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经济学

教育经济学

教育经济学
教育经济学

期末作业考核

《教育经济学》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2分)

1、教育资源配置

答:指如何将有限的教育资源在各级各类教育之间、各地区之间和各学校之间进行分配,以期投入的教育资源能够得到充分有效的使用。

2、教育个人收益率

答:指个人收入增长中可归因于教育的部分与个人支出的教育成本的比较。l

3、经济结构

答:经济结构是指国民经济的总系统中的各子系统、各部分的排列、组合和结合方式。

4、教育成本控制

答:是教育管理者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利用有关信息和特定手段,对教育管理过程施加影响和调节,使教育成本按规定的标准消耗,是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也是降低教育成本消耗,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益的重要手段。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评价教育效率的单项指标包括哪些?

答:评价教育效率的单项指标投入要素可分为:人力资源利用率指标、物力资源利用率指标、财力资源利用率指标等。其中人力资源利用率指标主要有:教职工与学生比、教师与学生比、教师平均授课时数、中小学的班师比、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等。物力资源利用率指标主要有:年物力资源利用率、固定资产利用率、低值易耗品与材料利用率、校舍利用率、教室利用率、教学仪器设备利用率、图书利用率等。财力资源利用率指标又可细分为综合指标、单项指标和结构指标。l

2、教育经济效益具有哪些特征?

答:具有间接性、迟效性、长效性、多效性等特征

3、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全部的资本概念应该包括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人力资本主要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劳动能力,这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具有经济价值的一种资本。人力资本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但人力资本的取得不是无代价的,需要耗费稀缺资源。人力资本是投资的结果,掌握了知识和技能的人力资源是一切生产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人力资本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是人类增进福利的一条重要途径。人力资本投资是效益最佳的投资,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高于物质资本投资的收益率。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核心。形成人力资本的投资渠道可以归纳为五种,包括营养及医疗保健费用、学校教育费用、在职人员培训费用,择业过程中所发生的人事成本和迁徙费用等。

4、教育供求关系是如何表现的?

答:教育供求关系一般表现为三种状态:绝对平衡、相对平衡和不平衡。教育供求的绝对平衡是指教育供给和教育需求严格相等;教育供求的相对平衡是指教育供给略大于教育需求或教育需求略大于教育供给时的状态;教育供求的不平衡,也可称作“失衡”,是教育供求差异超过一定的比率,教育活动运行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受到较大的冲击,不为人们所接受的一种状态。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结合实际说明教育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

答:教育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总体上是一种辩证关系。一方面,经济发展制约着教育发展,教育发展必须适应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教育又能推动和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又必须依靠教育。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为:经济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影响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经济发展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经济结构制约教育结构,经济体制决定教育体制。教育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为:教育对劳动者素质提高的作用;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教育对管理的作用;教育对自然资源的作用。

2、如何确定教育产品的属性及其资源配置方式?

答:教育产品属性的界定及其资源配置方式:教育产品指的是学校提供的教育服务。教育产品在消费上具有特殊性,即消费效用有直接效用与间接效用之分。教育的直接消费效用,是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后知识、能力的增长,品行和价值观念的养成等,这属于教育的内部产出或内部效益。教育的间接消费效用,是指由于知识、能力的增长及良好的品行、价值观等内部产出,提高了受教育者的生产能力、创造能力和文明程度,使受教育者在劳动力市场和社会活动中获得更高的收入和地位,促进社会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谐。这种效应属于教育的外部产出或外部效益。

从直接消费看,教育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增加一个学生,边际成本不为零,会降低原有学生得到的教育服务水平,如平均受教师关注的程度会降低,生均校舍面积、图书、仪器等教育资源会减少。在技术上学校完全有能力将教育的消费者(如不付费者)排除在学校或教室之外。因此,教育的直接消费具有私人产品的性质。

从间接消费看,教育具有部分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教育使受教育者个人获得更高的收入和社会地位,这是受教育者的个人收益,他人不可分享,因而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教育能使社会经济更快增长、社会发展更加和谐,这是教育带来的社会经济利益,全体社会成员都可受益,对社会而言增加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也无法排除其他成员得到这种利益,因而没有竞争性和排他性。所以,教育的间接消费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从教育目的考察,无论是受教育者个人还是社会,接受或提供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获取教育的间接消费效用,即提高个人收入和社会地位,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因此,在确定教育的产品属性时,应主要依据教育间接消费效用的特征。

总之,教育属于一种准公共产品,它兼有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某些特征。但在现实生活中,根据教育类别和层次的不同,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又具有不同的属性特征。尤其是义务教育,它被确定为是一种公共产品,确切的说是制度安排使其成为公共产品的。在大部分国家里,义务教育都是一种制度性共有资源,即法律规定其有非排他性,但仍然具有竞争性。非义务教育则无可厚非的属于准公共产品,其消费存在着排他性。

教育产品的资源配置方式是以政府为主配置资源,但在教育领域适合的地方可以采用市场机制配置

资源。教育产品兼具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某些属性,所以对教育的提供其主体既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市场,或者是二者的有机结合。具体到教育领域,政府有承担教育发展和进行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的义务和责任。对于教育资源配置,既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性作用,同时又要积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增加教育供给,只有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达到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最终目的。

四、案例分析(共18分)

教育部、国家统计局和财政部在2004年12月30日公布的《2003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显示,2004年,全国教育经费为7242.60亿元,比上年的6208.27亿元增长16.66%。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包括各级财政对教育的拨款、教育费附加、企业办中小学支出以及校办产业减免税等项)为4465.86亿元,比上年的3850.62亿元增长15.98%。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预算内教育拨款(不包括城市教育费附加)为4027.82亿元,比上年的3453.86亿元增长16.62%。其中,中央本级教育支出299.45亿元,比上年的240.20亿元增长24.67%,高于中央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比例12.64个百分点。2004年全国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职业中学的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公用经费支出均有增长,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公用经费支出有所下降。2004年全国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为14.90%,比上年14.68%增加了0.22个百分点。从全国情况看,有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比上年有不同程度的下降。2004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2.79%,与2003年3.28%(2002年为3.32%,)的公布数相比,这一比例发生较大变化(主要原因是2005年国家统计局根据经济普查资料结果,将2004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作了调整,上调2.3万亿元。)。

