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水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海水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海水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海水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海水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在学习了海洋经济学一个学期后,虽然不说自己就认识了多少,但是大致上还是对一些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也上网查找过资料。了解了一些基本概念的同时,也相应对一些现状提出自己的见解,只是由于自己只是得限制,提出来的见解也是很狭隘的。

我们小组5个人,我负责的是海水养殖的可持续发展这一部分。

我将从现状、环境、存在的问题、意见和建议,还有海洋养殖业的未来设想等几个方面对这个话题进行分析。

就现状而言,据我从网上收集到的资料来看,站在大局角度看,还是一片繁荣。海水养殖业在我国海洋渔业乃至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2007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达到4747.5万吨,其中海水养殖产量达到了1307.3万吨。30年来全国海水养殖总产量增加了29倍。进入21世纪,从“养捕兼举”到“以养为主”的渔业发展方针促进了我国海水养殖业朝着多品种、多模式、工厂化和集约化方向快速发展,确立了世界第一海水养殖大国的地位。

随着世界发达国家的战略重点转向海洋,海洋产业已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尤其是海水增养殖业已成为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美国计划大力发展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的深水养殖,以生产更多的海产品。日本的《海洋基本法》指出要“保持日本在水产业上的传统优势”。欧盟“共同渔业政策绿皮书”突出可持续自给的目标。

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决定了对优质蛋白的需求不断增长。预计2020年我国对海洋食物的需求将达到每年4000万吨。由于近海渔业资源衰退现象日益加剧,海洋食物来源将更大比例地诉求于海水养殖。据保守测算,从海水养殖获得的产量需求将达到每年2500万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已将“积极发展水产业,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明确指出要优先发展海洋生物资源保护和高效利用技术。

但换个角度去观察,现状可不容发乐观,海水养殖业面临着诸多问题。我国海水养殖业经过50多年的高速发展,开发强度居世界之首,但是我们要清楚的知道,这样高速的发展,简单的扩大投入和养殖规模才能达到,因此就会造成很重大的问题,这个就直接的威胁着我们海水养殖业,其中三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养殖生态环境恶化;种质退化和种苗质量下降;病害严重。

(一)、关于养殖生态环境恶化

陆源污染: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量激增,大多未得到有效处理便直接排出,近岸内湾养殖区域成为其接纳场所。

养殖自身污染:超负荷、大面积高密度养殖,产生的大量排泄物、残饵。当这些有机积累速度超出了海区的自然分解、净化速度时,海区即由于严重的有机污染而老化。而海区老化导致养殖品种病害的发生甚至造成死亡。

(二)、种质退化和种苗质量下降

几乎所有的海水养殖鱼类没有遗传改良品种(其实很多淡水鱼类也没有经过遗传的改良,包括4大家鱼),全部是由野生种家养驯化而来的。这些家养驯化的野生种缺少定向选育,不注重亲本留种需遵守的操作规程,经多代人工繁殖后,出现了杂合度降低、遗传力减弱、抗逆性差、性状退化等严重问题。

主要表现在,性成熟年龄提前、生长速度下降、饵料转化效率低、对环境变化和疾病的抵抗力下降、品质下降

(三)、病害问题

我国海水养殖病害问题突出,病原种类众多、暴发流行严重,病毒病、细菌病、寄生虫

病等合并感染时常发生,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直接和间接影响养殖产品安全,成为海水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瓶颈。由于养殖环境、种质质量的下降,病害发生频繁发作:

1、对虾,对虾病毒病在我国广大海区已连续十多年肆虐。

2、扇贝,1997以来由于球形病毒等造成山东养殖栉孔扇贝的死亡,仅1998年栉孔扇贝的死亡率在山东部分海区就达到了80%,损失近20亿元;墨西哥扇贝在福建的死亡率达70-80%。

3、珍珠贝,90年代以来合浦珠母贝年积累死亡率达52.45%;大珠母贝的死亡率高达97%。

4、鲍,在辽宁的大连和山东的长岛,死亡率高达60-90%,到1998年皱纹盘鲍养殖已濒临停产;福建的东山,1999年开始出现鲍鱼大面积死亡,其后每年陆续出现鲍鱼病,近年更暴发鲍鱼“脱板病”,严重者100%死亡。

5、海水鱼类,即使刚兴起的海水鱼类养殖也开始遭受弧菌病等疾病的困扰

三、一些成功的经验

1、提倡集约化经营:其海水养殖,尤其是网箱养殖全部是专一的规模化饲养,要求海水网养容积达到1.2万M3水体时才可领证经营。而且对自然场址、设备、饲养方法、环保措施等都有严格要求。

2、推进产业化经营:挪威海产品联盟是一个民间组织,由600家海水养殖公司组成,有1万多员工。参与行业管理、国际合作和组织技术培训等。

3、专门培训:挪威的水产养殖者都受过专业,技术培训,从业者素质较高,接受知识更新,参与养殖有关的研究与发展事务,生产观念和经济观念都较为先进。

4、完善专业立法:污染、动物保护、鱼类质量控制、港口及海岸水法案等,保证鱼类产品的卫生安全。

5、积极开展新技术研究:目前的研究重点是新材料、苗种培育与病害防治方法,以提高海水养殖业的经济效益和产品质量。

做好管理与规划,实现海水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1、开展养殖容量调查,制定合理科学的养殖规划,合理布局、合理控制养殖规模。

2、海洋与海洋资源具有公共品的属性,政府应制定使用的相关管理条例,给予引导。

3、已开发利用的海水养殖水面中,改变浅海的养殖品种、养殖方式单一的现状,实现复合养殖、立体养殖。

4、因地制宜发展滩涂和浅海养殖,合理开发各水层水域生产力,逐步向深水水域推进。

5、海水网箱养殖向外海、大型化方向发展是国内外海水网箱养殖的共同趋势。完善渔业发展政策,鼓励扶持深海抗风浪养殖技术研究与开发。

6、加强水产养殖技术的研究、推广,培育推广优良品种、加强对病害防控技术特别是疫苗的研究与应用推广,研制优质人工配合饲料。

未来我国渔业产量的提高主要取决于海水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海水养殖的生态操纵和病害防控是决定海水养殖业产量提高和产出质量安全的两个重要的科学问题。多年来对养殖产量的增长强调有余,而对发展的可持续性与提高产出质量关注不足,产业发展已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成为制约海水养殖产业发展的瓶颈。主要表现在:一是养殖良种覆盖率低,主要养殖生物种质衰退现象突出;二是局部水域滩涂过度开发,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病害发生频繁,比较效益下降,抗风险能力弱;三是养殖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突出,养殖环境的治理和污染防控形势堪忧,药残问题时有发生;四是鱼虾类养殖业对鱼粉资源的依赖性强,缺乏替代产品等,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着海水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以对虾养殖为例,我国对虾养殖年产量目前已超过100万吨,但利润空间也降到了最低,

养虾专业户增产不增收的事例俯拾皆是。2006年多宝鱼事件更是给水产养殖业界带来了深刻的教训。面对国内需求不断增长和国际挑战日益严峻的形势,专家指出,海水养殖业的未来发展决不能单纯追求经济利益,走简单扩大规模的老路。解决“如何保证规模化生产”和“如何实现可持续产出”的问题已迫在眉睫。

