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考点一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考点一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考点一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考点一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考点一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自主学习】

一、考情分析

1.考纲要求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属于现代文阅读能力层级中“分析综合”能力的重要内容,能力层级为C级。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按照考题要求从文中寻找出符合要求的信息,即把符合考题要求的字、词、句等语言材料筛选出来并加以整理合成。所谓“信息”,是指作者在文中所阐述或传达的读者未知的知识、内容、事实、理论、观点或设想等。所谓“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所谓“整合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一般侧重于对文章中重要信息的辨别、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的信息”主要是指文章中介绍的最新知识以及对这些知识进行阐释的语言材料、作者的观点等。为此,在阅读时就要把注意力放在文章的重要内容上。一段或一篇文章的重要内容包括:①文章中的基本概念和最新知识。这是一篇科技文章的主要价值所在,也是阅读中首先要关注的地方。②对重要概念、知识进行阐释的语句和相关材料(资料)。现代科技文章,不仅提出反映信息的概念,而且还在文章中对这些相关概念和研究结论进行解说、分析与阐释。③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以及含义较深、比较难懂的句子等。

2.命题方式:

这道试题出现一般出现在实用文阅读的第一道题,考题考题形式多为选择题,通常为五选二,要求梳理筛选出相关信息,辨析并判断信息的正误理解。有的要求从五个选项中选出正确(或错误)的两项,有的选项要选最佳两项,而非正误选择。值得关注的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试题,将适当增加难度,采用主观表述题的形式,突出综合的成分,要求考生经过分析提炼概括后才能得出答案。

由选择题向表述题转化。在表述题中,“筛选与整合”主要是根据一定的内容要求获取相关的信息要点,并再通过语言转换达到信息的重组;在选择题中,主要是通过对芜杂的信息材料的比较甄别,来检验阅读理解的正确与否。

3.试题解密:

命题者一般采用五种方法设置错误选项:添:添加定语或状语,删:删除句子而改变句意。换:换用别的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调: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凑: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仔细辨别干扰项逻辑错误,选项中的出现的下列情况,一定要特别关注:

⑴偷换概念:通过漏字,添字,改字,换序等方法扩大、缩小或转移概念。尤要注意代词的指代。

⑵以偏概全:以部分代整体(或以整体代局部),以个别代一般(或以一般代个别),以特殊代普遍。重点关注:①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②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等);③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④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

⑶混淆时态:(已然与未然)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等

⑷混淆模态:(可能与必然)一定,必将;可能,估计,如果,未必等

⑸正话反说:即肯定和否定颠倒。

⑹顺序错乱:时间先后错位,逻辑事理先后错位,空间位置错乱。

⑺颠倒因果:“因”与“果”错位;或“条件”与“结果”错位。

⑻强加因果:即两件事无因果关系,却强行说成有因果关系。

⑼无中生有:即原文无此信息。

⑽答非所问:即选项回答的不是题干中的问题,或没有答全题干中问题的几层意思。

二、知识梳理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主要包括信息的筛选和整合两个方面,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所谓整合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在考试中,信息的整合能力将集中考查以下三个方面:将隐含信息明示,概括化的能力;将初始信息加以转化的能力;重组初始信息推断新结论的能力。这“整合信息”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等要求之间是交叉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

高考实用类文章主要包括新闻、访谈、人物传记、调查报告等。名人事迹,通俗晓畅,内涵丰富,可读性强,探究点多。无论是传主还是新闻主体,他们的事迹具有典型性,人格具有感人魅力,成功的背后有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给人以较大的启发性。就所选文本而言,都具有通俗晓畅,内涵丰富,可读性强的特点,极适合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对于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要注意下列方面:

一是分清要求类属。对材料分类,标准不同,类属不同;对材料整合,要求不同,类属也不同。首先要认定筛选并整合的标准和要求,前提认定了,才能准确而迅速地进入解题的正轨。

二是紧扣语言环境。要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注意联系作者的观点和写作意图,在语境信息中筛选出重要信息。

三是辨明材料主次。既要避免遗漏主要的信息,又要避免夸大次要的信息。

获取信息的三条途径:

⑴从文章的基本概念中获取信息

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的文章总是要运用概念的。文中的基本概念的含意就是文章的重要信息所在。以考查筛选、提取信息为主要目的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阅读,几乎没有不考查对文章基本概念的理解的,而且一般是放在第1题。因此,在阅读中要十分重视对文章基本概念的理解。

⑵从重要的句子中获取信息

给概念下定义的句子当然是重要的句子。不过,这里说的重要句子主要是指集中表述作者观点态度、介绍某种情况,或集中反映文章主旨的句子;也指那些结构复杂、信息量大的句子。

⑶从运用的材料中获取信息

写文章总是要运用材料的。这材料总是明示着或隐含着一定的信息。把它提取出来,是阅读应该完成的任务之一,自然也是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

【方法导引】

【典例1】(2012年湖南湘南高中质量检测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杨丽萍:舞蹈是种信仰

曹玲娟

执拗地穿着绣花衣、麻布裤和布鞋,身形特别瘦小,说话时语调低沉轻缓。

近日,第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杨丽萍带着倾心打磨的歌舞乐《藏谜》,再度艳

惊了上海滩。谈起舞蹈,她冷静又痴迷,“舞蹈是什么?是语言、是信仰、是一种生活的方式……”

沉寂一段时间后,杨丽萍再度亮相舞台,这次她带来的是歌舞乐《藏谜》,她一出场表演的是藏族唐卡中的荷花度母。一朵红荷中,荷花度母被老阿妈的虔诚唤醒,翩然轻舞,恍若踏水而行……稍后,又一次出场,她身着黑衣长靴,和藏民们跳起狂放的夏拉舞,舞姿自在快活,几乎颠覆了舞迷们对她的既有印象。

这位从云南深山里走出来的白族女子,完全可以凭《雀之灵》、《两棵树》等作品,满足于“中国当代知名度最高的舞蹈家之一”这个角色。但之后,她却倾尽全力制作《云南映象》,将一群普通人推上舞台,让原生态歌舞一度成为舞台热潮。

杨丽萍从不认为自己要借这种方式来延长艺术生命,她甚至不乐意别人称自己为舞蹈家。她说,“我是山里人,我的家人对着山林田野都在起舞,汲水能歌、取火能跳。跳舞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这是永久性的,对吧?”

这些年,她拒绝了不少制作演出的邀请,直到藏族歌手容中尔甲找到她,希望能为“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藏族人打造一部原生态歌舞。在她看来,舞蹈不再只是创作,而是学习、采集、呈现。“我走的地方越多,越是心焦。民间好多好东西都在逐渐消失,再不抢救就来不及了。”

《藏谜》几乎涵盖了西藏、青海、甘肃、云南、四川五省区藏区最典型的民间歌曲、乐器及舞蹈,比如音色悠扬的六弦琴、祭祀超度的大法号等与藏族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这部作品是我们对藏族文化虔诚之心的体现”,为此,她走遍了藏区。

《藏谜》的主角,是一年前还在放牧的藏民们。他们并不知道舞台是什么,他们只是在舞台上自由奔放地舞蹈,纯粹展示着对生活、自然、神灵的歌颂与膜拜。正是这种扑面而来的最原始的生命力,使得观众在台下感动得落泪。每次谢幕,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她说,“做《藏谜》是件很有福气的事,是从身体到灵魂的一种体验。”

这是个地道的民间艺术团,杨丽萍是这支团队里惟一的非藏族人。排练整整一年,艺术团没有任何收入,制作人容中尔甲背上大笔贷款,总编导杨丽萍一分编舞费都不肯收。“她是一个很单纯的艺术家,对艺术严谨到有些苛刻,对人却特别宽容。”容中尔甲说,从剧本的策划、编舞、主创班子搭建、服装道具设计到找衣服布料,事无巨细,杨丽萍都全力而为。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副总裁韦芝曾在西藏生活工作多年,她评价说:“这部作品是近年来最有想象力的西藏歌舞集大成者。”

从《云南映象》到《藏谜》,杨丽萍从未特意从商业角度考虑舞蹈。“不用担心这个,认真的态度,再加上自我审美的品位,人们都需要好的精神食粮嘛。”

