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史第7.8课2014

经济史第7.8课2014

经济史第7.8课2014
经济史第7.8课2014

探究案

1.1492年,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开启了世界历史的新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一:偶然与必然:有人认为,哥伦布是因为“迷路了”,才偶然“发现”了美洲。也有人认为,当时即使没有哥伦布,也必然会有别人“发现”美洲。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问题二:交流与发展:哥伦布明清时期的中国世界市场历史机遇

(2)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以上四个词语以“交流与发展”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①紧扣主题,观点合理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④字数在120字左右

2. 材料: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马克思《资本论》

(1)结合38页三角贸易的文字介绍和示意图,指出欧洲人在三角贸易中充当的角色,并分析欧洲为什么能够主导世界贸易?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分析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

【我的疑问】

【学以致用】(20班高效科研小组)

1. 一位美国历史学家这样总结道:在欧洲的海外扩张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对这一点最恰当的解释是

A.否认了航海家们的贡献

B.企业家为航海活动提供了物质支持

C.突显了企业家的作用

D.资本的发展和需求是海外扩张的根本原因

2.荷兰被称为“海上马车夫”,此含义是指

A.造船业很发达

B.拥有西方最大的储存

C.当时世界头号贸易强国

D.出没海上的强盗

3.有学者认为:“从1492年哥伦布远航美洲使东西半球会合之日起,全球化进程已经开始了。”他所说的“全球化进程已经开始”主要指()

A.世界市场完全形成 B.人类历史从此开始

C.世界开始成为一个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 D.美洲与欧洲之间开始出现经济联系

4.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民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这时期“融合”和“统一”

实现的主要方式是

A.西方的殖民掠夺

B.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D.工业革命的开展★5.他(哥伦布)的抱负和思想“不仅反映出中世纪的衰落,也反映出理性主义和资本主义新时代的兴起。”(本杰明·基恩)此话的真实意思是

A.美洲的发现促进了新旧大陆之间的沟通和联系

B.美洲的发现瓦解了欧洲封建主义,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步伐

C.美洲的发现加速了欧洲封建主义的瓦解

D.美洲的发现有利于两个大陆不同文化的汇合和民族融合

【重难点阐释】

1、价格革命:新航路开辟的重要影响之一,其表现是:美洲的白银大量流入西班牙,再从西班牙流向热那亚,最后甚至流入奥斯曼帝国。在白银通过国际贸易渠道向东流动时,它所经过的地方必然发生下述现象:物价迅速上涨,货币贬值,出现伪币,投机活跃。物价猛涨对欧洲国家的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极大的冲击了封建地主阶级,以致被称为价格革命。

2、资本积累与资本原始积累的区别:资本积累是把一部分剩余价值变成资本投入新的生产,资本原始积累是指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前,强使劳动者同生产资料分离的过程。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靠对国内劳动人民的剥削,如掠夺殖民地的大量金银流入欧洲后,引起“价格革命”,资产阶级一方面剥削廉价的雇佣劳动力。二是靠对国外人的掠夺,如欧洲殖民者贩卖黑奴获巨额利润,

1.英国殖民帝国的崛起的有利条件

(1)政治制度优势: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2)经济实力优势:英国通过圈地运动和海外殖民掠夺,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还通过奴隶贸易获取巨额财富;

(3)军事优势:1588年开始、 17世纪下半叶、18世纪确立海上霸主

(4)地理位置优势:英国地处大西洋沿岸,位于世界贸易中心,便于经济贸易和海外冒险;

(5)政府鼓励:海盗掠夺行为得到了政府的鼓励。如:德雷克

探究题:(1)答案一:考生将哥伦布首航的结果作为一个孤立的事件来思考。

观点:是偶然的。理由:哥伦布远航的目的地是东方(或印度、中国),结果却到了美洲。

(若答出其他理由,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只答出观点不阐明理由,不得分。)答案二:考生能将哥伦布远航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思考。

