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盐的性质习题含答案

(完整版)盐的性质习题含答案

(完整版)盐的性质习题含答案
(完整版)盐的性质习题含答案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正盐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B、凡是能电离出氢离子的化合物就是酸

C、凡是能电离出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就是碱

D、凡是含有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就是盐

2、下列物质能电离出氢离子,但不是酸的是()

A、HCl

B、HNO3

C、NaHSO4

D、H2SO4

3、下列物质中属于碱的是()

A、KOH

B、Cu(OH)2CO3

C、KHCO3

D、K2SO4

4、下列物质属于盐的是()

A、CuO

B、Cu(OH)2

C、(NH4)2SO4

D、H2SO4

5、下列关于盐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A、盐酸就是液态氯化氢

B、纯净的盐酸是浅黄色液体

C、浓盐酸在空气里会冒白烟

D、盐酸有腐蚀性

6、下列物质中不属于酸类的是()

A、硫酸

B、硝酸银

C、硝酸

D、盐酸

7、下列物质中能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放出气体的是()

A、铁

B、氯化镁

C、氢氧化钠

D、硝酸银

8、下列化学反应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A、2Fe+6HCl == 2FeCl3+3H2 ↑

B、Fe2O3+HCl ==FeCl2+H2O

C、Cu+2HCl ==CuCl2+H2↑

D、Cu(OH)2+2HCl == CuCl2+2H2O

9、下列不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

A、2Al+HCl== AlCl3+3H2↑

B、CaCO3+2HCl == CaCl2+H2O+CO2 ↑

C、Ba(OH)2+2HCl ==BaCl2+2H2O

D、BaCl2+AgNO3==Ba(NO3)+2AgCl↓

10、下列溶液中,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是()

A、氯化钠溶液

B、氯化氢气体的水溶液

C、氢氧化钠溶液

D、硝酸钾溶液

11、在盛有下列固体的试管内,加入足量的稀盐酸,能得到无色溶液的是()

A、AgNO3

B、Fe2O3

C、CuO

D、Na2CO3

12、下列关于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电离时能产生氢离子的化合物

B、能与金属反应生成氢气的化合物

C、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D、电离时能产生氢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13、下列金属中,活动性最强的分别是()

A、Ag

B、Zn

C、Cu

D、Fe

14、能与酸反应,并放出可燃性气体的是()

A、Au

B、Al

C、Fe2O3

D、BaCO3

15、下列金属中最容易在酸溶液中变为金属离子的是()

A、Mg

B、Zn

C、Ca

D、Fe

16、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凡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就是中和反应

B、中和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C、酸跟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D、可以利用中和反应原理来改良土壤

17、往某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溶液呈红色,说明()

A、该溶液的PH=7

B、该溶液的PH<7

C、该溶液的PH>7

D、该溶液一定是酸

18、某溶液的PH值是5,若将该溶液的PH值上升到8,应采取措施是加入适量( )

A、紫色石蕊试液

B、酸溶液

C、碱溶液

D、蒸馏水

19、下列液体中,PH值小于7的是()

A、氯化氢水溶液

B、蒸馏水

C、石灰水

D、二氧化碳水溶液

20、某溶液的PH值等于0,则该溶液一定()

A、显酸性

B、显碱性

C、显中性

D、无法确定

21、区分盐酸和硫酸最好选用的试剂是()

A、硝酸银溶液

B、硝酸钡溶液

C、碳酸钠溶液

D、PH值试纸

22、不能用金属跟酸直接反应得到的是()

A、FeCl3

B、FeCl2

C、ZnCl2

D、MgCl2

23、酸都具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这是因为()

A、酸溶液的PH值都小于7

B、酸溶液中都有酸根离子

C、酸都能跟活泼金属反应放出氢气

D、酸溶液中的阳离子都是氢离子

24、下列反应中,既是复分解反应又是中和反应的是()

A、Fe2O3+3H2SO4==Fe2(SO4)3+3H2O

B、Cu(OH)2+2HCl==CuCl2+2H2O

C、CaCO3+2HCl==CaCl2+H2O+CO2↑

D、BaCl2+H2SO4==BaSO4↓+2HCl

25、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溶液,PH值一定()

A、等于7

B、大于7

C、小于7

D、无法确定

26、下列关于碱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含有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B、碱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

C、碱能跟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D、电离出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是碱

27、下列物质属于碱类的是()

A、纯碱

B、生石灰

C、石灰石

D、熟石灰

28、下列溶液中,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的是()

A、石灰水

B、食盐水

C、蒸馏水

D、溶有CO2的水

29、下列反应能发生且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CaCO3+Cu(OH)2==Ca(OH)2+CuCO3↓

B、Cu+H2SO4==CuSO4+H2↑

C、Fe(OH)3+3HCl==FeCl3+3H2O

D、NaOH+KNO3==KOH+NaNO3

30、下列气体中可用固体氢氧化钠做干燥剂的是()

A、氯化氢

B、氢气

C、二氧化碳

D、二氧化硫

31、能将烧碱溶液和澄清石灰水区别开来的物质是()

A、盐酸

B、石蕊试液

C、二氧化碳

D、硝酸钠溶液

32、只用一种试剂就可以把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澄清石灰水一一区别开来的试

剂是()

A、石蕊试液

B、碳酸钾溶液

C、二氧化碳

D、硝酸银溶液

33、能区别稀硫酸、水和烧碱三种溶液的试剂是()

A、锌粒

B、氯化钡

C、无色酚酞试液

D、紫色石蕊试液

34、下列物质与氢氧化钠溶液作用,生成红褐色沉淀的是()

A、氯化铁

B、二氧化碳

C、硝酸铜

D、盐酸

35、下列物质中,既能跟盐酸反应,又能跟碳酸钠溶液反应的是()

A、氯化铜

B、氢氧化钠

C、氢氧化钙

D、稀硫酸

36、某溶液的PH值为9,为了使PH值降到6以下,应滴加()

A、石灰水

B、盐酸

C、水

D、取出1/3

3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盐都能食用,故称食盐

B、盐就是食盐,化学式为NaCl

C、盐都有咸味,都是白色晶体

D、盐是能电离出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一类化合物的总称

38、下列物质长期暴露在空气中会变质的是()

A、食盐

B、硫酸

C、浓盐酸

D、氢氧化钠

39、下列物质属于混合物的是()

A、CuSO4 5H2O

B、Na2CO3 10H2O

C、NaCl

D、波尔多液

40、下列物质中,不属于盐的是()

A、NaCl

B、Na2CO3

C、NaOH

D、Na2SO4

41、下列每组物质(主要成分)的名称、俗称、化学式三者不能表示同一种物质

的是()

A、氯化钠、食盐、NaCl

B、硫酸铜晶体、胆矾、CuSO4.5H2O

C、碳酸钠晶体、纯碱晶体、Na2CO3.10H2O

D、氯化钙、熟石灰、CaCO3

42、纯碱晶体中Na2CO3与H2O的质量比为()

A、1:10

B、10:1

C、83:180

D、53:90

43、鉴别氯化钡、硝酸银、碳酸钠三种无色溶液时,最好使用的一种试剂是()

A、盐酸

B、硫酸

C、氢氧化钠溶液

D、氯化钠溶液

44、下列物质中,不能跟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气体的是()