这份坚持,让很多同行钦佩。“云门舞集”创始人林怀民就曾公开赞扬,“这些年,无论在艺术道路上遇到多少挫折,杨丽萍都没有退缩。不跳舞,完全可以有很多选择,可她还是一直在舞台上跳,这让我很佩服。”

“有生命的舞蹈,离人很近,它会像树一样生长,像河流一样流淌。”杨丽萍说,“我们跳的是生命。”

杨丽萍常说,如果不跳了,她会回归自然,找个地方安安静静住下来。“外面有山,有水,有农田和民居,岛上有人捕鱼,有人织布,还有人在大榕树下晒太阳……”

12.根据全文,下面各句的内容不属于“再度艳惊了上海滩”的原因的一项是()A.杨丽萍倾尽全力制作《云南映象》,让原生态歌舞一度成为舞台热潮。

B.杨丽萍和藏民们跳的夏拉舞,几乎颠覆了舞迷们对她的既有印象。

C.《藏谜》展示的是对生活、自然、神灵的歌颂与膜拜,表现出的是最原始的生命力。

D.歌舞乐《藏谜》涵盖藏区典型音乐元素,歌舞的主角是一年前还放牧的藏民们。13.“做《藏谜》,是件很有福气的事。”对杨丽萍所说的“福气”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机会亲密接触藏区最典型的民间歌曲、乐器及舞蹈等与藏族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

B.亲身学习、采集、呈现了民藴许多正在逐渐消失的好东西,抢救了宝贵的民间艺术。

C.《藏谜》被韦芝赞誉为“是近年来最有想象力的西藏歌舞集大成者”。

D.深入地理解了藏族文化,并对之生出了虔诚之心。获得了从身体到灵魂的一种体验。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第1题,要求找出“再度艳惊了上海滩”的原因,排除其中不属于杨丽萍“再度艳惊了上海滩”的一项。第2题要求正确理解杨丽萍所说的“福气”。

答案要点:第1题选 A,张冠李戴。原文是“她却倾尽全力制作《云南映象》,将一群普通人推上舞台,让原生态歌舞一度成为舞台热潮”。“艳惊了上海滩”的不是《云南映象》,而是《藏谜》。第2题选 C,答非所问。“福气”应指杨丽萍在做《藏谜》过程中的收获和感受,而不是别人评价。

方法归纳1:整体阅读,通盘把握。面对一个文本,不管出题人需要我们筛选什么样的信息,我们都必须通读全文,对文本作整体认知,明晓它写什么人,叙什么事,分几个部分,作者的写作意图基本倾向是怎样的……也就是必须摸清文本呈现的一些最基本的事实情况。而有很多的时候,一些很重要的信息就处在文本不大起眼的地方,如果走马观花,或自作聪明,贪图省事,不对文本作通盘的阅读审视,是很容易造成信息筛选时的疏漏的。

【典例2】(2012年广东重点中学3月联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历史的“暗室”

最近出版的《历史的“暗室”:周海婴早期摄影集》呈现了意味丰富的画面意象。周海婴之子周令飞说,在父亲拍摄的两万余张照片中,90%的画面都是有人物的。用艺术批评家朱其的话说,周海婴也拍摄了一些空镜头的景观。有些是非常冷僻的角落,比如音乐堂的门口一个人也没有,或者一个院子的边缘,或者一些水泥墩子叠在一起。他关注人们密集视线的盲区,并且“在大风景和大场景中,角落里通常会有一个人”。

作为鲁迅的儿子,周海婴大半生都扮演着一个民族精神旗手之子的角色,也因此在公众的眼中成为伟大父亲的影子。他似生活在一种家族荣誉的心理负重中。他曾说,“我生活中的每一天都是与我父亲联系在一起的。”这固然是荣光的、炫目的、名垂青史的,但也是多么沉重的一件事。

周海婴出生于1929年。鲁迅为之取名“海婴”,意即“上海出生的孩子”。1936年鲁迅逝世时,周海婴7岁,实际上对父亲没有什么深刻记忆。他大多数时候是从一个民族的宏大传说中认识父亲的。

他当然也得到了父爱。许广平著的《鲁迅回忆录》中提到一个细节:在上海,他们家雇了一个善良纯朴的老女工,鲁迅要孩子叫她姆妈,不许直呼其名。每逢吃饭,她都来到鲁迅书房做清洁或者带小孩玩耍。“有一次,她和海婴在三楼阳台上一页页吹纸片,说是放鸢。孩子看到纸片上下飞舞,高兴极了。我们不看犹可,一看,却是鲁迅书架内的一本书被撕去大半本……因为她是文盲,不懂得鲁迅嗜书如命的脾气,只图博得小孩子欢喜……但鲁迅并没有责备。”周海婴自己也表示,他从父亲的遗物——如信件,那里面提到他——中感受到父亲对他的喜爱。

特殊的家庭背景,终使他待人处事如履薄冰。他回忆在北大物理系读书时,同学们打桥牌,跳交谊舞。他出于好奇,偶尔走过去看,就有人在背后指指点点,说“鲁迅的儿子不好好读书,只知道打牌跳舞”。他一直被公众期待“应该怎样怎样”,他的生活牢牢地“被‘人场’控制着”。他有时候会冷不丁自嘲“我就是个道具”。或者摄影本身是他心灵的梦游。其实他的公共角色背后有一个巨大的精神暗室。

周海婴说自己出生100天便被父亲抱去照相馆照相。“自儿时起我对照相并不陌生,甚至有莫名的新奇和亲切感。在镜头前我收敛调皮变成乖乖儿。我10岁便拿起相机记录人生。”“1936年秋末,父亲过世。母亲身体状况不好。一位姓蔡的阿姨建议母亲去杭州休养。蔡阿姨有一只黑色小型相机。很快,她看出我对相机的好奇,经不住我左缠右磨,允许我按了几次快门。这一年算是我摄影的开端。”此后70年,周海婴热衷于是。

但他对这件自己热爱的事总是半信半疑。他一直没有自信将照片示于公众,也不能确认这是艺术。陈丹青说他“斯文谦和,老牌的上海文人脾气,随口说几句自贬的玩笑”,确是活画。

隐在摄影作品背后的他,却是活泼的、不受限制的、自由的,透着对上海市民阶层的广大的亲切感。在他的镜头里,可以看见上世纪50年代上海殷实人家的私家车库、坐在房顶上反叛的青春女孩、吹哨子的儿童、熟食小贩、修鞋修锁的匠人、街角游荡的乞丐以及1949年上海私人诊所里打针的旗袍女孩。他的视野中,有新式婚礼、点心铺子,有商人、淑女、缝纫的邻人、游黄浦江的活力青年。1950年以后,他所拍摄的画面基本与国家建设、社会风尚相关。如,抖空竹的人、举重的青年、里弄里肌肉结实的健美明星、街头的宣传标语等。他的人像摄影多风格沉郁。他透露了自己:机智而活泛的,敏锐的,对自己多少有些犹疑和不确定,但在自谦中也有明确和肯定。

他拍摄的动因显然不只是技术原因,他对人的生命感觉很有反应。又有谁的艺术动因是源于技术呢?如同文学、建筑与舞蹈一样,它们的好处全在于对生命状态的自觉。如果没有一个形而上的存在时刻观照,那些艺术堆积就是负担或者垃圾。

有人质疑这些照片的价值。我们狂奔的路上,那路边的树又有什么价值呢?对每一个疾驰在生命路途中的人来说,这个世界就是路边那些一晃而过的树。平庸的树会成为被速度拉直的横线条,好的树会留下印记。(摘编自2011年11月1日《中国青年报》)

2.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虽然鲁迅先生很爱儿子,但他去世时儿子周海婴很小,所以周海婴对伟大父亲的记忆都是从父亲的遗物和一个民族的宏大传说中得来的。

B.鲁迅先生有嗜书如命的脾气,但因为喜爱自己的儿子和对文盲女工的尊重,所以他对女工为了博得孩子的欢喜而和海婴在阳台上撕书玩未加责备。

C.在周海婴拍摄的两万余张照片中,90%的画面都是有人物的,这表明他内心非常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和理解。

