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高等教育的经济意义 文档

浅谈高等教育的经济意义 文档

浅谈高等教育的经济意义 文档
浅谈高等教育的经济意义 文档

浅谈高等教育的经济意义

一、教育经济的概念及内涵

教育经济是指以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当中所发挥的作用、教育投资的利用情况及教育最终产生的经济效益等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于教育和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经济学分析的一种分支性的学科。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研究是教育经济学研究领域中的最基本问题,教育与经济二者之间存在着多方面、多层次的密切关系。

教育与经济两者之间最本质、最基本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经济决定着教育的需求与供给,从而决定着教育的发展规模、增长速度、教育质量以及教育结构;而另一方面,教育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种不同熟练程度的劳动力以及专门人才,从而能够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经济发展一方面依赖于教育,另一方面又影响和制约着教育。

二、教育经济的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奠基人亚当·斯密在他于1776年所发表的代表作《论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其原因的研究》一书中,把人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当做国民财富的生产要素和主要内容。亚当斯密认为,“社会上所有一切人们能够学到的有用的才能”是和机器、工具等生产资料等同的财富。19世纪德国经济学家李斯中运用了“精神资本”这一概念,《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特在.

深入分析了教育在经济发展中所产生的作用。

而马歇尔于1890年发表的代表作《经济学原理》一书则提出,“用于教育方面的投资是极其有效率的投资”,“所有资本之中最有价值的就是由于对人的教育投资而形成的资本。经济学家西奥多 W 舒尔茨发表了《人力资本投资》、《教育的经济价值》等著作,这两本著作标志着人力资本理论的创立。舒尔茨认为理想的投资方式应该是尽可能增加那些能够产生最佳预期收益率的资

本形式。”他同时还说,“一个国家最大部分的消耗,应该用于对下一代的教育,应该用于对国家未来生产力的促进和培养。”只

把少量资源留给中等和高等教育,是一种“顽固的偏见”。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彭斯( Spencer,1973)提出了“教育甄别假说”,成功地将关于信息不对称方面的思想方法引入到了

教育对经济发展文献方面的研究之中。

(二)国内研究现状

早在公元前我国的墨翟就提出了“教人耕者其功多”这一说法。而管子也有云:“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

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这就是说可以按照时间的长短来予以对于教育和

生产的投资。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不仅仅是一种纯消费,更是一种长期的投资,也说明人才的培养是非常巨大的耗时耗力的工程。可是,当人才脱颖而出时,他必将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对社会产生巨大的作用。.

我国当代对于教育经济的研究是从1979年召开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会议开始的。到了1981年8月,在全国教育经济学研究工作交流会上,于光远、许涤新、董纯才等著名教育学家和经济学家纷纷提倡创立我国的教育经济学。1984年2月出版的厉以宁编著的《教育经济学》探讨了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以及智力投资的经济效用,该书强调了智力投资的生产性问题。1996年王善迈发表了《教育投入与产出研究》一书,该书从教育资源的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当前,我国教育经济领域比较突出的观点是教育市场论和教育产业论,教育市场论把教育看成是一种经济行为的操作话动,而教育产业论则以产业划分的观点,首先将教育转性成为一种产业,并运用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划分模式,将其归入具有服务性质的第三产业。

三、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最终取决于高等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专门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因此,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看,高等教育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经济效益。然而,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经济研究中仍然存在着若干问题亟待解决。

(一)教育投资短缺问题

长期以来,教育投资短缺己成为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一大障是指教育投资供给小于教育投资需求的失衡教育投资短缺,碍。.

状态。这种失衡状态既可能是供给不足所致,也可能是需求膨胀所造成,还可能是供求双方共同作用的结果。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之所以存在短缺问题,多数研究者认为是供给不足与需求无限膨胀所共同导致的。我国的高等教育投资短缺不仅表现为总量性短缺,同时表现为体制性、财政性、结构性短缺。总量性短缺主要表现为我国高等教育投资总额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偏低;财政性短缺主要表现为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性投资在财政支出中

所占比重偏低,财政预算内高等教育投资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更是偏低;体制性短缺主要表现为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投资体制和高等教育投资回报体制限制了民间资本的投入;结构性短缺主要表现为贫困地区高等教育投入严重短缺、农村地区高等教育投入严重短缺。教育投入的规模和结构不同是区域经济差异的因素之一。

(二)教育与经济的互动关系不紧密

目前,我国已经在进行深化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根据社会经济特点进行教育改革是主要目标。然而,对于国内高校来说,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仍然不够紧密,并有待进一步改善。对于学生的教育更多的还是停留在对于知识的传授上,对于学生科学素质、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及应变能力的培养还远远不够,这就意味着有很多教育经济的投入其结果是无效的。

(三)教育供给与需求不平衡

确实有别于一般从其本身来看,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

的商品生产活动。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其产品是具有商品属性的,因而教育同其他任何商品生产部门一样,都存在着供给与需求问题。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成功地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实现

了由精英小众化教育向普及大众化教育的重要飞跃,为我国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这其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是虽然人才数量提高了,但是人才的培养方向是否同最后人才的流向相一致的问题。在如今的求职市场上,我们发现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与我们高校对于人才的培养还是有一定差距的,这种不平衡与学校的教育方向,学生父母的教育背景、职业以及家庭经济状况,教师的教育水平,学生和家长的预期,社会资本对于高等教育的投入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国际学科理论直接本土化