A、碳酸钠(Na2CO3)

B、大理石(主要成份是CaCO3)

C、碱式碳酸铜[Cu2(OH)2CO3]

D、氢氧化钠

45、下列各组物质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是()

A、碳酸钙跟盐酸

B、氯化钡溶液跟稀硫酸

C、硝酸钾溶液跟氢氧化钠溶液

D、硝酸银溶液跟盐酸

46、下列物质中不溶于水的是()

A、Na2SO4

B、K2CO3

C、Cu(NO3)2

D、CaCO3

47、下列化肥中属于磷肥的是()

A、硫酸铵[(NH4)2SO4]

B、氯化钾(KCl)

C、尿素[CO(NH2)2]

D、重过磷酸钙[Ca(H2PO4)]

48、下列各组物质的溶液发生反应时,生成物都沉淀的是()

A、Ba(OH)2和CuSO4

B、Ca(OH)2和Na2CO3

C、AgNO3和NaCl

D、NaOH和Fe(NO3)2

49、能与Na2CO3发生复分解反应的物质是()

A、KOH

B、KNO3

C、CaCO3

D、H2SO4

50、能将NaCl、BaCl2、Na2CO3三种无色溶液一一区别开来的试剂的是()

A、盐酸

B、稀硫酸

C、氢氧化钠溶液

D、石蕊试液

51、下列物质不能与硝酸汞溶液发生反应的是()

A、银

B、锌

C、铁

D、铜

52、下列各组物质中,能相互反应并生成无色透明溶液的是()

A、氧化铜和稀盐酸

B、铜和稀硫酸

C、氢氧化铜和稀硫酸

D、碳酸钠溶液与盐酸

53、下列各组物质中,都易溶于水的一组是()

A、氯化镁、氯化银

B、硫酸钠、硫酸钡

C、碳酸钠、碳酸钙

D、硝酸银、硝酸钡

54、有X、Y、Z三种金属,将Z和Y浸入稀硫酸中,Y溶解,Z不溶解;将Z

浸入X的硝酸盐溶液中,其表面有X析出,这三种金属的活动顺序是()

A、X>Z>Y

B、Y>X>Z

C、X>Y>Z

D、Y>Z>X

55、把下列化合物投入水中,能使酚酞变红的是()

A、氯化钠

B、生石灰

C、氧化铁

D、二氧化碳

56、下列物质电离时,能电离出氢离子的是()

A、KOH

B、HNO3

C、KCl

D、KClO3

57、要除去铜粉里混有的少量锌粉可加()

A、硫酸镁溶液

B、稀硫酸

C、水

D、碳酸铜

58、下列各组物质中,能在溶液里共存的是()

A、NaCl和KNO3

B、BaCl2和Na2SO4

C、Ca(OH)2和Na2CO3

D、CuO和H2SO4

59、下列物质中能与盐酸反应放出气体,并且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

A、锌

B、氯化银

C、熟石灰

D、石灰石

60、下列溶液中,能与铜发生置换反应的是()

A、稀盐酸

B、硫酸钾溶液

C、硝酸汞溶液

D、石灰水

61、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制取烧碱的物质是()

A、Ca(OH)2

B、Cu(OH)2

C、KOH

D、Fe(OH)3

62、能将KCl、K2CO3、Ba(NO3)2三种无色溶液一一区别开来的试剂是()

A、盐酸

B、硝酸银

C、硫酸

D、氯化钡

63、有三种金属A、B、C,实验证明,B能从C的硝酸盐溶液中置换出C,B

不能从A的硝酸盐溶液中置换出A,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A、A>B>C

B、B>A>C

C、C>A>B

D、A>C>B

64、H2SO4溶液、NaOH溶液和食盐水,其中PH值由大到小的正确顺序是()

A、H2SO4>NaOH>NaCl

B、H2SO4>NaCl>NaOH

C、NaOH>NaCl>H2SO4

D、NaOH>H2SO4>NaCl

65、10克10%的盐酸与10克10%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合,混合后溶液能与下列

物质反应的是()

A、CuSO4溶液

B、CO2

C、CuO

D、H2SO4

66、制氢氧化铜可用下列哪种方法()

A、氧化铜和水

B、氧化铜和氢氧化钠溶液

C、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

D、铜和氢氧化钠溶液

67、下列各组物质加水充分搅拌,只得到无色溶液的是()

A、BaCl2 AgNO3

B、CuSO4 NaCl

C、Na2CO3 KOH

D、CaCl2 K2CO3

68、一种无色溶液和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不溶于稀硝酸,则这种溶液

一定是()

A、可溶性银盐

B、硫酸或可溶性硫酸盐

C、硫酸、可溶性硫酸盐或可溶性银盐

D、前三种答案均不可

69、下列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Zn+MgCl2==ZnCl2+Mg

B、2Fe+6HCl==2FeCl3+2H2↑

C、2NaCl+CaCO3==Na2CO3+CaCl2

D、2AgNO3+BaCl2==2AgCl↓+Ba(NO3)2

70、要完成下列变化,通过一步反应不能实现的是()

A、Ba(OH)2→BaCl2

B、Fe2O3→Fe

C、CuO→Cu(OH)2

D、BaCl2→Ba(NO3)2

71、可以把盐酸、水、石灰水三种溶液区分开来的试剂是()

A、酚酞试液

B、石蕊试液

C、氯化钡溶液

D、二氧化碳

72、将下列物质放入水中,PH值>7的是()

A、CO2

B、Na2O

C、Fe2O3

D、NaCl

73、采用下列哪种方法可除去金属铜中含有的少量氯化铜()

A、加热

B、水,过滤

C、硝酸银溶液,过滤

D、稀硫酸,过滤

74、鉴别盐酸和稀硫酸应选用的试剂是()

A、石蕊试液

B、酚酞试液

C、氯化钡溶液

D、硝酸银溶液

75、能用NaOH固体干燥的气体是()

A、CO2

B、HCl

C、H2

D、SO2

76、下列物质长期暴露在空气中,因变质而质量增加的是()

A、浓盐酸

B、浓硫酸

C、热饱和硫酸铜溶液

D、氢氧化钠固体

77、有甲、乙、丙三种溶液,甲溶液跟K2SO4溶液反应,乙溶液跟KCl溶液反

应,丙溶液跟KOH溶液反应,均可生成KNO3,那么甲、乙、丙是下列各

组溶液中的哪一组()

A、甲为稀HNO3溶液、乙为AgNO3溶液、丙为NaNO3溶液

B、甲为稀Ba(OH)2溶液、乙为NaNO3溶液、丙为HNO3溶液

C、甲为稀Ba(NO3)2溶液、乙为AgNO3溶液、丙为HNO3溶液

D、甲为稀NaNO3溶液、乙为HNO3溶液、丙为AgNO3溶液

78、在溶液中不能共存的一组物质是()

A、盐酸和硝酸

B、氯化钙和碳酸钾

C、氢氧化铜和三氧化二铁

D、硝酸钾与硝酸铝

79、同质量的下列金属与足量的稀HCl反应,生成H2最多的是()

A、Na

B、Mg

C、Al

D、Fe

80、有a、b、c、d四种无色溶液分别是碳酸钠、硫酸、氯化钡、盐酸中的一种,

下表是它们两间反应的现象:

a b c d

b 无明显现象————有气体产生有沉淀生成

c 有气体产生有气体产生————有沉淀生成

试判断:a、b、c、d依次是()

