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1全国中考记叙文阅读(带答案)

2011全国中考记叙文阅读(带答案)

2011全国中考记叙文阅读(带答案)
2011全国中考记叙文阅读(带答案)

目录

1. 每朵花本应芬芳

2. 爱输给爱

3. 轻放

4. 故乡滋味

5. 成长,有时只是瞬间的事

6. 母爱的温度

7. 鞋

8. 最美的善举

9. 回家去问妈妈

10. 花开的声音

11. 掌心化雪

12. 月亮,在半梦半醒之间

13. 时间在头发里行走

14. 拥你入睡

15. 窗前的母亲

16. 快乐,让我们一起慢慢变小

17. 雪地烤红薯

18. 趴下

19. 雨丝如期而至

20. 拔下钥匙

21. 翻浆的心

22. 盲道上的爱

23. 漓江情韵

24. 苦瓜

25. 莫扎特的造访

26. 圆明园情结

27. 精神与肉体的抗衡

28. 爱之望

29. 与一只蝶不期而遇

30. 龙眼与伞

31.一次帮助,改变两个人命运

32.惜春小札

33.雕花烟斗

34.用你爱我的方式去爱你

35.高贵的生命不卑微

36.笑谈大先生

37.萧萧池塘暮38.汤姆的午餐

39.阅兵之后

40.钢构的故乡

41.选择阳光

42.还原善意的本来模样

43.父亲进城送梨

44.落红

45..杂志风波

46.龙潭

47.第一次到苏州

48.大医仁心

49.方寸田园

50.生机勃勃的太阳花

51.梨一样的苹果

52.别动世界上最美的那朵花

53.别踩疼了雪

54.旧餐桌上的美好时光

55.带套袖的孙犁先生

56.水磨镇的微笑

57.做客

58.江南柳

59.子贡的语言艺术

60.路,在没路的地方

61.草垛

62.银行里的男孩

63.母亲的病友名单

64.应聘

65.味蕾上绽放的爱

66. 四川内江中考

67. 2011四川内江

68.做父亲

69.弱种子也要发芽

70.最好的圣诞礼物

71.榜样

72.一棵小桃树

73.在冬夜里歌唱的鱼

74.水边的文字屋

1.每朵花本应芬芳

孙道荣

一帮年轻的父母聚在一起,话题不知不觉扯到孩子身上,有人提议,每个人讲个自己孩子的趣事。提议得到了一致赞同。要说自己的孩子的趣事,谁不是几箩筐也盛不完啊。

一位妈妈先讲了自己两岁半宝宝的故事。她说,自己的宝贝女儿非常调皮,带她的外婆根本对付不了。有一天,她正在上班,宝宝又在家里淘气了,她就打电话回去,想吓唬吓唬她,故作严肃地对她说:“你要是不乖,等妈妈回家了,一定要给你点颜色看看。”女儿不吱声了,哈哈,一定是被唬住了。没想到,过了一会儿,女儿突然嗲嗲地说:“妈妈,你别忘了,宝宝喜欢的颜色是粉红色哦。”

多可爱的妞妞啊。众人都笑翻了。

另一位妈妈接着说。她家的宝宝,是个不到三岁的男孩,似乎有问不完的问题。这不,问题又来了:妈妈,为什么地球在转,我们却感觉不到呢?妈妈想了想,告诉他,那是因为我们很小,地球很大,所以感觉不到。儿子说,但是我有个办法可以感觉得到它在转。说完就在原地转起了圈圈。一连转了十几个圈,最后东倒西歪地停下来了,晕晕乎乎地说,妈妈,我现在感觉到地球在转了。

多伶俐的孩子啊。众人笑得也是东倒西歪。

一个爸爸接了茬。那天,带四岁多的儿子骑车出去玩,骑到半路上,突然下起了雨,仲秋的雨,打在身上,已带有丝丝寒意。慌乱之中,赶紧拿出雨披穿上,怕儿子淋雨,所以,用雨披将坐在后座的儿子挡了个严严实实。儿子躲在雨披下面,两只小手将雨披撑起一角,高兴地大叫:“包头雨,今天下包头雨!”

多乐观的孩子啊。众人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一位妈妈笑着讲起了儿子的一桩糗事。两岁多的儿子在拉便便,突然,放了一个响屁,站在一边的奶奶故意逗他,佯装嫌恶状地问:“宝宝,你刚才是不是放屁了啊?”儿子抬起头,想了想,很镇定地回答道:“不是的。是我的屁股在唱歌呢。”

多幽默的回答啊。众人笑得前仰后合。

大家七嘴八舌地谈论着,交流着,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每一件事,都是那么有趣,那么可爱,那么搞笑,那么温暖,孩子使他们原本平淡的生活,充满了变数,也充满了快乐。

我静静地听着他们的讲述。我的孩子,今年即将迎来高考,一天24小时中,除了睡觉和吃饭不得不“浪费”(儿子的原话)掉的八九个小时外,他的全部时间都用在了看书和做题上,他甚至连和我们说句话的时间和精力,都没有了。而我们,因为害怕打扰他,在家里走路都是小心翼翼地踮着脚尖的。看着眼前这些年轻的父母们,我忽然想,我的儿子,在他年幼的时候,也是充满童趣,活泼、调皮、可爱、搞怪,给我们带来无数的欢笑和温暖。从什么时

候开始,这种生活突然变了,变得如此沉闷,如此压抑,如此不堪的呢?

忽然明白,每一朵花,都本应芬芳、灿烂、快乐的,是我们自己先掐灭了孩子的天性,也掐灭了自己的快乐啊。那么,我眼前这些年轻的父母们,在不久之后,他们会不会也和孩子同时一步步地失去快乐的童年、少年和青年呢?

我希望永远能够嗅到花的芳香,不知道这能不能做到?

(有删改)

1.结合语境,分析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4分)

“‘你要是不乖,等妈妈回家了,一定要给你点颜色看看。’……女儿突然嗲嗲地说:‘妈妈,你别忘了,宝宝喜欢的颜色是粉红色哦。’”

2.从文中四位孩子的趣事中,你感受到孩子的哪些天性?这四件趣事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5分)

3.请结合文章,探究标题“每朵花本应芬芳”的妙处。(6分)

4.在作者眼里,面临高考的孩子生活是沉闷的、压抑的、失去芬芳的。请你站在中考体验者的角度,结合自己的备考经历,与家人或朋友,分享这段经历中的收获。(5分)

答案:

1.(4分)妈妈说的“颜色”指要给女儿惩罚(批评)(1分),女儿说的“颜色”指色彩(1分),对颜色不同的理解,体现了女儿天真、可爱的孩子天性(2分)。

2.(5分)

孩子的天性:天真活泼、幽默乐观、伶俐可爱、充满童趣、调皮搞怪。(2分,答对二点即可)

这四件趣事与下文(“我”孩子失去芬芳的高考生活)形成对比,引起“我”的思考,揭示

文章主题。(3分)

3.(6分)(答对三点得6分)

(1)比喻(1分),作者将孩子失去天性、失去成长的快乐比作花朵失去芬芳,使标题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1分)。

(2)巧设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答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即可)

(3)画龙点睛,暗示中心。

(4)新颖独特,吸引读者。

4.(5分)

事例(2分),收获(2分),语言表达(1分)。

示例一:备考的日子,繁重沉闷。夜深人静,妈妈端着一杯热腾腾的牛奶来到我书桌前,我深切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倍感振奋。

示例二:在体育迎考的日子里,所有的训练项目枯燥乏味,我流汗,甚至流血,但是最终我得了A。这段经历让我明白:有付出才会有收获的道理。我变得更自信、更强大。

2.爱输给爱

握着录取通知书时,她迷茫了。一贫如洗的家要供一个大学生是何等艰难,何况她还有一个刚上高中的弟弟。

到家的时候,饭菜刚刚摆上饭桌,母亲还在厨房里忙碌,弟弟跟着父亲刚从地里做活回来,正在洗脸。

A她摸了搜口袋里的通知书,没有拿出来。进了厨房,她让母亲歇着,她来做,灶上的鸡汤正“咕噜,咕噜”地翻腾着,她的眼泪险些流下来,上次父亲生病的时候都没舍得把这只鸡杀了。今天是她的生日。

她刚端起碗,便响起了敲门声。开了门,她有些惊讶:“小舅,您咋来了?”她的惊讶,是因为小舅手里提着一盒生日蛋糕。小舅还未回答,弟弟抢过了话头:“小舅,您太偏心了,姐姐的生日您记得,我的就忘记了。”母亲忙说:“你这孩子,你小舅一身的灰尘,赶了那么远的路,快让你小舅歇歇。”弟弟吐了下舌头,不再说话。

她说:“小弟,好好读书,等你考上大学那天,姐姐也买蛋糕给你。”

她说的是真心话,弟弟人乖,空闲的时候从没出去玩过,总是尽力地帮助家里做事。因为要干地里的农活,耽误了不少学习,弟弟的学习成绩一般,如果弟弟再努力些,将来还是有希望上大学的。

她不由自主地摸了下口袋里的通知书,进门之前她就想好了,等秋收后,就出门打工。至于通知书,就让它成为一个永久的秘密吧。

一家人东一句,西一句地聊着,弟弟听说小舅在省城里做小生意已经好几年了,就若有所思地问:“小舅,那里生意好做吗?”小舅嘿嘿一笑说:“你小舅我啊,还算小有成就,这些年省吃俭用,在郊区买了一套二手房呢。”

B“真的吗?”弟弟艰睛睁得大大的,顿了顿又说,“那明天我去你家看看,我还没去过省城呢。”

母亲用筷子敲了一下弟弟的碗,说:“你这孩子,就没想留你小舅多住几天吗?”父亲赶紧夹菜给小舅,说别跟小孩一般见识,还不懂事呢。

小舅嘿嘿地笑着说:“我选个小外甥,我还不了解吗?跟我小时候一个样呢。”

她又想起小时候,有一次父亲实在太疲倦了,耕地的时候,说是想休息一下,坐在地里竟睡着了。老黄牛挣脱了犁头的缰绳,将邻地的小麦吃了一大片。憨厚的父亲醒来一看,不知所措,得如此事的弟弟听了,二话不说,转身跑到麦子主人家里认了错,给父亲保住了面子。

第二天,小舅真的要走,弟弟也真的要一同去,还带了些衣服,说乘着暑假,要好好在省城玩几天,母亲嘱咐她说,你小舅地形不熟,你送他们到车站吧。

列车缓缓开动的时候,弟弟向她扔下一个纸团。她,心里一怔,急忙捡起来打开,弟弟的笔迹赫然入目:

姐姐,原谅我和小舅合伙欺骗了你,以你对我的疼爱,没有小舅的配合,我恐怕踏不出那个家门。作为村子里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女大学生,村长已经给家里报了喜,弟弟为你高兴。弟弟不是读书的料,我和小舅去省城打工了,从今往后,你的一切开支,就由我来承担。

月台上,一个女孩子,蹲下身双手抱头,泣不成声……

(选自2010年第1期《天池小小说》)

1.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3分)

