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声字中省声问题研究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3
形声字研究综述形声字是汉语中一种特殊的词素,在遣词造句和文字书写上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为汉语的一种词汇结构形式,形声字的研究在语言学和文学界均受到了重视,被认为对研究词汇起重要作用。
一、形声字概述形声字是由形、意、声三个部分组合而成,以图形、象征意义以及拼音形式记述而成的单字词。
它是中文根据形象发展出来的汉字,其形状常带有简要或象征性的意义,而拼音则表明其发音。
形声字既可按照汉字的结构分类,也可按照拼音韵脚分类。
二、形声字的研究内容1. 语义内涵比较:比较形声字内涵的词语的词义,以及形声字文字意义的分析;2. 形声字的拼音分类:分析形声字拼音的分类整理,即按其结构、构音等规律性来划分形声字;3. 对形声字的界定与分析:分析形声字的解释和界定,包括形声字与类形字和按拼音结构分类的形声字的界定;4. 形声字历史的渊源:探讨形声字的发展历史,分析形声字的渊源,比较不同语系的形声字的转化变异情况;5. 形声字的使用情况:具体的形声字使用的比较,分析由形声字导出的汉字词汇,以及其在汉语句式中的使用情况;6. 形声字教学: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提出形声字教学的具体方法,包括拼音、形象、构.图法等;7. 形声字在中文书写中的使用:论述形声字在中文书写中的应用和理解,以及如何改善书写技巧,使读者更容易理解书写中的形声字。
三、形声字研究的价值1. 提高中文文字的表达能力:博学者通过研究形声字的语义及形象,掌握更加精细的中文表达习惯,从而有助于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2. 链接语义词汇:形声字的研究有助于建立语义间的衔接,可以帮助专业人士寻求自己专业词汇之间的关系,以及语义表达更加精确。
3. 加深语言文字理解:通过对形声字的研究,可以丰富、加深人们对字词义的理解,更加清楚地理解其表达的实质内容,以便更加有效地融入语言环境中。
4. 提升文学的修辞能力:形声字的研究有助于提升文学修辞能力,有助于把握文学思维中语汇和句式的精妙,使文学创作更加丰富多彩,叙述更加生动有趣。
般按活动的先后顺序来写:活动前做了什么准备工作?有哪些人参加?活动的场面是怎样的?活动过程中,哪些人、哪些事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最后有什么感想?—要写出活动中的“趣”。
活动过老师:非常详细,再给你补充一点——程中,遇到了哪些有趣的事,大家收获了哪些快乐,等等,只要你把这些细节写清楚,“趣”自然就有了。
特别是人物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要准确生动,字里行间要表达出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
文君:老师,我想写写关于汉字知识的故事。
我准备围绕一个汉字讲述它相关的故事,通过故事加深人们对它的理解。
比如书法课上,老师经常让我们写一个“信”字,我可以讲述“信”字的演变历史,写一件自己因信守承诺而获得尊重的事,当再次书写“信”字时,我就会有不一样的感悟和体会。
这样,是不是也可以?老师:当然可以。
还有,平时喜欢追根究底的同学,可以写份简单的调查研究报告。
围绕汉字主题,老师会安排相应的调查活动,我们一定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这样才能获取多方面的资料。
活动前,我们要做好相关的资料准备;活动中,我们要参与组织、设计、交流、观察等环节;活动结束后,我们要积极思考和总结。
此外,课本虽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学习资料,可对于我们学习写作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还要通过查阅书籍报刊、搜索网络等途径,积累更多资料,并且按照一定的顺序将资料分类整理,然后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完善搜集的资料,将其作为习作的素材。
需要注意的是,调查的主题必须与汉字有关,比如:街头错别字、门店工作人员说普通话的情况、作39关于形声字的研究报告写活动,注意细节与趣味;写故事,关注感悟与体会;写调查,留心材料与格式。
例文湖北省仙桃市实验第二小学五年级陈宇荷指导教师罗碧芳一、问题的提出生活中,我们常常有“认字认半边”的现象,其实这样做并不是完全没有依据。
因为在汉字中确实存在这样一类字,我们可以通过它的声旁知道它的读音,这类字就是形声字。
我觉得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于是在学习了《有趣的形声字》之后,我查阅了相关资料,想了解课堂直通车业本错别字成因、形声字的分类、姓氏调查等。
