究分析。最后指出了储层构型分析方法的适用性。 关键词:储层构型;河流相;构型单元分析;适用性 前言 储层构型亦称为储层建筑结构,是指不同级次储层构成单元的形态、规模、方向及其叠置关系[1]。储层构型分析研究实质上是描述储层内部的非均质性,最终用于进一步挖潜剩余油,提高油气采收率[2]。储层构型方法是著名河流沉积学家Miall于1985年首先运用于河流相构型研究。 过去沉积模式是沉积相和沉积环境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但是沉积模式是依据一维(钻井剖面)和二维(地震剖面或露头剖面)研究建立的。有时也是仅依据二维研究结果,拟想勾画出块状图表示沉积相和沉积环境三维的空间展布。实践证明,许多沉积环境相当复杂。用二维是不可能反映它的特征和复杂性,或者说不能全面地反映它们的特征,特别是空间的几何形态。三维构型的提出可以解决一维、二维难以解决的问题。 储层的不均匀性是当今储层地质学中最大的难题。构型研究方法的出现,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国外不少学者已采用构型研究方法对不同沉积体储层进行了构型研究,较详细地划分出不均一体。这些构型研究的结果,对于各地区的油气勘探与开发都起着指导作用。由此,可以看出,构型研究方法是推进当今沉积学和储层地质学进一步深化的重要方法。 1 储层构型单元分析 构型单元分析就是结合古水流数据对露头横剖面进行岩石相、界面和构型单元的划分,以揭示沉积体系的三维展布,恢复沉积体系的演化史。其中,界面和构型单元的划分是关键所在。构型单元分析的步骤如下[3]:①对露头照像,建立剖面的镶嵌照片,并记录剖面的尺度和方向:②划分岩石相;③进行古水流测量,并记录其在剖面上的位置;④划分界面;⑤结合岩相和古水流数据划分构型单元; ⑤对露头剖面进行解释,恢复其沉积史;⑦综合岩石相、构型单元和古水流数据,推导该沉积体系的沉积模式;⑧测量每个级别上的沉积单元的尺度和几何形态,并记录储层的非均质性。 在进行构型单元分析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①界面和构型单元的解

2020年春【中石油】储层地质学第一阶段在线作业(标准)

【石油大学】储层地质学- 第一阶段在线作业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第 1 题,1. ( 2.5 分)三角洲砂体在平面上的形态? A 、带状 B 、席状 C 、土豆状 D 、鸟足状 正确答 案:D 第 2 题,2. ( 2.5 分)湖底扇砂体在平面上的形态? A、带状 B、席状 C、土豆状 D、扇状正确答案:D 第 3 题,3. ( 2.5 分)滩坝砂体在平面上的形态? A、带状 B、席状 C、土豆状 D、扇状 正确答案:A 第 4 题,4. ( 2.5 分)低渗透致密储层是指渗透率小于多少的储层? A、0.001mD B、0.01mD C、0.1mD D、1mD E、10mD 正确答案:C 第 5 题,5. ( 2.5 分)低渗透致密储层的主要圈闭类型是什么? A、构造圈闭 B、岩性圈闭 C、地层圈闭 D、复合圈闭正确答案:B 第 6 题,6. ( 2.5 分)碳酸盐胶结物的主要胶结方式是什么?

A、孔隙式胶结 B、接触式胶结 C、基底式胶结 D、嵌晶式胶结正确答案:A 第7 题,7. ( 2.5 分)我国90%以上的储层类型是什么? A、碎屑岩储层 B、碳酸盐岩储层 C、变质岩储层 D、火山岩储层 正确答案:A 第8 题,8. ( 2.5 分)油气藏的核心是什么? A、烃源岩 B、储层 D、圈闭 正确答案:B 第9 题,9. ( 2.5 分)岩浆岩、变质岩、泥页岩的主要储集空间是什么? A 、孔隙 B 、裂缝 C 、溶洞 D 、微孔隙 正确答 案:B 第10 题,10. (2.5 分)同一岩样,相同条件下,绝对孔隙度、有效孔隙度和流动孔隙度三者,哪个最大? A、绝对孔隙度 B、有效孔隙度 C、流动孔隙度正确答案:A 第11 题,11. (2.5 分)同一岩样,相同条件下,绝对孔隙度、有效孔隙度和流动孔隙度三者,哪个最小? A、绝对孔隙度 B、有效孔隙度 C、流动孔隙度 正确答案:C 盖层

地质基础知识

答:聚集物以油为主的叫油田,以气为主的叫气田,既有油又有相当数量的气则叫油气田。 答:世界上的油气田,绝大多数都是在沉积岩里找到的。它是在古老的地质时期,陆地上的泥沙经河流和风力等搬运,在低洼的海洋或湖泊里沉积下来,又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才形成的。 答:从广义讲:生油层是指生成并提供工业数量石油的岩层。它原来是在湖泊中沉积的淤泥,这种淤泥中埋藏了大量的有机生物,这些有机生物在淤泥变成泥岩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了石油和天然气。 答:石油和天然气都是流体,在地下是流动的。油气的运移是指油气在地壳中的移动过程。 答:在外力作用下,油气既可随生油层紧结成岩过程,而发生初次运移,也可在生油层紧结成岩后,油气沿着储集层的孔隙,裂隙或其它通道发生二次运移;既可沿着地层层理方向作侧向运移,也可沿着断裂,裂隙穿过地层层面作垂直运移;既可在一个油区内局部运移,也可在沉积盆地范围内进行区域性运移。但最本质条件是地壳运动引发的油、气运移。 什么叫圈闭 答:油气运移至储集层以后,遇到了遮挡,运移不能继续进行,油气逐渐聚集并形成油、气藏。这种适于油、气聚集并形成油、气藏的场所就叫做圈闭。 答:当圈闭内聚集了一定数量的油气之后,就形成了油气藏。

