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信息时代教师所应具备的九大信息素养知识讲解

信息时代教师所应具备的九大信息素养知识讲解

信息时代教师所应具备的九大信息素养知识讲解
信息时代教师所应具备的九大信息素养知识讲解

信息时代教师所应具备的九大信息素养

信息时代教师所应具备的九大信息素养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资源、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问题、设计和组织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利用网络媒介进行交流和分享等已成为当今教师常常采用,这对教师的素质、特别是信息素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信息时代的教师应当具备九大信息素养。

一、信息获取能力

在网络尚未到来之前,教学信息主要是通过教学参考书、报刊、杂志等常规途径获取的。而在网络时代,除了常规途径,还可以大量地从互联网上获取信息。网络信息具有数量庞大、超文本连接、格式多样、良莠并存等特点,因而从互联网获取教学信息对教师的信息获取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首先是要具有信息检索能力。互联网为知识爆炸提供了最好的释放空间,互联网上的信息量庞大得难以统计,并且每时、每刻都在高速增加,在如此庞大和快速变化的信息网里,尽管有简单、快捷的搜索工具,要精确地检索到所需要的信息,也并不是一件易事,确定关键词、二次检索以及搜索式阅读等都需要一定的专业素养。

其次是要具有超文本阅读能力。网络信息的交互性连接一方面使得所需要寻找的相关信息大量呈现,为获取目标信息提供了充足的信息源;另一方面却使得网络阅读比较困难,次要的或具有诱惑力的信息常令人偏离目标,造成网络迷失。所以网络阅读不仅要具有本文阅读中所要求的理解能力,还需要时时把握阅读目标、保持清醒的头脑。

再次是信息鉴别能力。报刊、杂志等传统媒质所发布的信息经过了严格的筛选,错误率小、可信度高。而互联网上的信息发布者多元并存,官方的、民间团体的和个人的等都可以随时将自己的信息发布出去,因而信息的质量是良莠并存,这对读者的鉴别能力提出了新要求,读者需要具有判断信息的善与恶、真与伪、优与劣的能力。

二、资源整合能力

从互联网上获取的教学资源,能否在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应用,还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资源整合能力。这种能力包括资源的筛选、组合和应用三个方面:

资源筛选能力。即能够从大量的资源中剔除无关资源,并进行价值判断,如资源的优劣、真假、善恶等,最后挑选出教学所需要的资源。

资源组合能力。即能够将他人的资源进行修改、加工、合并,构建一个为自身个性化教学所需要的新资源。一个资源整合能力强的教师能够在分析、鉴别他人资源的基础上,吸收优点,将其融入到自己资源构建框架和体系之中,为自己的教学服务。

资源应用能力。即能够将资源作为创设教学情境、解决教学难点、搭建演练平台、检测教学效果等的教学手段、工具和环境的能力。整合资源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应用既是资源价值的实现途径,也是资源整合的航标。

三、网络工具应用能力

具备应用计算机和网络的一些基本技能,能够应用一些基本的工具,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于教学中的一个基本前提。这些工具主要有:

获取信息的工具,如搜索引擎、专业网站等,利用这些工具,可以为获取各种信息资源提供极好的帮助。

加工处理信息的工具,主要指各类软件,如用来编辑文档的Microsoft Word、开发多媒体课件的 Authorware、处理数据的 Microsoft Excel 、制作动画的Flash等。

传递和发布信息的工具,如PowerPoint、E-mail、BBS、ftp等。

保存信息的工具,如网络硬盘、服务器空间、光盘、移动硬盘、U盘、软盘等。

协作学习的工具,如新闻组、聊天室、网上传真、论坛等。

另外,教师还应当具备一些资源管理的技能。如本地资源的查找、分类、储存、提取,为网络资源建立收藏夹、多窗口浏览、资源下载等。

四、基于网络的教学设计能力

教学设计能力本是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功之一,但现代信息技术环境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教师要能够设计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协作学习策略、设计基于网络资源和工具的学习任务、依据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下的心理特征设计学习目标、利用信息技术的智能化优势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诊断等。

另外,现代信息技术介入课堂教学,冲击了原有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两极关系,媒体、教师与学生构成了教学系统中的三极,从而导致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能否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成为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和问