与水产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水产动物营养研究和饲料研制水平以及思想观念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主要问题包括基础研究不足,营养需要数据库不精确不完善,饲料主要添加剂仍然依赖于进口,蛋白源,尤其是高品质的动物蛋白源严重缺乏,养殖产品品质、环境安全和食品安全形势严峻。麦康森认为,海水养殖的营养操纵应以养殖对象的繁殖、生长、健康、行为、质量以及养殖环境友好为目标,实现营养调控精准化,为可持续养殖业提供高效、优质的饲料物质基础。

学科发展新趋势

可持续性指的是养殖活动不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可保证产业的持续发展以及后代利用资源的可持续性;质量包括产品生产全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着眼点是养殖产品的质量。

国际上近年来围绕水产养殖发展可持续性问题,从遗传改良、饲料营养、生态保护、病害控制、产品质量安全等多层面开展系统研究,形成了学科发展的新趋势。从科学技术层面分析国际上的发展动态和趋势,支撑未来海水养殖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技术体系也正在逐步形成。王清印说,遗传操纵、生态操纵、营养操纵理论上的突破,可望为解决海水养殖产业不断发展与养殖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寻求理想的科学途径,为构建现代可持续海水养殖技术体系提供科学思路和突破点。

生物技术为海水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工具,蛋白质重组表达技术、基因组和基因组学、疫苗、转基因技术等主要技术平台得到应用。海水养殖中的生物技术包括两个最基本的方面,一是蛋白质的作用,二是核酸的作用,这两个问题贯穿于海水养殖的良种选育、病害防治、饲料利用等方面。生物技术在海水养殖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利用生物技术可有效地解决海水养殖中的理论问题和进行实际应用。

与会专家认为,今后一个时期与我国海水养殖发展有关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应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一是大力发展生态系统水平的海水养殖业;二是加强各相关学科的综合协调机制,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的进步,为各相关学科乃至不同层次的研究在分子水平上找到了结合点;三是提高研究工作的系统性和精准性,要强调单种类研究的地位和作用,选择有代表性的水产生物种类,做深做细,以推动养殖产业向现代化方向发展。

我们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可持续发展

海水养殖科学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应以推动学科进步为出发点,针对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国家需求,以保障海水养殖业的可持续产出和提高产出质量为最终目标。

多年来,我国海水养殖产业的发展,对养殖系统的高效产出强调有余,而对可持续性和产出质量重视不足,这是产业发展中出现一系列问题的根本原因。海水养殖相关的研究工作,必须针对海水养殖可持续发展和保障产出质量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为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高质量的海水健康养殖体系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关键科学问题包括:一是优良性状的遗传基础及改良途径;二是饲料要素的代谢基础及调控机理;三是养殖系统中微生物和微小生物类群的生态功能及作用机理;四是养殖投入品作用机制及其对环境和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五是浅海复合养殖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生态调控机制。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巨大的社会需求和相对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我国的基本国情。因此,在学习和吸纳发达国家先进技术与理念的同时,还必须面对我国海水养殖产业规模大、保障足够的市场供给是产业发展第一要务的突出特点,这也是我们发展海水养殖业的基本策略和技术途径不同于许多发达国家的重要特征。从保障海水养殖业的可持续产出和提高产出质量这一关键问题入手,系统地开展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为从

根本上摆脱依靠扩大规模和大量投入来提高养殖产量的被动态势,构建支撑我国海水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技术体系。

中国海水养殖带来的问题

中国海水养殖带来的环境问题 -------------以黄渤海为例 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情况下,环境问题也日益增多,我们作为一个环境学习者,既窃喜又担忧,喜的是我们自己的专业可以派上用场,自己的找工作越来越容易,但忧愁总比窃喜多一点,因为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污染严重的环境中,呼吸着含pm2.5超标的空气,抬头仰望着灰蒙蒙的天空,吃着含重金属的蔬菜、大米等各种各样的食品,喝着变色的水,这样的生活不是我们所担忧将要到来的,而是我们已经在经受的,看看国外留学回来的人拍的这个地方的照片,他们的天空是那么蓝,空气质量是那么好,吃得健康有益,我们的国民为了经济的发展,不惜以国民的健康,居住的环境为代价,大肆的发展经济,以至于现在的好多问题都触目惊心,有道德的缺失带来的地沟油、鼠肉充当牛羊肉等现象,有为利益而导致的污水未处理就进行排放的问题。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因为自己是北方的孩子,虽然对海了解不多,但还是喜欢吃海产品的,所以,想了解一下海水的水产养殖会带来什么环境问题,什么原因导致了海水水产养殖带来了这些问题,因此就阅读了关于水产养殖方面的文章,有刘晴的促进水产养殖增长方式转变全面提升水产养殖发展质量;杨宇峰等人的海水养殖发展与渔业环境管理研究进展;宋志文等人的海水养殖废水的生物处理技术研究进展;余江等人海水养殖环境污染及控制对策;崔毅等人黄渤海海水养殖自身污染的评估,了解了水产养殖业发展自身存在的问题的问题,海水养殖在迅猛发展的同时带来了诸多环境问题,如养殖水域环境恶化,自身污染加剧,富营养化趋势日趋严重,赤潮频发,渔药滥用导致药物残留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等一系列环境问题。 黄渤海地区地处东北亚中心地带,包括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渤海湾沿岸和辽东湾沿岸地域及其附近海域、空域,是联结中原地区与东北亚地区,乃至日本群岛和俄罗斯远东的纽带。海水养殖的主要种类有鱼类( 遮目鱼、比目鱼、大菱鲆、鲷、鰤、鲑鳟鱼、石斑鱼、鲆鲽、罗非鱼、海鲈等) ,虾类( 日本对虾、斑节对虾和凡纳滨对虾等) ,贝类( 牡蛎、贻贝、扇贝、蛤、鲍鱼等) 和大型海藻、红藻( 紫菜、江蓠) 、褐藻( 海带、裙带菜) 、绿藻等。美洲和欧洲仅有少量海藻养殖。黄渤海主要以对虾的养殖为主,还会养殖一些贝类。而以上的这些文章可以帮我找到关于我所质疑的问题。有些文章指出了水产养殖业发展自身存在的问题的问题,有些文章指出了投饵和非投饵两种养殖方式自身污染对海洋环境的影响,还有一些是关于海水养殖所带来的饵料污染、化学污染、生物污染及其环境效应等方面进行了综述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研究和说明。 关于海水养殖所带来的这中污染方面的控制对策有物理和化学方法,物理和化学方法一般