关于形声字的变化的研究报告范文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关于形声字的变化的研究报告范文篇1一、研究的问题汉字已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但它的起源是什么呢?又经历了哪些演变呢?带着这些问题,我进行了一次调查。
二、调查方式1、上网查找相关资料2、翻阅相关书籍3、询问相关人员4、其他三、资料整合汉字的起源最早的文字约是在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出现的,这时构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
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汉字的演变甲骨文是古代用写或刻的方式,在龟甲、兽骨上所留下的文字。
其广泛使用于殷商后期,为最古老的文字。
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金文,又叫钟鼎文、铭文。
其如图画一般,生动逼真、浑厚自然,在西周时期广泛使用,就继甲骨文后第二种被发现的文字。
大篆,又称籀文,为周朝史籀所创,其散见于后人所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中,广泛使用于西周晚期。
小篆,是由大篆简化而成,由秦国宰相李斯整理。
其形体结构简明、规正、协调,笔势匀圆整齐。
其广泛使用于秦国时期。
隶书,为秦朝程邈所整理。
其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广泛使用于更东汉时期。
楷书也叫正楷,其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其始于汉朝末年,一向通行至现代,长盛不衰。
四、调查结论1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它出此刻公元前14世纪,是汉字的祖先。
2汉字的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简体。
这些字由甲骨文开始,演变地逐渐平整、公正,最终成了今日的汉字。
关于形声字的变化的研究报告范文篇2一、问题的提出汉字有几千年的历史,由最开始形象复杂的甲骨文到今日简洁易懂的楷书,共经过五个主要阶段。
由简单的一到一百七十二划的chao字。
有字如画,画如字的美称,但依然让很多人懵懂。
所以有必要展开调查来研究一下汉字的来龙去脉。
主要研究问题如下:1.汉字的由来。
2.汉字的发展。
3.汉字的使用。
二、研究方式1.图书文献查阅。
2.网络搜索。
3.咨询父母。
《说文解字》中的省声字分析摘要“省声”是许慎先生剖析字体形体架构之时使用的专业术语,大意是指简略形声字中声符。
省声基本训释术语为“从某,某省声”或者“从某,某省”。
省声是“六书”的增补体例之一,其在文字学探究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经过研究“省声”不但能够探循得知汉字从甲骨文、金文乃至小篆的一些演变规律,也可以为现代汉字的简化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历史经验。
传统语言学因其终极目标的约束,从来没有针对这一现象开展深入且有意义的调查,而且仅把它当做个别的孤立的字来对待。
但是本篇论文的最终目的即,应用系统、耗时的方式去探究省声现象,找寻汉字形体演化的本质规律,为现代的汉字学研究供应可参照的经验。
本篇论文把《说文解字》中的省声字划分成“释义正确的省声”与“释义不正确的省声”两类,参照古文字资料与前辈们的探究成果,对其展开细致的考察。
关键词:《说文解字》;省声字;传统语言Abstract"Sound" is the analysis of Xu Shen terminology Chinese characters form and structure, specifically refers to the reduction of sound symbols phonetic characters. The term "from a basic explanation, a sound" or "from a province". As one of the "supplementary regulations six", it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in the study of philology, can be found Chinese characters from some inscriptions on bronzes and oracles to Xiaozhuan evolution to pass it down can provide historical experience for simplification, modern Chinese characters finishing work. The traditional linguistics is restricted by its ultimate purpose, and it has not been studied thoroughly in this thesis.