信息时代教师所应具备的九大信息素养

信息时代教师所应具备的九大信息素养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资源、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问题、设计和组织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利用网络媒介进行交流和分享等已成为当今教师常常采用,这对教师的素质、特别是信息素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信息时代的教师应当具备九大信息素养。 一、信息获取能力 在网络尚未到来之前,教学信息主要是通过教学参考书、报刊、杂志等常规途径获取的。而在网络时代,除了常规途径,还可以大量地从互联网上获取信息。网络信息具有数量庞大、超文本连接、格式多样、良莠并存等特点,因而从互联网获取教学信息对教师的信息获取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首先是要具有信息检索能力。互联网为知识爆炸提供了最好的释放空间,互联网上的信息量庞大得难以统计,并且每时、每刻都在高速增加,在如此庞大和快速变化的信息网里,尽管有简单、快捷的搜索工具,要精确地检索到所需要的信息,也并不是一件易事,确定关键词、二次检索以及搜索式阅读等都需要一定的专业素养。 其次是要具有超文本阅读能力。网络信息的交互性连接一方面使得所需要寻找的相关信息大量呈现,为获取目标信息提供了充足的信息源;另一方面却使得网络阅读比较困难,次要的或具有诱惑力的信息常令人偏离目标,造成网络迷失。所以网络阅读不仅要具有本文阅读中所要求的理解能力,还需要时时把握阅读目标、保持清醒的头脑。 再次是信息鉴别能力。报刊、杂志等传统媒质所发布的信息经过了严格的筛选,错误率小、可信度高。而互联网上的信息发布者多元并存,官方的、民间团体的和个人的等都可以随时将自己的信息发布出去,因而信息的质量是良莠并存,这对读者的鉴别能力提出了新要求,读者需要具有判断信息的善与恶、真与伪、优与劣的能力。 二、资源整合能力 从互联网上获取的教学资源,能否在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应用,还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资源整合能力。这种能力包括资源的筛选、组合和应用三个方面: 资源筛选能力。即能够从大量的资源中剔除无关资源,并进行价值判断,如资源的优劣、真假、善恶等,最后挑选出教学所需要的资源。 资源组合能力。即能够将他人的资源进行修改、加工、合并,构建一个为自身个性化教学所需要的新资源。一个资源整合能力强的教师能够在分析、鉴别他人资源的基础上,吸收优点,将其融入到自己资源构建框架和体系之中,为自己的教学服务。 资源应用能力。即能够将资源作为创设教学情境、解决教学难点、搭建演练平台、检测教学效果等的教学手段、工具和环境的能力。整合资源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应用既是资源价值的实现途径,也是资源整合的航标。 三、网络工具应用能力 具备应用计算机和网络的一些基本技能,能够应用一些基本的工具,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于教学中的一个基本前提。这些工具主要有:

教师法制知识竞赛试题+答案

“教师法制知识竞赛”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计15分) 1.我国《教育法》规定,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B)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A.传统文化 B.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 C.知识与技能 D.讲文明礼貌 2.在我国教育法系中,居于第一层次的法是(C)。 A.《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3.高等学校的教师的聘任,应当遵循(D)的原则,由高等学校的校长与受聘教师签订聘任合同。 A.服从学校发展需要 B.由教师自己申请 C.学校规章制度确立 D.双方平等自愿 4.国家举办的高校实行(C)。 A.党委负责制 B.校长负责制 C.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D.董事会负责制 5.(B)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 A.1984年 B.1985年 C.1986年 D.1995年 6.我国建国以来,由最高权力机关制定的第一部有关教育的法律是(A) A.《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7.《教育法》规定,教育活动必须符合(C) A.社会利益 B.经济利益 C.公共利益 D.国家利益 8.高等学校设立(D),审议学科、专业的设置,教学、科研计划方案、成果等有关学术活动。 A.行政会议 B.校务会议 C.党委会 D.学术委员会 9.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对教师的(D)进行考核。 A.工作态度和工作成绩 B.政治思想和工作成绩 C.政治思想和工作态度 D.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和工作成绩 10.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基本权利是(D) A.参加进修和培训权 B.参与民主管理权 C.教育教学权 D.学生管理与学业评定权 11.教师为履行职责所必需的基本权利为(A) A.教育教学权 B.科学研究与学术活动权 C.学生管理与学业评定权 D.获取劳动报酬和享受福利待遇权 12.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立法取得重大进展的是( C )的颁布实施。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D、《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条例》 13.我国教师的法定身份是(D)。 A、自由职业者 B、公务员 C、公务员兼雇员 D、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2019年教师业务素质培训知识竞赛试题(附答案)

2019年教师业务素质培训知识竞赛试题(附答案) 一、选择题 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的主线是 A.转变教育的发展 B.转变经济的发展 C.转变科技的发展 D.转变文化的发展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是 A.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素质教育 B.德育为先 C.能力为重 D.全面发展 3.民族精神教育的核心 A.民主法治 B.爱国主义 C.自由平等 D.公平正义 4.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是 A.热爱学生 B.注重礼仪 遵守公德 C.集体主义 D.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 5.以学生为本就是给学生提供

A.最合适的教育 B.最优质的教育 C.最先进的教育 D.最特殊的教育 6.教师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精益求精的精神,谦虚谨慎的态度,锐意创新的品质是 A.严谨治学的基本要求 B.团结协作 C.为人师表 D.廉洁从教 7.提出“教育即生活”“在做中学”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杜威 D.凯洛夫 8.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表明教师的工作特点具有 A.复杂性 B.示范性 C.灵活性 D.创造性 9.教学的根本目的是 A.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B.传授知识 C.发展智力 D.陶冶情操 10.教师通过生动的讲解、形象的描述来帮助学生立即指示的直观类型是 A.实物直观 B.模象直观 C.抽象直观 D.言语直观 11.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A.教学内容 B.教学目的 C.教学质量 D.教学手段 12.当代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A.个别教学 B.分组教学 C.班级授课制 D.特朗普制 13.教师总结性的语言提纲擎领地再现教学内容中的知识结构体系,从而结束课堂教学的方法是 A.比较结课 B.归纳结课 C.活动结课 D.悬念结课 14.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德育方法是 A.榜样法 B.陶冶法 C.说服法 D.锻炼法 15.个体生长过程有两个高峰,其第二高峰