答:油气藏分为四种类型,即:构造油气藏,断层油气藏,地层油气藏,岩性油气藏。构造油气藏:指由构造运动使储油层发生褶皱,断裂等形变而形成圈闭条件的油气藏。断层油气藏:指因断层切割而造成的圈闭中形成的油气藏。 地层油气藏:指由沉积成岩作用和构造运动相结合形成的油气藏。 岩性油气藏:由于沉积环境变迁,导致沉积物岩性变化,形成岩性尖灭体和透镜体圈闭,由这类圈闭形成的油气藏。 答:含有工业型油气矿藏的沉积盆地叫做含油气盆地。 答:含油气盆地具备四个条件: (1)在地质历史上,盆地具有过生成油气的各种条件; (2)盆地中的沉积物有完整的生储盖组合; (3)盆地经过一定的构造运动,造成石油运移和聚集的有利条件; (4)盆地经过后来的侵蚀和构造运动,沉积物还保持基本的完整性,油气聚集没有遭到破坏。 大庆油田是多少个油田共同组成的 答:大庆油田主体位于松辽盆地中央凹陷区内一个二级背斜构造带—大庆长垣之上。从北向南由喇嘛甸、萨尔图、杏树岗、高台子、太平屯、葡萄花和敖包塔七个油田组成。长垣以外,有杏西、龙虎泡、升平、宋芳屯、模范屯、朝阳沟、榆树林、徐家围子、敖古拉、高西、新店、金腾、齐家、萨西等14个油田,大庆油田是以上一系列油田的总称。 答:大庆长垣是松辽盆地中部最大的正向圈闭构造。四周为凹陷所环抱,西侧为齐家一古龙凹陷,东侧为三肇凹陷,北面为黑鱼泡凹陷,南面为长岭凹陷,是一个典型的凹中之隆。以萨尔图构造高点海拔最高,依次为葡萄花、杏树岗、喇嘛甸、敖包塔和太平屯构造,最低的是高台子构造。从泉头组三段到嫩江组四段,共有六百多条正断层,长垣南部断层发育多于北部。

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研究

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研究进展 1.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的影响因素和成因分析 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受多因素影响,成因分析是储层孔隙结构研究的最基本的内容,它能帮助研究者从深层次准确把握储层孔隙结构的特征,受到研究者的高度重视。 1.1地质作用对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的影响 储层物性受沉积作用、成岩作用、构造作用的共同控制。沉积作用对碎屑岩结构、分选、磨圆、杂基含量等起到明显的控制作用,不同的沉积环境对碳酸盐岩的结构组分影响很大。从沉积物脱离水环境之后,随着埋藏深度的不断加深,一系列的成岩作用使得储层物性进一步复杂化。一般而言,压实作用、压溶作用、胶结作用对储层物性起破坏性作用;交代作用、重结晶作用、溶蚀作用对储层物性起到建设性作用。而构造作用产生的裂缝等对物性的改造有较为显著地影响,使储层的非均质性更加明显,而这一点在碳酸盐岩储层中尤为突出。 1.2油气田开发对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的影响 储层孔隙结构影响着储层的注采开发,同时,随着注水、压裂等一系列油气田开发增产措施的实施,储层孔隙结构也相应发生了变化。王美娜等研究了注水开发对胜坨油田坨断块沙二段储层性质的影响,发现注水开发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储层孔隙结构。唐洪明等以辽河高升油田莲花油层为例,研究了蒸汽驱对储层孔隙结构和矿物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蒸汽驱导致储层孔隙度、孔隙直径增大,喉道半径、渗透率减小,增强了孔喉分布的非均质性。 2.储层微孔隙结构研究方法 2.1成岩作用方法 该方法通过对各种成岩作用在储层孔隙结构演化中的作用进行梳理,从而了解储层孔隙结构对应发生的变化。该方法的优点是对孔隙结构的成因可以有比较深入的认识,缺点是偏向于定性分析,难以有效的定量化表征。刘林玉等对白马南地区长砂岩成岩作用进行了分析,认为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强烈地破坏了砂岩的原生孔隙结构,溶蚀作用和破裂作用则有效地改善了砂岩的孔隙结构。 2.2铸体薄片观察法 该方法是将带色的有机玻璃或环氧树脂注入岩石的储集空间中,待树脂凝固

