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解析射箭淘汰赛制胜要素理论

解析射箭淘汰赛制胜要素理论

解析射箭淘汰赛制胜要素理论

解析射箭淘汰赛制胜要素理论

发表时间:2017-01-12T11:27:52.673Z 来源:《教育学》2016年11月总第109期作者:戴维[导读] 中国射箭队应配备专业心理人员,通过训练提高队员的心理素质。

江苏省徐州市湖北路体育中心221000

摘要:为加速中国射箭运动发展进程,运用文献资料、访谈等方法对射箭竞赛规则变化导致的竞赛特点变化趋势、射箭淘汰赛各关键制胜环节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中国射箭训练应强调技术规范、强调单支箭的质量,提升综合训练效益;中国射箭队应配备专业心理人员,通过训练提高队员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射箭制胜要素训策略

射箭不仅能增强臂、腰、脚部力量,而且还能发达胸、背肌肉等部分的锻炼。射箭不仅可以提高射手的动作速度、反应速度和周期运动中的位移速度,还可提高人的耐力,注重平衡性和肌肉的空间感知能力,类似于太极拳与书法,是一种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真正的高手通过射箭的方式即可判断一个人的性格和德行修养,这也是射箭运动的奥妙所在。

一、射者,以观德行——西周的射礼

西周时期,礼作为一种统治手段和人们日常交往的规范而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礼的特点是要求人心中正,表现于外时则要求规矩合度。人们发现射箭时的状况与礼的这一特点十分吻合,如《礼记.射义》中说:“故射者进退周还必中礼,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

二、射箭淘汰赛制胜具体方法

1.通过训练提高队员的心理素质。赛制的更改肯定会让比赛变得更加激烈、刺激,对运动员自身来说,无疑对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但这也大大增加了奖牌得主的变数,“有些变化在运动员的身上发生,同时也需要成长,不仅仅是身体方面,也包括心理素质,得到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水平,击败任何对手”。

2.积极开展心理行为拓展训练,能够取得良好效果。拓展训练紧紧围绕团队的心理行为和解压心理行为两方面内容,通过竞赛与合作,开展多项具有启发性、合作性的团队心理行为训练科目。通过系列心理行为拓展训练,使射箭运动员们在不同于日常的环境中,充分激发心理潜能,突破心理极限,挑战自我,进一步使得运动员放松了身心。

3.射箭训练应强调实际情境演练的重要性。境和形式是一方面,模拟奥运还需要对手。他们把射箭水平较高的请来一起训练,增加对抗性和实战性。希望通过这种模拟对抗来提高团队的默契程度,增加彼此的信任感,以及磨合出一些“暗语”,从整体上增强比赛能力。

4.射箭训练应该注重实际过程。针对射箭运动员在比赛过程里面,如何解决急躁、不耐心、患得患失,解决球员的心态问题。要注重过程,不要注重结果;要让运动员们贯彻好主教练的技战术;技战术动作上要果断、要敢做动作。要集中精力把自己应该做的做好。在比赛之前我们无法预知结果,最重要的是注重过程,拿出我们的水平。有的人认为不注重过程,在实践情况中只改变战略,但是“改变策略只会根据比赛实时地调整,不会在比赛之前有何改变。每一场比赛都是一样,就是为了取胜,所以我们应该注重实际过程。“身体变化其实并不是我们重视的,但是他们如果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话,我相信这会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我们更看中的是他们在场上是否能坚持,在困境的情况下是否能逆水行舟,这就向我们阐述了平时训练需要注重实践过程,也揭示了运动员是否注重平常训练过程的重要性。

5.注重备战过程中人员全力以赴。在奥运会的备战过程中,中国射击队必须要经受高强度的艰苦训练,教练员和运动员开拓创新,备战效果卓有成效,队伍的整体实力都展现出了进步。射击射箭运动管理人员说明,射箭运动员要尽自身最大努力,全力以赴,团结协作,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地在奥运会上续写射击射箭的辉煌。

相关参赛运动员应该持有获得女子10米气手枪奥运参赛资格的张梦雪和获得女子双向飞碟参赛资格的魏宁代表队伍发言的态度去对待自身的比赛,她们表示,参加四年一届的奥运会是运动员的梦想,自己一定会认真准备,全力以赴,以昂扬的姿态完成好里约奥运会参赛任务。

6.射箭运动员应该具有坚强的意志。任何人的坚强意志都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实践中逐渐培养和锻炼起来的。

(1)加强目的性教育,注意培养射箭的取胜方法。(2)积极组织在实践活动中锻炼意志力。(3)加强科学知识的教育,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4)另外,针对意志发展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对运动员也有重要意义。

7.取胜应该遵守以下三项原则

(1)磅数限制。场地赛、原野赛等不得超过60磅拉力。(2)配件限制。不得使用任何电子产品,比如弓上绑定的测距仪或者类似的辅助瞄准设备。(3)弓形限制。光弓比赛,整弓在解弦状态下必须能通过一个直径为10cm左右的金属圆环,限制了减震杆和弓桥的存在。

参考文献

[1]范凯斌王卫星李宗浩射箭项目力量训练设计理论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2]房晓伟李少丹从中韩射箭运动比较谈我国青少年射箭运动之发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3]黄晓阳胥洪晏论新奥林匹克淘汰赛制下我国射箭运动员比赛能力的培养[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4]金春植 2008年北京奥运会韩国女子射箭队实力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5]郭蓓射箭项目制胜规律探讨[J].体育科研,2006年,04期。