2.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弟弟是个怎样的人。(分析其中两点即可) (6分)

3.文章的语言朴实真挚,有表现力,请从文中画线的句子任选一处品味。(4分)

4.文章的结尾写到:月台上,—个女孩,蹲下身双手抱头,泣不成声……请你发挥想象,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描写她此时的心理活动.(4分)

答案:

1.示例:一位家境贫穷的女孩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供弟弟读书决定放弃,就在此时弟弟也决定放弃学业和舅舅一起打工支持姐姐读书。

2.①聪明勤学懂事知道体谅父母,小小年纪就知道关爱家人,处理问题。②勤劳善良,常常帮家里干活,甚至耽误学习也无怨言,爱护父母、姐姐主动放弃自己的学业打工挣钱供姐姐读书更显示其责任感。

3.A:“她”的这一举动充分显示了女孩的善良懂事知道体谅父母,为家人着想宁愿舍弃自己的前途来无私支持弟弟。B:弟弟知道直接告诉姐姐自己的打算姐姐必定会坚决反对,就有意回避这个问题,假装对省城好奇,以便顺利和舅舅出去打工来支持姐姐读书,可见弟弟的细心对姐姐和父母的关心爱护。

4.我是多么傻啊!弟弟明明早就打算放弃学业和舅舅打工来让我读书。我是多么幸福啊!有这么好的弟弟、父母,他们都在关爱着我,我要好好读书将来汇报他们。

3.轻放

安宁

①走廊里的声控灯,很早以前就坏了。每次走到门口,同租三室一厅的几个人,都会习惯性地叹口气,在黑暗中摸索着将门打开,又重重地关上,似乎想要以此发泄对那一脸晦暗的廊灯的愤恨。其实,楼下的小卖部里,摆设了各种各样的灯泡,而且价格低廉到不过是坐一站公交车的价格,但包括我在内的所有人,谁都没有想起,在买泡面的时候,顺手捎带一个灯泡上来。

②父亲过来看我,走到门口,看见我费力地用手机里微弱的光线照明,立刻放下手里的东西,说声稍等,便下了楼。不过是几分钟的工夫,他便拿了一个灯泡上来,一声不响地安好。然后,他轻轻一击掌,昔日暗淡无光的走廊,瞬间便有了温暖通透的光亮,我站在门口,看父亲脸上淡然的微笑,便说,你可真是光明使者呢,你一来,这灯就好了。

③父亲却扭过身来,正对着我,说,A.其实路过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是光明使者,不过是一块五毛钱的灯泡,顺手就捎过来了,何必每次总是叹气世风日下,自己却始终不去动手呢?

④我笑,B.可不是人人都像您这样乐于助人,况且,这还是租来的房子,这走廊,也属于公共的区域,不只我们这一层,楼上的人也都要从此经过呢。

⑤父亲没吱声,只拿起身边的扫帚,边一层层地扫着楼梯上丢掉的烟头、纸屑、菜叶,边哼起他惯唱的京剧。有人从他身边经过,他便停下来打扫,将身子朝楼梯一侧,又朝来人笑着点一点头,表示让对方先行。C.而路人总是诧异地看父亲一眼,又微微地停一下,这才在父亲的笑意里,慌乱地点一下头,匆匆离去。那脚步的失措,看上去有些逃的意思,似乎,他遇到的是一个神经稍稍有点错乱的老人。

⑥我在晚饭的时候,便抱怨于他,说何必对陌生人这样殷勤,他们指不定在心里觉得你有毛病呢。父亲呷下一口酒,道,D.我管不着别人心里怎么想,但我开心就可以啊,况且,我就不信你给别人微笑,他还能泼你一盆冷水不成?所谓寻开心,就是这样,你自己不去主动找,它还会自登家门?

⑦几日后,翻起帐本,突然想起一个借钱的熟人,彼时他信誓旦旦,说三个月后肯定一分不少地全都打到我的帐户里来,可是又过去两个月了,他不仅没有打钱,连一个解释的电话都没有。气愤之下,我抄起电话便要质问熟人。父亲得知后将我拦住,说,钱既然已经借出去了,就不必再催了。我不解,说,难道就让这笔钱这样白白地给他了不成?这样不守信用的人,你又何必跟他客气?

⑧父亲一声不响地拿过我的帐本,将我记下的还款日期一栏啪的一道线勾掉,这才说,何时你将心里那个还款的日期,也一并改成无期限的时候,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气愤了;假如人家忙得忘记了,你过去一通责问,那岂不是彼此坏了感情?一笔钱丢掉不要紧,连带地连一个朋友也给弄丢了,那就得不偿失了。

⑨我依然心里憋闷,说,可是我觉得这个人根本就是故意忘记的,我刚刚听说他借过别人的钱,每次别人一催,他就推说下个月还,结果是几个月过去了,还是没有丝毫要还的迹象。

⑩父亲依然不紧不慢地喝一口茶,道,如果他真是一个常占便宜的人,那你这钱,丢了也没有关系,能够用钱测出一个人的深浅,并在以后的路上,尽可能地远离这样的人,不是更好吗?况且,如果他不打算还你,你再怎样地催促,也是得不到这笔钱的,不如心中先放下,这样轻松的是你,而他,则会在你的安静里,心里有小小的失落与不安。

⑴隔着十几年的光阴看过去,我第一次发觉,硕士毕业的我,从书本中得到的那些东西,在没有读过几本书的父亲面前,原来是如此的苍白且无力。人生中一切矛盾的化解,并不是拿尖锐的刀子划过,而是那最朴素最温暖的轻轻一放。

(选自《青年文摘》2010年第14期)

1.文章写了父亲哪三件事?请简要概括。(6分)

(1)

(2)

(3)

2.批注是一种常用的读书方法。批注可以写心得、作评价,也可以联想、概括等。请从文中

A、B、C、D处任选两处作批注(照抄示例不得分)。(4分)

示例:我选 A 处;批注:与其一味的抱怨、哀叹世风日下,不如身体力行做点什么。(1)我选处;批注:

(2)我选处;批注:

3. 联系全文,认真品读第(11)段,回答下面问题。(6分)

(1)为什么说硕士毕业的“我”“在没有读过几本书的父亲面前”显得“苍白无力”?(2)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4.欠债还钱,本是天经地义。父亲却劝“我”不必催促,你认同父亲的这种做法吗?说说你的看法。字数在80字以内。(6分)

答案:

1.(6分)(1)父亲为公共走廊换灯泡;(2)父亲打扫公共楼梯,并主动与陌生人点头微笑;(3)父亲劝我不要催促朋友还钱。(每点2分,意对即可)

2.(4分)示例:

A处:只要肯动手,每个人都可以是光明使者;勿以善小而不为;多做事,少抱怨;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

B处:反映了某些人缺乏公德心的现状;为“我”“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自私

行为开脱。

C处: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戒备心态;动作、神态的描写,既写出了路人的不安与慌乱,也与父亲的热情友善形成鲜明的对比。

D处:言语虽然朴素,却道出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的处世之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两个反问句表现父亲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积极乐观的精神。

(每处2分,批注合理即可,照抄示例不给分)

3.(6分)(1)虽然“我”受过高等教育,但自私冷漠、计较得失,与父亲的助人为乐、友善待人、重义轻财相比,人格上显得苍白无力。(3分,意对即可)

(2)比喻或对比;(1分)化解矛盾不能用偏激的方式解决,而应该用真诚、宽容、友善的方式对待。(2分,意对即可)

4.(6分)

看法一:认同。理由如:友情比金钱更重要;钱能测出一个人的品行优劣;钱能测出真假朋友。

看法二:不认同。理由如:人要守信用,不能纵容欠钱不还的不诚信行为,否则会损害社会的良序约俗。

(观点1分,理由充分3分,语句通顺2分)

4.故乡滋味

凸凹

这是8年前的旧事。那年,刚刚过完40岁的生日,突然生出一种莫名的思乡之情。这种感情很强烈,近乎一种烧燎,若不回故乡住上一段日子,心里难以平静下来。

于是我回了一趟老家。

到了母亲的老宅院,推开那一道柴门,母亲“哦”了一声,显出意外的喜悦,眼睛潮潮地红起来。走近母亲身边,觉得母亲很矮小,依旧是粗布衣裤,与那道柴门一个色调。多少年了,故乡仍带着那种逼人的质朴。我心里很温暖,觉得自己就是为这质朴而来。

母亲烧起柴草,煮了几穗青玉米。柴草很干,火烧得热烈。

“住几天吗?”母亲问。

我说:“当然要住几天,陪您唠一唠近20年来不曾细唠的家常。”

母亲笑一笑:“你已是老家雀了,只有老家雀才知道回窝哩。”在母亲的感觉里,我居然跟她一样老了。

青玉米煮熟了,剥了玉米的苞衣,米粒很黄。一粒一粒剥着吃,很绵软,香得和奶一样。

母亲同我一起剥玉米吃。炉膛的余火闪着黄黄的光。

我一下子找到了故乡的感觉,即黄色的温暖。

晚上,母亲问:“你到哪儿睡呢?娘就这一条土炕。”

我说:“除了娘的土炕,我哪儿都不去。”

躺在土炕上,感到这土炕就是久违了的母亲的胸怀。母亲就是在这土炕上生我的,揭开席子,肯定还能闻到老炕土上胎衣的味道。而今,母亲的儿子大了,自己也老了,却依然睡着这条土炕。土炕是故乡永恒的岁月、不变的情结吗?

这一夜,母亲睡不着,她的儿子也睡不着。母亲很想对儿子说些什么,儿子也想对母亲说些什么,却都不知道从何说起,只能清晰地听到对方的呼吸。

其实,岁月已使母子很隔膜了,却仍爱着,像呼吸,虽然有时感觉不到,却须臾不曾停止。

天亮了,我却酣然地睡沉了。睡醒来,小饭桌早已放在身边。“酒给你温好了,喝几盅吧。”母亲安然说道。

饭桌中央,果然就是那把几代人用过的黄泥酒壶。

说温酒,其实是把罐中的老酒舀到壶里去。母亲给祖父舀酒,给父亲舀酒,如今,又给她的儿子舀酒,那么,在她眼里,儿子是条有分量的汉子了。

在老家的日子,我彻底让自己放松了。每天起得很迟,睡到日上三竿。母亲从不叫醒我,开心地放任她的儿子。

“快把娘的儿子宠坏了。”我跟母亲开玩笑。

“还能宠几天呢?世道上,除了娘宠儿子,还有谁宠呢?”