海水养殖污染

环境法学案例分析 事件起因:1997年,河北省乐亭县农民孙有礼等18人为发展海水养殖业,带动农民致富,集资合伙在大清河、滦河入海口滩涂开办、经营海水养殖场。2000年10月上旬,来自迁安第一造纸厂、河北省迁安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等11家企业的工业污水突然沿滦河河道和滦乐灌渠大量排放到滦河口、大清河口海域,涌入原告的6家养殖场,致使即将成熟上市的文蛤、青蛤、毛蚶、蛏子以及梭鱼、鲈鱼等滩涂贝类、鱼类成批死亡。原告诉称,位于迁安市境内的这9家企业所排污水超标,造成特大渔业污染事故,给原告带来约2 000万元的巨大损失,要求这些企业排除污染危害,停止向滦河排放污水并赔偿因此造成的经济损失。各被告均否认此次污染事故是其排污所致。河北省迁安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拿出当地环保部门颁发的达标排放证书和多种文件,以此证明该企业属于政府认可的达标排放企业。案发后,秦皇岛市引青工程水质监测中心的水质检测报告、河北省有关环保部门监测散据以及农业部渔业环境监测中心黄渤海区监测站的鉴定报告表明,各被告排放的污水中含有COD、悬浮物等对养殖生物有害的物质,其中8家企业为超标排敢(河北省迁安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属达标排放),各被告的污水排入滦河流至下游积聚,使原告养殖滩涂水域内的渔业水质严重超标,致使贝类、鱼类死亡。 原告:河北省乐亭县农民孙有礼等18人 被告:迁安第一造纸厂、迁安市濡远造纸厂、迁安市华丰造纸厂、迁安市自新福利造纸厂、迁安市友谊化工厂、河北省迁安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唐山市冀滦纸业有限公司、迁安市书画纸业有限公司、河北华丰纸业股份有限公司 处理结果:天津海事法院认定,位于迁安市境内的8家企业所排污水超标,水中含有悬浮物、重金属、挥发哇酚等大量有害物质。污水沿滦河河道和滦乐灌渠大量排放到滦河口、大清河口海域,涌入原告的6家养殖场,致使即将成熟上市的文蛤、青蛤、毛蚶、蛏子以及梭鱼、鲈鱼等滩涂贝类、鱼类成批死亡。经评估,本次污染事故造成经济损失合计为1 365.97万元。河北省迁安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属达标排放,可以不受行政处罚,但并不意味着其行为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的损害结果;污染物排放标准不是确定排污者是否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界限,鉴

水产养殖废水处理技术及应用

水产养殖废水处理技术及应用 方圣琼1 胡雪峰2 巫和昕2 (11福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福州350002;21上海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上海200072) 摘 要 主要综述了国内外水产养殖废水的物理化学处理和生物处理2方面的技术,并总结了水产养殖废水循环使 用的水处理工艺流程和生物工程在水产养殖废水处理中的应用,表明了水产养殖废水的综合利用和无害化排放技术为今后发展方向。 关键词 水产养殖废水 废水处理 综合利用 Technology of aquaculture w aste w ater treatment and application Fang Shengqiong 1 Hu Xuefeng 2 Wu Hexin 2 (11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uzhou University ,Fuzhou 350002; 21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72) Abstract T w o treatment methods for aquaculture wastewater are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 ,which are mainly based on the physicochemical treatment and biotreatment.The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s of bioengineering for aqua 2culture wastewater reuse treatment are als o summarized.It indicates that the com prehensive utilization and innocuous treatment of aquaculture wastewater become the main trend for the aquaculture wastewater treatment. K ey w ords aquaculture wastewater ;wastewater treatment ;com prehensive utilization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131020)收稿日期:2003-08-11;修订日期:2003-11-01 作者简介:方圣琼(1978~),男,硕士,助教,主要从事环境污染监测 与控制方向研究工作。E 2mail :fsq @https://www.doczj.com/doc/4e6400720.html, 1 引 言 近20年来,集约化水产养殖业在国内外迅速发展。世界水产量在1996年达到112亿t ,其中25%为人工养殖[1]。在此条件下,养殖过程中投放的饲料所含的氮、磷大约只有911%和1714%被鱼同化,其残剩饲料和鱼类排泄物形成的污染物对水体、沉积物等造成严重污染,引起浅水湖泊的退化,造成局部海域发生赤潮;水产养殖中使用的各类化学药品和抗生素的残留物也污染了水域环境,使一些生物栖息地遭到破坏,干扰了野生种群的繁衍和生存,使生物多样性减少;同时水体污染反过来制约水产养殖的发展,因此,水产养殖废水的处理和循环利用逐渐受到关注[2~5]。 2 水产养殖废水物理化学处理技术 211 机械过滤 过滤装置是从传统的砂滤池不断发展起来的, 其基本原理是阻隔吸附作用。在处理水产养殖水体中,用砂滤池能很好地去除SS ,但是去除N 和P 效果不佳[6];改用斜发沸石去可以吸附一定量的氨[7]。Palacios 等[8]在砂滤床种植植物,控制渗透率和干湿 循环时间,在水力负荷为315cm/d ,去除93%总磷;在处理鲑鱼养殖废水中,其水力负荷分别为1135、25、80~240和2000~2700cm/d ,SS 去除效果差异性 不大。 对于机械过滤装置,美国开发的一种筒状的过滤机,筒体四周附有滤网,筒体置于水中工作时,部分滤网浸没在水中,废水从开口端流入筒内,污物被留在网上,过滤过的水又回流到池中,而污物被喷头冲到漏斗内而排出。瑞典一种高度为3140~4725mm ,直径900~1910mm 的过滤机在工作时,污水由 装置的下部经过中心管和吸附污物的砂混合在一起,由升液器上升到装置上部,在此分离,污物清除后,经管道流入沉淀池,沙子靠锥形分解器的作用均匀降下,上升的水和下降的沙相遇,这样,水被净化后从另一根管道放回到鱼池。日本有一种过滤机,其工作原理是水泵将池水吸上后,经喷洒管喷入过滤池,过滤池内一层小颗粒沸石和一个特制过滤器, 第5卷第9期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V ol .5,N o .92004年9月T echniques and Equipment for Environmental P ollution C ontrol Sep .2004

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及控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4e6400720.html, 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及控制 作者:范星旭 来源:《农家致富顾问·下半月》2019年第05期 摘要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着人口增长的压力,现有的自然水产资源非常紧缺,很多时候无法有效满足人们的正常生活需求,于是需要通过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只有通过提高各类农产品的产量,才能积极有效地保证人们的日常生活所需。近些年来,我国的水产养殖已经在养殖业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与其它类型的养殖业相比,水产养殖行业的经济效益明显很高,但是目前我国的水产养殖已经受到水污染现象的严重影响,因此本文以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及控制为主题展开讨论,希望为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水产养殖;环境污染;控制策略 所谓的水产养殖过程中涉及到的水污染问题,就是指在特定区域内由于自然资源遭到破坏或者污染,从而导致了水体生态平衡被打破,在这种不平衡的生态水体环境下无法为养殖品种提供健康的生长环境,另外被破坏的水体环境还会对养殖业生产行业链条发生破坏作用,如果不进行有效控制则会让水生态环境的污染越来越重,最终还会让水产养殖业本身蒙受损失和发展的阻碍。 1 积极有效发展水产养殖的重要意义 水体内的多种鱼类本质上都属于水体变温动物,与陆地动物相比其有着较高的饲料转化率,与其它行业的肉类相比,水产动物的蛋白质含量较高,能够为人们提供充足的日常所需蛋白营养。当前随着全世界人口数量的持续增长,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更多的动物类蛋白营养,由于渔业的发展始终停滞不前便无法为人们提供充足的蛋白类食品,于是只有大力发展水产养殖,才能够有效弥补远洋渔业捕捞产量的不足,既能解决过度远洋捕捞对环境的破坏问题,又能实现生态的自然平衡,满足人们日常生活所需,最终促进我国水环境生态健康平衡的发展。 2 当前水环境遭受水产养殖的污染的原因 近些年来,由于水产政策的支持,我国的水产养殖行业已经迅速发展起来,经过了数十年的发展,我国的水产养殖业已经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由于缺少整体的规划和完善,水产养殖出现了水环境污染等问题,具体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在发展水产养殖业中出现了外来富有营养的植物污染源闯入了养殖水域,当养殖水体处于富含营养化状态时,水中的氧气含量会急剧下降,这就非常容易造成大批量水产养殖动物的死亡,如果这些水产养殖动物的尸体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便会给水体环境带来更加严重的二次污染,最终给养殖水体质量和水生态平衡带来恶劣影响;第二,在水产养殖行业中离不开饲料的投放,因此,很多时候由于养殖饲料受到了污染后再被养殖者散播到水中,水产养殖的动物因为吃了受到污染的饲料而导致死亡,此时养殖者并不知情具体情况,时间久了死去的水产养殖动物的尸体会对水体

