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C 651铁路标准
- 格式:doc
- 大小:1.53 MB
- 文档页数:28
UIC 6511994.1.1第2版机车,轨道车,多动力单元车和拖车司机室布置国际铁路协会卷V VI勘误表—1995.1.7活页651(1994.1.1第2版)机车,轨道车,多动力单元车和拖车司机室布置第47—附件2尺寸)1250(和)450(两倍)(最小应为(1250)和(450(两倍))最大此活页分册如下:V—运输储存VI—牵引修订………………………………………………………………………………………………………………………………………………………………………………………………………………………………………………………………………………………………………………………………………………………………………………………………………………………………前言前面标有“*”的为强制性规定空白处标记的双线表示修改的日期为页脚所示。
此活页规定的实施根据此文件后“应用”的规定执行。
注释:此活页为整套活页说明的一部分,其中包括:-505-1 国际交通线上使用的动力单元的运动轨距-533 车辆金属部分接地保护-541-03 制动—不同制动部件的制造规定—司机制动阀-544-2 机车和电动客室的动态制动时需遵守的条件以便计算制动重量时把额外制动力考虑在内-564-2 国际运输线上使用的载客铁路车辆或类似车辆的有关保护和灭火措施的规定-566 客室车体和其他部件的负载-611 国际运输线上使用的“多系统”电气机车和有轨电车的结构需遵守的规定-640 动力单元—标题,标记和符号-642 国际运输线上使用的动力单元和拖车的防火和灭火措施有关的特殊规定-646 柴油机和电气并联动力单元台阶和扶手的标准目录0范围1人员位置数量和安排1.1 概述1.2 司机室座位1.3 其他座位2司机室尺寸和布置2.1 司机室面积2.2 结构安全措施2.3 车门2.4 台阶2.5 扶手和车门把手2.6 地面2.7 司机室车窗2.8 司机室照明和亮度条件2.9 司机室空调设施2.10 噪音水平2.11 其他配件2.12 颜料的表面涂漆2.13 保留2.14 保留3司机室能见度3.1 概述3.2 应用3.3 能见度条件4司机室桌面和主操作设备和控制系统4.1 概述4.2 司机室桌面4.3 操作设备和控制系统UIC 6515司机室座位5.1 司机室座位5.2 司机室其他座位附件1 司机室附件2 台阶,扶手和门把手附件3 前窗试验方法以便保证其阻力能够抵抗射弹击穿附件4 目视参考表面位置和信号能见度条件附件5 最低和最高驾驶人员均考虑在内进行人体测量的主要措施附件6 目视参考位置举例a)带格架控制台-固定脚踏板b)带格架控制台-可调脚踏板c)不带格架的控制台-固定脚踏板附件7 为了测定手臂和座位可达到范围的半径,在考虑到最高和最低驾驶人员的情况下进行的额外的人体测量的范围附件8 “支架控制台”安排举例:建议尺寸和控制台/座位配合附件9 手臂可达到范围的最优化半径图(仅供参考)0 范围0.1 此规定适用于各种动力牵引的机车,轨道车,多动力单元车和拖车,但不适用于蒸汽牵引机车.此规定并不仅为了方便国际交通,也为司机室布置提供了一个总体指导.除了一些规定的特性外, 此规定同样适用于调车机车(见活页646).0.2 此活页中的规定以活页505给出的轨距定义为基础. 更小轨距的铁路可能符合此活页中的下列规定:-司机室的使用-司机室内的活动范围-能见度条件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车辆准备用于国际交通线,则不适用.1 座位数量和安排*1.1 概述司机室必须设计为司机一人操作.1.2 司机座位*1.2.1 机车,轨道车,多动力单元车的司机室的座位安排必须使司机驾驶时面对轨道.1.2.2 并且,司机室座位最好位于司机室一侧,这样,他/她能够从所在位置的一侧保持观测列车,并且在刹车的同时能与车站人员进行交流.*1.2.3 机车的司机室的设计必须能够使司机室在站位时也能够进行 1.2.1和1.2.2条规定的驾驶.*1.3 其他座位必须为第二个人(领航员,保卫,或其他人员)提供一个正对铁轨的额外座位(见第5点).2. 司机室面积和布置(见附件1)2.1 司机室面积2.1.1 司机室必须足够宽敞, 在站位的所有点上均能达到, 并且要尽可能有2000mm的静空高度.*2.1.2 在站位上可达到的任何点上的静空高度不得少于1850mm司机室内在司机座在前窗内表面和司机座位后最近的物体(车壁,车门,橱柜等)之间时的视高度上纵向测得的高度最小为1500mm.此高度为允许的最小高度,至少要在2000mm宽度上保持此高度.并且要从各方面尝试以便确保没有更小值.司机的眼睛与司机座位前的前玻璃窗的距离应在500-1200mm之间.不能有笨重的突出物体影响司机室内人员的活动范围.司机室的宽度必须使人员能够在每一边上都能通过侧窗观察到列车,而无需探身出去或使用镜子。
