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 KIBS嵌入对中国制造业贸易竞争优势的促动效应 汪琦 国际商务研究 2013

2 KIBS嵌入对中国制造业贸易竞争优势的促动效应 汪琦 国际商务研究 2013

2 KIBS嵌入对中国制造业贸易竞争优势的促动效应 汪琦  国际商务研究  2013
2 KIBS嵌入对中国制造业贸易竞争优势的促动效应 汪琦  国际商务研究  2013

KIBS是指知识密集型服务业(Knowledge 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具有顾客专业化、雇员知识化、高增值性、手段高科技性等特征。随着产业的不断分化和价值链的延长,现代生产出现了个性化、专业化和消费者定向的趋势,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已不在产品本身,而在于随着产品出口的一揽子服务业,尤其是知识型服务(K I B S )。K I B S 作为高级要素嵌入生产过程对制造业国际竞争优势的形成和出口贸易绩效的改善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对KIBS的概念定义和分类并没有统一,本文结合中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 B /T 4754—2002)和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JC/Rev,),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分为金融保险、信息通讯服务、科学研究、综合技术服务与商务服务(1997年前的中国投入产出表把商务服务融入到综合技术服务业中,所以本文把这两个产业并在一起研究)。由于KIBS在发达国家产业发展和国际竞争中所起的作用日益明显,所以,KIBS的嵌入式服务对制造业贸易绩效的影响得到了较大的关注,但中国学者在此方面的研究非常少,所以,本文重点分析中KIBS 嵌入对中国制造业贸易

竞争优势的促动效应

汪 琦1 William Wei 2

(1.宁波大学商学院, 浙江 宁波 315211;2. 麦科文大学亚太研究院,加拿大 阿尔伯塔 埃德蒙顿)摘 要:随着产业的不断分化和价值链的延长,知识密集型服务业(KIBS)嵌入对制造业的

贸易竞争优势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面板矫正标准误差(PCSE)模型实证

中国KIBS对制造业贸易竞争优势带来的复杂效应。从整体KIBS对中国制造业贸易竞

争优势的促动效应看,KIBS只对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具有较大的正面促动效应,对资

本密集型制造业几乎没有影响,而对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反而具有明显的负作用。

从具体KIBS看,科学研究服务和信息通讯服务业对制造业贸易竞争优势具有明显的

正向带动作用,金融服务业的发展对不同要素密集度制造业的贸易竞争优势具有非

对称性的影响,而商务服务则对各种要素密集度制造业的贸易竞争优势都具有明显

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KIBS;贸易绩效;促动效应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894(2013)03-0016-10收稿日期:2013-02-20。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贸易竞争力的互动机制及政策取向——基于创新视角”

(项目编号:08JD790003)和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全球性经济衰退背景下浙江现代制造业与

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研究”(项目编号:09CGYD002Z0)。作者简介:汪琦,女,经济学博士,宁波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William Wei(魏小军),男,经济学博士,加拿大麦科文大学亚太研究院院长,研究方向:国际经济及国际商务。

2013年 5 月 国际商务研究 May 2013总第34卷第191期 GUOJI SHANGWU YANJIU Vol. 34 No. 191

国整体KIBS与细分KIBS对不同要素密集度制造业的贸易竞争优势所带来的复杂而极为差异的促动效应,并对此进行了详细分析。

一、文献回顾

Markusen(1989)[1]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作为中间产品引入D-S模型并扩展到多国市场,他认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本身具有报酬递增的特性,当作为中间品投到制造业时,能使制造业效率提高和交易成本下降。F a g e r b e r g(1995)[2]发现,直接R&D与间接R&D(来自于生产性服务业的技术溢出)都对贸易竞争优势起了明显的作用,但间接R&D的作用是直接R&D的两倍。M a r r e w i j k(1997)[3]把生产性服务业(主要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他认为,这种新的生产要素改变了一国的要素禀赋状况,也使一国制造业的贸易竞争优势和国际分工状态得以改善。Antonelli(1998)[4]认为计算机信息服务和商业服务等作为知识信息密集型产业,是其他产业的战略性投入品。另外,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质量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成分。Windrum和Tomlinson (1999)[5]在D-S模型的基础上,构造一个劳动力生产函数,以英国、荷兰、德国和日本为样本,通过实证得出结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高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有重要的正面效应,但对低技术产业则效果不明显。后来,Francois - W rz (2007)[6]、Wolfmayr(2008)[7]等人实证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从中国的研究看,关于对外贸易、K I B S与制造业国际竞争力间的关系很少有研究。顾乃华和夏杰长[8]曾就对外贸易与制造业投入服务化的经济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他们认为,在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的背景下,制造业为了提高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会倾向于充分利用劳动力要素便宜的优势提升制造环节的竞争力,更少借助投入服务化提高增加值率。

二、中国KIBS嵌入制造业的分析

本文用制造业中间品投入中KIBS的比重来反映KIBS对制造业的嵌入式服务。制造业的中间投入包括物质投入、生产性服务投入(包括KIBS)和非生产性服务投入3部分。KIBS占制造业中间投入的比重越大,说明制造业对KIBS的依赖越深,从而K I B S对制造业发展的影响就越大。根据中国投入产出表①,计算出历年制造业中间投入中KIBS的比重。

由表1和表2可见,中国制造业中间投入品中,KIBS所占的比重并不大,历年的比重都不超过5%,并且上下反复,没有呈现出稳定增长的态势,表明一定程度上两者呈现出独立发展的态势,制造业的发展更依赖于制造业本身和运输、商业等一些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从中也反映出制造业一定程度上出现了“逆知识型服务化”趋势。

① 由于中国投入产出表只编制到2007年,所以,本文实证的时间区间选为1992~2007年间。

表1 历年制造业中间投入中KIBS所占的比重(万元,%)

年份

199219951997200220052007

产业

制造业全部中间投

246,352,600606,368,116 745,374,332 1,050,469,032 2,152,888,6473,544,679,766入

KIBS对制造业的

12,089,08214,718,44824,219,316.2788 48,231,409101,603,495 130,747,653 中间投入

制造业中间投入中

4.91 2.43 3.25 4.59 4.72 3.69 KIBS所占的比重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投入产出表计算。

表2 历年制造业中间投入中细分KIBS所占比重(%)

年份

199219951997200220052007

产业

信息通讯服务0.05 0.02 0.03 0.06 0.09 0.27

科学研究0.01 0.31 0.78 1.17 1.13 0.50

综合技术服务及商务服务0.50 0.54 0.92 1.82 2.39 1.39

金融保险服务 4.35 1.43 1.51 1.53 1.10 1.53 资料来源:同表1。

从具体年份看,1992年是制造业中间投入中K I B S所占比重最高的一年,这是由于当年中国经济发展过热,制造业投资过大,对金融需求过旺,造成中间投入中金融所占的比重极大而导致的,反映了当时制造业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高度依赖。到1995年,经过3年治理整顿,银行紧缩银根,制造业中间投入中金融服务业所占比重由4.35%急速下降到1.51%,造成总体K I B S在制造业中间投入中所占的比重也急剧下降,但信息通讯服务、科学研究、综合技术服务和商务服务所占的比重都有较大幅度上升。1997年,随着计算机运用的普及和互联网的逐步兴起和使用,中国信息服务业开始大力发展,制造业对信息服务业的需求逐渐增强,由此在制造业中间投入中,信息通讯服务的比重增加了一倍,而综合技术及商务服务的比例更是大增,超过了金融业,成为当年在制造业中间投入中所占比重较大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2005年,中国经济增长有所放慢,制造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下降造成中间投入中金融的比重进一步下降,但信息通讯服务、科学研究和商务服务(包括综合技术服务)的比重继续上升,尤其是综合技术服务和商务服务的比重超过2%。但2007年由于受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制造业对科研、综合技术服务及商务服务的需求下降,造成这些产业在制造业中间投入中所占的比重都大幅下降,唯有信息通讯服务的比重继续上升。