每个国家都有其固定特有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所以在社会科学领域当中,也不可能有完全客观的能够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适用性知识。我国对于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开始得较晚,所以目前我国有关教育经济方面的理论大多是直接沿袭国外先进的研究成

果而成的,并对于这些成果进行本土化的直接套用。导致的结果就是与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不完全相符,甚至有时相差甚远。

四、我国高等教育经济价值的实现路径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取

决于知识分子的数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后劲的大小,

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

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只有实现了高等教育的经济价值,才能更加有效地利用人力资源,促进社会经济增长。我国的经济学家们指出,高等教育的经济价值的实现路径有以下几条。

1.重视高等教育经济的投入。教育是混合产品,在我国当前国家资金供给有限的条件下,科学的利用教育资金,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教育事业发展,培育民营教育的发展,加大放开对教育办学自主、自由竞争的权利,是合乎我国现实的可行之路。从微观交易角度看,市场契约是教育领域中很多交易的最优契约选择。按照市场化原则,“谁受益、谁出资”,对非义务教育实行教育成本分担,对非义务教育收取学费、建立学费制度;总之从各个方面,调动社会各阶层的积极性,加大对于高等教育经济方面的投入。

2.加强高等教育与经济的互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增加学生和家长的选择权利,改变政府的拨款方式,向学生或家庭发放学券;鼓励公立学校转制,改变政府与公立学校的交易方式,改变政府与学校之间的契约,将某些有公立教育提供的服务转变为依靠价格制度来维持生产提供;在一定条件下,允许建立营利性私立学校;适度鼓励有水平有实力的单位或个人“租借”(租借费可以是零,甚至政府还给予财政补助)教育资源进行办学等等。以上都是加强高校教育与经济更频繁互动的方法。

改变以往以学校课程安排为导向的教育模协调供需关系。3. 式,而是以就业市场为导向设置学校相应专业与课程,社会上需要那种人才,就尽量开设那些相应课程,给学生足够的选择权利,

选择有利于自己就业方向的专业和课程,解决就业市场需求与学校供应方面的不平衡状态,促进学生的就业,减少毕业即失业的问题出现。

4.发展本土的学科理论。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我国已经逐渐走上了世界强国的道路,那么在对于教育经济的研究上也不能甘于人后。经济的发展一定伴随着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发展也离不开经济的支持,两者的发展缺一不可,随着教育经济的发展,对于两者之间关系的理解也会越来越深刻,我国的学者们也会逐渐发展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经济学

科理论。

五、结论

高等教育的发展应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否则就会丧失其存在和发展的空间;而经济的发展也应该重视高等教育对其的促进作用,教育对人才的培养能够成倍地增加他们所能产生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教育和经济两者的发展缺一不可,而且要互相协调、互相促进。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强调教育经济的重要性的同时要避免导致对于经济效益的过分追求,避免最终导致人们的价值观极端功利化、对于他人的物化和异化等等问题的出现。我们追求教育带给人们的经济方面的利益,如劳动生产率但不能过分夸大教育经济劳动者生产技能的掌握等等,的提高、.的功能,而忽略了教育的政治功能以及道德功能。因其结果必然是大学不像大学,而像政府;学场如官场,学场如市场。这也是

完整版发展经济学试题答案

word格式文档 发展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几种不同形式的平衡增长理论共同强调的是( ) A.经济增长率是第一位的 B.大规模投资的重要性和全面平衡的增长 C.不采取国家干预 D.通过引致投资最大化项目带动其它项目 2.尽管新的生产要素能够提高农业产量,但在现实中往往能看到许多传统农民拒绝接受和采用这种包含着新的技术变化的许多生产要素。这是因为( ) A.传统农民是保守的 B.传统农民懒惰 C.传统农民不愿进行过多的劳动 D.农民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差 3.以下可用于衡量一个国家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是( ) A.金融比率 B.流动性金融资产 C.国民生产总值 D.净金融资产 4.发展中国家税收中的征收成本较低的税是( ) A.进口关税 B.所得税 C.土地税 D.农业税 5.以下关于政府政策失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指政府制定和执行的政策扭曲环境和资源使用的真实成本,从而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B.指政府制定和执行的政策反应环境和资源使用的真实成本所导致的环境污染和破坏 C.由于市场存在不完全性导致市场经济作用被削弱的现象 D.由于市场存在不完全性导致市场经济作用被加强的现象 6.( )认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才是经济增长的关键。 A.资本决定论 B.技术决定论 C.人力资本决定论 D.制度决定论 专业整理 word格式文档 7.20世纪50年代,舒尔茨发现,促使美国农业生产的产量迅速增加的主要因素是( ) A.资本存量的增加 B.土地的增加 C.劳动力数量增加 D.人的知识、能力和技术水平提高 8.发展中国家就业增长严重落后于工业增长的原因是( ) A.现代产业部门容纳就业的数量有限 B.工业增长速度太慢 C.发展中国家对就业问题不够重视 D.发展中国家就业人口增长过快 9.学生为了就学由个人或家庭直接承担的各种费用及机会成本称为( ) A.教育的社会成本 B.教育的个人成本 C.教育的直接成本 D.教育的间接成本 10.强调发展中国家经济中特有的市场不完全性、刚性、短缺、过剩、低供给弹性等固有经济特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及发展趋势 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贯通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必然趋势。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为标志,并引起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 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