请你依据上述材料同时结合教育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说明我国目前在教育经费投入上所取得的成绩和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答:同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与教育发展的速度与规模相比,我国教育经费费投入水平总体还是落后的,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目前,我国在教育投入上所取得的成绩和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经费总体投入不足

近几年,我国加大了教育投资的力度,教育经费总量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加。但同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还远低干国际平均水平,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一直徘徊在2-3%之间。

(二)教育投资结构不合理

教育经费投入合理与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前面我们已经对目前我国三级教育投资分配结构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高等教育投入比例过大,初等教育相对不足,呈现“倒三角”型,这与世界其他国三级教育投资的“金字塔”型分配结构相比具有较大差异。尽管近年来,国家对初等教育的重视和投资额度在不断提升,但初等教育的财政投资额占财政经费总额的比例并没有多大的增长。

(三)教育投资地区差异显著在我国,

由于受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和城乡二元结构社会等的影响,东西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教育

投入极不均衡,教育投资的不平衡又导致了地区间教育发展极不平衡。从城乡比较来看,1998年城镇小学生的人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是农村小学生的1.4倍,城镇中学生是农村中学生的1.1倍;到了2001年,城镇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是农村小学生的1.71倍,城镇中学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是农村中学生的1.68倍。可见,城乡之间教育投资的差距在不断加大。

(四)教育投资的法规政策不完善

目前,我国相关法律中关于教育经费问题的规定不是很多,也不是很全面。如《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规定的逐年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本世纪要达到4%的目标,至今还能实现,而且比例还逐年处于下滑状态。不仅如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规定的“三个增长”也没能得以实现。可以说,虽然一些法律法规中对教育经费投入问题做了一些相应的规定,但在实际工作中却没能严格的加以监督和执行,缺乏充分全面的法律法规保障,造成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现象。(五)教育投资的多渠道筹集不够畅通

现阶段,我国实行的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教育投资体制,虽然主体框架已建立起来,但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还是没能达到预期效果。,从近10年的教育投资来源看,政府教育投入、教育税费、社会捐资集资、企业投资等都有所减少,只有个人教育投资在不断的增加。虽然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主张已经受到人们的关注,但实际上我国教育经费来源的多渠道筹集还不够通畅,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大拓宽,以便于筹集到需要的教育经费。

改进的建议:

(一)明确政府的主要责任,增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

(二)继续拓宽教育投资渠道,增加教育投资总量;

(三)建立规范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促进地区间教育的均衡发展;

(四)完善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收费制度,建立完善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机制;

(五)完善教育经费法律法规,保障教育投资体制的法制化与程序化。

【西南●最新版】[0287]《教育经济学》网上作业及课程考试复习资料(有答案)

[0287]《教育经济学》第一次作业 [论述题] 一、名词解释 1.教育需求 2.教育投资体制 3.教育规模经济 4.智力投资 5.集中模式 二、简答 1.人力资本的形成主要有哪些方式? 2.简述教育与收入分配的关系。 3.政府调节教育供求矛盾主要采取什么手段? 三、论述 1.论述教育收益率的分布和演变规律和特征。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教育需求:教育需求是指人们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是获得教育服务的愿望与对教育的支付能力的统一。 2. 教育投资体制:是指在筹措、投入和管理教育资源的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组织体系和行为规范、管理制度、管理方法。 3.教育规模经济:教育资源投入,以单位学生成本计算,产出则以学生(在学或毕业)人数计算。如果学校淘汰及耗损比例特别大,在学人数增加的比例大于单位学生成本增加的比例,便是教育规模经济。 4.智力投资:是指一切用于培养、开发人的智力的费用,教育投资是智力投资的主要内容,但除此之外还包括用于发展各种文化事业,用于开展科学技术研究和普及等各种不同于教育投资的开支。 5.集中模式:指由中央政府或较高级别的政府在教育资源的筹措与分配中承担较多的责任。 二、简答 1. 人力资本的形成主要有哪些方式? 答:人力资本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用于教育和训练的费用,以培养和提高未来劳动力的工作能力、技术水平和劳动熟练程度;(2)用于医疗卫生保健的费用,以保证劳动力的必要数量和在职劳动力的健康水平;(3)

用于劳动力国内流动的费用,以利于调剂和合理配置各地区各部门的劳动力,充分发挥各种劳动力的专业技术特长;(4)用于国外移民入境、智力引进、国际人才吸引和流动的费用,以增加本国劳动力和专门人才的数量,提高吸入国的人才智力水平;(5)提高企业能力,增强企业精神,以便使经营管理者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动态格局作出最佳决策,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 2. 简述教育与收入分配的关系。 答:教育与收入分配的关系也是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的重要方面。教育对收入分配的作用,体现在教育在提高个人收入中的作用和教育在缩小个人收入差距中的作用两个方面。(1)教育对个人收入水平的作用:教育对个人收入水平的提高又积极作用;教育通过提高劳动者的劳动适应能力而提高个人收入;教育能够提高个人的"分配效益”;教育可以使受教育者的"无形收入”增加。(2)教育在个人收入分配差距中的作用:从理论上讲,一个国家可以通过普遍提高劳动者的受教育水平来缩小个体之间的收入差距。 3.政府调节教育供求矛盾主要采取什么手段? 答:政府调节的主要手段包括:为教育供求提供信息;制定和调整教育规划;对教育机构的财政拨款;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 三、论述 1.论述教育收益率的分布和演变规律和特征。 第一,所有的教育收益率都为正。 第二,私人收益率高于社会收益率,而且,经济越落后,教育层级越高,两者之间的差距就越大。 第三,无论是个人收益率还是社会收益率,都是发展中国家比中等发达国家高。 第四,就私人收益率而言,在三级教育中,小学教育的收益率最高,大学教育的收益率次之,中学教育的收益率最低。 第五,竞争部门就业者的教育收益率高于非竞争部门就业者的教育收益率。 第六,教育收益率的长期演变具有相当大的稳定性。 第二次作业 [论述题] 一、名词解释 1.国家教育投资总量 2.个人的教育需求 3.企业教育需求 4.教育经常成本 5.国家教育投资总量 二、简答 1.什么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有何联系与区别? 2.什么是教育经济效率?影响教育经济效率的因素有哪些?