地下古河道储层构型的层次建模研究_吴胜和

中国科学 D 辑:地球科学 2008年 第38卷 增刊Ⅰ: 111 ~ 121 https://www.doczj.com/doc/4f10570760.html, https://www.doczj.com/doc/4f10570760.html, 111 《中国科学》杂志社 SCIENCE IN CHINA PRESS 地下古河道储层构型的层次建模研究 吴胜和① *, 岳大力① , 刘建民② , 束青林② , 范峥 ①③ , 李宇鹏① ①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资源与信息学院, 北京 102249; ②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 山东 257000; ③ 北京泰隆恒业高新技术公司, 北京 100085 * E-mail: reser@https://www.doczj.com/doc/4f10570760.html, 收稿日期: 2007-04-20; 接受日期: 2008-03-21 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点专项科研基金(编号: 20060425004)资助 摘要 目前河流相储层构型研究主要侧重于露头和现代沉积, 而地下储层构型分析及建模研究甚少, 未形成有效的定量预测储层构型的方法, 难以满足地下油藏剩余油分布预测的需要. 为此, 提出了层次约束、模式拟合和多维互动的地下储层构型分析与建模思路, 并以济阳坳陷孤岛油田馆陶组曲流河储层为例, 论述地下古河道储层构型的层次建模思路与方法. 曲流河储层构型可分为3个层次, 包括河道砂体层次、点坝层次和侧积体层次. 将不同级次的定量构型模式与地下井资料(包括动态监测资料)分级别进行拟合, 并且在分析过程中, 使一维井眼、二维剖面和平面以及三维空间之间相互印证, 从而建立不同层次的储层构型三维模型. 同时, 建立了活动河道宽度与点坝规模的定量关系, 并应用水平井资料确定了侧积体和泥质侧积层的定量规模. 这一研究不仅对地下地质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且对提高油田开发效益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 储层构型 层次建模 曲流河 点坝 侧积体 储层构型(reservoir architecture), 亦称为储层建筑结构, 是指不同级次储层构成单元的形态、规模、方向及其叠置关系. 在油气勘探开发领域, 地下储层构型研究主要用于油气田开发. 随着油气田开发程度的不断深入, 砂体内部的剩余油挖掘逐渐成为油田开发的主要目标. 在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 我国油气平均采收率只有30%左右, 这意味着还有近70%的油气滞留在地下, 其中35%左右的油气是由于储层内部的非均质性, 特别是储层构型(导致储层内部的渗流屏障和渗流差异)的影响而滞留于地下成为可动宏观剩余油的. 因此, 地下储层构型研究是提高油气采收率、最大限度地开发油气资源的关键所在, 这对我国石油工业乃至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河流相储层研究由来已久, 但河流相储层构型研究则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1]. 以Allen 和Miall 为代表的欧美学者对储层构型层次、要素、模式、沉积机理做了开拓性的研究工作. 然而, 国内外学者主要侧重于对河流相露头和现代沉积的构型研究[1~8], 而对地下储层构型分析及建模研究甚少. 地下储层构型分析与建模的目标是应用有限的资料恢复地下储层构型的面貌. 以河流相为例, 主要是恢复地下古河道及其河道内部构型单元的三维空间分布. 面临的主要难点是地下井资料少, 因为即使是在油田开发中后期的密井网条件下, 井距(如100 m 井距)仍大于构型单元的规模(如横向上数米规模的点坝内部泥质侧积层), 在此条件下, 应用井间数学插值很难再现地下实际的储层构型面貌. 因此, 虽然已

储层地质学读书报告

储层地质学读书报告 储层和封盖是形成油气田(藏)必要的条件之一,是控制油气分布的重要因素。无论在勘探油气过程中,还是开发油气的过程中,石油地质学家和石油工程技术人员都十分关注储集层(体)的研究。为了寻找更多的大油气田,研究者们在不断的加速提高储集层地质学的理论认识和研究方法。近十年来储集层(体)的理论认识和研究方法得到迅速的发展。、近期国内外皆召开过专门的会议,探讨储集层地质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概括起来储集层地质学的发展有如下方面。 1储层地质学理论和内容方面 1.1在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深部都找到了孔隙带 研究者们认为存在二种模式:一种是次生孔隙模式(Mctunna,1979) ;另一种是原生孔隙模式(S.Apixon,1989)。这个进展为勘探家们寻找油气指出了方向。这对从事储集层地质学的研究者提出了明确的研究任务:寻找深部的孔隙带。关于深部次生孔隙带,是根据在碎屑岩深部找到的孔隙带提出的。关于它的成因解释,已出现两种理论,一种是广泛运用的由Schmidt和McDonald(1979)提出的,认为深部次生孔隙带的出现是由于有机质尚烃类转化时,在成熟阶段出现的脱梭基作用放出大量的co2,形成弱酸性溶液发生溶解作用而成。这就是说在有机质向烃类转化过程中,势必发生溶解作用,产生次生孔隙。这些孔隙必将储存油气。另一种理论是被人们忽视的挪威学者Kmiit(1984)提出的,他根据大量的盆地计算,认为深部有机物质向烃类转化、脱梭基作用放出的CO:不足以形成巨大的次生孔隙带,相反是地下水淋滤作用的结果。关于这两种理论,通过我们的实践,实际都是存在的。运用这些理论,关键取决于研究地区的本身特征,不能简单套用。 1.2微孔是储集油气的一个重要的场所 国内外一些盆地(阿巴拉契盆地、落基山地区的尤莫塔盆地、加利福尼亚州的文图拉盆地、墨西哥湾第三系、西伯利亚盆地、厄瓜多尔;我国柴达木盆地、江汉盆地、东营凹陷、沾化凹陷等)中都发现了泥岩油气藏及工业性油气藏。自然其中部分是裂缝起着作用。而有一些油气藏,研究证明是微孔储油。其孔径达1 m左右。这为寻找油气又揭开了新的领域。但这方面的研究仅仅开始。除此之外,90年代不少资料证明,缝合线是一种有意义的储集空间。不仅为实际观察所证