D.文章很少正面描写周海婴成年之后的生活,而主要是透过他的摄影集和别人对他的评价来表现他的性格特点,揭示他真实的内心世界。

E.本文通过记述鲁迅先生的儿子周海婴对父亲鲁迅的深情回忆和深切思念,以及他充满心理负重的沉重生活,交代了他刻苦学习摄影从而取得的突出成就。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解答此题,考生应先依据题干要求,通读全文,筛选出题中信息在原文中合理相关的句子,再加以比较、判断。

答案要点:答D给3分,答B给2分,答A给1分;答C、E不给分。A不够全面;C“表明他内心非常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和理解”理解不当;E“深情回忆和深切思念”“刻苦学习摄影”等语不准确。

方法归纳2:明确目的,探寻勾取。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再看题目要求,然后我们带着这个具体的阅读目标,对文本进行再次阅读。再次阅读时,由于我们有了首次阅读的基础,就可以大胆的作出删汰的阅读处理,把注意力有意识的投放到与题目紧密相关的那些文字上去。阅读时可以用铅笔在相关的文字上做一些标记,把需要提取的有关文字圈出来。然后对照选项作出选择。

3.周海婴拍摄的照片有什么特点?他为什么如此喜欢摄影?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以主观表述题的形式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题目有两问,一是周海婴拍摄的照片有什么特点,二是他喜欢摄影的原因,需要从文中筛选出相关的信息,并作简要分析。

答案要点:特点:①呈现了意味丰富的画面意象;②关注人们密集视线的盲区;③关注市民生活,多人像摄影;④风格沉郁。原因:①儿时起他就对照相有莫名的新奇和亲切感;

②他关注市民生活,对人的生命感觉很有反应;③摄影本身成了他心灵的梦游,他可以在摄影中表现真实的自我。

方法归纳3:结合全文,概括要点。这类题目主要是考查考生筛选、概括的能力,最主要的是审清题目,找出关键性的提示句,再找准答题区间。从第一段的叙述中进行分层概括即可得出,此外还要注意概括要简明,不要照抄原文。:

【典例3】(2012年江苏启东专题检测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历史不可复制精神却能传承

记者(以下简称记):持续8年对西南联大的关注,你眼中的西南联大是什么样的?

张曼菱(以下简称张):西南联大是一部历史,是到现在为止还发现得不够、张扬得不够,大家认识得也不够的一部历史;它是大学史,是一部学校史、教育史、人文史。应该让它浮出水面,进入大众的视野,让它所蕴藏的财富,成为社会的财富和大众的精神食粮。

记: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视角去研究西南联大呢?

张:我希望知识分子用自己的良知和热爱研究西南联大。社会发展到今天,进入到开放的世态,我们可以用广阔而不是狭隘的眼光来看待历史。

如果有人说这些饱经忧患的前辈们回顾历史仅是在进行“青春的抒情”,那么只能说这些人过于偏爱历史的暗角。我不愿意以一种窥视隐私的投机方式,来进入这一部对于我们民族对于我们中国知识分子至关重要的辉煌历史。西南联大总体是一种光明,一种骄傲,一笔稀世之宝的财富。

记:你在《访谈录》(代序)中提到,在当代挖掘和发扬“重建西南联大的历史价值观”事关重要。你所理解的“西南联大的历史价值观”是什么?

张:体制,大学的管理,教授参与管理学校(也就是教授治校),以及全面的人文精神,这些都是历史的价值观。甚至包括什么是校长,什么是教授夫人。当年联大的教授好不容易来到昆明就开始马不停蹄地进行讲授,而不是草草完成几节课就去游玩。这就是大学的“育人精神”。

同时,学风比知识重要。让学生保持自由的活泼的个性,使学生们的思维活跃,激发他们的创造性。这才是一个充满个性、人文的大学。这样的大学,才能成为人才的输出地。

文化不是一本书,它是一条河,在一直变化的、有生命力的,那个时代的人们穿着长衫讲着现代文明,创造了新的文化阶段。这种文化从“五四”以来开始延续,虽被战争所迫而颠沛流离,万幸的是,以西南联大为代表的大师们,让5000年来的文化命脉得以延续。中华民族要实现全面复兴,必须要重拾这种文化精神。

记:关注西南联大多年,你个人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张:人生识字孤独始,人读书识字就是为了提升自己,这是一种成长。求同总是发现异,人的成长就是不断验证这种孤独,你可以掩饰,但是不能拒绝。世界还是这个世界,你如何解决这种距离感?就是回报。回报是我们这个民族最优秀的传统,这也是最后的出路,回报,让你感受到的,也是最深情的东西。

我是一个既草根又有高台运作的幸运者,我从云南走出去,如果总是说云南太落后了,

那何处是归宿呢?当你追求个人价值到了一个极高点,一定要回报,这也是熊秉明先生给我的启示,他说过:远行与回归,否则就是没有灵魂。关注西南联大,收存西南联大的史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得到了回归,做这件事,让我感觉与故土非常的近、非常的亲。

第二大收获就是个人得到了很大提升。我现在已不是一般意义的作家,做这件事,影响着我的人生,对生命和价值观的思考、取舍。我珍惜与这些泰斗级大师们的情缘,不能让他们失望。与这些才华横溢、经历过西南联大洗礼的老人相处越多,越让我提高了对自己的要求。

第三,做这件事的过程,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要传承下去。我在中科院给学生们讲课,一个博士生说他只想看杨振宁、李政道、朱光亚的经历,我当着很多人批评他狭隘,没有人文基础,就成不了大师。过后他专门来找我签名,孺子可教!中国的年轻人是充满希望的,他们渴望全面、渴望“通才”,但没有人教他们。今后我会更多地给年轻人开一些讲座,把更多的回报给予他们,把大师们的衣钵、苦心传承下去,也会出一些面对青年,更加人文化的书。

4.从全文看,西南联大给我们留下了哪些“稀世之宝的财富”?请分条作答。

解析:本题以主观表述题的形式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考题明确要求考生从文本中筛选出西南联大留下的“稀世之宝的财富”,这“财富”是比喻,指的是文化精神方面的而非物质的,明白这一点,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答案要点:①西南联大的历史价值观,包括体制、大学管理、教授治校以及全面的人文精神等。②西南联大形成了崇尚自由活泼的个性、激发学生创造性的学风。③西南联大教授们的育人精神。④西南联大师生传承5000年文化的文化精神。

方法归纳4:根据要求,整理呈现。需要提取的信息点圈定之后,我们就该对这些信息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了。该分解的要分解、该合并的要合并、该概括的要概括,语句不完整的要添加完整,前后没有条理的要使之条理化,有些从文本中提取出来的语词表义前明确的,要使之明确化。张曼菱对这些“稀世之宝的财富”的解释比较分散,需要逐一概括整理,形成内容全面、条理清晰的答案。

5.你认为张曼菱“持续8年对西南联大的关注”得到哪些收获?请分条作答。(4分)

解析:本题以主观表述题的形式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个问题的答案,张曼菱在回答记者提问“关注西南联大多年,你个人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时,作了交代。

答案要点:①明白了与故土的亲近即回归的重要。②个人对生命和价值观的思考得到了极大的提升。③增强了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民族自信心。④感受到回报才是我们民族最优秀的传统,也是最后的出路。

方法归纳5:确定答题区间,甄别筛选信息。要养成根据问题从文中对应部分找出所需信息的能力,要弄清楚题目要求筛选提取什么,在什么范围内筛选提取。比如筛选对象概念外延有多宽,在哪一段、哪个问题上筛选、提取。提取信息要准确,运用原句移用法,现代文阅读题的答案在原文之中,不要凭空去想。有一些题目,原文里确有内容可以直接作为问题的答案,只需把原句移用过来即可。

如何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适合配套练习)