要素禀赋论与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要素禀赋论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 相关概念: 要素禀赋是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是一个相对概念,与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绝对数量无关。 要素丰裕度是指一国拥有的各种生产要素与数量,如果某种要素供给比例大于别国同种要素的供给比例,那么该种要素相对价格就应低于别国同种要素的相对价格。 根据要素禀赋论,一国的比较优势产品是应出口的产品,是它需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充裕而便宜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而进口的产品是它需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稀缺而昂贵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简言之,劳动丰富的国家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而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相反,资本丰富的国家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 我国要素禀赋: 我国资源禀赋的特点是人均资源缺乏而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劳动力就业压力形成了以消耗资源为基础的低层次、低盈利的产业竞争,形成粗放式高消耗的经济增长方式,从而造成越来越严重的物质资源要素制约。 要素禀赋理论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 一个国家或地区某种要素禀赋丰裕程度的差异性决定了该要素市场价格的高低,相对稀缺的要素其价格则相对高昂;相对丰裕的要素其价格则相对低廉。要素禀赋的丰裕程度会在其使用过程中发生质与量的变化,导致其市场价格的相应变化,从而影响着经济体中要素禀赋的结构变动。如果一个经济体相对于其它经济体而言使用了自身禀赋相对丰裕的要素,无疑可以实现低成本的增长,反之则相反。 因此,要素禀赋理论从改革开放初期至今对我国贸易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我国依托廉价劳动力和原材料初级产品的巨大优势,大量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使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大大增加,同时也解决了大量就业问题,第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劳动资本技术等要素比重的变化,要素禀赋理论在指导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调整上越来越显示出它所遇到的瓶颈。第三,打破理论瓶颈,采取相应战略措施,培育区域的竞争优势,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从根本上促进我国外贸结构优化。 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是中国要素禀赋的最大特点,因此造就了中国极为庞大的制造业和加工工业。以制造业为例: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利用国际产业转移所形成的发展机遇和增长空间,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最大受益者之一,这在制造业中表现得最为突出。中国制造业不仅对本国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几乎成了全球生活消费品的供应者。“中国制造”已经超越了本土概念,成为全球制造业分工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毫无疑问,“中国制造”给我国带来的经济利益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对解决就业压力有着巨大的正面效应。 但从整个制造业分工体系的价值链结构这个角度来看,目前我国制造业从整体上呈现出一种“哑铃型”结构。“哑铃型”结构:其前端与末端分别由发达国家的核心技术和跨国公司的品牌组成,两者均有着高比例的附加价值;中国承担的则是中间加工环节,这一环节由于劳动密集特点而处于分工价值体系的中低端,所获利益只是“哑铃型”价值结构中间最为薄弱的部分。因此,全球化进程中,中国制造业意欲在全球分工体系中获得持续性的比较优势,就必须全面促进要素禀赋结构升级。把握好中间环节要素禀赋优势的同时,通过提升技术创新能

以要素禀赋理论浅析中美贸易问题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4e635637.html, 以要素禀赋理论浅析中美贸易问题 作者:杨锦娜 来源:《智富时代》2018年第06期 【摘要】2018年初,中美贸易差额问题使两国关系一度陷入紧张局势。两国政府及学者就此发表多种言论,虽众说纷纭,然则不过两派观点:一为呼吁自由贸易,共度难关;一为贸易保护,增加本国就业。本文就此问题回归要素禀赋理论,以赫克谢尔、俄林的H—O模型分析两国贸易发生的根源,并以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H-O-S)和技术差距说阐述中美贸易差额的解决途径为技术合作而非贸易保护。 【关键词】贸易差额;自由贸易;保护贸易;H—O模型;技术差距说 一、贸易摩擦问题现状 2016年的赤字降至3,770亿美元,但在2017年上升至3,750亿美元。过去几年来,美国与中国的商品贸易赤字远远大于其他任何美国贸易伙伴。一些分析家认为,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很大,这表明贸易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平衡的,不公平的,并且会对美国经济造成损害。其他人则认为,这种赤字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全球生产的变化以及广泛而复杂的供应链的出现,中国通常是出口导向型跨国公司的最终装配点。 二、用要素禀赋差异解释中美贸易根源 (一)要素禀赋理论的主要内容 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各国间要素禀赋的相对差异以及生产各种商品时利用这些要素的强度的差异是国际贸易的基础,强调生产商品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如资本、土地等,而不仅仅是劳动力;不同的商品生产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配置。认为一国应该出口由本国相对充裕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进口由本国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而且,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各国生产要素的价格将趋于均等。 (二)中美贸易实证分析 由于中美之间的贸易大多以制成品之间的贸易为主,下表为中国和美国的制造业资本~劳动比。 根据上表,我们可以得到两个国家从2009-2017年的资本~劳动比,很显然,美国的资本~劳动比大于中国的资本~劳动比,美国的资本要素更丰裕,因此其要素生产的产品出口具有比较优势,中国的劳动要素丰裕,其要素生产的产品出口具有比较优势。 三、中美贸易发展的长期结果为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

3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

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 本章结构 要素禀赋理论 基本模型 H-O理论 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 要素积累与国际贸易 要素禀赋理论的验证与补充 第一节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模型 先介绍要素禀赋理论与古典贸易理论的两点区别 一、要素禀赋 要素禀赋: 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如果一国的要素禀赋(K/L)大于他国,则称该国为资本(相对)丰富或劳动(相对)稀缺的国家;反过来,他国为劳动丰富或资本稀缺的国家。 用表格资料加以说明: 表3-1部分国家1990年人均资本存量 要素禀赋的衡量及其图示(图3-1) 二、要素密集度 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

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这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 生产要素的绝对投入量无关。 两种商品的资本劳动投入比例为: kx=Kx/Lx,ky=Ky/Ly,若kx>ky,则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两点说明 要素密集度图示(图3-2) 三、模型基本假设 两国相同部门的生产函数相同; 两国消费者偏好相同; 规模收益不变; 所有商品市场、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xx的生产要素供给是既定不变的; 假设A国为资本丰富的国家,B国为劳动丰富的国家; 生产要素在一国之内可自由流动,在国际间不能流动; X、Y的生产技术不同,假设X为资本密集型产品,Y为劳动密集型产品;不存在运输成本或其他贸易障碍。 总结: 由以上假设可知, A、B两国除要素禀赋不同外,其他一切条件都是完全相同的。 第二节H-O理论 一、要素禀赋差异与相对供给差异

在两国生产技术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要素禀赋差异最终会导致相对供给 能力的差异。 可以通过考察两国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偏向性来进行判断两国供给能力的 差异(图示,见图3-3,图3-4) 二、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 如图3-5所示: p A

