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金融监管中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金融监管中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金融监管中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金融监管中的问题及对策

写作提纲

一、我国金融监管制度体系基本形成

二、我国金融监管方式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监管方式过分依赖行政审批和现场监管(二)我国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三)我国金融监管透明度低

(四)金融监管部门缺乏匹配的专业人才

(五)监管内容和范围狭窄

三、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对策

(一)增强行业自律机制

(二)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建设

(三)加强银行、证券、保险三大监管部门的协调和合作(四)大力提高监管队伍的整体素质

(五)建立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

结论

参考文献

浅析金融监管中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本文对我国金融监管的基本面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了金融监管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找出并借鉴了西方国家在金融监管在金融危机形势下采取的相关措施,包括理论上的革新和新的法律法规的颁布等等。金融危机下,对于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我国应该积极的进行反省与思考,找出我国金融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在吸取经验教训的同时结合我国国情,建立起一套稳固的金融监管体系,为我国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金融监管;金融危机;发展

一、我国金融监管制度体系基本形成

随着我国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系也随之得以建立和健全。目前世界主要国家和经济体的监管模式大致可分为,统一监管和分业监管两种模

式。我国采用的是分业监管的基本模式,这样的模式源自于上世纪末的亚洲金融危机背景下,过去由人民银行对应所有金融机构的监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金融市场高速发展、与世界接轨的需求。2003年,第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获准成立;是年12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下称《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的决定》和《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的决定》,并于2004年2月1日起正式施行,标志着我国现代金融监管框架的基本确立。根据修订后的《中国人民银行法》,强化了中国人民银行在执行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调控上的职能,将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监管职能转移给新成立的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保留了与执行中央银行职能有关的部分金融监督管理职能,至此,我国金融监管将分别由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市场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也就是通称的“一行三会”四个机构分别执行,从而中国金融监管也形成了现行的多元化监管体制。而三部银行法和《证券法》、《保险法》、《信托法》、《证券投资基金法》、《票据法》及有关的金融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法规、行业自律性规范和相关国际惯例中有关金融监管的内容共同组成了我国现行的金融监管制度体系。

二、我国金融监管方式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监管方式过分依赖行政审批和现场监管

由于我国金融监管的体制建立时间较短,还处在过分依赖行政审批和现场监控的地位,其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市场准入、业务范围、日常业务监管、市场退出等方面,过分依赖行政审批和现场监管,虽然近两年开始试行非现场监管,但其方式还不完善,监管的有效性很低。

2、监管手段陈旧,科技水平低,与被监管机构未实现电脑联网,无法实现实时监控,使监管人员忙于监管资料的收集和层层上报工作,效率低,成本高。

3、对金融机构退出市场的监管经验不足,尤其对有问题的金融机构退出市场的处理缺乏成熟经验,许多法律和制度建设滞后。

4、利用社会力量对金融机构进行监管尚未起步,对外部审计师的利用几乎是空白,对如何利用外部中介机构实行金融监管缺乏相应的制度和法规。

5、金融监管的成本较高,导致金融监管的有效性下降。

(二)我国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目前,我国金融监管的法律体系还不是很完善,仍存在不少弊端,无法保证金融监管合理、有效、规范地实施。首先主要表现在配套法规不完善,大法不少,

但真正实施细则和其他规章制度却相当的少,配套极其不完整。其次是法律法规普遍缺乏科学性,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往往把握不住尺度,操作方法不对,起不到作用,理论知识丰富,实际可操作性不强。再次是执行监管者本身素质就不高,缺乏一定监督能力,既不能保证金融监管的公平、公正、合理性,又无法衡量其工作完成的好坏。最后是影响金融监管的外部环境因素缺乏约束,使监管的效用不近如人意,起不到应有的监督效果。

(三)我国金融监管透明度低

按照世界贸易组织透明度的原则规定,监管部门要向公众公示监管机构的政策调整方向、重大措施实施力度,要时时发布金融机构信息等。不断高监管工作的透明化程度,这不仅是为了维护市场公平公正原则,避免大家互相歧视,相互竞争,还有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保证监管的顺利进行。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呼吁让谁来监管我们的中央银行才能起到作用,国家金融监管机构始终不能成为终极的监管者,公众需要时时充分了解有关国家政策和市场变化信息,并从这些政策和市场变化信息中获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从而及时调整自己投资战略,保护自己的权益不受到损害。随着我国金融业不断发展和世界金融形势日益白热化,我国的金融监管机构近几年也逐步意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并在不断进行内部创新改革措施,但在很大程度上还不能形成一个有效的金融信息发布机制。

(四)金融监管部门缺乏匹配的专业人才

当前金融业务繁多,金融交叉业务逐渐放开,金融创新速度快,“金融期货之父”梅拉梅德曾表示,只有监管部门的相互协作,才能有效监管金融衍生品市场。但是,目前金融监管部门普遍缺乏专业人才,有些监管人员知识结构已经老化,其专业监管能力面临挑战;很多监管人员(尤其是基层监管人员)缺乏跨业监管必备的知识和能力,难以胜任混业经营下的金融监管工作,监管部门之间的工作沟通交流也有一定障碍。缺乏匹配的专业人才支撑,金融监管协调机制运作举步维艰。