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把握传记基本事实传记中人物的思想、性情、成就都要用具体、真实的事件来表现,作者通过这些事件勾勒传主的基本生命历程,概括性地描绘出较为完整的人物形象。因此,对显示传主重要生平、命运转折、至关重要的思想精神活动的那些事件,应重点标示出来,这样可以迅速理清文章脉络,把握传主人生轨迹。 一般来说,可以按照下面要素去归纳整理,即:什么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体现了他什么品格、在哪些领域有所贡献或重大突破、作者有什么评价、这事产生了什么影响、对我们有什么启迪。这些重要事件筛选出来了,这个人物的骨架就出来了,也就抓住了文章的重心。 课堂练习:2011年濮阳市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实用类文本阅读《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他》第3小题:结合文中的主要事例,归纳概括刘半农的形象特点。(6分) 相关文段:刘半农在巴黎留学时,正值一战后,欧洲经济萧条,货币贬值,留学生的日子难熬,刘半农便将书房命名为“化子窝”,好友赵元任夫妇曾前往看望,临别时拍全家福留念,刘半农竟指挥众人,坐在地板上,伸出手来做乞讨状。 归国后,刘半农从事民间文学研究。他在报上刊出启事,广泛征求方言中各种骂人的话,赵元任和钱玄同见报后联袂登门拜访,分别操中国各地方言,把刘大骂一顿,骂过后,彼此抚掌大笑不已。 浅有二意,一为“胸无城府,浅如清溪”。出国留学前,昔日上海滩文友在酒家宴送,席间对诗,满是卿卿我我旧词藻。刘半农无法忍受,讽刺道“真是一群鸳鸯蝴蝶”,酒宴遂不欢而散。 还有一次,时任《世界日报》总编辑的成舍我向刘半农约稿,刘半农问,我写的都是骂人的,你敢登吗?成舍我回道,只要你敢写我就敢登。刘半农便写了一篇《南无阿弥陀佛戴传贤》,直斥考试院院长戴传贤只念佛不做事。戴传贤看到后大为光火,又不敢拿刘半农出气,只好将《世界日报》停刊3天。 刘半农治学半生,最为“出格”的举动,便是采访名妓赛金花。其时,身为北大名教授,前去采访—个名声不佳的妓女,被市井传得沸沸扬扬,但刘却不为所动。通过多次采访,结合研究历史,刘半农拂去了蒙在赛金花身上的历史迷雾。刘半农去世后,赛金花一袭黑衣,专门前往追悼,一时传为奇谈。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和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需要筛选出文章中有关刘半农的事件,从而赏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文章中的事件都很具体,如果给每一个事件按照内容安排的先后做好标号,然后再根据不同的角度整合即可。 从混血儿到美国总统 奥巴马1961年生于美国夏威夷,父亲是来自肯尼亚的黑人,母亲邓纳姆是堪萨斯州的白人,这一段婚姻没有维持多久,邓纳姆后来与印尼留学生结婚,也把6岁的奥巴马带到印尼。奥巴马10岁时回到夏威夷,与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奥巴马的父母离婚后,父亲1982年在肯尼亚死于车

高考语文复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精讲课件)

2021高考一轮复习把握高考命题走向,练习和测试中夯实基础、提升能力“”

考点02 论述类文本阅读—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一、必备知识 (一)考点解读 信息是指通过阅读而得到的知识、消息、情报或代表某种信息的词语、符号、数据或图形。从考试来说,信息就是阅读材料中的文句及其所表达的内容。 筛选信息,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所谓整合信息,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整合信息”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等要求之间是交叉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 “筛选并整合信息”是按照考题要求从文中寻找出符合要求的信息,即把符合考题要求的字、词、句等语言材料筛选出来并加以整理合成。本考点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能够对照材料辨别题中信息的正误;二是能够筛选出与题目有关的语句,进行简答表述。 筛选信息的前提是审清题目要求,筛选出的信息要与题目有关;而整合信息则要对筛选出的信息作分类集中、重新组合、粗略概括(从答题语言来说要求语句通顺)。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是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常设考点之一。筛选并整合信息,是获取所需信息、达到阅读目的的重要手段。它要求考生理解各种信息的内涵,并根据需要加以筛选、整合。 近几年单一考查信息筛选与整合的试题较少,通常是与分析、概括相结合,试题选项或问域涉及的信息区间跨度相对较大,并不仅局限于某一自然段,而常常是涵盖多个自然段。 目标: 1.掌握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常见方法; 2.训练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二)解题技巧 1.获取信息的途径 (1)从文章的基本概念中获取信息 社会科学类文章总是要运用概念的。文中的基本概念的含意就是文章的重要信息所在。以考查筛选、提取信息为主要目的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阅读,几乎没有不考查对文章基本概念的理解的,而且一般是放在第1题。因此,在阅读中要十分重视对文章基本概念的理解。 (2)重要的句子中获取信息 给概念下定义的句子当然是重要的句子。不过,这里说的重要句子主要是指集中表述作者观点态度、介绍某种情况,或集中反映文章主旨的句子;也指那些结构复杂、信息量大的句子。 (3)从运用的材料中获取信息 写文章总是要运用材料的。这材料总是明示着或隐含着一定的信息。把它提取出来,是阅读应该完成的任务之一,自然也是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

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老师提示 “筛选并整合信息”是按照考题要求从文中寻找出符合要求的信息,即把符合考题要求的字、词、句等语言材料筛选出来并加以整理合成。本考点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能够对照材料辨别题中信息的正误;二是能够筛选出与题目有关的语句,进行简答表述。 筛选信息的前提是审清题目要求,筛选出的信息要与题目有关;而整合信息则要对筛选出的信息作分类集中、重新组合、粗略概括(从答题语言来说要求语句通顺)。 “重要信息”在考题中一般表现为:1.文章中的基本概念和最新知识。这是一篇科技文章的主要价值所在,也是阅读中首先要关注的地方。2.对重要概念、知识进行阐释的语句和相关材料(资料)。现代科技文章,不仅提出反映信息的概念,而且还在文章中对这些相关概念和研究结论进行解说、分析与阐释。有时还会对不同的学术研究方式及结论进行比较分析,对有关材料进行辨别和评价,在文章中往往表现出阐述的多角度、全方位的复杂性,这是阅读的难点所在。因此,在阅读中一定要把握关键,具体辨别,严格筛选,这样才能在众多的材料中略过那些无关的信息,抓住主要信息。3.通过整体阅读,筛选和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态度。这方面的信息一般隐含在文章的材料及作者相关的评说中,做题时一定要准确分析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把握文章的主体内容联系与思想倾向,并要具备一定的抽象分析和归纳概括能力。这方面的考查在现代科技文阅读中是个难点,在现代社科文阅读考查中也是个重点。近年来高考试题在选择题目设计上常采用如下一些方法设计错误选项:1.以偏概全式。2.答非所问,或为原文未谈及的问题。3.改变判断的性质。4.偷换概念。5.背离语境的暗示,与材料或相关信息相矛盾。 解答本考点的问题,要分两步走。第一步对文段形成整体感知进而针对题干要求加以筛选。只有先从整体上把握住文意,才能有针对性地或快捷地找出相关的文字或材料,才能进一步为筛选提供掌握材料的保障。这要求在阅读过程中,要注意养成“处处留心,句句在意”的好习惯和整体认知的习惯,必须对整个文段或中心段(针对某一问题的相关段落)有深入的理解,甚至不能忽视那些很“不起眼”的有时误以为只是补充性质的加注文字。第二步就是对符合题意的信息进行整理合成。筛选出来的材料,有的是“原始的”,有的只是承载了关键信息的语料,在作答时不能形成有条理的或完整的语言表述,也就是不能直接用于作答,所以必须加以提炼和加工。 两点备考建议:①在平时训练中,必须培养寻找阅读敏感点的能力。如文章中的基本概念、新的知识及对它们的解释和阐述,最能表现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对一些重要现象产生的原因的表述,对一些重要问题的具体表现的表述,对中心论点所分解成的分论点的阐述等等。②在复习备考过程中相应地还应当加强提纲挈领的能力和压缩语段的能力的培养。 经典原题 一、(2004年山东、河南、河北、安徽、山西、江西等,二)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7~10题。(12分,每小题3分) 人体干细胞 人类胚胎干细胞是人类胚胎发育早期——囊胚中未分化的细胞。囊胚外表是一层扁平细胞,可发育成胚胎的支持组织如胎盘等;中心的腔称为囊胚腔,腔内侧有内细胞群。内细胞群在形成内、中、外三个胚层时开始分化,内胚层分化形成肝、肺和肠等,中胚层分化形成骨胳、血液和肌肉等,外胚层分化形成皮肤、眼睛和神经系统等。由于内细胞群能发育成完整的个体,因而这些细胞被认为具有全能性。