自19世纪60年代始,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清政府各省当局大多也创办了自己的军火生产机构。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了中国。洋务派在这一时期所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除制造业外,洋务派大官僚李鸿章等人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修筑了铁路,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 二、中国社会经济近代化进程的阶段 1.初步发展阶段(1840~1895 年) (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的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并非法开办企业(这是在中国最早出现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工业)。 (2)洋务运动,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第一次大规模实践,产生了中国机器工业。 (3)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冲击自然经济,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 年) (1)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2)1912—1919 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 年) (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官僚资本形成,民族工业发展。 (2)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军国主义的大举进攻下遭到严重摧残,近代化被打断。

第二章 经济效益及其评价

第二章经济效益及其评价 掌握经济效益的概念和评价标准;理解经济效益的评价原则;了解技术经济分析的指标体系,并了解常用的一些技术经济评价指标。 主要知识点: 经济效益的概念、表示形式及评价标准; 提高经济效益的微观途径; 经济效益的可比原则; 技术经济分析的指标体系。 第一节经济效益的概念和评价标准 一、经济效益的概念 经济效益,一般地说,是指为实现某一经济目标而选择和采用一定的手段、途径、方法等,由此产生的劳动成果与劳动消耗的比较,或产出与投入的比较。 经济效益中的投入是指劳动消耗和劳动占用。 经济效益中的产出是指能满足市场需求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形式上的劳动成果或价值形式上的劳动成果的总和。 二、经济效益的分类 (一)按经济效益产生的领域划分可分为物质生产领域的经济效益和非物质生产领域的经济效益。 (二)按技术对经济影响形式划分可分为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 (三)按经济效益评价的层次划分可分为微观经济效益(或企业经济效益)和宏观经济效益(或国民经济效益)。 (四)按经济效益是否可以计量划分可以分为有形经济效益和无形经济效益。 有形经济效益是指可以用货币计量的经济效益。 无形经济效益是指由于技术的实施而带来的环境的改善、人体健康状况的改善、生产组织水平的改善等而产生的难以用货币计量的

经济效益。 (五)按经济效益的内容划分 劳动消耗类经济效益,主要通过原材料消耗指标、能源和动力消耗指标、活劳动消耗指标、综合性劳动消耗指标等来反映。 三、经济效益的一般形式及评价标准 1差式经济效益:E=B-C 式中:E——经济效益; B——劳动成果或项目收入; C——劳动消耗或投资、成本、费用等。 这种表达式是收入与耗费的差的形式。如利润、净产值、国民收入等指标。 2商式经济效益:E= C B 这种表达式是收入与耗费的比值(即商)的形式。如资金周转率等指标。 3差式与商式综合经济效益:E= C C B 这种表达式是净收益与耗费的比值的形式。如资金利润率、投资效果系数等指标。 (二)经济效益的评价标准 经济效益本身并不能说明项目经济效益的好与坏,而只能通过对经济效益指标与所确定的经济效益评价标准进行比较来予以说明。通常所说的“以最少的劳动消耗和占用取得最大的劳动成果”,实际上是一个经济效益的评价标准,而不是概念本身。 经济效益的评价标准就是经济效益要达到的目标。经济效益评价标准,既有评价单位项目本身的经济效益(如投资回收期、内部收益率等评价指标),又有项目之间比较的经济效益(如改造与不改造方案比较、追加投资回收期等评价标准)。还可分为具体评价标准、综合评价标准等,其中综合评价标准综合性较强,且范围越大,综合性越强,如工业投资效果系数评价标准比机械工业投资效果系数评价标准的综合性要强,因为它考虑了整个工业的情况。到底选择什么样的评价标准,要根据实际问题的具体需要来确定。

发展经济学知识总结(马春文高等教育出版社)

导言 1、发展中国家的定义:也称作开发中国家、欠发达国家,指经济、技术、人民生活水平较 低的国家,与发达国家相对。 2、发展中国家的界定:详见书P4 3、发展中国家的特点: (1)人均收入水平低 (2)生活水平低(贫困,教育,卫生医疗) (3)高出生率和高赡养负担 (4)较严重的劳动力不得其用的现象(15-24岁的劳动力失业率为30%) (5)发展不平衡,对农业生产和初级产品的高度依赖 (6)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受支配、依附和脆弱的地位 4、购买力评价法 购买力平价理论是由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提出来的,即两国间的货币交换,实际上是两国间货币购买力的一种对比关系。在经济学上,是一种根据各国不同的价格水平计算出来的货币之间的等值系数,以对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合理比较。 购买力平价法就是通过一系列统计计算,找到两国间货币购买力的实际对比关系,而不是汇率所表示的对比关系。 思考题 1、中国具有的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特征? ①我国的经济发展不是非常的均衡,在一些地方会有生活水平低、贫困现象严重这一特征 ②在我国的有些经济不甚发达的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水平仍比较低。 ③在我国仍处于二元经济结构,对农业生产和初级产品高度依赖 ④我国存在着人口问题严重这一特征,劳动力不得其用,高出生率与高赡养负担 ⑤在我国的部分地区存在市场欠发达的特征。 2、结合当前情况,分析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在经济发展中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有利: 国内宏观经济环境继续保持有利条件。 我国有着充足的劳动力,其中不乏优质人才。 我国有着充足的自然资源。 地域广阔,气候带多样,利于发展多样化的农业。 不利: 部分地区市场欠发达。 有些地方比较贫困。 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教育投资低 人均资源拥有量少,缺乏先进的节能技术,资源储量不容乐观。 二元经济结构 工业化和城市化