观点:是必然的。理由:当时已经具备了“发现”美洲的历史条件。具体要点:商品经济发展;寻金热;陆上商路受阻;传播天主教;科技条件具备等。(若能概括地答出“当时已经具备了‘发现’美洲的历史条件”,即可得分。只答出观点不阐明理由,不得分。)

答案三:考生能将偶然因素和必然因素想结合,全面思考问题。

观点: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理由:偶然性的理由参见答案一。必然性的理由参见答案二。

(2)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以上四个词语以“交流与发展”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10分)(多数得7-8分,四个关键词虽有,但却各说各的,缺少中外融合、画龙点睛之笔,没能进一步提升捅破窗户纸,比如“西方抓住了……而中国丧失了……,进而……”;另外注意,白银流入中国实际上是被动的,不是中国主动抓机遇发展。)

2.角色:商人;奴隶贩子;殖民者。

历史背景:航海技术发展,新航路开辟;海外殖民扩张,新大陆开发;扩展海外贸易的需求。主导世界的原因:欧洲开辟了新航路,拥有广大的殖民地;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推动。

对欧洲:促进了欧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奠定了欧洲在世界贸易中的主导地位。

对非洲:导致非洲丧失大量劳动力,阻碍了非洲社会经济的发展。

对美洲:促进了美洲经济的发展。

客观上有利于欧美非三大洲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和近代整体世界的形成。

(2)以欧洲为中心。(或“欧洲人的立场”)

(若从“欧洲是主动的、优越的、先进的,美洲是被动的、落后的”角度回答,也可得分。)站在全球的角度看待各种文明;尊重各种文明,平等对待各种文明。

(若有不同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历史纵横

(答站在统治者立场上不得分,应该是殖民者(等)立场上

第3页共4页第4页共4页

世界近现代经济史

世界近现代经济史 第一章金融制度的建立 1、银行和信用工具的发展 2、清算制度的建立 3、股票市场的形成 4、南海泡沫事件 金融:资金融通 金融革命:17世纪末18世纪初,欧洲银行制度、结算制度、证券交易市场的建立,促进经济发展。 一、硬币缺乏——对信用工具的需求 资金分配和使用不均衡——产生信贷业务 信用工具和信贷业务的发展——近代银行制度的结算制度 发展原因: 1、金银复本位制 2、货币量增长推动了贸易的发展磨损和贮藏的损失人口的增加新兴工业发展与 东方贸易逆差 3、17世纪20年代欧洲采银业萧条 4、货币短缺 二、商业银行的借贷业务 大宗借贷业务经常发生在民间金融家和政府之间 近代政府面临突发性货币匮乏,因货币缺乏,私人借贷普遍存在。由于对贷款的广泛需求,出现早期“商业银行家”(最早出现于意大利,商业银行发展困难,破产的很多,社会上对放债人存有敌意,银行家经营无力,直到利率革命出现,缓解危机。) 利率革命是近代金融制度建立的关键一步 汇票: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书面承诺 支票:信用工具意大利首先采用转让支票的国家 荷兰阿姆斯特丹世界贸易结算中心 18世纪伦敦挑战阿姆斯特丹 英格兰银行、法兰西银行、瑞典国家银行——中央银行 Be lombard street to a china orange. 英国金融界比喻“悬殊极大,十拿九稳” “华尔街2号”伦敦证券交易所 17中叶正式的股票交易市场出现了 南海泡沫——近代首次金融危机 近代金融制度建立伊始,不完善,不稳定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记载的金融泡沫 1、密西西比泡沫 2、郁金香狂热——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记载的金融泡沫 第二章工业革命的准备 一、市场制度的创新 农村:圈地运动城市:行会制度瓦解 二、竞争有序化 限制过度竞争,建立规则竞争 三、政府行为的界定 政府是把双刃剑,一方面,保证市场秩序,另一方面,限制经济活力