(五)监管内容和范围狭窄

金融监管的内容和范围应该包括各类金融机构从市场准入到市场退出的全部业务活动,但在我国当前的金融监管中,却存在着以下问题,我国目前金融监管的内容主要是机构的审批和经营的合规性,对金融机构日常经营的风险性监管尚不规范和完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监管资源过多地分配于摸清商业银行风险的大小,而对其风险治理的方法和能力监管不够。

第二,风险监管的内容不全面。风险监管中存在着重传统的存贷业务、轻表外业务及其他金融创新业务等问题,而一些表外业务和金融创新业务同样也潜伏

着巨大的风险。

三、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对策

在我国金融体系改革和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只有全方面的改善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继续深化改革,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联席监管机制,不断提高我国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从而为我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更好地融入全球经济奠定基础。具体措施如下:

(一)增强行业自律机制

在金融全球化不断发展、金融创新方兴未艾、银行业竞争日益加剧的环境下,在切实加强中央银行监管的同时,增强银行自我约束能力是十分必要的。行业协会能够有效地指导和监督各会员银行严格遵守同业自律公约和规则;可以保证各商业银行在公平竞争的原则下,在业务经营中加强联系、相互支持、团结合作;可以避免银行以不正当手段争夺业务,监督各会员银行严格执行国家利率政策,促进银行业的健康发展。同时,有些需要各家银行协调联动的工作,比如开展金融宣传、制裁逃废债企业、组织公益活动等,可以在中央银行的引导下,由同业公会去完成。发挥行业协会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功能,是保证金融业良性运作必不可少的条件。

(二)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建设

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包括:金融机构内部组织结构的控制、资金交易风险的控制、衍生工具交易的控制、信贷资金风险的控制、保险基金的风险控制、会计系统的控制、授权授信的控制、计算机业务系统的控制等。如何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建设,其具体如下:

1、金融机构组织结构的控制要按照决策系统、执行系统、监督反馈系统互相制衡的原则来设置。

2、金融机构对资金交易(包括本、外币拆借,下同)、证券交易、衍生金融产品交易,要建立完善的内部监督和风险防范制度。建立用于测量和监控风险头寸及分析潜在亏损、风险大小并对其进行控制和管理的系统,包括风险定量分析方法,信用、市场、法律、操作风险管理等。

3、金融机构要围绕防止和降低信贷风险、提高信贷资产质量、优化信贷资产结构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以风险评估和控制为核心的信贷风险管理制度。对贷款必须遵循“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的原则。同时建立监测信贷风险的预警系统、监测借款企业经营风险的预警系统、监测信贷风险的考核指标体系。

4、金融机构要建立严密的会计控制系统。会计记录、帐务处理和经营成果核算要完全独立,会计部门只接受其主管的领导;会计主管不得参与具体经营业

务的经办。

5、金融机构要建立合理的授权分责制度,要按照业务工作程序和授权,健全完善各种审批手续。按照各自经营活动的性质和功能,建立以局部风险控制为内函的内部授权、授信管理制度。对各分支机构授权、授信要定期检查、确保授权、授信范围适当,有据可查,所授权限和信用额度不得超越和突破。

6、金融机构要建立科学的金融计算机系统风险控制制度。要对计算机系统的项目立项、设计、开发、测试、运行和维护整个过程实施严格管理,明确业务主管部门和稽核监督部门的职责,严格划分软件设计、业务操作和技术维护诸方面的责任。系统的业务需求由主管业务部门提出,应符合金融法律、法规的规定,明确防范风险控制的要求,并经过稽核监督等部门的确认。

(三)加强银行、证券、保险三大监管部门的协调和合作

建立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是一国金融健康运行的必要前提,也是更好地保护投资者利益的重要手段。一国选择何种金融监管体系模式或监管体系变迁的路径取决于其经济、金融运行的内外部环境。当今,金融业由分向合之势渐趋明朗,这就需要我们在现有分业监管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为统一功能监管创造条件。

1.监管机构间积极加强协调与配合,形成监管合力

(1)强化综合监管力度,不断提高整体监管水平和效率。随着我国金融创新的深入,金融混业经营正在我国悄然展开,各金融领域边界越来越模糊,使得一些金融业务领域难免出现监管交叉和监管真空。因此,一方面,各监管机构应进一步明确各自的监管职责,以消除监管重叠和空白;另一方面,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应相互协调、相互支持,对部分业务和部分领域实施联合监管和综合监管,充分发挥银、证、保之间有效的政策协调和信息共享机制的作用,通过“三方”的统一标准,联手行动,制定国内、国际预警指标体系,实现非现场监管检查的电子化、规范化,从而在整体上降低监管成本,提高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

(2)加强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共享。应采取多种措施减少金融监管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规范监管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传递,扩充监管信息的广度和深度,建立完善的信息共享机制。具体措施包括:一是督促金融机构建立有效的内控制度;二是增强金融机构的透明度,建立健全金融信息披露制度;三是加快金融监管信息系统的网络化建设等。