第四章要素禀赋论

第四章要素禀赋论 一、名词解释 1、要素密集度 2、要素丰裕度 3、赫克歇尔—俄林定理 4、里昂惕夫悖论 5、要素密集度颠倒 6、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二、单项选择题 ()1、在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论中______ A、提供曲线与李嘉图理论相同,都是一条直线 B、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 C、一国的比较优势取决于劳动和资本等特定要素相对于其贸易伙伴的拥有情况 D、拥有充裕劳动力的国家将在劳动密集型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2、如果一个劳动力丰富的国家与另一个资本丰富的国家进行自由贸易,则______ A、两国工资水平都会相对于资本成本上升 B、两国工资水平都会相对于资本成本下降 C、前一国家的工资水平会相对于后一国家上升 D、前一国家的工资水平会相对于后一国家下降 ()3、赫克歇尔—俄林理论认为导致不同国家间相对商品价格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______。 A、要素禀赋 B、国民收入 C、技术 D、消费偏好 三、多项选择题 ()1、对里昂惕夫悖论的解释包括______ 。 A、美国对劳动密集型进口产品征收高额关税

B、美国实际比其贸易伙伴拥有更多的劳动力 C、美国的出口产品密集使用了熟练劳动力 D、美国倾向于出口需要大量科学和工程技术投入的高技术产品 ()2、假定每单位A 产品的生产需要20 单位劳动与4 单位土地,每单位B产品的生产需要1单位劳动与4 单位土地,如果本国有1200单位劳动与2000 单位土地, 外国有400 单位劳动与500 单位土地,根据H-O 理论可知______ 。 A. 本国出口A 产品、进口B产品 B. 本国出口B产品、进口A产品 C. 外国出口A 产品、进口B产品 D. 外国出口B产品、进口A产品 四、判断题 1、根据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论,若一国工人平均占有的资本量多于其他国家,那么该 国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2、里昂惕夫悖论是指工业化国家间比工业化与发展中国家间更容易发生贸易 3、如果各国的生产技术不同,贸易便不会使要素价格均等化。 4、发达国家的非技术工人会比技术工人更加反对贸易自由化。 5、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论是建立在规模报酬递增基础上的。 五、计算题 1、假设仅有劳动力和土地良种生产要素,A国拥有800万英亩土地和200万个劳动力,B 国有200万英亩土地和40万个劳动力;如果劳动力占甲商品生产总成本的80%,占乙商品生产总成本的20%,那么: (1)哪个国家为资本充裕的国家?哪个国家为劳动充裕的国家?为什么? (2)哪个国家会出口甲商品?哪个国家出口乙商品?为什么? 六、论述题 1.要素禀赋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2.试比较要素禀赋论和比较优势理论。 3.里昂惕夫之谜是指什么?如何解释这一现象。

要素禀赋理论:图解

附录一要素禀赋理论:图解 一、模型假设 (1)生产要素禀赋为两种生产要素——土地和劳动力,并且总量不变;(2)两种产品——棉布和粮食,生产需要土地和劳动力;这两种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可以互相替代,并且其生产函数都是线性齐次的; (3)不存在要素密集度逆转的情况,即不存在“一种产品的要素密集度在某些要素价格下大于另一种产品,但在另一些要素价格下又小于另一种产品”的情况; (4)在一国市场范围内产品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5)生产要素充分就业,并且经济总量处于均衡状态; 产品:棉布(以码为单位)和粮食(以卡路里为单位); 要素:劳动(以小时计)和土地(以英亩计); 定义以下表达式: a:生产每码棉布所需要投入的土地 TC a:生产每码棉布所需要投入的劳动 LC a:生产每卡路里粮食所需要投入的土地 TF a:生产每卡路里粮食所需要投入的劳动 LF L;一国的劳动总供给 T;一国的土地总供给 二、要素价格与投入选择 图2.1 粮食生产的投入组合

图2.2 最佳投入选择 生产1卡路里粮食的成本:C=w LF a +r TF a ,变形为等成本线:TF a =C/r-(w/r )LF a 。 图2.3 工资-租金比率(w/r )与要素投入比率(TF a /LF a )

FF CC (w/r)1 (w/r)2 图2.4 工资-租金比率(w/r)与两种产品的要素投入比率( TF a/ LF a) 补充:要素密集度逆转例子 土地投入 劳动投入 三、商品价格比率与要素价格比率 图2.5 工资-租金比率(w/r)的确定

等产量线CC和FF分别表示了生产1元价值的棉布和粮食所需要的要素投入组合,所以也称为单位价值等产量线。 P上升与要素价格比例 图2.6 棉布价格 C 注:两种商品价格的等比例变化不会影响要素价格比例 图2.7 商品价格比与要素价格比 一种商品相对价格的提高会导致其密集使用要素相对价格的提高。

第三章 要素禀赋理论

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俄林解释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依据的是() A.绝对成本差异 B.相对成本差异 C.要素禀赋相对差异 D.规模经济效益递增 2.在说明国际贸易原因时,生产要素禀赋论分析了各国生产要素丰裕度的差别,进而分析了 () A.环境的差别 B.成本的差别 C.贸易的差别 D.收益的差别 3.根据要素禀赋理论,如果一国为资本要素相对稀缺、劳动要素相对丰裕,则该国应()。 A、生产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B、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C、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D、引进资本要素,输出劳动要素 4.里昂惕夫之谜说明了()与()存在的矛盾。

A、绝对利益论,相对利益论 B、相对利益论,要素禀赋论 C、实践的验证结果,要素禀赋论理论结论 D、实践的验证结果,相对利益论理论结论 5.对生产要素禀赋理论进行实证分析,在质疑基础上开辟了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研究新道路的经济学家是() A.xxxx B.xxxx C.里昂惕夫 D.xx 6.xx—xx理论说明()。 A.相对于其他资源,劳动力比较丰裕的国家并不具有比较优势 B.一个劳动力资源对非劳动力资源比率较高的国家,应当减少对国际贸易的参与 C.一个非劳动力资源相对丰裕的国家将不会从国际贸易中受益 D.国际市场力量将引导各国专业化于生产和出口大量使用其相对丰裕要素的商品 7.对生产要素禀赋理论进行实证分析,在质疑基础上开辟了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研究新道路的经济学家是() A.xxxx B.xxxx C.里昂惕夫