《经济生活》第十课新修改内容

2018年高中《经济生活》第十课新修改内容 第十课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华大地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新时代的新征程,需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只有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更好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和赢得国际竞争主动。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第一框) 历史性变革(第一目)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党和国家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端正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沉入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城镇化率不断提升,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党和国家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大批发展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就业状况持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党和国家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全面节约资源有效推进,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进展顺利,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加强。全国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第二目)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

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含解析新人教版201905063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 1、1961年,邓小平负责起草的《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明确规定企业对国家要实行“五保”:保证产品的品种、质量和数量;保证不超过工资总额;保证完成成本计划;保证完成上缴利润;保证主要设备的使用期限。由此可知,该条例的主旨是( ) A.减轻人民公社化带来的损失 B.调整企业生产秩序 C.阐明国家实施计划的必要性 D.优化工业经济结构 2、周恩来在中共八大上指出:“应该根据需要和可能,合理地规定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把计划放在既积极又稳妥可靠的基础上,以保证国民经济比较均衡地发展。” 由此可见中共八大( ) A.对我国国情有正确认识 B.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 C.找到共产主义建设道路 D.注重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1978年,我国物价水平总体上是稳定的。在政府的指导下,若干工农业产品实行全省一价,某市大米价格0.139元/斤,二十多年价格几乎没变。 对这种现象的正确解释是( ) A.实行大力发展民生的经济政策 B.采用计划为主的资源配置方式 C.有利于扩大消费搞活市场经济 D.市场上大米等商品粮供应充足 4、中共八大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八大关于国内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主要是依据(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C.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完成 D.我国当时生产力状况 5、《人民日报》某篇社论指出:“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像初升的太阳一样,在亚洲东部的广阔的地平线上出现了,这就是我国农村中的大规模的、工农商学兵结合的、政社合一的……它一出现,就以它的强大的生命力,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注意。” 这里的“新的社会组织”是( ) A.农业互助组 B.农业合作社 C.人民公社 D.村民委员会

2014年成都市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必修课考题及参考答案 (1)

成都市2014年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必修课 《创建“中国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考试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价值观最基本的主体是(个人)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三个倡导”基本内容。 4、(价值观)就是人们基于生存、发展和享受的需要,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关于价。 5、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公正) 6、(友善)是最紧密涉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同样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明传统,是具有普遍适 用性和基础性的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 7、(价值信念)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关于事物一定会按照某种未来状态发展变化的观念,是人们对某种 现实或观念抱有深刻信任感的精神状态。 8、道德建设的重点,在于建立引人向善的社会机制,(政策和法律)保护好人,提升人的善性 9、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体作用。 10、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为确保依法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我国将推动(省级以下)地方 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 二、多项选择: 1、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 包括(ABCD) A、以勤劳勇敢为核心内容的民族精神 B、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D、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2、对于目前中国社会价值观的基本状况,以下理解正确的是:(ABC) A、传统与现代、“中”与“西”、“左”与“右”等多元价值观并存共处 B、封建主义价值体系的“权本位”和资本主义价值体系的“钱本位”仍拥有一定市场 C、理想价值观与世俗价值观互相交织 3、对于公正与效率二者的区别与联系,以下理解正确的是:(ABC) A、效率依赖于公正 B、效率是实现公正,推动公正发展的基本条件 C、追求公正与效率的统一,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D、在一定程度上,公正决定效率,公正的水平决定效率的可能性程度 4、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之处在于(BC) A、社会主义要比资本主义更快发展生产力 B、社会主义要消灭剥削、消除社会不平等和不公正 C、社会主义要逐步实现人与社会的自由全面发展 D、社会主义更关注自由竞争和效率 5、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是(ABCD)

【精品】2019年高中政治重要知识点归纳★☆经济生活 第10课 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经济建设