CRH380A型动车组-司机室讲义司机室布置在CRH380A型时速350公里速度级动车组(非高寒)两端的头车上,是司机对动车组的主要操纵平台。
列车在运行过程中,司机根据线路信号状态和周边情况,通过对司机室内相关设备的相应操作,完成动车组牵引、制动控制,同时控制全列动车组的空调、车门和广播等设备。
7.1概述司机室设计为单人驾驶模式,司机操纵台在中央。
司机室的设计遵行UIC 651标准,符合现代的人机工程学设计原则。
7.1.1司机室的主要功能●在每列编组的两端分别设置一个司机室,由前端司机室实施动车组控制,另一个非工作的司机室则可用作乘务员室。
两个司机室具有相同的结构与功能。
●司机室布置了动车的主要操控设备,对全车进行牵引、制动控制,同时控制全动车组的空调、车门和广播等设备,检测动车组运行信息并进行故障诊断,保证动车组高速、准时、安全运行。
●司机室的设计,除了保证正常的功能性要求,还要尽可能地使整个司机室显得整洁、美观、平整、明快、舒适。
7.1.2司机室特点7.1.2.1司机操作空间司机室安装设备较多、设备结构复杂。
为了拓展可利用空间,将气密隔墙至操纵台的空间设计为设备舱,安装布置了一些不常操作的设备,如司机室空调相关设备、气压开关、救援电源变换装置等。
为了方便操作,而且也是为了能扩大司机放脚周围的面积,司机控制器采用小型化设计。
操作手柄轴带动凸轮旋转,接通相应的触点,使对应的档位线加压,向TCMS中央控制装置输出控制信号。
为了方便不同的人对列车进行操控,采用高度及前后位置可调整的司机座椅,司机座椅设在司机室中间靠近操纵台的位置。
为了使整个司机室显得更加宽敞明亮,司机室电气柜全部采用矮柜结构,分布在操纵台的左右两侧。
7.1.2.2视野新一代动车组司机室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司机视野的开阔性;前窗坐姿视野符合UIC651标准要求,保证了司机视线开阔,具体分析见图7.1.2-1。
图7.1.2-1 司机室前方视野分析按照UIC561要求,司机坐姿驾驶时,高度方向可以观察到车钩前15m地面信号及车钩前10m距地面6.3m高的信号;水平方向可以观测到左右2.5m的信号。
城市轨道交通B型电动客车用户需求书(范本)(暂行版) 编制说明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委员会二〇一二年七月编制说明1.任务来源受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委员会委托编制《城市轨道交通B型电动客车用户需求书(范本)》,目前已经完成了暂行版。
*《城市轨道交通B型电动客车用户需求书(范本)》以下简称《用户需求书》2.适用范围该《用户需求书》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内城市轨道交通标准B型电动客车最高运行速度范围为80km/h~100km/h的招标采购,最高运行速度超过100km/h时仅供参考。
3.编制说明本《用户需求书》以北京地铁6辆编组的标准B型车为基础进行编制。
1)为了使《用户需求书》具有层次性、通用性,本次编制工作从车辆配置、性能及材料等方面进行了标准化分类,对涉及到车辆及运行安全的条款不进行分类。
2)各业主单位可根据其《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线路条件、客流情况、运营组织、线路运营能力及车辆基本性能参数等,对《用户需求书》中的内容进行取舍。
3)《用户需求书》中列车编组形式分为三动三拖与四动两拖,与两种编组形式相关的参数需进行取舍。
4.条文说明4.1.斜体字、X等内容1)用户需求书中斜体加粗且有灰色背景字如“示例”,为具体情况示例,需依据可研报告、初步设计文件及相关地区的具体情况而定,部分选择性示例依据具体情况保留或删除。
2)用户需求书中X需依据可研报告、初步设计文件与相关地区的具体情况而定。
3)用户需求书中其他地方出现“具备远期扩编为X辆编组车辆的能力”此项内容均为为可选项。
4.2.工程概况《用户需求书》中1.1节工程概况:依据可研报告或初步设计文件,由设计院提供。
4.3.地区环境《用户需求书》中2.2节地区环境:依据可研报告或初步设计文件,由设计院提供。
