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酶活性和养分特征

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酶活性和养分特征

生态环境 2008, 17(5): 2050-2058 https://www.doczj.com/doc/4f17928221.html,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E-mail: editor@https://www.doczj.com/doc/4f17928221.html,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二期)(KZCX2-XB2-05-0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创新团队(01140202)和拔尖人才计划支持(01140102) 作者简介:董莉丽(1979年生),女,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植被恢复与土地利用变化方面的研究。E-mail:donglili@https://www.doczj.com/doc/4f17928221.html,

*通讯作者:郑粉莉(1960年生),女,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土壤侵蚀预报与水土保持方面的研究。E-mail: flzh@https://www.doczj.com/doc/4f17928221.html, 收稿日期:2008-04-24

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酶活性和养分特征

董莉丽1,郑粉莉2,3

1.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

3.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 杨凌 712100

摘要:研究了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的影响。首先通过最小显著性差异(LSD )评价各样地之间和同一样地土壤剖面四个不同层次的土壤酶活性和养分的差异,其次分析四种土壤酶(转化酶、碱性磷酸酶、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和土壤养分之间相关性;最后以农地为对照,应用土壤恢复指数研究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的改良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同农地相比,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表层(0~5 cm )土壤四种酶活性、全氮、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均有所提高,且在同一土地利用类型下表层土壤酶活性和养分均显著大于下部各土层。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四种酶活性与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同农地相比, 其余土地利用类型表层土壤质量显著提高,而以杨树、侧柏、油松、仁用杏和刺槐5种人工林地的土壤质量提高最为明显,同龄树种中,杨树对土壤的恢复效果大于刺槐和油松。 关键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剖面分布;黄土丘陵区

中图分类号:S1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175(2008)05-2050-09

土地利用作为人类利用土地各种活动的综合反映,是影响土壤肥力变化最普遍、最直接、最深刻的因素[1]。由于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地面覆被不同,对土壤养分的富集和再分配作用,以及减少水土流失引起的养分流失的作用不同,进而会对土壤酶活性和养分及其在土壤剖面上的分布产生影响。以往多数研究主要集中在利用土壤物理[2-3]和化学属性[4-5]来表征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质量的影响。但是,土壤中所进行的生物和生物化学过程之所以能够持续进行,得益于土壤中酶的催化作用。同时,土壤酶在与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循环等相关的催化反应中起到重要作用[6]。许多研究表明,土壤酶活性可以指示土壤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性以及农业实践引起的土壤质量的变化[7-9]。

本研究区位于陕北黄土高原北部米脂县境内,这里不仅水蚀和风蚀并存,而且人口密度大(200人·km -2),可耕地面积少。目前,有关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酶活性和养分特征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文基于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及同一土地利用类型不同土壤剖面层次的四种酶活性和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的分析,探讨研究区十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酶活性和养分特征的影响,其研究结果对于合理利用土壤资源、培肥地力、减少养分流失具有重要的意义,并可以评价多年来在该研究区实施退耕还林等水土保持工程对土壤的改良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点位置

研究区样点主要布设在泉家沟和艾家峁(见表1),其隶属于米脂县桥河岔乡的两个自然村。多年平均降水422 mm ,年平均气温8.4 ℃,年平均蒸发量1 557 mm ,干燥度3.74。全年降水分布极不均匀,年最高降水量达704.8 mm ,最低降水量186.1 mm 。7~9三个月平均降水量为291.1 mm ,占全年总降水量的64.5 %,汛期降雨多为大雨和暴雨。 1.2 样品采集与分析

根据土地利用类型和分布地点的代表性,选择的样地类型分别为农地、侧柏、果园、仁用杏、苜蓿、油松、杨树、荒地、柠条和刺槐。2007年9月底10月初进行土壤样品采集。每个样地按S 型布设5个样点,每个样点挖取土壤剖面,每个剖面分0~5 cm ,5~10 cm ,10~20 cm, 20~40 cm 四层采集,将每层采集的5个样点土壤样品混合均匀,按四分法分三袋装,带回实验室,风干后过1 mm 和0.25 mm 筛。过1 mm 筛的土样用于测定土壤酶活性、速效磷和碱解氮,过0.25 mm 筛的土样用于测定土壤有机质和全氮。每一测定项目做三个重复,两个平行。所有试验在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和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

在野外利用罗盘测定样地的坡向和坡度,利用便携式GPS 测定样地的海拔和经纬度。土壤有机质

董莉丽等: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酶活性和养分特征 2051

采用重铬酸钾—硫酸氧化法

,土壤全氮采用开氏

(J. Kjedahl )消煮法,速效磷采用0.5 mol·L -1 NaHCO 3浸提一钼锑抗比色法[11],碱解氮采用碱解扩散法[12]

。转化酶用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测定,脲酶用苯酚钠-次氯酸钠比色法测定,碱性磷酸酶用苯磷酸二钠比色法测定,过氧化氢酶用KMnO 4滴定法测定。四种酶活性分别以葡萄糖mg·g -1·d -1,酚mg·kg -1·d -1,(NH 3)-N mg·kg -1·d -1和0.1 mol·L -1高锰酸钾毫升数(空白与试验测定的差)表示。 1.3 统计分析

所有结果以风干土质量为基础进行计算。本文给出了六个重复的算术平均值及其标准偏差。利用SPSS13.0进行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应用最小显著性差异(LSD )检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同一土地利用下土壤剖面四个层次土壤酶活性和养分特征的差异显著性,具有相同字母者代表0.05水平差异不显著。

2 结果与讨论

2.1 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土壤酶在土壤生物化学过程中,特别是在有机质的分解和氮、磷的活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13]。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表层(0~5 cm )土壤酶活性有明显影响(见表2)。表2列出了10种土地利用类型

表层土壤四种酶活性的平均值、标准偏差和差异显

著性检验结果。由表2可知,农地表层土壤四种酶活性最低,转化酶,碱性磷酸酶,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为5.67,1057.47,688.60和5.48。各样地土壤剖面各土层之间酶活性的分布特征见图1。

转化酶活性在刺槐地和杨树地表层较高,分别为农地表层土壤的5.84和5.76倍。其在仁用杏地、油松地、苜蓿地、侧柏地、荒地、柠条地和果园分别为农地的4.44、4.14、3.70、3.63、3.39、2.31和1.77倍。LSD 检验表明,转化酶活性除在刺槐和杨树地,苜蓿和侧柏地以及侧柏和荒地之间差异不显著外,在其余各样地之间,其差异均达到显著性水平。同一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剖面各层次之间的LSD 检验表明,转化酶活性在农地10~20 cm 处最高,但其在农地土壤剖面四个层次之间其差异不显著;而在其余各样地,表层土壤转化酶活性均显著大于其下部各土层。

碱性磷酸酶活性在杨树地和侧柏地较高,分别为农地的2.44和2.32倍。在油松地、仁用杏地、刺槐地、荒地、苜蓿地、柠条地和果园,表层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分别为农地的2.24、2.15、2.03、1.96、1.91、1.79和1.08倍。表层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除在刺槐地和荒地以及荒地和苜蓿地之间差

表1 土壤样地描述

Table 1 the descriptive of the soil sampling sites

地点 退耕时间(yr )

样地类型

坡向/坡度 海拔/m 经度/纬度

泉家沟

1983 杨树(populus )

北偏东35°/30° 1014 E 110°15′50″/N 37°46′29″ 1983 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 北偏东55/30° 1030 E 110°15′49″/N 37°46′29″

1970 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 ) 正东/32° 1030 E 110°16′10″/N 37°46′04″ 2004 苜蓿(Medicago sativa) 北偏西50°/25° 1003 E 110°16′07″/N 37°46′25″ 1998 荒地

正北/20° 1054 E 110°15′51″/N 37°46′27″ 1983 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 北偏东35°/22° 1004 E 110°15′51″/N 37°46′29″ 1993

仁用杏(Armeniaca ) 北偏东10°/33° 1008 E 110°15′53″/N 37°46′28″ 艾家峁

1958 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 ) 北偏东24°/18° 1020 E 110°17′34″/N 37°46′37″ 1986

果园 北偏东65°/0° 1030 E 110°17′34″/N 37°46′37″ 表2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表层土壤酶活性特征 Table 2 Topsoil enzyme activities in various landuse types

土地利用类型

转化酶葡萄糖/(mg·g -1·d -1)

碱性磷酸酶酚/(mg·kg -1·d -1)

脲酶NH 3-N/(mg·kg -1·d -1)

过氧化氢酶0.1 mol·L -1KMnO 4 ml

农地 5.67h ±0.82 1057.47i ±47.04 688.60f ±109.05 5.48g ±0.44 侧柏地 20.57de ±1.96 2452.56b ±31.09 2563.60ab ±274.49 14.30a ±0.32 果园 10.03g ±1.60 1146.00h ±106.40 1878.00cd ±104.98 6.93 f ±0.37 仁用杏地 25.20b ±0.87 2276.52 d ±28.87 1755.80d ±114.86 8.75c ±0.22 苜蓿地 20.97d ±0.90 2023.97f ±41.35 1236.60e ±63.72 7.05ef ±0.57 油松地 23.47c ±2.07 2365.90c ±58.76 2315.20b ±98.11 7.90d ±0.15 杨树地 32.67a ±1.82 2582.28a ±38.29 2682.20a ±193.19 9.57b ±0.40 荒地 19.20e ±0.75 2076.67ef ±76.79 2060.80c ±190.53 9.17bc ±0.72 柠条地 13.08f ±0.087 1892.47g ±69.32 2439.40b ±158.57 7.59de ±0.22 a

e b def

异不显著外,在其余各样地之间差异均显著。土壤剖面不同土层之间的LSD 检验表明,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在农地10~20和5~10 cm ,5~10和20~40 cm 以及荒地5~10,10~20和20~40 cm 差异不显著;