【精品】2019年高中政治重要知识点归纳★☆ 经济生活 第十课 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 (2018版教材) 一 ★★党的十九大★★ 会议主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二 ★★★历史性的变革★★★ ①党和国家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端正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②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城镇化率不断提升,区域发展协 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就业状况持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 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②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全面节约资源有效推进,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进展顺利,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加强。③我国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 三 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 1 内涵: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说出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3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的十九大确定)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我们一定要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 4 原因(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原因) ①消费水平根本上是由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②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④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提供现实依据和理论支撑。⑤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 5 如何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四 开启新征程——“两个一百年”和“两个阶段” A 两个一百年 ①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 ②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B 两个阶段 在二〇二〇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从二〇二〇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为两个阶段。 ①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到那时,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②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高考中国近代经济史总结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与物质生活的变迁 一.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1.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表现:农业和家庭手工业逐渐分离并日益商品化。 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最主要原因。①鸦片战争后,洋纱洋布先后输入东南沿海,取代了中国的土纱土布,,使得耕织分离②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使得丝、茶商品化。 影响: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自然经济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自然经济的瓦解,从根本上冲击了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 2.洋务运动 背景: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 指导思想:中体西用,即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的先进技术来维护清朝的统治。 代表人物:奕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起止时间: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内容:①“自强”,19世纪60年代,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比较重要的代表: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制造局。 ②“求富”,70年代开始,创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为军事工业解决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重要代表: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③海防方面:从70年代开始,初步建立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④教育方面:创办新式学堂(代表有京师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派遣留学生 失败的标志:甲午战争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 作用:引进了西方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在洋务派的倡导下出现了,它们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对本国的封建经济瓦解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失败的根本原因:只引进西方的技术,没有触及封建制度本身 3.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原因:受到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吸引以及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的诱导 诞生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分布:主要在东南沿海地区 代表: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 影响: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中国产生了 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原因:①甲午战后,列强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②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成果:商办企业数量增加和规模扩大,分布上由沿海向内陆扩展。 2.短暂春天——空前迅速发展,但是时间短暂 时间:1912——1919年 原因:①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③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此起彼伏(抵制洋货,提倡国货)。④一战爆发,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外部条件)。

近现代我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代中国的经济举步维艰,1929年至1933年间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陷入经济危机,为转嫁危机,西方各国采用货币、倾销等政策向中国倾销商品,严重影响了中国工商业的发展尤其1931至1934年间,中国工商业经历了艰难的发展过程,主要表现在:对外贸易的严重入超,银行钱庄挤兑风潮频发,丝织业停产倒闭,制茶行业举步维艰等方面,致使中国经济出现了严重的衰退。国民政府面对困境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希望通过改革,达到减轻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的目的,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币制的改革,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工商业发展的困境。我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曲折的道路,终于获得了今天的成果,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得到很大的提升。当然,中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中国的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与机遇。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自19世纪60年代始,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清政府各省当局大多也创办了自己的军火生产机构。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了中国。洋务派在这一时期所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除制造业外,洋务派大官僚李鸿章等人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修筑了铁路,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 二、民国时期我国的经济状况 中国民国时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各种予盾的激烈斗争之中,社会经济在动荡、曲折中缓慢前进。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经济曲折发展的历程,各种经济势力此消彼长的现象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的经济状况。民国时期,在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封建地主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是阻碍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在民国时期的中国,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控制了中国财政经济命脉,他们利用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权,疯狂地掠夺中国的资源,并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行压制、打击。封建地主经济占有农村绝大部分土地,对农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造成农民生活困苦,农村经济萎缩。国家垄断资