A、H2SO4 Na2CO3 BaCl2 HCl

B、HCl H2SO4 Na2CO3 BaCl2

C、Na2CO3 H2SO4 HCl BaCl2

D、BaCl2 HCl Na2CO3 H2SO4

81、下列物质分别溶于水,所得溶液PH值最大的是()

A、HNO3

B、H2O

C、NaOH

D、SO3

82、除去盐酸中混有的少量硫酸,可选用的试剂是()

A、AgNO3溶液

B、Ba(OH)2溶液

C、Ba(NO3)2溶液

D、BaCl2溶液

83、将含少量氯化铜的锌粉放入水中,待充分反应后过滤,滤纸上剩下的是()

A、Zn

B、Cu

C、Cu和Zn

D、Zn和CuCl2

84、要完成下列变化,通过一步反应不能实现的是()

A、Fe2O3→Fe

B、BaCl2→Ba(NO3)2

C、CuO→Cu(OH)2

D、AgNO3→Ag

85、鉴别氯化钡、硝酸银、碳酸钠三种无色溶液时,最好使用的一种试剂是( )

A、氯化钠溶液

B、氢氧化钠溶液

C、盐酸

D、硫酸

86、下列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2NaOH==Na2O+H2O

B、Fe+3H2SO4==Fe2(SO4)3+H2↑

C、CuSO4+2NaOH==Cu(OH)2↓+Na2SO4

D、Cu+2AgCl==CuCl2+Ag

87、实现下列变化后,溶液的PH值变小的是()

A、蒸发海水析出食盐

B、稀硫酸跟铁片反应

C、向氢氧化钡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

D、向硫酸钠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钡

88、下列各组金属活动性符合由强到弱顺序排列的是()

A、Zn、Fe、Hg

B、Zn、Al、Mg

C、Ag、Zn、Mg

D、Cu、Fe、Zn

89、下列名称或俗称与括号内的化学式表示同一种物质的是()

A、胆矾(CuSO4)

B、火碱(NaOH)

C、生石灰[Ca(OH)2]

D、绿矾[ZnSO4.7H2O]

90、有三种金属A、B、C经实验证明,B能从C的硝酸盐溶液中置换出C,B、

A与盐酸反应,只有A能置换出盐酸中的氢产生氢气,三种金属的活动性

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A、A>B>C

B、B>A>C

C、C>A>B

D、A>C>B

91、酸的通性主要决定于()

A、都含有氢元素

B、能使紫色石蕊试剂变红

C、能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D、电离出的全部阳离子是氢离子

92、有Ca2+、Cu2+、Cl—、H+、CO32—、六种离子,可形成常见的盐的种类有( )

A、4种

B、5种

C、6种

D、7种

93、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含有FeCl3,CuSO4,BaCl2,Na2SO4中的一种或几

种,为鉴别它们做如下实验:取少量该固体粉末溶于适量的水中,得到蓝色

溶液,那么在此固体粉末中肯定有及可能有的物质是()

A、FeCl3、BaCl2

B、CuSO4、Na2SO4

C、CuSO4、BaCl2

D、FeCl3、CuSO4

94、下列各组物质能在同一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Na2SO4、BaCl2、NaOH

B、Na2SO4、CuCl2、HNO3

C、Na2SO4、CuCl2、NaOH

D、Na2CO3、CuSO4、H2SO4

95、欲证明生石灰中含有石灰石,最简便的方法是()

A、加热

B、加水通入二氧化碳

C、加碳酸钠溶液

D、滴加稀盐酸

96、下列气体不能用浓硫酸干燥的是()

A、HCl

B、NH3

C、H2

D、SO2

97、下列各组物质的溶液混合后,如果酸过量,最后仍有沉淀生成的是()

A、NaOH,Mg(OH)2,HCl

B、BaCl2,AgNO3,HNO3

C、CaCl2,K2CO3,HCl

D、CuSO4,NaOH,H2SO4

98、下列各组中的两种物质,前者不能由化合反应直接制取,后者可由分解反

应直接制取的是()

A、Fe(OH)3,NaOH

B、HCl,H2

C、MgO,CO2

D、Cu(OH)2,CuSO4

99、既能跟盐酸反应,又能跟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的物质是()

A、二氧化碳

B、硝酸银溶液

C、碳酸钠

D、硝酸钡100、纯净的锌粒投入下列溶液中,能使溶液质量减少又不放出气体的是()A、硝酸银B、硫酸C、氯化镁D、氯化铜

参考答案:

1—10 A C A C D B A D A B

11—20 D C B B C A C C A A

21—30 B A D B C D D A C B

31—40 C B D A C B D D D C

41—50 D D A D C D D A D B

51—60 A D D D B B B A D C

61—70 A C A C C C C C D C

71—80 B B B C C D C B C B

81—90 C D C C D C C A B A

91—100 D C B B D B B D C A

铁盐与亚铁盐教学设计图文稿

铁盐与亚铁盐教学设计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铁盐与亚铁盐》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依据: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之铁盐与亚铁盐(课本P57——P58) 二、设计思想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选自《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化学必修①第三章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中的第三课时内容。 铁是高中化学中几种重要金属元素之一,在生活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之前通过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和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学习,学生已掌握实验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对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也有了一定认识。这为过渡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通过探究实验,学习铁离子和亚铁离子的主要性质与两者之间的转化,培养学生的探究分析能力,深化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的认识。 2、学情分析: 知识储备:学生已掌握实验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对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也有了一定认识,前几节课也应用这些原理学习了金属元素钠的性质,这为探究金属元素铁的性质打好了基础。 心理特征:对探究实验有着浓厚的兴趣此阶段的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高,兴趣浓,教师要鼓励这些热情。 3、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先从小魔术“会流血的纸片”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探究,结合已学知识,学习检验Fe3+的两种方法:加碱法和加可溶性硫氰化物法。接着,将学生分组,由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证明Fe3+和Fe2+的性质。接着,引导学生对化学药品进行分类,选择相应药品并设计实验方案,分组合作探究Fe3+和Fe2+转化的条件,得出结论。 本节课实验属于基础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速度快,由老师引导学生亲历探究过程,让学生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教学过程还采用多媒体技术及实验演示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探究实验认识Fe3+和Fe2+的主要性质及相互转化,巩固加深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并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2、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互动,自主设计实验并动手实验,展现才能,提高合作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化学实验,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感受成功的乐趣,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又培养了善于与他人合作的品质。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铁离子的检验铁盐与亚铁盐的转化 难点:铁盐与亚铁盐的转化 五、教学准备 事先准备一张涂有FeCl 溶液的纸片,用KSCN溶液喷湿的的小木剑药 3 溶液、KSCN溶液、NaOH溶液、KI溶液、淀粉溶液、氯水、酸品:FeCl 3