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study the phenomenon of sound and to explore the inherent law of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which can be used for reference. The "Shuowen" in the sound of the word is divided into "interpretation, sound" and "correct mistake, the sound of" two categories, based on ancient literature and the seniors, they examine carefully.Key words: "Shuowen Jiezi"; in the traditional language sound of the word;目录TOC \o "1-3" \h \u 一引言 2二说文解字中省声的释义方式31 《说文解字》 32 省声字分析 5三“省声”的源流 61 京房对“省声”的研究 62 杜林对“省声”的研究8四对“省声”的怀疑91唐兰先生所注释 92 梁东汉先生所注释12结论13参考文献13一引言许慎先生的《说文》之中“省声”意为形声字构形之时因为某些原由,作为声旁的形体被简略掉一部分的一种现象。
《说文解字》中的省声字探究柳玉宏【摘要】许慎<说文解字>中的"省声"指的是形声字构形时由于一些原因担任声旁的形体被省略掉一部分的一种现象.对声符字的形体进行省减的办法主要有:(1)合并声符与意符相同的部分:(2)省去声符字的重复部分:(3)省去声符字的一个部分,将形符补于同一位置,构成省声字.汉字中确实是存在省声字的,但<说文>中有些省声字讲得不对,不对得大致有六种情况.【期刊名称】《宿州学院学报》【年(卷),期】2005(020)002【总页数】2页(P41-42)【关键词】《说文解字》;省声;形声;声符字【作者】柳玉宏【作者单位】宁夏大学,人文学院,宁夏,银川,75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2“省声”是许慎在《说文》一书中分析小篆形声字结构时指出的一部分形声字的构形现象。
指的是形声字构形时由于一些原因担任声旁的形体被省掉的一部分。
要研究省声字,首先必须明确一下许慎“形声”的涵义,大多数人认可的一种观点认为“形”指形符,“声”指声符,则“形声”的意义就是表示这种造字法的一半是形符,一半是声符,也就是说,形声字的结构是半表形、半表声的。
一般形声字是以结构完整的汉字为声符,而省声字则完全不同,它不是将一个读音与这个一般形声字相同的字直接去充当形声字的声符,而是将这个汉字(声符字)部分笔画进行减省之后,用剩下的部分来充当形声字的声符,而读没有省减前的字的音,这样的形声字在《说文》中一共有307个。
如:“莹”,玉色,从玉荧省声(一上,玉部)[1];鲜,鱼名,出貉国,从鱼省声(一下,鱼部)。
这里的“莹”、“鲜”就是许慎所说的省声字,也就是说,“莹”的声符字是“荧”而不是“”,“鲜”的声符字是“”而不是“羊”。
可见,汉字中确实是存在省声字的,否则,像“”这样不成字的形体不能读出音来,而用其他造字法也无法解释通。
像“鲜”这样的字,虽然除去剩下的部分也成字,但与本字的读音却也是大相径庭。
有趣形声字研究报告
形声字是汉字中一种比较特殊的字形结构,它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形”,一个是“声”。
形声字的“形”部分通常表示它的意义,而“声”部分则表示它的读音。
这个研究报告将探讨一些有趣的形声字,并解释它们的构造和读音。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个非常经典的形声字:“木”。
木字的“形”
部分是一个树木的形状,它表示它的意义是“木材”或“树木”。
而它的“声”部分是“目”,读音是“mù”,这个读音与字形无关,仅仅是因为古代的一个偶然的巧合。
下一个有趣的形声字是:“说”。
它的“形”部分是一个口形,表
示嘴巴的意义。
而“声”部分则是“兑”,读音是“duì”。
这个字形的构造非常巧妙,嘴巴的形状与读音中的声母“d”的发音非常
相似。
再来看一个非常有趣的形声字:“看”。
它的“形”部分是一个人
的姿势,表示看东西的意义。
而“声”部分则是“目”,读音是
“kàn”。
这个字形的构造非常直观,人的姿势看起来就像是在