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的论文

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的论文 导读 《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21》对分享经济下的概念是:利用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整合,分享海量的分散化闲置资源,满足多样化需求的经济活动总和。从对共享经济的定义和概述中可提炼出三点:一是可利用的闲置资源;二是共享平台高效供需对接;三是资源供需双方的积极参与。 共享经济概述 (一)共享经济的成因和内涵 共享经济是一种新兴经济形态。1987年,美国学者马科斯·费尔逊、琼·斯潘思提出分享消费是在满足日常需求的同时愿意与他人建立关系的经济活动。雷切尔·波茨曼、鲁斯·罗杰斯在《我的就是你的:协作消费的崛起》一书中,进一步发展了分享消费的观点,指出客户的需求不再局限于拥有物品的所有权而是使用需求获得满足。罗宾·蔡斯在《共享经济:重构未来商业新模式》一书中,把共享经济的含义归为三部分:产能过剩(闲置资源)、共享平台、人人参与。共享经济鼓励物品的所有权者与目标使用者基于共享平台,提高闲置资源的使用效率,提倡人与人之间以互信的方式交流、生活。

从对共享经济的定义和概述中可提炼出三点:一是可利用的闲置资源;二是共享平台高效供需对接;三是资源供需双方的积极参与。 共享经济包含共享平台、供给方、需求方三个必须主体。 1.共享平台 基于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把可利用的闲置资源位置应用大数据基本算法等精准实时对接供给端与需求端,平台本身对共享的物品与服务没有所有权,未对其进行相应的固定成本支出,提供的仅仅是必须的服务与法定的监管,属于轻资产运营,收入来自交易的抽成。 2.供给方 供给方无论是个体或是组织,只要拥有闲置可用的资源,并且愿意为获取一定收益而暂时性转移产品使用权或服务,供给方的本质是在获取额外收益的同时而不自觉地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 3.需求方 需求方是愿意付出一定的经济报酬而获取物品的使用权或接受服务。在互联网经济下,每个有需求的个体或组织均可成为产品或服务的需求方,无须拥有产品所有权而获取产品和服务需求。 在互联网经济下,共享经济完美地实现了供给与需求的无缝对接,供给因能提供“私人订制”的解决方案而提高了产品与服

浅谈安全生产和岗位责任制的重要性

浅谈安全生产和岗位责任制的重要性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对安全生产的督导下,全国生产安全事故逐年下降,安全生产状况总体稳定、趋于好转,但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重特大事故仍多发频发,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损失,暴露出一些企业重生产轻安全、安全管理薄弱、主体责任不落实,一些地方和部门安全监管不到位等突出问题。为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全面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水平,我们必须真正从思想上深刻的理解安全生产和岗位责任制的重要性。 安全是企业永恒的主题。安全生产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在实际工作中,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坚持生产必须安全的要求,杜绝只追求单纯的经济效益而忽视安全生产的行为。而要做到安全生产,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三点理解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一.安全生产是实现稳定的前提 安全生产是我党在生产建设中一贯坚持的指导思想,国务院及各级安监局和各部委更是把安全生产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把安全生产说成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前提一点不为过,大家试想,如果今天这里出现一个安全事故,明天那里又听见因工伤亡了多少人的现象,这样人心就会乱,会产生思想不稳定的因素,给安全生产埋下隐患,最终导致安全事故。因此说,安全生产的好与否将会直接关系社会和谐与稳定,它与社会和谐与稳定息息相关。只有安全了才能促进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和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安全是生产的前提,安全同样也是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前提。 二.安全生产是实现效益的保障 现在我国处在一个转型的历史时期,在经济建设成为举国上下工作中心的同时,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片面强调经济增长、效益优先,产生效益至上观念者也不在少数,这一切进而深刻地影响一些企业在生产中的管理工作。片面地追求效益,从而忽视安全的重要性,安全生产无法真正落实到位。

(六西格玛管理)σ项目经济效益核算办法

(六西格玛管理)σ项目经济效益核算办法

6σ项目经济效益核算办法 1组织 财务中心成立6σ项目经济效益评价小组,负责制定核算办法、解决项目效益核算中的具体问题,且对各项目组的经济效益进行评审。 组长:常务副总裁 副组长:XXX 成员:XXX等 2职责 2.1财务中心成本会计部门负责核算各部门6σ项目的经济效益; 2.2营销会计部门负责核算各营销部门6σ项目的经济效益; 2.3财务中心负责核算除之上部分外其它部门6σ项目的经济效益; 2.46σ项目组负责提供和项目经济效益核算有关的数据,且保证数据的真实可 靠;于项目立项时对项目经济效益进行预测。 3原则 3.16σ项目财务评价应遵循财务谨慎性原则。原则上只核算直接经济效益,收 益不得重复计算。对潜于、远期的收益,只有于能够提供确实数据情况 下,才可予以确认,但要于项目立项和验收方案中进行定性描述; 3.2项目直接经济效益=项目实施后节约的成本(增加的收入)-项目实施增加 的成本; 3.3项目实施后节约的成本是指和被评价项目直接关联的、能够以具体金额衡 量的日常性成本节约(项目完成后持续发生的),包括节约的材料成本、 人工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故障成本和外部故障成本;增加的收入是指 因实施该项目而带来销售收入及其它收入的增加; 项目实施增加的成本是指和被评价项目直接关联的,能够以具体金额衡 量的壹次性投入(项目完成后不再发生),包括投入的设备、工具及仪器 仪表、项目组投入的人工成本和关联费用以及日常运行投入,包括因实 施该项目需于日常运行中增加的材料、人工和关联费用。 3.4项目效益核算定期进行 立项时由项目组进行效益预测,预测壹年的效益及项目生命周期的总效 益;项目周期少于壹年按实际生命周期计算。财务部门只对预测的计算