其余8个样地碱性磷酸酶活性随土层的加深而降低,且土壤剖面各土层之间的差异显著。

脲酶活性在杨树地和侧柏地较高,分别为农地的3.90和3.72

倍。在柠条地、刺槐地、油松地、

(a: 碱性磷酸酶; b: 转化酶; c: 脲酶; d: 过氧化氢酶) (a: alkaline phosphatase; b: invertase glucose; c: urease; d: catalase )

董莉丽等: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酶活性和养分特征2053

荒地、果园、仁用杏地、苜蓿地,脲酶活性分别为农地的3.54、3.53、3.36、2.99、2.73、2.55和1.80倍,其中,脲酶活性在杨树和侧柏地,侧柏、柠条、刺槐和油松地,荒地和果园以及果园和仁用杏地之间差异不显著。脲酶活性在土壤剖面各土层之间的LSD检验表明,农地10~20和20~40 cm脲酶活性较高,分别为1015.20和974.20,而5~10和0~5 cm 脲酶活性较低,分别为818.60和688.60,且10~20和20~40 cm以及5~10和0~5 cm之间脲酶活性差异不显著。脲酶活性除在果园0~5和5~10 cm,在油松地5~10和10~20 cm以及在荒地5~10,10~20和20~40 cm差异不显著外,在其余各样地土壤剖面不同层次之间差异显著。

过氧化氢酶活性在侧柏地最高,为农地的2.61倍,而在杨树地、荒地、仁用杏地、油松地、柠条地、刺槐地、苜蓿地和果园,过氧化氢活性分别为农地的1.75、1.67、1.60、1.44、1.39、1.34、1.29和1.26倍。各土地利用类型中,过氧化氢酶活性在杨树地和荒地,荒地和仁用杏地,油松、柠条和刺槐地,柠条、刺槐和苜蓿地,刺槐、苜蓿和果园之间差异不显著。过氧化氢酶活性在荒地仅次于侧柏地和杨树地,并且,其在荒地与杨树地之间的差异不显著。这与邱莉萍等[14]研究得出撂荒未翻耕地表层过氧化氢酶活性大于林地的结论相似。过氧化氢酶活性在土壤剖面各层次之间的LSD检验表明,在各土地利用类型中,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在表层最高,除在农地和荒地外,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其活性降低。过氧化氢酶活性在农地土壤剖面各层次之间差异不显著;在果园、苜蓿和油松地,其在5~10和10~20 cm差异不显著;在仁用杏和柠条地,其在10~20和20~40 cm差异不显著;在荒地和刺槐地,其在5~10,10~20和20~40 cm差异不显著。过氧化氢酶活性在侧柏和杨树地土壤剖面不同土层之间差异达显著水平。

以上分析可知,几种林地土壤酶活性普遍较高,这是因为林地植物凋落物和根系分泌物不仅使微生物大量繁殖,丰富了土壤酶的来源,同时这些凋落物的分解和根系的生理代谢过程也向土壤释放多种酶。而农地和果园由于地表无覆被物,土壤养分含量少,对土壤微生物的繁衍不利,其土壤酶活性也因此较低。

2.2 土壤养分特征

土地利用类型不同,则地表覆盖及人为干扰影响程度不同,直接影响土壤养分物质的输入和输出,进而深刻影响土壤的养分贮量和养分有效性等肥力状况[4]。表3列出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表层土壤有机质、速效磷、全氮和碱解氮含量。

土壤有机质含量在杨树地最高,为1.6857%,在农地最低,为0.5072%;与农地相比,有机质含量在杨树地、侧柏地、刺槐地、油松地、仁用杏地、荒地、柠条地、果园和苜蓿地分别增加了232.4 %、222.06 %、191.74 %、173.66 %、146.94 %、122.54 %、89.22 %、43.34 %和25.53 %,并且各样地之间的差异均显著。

土壤全氮含量与有机质含量大小顺序完全相同,与农地相比,在杨树地、侧柏地、刺槐地、油松地、仁用杏地、荒地、柠条地、果园和苜蓿地,全氮含量分别增加了194.90 %、176.53 %、161.56 %、122.79 %、121.43 %、101.36 %、74.83 %、48.64 %和14.63 %。有机质含量除在油松和仁用杏地之间差异不显著外,其余各样地之间差异均显著。与农地相比,在杨树地、刺槐地、侧柏地、荒地、油松地、仁用杏地、柠条地、果园和苜蓿地,碱解氮含量分别增加了191.86 %、178.53 %、151.90 %、137.88 %、121.35 %、115.30 %、87.90 %、39.92 %和31.61 %,碱解氮在杨树和刺槐地,侧柏和荒地,油松和仁用杏地以及果园和苜蓿地之间差异不显著。碱解氮和有机质、全氮含量在各样地之间的大小顺序基本相同,这说明三者之间呈现很好的相关性。

表3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表层土壤养分含量

Table 3 Topsoil nutrient contents in various landuse types

土地利用类型有机质/% 全氮/% 碱解氮/(mg·kg-1) 速效磷/(mg·kg-1) 农地0.5072 j±0.0039 0.0294 i±0.0018 23.47 f±2.65 5.22 bc±1.33 侧柏地 1.6335 b±0.0457 0.0813 b±0.0026 59.12b±6.60 2.25 ef±0.63 果园0.7270 h±0.0299 0.0437 g±0.0031 32.84 e±1.06 6.64 a±0.71

仁用杏地 1.2525 e±0.0435 0.0651 d±0.0045 50.53 c±4.49 5.09 c±1.18 苜蓿地0.6367 i±0.0374 0.0337 h±0.0014 30.89 e±2.09 4.05 d±0.38 油松地 1.3880 d±0.0612 0.0655d±0.0024 51.95 c±2.40 1.80 f±0.20 杨树地 1.6857 a±0.0623 0.0867a±0.0025 68.50 a±4.87 1.71 f±0.27 荒地地 1.1287 f±0.0104 0.0592 e±0.0012 55.83b±1.56 1.57 f±0.12 柠条地0.9597 g±0.0226 0.0514 f±0.0017 44.1d±2.02 5.99 ab±0.55

c c a e

2054 生态环境第17卷第5期(2008年9月)

一般认为黄绵土表层有机质含量为0.45%~0.80 %,十种土地利用类型中,除农地、果园和苜蓿地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在0.507 2%~0.7270 %之间外,其余七种土地利用类型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在0.959 7%~1.685 7%之间。其中,杨树、侧柏、刺槐、油松和仁用杏地五种林地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高,邱莉萍等[14]也认为土壤有机质在农地含量最低,在林地含量最高。这主要是由于林草地枯枝落叶比较丰富,可以有效减少径流,使得表层的养分含量很高,特别是有机质和全氮尤为明显[15]。而果园和农地表面无草被覆盖,且作物生长过程中吸收利用了大量的土壤养分,作物收获后未留下残茬,返还到土壤中的有机物很少,其土壤有机质含量比较低[14]。巩杰等[16]研究认为灌木林地的有机质含量高于油松林地和山杏林地,而本文得出柠条地仅高于果园、苜蓿地和农地,这主要是由于当地柠条于1970年栽种,部分已经枯死,地面覆盖度低的原因。以上分析说明植被对土壤有机质明显的积累作用, 同时也说明多年的植树造林工程对坡地养分流失有明显的减缓作用。

各样地表层土壤速效磷含量大小顺序依次为:果园>柠条地>农地>仁用杏地>苜蓿地>刺槐地>侧柏地>油松地>杨树地>荒地。其中,速效磷在果园和柠条地,柠条和农地,农地和仁用杏地,刺槐和侧柏地以及侧柏、油松、杨树和荒地之间差异不显著。陆安祥等[17]得出果园和农地的速效磷含量低于菜地而高于草地和林地的结论。安韶山等[18]也认为与农地、天然草地、人工草地和灌木林地相比,果园的速效磷含量最高,并认为果园与农地磷含量高与作物生产过程中的施肥及田间管理等措施有关;也有研究认为[16,19]速效磷在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下没有显著的差异。

图2为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在土壤剖面上的分布特征。可以看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养分含量变化基本上呈现出随着土壤剖面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的规律。有机质含量在农地各土层排序依次为10~20 cm(0.5602)>20~40 cm (0.509 8) >0~5 cm (0.507 2)>5~10 cm (0.497 8), 其中,后三层之间差异不显著。有机质含量在荒地各土层排序依次为:0~5 cm (1.128 7)>20~40 cm (0.652 2)>10~20 cm(0.622 7)>5~10 cm (0.601 2),且其在各层次之间差异显著,其中,有机质含量在20~40 cm和10~20 cm高于5~10 cm,这与采样时发现20 cm 土层处有约10 cm厚的草根有关。其余7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质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并且各层之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

全氮在农地各土层的排序依次为:10~20 cm (0.030 3)>0~5 cm (0.029 4)>5~10 cm (0.028 5)>20~40 cm (0.027 4),且其在四个土层间差异不显著。全氮在油松5~10 cm和10~20 cm差异不显著。全氮在荒地土壤剖面各土层排序依次为:0~5 cm (0.059 2) > 20~40 cm (0.035 5) >10~20 cm(0.034 8)=5~10 cm (0.034 8),后三层之间差异不显著。土壤全氮含量在其余各样地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且各土层之间差异显著。