观察事物。
最后一个有趣的形声字是:“纸”。
它的“形”部分是一个线条的
形状,表示纸张的意义。
而“声”部分则是“氏”,读音是“zhǐ”。
这个字形和读音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而是因为古代的一种押韵的要求。
通过对这些有趣的形声字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形声字的构造非常巧妙,有时候字形和读音之间存在一些奇妙的联系,但有时候字形和读音之间则没有直接的关联。
形声字在汉字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丰富了汉字的表达方式,也为我们学习汉字提供了更多的乐趣。
古文字中“省声”现象浅论《说文解字》中“省声”观点的是与非众说纷纭,本文从古文字的角度入手,考察“省声”的规律,揭示其原因,证明“省声”是古今汉字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字现象。
标签:省声规律原因引言“省声”是《说文解字》在分析形声字时提出的一种观点。
《说文解字》一书说解形声字常用的体例是“从A,B声”,如“杜,棠也。
从木,土声。
”(《说文·木部》)而说解省声字的体例多是“从A,B省声”,如“梳,理发也。
从木,疏省声。
”(《说文·木部》)对于省声“段玉裁已怀疑许氏的省声,严可均、王筠更认为错误,假使不是后人妄改,那就一定是许叔重不得其说,从而为之辞。
”那么,古文字中是否存在着“省声字”呢?一、甲骨文中的省声现象甲骨文是目前能够见到的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汉字的几种形体结构和用字方法,即“六书”,在甲骨文中都已具备了。
甲骨文中存在着省声现象:(一)“膏”在甲骨文中有、两种形体。
前者从“肉”,“高”声。
后者从“肉”,“高”省声,省去了声旁中的“口”。
例:(1)贞,...辛 (7926)(2)戊寅,王狩鱼擒… 合10918(二)“姼”在殷墟甲骨文中写作“”形,从“女”,“多”声。
《花东》中写作“”从“多”省声。
(3)妇于疾不延?合22246(4)丙辰卜:又取,弗死?H3:977(三)“腹”在殷墟甲骨文中写作、形,从“身”,“复”声或从“人”,“复”声。
《花东》中出现的从“人”,“复”省声。
例:(5)癸酉卜,争贞,王不安,无延?合5373(6)弜… 合31759(7)隹之疾子?H3:713甲骨文字“结构不固定,独体字的形式固然多变,合体字的各部分结合也不严,具体书写又有相当大的随意性,或分或合,或正或反相当灵活,往往因时因人而异。
”甲骨文虽然是一种成体系的文字,但它始终还是处于文字发展的初期,形体的稳定性和规范性不高,上述几例可见,甲骨文中存在省声,规律是将声旁的一部分进行省略。
二、商周金文的省声现象(一)部分省声如《高克尊》将“霸”省作“雨”,存其声之半。
关于汉字中形声字的研究报告范文English Answer:1. Definition of Morpho-Phonological Characters.Morpho-phonological characters, also known as shape-sound characters, are a type of Chinese character in which one component represents the meaning (semantic radical), and the other component represents the sound (phonetic radical). The semantic radical provides a clue to the meaning of the character, while the phonetic radical provides a clue to its pronunciation.2. Types of Morpho-Phonological Characters.There are two main types of morpho-phonological characters:Pictophonetic characters: These characters combine a pictograph (a picture-like character) with a phoneticcomponent. For example, the character "河" (river) combines the pictograph for water (氵) with the phonetic component "可" (ke).Ideophonetic characters: These characters combine an ideogram (a character that represents an idea) with a phonetic component. For example, the character "明" (bright) combines the