铁盐和亚铁盐教案设计

课题:铁盐和亚铁盐 一、分析教材 在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和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基础上,本章开始介绍具体的元素化合物知识。本节内容在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铁及其氧化物初中时学生理论上已经有了一些知识储备,再者关于铁的化合物在实际生产生活的应用学生已经有了感性的认识,现在进一步学习新知识学生容易接受,铁的重要化合物是对金属化学知识的延伸和发展。通过对Fe3+与Fe2+ 的检验和转化实验的学习,总结出物质的基本检验方法,可以为前面的实验和氧化还原反应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同时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一些基本方法,还能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在改善人类生活条件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高中生,其心理特点是处于发展成熟期,思维特点是处于形象到抽象的过渡期,而这节课是高一学生学习完化学实验和化学性质及变化后接触到金属元素化合物其中一个内容,要求学生对这些物质的性质和应用有所了解、掌握,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作为联系前面知识,设计这节课意在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及总结归纳知识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学习、思考的习惯,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来观察和理解生活中的问题。通过验证实验、探究实验引导学生思考、掌握相关知识,并通过让学生人人动手参与实验,正确分析各种现象,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Fe2+、Fe3+的检验方法, ②理解Fe3+的氧化性、Fe3+ 与Fe2+的相互转化,巩固、提高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②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动手参与,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实验、观察实验的能力,并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物质的化学性质。 ③培养学生用新知识复习、巩固旧知识(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

铁盐和亚铁盐

《铁盐和亚铁盐》 项城一高李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鉴别Fe3+的方法 (2)通过探究实验认识Fe3+和Fe2+的主要性质及相互转化 (3)了解铁离子、亚铁离子之间的相互转化在生产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掌握铁离子、亚铁离子的化学性质及相互转化的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从化合价的角度分析微粒的氧化性、还原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 2)通过小组实验逐步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态度和习惯,培养实事求的科学精神 3)通过补血剂等常见物质使学生初步学会从化学视角观察生活、生产和社会中的有关问题【教学重难点】 重点:铁盐和亚铁盐的转变;Fe3+的检验 难点:Fe3+和Fe2+的相互转化 【教学过程】 【引入】“白纸变血纸” 上课之前老师表演一个魔术,向一张白纸上喷溶液,白纸变血纸。这个过程中蕴含了什么化学原理?带着疑问我们一起开启今天的学习之旅。 【过渡】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铁盐的性质,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总结出检验Fe3+的方法。 【学生】汇报本小组讨论结果 【总结】以上几位同学提出了,观察颜色、加入NaOH、加KSCN试剂等3种方法检验离子,这3种方法可以检验任何浓度的铁盐溶液中的Fe3+吗?观察【演示实验1】找出检验Fe3+的最佳试剂。 【演示实验1】

试剂:1mol/L FeCl 3(aq)、蒸馏水、0.1mol/L NaOH (aq) 、0.1mol/L KSCN (aq) 实验步骤取三支试管,各滴入2滴1mol/lL 的FeCl 3 溶液,再向其中分别加入蒸馏水至试管的 1/3,振荡。观察颜色。一支中加1滴0.1mol/L的NaOH溶液,另一支中加1滴0.1mol/L的KSCN溶液,第三支作为参照,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稀释后FeCl 3 溶液接近无色;加入NaOH溶液的试管中溶液变黄,这是因为溶液中 Fe3+浓度过小导致生成的Fe(OH) 3 物质的量太少而观察不到红褐色沉淀生成;加入KSCN溶液的试管中溶液立即变为血红色,现象明显。 结论:由此可见,即使溶液中Fe3+浓度很小也能和SCN-反应生成血红色的Fe(SCN) 3 溶液,说明KSCN试剂检验溶液Fe3+中更灵敏。 【提问】结合上述演示实验,同学们能揭示老师白纸变血纸的过程中运用到的化学原理吗?【学生】...... 【过渡】这位同学分析的很透彻,能够学以致用。白纸变血纸,用什么方法使血纸重新变成白纸? 【演示实验2】向白纸上喷神秘药水,血纸变白纸。这个过程运用了什么原理?从Fe3+化合价角度分析,它可能具有哪些性质? 【学生】...... 【老师】Fe3+中铁元素处于最高价态,转化为Fe2+是一个得电子化合价降低的过程,Fe3+表现出氧化性需要和还原剂反应实现。血纸变白纸是因为维c 将Fe3+还原Fe2+,维c是一种常见还原剂,同学们你能总结出哪些物质可以将Fe3+还原为Fe2+吗? 【学生】Fe粉、Cu粉、KI溶液 【总结】Fe粉、Cu粉、KI溶液,Na 2SO 3 溶液,Na 2 S溶液等 【提问】如果没有FeCl 3溶液,只有FeCl 2 溶液以及其他物质能不能使白纸变血纸? 【学生】...... 【演示试验3】向白纸上喷FeCl 2溶液,再喷H 2 O 2 溶液,白纸变血纸。这个过程运用了什么原 理? 【学生】 Fe2+转化为 Fe3+。 【过渡】Fe2+转化为 Fe3+体现了它的还原性需要加入氧化剂实现,同学们你能总结出哪些物质可以将Fe3+还原为Fe2+吗? 【学生】......

铁的重要化合物——铁盐和亚铁盐的检验

安徽省高中化学优质课教学设计 铁的重要化合物 —铁盐和亚铁盐的检验 安徽省滁州中学郑晓旭 一、教材分析 《铁的重要化合物》选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在“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和“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基础上,第三章进入元素化学的学习。从构成常见物质的元素知识开始,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角度了解丰富多彩的世界。本节的学习既是对第二章物质的分类、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相关知识的应用和巩固还为学生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化学问题提供方法的指导。并为学习化学必修2《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化学的一些基本方法,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改善人类生活条件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金属性质的基础上,重点是Fe2+的还原性与Fe3+的氧化性,以及Fe3+的检验。在自然界中,金属元素大多数是以化合态形式存在。只有既了解金属单质的化学性质,又了解它们化合物的性质才是完整地认识该金属。从金属分类的角度,教材按金属氧化物、金属氢氧化物、金属盐性质的顺序编排,重新整合,横向分块,有利于指导同类其它化合物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从分类的角度认识铁及其含铁元素的重要化合物。

(2)初步掌握铁的氢氧化物的性质及制备方法,通过对硫酸亚铁溶液中 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所观察到沉淀颜色变化原因的探究,认识二价铁离子的还原性与三价铁离子的氧化性。 (3)掌握Fe3+与Fe2+的检验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初步学会运用分类、比较、归纳的方法研究铁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 (2)通过以实验为载体科学探究活动,初步掌握应用实验探究研究物质 性质的思路和方法。 (3)通过数字实验对生成“氢氧化亚铁”时沉淀颜色变化的探究,初步学会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培养探究意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2)通过“魔术”揭秘和补铁药品有效成分的探究,培养学生用化学视角关注生活的习惯,体会化学对人类生活的重要影响。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Fe2+和Fe3+的检验及相互转化 2.难点:Fe(OH)2的制备及其颜色变化的探究 四、教学策略 1.运用分类的方法,根据物质所属类别预测物质性质 2.创设问题情境引发问题,指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进行探究。 本节课安排了3个实验,Fe3+与Fe2+单一溶液的检验方法,Fe3+与Fe2+混合溶液的检验方法,Fe2+与NaOH反应生成Fe(OH)2时沉淀颜色变化的探究。在最后