发展经济学重点

第一章 1.什么是现代经济增长?现代经济增长有哪些基本特征? 现代经济增长指的是指一个特殊的时代,它是从18世纪末开始,范围是经济发达国家 的经济增长。 第一,发达国家的人均产量增长率和人口增长率很高。 第二是生产率的快速增长。 第三,经济结构迅速转变化。 第四,与经济结构密切相关的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也发生了迅速变化。 第五,由于技术进步,特别是交通运输技术的发展,发达国家在19世纪末走向世界,瓜分世界。 第六,现代经济增长的扩散,尽管有扩散到世界范围的倾向,但实际的扩散却是有限的只局限于不到全世界1/3人口的范围内。 2.发展中国家有哪些共同特征? (1)低下的生活水平。 (2)低下的生产率水平。 (3)人口高速增长和沉重的赡养负担。 (4)高水平的失业和低度就业。 (5)对农业生产的严重依赖。 (6)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 (7)不发达市场经济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本质特征。 3.经济发展的含义是什么?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是什么关系?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产品和劳务的实际产量的增长,可以用GNP、GDP 的总量或其人均数来衡量。 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的增长,还包括生活质量提高、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等的总体进步。经济发展是经济持续增长的结果,生活质量提高、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等的总体进步也很大程度 上依赖于经济增长,二者密不可分。 第五章 1.如何理解资本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你对西方学者的各种资本形成理论有何评价?(1)“大推进”理论。发展中国家以农业生产为主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水平低下,要摆脱贫穷落后状态,只有发展工业。 (2)“临界最小努力” 理论。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要打破低收入与贫困之间的恶性循环,根据其人口多且增长率高的特点,必须首先保证足够高的投资率以使国民收入的增长超过人口的增长从而使人均收入水平得到明显提高,这个投资率水平即“临界最小努力,”没有这个最小努力就难以使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经济摆脱贫穷落后的困境。 (3)罗斯托(Rostow,W.W.)的“起飞”理论。他把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即传统社会、为起飞创建前提、起飞成熟、高额消费和追求生活质量这六个阶段。 以上理论都强调了资本形成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这对于认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现状及摆脱贫困是有启发意义的。经济发展史也证明,在经济极度落后,科技不发达,人力资本匮乏的发展中国家,资本形成对于推动经济增长的确非常重要。但是,如果把资本形成看作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就有片面和绝对的理论倾向。

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研究

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研究 俞广霄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系05级 摘 要: 除了台湾,我国领土在广义上可以分为四大板块,即西部12省(市,自治区),东北3省,中部6省和东部沿海10省。随着我国区域经济政策的不断演变,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还是相当滞后的。本文通过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自身资源优势和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从而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扬长避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供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西部地区 人口 资源优势 问题 引 言 中国西部地区包括12个省市及自治区,即西南五省区市(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宁夏)和内蒙古、广西。[1]总面积约68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72%。同时,西部地区与蒙古、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阿富汗、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缅甸、老挝、越南等14个国家接壤,陆地边境线长达1.8万余公里,约占全国陆地边境线的91%;与东南亚许多国家隔海相望,有大陆海岸线1595公里,约占全国海岸线的1/10。 1. 西部地区人口 中国西部地区的人口总数约为3.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9%左右。该地区虽然地域相当辽阔,但是人口密度却相对稀疏。这是由于西部地区的地形条件和气候条件比较差,其中土地资源中平原,盆地面积不到10%,约有48%的土地资源是沙漠、戈壁、石山和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且年平均气温偏低,大部分省区市在10摄氏度以下,有近一半地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使得西部地区的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仅有50多人,远远低于全国每平方公里人数的平均水平,而这一规律与胡焕庸当年提出的黑河-腾冲人口分界理论相符。 除汉族以外,西部地区有44个少数民族,是中国少数民族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在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包括: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满、侗、瑶、白、哈尼、哈萨克、傣、傈僳、佤、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羌、布朗、撒拉、仡佬 、锡伯族、裕固、保安、俄罗斯、塔塔尔、乌孜别克、普米、怒、阿昌、崩龙、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 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是落实科学发展现和正确政绩观,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实行经济责任审计,是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行为的监督,一方面可以获取客观准确的经济信息,有助于我们掌握经济运行的真实情况,实施科学的调控措施;另一方面可以客观评价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有利于领导干部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规范领导干部的经济行为,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最大限度地减少领导干部在经济工作中的失误。 其次,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是加强干部管理和监督的重要环节。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不仅要注重加强对干部的培养教育,而且更要注重对干部的监督管理。加强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必须建立科学的考核方法和完善的监督机制,约束和规范领导干部的行为。经济责任审计就是对领导干部的经济决策行为、经济管理行为、政策执行行为、自我约束行为进行审计评判,从而评价领导干部是否正确履行其经济职责,是否严格执行国家财经法纪,为区委正确选拔任用干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同时,通过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还可以使广大干部受到教育,有所警诫、有所镜鉴,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和能力。 第三,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是促进领导干部勤政廉政、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重要举措。经济责任审计作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促进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