(通用版)2021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对点练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专项对点练1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时间:40分钟分值:43分) 一、请指出并分析下列选项的命题陷阱。(24分) 1.[选项] 古典戏曲剧目反映的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感情和趣味,也有宣扬神仙道化、为封建王朝歌功颂德的作品。(3分) [原文] 古典戏曲剧目中,有些确实出自士大夫之手,而且主要反映统治阶级的思想、感情和趣味,最著者如明代礼部尚书丘濬的《五伦全备记》等“令人呕秽”之作以及朱权、朱有燉等皇亲国戚宣扬神仙道化、为封建王朝歌功颂德的作品。 [分析] [答案]选项以偏概全,扩大了范围。原文的说法是“有些”“主要反映……”,选项中变成了“反映的是……”。 2.[选项] 中国戏曲与西方现代派戏剧的变形不一样,不允许抽象和夸张,只是认真描摹生活。(3分) [原文] 王国维说中国戏曲是“以歌舞演故事”,歌舞与人类日常行为方式的巨大差异决定了它不可能如实地再现生活。写意允许适度抽象和夸张,但与西方现代派戏剧的变形不一样,中国戏曲始终都在非常认真地描摹生活,只不过在“意”和“有”难以兼得的时候要借助虚拟,把眼睛看不到的“有”转化为心灵能感觉到的“有”——“抟虚成实”,并且,为避免过于个性化的虚拟造成信息传递障碍而将一个个“有意味的形式”——程式固定下来,也就是戏曲的“技”。 [分析] [答案]选项混淆是非。原文引用王国维的话是说中国戏曲“写意允许适度抽象和夸张……在‘意’和‘有’难以兼得的时候要借助虚拟”,由此可以看出,允许适度抽象和夸张。 3.[选项] 人类要想对智能有全面深入的理解需要有一个过程,目前学界对智能及其实现方式具有多样性这一观点的认识并不一致。(3分) [原文] 毋庸置疑,人类的智能水平从整体上正如许多科幻电影与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那样远远超越于其他生物智能,正是因为这一点,使得人类成为地球的统治者。因此,我们很自然地得出推论,如果人工智能超越了人类智能,人工智能很可能不再听从人类的指令,反而会与人类争夺统治权。那么,人工智能会从整体上超越人类智能吗?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考察人工智能超越人类智能的可能性问题。虽然目前学界对智能及其实现方式的认

高三复习教案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高三复习教案——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学习重点: 所谓信息,是指通过阅读而得到的知识、消息、情报或代表某些信息的词语、符号、数据等。高考的《考试说明》把“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列为现代文阅读能力的一条要求。阅读,一定要有信息观念。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有效信息,因此在阅读中,就要特别注意阅读材料中提供的新知识、新理论、新观点、新材料,要十分重视信息的获取,要十分重视对阅读材料内容的理解、分析、归纳和吸收。准确地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需要具备对书面语言敏锐的感知能力,有了较强的语感,阅读时就能迅速发现关键所在,辨清作品中的各种提法,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敏锐的语感的培养,要通过平时多读、多思考、多品味才能获得。 金题体悟: (2019年高考第9题)下列对沙尘暴灾害加剧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强上升气流把颗粒微小的粉沙细土和微尘扬上天空,作中长距离的输送。 B.森林大量砍伐,土地过度开垦,工厂盲目建设,排放不加控制,造成生态巨变。 C.沙尘暴中混入了工矿企业排放的有害成分和来自牲畜粪便中的病菌病毒。

D.在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后,自然界的风蚀速度已远远大于土壤的生成速度。 方法指导: 上面说过,准确地筛选文中的信息,需要具备敏锐的感知能力,但仅凭语感也不行,还必须掌握一定的方法,如在做题时,要仔细将题目的选项与阅读材料作比照,对所涉及到的概念的并列、属种、交叉等关系,肯定、否定的提法,有关增减、强弱、大小、升降、先后等的变化及其条件中的叙述,有关代词所指代的内容多加注意。对材料中使用的起修饰、限制和补充作用的词语,切切不可放过,材料的叙述有时故意“绕弯弯”,一定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化繁为简,把它读懂。还有一点应注意的就是应该知道选项中的干扰项的种种干 扰角度,在比照材料中去识破它,如有的干扰项故意朝意思相反的方向说,把程度重的说轻,把数量少的说多等等,有的干扰项故意说绝对,说片面,或者说过头,或者说不及,有的干扰项故意说与题目无关的内容,有的干扰项故意说材料中并不具有的内容,有的干扰项故意说似是而非的内容,有的失之于窄,有的失之于宽,凡此种种,不能尽举,都是辨析筛选时应小心在意的地方。 这道题围绕“加剧沙尘暴灾害的原因”,列出了四种表述,要求考生选出不正确的一项。要答好这道题,首先就要弄清楚原文中哪些因素导致了沙尘暴灾害的加剧。文中多次提到“在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我们的目标: 1、通过对阅读题的讲解掌握筛选整合重要信息的方法。 2、通过巩固练习培养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3、思而有得,通过小结培养在每次练习后自我反思总结的习惯。 教学难点: 通过巩固练习培养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首先问同学们看到这个课题?你觉得老师要提出什么问题? 明确:请同学解释筛选和整合的意思? ?筛选是对信息搜寻、辨别及提取的过程,这是达到阅读目的的重要手段。 ?整合是指对信息按照题目要求加以组合加工的过程,这是答题的重要手段。 ?——筛选与整合是现代文阅读的一项重要能力,也是中考现代文阅读得分的关键。出示近几年的中考题。 例一、2008年中考阅读题: 1.为什么作者觉得庭院中的绿“又是摇曳多姿,空灵深邃”的?请根据全文作简要回答。(4分) 《青青庭院》 2.第4段中说,“这颗捕捉到的小行星就会和机器人用最初所使用的一样的方法进入它的轨道。”这“最初所使用的一样的方法”具体指怎样的方法?请作简要回答。(2分) 3.科学家的新构想是利用小行星来摧毁另外的小行星,从而达到保护地球的目的。从文中筛选关键信息,概括地描述其实施过程。 (5分)《用小行星撞击小行星》 例二、2009年中考阅读题: 1.文中说“鹿是动物中的唯美主义者”,从全文看,鹿的“唯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分点简要回答。(6分)《不能忘却的纪念》 2、请根据文意,简述地震产生的过程。(4分) 3、地震造成灾害具有哪些特点?根据第3段文意,分点概括回答。(3分) 4、怎样科学地实施防震救灾?请根据文意和你的认识简要解答。(5分)《话说地震》 例三、2010年中考阅读题: 1.第二段说:“这是一棵不同寻常的树。”这棵树的“不同寻常”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6分)《向一颗树鞠躬》 2.请根据第二段文意,简要解释“莲花效应”。(3分) 3.“莲花效应”能给植物本身带来哪些好处?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4分) 《洁身自好的莲花》历年中考: 现代文阅读中考查筛选整合信息能力的分值比重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第03课解题锦囊

第03课解题锦囊 【解题锦囊】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要读懂文本内容,在全面正确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主要有以下解题技巧: 一、明确获取信息的途径。信息,这是当代使用频率极高的词语。从阅读学,尤其是学习性阅读来说,信息是指通过阅读而得到的知识、消息、情报或代表某种信息的词语、符号、数据或图形。从考试来说,信息就是阅读材料中的文句及其所表达的内容。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所谓整合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这“整合信息”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等要求之间是交叉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 获取信息主要有三条途径:第一,从文章的基本概念中获取信息。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的文章总是要运用概念的。文中的基本概念的含意就是文章的重要信息所在。以考查筛选、提取信息为主要目的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阅读,几乎没有不考查对文章基本概念的理解的,而且一般是放在第1题。因此,在阅读中要十分重视对文章基本概念的理解。譬如读鲁迅的《拿来主义》,就首先要弄清“拿来主义”这一基本概念。文中有这样一些语句与这一概念的含意有关:“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他占有,挑选”,“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经过分析可知,第1句侧重于说明怎样拿,第3题着重说明拿来后怎么处理,第4句说明空行拿来主义所必须具备的条件,而第2句的“占有,挑选”是“拿来主义”的核心。读过《拿来主义》的同学都知道,其实这就是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住这一点,也就是根本上同“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以及全盘接接、全部否定等各种错误观点划清了界限。第二,从重要的句子中获取信息。给概念下定义的句子当然是重要的句子。不过,这里说的重要句子主要是指集中表述作者观点态度、介绍某种情况,或集中反映文章主旨的句子;也指那些结构复杂、信息量大的句子。比如,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的事实;人们必须首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这是一个信息量极丰富