8.假设要素密集度用k表示(k=K/L),如果X产品的要素密集度k x大于Y产品的要素密集度k y,则X是密集型产品,Y是密集型产品。()。 A.X、Y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B.X是劳动密集型产品,Y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C.X、Y都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D.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9.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是()。 A.在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B.在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C.在xx-俄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D.在要素流动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10.根据斯托尔帕—萨谬尔逊定理,自由贸易将会使贸易参加国()A.商品价格均等化 B.土地得到相同的报酬率 C.所有工人得到相同的工资率 D.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 E.供给和需求模式趋同 二、多项选择题 1.对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做出重大贡献的经济学家有()

要素禀赋理论是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是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另一种观点。在其提出者赫克歇尔和伯蒂尔? 奥林看来,现实生产中投入的生产要素不只是一种—劳动力,而是多种,而投入两种生产要素则是生产过程中的基本条件。根据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在各国生产同一产品的技术水平相同的情况下,两国生产同一产品的价格差来自于产品的成本差别,这种成本差别来自于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这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则决定于该国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 A 由于各种产品生产所要求的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不同,一国在生产密集使用本国比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时,成本就较低,而生产密集使用别国比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时,成本就比较高,从而形成各国生产和交换产品的价格优势。进而形成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此时本国专门生产自己有成本优势的产品,而换得外国有成本优势的产品。在国际贸易理论中,这种理论观点也被称为狭义的生产要素禀赋论。广义的生产要素禀赋论指出,当国际贸易使参加贸易的国家在商品的市场价格、生产商品的生产要素的价格相等的情况下,以及在生产要素价格均等的前提下,两国生产同一产品的技术水平相等(或生产同一产品的技术密集度相同)的情况下,国际贸易决定于各国生产要素的禀赋,各国的生产结构表现为,每个国家专门生产密集使用本国比较丰裕生产要素的商品。生产要素禀赋论假定,生产要素在各部门转移时,增加生产的某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保持不变。 美国则有可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另一个解释是,美国存在很高程度的贸易保护,这种贸易保护主要针对美国缺乏竞争力的劳动要素密集型产品(农产品),因此美国的进口产品中缺乏农产品也可以理解 一种较可信的解释是,美国与其他国家相比,不但具有较充裕的资本,还拥有较充裕的人力资本.因此,美国出口的商品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而是人力资本密集型产品。 1、国家间的商品相对价格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主要原因。在没有运输费用的假设前提下,从价格较低的国家输出商品到价格较高的国家是有利的。 2、国家间的生产要素相对价格的差异决定商品相对价格的差异。在各国生产技术相同,因而生产函数相同的假设条件下,各国要素相对价格的差异决定了各国商品相对价格存在差异。 3、国家间的要素相对供给不同决定要素相对价格的差异。俄林认为,在要素的供求决定要素价格的关系中,要素供给是主要的。在各国要素需求一定的情况下,各国不同的要素禀赋对要素相对价格产生不同的影响:相对供给较充裕的要素的相对价格较低,而相对供给较稀缺的要素的相对价格较高。因此,国家间要素相对价格差异是由要素相对供给或供给比例不同决定的。

以要素禀赋理论浅析中美贸易问题

以要素禀赋理论浅析中美 贸易问题 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国际经济学论文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班级:工商104 姓名:郭守林

学号:3 (期中)课程论文 题目:以要素禀赋理论浅析中美贸易问题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工商管理104 姓名:郭守林 学号: 03 完成日期: 2012 年 5 月 12 日 二○一二年五月十二日

以要素禀赋理论浅析中美贸易问题 郭守林 (河西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甘肃张掖 734000) 摘要:中国加入WTO六年后,中美经贸关系中的一些老生常谈的问题如最惠国 待遇、知识产权、入世谈判、市场准入等已经得到了解决或者不再被过多地关注,然而,金融危机以后,中美贸易差额问题却使两国关系一度陷入紧张局势。此贸易摩擦问题却逐渐成为了的新焦点。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中美贸易摩擦表现,就此问题回归要素禀赋理论,分析中美经贸关系中出现的问题,同时,积极的提出对策和建议,寻求贸易差额的解决途径,以便更好地使我国在对外贸易中获得更多的利益。 关键词:贸易摩擦; H-O模型;贸易对策 一、贸易摩擦问题现状 据,自奥巴马就职以来,奥巴马政府对中国产品开展了至少十余次“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其重要的贸易摩擦概览如下:2009年6月美国对中国实施“轮胎特保案”,2009年11月对从中国进口的铜版纸征收“双方”关税,2009年11月对中国产石油钢管征收约10%至16%的关税,2010年1至2月往来反倾销案10多宗,2010年3 月美国对中国人民币升值施压,2010年3月谷歌退出中国事件。由此可见,中美贸易的摩擦正在逐步升级。同时,我们也可以关注一下近年来中美贸易状况,如下表:(单位:亿美元) 二、用要素禀赋理论解释中美贸易根源 本文在分析中美贸易摩擦问题时,在回归贸易事情的基础上,利用新古典贸易理论中的H-O模型对此问题进行解释和剖析。 1.要素禀赋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模型即H-O模型,又称为2×2×2模型(两个国家、两种产品和两种生产要素)。其在一系列的假设之下,提出了:一国应当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丰裕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的产品。同时,该模型也显示了以下内容——发生贸易的基础为:相对要素丰裕度差异→相对要素价格差异→相对商品价格差异→比较优势;进行