三、实证分析

1.模型选择该模型由波斯纳(1961)提出,经索特(1981)、克鲁格曼(1985)[9]等人进一步完善后被大量运用于分析国际贸易问题。其认为,国家和产业间的技术差异通过影响成本变量继而影响贸易竞争优势和贸易竞争优势,本文假定决定专业化分工和贸易竞争优势的因素有技术差距和传统的成本变量。在此处,

技术来自于两方面,一是制造业本身的研发投入,也为直接技术投入;二是通过KIBS中间性投入形成的间接技术投入,间接技术投入是通过影响制造业的效率进而间接影响贸易竞争优势。由此,得到模型如下:

0123n t LnRCA L Rd LnWage LnRKIBS ββββμ=++++ (1)

012345n LnRCA L Rd LnWage LnTser LnRser LnTBser

ββββββ=+++++6t LnFser βμ++ (2)

模型(1)反映了总体KIBS对制造业贸易竞争优势的促动效应。

模型(2)反映了细分KIBS各具体产业对制造业贸易竞争优势的促动效应。其中,0β表示常数或截距,RCA 表示制造业出口显性优势指数,Rd 表示各制

造业的研发投入额,代表其技术创新能力,RKIBS 表示K I B S 在制造业中间投入中

所占的比重,Wage 表示各制造业年平均工资,代表成本对制造业贸易竞争优势的影响,Tser 表示信息通讯服务业在制造业中间投入中所占的比重,

Rser 表示科学研究服务业在制造业中间投入中所占的比重,TBser 表示综合技术服务及商务服务在制造业中间投入中所占的比重,

Fser 表示金融及保险服务在制造业中间投入中所占的比重,t μ=扰动误差项,用以测度其他没有考虑进去的变量扰动,1β、2β、3β、4β、

5β和6β为待估参数向量。 2. 数据选择

(1)贸易竞争优势。本文采用显性贸易竞争优势指数。该指数剔除了国家总量波动和世界总量波动的影响,可以较好地反映一个国家某一产业的出口与世界平均出口水平比较来看的相对优势,侧重一国产业的贸易竞争优势。

(/)

/ (/)ij ij i j RCA X X W W =式中,ij RCA 代表i 国(地区)

j 产品的显性贸易竞争优势指数,ij X 代表i 国

(地区)对世界市场出口j 产品的出口额,i X 代表i 国(地区)对世界市场的总出口额,j W 代表世界市场j 产品的出口额,W 代表世界市场产品的总出口额。本文所有贸易出口数据来自于1992~2007年联合国国际贸易网站。①

(2)KIBS对制造业的嵌入式服务。用制造业中间投入中KIBS所占的比重来表示KIBS对制造业的嵌入式服务,另外也反映了制造业对KIBS的依赖。该比重越大,说明制造业中间投入知识型服务化的趋势越明显,制造业发展对KIBS的依赖越大。 本指标数据来自于1992~2007年相应年度的《中国投入产出表》。

(3)劳动成本。考虑到劳动成本是构成制造业成本的核心部分,同时也是决定中国制造业贸易竞争优势的关键性因素,本文用各制造业相应年度的平均工资表示① 由于统计数据口径标准不同,本文参照宋泓、柴瑜对ISIC V3与SITC V3的转换方法,对产业进行了调整后得出。参见:宋泓,柴瑜. 三资企业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对外贸易视角的实证分析. 管理世界, 1999, (6)。

劳动成本。相应数据来自1992~2007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

(4)技术能力。由于R&D投入是进行技术创新的前提与基础,是决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用制造业R&D经费投入总额表示各制造业进行研发的规模和能力,进而分析技术创新能力对贸易竞争优势的影响。R&D投入额来自于1992~2007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鉴于数据的可得性与可比性,我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加工业、纺织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制品业、塑料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和其他制造业。

3. 模型检验与实证分析为了减弱异方差性和异常值的影响,本文对所有的变量均取对数,这样方程(1)和方程(2)衡量的是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间的弹性关系。

首先,为了防止伪回归的出现,运用相同根单位根检验L L C(L e v i n-L i n-C h u 统计量)、不同单位根检验A D F(A D F-F i s h e r C h i-s q u a r e统计量)和P P(P P-F i s h e r C h i-s q u a r e统计量)3种方法对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数据平稳,不存在单位根。其次,模型(1)和模型(2)的VIF 检验说明不存在明显的共线性问题,在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中进行选择。Hausman 检验结果表明固定效应估计(FE)优于随机效应估计(RE)。另外,由于总体样本容量不是很大,而数据属于短而宽型数据,横截面个数大于时序个数,考虑到行业之间的差异性,权数选择按截面加权(cross-section weights)的方式,表示允许不同的截面存在异方差现象。估计方法采用PCSE(Panel Corrected Standard Errors,面板校正标准误)。因为该模型可以有效处理复杂的面板误差结构,如同步相关、异方差、序列相关等,在样本量不够大时尤为有用。实证结果如表3、表4所示。

四、结果分析

(一)KIBS对全体制造业贸易竞争优势的促动效应

(1)1992~2007年间,中国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每下降1%,非常明显地带动R C A指数上升0.233%;制造业本身的研发投入每增加1%,带动R C A指数上升0.145%,这表明中国总体制造业贸易竞争优势的形成与劳动力成本呈现出明显的负相关性,与制造业本身的技术研发有明显的正向关联,而KIBS作为中间投入对中国整体制造业的贸易竞争优势几乎没有任何明显的促进效应。

表3 面板矫正标准误方法全样本的回归结果(FC模型)LnEx 模型(1)

模型(2)0β0.518 **(0.226)

2.042 **(0.864)n L Rd 0.145 **(0.069)

0.077(0.081)LnWage 0.088

(0.069)

LnWage -0.233 ***(0.079)

-0.337 **(0.163) LnRser /

0.039 **(0.019)LnRser /

0.085 *(0.049)LnTBser /

-0.110 *(0.061)LnFser /

-0.078(0.075)R2 =0.851

0.850F-statistic =15.352

16.502D-W:

1.576 1.663注: *** 、** 、* 分别代表1%、5%和10%的水平上的显著性。括号内的数据为系数的标准差。结果来自EVIEWS6.0。

表4 面板矫正标准误方法分行业的回归结果(FC模型)

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

技术密集型产业LnEx 模型(1)模型(2)模型(1)

模型(2)模型(1)模型(2)0β0.290 **(0.104) 2.704 *(1.326) 2.981 **(1.076)

8.270 *(2.822) 1.338 *(0.676)-3.412 ***(0.972)n L Rd 0.099(0.085)0.050(0.071)0.374 **(0.169)

0.129(0.146)0.171 **(0.053)0.208 **(0.079)LnRKIBS -0.275 **(0.102)/-0.090

(0.321)

0.101 **(0.042)/LnWage -0.262 *(0.138)-0.301 **(0.145)-0.907 ***(0.297)

-1.004 ***(0.296)-0.009(0.089)0.202(0.140)LnTser /0.117 **(0.051)/

0.195 *(0.100)/0.053 *(0.026)LnRser /0.138 *(0.075)/

0.659 ***(0.133)/0.077 *(0.047)LnTBser /-0.313 ***(0.109)/

-0.562 ***(0.166)/-0.044(0.035)LnFser /0.051(0.115)/

-0.558 **(0.210)0.235 ***(0.068)R2 =0.8870.8960.811

0.9300.9200.974F-statistic 22.09019.33811.089

10.63132.85867.166D-W: 1.641 1.853 1.574 2.324 1.548

1.575注: *** 、** 、* 分别代表1%、5%和10%的水平上的显著性。括号内的数据为系数的标准差。结果来自EVIEWS6.0。

(2)从具体K I B S行业看,LnRser每增加1%,能使制造业R C A指数提高0.085%,说明科学研究服务对中国整体制造业贸易竞争优势有明显的促动效应。尤其应当注意的是,当把科学研究服务业的中间投入与制造业自身研发放在一起实证分析时,前者对制造业贸易竞争优势的促动效应远比后者明显。LnTser每上升1%,带动R C A指数上升0.039%,表明迅猛发展的中国信息通讯业也极大地促进了制造业贸易竞争优势的提升。从商务服务业(包括综合技术服务)看,TBser每上升1%,RCA反而下降0.110%,两者呈现明显的负向关系。金融服务业作为中间投入对制造业整体贸易竞争优势的形成没有明显的促进或抑制效应。