04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考点梳理及解题技巧

主标题: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考点梳理及解题技巧 副标题:明确考点内容,探究解题技巧,注意试题中的一些特殊情况。 关键词:考点梳理,解题技巧 难度:2 重要程度:3 内容: 【考点梳理】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按照题目要求从文中找出与之符合的信息,即把符合题目要求的字、词、句等筛选出来并加以整理。本考点一般包括两个方面: 1.能够对照材料辨别题中信息的正误。 2.能够筛选出与题目有关的语句,并进行简要的综合陈述。 【解题技巧】 一、审清题意,确定范围 正确理解文意和题意,确定筛选范围,即检索相关的信息区域,按照考题要求从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内容,然后再对诸多信息进行筛选。在筛选信息时,考生要有目标意识,即在读文章时要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路。 二、借助标志,抓住关键 1.从文章的基本概念中获取信息。一般论述类文本总是要运用概念的。文中的基本概念的含意就是文章的重要信息所在。 2.在筛选中,要善于借助信息标志,抓住关键性词语,如关联词语、表顺序的词语、指代性词语、插入性词语等。 3.从重要的句子中获取信息。这里说的重要句子主要是指集中表述作者观点态度、介绍某种情况,或集中反映文章主旨的句子;也指那些结构复杂、信息量大的句子。这类句子如首括句、总结句、过渡句、呼应句、设问句、反问句等,一般都有比较明显的标志。 4.从运用的材料中获取信息。文中运用的材料总是明示着或隐含着一定的信息。把它提取出来,是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 三、认真比较,去伪存真 文中信息有显性信息,也有隐性信息;题干信息有文章中的真实信息,也有命题者编拟的作为错误选项的虚假信息。考生要反复认真地分析比较,去伪存真,对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考生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种情况:

高考语文指导:如何解答筛选整合信息题

高考语文指导:如何解答筛选整合信息题筛选整合文中的信息,是语文高考阅读题中重要的阅读能力,是三个层级六个能力点中理解、分析、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它在试卷中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所谓“筛选”,指的是从纷繁的语言材料中找出信息,提取主要信息,筛掉次要信息。其实也就是对词语、句子、段落、篇章的理解。所谓“整合”,是指根据试题提出的条件,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源进行分类集中、重新组合、粗略概括。文中哪些信息是值得筛选的呢?从答题的要求来说,符合答题要求的就是重要信息。一般就文章本身来看,重要信息主要有:①文中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知识; ②对重要概念的解释和阐述;③表达文章主旨的语句;④文中的概括句;⑤文中的过渡句;⑥文章的标题;⑦文后的注释等。从试题的形式来看,筛选整合信息题在考题中往往用专题式和开放式两种。专题式一般是针对一个具体问题,集中筛选整合,是分散的信息向一点聚集。如:2008年上海高考卷中,第1题:第②段中列举了我国多处城市景观,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第3题:对“历史文脉”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A.城市地标与城市的历史文脉应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B.历史文脉总是在一座城市出现的时候产生和发展的。C.历史文脉也是王国维说的城市“政治与文化之标征”。 D.城市新地标与历史文脉相协调要有文化底色和基调调。第6题:家乡的女人把丈夫叫“汉子”,曾祖母却这样叫“我”,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1分)第20题:杨氏对胥吏百姓的一番陈词使得“众皆泣”,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2分)这些题目就是典型的例子。开放式是不针对特定问题的题目,一般采取选择题的形式。有单选和多选之分;有回答正确和错误之别。最常见的题型是:①下列解说,符合(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多项)是( )。②对本文所提供的信息,理解准确(不准确)的一项(或多项)是( )。如2008年上海高考卷中,第10题:对文章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6分)A.本文富于诗意,对“我”少年时代的农村生活的描写,充满情趣和温馨。B.本文刻画传神,对曾祖母的描写细致人微,

正确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4e8957130.html, 正确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作者:宋淼焱 来源:《高中生·高考指导》2012年第05期 高考现代文(文学类)阅读题中,信息筛选概括题是必考的内容,它重点考查:①将隐含信息明示,概括化的能力;②将初始信息加以转换的能力;③重组初始信息、推断新结论的能力。 信息筛选题的类型,可以有不同的分法。从答题区间来看,可分为全文信息概括筛选题和局部筛选题;从命题方向来看,可分为内涵(内容)概括题、原因概括题等。 例1 (2011年高考全国大纲卷第16题,选文为《针挑土》)文中反复出现的“针挑土”有哪些丰富的内涵? 答:。 该题为全文信息概括筛选题、内涵概括题。 参考答案①黑妮工作状态的写真:从一点一滴做起,持之以恒,积土成山。②“湘援游”现状的隐喻:苗族传统文化正慢慢消退,要促使湘西生态和文化可持续发展,如针挑土。③水滴石穿、永不言败的象征:“成家好似针挑土”,“赚钱好似针挑土”,“世世代代”,生生不息。 例2 (2011年高考湖南卷第16题,选文为《想飞》)为什么只有“饿老鹰”成了“我做孩子时的‘大鹏’”? 该题为局部筛选题、原因概括题,信息点主要集中在选文第二段。 参考答案①庄子笔下“大鹏”的飞令“我”神往,但“大鹏”在现实中“不容易见着”;②现实中麻雀、蝙蝠、燕子的飞是“我”不屑的;③撑开大翅在天空中盘旋的“饿老鹰”暗合了“我”心目中的“大鹏”形象。 1.抓句子,理清结构。抓取重要句子,快速把握文章结构。重要句子主要有三类:一是中心句、主旨句(包括全文和局部),二是结构句(如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和体现作者思路的句子等),三是特色句(指运用一定表达技巧的句子,也包括结构超长或复杂的句子)。从结构思路分析入手,全文信息概括筛选题的答题就有了方向。 例3 (2011年高考重庆卷第15题,选文为《论诚意》)文章围绕“诚意”展开讨论,请分析文章的思路。

高考语文备考筛选整合信息题解答技巧

高考语文备考:筛选整合信息题解答技巧 筛选整合中的信息,是语高考阅读题中重要的阅读能力,是三个层级六个能力点中理解、分析、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它在试卷中占的比例越越大。 所谓“筛选”,指的是从纷繁的语言材料中找出信息,提取主要信息,筛掉次要信息。其实也就是对词语、句子、段落、篇的理解。所谓“整合”,是指根据试题提出的条,对筛选出的信息进行分类集中、重新组合、粗略概括。 中哪些信息是值得筛选的呢?从答题的要求说,符合答题要求的就是重要信息。一般就本身看,重要信息主要有:①中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知识;②对重要概念的解释和阐述;③表达主旨的语句;④中的概括句;⑤中的过渡句;⑥的标题;⑦后的注释等。 从试题的形式看,筛选整合信息题在考题中往往用专题式和开放式两种。 专题式一般是针对一个具体问题,集中筛选整合,是分散的信息向一点聚集。如:2008年上海高考卷中,第1题:第②段中列举了我国多处城市景观,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第3题:对“历史脉”理解不符合意的一项是()(3分)A城市地标与城市的历史脉应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B历史脉总是在一座城市出现的时候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脉也是王国维说的城市“政治与化之标征”。D城市