媒介素养:媒介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简述媒介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一、人类媒介发展历史: 媒介是传递信息的手段和方式。媒介的发展史可分为“原始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信息时代”五个阶段。 1、原始传播时代: 早期的媒介工具,例如口语、语言手势图记、擂鼓、烟火、结绳记事等,原始传播时代以口语传播为主。语言使人们能够有效的组织在一起,共同抵御自然的灾害,或相互协作进行农耕、渔猎等社会生产。这种群体的行动使社会生产力得以提高,并发展了人类的社会性,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过程。但口语具有其局限性:第一,口语只适合近距离传递和交流,受到空间的限制;第二,口语信息转瞬即逝,记录性较差,其保存和积累只能依赖人脑的记忆能力,受到时间的制约。只能适用于小规模、近距离社会群体或部落内的信息传播。 2、文字传播时代: 首先,文字克服了口语转瞬即逝的缺陷,能够把信息长久保留下来,使人类的知识、经验的积累、储存不再单纯依靠人脑有限的记忆力;其次,文字能够把信息传播到遥远的地方,打破了口语的距离限制,扩大了人类的交流和社会活动的空间;第三,文字的出现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承有了确切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如史书典籍等。 这种变革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政治上,文字为大规模的行政统治提供了契机,法律政令、官僚系统都有可以有效地组织起来;经济上,文字促进了社会生产,并使不同地点、不同地域间的经济交往变得简单方便,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文化上,文字的贡献尤为突出,人类的精神遗产得以保存和延续,文明因此而得到持续性的发展。总之,文字有效的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3印刷传播时代: 文字出现以后,人类经历了一个很长的手抄传播阶段。手抄传播效率低、规模小、成本高。出现印刷术以后,传播效率高、规模小、成本低,让平民阅读成为一种可能,促进文化运动和宗教改革,打破封建制度,进而推动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迎来了新生世界。 4、4、电子传播时代: 电子传播需要技术高、传播速度快、储存方便、声音和画面结合。这种影响首先体现在经济上。由于突破地域屏障,商家可以及时了解把握不同地区的市场情况,对于调节自身发展规模,经济组织的弹性和活力大大整强,整个社会的经济也因此而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其次,电子传播技术在政治尤其是军事方面也有重大作用,无论在战争时期还是和平时期,它都是相当于眼耳鼻舌的重要工具。而就个人生活来讲,电话、电视已成为几乎所有现代人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其位置不容取代。 5 信息时代: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电子传播技术的突破,使人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前所未有的信息社会。传播速度加快、信息量大、瞬息万变、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媒介在社会中的地位比起过去的时代来更为突出。信息爆炸信息社会全球信息化媒介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是建立在社会生产力大发展、社会信息系统复杂性提升的基础上;而媒介的演进,又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反作用,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新媒介的产生,使地球变为一个小小的“村落”,大大促进了全球一体化的进程 二、大众传媒的概念功能和信息时代的社会特点: 传递信息的载体就是媒介,面对大众传媒的载体就是大众传媒。主要包括:书籍、报纸、杂志、电话、广播、电视、互联网等。

浅谈如何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浅谈如何提高教师信息素 养 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浅谈如何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和电脑网络已经给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基于信息技术的学科课程整合必将发挥最大的潜力,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做到信息与多媒体技术有机地融合到学科教学中,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至关重要。因此,在教育信息化、现代化进程中应培养教师信息素养让教师必须有比较高的信息理论和实践操作能力。那么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呢联系我校两年来开展的有关教师信息素养的课题研究工作的实际情况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通过学校行为对教师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培训 培训策略与方法:利用基于计算机的信息技术,首先转变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然后以此影响学生。所以,在培训的内容和培训方式都应该考虑到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因此应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名校教师信息素养培训的方法和策略。 1、应根据各校教师的信息能力的现状,制定合适的培训内容是最基础而实用的知识。使教师们学即有所得,特别是消除老师们因“不会用”“不敢用”而产生的焦虑感。 培训的内容包括: (1)现代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提高教学中应用基于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的意识,提高教师善于利用信息技术设计教学方案的能力。

(2)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校园网以及计算机互联网的基本使用。 (3)初步掌握最流行的软件技术:如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 办公软件等。(4)掌握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的基本使用。 这些内容应用性操作性强,又有一定的梯度,做到了适应性层次和发展性层次的结合。 2、在培训方法和考核策略上,采用任务驱动方式,利用活动促进的方法,结合培训目标,布置具体任务,把考核与培训结合起来;根据根据教师水平,分层次开展培训。另外,经常进行作品展示等交流形式,形式良好的学习氛围。(二)教师自学 我校已经在教师培训方面下了一定的功夫,但要使教师利用现代技术的教学技能、教学水平、教学成果能有突破性的发展,并不是一两次培训就能做到的,而必须是长期的学习与实践,必须依靠教师自身的自觉行为,把提高、学习做为工作的一部分。 因此,制定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计划,是教师自觉提高自身信息技术素质的良好开端。这里强调是长期的学习计划,不是为了一次的公开课,一次的比赛,一次的评比。例如,开展CAI,教学课件的制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如果只是为了应付公开课,应付评比,在临期急急忙忙地凑出个课件来,只是就课论课,事先没有准备,课后没有总结,公开课过后,什么都丢向脑后,没有什么有益的东