(二)KIBS对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贸易竞争优势的促动效应

(1)从劳动密集型产业看,1992~2007年间,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人工成本每下降1%,非常明显地带动RCA指数上升0.262%,而KIBS占制造业中间投入比重每增加1%,反而使劳动密集型产业的RCA指数下降0.275%,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本身的技术研发与其贸易竞争优势的形成没有显著相关性。由此说明,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贸易竞争优势的形成绝对来自于成本优势,与自身的技术研发没有显著关系,而KIBS作为中间投入更是对劳动密集产业的贸易竞争优势有显著的负面影响。

(2)从具体K I B S行业看,LnRser每提高1%,促进制造业R C A指数提高0.138%;LnTser每提高1%,带动R C A指数提高0.117%,说明科学研究服务与信息通讯服务对中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贸易竞争优势具有明显的促动作用。但是,LnTBser每增加1%,则使RCA指数下降0.313%,表明综合技术服务与商务服务反而对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贸易竞争优势有非常明显的消极作用。金融保险服务对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贸易竞争优势没有明显的影响。

(三)KIBS对资本密集型制造业贸易竞争优势的促动效应

(1)从资本密集型产业看,1992~2007年间,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的人工成本每下降1%,非常明显地带动制造业RCA指数上升0.907%,说明低廉的劳动成本依然是中国资本密集型制造业贸易竞争优势形成的重要因素。资本密集型制造业本身的技术研发投入每增加1%,使RCA指数上升0.374%,可见技术研发对中国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的贸易竞争优势也有明显的正面影响,但KIBS的嵌入式服务则对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贸易竞争优势没有明显的带动作用。

(2)从具体K I B S行业看,对中国资本密集型制造业贸易竞争优势具有明显促动效应的依然是科学研究服务与信息通讯服务。科学研究服务占制造业中间投入比重每增1%,促进资本密集型产业RCA指数提高0.659%;而信息通讯服务业占制造业中间投入比重每提高1%,带动资本密集型产业RCA指数提高0.195%。但是,综合技术及商务服务业在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中间投入所占比重每增1%,则使资本密集型制造业RCA指数下降0.558%。当金融服务业所占比重每增加1%,则同样使资本密集型

制造业RCA指数下降0.56%,可见金融服务业、综合技术及商务服务业作为中间投入反而阻碍了资本型密集型产业贸易竞争优势的获得和提高。

(四)KIBS对技术密集型制造业贸易竞争优势的促动效应

(1)从高技术产业看,1992~2007年间,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本身的研发投入每增加1%,非常明显地带动RCA指数上升0.171%,而KIBS占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中间投入比重每增加1%,使技术密集型产业的RCA指数上升0.101%。劳动力成本则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贸易竞争优势的关联性不明显,说明中国技术密集型制造业贸易竞争优势的形成更多地与自身直接的研发投入及来自于KIBS的间接研发溢出有密切关系,而与劳动力成本关系不明显。

(2)从具体K I B S行业看,对中国技术密集型制造业贸易竞争优势影响最明显的是金融服务业、科学研究服务及信息通讯服务。LnFser、LnRser和LnTser每增加1%,则分别使技术密集型制造业RCA指数上升0.235%、0.077%和 0.053%。但是,综合技术和商务服务业对技术密集型产业贸易竞争优势没有明显的促动作用。

五、实证结论

(一)从整体KIBS看,KIBS对中国整体制造业贸易竞争优势并没有明显的促进效应

中国整体制造业还是以较低价格的生产要素和自身研发投入取得了某些低端技术并形成一定的贸易竞争优势以参与国际分工,嵌入全球价值链,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对KIBS的依赖性不大,并一定程度上呈现出“逆KIBS”的趋势,这与发达国家的实践有一定的差距。

从KIBS对不同要素密集度制造业贸易竞争优势的促动效应看,随着制造业出口产品服务密集度的增加,KIBS对资源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如食品制造、纺织品,服装,皮革等行业产生显著的消极影响,这点与OECD国家的实践有相同之处。KIBS 对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的贸易竞争优势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这是由于资本密集型制造业本身具有生产链长、辐射大、技术强度中等的特点,这些特点加重了KIBS对其效应的复杂性和模糊性。由于各具体KIBS对资本密集型行业产生了不同方向的和力度的效应,这些效应相互补偿抵消,从而使整体K I B S对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效应不明显。KIBS对技术密集型产业贸易竞争优势的形成有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这验证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高技术制造业的中间性投入所产生的技术知识的溢出,对技术密集型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起了重要的发射机作用,从而明显促进技术密集型制造业贸易竞争优势的形成和贸易竞争优势的改善。

(二)从具体KIBS产业看,不同类型的KIBS对制造业贸易竞争优势产生了极富差异性的效应

科学研究服务对制造业贸易竞争优势的拉动作用最为明显,甚至超过了制造业本身的研发投入带来的促进效应,这也验证了知识型服务业的间接R&D对制造业贸易竞争优势的促动效应大于直接R&D的作用。

信息通讯服务业对制造业贸易竞争优势的促进效应也很明显,这说明通过信息技术服务对中国制造业的改造和提升,使制造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产品开发的过程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对制造业的出口绩效和贸易竞争优势产生了良好的效应。

金融保险服务业对制造业贸易竞争优势的促进效应较为复杂: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几乎没有任何影响,对资本密集型产业有明显的负作用,但对高技术制造业贸易竞争优势的正面促进效应非常显著,这说明中国金融服务业的发展对不同要素密集度制造业的贸易竞争优势具有非对称性的影响。由于中国金融政策扶持更多向高技术产业倾斜,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更能通过金融发展过程中所实现的金融功能改善和提升而更多获益,从而形成和强化贸易竞争优势。但劳动密集型行业并没得到金融服务的支持,其贸易竞争优势更多来源于中国经济的二元结构所形成的劳动力低廉的成本。资本密集型产业是真正高外部融资的产业,但金融业服务业反而阻碍了其贸易竞争优势的形成,说明金融融资成本高,不能使资本密集型产业享有及时和充分的金融服务,增加了这些制造业的交易成本,最终使我国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贸易竞争优势无法得到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值得关注的是综合技术服务与商务服务(主要是商务服务)对制造业贸易竞争优势的形成有明显的消极影响。商务服务业包括企业管理服务、法律服务、咨询与调查、广告业、知识产权服务等众多的服务,其专业化程度都比较高。由于传统行政理念及大包大揽的做法,导致我国商务服务市场化、产业化发育不良,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企业以中小规模为主,资源相对分散,服务水平与创新能力较低,很难适应中高端市场需求,在竞争中只能承接附加值较低的低端服务业务。由此,商务服务业的嵌入对中国制造业贸易竞争优势反而造成了明显的负面影响,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Markusen, James R. Trade in Producer Services and in Other Specialized, Intermediate Inputs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9, (85).

[2] Fagerberg, J. User-Producer Interaction, Learning and Comparative Advantage[J]. 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5, (19-1).

[3] Marrewijk, C., Stibora, J. Producer Services,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Patterns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97, (42).