我国海洋环境污染现状

我国海洋环境污染现状 一、我国近海环境污染现状及评价 (一)全海域环境质量状况 1、我国海域海水环境质量 9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环境污染一直比较严重。其中,我国近海水质劣于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面积,从1992年的10万平方公里,上升到1999年的最高值20.2万平方公里,平均每年以14.6%的速度增长。1999年以后,我国的海洋环保工作初显成效,总体污染状况得到改善,污染加重的势头得到遏制,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由1999年的20.2万平方公里,逐年下降到2004年的16.9万平方公里,减少了16.3%,环境污染状况得到了初步的改善。但2004年的数据显示,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16.9万平方公里,比2003年增加约2.7万平方公里,我国近岸中度和严重污染海域范围增加。 对于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海区的2001—2004年海水环境污染状况研究表明:在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个海区中,渤海和东海海水污染程度较重。渤海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2.4万平方公里,约占渤海总面积的1/3,受污染程度较为严重;黄海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中大部分为较清洁和轻度污染,受污染程度相对较低;东海主要污染区域相对集中且污染程度较重,主要集中在长江口和杭州湾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中严重污染和中度污染比重相对较大;南海总体污染程度较低,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中大部分为较清洁和轻度污染,中度污染和严重污染海域主要集中在珠江口、汕头和湛江港近岸局部水域。 2、主要入海口海域污染状况 20世纪末以来,由于江河携带大量陆源污染物入海,我国近岸2/3的重点海域受到营养盐污染。其中,辽河口、大连湾、胶州湾、长江口、杭州湾、象山湾、三门湾、乐清湾、闽江口、珠江口等海域污染较重,且污染范围不断扩大,大部分河口、海湾以及大中城市邻近海域污染日趋严重。对我国主要入海口海域污染状况研究表明:入海口海域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着其直接承受沿海、沿江居民排放的城市生活污水、食品工业废水及残渣、人畜粪便、造纸工业废物等富含有机物质及其他污染物,是污染物最为集中,密度最高的区域。在我国受污染海域中,主要入海口海域污染程度相对严重,主要污染物质是无机氮、磷酸盐、油类以及有机物和重金属。 3、海洋生物质量状况 海洋生物是海水环境和沉积环境污染的直接受害对象,并且海洋环境中的污染物对海洋生物质量的影响具有累积作用,其体内的污染物含量反映了其生存环境的质量,可食用底栖生物质量的好坏对人体健康更是有着直接的影响。目前,我国海洋生物质量状况并不乐观,主要表现为:海洋生物结构失衡,珍稀濒危物种减少;主要经济生物体内有害物质残留量偏高;沿岸经济贝类卫生状况欠佳。 4、近海沉积物环境质量现状 从1999到2004年海洋沉积物质量监测结果表明,我国近海和远海海域的海洋沉积物质量总体上保持良好,沉积物污染的综合潜在生态风险较低,但部分近岸海域沉积物受到污染比较严重,尤其是一些河口、海湾的沉积物污染较重。在我国近岸、近海和远海海域中,海洋沉积物主要污染物为汞、铜、镉、铅、砷、滴滴涕、多氯联苯、石油类、硫化物、有机质等。其中,大连湾、锦州湾和珠江口海域沉积物五年来污染持续加重。部分区域贝类体内残留的铅、镉、砷、六六六、滴滴涕及粪大肠菌群等有毒物质含量数年居高不下。

名贵优良肉食性淡水养殖鱼类

国内名贵优良肉食性淡水养殖鱼类 (可驯化吃食冰鲜鱼块或配合饲料) 1、翘嘴红鲌: 生活习性:中、上层大型鱼类,行动迅猛,善于跳跃,性情暴躁,容易受惊,拉网时可“飞”越1米多高的屏障。野生成鱼经驯养培育为成熟亲鱼后,人工繁殖出来的子一代原种鱼苗,野性大减,成鱼完全能以活鱼状态进入市场。 生存环境:广温性鱼类,生存水温0~38℃,撮食水温3~36℃,最适水温15~32℃,最佳生长水温18~30℃;翘嘴红鲌适应性与抗病力极强,生存水体能大能小,湖泊、水库、精养鱼池、水泥池、网箱都可以饲养。 抗逆性强,病害少,耐低氧,同一池塘的四大家鱼即使缺氧浮头而死,翘嘴红鲌也不一定死。水体溶氧高,能提高饵料利用率、加快生长速度,可增加养殖密度与增强抗病能力。 适合水深0.5~10米,水质清新,透明度在25~30厘米,水体酸碱度pH值6.5~8.5之间的水体。 生长特性:生长迅速,体型较大,最大个体可达30斤以上,常见野生个体2~20斤,人工养殖的鱼苗,一周年可达1.2~2斤,两周年可达4~6斤。 苗期至体重2两期间生长较慢,2~4两期间生长稍快,4~6两期间生长较快,6两~5斤期间生长最快,6斤以上生长速度逐渐降低。 同一批翘嘴红鲌鱼苗,其生长速度相对一致,雌雄鱼常年摄食(含严冬季节),个体差别不大,雌鱼在繁殖季节,也照常摄食,其生长速度不会因繁殖而减慢。 食物食性:以活鱼为主食,苗期以浮游生物及水生昆虫为主食,1两以上主要吞食小鱼小虾,也吞食少量幼嫩植物。 人工繁殖出来的原种鱼苗,从内营养时期转向外营养时期开始,一直到商品鱼出售,全过程均可投喂人工饲料。如豆浆、黄粉、鳗料、蚕蛹粉、花生麸、黄豆饼或鱼糜、鱼浆、鱼粒等。