监督机制,引导领导干部正确行使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严肃财经法纪,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积极作用。更重要的是,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种经常性的审计监督,可以发现和纠正一些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避免问题继续扩展和蔓延,帮助被审计单位完善制度、加强管理,从而清除腐败赖以滋生的土壤,遏制腐败行为。 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 一是为各级党委政府正确考核、使用干部提供了依据,进一步完善了干部管理监督制度。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有助于把对领导干部的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用客观数据和经济指标评价经济业绩和任期经济责任,增强了干部监督部门对领导干部考核的的透明度和准确性。 二是提高了领导干部认真履行经济管理职责的能力。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中关于财政财务收支状况、重大经济决策情况、个人廉政情况等的评价,不但为干部管理使用提供了依据,而且有助于领导干部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三是增强了领导干部遵守和执行国家财经纪律的自觉性,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通过经济责任审计,对干部任期履行经济责任情况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使政绩突出的干部得到充分肯定,违反财经法纪的干部受到查处,促进了领导干部认真履行职责,依法行政,自觉遵守财经法纪。

经济效益类别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

2010 届工业工程专业1005074 班级 题目 A 公司混流装配线改善与策略研究 姓名宁德超学号100507426 指导教师张国辉职称副教授 二О一四年四月月二十八日

摘要 本文以多车型大批量混流生产环境下生产现场的劳动生产率的改进改善为研究目的,在对国内外研究现状、混流生产的特点和基础工业工程的现有分析方法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试图以精益理念和对生产工位进行改进,以使其能够适应多品种混流生产环境。 文章首先阐述市场环境和客户需求的变化,对混流生产模式进行了简要的介绍,指出混流生产在提高企业竞争力和降低成本方面的重要性,混流生产与传统的大批量生产方式的不同之处,以及混流生产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并详细介绍了国内外许多知名企业针对混流生产所应用的一些生产管理模式。然后分析论述了基础工业工程的内涵、主要支撑技术及其在现场改进改善活动中的运用,并在此基础上引出了基于基础工业工程技术上精益理念,提出了基于精益理念对生产岗位进行改进改善的构想,并通过工时测量,工位改进改善和工位固化等工业工程方法的综合运用,达到了缩减工时,降低工人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效果,进而论证了基础工业工程在混流生产线上的应用的正面作用。 关键词:混流生产,工业工程,精益生产,改善

Abstract The multi-model large quantities Francis production site in the production environment improved labor productivity improvements for research purposes, in-depth analysis on the basis of existing analytical methods of the research status at home and abroad, Francis features and basic industrial engineering,trying to lean concepts and improve production station, to enable them to adapt to the many varieties mixed production environment. This paper described the changes in the market environment and customer needs, and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mixed production mode, and pointed out that the mixed production of the importance to improv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and reduce costs, difference between mixed production with traditional mass production , as well as mixed production exist some problems. With detailed descriptions of the many well-known enterprises at home and abroad for mixed production applications production management mode. Analysis and then discusse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basic industrial engineering, the main support technology and its improvement activities in the field to improve the Lean philosophy based on the basis of industrial engineering technical leads, and on this basis, improve production jobs based on the lean philosophy the idea of improved working hours measuring station improvements to improve and station curing such as industrial engineering method of comprehensive use to achieve the effect of reduced working hours, reduce labor intensity, improve labor productivity of, and thus demonstrate the basis of industrial engineering in mixed flow production line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application. Keywords: mixed production, industrial engineering, lean production, improvement

发展经济学第二版的知识点总结精华共20页

一发展经济学演变阶段及特点(了解一下) 第一阶段,大致从20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发展经济学发展的特点可以用惟资本化、惟计划化和惟工业化来概括。 第二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在第一阶段极力推行工业化政策,农业和农村地区的发展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所以发展中国家虽然在工业化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也付出了很大代价,即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和农村地区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也人满为患。 第三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这一阶段,出现新古典主义的、鼓吹自由市场经济力量的经济理论和政策。在理论方面,出现了供给经济学。在政策方面,出现了鼓吹在发达国家实行国有企业私有化,在发展中国家实行私有化、非计划化和减少政府干预的潮流。 第四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世界经济日益国际化、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以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络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竞争体系。在这种高新技术竞争体系下,世界生产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但是在高新技术领域中,发展中国家却没有获得相应的发展,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高新技术领域上的差距扩大了。 第五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那些按照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进行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国家却遭受严重的失败,从而使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在人们的心目中大打折扣。 线性阶段理论(有哪些阶段及每个阶段的特点) 1.传统社会阶段。 特点是:(1)经济处于原始状态。

(2)没有现代科学技术,赖以生存的产业以农业为主。 (3)社会结构僵化,阻碍经济变革。 (4)整个社会生产力低下,人均收入仅能够维持生存。 2 .为起飞创造条件阶段。 特点是:(1)新的科学技术正在应用于农业和工业。 (2)金融机构开始出现。 (3)交通运输状况得到很大改进。 (4)商业范围扩大。 (5)新的生产方法开始出现。 3.起飞阶段——最关键的阶段 特点是:(1)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 (2)农业中的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移。 (3)人均产值大幅度提高 4 .向成熟推进阶段 特点是:(1)新投资维持在相当高的水平。 (2)经济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加强。 (3)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持续增长。 5. 高额群众消费阶段。 特点是:(1)主导部门已经转移到耐用消费品的生产部门和服务业。 (2)技术工人在劳动力中的百分比和城市居民在总人口中的百分比呈上升趋势。 (3)社会福利和保障事业得到深入发展