[4] Antonelli, C.Localizad Technological Change, New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 the European Evidence [J]. Journ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 1998, (8).

[5] Windrum, P., Tomlinson, M. Knowledge-Intensive Services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 Four

Country Comparison[J].MERIT Research Memorandum, 1999, (11-3).

[6] Francois, J., W rz, J. Producer Services, Manufacturing Linkages, and Trade[R].FIW-Working Paper, 2007,

(2).

[7] Wolfmayr, Y. Producer Services and Competitiveness of Manufacturing Exports [R]. Vienna, FIW Research

Report, 2008.

[8] 顾乃华, 夏杰长. 对外贸易与制造业投入服务化的经济效应——基于2007年投入产出表的实证研究[J]. 社

会科学研究, 2010, (5).

[9] Krugman, P. “A Technology-Gap” Model of International Trade [C], in: Jungenfelt, K. and Hague, D. eds.

Structural Adjustment in Developed Open Economies. Macmillan, London,35-49.

The Effects of Knowledge 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 on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Sector

WANG Qi William Wei

Abstract: As advanced elements, KIBS are embedded in the production 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shipp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manufacturing. This paper uses panel corrected standard error (PCSE) method to analyze the complex effects of Chinese KIBS on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manufacturing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Chinese KIBS have obvious negative impact on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labor-intensive industries; while they have very significantly positive promoting effect on that of technology-intensive manufacturing; at the same time, they almost have no effect on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capital-intensive manufacturing. In addition, each KIBS sector has different effects on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manufacturing. Scientific research service and telecommunications &computer information services have significantly positive impact on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manufacturing. Financial service has asymmetric effects on different kinds of industries. As for business services, it has obvious negative impact on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all types of manufacturing.

Key words: KIBS; trade performance; promoting effect

当前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当前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者:李士梅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经济学院,长春,130021 刊名: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年,卷(期):2004(12) 被引用次数:15次 参考文献(4条) 1.王晓晔;陶正华WTO竞争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国社会科学 2003(05) 2.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影响"中国制造"的八个问题 2003 3.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 1969 4.中国工程院《新世纪如何提高和发展我国制造业》课题组新世纪的中国制造业 2003 引证文献(15条) 1.林玉伦中国制造业现状与国际比较研究[期刊论文]-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3) 2.庞文英浅谈我国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期刊论文]-物流工程与管理 2009(11) 3.解晶.何桢在对外贸易中"中国制造"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农机化 2009(3) 4.余晓娟中国制造业现状分析及对策[期刊论文]-现代商业 2009(17) 5.董达善.俞浩中国制造业现状及发展研究[期刊论文]-上海经济研究 2008(9) 6.何哲.孙林岩.李刚中国制造业发展战略的研究评述和展望[期刊论文]-科学学研究 2008(z1) 7.赵忠华新兴装备制造业科技投入机制研究[期刊论文]-科技管理研究 2008(4) 8.宫俊涛.孙林岩.杨洪焦.李刚区域制造业发展策略的选择研究——以关中制造带为例[期刊论文]-中国机械工程2007(23) 9.陈勇.倪卫红基于物流系统优化的制造企业流重组研究[期刊论文]-商场现代化 2006(34) 10.蒋勇.冷德穆我国成为世界制造强国对策研究[期刊论文]-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5) 11.李燕发展第三方物流促进武汉制造业[期刊论文]-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2) 12.张彩玲走出"中国制造"的困惑[期刊论文]-经济与管理 2005(7) 13.唐莹莹中国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实证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 14.曾驭然企业家社会关系对制造业企业创新和绩效的影响——以珠江三角洲为例[学位论文]博士 2005 15.吴祥友制造业全球化发展的模式与机制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4c17875689.html,/Periodical_zycjdxxb200412013.aspx

市场竞争优势的来源和演变外文原文

市场竞争优势的来源和演变外文原文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its Sources in an Evolving Market Apostolos D. Zaridis Department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Aegean University, Chios, Greece Abstract. In a continuously altered and evolving Market, as is the food manufacturing market, the main and long-lasting objective of firm that is the imization of its wealth and consequently the continuous remaining in profit regions, appears that it is possible to be achieved via the obtainment and maintenance of diachronically long-term competitive advantage, which it will render the firm unique or leader force in a inexorable competition that is continuously extended in a globalized market. Various definitions and different regards are developed in regard to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the way with which a frnn it is possible, acquiring it, to star in the market in which it is activated. As result of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a frnn comes the above the

中国制造的利弊分析

中国制造的利弊分析 苟琦 (西安翻译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710105) 摘要:近十年来,我国外贸出口大幅增长,开始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显示出国际竞争力。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的产品遍及全球,其中玩具占世界市场的70%、自行车占60%、鞋占50%,微波炉占50%、个人电脑占2/5、电视机和空调占1/3及冰箱占20%。我国正在重演亚洲发达国家和地区曾经走过的发展之路,即凭借低成本优势承接世界制造业的产业转移,如日本、韩国的电子产品、重型装备、汽车、造船等产业都曾在世界上获得了很大的竞争优势。本文从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分析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优势。 关键词:我国制造业产业升级优势困境 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分析 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是从多层次和多构面的角度,分析一个国家赢得某些产业竞争优势的原因,在层次上,它包括国际、国家、产业和企业;在构面上,历史、文化、经济、科技、信息、管理等等无不涉及,其核心是所谓的“钻石体系”理论。波特认为,一产业在某一国家内产生优势地位的原因来自下列四组关键因素:生产因素;需求状况;相关和支持产业;企业战略组织和竞争。波特同时也认为,一国特定产业的发展及其竞争优势又受“机遇”与“政府”因素影响,“政府”因素所带给产业的影响可正可负,此点对于政府产业政策制定应有重要涵义。 下面就根据“钻石体系”理论来分析我国能在制造产业上获得的国际竞争优势。 生产因素优势

从生产因素方面来看,我国具备低成本制造的要素。首先,人力资源充足,人力成本低。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可以源源不断地为城市提供低成本的低技术产业工人。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工人的平均收入等于美国工人的1%。经过20多年的发展,到2002年和2003年的时候,美国制造业工人的平均时薪为21.11美元,而中国只有64美分。这跟我国长期的贫穷,特别是城乡隔绝造成大量农村劳动力滞留在农业是分不开的。这一项是发达国家制造业难以逾越的。同时,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的数量连年大幅增长,这对我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尤为重要,因为我国制造业不仅有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还要有高附加值的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其次,我国民营经济已经完成了最初的原始积累,也吸引了大量的外资,资本资源也相对充足。最后,我国政府自改革开放以来就重视基础设施建设,高速公路、电信设施、电力建设等在发展中国家是最先进的,这对整个经济的发展,当然也包括制造业的发展起到了最基本的支持作用。 国内需求优势 从国内需求来说,我国作为具有10多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国内需求旺盛,且发展潜力巨大。2004年中国GDP占到全球总量的4%,居世界第六;按平价购买力算,占全球总量13%,居第二位。2001-2003年中国GDP增量占全球增量的1/3,我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量大国。我国正在经历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需要建设大量的基础设施。城市人口面临人均收入跨过1000美元关口的消费升级,消费正从温饱型向享受型和发展型过渡,对房地产、汽车、数码电子等的需求旺盛,同时,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村对家用电器等大件产品的需求也不断增长。我国的内需完全可以支持某些制造业的发展。