《铁盐与亚铁盐》教学设计

《铁盐与亚铁盐》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依据: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之铁盐与亚铁盐(课本P57——P58) 二、设计思想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选自《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化学必修①第三章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中的第三课时内容。 铁是高中化学中几种重要金属元素之一,在生活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之前通过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和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学习,学生已掌握实验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对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也有了一定认识。这为过渡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通过探究实验,学习铁离子和亚铁离子的主要性质与两者之间的转化,培养学生的探究分析能力,深化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的认识。 2、学情分析: 知识储备:学生已掌握实验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对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也有了一定认识,前几节课也应用这些原理学习了金属元素钠的性质,这为探究金属元素铁的性质打好了基础。 心理特征:对探究实验有着浓厚的兴趣此阶段的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高,兴趣浓,教师要鼓励这些热情。 3、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先从小魔术“会流血的纸片”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探究,结合已学知识,学习检验Fe3+的两种方法:加碱法和加可溶性硫氰化物法。接着,将学生分组,由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证明Fe3+和Fe2+的性质。接着,引导学生对化学药品进行分类,选择相应药品并设计实验方案,分组合作探究Fe3+和Fe2+转化的条件,得出结论。 本节课实验属于基础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速度快,由老师引导学生亲历探究过程,让学生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教学过程还采用多媒体技术及实验演示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探究实验认识Fe3+和Fe2+的主要性质及相互转化,巩固加深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并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2、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互动,自主设计实验并动手实验,展现才能,提高合作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化学实验,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感受成功的乐趣,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又培养了善于与他人合作的品质。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铁离子的检验铁盐与亚铁盐的转化 难点:铁盐与亚铁盐的转化

全国一等奖教案-铁盐和亚铁盐的一些性质 (经典)

一、核心素养 1、文化基础:①Fe2+和Fe3+的检验方法 ②Fe2+和Fe3+的相互转化条件 2、自主发展: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通过自主设计实验、自主操作、自主分析现象,最终得出相应结论的过程,认识铁盐和亚铁盐的化学性质,同时了解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会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 3、社会参与:①通过学习培养自己大胆置疑,勇于实践的科学探索精神。②锻炼自己与他人沟通合作以及语言表达能力。③培养自己不怕困难,面对失败百折不挠的勇气和毅力。体验合作与交流学习方式的价值与快乐。 二、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依据《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 教版化学必修①第三章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中“铁的重要化合物”开发的一节实验探究课。在上一章中,教材安排了氧化还原反应理论的教学。根据我个人的理解,编者之所以将氧化还原反应理论安排在元素化合物知识前介绍,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元素化合物时,进一步熟悉理论,增强感性认识,从而加深对该理论的理解,最终达到能自觉运用理论指导元素化合物学习的境界。铁作为生活中应用最为广泛的金属元素被学生所熟知; 作为过渡族元素,铁元素的可变化合价更成为了它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依据课标,根据教材,从所教学生实际出发,着眼于他们

的终生发展而设计“Fe2+与Fe3+的相互转化”这一探究性学习课题,不仅可以让学生深刻认识铁盐和亚铁盐的性质,也是氧化还原反应理论教学的良好素材。其次,此处的实验反应原理简单,操作也多是试管实验,适合安排实验探究。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感受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为以后的探究性学习积累宝贵经验。第三,“Fe2+与Fe3+的相互转化”在途径选择上表现出较大程度的多样性,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互相学习、合作探究的机会。 2、学情分析 首先,教材在第一章中就向学生介绍了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使得学生有了基本的实验技能,让这节课的探究活动成为了可能。 其次,本节课的实验设计和操作的难度不大,适合学生采用探究的方式开展学习。但是,学生对于如何开展实验探究式学习的经验较少,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做好知识教学,更要注意让学生对如何进行探究式学习形成清晰思路,避免实验的盲目性。最后,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存在差异,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开展合作式学习,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从课堂上获益。 三、教材把握 1、教学重点:①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铁盐、亚铁盐的性质。 ②通过学习,了解探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 ③进一步熟悉氧化还原反应理论,提高对理论认知水平。 2、教学难点:实验设计、结果分析、结论得出。

铁盐与亚铁盐

铁盐和亚铁盐 首先请大家观看一下视频,(点鼠标出图片)在农村,大部分的自来水管仍然是没有采取保护措施的铁制水管,所以很多水管内外都生锈了,腐蚀的很厉害。而且用这种水管送出的水泡茶,茶水的颜色略带黑色。请同学们结合新闻大胆推测魔术中老师玻璃棒上的试剂含有什么离子? 一、我们在网上学习到了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课件)。 二、从同学们网上学习的足迹来看,同学们在网上学习的都很认真。 三、全班48名同学全部完成课前任务,并且有同学给老师留言。。。。 四、除了第4组和第5组的个别同学没有完成任务外,其他同学完 成的都很好,所以全部完成任务的小组都得了一面小红旗。五、从同学们网上检测的情况来看,三道题中,2题和3题的错误 率较高。 六、针对大家网上学习的情况,通过二次备课,我确定了本节课的 的学习目标,下面大家齐读一下。 七、(先说后打)首先给大家二分钟时间,各组在小黑板上整理网 上学习的知识点,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屏打)通过各小组的讨 论,你们基本掌握铁盐和亚铁盐的知识。各小组基础知识掌握 都很好,第四小组还将铁盐和亚铁盐相互转化也总结出来了, 看到同学们的学习成果,我很欣慰,你们的课前学习任务基本 完成了。 八、生活中的化学。。。。。

九、下面我们共同探讨你们课前自主学习的困惑,主要解决网上检 测错误率较高的习题。给8分钟时间,请每个小组讨论错误率 较高的二道题,分析错误出现原因,组内纠正。请每个小组汇 报错误出现的原因及解决方案。 十、李华你来说一下第2题,很好,请坐,找到了问题的关键。能 准确的分析出生成三价铁离子的条件,明确哪些氧化剂能将 Fe(Ⅱ)氧化为Fe(Ⅲ),以及哪些还原剂能将Fe(Ⅲ)还原为Fe(Ⅱ)。十一、张鹏你来说一下第3题,请坐,你的思维很敏捷。这道题是道考察学生应用能力的习题,题中有两种物质都能检验出三 价铁离子的存在,哪一种更好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实践探 究一下。下面请同学们利用桌上的试剂,来验证一下这两种检 验Fe3+的方法。现在给大家3分钟的时间,小组实验探究,探 究后进行小组总结汇报。以上几名同学的精彩讲述,既体现了 个体的水平,又充分发挥了集体智慧的力量。得出:检验铁离 子的试剂最为灵敏、有效的是KSCN溶液。 十二、下面我们来实践突破一下自己的思维,我们来帮帮这位同学(屏打)。请同学们举手抢答,范明。对了,说说你的解题思 路。很好,条理清晰,准确到位。请坐,其他同学还有补充的 吗?张丽,非常棒,请坐。经过两名同学的讲解,我们知道: 在配置和保存亚铁盐溶液时,要防止亚铁盐的氧化,最好现用 现配。 十三、我们再来思考一个问题?能否用KSCN溶液检验亚铁离