第三章__要素禀赋理论

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 基本分析工具和基本概念;要素禀赋理论;里昂惕夫之谜及其解释 第一节基本分析工具和基本概念 ?基本分析工具 ?等产量线:获得一定产出所需两种生产要素的不同组合 ?等成本线:生产某一商品相同成本下生产要素的不同组合 ?生产者均衡(K/L) ?基本概念: 要素禀赋; 要素密集度 基本概念 ?要素禀赋:Factor Endowments,又称要素丰裕度,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实物定义:(TK/TL)A<(TK/TL)B ?价格定义:(w/r)A< (w/r)B ?注:①与同一对象比较,一国只能有一种丰裕要素。②判断说明“一国要素禀赋状况与国家大小、要素的绝对数量、以及与比较的对象均没有关系” ?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产品生产中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K/L)X< (K/L)Y 第二节要素禀赋理论 ?基本假设 ?内容: ?H-O定理(模型)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罗伯津斯基定理* 基本假设 1、2 x 2 x 2 模型 2、技术水平相同 3、要素同质,且仅在一国内可自由流动 4、A国L丰,B国K丰;商品X为L密,Y为K密 5、规模收益不变 6、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完全竞争 7、运费和其他交易费用为0 8、两国消费偏好相同且不变 9、两国资源都被充分利用 10、两国均实现不完全专业化生产且贸易是平衡的 H-O定理 ?定理内容;要素禀赋决定一国的比较优势;一国应主要生产和出口密集使用本国丰裕要素生产的商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生产的商品,则两国都会从中获益。 要素价格均等化:虽然要素不能再国际间自由流动,但只要商品的自由流动得到发展,那么要素的相对价格会趋于一致,绝对价格也会趋于一致。 罗伯津斯基定理* ?如果商品价格不变,一种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会提高密集使用该要素生产的产品的产量,同时减少其它产品的产量。

要素禀赋理论

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 一、名词解释 1、斯托尔珀——萨谬尔森定理 2、要素密集度 3、里昂剔夫之谜 二、是非判断题 1、要素禀赋是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它与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绝对数量无关。() 2、要素价格均等化会使两国生产同一种产品的要素密集度均等化。() 3、要素价格的均等化是以商品价格的均等为先决条件的,但在现实中一般很难实现。() 4、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用各国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解释国际贸易的原因。() 5、无论是技术差异,还是生产要素禀赋差异,它们都是以两国之间同一产品的价格存在差异为前提的。因此,只要存在价格差,各国间就有开展贸易的动力。() 三、单项选择题 1、率先针对生产要素禀赋进行实证分析的经济学家是() A、斯托尔泊 B、萨谬尔森 C、里昂剔夫 D、俄林 2、从国际贸易对生产要素分配的影响来看,国际贸易有利于() A、生产进口竞争品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收入的增加 B、生产进口竞争品中密集使用的共同生产要素收入的增加 C、生产出口品中密集使用的共同生产要素收入的增加 D、生产出口品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收入的增加 3、俄林认为()是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 A、成本的国际绝对差 B、成本比例的国际绝对差 C、价格的国际绝对差 D、价格比例的国际绝对差 4、按照“要素禀赋理论”,俄林认为要实现国际分工的利益,最好是执行() A、自由贸易政策 B、保护幼稚产业政策 C、超保护贸易政策 D、执行哪种政策,视具体情况而定 5、认为土地、劳动、资本的比例关系是决定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发生和发展的

最重要的因素,这种观点来源于() A、绝对优势理论 B、比较优势理论 C、要素禀赋理论 D、以上都不是 6、俄林解释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依据的是() A、绝对成本差异 B、比较成本差异 C、要素禀赋相对差异 D、规模经济效益递增 7、要素禀赋理论认为,每种生产要素的价格,是由() A、它们的国际价格决定 B、它们的有效使用价值决定的 C、它们的供给和需求决定的 D、它们的国内价值决定的 8、不改变贸易结构,只改变贸易规模的增长方式有() A、偏向进口的生产要素增长 B、偏向出口的生产要素增长 C、生产要素等比例增长 D、悲惨的增长 9、斯脱尔波——萨谬尔森定理认为,某一种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则() A、上升 B、下降 C、不变 D、不能判断 10、罗伯津斯基定理认为,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 A、上升 B、下降 C、不变 D、不能判断 四、简述题 1、生产要素禀赋论是如何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的? 五、论述题 1、试述H—O模型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2、在战后的几十年间,日本、韩国等东亚的一些国家或地区的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出口产品由初级产品变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再到资本密集型产品,试对此变化进行解释。

从要素禀赋理论中想到

从要素禀赋理论中想到 要素禀赋理论,是瑞典著名经济学家郝克歇尔和俄林提出的,因而又被称为“H-O”定理。后经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进一步强化,推导出了证明H-O模型的数学条件,并认为国际要素均等化是必然的。“H-O”定理无论在理论分析,还是实际应用中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以至于在20世纪前半叶到70年代末,“H-O”模型成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典范。虽然H-O定理在后来受到了挑战,尤其是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里昂惕夫发现的“里昂惕夫之谜”所带来的质疑,并且随着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H-O定理越来越不能解释各种的新的经济现象,但它作为一个基础的理论仍然具有一定的生命力,而且依然发挥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是研究国际贸易理论的必经之路。本文将试述“H-O”定理与绝对利益说、相对利益说的关系,以及陈述对“H-O”定理的几点认识和感受。 一H-O定理与绝对利益说、相对利益说的关系 没有一个理论是凭空而来,总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H-O定理就是这样一个“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理论。H-O定理直接来源于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是在对其基本观点的深入研究和创新发展来的。而比较成本说又是脱胎于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换句话说,从绝对成本说,到相对成本说,再到H-O 定理,这三者是一脉相承的,而且本质上是一个“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嬗变之路。 这可以从以下两点体现: 1.在看待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上,绝对成本说认为是各国地域自然条件不同而形成的商品成本的绝对差异,揭示了国际贸易的可行性和合理性;相对成本说则认为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在于比较成本的差异,而比较成本的差异则是建立在各国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从而扩展了国际贸易的外延,揭示了国际贸易发生的必然性和普遍性;H-O定理则突破了前者的局限性,从多种生产要素,而不是单一要素的角度来解释国际贸易问题,并假设各国生产同一产品的技术水平是相同的,成本的差异是由各国不同的要素禀赋所决定的。可以看出有亚当斯密表层原因,到李嘉图的浅层探究,到郝克歇尔和俄林深层揭示,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