东师教育经济学参考答案

期末作业考核 《教育经济学》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2分) 1、教育结构 答:是研究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也正因为教育经济学研究的是教 育与经济相关的领域 故它的研究更多地采用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 这也就使得教育经济学具有了教育学和经济学交叉的特性。 2、教育需求 答:教育供求关系一般表现为三种状态:绝对平衡、相对平衡和不平衡。教育供求的绝对平衡是指教育供给和教育需求严格相等;教育供求的相对平衡是指教育供给略大于教育需求或教育需求略大于教育供给时的状态;教育供求的不平衡,也可称作“失衡”,是教育供求差异超过一定的比率,教育活动运行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受到较大的冲击,不为人们所接受的一种状态。 3、教育个人成本 答:可分为:人力资源利用率指标、物力资源利用率指标、财力资源利用率指标等。其中人力资源利用率要有:年物力资源利用率、固定资产利用率、低值易耗品与材料利用率、校舍利用率、教室利用率、教学仪器设备利用率、图书利用率等。财力资源利用率指标可分为综合指标、单项指标和结构指标。 4、公共产品 答:亦称“公共财货”、“公共物品”。西方经济学用语。指能为绝大多数人共同消费或享用的产品或服务。如国防、公安司法等方面所具有的财物和劳务,以及义务教育、公共福利事业等。特点是一些人对这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另一些人对它的消费,具有非竞争性;某些人对这一产品的利用,不会排斥另一些人对它的利用,具有非排他性。一般由政府或社会团体提供。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是怎样的? 答:是研究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也正因为教育经济学研究的是教育与经济相关的领域故它的研究更多地采用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这也就使得教育经济学具有了教育学和经济学交叉的特性。 2、教育供求关系是如何表现的? 答:教育供求关系一般表现为三种状态:绝对平衡、相对平衡和不平衡。教育供求的绝对平衡是指教育供给和教育需求严格相等;教育供求的相对平衡是指教育供给略大于教育需求或教育需求略大于教育供给时的状态;教育供求的不平衡,也可称作“失衡”,是教育供求差异超过一定的比率,教育活动运行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受到较大的冲击,不为人们所接受的一种状态。 3、评价教育效率的单项指标包括哪些? 答:可分为:人力资源利用率指标、物力资源利用率指标、财力资源利用率指标等。其中人力资源利用

经济学原理作业1.1

1.小李星期天花一天时间上街买了100元的衣服,并买了5元的包子当午餐,请问小李买这件衣服的机会成本是_____ 选择一项: a. 105元 b. 100元加一天时间价值 c. 100元 d. 105元加一天时间价 2.一个国家通常会进口哪一种物品? 选择一项: a. 其他国家具有绝对优势的物品 b. 该国具有比较优势的物品 c. 其他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物品 d. 该国具有绝对优势的物品 3.面对外部性,人们____ 选择一项: a. 无能为力 b. 通过市场机制得以彻底解决 c. 通过政府的干预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中国生产手表需要8个工作日,生产自行车需要9个工作日,印度生产手表和自行车分别需要9和10个工作日,根据比较优势学说_____ 选择一项: a. 印度宜生产和出口手表 b. 中国宜生产和出口自行车 c. 中国宜生产和出口手表

d. 印度不宜参加国际分工 ______增加将引起沿着既定需求曲线的变动,这种变动称为______的变动。 选择一项: a. 供给,需求量 b. 需求,供给量 c. 供给,需求 d. 需求,供给 以下哪一种情况会引起果酱的均衡价格上升和均衡数量减少? 选择一项: a. 作为果酱互补品的花生酱的价格上升 b. 作为果酱投入品的葡萄的价格上升 c. 在果酱作为正常商品时,消费者的收入增加 d. 作为果酱替代品的棉花软糖的价格上升 以下关于生产可能性边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 选择一项: a. 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以内的点虽然能够达到,但没有效率,可能是一些资源没有充分利用,比如出现工人失业、厂房闲置 b. 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点能够达到并且是有效率的,因为资源都已经充分利用 c. 一旦达到生产可能性边界上有效率的各点,那么想得到更多的一种物品的唯一方法是减少另一种物品的生产 d. 生产可能性边界阐释了权衡取舍与机会成本、效率与无效率、失业和经济增长等思想,曲线状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意味着递减的机会成本 在需求不变时,一种物品的供给减少(向左移动)将会引起______ 选择一项: a. 均衡价格和数量减少 b. 均衡价格上升,而均衡数量减少