铁盐和亚铁盐

《铁盐和亚铁盐》课上探究学案 一、Fe 3+、Fe 2+的检验 Fe 3+的检验方法 Fe 2+的检验方法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Fe 3+、Fe 2+的相互转化 【任务一】请按照探究实验的基本方法,设计并进行分组实验,实现Fe 2+到Fe 3+的转化。 探究性实验的基本方法: 1.明确实验问题:如何实现Fe 2+到Fe 3+的转化? 2.作出合理分析: ①请找出下列所提供的药品中,哪些可以作为该实验的药品? (1)Fe 粉 (2)H 2O 2 (3)KMnO 4溶液 (4)Zn 粉 (5)稀盐酸 (6)维生素C (可抗氧化) ②怎样检验Fe 2+已经转化为Fe 3+? ③实验药品和KSCN ( aq )所加的先后顺序? 3.设计实验方案: 4.进行化学实验: Fe 2+转化为Fe 3+时,需加入____________使其转化。 【任务二】请按照探究实验的基本方法,设计并进行分组实验:实现Fe 3+到Fe 2+的转化。 1.明确探究问题:如何实现Fe 3+到Fe 2+的转化? 2.作出合理分析: 3.设计实验方案: 4.进行化学实验: Fe 3+转化为Fe 2+时,需加入_______________使其转化。 三、生活中的应用

《铁盐和亚铁盐的一些性质》 教学设计

《铁盐和亚铁盐的一些性质》教学设 计 #TRS_AUToADD_1222222542840{mARGIN-ToP:0px;mARGIN-Bo TTom:0px}#TRS_AUToADD_1222222542840P{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0px}#TRS_AUToADD_1222222542840TD{mAR GIN-ToP:0px;mARGIN-BoTTom:0px}#TRS_AUToADD_12222225 42840DIV{mARGIN-ToP:0px;mARGIN-BoTTom:0px}#TRS_AUTo ADD_1222222542840LI{mARGIN-ToP:0px;mARGIN-BoTTom:0p x}/**---jSoN--{"":{"margin-top":"0","margin-bottom" :"0"},"p":{"margin-top":"0","margin-bottom":"0"},"t d":{"margin-top":"0","margin-bottom":"0"},"div":{"m argin-top":"0","margin-bottom":"0"},"li":{"margin-t op":"0","margin-bottom":"0"}}--**/新教材化学课实验探究课例:铁盐和亚铁盐的一些性质,是我校实施新课程教学中的一个实践。新一轮课程改革对--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体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强化实验的功能,改变以往的实验只是起演示和辅助的作用,重视化学实验及化学实验教学的设计,以培养学生的化学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科学方法和合作精神。化学教学内

铁盐和亚铁盐说课稿

铁盐和亚铁盐说课稿 前辈老师们,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铁盐和亚铁盐,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三维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7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 一、教材分析 本节选自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无论是在生活还是理论上,学生对于铁及其化合物都是比较熟悉的,这样为学生接受新知识降低了门槛。通过对Fe2+与Fe3+的检验和转化实验的学习,不仅为前面的实验部分、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一些基本方法。 二、学情分析 处于高一阶段的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学习了铁及其化合物、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基本知识,也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分析能力。这为学习铁盐和亚铁盐的学习奠定基础。此时的学生思维活跃,比较积极主动获取知识,这为学习提供了动力,但是学生又处于发展成熟期,思维特点处于形象到抽象的过渡期,这就需要老师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降低难度。 三、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Fe2+、Fe3+检验方法。 ②认识Fe2+的还原性以及Fe3+的氧化性,归纳Fe2+与Fe3+相互转化的条件,并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教师演示探究Fe2+、Fe3+的检验方法,引导学生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②学生探究Fe2+、Fe3+相互转化的条件,并动手参与,让学生充分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小组实验培养了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初步树立运用化学知识服务社会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Fe3+ 、Fe2+的检验,Fe3+ 、Fe2+的相互转化; 2、教学难点:Fe3+ 、Fe2+的相互转化; 五、教法学法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相互发展,为此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学案导学法、对比实验法、问题引导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学习的方法:合作探究法、思考总结法、自主探究法,具体方法的应用将在教学过程中体现。 六、教学过程

高一化学 铁盐和亚铁盐教学设计

湖南省株洲市第四中学高一化学铁盐和亚铁盐教学设计 一、基本说明 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高中化学必修模块《化学1》 2.年级:高一 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 4.所属的章节: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5.教学时间:45分钟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Fe2+、Fe3+的检验方法,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操作技能、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能力;以及由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 ②从氧化还原的角度,认识不同价态的铁的化合物的性质;掌握铁与铁的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关系。 ⑵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理论分析→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学习知识、体验科学研究过程。 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Fe2+、Fe3+的检验方法的学习,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成功的喜悦;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和善于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2.内容分析: 本内容是基于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实验的基本方法,并将前面所学的离子反应以及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又一次应用于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具体体现。教学实施中要让学生能够注意较好的应用以前的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亚铁离子和三价铁离子之间的转化,正式提供了这一契机,所以亚铁离子和铁离子间的转化应该是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 3.学情分析: 学生刚进入高一,化学知识尚少,很难从化学的角度去认知事物以及生活中的现象,所以也缺乏对化学兴趣。而且刚刚学习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并不熟练,元素化合物知识也知之甚少,所以在情境设计上要尽可能的贴近生活,在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的分析上要尽可能的简单,并一步一步的引导。 4.设计思路: 本堂课书本上的知识点其实不多,但我的最终目标是不仅让学生理解本堂课的知识点、熟练实验操作以及掌握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更重要的希望学生能够更深层次的了解化学且能够用化学思维去分析问题。所以本堂课我以从化学的角度去分析补铁保健品为线索,引入课题,并穿插对比实验,让学生去感受试剂的浓度和剂量对化学反应的影响,并且让学生学会用实验证明可能原因的思维,并学会设计实验方案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创设情境) 【引入】(展示)治疗贫血的硫酸亚铁片 硫酸亚铁片为什么要裹糖衣? 你怎样检验补铁剂中铁元素的价态?

铁盐的性质

高三化学第一轮精讲与精练 (铁盐的性质) 班级姓名 1、Fe3+的性质(1)Fe3+通常是色,Fe3+主要表现。 (2)写出Fe3+与下列物质反应的现象及其离子方程式。 (3)Fe3+的性质 ①水解性:A、做净水剂,B、配制时,加盐酸,C、除Fe3+时调PH值,PH=3时沉淀完全,如Mg2+中(酸性)有Fe3+(加去除) Mg2+中(酸性)有Fe2+先,再加去除。 D、离子共存时,考虑水解 ②强氧化性: ③络合性 2、Fe2+的性质 (1)Fe2+通常是色,Fe2+主要表现。 (2)写出Fe2+与下列物质反应的现象及其离子方程式。

(3)Fe2+的化学性质①强还原性: ②水解性: 3、Fe3+和Fe2+相关的离子共存 (1)Fe2+在酸性条件下不能与性离子共存,(填氧化或还原)例如。不能与发生复分解反应和双水解反应的离子共存:如。 (2)Fe3+在酸性条件下不能与性离子共存,(填氧化或还原)例如。不能与发生复分解反应和双水解反应的离子共存:如。 4、Fe3+和Fe2+的鉴别 【课后练习】