国际经济学第四章要素禀赋理论

第四章要素禀赋理论 在完全竞争市场假设下,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相对价格差异体现了比较优势所在。而供给方面的差异和需求方面的差异都会导致相对价格的差异。本章的要素禀赋理论( Factor endowment theory ) 就是从供给方面要素禀赋差异的角度探讨国际贸易的成因和影响的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指出,在两国生产技术相同的条件下,两国要素禀赋方面的差异是产生比较优势的原因,从而扩展了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这一扩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将比较优势的差异及这种差异的成因有效地归结为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从而进一步解释了国际贸易的基础;其次,深入分析了国际贸易对贸易双方要素投入及分配的影响。 要素禀赋理论由两位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 Eli Heckscher )和俄林 (Bertil Ohlin )提出,因此也称为赫克歇尔一俄林定理(H—O定理)。后经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等人不断加以完善。要素禀赋理论在理论和实际应用中的成功使这一理论在20世纪前半叶到70年代末这段时期内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典范,至今仍在国际贸易理论当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第一节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模型本节将向大家介绍要素禀赋理论所涉及的基本概念以及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假设条件,为揭示该理论的基本内涵作好准备。 一、要素禀赋生产要素是指生产活动必须具备的主要因素或在生产中必须投入或使用的主要手段,通常指的是土地、劳动和资本这三种要素,如果加上企业家才能则称之为四要素。 在要素禀赋理论当中,正确理解要素禀赋的含义是十分重要的。要素禀赋指的是一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这是相对的概念,而不是指生产要素的绝对数量。 在本章所论述的要素禀赋理论当中,我们假设生产中只有资本和劳动两种要素投入,因而在本章中,要素禀赋是指一国所拥有的资本和劳动的相对比例,而不是指一国所拥有的资本和劳动的绝对数量。同时我们必须清楚,这样的要素相对比例的分析也是可以在其他种类的要素之间进行的,如资本与土地之间或劳动与土地之间。

要素禀赋理论图解

附录一要素禀赋理论:图解 一、模型假设 (1)生产要素禀赋为两种生产要素——土地与劳动力,并且总量不变; (2)两种产品——棉布与粮食,生产需要土地与劳动力;这两种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可以互相替代,并且其生产函数都就是线性齐次的; (3)不存在要素密集度逆转的情况,即不存在“一种产品的要素密集度在某些要素价格下大于另一种产品,但在另一些要素价格下又小于另一种产品”的情况; (4)在一国市场范围内产品与要素市场都就是完全竞争的; (5)生产要素充分就业,并且经济总量处于均衡状态; 产品:棉布(以码为单位)与粮食(以卡路里为单位); 要素:劳动(以小时计)与土地(以英亩计); 定义以下表达式: a:生产每码棉布所需要投入的土地 TC a:生产每码棉布所需要投入的劳动 LC a:生产每卡路里粮食所需要投入的土地 TF a:生产每卡路里粮食所需要投入的劳动 LF L;一国的劳动总供给 T;一国的土地总供给 二、要素价格与投入选择 图2、1 粮食生产的投入组合

图2、2 最佳投入选择 生产1卡路里粮食的成本:C=w LF a +r TF a ,变形为等成本线:TF a =C/r-(w/r )LF a 。 图2、3 工资-租金比率(w/r )与要素投入比率(TF a /LF a )

FF CC (w/r )1 (w/r )2 图2、4 工资-租金比率(w/r )与两种产品的要素投入比率(TF a /LF a ) 补充:要素密集度逆转例子 土地投入 劳动投入三、商品价格比率与要素价格比率 图2、5 工资-租金比率(w/r )的确定 等产量线CC 与FF 分别表示了生产1元价值的棉布与粮食所需要的要素投入组合,所以也称为单位价值等产量线。

[考研类试卷]国际经济学(要素禀赋理论)模拟试卷1.doc

[考研类试卷]国际经济学(要素禀赋理论)模拟试卷1 1 充裕要素(abundant factor) 2 偏向出口的增长 二、单项选择题 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意的。 3 根据H—O定理,如果( ),那么两国都将从国际贸易中获益。 (A)运输成本为零 (B)两国人均收入水平相近 (C)一国居民的偏好与另一国居民的偏好存在显著不同 (D)转换曲线反映出两国在以相对资源禀赋为基础的生产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生产能力上有所不同 4 如果一个劳动力相对丰裕的国家与另一个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开展国际贸易,那么将出现( )趋势。 (A)两国的工资水平都会上升 (B)两国的工资水平都会下降 (C)劳动力相对丰裕的国家的工资水平相对上升 (D)劳动力相对丰裕的国家的工资水平相对下降 5 下列不属于导致悲惨增长前提条件的是( )。 (A)一国的增长偏向于进口替代部门 (B)增长国出口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非常低

(C)增长国在世界市场是一个大国,其出口供给的变动足以影响世界价格 (D)增长国进口边际倾向较高,增长国的进口需求会因经济增长而显著增加 6 下面哪一种说法不能用来解释里昂惕夫之谜?( ) (A)美国比贸易伙伴国拥有更多的劳动力 (B)美国进口大量资本密集型的自然资源 (C)美国的出口产品使用了大量的人力资本 (D)美国消费者对资本密集型产品有极强的偏好 7 H—O定理关于贸易基础的观点与比较优势理论是一致的。( ) (A)正确 (B)错误 8 从要素禀赋理论可以推测国际贸易将会引起劳动力充裕国家的相对工资水平上升。( ) (A)正确 (B)错误 9 根据要素禀赋理论,如果一国工人平均占有的资本量多于其它国家,那么该国在资本密集型产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 (A)正确 (B)错误 10 斯托珀一萨缪尔森定理阐述了国际贸易对国内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 )

要素禀赋理论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哪一项表明,一个国家将出口使用大量相对丰富的和便宜的要素的商品?() A.林德理论 B.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C.麦克杜格尔理论 D. 赫克歇尔 - 俄林理论 2.根据要素禀赋理论,一个国家将会() A.出口大量使用相对稀缺资源的产品 B.进口使用相对丰富的资源产品 C. 进口生产中使用相对稀缺资源的产品 D.同时进口和出口使用大量相对稀缺资源的产品 3.里昂惕夫之谜质疑()有效性: A. 比较优势理论 B. 要素禀赋理论 C. 重叠需求理论 D. 绝对优势理论 4.根据H-O定理,()的差异决定了相对价格水平和交易模式。() A. 技术水平 b.消费者偏好 C. 资源的相对丰富 D. 交通费用 5。假设在没有贸易的情况下,A国的劳动力相对丰富,土地相对稀缺。要素禀赋理论认为,通过自由贸易,A国的国民收入的内部分配将改变为有利于(有利于):() A.劳动力 B.土地 C.劳动力和土地 D.既不是劳动力也不是土地