碱解氮在农地表层大于下部各土层,但其在各土层之间的差异不显著;而碱解氮在其余九个样地表层均显著大于下部土层。在侧柏、仁用杏和刺槐地,碱解氮在10~20、20~40 cm之间的差异不显著;碱解氮在油松地5~10、10~20 cm之间,以及在荒地5~10、10~20和20~40 cm之间的差异不显著;碱解氮在苜蓿、杨树以及柠条地在剖面各层次之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性水平。

速效磷除在油松地10~20 cm土层大于5~10 cm 土层外,其余各样地速效磷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速效磷在农地和杨树地5~10、10~20 cm以及10~20、20~40 cm之间,在侧柏、仁用杏、油松、荒地和刺槐地5~10、10~20和20~40 cm之间,在苜蓿、果园和柠条地10~20和20~40 cm之间差异不显著。

土壤酶活性和养分在土壤剖面上的分布表明,土层深度对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有影响。除农地外,其余各土地利用类型下表层土壤酶活性和养分均大于下部土层,这和zhang yongmei等[8]研究认为土壤转化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活性和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速效磷在0~20 cm处高于20~40 cm处相一致。土壤酶活性及其养分的分布模式表明,土壤有机质的分解速率及养分循环依赖于土层深度,这主要是由于枯枝落叶或植物残体在地表聚集的原因。另外,由于农地翻耕、播种、施肥等因素,层次之间的土壤各属性差异小。

2.3 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转化酶、碱性磷酸酶、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以及有机质、全氮、碱解氮之间的相关性(见表4)均达到极显著水平。速效磷与过氧化氢酶、有机质、全氮的相关性不显著,与碱性磷酸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转化酶和脲酶活性呈显著性正相关。碱性磷酸酶活性与有机质和全氮成极显著正相关,这是由于有机质会吸附大量的有机磷,进而增加碱性磷酸酶活性,这与前人的研究结论[20]相一致。

除过氧化氢酶与速效磷不相关外,其余三种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碱解氮显著相关,这表明土壤酶对土壤肥力的形成非常重要,不仅提供了植物所需要的养分,并可积累有机物质[8]。

董莉丽等: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酶活性和养分特征 2055

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相关系数为0.987,Liu Cunqi 等

[20]也发现有机质和全氮存在正相关性。王国梁等[21]

研究认为土壤全氮含量与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有很

好的相关性, 并可以用线性关系式表示,这充分证明了土壤全氮来源于有机质。另外,有机质与四种酶活性以及碱解氮也呈极显著正相关,可以认为有机质是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源和库。 2.4 土壤恢复指数

农地侧柏地果树地仁

用杏地苜蓿地油松地杨树地荒地柠条

地刺槐地(a: 有机质; b: 全氮; c: 碱解氮; d: 速效磷)

(a: organic matter; b: total nitrogen; c: alkali-hydrolyzed nitrogen; d: available phosphorus )

2056 生态环境 第17卷第5期(2008年9月)

许多学者[14,19-22]以林地为对照,分别计算了其

它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土壤退化指数。本文引用土壤

恢复指数,即以农地为对照,计算土壤各属性在其

它土地利用类型与农地之间的差异,最后将各属性

的差异求和平均,以定量描述由于各种植被恢复措

施对土壤的改良作用。本文选取转化酶、碱性磷酸

酶、脲酶、过氧化氢酶、有机质、全氮、碱解氮、

速效磷计算土壤恢复指数(见图3)。从图3可知:

与农地相比,所有样地表层土壤恢复最为明显,其

中杨树、刺槐和侧柏地恢复指数分别达到1.921、

1.700和1.653;仁用杏、油松、荒地、柠条、苜蓿、

果园恢复指数分别为:1.385、1.241、1.115、0.963、

0.651、0.554。5~10 cm 各样地恢复指数明显降低,

但各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恢复指数为正值。果园、

苜蓿、柠条和刺槐地在10~20 cm 和20~40 cm ,以及

侧柏和杨树地在20~40 cm 恢复指数为负值。这主要

是由于植物根系对下层土壤中养分吸收利用后又

以有机物的形式累积在土壤表面,而当地气候干

旱,养分不易向下淋溶,且样地没有人为翻动过程。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通过植被及其枯枝落叶以

及根系统和根际分泌物对土壤酶活性及养分产生

影响。五种林地对土壤表层的改良作用较永久性荒

地、柠条和苜蓿地明显。其中,杨树、油松与刺槐

为同龄树种,对土壤改良作用的顺序为杨树>刺槐

>油松,郑顺安等[23]也得出刺槐对土壤改良的效果

大于同龄油松的结论。但油松对10~20 cm 和20~40 cm 土壤的改良作用优于杨树和刺槐,这可能是由于三个树种所输入的植物残体及其根系的差异造成。 3 结论 本文探讨了农地、侧柏地、果园、仁用杏地、苜蓿地、油松地、杨树地、荒地、柠条地和刺槐地十种土地利用类型以及各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剖面四个层次的土壤转化酶、碱性磷酸酶、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及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和速效磷分布特征,得出如下结论: (1)十种土地利用类型表层土壤中,农地土壤速效磷含量较高(仅次于果树和柠条地),而转化酶、碱性磷酸酶、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和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含量却最低。杨树、侧柏、刺槐、仁用杏和油松五种林地的土壤酶活性和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普遍较高,说明植被恢复使水土流失得到一定的控制。另外,除农地外,其它九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表层转化酶、碱性磷酸酶、脲酶(除果园)、过氧化氢酶、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均显著大于底层,说明植被恢复过程中,对土壤酶活性和养分具有一定的表聚性。 (2)四种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之间,除过氧化氢酶与速效磷不相关外,其它各养分和酶活性之间均达显著相关。表明土壤酶对土壤肥力的形成非常重要,并可认为有机质是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源和库。 (3)与农地相比,植被恢复对0~5 cm 土壤培肥作用明显,而同龄树种中,杨树对土壤的恢复效果大于刺槐和油松。植被恢复对5~10 cm 土壤培肥作用明显降低 ,而果园、苜蓿、柠条和刺槐地在10~20 cm 和20~40 cm ,以及侧柏和杨树地在20~40 cm 恢复指数为负值。 致谢:感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和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陈小利老师,吴瑞雯老师在室内分析中给予的帮助。感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外管理中心米脂试验站王延平老师在样地选取中给予的帮助。

表4 土壤酶活性和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

Table 4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among soil enzyme activities and soil nutrient

项目

转化酶 碱性磷酸酶 脲酶 过氧化氢酶 有机质 全氮 碱解氮 速效磷 转化酶

1.000 碱性磷酸酶

0.910** 1.000 脲酶

0.781** 0.842** 1.000 过氧化氢酶

0.445** 0.616** 0.555** 1.000 有机质

0.894** 0.919** 0.893** 0.643** 1.000 全氮

0.895** 0.920** 0.885** 0.653** 0.987** 1.000 碱解氮

0.909** 0.929** 0.903** 0.629** 0.975** 0.967** 1.000 速效磷 0.350* 0.453** 0.395* 0.122 0.312

0.258 0.320* 1.000 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0.05水平上显著相关

图3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土壤恢复指数

Fig. 3 soil restoration index under various landuse types

董莉丽等: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酶活性和养分特征2057

参考文献:

[1] 朱祖祥. 土壤学[M]. 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83: 276-279.

Zhu Zuxiang. Soil Science. Beijing: Agriculture Press, 1983: 276-279.

[2] 刘梦云, 常庆瑞, 岳庆玲, 等. 宁南山区不同利用方式土壤颗粒分

形特征[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7, 25(6): 201-206.

Liu Mengyun, Chang Qingrui, Yue Qingling, et al. The fractal features of soil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under different land use in mountainous areas of south Ningxia.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 the Arid Area, 2007, 25(6): 201-206.

[3] 侯春霞, 骆东奇, 谢德体, 等. 不同利用方式对紫色土团聚体形成

的影响[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25(5):467-470.

Hou Chunxia, Luo Dongqi, Xie Delin, et al. Aggregate formation in putplish soil as influenced by land use. Journal of Southwe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2003, 25(5): 467-470.

[4] 廖晓勇, 陈治谏, 刘邵权, 等. 三峡库区小流域土地利用方式对土

壤肥力的影响[J]. 生态环境. 2005, 14(1): 99-101.

Liao Xiaoyong, Chen Zhijian, Liu Shaoquan, et al. Effects of land use types on soil fertility in small watershed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2005, 14(1): 99-101.

[5] CHEN L D, GONG J, FU B J, et al. Effect of land use conversion on

soil organic carbon sequestrationin the loess hilly area, loess plateau of China[J]. Ecol Res, 2007, 22: 641-648.

[6] GREEN D M, Oleksyszyn M. Enzyme activities and carbon dioxide

flux in a sonoran desert urban ecosystem[J]. Soil Sci Soc Am J, 2002, 66: 2002-2008.

[7] BOERNER R E J, BRINKMAN J A, SMITH A. Seasonal variations in

enzyme activity and organic carbon in soil of a burned and unburned hardwood forest[J]. Soil Biology &Biochemistry, 2005, 37: 1419-1426.

[8] ZHANG Y M, ZHOU G Y, WU N, et al. soil enzyme activity changes

in different aged spruce forest of the east Qinghai Tibetan plateau[J].