《教育经济学试卷》及答案

《教育经济学》试卷 _江苏教育学院高校级县(市区)层次专业姓名得分 ___ 一、单项选择题(共37.5分) 1.下列方法中不属于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的是() A.经济分析法 B.教育研究法 C.经济计量和教育统计法 D.调查研究法 2.直接导致西方教育经济学诞生的是() A.人力资本理论B.计量经济学 C.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D.劳动生产理论 3.衡量劳动力的价值,主要看() A.劳动力本人所需的生活资料费用所占比重大小 B.劳动力子女所必须的生活资料费用所占比重大小 C.劳动力所受教育和训练的费用所占比重大小 D.劳动力总价值 4.人力资本的核心是() A.人力投资B.物力投资C.生产投资D.教育投资 5.舒尔茨认为,决定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投资相对投资量的主要是() A.投资比例 B.投资收益率 C.投资量 D.经济结构 6.影响教育社会需求的因素不包括() A.社会人口状况 B.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 C.政策导向D.物质生活需求 7.义务教育的资源配置应该由() A.政府提供 B.市场经济机制配置 C.社会经济支持 D.政府和市场经济机制配置共同提供 8.教育投资大不一定就能适应物质生产的需求,教育投资与物质生产过程具有一定伸缩性,说明教育投资具有() A.周期性长特点B.弹性大特点C.间接性特点D.长效性特点 9.教育事业经费含在科学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经费项目中,最终构成() A.教育基本建设经费 B.教育事业经费 C.社会消费基金 D.社会积累基金 10.下列各项不属于反映国民经济发展状况静态指标的是() A.社会总产值 B.财政总支出 C.国民收入增长的比例 D.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11.衡量一个国家义务教育投资比例,主要有两个指标:生均教育经费和() A.初等教育生均事业费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例 B.初等教育事业费占整个教育事业费的比例 C.义务教育投资在教育投资总量中的比例 D.国家财政用于教育支出占国民收入的比例 12.计算学生的机会成本,一般开始于() A.小学 B.初中 C.高中 D.大学 13.教育成果质量指标的计算公式为() A.人才费用质量系数 B.人才费用质量系数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教育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促使个人收入和企业利润、国家税收的增加,从而导致个人、企业和国家储蓄的增长,国家资本的形成能力的增强。国家资本形成能力的增强,又能进一步带动投资的增加,增加投资又会导致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又会推动教育投资的增加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如此反复影响,就会形成这样的局面,没有教育的发展,国家资本形成能力就难以增强,投资也就难以增加,经济增长就难以实现,而没有经济增长,国家资本的形成又会受到影响,教育投资的继续增长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就缺乏保证。因此,高等教育与经济必然要求相互适应,这种适应是双向的非均衡的互动关系。 一、教育的发展从根本上受制于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果 (一)经济增长为教育协调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教育一定程度上是指通过人力投资的基本形式——教育投资所形成的,按计划培养和训练劳动能力的活动。从这个角度看,教育的投资和经营可以看作是一个产业的一种投入产出过程。从负担的主体角度看,教育成本可以分为社会成本和个人成本两部分。高等教育的扩展需要增加相关的投入。教育协调发展,在根本上是要保证长期和持续的教育投入,但这必须以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为前提。 (二)经济增长对教育发展具有制约和导向作用。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容、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和教育手段,还决定着劳动力的素质和教育培养人才的素质。从根本上说,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最终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经济发展水平既决定着教育投资的需要量,也决定着教育投资的供给量。这必然要求各级各类教育的规模与发展速度与经济建设的规模和发展速度相适应,在数量上相协调。 二、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一)高等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着重要的智力资源。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中的高科技含量已高达80%,日本为75%。在我国一些较为发达的地区如经济特区,科技含量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可以占到60%左右,但在一些落后的省份,自然型的农业经济和粗放型的工业经济还占很大的比重,高科技含量还不到15%。乐观地估计,全国经济发展中高科技贡献的平均水平大概在30%左右。很明显,我国要在21世纪追赶世界先进水平,除了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没有第二条路可走。当今世界知识经济的兴起已经向人类昭示了一个重要信息,即在未来社会的生产中,劳动者的知识与技术水平将取代资本和自然资源而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建立在知识基础上的高科技将为人类寻找到可持续发展的新资源、新天地。 高科技的发展有赖于高水平人才的创新活动,而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则需要高等教育的精心培养。大学阶段的教育,类似制造一件产品的成型阶段,培养出来的人将直接进人社会的生产活动过程。个体在基础教育阶段所形成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要在高等教育阶段进一步发展为专门的应用能力,包括发展为实际工作中的创新能力。因此高等教育是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的关键一环。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高级专门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高科技领域的发展水平,从而决定其可待续发展的能力。 (二)高等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知识基础和先进的科技成果。对于社会的发展来说,知识、技术、产品是现实的力量。工具、工艺、方法与管理的水平直接决定着生产的效率。高等教育不仅通过培养人才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而且它还通过科研活动直接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各种知识、技术和产品等支持,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高等学校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的发展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既要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又要提供知识贡献。由于高等学校具有多学科并存以及注重系统知识传授的特点,所以它在总结、整理人类已有知识成果以及开展基础研究方面往往占有一定的优势,一所高水平的大学往往就是人类知识的一座宝库。另一方面,在现代社会,随着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对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强调,高等学校越来越重视科技成果的开发、转化和推广工作,

经济学作业

第一章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1.已知市场的需求函数为:Qd=10-2P,为:Qs=-2+2P。求: ⑴此时的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需求价格弹性系数与供给价格弹性系数。 解:由均衡价格的定义知:Qd=Qs,即10-2P=-2+2P,解得P=3 将P=3带入需求函数或供给函数得Qd=Qs=10-2×3=4 Ed=2×3/4= Es=2×3/4= 所以均衡价格为3,均衡数量为4,需求价格弹性系数为Ed=,供给价格弹性系数为Es=。 ⑵若政府对每单位产品征收1元的定量销售税,在这1元的定量税中消费者和生产者各负担了多少 解:由题知,需求曲线不变,新供给曲线:Qs'=2(p-1)-2 由Qd=Qs',即2P-4=10-2P,解得P= 又因为均衡价格为P=3,所以= 所以消费者和生产者各负担了。 2.美国的小型企业乐于建立煤炭的供给和需求快速估计曲线,公司的研究机构提供的供给弹性约为,需求弹性约为,当前的价格和交易量是40 元/吨,1200 吨/星期。 ⑴在当前的价格和交易量下,建立线性供给和需求曲线。 解:先建立需求曲线:Qd=a-bp 又因为Ep=-dQ/dP×P/Q=,已知b=dQ/=40,Q=1200,代入得b=45 将b=45,P=40,Q=1200代入 Qd=a-bP得 1200= a-45×40 即a=3000 所以Qd=3000-45P 再建立供给曲线:Qs=c+dP 又因为Es=dQ/dP×P/Q=,已知d=dQ/=40,Q=1200,代入得d=15 将d=15,P=40,Q=1200代入 Qs=c+dP得 1200=15×40+c,即c=600 所以Qs=600+15P