听了娘的话,我心中竟生出一丝莫名的酸楚。媳妇好,爱情的后面是温柔的束缚;儿子好,伦常会把一副叫责任的担子不由分说地让你担下去;朋友好,友谊时时提醒你要保持一种无奈的却是必须的心灵对等……这一切,都美丽而忧伤,美得让人感到有些累。

吃过母亲的早酒,便是走走儿时的路,爬爬儿时的山……

路依旧,山依旧,我的感觉却大不一样了。

儿时高高的曾绊得我摔破了膝的石阶,已显得很矮很矮。

儿时深深地看一眼都眩晕的水井,也显得很浅很浅。

山路曲折悠长,我却走来走去,又走回原处。

折回母亲的柴门,看到柴门下的母亲,霜雪已浸染了大片发际。

我不禁低沉地吟了一声:“哎,故乡。”

晚上,盘腿坐在母亲的土炕上,在小饭桌上摊了几页纸,想随便写些什么。笔落下去,却写出了这么几行字:

故乡,就像母亲的手掌,虽温暖,却很小很窄。它遮不了风雨,挡不住光阴,给你的只是一些缠绵的回忆……

写到这里,我抬头看一眼熟睡的母亲,想到明天就要走了,泪水不禁热热地流下来。

(摘自《人民日报》2010年10月20日)

1.揣摩品味语言。(6分)

?“故乡滋味”中“滋味”的含义是什么?(2分)

?请结合上下文说说文中划线句中“酸楚”所包含的情感。(4分)

2.文章重点叙写“我”回故乡后的哪几件事?(8分)

3.根据文意,简要描述“我”眼中的“母亲”和我所见的故乡。(4分)

“母亲”:

故乡:

4.说说你所感受到的作者对故乡的深情。(4分)

5.文题为“故乡滋味”,而内容以写“母亲”为主,作者是如何将“母亲”与故乡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3分)

答案:

1.(6分)(1)质朴、温暖的感觉。(2分)

(2)①为母亲年老,我受宠的日子越来越少而伤感。②为我与母亲相处的时日太短而愧疚。

③体会到相对于母爱,“爱情”“伦常”“友谊”却美丽而忧伤。(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2.(8分)(1)和母亲一起剥玉米吃。(2)和母亲同睡一条土炕。(3)喝母亲为我温的早酒。(4)重走故乡的山路。

3.(4分)母亲变得衰老、矮小,但依然质朴,仍是那样的慈祥、善良。故乡仍带着质朴,单路依旧,山依旧,仿佛都没有什么变化。

4.(4分)①人到中年,仍有思乡的冲动,而且感情很强烈。②回到故乡,始终感到故乡的温暖。③虽然故乡依旧没有变化,但对故乡仍深深的依恋之情。(答出其中两点,意思对即可)

5.(3分)示例:①借写母亲给我的爱,含蓄地表现故乡对我的情。②借我对母亲的依恋,表现对故乡的依恋。③故乡就像母亲一样,给我滋养,给我温暖。④故土难离,就像我对母亲的情感一样,即使身处异乡也难于割舍。(能说清楚其中一点,意思对即可)

5.成长,有时只是瞬间的事

人们常说“少年不识愁滋味”,然而16岁的我,心中总有挥之不去的忧愁。由于长期疏于学业,我的成绩一直在低处徘徊。尽管在众人面前我总是故作坦然,但心里却有难言的苦涩。我想,我不像其他同学那样聪明!

然而,那一堂极其普通的美术课,却无意中颠覆了我对自己的认识。

那堂美术欣赏课,讲的是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周五,又是下午第一节。很多同学都埋着头,用美术课本遮掩因犯困而迷糊的眼神。A夏日的午热混杂着少年的汗味弥漫在教室里;窗外的老柳树似乎懒得再摇曳,蝉儿却很高调地重复着昨天的老歌;远处传来繁忙的市音,隐隐约约,嘈嘈杂杂……

也许只是为了打破昏昏欲睡的沉闷,年轻的美术老师说:“我请一位同学谈谈对这幅画的感受。这样吧,姚远同学,你来说说。”我没想到,被喊中的人是自己,迟迟疑疑地站起来。周围有窃窃的笑声与私语。

B我的心,因为那些轻蔑的话语而猛烈地跳动,手不自觉地攥紧了。我真想冲那些自以为是的同学说一句:住嘴!可是,我什么也说不出来,只是下意识地低头,再低头,想把自己滚烫的脸,埋进深深的臂弯。

我当时的样子,一定很窘迫、很无助。美术老师轻轻地走到我旁边:“姚远同学,是不是不舒服?”老师侧着脸,关切地看着我。我摇摇头,双手很奇怪地卷着书角,然后展开,再卷起,好像一点点铺排着内心的局促、不安……

老师帮我把书角展平,指着那幅画说:“你好好看看,感觉到了什么?”是那幅莫奈的《睡莲》:水波粼粼,睡莲的叶子或聚或散,花朵像暗红的、摇曳的火焰,热烈而又含蓄。看似随意的柔美线条,捕捉住了水面似真似幻的光和影。看着那画,我心里竟有一种隐隐的感动。沉默良久,我听见自己用极不确定的语气说:“画家好像是想表现……温和、平静、美丽的大自然。”

只是几个字而已,美术老师却很欣赏地说:“说得好!莫奈的画,总是善于捕捉大自然的美丽。”她轻轻地按了按我的肩膀:“你挺有悟性的。这幅画,藏于法国奥赛博物馆,希望有一天,你能去亲眼看一看。”我愣住了,确定这句话是专门说给我听的!我定定地看着老师走向讲台的背影,满心的喜悦里夹杂一丝疑虑,“老师说我挺有悟性的!老师真的是这么说的!可老师这是在鼓励后进生吗?也许……”

接下来欣赏的是莫奈的《干草垛》。我凝视着这幅画,用心感受着画意。我敢说,我从未这么专心地上过课!老师先请后排一位同学谈观感,那同学只说画面太单调了。老师微笑地点评:“莫奈画的虽只是干草垛,却巧妙地描绘了光与色带给人的视觉印象。斜射的阳光下,淡橙的天空,橙紫的远山,橙绿的树林,橙黄的干草垛……阳光在跃动,色彩在变幻。画面虽简单,却有一种不同寻常的生命力。”我聚精会神地听着,默默地将老师的讲析与自己的观画印象一一对照。我发现,自己的观画印象竟然与老师的讲析大致吻合,只是我的感受稍显稚嫩。这一发现,让我惊喜万分!

那个周末,烈日流火。我兴冲冲地跑到艺术品商店,买了一幅带画框的《睡莲》。虽只是临摹画,我的喜悦却是那样真实而强烈。

我告诉父亲,这是美术学科的参考资料。C父亲意味深长地看了我一眼,点点头,什么也没说,只是爬到椅子上,郑重其事地帮着把画挂在我的房间里。

我开始了一个人的战争,和自卑作战,和惰怠作战。我还一遍遍地为自己勾画未来的蓝图。越来越多的人真诚地用“阳光”、“自信”、“上进”这些词来形容我。

终于,我鼓起梦想的翅膀,飞向远方……

大学时,我主修国际金融,但我对莫奈的画却始终有一种难以名状的亲切感,就连我的父母

对莫奈的画都有特殊的感情。那幅《睡莲》,从我16岁那时起就一直挂在我的房间里。

再回故乡时,我想找到那位美术老师,告诉她,法国的奥赛博物馆我已经去过了。不过,毕竟是男子汉了,有些细节我会不好意思说的,比如,那天在奥赛博物馆里,面对莫奈《睡莲》真迹,我竟热泪盈眶!

1.通读全文后,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本文的故事。(3分)

2.第二自然段写道“那一堂极其普通的美术课,却无意中颠覆了我对自己的认识”。“我对自己的认识”前后有何不同?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4分)

3.文末写道“那天在奥赛博物馆里,面对莫奈《睡莲》真迹,我竟热泪盈眶”。请展开想像,用第一人称描写“我”那时的心理活动。(4分)

4.批注,是精读文章常用的一种方法,即从内容、写法、结构、语言等方面给文章加上评语。请你从划线的A、B、C三处中任选一处,自选角度作批注。(3分)

5.许多人认为“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作者说“成长,有时只是瞬间的事”。对此,你有何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你的成长感悟谈谈。(4分)

答案:

1.(3分)要求与评分:能准确概括文章内容,2分;表达,1分。

示例:16岁时,自卑的我因为一位美术老师的欣赏和父亲的鼓励而树立自信,从而改变人生方向并学有所成。

2.(4分)要求与评分:对“认识”分析到位,前后各2分;若语言表达不好,酌情扣分。

【要点提示】美术课之前“我对自己的认识”:学习成绩差,不如其他同学聪明……//美术课之后“我对自己的认识”:(对艺术美)挺有悟性,不会比其他同学差(比其他同学还聪明)……

3.(4分)要求与评分:根据语境,合理想像,用第一人称描写心理活动,体现那堂美术课对“成长”的作用,3分;语言表达,1分。

例一:你终于真实地呈现在我的面前了。当年,我的美术老师告诉我,有机会一定要到法国奥赛博物馆亲眼看看《睡莲》的真迹,今天我终于实现了夙愿。你的光影亦真亦幻,你热烈而含蓄,你温和而美丽,当我第一次看到你就被你深深吸引。当我怯怯说出对你的观感时,美术老师夸我有悟性时,你难以估量,我有多欢喜,从此我不再自卑,不再惰怠。你改变了我的人生。

例二:老师,您是否知道,正是当年您充满欣赏意味的话语,我才从沉睡中苏醒过来;正是您对画作意趣盎然的解读,我第一次受到了艺术的洗礼。难忘那一段如凤凰涅槃般的心路历程。如果没有那一节美术课,可能我仍是一个在慵懒、懈怠的泥沼中难以自拔的人。感谢生命中有你。

4.(3分)要求与评分:能自选一个角度(内容、写法、结构、语言)作批注。内容2分,表达1分。

【A句参考角度】①用排比的修辞,写少年的汗味,写老树,写蝉儿,写市音,渲染夏日午后昏昏欲睡的氛围……②用拟人手法,写老柳树懒得摇曳,蝉儿高调地唱老歌,强调了夏日午后的无聊、慵懒……③用“蝉儿唱歌”、“远处市音繁忙”来衬托夏日课堂的单调……

【B句参考角度】①运用心理描写。当听到轻蔑的话语,“我”的心猛烈地跳动,“住嘴”二字差点脱口而出,形象地写出了此时“我”的内心因同学窃窃的笑声与私语而产生了一股压抑的愤怒……②运用动作描写。“攥紧”,“低头”、“再低头”、“埋进”几个动词,生动准确地写出了自卑的“我”因同学的嘲笑而显得窘迫和无助……

【C句参考角度】①运用动作描写,“看我一眼”、“点点头”,传神的写出父亲对“我”开始热爱美术的理解……②用语准确,“意味深长”、“郑重其事”两个形容词,体现父亲对“我”的理解与坚定的支持……

5.(4分)要求与评分:观点明确,结合文本,2分;生活感悟,1分;表达,1分。

例一:我赞成作者的观点。虽然,成长的道路很漫长,但有时,成长只是瞬间的事。如文中的“我”,因为美术课上得到老师的赞许,因为老师富有感染力的讲解,从此由一个学习成绩差,内心自卑的孩子变成一个拥有自信,克服惰怠,努力追求理想并学有所成的人。在我的成长历程中,我也曾因一次竞赛获奖而重拾信心,上台领奖的那一刻,我瞬间长大了。

例二:我不赞成作者的观点。虽然某一次经历可能会改变我们的人生态度,但真正的成长是在一次次的自我认识与自我肯定中完成的,所以我认为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文中的“我”虽在经历一次难忘的美术课后瞬间成长起来,但在后来很长的人生道路中,“我”依然需要加倍努力才能成功。又比如我的语言表达能力差,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后,终于在演讲比赛中获奖。

若从其他角度作答,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6.母爱的温度

(1)我10岁时,她偷偷塞给我的糖块要比给弟妹们的还多;我13岁上初中时,她常步行十几里路给我送来饭菜;16岁我考入中师,她逢人就夸我聪颖好学;我22岁结婚时,她不顾儿女们反对给我准备了丰厚的嫁妆;我34岁被丈夫抛弃时,她曾拿着菜刀为我拼过命讨过说法;到我40岁以后,她仿佛变成了我的孩子,紧紧依赖着我舍不得离去……

(2)别人都说我们母女情深,可我知道,她是我的后妈,也不曾忘记她以前对我的不好。

(3)她嫁给爸爸时带来四个孩子,四个孩子跟我的年龄不上不下。她懒得叫我的大名,一口一个三丫头,叫得我真跟个丫头似的低眉顺眼,忍气吞声。我为哥哥姐姐们洗衣做饭,为弟弟妹妹们梳头叠被,她还不满意,常常是手叉在腰里骂上半天。

(4)她一辈子争强好胜,一辈子不说软话,一辈子不肯吃亏。这么一个强硬的人,却在去年病重时,泪水涟涟地拉着我的手反复提起一件关于鸡蛋的往事。

(5)她以为我当时年幼如今早已忘记。那天是她第一次给我吃鸡蛋,那天是她第一次紧紧地搂抱我,那天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爱的开始,这么重要的事情,我怎会忘记?