关于大众传播互联网论当代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关于大众传播互联网论当代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关于大众传播互联网论当代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摘要: 媒介素养教育是在大众传媒时代,针对多种媒介对人的影响而提出的一项教育内容。本文从多角度着重阐述了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缺失以及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 论文关键词:媒介素养教育大学生大众传播互联网 随着现代社会逐步趋向科技化电子化发展,互联网的在当代社会中的全方位应用,标志着信息时代已经全面来临。大众传媒作为社会结构和社会形态中一个十分关键的社会公共部门,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系统传播途径,给人们营造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昔日的人际互动关系变为人与信息环境的互动关系。传媒环境已经成为继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后,又一个十分重要的社会环境因素,传媒对社会的覆盖面越来越大,对大众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开放的媒体环境为当代

大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生活空间,向他们展现了一幅多样化的生活图景,为他们提供各种各样的消费方式,多样化的生活使中学生的审美呈现明显的广泛性和多种选择性。因此,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已经成为信息时代摆在广大德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媒介素养教育的涵义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大众传播媒介的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性回应能力。所谓媒介素养教育是指教育人们有效利用媒介以及培养基本的媒介素养传播资源的内容,理解大众传媒的本质,掌握运用传媒的基本技能,学会管理自己的传媒事务和传媒生活,建立与传媒合理互动的关系。简言之,媒介素养教育就是培养公众媒介素养的教育。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参与和建设性地享用大众媒体资源的教育。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在于让学生在媒介环境中学会甄别、选择和反思媒介内容,促进他们塑造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学生具有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有效的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

教师素养知识竞赛试题

教师素养知识竞赛试题(附答案) 1、“教书”和“育人”的关系是【C】。 A、并列的 B、递进的 C、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 D 2 A B C D 3 A B、社会 C、学校 D、人民政府 【答案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对未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犯和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的未成年人应当进行义务教育,所需

经费由人民政府予以保障。 4、关心教好每一堂课,关心班级大小、时间、压力等问题,说明教师成长进入了【A】 A、关注情境阶段 B、关注自我阶段 C D 5 A B C D 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由此可见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的职业。 6、义务教育法总则第一条规定,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提高全民族素质,根据【A】,制定本法。 A、宪法和教育法

B、宪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 C、宪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D、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 7、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是【D】 A、美国 B C D 8 A B C D 。9 A、《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 B、《教育法》和《教师法》 C、《宪法》和《民法》 D、《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10、我国义务教育的立法宗旨是发展【D】

A、专业教育 B、中等教育 C、职业教育 D、基础教育 【答案解析】《义务教育法》第一条规定:“为了发展基础教育,促进社会主义 D。11 A B C D 12 A B C、存在负相关 D、有利有弊 【答案解析】:尽管教师的表扬次数与学生的成绩之间未发现明确的关系,但教师的批评或不赞扬与学生的成绩之间却存在着负相关。 13、与新教师相比,专家型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并且有

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实践研究共6页文档

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实践研究 ● 引言 教育部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中指出,“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积极推进国家信息化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提高国民的信息素养,培养信息化人才,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教师教育信息化既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力量”。2010年7月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到,“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所有这些政策文件的出台表明,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己成为教师专业化的基本理念。辽宁省朝阳地区经济水平比较落后,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多以乡镇和农村教育为主。但各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文化,经过实践探索,有效提升了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水平,促进了教师信息素养在职专业化的发展,教师在学科教学活动中应用信息技术工具的积极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 加强学校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硬件设备是进行信息化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有了物质保障,教师的信息素养才有可能提高。学校信息设施基础建设是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基础和前提。教育部门应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加强各级校园网络化建设,增加和更新学校信息化硬件设施,为教师提供便捷的信息化硬件设施,积极改善信息化教学的硬件条件。学校应重视计算机机房、校园网络、多媒体教室、数字实验室的建设,使学校跟上教育信息化的步伐,为提升中小

学教师的信息素养提供物质基础和物质保障。 ● 转变教师信息理念和信息意识 教师信息素养能否提高,还是要看教师是否有提高的内在需求与渴望,这需要教师不断努力学习,不断深化理解相关知识。教师信息素养的形成,即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存储信息、表达信息的基础上,进行信息技能的培养,获得信息处理的能力,掌握信息技术的必要知识,能够将新的教学理念与信息技术的应用融合,在教学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只有形成了正确的信息意识,才可能准确地运用信息技术。教师作为基础教育教学的主体,应当树立现代化的教育思想。而教育信息化正是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迫切需要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更新教育内容,完成思想理念的转变。所以要努力引导教师更新教育理念,走出传统授课的思维定式,树立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理念。培训教师进行课堂观摩,引导任课教师比较分析自身教学和示范教学的区别,改变自身的教育理念,改进信息认识和态度。教师要正确认识信息素养的含义,并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对照发现自身的不足,查找原因,补充知识漏洞,提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 ● 选择多样化的合适的培训方式和内容体系 培训是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有效手段,许多教师非常愿意参加信息技术相关培训,但传统的培训多以课堂讲授的方式进行,没有给参加培训的教师更多的实践机会。所以大部分教师对当前的培训效果不满意,认为培训内容没有针对性、培训形式单一等。 1.明确培训目标

媒介素养文献综述范文(1)