00451教育经济学试题和参考答案解析09年至12年

2009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教育经济学试卷 (课程代码 045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我国教育经济学发展的第四个时期,创办的全国性教育经济学的学术刊物是【】 A.《教育经济研究》 B.《教育与经济》 C.《经济与教育》 D.《教育与经济研究》 2.劳动力的劳动复杂程度与它的教育费用之间的关系是【】 A.反比例关系 B.正比例关系 C.正弦比例关系D.余弦比例关系 3.舒尔茨认为,人们对于经济条件的变化,重新考虑合理分配自己的财产、劳动、金钱以及时间的能力是【】 A.处理时间的能力 B.处理劳动条件的能力 C.处理金钱的能力 D.处理不均衡状态的能力 4.在影响教育的个人需求的动因中,人们希望通过教育提高个人素质的审美水平的需求是 【】 A.社会地位需求 B.审美生活需求 C.精神生活需求 D.求知生活需求5.与工业经济不同,衡量知识经济的效率标准是【】 A.劳动生产率 B.知识生产率 C.资金增长率 D.人口增长率 6.目前,各种形式的在职培训中,特殊培训所需的费用来自于【】 A.工厂 B.职工本人 C.工厂和职工本人 D.国家拨款 7.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毕业生去向主要是【】 A.升学 B.就业 C.科研 D.管理 8.在国家财政总支出中,国防经费支出属于【】 A.生产性基本建设投资 B.非生产性基本建殴投资 C.社会消费 D.补偿消费 9.在教育投资比例指标中,教育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是【】 A.静态指标 B.动态指标 C.富态指标 D.势态指标 10.直接影响义务教育普及和发展的指标是【】 A.国家财政用于义务教育支出的比例 B.国家财政用于义务教育的支出增长率 C.义务教育投资总量 D.初等教育生均事业费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 11.教育成本中,学生已满劳动力年龄因上学而失去的收入部分是【】 A.教育个人直接成本 B.教育个人间接成本 C.教育社会直接成本 D.教育社会问接成本 12.提出教育经济效率计量的实用性指标体系的我国学者是【】 A.刘道玉 B.韩礼 C.厉以宁 D.文达 13.教育规模的理想类型是【】 A.规模过大成长型 B.规模适度萎缩型 C.规模适度成长型 D.规模适度稳定型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导读:本文是关于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希望能帮助到您!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在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教育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日益紧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将更加显著。 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的含义。教育就是旨在满足学习需要的各种有意识的、系统的活动,是导致学习的、有组织的和持续的交流。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是指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质的活动;狭义的教育则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层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层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经济理论即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被认为是教育经济学的主要基础理论。上个世纪,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对人力资本做了完整的理论阐述,即人力资本就是对人的投资形成的资本,是“在一国居民的教育与技术上的投资”。舒尔茨认为处于现代经济生产活动中的人力资本,其作用远比物质资本重要得多。运用这一思想可以得出结论:贫穷国家的经济落后的根本原因不在于物质资本的短缺,而在于人力资本的匮乏,因此变成经济增长的约束因素。人力资本理论揭示出作为人力资本主要

因素的教育对于经济增长所起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将随着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增强而日趋增强。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一般而言是正相关的,即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又促进教育水平的提高。具体来说,经济发展以教育为基础,教育水平提高,又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长期的、潜在的和综合性的,能为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以及各种专门人才。教育的发展状况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劳动力知识存量的多少、国民素质的高低、人力资本的形成状况,从而决定该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和速度。 肯尼亚和坦桑尼亚教育比较分析 两国的教育概况。肯尼亚和坦桑尼亚都是位于非洲东部的发展中国家,其殖民经历、资源禀赋、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相似。上世纪60年代两国独立后,都试图为自己国家所有孩子提供7年的初等教育,但随着初等学校毕业生数量的增长及对中等学校教育的需求的扩大,同时受经济发展限制,政府提供的教育经费出现不足,公立学校不得不采取一定的政策,对入学人数加以限制。两国相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政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其教育情况出现不同的结果,人口相对较少的肯尼亚,其中等毕业生远远超过坦桑尼亚。2002年肯尼亚中学生为30.288万,2003年坦桑尼亚中学在校生才20.072万。2002年肯尼亚有著名高等学府6所,另有30个职业培训学校,3所技校和12所私立大学,而坦桑尼亚只有3所大学。

东师《教育经济学》19春在线作业1

(单选题)1: 教育人员经费的主要部分是( )。 A: 教职工福利费 B: 学生助学金和奖学金 C: 教职工工资 D: 离退休教育人员费用 正确答案: (单选题)2: ()对人力资本理论的贡献在于通过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和计量而计算出人力资本投资的作用。 A: 爱德华•丹尼森 B: 雅可布•明瑟 C: 西奥多•W•舒尔茨 D: 加里•贝克尔 正确答案: (单选题)3: 教育需求是指()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 A: 教师 B: 学生 C: 受教育者 D: 社会和个人 正确答案: (单选题)4: 下列关于生师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生师比是个具有双重内涵的教育评价指标。 B: 生师比较高,证明教师资源利用率较高。 C: 生师比较高,证明教师资源的供给能力较高。 D: 生师比属于人力资源利用率指标。 正确答案: (多选题)5: 教育供求关系一般状态表现为: A: 平衡 B: 绝对平衡 C: 相对平衡 D: 不平衡 正确答案: (多选题)6: 确定教育投资比例的方法为: A: 测推法 B: 预测法 C: 推理法 D: 国际比较法 正确答案: (多选题)7: 教育成本的意义

A: 教育成本数据是国家确定拨款数额,进行教育决策和预算管理的依据; B: 教育成本管理是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益,加强教育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 C: 进行教育成本核算能够促进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D: 教育成本核算得出的数据是公众对政府、学校进行有效监督的重要凭证; E: 教育成本核算有利于建立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机制; 正确答案: (多选题)8: 教育投资的特点表现在:( ) A: 教育投资的非盈利性; B: 教育投资的连续性; C: 教育投资的固定性; D: 教育投资的递增性; 正确答案: (判断题)9: 公共产品具有的特征: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判断题)10: 生师比较高,证明教师资源的供给能力较高。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判断题)11: 教师资源配置,简单地说就是教师的分配、安置。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判断题)12: 确定教师劳动报酬的理论根据有:根据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的理论;复杂劳动者创造的价值等于多倍简单劳动者创造的价值理论;根据市场经济等价交换原则和价值规律来确定。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判断题)13: 德国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一书中,分析了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提出了与“物质资本”相对应的“精神资本”的概念。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判断题)14: 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