万头猪养殖场的养殖污水处理工艺

1万头猪养殖场的粪便及污水处理工艺 一、工程简况 二、处理目标 养猪场的猪粪便质地较细,成分较复杂,含蛋白质、脂肪类、有机酸、纤维素、半纤维素以及无机盐。猪粪含氮素较多,碳氮比例较小(14:1),一般容易被微生物分解,释放出可为作物吸收利用的养分,是一种良好的农家肥,是培肥改良土壤的优质有机肥资源。但大多数养猪场的粪便采用水冲粪的方式清理粪便,这就使得产生猪粪的同时会伴随大量污水的产生。因此需将其固液分离,粪渣可以进行堆肥,制成有机肥,污水经厌氧处理使其达到排放规范直接排放并可产生利用沼气这一能源。 1头猪每日产生粪2kg(以含水率80%计)、尿3kg(参考HJ497的规定,以实际产生量为准),根据养猪场中实际成猪与猪仔比例,则一万头猪按每日产生粪12t、尿18t计。采用水冲粪的方式清理猪粪便,参照GB18596,一头猪每天产生的粪便需要的冲洗水,则一万吨每日需180t的水,则1万头猪每日产生粪便经固液分离后可产生198t的污水。 )猪粪便经固液分离后污水中的污染物浓度及pH值如下:化学需氧量(COD cr 为6500mg/L,氨氮(NH3-N)为590 mg/L,总氮(TN)为805 mg/L,总磷(TP) )为127 mg/L,pH为。而经厦门绿标的技术处理后可将其降低至:化学需氧量(COD cr 为400mg/L,氨氮(NH3-N)为80 mg/L,总氮(TN)为120mg/L,总磷(TP)为8mg/L,pH为,参考规范《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规范》(GB18696-2001)。 三、成分分析及污染 1、养猪场废水特点 养猪场废水主要包括猪尿、部分猪粪、猪舍冲洗水和厂区卫生设备、公楼排放的污水,该类废水具有以下特点: 1)水量大、几种、水利冲击负荷强; 2)有机质浓度高、氨氮含量高,COD一般在6000-7000mg/L; 3)废水可生化性好、水解、酸化快、沉淀性能好; 4)污水中常伴有消毒水、重金属、残留的兽药以及各种人畜共患病原体等污染。

我国近海环境污染现状及其控制对策

我国近海环境污染现状及其控制对策 王庆仑 106040158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近海的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来严重,现在中国成了世界上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地方之一,对于治理近海的环境污染,这一市场无力解决的外部性问题,必须由强有力的政府来全面处置。制定循环经济战略、依法规约政府、升格目前的国务院直属的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为超正部级的环境资源部——国务院组成部门,授予其更大的权力才是彻底遏制各地环境恶化趋势的根本措施。 【关键词】近海污染状况;环境治理;治理对策 一、我国近海环境污染现状及评价 (一)全海域环境质量状况 1.我国海域海水环境质量 据2005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我国海域总体污染状况仍未好转,近岸海域污染形势依然严峻。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13.9万平方公里,基本维持在近年平均水平。严重污染海域仍主要分布在辽东湾、渤海湾、长江口、杭州湾、江苏近岸、珠江口和部分大中城市近岸局部水域,面积与2004年基本持平。如在渤海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占渤海总面积的26%。在东海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6.5万平方公里。严重污染海域主要集中在长江口、杭州湾和宁波近岸。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环境污染一直比较严重。其中,我国近海水质劣于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面积,从1992年的10万平方公里,上升到1999年的最高值20.2万平方公里,平均每年以14.6%的速度增长。1999年以后,我国的海洋环保工作初显成效,总体污染状况得到改善,污染加重的势头得到遏制,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由1999年的20.2万平方公里,逐年下降到2004年的16.9万平方公里,减少了16.3%,环境污染状况得到了初步的改善。对于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海区的2001—2004年海水环境污染状况研究表明:在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个海区中,渤海和东海海水污染程度较重。 2.主要入海口海域污染状况 20世纪末以来,由于江河携带大量陆源污染物入海,我国近岸2/3的重点海域受到营养盐污染。其中,辽河口、大连湾、胶州湾、长江口、杭州湾、象山湾、三门湾、乐清湾、闽江口、珠江口等海域污染较重,且污染范围不断扩大,大部分河口、海湾以及大中城市邻近海域污染日趋严重。 3.海洋生物质量状况 海洋生物是海水环境和沉积环境污染的直接受害对象,并且海洋环境中的污染物对海洋生物质量的影响具有累积作用,其体内的污染物含量反映了其生存环境的质量,可食用底栖生物质量的好坏对人体健康更是有着直接的影响。目前,我国海洋生物质量状况并不乐观,主要表现为:海洋生物结构失衡,珍稀濒危物种减少;主要经济生物体内有害物质残留量偏高;沿岸经济贝类卫生状况欠佳。 4.近海沉积物环境质量现状 从1999到2004年海洋沉积物质量监测结果表明,我国近海和远海海域的海洋沉积物质量总体上保持良好,沉积物污染的综合潜在生态风险较低,但部分近岸海域沉积物受到污染比

鱼虾养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鱼虾养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根据我们小组对水产养殖方面的调查与资料表明,以及实践过程中的观察 据统计,影响我国每年直接入海的废水量高达80亿吨。另外,大量富含有机质、无机氮和磷及有机农药的农业污水也随经流进入内陆水体与近海水域,致使养殖水质恶化,严重地影响养殖种类的生存和生长。 我国水产养殖生物基本上都是野生型,未经过家化过程的遗传改良,因而,除保留了野生型对环境温度等变化适应性较强的优点外,更多地表现为对养殖环境变化的不适应性,如密度化、营养条件、病原体的侵害和恶化的水环境等。由于海水养殖野生型种类的种质难以适应逐渐恶化的环境,经过长期密集养殖后易发生大规模死亡,此外,野生型群体经过数代养殖后,其子孙性状分离,可能有一部分个体是对某些环境(病原)的敏感型,易发生死亡,并透发其他个体的死亡。这就是我国水产养殖的种质问题。 对水库进行综合开发,发展水产养殖就是主要的开发方式之一。但是在养殖过程中,业主为了追求短期效应,向水库进行人工投肥(饵),肥料包括过磷酸钙、尿素、氯化铵、碳酸氢铵等化学肥料和人、畜、禽粪尿、油籽饼等农家肥。投肥增加了水体的N、P、K等营养盐,促进了水体中浮游动植物等滤食型鱼类的“天然饵料”的生长,在提高水体鱼获量的同时,也给水库环境带来污染,影响了居民的饮水安全。 此外,在淡水养殖中,由于环境恶化等原因,草鱼等病害严重,在传统海水池塘对虾、滩涂类养殖中,养殖种类或类群单一问题由来己久。目前,我国海水养殖业中在不同生态类型海区的养殖类结构不合理的现象非常普遍,如某海区适于某种生物养殖,其养殖,其养殖生物理就会严重超过环境负荷,进行掠夺式养殖。局部海区期结构单一的密集养殖,使生态系统能量和物质由于超支而贫乏,造成循环过程紊乱和生态失调,致使某些污损、赤潮和病原生物异常发生,而且由于系统中的生物种群多样性低,食物链短,能量转化率虽高,但是生态系统的的稳定性差,极易引发病害的发生和流行。这是我国水产养殖的病害问题。 除了外源污染物的进入外,养殖业本身对养殖水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大量新增加的养殖设施使养殖区及其毗邻水域流场发生改变,而且,由于养殖设施的屏障效应,使流速降低,影响起了营养物质的输入和污物的输出,使陆源污染物得不到及时的稀释扩散,滞留顺养殖水域。由于堆积了大量生产加工过程的废弃物等有机物并矿化,使海底和池底抬升,水深变浅,既降低了水域的使用功能,也成为二次污染的污染源,此外,植物性种类有机质的溶出,动物性种类养殖过程中的人工饵及代谢产物的排放等都对水域环境造成危害。 造成以上象的原因: 一:首先是缺乏系统的基础理论和高新技术研究。目前,我国水产养殖理论和技术己经满足不了实际生产的需要,科研滞后于生产的现象己经严重影响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发展。多年来我国科研工作者在海水养殖理论和技术方面缺乏真正的突破,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国家和有关部门对海水养殖基础理论研究重视和投入的不足。 二:其次是缺乏整体开发利用的战略意识。不合理开发加剧人类活动对湖泊、河口和海岸带资源与环境的影响和破坏。近年来,我国滩涂埋栖性类资源的严重哀退,与沿岸带不合理开发破坏滩涂埋栖性类赖以生存繁衍的息地密切相关。如干旱地区利用昂贵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养鱼,虽然获得了短期的经济效益,但也造成地下水趋向枯竭,导致局部地面下沉进而导致海水倒灌,后果不堪设想。 三:据专家预测,人类对水产品的消费量在今后15-20年时间内将增加50-60%。近年来水产养殖业作为全球水产品供给量的主要生产方式以其巨大的发展潜力迎合了人们对水产品的不断增长的需求,但是由于水产养殖自身的生态结构和传统养殖方式的缺陷,使得大部分养殖存在着许多问题:如传统养殖方式虽可以通过增加养殖面积来增加养殖总量,但养殖效益已明显下降,水产品质量降低;养殖营养物的外排、