4.4.车辆使用环境《用户需求书》中2.3节车辆使用环境:依据可研报告或初步设计文件,由设计院提供。
4.5.线路参数《用户需求书》中2.4节线路参数:依据可研报告或初步设计文件,由设计院提供。
交流传动电力机车司机室设计规范1范围1.1本规范规定了交流传动电力机车司机室布置的简统化模式和原则,该设计规范以运装技验[2004]177号文批准的《机车、动车组司机室设计规范》为基础,根据交流传动机车的技术特点和近年来铁道部的各项新规定,结合近几年铁路牵引设备行业技术的发展,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更新。
1.2本规范仅适用于交流传动电力机车。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范,然而,鼓励根据本规范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适用于本规范。
UIC651 OR-2002机车、有轨电车、动车组、驱动拖车的司机室布置GB/T 3317 电力机车通用技术条件GB 5914.1 机车司机室了望条件GB 5914.2 机车司机室前窗、侧窗和其他窗的配置GB/T 6769 机车司机室布置规则GB 6770 机车司机室特殊安全规则GB 6771 电力机车防火和消防措施的规程GB 10000 中国成年人人体尺寸GJB 2873-1997 军事装备和设施的人机工程设计准则TB/T 1736 内燃、电力机车车型及车号编制规则TB/T 2868 机车、动车司机室布置规则TB/T 2961 机车司机室座椅3司机室3.1概述司机室的设计必须给司乘人员提供良好的人机界面、便利的操作空间、充分的瞭望条件。
同时也应设置基本的辅助设施,为司乘人员提供安全、可靠、舒适的工作环境。
室内设备的布置应符合人机工程原理且必须满足单司机操作的要求。
每台机车具有两个相同操作功能的司机室,分别设在机车两端。
3.2司机室总体要求a) 司机室设计必须符合该设计规范;b) 司机室布置必须保证当司机坐着和驾驶时应面向前方线路,且司机可以站立操作,符合GB/T 6769中相关的要求;c) 司机室内实际有效空气容量不小于10m3,如果司机室有充足的通风或空气调节,则此值可以适当降低。
UIC651铁路标准UIC 规程651OR1994年1月1日第2版机车、动车、动车组和驾驶拖车的司机室设计国际铁路联盟本规程列入以下各卷:V 车辆VI 牵引动力修订序言:前面带有*的为强制性规定。
页边空白处的双线(‖)表示在页脚所示的日期进行了修订。
本规程的执行依本文件结尾“应用”下所列的规定管理。
勘误表– 1995年7月1日规程UIC 651第2版1994年1月1日机车、动车、动车组和驾驶拖车的司机室设计第47页-附件2尺寸)1250(和)450(两)(最小应为(1250)和(450(两))最大机车、动车、动车组和驾驶拖车的司机室设计注释本规程是一系列规程中的一部分,该系列规程中还包括:规程505-1 国际铁路联运用动车的动态限界规程533 车辆金属部件的接地保护规程541-03 制动机-制动机零部件的制造规范-司机制动阀规程544-2 为将动力制动机附加制动力计入总制动重量,机车和动车动力制动应遵循的条件规程564-2 国际铁路联运用客车或类似车辆的防火和消防规范规程566 客车车体及其零部件的载荷规程611 国际联运用“多系统”电力机车和动车的结构规范规程640 动车–说明、标记和符号规程642 国际联运用动车和驾驶拖车的防火和消防专门规定规程646 内燃动车和电力动车脚蹬和扶手的标准化内容0 –范围1 –工作人员座椅的数量和布局1.1 –概述1.2 –司机座椅1.3 –其它座椅2 –司机室的尺寸和布局2.1 –司机室的尺寸2.2 –保护工作人员的结构性安全措施2.3 –门2.4 –上车脚蹬2.5 –扶手和门上手把2.6 –地板2.7 –司机室车窗2.8 –司机室内的照明设备和亮度条件2.9 –司机室空调装置2.10 –躁声水平2.11 –其它辅助设备2.12 –色彩和表面蒙皮2.13 –保留2.14 –保留3 –司机室的可见度3.1 –概述3.2 –应用3.3 –可见度条件4 –司机台和主要操作设备及控制系统4.1 –概述4.2 –司机台4.3 –操作设备及控制系统5 –司机室中的座椅5.1 –司机座椅5.2 –司机室中的其它座椅附件1 司机室附件2 入口脚蹬、扶手和门手把附件3 抛射体示意图附件4 眼睛的参照表面位置和信号可见度条件附件5 考虑到最矮和最高司机的人体(工程学)主要测量数据附件6 眼睛的参照位置a) 带搁板的司机台+刚性搁脚板b) 带搁板的司机台+可调搁脚板c) 不带搁板的司机台+刚性搁脚板附件7 考虑到最矮和最高司机的人体(工程学)其它测量数据以及司机在就座位置时手可触及的半径附件8 “带搁板的司机台”布置实例:司机台/座椅配合及推荐尺寸附件9 手的理想触及半径图示(仅供参考)0 –范围0.1 这些规程适用于除蒸汽牵引之外的其它各种牵引方式牵引的机车、动车、动车组和驾驶拖车。