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综艺节目对比研究 文献综述 (专业姓名学号) 摘要:文章主要以国内媒介素养研究状况为本体对象,试图厘清媒介素养由欧洲引入中国的历史脉络,媒介素养概念本土化的过程与成果,媒介素养研究内容的发展过程,媒介素养研究意义的探讨源流,国内媒介素养的五大研究主体的状况以及媒介素养研究的个案新趋向。通过文章初步认清中国媒介素养研究所处的地位与方位,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作一简单的回顾性综述。 关键词: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大众传媒大学生传媒人农民公民 引言 媒介环境的不断解构与重组,使得21世纪的新媒体环境所成为了一个引导并决定着人们生活与思想观念的拟态环境。面对媒介声势浩大的舆论进攻,作为一个现代人,以何种方式、何种心态与何种角色接触、面对与探讨媒介所传达的信息并理性地厘清媒介现实与客观现实的区别,已经成为了一种适应现代社会的全新素质,即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它与科学素养、人文素养一样式现代公民所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人文素质。当代中国媒介素养的研究主体可以大体分为五类,即媒介从业人员、大学生、青少年、公民以及农民。不同的研究主体体现出不同的媒介素养要求,在学术研究领域也呈现出不同的话语构建型态。另外,一些针对事件本体的媒介素养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成为审视媒介素养的一类新的视角。 1.媒介素养概念与内涵 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是一个舶来词。而从中国语境来看,素质一词最早出现于古代汉语《尔雅·释鸟》一文:“伊洛而南,素质,五彩皆备,曰翠。”现代汉语所用素质一词,实际上来自于日语的“素质”(soshitsu),而日语的“素质”,则是意译了德语的Aulage 一词,原意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特点。素质,注重人的本性,素养是素质的同义词,不过素养一词更强调养成和培育,强调通过学习以后达到的知识积累、认识水平以及实践活动。[1]

媒介素养教育-一个信息时代的课题 信息时代对教育的影响

媒介素养教育:一个信息时代的课题信息时代对教育的影响 近日,本刊特别邀请了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传媒教育研究中心的张洁博士,与她就媒介素养教育的本土化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2008年9月,张洁得到北京市东城区黑芝麻胡同小学的大力支持,带领她的团队正式走进这所小学,设立了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试点,致力于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及教材的编写工作。2010年7月,国内首套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教学手册《畅游媒介海洋》正式出版,作为主编,张洁不仅与我们分享了收获硕果的喜悦,也用她与她的研究团队在媒介素养教育实验教学中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媒介素养教育本土化实践的新思路。 《中国教师》:当前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方式有哪些?国际、国内分别是什么状况? 张洁:从世界范围来看,媒介素养教育的方式有很多种,以课程形式表现出来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独立课程的形式开展的;另一种就是通过融入其他课程的方式来开展。像英国那样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比较早的国家在小学和初中阶段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时一般都采用融入式教育,通常是融入语文课里,只在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才将其设为独立课程。这是因为年纪较小的孩子还是以感性认识为主,思辨能力不是那么强,而媒介素养教育却强调培养人的批判性思维,力争对人们看问题的角度和思考的深度等方面产生影响,所以不太适合作为独立课程给很小的孩子开设。 但在中国,现在我们为什么选择在小学里进行实验,而且是进行这种独立式的课程实验呢?是因为中国还没有相关的教育内容,我们必须通过独立实验课的形式来向别人说明媒介素养教育是什么、教什么等问题,我们也希望它将来能够融入到现有的语文、数学、思想品

德、社会等学科中,但第一步还是得先有独立式的课程开发,然后才能牵扯到融合的问题。 我作为研究者并不是小学教育的专家,因此还需要在实验中不断了解小学课程的内容和特征,并且会在实验的过程中吸纳大批一线教师去听课,然后有意识地引导他们说出我们的课和其他学科课程的异同,以利于进一步开展融合课的实验,我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一个特别适合中国国情的融合方式。 目前,像黑芝麻胡同小学这样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的学校在国内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媒介素养教育更多地还是以非课程的形式开展,比如主题冬令营、夏令营等形式。这样的非课程教育对校内教育是一种必要补充,而且有校内教育所不及的优势,比如说它不会受到时间、场地的限制,而且能够让孩子们亲临媒介产品的制作现场,从而对媒介生产有最直观的感知。 《中国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学法是否是一种创新? 张洁:我觉得媒介素养教育的一些理念和教法与教育体制里现行的一些做法的确有所区别,但我不认为这是教育学或者说教学法上的创新。许多来听课的一线教师觉得,他们现在用的很多方法都是为了应试,但媒介素养教育因为没有应试压力,所以会强调小组合作、学生参与,强调每一节课里都要尽量为孩子提供发言、表演、展示的机会,因而就显出了与传统课程的区别。在我看来,我并没有刻意去强调这门课在教学方式上对传统课程的颠覆,我只是希望教师们能用新鲜的理念去对待这门课,而不要照本宣科,不要把它上得和其他的应试课程一样。 《中国教师》:若要给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课程内容的梯度和层级要怎么确定? 张洁: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及其媒介的实际接触情况来定。比如说广告和动画片,对小学生甚至是学前教育阶段的儿童而言就是很重要的内容,因为年