00451教育经济学试题及参考答案201001

00451教育经济学试题及参考答案201001

2010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教育经济学试卷 (课程代码0045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箕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一般认为,教育经济学的学科性质是.【】 A.部门经济学 B.新兴教育学科 C.教育学和经济学的边缘学科 D.多学科交叉学科 2.一般较为发达国家中,技术进步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率中占【】 A.20%-30% B. 30%-40% C.40%-60% D.60%-70% 3.着重对雇主在劳动力市场内如何挑选工人进行研究的人力资本理论是【】 A.社会化理论 B.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 C.筛选假设理论 D.市场分配理论

4.大多数人对教育需求的基本动因是【】 A.社会地位需求 B.物质生活需求 C.精神生活需求 D.科技生活需求5.与工业时代不同,知识经济时代的分配方式是【】 A.岗位工资制 B.业绩付酬制 C.市场分配制 D.学位分配制 6.教育软市场理论认为,教育市场的框架至少应包括教育劳务市场、教育物质市场和【】 A.教育精神市场 B. 教育心理市场 C.教育科技市场 D.教育产、品市场7.美国设立的初级学院的学制为【】 A.1-2年 B.2-3年 C.3-4年 D.4-5年 8.教育投资不会直接生产社会物质财富,这反映了教育投资的特点是【】 A.周期长 B.弹性大 C.间接性D.长效性 9.在教育经费计算口径中,学生家长和个人交纳的学杂费和其它费用,属于【】 A.衡定口径 B.发展口径 C.大口径

西南大学18年12月[0287]《教育经济学》参考资料

答:1、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投入包括: (1)教育事业费拨款:指列入国家预算支出科目中的“教育事业费”拨款数。(2)科研经费拨款:指高等学校从中央和地方取得的属于财政性拨款的科学研究经费。 (3)基建拨款:包括“教育基建”和“部门基建中用于学校和教育事业单位的经费”。(4)其他经费拨款:指除教育经费拨款、科研经费拨款、城市教育费附加以外的其他属于财政性的经费拨款,包括专项拨款和非专项拨款等。 2、教育收益可以分为: (1)直接收益与间接收益。 (2)货币收益与非货币收益。 (3)个人收益与社会收益。 (4)投资性收益与消费性收益。 3、范围经济原理产生的原因: (1)投入要素具有多重使用价值 (2)效率管理的覆盖面扩大 (3)充分利用品牌优势和营销网络 4、市场经济就是一种用价格机制来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应该具备这样三个特点: (1)决策机制是分散决策;(2)协调机制是价格(3)激励机制是个人物质利益。5、教育,不仅传授知识,更能提高个人修为,增加我们对生活的感受力,从而认知自己,并不断提高自己。我认为,这是教育赋予我们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也是指引我们前行的希望的明灯。 二、论述题: 1、论述实现学校经营目标的影响因素。 (一)学校经营的规模和范围问题 学校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是指学校在经营活动(教学和科研等)过程中,随着学校 规模与范围的扩大而发生的单位运营成本下降、单位收益上升的现象,是反映学 校规模和范围与成本收益变动关系的经济现象。借助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理论,指导学校的投入产出比达到最优化,在社会总资源稀缺的情况下,节省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教学活动 学校作为育人的场所与机构,其一切活动都以教学活动为核心,教学活动是学校 经营效率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最终实现的过程,因此,学校经营的目标可以通过研究教学活动,特别是对教师和学生的行为的经济分析来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和质量而实现。 (三)正确处理学校经营规模、范围与教学活动之间的关系

经济发展对教育的影响(建文)

经济发展对教育的影响 教育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因此经济发展对教育的影响是显著的。教育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因此,我们可以从这两个主体入手研究经济对教育的作用。这里我计划通过经济发展使教育产生的变化来阐述这种影响力。 首先,从教师群体出发,我们可以从教师待遇、素质以及教师所教授课程的种类三个角度来观察。 (一)工资待遇 作为教育工作者,不能以赚钱为追求,但是,教师待遇的提高是有效激励其工作热情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我国,自“文革”恢复高考以来,教师的社会地位及其待遇都有了显著提高。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教师即是贫困的代名词,很多人都不选择教师作为自己的职业。让我们来看一段那个时候一名教师的自述: “刚参加工作时,生活的坚韧是难以想象的,那时几年都不买一件新衣服,整年也吃不上一顿肉,一家人挤在三间土屋里,晴天还好些,可一下雨便没了落脚的地方。生活的贫困还可以克服,但精神的折磨却让人难以忍受,天天开批斗会,那时候真是度日如年。 改革开放后,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对教师的关心,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教师的政治地位提高了,生活待遇提高了,我们被称为人类灵魂的施工全过程管理人员。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也越来越大,消除了危房,更换了课桌、板凳,添置了电脑等现代化的设备,现在学生上学连学费也不用交了。 我们的生活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现在教师的衣着很新潮,而且还用上了各种现代化的工具,有的还买了小汽车。我家也早已盖上了楼房,一家人其乐融融。如今,教师成了 人们羡慕的职业。”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经济的发展是提高教师待遇的前提和保证。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着教育的发展。 (二)教师素质 随着经济的发展,教师的素质也在逐步提高。现在,中小学教师基本上都是大学毕业。各个学校在招聘教师时,都要经过严格的筛选。我们从教师岗位的激烈竞争中,可以感觉到,只有真正的高素质人才才能真正胜任这一工作。经济的发展使得教育得到普及,而教育的普及必然惠及教师的培养。 现在,每个教师虽然只教授一门课程,但是,对与其所教课程相关的知识,他必定也会很熟悉。现代社会中,知识的关联性正在不断加强,这对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在这种大环境的作用下,教师的素质也在不断得到提升。教师不再只是一个领域的专家,而是正向着博学的方向发展。 (三)课程的多样化 经济的发展,使得知识不断得到细化。就拿英语专业的本科生来