储层精细地质研究进展

第28卷第2期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Vol .28No .22006年6月 J ournal of Earth Scienc es an d Environ ment Jun .2006 [收稿日期] 2005-05-08 [基金项目] 中国科学院边缘地质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MSGL 04-3) [作者简介] 吴诗勇(1971-),男,安徽太湖人,博士研究生,从事油田开发地质学研究。 精细地质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吴诗勇1,2,李自安1 (1.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40;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 [摘要] 水驱采油后期,油层的含水率越来越高,然而大量的可动剩余油却滞留于地下。要提高这部分油层的采收率,必须加强对储层微观非均质性的认识。精细地质研究作为一种方法,在这种背景下,便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应用。旨在对其做一个阶段性的小结,从储集层砂体几何形态、内部结构以及孔、渗空间变化特征出发,概述了精细地质研究的内容为细化开发单元、成因单元砂体的连续性和连通性描述、砂体内部建筑结构单元的划分、流动单元的研究、表外储层研究、地质建模等。并提出了今后研究发展的主要方向。为油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 精细地质;成因单元;结构单元;流动单元;表外储层;综述 [中图分类号] TE 122. 2;P 618.13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6561(2006)02-0058-07Actuality and Dev elopment of Fine Ge ology WU Shi -yo ng 1,2 ,LI Z i -an 1 (1.Guangzho u Institute of G eochemistry ,Chinese Acade my of Scienc es ,Guangzhou 510640,Guangdo ng ,C hina ; 2.S ch o ol Graduate ,C hine se A cademy of Science s ,Beij ing 100039,C hina ) Ab s tra ct :At the later stage of w ater -driven ex ploitatio n ,so me proble ms appe ared ,o ne is the hig h w ater co ntent in the oil strata ,and the other is a gre at de al of surplus oil detained in the strata .To enhance rec overy ratio ,it is nec essary to have a better u nderstan d on the micro -hetero geneity of reserv oir .As a m easure to res olve these pro b -lem s ,the stu dy of fine geolo g y gets alo ng very well .B ased on the ge om etric fe atures of reserv oir ,structure an d the spatial variatio n of bore -se epage ,this paper carries o ut the followin g six aspects :①ac curate divisi on of ex -ploitation u nits ;②descripti on of continuity of genetic u nit ;③division of internal structure u nit of sand -b od y ;④investigatio n of flow unit of reservo ir ;⑤rese arch of outside -deli mited reserv oir ;⑥geolo gic m odelin g .At last ,thre e develo ping tren ds of fin ge olog y are put forward to afford so m e i de as for the future rese arches .S o it will of -fer so me effe ctive techn olo gie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 ment of oilfield . Ke y w ord s :f ine geolo gy ;genetic u nit ;structure unit ;flow unit ;o utside -delimited reserv oir ;review 0 引言 精细地质是储层表征的重要内容,其研究得力于石油生产的需要及相应的理论和技术的发展。 (1)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一些主要产油国的油气田相继进入高成熟开发阶段,由于勘探成本 的大幅度上升,提高油气采收率便成为老油田获取 最大经济效益的一条有效途径,因而要求储层地质研究向更精细、定量化方向发展。 (2)新理论和技术的诞生,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储层精细描述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 中国一些老油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基本