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的经济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从国 际形势看,欧元区国家的经济合作已经启动,但发展前景不明朗;美国自从经历“9.11”事件之后本国经济陷入低迷,至今尚未全 面恢复;日本经济则长期低速徘徊.尽管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 积极的措施,例如:正式加入WTO;推动APEC的发展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加强同中亚国家的合作等;但整体外部形势依然严峻。这就需要我们从内部经济入手,找到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在国内经济中,由于存在众多的问题,无法一一列举,所以本文试图从通货膨胀、失业、GDP的增长几个方面来探讨影响中国经济的原因,并且试图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一、对三条曲线的复合与分析 (一)三条曲线在一个坐标系中的复合:图一(% (二)三条曲线各自特点的分析 A、GDP增长率曲线 1、曲线走势:最近中国十几年的GDP增长率变动呈现前快后慢的特点。在第一个阶段,1991——1996年,GDP增长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平均达到11.6%;而在第二个阶段,1997——2001年间,GDP增长保持平稳中速的增长趋势,平均达到 7.8%。前后两个阶段平均增长率差异较大,呈现出比较明显的 阶段性特点。 2、原因

1)、1991——1996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是基于以下方面: 第一,经历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的经济衰退,当时称之为“市 场疲软”之后,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 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第二,邓小平同志的南巡,一方面澄清 了许多人认识上的误区,另一方面,他以个人的远见,在宏观上 为中国创造了一种宽松、积极的氛围,加速了经济的增长。 2)、1997——2001年经济增速下降,主要是以下原因:首先,在经历了1991——1996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之后,一些经济指标过热,造成诸如通货膨胀水平过高等方面的问题。所以国家在宏观上需要执行一套稳健、收缩的财政、货币政策。其次,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虽然没有对我国经济造成直接破坏,但也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的整体外贸环境。重要表现之一就是传统东南亚国家进口市场的缩小,外贸行业整体效益的下滑,对我们这个外贸依存度非常高的国家来说,对经济增速的下降造成了实际的 压力。第三,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的要求,我国陆续开放了一批部门和行业,大力下调平均关税水平;这一系列的举措使国内原本受到很大程度保护的许多产业顿时感受到巨大 的压力,使得这些传统上的经济增长点在实际推动经济增长时显 得力不从心。 B、通货膨胀水平曲线 1、曲线走势:1992——2001年中国通货膨胀水平呈现先 高后低、先正后负的情况,同样具有阶段性的特点。1992——1996年间,平均商品零售物价指数保持在12.2%,而1997——2001年其平均水平仅为-0.6%。两个阶段相差13%,这种有趣的现象非常值得我们研究。 2、原因

经济效益计算方法

附件3-2: 《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经济效益计算办法》 应用实例 (一)水稻良种“N3号”经济效益的计算 “N3号”是某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经杂交选育而成的中稻高产良种。其给出的基础数据如下: (1)多年多点区域试验和生产示范的投入产出实物量; (2)已推广期间的推广规模; (3)总推广费用。 1.多年多点区域试验和生产示范的投入产出实物量 (1)单位面积新增产量和增产值 ①稻谷产量: 区域试验:2003年26个点次平均亩产470.6公斤,比对照“M1”增产33.6公斤;2004年23个点次平均亩产465.0公斤,比对照增产33.25公斤;2005年22个点次平均亩产486.7公斤,比对照增产29.7公斤。加权平均后,“N 3号”比对照每亩稻谷增产量应为42.47公斤,增产9.86%(见附表1)。 附表1 2003-2005年区域试验产量结果 推广成果:N3号对照:M1号 生产示范:2005年20个点次平均亩产为460.5公斤,比对照增产45.5公斤;2006年23个点次平均亩产456.3公斤,比对照增产38.9公斤。2007年25个点次平均亩产450.3公斤,比对照增产40.8公斤。加权平均后,“N 3号”比对照每亩稻

谷增产量41.54公斤,增产10.04%。(见附表2) 附表2 2005-2007年生产示范产量结果 推广成果:N3号对照:M1号 据区域试验和生产示范产量加权平均结果: 水稻品种“N 3号”亩产(473.55×71+455.33×68)/(71+68)=464.64公斤 对照“M1号”亩产(431.3×71+413.79×68)/(71+68)=422.73公斤 比对照每亩增产稻谷42.02公斤,增产9.95%(见附表3)。 附表3 对比试验基础数据汇总 推广成果:N3号对照:M1号 ②出米率:“N3号”精米率为74.5%,比对照增加1.3%,米折谷1:1.4,每亩因出米率提高而增加的稻谷产量折算为:464.64×1.3%×1.4=8.45公斤。 因此,“N3号”水稻良种大面积每亩稻谷增产量为42.02+8.45=50.47公斤,按全省统一收购价(3年平均)每公斤3.2元计,单位效益值是161.50元。 ③蛋白质含量:“N3号”蛋白质含量为11.17%,比对照高2.17%,在营养上有较显著的效益。因无优质优价规定,暂不计算。 ④稻草:水稻副产物主要是稻草。据调查,谷重与草重之比一般为1:1。其每亩稻草增长量亦应为42.02公斤。按每公斤0.2元计价,则副产物单位增产值为8.4元。 以上主、副产品两项合计,“N3号”的每亩新增产值为169.9元(附表4、附表5)。(2)单位面积新增费用:

最新浅谈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浅谈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论文关键词】经济发展问题改进措施 【论文摘要】党的十六大以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行势,面对国内经济改革的发展与稳定的艰巨任务,全国各族人民在胡主席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使我国的经济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 1 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综上所述,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呈现一派祥和的景象。同时也要清醒的看到,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首先使是在经济的发展中如何注意对环境的保护。由于粗放型的增长使我们付出了过大的环境代价。某些地区的企业为了满足致富的需要,大量的排污,使空气和水质发生严重的污染。据媒体报道:地处江南地区的生命资源太湖遭到了严重的污染。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的发源地也受到了严重的污染。由于中国是燃煤大国,传统的燃煤技术使得大量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废气排放到空气中,空气和水质的污染将使人的生命和健康受到严重的威胁,这种以牺牲环境和人民健康为代价而换来的高速发展的GDP是不受欢迎的,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容的。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与民生有关的问题是居高不下的房价。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作用,应该使大多数人能够买的起住房,能够安居乐业;但是事实却相反,2007年以来,全国特别是大中城市,房价飙升,居民的收入积累赶不上房价的上涨幅度,只好放弃买房。有的居民采取贷款购房的办法,但每月还款的负担很重,几十年的还款

计划使他们喘不过气来。与民生有关的另一个问题是我国目前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号召下,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人民的收入差距开始拉大。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相当一部分城镇居民下岗失业,居民的收入差距逐年拉大,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收入差距很大,因此也引起了一部分人对一部分人的不信任,产生了“仇富” 心理。在众多媒体报道的案例说明,在大城市的边缘地区,中西部落后地区,犯罪案件频发,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胡主席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说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农业面临着新的挑战。目前城市建设中,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农村中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所以农村中只留下老人和孩子。在“知识改变命运”的号召下,农村中成长的下一代,也千方百计地离开农村,长此下去,发展农业的人力资源将严重缺乏。在房地产“暴利”的驱动之下,有些地区把粮田变成商品房的开放地,因此我国耕地面积在逐年缩小。这些因素将直接影响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 2 今后的改进措施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分析-

四川省区域经济发展 水平分析 专业:2012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1班 姓名:曾宏波 学号:1212060045

摘要:区域经济差异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问题。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不仅影响到政府对各地的管理,也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的生活水平。而四川省区域经济差异更是表现明显,合理分析差异是政府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通过运用软件,以《2013年四川省统计年鉴》的数据为基础,对四川省21个地区的重要数据加以分析,做出简单排名和综合经济分析,最后为政府对今后各市的均衡发展和规划管理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因子分析;政府管理

一、引言 区域经济一般是指某一特定经济区域内部的社会经济活动和社会经济关系或联系的总和。它是一种以某种经济活动或以特定的经济区域为中心的具有宏观经济意义的地域性综合经济体系,是经济区域的实体性内容。根据不同的目的和划分标准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区域经济。各级政府一般根据统计局资料对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各发展差异的原因,然后依次对各地市的经济发展进行合理的发展指导和规划管理。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下,通过对各个区域的经济的历史与现状的分析,各政府制定出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管理措施和办法。但由于不同的地方情况不同,不同的时期发展需求也不一样,因此要因时因地的采用适合的方法和策略。 二、四川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是利用降维的思想,由研究原始变量相关矩阵内部的依赖关系出发,把一些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结为少数几个综合因子的一种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 其模型为 Z = A F + ε (一)样本与指标选取 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四川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研究, 通过因子得分及排名更直观的看到分析结果。本文共选取四川省的21个地区作为样本 , 分别是成都市、自贡市、攀枝花市、泸州市、德阳市、绵阳市、广元市、遂宁市、内江市、乐山市、南充市、眉山市、宜宾市、广安市、达州市、雅安市、巴中市、资阳市、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为了全面反映经济发展水平, 以《四川省统计年鉴》为基础 ,选取了9个指标:人口数(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人均地方财政预算收入(元)、R&D经费内部支出(万元)、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人均工业总产值(元)。 表1 所选指标情况 人口数(万人)城镇 居民 人均 可支 配收 入(元) 人均 社会 消费 品零 售额 (元) 农民 人均 纯收 入(元) 人均 地方 财政 预算 收入 (元) R&D经 费内部 支出 (万 元) 就业人 员平均 工资 (元) 人均国 内生产 总值 (元) 人均 工业 总产 值(元) 成都市1417 .78 26590 22021 .7 11300. 6 5507. 9 170197 15995.6 3 57624 22059. 9 自贡市271. 32 19447 12593 .0 7954.8 1215. 9 55337 6067.43 32787 18002. 4 攀枝花市123. 09 22808 15606 .8 8727.5 4646. 8 73403 18326.2 5 60391 43307. 3 泸州市425. 00 20746 8432. 4 7462.6 1948. 42129 6534.93 24317 13839. 8 德阳353.22374 115538953.3 2138.372205 8745.85 35945 2034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