(0287)《教育经济学》网上作业题及答案

(0287)《教育经济学》网上作业题及答 案 1:第一次作业 2:第二次作业 3:第三次作业 4:第四次作业 5:第五次作业 1:[论述题] 一、概念解释: 1.教育需求 2.教育投资体制 3. 需求弹性 4. 教育私人成本 二、简答: 1.人力资本的形成主要有哪些方式? 2.影响教育供给的因素有哪些? 三、论述 1.谁应当为高等教育付费?请你就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参考答案: 一、概念解释 1.教育供给:是指一定社会为满足教育需求,通过教育投资,组织人、财、物等因素举办的教育机构,为学生提供教育机会好为社会各行业提供教育产品。 2.个人教育需求:是指个人为了增进知识技能,并在未来取得较高的社会地位、获得较高收入的意愿而产生的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 3.教育规模经济:教育资源投入,以单位学生成本计算,产出则以学生(在学或毕业)人数计算。如果学校淘汰及耗损比例特别大,在学人数增加的比例大于单位学生成本增加的比例,便是教育规模经济。 4.供给弹性:厂商提供的物品数量对价格变化的灵敏度即供给价格弹性,简称为供给弹性。 二、简答 1.简述教育与收入分配的关系。 答:教育与收入分配的关系也是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的重要方面。教育对收入分配的作用,体现在教育在提高个人收入中的作用和教育在缩小个人收入差距中的作用两个方面。(1)教育对个人收入水平的作用:教育对个人收入水平的提高又积极作用;教育通过提高劳动者的

劳动适应能力而提高个人收入;教育能够提高个人的“分配效益”;教育可以使受教育者的“无形收入”增加。(2)教育在个人收入分配差距中的作用:从理论上讲,一个国家可以通过普遍提高劳动者的受教育水平来缩小个体之间的收入差距。 2.研究教育成本有何意义? 答:第一,教育成本是衡量教育培养各类劳动力和专门人才消耗的尺度。 第二,教育成本是计量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的前提条件。 第三,教育成本也是计量和测算未来劳动者报酬的一个重要依据。 第四,教育成本也是进行教育宏观调控,即规划、管理、监督和决策的依据。 第五,教育成本研究所具有的现实意义:有利于对教育部门进行经济监督,以提高教育投资利用的经济效益;有利于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对教育投资的不同负担,科学确立教育成本合理分担;有利于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利益、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以及改变教育部门是消费部门,忽视成本核算的错误观念。 3.概括说明教育成本的类别。 答:借鉴各种研究成果,按照不同的标准,可进行多种分类:(1)教育的社会成本和个人成本(2)教育的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3)教育社会平均成本和个别成本生均(4)教育成本和教育边际成本(5)教育的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6)教育的资本成本与经常成本 三、论述 1.运用所学知识,试对我国高校扩招的现象加以分析。 从1999年开始,高等学校实行扩大招生规模政策,在扩招的同时,为了拉动国民经济的内需,相应地也提高了收取学费的标准。 从积极方面看,我国教育消费已经成为居民消费的热点,而且也具备了条件;现有的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学校教育资源有潜力,可以充分挖掘;社会力量办学的积极性提高,国家、企业、家庭、个人分别承担教育成本。高校扩招和适当提高收费标准,带来了诸多好处:扩大招生规模,可以促进教育消费,拉动内需,推动经济持续增长;可以减缓社会就业的压力,加大教育存储量;有效地缓解了高等教育的供求矛盾,满足了学生和家长对教育的需求,可以减缓学生升学压力,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 同时,我们应该看到高校扩招带来的一些问题:扩招使教育资源紧张,校舍、图书、实验设备等基础设施不足,师资短缺,学科、专业招生结构未来得及完全调整,办学条件赶不上扩招发展需要,一些高校的办学质量令人担忧。持续扩招,超负荷运转状况会导致非良性循环,教育质量难以保障,而且会导致届时毕业生对就业市场的冲击,带来高层次人才的供

00451教育经济学试题及参考答案200410

2004年下半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教育经济学 试卷 (课程代码0451) 第一部分选择题 (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中国教育经济学会成立于 【 】 A .1960年 B .1980年 C .1983年 D .1984年 2.西欧北美各国最早讨论教育经济意义的论文是 【 】 A .斯特鲁米林的《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 B .沃尔什的《人力的资本观》 C .豪赛克的《教育与收入》 D .欠雷的《投资决定的正规标准》 3.社会主义国家探讨教育劳动性质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 【 】 A .生产劳动理论 B .剩余价值理论 C .劳动价值理论 D .社会再生产理论 4.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理论,劳动力的劳动复杂程度与其教育费用之间【 】 A .成正比例关系 B .成反比例关系 C .成级数关系 D .无相关关系 5.下列说法中属于“社会化理论”的观点是 【 】 A .教育能提高人的劳动能力 B .教育能反映人的劳动能力 C .教育的作用主要是培养不同个性特征的劳动力 D .教育的作用是使个人收入分配趋于平等 6.一个国家、地区或单位,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向教育领域内投入的人力、物 力和财力的总和叫做 【 】 A .教育投资 B .教育投资效率 C .教育成本 D .教育投资效益 7.政府对教育供求进行调节的依据是 【 】 A .教育是消费性事业 B .教育是生产性事业 C .教育是准公共产品 D .教育是私人产品 8.韩宗礼先生提出的公式:%100 教育资源消耗 教育成果的数量用于计量 【 】 A .教育投资利用效率 B .教育事业费利用效率 c .教育基本建设投资利用效率 D .人才费用质量系数 9.筛选假设理论认为,劳动者受教育程度与工资水平的正比例关系是 【 】 A .通过教育提高劳动能力形成的 B .通过教育的筛选作用形成的

教育经济学教案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教案 系别:教育学 学期: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教育经济学 授课年级专业: 2003级教育学专业 任课教师:李桂荣

注:课程类别:公共基础平台课、学科基础平台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集中实践环节、实验课、公共选修课。

教育经济学课程教案 本章教学内容 一、学科性质(P2) ?学科性质 应用经济学科 教育交叉学科 ?学科归类(1998年制定) 学科门类:管理学 一级学科:公共管理 二级学科:教育经济与管理 二、研究对象(P4) 核心问题 1.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教育与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收入分配、贫困、性别 2.教育领域内的经济问题:教育投入、教育成本、教育收益、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教育生产