(6)30多年前,鸡蛋是那么稀罕,可那次父亲竟一下子捎回五个熟鸡蛋。在饭桌上,她小心仔细地剥开蛋壳,每剥好一个鸡蛋,她都会放在鼻子前深深地吸口气,说:“好香啊!”【A】然后再一一递到她的四个儿女手中,一边幸福地欣赏他们狼吞虎咽,一边不时地骂道:“慢点吃,噎不死!”

(7)最后,她把剩下的小鸡蛋扔到我面前。我小心地剥开,正准备一口吞下时,突然想起我那升了天堂的母亲,又想起刚才她嗅鸡蛋时陶醉而又贪婪的神情,我强忍着口水掰了一半分给她吃。【B】她惊诧了片刻,继而一把搂住我,当我回头时,却看到她满脸的泪水。

(8)此后,她看我的眼神温柔了许多,甚至当着她亲生儿女的面亲我的脸蛋,说我是她最贴心的乖女儿。很长时间,父亲和我都无法适应她突然的转变。

(9)不敢辜负这么一个厉害女人的爱,我亦从心底去爱她:心疼她,为她洗脚搓背,为她勤奋学习……而她,也像是把对五个儿女的爱全集中到我一人身上,即便我们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但在长达40多年的共同生活中,我们早已融为一体。

(10)子女都工作后,她的四个儿女其实都过得比我好,她却固执地挤在我不足70平方米的房子里,为我训骂孩子,为我与邻居争吵,甚至把兄弟姐妹们塞给她的生活费悄悄攒起来给她的外孙做学费。

(11)去年她过世后,我常想:“为什么我们的感情比有血缘关系的母女还深?”很久很久,我才明白:我们一直以为母爱是无私的,并心安理得地享用它,却从来不曾想过母爱也是有

温度的,你用冷心去触摸它,它是低温的;你用热心去触摸它,它才会燃烧得更炽烈。

(选自阅读网,本文有删改)

1.概括“鸡蛋往事”的内容(25字以内),并说说这件事在文中说明了什么。(5分)

2.文中描写细腻感人。对文中描写母亲的【A】【B】两个画线句加以品析。(4分)

3.文中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4.先说说文章(11)段中划线句子的含义,再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8分)

答案:

1.(5分)内容:(3分)母亲故意给我小鸡蛋,我却分了一半给她吃,让她很感动。

(2分)这件事说明这“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爱的开始”,母亲对我的态度从此改变,母女关系从此变得融洽。(意合即可)

2.(2分)【A】句:句子用神态和语言描写,表现出了母亲对子女的关爱和一个母亲的幸福感,又表现出了母亲性格的泼辣。

(2分)【B】句:“惊诧”是继母对“我”分鸡蛋给她的行为感到吃惊,然后用“搂住我”来表示自己的激动,此句表现了我的举动让母亲既吃惊又非常感动的情形。

3.(3分)(1)性格争强好胜,泼辣,比较急躁;

(2)是一个慈爱的母亲;

(3)爱养女超过亲生儿女的母亲;

(4)也是一个需要关爱的母亲。(答对其中三点即可)

4.(4分)含义:(1)爱是两颗心的相互温暖,而不是用一颗心去焐热另一颗心。

(2)以心换心才会得到真爱。

(3)母爱虽然无私,但也需要爱的温暖。(答对二点即可)

(4分)启示:(1)我们要多多关爱父母,疼爱父母。

(2)爱不仅仅让我们享受,我们还要懂得感恩与回报。

(3)他人的任何帮助,任何关爱都不要心安理得,付出的人也需要理解和理应得到尊重。(答对其中二点即可)

7.鞋

阎耀明

①年轻人的鞋坏了,去修。街口就有一个修鞋的,摊子不大,一个戴着单帽的人在埋头干活儿。年轻人把鞋放下,修鞋人拿起鞋,看了看,说过半个小时就可以来取。

②年轻人就离开了,往街上走。年轻人心里正烦,大学毕业有一阵子了,始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有人介绍一份,年轻人嫌工资太低,而且给一个连高中都没有读过的老板打工,年轻人觉得有点那个。年轻人找了不下二十份工作,都觉得不太满意,没有去做。他每天都注意看报纸上的用工信息,每天都去联系,有时上门去毛遂自荐,结果,都没有谈成。年轻人自然心里不是滋味,别的不用说,光鞋就走坏了两双。鞋走坏了可以修,往修鞋摊儿上一放就行了,可工作始终没有影子,这让年轻人很是心焦。

③取鞋的时候,年轻人付了钱,正要走,写鞋人问:“还没有找到工作?”年轻人一愣,说:“没有。”转身闷闷不乐地走了。

④不久,年轻人又去那儿修鞋,却先愣了一下。原来的修鞋摊儿不见了,被一间干干净净的小屋取代了。修鞋人坐在屋里,正捧着一份杂志看。年轻人走进屋里看了看,放下鞋说:“这小屋不错,你发财了。”街口这地段,金贵,能有一间屋,是许多人眼馋的事。修鞋人说:“夏天省得风吹日晒,冬天省得挨冻,享点福吧。”年轻人说:“你把一个小小的修鞋摊儿干大了,不简单。”修鞋人放下杂志,开始干活儿。

⑤年轻人没有出去,拿起杂志一看,竟是一本文学杂志。年轻人问:“你喜欢?”修鞋人说:“喜欢。”转眼就修好了。修鞋人问:“这么久了,应该找到工作了吧?”年轻人有点不高兴,觉得修鞋人多嘴。但他不好跟一个修鞋人发火。年轻人没有说话。修鞋人真是多

嘴了,年轻人往外掏钱时,又说:“这个小摊儿,我干了两年多,总算有一点模样了,我挺高兴的。”年轻人觉得修鞋人说的话是给自己听的,有挖苦人的味道,放钱时就把不满表现出来了,他没有放,而是扔。修鞋人似乎看出来了,淡淡地笑了一下。

⑥年轻人再次来修鞋时,修鞋人放下杂志,请他先坐下,还倒了一杯水。年轻人颇觉迷惑,不知道修鞋人为什么这么客气。修鞋人说:“我们是校友。”年请人一惊,认真地看修鞋人,却想不起来在哪里见过这个人。修鞋人说:“你大学没毕业的时候,有一年寒假你到我这儿来修鞋,我见你戴着校徽,知道咱两是一个大学的校友。”年轻人吃惊了,目不转睛地看着修鞋人。修鞋人说:“我毕业已经两年了。我高你两界,算是师兄了,我叫钉子。”年轻人似乎一下想起了什么,说:“钉子?对了,是钉子。我在校报上见过这个名字。钉子就是你呀?你好像写了几首诗,发表在校报上。”修鞋人说:“没错,钉子就是我。我挺喜欢文学的,觉得生活中如果有文学相伴,那感觉是不一样的。我毕业后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也不能啥都不干啊,就干起了这个。我父亲是鞋厂的技师,摆弄鞋有一套,我学来了。”

⑦年轻人不解地看着修鞋人,心里觉得一个大学毕业生修鞋,咋想咋有点那个。修鞋人开始干活儿。年轻人翻着杂志,竟看到了钉子的名字,杂志上登了他的一篇小说。年轻人一目十行地看了一遍,写的就是修鞋的事。“修完了。”修鞋人说:“鞋穿在脚上,所以鞋听脚的。我只会修鞋,不会告诉脚怎么走路。所以我和你说过的话,你可以不听,或者只当没有听见。”

⑧年轻人拿出钱。修鞋人说:“这次不要钱了。”“为什么?”年轻人问。“不为什么。”修鞋人答。年轻人看了修鞋人一眼,似有所悟……

⑨年轻人走出小屋,在门外站了好一阵,才慢慢离去。

(有删改)

1.本文记叙了年轻人大学毕业后三次修鞋的经过。阅读作品,填写下面的表格。(4分)

修鞋人的表现年轻人的感受第一次关心年轻人的工作①

第二次②③

第三次述说从事修鞋的缘由并启发年轻人④

2.文中两处“有点那个”中的“那个”分别指的是什么,表现了年轻人一种怎样的心理?(4分)

3.结合作品,分析修鞋人是如何影响年轻人的,从中可以看出修鞋人这一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不超过150个字)(7分)

答案:

1.①闷闷不乐②再次关心年轻人的工作并述说修鞋经历

③受到挖苦,感到不满④似有所悟

2.第一处“那个”,指给比自己学历低的人打工,挣钱还少,感到丢人。

第二处“那个”,指一个大学生毕业后去修鞋,大材小用。

3.答案示例:修鞋人大学毕业后,凭自己的努力将修鞋摊儿变成了修鞋小屋,把修鞋工作

做得有模有样;修鞋之余,还在杂志上发表小说,追求自己的梦想;他能够面对现实,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些都对年轻人转变思想、思考自己的人生道路产生了影响。由此看来,修鞋人这一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是脚踏实地和有人生追求。

8.最美的善举

从第一次踏进这间病房时起,我便有些讨厌3号床那个陪床的男人。

男人姓苏,四十出头的样子,穿一件皱皱巴巴的短衫,浓眉凹目,络腮胡子,看上去挺吓人的。“络腮胡子”大大咧咧的,说话时声音像是安了喇叭,从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他非常爱吃肉,羊排、猪杂儿、红烧牛肉是他食谱上的主角。尤其是到了中午,他总是喜欢买回五六个酱紫色的猪蹄儿,啃得啧啧作响,弄得那张原本就腻乎乎的脸像是刚从油锅里浸过一般。