Pedosphere, 2004, 14(3): 305-312.

[9] BALOTA E L, KANASHIRO M, FILHO A C. Soil enzyme activities

under long-term tillage and crop rotation systems in subtropical agro-ecosystems. Brazilian Journal of Microbiology[J]. 2004, 35(4): 300-306.

[10]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土壤理化分析[M]. 上海科学技术出

版社, 1978: 132-136.

Institute of soil science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oil physical and chemical analysis[M]. Shanghai: Shanghai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ublishers, 1978: 132-136.

[11] 刘光崧. 土壤理化分析与剖面描述[M].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1996: 262-264.

Liu Guangsong. Soil physical and chemical analysis & description of soil profiles[M]. Beijing: Standards Press of China, 1996:262-264. [12] 鲍士旦. 中国农化分析[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0: 56-58.

Bao Shidan. Soil agro-chemistry analysis[M]. Beijing: Chinese agriculture publishing house, 2000: 56-58.

[13] 纪立冬, 孙权, 马秀琴, 等. 宁夏引黄灌区农田土壤酶活性及其空

间变异性[J]. 生态环境,2007,16(6):1737-1741.

JI Lidong, Sun Quan, Ma Xiuqin, et al. Soil enzyme activities and

spatial variances in Yellow River irrigated area of ningxia.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2007, 16(6): 1737-1741.

[14] 邱莉萍, 张兴昌. 子午岭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性质的影响[J].

自然资源学报, 2006, 21(6):965-972.

Qiu Liping, Zhang Xingchang. Effects of land use on soil properties in Ziwuling region.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06, 21(6): 965-972.

[15] 张玉斌, 吴发启, 曹宁, 等. 泥河沟流域不同土地利用土壤养分分

析[J]. 水土保持通报, 2005, 25(2):23-26.

Zhang Yubin, Wu Faqi, Cao Ning. et al. Soil Nutrients of different land using pattern in Nihegou watershed. Bulleti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2005, 25(2): 23-26.

[16] 巩杰, 陈利顶, 傅伯杰, 等. 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土地利用和植被恢

复对土壤质量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04, 15(12): 2292-2296.

Gong Jie, Chen Liding, Fu Bojie, et al. Effects of land use and vegetation restoration on soil quality in a small catchment of the Loess Plateau. 应用生态学报, 2004,15(12):2292-2296.

[17] 陆安祥, 赵云龙, 王纪华, 等.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氮、磷在土壤剖

面中的分布特征[J]. 生态学报, 2007, 27(9):3923-3929.

Lu Anxiang, Zhao Yunlong, WANG Jihua, et 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in agricultural soil profiles under different landuse.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7, 27(9): 3923-3929.

[18] 安韶山, 黄懿梅, 刘梦云, 等. 宁南宽谷丘陵区土壤肥力质量对生

态恢复的响应[J]. 水土保持究, 2005, 12(3):22-26.

An Shaoshan, Huang Yimei, Liu Mengyun, et al. The Responses of Soil Fertility Quality to Ecological Rehabilitation in Ningxia Loess Hilly gully Region. Research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2005, 12(3): 22-26.

[19] 郭旭东,傅伯杰,陈利顶, 等. 低山丘陵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

的影响—以河北省遵化市为例[J]. 地理学报, 2001,56(4):447-455.

Guo Xudong, Fu Bojie, Chen L iding, et al. Effects of land use on soil quality in a hilly Area—a case study in Zunhua county of Hebei province. ACTA GEOGRAPH ICA SINICA. 2001, 56(4): 447-455. [20] LIU C Q, LU J J, LI H P. Landward changes of soil enzyme activities

in a tidal flat wetland of the Yangtze River Estuary and correlations with physico-chemical factors[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7, 27(9): 3663-3669.

[21] 王国梁,刘国彬,许明祥. 黄土丘陵区纸坊沟流域植被恢复的土壤养

分效应[J]. 水土保持通报, 2002, 22(1):1-5.

Wang Guoliang, Liu Guobin, Xu Mingxiang . Effect of vegetation restoration on soil nutrient changes in zhifanggou watershed of loess hilly region[J]. Bullet i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2002, 22(1): 1-5.

[22] ISLAM K R, WEIL R R. Land use effects on soil quality in a tropical

forest ecosystem of Bangladesh[J]. Agriculture,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 2000, 79: 9-16.

[23] 郑顺安,常庆瑞. 黄土高原不同类型人工林对土壤肥力的影响[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6,34(2):119-123.

Zheng Shunan, Chang Qingru.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plantations on the soil fertility on Loess Platea[J]. Jour. Of Northwest Sci-Tech Univ.of Agri. And For: Nat.Sci.Ed, 2006, 34(2):119-123.

土壤调查报告

珠晖区土壤资源调查 调 查 报 告 学院:安全与环境工程学院 专业:安全工程 组长:马晔 组员:李梓榆马小林宋旭仇乐王月日期:2016年5月3---5月17日

前言 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更好的学习理论,我们进行了为期9天的土地资源调查实习.这段时间中我们组6个同学在衡阳市珠晖区的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地方进行土壤样点,并在对此进行探究。 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质,是多种自然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并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壤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包括机械支撑作用,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供应与协调。土壤容重、孔隙度、质地等物理性状是影响土壤水分、通气状况和肥力的重要因素,同时对林木根系、土壤稳定性和抗蚀能力有重要影响。土壤水分和养分含量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条件之一,它们的含量水平及其植物有效性受气候、地形、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和生物活性等因素影响。土壤中(尤其是表层土壤)的养分在地表径流和渗流的作用下,会部分地进入附近水体,对水质造成一定影响。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和养分含量,有助于了解土壤的现实肥力水平和生产潜力,进一步认识植被与土壤的相互作用规律,为调查区的林分改造和植被恢复提供背景资料,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土壤质量对附近水体的潜在影响。 学习野外认识岩石特征、地貌类型、观察和描述土壤的方法及五大成土因素和人为因素与土壤形成关系,熟悉土地资源调查的工作方法,能够独立完成外业调绘、土壤图件和调查报告的编写。 据了解,污染土壤的重金属主要包括汞(Hg)、镉Cd、铅Pb、铬Cr和类金属砷As等生物毒性显著的元素,以及有一定毒性的锌Zn、铜Cu、镍Ni等元素。主要来自农药、废水、污泥和大气沉降等,如汞主要来自含汞废水,镉、铅污染主要来自冶炼排放和汽车废气沉降,砷则被大量用作杀虫剂、杀菌剂、杀鼠剂和除草剂。过量重金属可引起植物生理功能紊乱、营养失调,镉、汞等元素在作物籽实中富集系数较高,即使超过食品卫生标准,也不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此外汞、砷能减弱和抑制土壤中硝化、氨化细菌活动,影响氮素供应。重金属污染物在土壤中移动性很小,不易随水淋滤,不为微生物降解,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后,潜在危害极大,应特别注意防止重金属对土壤污染。一些矿山在开采中尚未建立石排场和尾矿库,废石和尾矿随意堆放,致使尾矿中富含难解的重金属进入土壤,加之矿石加工后余下的金属废渣随雨水进入地下水系统,造成严重的土壤重金属污染。 主体 土壤是在岩石风化的基础上受五大成土因素即气候、地形、母质、植被、时间以及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只有认清这些土壤形成因素对土壤发育和土壤性质作用,才能够在生产实践中通过控制土壤形成因素并发挥有力的因素的作用,是土壤的的生产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了解岩石特性、土壤发生发展规律及土壤性质与外界条件之间的内在关系,摸清土地资源的数量与质量,是我们人士土壤本质,促进合理开发土地资源和保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科学基础。通过地质学、土壤学和土地资源调查与制图综合教学实习,能很好的把理论与实践问题结合,并对自然景观、开阔视野、拓展知识,同时锻炼学生们的独立工作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不怕吃苦、艰苦奋斗的精神。

初二地理土地资源特征知识点归纳

初二地理土地资源特征知识点归纳 1.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量少中国国土地面积144亿亩。其中,耕地约20亿亩,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9%,林地18.7亿亩,占 12.98%,草地43亿亩,占29.9%,城市、工矿、交通用地12亿亩,占8.3%,内陆水域4.3亿亩,占2.9%,宜农宜林荒地约19.3亿亩,占13.4%。 中国耕地面积居世界第4位,林地居第8位,草地居第2位,但人均占有量很低。世界人均耕地0.37公顷,中国人均仅0.1公顷, 人均草地世界平均为0.76公顷,中国为0.35公顷。发达国家1公 顷耕地负担1.8人,发展中国家负担4人,中国则需负担8人,其 压力之大可见一斑,尽管中国已解决了世界1/5人口的温饱问题, 但也应注意到,中国非农业用地逐年增加,人均耕地将逐年减少, 土地的人口压力将愈来愈大。 2.类型多样、区域差异显著中国地跨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和寒温带,其中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合计约占全国土 地面积的71.7%,温度条件比较优越。从东到西又可分为湿润地区(占土地面积32.2%)、半湿润地区(占17.8%)、半干旱地区(占 19.2%)、干旱地区(占30.8%)。又由于地形条件复杂,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等各类地形交错分布,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土地资 源类型,区域差异明显,为综合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生产提 供了有利的条件。 3.难以开发利用和质量不高的土地比例较大中国有相当一部分土地是难以开发利用的。在全国国土总面积中,沙漠占7.4%,戈壁占5.9%,石质裸岩占 4.8%,冰川与永久积雪占0.5%,加上居民点、道 路占用的8.3%,全国不能供农林牧业利用的土地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6.9%。