信息时代教师所应具备的九大信息素养

信息时代教师所应具备得九大信息素养 随着信息时代得来临,以多媒体计算机与网络为核心得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得应用,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资源、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问题、设计与组织网络环境下得课堂教学、利用网络媒介进行交流与分享等已成为当今教师常常采用,这对教师得素质、特别就是信息素养提出了新得、更高得要求。笔者认为,信息时代得教师应当具备九大信息素养。 一、信息获取能力 在网络尚未到来之前,教学信息主要就是通过教学参考书、报刊、杂志等常规途径获取得。而在网络时代,除了常规途径,还可以大量地从互联网上获取信息。网络信息具有数量庞大、超文本连接、格式多样、良莠并存等特点,因而从互联网获取教学信息对教师得信息获取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首先就是要具有信息检索能力。互联网为知识爆炸提供了最好得释放空间,互联网上得信息量庞大得难以统计,并且每时、每刻都在高速增加,在如此庞大与快速变化得信息网里,尽管有简单、快捷得搜索工具,要精确地检索到所需要得信息,也并不就是一件易事,确定关键词、二次检索以及搜索式阅读等都需要一定得专业素养。 其次就是要具有超文本阅读能力。网络信息得交互性连接一方面使得所需要寻找得相关信息大量呈现,为获取目标信息提供了充足得信息源;另一方面却使得网络阅读比较困难,次要得或具有诱惑力得信息常令人偏离目标,造成网络迷失。所以网络阅读不仅要具有本文阅读中所要求得理解能力,还需要时时把握阅读目标、保持清醒得头脑。 再次就是信息鉴别能力。报刊、杂志等传统媒质所发布得信息经过了严格得筛选,错误率小、可信度高。而互联网上得信息发布者多元并存,官方得、民间团体得与个人得等都可以随时将自己得信息发布出去,因而信息得质量就是良莠并存,这对读者得鉴别能力提出了新要求,读者需要具有判断信息得善与恶、真与伪、优与劣得能力。 二、资源整合能力 从互联网上获取得教学资源,能否在教学中得到有效得应用,还需要教师具有一定得资源整合能力。这种能力包括资源得筛选、组合与应用三个方面: 资源筛选能力。即能够从大量得资源中剔除无关资源,并进行价值判断,如资源得优劣、真假、善恶等,最后挑选出教学所需要得资源。 资源组合能力。即能够将她人得资源进行修改、加工、合并,构建一个为自身个性化教学所需要得新资源。一个资源整合能力强得教师能够在分析、鉴别她人资源得基础上,吸收优点,将其融入到自己资源构建框架与体系之中,为自己得教学服务。 资源应用能力。即能够将资源作为创设教学情境、解决教学难点、搭建演练平台、检测教学效果等得教学手段、工具与环境得能力。整合资源得目得就是为了应用,应用既就是资源价值得实现途径,也就是资源整合得航标。 三、网络工具应用能力 具备应用计算机与网络得一些基本技能,能够应用一些基本得工具,就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于教学中得一个基本前提。这些工具主要有:

从传播学角度看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素养教育

从传播学角度看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素养教育 赖大彬1,徐叶巧2 (1.龙岩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福建龙岩364012;2.厦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福建厦门361005) 摘要:当前,大众传媒尤其是互联网越来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主要来源,媒介对社会发展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如何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成为学界和业界关注的焦点。文章从传播者、传播渠道、受众三方来分析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及其问题,继而提出在新媒体环境下,作为传播者的新闻工作者、学校、家长以及作为接受者的受众、学生等应如何提高媒介素养。 关键词:新媒体;媒介;素养教育 中图分类号:G2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629(2010)06-0085-03收稿日期:2010-06-20作者简介:赖大彬,男,福建上杭人,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新闻理论及媒介经营管理。 龙岩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ONGYAN UNIVERSITY 2010年12月 第28卷第6期December 2010 Vol.28No.6相较于国外上个世纪30年代就已兴起的媒介素养教育,我国媒介素养教育自1997年发端以来,距今才跨越13个年头。从第一篇研究媒介素养的论文、专著,到媒介素养教育硕士点的建立,再到“媒介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课题的开展,以及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网站的开通,这些年来,我国媒介素 养教育研究正一步步壮大,发展。 [1] 那到底什么是媒介素养?当前,媒介素养教育是怎样的发展现状?在新媒体的环境下,应怎样加强媒介素养教育? 一、媒介素养与媒介素养教育 正如麦克卢汉描述的那样,在“地球村”的今天,信息高速公路让世界变得越来越小,而媒介作为信息的载体,对人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着人们在媒介消费时间上的增加,媒介素养教育在各国受到很大的重视,在发达国家甚至已形成系统而完善的教育体系。在了解媒介素养及素养教育之前,首先要区分“ 媒介”和“媒体”的关系。“媒介”是“使双方(人或物)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2]771 。在 此意义上,它是指传播通道中的中介物,如各类手书媒介、 印刷媒介、广播媒介、影视媒介和网络媒介等。而媒体则是信息传播过程中从传播者到接受者之间携带和传递信息的一切形式的物质工具。[3]今天媒体更多的被理解为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由此可见,相较于媒体,媒介辐射范围更大,涉及面更广。因此,不能简单地把“媒介素养”理解为“媒体素养”。但既然媒介作为传递信息的中介物,它自然成为意识的载体,就不可避免地带有 阶级和阶层的烙印,它还是有代表着各个阶级、阶层和集团的利益或者渗透着某种价值观。在这种情况下,媒介素养教育就显得意义重大。 目前,媒介素养还尚未有统一权威的定义,1992年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给媒介素养作出如下定义: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 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3]1 尽管我国关于 媒介素养的定义,学者归于研究需要,依然处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状态。但由于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发生和发展的历史比较短,本身还不完善以及人们对媒介素养认识的角度不同,依然没能跳出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提出的定义范围。而媒介素养教育就是针对普通公众,其内容包括教授他们如何科学地、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大众传媒的角色、性质和功能,建立起对媒介信息系统的批判性意识;提高对不良媒介信息的免疫力和对不同价值信息的选择性,最终学会有效利用媒介为个人成长和整个社会向着民主法制方向发展服务。 当前,生活节奏的加快及流行快餐文化的盛行,使人们疲于接受大众传媒所传播的海量信息,成为信息的奴隶,惰化了对信息的思考和梳理的能力。加之,媒介在承担着监测环境、传递信息、反映社会、提供娱乐的同时,其各种负面效应也逐渐凸显出来:暴力色情信息充斥媒体,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唯利是图的价值观传递,传播形式的通俗化、游戏化极大地削弱了一些原本庄严、崇高的人文精