水产养殖水环境地污染来源以及原因

水产养殖废水污染物的来源及原因分析 指导老师: 姓名: 院系: 专业: 班级: 学号:

水产养殖废水污染物的来源及原因分析 (西南大学水产系,重庆荣昌 402460) 摘要: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快速增长,水产行业也不端提升,快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经济利益和高品质的生活。但是要想实现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水产养殖而言,面临着发展低碳养殖、循环养殖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许多水产养殖问题也伴随而来,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水产养殖废水。就此,目前的水产养殖废水污染物的来源及原因进行调查以及查阅分析,归纳如下。希望能提供给养殖人员参考,节约水资源,保护水环境,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创建更好的条件。 关键词:养殖水环境,水体污染,来源,原因 引言 水产养殖在人们的生活中日益重要。2013年我国池塘养殖面积达300多万公顷,从业人员近500万人,养殖产量5000多万吨,产值5000多亿,居世界首位。池塘养殖在我国的渔业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近年来,养殖者多采用高密度放养、大量施肥投饵的养殖模式。随着如此集约型水产养殖行业的迅猛发展,养殖废水对环境的污染问题日趋严重,水质恶化,污染日趋严重。水环境的恶化,给蓬勃发展的水产养殖业带来巨大损失,成为国际社会及食品安全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与此同时,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严重成为影响工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水污染引起水环境污染,环境恶化造成的水产动物疾病,或由此引发的传染性疾病大量剧增,水体有机负荷大大增加,远远超出其自净能力,不但造成水环境污染,影响水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而且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成为国际社会及食品安全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因此养殖水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制约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找到水体污染的确切来源于污染原因分析,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关于此科学问题的研究,我们采取追本溯源的方法,所以首先分析水体污染来源;其次分析水产养殖废水污染物对水产养殖造成的不良影响;然后分析主要指标有哪些,

《安全环境-环保技术》之生物膜法处理水产养殖废水

生物膜法处理水产养殖废水 生物膜法主要有生物滤池、生物转盘、生物接触氧化设备和生物硫化床等,这些技术因为其微生物的多样化,在水产养殖的封闭循环使用中得到广泛利用。 是与活性污泥法并列的一类好氧生物处理技术,是一种固定膜法,是土壤自净过程的人工化和强化;主要去除中溶解性的和胶体状的有机污染物。 生物膜法是利用附着生长于某些固体物表面的微生物(即生物膜)进行有机污水处理的方法。生物膜是由高度密集的好氧菌、厌氧菌、兼性菌、真菌、原生动物以及藻类等组成的生态系统,其附着的固体介质称为或载体。生物膜自向外可分为庆气层、好气层、附着水层、运动水层。生物膜法的原理是,生物膜首先吸附附着水层有机物,由好气层的好气菌将其分解,再进入厌气层进行厌气分解,流动水层则将老化的生物膜冲掉以生长新的生物膜,如此往复以达到净化污水的目的。生物膜法具有以下特点:(1)对水量、水质、水温变动适应性强;(2)处理效果好并具良好硝化功能;(3)污泥量小(约为活性污泥法的3/4)且易于固液分离;(4)动力费用省。 生物膜法又称固定膜法,基本特征是: 在污水处理构筑物内设置微生物生长聚集的载体(一般称填料),在充氧的条件下,微生物在填料表面聚附着形成生物膜,经过充氧的污水以一定的流速流过填料时,生物膜中的微生物吸收分解水中的有机物,使污水得到净化,同时微生物也得到增殖,生物膜随之增厚。当生物膜增长到一定厚度时,向生物膜内部扩散的氧受到限制,其表面仍是好氧状态,而内层则会呈缺氧甚至厌氧状态,并最终导致生物膜的脱落。随后,填料表面还会继续生长新的生物膜,周而复始,使污

水得到净化。 微生物在填料表面聚附着形成生物膜后,由于生物膜的吸附作用,其表面存在一层薄薄的水层,水层中的有机物已经被生物膜氧化分解,故水层中的有机物浓度浓度比进水要低得多,当废水从生物膜表面流过时,有机物就会从运动着的废水中转移到附着在生物膜表面的水层中去,并进一步被生物膜所吸附,同时,空气中的氧也经过废水而进入生物膜水层并向内部转移。 生物膜上的微生物在有溶解氧的条件下对有机物进行分解和机体本身进行新陈代谢,因此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无机物又沿着相反的方向,即从生物膜经过附着水层转移到流动的废水中或空气中去。这样一来,出水的有机物含量减少,废水得到了净化。 生物膜的形成过程:含有营养物质和接种微生物的污水在填料的表面流动,一定时间后,微生物会附着在填料表面而增殖和生长,形成一层薄的生物膜。生物膜的成熟:在生物膜上由细菌及其它各种微生物组成的生态系统以及生物膜对有机物的降解功能都达到了平衡和稳定。

近岸水产养殖对海洋渔业环境的影响

水产养殖对近岸海洋渔业的影响 渔科1211 内容摘要:近年来,由于海洋渔业资源的锐减使得海水养殖业得到迅猛发展,养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养殖方式由半集约化向高度集约化发展。特别是高密度网箱养殖和高位池数量增加,水体超负荷运载。大量外源性饵料、肥料等,致使水中氮、磷含量猛增,透明度下降,底质污染严重,水体富营养化加重,病害逐年加重,赤潮频发,水质恶化。恶化的养殖废水排到近岸,对近岸海水环境造成影响。药剂、激素的不合理使用,对海洋生物的生长造成严重影响。高密度水产养殖业的自身污染不但开始制约养殖渔业生产的持续健康发展,而且使近岸海域的渔业水环境质量受到影响。 关键词:水产养殖;污染;理化因子;药剂激素;生态环境 海水养殖对水环境的影响主要是导致水体各种理化因子的改变和底泥环境污染的恶化。一般海水网箱养殖场多选在沿海半封闭的内湾,风浪小,水流较缓,有利于网箱、浮筏的架设,但这种半封闭的地理特征,使得湾内外海水交换速率缓慢,养殖业产生的污染物,如残剩饵料、排泄废物等不易转移和扩散,导致养殖自身污染的发生。采取高位池养殖的,高密度放养,通过不断投入饲料,以及一些鱼药甚至抗生素等来人工调制反自然规律的水体环境,并通过每天大量换新鲜干净海水来维持水产养殖正常生产活动。长期排放含大量残饵、粪便、死体、高浓度氨氮,亚硝酸盐,H2S,低PH的污水到近岸海域超过环境的承受力,从而使局部水域海水中氮、磷元素增加,透明度下降,水体富营养化加重,水质恶化[9]。 1、养殖业对近岸海域环境理化因子的影响 1.1养殖水体中浊度和pH值的变化对海洋影响 何悦强等人对大亚湾网箱养殖区水环境质量的调查表明:短期内网箱养殖对海水的pH值、浊度无明显影响[5]。刘家寿等研究指出:网箱养鱼对水体的pH值无明显影响[1]。但长期进行大规模网箱投饵养殖,由于受有机碎屑、各种沉淀物等的影响,水体的透明度会有所下降,pH值也略有下降。 养殖水体的浑浊,主要来自残饵,残体,粪便以及藻类死亡解体产生悬浮物有机颗粒,而泥沙的进入也会引起水体浑浊。有机物颗粒和泥沙对水体的底质主要是颗粒沉淀后在底部厌氧微生物的厌氧作用下产生H2S、亚硝酸、氨氮等对水产养殖有毒害物质,使底质恶化;水体浑浊对水体的危害,主要是降低水体透明