2019年必修课复习要点+答案.doc

一、填 空 题 1.我国行业标准JTGB01—2014《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公路根据使用任务、功能和适 应的交通量分为 高速公路 、 一级公路 、 二级公路 、 三 级公路 、 四级公路 五个等级。 2.现代交通运输方式有 铁路运输 、 道路运输 、 水路运输 、航空 及管道等。 3.高速公路、一级公路能适应的交通量是指各种汽车折合成 小客车 年平均昼夜交通 量为 15000辆 。 二级公路能适应的年平均昼夜交通量是指各种车辆折合成 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 5000—15000辆 . 6. 高速公路和具有干线功能的一级公路的远景设计年限为 20年 ;具有集散功能 的一级公路和二三级公路的远景设计年限为 15年 。四级公路的远景设计年限 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 8.高速公路为专供汽车 分向 、 分车道 行驶并 全部控制 出入的 干线公路。 9.公路平面线形是由___直线____、___圆曲线____和___缓和曲线____三要素组成 10.圆曲线上全加宽值的大小与___平曲线半径____,___设计车辆____和____轴距___等因 素有关。 11.平面线形中,转向相同的两相邻曲线称为____同向___曲线,而转向相反的相邻曲线称 为__反向___曲线。 12.在两相邻同向曲线间夹直线段处,其长度一般不小于___6V____ 13.在两相邻反向曲线间夹直线段处,其长度一般不小于___2V____ 14.《技术标准》规定,公路平曲线最小半径可分为___极限最小半径____,___不设超高的 最小半径____和____一般最小半径___三种 15.当圆曲线半径___小于等于250m____时要进行加宽。四级公路和山岭、重丘区当设计速 度小于30KM/h 的三级公路采用第____1___类加宽值;其余各级公路采用第____3___类加宽 值;对于不经常通行集装箱和运输半挂车的公路,可采用第___2____类加宽值。 16.平面线形组合共有基本型、____S 形___、____卵形___、___凸形____、___复合形____ 和C 型等形式。 17.汽车通过弯道时,由于横向力系数的存在,它不仅影响到乘客的舒适性,还增加了____ 燃油___消耗和___轮胎____磨损。 18.停车视距计算中的眼高和物高《设计规范》规定为:眼高___1.2m____,物高___0.1m____。 19.《技术标准》规定,缓和曲线采用__回旋线_____,其方程表达式为__2A L R s =?____。 20.行车视距分为___停车视距____、___会车视距____、___超车视距____、三种。 21.《设计规范》按计算行车速度的___6s____行程规定了平曲线最小长度。 22.停车视距应包括___反应时间____、____制动性能___和____安全距离___三部分距离。 23.根据测定,在转角小于___7____时,司机容易产生错觉,既曲线长将被看成比实际的___ 短____,公路产生急转弯。 24.《技术标准》规定:当公路平曲线半径小于___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____时,应设缓和 曲线。但___四____公路可不设缓和曲线,用直线径相连接。 25.平曲线上的视距检查有两种方法,一是___视距曲线法____;另一是___横净距计算法 ____。 26.在公路路线纵断面图上,有两条主要的线:一条是____设计线___;另一条是___地面线

2018新教材经济生活第十课

第十课 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新时代的经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华大地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经过长期努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新时代的新征程, 需要贯彻新发展理念,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只有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更好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 和赢得国际竞争主动。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第一框) 历史性变革(第一目)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党和国家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 念, 端正发展观念, 转变发展方式, 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 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沉入推进,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城镇化率不断提 升,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党和国家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 想,一大批发展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 性进 展,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就业状况持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 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 平大幅提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党和国家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 变。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全面节约资源有效推进,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 进展顺利,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加强。全国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 者、引领者。
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第二目)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 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 发展之间的矛盾。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 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 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 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 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 因素。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 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 进步。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 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开启新征程(第三目)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课程: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我读《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