2020年《教育法律法规》知识竞赛试题库100题及答案

2020年《教育法律法规》知识竞赛试题库及 答案 1、《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实施时间?1986年7月1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制定的根据?是根据宪法和我国实际情况确定的。 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确定的义务教育年限?九年制义务教育。 4、义务教育法规定的由哪级政府确定推行义务教育的步骤? 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本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确定推行义务教育的步骤。 5、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确定的义务教育的基本原则? 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6、义务教育法在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主体责任是如何规定的? 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7、义务教育法在义务教育入学年龄上是如何规定的? 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七周岁入学。

8、义务教育法在语言文字方面对学校是如何规定的? 学校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可以用少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教学。 9、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义务教育共几个阶段?都是什么? 义务教育可以分为初等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两个阶段。在普及初等教育的基础上普及初级中等教育。 10、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义务教育学制是由谁确定?由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制定。 11、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规定,教师有哪些情形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处理? (1)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 (2)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 (3)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 12、义务教育法规定由谁确定义务教育的教学制度、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审订教科书? 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 13、义务教育法规定确定义务教育的教学制度、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及审订教科书的根据? 应当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儿童、少年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义务教育的教学制度、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审订教科书。 14、义务教育法规定由哪一级政府合理设置小学、初级中等学校,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

浅谈新媒体时代公众的媒介素养

浅谈新媒体时代公众的媒介素养

————————————————————————————————作者:————————————————————————————————日期:

浅谈新媒体时代公众的媒介素养-新闻学 浅谈新媒体时代公众的媒介素养 范妍妍 【摘要】数字技术的发展以及新媒体的普及带动了传播媒介形态及传播模式的转型,传统主流媒体与社会化媒体共存是新媒体传播时代的主要特点。媒介内容的生产也从单纯的由专业新闻工作者通过传统传播渠道发布,到现在由每个屏幕后的人在网络上发送信息,引起广泛关注与转发,进而引起传统媒体报道及再次传播。本文从新媒体时代公民在使用新媒体过程中的表现入手,从公民在使用新媒体过程中所担负的各个角色,阐述新媒体时代公民应当具备的媒介素养。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公域私域 英国学者汤普森和李维斯在80 余年前首次提出“媒介素养”这一概念。随着媒介形态的不断变化与发展,媒介素养这一概念也在不断地更新与完善。伴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与传播形态的变化,媒介素养的概念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以往媒介素养的研究往往研究受众或传媒人或官员这样单一群体的媒介素养问题,进入21 世纪的新媒体时代之后也有研究公众在参与传播过程中的表现所带来了各种问题,进而提出媒介素养教育问题。其中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研究院彭兰教授在《社会化媒体时代三种媒介素养及其关系》一文,从系统的角度看待三者的关系,从制度层面更深刻地理解媒介素养的意义及媒介素养科学体系的形成。探究在新媒体时代,公民在与媒体发生关系的过程中所担负的各种角色,所面临的不同的责任与义务,素质与能力,阐述新媒体时代公民应当具备的媒介素养,这也是本文所要追寻的答案。 一、新媒体时代的特点

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及其评价标准

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及其评价标准培养教师信息素养成为当务之急。但教师信息素养的涵究竟是什么?我们应当朝着一个怎样的目标来做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工作?如何评价教师是否具有信息素养?这些问题不解决将使我们的工作很容易走进误区,导致人力财力资源的浪费。本文将以教师信息素养的涵为切入口,探讨上述问题,探讨构建教师信息素养评价标准,使上述问题得以解决。 寻求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正确方法和途径。 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已经到来,社会正朝着信息化的方向迅速发展。与此同时,教育信息化也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容之一。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一系列的相关研究课题自然应运而生。其中之一,便是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如何尽快培养和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使广大教师迅速适应教育发展的这一新形势,更加主动地投入到这样一场教育的变革中去。很多地区和学校在探索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途径和方法。这是教育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并促进社会发展的体现,是可喜可贺的。 然而,在我们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去着力研究一个问题时,是否应该对我们所研究对象的具体涵有一个比较清楚的了解呢(尤其是我们的国家尚不富有)?也就是说,是否应该知道我们在做什么、应该如何做?为什么要这样做?是否应该知道我们要向着一个什么样的目标(或曰“预期结果”)努力登攀?笔者以为,答案应当是