海水养殖对环境的影响

海水养殖对环境的影响 温志良 温琰茂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系 广州 510275) 摘要 本文分析了海水养殖造成自身污染的主要原因,对海水养殖造成的环境污染作了综述,就实现海水养殖的可持续发展,降低海水养殖造成的自身污染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水产养殖 近海污染预防措施。 由于海洋渔业资源的锐减使得海水养殖业得到迅猛发展,过去的20年间全球的海水养殖以每年10%的速度增加,为丰富人民的菜篮子,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出重要贡献。然而,大规模海水养殖使得大量水面被围拦或密置网箱,水面超负荷运载,由于网围精养采取高密度放养,并大量投喂外源性饵料、肥料、排泄物增加,致使水中氮、磷猛增,透明度下降,水质恶化,底质污染严重,水体富营养化加重,病害增加,赤潮发生率提高,养殖业自身污染已制约渔业生产的持续健康发展,其对环境的影响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 1 海水养殖废物的输出 海水养殖输出的废物主要包括未食的饲料、排泄和排粪以及化学药品等。海水养殖多采用精养或半精养网箱、网围等集约型养殖方式,这种高密度的养殖方式需要投喂大量的饵料,其中相当一部分不能被鱼类食用,而成为污染因素。Braaten[1]研究发现在海水网箱养殖鲑鱼中,投喂的干湿饲料有20%未被食用,而成为网箱养鱼输出的废物。G owen[2]等对网箱养殖大马哈鱼作了研究,结果表明饵料中76%的碳和76%的氮将以颗粒态和溶解态的形式进入海水环境中,其它一些研究表明52%-95%的氮将进入水环境中。此外, Wallin和Haknis on[3]研究了养殖过程中磷的物质平衡,饲料中15-30%的磷被鱼利用,16% -26%溶解在水中,51%-59%以颗粒态存在。应注意到一种物质的利用率与氮、磷及有机质的流失率与饲料质量、投喂方式、鱼类种类的生长阶段、环境状况有密切关系。 集约化水产养殖中生物大量的排泄、粪便也是造成水产养殖自身污染的重要因素,如贝类养殖中的主要污染是贝类产生的粪便,其含有的有机质。K autshy和Evans[4]研究了自然种群的贻贝(Mytilus Edulis)产生粪便的情况,结果显示每年每克干重贻贝产生粪便量未1. 76g干重物,其中含碳0.13g、氮0.0017g、磷0.00026g。R odlhouse[5]研究了同种贻贝筏式养殖中的粪便产生情况,结果表明每年每m2产生8.5kg碳和1.1kg氮,其中C/N比值约为8。 此外,网箱养殖过程中经常应用许多药品,如疫苗、激素、肌肉色素、麻醉剂和水处理化合物等,对水域环境的污染不可低估。1990年挪威在水产养殖上食用的抗生素比农业上使用的还多。[6]网箱养殖中许多药品使用后直接进入水环境。饲料的化学药品既可通过粪便排入水中,也可通过未食的饲料消散。化学药品的摄取、分布和消散取决于养殖种类、化学药品的理化性质、饲料的组成和环境因素。化学药品的大量使用对水环境及水产品的影响不可忽视。