中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凭借丰富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在制造业产业链中占据了一席之地。随着中国制造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日益增强和市场占有率日益扩大,许多国家处于对本土制造业的保护角度,开始采取不同手段对中国制造的产品进行抵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受我国资源优势可替代性高、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和科技含量低等因素的影响,加之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我国制造业未来发展的竞争力和稳定性难以有效保障。本文以我国制造业发展目前的发展情况、存在的问题为分析基础,探讨了进一步发展的条件与制约因素,最后对提高中国制造业发展水平的战略思维提出了一些浅显的见解。 关键词:制造业劳动密集创新能力品牌战略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及时抓住经济全球化发展之初的大好机遇,充分发挥劳动力、士地、资源的低成本比较优势,主动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制造业转移,通过出口以及相应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到2009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2.2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出口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9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正逐步发展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 同时也要看到,当前我国制造业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值的非核心部件加工制造和劳动密集型装配环节,在全球产业链上处于中低端,制造业“大而不强”的问题十分突出。怎样推进中国从“世界加工厂”向真正的“世界工厂”转变,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增强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与稳定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情况 何晓刚在《中国制造业发展问题浅析》(2010)中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和制造业发展中的能源问题三个角度进行了简单介绍,指出随着人力资源与数量的调整,劳动密集型产业亟待变革;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态势良好;能源利用率低、环境问题突出。何晓刚的分析能够从整体上清楚的说明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但分类比较单一,无法从多层面角度进行剖析。 张杨等学者在《浅谈中国制造业的转型之路》(2009)中从以下几个特征概括分析了中国制造业的结构:从空间布局特征看,中国制造业的区域结构从整体上呈四分天下的格局,包括环渤海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中西部的其他地区,其中以前三大区域聚集的中国制造为主要力量;从产业结构特征看,中国制造业门类比较齐全,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轻工业、重工业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其中传统的纺织业、金属加工制品业,新兴的电子通信、电器机械等7个产业已经成为制造业主体;从产权结构特征看,以温州、东莞、顺德等地方的民营企业数量最多;以海尔、长虹等集团公司为代表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平均资产规模最为突出;就产值规模来说,民营企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外资企业平分秋色;从优势特征看。我国制造业优势主要集中在资源、劳动力成本、生产能力、市场潜力方面,而在研发能力、工艺水平、品牌建设和增值服务能力方面的竞争优势还很弱。

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成就的最突出表现之一,是形成了规模巨大的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生产能力。“中国制造”成为最重要的世界经济现象之一,它不仅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国内经济状况和国际经济地位,而且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全球经济以至世界各国消费者的生活。中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巨大发展和世界性影响,基于其国际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同时,中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正在和将会遇到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其中有些问题是对中国工业发展以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挑战。本章作者从1995年起,组织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一个研究组对中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持续的研究。本章是最近完成的若干研究项目所获得的一些分析结论和讨论意见。 一、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地位 自改革开放以来,以出口额和出口增长率所反映的中国工业的国际地位持续提高,特别是中国制造业在国际贸易中表现突出,出口额从1990年的443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7129亿美元,年均增长20%。2006年中国商品出口更是高达9690、8亿美元数值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的《2006年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一文。,其中制造业出口值估计为9067亿美元(见图14-1)。数据是作者根据历史数据推测而来的。

从产出结构的国际比较看,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明显偏高。1995~2005年,中国制造业占GDP比例为34%左右,而日本和韩国均低于25%。美国的这一比例自1995年以来也呈递减趋势,从1995年的18、92%降为2001年的15、16%。与其他下中等收入国家相比,中国第二产业比重明显偏高。根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2004年,第一产业比重,中国高于下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中国高于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9、3个百分点,同时远高于巴西、哈萨克斯坦和埃及三国,在所有列举的国家中是最高的,这与中国正处于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历史阶段有关。第三产业比重,中国低于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10、4个百分点,明显偏低(见表14-1)。而且,近两年,中国第三产业的比重还呈下降趋势,2005年为40%,2006年为39、5%。 中国制造业的持续高速增长引起了全世界的普遍关注。加之新闻媒体的传播和一些国家出于政治目的或集团利益的夸大性宣传,在全世界已形成了中国“工业大国”或“制造业大国”的形象。其实,客观地分析,从中国拥有13亿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1%,以及中国在历史上曾经占有世界1/4~1/3的产出规模的角度看,中国目前仍然是一个发展水平很低和收入水平很低的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的发达程度也不高。一方面,中国的人均制造业增加值仍然很低;另一方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分析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 1、总体看来,目前中国制造业发展异常迅速,产业基础越做越大,但总体科技含量不高,军工我不知道,就民用而言。凑合在中低端。 2、生产设备方面。机器的制造称为制造的制造,目前虽然很多设备可以国产了,但比其品质,稳定性,扩展性上看和国外相比,还有差距。像我现在搞的精密模具,要用的加工中心就是纯进口。 3、从业人员,奋斗在制造业第一线的人文化素质不高,缺少技术工人。 4、自主产品有限,很多厂就是外国世界工厂上的一点,依赖性强。 据我在工厂接触的几个外国技术人员来看,世界上制造业发展的趋势应该是标准化数字制造,即生产实现数字化控制,人只要把需要设计出东西输入电脑后,即可实现全自动生产。但这样的生产建立的前提是精加工。 所以很多外国企业把初级加工转嫁给第三世界国家,自己做精加工,然后出自主产品,赚取高额利润。

中国装备制造如何走出国门 推动国际产能与装备制造的合作,让更多中国企业在全球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作用,可以为全球经济质量提升作出中国应有的贡献,也能够为中国化解过剩产能提供一个重要出口,为中国经济转型、提质增效创造有利条件。 国务院公布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包括加快铁路“走出去”步伐、大力开发和实施境外电力项目、加快自主品牌汽车走向国际市场等主要任务。这份文件对于推进我国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实现我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处于快速发展之中,产业规模、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与此同时,在遭遇全球金融危机侵袭后的最近几年来,全球产业结构出现加速调整趋势,基础设施建设出现一轮新的高潮,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在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对于基础设施建设尤为重视。国际市场出现的这种变化,为我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国门,在全球市场上占据制高点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在评估国际产能与装备制造合作的前景时,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是,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组建亚投行的倡议,受到了相关国家的广泛认同。国家领导人频频出访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集中的地区,不仅使我国对外开放提高到了一个新台阶,也为中国与相关国家创造了产能与装备制造合作的良机。目前,无论是“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还是亚非拉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都较为薄弱,中国企业如果能够在这方面的合作中占领先机,对于这些地区的经济基础提升将起到重大推动作用,使“一带一路”和其他一些合作构想出现突破性进展。因此,开展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对于我国具备广阔的市场前景。

当前我国制造业面临的十大困境

当前我国制造业面临的 十大困境 文件编码(TTU-UITID-GGBKT-POIU-WUUI-0089)

当前我国制造业面临的十大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以市场换技术的方式,大量引进外资和技术,以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问题。但付出的代价是国内市场被跨国公司抢占,出口利润被外商大量盘剥,而想要得到的高新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却是寥寥无几。 1创新能力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以市场换技术的方式,大量引进外资和技术,以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问题。但付出的代价是国内市场被跨国公司抢占,出口利润被外商大量盘剥,而想要得到的高新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却是寥寥无几。出口竞争力比较强的产品,主要是纺织品、服装、鞋类、玩具以及家电、电器元件、机电产品等,这些产品是低附加值产品,个别高新技术产品也主要是来料加工或来件组装产品。在合资企业中,外商掌控着核心技术和销售渠道,我们一边要付出高昂的专利费,一边用低廉的劳动力制造外国品牌的产品,换来的是微薄的利润。低廉产品、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是我们在国际市场上的形