ideogram for sun (日) with the phonetic component "莫" (mo).3. Formation of Morpho-Phonological Characters.Morpho-phonological characters are typically formed in one of two ways:By combining existing characters: The semantic radical and phonetic radical are taken from two existing characters. For example, the character "清" (clear) is formed by combining the semantic radical for water (氵) with the phonetic radical for a sound similar to "qing" (青).By creating new characters: In some cases, newcharacters are created specifically to represent morpho-phonological combinations. For example, the character "瓩" (kilowatt) was created to represent the combination of the semantic radical for electricity (电) and the phonetic radical for "qian" (千).4. Importance of Morpho-Phonological Characters.Morpho-phonological character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hinese writing system. They help to:Provide clues to the meaning and pronunciation of characters.Facilitate the learning of new characters.Distinguish between homophones (words that sound alike but have different meanings)。
关于形声字的研究报告作文500字
形声字是整个汉字的主体,研究汉字时,应该把其作为主要研究的对象。
本文即从众多学派、学者对形声字诸多方面的研究中,进行一个较为综合的述评。
本文共包括六个部分:第一章形声字的产生过程;第二章形声字的声旁表意功能;第三章部分形声字在现代汉字中的记号化;第四章形声字形旁表意功能;第五章形声字声旁表音功能;第六章结论。
形声字因其自身优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其在汉字中占据主体地位。
形声字具有声旁表意、声旁表音、形旁表意等特点,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形声字的一些功能也渐渐削弱,本文一一做了表述。
在汉字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表音的音符(声旁)和表意的意符(形旁)逐渐和整字失去了联系,变为记号,从而也就出现了记号字和半记号字的产生。
汉字的记号化研究,20世纪的40年代唐兰先生就有所表述,到80
年代裘锡圭先生对汉字记号概念第一次做了明确界定。
随着汉字研究的不断深入,现代学者们也对汉字记号化有了更深一步的研究,开始把量化研究引入到汉字的记号、半记号的领域中来。
形声字作为汉字的主体,它的记号化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无论是记号字还是半记号字。
在汉字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都会越来越多,这是汉字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人类文明的必然结果。
汉字的形声化特点,说明汉字是一种与时俱进、能适应现代化要求的古老而常新的文字。
形声字研究报告作文一、研究目的。
咱平时写字、认字的时候,老是碰到形声字。
感觉这形声字可神奇了,就想好好研究研究,看看它到底有啥奥秘。
二、研究方法。
我就从课本里、课外书上找了好多形声字,然后把它们分类,再仔细琢磨每个部分的意思,还问了问老师,跟同学们讨论了一下。
三、研究结果。
1. 啥是形声字呢?形声字就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字,一部分表示这个字的读音,叫声旁;另一部分表示这个字的意思,叫形旁。
比如说“材”这个字,“木”是形旁,因为这个字和树木、木头有关,“才”是声旁,大概表示读音。
不过有时候读音不是完全一样,就像“材”读“cái”,和“才”有点像,但又不完全相同。