每天中午只要一吃完饭,“络腮胡子”便毫不客气的把挨着窗台的那个空床据为己有,人往上面一躺,两分钟不到便鼾声大作,给人的感觉这儿不是病房倒像是他的家。

同“络腮胡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号床的那对母子,他们总是安安静静的。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含解析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含解析 一、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泥泞中,要把母亲的头巾举起 ①一直到我五岁,母亲才肯相信当初医生所说的话﹣﹣我永远不能说话了! ②母亲没有任何表情地接受了这个事实。她觉得我除了不能说话之外,并没有其他任何缺陷。八岁那年,母亲听村里的人说,“冲喜”也许能让我说话,正好又凑上“八”这个吉利数,就打算办回酒席。为这事,本来生活就很艰苦的家里爆发了一场大战。最后,母亲和父亲把财产分割了,两头猪,一人一头。母亲二话没说,叫人宰了那头养了将近一年半的大肥猪,摆了几十桌,请了很多人。看到人们碗里满满的都是肉,我心里忽然有些疼痛。我知道,那是母亲每天起早贪黑劳作的结果啊!那天,我使尽了全身力气,也没有叫出“妈妈”两个字。 ③日子依旧平静地过着,我还是不能说话。但不知道为什么,母亲一直不愿把我带到田野里去。直到有一天,我再三“央求”,母亲才带我来到田野。 ④田野一望无际,远处是一些树,近处是瓜地。瓜地里,那些繁密青绿的叶子组成一面面高大而严实的墙壁,阻挡了外面的世界。田埂上,一些不知名的小草繁茂地生长着,里面还星星点点地夹着开黄花的蒲公英。这场景真的叫人很爽快。 ⑤母亲把我安置在一块宽宽的田埂上,又把头上那块血红的头巾摘下放到我手里,然后告诉我,待会儿要是听到她叫我,就举起头巾。这时,我才明白母亲不带我来田野是怕我走失。 ⑥微凉的风中,母亲朝着深深的田野里走去,每隔一会儿,母亲就要大声地呼喊我几次,我马上就把那块头巾举起来。母亲站在阳光下努力搜寻,直到看见那块血红的头巾在汹涌的绿色中摇荡,她才迅速地弯下腰,继续劳作。 ⑦后来,我看到远处的水塘,想起村里小孩儿手里提着大鱼的情形,顿时心动不已。于是,我翻下田埂,朝着河塘走去。 ⑧我蹲在河塘边,呆呆地看着手指般大小的鱼儿游来游去,多可爱啊!我学着记忆中那些小孩儿的动作,用双手去捧,结果一无所获。我有些无奈,又有些恼怒,心想,一定要找一个宽大的、能漏水的东西来。 ⑨我揉捏着母亲的头巾,有些紧张,可一想,这么好的天气,反正是可以晾干的,就双手撑开头巾向水中放去。看着那些鱼儿在头巾里跳动,我的心里乐开了花,我暗自感谢这头巾,嘴角不自觉地浮现出笑意。 ⑩正当我开心到忘乎所以的时候,母亲的呼喊声又传来了。我不敢将沾满污泥的头巾举起来,心想,母亲呼喊几声后,应该就不会管我了吧。于是,我屏住呼吸,静静地耗着。哪知道,那几声呼喊一过,母亲见我仍没把头巾举起来,就立即停止劳作,奔上田埂,呼喊声也逐渐变得焦急而凄厉,一声接着一声。 ?我心里万分紧张,不知所措。我很想告诉母亲我在这里,不用担心,可我叫不出来。我想要把头巾举起来,可又怕母亲会责罚我。 ?母亲的呼喊声在寂静的田野里越发悲切了,明显地转向哭腔!我再也忍不住,猛地抓起头巾,一股脑儿地把小鱼倒进水里,拼命摇动那血红的头巾,同时“啊啊”地大声叫着,

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题练习

(一)槐树下槐花飘 刘会然 “槐树下,槐花飘;槐花飘,槐花落,老歪就要回来啰……” 每到槐花飘飞的时节,在村口的槐树底下,爷爷总会叫我哼 这曲在村里流传了许久的儿歌。爷爷告诉我,补铁匠老歪最后一 次来我们村还是10年前,那还是一个槐花飘飞的季节。老歪说他 会在槐花落的时候就回来呢,可10年过去了,老歪还是没有回来过。 爷爷和村里的老人在每个槐花飘,槐花落的时节眼窝总是蓄 满了期待。 那年我9岁,不知道老歪是个怎样的人,但从爷爷和老人们 叙述中,我隐隐约约的感知到补铁匠一定是个走街窜户以补铁为 生的乡间老匠人。 如今在乡村补铁匠也销声匿迹了,我真的不知道补铁匠是啥 摸样。爷爷和老人们谈论补铁匠老歪的时候我怅然,我要不就和 小伙伴去槐树下荡秋千,要不就伏在爷爷的大腿上打瞌睡。 谁愿意去听他们讲那些陈谷子烂棉袄的往事?说什么王家奶 奶一个锅坏了,数天无法生火做饭,病中的老歪硬撑着身子过来 为她补好了;什么村西口李爷爷无儿无女,家里穷得丁当响,补 铁匠每次都免费为他补锅…… 现在新农村建设不都用上液化气了吗,谁还用容易生锈的生 铁锅?不锈钢锅到处可见,再说,一个铁锅值多少钱?坏了就扔,扔了再买就是了。我每说到这个,爷爷总会用皲裂的手掌抚摸我 的额头,说,孩子,你不懂,你不懂那个年代啊!边说,爷爷的 眼角仿佛有浑浊泪花溅落在我粉嘟嘟的小脸上。 时不时的,老歪的故事总会在从槐树底下传来。真的,我听 腻了,听得槐树都数次花开又花落了,他老歪是何许人也?我忽 然恨起那个该死的老歪了,我甚至想,如果能碰到他,我定会用 小石子扔他。爷爷和老人们要不是为了温习他的“英雄般”的事迹,他们肯定能给我讲更多动人的故事。 机会还真给我逮到了。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训练含答案篇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7题。 ⑴明媚的三月三如期来临。然而,三月三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野外风筝飘飞的轻盈和艳丽,而是奶奶用刀砍树的声音。 ⑵“三月三,砍枣儿干……”每到这个时候,奶奶都会这么低唱着,在清凉的阳光中,手拿一把银亮的刀,节奏分明地向院子里的枣树砍去。那棵粗壮的枣树就静静地站在那里,用饱含沧桑的容颜,默默地迎接着刀的洗礼。 ⑶“奶奶,您为什么要砍树?树不疼吗?”我问。在我的心里,这丑陋的树皮就像穷人的棉袄一样,虽然不好看,却是它们执御冰雪严寒的珍贵铠甲。尽管冬天已经过去,可现在还有料峭的春寒啊。奶奶这么砍下去,不是会深深地伤害它们吗?难道奶奶不知道“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吗?我甚至偷偷地想,是不是这枣树和奶奶结下了什么仇呢? ⑷“小孩子不许多嘴!”奶奶严厉地呵斥着我,把我赶到一边,继续自顾自地砍下去,一刀又一刀…… ⑸那时候,每到秋季,当我吃着甘甜香脆的枣时,我都会想起奶奶手里凛凛的刀光,心里就会暗暗为这大难不死的枣树__________。惊悸和疑惑当然也有,但是却再也不肯多问一句。 ⑹多年之后,我长大了。当这件事情几乎已经被我淡忘的时候,在一个远近闻名的梨乡,我又重温了童年的一幕。 ⑺也是初春,也是三月三,漫山遍野的梨树刚刚透出一丝清新的绿意。也是雪亮的刀,不过却不是一把,而是成百上千把。这些刀在梨树千上跳跃飞舞,像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梨农们砍得也是那样细敢,那样用心,其认真的程度绝不亚于我的奶奶。他们________地砍着,仿佛在精雕细刻着一幅幅令人沉醉的作品。梨树的皮屑一层层地洒落下来,仿佛是它们伤痛的记忆,又仿佛是它们陈旧的冬衣。 ⑻“老伯,这树为什么要这样砍呢?”我问一个正在挥刀的老人。我隐隐约约地感到,他们和奶奶如此一致的行为背后,一定有一个共同的理由。这个理由,就是我童年里没有知晓的那个谜底 ..。 ⑼“你们读书人应该知道,树干是用来输送养料的。这些树睡了一冬,如果不砍砍,就长得太快了。”老人笑道。 ⑽“那有什么不好呢?” ⑾“那有什么好呢?”老人反问道,“长得快的都是没用的枝条,根储存的养料可是有限的。如果在前期生长的时候把养料都用完了,到了后期还拿什么去结果呢?就是结了果,也只能让你吃一嘴渣子。” ⑿我怔在了那里,没有说话。 ⒀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树是这样,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一个人如果年轻时过于顺利,就会在不知不觉间疯长出许多骄狂傲慢的枝条。这些枝条,往往是徒有其表,却无其质,白白浪费了生活赐予的珍贵养料。等到结果的时候,他们却没有什么可以拿出来奉献给收获的季节。而另外一类人,在生命的初期,就被一把把看似残酷的刀,斩断了圆润而酣畅的歌喉,却因此把养料酝酿了又酝酿,等到果实成熟 的时候,他们的气息就芬芳 ..成了一壶绝世的好酒。 ⒁从这个意义上讲,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而且,伤短爱长。 ⒂当然,人和树毕竟还有不同:树可以等待人的刀,人却不可以等待生活的刀。我们所能做的,也许就是在有刀的时候,去承受,去积蓄;在没有刀的时候,去寻找,去打造。让我们铭记刀爱,用生活的砥砺,去迎接累累的硕果和甜美的微笑。