家乡的女人把题:6第新地标与历史脉相协调要有化底色和基调调。.丈夫叫“汉子”,曾祖母却这样叫“我”,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1分)第20题:杨氏对胥吏百姓的一番陈词使得“众皆泣”,原因是_______________。(2分)这些题目就是典型的例子。 开放式是不针对特定问题的题目,一般采取选择题的形式。有单选和多选之分;有回答正确和错误之别。最常见的题型是:①下列解说,符合(不符合)原意思的一项(或多项)是()。②对本所提供的信息,理解准确(不准确)的一项(或多项)是()。如2008年上海高考卷中,第10题:对分析正确的两项是()()(6分)A本富于诗意,对“我”少年时代的农村生活的描写,充满情趣和温馨。B本刻画传神,对曾祖母的描写细致人微,很好地体现了她的刚烈性格。本从儿童视角叙述曾祖母的死,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死亡的恐怖和悲哀。D本感情深挚,通过对曾祖母的回忆,讴歌了母性的伟大和故乡的美丽。E本从死亡开始由近及远倒叙有关曾祖母的记忆,深具感人的艺术魅力。F本首尾呼应,点面结合,通过曾祖母成功地塑造了农村老人群体形象。 如2004年上海高考题第2题:下列说法不符合意的一项是(2分)A 不久前《参考消息》等3份中国报纸以其发行量巨大、国际影响深远而在全球日报发行量统计中名列前茅。B这几年国内报业在规模和数量上有了较大增长,城市人口拥有报纸的数量相对饱和,但质量有待提高。据资料统计,2002年全国报纸年度广告总收入又创新高,比10年前增加了约170亿元人民币。D目前,中国平均每千人拥有日报的数量,还不到上个世纪末世界平均每千人拥有日报的数量。

考点一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考点一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自主学习】 一、考情分析 1.考纲要求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属于现代文阅读能力层级中“分析综合”能力的重要内容,能力层级为C级。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按照考题要求从文中寻找出符合要求的信息,即把符合考题要求的字、词、句等语言材料筛选出来并加以整理合成。所谓“信息”,是指作者在文中所阐述或传达的读者未知的知识、内容、事实、理论、观点或设想等。所谓“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所谓“整合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一般侧重于对文章中重要信息的辨别、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的信息”主要是指文章中介绍的最新知识以及对这些知识进行阐释的语言材料、作者的观点等。为此,在阅读时就要把注意力放在文章的重要内容上。一段或一篇文章的重要内容包括:①文章中的基本概念和最新知识。这是一篇科技文章的主要价值所在,也是阅读中首先要关注的地方。②对重要概念、知识进行阐释的语句和相关材料(资料)。现代科技文章,不仅提出反映信息的概念,而且还在文章中对这些相关概念和研究结论进行解说、分析与阐释。③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以及含义较深、比较难懂的句子等。 2.命题方式: 这道试题出现一般出现在实用文阅读的第一道题,考题考题形式多为选择题,通常为五选二,要求梳理筛选出相关信息,辨析并判断信息的正误理解。有的要求从五个选项中选出正确(或错误)的两项,有的选项要选最佳两项,而非正误选择。值得关注的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试题,将适当增加难度,采用主观表述题的形式,突出综合的成分,要求考生经过分析提炼概括后才能得出答案。 由选择题向表述题转化。在表述题中,“筛选与整合”主要是根据一定的内容要求获取相关的信息要点,并再通过语言转换达到信息的重组;在选择题中,主要是通过对芜杂的信息材料的比较甄别,来检验阅读理解的正确与否。 3.试题解密: 命题者一般采用五种方法设置错误选项:添:添加定语或状语,删:删除句子而改变句意。换:换用别的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调: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凑: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仔细辨别干扰项逻辑错误,选项中的出现的下列情况,一定要特别关注: ⑴偷换概念:通过漏字,添字,改字,换序等方法扩大、缩小或转移概念。尤要注意代词的指代。 ⑵以偏概全:以部分代整体(或以整体代局部),以个别代一般(或以一般代个别),以特殊代普遍。重点关注:①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②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等);③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④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 ⑶混淆时态:(已然与未然)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等 ⑷混淆模态:(可能与必然)一定,必将;可能,估计,如果,未必等 ⑸正话反说:即肯定和否定颠倒。 ⑹顺序错乱:时间先后错位,逻辑事理先后错位,空间位置错乱。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教师版)汇总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教师版) 【学习目标】 1、了解“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考查要求、设题特点,增强审题意识。 2、熟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提升做题能力。 【重点难点】 学习目标2 【课时安排】 2课时 【考点阐释】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是《考试说明》中现代文阅读部分“分析综合”的第一条要求,层级C。论述类文本、文学类文本(散文,如北京卷、浙江卷)和实用类文本(传记、新闻)都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阅读目的,从语言文字材料中准确而迅速地筛选出所需要的信息。所谓“筛选”,指的是从纷繁的语言材料中找出信息,提取主要信息,筛掉次要信息。其实也就是对词语、句子、段落、篇章的理解。所谓“整合”,是指根据试题提出的条件,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源进行分类集中、重新组合、概括转换。 第一课 一、语言转换技巧说 (一)“出入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入知出,则尽读书之法也。” (二)“三种语言说”:现代文阅读答题过程是应试者根据第一语言(命卷者语言)的要求,感知第二语言(作者的语言)所表示的信息,然后用第三语言(答题者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理解……同时,还要尽可能顾及评判第三语言的阅卷人的阅读心理。 (三)语言转换训练: 文段一:宋朝收拾了残唐五代那种乱糟糟的割据局面,能够维持比较长时间的统一和稳定,所以元代有汉唐宋为“后三代”的说法。不过,宋的国势远没有汉唐的强大,我们只要看陆游的一个诗题《五月十一日夜且半,梦从大驾亲征,尽复汉唐故土》便知。宋太祖知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把南唐吞并,而也只能在他张卧榻上做陆游的这场仲夏夜梦。 宋太祖“仲夏夜梦”具体内容是(不超过10个字)

高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教案

高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教案 高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教案 学习重点: 所谓信息,是指通过阅读而得到的知识、消息、情报或代表某些信息的词语、符号、数据等。高考的《考试说明》把“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列为现代文阅读能力的一条要求。阅读,一定要有信息观念。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有效信息,因此在阅读中,就要特别注意阅读材料中提供的新知识、新理论、新观点、新材料,要十分重视信息的获取,要十分重视对阅读材料内容的理解、分析、归纳和吸收。准确地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需要具备对书面语言敏锐的感知能力,有了较强的语感,阅读时就能迅速发现关键所在,辨清作品中的各种提法,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敏锐的语感的培养,要通过平时多读、多思考、多品味才能获得。 金题体悟: (2002年高考第9题)下列对沙尘暴灾害加剧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强上升气流把颗粒微小的粉沙细土和微尘扬上天空,作中长距离的输送。 B.森林大量砍伐,土地过度开垦,工厂盲目建设,排放不加控制,造成生态巨变。 C.沙尘暴中混入了工矿企业排放的有害成分和来自牲畜粪便中

的病菌病毒。 D.在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后,自然界的风蚀速度已远远大于土壤的生成速度。 方法指导: 上面说过,准确地筛选文中的信息,需要具备敏锐的感知能力,但仅凭语感也不行,还必须掌握一定的方法,如在做题时,要仔细将题目的选项与阅读材料作比照,对所涉及到的概念的并列、属种、交叉等关系,肯定、否定的提法,有关增减、强弱、大小、升降、先后等的变化及其条件中的叙述,有关代词所指代的内容多加注意。对材料中使用的起修饰、限制和补充作用的词语,切切不可放过,材料的叙述有时故意“绕弯弯”,一定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化繁为简,把它读懂。还有一点应注意的就是应该知道选项中的干扰项的种种干扰角度,在比照材料中去识破它,如有的干扰项故意朝意思相反的方向说,把程度重的说轻,把数量少的说多等等,有的干扰项故意说绝对,说片面,或者说过头,或者说不及,有的干扰项故意说与题目无关的内容,有的干扰项故意说材料中并不具有的内容,有的干扰项故意说似是而非的内容,有的失之于窄,有的失之于宽,凡此种种,不能尽举,都是辨析筛选时应小心在意的地方。 这道题围绕“加剧沙尘暴灾害的原因”,列出了四种表述,要求考生选出不正确的一项。要答好这道题,首先就要弄清楚原文中哪些因素导致了沙尘暴灾害的加剧。文中多次提到“在人为活动的干预下……结果造成生态巨变”“在人为因素的干扰后……一连串的灾