2. 形声字的类型。
我发现形声字有好几种类型呢。
一种是左形右声,这是最常见的,像“河”,左边的“氵”表示和水有关,右边的“可”表示读音。
还有右形左声的,像“鸭”,右边的“鸟”表示它是一种鸟类,左边的“甲”表示读音。
另外还有上形下声的,比如“草”,上头的“艹”表示和植物有关,下头的“早”是读音相关的部分;下形上声的像“想”,下面的“心”表示这个字和心理活动有关,上面的“相”是读音的提示。
还有外形内声的,像“围”,外面的“囗”表示包围的意思,里面的“韦”是读音;内形外声的就比较少啦,像“问”,里面的“口”和说话有关,外面的“门”表示读音。
3. 形声字的好处。
形声字可太方便认字了。
咱要是碰到一个不认识的字,就可以先看看形旁,大概能猜出这个字是关于啥的。
比如说看到带“钅”的字,那很可能和金属有关,像“铁”“铜”“银”。
再根据声旁猜猜读音,虽然有时候读音不完全准,但也能给咱一个提示。
这对咱们学习生字可帮了大忙了。
而且,造字的人能想出形声字这种办法,真是太聪明了。
这就好像给每个字都编了个小密码,有意义的部分和读音的部分组合在一起,让字变得有规律可循。
4. 形声字的小“调皮”不过形声字有时候也会调皮捣蛋呢。
有些形声字的读音和声旁差得老远。
像“海”,声旁是“每”,但是读音可不一样。
形声字中省声问题研究综述
作者:吴丹
来源:《现代交际》2012年第02期
[摘要]“省声”是许慎在《说文》中分析汉字结构理论的一种条例,它主要是指某些形声字声符的部分形体的省减。
省声字在《说文》中所占比例不是很大,共有326个。
但是它所引起的争议和问题却比较多。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加以整理和概括,以期对于“省声”现象有全面的了解。
[关键词]省声的源流省声
[中图分类号]H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2-0051-02
在汉字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造字或用字的人为了追求汉字形体的整齐匀称与书写方便,把某些形声字的声旁省去一部分,这种现象叫做省声。
从古至今,关于“省声”的研究有很多,总的来说,主要观点有两种:一是对于“省声”现象不太赞同或反对,另外一种是批判性的接受。
下面本文将从“省声”的来源谈起,通过对这两种观点的分析探讨“省声”产生的原因。
一、“省声”的源流
我们先来看《说文》对于“贞”和“耿”两个字的说解:“贞,卜问也。
从卜贝以为蛰。
一曰鼎省声,京房所说。
”“耿,耳著颊也。
从耳,煌省声。
杜林说。
耿,光也。
从光圣省。
凡字皆左形右声,杜林非也。
”从以上对两字解释可以看出京房、杜林两个人曾经提出过省声、省形的说法。
而据记载,京房生活在汉宣帝时期,杜林是东汉光武帝时期的人,这两个人的时代远早于许慎。
从此,可以得知在东汉之前就有人研究省声、省形的问题。
进而可以推测至少是东汉时代(许慎之前)已经有人提出“省声”的概念,并用之解说文字。
在唐代,《说文》经过了一次较大的整理,即李阳冰对此书的勘定。
其书现已不存在,无法窥其全貌。
但我们仍能从《说文系传》的《祛妄》篇中约略地了解到李阳冰的省声说。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李阳冰对《说文》中的省声是既有否定,也有自己造的省声。
他是承认省声这种现象的,至于他的具体省声观就难以得知了。
宋元之际,研究《说文》较有代表性的是郑樵和戴侗。
这一时期主要的文字学家都承认省声现象的存在,甚至还有人把《说文》中非省声字说成省声字。
到了清代,“说文学”发展到一个研究的高潮,出现了“说文四大家”。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对“省声”的判定、原因、质疑、修改等都提出自己的见解,对后人研究省声影响很大。
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以阐述许慎的字义解说为主,故对于“从某声省”多依大徐本之旧,不加改易。
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中对许慎之说常有改订,把某些“既非会意”的字,往往改为省声,如“宋,居也。
从占,从木,读若送”,从八与从木会意。
王筠的《说文句读》明确提出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都
可以省,用来做形声字的声符,形声字一般不可以省。
并且他还对形声字可省的四种情况进行了归纳。
到了近现代时期,文字学家们对于“省声”的认识也是存在分歧的,主要是怀疑与批判两种,下面具体论述。
二、对“省声”的怀疑
唐兰先生在他的《古文字学导论》中提及省声时说:“《说文》里常讲到省形或省声,但往往是错误的,因为凡可以称省,一定原来有不省的字,而《说文》里所说,大都不合这个原则。
”[1]在他的另一部书《中国文字学》对省声论述更为详细。
他说:省变本是文字演化里,应有的一种现象,凡是省文,一定原来有不省的写法,可是《说文》里的省,却不一定如此,往往不省就不成字。