美国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黄宗智博士的新著《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是作者穷尽十年之功,数易其稿终成的著作。全书分3编共16章和3个附录,书末附有引用书刊目录,共计27万字。次数以华北地区,即“冀—鲁西北”地区为研究范围,深入分析了自清初以来三百年间(尤以本世纪三十年代为重点)小农的特点、小农经济的结构及其演变形式,分析了村庄与国家、士绅的三角关系及村庄结构的变化,旨在探讨小农经济的演变及其与社会变迁的关系。本书的史料来源为“本世纪30年代,日本现代人类学家,在冀—鲁西北平原33个自然村中实地调查所得的资料。其包括三组主要资料,大部分由1935—1942年间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调查机关组织编纂。……此外,还有清代刑部的命案档案,以及宝坻县户房有关基层税收人员的一些档案。”① 我认为,看一本书的含金量有多少,主要是看这本书使用的材料、提出的观点和理论以及其使用的论证方法新不新。本人通过拜读黄先生的《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初步认识到他虽然以满铁资料为主,但并没有对其全盘照收,针对他有疑虑的地方也提出了质疑,同时借鉴大量的其他材料,详见课本P339-P373。黄先生使用的论证方法除传统的方法以外,还独创了综合分析法、多元化的分析法等,让学术界的大师、学者眼前一新,也让我们广大读者大饱眼福。因了我浅薄的知识,接下来我将对此书提出两个我得到的认识。 ①引号里的内容均来自《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里的内容,同上同下。

一、对近代中国农村演变的型式,通过对人口和生产关系、经济落后的问题和帝国主义侵略的问题进行了一个综合分析,提出了不同于前人和同行的见解,而没有沿着西方传统学派——形式主义学派(以西奥多·舒尔茨为代表)、实体主义学派(以蔡雅诺夫为代表)和马克思主义学派的任何一派的道路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近代农村演变的古典形式,以英国向资本主义过渡的模式为蓝本。小农划分为农业资本家与雇佣劳动者,而农业伴随着资本主义工业化而现代化。在这个过程中,小农社会和经济的彻底转化,使得小农这一名词不再适用于英国农村。然与中国比较起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方的小农分化过程,归结于农村经济的全面转化;而中国则是在小农经济范围内的进展,它所导致的不是资本主义的工业经济,而是一个分化了的小农经济。” 1、人口与生产关系的问题 形式主义对人口增长的研究认为,由于中国人口的数量相对耕地比例较高的缘故,使得中国的农业经济与美国、英国或者欧洲农业的一个主要差异在于,它主要依赖农作物,而较少饲养牲畜(约为今日农业生产总值的16%),其中多数为喂谷牲畜。而这个以作物为主的农业经济特色,表现为极高的土地生产率和极低的劳动生产率, 两者的结合,产生了农业内卷化(由于家庭小农场都是为生计所需,而对过剩的劳动无能为力。因此,家庭小农场在单位面积上投入的劳动远比雇佣劳动的大农场多,以至于这种劳动集约化出现了边际报酬紧缩的现象。吉尔茨把这种现象称为农业内卷化)。