现代文阅读中信息筛选与整合

2013年通州区中考语文复习 2013年通州区中考作文复习 第1页 第2页 试 卷讲 评教学 通海中学 朱通明 育才中学 王言娟 教学目标: 1、完成一份试卷的讲评,学生能订正试卷中错误 2、学生能学习和掌握文段信息整合的一般方法 3、大部分学生能通过学习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重点:试卷中的典型错误纠正并指导方法 教学用具:电教设备、学生用辅助学案、演练试题讲义 教学过程: 1、分析学生试卷情况 2、归纳分析某方面的解题方法 3、总结、再练 附: 1、大 美 之 美 ①西藏的山水只宜远望,不可近瞧。那里的山,多是褐中泛黑的颜色,不长一棵树。那是一种怎样的山呀,离天那么近,它们的骨和肉,都被太阳烤干了,已没有一丝一毫阴柔的女儿气,惟存阳刚与雄浑。它们与蓝天、白云、湖泊构成了大跨度、大视角的不加丝毫修饰的原始之美、宏阔之美。可你近赏它时——就连海拔5000米、巍峨的岗巴拉山,呈现给你的也没什么惯常的意趣可言,绝对找不到水落珠溅、苔绿花红、芳草萋萋的景致,有的只是干燥异常的壤土与碎石。 2、阴霾弥漫的冬天是毫无生气的季节,是自然界的休眠和沉睡时期:昆虫停止了生命,游蛇停止了运动,植物终止了生长,失去了绿色,所有的空中居民都被抛弃流放,水族生命被关在冰冻的牢狱中,大部分陆地动物被囚禁在山洞、岩洞、地洞内,这一切给我们展现出一幅幅萧条冷落的景象。鸟类的回归带来了初春第一个信息,这些可爱的小生命唤醒了沉睡的大自然,焕发了新的活力和生命,树木吐出了新芽,小树林披上了新装,引来了新主人在此嬉笑打闹,唱歌传情,到处生机勃勃。 3、根据文段内容,指出爬山虎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40字以内)。 它的叶片较大,呈广卵型,宽10至20厘米。炎夏,从根部吸收的水分经叶片蒸腾,可带走空气中的热量,送来清凉。它的茎叶密集,覆盖在房屋墙面上,可以遮挡强烈的阳光,又可以使空气在叶片与墙面之间流动,因而降低室内温度。它的卷须式吸盘能吸收墙上的水分,有助于潮湿房屋的干燥;而干燥季节,有它遮蔽墙面,又可以保持房屋的湿度。它的绿叶的光合作用是提供氧气的重要途径。它的枝叶攀援在围墙、房屋的墙面上,可以吸收环境中的噪音,还能吸咐飞扬的尘土 4、例:从教学过程来说,不管要学什么,教的人总要从易而难,逐步深入地把知识教给学生。因此,好的教师在开始的时候,应该给学生一个印象,觉得入门不难,往后才能越学越有信心。而学生如果自命不凡,看到入门很容易,就把老师一脚踢开,那么,他就什么也学不成。 5、例:在高低杠比赛中,我一直有一种非常不好的感觉:过一秒钟就会发生不可挽回的事故。我突然意识到是赛方给的准备时间不够。按惯例我有充裕的时间仔细回想每个动作,熟悉器械,但比赛开始的绿灯突然间亮了,我不得不中断准备,仓促地开始比赛。然而对于高低杠这个项目而言,是容不得急就章的。一个动作不标准,很可能就会落下终身残废。当时,是内心的平静和惯有的谨慎救了我。前半段的动作我很是得心应手,当我做到最拿手的后摆动作时,我突然有一种不祥的预感,好像我会掉下去,那么我将成为一个谁也不需要,谁都不记得的残废。不,我不能这样!我松开了手,软绵绵地落地了。 6、请你一下材料整理出主要信息。 【材料1】中国的年画色彩鲜艳,文化内涵丰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春节来临之际,家家户户在室内门上张贴年画,借此寄托人们对风调雨顺、家室安泰的祈盼。 【材料2】中国各地的灯彩花色众多,风格各异:冰灯晶莹剔透,纱灯流光溢彩,宫灯端庄稳重……它们无不具有民间艺术的奇特魅力。灯彩为婚寿吉庆营造了浓厚的喜庆氛围,是中国传统的吉祥象征物。 【材料3】剪纸是中国古老的民间艺术。它题材广泛,造型生动活泼,是中国民间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剪纸往往选择吉祥喜庆、福禄寿诞、五谷丰登等题材,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7、例:在北京的中心,有一座城中之城,这就是紫禁城。现在人们叫它故宫,也叫故宫博物院。这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有500多年了。 请概括以上内容介绍了故宫哪些方面的信息? 8、例:阅读下面故事,用一个精练而深刻的语句概括其寓意。(不超过10个字) 螃蟹妈妈对儿子说:“我的孩子,你别再横爬了,直爬多好看啊!”小螃蟹回答说:“好妈妈,一点儿不假。如果你教我直爬,我一定能学着做。”螃蟹妈妈用了各种方法尝试直爬都不行,于是她才明白起初那样要求孩子有多愚蠢。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筛选整合信息题-专题练习有答案

高考语文专题练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筛选整合信息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辨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注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兴起具有催生作用。1928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是继续寻找甲骨。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变成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 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但由于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学进行补充。到了清代,对金石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使《说文》的权威性受到了较大的冲击。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多有象形、会意文字,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说文》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难以维持,从此中国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摘编自朱凤瀚《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后期王公贵族占卜凶吉时写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它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了解中国历史上存在一个商王朝,然而这些文献

现代文阅读之二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现代文阅读之二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目标】分析综合,能力层级C 【知识目标】帮助学生掌握筛选有效信息的要领,并能根据命题要求进行信息重组。 【教学重点】准确、快速、有效地辨别并获取命题所要求的信息,对筛选所得的信息进行归纳综合。 【教学难点】对筛选所得的信息做出正确的认知,把握各信息材料之间的关系,并能按照命题要求进行信息重组。 【教学流程】 一、考点解读 这一部分主要复习高考现代文阅读中的“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个知识点。阅读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对信息进行筛选与整合的过程。 所谓“筛选”,就是按照考题设定的阅读目的对文章进行分析,准确、快速、有效地辨别并获取命题所要求的信息。 所谓“整合”,就是对筛选所得的信息做出正确的认知,把握各信息材料之间的关系,并能归纳综合,或者按照命题要求进行信息重组。 在表述题中,“筛选与整合”主要是根据一定的内容要求获取相关的信息要点,并再通过语言转换达到信息的重组;在选择题中,主要是通过对芜杂的信息材料的比较甄别,来检验阅读理解的正确与否。 二、复习指导 (一)筛选整合“四步骤”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指的是在阅读中对信息的搜寻、辨别、摘选和对信息进行转换、组合、概括的过程。筛选和整合要按以下几个步骤去做: 1.审清题意,确定范围——正确理解文意和题意,确定筛选范围,即索检相关的信息区域, 按照考题要求从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内容,然后再对诸多信息进行检视。 2.借助标志,抓住关键——在索检相关的信息区域过程中,善于借助信息标志,抓住关键性 词语,如关联词语、表顺序词语、指代性词语、插入性词语、首括句、总结句、过渡句、呼应句、设问句、反问句等。 3.认真比较,去伪存真——信息有显性信息,也有隐性信息,有文章中的真实信息,也有命 题者编拟的作为错误选项的“虚假信息”。要反复认真分析比较,去伪存真,对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 4. 归纳综合,重组输出——筛选之后,还要对相关的语言材料进行归纳和综合,并用准确 的语言进行信息加工,或把筛选后的信息按要求重新组合后表达出来。 (二)排除干扰“八防范” 在解答选择题时,面对命题人设置的作为干扰和迷惑的“虚假信息”,要排除干扰,不为所惑,就要注意命题人是如何设置选项的。那些包含“虚假信息”的干扰项往往具有下列某一方面的逻辑错误,了解它们有助于对选项的辨别和筛选,以防掉入陷阱。 ①偷换概念。这种选项混淆不同内涵的两个概念,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实 际上二者并不是一回事。 ②张冠李戴。这种干扰项常常把甲的发明说成是乙的发明,或者把甲的特点说成是乙的特点。 ③无中生有。即原文中本无此意而主观臆测,导致你的分析与原文的客观实际出现偏差,甚 至风马牛不相及。 ④混淆局部、整体。它混淆概念外延的大小,把事物的局部说成是事物的整体,或者把整体 说成是局部。 ⑤混淆偶然、必然。即把原文中的可能偶然说成必然,把必然说成偶然。 ⑥混淆已然、未然。即有意把原文中的设想或推测说成已经实现或正在进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