3.用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分析研究教育问题:教育制度、教育组织、教育政策、教育腐败 三、研究意义 1.认识论目的 (1)对于现实问题的关注 ●教育与外部世界:经济发展、个人收入 ●教育系统内部:教育经费的筹措与分配;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教育制度 (2)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的应用: ●了解一个独特的分析视角 ●掌握一种独特的分析工具 2.政治论目的 (1)宏观经济政策(增长、收入分配、就业) (2)政府教育决策(经费投入、分配、学费) (3)学校管理和运营(效率、校内资源配置) (4)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培训、成人教育) (5)家庭和个人的教育决策(接受教育的程度和类型 四、研究方法 1.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规范的静态分析方法主要是解决应有意义上的命题,它考虑社会价值判断,企图回答“应当是什么”或“不应当是什么”的问题;实证分析方法主要进行客观的动态描述和分析研究业已存在的现象,主要解决实施意义上的问题,它不考虑社会价值判断,它企图回答“是什么”或“不是什么”的问题。二者从不同角度研究同一问题,进而形成互为补充的研究范式。 2.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是指从事物的本质属性上来认识、把握该事物;定量分析则是从事物的规模上来认识、把握该事物。定量研究是教育经济学的特色,经济计量法与教育统计法在学科研究中运用广泛。 3.比较分析。包括水平比较、垂直比较、因素比较、标准化比较、平均值比较等。 五、教育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 (一)古代朴素的教育经济思想 教育起源于劳动,从它产生的时候起,就与人类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联系着。这种联系,开始比较微弱。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这种联系越来越密切,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人们对教育与经济关系的认识——教育经济思想,也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朴素到科学的发展过程。 1.墨子的教育经济思想 2.管仲的教育经济思想 3.柏拉图的教育经济思想 4. 颜元的教育经济思想 (二)早期西方经济学家关于教育经济的思想 1.配弟(《政治算术》1676) 2.斯密(《国富论》1776)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摘要: 教育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类的未来和国家的繁荣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教育,对于国家和民族来说,教育关系到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关系着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对于个人而言,教育关系到一个人能否学到在社会中生存的基本技能,能否享受到现代社会的文明成果,能否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因此,通过分析教育与经济的双向的非均衡的互动关系,有利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教育经济发展关系 首先我们来看一张关于国民生产总值与教育投入的关系。 经济发展最基本的因素是人,而人的素质提高要依靠教育。从这

个层面讲,教育是经济的发动机,是经济发展与转型的动力和支点。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体系的一个子系统,它必然与社会经济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也不断地发展变化。现代经济社会中经济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主动,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教育也日益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主要是通过分析教育和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积累之间的关系、教育和经济的增长与发展之间的关系、经济增长和发展对教育的制约来阐述教育与经济双向的非均衡的互动关系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相关建议和意见。 一、教育是人力资本和物资资本积累的重要途径 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是发展经济不可或缺的两类生产性投资。人力资本是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生产增长的主要因素,也是给个人和社会带来财富的源泉。经济建设的实践证明,对人力资本投入的收益要高于对物质资本投入的收益,而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部分。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科学技术和人才的竞争,而高水平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将教育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前创造有利于经济结构变迁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条件和人力资本,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后进者赶超先行者的普遍经验。人力资本作用的发挥需要一定的社会支持环境。教育领域应当以社会需求为基础,兼顾社会发展的现状与未来,有针对性地培养各级各类人才。教育制度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往往导致人力资本稀缺或过剩,而社会人才使用机制的缺陷又极有可能导致人

东师教育经济学17春在线作业3免费答案

一、单选题(共 4 道试题,共12 分。)V 1. ()是指社会或个人将自己的拥有物投入教育领域所放弃的在其他领域中的最大价值。 A. 教育显成本 B. 教育直接成本 C. 教育物质成本 D. 教育隐成本标准答案:D 2. 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讲,义务教育属于()。 A. 私人产品 B. 混合产品 C. 准公共产品 D. 公共产品标准答案:D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后,在教师劳动力市场上,()是基础性的配置方式。 A. 市场配置 B. 政府配置 C. 两者都是 D. 两者都不是标准答案:A 4. 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学生数量的范围内,其费用总额随着学生数量增减而发生正比例变动的成本,是()。 A. 教育变动成本 B. 教育显成本 C. 教育隐成本 D. 教育固定成本标准答案:A 二、多选题(共 4 道试题,共12 分。)V 1. 教育经济效益具有()等特征。 A. 间接性 B. 迟效性 C. 长效性 D. 多效性 标准答案:ABCD 2. 确定教育投资比例的原则为:() A. 增长原则; B. 递减原则; C. 超前增长原则; D. 减缓与稳定原则;标准答案:ACD 3. 公共产品具有的特征:() A. 效用的不可分割性 B. 消费的非竞争性 C. 受益的非排他性 D. 消费的竞争性标准答案:ABC 4. 下面关于教育投资与人力资本投资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两者的目的都在于培养和提高人们的智力水平

B. 两者的内涵与外延不完全相同 C. 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组成部分 D. 人力资本投资是开发人的智力和体力的一切投资标准答案:ABCD 三、判断题(共19 道试题,共76 分。) V 1. 从综合数量和质量的角度评价教育效率,根据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学校的不同情况,引入质量系数,分别进行考核和评估。 A. 错误 B. 正确 标准答案:B 2. 是指社会或个人将自己的拥有物投入教育领域所放弃的在其他领域中的最大价值教育显成本。 A. 错误 B. 正确 标准答案:A 3. 人力资本投资是效益最佳的投资,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高于物质资本投资的收益率。 A. 错误 B. 正确 标准答案:B 4. 我国现行教师工资制度存在的问题:教师工资整体水平还较低;教师工资水平差距较大;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依然存在。 A. 错误 B. 正确 标准答案:B 5. 生师比是个具有双重内涵的教育评价指标。 A. 错误 B. 正确 标准答案:A 6. 我国正式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1988 年。 A. 错误 B. 正确 标准答案:A 7. 影响教育投资比例的因素主要有:社会经济因素;社会政治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人口因素和科学技术因素。 A. 错误 B. 正确 标准答案:B 8. 经济结构是指国民经济的总系统中的各子系统、各部分的排列、组合和对比方式。 A. 错误 B. 正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