2.强化分业监管的有效性,为统一的功能性监管打下基础

一般来说,监管模式服从于金融机构的经营模式,当经营模式改变后,金融监管的模式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如日本,在国内金融机构从分业经营转为混业经营后,监管模式也由分业监管过渡到统一监管。然而,经营模式与监管模式并

非都是一一对应的,监管模式并不必然会随着经营模式的趋同而统一化,实行分业经营国家在金融监管上也可能采取统一监管模式,或正好相反。

现阶段,我国已建立了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分业监管的金融监管组织体系,随着国际上金融业实施混业监管趋势的加强,以及我国加入WTO后与国际金融业的逐步接轨,我国则面临是否应改革现有的分业监管体制,过渡到混业监管的问题。笔者认为,目前我国的金融业国际化与混业经营尚没有发展到必须要采取金融混业监管与之适配的地步,也就是说,应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和金融发展阶段,采取合适手段提高当前金融监管效率,其关键在于,应立足现有基础,全力做好银行、证券、保险的分业监管工作,不断提高银行、证券、保险监管的专业化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密切协作,强化监管合力,不断提高金融监管有效性,促进金融运行效率。

在此基础上,可逐步考虑建立新的统一监管体制,并为此积极创造条件。然而,统一监管并非是将银监会、保监会和证监会简单地合并,而应考虑试行功能性监管,让业务功能、风险特征相同的金融机构(或业务)尽可能地纳入同一监管机构监管,以使金融机构在同等的监管政策和竞争环境下,健康发展及有序竞争,并使风险得到更好的管控。

(四)大力提高监管队伍的整体素质

制度用以规范组织活动,而一切组织活动最终由人来实施。因此,人是组织活动中的决定因素,是金融风险防范制度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近些年来,“以人为本”的理念越来越多地被我们用于许多社会领域的实践中,诸如科技要以人为本、教育要以人为本、军事要以人为本等等,在金融领域,我们同样提倡以人为本,注重对人的选择、培养、使用、监督和评价,把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结合起来,调动人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体的潜能,为集体所用,建立起有效的监督、评价体系,保障金融体系安全。

实施金融监管人员的资格管理,应当朝标准化、规范化的方向迈进,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的主观性。为此,要制定金融监管人员的任职资格管理办法,逐步形成资格考试、竞争上岗的监管人员选任机制,把好监管人员的“入口关”。在此基础上,人民银行应把加强监管队伍建设、提高监管人员素质放在工作的突出位置,采取多种方式培训员工,注意好前瞻性、应时性和基础性培训的结合,鼓励员工深造,吸收学历高、能力强的优秀人才,使得监管人员素质有较大的提高,以适应加入WTO后金融监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五)建立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

现在社会是法制社会,现在的金融市场也要依法治理。法律是监管部门进行监管的依据和凭证,金融监管的立法的完善以及质量的好坏对金融监管的绩效有

着必然直接的联系。面对金融创新的加快,以及金融全球化,我们应该汲取美国金融危机的经验和教训,建立完善的金融监管法制体系,顺应金融市场的发展变化。

我们应该加强关于金融机构日常经营、市场退出等方面年的法律法规建设,进一步强化信息披露,规范金融机构的审核制度,防止制度不全导致的金融风险。并对现存的相关法律制度进行整理,对那些不适应的条款予以取消或修订。同时,必须完善自律监控机制,在市场化的今天,政府监管职能已经无法替代金融机构的自律监管。自律管理具有高效率,作用空间大,专业性强,成本低等优点。将政府监管与金融机构自律监管同时并重,可提高金融机构的自身风险监控能力,为金融业的发展提供相对自由安全的环境。

结论

和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监管体系相比,中国的金融监管体系还很年轻。经过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国商业银行能否应对这次金融危机给予的挑战和机遇,不仅取决于国内金融体制的调整与改革,还取决于中国如何借鉴外国先进的金融监管体制,如何加以灵活运用。制定切实可行的适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应对措施,是目前摆在我国金融业面前的重大课题,必须要认真对待,仔细研究分析。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金融新形势和全球金融自由化浪潮带来的各种冲击和压力,面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金融体制改革的要求,在世界各国经济金融联系日益紧密、经济金融迅猛发展的今天,强化金融监管体系、维持金融市场稳定、维护市场信用,显得相当的重要。

【参考文献】

[1].易金平.后危机时代对我国金融监管改革的思考[J].当代经

济.2010,2(24):23-24 .

[2].袁春晓.后危机时代我国金融监管改革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1,12(04):31-32 .

[3].常健. “后危机”时代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完善——以中央银行为核心的思考[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8(01):78 .

[4]刘福寿.国际金融监管改革最新进展及其思考[J].国际金融,2011(2)

[5]孙工声.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J].中国金融,2009(6)[6]孙海刚,朱培玉.国际金融监管反思、趋势及启示[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12)

[7]张明,李莉.美国金融监管改革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外汇,2008(6)

[8]赵蔚.国际金融监管改革对我国的启示[J] .银行家,2011(1)[9]周兴林.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农村金融,2011(19)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