储层

储层:凡是能够储集和渗滤流体的地层的岩石构成的地层叫储层。 储层地质学:是一门从地质学角度对油气储层的主要特征进行描述、评价及预测的综合性学科。 研究内容:储层层位、成因类型、岩石学特征、沉积环境、构造作用、物性、孔隙结构特征、含油性、储集岩性几何特征储集体分布规律、对有利储层分布区的预测。有效孔隙度:指那些互相连通的,且在一定压差下(大于常压)允许流体在其中流动的孔隙总体积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 绝对渗透率:如果岩石孔隙中只有一种流体存在,而且这种流体不与岩石起任何物理、化学反应,在这种条件下所测得的渗透率为岩石的绝对渗透率。 剩余油饱和度:地层岩石孔隙中剩余油的体积与孔隙体积的比值 残余油饱和度:地层岩石孔隙中残余油的体积与孔隙体积的比值 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沉积作用、成岩作用、构造作用低渗透储层的基本地质特征:孔隙度和渗透率低、毛细管压力高、束缚水饱和度高 低渗透储层的成因:沉积作用、成岩作用 论述碎屑岩储层对比的方法和步骤: 1、依据 2、对比单元划分 3、划分的步骤 1、依据:①岩性特征:指岩石的颜色、成分、结构、构造、地层变化、规律及特殊标志层等。在地层的岩性、厚度横向变化不大的较小区域,依据单一岩性标准层法,特殊标志层进行对比;在地层横向变化较大情况下依据岩性组合②沉积旋回:地壳的升降运动不均衡,表现在升降的规模大小不同。在总体上升或下降的背景上存在次一级规模的升降运动,地层剖面上,旋回表现出次一旋回对比分级控制③地球物理特征:主要取决于岩性特征及所含流体性质,电测曲线可清楚反映岩性及岩性组合特征,有自己的特征对比标志可用于储层对比;测井曲线给出了全井的连续记录,且深度比较准确,常用的对比曲线:视电阻率曲线、自然电位曲线、感应测井曲线 2、对比单元划分:储层层组划分与沉积旋回相对应,由大到小划分为四级:含油层系、油层、砂层组和单油层。储层单元级次越小,储层特性取性越高,垂向连通性较好 3、划分的步骤:沉积相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岩心沉积相标志研究、单井剖面相分析、连续剖面相对比和平面相分析四种方法 岩心沉积相标志的研究方法是以岩石学研究为基础,可分为三类:岩性标志,古生物标志和地球化学标;单井剖面分析是根据所研究地层的露头和岩化剖面,以单井为对象,利用相模式与分析剖面的垂向层序进行对比分析,确是沉积相类型,最后绘出单井剖面相分析图;连井剖面相对比分析主要表示同一时期不同井之间沉积相的变化,平面相分析是综合应用剖面相分析结果进行区域岩相古地理研究的方法。 碳酸盐岩与碎屑岩储层相比,具有哪些特征? ①岩石为生物、化学、机械综合成因,其中化学成因起主导作用。岩石化学成分、矿物成分比较简单,但结构构造复杂,岩石性质活泼,脆性大②以海相沉积为主,沉积微相控制储层发育③成岩作用和成岩后生作用严格控制储集空间发育和储集类型形成。 扇三角洲储层特征? ①碎屑流沉积。由于沉积物和水混合在一起的一种高 密度、高粘度流体,由于物质的密度很大,沿着物质聚集体内的剪切面而运动。②片汜沉积。是一种从冲积扇河流末端漫出河床而形成的宽阔浅水中沉积下来的产物,沉积物为呈板片状的砂、粉砂和砾石质。 。③河道沉积。指暂时切入冲积扇内的河道充填沉积物。④筛积物。当洪水携带的沉积物缺少细粒物质时,便形成由砾石组成的沉积体。 碎屑岩才沉积作用:垂向加积、前积、侧向加积、漫积、筛积、选积、填积、浊积 喉道:在扩大孔隙容积中所起作用不大,但在沟通孔隙形成通道中起着关键作用的相对狭窄部分,称为喉道。孔隙结构:岩石所具有的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相互连通情况以及孔隙与喉道间的配置关系。 碎屑岩的喉道类型:孔隙缩小型喉道、缩颈型喉道、片状喉道、弯片状喉道、官束状喉道 孔隙类型:原生孔隙、次生孔隙、混合孔隙 排驱压力:非润湿相开始进入岩样所需要的最低压力,它是泵开始进入岩样最大连通孔喉而形成连续流所需的启动压力,也称阀压。 成岩作用:指碎屑沉积物在沉积之后到变质之前所发生的各种物理、化学及生物的变化。 同生成岩作用:沉积物沉积后尚未完全脱离上覆水体时发生的变化与作用的时期。 表成岩作用:指处于某一成岩阶段弱固结或固结的碎屑岩,因构造抬升而暴露或接近地表,受到大气淡水的溶蚀,发生变化与作用的阶段。 成岩作用的基本要素:岩石、流体、温度、压力 孔隙水的流动方式和动力:压实驱动流、重力驱动流、滞流 碎屑岩主要的成岩作用有哪些?分别对孔隙有什么影响? 根据成岩作用对储层孔隙演化的影响,可将碎屑岩的残岩作用分为两大类:一是降低储层孔渗性的成岩作用,主要有机械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其次压溶作用和重结晶作用;其中机械压实作用是沉积物在上覆重力及静水压力作用下,发生水分排出,碎屑颗粒紧密排列而使孔隙体积缩小,孔隙度降低,渗透性变差的成岩作用;胶结作用是指孔隙溶液中过饱和成分发生沉淀,将松散的