东北平原主要土壤类型分布与特点

东北平原主要土壤类型分布与特点 东北平原主要土壤类型分布与特点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又称松辽平原,位于东北地区中部。介于北纬 40`25’~48`40’,东京118`40’~128`.南北长1000多公里,东西宽300~400 公里,总面积约35 万平方公里,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平原。东北平原在大兴安岭和长白山之间,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的两个省和一个自治区的114 个县(市)。东北平原由三部分组成,北部叫松嫩平原,南部是辽河平原,东北部是三江平原。南北两块平原又合称松辽平原,是东北平原的主体。由于它们是松花江和嫩江冲击而成,所以地面平坦,海拔多在200米以下。 一土壤类型分布 1) 三江平原。是东北平原组成部分之一,又称三江低地,位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汇流处。土壤类型主要有黑土、白浆土、草甸图、沼泽土等,以草甸土和沼泽土分布最广。三江平原素以“北大荒”著称。 2) 松嫩平原。西北东三面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东部山地的山麓平原和台地,南为松辽分水岭,大体呈菱形,面积几乎占东北平原的三分之二。土壤类型主要有黑土、黑钙土、草甸土。 3) 辽河平原。位于辽东丘陵与辽西丘陵之间,铁岭--彰武之南,直至辽东湾。因多河曲和沙洲,土壤类型主要有草甸土和潮土。 二土壤类型特点 1)黑土: 黑土是半湿润草原草甸下,具有深厚腐殖质层,通体无石灰反应,呈中性的黑色土壤。黑土质地黏重,结构良好,土壤密度 1.0~1.5,孔隙度大,持水量大,通气性较差,呈中性至微酸性反应,PH 值 5.5~ 6.5 ,有机质含量3%~6%. 黑土的主要亚类有:黑土、草甸黑土、表潜黑土、白浆化黑土等。 2)黑钙土: 黑钙土是温带半湿润草甸草原植被下,由腐殖质积累作用形成较厚腐殖质层,和碳酸钙沉积作用形成碳酸钙沉积层的土壤。黑钙土主要的成土作用有腐殖质积累作用和钙积作用(腐殖质的积累不如黑土多,钙积作用使碳酸钙淋移到土层下部聚积起来,形成明显的钙积层)。土壤多成中性至微碱反应。黑钙土主要亚类有:黑钙土、淋溶黑钙土、石灰性黑钙土和草甸黑钙土等。 3) 潮土:是在地下水位较高的近代河流沉积物上,经过长期耕作影响形成的土壤。潮土成土作用:主要是潮化作用,土壤下部土体氧化还原两个作用交替进行,形成了氧化还原层,潮土成土作用还有旱耕熟化过程。PH值8.0 左右,具有养分丰富等特性。潮土的主要亚类有:潮土、灰潮土、湿潮土和碱化潮土等。 4)白浆土:发育于温带和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条件下,有周期性滞水淋溶的土壤。主要特征:是在腐殖质层下有一灰白色的紧实亚表层,即白浆层,厚 20~4 0 厘米。白浆土主要分布于半干旱和湿润气候之间的过渡地带,世界各地都有存在。中国主要分布在黑龙江东部、东北部和吉林东部,以三江平原最为集中。白浆土分3个亚类: ①白浆土,黑土层较薄,厚 12~17 厘米,白浆层明显,肥力较低; ②草甸白浆土,黑土层厚14~23厘米,白浆层发育较弱,肥力较高,是白浆土向草甸土过渡类型; ③潜育白浆土,黑土层厚15~22厘米,地表有短期积水,是白浆土与沼泽土之间的过渡类型。白浆土改良的中心环节是补充有机质和矿质养分,深耕打破心土层或逐步加深耕层,改善土壤水分及物理性状。 5)草甸土:发育于地势低平、受地下水或潜水的直接浸润并生长草甸植物土壤。属半水成土。其主要特征是有机质含量较高,腐殖质层较厚,土壤团粒结构较好,水分较充分。分

土壤与土地资源调查实习报告 王洋

《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实习报告 系别:地球科学与资源系 专业班级: 2012级土地资源管理五班 学号: 033120512 姓名:王洋 指导教师:霍习良王殿武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 2015年8月1日

一.实习目的与任务: 1.观察不同地貌类型的成土条件,土壤类型和土壤的利用状况。 2.认识不同条件下的土壤形成的条件、土壤剖面特点。 3.学会观察和描述土壤剖面的方法。 4.通过实习掌握土壤调查的方法以及野外工作步骤。 5.根据调查的结果分析土壤形成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提出改良利用的具体措施。 二.实习准备 1.工作底图、调查工具、交通、经费的筹备 2.实习动员会:安排各项工作 3.资料及业务准备 三.实习地区概况 1 白洋淀:白洋淀是中国海河平原上最大的湖泊,位于河北省中部。旧称白羊淀,又称西淀。是在太行山前的永定河和滹沱河冲积扇交汇处的扇缘洼地上汇水形成。。这里水产资源丰富,淡水鱼有50多种,并以大面积的芦苇荡和千亩连片的荷花淀而闻名,素有华北明珠之称。现有大小淀泊143 个,其中以白洋淀、烧车淀、羊角淀、池鱼淀、后塘淀等较大,总称白洋淀。面积336平方千米。白洋淀属东部季风区暖温带半干旱地区(干燥度1.40),大陆性气候特点显著(大陆度64.3)。四季分明。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少雪。 2.易县 2.1气候条件:属于暖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平原区年均温11.4~1 3.5℃,≥10℃的积温4065℃,无霜期186天,年降水量564mm;山区平均气温9.4~9.7℃,≥10℃的积温3880.7℃,无霜期160天,年降水量668mm。

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一、我国土地资源状况及存在问题 (一)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情况我国国土面积为960万km2,占世界陆地面积的6.4%,仅次于前苏联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最新统计结果表明,我国1995年有耕地面积94970.9千hm2,占国土面积不足10%,概括起来,我国土地资源有以下特点: 1.类型多样我国北起寒温带,南至热带,南北长约5 500kin,跨越49个纬度。其中,中温带至热带的面积约占总土地面积的72%,寒温带和高原气候占28%,热量条件良好。东起太平洋沿岸,西达欧亚大陆中部,东西长达5200km,跨越62个经度。其中,湿润、半湿润区土地面积占5 2.6%,干旱、半干旱区占47.4%。由于水热条件和复杂的地形、地质条件组合的差异,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土地类型,生物资源很丰富。 2.山地面积大国是个多山国家,丘陵山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6%,平地仅占34%,按海拔高程统计,低于500m的土地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27%,500~1000m的约占16%,1000~1 500m 的约占18%,1 500~3000m,约占14%,超过3000m的约占25%,广大丘陵、山区自然条件复杂,自然资源丰富,据粗略统计,全国耕地面积的40%,有林地的90%,天然草场的一半分布在丘陵山区。 3.农用土地资源比重小按现在技术经济条件,可以被农林牧渔各业和城乡建设利用的土地资源仅627万km2,占土地总面积的65%。其他的1/3的土地是难以被农业利用的沙漠、戈壁、冰川、石山、高寒荒原等,在可被农业利用的土地中,耕地和林地所占比重相对较小,其中耕地约1.35 亿hm2,林地约1.67亿hm2,天然草地约2.8亿hm2,淡水水面约0.18亿hm2,建设用地约0.27亿hm2。 4.后备耕地资源不足据统计,我国尚有疏林地、灌木林地与宜林宜牧的荒山荒地约1.23亿hm2,其中,适宜开垦种植农作物、人工牧草和经济林果者约3 530万hm2,仅占国土面积的3.7%,而质量较好的一等地仅有310万hm2,质量中等的二等地有800万hm2,质量差的三等地有 2430万hm2,可见,数量少、质量差是我国后备土地资源主要特点。同时,这些后备土地资源又大多数分布在边远地区,开垦难度大。 二、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土地缺乏严格管理,土地浪费严重尽管有了土地管理法,但由于执法力量不足,特别是一些地方从局部眼前利益出发开发利用土地,致使滥占滥用土地现象严重。许多基建项目用地不报请批准或先用后报,宽打宽用,少征多用,早征晚用,多征少用,甚至征而不用,可以用劣地、空地、荒地的占用良田现象普遍。1998年仅中央电视台曝光的就有三起严重违法滥占土地事件,并揭露了一些地区为了赶在国务院冻结建设用地无序扩张的规定之前抢征、虚征甚至弄虚作假,许多良田被占用。 2.水土流失严重人类括动破坏植被,就会引起水力对土壤的侵蚀,随即引起水土流失,这是当前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的主要问题。我国解放初期水土流失面积为116万km2,20世纪90年代初已增至150万km2,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6,土壤流失量每年达50亿t,居世界第一位,水土流失的黄土高原最为突出,年侵蚀模数5000~15000t/km2,长江流域由于上游森林砍伐,水土流失也很严重,目前其泥沙量已接近黄河,1998年长江流量特大洪水同时也是一次特大范围、集中性的水土流失,对土地造成的破坏难以估量。我国水上流失造成土壤肥力的损失量每年相当于4000万t化肥,价值340亿元。水土流失区使江河湖库淤积,内河通航里程缩短,洪水和泥石流等灾害增加。