6。瑞典经济学家Heckscher和Ohlin的贸易模型维持着认为:() A.绝对优势决定了贸易收益的分配 B.比较优势决定了贸易收益的分配 C.劳动分工受到世界市场规模的限制 D.一个国家出口最适合其资源禀赋的货物 7.根据要素禀赋理论,相对价格水平因国家而异() A.各国有不同的相对禀赋因素 B.国家有不同的市场规模和市场规模 C.这些国家的人口规模不同 D.这些国家的收入水平不同 8.简单来说,Stolper-Samuelson定理(斯托珀---萨缪尔森定理)指出:() A.出口价格的上涨增加了其在生产中密集使用的资源的收入 B.出口价格的上涨减少了在生产中集中使用的资源所带来的收入 C.出口价格的上涨减少了它在生产中使用的所有因素的收入 D.出口价格的上涨增加了其生产中使用的所有因素的收入 9。 Stolper-Samuelson定理(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认为,即使自由贸易可能为一个国家提供整体收益,但也有赢家和输家。鉴于此结论,这并不奇怪() A.相对丰富资源的所有者和相对稀缺的资源的所有者都赞同自由贸易 B. 相对丰富资源的所有者和相对稀缺资源的所有者往往倾向于贸易限制 C.拥有相对丰富资源的所有者倾向于支持自由贸易,然而相对稀缺资源的所有者倾向于支持贸易限制 D.资源相对丰富的所有者倾向于限制贸易,而相对稀缺资源的所有者则倾向于自由贸易 10.研究人员越来越关注工人技能在创造比较优势方面的重要性。在技能、教育和培训方面的投资,提高了工人的生产力,创造()的方式与机械投资创造物质资本的方式大致相同。() A.人力资本 B.人力资源 C.物质资本 D.新口味和偏好

国际经济学-第3章 要素禀赋理论

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 一、多项选择题 1、关于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描述正确的有() A、出口将提高出口部门特定要素(或专门要素)所有者的收入 B、出口将降低进口替代部门特定要素所有者的收入 C、进口将提高进口替代部门特定要素所有者的收入 D、出口导致共同使用的生产要素(可自由流动的生产要素)的报酬提高 E、进口导致共同使用的生产要素(可自由流动的生产要素)的报酬降低2、关于“要素密集度”和“要素丰裕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要素密集度是针对产品而言的 B.要素密集度是针对国家而言的 C.要素丰裕度是针对国家而言的 D.要素丰裕度是针对产品而言的 E.要素密集度和要素丰裕度都是个相对的概念,都要视比较对象而定。 3、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认为国际贸易能够使各国相同的生产要素的价格达到均等化,然而现实远非如此,其原因是() A.国际贸易远不是自由的 B.各国生产的产品并不相同 C.各国生产的产品所使用的生产要素有差异 D.国际贸易存在各种形式的交易成本 E.生产要素并非都能得到充分利用

4、根据斯托尔帕—萨谬尔逊定理,自由贸易将会使贸易参加国()A.商品价格均等化 B.土地得到相同的报酬率 C.所有工人得到相同的工资率 D.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 E.供给和需求模式趋同 二、单项选择题 1、根据要素禀赋理论中的有关定理,下列论述不正确的有() A、进口关税将提高进口竞争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报酬 B、进口关税将降低出口部门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报酬 C、商品的出口将提高出口部门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报酬 D、商品的进口将提高进口竞争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报酬 2、根据要素价格均等化原理,下列那个不是要素价格均等化的真正原因()A、商品价格未实现均等化 B、关税、非关税壁垒等障碍 C、运输成本的存在 D、要素在国家之间的流动受到限制 3、根据斯托泊—萨谬尔森定理,下列推论不正确的有() A、进口关税将提高进口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报酬 B、进口关税将降低出口部门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报酬 C、商品的出口将提高出口部门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报酬

要素禀赋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 一、贸易源于“上帝的恩赐” 19世纪最重大的历史事件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继承古典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以此作为理论基石,揭开了资本剥削雇用劳动的奥秘,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规律,敲响了资本主义的丧钟。为了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相对抗,资产阶级学者纷纷放弃了古典劳动价值理论。这种“去劳动价值论”的倾向在贸易理论领域中集中地表现为重新构建比较优势赖以建立的基础。 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贸易学说是以古典劳动价值论作为理论基础,通过分析不同国家在生产同一种商品上劳动耗费的相对差异,分别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 约翰·穆勒尽管在论述相互需求原理时还是用单位劳动生产效率的相对差异作为各国拥有比较优势的原因,但他却将国际贸易中商品交换价值的决定归结为贸易双方的消费偏好和其他一些具体情况自我调整至进口需求恰好足以相互支付的过程,即所谓两国间的相互需求决定着商品的价值。劳动在价值决定中的作用已经很难看到了;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从根本上抛弃了古典劳动价值论,仅仅把国际贸易中有关各方的比较优势作为“既定的前提”,直截了当地把他的均衡价格理论用于对贸易问题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国际贸易条件取决于有关各国的进口需求与出口供给的国际供需理论。只是从那个“既定前提”中尚能看到古典劳动价值论的一丝影子而已; 到了两位瑞典经济学家埃利·赫克歇尔和伯梯尔·俄林提出并建立起要素禀赋理论的理论框架以后,活生生的劳动就仅被看作是等同于资本、土地和其他经济资源的一种一般生产要素,虽然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依然是各国的比较优势,但比较优势赖以建立的基础却已经不再是劳动,而是变成了“上帝的恩赐”(The Gifts Given by the Nature)。古典劳动价值论在赫克歇尔和俄林那里已经荡然无存,国际贸易理论研究同古典劳动价值论彻底地分道扬镳了。 要素禀赋理论承认比较优势是国际贸易产生的现实基础,但却脱离古典劳动价值论的理论轨道,另辟“蹊”径,用各国的生产要素自然禀赋取代各国在商品生产与贸易中的劳动投入,开拓了国际