储层多点地质统计学随机建模方法研究论文

储层多点地质统计学随机建模方法研究论文 一、引言 在油气开发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相关数据测量,测量过程中就会不可避免的出现误差,这些数据误差会给油气地质储层建模带来直接的影响。另外得到确定性的地质变量空间变 量模型是不太现实的,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引用到概率论方法来完善数据建模。举例 来说对于储层中流体的流动而言就需要结合微分方程系数等参数来进行探讨。在利用传统 方法的建模过程中正常情况下都会使用内插方法得到储层参数但同时也会对流动方程造成 影响那么就会产生一定的偏差。因此在油气地质储层建模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条件来对 数据模型进行调整并筛选合理的模型来进行构建让油气产量预测可靠性得到保障。 二、多点地质统计学与训练图像 基于变差函数的传统地质统计学随机模拟是目前储层非均质性模拟的.常用方法。然而,变差函数只能建立空间两点之间的相关性,难于描述具有复杂空间结构和几何形态的 地质体的连续性和变异性。 针对这一问题,多点地质统计学方法应运而生。该方法着重表达空间中多点之间的相 关性,能够有效克服传统地质统计学在描述空间形态较复杂的地质体方面的不足。多点地 质统计学的基本工具是训练图像,其地位相当于传统地质统计学中的变差函数。对于沉积 相建模而言,训练图像相当于定量的相模式,实质上就是一个包含有相接触关系的数字化 先验地质模型,其中包含的相接触关系是建模者认为一定存在于实际储层中的。 三、地质概念模型转换成图像训练 地质工作人员擅于根据自己的先验认识、专业知识或现有的类比数据库来建立储层的 概念模型。当地质工作人员认为某些特定的概念模型可以反映实际储层的沉积微相接触关 系时,这些概念模型就可以转换或直接作为训练图像来使用。利用训练图像整合先验地质 认识,并在储层建模过程中引导井间相的预测,是多点地质统计学模拟的一个突破性贡献。 可以将训练图像看作是一个显示空间中相分布模式的定量且直观的先验模型。地质解 释成果图、遥感数据或手绘草图都可以作为训练图像或建立训练图像的要素来使用。理想 状态下,应当建立一个训练图像库,这样一来建模人员就可以直接选取和使用那些包含目 标储层典型沉积模式的训练图像,而不需要每次都重新制作训练图像。 四、二维和三维训练图像 二维训练图像就是在纵向上没有变化,比如人工划相图,因此二维训练图像又称为伪 三维训练图像。二维训练图像在纵向上不能反映河道微相的加积,在横向上也不能反映各 沉积微相的迁移。因此二维训练图像比不能很好的反映沉积构型。在三维训练图像中,可

三角洲沉积储层构型研究进展

三角洲沉积储层构型研究进展 读书报告 报告编写人:蒋民心(1002040135) 年级:2010级 课程:油气储层研究进展 任课教师:赵晓明 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 2014年3月24号

三角洲沉积储层构型研究进展 蒋民心(1002040135) 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成都 610500 摘要:本文从储层构型概念出发,大致概括了国内学者对三角洲沉积领域的储层构型研究方法和取得的成果,针对油田三角洲储层精细表征及剩余油挖潜,以河控三角洲河口坝地下储层构型以及东营凹陷永安镇油田沙二段三角洲储层为例,利用地震、测井、地质等资料,研究三角洲储层沉积旋回、层次界面等不同层次构型要素,界定和划分构型单元,建立三角洲储层构型模式,分析构型单元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发育是单一河口坝边界识别的重要标志;构型单元韵律变化是造成剩余油局部富集的重要因素,正韵律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中上部剩余油相对集中,反韵律河口坝砂体下部剩余油富集。在此基础上了归纳总结了现阶段储层构型研究所遇到问题,针对目前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根据所查阅的文献分析了储层构型研究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储层构型;河流相;储层非均质;剩余油分布;东营凹陷;永安镇油田;沙二段;三角洲相;构型单元 1.储层构型概念的提出 储层构型是指沉积砂体内部由各级次沉积界面所限定的砂质单元和不连续“薄夹层”的几何形态、规模大小、相互排列方式与接触关系等结构特征[1]。其概念在储层沉积学研究方面的应用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70 年代。1977 年Allen,J.R.L.在第一届国际河流沉积学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储层构型的概念,用以描述河流层序中河道和溢岸沉积的几何形态及内部组合。1985 年,Miall,A.D.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河流相的储层构型分析法[3],全面介绍了该方法中的界面等级、岩相类型、结构单元等概念,这代表了储层构型分析法的诞生。之后Maill,A.D.对该方法进行了完善,并最终将河流相划分为6 级界面、20 种岩相类型、9 种结构单元。1989 年,第74 届AAPG 年会将这套理论列为当今油气勘探领域三大进展之一。 2.三角洲储层构型研究现状 储层构型研究方法在Miall,A.D.提出后,立即引起国外许多地质学家的高度重视,并开始对储层构型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自从柯保嘉[4]首先将储层构型分析法介绍到国内学术界以来,众多国内学者在储层构型研究方面也进行了诸多有益尝试,并取得了一些进展。 (1)构型研究的资料基础

新木油田油藏精细地质研究的进展

新木油田油藏精细地质研究的进展 油藏精细地质研究可以指导油田生产。目前国内外精细地质研究主要体现综合性,建模、数模一体化,重视露头研究,模型实时更新和理论技术创新与应用;新木油田精细地质研究主要集中在细化开发单元、成因单元砂体的连续性和连通性描述、储层构型、表外储层研究、地质建模等方面。在细化开发单元和表外储层研究方面是是适合吉林油田陆相复杂油气储层研究和油田生产实际的。 标签:精细地质;开发单元;建模 1 国内外精细地质研究 国外精细地质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1 体现综合性,用于提高地质模型的准确性 国外精细地质研究,很早即重视综合地质研究,指导油田生产。如JohnJ.Schneider通过研究各种地质因素,用于指导和监视加利福尼亚州凡吐拉油田复杂储层的注水情况[1];J.G.Hamman综合利用地质、地球物理、岩石物理和储层模拟建立精细地质模型,减少了不确定性估计;Wiseman通过多学科有机结合,研究好斯敦海油田中地层充填和储层连通性问题。 1.2 建模、数模一体化研究 建模的最终目的是提供一个符合地下实际情况的静态模型,然后用于数值模拟。将建模和数模一体化研究,动静结合,不仅可以检验、改良地质模型,而且使剩余油的预测更准确。 1.3 重视露头研究 根据将今论古的原理,地表露头蕴藏了地下储层在地表经历的相同或相似的作用,通过露头研究得到的规律应该也适用于地下储层。因此,露头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4 模型实时更新 隨着油田生产,地下储层的性质会不断发生变化,人们对地下储层的认识也不断加深。对原始模型进行实时更新将更合理。Harun Ates利用不断增加的新钻井,通过改变模型内连通砂体和流体的体积(传导系数),实现了对原始三维地质模型的动态更新;V.Gholami利用模糊集合理论对储层内岩石类型的内在不确定性和模糊性进行研究,实现了对储层静态和动态性质的更新。 1.5 理论技术创新与应用