土壤类型

土壤类型 中国主要土壤分类表 砖红壤赤红壤燥红土红壤黄壤黄棕壤棕壤褐土暗棕壤灰化土灰色森林土灰褐土黑土 白浆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钙土灰漠土棕漠土水稻土潮土砂姜黑土灌淤土塿土 黄绵土黑垆土紫色土石灰土沼泽土滨海盐土盐土漠境盐土碱土白碱土风沙土 高山草甸土高山草原土 酸性硫酸盐土火山灰土磷质石灰土新积土粗骨土寒钙土冷漠土草毡土 冷钙土 黑毡土寒冻土棕冷钙土红粘土寒原盐土黄褐土林灌草甸土寒漠土灰棕漠土 灌漠土栗褐土石质土龟裂土泥炭土棕色针叶林土漂灰土草甸土 暗棕壤 土壤有机质积累较丰富,所以土色深暗,呈暗棕色,微酸性,肥力高,是我国重要的林业基地。 暗棕壤是温带湿润地区具明显腐殖质累积和弱酸性淋溶的森林土壤。Ao-A-B-C构型。A层厚15-2Ocm,有机质含量最高可达29%左右。铁铝轻度下移,B层弱粘化,结构面有铁锰胶膜。全剖面弱酸性。暗棕壤土类划分6个亚类。暗棕壤亚类具土类典型特征;灰化暗棕壤亚类在A1层下出现弱发育的灰化层和铁铝淀积层;白浆化暗棕壤亚类在A1层下出现白浆土化土层和铁锰明显淀积的B层;潜育暗棕壤亚类分布于排水不良的低平地,表层显泥炭化特征,以下土层常有潜育斑块,全剖面酸性反应;草甸暗棕壤亚类分布于疏林草甸植被下,Ao 层不显,A1层厚,盐基饱和度高,底土有锈色斑纹;暗棕壤性土亚类为A-(B)-C 型土壤,多含石砾。 棕壤 这类土壤集中分布于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沿海一带暖温带湿润地区,剖面呈鲜艳的棕色,心土粘粒聚集明显,棱块结构面上多铁锰胶膜,呈中性,肥力较高,是我国重要的旱作农业基地,山区多生长果木。 棕壤发育于暖温带湿满气候区的草叶阔叶林下,以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面积

土地资源名词解释

类型,指某一组具有共性的事物或现象的集合。 土地类型,由于土地各构成要素的空间变异性,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得在不同地域空间内具有各种不同的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将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相对一致的一系列空间单元划分为一种类型组合。 土地资源类型,指土地自然属性相对均一,而且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一致的土地单元集合。 土地类型的纬向地带性分布,指土地类型大致沿纬线方向带状延伸,不同土地类型按经线方向南北更替的现象,它在地形平坦或均匀的大区域内表现比较明显。纬向地带性的表现决定于地球的形状和太阳辐射对地球表面不同入射角引起不同纬度地带的热量差异,从而使地表的气候、植被、土壤及土地类型等均呈现沿着纬线方向带状递变。 土地类型的经向地带性分布,指土地类型沿经线方向南北带状延伸,不同土地类型呈现按纬线方向东西更替的现象。这是由于大陆的大区域内各地区距离海洋远近的不同,使气候、土壤、植被等要素产生大致平行于经线的带状变化,从而造成土地综合体的经向地带性。 土地类型的垂直地带性分布,指随着海波高度的上升,土地类型出现有规律的垂直方向更替的现象。由于海拔升高,在一定高度范围内,温度随之下降,湿度随之增高,植被、土壤等产生了垂直带状变化,土地类型也表现出垂直地带性。 土地类型结构,指在某一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的对比关系,以及它们组合而成的一定格局,包括空间结构和数量结构。 土地类型的空间结构是指在某个区域内,各类土地的空间位置及彼此间组合而成的一定格局。 土地类型的数量结构,指某个区域各种土地类型组成比例关系。 土地类型的演替,指在一定时段内,一种土地类型向另一种土地类型演变的过程,或者说是一种土地类型被另一种土地类型所替代的过程。 土地利用类型,指土地利用方式相同的土地资源单元,它们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它是自然、经济和技术条件影响下,经过人类劳动干预而形成的产物;第二,在空间分布上它具有一定的地域分布规律,但不一定连片,可以重复出现;第三,在时间上随着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的改善,土地利用方式及其特点也有明显的动态变化;第四,它是根据土地利用的地域差异划分的,是反映土地用途、性质及其分布规律的基本地域单位。土地利用结构,指区域内各类土地利用之间在数量上的对比关系和空间上的相互位置关系形成的格局,以及权属上的所属关系的总和。 土地利用类型划分,指对现有的土地利用状况,根据其利用的方式、结构及其功能特征的相似性与差异性而进行土地资源的类型分类和分级。 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根据土地利用方式、结构及特点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按照一定的原则和依据,划分为一个不同层次的类型结构体系。 土地资源调查,是运用土地资源学的学科知识,借助遥感和测绘制图的手段,查清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状况,以及它们之间发生的规律和相互关系,为综合农业区划、区域土地资源评价、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以及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等服务。 土地资源评价,又称为土地评价,是指为了一定的目的,在一定的用途条件下,对土地质量的高低或土地生产力的大小进行评定的过程。 土地自然适宜性,指某种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对一定地区土地的自然条件的适宜程度。由于土地条件是千变万化的,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生理、生态要求也是千变万化的,因此这两者很难协调一致,即某一块土地是很难完全满足作物生长或土地利用方式的要求的,而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这种满足程度,或者称为适宜程度,就是土地自然适宜性。评定土地自然适宜性的过程,就是土地资源自然适宜性的评价。 土地质量,土地的某类综合属性,一般是由一种或几种具有共性的土地特性决定的,它在一定的方面影响某类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性,如土壤水分有效性从水分是否充分影响作物的适宜性,土壤的抗侵蚀性从土地是否能持续利用方面影响土地利用的适宜性。 土地利用要求,指土地用于一定的方式时所需要的自然环境和管理条件。通常以所要求的相应的土地质量等级来表示。 比配,指将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地利用要求和评价对象的土地性状进行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与适宜性结果计算相结合的过程。 土宜,就是一个区域的土地条件对某些作物不仅具有生理和生态的高度适宜性,而且对该类作物的产品经济特性有着特有的适宜性,因而在此区域形成特有的经济品种。 土宜评价,指在土宜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土宜及其特殊性的要求,并进一步评价特殊自然条件对土宜的形成产生什么影响的过程。一般来说,土宜评价除了评定生产力,更加注重评定产品的品质。 土地资源生产潜力,指在一定的自然条件或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生产对人类有用的生物产品或经济产品的潜在能力;评定这一潜在能力的过程,就是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 动态模型,指模型充分考虑了各种因素的可能变化,可以模拟有关因素发生变化时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土地经济评价,采用一定的经济可比指标,对土地的投入、产出的经济效果进行评定的过程。 土地经济适宜性评价,在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根据经济学的标准,应用经济分析方法、评价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的过程。 毛利,指农民或农业生产单位出卖产品的年收入中扣除生产成本和管理费用而得出的利润(或亏损)。 土地经济分级,指按土地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性状,或土地生产力的大小,将土地分为不同的等级。 城镇土地分等定级,在对城镇土地的自然和经济属性及其在社会活动中的地位作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划分土地等级,它揭示了城镇不同区位条件下土地价值的差异规律。 农用地分等定级,是指根据农用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对农用地的质量优劣进行综合评定,并划分等别、级别。 农用地等别,是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稳定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 农用地级别,是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根据地方土地管理工作的需要,在行政区(省或县)内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 土地资源核算,指对一定地区或一个国家的土地资源经济价值进行核查计算。 土地人口承载潜力,指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根据其土地资源的自然生产潜力,及不同的投入(物质的、技术的)水平所能生产的食物,可能供养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我国土壤资源的特点

我国土壤资源的特点 1).土壤资源丰富、类型多样。我国的土壤资源极为丰富,类型多样,初计有13个土纲49个土类。不但具有世界上主要的森林土壤,而且具有肥沃的黑土、黑钙土以及其他草原土壤,同时还具有世界上特有的青藏高原土壤,因此对发展农、林、牧生产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2.)山地面积多,平原面积少。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平原面积少,平原盆地只占国土面积的26%,丘陵占10%,山地面积占64%,而且许多海拔在2000米以上。寒漠、冰川有两万平方公里。沙漠、戈壁约110万平方公里;石质山面积约43万平方公里。所以我国土地面积中有20%开发利用上是有困难的,单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广阔的丘陵、山地,复杂而多变的山地气候,也为我国发展多种国林、药材等经济林木以及开发牧场提供了场所。 3.)耕地面积少、分布不平衡。据统计,全国耕地面积约100万平方公里,只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10.41%,而印度、丹麦、法国等国的耕地占总土地面积的比重都在30%以上,有的甚至超过了50%,我国耕地面积的绝对数量约100万平方公里,只占世界同类耕地的7%。居世界第四位。同时分布上又很不平衡,大部分分布在温带、暖温带和亚热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总的来说,我国人均耕地不仅少,而且分布过于集中。 4.火山灰土的特征如何 火山灰土又称“暗色土”。指晚近火山活动地区火山灰母质上发育的各种土壤。主要分布于世界近火山活动较频繁的地区。我国仅有零星分布。成土年龄较轻、发育程度低者,仍保留火山灰原来的特征,剖面分化微弱;发育程度较深者,已有明显的剖面分化,表层有机质含量可达15%以上,土色暗灰,肥力颇高。这种土壤孔隙度高,质地较粗,易受侵蚀,含有大量火山起源的矿物(如火山玻璃、火山碎屑等),其量超过70%;粘土矿物以水铅英石为主,对磷有固定作用。