要素禀赋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 禀赋本身不意味着优势,一个国家的禀赋需要不断地升级,才能走向繁荣 要素禀赋论又称“赫克歇尔-俄林理论”,是一种主流的国际贸易理论,比如以克鲁格曼的“国际经济学”为代表的国际贸易理论就是典型的要素禀赋论。然而,这是一种静态的资源配置论,在这种理论中没有真正的市场,这一局限性似乎还没有被充分认识。 禀赋不会自动地被利用。假如某种要素禀赋没有被人发现并开发出来,用于满足人的需求,那么贸易不会发生。换句话说,资源禀赋并不存在于个体行动之外,没有个体的企业家行动,禀赋不会得到有效的利用,也就无所谓禀赋,比如委内瑞拉拥有很多石油,但这并不构成其禀赋优势。 而要将禀赋变成满足人们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就需要借助于市场。因此,问题的关键是创造一个使禀赋有机会被利用的市场,只有这样,才能使禀赋的比较优势变成产品的比较优势。要素禀赋论预设禀赋和市场已经存在,并且假设贸易在不同的禀赋条件下“自动”发生,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如“资源的诅咒”所揭示的那样,禀赋本身不意味着优势,一个国家的禀赋需要不断地升级,才能走向繁荣。市场的创造需要一个有助于发挥企业家才能的制度环境,这意味着制度环境其实比禀赋本身还重要。 一个国家的禀赋是在个体的行动中不断变化的,也就是说,要素禀赋很大程度上是企业家发挥才能的产物,比如瑞典和芬兰这些北欧国家,原来的禀赋优势是木头和矿产等资源产业,现在是高科技产业,对这些国家来说,也不存在“资源的

诅咒”。可见,关键不是禀赋本身如何,而是人的创造性能否不断地发挥出来,而要素禀赋论关注的正是禀赋本身。虽然这一理论也看到禀赋是动态变化的,但只是把它作为一个事后的结果,而没有追溯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要素禀赋论以国家为单位,从“国与国之间”的相对比较优势出发来展开讨论。但是,贸易是在人与人之间展开的,因此,也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比较优势上的。不同个体都有他们自己独特的知识和信息,贸易是个体对这些知识和信息的利用。个体在市场中发挥自己的企业家才能,就是利用了自己的比较优势。要素禀赋论没有看到,比较优势的利用不是自动实现的,而是个体在行动中实现的。正是市场产生了利用比较优势的条件,而不是先有比较优势,然后再产生市场。比如,个体发挥自己的才能,需要利用市场价格,即假如没有市场价格,个体就没有利用比较优势的可能性。在市场中,人们往往是在无意中利用了自己的比较优势,即个体并不是先知道自己的比较优势,然后去配置自己的比较优势,而是市场发现和利用了个体的比较优势。当个体有机会发挥企业家才能时,他就是在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并且也是在培育自己的比较优势。市场与个体利用比较优势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当个体有机会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才能,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时,他就是在创造市场。 市场(贸易)在个体发挥其才能的过程中不断展开,但要素禀赋论假设市场已经存在,把贸易问题作为一个静态的资源配置问题来处理的,它预设了经济学家知道不同国家的要素禀赋,这样,剩下的“贸易问题”就是经济学家计算最优的资源配置的问题,可以说,这是一种“没有市场的贸易理论”。在这种贸易理论中,贸易的单位是国家,贸易的主角实际上变成了“经济学家”。然而,我们知道,

国际经济经习题第三章 要素禀赋理论

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 根据下面的两个表,试判断:(1)哪个国家是资本相对丰富的;(2)哪个国家是劳动相对丰富的;(3)如果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是劳动密集型产品,那么两国的比较优势如何? 表1 表2 答案提示:表1中A国劳动相对丰裕,A国在生产Y产品上有比较优势。 表2中A国资本相对丰裕,A国在生产X产品上有比较优势。 如果A国的资本、劳动总量均高于B国,但资本相对更多些,试仿照图3—3和图3—4的做法,确定两国生产可能性边界线的位置关系。 答案提示: 要素禀赋 A B 劳动资本45 15 20 10 要素禀赋 A B 劳动资本12 48 30 60

左图: Ea所代表的(K,L)均大于Eb所代表的(K,L),Ea在Eb的右上方。 所以A国X的最大产量Xa大于B国X的最大产量Xb,A国Y的最大产量Ya大于B国Y的最大产量Yb,A的两条等产量线均在B的相应等产量线右上方。OEa斜率大于OEb斜率,说明A国K/L大于B国,资本相对多些。 右图: A国生产可能性边界线在外侧,且由于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所以A’B’比AB要长一些。 根据上一题,试在图中画出两国在封闭和开放下的一般均衡。 答案提示:

一般而言,左图中,X 相对价格p a 小于p b ,因为A 国X 产出相对较多。 如果两个部门的要素密度完全相同,那么要素禀赋差异还会引发国际贸易吗?如果贸易发生的话,那么国际分工与贸易型态如何?试将你得出的结果与李嘉图模型加以比较。 答案提示:不会。因为,如果两个部门的要素密度完全相同,则生产能性边界是一条直线(对应于机会成本不变)。在这种情况下,两国要素禀赋差异导致两国生产可能性边界呈平行关系,所以,封闭时两国的相对价格水平相同,不会发生国际贸易。 5*.试证明在图3—7中,两国的消费点共同位于从原点出发的一条直线上。 答案提示:根据两国的消费结构来判断 6*. 如果两国存在技术差异,那么贸易后两国要素价格是否均等,为什么? 答案提示:如果两国存在技术差异,那么贸易后两国要素价格将不均等。可采用图3—8的方式来解释 7. 需求逆转是否会影响要素价格均等?为什么? O X(X 0=1/P x ) 单位价值等产量曲线 Y(Y 0=1/P y ) 单位价值等产量曲线 1/w Y 1/r L K 图3—8 X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