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为政以德练习(精选、)

为政以德练习(精选、)

为政以德练习(精选、)
为政以德练习(精选、)

为政以德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3-24题。(5分)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23.从上述文字中,找出与《战国策》中的“苟无民,何以有君”思想相通的一句。(1分)

24.有若希望哀公采取的措施是什么?请对此措施进行评析。(4分)

23.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写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也给1分。

24.施行“彻”制,减轻赋税。(1分)

评析示例:体现了儒家的富民思想(或以民为本思想)。减轻赋税,让百姓增加收入,解决民困问题,缓解百姓和国君的矛盾,从而有利于国家稳定。这与孔子一贯提倡的薄

赋敛、轻徭役的民本思想相一致,对后世极具借鉴意义。(3分)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34题。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子曰:“百姓足,君敦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论语》)

“民,辱①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以刑治民,则乐用;以赏战民,则轻死。故战事兵用②曰强。”

《商君书》)

[注]:①辱:地位卑下;②战事兵用:临战严整、士兵全力以赴。

23.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儒家与法家的经济思想。

儒家:法家:

24.对这两种经济思想作简要评析。

23儒家:富民;法家:贫民

24、儒家主张藏富于民,认为百姓富裕了,国家自然也富裕了;法家主张贫民弱民,认为百姓贫穷,就会看重奖赏,就能为国而死。相较之下,法家更看重的是地主阶级甚至是君主一个人的功利,是片面的。而儒家藏富于民的思想,则较多人民性,对现实有借鉴意义。

(三)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孔子对冉有的做法表示什么意见?结合这段文字及孔子的相关思想说明原因。(2分)

意见:反对或让自己的学生们鸣鼓而攻之。

原因:(1)季氏富于周公,这已经是越礼的表现了。冉有不但没有劝谏,还帮他加重赋税,搜刮民财;

(2)孔子认为冉有的做法不仅没有尽

到人臣谏正的责任,更违反了为政以

德,以民为本的思想。

(四)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回答23—24题。(4分)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23.在本章中,孔子借用“风”与“草”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用文中原

句回答)(1分)

24.孔子一方面强调“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的熏陶作用,一方面又号召自己

的学生对求“鸣鼓而攻之”,这样做是

否自相矛盾?请对此谈谈你的看法。(3

分)

23.子欲善而民善

24.不矛盾。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认为当权者应当用自身的道德来教育熏陶百姓,

这样百姓自然会有礼有德;但是道德熏

陶也不能无原则、不加区分的运用,冉

有为季氏“聚敛而附益之”的做法本身

就违背了德政,道德熏陶对他已经不起

作用了。孔子让弟子声讨冉有,正是出

于对德政的维护。

孔子为政的根本思想应该是以德治国,并

且这种以德治国的思想有很多是值得

肯定的。比如说教育熏陶(1分要肯定

孔子的思想);但是道德的作用并不是

无上的,有时在特殊的环境和特殊的人

要有不同的对待方式。(1分);冉有的

这些话让孔子觉得他是那种屡教不改

的人,所以孔子认为冉有再也不能用那

种道德去感化的方法,而应当去声讨

他。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方便更改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为政以德》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选修之《论语》

2019-2020年高中语文《为政以德》教学设计新人教版选修之《论语》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为政以德”的积极意义。 2、掌握重点文言字词,注意古今词义的区别。 3、背诵积累名言、成语 二、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德”的内涵,搞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古今异义。 三、课前准备 本节是选修课《论语选读》的第一课,在课前应布置学生去寻找有关孔子和《论语》的资料,在课内进行交流,让学生对孔子和《论语》有一个总体的、大概的认识,这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好《论语》选修课。 第一教时 设计意图: 开始学《论语》应对《论语》与孔子有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要培养学生学生自我检索资料的能力。教师在作充实与总结时,要根据学生的发言,灵活处理。要注意对学生发言中一些似懂非懂的问题作此解释,因为这个年代实在很遥远。为增加学生的兴趣,教师也可对孔子的出身、在鲁与季氏及阳虎的纠葛、周游列国的经历及《论语>>的成书及影响适当多讲一些。这些故事性强,很吊学生胃口,有利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挑选两位同学跟据所搜集资料介绍一下孔子与《论语》,教师可作以下的补充与总结:《论语》是以记载孔子言行为主,并且兼记孔子某些弟子言行的一部书。要从总体上了解《论语》,必须了解孔子其人;而了解孔子其人,又必须以《论语》为主要依据。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孔子三岁时,父亲死去,他跟母亲过着较艰苦的生活,曾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鲁国是一个礼乐之邦,完整地保存着西周的文化传统,孔子自幼就受到周文化的熏陶,成年以后又以好礼、知礼闻名于鲁国。孔子自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年过三十,就退出仕途,在家授徒设教。其学既非当时一般人之所谓学,其教亦非一般士人之所谓教,至是孔子乃成为一教育家,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特立创新的以教导为人大道为职业的教育家。年轻时曾做过小吏。从事教育,整理《诗》、《书》、礼、乐,学生越来越多。定公八年(公元前502年)季氏家臣阳虎作乱失败,叛鲁奔齐。次年孔子开始出仕,由中都宰而为司空,又升为大司寇。当权后,他“张公室,抑私门”,打击操纵国政的大夫的势力,一心想改变“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的局面,与当权者季氏发生了矛盾。季氏又接受了齐国的女乐,迷恋声色,三日不朝,孔子便毅然离开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到别的国家寻找实现政治理想的机会。但他的思想被认为不合时宜,虽受人尊敬,但不受重用。晚年应鲁人之召而归鲁,鲁国以国老待孔子,虽遇事多有征询,又不听用其言。孔子也不求仕,专心于古代文献的整理工作。 “仁”是孔子的思想体系的核心,孔子思想的诸多方面多与“仁”有关。仁的基本含义是仁爱。仁是一种普遍的爱,但并不是一视同仁的爱,而是有亲疏远近之别的有差等的爱。孔子的仁爱思想,既以宗法等级的人际关系为基本内容,又包含了原始人道主义的成分,这两方面的内容不是简单地拼凑在一起的,而是有着现实基础。在政治方面,孔子以恢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为追求目标,他怀念周公,欲从周礼,幻想“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在教育方面,孔子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完整的思想理论。他主张以德育为先,全面发展。主张“有教无类”,并亲自实行。在哲学方面,他提倡中庸之道,认为过犹不及。他的思想博大精深,来源复杂,有积极的成果,也有消极的东西。在当世他不愧为伟