象。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事实上我们不是制造强国,而是替人打工意义上的制造大国。 2产品附加值低 由于中国的法律制度缺乏对知识产权的严格保护,整个国家缺乏科技发明创新的土壤,绝大多数企业不注重科技研发,宁愿花钱买技术,用市场换技术,也不愿投入巨额资金、时间、人力资源持之以恒地进行科技研发,造成大部分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虽号称“制造业大国”,实际上相当于世界的加工厂。比如东莞工厂制造一个芭比娃娃,出厂价只有1美元,生产企业几乎无利可图,而这1美元的芭比娃娃卖到美国的售销终端—沃尔玛的零售价是10美元。10美元减掉1美元后的9美元就是通过整个大物流环节,包括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定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六大物流环节所创造出来的。以2007年为例,毛利可以高达40%,巨额利润都被具有研发与管理优势的跨国公司赚走了,而中国的企业只有“六加一”的“一”,没有“六”,生产再多也没有意义。 3产能过剩严重 产能过剩也是中国制造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有统计显示,中国目前总共有24个行业,但其中的21个已经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三个来源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三个来源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形势下,企业要想求得生存与发展,必须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必须了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而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来源于企业核心技术的创新 所谓企业核心技术!是指企业所有相关技术群中能够保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具有竞争优势的最关键技术。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表面上看是产品的竞争,实际上是技术的竞争。因此,要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必须以核心技术创新为重点。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过程中,核心技术的创新是至关重要的,没有核心技术上突破性的创新,所提升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价值也将是十分有限的。这就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 第一,勇于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是指企业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完成创新工作,技术创新所需资源由企业投入,企业对创新独自进行管理。自主创新可以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非常有利的地位。这是由于新技术的模仿、解密等都需要一定时间,再加上法律对这些专有创新和专有技术的保护,使自主创新企业在新技术的持有上具有较强的壁垒,因而能在一定时期内独立地控制某项产品或工艺的核心技术。同时,自主创新企业由于是新市场的开拓者,因而还可能较早地建立起原料供应和产品销售网,率先占领产品所需的稀缺资源,从而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夏普公司在自主创新过程中,逐渐确立了以液晶技术为中心的光电子领域作为企业的核心技术专长,多角度地进行企业的技术研究与开发。目前我国一些成功企业也非常重视技术创新,如联想、海尔、春兰等都建立设施一流的技术研究院,并与著名高校合作科研,做到“生产一代,研制一代,开发一代,储备一代”。自主创新虽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但同样也具有较高的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研究与开发投入的比例相对比较大,企业需要有较强大的资金实力和承担失败的能力。 第二,坚持持续创新。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与企业经营日益国际化,使产品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过去要几年、几十年才更新的产品,如今可能在短短几个月中就会淘汰。这种日新月异的变化,给企业的技术创新带来了威胁———新产品加速老化。也许企业还来不及尽情品尝自己技术创新成果的甘甜,技术创新利润就已经在无情的市场竞争中消失了。可见,企业拥有了核心技术并非一劳永逸,只有通过坚持不懈地持续创新,才能延长产品的生命 周期,保持竞争优势。例如,微软公司的成功在于电脑操作平台的核心技术,不断开发系统和产品,并始终将其作为公司的永久性发展主业。 二、来源于企业核心业务的整合 所谓企业核心业务,是指那些直接开发、设计、制造、营销和服务的业务,也就是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的直接增值过程,是企业利润的源泉。整合企业的核心业务,是提升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又一个战略措施。由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产品技术结构日益复杂,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投入成本不断增加,所以企业不会再愚蠢地去追求这种全能的过程,而是集中兵力于若干环节,培育并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整合企业核心业务的第一步,是要明确企业的核心业务,突出企业的核心业务。价值链上游环节经济活动的中心是产品,与产品的技术性紧密相关;价值链下游环节的中心是顾客,成败优劣主要取决于顾客特点。结合企业的业务发展目

构建中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优势

构建中国制造业的 核心竞争优势
王 玮
企安达(上海)管理系统软件有限公司
PDF 文件以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创建
https://www.doczj.com/doc/4c17875689.html,

议 程
q本土制造型企业面临的形势 q采取的战略和措施 qIT的作用 qQAD公司
PDF 文件以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创建
https://www.doczj.com/doc/4c17875689.html,

议程
q本土制造型企业面临的形势 q采取的战略和措施 qIT的作用 qQAD公司
PDF 文件以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创建
https://www.doczj.com/doc/4c17875689.html,

目前制造型企业的优势
q 低成本(主要是劳动力) q 社会资源(当地政府支持、传统的配套关系等) q 更了解本地需求 q 市场反应快(决策快,政府行为、民企的家族式 管理)
PDF 文件以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创建
https://www.doczj.com/doc/4c17875689.html,

目前制造型企业的劣势
q 除了少数企业,大多数本土企业很难进入技术加工要 求高的行业 q 研发能力,企业自主开发能力不足、协作产品开发能 力还未没有形成,不适应新品开发时间缩短的要求 q 生产规模小,生产效率低 q 地方保护主义同样也限制了国内企业的发展
PDF 文件以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创建
https://www.doczj.com/doc/4c17875689.html,

中国手机制造业的演化发展分析

中国手机制造业的演化发展分析 2008年9月15日12:43 泰尔网 从于机产加的技术特征和紆济特征出发?旺过为析川国于机产计#的发展特M 和皿L 产业诜 分化、整合的演化趋势,指出未来手机产业个性化的发展趋向, 并对国内厂商的发展提出了 一些意见。 中国公众移动通信自1987年底开始发展,至今已走过17年的历程,现已成为全球最大 的移动通信市场。随着移动通信产业的不断成长, 中国手机厂商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一度 占有国内市场 55%的份额。这既有外因一一中国市场爆炸式发展和政府支持,也有内因一 —国内厂商的营销创新和手机产业自身的演化。 但随着市场竞争的深入, 随着国外厂商产业 布局及其竞争策略的调整, 中国手机厂商纷纷陷入了困境。 人们普遍认为这是因为中国手机 厂商规模小和不掌握核心技术。但这样的分析无法解释一些规模小和不掌握核心技术的手机 厂商崛起这一现象。本文试图从手机产业的技术特征和经济特征出发, 通过分析中国手机产 业的发展特点和手机产业链分化、整合的演化趋,提出一些不同于前人的解释和观点。 国内手机厂商发展综述 从图1可以看出,中国移动通信市场 2002年之后进入到成熟期。 (来源:CCID ,2004.02) 图1中国移动通信市场新增用户数 国内手机厂商从1991年东方通信的前身邮电部 522厂技贸结合组装摩托罗拉手机开始 起步,继而在上世纪 90年代末推出自主品牌手机,一直到今天为止,随着中国移动通信产 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国内手机厂商的迅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因素: (1) 中国市场巨大 国内手机厂商起步之初,正值中国移动通信市场始终保持两位数以上爆炸式的增长速度 的时期,使得容量巨大的市场能容纳更多厂商的发展。 (2) 国家政策扶持 1998年12月底,国务院下发信息产业部和国家计委联合制定的《关于加快移动通信产 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对手机制造业准入实行生产许可证制度,外资或合资企业必须取得生 产许可证并保证一定比例的出口,未取得生产许可证,产品必须全部出口。 2001年国家批 复的19家CDMA 厂商中,国外厂商仅摩托罗拉 1家。这一政策不仅限制了国外厂商的进入,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行业内厂商的数量,对国内厂商的发展起到了非常有力的扶持作 用。 (3)营销模式创新 1987-1994年是萌芽期, 1995-2001年是成长期 ,