最新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经典

最新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经典 一、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 1.现代文阅读,完成下列各题。 种爱 丁丽梅 ①认识陈家老四,缘于我婆婆。婆婆来我家小住,我下班回家,陈家老四正站在我家院门口,跟婆婆热络地说着话。 ②陈家老四是家里最小的孩子,父亲过世早,上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都已另立门户。他们与他感情一般,与母亲感情也一般,平常不怎么往来。只他和寡母,守着祖上传下的三间平房度日。 ③他没正式工作,蹬着辆破三轮,上街帮人拉货。婆婆怕跑菜市场,有时会托他带一点蔬菜回来。他每次都会准时送过来,看得出,那些蔬菜,已被他重新打理过,整整齐齐干干净净的。婆婆削个水果给他吃,他推托一会,接下水果,憨憨地笑。路上再遇到我,他没头没脑说一句,你婆婆是个好人。 ④他却得了绝症,肝癌。穷,医院是去不得的,只在家里吃点药,等死。精气神儿好的时候,他会撑着出来走走,身旁跟着他的白发老母亲。小区的人,远远望见他,都避开走,生怕他传染了什么。他坐在我家的小院子里,苦笑着说,我这病,不传染的。我们点头说,是的,不传染的。他得到安慰似的,长舒一口气,眼睛里,蒙上一层水雾,感激地冲我们笑。 ⑤一天,他跑来跟我婆婆说,阿姨,我怕是快死了,我的肝上积了很多水。 ⑥我婆婆说,别瞎说,你还小呢,有得活呢。 ⑦他笑了,说,阿姨,你别骗我,我知道我活不长的。只是扔下我妈一个人,不知她以后怎么过。 ⑧我们都有些黯然,春天的气息,正在蓬勃。空气中,满布着新生命的香,叶在长,花在开。而他,却像秋天树上挂着的一枚叶,一阵风来,眼看着它就要坠下来,坠下来。 ⑨我去上班,他在半路上拦下我。那个时候,他已瘦得不成样,脸色蜡黄蜡黄。他腼腆地冲我笑,老师,你可以帮我一个忙么?我说,当然可以。他听了很高兴,说他想在小院子里种些花。你能帮我找些花的种子么?他用期盼的眼神看着我,见我狐疑地盯着他,他补充道,在家闲着也无聊,想找点事做。 ⑩我跑了一些花店,找到许多花的种子带回来,太阳花,风仙花,虞美人,喇叭花,一串红……他小心地伸手托着,像对待小小的婴儿,眼睛里,有欢喜的波在荡。 ?这以后,难得见到他。婆婆说,陈家老四中了邪了,筷子都拿不动的人,却偏要在院子里种花,天天在院子里折腾,哪个劝了也不听。 ?我笑笑,我的眼前,浮现出他捧着花的种子的样子。真希望他能像那些花儿一样,生命有个重新开始的机会。 ?一晃,春天要过去了。某天大清早,买菜回来的婆婆突然说,陈家老四死了。 ?像空谷里一声绝响,让人怅怅的。我买了花圈送去,第一次踏进他家小院,以为定是灰暗与冷清的,却不,一院子的姹紫嫣红迎接了我。那些花,开得热情奔放,仿佛落了一院子的小粉蝶。他白发的老母亲,站在花旁,拉着我的手,含泪带笑地说,这些,都是我

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精选10篇

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题 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5题。(17分) 与芦苇相遇 四平 ①与芦苇多次相遇,我总感受到一种无法遏止的精神大美。芦苇是生命的一部分。 ②与芦苇再次相遇,是5月在新疆阿尔泰山腹地的鸭泽湖。鸭泽湖里的芦苇,在纯净的阳光中快速拔节,生长出一片明 润的嫩绿,在高天大地之间展露出悦目的生命表情。清明的 晨光中,飘逸的晨雾里,这片清静无忧的芦苇,不仅呈现出“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意象,也使人觉得它们就是山水 间那一往情深的“伊人”了。 ③芦苇实在是平凡的禾草植物,它们既可以扎根在沼泽、 滩涂、湿地,又能够丛生于野塘、湖泊、河沟,无论水色清浊,不管水味酸咸,都可以平静适应而蓬勃向上。

④与芦苇初次相遇,是三年前一个春天,洪泽湖畔。清嫩 的芦苇摇曳在晨风里,摇醒了苇丛中水鸟的梦。从睡梦中醒来的水鸟们,用欢快的呼叫声开始新一天的生活。。 那些茂盛的芦苇,白天是水鸟们表演的幕布和道具,夜晚就成了它们的纱帐与梦床。到了恋爱、成家或生儿育女的时候,芦苇丛便是它们的浪漫花园、温馨婚房或舒适的产房。无数水鸟的生活和爱情故事,就在芦苇的庇护和见证下,一代代地延续着。 ⑤在漫长的岁月里,芦苇营造出一片片生命的家园。 ⑥陪着湿地专家来到黑龙江扎龙湿地保护区,与芦苇第三次相遇。这里是丹顶鹤的故乡。每当游人散去,喧闹过后,丹顶鹤便会在黄昏之际,尽兴地在安谧的家园戏耍欢歌,享受着一天里最安逸、最温情的时光。在它们的生命深处,芦苇不仅仅是嬉戏的乐园、安宁的梦乡,更是生存的依靠。 ⑦生长在草海岸边的一些芦苇,竟然可以长到五六米高,

像竹子一样挺拔、坚劲。这些芦苇在高原灿烂的阳光下,释 放出难以遏制的活力,也在高原冷峭的风里,抖擞着一身的 豪气,不断舒展着坚韧、持久的生命旗帜。 ⑧在很多地方,因为有了芦苇的存在,让人们收获到如同 他乡遇故知一般的踏实和喜悦。西北巴丹吉林沙漠北缘的居延海,同样自然生长着大量的芦苇,大概因为有了它们,这个大漠深处才有了一个安顿心灵的所在。 ⑨与芦苇最近一次相遇,是在一个傍晚,来到颐和园,走 到昆明湖东南角,落日时分,西边的太阳正向绵延的群山滑落,夕阳落在湖面上,一湖碧水变得像一片融金,随着微风 的不停吹拂,闪耀出无数金针般明灭变幻的光线。突然瞥见 靠近湖岸的一丛丛芦苇,还有一束束蓬松的芦花。置身于古 典建筑之间、原本就充满了沧桑感的它们,在被夕阳勾勒出 形态有致的轮廓的同时,又被湖面泛动的光影所晕染..,悄 然营造出一片温暖而质朴的意境。这些芦苇,在这个布局精

中考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个人整理)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 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 (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 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1、文章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散文种类:(1)叙事散文(2)抒情散文 4、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5、小说种类: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6、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7、记叙文的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8、找主题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9、文眼: 标题是“文眼”,统帅全文(新闻);有时交代主要人物、故事情节,有时交代主要事、物(“物” 象征意义);有时还是“线索”。 10、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11、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 以写事为主的文章: ①.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②.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 ③.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 ①、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②、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 ③、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④、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 ①、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 ②、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12、记叙的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 (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答题套路: 如: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 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13、为文章拟标题: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 14、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现代文阅读题)中考记叙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中考记叙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现代文阅读题 妈妈是我心中的一团火 ①当我刚呱呱出生时,护士就不让妈妈见到我,悄悄地把我抱到哺婴室去。医生们告诉她,我的左肘以下没有手。 ②有一天,7岁的我走出厨房嘀咕道:妈妈,我不会削土豆皮,我只有一只手。妈妈在做针线活,她头也不抬地说:你回厨房去削土豆皮,今后再也不许用这个借口拒绝干活了。我当然能削土豆皮,用我的右手持刀削皮,左上臂帮着托一下就行了。妈妈知道办法总会有的,她常说:只要你尽最大的努力,就没有你不会做的事。 ③在我读小学二年级时,一天,老师要求我们从猴架这边荡到那边去。轮到我时,我摇头示意不会荡。有些孩子在背后笑我,我哭着回家。当晚,我告诉了妈妈。她拥抱我一下,并做出让我想想办法的表情。第二天下午她下班后,把我带回到学校去。她教我先用右手抓住杠棒,用力引体向上,再用左上臂夹住杠棒。当我费力地照她说的做时,她始终站在一边鼓励我。以后每天她都带我去练习。我永远不会忘记老师第二次把我们全体同学带到猴架处的情景。我在猴架上熟练地荡来荡去,曾经取笑过我的孩子们都目瞪口呆。 ④这就是妈妈对待我的办法:她不代替我做什么,不宽容我, 而是坚决认为我能找到办法自己干。有一次我参加一个舞会,没有一个男同学来邀请我跳舞。我回家后哭了,妈妈久久不发一言,然后说: 喔!亲爱的,总有一天那些男孩子和你跳舞时会跟不上你的拍子的, 你会看到的。她声音虚弱嘶哑,我撕开蒙着头部的被子ku见她在流 泪。于是我懂得妈妈为我忍受了多少痛苦。她从来不让我看到她哭泣, 因为她不愿我感到内疚呀。

⑤如今当我有不顺心的事时,总感到妈妈仍在我身旁,仍在对我说:勇敢地面对困难,没有解决不了的事。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第④段)。 ku见 2.在第①段的横线里填上一个意为温和而曲折地(表达意思)的 词,这个词应是:__________ 3.比较一下第②段妈妈让我削土豆皮的事和第③段妈妈教我荡猴架两件事,说说母亲的表现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所不同? 4.当我在猴架上熟练地荡来荡去,曾经取笑过我的孩子们都目瞪 口呆。这是一种侧面描写,它写出了___________ 。成语目瞪口呆在文中的意思是: 5.这篇文章的主旨是: 6.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何感想?请写出来(不少于50字)。 同情的眼神 ①很多年以前的一个寒夜,在弗吉尼亚州北部,一个老人等在渡口准备乘船过河,寒冷的冬季的霜雪已使他的胡子像上了一层釉。 看来他的等待似乎是徒劳的。寒冷的北风使他的身体冻得麻木和僵硬了。 ②突然,他听到沿着冰冻的羊肠小道上传来了有节奏的由远而近的马蹄声,怀着焦急的心情,他打量着几个骑马的人依次从他身边过去了。待最后一个骑手经过他时,老人站在雪中僵直得像一尊雕像, 就在将要擦身而过的一瞬间,老人突然看着那人的眼睛说:先生,您能否让一个老人和您乘一匹马共

中考记叙文答题方法与技巧

中考记叙文答题方法与技巧 1、该段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从五种里面选,有几种写几种: (1)记叙(2)说明(3)议论(4)描写(5)抒情 2、某句段对人物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或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第一问,从五种里面选,有几种写几种:(1)外貌描写(2)神态描写(3)动作描写 4)语言描写(5)心理描写。 第二问,一般最后都要从情感、性格上分析(如果是动作描写、语言描写,要先说其动作、语言上的特点)。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写出了某某人的某某感情(或某某性格)。 3、自然环境描写(或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一般是两点以上: (1)点明某某季节/某某时间/某某地点/某某天气;(2)渲染某某气氛或突出某某环境的恶劣;(3)反衬(或烘托)某某人的某某心情/品质。(4)为下文某某情节发展作铺垫(或预示了下文的某某情节,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如果是文中的第二或第三处自然环境描写,则可能还有一点作用:(5)交代了时间的推移变化,与上文某处景物描写相照应或形成对比。 4、该文段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记叙顺序常用三种:(1)顺叙; ( 2)倒叙(在开头) ( 3)插叙。 最常见的在前半部分文段,是插叙,答题格式是:(1)交代了某某背景、情况(要根据文意概括);(2)为下文某某故事情节发展做铺垫。 如果是最后一段,则是补叙,答题格式:(1)补充交代某某情节(要根据文意概括);(2)照应上文,解开悬念,让故事真相大白(3)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 如果在开头第一段,多为倒叙,答题格式是: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5、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作用是什么?可从以下方面考虑: (1)题目;(2)时间或空间的变化;(3)具体的人、事物或某句话;(4)某某人物感情的变化。 作用:贯穿全文,结合文中的人物、事,使文章条理清晰。 6、为什么某某事情叙述得详,某某事情叙述得略?可从以下方面考虑: (1)照应文题的要详写;(2)最能体现某某中心思想的要详写;(3)读者不太熟悉的要详写。 7、记叙文的六要素是什么? (1)人物(2)时间(3)地点(4)事件起因(5)经过(6)结果。 8、常用修辞手法有哪些? (1)比喻;(2)拟人;(3)夸张;(4)排比;(5)反复;(6)对偶或对仗;(7)反问;(8)引用等。 9、比喻有何作用? (1)把某某比成某某,生动形象地写出某某本体的某某特点;(2)表达了某某人的某某感情。 10、拟人修辞有什么作用? (1)将某某描写对象人格化(或赋予某某以动感,化静为动)(2)生动形象地写出某某的某某特点;(3)表达了某某人的某某感情。 11、该文段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1)对比、衬托;(2)欲扬先抑;(3)象征;(4)白描;(5)铺垫;(6)设悬念,埋伏笔。 12、开头语段有何作用? 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开门见山,点明题目;(2)引起下文(或总领全文、或为下文做铺垫);(3)奠定某某的感情基调;(4)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13、结尾语段有什么作用? 结构上:(1)照应题目或开头或上文,使文章首尾圆合,结构严谨;(2)总结全文或收束全文。 内容上:(1)点明中心或深化中心,突出了某某中心;(2)引起读者思考,发人深省,启迪读者去怎么怎么做。如果是结尾揭示故事真相,作用则还应加上:(1) 揭示故事真相,给读者强烈震撼力和冲击力;(2)取得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3)戛然而止,给读者无限的回味和想象的空间。 14、过渡句作用是什么? 承上启下,承接上文的某某意思,引起下文的某某意思。 15、如何一句话概括该文段意思或主要故事?答题思路:主要人物+主要事件 +结果怎样,如果不够清楚,可在此基础上添上时间、地点、事件起因、结果等。 16、题目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以某某为题目,或把题目变成某某好不好,为什么?) 从以下角度考虑:(1)是全文的线索,贯穿全文(2)点明了某某中心(3)引起读者阅读兴趣;(4)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季节或天气或地点景物等;(5)点明主要人物;(6)点明主要事件;(7)题目有双关义,表面上是指某某,实际上是指某某;(8)