2014年高考全国卷1文科综合及答案-(word版)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 第Ⅰ卷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帝“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懦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 27.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国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28.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 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29.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的发生 表明 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30.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在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 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 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32.古代雅典法律规定:如果公民试图自杀,必须事先提出申请,以获得批准未经允许的自杀被视为犯罪行为。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法律体系已达到完备的程度B.法律具有尊重生命价值的人文精神 C.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D.自杀有违崇尚自然法则的理性精神 33.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众议员名额按照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各州人口数“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这规定违背了《独立宣言》中提倡的 A.主权在民原则B.天赋人权原则 C.各州自治原则D.各州平等原则 34.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D.采用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35.有学者指出,欧元作为具有震撼力的新事物,它的问世成为21世纪初欧洲甚至是国际金融领域的重大事件。欧元的巨大作用表现在 A.推动欧盟内部统一市场的发展B.消除了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 C.促进了欧盟对外贸易额的增加D.巩固了欧洲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导地位 第Ⅱ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题-第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42题-第4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需求做答。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绪论 一、贫穷落后的旧中国没有出路 1、外国资本独享特权 2、中国资本曲折发展 近代经济部门中的中国资本主要由国家资本和私人资本构成。私人资本长期收到外国资本和国家资本的制约与压制而处于不利的地位。 3、封建经济深陷危机 4、近代政府无所作为清政府、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 二、建设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第一章 第一节中国封建经济高度繁荣 明朝和鸦片战争前的清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中保持和平与统一最长久的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走向辉煌的巅峰时期。 一、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水平 1、传统农业十分发达 明清农业通过引进农作物新品种、增加劳动投入和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明代中期,农 业生产水平已经大大超过前代,间作套种的农作制技术相当发达。 中国传统农业的高度发展,使他有效的推动并维持了封建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强大。1,国家首先是通过贡赋等途径从传统农业中取得大量的剩余农产品和其他的财富。2,还要牢牢的控制传统农业较先进的地区,来达到维持自己统治、控制全国经济的目的。 2、工商业和对外贸易活跃 全国性市场和地区性市场、综合性市场和专业市场均有较大发展。 明清时,苏州、杭州、武汉三镇、广州、重庆等城市均已工商业发达著称。 明清两代的财政收入和经济后盾主要来自南方,资本主义萌芽也主要集中在南方。 明朝前期的对外贸易规模十分大,郑和七下西洋,远至东南亚、南亚、西南亚、非东 北部等地。政治目的远大于经济目的。 中国封建社会的巨大的经济优势,使他对外界的经济需要十分有限。 二、中国封建经济结构和封建经济关系 1、中国封建经济结构及其特点 中国传统社会经济是一种极为典型的自然经济结构。 个体小农经济:是最典型的自然经济,他以自然分工为基础,把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 密的结合在一起,男耕女织,以织助耕,不仅更够满足个体家庭维持生存的最低级、 最基本的需要,而且也使之与市场的联系降到最低限度。 地主制经济:是一种以满足自身需要为主要目的的自然经济,他实际上是若干租赁小 农经济的集合体。地主购买和占有土地,其经济目标并不是为了经营本身的诱惑,而 是为了自身消费的需要。 国家经济:总体上讲也是自然经济性质的,国家经济大厦的基石是由众多的小农经济 构成的,小农经济并未有在国家这个层次上形成为性质不同的新的经济组合、经济关 系和经济结构。 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的自然经济性质突出的表现为以下几个特征:1、这种封建经济具有明显的自给性和封闭性。经济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自身的需要,经济的内聚力远大于扩 张力。2、这种经济结构具有突出的离散型。3、经济具有显著的稳定性。4、具有典型的同构性。 2、中国封建经济关系

最新_初中物理课程标准(2014年版)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一、科学探究 二、科学内容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附录 一、学生必做实验说明 二、行为动词说明 三、科学探究实例

第一部分前言 物理学是人类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它一直引领着人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深化着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技术进步的重要基础。尤其是20世纪初建立的相对论和量子论,引发了物理学的革命,对化学、生物学、地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推动了材料、能源、环境、信息等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的方式,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物理学的迅速发展及其相关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基础教育物理课程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体现物理学的本质,反映物理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应对未来社会挑战的需求;应发挥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为此,本标准确定了学生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学习后应达到的要求。 一、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综合反映人类在探索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等过程中的成果。物理学不仅含有探索大自然的知识成果,而且含有探索者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作为科学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此阶段的物理课程不仅应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应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方面的培养。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是一门注重实验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此阶段的物理课程应注意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注重与生产、生活实际及时代发展的联系。此阶段的物理课程应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世界观。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为每个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平等机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得到发展。 (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索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能将其运用于实践,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 (三)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第十课新编经济生活

第十课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华大地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新时代的新征程,需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只有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更好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和赢得国际竞争主动。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 历史性变革 2012年到2017年的五年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 年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1%,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1.4%提高到15%左右。 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 城镇新增就业6600万人以上。 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 消费贡献率从54.9%提高到58.8%。 服务业比重从45.3%上升到51.6%。 城镇化率从52.6%提高到58.5%。 高速铁路运营里程从9000公里增加到2.5万公里、占世界三分之二,高速公路里程从9,6万公里增加到13.6万公里。 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 居民收入年均增长7.4%、超过经济增速,形成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 贫困人口减少6800多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3.1%。 出境旅游人次从8300万增加到1.3亿。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请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党和国家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端正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沉入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城镇化率不断提升,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党和国家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大批发展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就业状况持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民