肯定的。因为行为的盲目性必然导致令人大失所望甚至适得其反的结果,从而造成极大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浪费。 我们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这毫无疑问是非常必要的。然而,信息和信息素养为何物?教师信息素养和学生的信息素养、公务员、电信人员、商务人员的信息素养有何异同?信息技术是否仅指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是否就是信息素养的全部?我们如何判断教师是否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亦即评价教师信息素养的标准应该是什么? 本文将对上述问题作初步探讨。 一、关于信息技术与信息素养 什么是“信息”? 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N·Wiener)曾指出,“信息是人和外界相互作用过程换容的名称”。这个定义大体是正确的。但还应当承认,在没有人参与的情况下也存在着信息的交换,例如动物之间、有关物种和太阳、气温之间等等。本文不打算对信息的界定作深入探讨。但从上述“大体正确”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知道“信息”不是新东西,它是早已有之的客观存在,是和物质材料、能源并存的人类社会三大资源之一,只不过我们先前未有有意注意而已。自古以来我国战场上的击鼓鸣金、长城上烽火台的烟火升空乃至民间的巡逻打更,都是原始的信息传递活动,也是一种原始的信息技术的运用。据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教学过程实际上也是一种信息传递和加工、处理的过

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的概念属地地道道的舶来品。据学者鲁宾分析,主要有三个层面,即能力模式、知识模式和理解模式。就能力模式而言,指公民所具有的获取、分析、评价和传输各种形式信息的能力,侧重的是对于信息的认知过程。知识模式观点认为,媒介素养就是关于媒介如何对社会产生功能的知识体系,其侧重点是信息如何传输。而理解模式的观点声称,所谓媒介素养就是理解媒介信息在制造、生产和传递过程中受到来自文化、经济、政治和技术诸力量的强制作用,侧重的是对于信息的判断和理解能力。 目录 1 概念 2 内容 3 传播特征 4 新要求 ?受众 ?传者 5 内涵分析 ?媒介认识 ?使用情况 ?批判能力 概念 1992 年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对媒介素养下了如下定义:媒介素养是指在人们面对不同媒体中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信息的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 概括地说,所谓媒介素养就是指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主要包括公众利用媒介资源动机、使用媒介资源的方式方法与态度、利用媒介资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对传媒的批判能力等。 内容 第一,了解基础的媒介知识以及如何使用媒介; 第二,学习判断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价值; 第三,学习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 第四,了解如何使用大众传媒发展自己。”媒介素养不仅包括接受媒介产品的能力,而且包括用独立的批判的眼光看传播媒介的内容和建设性地利用媒介的能力;媒介素养不仅是使用媒介的需要,还应该是一个现代社会公民素质的一部分。也有学者指出,“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正确地判断和估价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作用,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素养。” “第二媒介时代”的概念是由美国媒介文化研究学者马克.波斯特首先提出的。他认为“在电影、广播和电视中,为数不多的制作者将信息传送给为数甚众的消费者,播放模式有严格的限制,但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先期介入以及卫星技术与电视、电脑和电话的结合,一种替代模式将很有可能促成一种集制作者、销售者、消费者于一体的系统的产生,大众媒介的第二个时代正跃入视野。”第二媒介的本质特征就是双向沟通和去中心化。以网络为例,互联网“博客”“播客”的开通为公众发布信息提供了平台,每一个公民既是受众,也可能是传者,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个体成员都是媒介公民。近几年,各种虚假新闻,搞笑文字,恶搞图片在网络上愈演愈烈,许多专家学者提出了规范网络行为的新要求,政府发布了相关法律政策,然而对公众自身内在媒介素养的提高是关键。 传播特征 (一)普通个人成为新闻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并在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中扮演重要角色。

2020年中小学教师法律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共五套)

2020年中小学教师法律知识竞赛试题及 答案(共五套) 2020年中小学教师法律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一) 1、题型:判断题分值:2 对于开除学籍的处分,学生可以直接向主管教育行政部门申请行政复议,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而无需先进行校内申诉的程序。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2、题型:判断题分值:2 仲裁委员会应当在开庭审理人事争议案件5个工作日前,将开庭时间、地点、仲裁庭组成人员等书面通知当事人。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3、题型:判断题分值:2 教育行政机关的一般程序包括立案、调查取证、处罚告知、决定和送达等环节。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4、题型:判断题分值:2 补偿的前提是行为人的行为具有违法性,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应承担民事责任。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6、题型:判断题分值:2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内的具体行政行为是一种外部性的行为,是行政主体行使行政权力,对特定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作出的有关其权利义务的行为。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8、题型:判断题分值:2 教育行政部门的行政命令赋予相对人一定的权利。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9、题型:判断题分值:2 我国现行高中教育阶段的奖励或者处分规则主要是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行政规章加以规定。

错误 答案正确 10、题型:判断题分值:2 一般程序中,处罚告知后,当事人有权在规定时间内提出质疑和申辩,行政部门可以因此加重处罚。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11、题型:判断题分值:2 学生的高考准考证是由教育考试机构颁发,应属于考生,实践出现的学校经手保管或者持有学生准考证的情形属学校行使公权力的行为,不是民事行为。 正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