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四大难题

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四大难题 经过30多年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自主发展,又经历了30多年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由开放发展,我国制造业取得举世瞩目成就。2010年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产值中的比重上升到19.8%,超过美国的19.4%,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但现阶段,我国制造业仍然存在四个方面的难题,亟待突破。 一是创新能力薄弱,缺乏核心竞争力。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说,我国制造业总体特征是大而不强,大量企业处于产业链的底层,从事高消耗、低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只在加工、生产环节建立起成本优势。以服装、机电、化工、船舶等为例,其发展主要途径是为代理品牌加工,特点为劳动密集、生产简单、管理简单,但能源消耗大、污染较为严重。他说:“很多企业,特别是代表发展方向的装备制造业,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不得不忍痛将大部分利润拱手让与别人。” 二是成本优势正在消失,制造业企业综合成本已经超过越南、印度等一些新兴发展中国家。多年来,我国制造业依靠大面积的闲置土地、大量人口、低廉甚至免费的自然资源,拿下了全球低端产品市场。然而,随着我国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对能源资源的需求持续提升。以往,我国能源特别是自然资源的使用成本非常低,如今资源类产品价格上涨趋势不可逆转,直接推动制造业生产成本上升。 在普通的中国工厂,工人们的工资和福利正以每年15%-20%的速度增长,将导致中国相对于美国低成本州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从目前的55%骤减至2015年的39%。10年来中国的年均工资涨幅达16%,在很大程度上缩小了成本差距。 三是增长方式粗放,缺乏终端市场和品牌运作经验,发展质量不高。专家认为,市场是我国一贯的优势资源,制造业企业过去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巨大的本土市场,同时凭借低成本优势让产品能够以较低价格走向国际市场,价格战也因此成为主要的竞争手段。 “随着本土市场的成熟,成本优势的消失,这种发展模式的基础已然不在。”李锦说,多数企业缺乏全球营销经验,主要依靠国外分销商或合作伙伴在国际市场推销中国商品。由于过于依赖这种渠道,中国企业也饱受终端和流通环节的双重压力。而现在,靠成本优势打价格战的时代也已经一去不复返。 四是竞争局面加剧,我国制造业正面临发达国家“回归”、发展中国家加速追赶的“双重压力”。发达国家开始反思虚拟经济过度的弊端,重新认识实体经济制造业的价值。奥巴马政府提出了“再工业化”的政策口号,日本也出台政策扭转制造业流失局面;印度等新兴经济体更注重实体经济,把制造业发展作为未来经济政策的重要取向。

制造业竞争优势分析

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优势分析 导论 制造业是中国国民经济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也是最具竞争力的部门。而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劳动力成本逐步上升,以及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带来的人民币汇率大幅攀升,都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国制造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竞争优势。 在所有以制造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因外部对本国货币的评价而受到影响。特别是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巴西等国的制造业受本币大幅升值的影响。印度、越南的货币汇率较美元有着比较显著的贬值,有助于这些国家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众多发展中国家也同样面临劳动力成本上涨的问题,这样就部分缓解了中国制造企业成本上涨带来的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压力。对制造业来说劳动力成本等费用问题仍然起着绝对的影响。当初台湾、韩国、香港、新加坡等企业为了减轻本国生产带来的费用负担迁往中国大陆,但目前随着节约成本的效果减退,考虑离开中国迁往第三国家的情况证明这一点。但是考虑到印度、越南的劳动力成本、迁移费用、基础设施条件等,产业迁移很难创造出所期待的效果。 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衡量劳动力成本优势,更看重的是对劳动力进行投入后的产出比率。而中国制造业的生产效率

的相对于其他国家的快速提升可以部分抵消劳动力成本上涨给企业带来的负担。 在同越南、巴西等国家的国际比较显示,中国未来劳动力供给增速将是发展中国家中最低的,但是在影响企业生产、运营、以及出口成本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国际比较上,中国要好于印度、越南、墨西哥、巴西、俄罗斯等一般发展中国家。综合来看,越南和印度将成为中国制造业有力的竞争力对手。这样如果要保持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在短期内要利用中国多年的制造业经验和产业集群效应以及吸收创新能力,进一步细化分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从中长期发展角度来看,加大劳动与资本和技术结合更为紧密的制造业投资,保持中国型制造业竞争优势。为实现这一目标,政府和企业应协力培养人才,推进有地区特点的中长期投资。 产业介绍 制造业是指对制造资源(物料、能源、设备、工具、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按照市场要求,通过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工业品与生活消费品的行业,包括扣除采掘业、公用业后的所有30个行业。目前,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和经济转型的基础;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制造业是我国城镇就业的主要渠道和国际竞争力的集中体现。

用钻石模型分析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备课讲稿

用钻石模型分析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用钻石模型分析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伴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加快和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制造业迅速成长,制造业是现代工业的主体,其国际竞争力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高低.文章主要运用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从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及辅助产业状况、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方式、机遇与政府六个方面客观地分析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状况,在此基础上找出提升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以期对今后的制造业发展提供政策性的建议. 一、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现状 加人WTO以来。中国制造业保持了高速增长态势。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制造业中将近两百类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但中国制造业还存在大而不强,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 1.制造业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我国国民经济20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是与第二产业.尤其是与制造业的高速增长联系在一起的.这也正是工业化中后期的一个显著特征。2000年一2007年,我国第二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除2001年和2002年不到50%.其余均远高于50%,并且远高于第一、第三产业,制造业在第二产业GDP贡献率占90%以上.因此制造业对中国经济的拉动效应是显而易见的。 2.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优势正逐渐降低。我国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我国的优势产业在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是低劳动成本。低水平的劳动力成本支持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工资水平逐渐上升。低附加值的工厂必然从中国迁移到劳动力成本更加低廉的国家。 3.制造业高附加值产品竞争优势缺乏。虽然我国有200多种制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其中玩具占全球产量的70%,鞋类产品占全球产量的50%.彩电占全球产量的45%。空调占全球产量的30%。纺织品服装贸易占全球的24%,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很少。在2008年度《世界500强》排行榜上,中国企业则创造了历史最好成绩,上榜企业数量也只达到35家(内地25家、香港4家、台湾6家)。制造型企业上榜的更是稀少。缺乏品牌效应,产品附加值必然降低,最终导致处于竞争劣势。4.制造业大部分企业被国外企业主导。在经济全球化下,大规模收购、兼并愈演愈烈。外国企业不断扩大市场份额,有些企业几乎垄断了中国市场。据统计,外资股份在传真机、摄影机市场分别占98%、99%。移动通信占80%。电脑占75%,汽车占70%及数字式程序控制开关占50%.可以说外资在很多企业占有绝对控股地位。在中国微电子产业研发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8家大型企业中。5家是中外合资企业。1家外商独资企业。而5家合资企业中,只有l家由中国企业控股;在工程机械业。126家合资企业中36%由国外控股,47%中国控股,17%对等控股。虽然FDI会促进中国经济发展,但无疑也会带来潜在的威胁。 二、影响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因素 1.生产要素条件方面。波特认为生产要素分为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而在高级生产要素中高技术人才、知识资源、资金投入等起关键作用。 (1)人力资源。人力资源除了包括劳动力成本外,还包括劳动力熟练程度、高级专业化人才等方面。我国制造业人力资源的实际情况是:全国大中型企业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职工人数为发达国家的l0%~16%.可见,中国制造业的人力资源竞争力比较弱。同时低劳动成本严重制约了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很多企业把自动化的工艺化整为零.分解成工人可以简单操作的手工工

当前我国制造业面临的十大困境

当前我国制造业面临的十大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以市场换技术的方式,大量引进外资和技术,以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问题。但付出的代价是国内市场被跨国公司抢占,出口利润被外商大量盘剥,而想要得到的高新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却是寥寥无几。 1创新能力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以市场换技术的方式,大量引进外资和技术,以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问题。但付出的代价是国内市场被跨国公司抢占,出口利润被外商大量盘剥,而想要得到的高新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却是寥寥无几。出口竞争力比较强的产品,主要是纺织品、服装、鞋类、玩具以及家电、电器元件、机电产品等,这些产品是低附加值产品,个别高新技术产品也主要是来料加工或来件组装产品。在合资企业中,外商掌控着核心技术和销售渠道,我们一边要付出高昂的专利费,一边用低廉的劳动力制造外国品牌的产品,换来的是微薄的利润。低廉产品、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是我们在国际市场上的形象。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事实上我们不是制造强国,而是替人打工意义上的制造大国。 2产品附加值低 由于中国的法律制度缺乏对知识产权的严格保护,整个国家缺乏科技发明创新的土壤,绝大多数企业不注重科技研发,宁愿花钱买技术,用市场换技术,也不愿投入巨额资金、时间、人力资源持之以恒地进行科技研发,造成大部分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虽号称“制造业大国”,实际上相当于世界的加工厂。比如东莞工厂制造一个芭比娃娃,出厂价只有1美元,生产企业几乎无利可图,而这1美元的芭比娃娃卖到美国的售销终端—沃尔玛的零售价是10美元。10