中国近代经济史读后感

《中国近代经济史》读后感 众所周知,中国近代历史是一段屈辱的历史,封建制度的根深蒂固,外国列强进行帝国主义的,逼迫国人觉醒。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艰难生存。严中平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是一本写1840鸦片战争到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经济的著作。从前言到第五章,详细介绍了中国近代的经济发展情况,以及对现今经济的反思。 有几条主线可以整理得出。总的时间线:鸦片战争前(1840以前),两次鸦片战争(1840第一次,《南京条约》;1856第二次《北京条约》;太平天国;近代工业的产生),甲午战争(1894年,《马关条约》,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丑条约》),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资本主义短暂繁荣,1914-1921黄金时期),国民党掌权(1921-1931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据地的建立与新民主主义经济的产生;1931-1945日军侵华,对东北的殖民统治;国民政府的战时经济政策;1937-1942私人经济的短暂发展;根据地经济的发展。解放战争时期,美国对中国经济的独占;国民党国家资本的急剧膨胀并最终破碎;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状大并最终取得胜利) 关于土地:封建所有制:土地所有者:地主,国家和自耕农;《天朝田亩制度》: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土地公有,绝对平均主义。历史上农民革命提出的唯一完整的农民小生产者的革命纲领和社会方案。乌托邦,农村中资本主义经营的出现:富农经济,经营地主,农牧垦公司,抗战前,革命根据地《井冈山土地法》,第一次以法律形式肯定农民分配土地的神圣权利,标志土地革命路线基本形成: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抗战时期,减租减息政策,大生产与农业合作运动。解放战争时期,《五四指示》,土地改革风起云涌开展;《中国土地法大纲》,是一个彻底反封建的土地革命纲领 《中国近代经济史》是一本规模宏大、内容丰富深刻的著作。读完后给我了很大的震撼。首先,打开此书,就被书中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所感染。这种爱国主义激情没有任何偏狭之处,它完全是以全面、丰富的史实为基础。作者对伟大祖国备受外国侵略势力欺凌、侮辱无比愤恨,无情地揭露了外国侵略者凶残、卑鄙、毒辣的嘴脸。武装侵略、武力恫吓、通过条约掠取特权、在签约过程中玩弄花招、得寸进尺,在中国土地上横行无忌、极其凶残地凌辱、残害中国人民,等等。任何一个不怀偏见的中国人在读了这些后,都会加深对外国侵略势力的仇恨及其本质的认识,同时也会加深对伟大祖国命运的关切。再次。此书在一系列问题上大大拓展了我对知识认识广度和深度。比如我对两次鸦片战争性质认识的变化,以前是我认为就是列强的侵略战争,但看了此书后,我知道了在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有许多外国侵略势力的走私、鸦片贸易、苦力贸易等而且这些外国侵略者的侵略活动也是论述鸦片战争性质的证据。所以我就认识到两次鸦片战争是西方列强“直接间接地对殖民地征服和掳掠的战争”。 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我们从小就接受马克思主义机械决定论的教育—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这无法解释中国何以在近代落后于世界潮流。上下五千年,作为大一统的中华民族人口、GDP总量、科技文化一直居世界前列,是天朝大国。为何近代就没落,沦为"帝国主义列强宰割的对象"呢?作者给出了一种解释:中国的文化、继而政治制度是封闭式的中央集权,且到后来越来越走向封闭,越来越集中,扼杀了经济活力。而欧洲从来没有形成统一的欧洲,各个小国存在竞争关系,形成多元化的政治制度,有比较有竞争,从而使最优最有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