并且他认为:省声字凡是无不省之形的,都是错的,并且举出段、严、王之说为证。
段玉裁怀疑许氏的省声,严可均、王筠认为某些省声字错误,这是事实。
但是,省声字凡是无不省之形的,都是错的。
这一论点三家无一家提出,但唐兰先生的观点给后来研究省声的人影响很大。
我们认为他的观点有点绝对化,不完全符合文字发展的客观规律。
梁东汉先生在《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一书中认为:“《说文》所收的省声字,不但…多有可疑‟,而且大部分都不是什么…省声‟字。
”[2]姚孝遂先生在《许慎与说文解字》一书中更断言:“《说文》凡言省声,十之八九是不可靠的。
”[3]看来,他们对“省声字”否定的较多,承认的很少。
经本植先生在《古汉语文字学知识》一书中也提出:“形声字声符可省略一部分,这是汉字使用和发展过程中的事实。
但是许慎所说的…省声字‟有许多是不可信服的。
”[4]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关于省声的研究大都固定在对《说文》里省声现象的分析与批判,他们对“省声字”主要持否定的态度,甚少赞同。
但从他们的论述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他们对省声现象的客观存在还是予以肯定的。
三、对“省声”的批判接受
从众多的文献及论文资料来看,对于“省声”的批判接受是占据主导地位的观点。
比如,中国知识资源总库里关于“省声”研究的论文有将近三十篇,其中,大部分的论文都是持这一观点并以此为基础对“省声”进行分析。
如:李敏辞的《“省声”说略》、吴东平的《〈说文解字〉中的省声研究》、何九盈先生的《〈说文〉省声研究》等。
陈梦家先生在《中国文字学》一书中,提出“省声”和“读若”“某声”“读若某同”同样是标音的一种方式并举例说明同声符的字在读音上是有区别的,“可见省声亦是声读的比况”。
同时他承认“省声与亦声,历来的传写本都有伪易增夺,必须经过一番校勘的工夫”。
持同样观点的还有朱德熙,在《说省声》一文说:“省声者,所以训一字之声读也”。
[5]
裘锡圭先生在《文字学概论》一书中把省声字分为三类:一类是把字形繁复或占面积太大的声旁省去一部分;一类是省去声旁的一部分,空出的位置来安置形旁;一类是声旁和形旁合用部分笔划或一个偏旁。
他一方面承认了形声字的存在,同时也提醒说:“虽然省声字是一种
并不罕见的现象,我们对《说文》里的关于省声的说法却不能随便相信。
”他把错误的省声字也分为三类;一类是错析字形。
如“监”字等;一类是把一般的声旁错认作经省略的声旁。
如“恒”字;一类是把甲字的省声说成乙字省声,如“殇”字。
车先俊先生的《〈说文〉省声字研究》一文从分析省声的原字入手,发现两条规律,一是省作声的原字有独体的象形、指事字,也有合体的形声、会意字,但分布数量有别;二是省声时有的为规律省,有的为割裂省。
同时,对大徐本的326例省声字进行了正误考辩,分出四种类型:一为完全可信例,二为基本可信例,三为错误例,四为存疑例。
最后明确提出省声字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不能盲信书,应对其持批判吸收的态度。
何九盈先生的《〈说文〉省声研究》一文指出“省声”大概有310条,其中,有158条是不可信的,并从四个方面分析其不可信的原因,也是对“省声”采取了批判的态度。
四、结语
综上,可以看出,各家对“省声”的看法不尽相同,这显然与其出现的原因有关。
裘锡圭先生认为是“造字和用字的人,为追求字形的整齐匀称和书写方便,把某些字的声旁省去了一部分。
”[6]黄德宽先生在《汉字理论丛稿》一书中提出:“简化律造成省形、省声。
简化是汉字形体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简化的根本目的是将繁复的形体变得简易些,以利于使用。
”[7]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在此不做一一论述。
我们认为,作为文字演变过程中的一种现象,我们对于“省声”的理解不应局限于许慎的《说文》,应从更多的文献中加以考证,以达到对“省声字”的正确认识。
【参考文献】
[1]唐兰.古文字学导论[M].济南:齐鲁书社,1981.1.
[2]梁东汉.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59.2.
[3]姚孝遂.许慎与说文解字[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1.
[4]经本植.古汉语文学知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4.9.
[5]陈梦家.中国文字学[M].北京:中华书局,2006.
[6]裘锡圭.文字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7]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