内燃机车噪声标准及降噪控制分析摘要分析目前国内外内燃机车噪声标准的指标要求、测试方法及各自的特点。
对内燃机车噪声源、噪声控制方法进行分析并举例说明。
依据目前内燃机车噪声的现状和发展水平提出对国内内燃机车噪声标准修订的建议。
关键词:内燃机车;标准;降噪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环保意识的日渐增强,对噪声的要求愈来愈高。
内燃机车的噪声不仅仅影响司乘人员,同时对机车维修人员以及铁路沿线的居民也有影响。
机车噪声已成为机车舒适性评定的一个重要标准,过高的噪声会加速司乘人员驾驶疲劳,对行车安全构成极大威胁。
有效的控制噪声,不但能够提高内燃机车的耐久性,更能减少操控机车的危险性。
1内燃机车噪声标准分析1.1标准概述国内内燃机车噪声控制标准主要依照GB/T3450-2006《铁道机车和动车组司机室噪声限值及测量方法》,该标准为司机室内部噪声限值和测量方法。
车外辐射噪声依照GB/T13669-92《铁道机车辐射噪声限值》,测量方法依照GB/T5111《铁路机车车辆辐射噪音测量》。
国外内燃机车噪声标准主要依照UIC 651《机车、动车、动车组和带司机室拖车的司机室布置》,该标准对噪声限值提出要求,对测量方法仅简要说明。
国外噪声测量主要依照EN 3381《铁路应用设施·声学·有轨车辆内的噪声测量》和EN 3095《铁路应用设施·声学·有轨车辆发出的噪声测量》,定性描述噪声测试的原则与方法,详细规定了测试仪器、测试条件与测试程序。
其优势是适用性强,使用国家较多,不足之处是没有规定车辆噪声限值参数。
1.2标准分析GB/T3450-2006中要求司机室内部噪声在机车匀速行驶时等效声级Leq的最大容许限值为78dB。
在标准的要求之外,机车的采购技术规范中增加关闭空调时的司机室噪音要求,关闭空调的司机室内部噪声等效声级Leq的最大容许限值为75dB。
UIC 651标准中对噪声限值的要求为司机室内噪声,分为机车运行时的噪声和定置时的噪声,运行噪声:在开放线路司机室内噪声强制值小于等于78dB(A),“期望”值为75dB(A);定置噪声:车辆静置,辅助设备运转并且车窗关闭时司机室内噪声小于等于68dB(A)。
第六章CHR5动车组司机室 (2)6.1 司机室布置 (2)6.1.1动车组司机室的功能及特点 (2)6.1.2动车组司机室的结构和布置 (3)6.2 司机操纵台 (5)6.2.1功能分区 (6)6.2.2制动系统的指令和设备区 (6)6.2.3主命令控制板区 (8)6.2.4 牵引指令控制板 (9)6.2.5主要动车组设备和警示灯区 (10)6.2.6 A TP & LKJ2000设备 (13)6.2.7 诊断和安全控制 (13)6.2.8左右方辅助指令 (14)6.2.9车载通信控制板 (15)6.2.10 Gsm-R控制板 (15)6.2.11脚踏板控制板 (15)6.2.12空调控制板 (15)6.2.13自动车钩控制板 (16)6.3 电器柜 (17)6.4 座椅 (17)6.5 司机室门 (20)6.5.1司机登车门 (20)6.5.2司机间壁门 (22)6.6 司机室窗 (26)6.6.1前窗 (26)6.6.2侧窗 (32)6.7 司机室内装 (33)6.7.1技术指标 (33)6.7.2结构特征 (36)6.7.3试验 (39)6.8 司机室内设备 (40)6.8.1警惕和警戒装置 (40)6.8.2 后视视频系统 (46)6.8.3 牵引、方向和速度调整组合手柄 (48)6.8.4刮雨器 (58)6.8.5前照灯和标志灯 (59)6.9 操纵显示界面 (59)6.10 参考标准与规范 (60)第六章CHR5动车组司机室动车组司机室是司机获取信息、做出决策并对有关系统进行指令控制、驾驶列车完成各种任务的工作场所。
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设备被更多的应用于高速动车司机室内,导致人机之间信息交流量急剧增加,进而迫使显示器和控制器增多。
这给驾驶操纵台以至整个驾驶舱设备布局带来很多困难,并且使司机的工作负荷越来越大。
因此,高速动车组司机室合理布局以及的人的因素的设计,对于保障人机效能的充分发挥和列车行驶安全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