2017年中考记叙文阅读试题及答案(108篇)

34个鸡蛋 李暖暖从家里跑了。 李暖暖是跟她爸赌气走的。原因很简单,她已经快混完大学,马上就可以拿到毕业证了,理所当然地要求她身份显赫的爸爸给她找一份好工作。李暖暖的爸爸说:“你做梦吧。” 李暖暖去的地方,是甘肃和青海交界的一个小地方。那也不是李暖暖盲目跑去的,学校早就动员他们去西部做志愿者,李暖暖只是一赌气报了名而已。 半年后,在李暖暖她妈也就是我二婶的要求下,我决定趁着出差的机会去看看她。可以想像我的行李有多重,大包小包的包裹里,竟然还有果冻和巧克力。李暖暖的妈妈说,那是李暖暖最爱吃的。没办法,我就拖着几大袋子的零食上火车,下火车,转大巴,下大巴,再转小公共汽车,结果还要步行三公里。那里全是土路,又刚刚下过雨,泥泞得根本抬不动脚。 而就在我决定扔掉那个装果冻的袋子时,碰到一个赶着毛驴车的男人。得知我找李暖暖,他二话没说就把我连人带东西全放在毛驴车上。半个小时后,他将我带到了那个镇。很小很小的一个镇,只有一条街道,两旁的房子低低的旧旧的,走到那条街的尽头,转个弯,男人指着一个低矮围墙围起的院子说:“那就是学校。” 下课了,许多孩子跑出来。男人跟一个孩子说了什么,那个穿着补丁衣服的小男孩飞快地跑进一间教室,拉了一个女孩出来。 女孩穿简单的黑色纯棉T恤和黑色牛仔裤,乌黑的头发短而整齐。她抬起头来看我。那个瞬间,我看清了女孩的面容。我心疼了。我的堂妹李暖暖,她黑了,瘦了,她还剪掉了她一直最最喜欢的长头发。

“李大强!”李暖暖在呆了片刻后大喊一声,一把就抱住了我。身边那些孩子不明所以然,在我们拥抱的时候,哄笑着围在了一起。等李暖暖终于从我怀里抬起头时,我看到她哭了。 那天下午,李暖暖在镇上最好的一家饭店招待了我,还有她的三个学生。李暖暖说,他们是班上最穷的孩子,可能只有春节的时候才能吃上一顿肉。那顿饭,我几乎吃不下去,只陪她一起看着孩子们狼吞虎咽地吃着。我说再要两个菜,却被她制止了,她小声说:“我不想让他们知道别人可以生活得很优越,也不想让他们为此过早地自卑。” 吃过饭,李暖暖叮嘱几个孩子回家,然后我们回到了她的宿舍。李暖暖说,这是全校最好的房子,窗子是玻璃的。墙壁显然是刚刷过不久,不均匀的白色石灰覆盖不住曾经的许多污渍。“暖暖,”我说,“反正也快半年了,你跟我回去吧。”她摇头,很坚决地说:“不行,我答应了这些孩子,一定把他们送到初中!” 原本,李暖暖和她爸赌气,非要去个最穷的地方,以折磨自己来惩罚她爸。结果,她就来了,但她来后还没放下行李就后悔了。她没见过这么穷的地方,还有那么破的学校,那些教室的窗子竟然冬天全部都堵上,夏天全部敞开,根本没有玻璃。还有那些孩子,都是脏兮兮的…… 李暖暖当时就想走了,但是她没有走掉,因为所有孩子的家长,竟然都在学校里等她。那些面容卑微的家长等在那里,是为了给她——一个愿意来教孩子们英语的老师鞠躬的。当那些乱蓬蓬的脑袋一齐低下去,李暖暖的脚就被钉在了那里,花白头发的校长拿过了她的行李…… 李暖暖的班里有32个学生,从她上课的第一天起,第一排的第一个孩子,拿了一个鸡蛋给她,说是她妈让拿的。第二天,第一排第二个孩子也拿了一个鸡

中考记叙文阅读练习题

中考记叙文阅读练习题 妈妈是我心中的一团火 ①当我刚呱呱出生时,护士就不让妈妈见到我,悄悄地把我抱到哺婴室去。医生们告诉她,我的左肘以下没有手。 ②有一天,7岁的我走出厨房嘀咕道:“妈妈,我不会削土豆皮,我只有一只手。”妈妈在做针线活,她头也不抬地说:“你回厨房去削土豆皮,今后再也不许用这个借口拒绝干活了。”我当然能削土豆皮,用我的右手持刀削皮,左上臂帮着托一下 就行了。妈妈知道办法总会有的,她常说:“只要你尽最大的努力,就没有你不会做的事。” ③在我读小学二年级时,一天,老师要求我们从猴架这边荡到那边去。轮到我时,我摇头示意不会荡。有些孩子在背后笑我,我哭着回家。当晚,我告诉了妈妈。她拥抱我一下,并做出“让我想想办法”的表情。第二天下午她下班后,把我带回到学校去。她教我先用右手抓住杠棒,用力引体向上,再用左上臂夹住杠棒。当我费力地照她说的做时,她始终站在一边鼓励我。以后每天她都带我去练习。我永远不会忘记老师第二次把我们全体同学带到猴架处的情景。我在猴架上熟练地荡来荡去,曾经取笑过我的孩子们都目瞪口呆。 ④这就是妈妈对待我的办法:她不代替我做什么,不宽容我,而是坚决认为我能找到办法自己干。有一次我参加一个舞会,没有一个男同学来邀请我跳舞。我回家后哭了,妈妈久久不发一言,然后说:“喔!亲爱的,总有一天那些男孩子和你跳舞时会跟不上你的拍子的,你会看到的。”她声音虚弱嘶哑,我撕开蒙着头部的被子kuī见她在流泪。于是我懂得妈妈为我忍受了多少痛苦。她从来不让我看到她哭泣,因为她不愿我感到内疚呀。 ⑤如今当我有不顺心的事时,总感到妈妈仍在我身旁,仍在对我说:勇敢地面对困难,没有解决不了的事。 1.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第④段)。 kuī()见 2. 在第①段的横线里填上一个意为“温和而曲折地(表达意思)”的词,这个词应是:______ 3. 比较一下第②段妈妈让“我”削土豆皮的事和第③段妈妈教“我”荡猴架两件事,说说母亲的表现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所不同? 4. 当“我”在猴架上熟练地荡来荡去,曾经取笑过我的孩子们都目瞪口呆。这是一种侧面描写,它写出了______。成语“目瞪口呆”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 5. 这篇文章的主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何感想?请写出来(不少于50字)。 同情的眼神 ①很多年以前的一个寒夜,在弗吉尼亚州北部,一个老人等在渡口准备乘船过河,寒冷的冬季的霜雪已使他的胡子像上了一层釉。看来他的等待似乎是徒劳的。寒冷的北风使他的身体冻得麻木和僵硬了。 ②突然,他听到沿着冰冻的羊肠小道上传来了有节奏的由远而近的马蹄声,怀着焦急的心情,他打量着几个骑马的人依次从他身边过去了。待最后一个骑手经过他时,老人站在雪中僵直得像一尊雕像,就在将要擦身而过的一瞬间,老人突然看着那人的眼睛说:“先生,您能否让一个老人和您乘一匹马共行?您知道,单凭用脚走,人是很难通过这一段路的。” ③骑者勒住了自己的马,回答:“确实是这样,上来吧!”看见老人根本无法移动他那冻得半僵的身体,骑手跳下马来帮助老人上了马,骑手不仅把老人驮过河,而且送他到他要去的地方,那里有数英里远。 ④当他们走近一座小而舒适的村舍时,骑手的好奇心促使他问道:“先生,我注意到你让其他几个人过去而没有请求帮助,而当我经过时你却留住我借用我的马,我很奇怪这是为什么,在如此一个寒冷的冬夜,您却等待在这里并截住最后一个骑手,如果我拒绝您的要求并把您留在那里,结果会是什么?”