1、(07·江苏)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向沸水中滴加FeCl3溶液制备Fe(OH)3胶体:Fe3++3H2O △ 3↓+3H + B.用小苏打治疗胃酸过多:HCO3-+H+==CO2↑+H2O C.实验室用浓盐酸与MnO2反应制C12:MnO2+2H++2C1-△ Cl2↑+Mn2++H2O D用FeCl3溶液腐蚀印刷电路板:Fe3++Cu==Fe2++Cu2+ 2、(07长郡中学).用高铁酸钠(Na2FeO4)对河湖水消毒是城市饮水处理的新技术。已知反应 Fe2O3+3Na2O22Na2FeO4+Na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Na2O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B.Na2FeO4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 C.3 mol Na2O2发生反应,有12mol 电子转移 D.在Na2FeO4中Fe为+4价,具有强氧化性,能消毒杀毒 3、(6分)已知:2Fe3++2I-=2Fe2++I22Fe2++Br2=2Fe3++2Br- (1)含有 1 mol FeI2和 2 mol FeBr2的溶液中通入 2 mol Cl2,此时被氧化的离子是,被氧化的离子的物质的量分别是。(2)如果向原溶液中通入3 mol C12,则被氧化的离子是,对应的氧化产物的物质的量分别是。 4、(07江苏联考)(1)请将5种物质:N2O、FeSO4、Fe(NO3)3、HNO3和Fe2(SO4)3分别填入下面对应的横线上,组成一个配平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H2O (2)反应物中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__________,被还原的元素是_________。 (3)反应中1 mol氧化剂_______(填“得到”或“失去”)___________ mol电子。 (4)人体中经常进行的转化,A中Fe2+做剂,B中Fe3+做剂。(5)“服用维生素C,可使食物中的三价铁离子还原成二价铁离子。”这句话指出维生素C在这一反应中做剂,具有性。 5.摩尔盐[(NH4)2SO4·FeSO4·6H2O]在空气中比一般亚铁盐稳定,是分析化学中常见的还原剂。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下面的实验装置来制备摩尔盐。实验步骤: (1)把30%NaOH溶液和废铁屑混合、煮沸、冷却,将洗涤铁屑后的NaOH溶液装入F中。 (2)在E中用处理过的Fe屑和稀H2SO4反应制取FeSO4。 (3)将硫酸亚铁溶液与硫酸铵溶液混合,结晶得摩尔盐。 试回答下列问题:

铁盐和亚铁盐教学设计说明

《铁盐和亚铁盐》的教学设计 ----主题式探究性学习在高中化学随堂教学中应用 美娜;兵团第二师八一中学;841100;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①第三章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中“铁的重要化合物”的第二课时。铁作为生活中应用最为广泛的金属元素被学生所熟知,铁的重要化合物以物质分类为线索,依次安排了铁的氧化物、铁的氢氧化物、铁的盐,第二课时的学习容为铁的盐即铁盐和亚铁盐。作为过渡族元素,铁元素的变价是它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它的一个亮点,更是高考、学考的重点,铁盐和亚铁盐为学习铁的变价的主要载体,在铁的化合物学习中占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材在第一章安排了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这两部分的教学容,教材之所以将氧化还原反应理论安排在元素化合物知识前学习,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学习元素化合物时,不断积累感性认识,从而加深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解和运用,最终达到能自觉运用化学理论指导元素化合物学习的境界。 依据课标,根据教材,从所教学生实际出发,着眼于他们的终生发展,将这节课中“Fe2+与 Fe3+的相互转化”这部分重点、难点容设计成了一个探究性学习课题,通过探究性学习不仅可以让学生深刻认识铁盐和亚铁盐的性质,也是可以巩固和加深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论,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练习离子方程式书写。最后,“Fe2+与 Fe3+的相互转化”在途径选择上表现出较大程度的多样性,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互相学习、合作探究的机会。 二、学情分析 首先,学生在初中化学实验学习的基础上,在必修1第一章中又学习了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技能,使这节课的实验探究成为可能。 其次,学生在第一章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掌握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分析方法,了解了常见的氧化剂、常见的还原剂,这些知识的学习为学生进行“Fe2+与 Fe3+的相互转化”的理论探究提供了知识基础。 再次,铁元素是学生熟知的金属元素,本节课的实验设计和操作的难度不大,操作多为试管实验,比较适合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最后,学生思维活跃,喜欢自己做实验,喜欢在实验探究中体会身临其境的惊喜即学生对于自己操作实验热情很高,但对于如何开展实验探究式学习的经验较少,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做好知识教学,更要注意引导学生对如何进行探究式学习形成清晰思路,避免实验的盲目性。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Fe3+的检验方法。 ②通过对Fe3+与Fe2+的相互转化的实验探究,掌握铁盐和亚铁盐的性质,提升对氧化还原反应理论

铁盐和亚铁盐的一些性质教案

铁盐和亚铁盐的一些性质 09化五 一.教材分析 铁盐和亚铁盐的一些性质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几种重要的化合物”中的一个知识点,是联系“氧化还原”与“金属的性质”的桥梁。铁盐与亚铁盐的相互转化需要用到氧化还原的知识,一次本知识点是对氧化还原知识的运用与深化。 学好本节内容对学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具有指导性的作用。 铁盐与亚铁盐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无机物,并且应用十分广泛,与我们的生产、生活联系非常紧密,例如,亚铁是补血剂。 二.学生情况 1. 学生心理情况 有关研究表明:从小学到高中,学生的心智发展有三块:分布在小学四年级、初三和高二,其中,高一恰好是两个心智发展高峰之间的低谷,一学生无论在兴趣、爱好和价值观,亦或思维发展、认知成熟度上都经历着剧烈的变化。高一新生入学,面对新的学习任务和教师,会产生程度不同的不适应、不习惯甚至焦虑同时产生消极心理。这种心理对学生学习化学必修一会产生以下影响: ①自己把握不住自己所要学习的知识深度,无所适从。 ②好高骛远、自我感觉良好的心理。这些学生在学习上出现了自负倾向。往往眼高手低,自我感觉良好。平时学习浮躁懒惰、没有科学的学习习惯,不求慎解;考试时粗心马虎、不认真不仔细。“一听就会,一考就慌”,我们戏称为“大明白”。 ③自暴自弃。基础知识准备得不足,太多地方看不懂,、听不懂。缺乏学习动力,从而产生畏难厌学心理,因此破罐破摔; 2. 学生学法分析: 初中三年的学习使得学生形成了习惯听命于教师,满足于你讲我听、你放我录,缺乏学习主动性,缺乏积极思维,不会自我科学地安排时间,缺乏自学、阅读的能力,碰到问题寄希望于老师的讲解,依赖性较强。而到了高中,许多学生仍沿用初中学法,致使学习出现困难,完成当天作业都颇困难,更没有预习、