海水养殖污染与生态修复策略.pdf

海水养殖是指利用天然海水进行鱼、虾、贝、藻等经济海产品的养殖活动。海水养殖根据养殖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网箱养殖、池塘养殖、筏式养殖、吊笼养殖和底播养殖等。随着海产品需求的增加以及近海渔业资源的衰竭,海水养殖规模不断扩大,海水养殖已成为获取海产品的重要方式。海水养殖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饵料及治疗性药物以促进鱼类等快速成长。由于海水养殖生态系统结构较为简单,生态效率低下,这些输入的物质和能量无法被充分地循环利用,给养殖海域生态环境健康造成了较大的影响[1]。海水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质主要有营养盐、有机质、重金属及抗生素等药物。这些污染物质主要通过残饵、排泄物、化学药物等形式排入养殖海域中。有研究表明,海水养殖污染不仅降低了养殖海域生态环境质量,还威胁着养殖生物质量与食用安全。海水养殖已是我国近岸海域重要污染源之一,并成为制约我国海水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2]。开展养殖海域生态修复,科学、合理、有效地治理海水养殖污染已迫在眉睫。 1海水养殖污染物类型及生态影响 1.1有机质及营养盐污染。海水养殖中产生的有机质污染与营养盐污染具有较为密切的关系,且在需要大量投饵的网箱养殖、池塘鱼虾养殖中较为常见。在网箱养殖和池塘养殖中,渔民通常采取提高投饵率的方式来获得更高的收益,但是鱼类等养殖生物仅摄食部分饵料,导致大量未能有效利用的残饵和鱼类粪便等有机质在养殖区沉积物中大量累积,使养殖海域悬浮颗粒物的沉降通量显著增加,海域底质环境发生改变,海水水质质量下降。研究发现,每养殖1t鱼,将向海洋中输入9104.57kg的悬浮固体、843.20kg的颗粒有机物、235.40kg生化需氧量、36.41kg氨氮、4.95kg亚硝态氮、6.73kg硝态氮、2.57kg正磷酸盐磷[3]。这些悬浮颗粒物和营养盐的输入直接导致了网箱养殖区沉积物及水体中有机质和营养盐含量的快速升高。有研究发现,海水网箱养殖区沉积物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区,超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约90.9%[4]。蒋增杰等[5]进一步对养殖区有机质的来源进行了分析,发现网箱养殖区养殖源有机质平均比例为56.88%,其中,网箱正下方比例可高达87.88%。Yokoyama等[6]研究则发现,网箱养殖区沉积物中养殖源有机质的比例为40.7%,其中残饵为28.8%,鱼类粪便为11.9%。可见,海水网箱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有机质输入对养殖底质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有机污染。由于潮流影响以及野生鱼类觅食扰动,网箱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有机质还容易被带到周边海域,影响周边海域沉积物的理化性质,其扩散范围可达300~500m[5-6]。这些网箱养殖源有机质的输入不仅会改变养殖海域水体化学因子的垂直分布特征,其在降解过程中还将持续释放溶解性有机质、氮、磷等化合物,导致养殖海域周边水体有机负荷增加,加速养殖海域富营养化[7-9]。有机质降解需要消耗大量的溶解氧,将使养殖底质环境长时间处于厌氧还原状态,滋生有害病原体,引起硫化物含量升高,对海洋生物生长、繁殖产生影响。由于有机质的降解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导致养殖活动对水环境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累积性和滞后性,也使得当外源营养盐输入得到控制时,由于养殖海域沉积物中有机质的降解释放大量氮、磷等元素,使水质在较长时期内仍处于富营养化状态,出现渔场老化现象[10-11]。此外,还有研究指出,高密度的海水养殖源有机质和营养盐输入为海洋赤潮发生提供了物质基础,是部分海域赤潮发生的诱因[12]。1.2重金属污染。我国海水养殖海域水体和沉积物中普遍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重金属污染。Liang等[13]调查了珠江三角洲6个海水养殖区沉积物的重金属污染情况,发现养殖区的Cu、Zn、Cr、Pb含量显著高于非养殖区。韩现芹等[14]调查了天津汉沽海水养殖区重金属含量分布特征,发现超标重金属以Zn、Cu、Ni为主,分别超出三类、二类和一类海水水质标准。Wu等[15]则调查了漳江口蛤、螃蟹、对虾等池塘养殖对周边红树林湿地沉积物生态环境的影响,发现池塘养殖尾水的排放明显提高了周边红树林湿地沉积物中Cu、Cr、Cd、Pb等重金属的含量,增加了周边海洋生态系统的重金属污染风险指数。海水养殖过程中随饲料添加、有机肥使用和药剂投放等输入的重金属元素是导致海水养殖环境重金属超标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我国渔用配合饲料只对无机砷、Pb、Hg、Cd及Cr提出了安全限量要求,而未对Cu、Zn等动物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作出限量要求,因此造成了这些重金属元素随饲料过量的输入到海水养殖环境中[16]。梁炽琼等[17]研究发现,我国水产配合饲料生产中存在重金属污染问题,多数重金属指标未能符合相关标准限量要求。在池塘养殖中以畜禽粪尿为主的有机肥投放也是重金属的重要输入源。猪粪有机肥中Cu、Zn含量最高可分别达到 1742.1mg/kg和2286.8mg/kg[18]。在池塘养殖过程中,有些养殖户还会使用含Cu和 As的化合物对养殖品种进行消毒,造成重金属元素在水体及池塘底质环境中累积,并会随养殖尾水排放到周边海域中[19]。过量的重金属输入对海洋生物具有毒害作用,会影响海洋生物的生长和发育,甚至引起死亡[20]。由于重金属不可降解,海洋生物摄取的重金属将在食物链中传递,并层层富集,最终将对食用海产品的人群身体健康产生威胁[21]。此外,输入养殖海域的重金属元素还会在生物地球化学的作用下与其他物质结合,形成毒性更大的污染物质,例如甲基汞等,对水产品食用安全造成更大的威胁。1.3抗生素污染。海水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抗生素污染主要来源于饲料添加剂、鱼类粪便以及药物直接投放[22]。抗生素在海水养殖中主要用于疾病防治和促进养殖动物生长。由于缺乏指导和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我国海水养殖中普遍存在抗生素滥用的现象。按其作用机理、化学结构和活性普,常用抗生素可以分为磺胺类、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氯霉素类、四环素类、β内酰胺类、氨基糖甙类和多肽类[23]。李云莉[24]调查了我国沿海11个养殖水域沉积物的抗生素污染现状,包括鱼、虾、蟹、贝、刺参等海

水产养殖对水域环境的影响研究

水产养殖对水域环境的影响研究 摘要: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为了满足人们对食物日益增长的需求,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也在不断扩大。但是随着水产养殖的发展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缺失,对当地的水域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基于此,主要论述水产养殖对水域环境的影响,并对其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关键词:水产养殖;水域环境;影响研究 我国渔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水产养殖业的进步,然而伴随着水产养殖业发展而来的并不只是经济效益的增长与人民需求的满足,还有不断加剧的水域环境污染问题。这一情况的存在不仅影响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并且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1对水域水质的影响 1.1溶解氧下降溶解氧不仅是鱼类得以生存的重要前提条件,而且是对水域中的水质进行衡量的重要指标。通常情况下,正常水域中水中溶解氧的含量应该保持在五到十毫克每升,并且水质中溶解氧的多少主要是由耗氧与复氧作用来决定的。当水体中的耗氧速度比水体中的复氧速度快时,水体中溶解氧的含量会不断降低,当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低于四毫克每升时,轻则会使水中的鱼类生长受到限制,重则会导致鱼类的大量死亡。而当水体中的溶解氧被消耗待尽时,水体内的有机物会发生厌氧反应,从而导致水域内环境污染问题的产生[1]。因为水中的所有生物都需要溶解氧来帮助其呼吸,同时有机物的分解也需要消耗大量的溶解氧,因此,养殖区内水质中含有的溶解氧往往比正常水质中少。 1.2生化需氧量和化学需氧量增大生化需氧量是对水体内有机物污染程度进行衡量与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人们在某一水域内由于条件限制不能进行生化需氧量实验时,往往会利用化学需氧量来对水域的污染程度进行测定。在水产养殖过程中,由于鱼群密集,水中的生物无法满足鱼类的生存需求,因此,水产养殖场往往会利用投放大量饵料的方式来满足鱼类的食物需求。然而,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经常会发生过量投饵的情况。这一情况的存在使得水体中含有大量的残余饵料以及鱼类大量的排泄物,除此之外,生物的残骸量也极多,导致水体的生化需氧量与化学需氧量增大,从而增加养殖水域内的有机物负荷,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现象的发生。 1.3总氮和总磷升高总氮与总磷含量的大幅升高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情况发生的重要诱因。所以,人们在对水质进行检测时经常将这两项指标作为考察的重点。在水产养殖过程中,为了满足鱼类生长的要求,养殖户会向水中施加大量肥料,在化学反应的作用下,水中的氮含量与磷含量会大幅度增加,从而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现象的出现。 2对水域生态系统的影响 2.1投饵对浮游植物的影响作为渔业生态系统中最为基础的环节,浮游植物是衡量与评价水体生态系统质量的主要标准之一[2]。然而在水产养殖区,由于养殖户向水中投入大量的饵料,从而使得水域内的有机营养物质含量大幅超标,这为浮游植物的繁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长此下去,势必会导致水体环境质量的恶化。 2.2养殖生物对野生种质的影响生存有滤食性鱼类的水域,大型的浮游植物与枝角类植物通常较少,因为滤食性鱼类的存在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大型浮游植物与枝角类植物的生长。相反,水域内的小型藻类植物与挠足类植物生长状态则较为茂盛。当水产养殖区内的有机质含量大幅增加时,就会致使水体中的细菌与浮游细菌大量滋生,从而威胁水生物的生存,使水域中的鱼类数量急剧减少。 2.3化学品残留对生态安全的影响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丰富了人类的餐桌、满足了人们的味觉,然而与此同时,不合理的养殖也使得养殖业中各种鱼类病害发生的几率越来越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