2020年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项训练

2020年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项训练 1、50米左右、留着乌黑长发的女人迅速低下头,看着她翻阅的那本书。我也就低下头来。进来的人越来越多,他们带进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仿佛是刚被洗涤过的。③我再次抬起头,瞥了一眼那个黑发女人,恰好看到她把一本书塞进她的小书包里,然后走了出去。我犹豫了一下,跟在她后面走过去。④“嘿!”我说,然后指着她的小书包。靠近她之后,我看到她大约30岁,可能是个无家可归的人。她那件卡其布外衣脏兮兮的,头发乱蓬蓬的,小书包里塞满了她的东西。她悲伤地看了我一眼,然后把书递给我,就跑掉了。⑤经理看到了所发生的事情,走了过来。这是一本杂志,是设计给那些伤心的人阅读的,就像我这类人。杂志的装帧很美,内页都是彩色的,沉甸甸的。杂志内印着一些陈述句,而且留有空间,让读者可以在上面写字,如“我怀念你……的方式。”以及“我无法没有你,当我……”等。⑥“她一直都想要这本杂志,”经理说,“她总是进来看它。有时候,她会把它拿走一段时间,但却从未占为己有。” 真该死!我想。我为什么要如此自命清高呢?我什么时候才能学会不管闲事呢?我为什么不让她把它偷了呢?⑦我跑出书店。天又下起雨了,我追了一个街区才赶上她。“你刚刚失去了一位亲人吗?”我问。 ⑧“我奶奶”,她说,“我习惯了每天都跟她说话,我太想念她了,这让我受不了。”⑨我对她讲了我继父的事情,他也是刚刚

才去世。他的仁慈帮助了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幸福地生活了18年。⑩我让她等一会儿。我知道,我此时身处佛教的一种传说中,即任何事都不是一种偶然。当我返回并把杂志递给她的时候,我们俩都站在路边哭了起来。?这是自我继父去世后我第一次觉得被人理解了,因为只有陌生人能够理解你,没有不足或遗憾。在此之前,我一直都在孤独地感受我的悲伤。我不愿意向家人倾诉,因为他们也很悲伤,朋友们的爱一直也没能冲淡我的悲伤。?但是,因为这位悲伤的“小偷”和我互不认识,所以我就不会期望我的悲伤能够得到理解;如果得不到理解,我也不会害怕失望。由于我们不会再相见,所以我就可以放开情绪,不用感到尴尬,或担心我的情绪会把哪个人赶走。?我相信,是生活把那些人放在我们的途中,让他们帮助我们,或让我们帮助他们,或互相帮助。这次遭遇让我想敞开心胸,去接受与陌生人相遇的机会,去接受那些可能是灿烂而神奇的意外。 16、请仔细阅读文章④到⑥段,简要概括三个人物的人物形象(3分)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女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记叙文阅读考点与答题技巧

中考记叙文阅读考点与答题技巧 在中考语文考试中,阅读理解中的精读部分常常令学生们头痛不已。今天,我们从出题人的角度来看一看,考试的时候,他们究竟都是从哪些角度设置题目,而我们应该怎么来应对这些题目。 一、在题目上设题: 1.问题目的含义:从表层义、深层义、蕴含的情感、主题等几个角度考虑。 2.问题目的作用:除了上述的几个角度外,再从结构上考虑是否是线索。 二、在情节上设题 1.概括事件:找准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按照“他(她)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的模式进行概括。 2.概括部分情节 概括故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或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思路:先划分出情节的各个阶段,再进行概括。防止出现误将高潮当作结局,或把经过当作结果的情况。 3. 概括情节的变化: 这类题大致有三种情况: (1)有提示性填空 (2)只给几个空,不做其他提示 (3)空也不给,不做任何的提示 思路:全局考虑,分析结构,划分情节发展的阶段,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语或自己概括来填空。 三、在人物形象上设题 1.概括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 思路:从具体的写人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入手,抓住抒情和议论语句,用赞扬(或批判)的情感,用积极向上(或贬斥)的语言概括出人物身上的优秀(或低俗)的品质或性格。 2.辨识塑造人物的手法及其作用 思路:这句话运用了……(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的描写手法(或写法),写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题及答案

记叙文阅读 【考查要点】 在整体上,明确记叙的中心,理解记叙的要素、记叙的顺序,分析记叙的详略,理清记叙的线索,概括全文内容或概括事件内容或概括人物思想品质,评析人物性格,划分文章层次或指出文章结构模式,领会全文主旨,感受人物理解,理解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对表情达意的作用,从课文内容中体会出作者的态度、观点和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局部或细节上,理解中心和材料的关系,理解并品析重要文段,品味人物语言,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对词句的含义进行感受与品味,品味词语、句子、文段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辨析文中疑难之处,分析表达技巧或者手法,对文章艺术特色进行自由赏析,叙述自己的感受等等。 【知识疏理】 1.记叙的要素,叙述的方式。2.新闻报道的文体知识。3.记叙的顺序。4.记叙中的描写。5.记叙中的议论。6.记叙中的抒情。7.记叙的详略。8.文章结构、线索方面的知识。9.欣赏课文中优美、精辟的诗句。10.分析、欣赏记叙文中的人物形象。11.段落结构层次的划分,段落品析。12.一定的联想能力,一定的生活知识与生活见闻。 【试题特点】 基本上都是简答填写题,出题的角度比较丰富,如概括、填写、分析、诠释、解说、标记、描述、品析、联系、比较、探究、自由表达等等各个方面的考查角度都有所涉及。 【解题导引】 闻起来像妈妈一样 ①小男孩泰迪曾有过一个虽不健全却很幸福的家,他和妈妈快乐地生活在一起。幼儿园在他的鉴定中这样写道:“泰迪是一个聪明可爱、很有前途的孩子。”一年级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他的妈妈生了重病。泰迪每日里神思恍惚,变得对什么事都心不在焉。二年级时,残酷的死神终于夺走了泰迪的妈妈。随着妈妈的去世,泰迪的心仿佛也被带走了。那一年他留给老师的印象是:接受能力差,反应迟钝。泰迪全变了,浑身脏兮兮的,乱蓬蓬的头发,挑衅的目光。没有人愿意理他。 ②三年级的时候,班里新来了一位史密斯小姐担任老师。和每个老师一样,史密斯小姐也没有将格外的关注放在泰迪身上,因为还有那么多孩子分散着她的精力。但是一件小事却使泰迪发生了巨变。 ③那是三年级的圣诞节。按照习惯,每个孩子都送给史密斯小姐一件礼物,并且兴高采烈地围在她周围,等着她一件件打开。挤在这堆包装精美的礼物中,有一个用旧包装纸笨拙地包着的小盒子——这是泰迪的礼物。史密斯小姐打开一看,有一只旧的假宝石手镯,上面的装饰有的已经破裂。和它在一起的,是一瓶快用完的香水。让泰迪想不到的是,史密斯小姐高兴地戴上了手镯。并且把剩余的香水高兴地喷向空中。“多好啊!”她笑着。孩子们也快乐地笑着:“多好啊!多好啊!” ④聚会结束了,学生们离开了校园,偌大的教室里只剩下泰迪还站在那里,迟

中考记叙文阅读题及答案

中考记叙文阅读题及答案汇编 一把老钥匙 ⑴回到家时,母亲正翻箱倒柜。杂乱的地面让我无处落脚。我说:妈呀,您这是在翻传家宝吗? ⑵母亲停住手看着我说:见我的钥匙没? ⑶喏,在这儿。我从玄关柜上拿起属于母亲的那串钥匙。 ⑷我说的不是这个,是老宅的,老宅的那个。母亲的语气和神情有些焦急。我和母亲几乎把家里翻了个底朝天,也没找到母亲要找的钥匙。母亲坐下来,情绪有些低落。我说,妈,您就别总想着老宅了,咱又不回去住了,有没有钥匙都一样。母亲叹了一口气,开始收拾地上的凌乱。 ⑸其实,我没有告诉母亲,弟弟正四处托人,要把老宅卖掉。弟弟说老宅总空着,时间久了,房屋会倒塌的,到时候想出手都不好意思谈价钱。 ⑹一周后,弟弟告诉我,老宅卖掉了,卖了两万元。看着那些钱,不知怎么,我的心里像坠了一块石头。 ⑺那天下班,在小区外碰到三婶。三婶是我家后邻居,和我们家没有亲属关系,按村里辈分我这么喊她。三婶说,我正发愁找不到你家呢,你说这城里的楼一个框一个框的,看着都叫人眼花缭乱。我让三婶家里坐坐,她直摆手,说没啥大事,就不去家里了,说着掏出一把钥匙交给我,说这钥匙是你们家老宅的,啥时候想回家就回。原来是她家买了我们家的老宅。

⑻母亲没再提钥匙的事儿。我想着老宅现在已经是别人家的了,也就再不能回去,就没跟母亲提钥匙的事儿,把它包裹好,放在了柜子顶上的一个盒子里。 ⑼农历六月六,我们老家有传统庙会。母亲执意要回去看看。无奈,我和弟弟只好依着母亲。一路上母亲说着故乡风俗和旧年往事,精神从未有过地爽朗,她没有看到我和弟弟偶尔交汇的眼神里都藏着忐忑。 ⑽三婶听说我们回来了,招呼我们去她家里。做邻居的那些年,三婶和母亲一直处得很好,亲姐妹一样。吃过晚饭,三婶拿了几床铺盖说,你们别嫌,都是干净的。走,到你们家去,你们还睡你们各自的屋。三婶掏出钥匙打开老宅的锁,我们怔怔地望着那干净整洁的院子,有些恍惚,仿佛我們从未离开过。 ⑾我送三婶到大门口,对她说谢谢。三婶说,咱不说远亲近邻,我懂你妈的心思。我知道她舍不下老家。庄稼人走到哪里,其实根都牢牢扎在老家的土里。另外,我给你们钥匙,还有一个原因。还记得你在家的时候,经常问我为什么总带着一把老钥匙吗?我的老家在遥远的山里,是土房子,因为一场突来的泥石流,房子没有了,但母亲一直让我们自个儿保存着属于自己的那把老钥匙。想家的时候,我就看看老钥匙,摸摸老钥匙,想象着转动钥匙打开门锁,爹娘兄妹啊,那些熟悉的物件啊,一下子呼啦啦在眼前演电影,心里就热乎乎的,就连当初的一些懊恼、吵闹都成了好。你们想回来看看的时候就回来,这里啥时候都是你们的家。 ⑿三婶眼里有亮光闪烁。我也感觉似乎有水滴落进了眼里。 ⒀回城后,我把三婶送来的钥匙给了母亲。母亲摩挲着钥匙说,家门的钥匙在手里,不论何种身份何种境遇,你还是个有家可归的人。

(完整版)中考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套路整理

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 (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携带需要解答的题目,使阅览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群体把握文章的首要内部实质意义和中心意思。 (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确认“题眼”。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个段落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具体过程是:阅读理解文章题目——阅读文章——看清文章后面的试题——按试题要求回头有重点地再看原文——答题。文章要看两遍或以上。尤其是开头和结尾。 答题技巧归纳: 1. 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1)必须包括两个要素:人物+事情;“谁做了什么”或“谁怎么样” (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2. 找主旨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还有标题。 3. 文眼: 标题是“文眼”,统帅全文(新闻);有时交代首要人物、故事情节,有时交代首要事、物(“物”象征意义);有时还是“线索”。 4. 记叙的线索及作用: 线索:(1)焦点人物(2)焦点物质⑶焦点事件(4)时间(5)地点(6)笔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串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路,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答题套路:如: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5. 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成长顺序)作用:叙事善始善终,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边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牵挂、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活泼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进去相干的另外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增补、衬托作用,丰富形象,凸起中心。

中考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中考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1.问文章体裁?答:此文是一篇。备选答案有:诗歌、小说(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性散文即哲理散文)——要求形散而神不散、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文章内容?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答:A、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即谁做了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B、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C、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4.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5.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 6.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明线和暗线)———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7.为文章拟标题。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依据有(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8.品味题目可以从——A内容上B主题上C线索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示例:(1)主题上结合主旨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答: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2)说明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说明了……,点明了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点明了本文说明对象。 9.了解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10.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11.语言特色?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诙谐幽默。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 12.写作手法及作用?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写作手法是指写文章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