《铁盐与亚铁盐的相互转化》的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第三学时 《铁盐与亚铁盐的相互转化》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 1.本节作用和地位: 本节内容位于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是元素化合物重要知识的组成部分。学生在学习了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之后再学习本节内容,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能在学习金属的性质的过程中复习和应用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理论,又能在实验设计和问题探究的过程中掌握学习物质性质的方法,为第四章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学情分析: (1)已经学习了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有能力书写铁的化合物相关的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 (2)已经学习了物质的量,能进行简单的金属及其化合物的计算; (3)通过初中实验的学习和第一章实验基本操作的学习,初步形成了从实验走入化学的思想,能简单地分析实验现象,能设计简单的实验来探究或者证明物质的性质。 (4)已经学习了金属单质的性质、钠的重要化合物和铝的重要化合物,知道了学习物质性质的常用方法。(5)有一定的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综合运用能力、复杂性质的探究能力仍有待于进一步的培养和提高。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掌握Fe3+的检验方法。 (2)理解Fe2+和Fe3+相互转化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提高分析能力和语言描述能力。 (2)通过实验的设计,形成用实验来真知的科学思想,并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3)通过氧化还原反应理论的应用,用理论知识来预测实验现象,提高理论知识在实验中的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化学趣味实验和化学实验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本节重难点 1. 重点:铁的三种氧化物的性质对比,铁的两种氢氧化物的制备方法,Fe3+的检验方法,铁盐与亚铁盐的相互转化。 2. 难点:铁的氧化物Fe3O4的性质,氢氧化亚铁的制备,铁盐与亚铁盐相互转化的条件。

铁盐和亚铁盐的一些性质

铁盐和亚铁盐的一些性质 崇仁县第一中学刘义 一、教材分析 元素有两种存在状态:化合态、游离态。本模块《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第一节介绍了金属单质是元素存在的游离态,本节介绍的金属化合物是元素的化合态。在自然界中金属元素基本上都是以化合态的形式存在,因此,既要了解金属单质的化学性质,又要了解金属化合物的化学性质,而铁盐和亚铁盐就是铁的化合物主要代表物之一。 本节按钠、铝、铁三种重要金属化合物性质的顺序编写。可以使钠、铝、铁化合物的性质知识更加系统化,更有利于学生的掌握。《铁盐和亚铁盐的一些性质》的学习是基于学生学完了钠、铝的重要化合物之后学习的另一种元素(铁)的化合物,这样使学生对金属及金属的重要化合物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为以后学习《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提供了学习方法。如: (1)了解同一种元素的转化关系,如金属元素:单质—氧化物—氢氧化物—盐。 (2)认识同类物质有一些共同的性质,但每一种物质又有它的特殊性质。 二、教学目标 (1)、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Fe3+、Fe2+的检验方法及相互转化。 2、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及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分析综合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利用科学探究,掌握Fe3+、Fe2+的检验方法及相互转化。 2、通过实物展示,演示和学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启发,诱导学生突破难点、巩固重点。 情感与价值观 结合Fe3+、Fe2+的检验方法及相互转化的教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通过启发、诱导、观察、动手、讨论,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灵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重难点 Fe3+、Fe2+的检验方法及相互转化 三、教学方法 1.教法 探究模式代表人物之一布鲁诺认为知识是过程而不是结果, 思维过程的学习比结果的学习更重要,提倡通过再发现的步骤进行学习。探究性教学的特征是“学生中心,能力中心,过程性教学”。这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学习能力的提高。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将教材中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增加改进探索性实验,设计问题的情景,展示获取知识的过程,按“实验、启思、引探”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2.学法 运用实验进行发现、分析、讨论、推断和归纳的科学方法。 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实验→得出结论 3.实验用品 FeCl3溶液、FeCl2溶液、KSCN溶液、Fe粉、铜片、KI溶液、淀粉溶液、CCl4溶液、氯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稀硝酸、双氧水、Vc等。 四、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

铁盐和亚铁盐的检验

铁的重要化合物 —铁盐和亚铁盐的检验 一、教材分析 《铁的重要化合物》选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在“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和“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基础上,第三章进入元素化学的学习。从构成常见物质的元素知识开始,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角度了解丰富多彩的世界。本节的学习既是对第二章物质的分类、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相关知识的应用和巩固还为学生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化学问题提供方法的指导。并为学习化学必修2《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化学的一些基本方法,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改善人类生活条件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金属性质的基础上,重点是Fe2+的还原性与Fe3+的氧化性,以及Fe3+的检验。在自然界中,金属元素大多数是以化合态形式存在。只有既了解金属单质的化学性质,又了解它们化合物的性质才是完整地认识该金属。从金属分类的角度,教材按金属氧化物、金属氢氧化物、金属盐性质的顺序编排,重新整合,横向分块,有利于指导同类其它化合物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从分类的角度认识铁及其含铁元素的重要化合物。

(2)初步掌握铁的氢氧化物的性质及制备方法,通过对硫酸亚铁溶液中 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所观察到沉淀颜色变化原因的探究,认识二价铁离子的还原性与三价铁离子的氧化性。 (3)掌握Fe3+与Fe2+的检验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初步学会运用分类、比较、归纳的方法研究铁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 (2)通过以实验为载体科学探究活动,初步掌握应用实验探究研究物质 性质的思路和方法。 (3)通过数字实验对生成“氢氧化亚铁”时沉淀颜色变化的探究,初步学会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培养探究意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2)通过“魔术”揭秘和补铁药品有效成分的探究,培养学生用化学视角关注生活的习惯,体会化学对人类生活的重要影响。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Fe2+和Fe3+的检验及相互转化 2.难点:Fe(OH)2的制备及其颜色变化的探究 四、教学策略 1.运用分类的方法,根据物质所属类别预测物质性质 2.创设问题情境引发问题,指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进行探究。 本节课安排了3个实验,Fe3+与Fe2+单一溶液的检验方法,Fe3+与Fe2+混合溶液的检验方法,Fe2+与NaOH反应生成Fe(OH)2时沉淀颜色变化的探究。在最后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 铁盐和亚铁盐 说课教案

《铁盐和亚铁盐》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铁盐和亚铁盐》,选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第三课时的内容。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本节课。 一、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放在基本实验和基本理论之后,我认为教材的用意有三: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一方面可以形成完整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体系;另一方面以元素化合物为载体巩固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基础知识,又可以为化学必修2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的感性认识积累材料,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三方面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化学的一些基本方法,认识到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改善人类生活条件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教材内容编排注意与第一、二章知识的衔接。本节课教材内容突出了课程标准中要求的铁的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并且注意与已学知识“离子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的联系与衔接,引导学生主动运用已有知识分析和解决新的问题,通过对实验探究获取知识与培养能力,综合运用氧化还原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并逐步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网络。 教材介绍Fe3+离子检验、Fe2+与Fe3+相互转化等知识的介绍,主要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现象背后所反映的物质性质,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与分析能力。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的知识、技能的基础。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学习了氧化还原、离子反应、物质的量等基本概念,初步理解了从实验学化学的思想,巩固了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能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实验,为本课学习奠定了一定的知识、技能和心理基础。但学生对实验现象分析能力、思维能力、探究能力有待进一步培养和提高,且学生已建立起研究物质氧化性还原性的思路和方法需要通过实验探究的应用环节促进发展,才能纳入学生长时的记忆系统。 2.学生认知心理特点及认知发展水平。高一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尤其对化学实验充满期待和向往,因此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实验探究的应用环节,能促进学生对研究物质性质思路和方法的认识发展。 二、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的制定 依据高一学生的知识储备、心理特点,我确定本课的重难点如下: (一)教学重点:Fe2+、Fe3+的相互转化;Fe3+的检验 (二)教学难点:设计实验探究Fe2+、Fe3+的相互转化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的整体分析和学生情况的综合考虑,我确定本课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如下: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载体,过程与方法是核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本课学习效果终端体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铁离子、亚铁离子的性质及其相互转化。 (2)学会鉴别铁离子的方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