GPTLog精细地质解释与对比软件

GPTLog精细地质解释与对比软件 ------让地质解释更精细 GPTLog是针对油田地质人员开发的一套集测井解释、地质解释于一体的精细地质研究软件。实现了测井资料预处理、测井曲线标准化、测井参数解释、地层对比、沉积单元划分、断点解释、砂岩解释、连通解释、沉积微相识别等精细地质研究工作,并提供了完井地质方案设计、射孔方案、水驱计算等大量的适用性强的应用工具。GPTLog主要目标是为油田地质人员提供高效、灵活、方便的专业工具,统一工作流程,完善基础数据库。软件在力求效率的同时也注重解释、对比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其核心技术是采用了小波分析、模糊逻辑、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等数学技术,自动进行小层划分、小层对比连通及微相判别,并在自动判别结果的基础上,进行手工交互解释与对比。 GPTLog主要功能 GPTLog工作流程

钻井数据录井数据测井曲线分析化验 测试数据原始数据库 油田数据库 Excel 文本文件成果数据库 常规预理 测井标准化环境校正 数据扩展应用工具包 GPTLog 主要特点 ? 灵活多样的数据处理和信息统计 GPTLog 提供了大量的可灵活运用的数据处理功能,如字段计算器、测井曲线统计计算、曲线化和离散化数据互相转换等大量功能,内置的脚本程序可帮助用户快速实现各种数据的处理。 ? 专业的测井解释工具 软件提供了一系列专业化的测井曲线预处理工具,包括测井曲线拼接、平滑、重采样、方波化、异常数据处理、交互式编辑、深度校正、环境校正、标准化、交会图分析等。同时提供了方便的测井解释工作环境,可在系统中通过程序和参数计算器来交互实现岩性、储层参数、油水层识别等的解释和判别。 ? 自动解释和交互解释相结合 软件在测井解释和地质解释过程中提供了很多自动解释功能,如采用小波分析、模糊逻辑、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等多种先进的计算技术,实现了地层对比以及微相判别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同时,在自动解释后可以方便直观地通过简易的操作实现手动交互干预修改,很好地融合了自动解释和手动交互功能。 ? 多任务的协同工作环境 在数据服务器的管理下,方便有效地实现数据的审核、上传和下载,可以多人协同实现测井解释、对比分层、砂岩解释、有效划分、扣除夹层、对比连通、微相判别、参数解释等多项精细地质研究工作。