最新广东省土壤分布及特征知识分享

广东省土壤分布及特征 广东省最重要的地带性土壤是红壤,赤红壤,砖红壤,其分布面积分别占全省土壤面积的37.96%,24.8%,5.15%。 下面介绍一下这三种土壤在广东分布的情况: 红壤主要分布在广东北部的丘陵、山地,大致在北纬25°-31°之间。红壤又分红壤、黄红壤、褐红壤、紫红壤。红壤分布地区气候条件优越,光热充足,生长季节长,适于发展亚热带经济作物、果树和林木,且作物一年可两熟至三熟。土地的生产潜力很大。红壤地区是稻米、茶、丝、甘蔗的主要产区,山地还适于种植杉树、油桐、柑橘、毛竹、棕榈等经济林木。 红壤时发育于热带和亚热带雨林、季雨林或绿阔叶林植被下的土壤。其特征是缺乏碱金属和碱土金属而富含铁、铁氧化物,呈酸性红色。一般质地较重,粘粒含量可达40%以上,且粘粒有淋溶淀积现象。 赤红壤在广东的分布与面积:赤红壤是南亚热带的地带性土壤,主要分布在广东省北纬21°35′—24°30′之间,海拔300—450m 以下的丘陵台地。面积约为658万ha,占全省土壤面积的45%。其中惠阳地区(占22.6%)、肇庆地区(占17.2%)、江门市(占13.4)、广州市(占11.2%)、梅县地区(占10.96%)等面积较大。其次,茂名、汕头、佛山、深圳、湛江、珠海等面积较小,分别占其总面积的7.49%、7.45%、4.44%、2.04%、1.79%、0.94%、0.91%。其中耕种的旱地仅占该土地的 4.5%。由其可见,我省尚未开发利用的赤红壤资源还是相当丰富的。

赤红壤的基本特征:赤红壤剖面发育完整,具有A-B-C构型,表土层多呈灰棕色,厚度不一,约为10-25cm之间;淀积层厚度在40-100cm左右,多呈棕红色,开垦后表土层逐渐形成淡褐色的疏松耕作层,淀积层一般因机械淋溶而粘粒含量相对增高,质地也比较粘重、紧实。 砖红壤主要分布在雷州半岛海康、钦州湾北岸、遂溪、廉江、徐闻等县以及湛江市郊。大致水平分布在北纬22度以南地区的低山、丘陵、缓坡台地和阶梯上、垂直分布在450m以下,原生植被热带雨林或季雨林,树种繁多,树冠茂密,林内攀缘植物和附生植物发达,而且有板状根和老茎开花现象。 基本特征:砖红壤颜色类似烧红的红砖而得名。砖红壤是具有枯枝落叶层、暗红棕色表层和棕红色铁铝残积B层的强酸性铁铝土。雷州半岛的由玄武岩母质发育的砖红色呈暗红色。土层深厚,质地粘重,粘粒含量高达60%以上,肥力较差,呈酸性至强酸性反应。砖红壤表层由于生物积累作用强,呈灰棕色,厚度可在15-30厘米以上。分散性大,絮固作用小,形成的团聚体不稳固。 广东地区的土壤肥力较差,因人为因素,自然植被破坏较甚,水土流失亦较严重。所以更应该因地制宜,合理开发,才能更好保护自然又造福人类。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 砖红壤海南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台湾岛南部,大致位于北纬22°以南地区。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3~26℃,年平均降水量为1600~2000毫米。植被为热带季雨林。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易溶性无机养分大量流失,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发红。土层深厚,质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强酸性。 赤红壤滇南的大部,广西、广东的南部,福建的东南部,以及台湾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纬22°至25°之间。为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较砖红壤地区略低,年平均气温为21~22℃,年降水量在1200~2000毫米之间,植被为常绿阔叶林。风化淋溶作用略弱于砖红壤,颜色红。土层较厚,质地较粘重,肥力较差,呈酸性。 红壤和黄壤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四川盆地周围的山地。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6℃,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黄壤形成的热量条件比红壤略差,而水湿条件较好。有机质来源丰富,但分解快,流失多,故土壤中腐殖质少,土性较粘,因淋溶作用较强,故钾、钠、钙、镁积存少,而含铁铝多,土呈均匀的红色。因黄壤中的氧化铁水化,土层呈黄色。 黄棕壤北起秦岭、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长江,西自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至长江下游地带。是黄红壤与棕壤之间过渡型土类。亚热带季风区北缘。夏季高温,冬季较冷,年平均气温为15~18℃,年

降水量为750~1000毫米。植被是落叶阔叶林,但杂生有常绿阔叶树种。既具有黄壤与红壤富铝化作用的特点,又具有棕壤粘化作用的特点。呈弱酸性反应,自然肥力比较高, 棕壤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旱,年平均气温为5~14℃,年降水量约为500~1000厘米。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土壤中的粘化作用强烈,还产生较明显的淋溶作用,使钾、钠、钙、镁都被淋失,粘粒向下淀积。土层较厚,质地比较粘重,表层有机质含量较高,呈微酸性反应。 暗棕壤东北地区大兴安岭东坡、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和长白山等地。中温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5℃,冬季寒冷而漫长,年降水量600~1100毫米。是温带针阔叶混交林下形成的土壤。土壤呈酸性反应,它与棕壤比较,表层有较丰富的有机质,腐殖质的积累量多,是比较肥沃的森林土壤, 寒棕壤(漂灰土)大兴安岭北段山地上部,北面宽南面窄。寒温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为-5℃,年降水量450~550毫米。植被为亚寒带针叶林。土壤经漂灰作用(氧化铁被还原随水流失的漂洗作用和铁、铝氧化物与腐殖酸形成螯合物向下淋溶并淀积的灰化作用)。土壤酸性大,土层薄,有机质分解慢,有效养分少。 褐土山西、河北、辽宁三省连接的丘陵低山地区,陕西关中平原。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1~14℃,年降水量500~700毫米,一半以上都集中在夏季,冬季干旱。植被以中生和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总体方案(DOC)

一、项目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土壤是构成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国家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土壤环境状况不仅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发展,而且直接关系到农产品安全和人体健康。 中央把防治土壤污染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作为新时期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并明确要求“把防治土壤污染提上重要议程”。在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上,温家宝总理要求“积极开展土壤污染防治”。2003年12月3日,曾培炎副总理曾批示要求“环保总局会同国土资源部就我国部分地区土壤地球化学状况恶化,查清异常原因,并提出综合治理的意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现状调查,综合治理土壤污染”。《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也明确提出,要“以防治土壤污染为重点,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并要求“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超标耕地综合治理……,抓紧拟订有关土壤污染方面的法律法规草案”。 近年来,环保、国土、农业等部门和有关科研单位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但是,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一些地区的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对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土壤污染的总体形势相当严峻。土壤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群众身体健康、损害群众利益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土壤污染状况不清、原因不明和环境监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十分突出。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摸清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掌握土壤污染情况,是制定土壤污染防治对策,做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基本前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以环保系统监测、科研队伍为主体力量,同时联合中科院、高等院校和其他科研院所等土壤学界的技术力量和人力资源参与调查工作。环保总局先后组织开展了全国土壤环境背景值调查、全国生态现状调查、全国典型地区土壤环境质量探查、菜篮子种植基地、污灌区和有机食品基地环境质量监测调查等大型调查项目。2005年,环保总局在沈阳、南京、广州等三市组织进行了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试点工作,为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环保系统拥有覆盖全国的环境监测网络,目前全国共有2289个环境监测站、46984名环境监测技术人员,拥有相当数量的大型仪器设备,加上一大批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研究力量,完全能够满足调查工作的实际需要。 二、项目总体目标

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中国土地资源特征

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中国土地资源特征 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中国土地资源特征 中国土地资源的特征: 中国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小,而且各类土地所占的比例不尽合理,主要是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特别是 人与耕地的矛盾尤为突出。 1.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量少中国国土地面积144亿亩。其中,耕地约20亿亩,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9%,林地18.7亿亩,占 12.98%,草地43亿亩,占29.9%,城市、工矿、交通用地12亿亩,占8.3%,内陆水域4.3亿亩,占2.9%,宜农宜林荒地约19.3亿亩,占13.4%。 中国耕地面积居世界第4位,林地居第8位,草地居第2位,但人均占有量很低。世界人均耕地0.37公顷,中国人均仅0.1公顷, 人均草地世界平均为0.76公顷,中国为0.35公顷。发达国家1公 顷耕地负担1.8人,发展中国家负担4人,中国则需负担8人,其 压力之大可见一斑,尽管中国已解决了世界1/5人口的温饱问题, 但也应注意到,中国非农业用地逐年增加,人均耕地将逐年减少, 土地的人口压力将愈来愈大。 2.类型多样、区域差异显著中国地跨赤道带、热带、亚热带、 暖温带、温带和寒温带,其中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合计约占全国 土地面积的71.7%,温度条件比较优越。从东到西又可分为湿润地 区(占土地面积32.2%)、半湿润地区(占17.8%)、半干旱地区 (占19.2%)、干旱地区(占30.8%)。又由于地形条件复杂,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等各类地形交错分布,形成了复杂多样的 土地资源类型,区域差异明显,为综合发展农、林、牧、副、渔业 生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土壤与土地资源调查