美元减掉1美元后的9美元就是通过整个大物流环节,包括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定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六大物流环节所创造出来的。以2007年为例,毛利可以高达40%,巨额利润都被具有研发与管理优势的跨国公司赚走了,而中国的企业只有“六加一”的“一”,没有“六”,生产再多也没有意义。 3产能过剩严重 产能过剩也是中国制造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有统计显示,中国目前总共有24个行业,但其中的21个已经有产能过剩的问题。纺织业、服装业、钢铁业都是产能过剩的代表性行业。以钢铁业为例,根据中钢协的统计,2010年末我国炼钢产能8亿吨,2011年新投产炼钢产能约8000万吨,考虑到淘汰落后产能约3000万吨,年末粗钢产能在亿吨左右。而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数据则显示,截至2011年底,我国粗钢产能已达9亿吨左右。但去年全年,我国粗钢产量为亿吨,国内钢铁产能严重过剩。 4高端人才匮乏 按投入强度指标来衡量,中国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数量在有统计数据的37个国家中,只位列第35位,仅高于墨西哥和南非。虽然中国研发人力投入强度在逐年增加,但是,2007年,芬兰、美国、日本、俄罗斯和韩国的每万名劳动力中的研发人员的比例仍然是中国的8倍、5倍、6倍、3倍和4倍。2008 年,我国研发人员的人均研发经费只有万美元,仅仅高于俄罗斯、阿根廷、斯洛伐克等少数几个国家,在有36个国家中位列倒数第四,日本、德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的研发人员人均研发经费是我国的5 倍以上。2008年,我国每万名研发人员人均国际科技论文数量和科学论文引证数在40个国家地区中均列在第39位。2007年,我国企业研究人员人均发明专利授权量在38个国

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及其战略选择

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及其战略选择 [摘要] 本文在综合产业分析理论与核 心能力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分析企业竞争优势来源的动态架构,即“产业景气——战略群组——核心能力”这样一个一 般分析范式。同时刻画了企业所处的“竞争优势空间”,分析了在位企业和潜在进入者如何根据这一范式制定有效的竞争战略。 [关键词] 竞争优势,竞争优势空间,战 略选择 美国着名管理学教授Teece曾经说过:“今天,在社会科学领域很可能没有什么比破解企业和国家竞争优势之谜更具野心的 项目了。”在经济由短缺状态转向过剩状态、由买方市场转向卖方市场时,过度竞争使得企业千方百计地寻求竞争优势。没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必定是难以生存的企业,而企业如何获取竞争优势则理所当然地成为企业界 和学术界所关注的焦点。目前,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往往只强调竞争优势来源的某些方

面而忽略了其他方面。企业的竞争优势究竟来源于什么?为什么同一产业内,有的企业赢利而有的企业亏损?面对不同的产业,企业如何作出战略选择?本文试图在整合前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一个更加完整和更具解释力的动态分析架构。 一、综述 围绕企业如何获取竞争优势或者超额 利润,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期,相关的理论研究可以初步分成两大类:第一类是强调竞争优势来源于产业结构的产业 分析理论,第二类是强调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的内在能力的核心能力理论。 1.产业分析理论 第一类观点以哈佛商学院的波特为代表。波特的观点实质上是经典的产业组织范式“结构—行为—绩效”(S—C—P)。波特认为,“决定企业赢利能力首要的和根本的因素是产业的吸引力” (波特,1985),产业吸引力由五种力量(现有竞争者、潜在进入者、供方、买方、替代品)决定。在产业结构稳定的前提下,企业的竞争优势取决于

中国制造业发展报告

中国制造业发展报告 执笔:李金华王青云林玉伦韩中王清剑 一、中国制造业发展新背景 当今世界是一个发展的世界,同时也是充满变革、充满挑战、充满竞争的世界。现阶段,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国际新环境是国际产业大转移、全球产业价值链出现新动向,新贸易保护主义屡屡现身的时期。一方面,发达国家通过国外直接投资(FDI)将低端制造业、劳动密集制造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另一方面又借口环境约束、质量标准,通过“绿色壁垒”、“技术壁垒”等形式掣肘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的发展。现在,非关税壁垒已经取代关税壁垒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形式,同时,以环境保护形式、技术优势构建的壁垒,以及严格的产品准入条件、严格的技术认证和特殊的对外贸易管理等,形成了新一轮世界范围内的产业革命和产业竞争。在利用技术优势进行市场竞争的同时,发达国家的“巨无霸”跨国公司还利用产品开发、制造、运输、市场营销、售后服务以及包装品循环利用等实现着各环节的价值增值,构成了一条全球范围内的价值增值链,迫使欠发达国家的低端制造业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 (一)国际背景 目前,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着新的国际背景,其特征是:国际分工和产业转移,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新形式以及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新的竞争环境。 1.国际金融危机促成更趋激烈的新竞争环境 现阶段,全球制造业主要集中在北美、欧洲和东亚三大区域,其中东亚地区以中、日、韩三国为代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制造业为主的中国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比重从3%提高到2007年的13.2%。目前,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占有重要地位,位居美国之后成为全球第三大制造国家,被称为“世界工厂”。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性金融危机,这使得全球金融和经济遭遇严重打击,大量银行、企业相继破产,全球失业人数激增。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世界三大经济体欧盟、美国和日本几乎同时进入衰退。由于中国对美国、欧盟和日本三大经济体直接和间接出口占出口总额的近60%,美欧日等主要市场的经济形势不乐观,这直接影响到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市场需求。据有关专家测算,美国经济增长率每下降1%,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就会下降5%~6%。因此,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中国制造业面临了更加严峻的形势。现在,危机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仍在产生作用,中国制造业出现了近30年来少有的困难。特别是2008年,数以

对中国制造业的研究分析

对中国制造业的分析

————————————————————————————————作者:————————————————————————————————日期: 2

对中国制造业的分析 一、从政治角度分析: 1、金融危机以后,欧美国家将重新回归并更加重视“高端制造”,并有一系列的 奖励措施,如美国将“再工业化”作为其重塑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 2、东盟国家希望将高端制造迁回本国,或者转移到比中国生产成本更低的东南 亚、墨西哥等地; 3、中国进行产业升级,政府要求“腾龙换鸟”,即让高端制造业进来,低端制造 业出去,造成发展不平衡; 4、中国颁布的法律,如员工的基本工资不能低于GDP的增幅,每个月加班不能 超过36个小时,知识产权得不到应有的保护,这些对制造业来说不是很实用; 5、中国的制造业的配套设施跟不上,如电力、水力、煤使用有限制; 二、从技术角度分析: 1、技术创造能力低,缺乏核心竞争力。中国多数行业的核心技术与装备基本依 赖国外,大部分产品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基本停留在仿制的低层次阶段;绝大部分制造业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薄弱,缺乏技术创新的机制和优秀人才,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原创性技术和产品甚少,自主开发能力薄弱; 2、竞争优势的层次低下。中国制造业大多集中在低水平层次上,增值能力有限, 附加值较低,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居多,高技术产业严重不足。在我同外贸领域取得领先竞争优势的行业80%以上均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在高技术领域中,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材料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电子技术的竞争力指数均非常低,“世界制造工厂”实际上是世界低端产品及零部件的廉价供应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