井震结合的曲流河储层构型表征方法及其应用——以秦皇岛32-6油田为例

第3〇卷第1期中国海上油气Vol. 30 No. 1 2018 年 2 月 C H I N A O F F S H O R E O I L A N D G A S Feb. 2018 文章编号:1673-1506(2018)01-0099-11 D O I:10. 11935/j. issn. 1673-1506. 2018. 01. 012 井震结合的曲流河储层构型表征方法及其应用$ —以秦皇岛32-6油田为例 岳大力1胡光义3李伟1范廷恩3胡嘉靖1乔慧丽1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2249; 2.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2249; 3.海洋石油髙效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8; 4.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1028) 岳大力,胡光义,李伟,等.井震结合的曲流河储层构型表征方法及其应用—以秦皇岛36油田为例[J].中国海上油气,2018,⑴:99-109. Y U E Dali,H U Guangyi,LI W e i,et a l. Meandering fluvial reservoir architecture characterization method and application by combining well log-ging and seismic data:a case study of QIID32-6 oilfield[J]. China Offshore Oil and Gas^ 2018,30(1) :99-109. 摘要以曲流河定量构型模式为指导,采用地震正演、分频地震属性分析与分频反演相结合的方法,在海 上大丼距条件下,对渤海秦皇岛32-6油田明化镇组曲流河储层进行了多级次精细构型解剖。首先,提出了 先优选地震数据频段,再优选地震属性的分频属性优选方法,精细刻画了复合曲流带的分布;次,采用“井震结合”“规模控制”“动态验证”的方法,在复合曲流带内部识别了单一曲流带和单一点坝。研究结果表明:①三种河道边界砂体叠合方式均表现为在叠合部位振幅减弱的特征,正演响应规律为应用波形预测井间砂 体分布提供了可靠依据;分频地震属性优选方法明显提高了地震属性与砂体厚度的相关性,从而提高了复 合曲流带预测精度;在研究区目的层地震数据中心频率55H z的情况下,采用分频地震属性分析、分频反 演和正演相结合的方法,在大丼距条件下精确刻画了单一曲流带及内部点坝分布,在研究区识别出了 5个单 一曲流带与1个保存完整的点坝,将对秦皇岛32-6油田下一步高效开发与剩余油挖潜起到有效的指导作 用。本文提出的方法对相似沉积特征和资料基础的油田构型分析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地震正演;震属性;分频反演;流带;坝;皇岛32-6油田 中图分类号:T E11文献标识码:A Meandering fluvial reservoir architecture characterization method and application by combining well logging and seismic d ata:a case study of QHD32-6 oilfield Y U E D a l i1'2H U G u a n g y i3,4L I W e i1,2F A N T i n g e n3,4H U J i a j i n g'2Q I A O H u i l i1'2 (1. C ollege o f G eosciences,C hina U niv ersity o f P e tro le u m,102249, 2. o f P etro leu m Resources a n d P ro s p e c tin g,B e ijin g12249,C hina; 3. S tate K ey L ab o ra to ry o f O ffs h o re O il E x p lo ita tio n,B e ijin g 100028, C h in a;4. C N O O C R esearch In stitu te Co. ,L t d.,B e ijin g 100028, C h in a) Abstract:M i n g h u a z h e n F o r m a t i o n in QHD32-6 oilfield is m e a n d e r i n g fluvial reservoir. W i t h t he g u i d a n c e of m e a n-dering fluvial quantitati-ve architecture m o d e l,t he reservoir architecture is characterized finely b y c o m b i n i n g f o r w a r d seismic m o d e l i n g,s p e c t r a l-d e c o m p o s e d seismic attributes analysis a n d s p e c t r a l-d e c o m p o s e d inversion u n d e r the condition of relatively sparse well data. Firstly? this p a p e r p r o p o s e s a n effecti-ve m e t h o d of seismic attritjutes opti-m i z ation that optimizes the f r e q u e n c y in a d v a n c e of seismic attritjutes,a n d the distribution of c o m p o u n d m e a n d e r belt w a s depicted accurately w i t h th e o p t i m i z e d seismic attributes. S e c o n d l y,a p p l y i n g the m e t h o d s of well logs a n d seismic data c o m b i n a t i o n,architecture scale controlling, p r o d u c t i o n verification, m o s t single point bars a n d single m e a n d e r belts w e r e recognized finely in c o m p o u n d m e a n d e r i n g belt. T h e result s h o w s:?T h e positon at b o u n d a-ries of three t y pes of s t a c k e d c h a n n e l s is characterized b y the decrease of amplitude. T h e r e s ponse patterns of seis- $十二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海上开发地震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编号:2011ZX05024-0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编 号:40902035) ”、教育部博士点新教师基金项目(编号:20090007120003) ”部分研究成果。 第-作者筒介:岳大力,男,博士,中国石油大学⑴京)副教授,从事油气田开发地质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府学路 1 号(⑴编:102249)。E-mail: yuedali@cup. edu. cn。

储层地质学

第六章储层非均质性 第一节储层非均质性的概念及分类 一、储层非均质性的概念 油气储集层由于在形成过程中受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及构造作用的影响,在空间分布及内部各种属性上都存在不均匀的变化,这种变化就称为储层非均质性。储层非均质性是影响地下油、气、水运动及油气采收率的主要因素。 储层的均质性是相对的,而非均质性是绝对的。在一个测量单元内(如岩心塞规模),由于只能把握储层的平均特性(如测定岩心孔隙度),可以认为储层在同一测量单元内是相对均质的,但从一个测量单元到另一个测量单元,储层性质就发生了变化,如两个岩心塞之间的孔隙度差异,这就是储层非均质的表现。测量单元具有规模和层次性,储层非均质性也具有规模和层次性。一个层次的非均质规模包含若干低一级层次的测量单元(如小层单元包括若干个岩心测量单元)。 另一方面,储层性质本身可以是各向同性的,也可以是各向异性的。有的储层参数是标量(如孔隙度、含油饱和度),其数值测量不存在方向性问题,即在同一测量单元内,沿三维空间任一方向测量,其数值大小相等,换句话说,对于呈标量性质的储层参数,非均质性仅是由参数数值空间分布的差异程度表现出来的,而与测量方向无关。有的储层参数为矢量(如渗透率),其数值测量涉及方向问题,即在同一测量单元内,沿三维空间任一方向测量,其数值大小不等,如垂直渗透率与水平渗透率的差别。因此,具有矢量性质的储层参数,其非均质性的表现不仅与参数值的空间分布有关,而且与测量方向有关。由此可见,矢量参数的非均质性表现得更为复杂。 二、储层非均质性的分类 1.Pettijohn (1973)的分类 Pettijohn (1973)对河流沉积储层按非均质性规模的大小提出了一个由大到小的非均质性分类谱图,划分了五种规模的储层非均质性(图6—1),即层系规模(100m级)、砂体规模(10m级)、层理规模(1~10m级)、纹层规模(10~100mm级)、孔隙规模(10~100μm级)。 2.Weber (1986)的分类 Weber(1986)根据Pettijohn 的思路,也提出了一种储层非均质性的分类体系(图6-2)。但在他的分类中,不仅考虑储层非均质性的规模,同时考虑了非均质性对流体渗流的影响。他将储层非均质性分为七类: (1)封闭、半封闭、未封闭断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