土壤与土地资源调查 1.土壤调查:根据调查的目的和任务,阐明其土壤类型、形成原因、分布规律以及肥力特征,然后提出合理改良利用该土壤的依据和措施 2.土壤制图: 在土壤调查的基础之上,根据一定的数学法则用线划符号通过制图综合把测区的土壤类型及分布状况缩绘成平面图的过程。 3.工作底图和土壤草图 工作底图是绘制土壤草图的地形图或遥感资料。土壤草图是野外直接在工作底图上绘制出来的。 4.比例尺的种类、特点(适用范围)及影响因素 比例尺种类适用范围 祥比例尺:1:200-5000,制图单位:变种 大比例尺:1:1万-2.5万土种(复区) 中比例尺:1:5万-20万亚种(复域) 小比例尺:<1:20万土类(复域) 影响因素:①农业用地方式耕地、园地、绿地、牧草地 ②地形切割程度和土壤复杂状况 ③调查面积大小 5.怎样选择工作底图 ①在外出调查之前,需根据调查任务的要求,向测绘部门收集有关比例尺的最新地形图。②每幅相同图件至少要准备双份,供草测和清绘适用。③为根据规程的具体要求准备好地形图,还需了解各级不同比例尺地形图的特点及我国地形图的分幅编号,以及测图单位、方法和时间,以把握住图件的质量。 6.准备工作包括哪些内容 ①图件的准备②遥感资料的准备③调查工具的准备 7.各成土因素需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A.气候因素研究 调查内容 1.近代气温;光、温、水 3.古气候:第三纪,温暖,湿润,形成红土状堆积物 第四纪:早,炎热,湿润,古城黄土 中,干热,离石黄土 晚,寒冷,马兰黄土,颜色为灰棕色 调研方法 1、地理景观研究法(分析资料)气候带→气候型→气候亚型 2.小气候的观测与调查 3.相关分析法 B.地形因素研究 调查内容 ㈠大地型地貌 1.高原:由于内营力作用使大面积抬升,形成高原(>1000M) 边缘山地,剥蚀山地,坡状高原 2.山地:地壳运动上升再经外营力风化,剥蚀,形成山地(>500M) 山地由海拔高分为低山 500-1000,中山1000-3500

《土地资源学》刘黎明版课后题答案 (1)

第一章绪论 1.阐述土地、土地资源概念以及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答:(1)土地: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因此,它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3)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①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②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2.土地资源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答:(1)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①土地、土地资源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性研究 ②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以及土地资源的形成和演化规律研究 (2)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分类: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 (3)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研究 (4)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 (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6)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3.面对21世纪越演越烈的人地矛盾,土地资源学的作用将日益重大,请简要阐述土地资源学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 答:(1)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开展国土资源管理领域的重大关键问题的研究 ①土地资源调查和动态监测的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②土地资源和资产的优化配置的基础性研究 ③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 综合研究

④生态脆弱地区的土地资源开发和保护研究 (2)进一步完善土地资源学科体系,加强基础理论体系建设和研究方法的创新 ①拓展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②土地资源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的创新 ③严谨对待科学的规范化和标准化问题,重点探讨和规范学科的一些基本理 论问题。 第二章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1.影响土地资源类型分布、质量特征和利用的气候学因子有哪些方面? 答: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3要素。 (1)太阳辐射:光照强度、光照长度、光照质量 (2)热量资源:温度、积温、无霜期、生长期与多年极端低温平均值 (3)降水:降水的时空分布与土地利用的宏观布局、地形与降水 2.简要分析地貌因素是如何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举例说明。 答:与土地资源关系密切的地貌因素有海拔高度、坡度、地貌类型等几个方面。(1)海拔高度:水热条件再分布方面 (2)坡度:土壤侵蚀、农田基本建设、交通运输、灌溉和机耕条件以及建筑工程投资等方面 (3)地貌类型:粗略分为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盆地五大类。 3.地质条件是如何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 答:(1)岩性及矿物质组成:土壤和地下水 (2)不同风化壳母质类型:形成各种沉积物 4.在研究和评价区域土地资源时,如何考虑水文地质与地球化学条件? 答:(1)水文条件:地表水资源、地下水水文地质 (2)地球化学条件:主要是研究一些与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相关的化学元素的迁移和积累的规律。 5.论述土壤因素对影响土地资源的质量特征和类型分布的意义。 答:土壤是重要的农业资源,是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要素,它的类型及其分布、

我国土壤类型及分布

砖红壤:海南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台湾岛南部,大致位于北纬22°以南地区。 赤红壤:滇南的大部,广西、广东的南部,福建的东南部,以及台湾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纬22°至25°之间。为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 红壤和黄壤: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四川盆地周围的山地。 黄棕壤:北起秦岭、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长江,西自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至长江下游地带。是黄红壤与棕壤之间过渡型土类。 棕壤: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 暗棕壤:东北地区大兴安岭东坡、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和长白山等地。 寒棕壤(漂灰土):大兴安岭北段山地上部,北面宽南面窄。 褐土:山西、河北、辽宁三省连接的丘陵低山地区,陕西关中平原。 黑钙土:大兴安岭中南段山地的东西两侧,东北松嫩平原的中部和松花江、辽河的分水岭地区。 栗钙土:内蒙古高原东部和中部的广大草原地区,是钙层土中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土类。 棕钙土:内蒙古高原的中西部,鄂尔多斯高原,新疆准噶尔盆地的北部,塔里木盆地的外缘,是钙层土中最干旱并向荒漠地带过渡的一种土壤。 黑垆土:陕西北部、宁夏南部、甘肃东部等黄土高原上土壤侵蚀较轻,地形较平坦的黄土源区。 荒漠土:内蒙古、甘肃的西部,新疆的大部,青海的柴达木盆地等地区,面积大。 高山草甸土:青藏高原东部和东南部,在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以西山地和天山山脉。 高山漠土:藏北高原的西北部,昆仑山脉和帕米尔高原。 济南市土壤类型依地形、水文、气候、植被、母岩、母质等自然条件的差异及人为生 产活动的影响,在全市范围内由南到北、从高到底,依次分布着显域性土壤棕壤、褐 土,隐域性土壤潮土、砂姜黑土、水稻土、风砂土6个土类,13个亚类,27个土属, 72个土种。 一、棕壤又称棕色森林土,是在暖温带湿润半湿润,落叶阔叶林下形成的地 带性土壤。全市共有399.7平方公里,占全市总土壤面积的9.1%。集中分布于长清、 历城、章丘三县南部砂石低山丘陵区,海拔一般在200~988.8米之间。此土体通体无 石灰反应或表层有微石灰反应,PH值为6.5~7,一般呈微酸性,有明显的的淋溶作 用、粘化作用和生物积累作用。在酸性岩山区,从上到下分布着两个亚类:(一)棕壤 性土是棕壤发育处于最年幼阶段的亚类。分布于济南市南部由酸性花岗岩、片麻岩等 组成的低山、丘陵的中上部,母质为酸性岩的残、坡积物。土壤的主要特点是层薄质 粗,一般厚度仅10~30厘米,下部为半风化的母岩。土壤呈微酸性,无石灰反应,颜 色随岩性不同而异,质粗砾多,孔隙大,疏松,不抗旱,保水保肥能力差,养分贫瘠, 是山地丘陵区最瘠薄的土壤。土壤无剖面发育,只有在荒草坡或林地有厚约5~10厘 米的草根层(A层),其下即为母岩的半风化物(C层),故剖面构型多为A-C型。因山 高坡陡,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是一种侵蚀类型的土壤。现状一般是林地与荒草

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

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课程实习报告 专业班级: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朱俊,陈家宙,陈家嬴 二〇一三年一月

一、前言 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就是把某地区的土壤作为资源进行调查,研究其各种土壤类型发生、发育程度,演变规律、地理上的分布状况及规律,理化性状与生产性能,以及与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的关系,测绘出土壤类型图和相关图件,并在此基础上对土壤资源进行评价,编制评价等级图,制定合理的开发利用改良实施方案。 该课程同时是一门应用科学,它在日常生产实践中有着广泛而重要的应用,能充分而合理的利用土地资源,以便既能生产更多的物质财富又能保持良好的自然环境,查清各类土地的数量,评价土地质量,阐明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和发展农林牧业及多种经营的土地潜力,为国土开发、整治和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我们深知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仅仅在课堂上学习这门课程是远远不够的,因此2012.11.5-2012.11.12,在咸宁贺胜桥镇,我们开展了野外实习。 贺胜桥镇地处咸宁市北大门,紧邻武汉江夏区,版图面积88平方公里,享有三线(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京广铁路)穿南北,一湖(斧头湖)连长江之优。耕地面积30133亩,盛产粮油、茶叶、苎麻、鲜鱼,是鄂南重要商品粮基地之一。 这次调查分室内和室外两部分组成。室外部分为实地调查,通过不同区域的划分,调查不同区域的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类型,同时观察各地的植被覆盖度,土壤侵蚀类型,侵蚀强度,坡度,坡向,土壤质地,母质等情况,对自己所调查的区域有个整体的了解和把握。最后经过所有小组拼图,拼成整个贺胜桥地区的土壤类型图和土地利用图。其中,土壤图是根据土壤相应指标确定土壤类型,并按土壤类型表标号,对于新土种由小组根据土壤指标状况先命名,然后进行统一命名。土壤利用图是根据土壤利用状况确定土壤利用类型,并按土壤利用分类表标号。室内部分就是利用拼成的图,运用ArcGis等软件,进行分析评价。 二、自然和农业情况 2.1、气候条件 咸宁市贺胜桥镇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降水充沛,日照充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