为政以德教案讲解学习

为政以德教案

为政以德 第一、二课时 “为政以德”讲的是孔子的政治主张,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德治”,与之相应的是社会上所流行的“法治”。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将首先疏理字词,概括各段要义;然后分析孔子“为政以德”的具体措施;最后将“德治”与“法治”相比较。 二、分析各章内容 (一)总起:“为政以德”的作用 2.1 为政以德 1.成语:众星拱北 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后因以比喻四方归向一处。 2.分析 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李零《丧家狗》:西方最早的乌托邦,是柏拉图的哲人王;我国最早的乌托邦,是孔子的道德王。它们都是幻想,人类最古老的人文幻想。 2.3 以德为政,以礼为政 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状语后置 2.无耻 课文为动宾词组,指没有羞耻心,与“有耻”相对。现代汉语中为形容词,与“高尚”等相对。古义较今义宽泛。耻是一种道德观念,是指违背道义礼法而产生的羞辱感,与光彩、体

面、荣誉之类的概念相对。这一点古今是相同的。但在古代不能自学遵守道义礼法、为社会所公认的不光彩不体面的言行都可以称为无耻,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其中有品德方面的问题,也有价值观念方面的问题,如寡妇改嫁、战败逃跑,贪污腐败,甚至富贵子弟家道中落沦为劳动者都叫“无耻”,因为这样不体面,使父母宗族蒙羞。现代汉语中意思是道德水平低下,含义比古代窄。 3.格 《礼记·缁衣篇》:“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遁心。”这话可以看作孔子此言的最早注释,较为可信。此处“格心”和“遁心”相对成文,“遁”逃避的意思。逃避的反面应该是亲近、归服、向往,所以用“人心归服”来译它。 4.分析 在本章中,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 思考:免而无耻确实不好,问题是有耻且格后能免吗? 小结:2.1 2.3是全篇的总起部分,主要讲“为政以德”的作用 (二)在这些章节中孔子提出了“为政以德”的什么措施?(13.9 12.7 11.17 12.9) 13.9 富民、教民 1.庶:人多。 2.又何加焉 3.富:使动 4.分析:在本章里,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这是正确的。但这并不是说,对老百姓只富不教。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所以,在这里,一定要注意深入理解孔子的原意。

《走 近 孔 子》教案

《走近孔子》教案 《走近孔子》教案 一、导入新课 导课:请同学们看一段影像——祭孔大典上诵读《论语•学而》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这穿越时空的吟唱仿佛把我们带回到二千多年前,去亲耳呤听一位圣人的谆谆教诲,同学们一起告诉老师,他是谁?(孔子) 二、提出学习目标 请几位学生说说自己的生日。每个同学都能牢记自己的生日,那么,你们知道孔子的生日是哪一天呢?9月28日是孔子的诞辰。每年的这一天,在孔子家乡山东曲阜都要举行庄严肃穆的祭孔仪式。从1984年以来,曲阜都要举办“国际孔子文化节”,今年是第23届。全世界崇尚中华文明的人

们每年的九月都把目光聚集到这个被称为东方圣城的地方。老师也想用这节课的时间引领同学们走近这位被尊为圣贤的老者,和同学们共同感受他的睿智、儒雅、虔诚与豁达。 三、了解孔子生平 接下来请同学们看一段描述孔子生平的影像。在看的同时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孔子的思想主张,二是他有哪些作为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即言与行)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在那个大国争霸、弱肉强食的战乱年代,孔子怀着强烈的忧患意识,他谈仁、话义、讲礼、论孝,他的诸多语言流传至今经久不衰,他的博大思想对后世影响举世无双,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他为人类社会留下了通贯古今未来的宝贵文化遗产。今天越来越多的学者文人倾毕生的精力来研究他的学说。接下来想老师想和同学们进一步探讨四个问题,即“仁、礼、教、学。” 四、探究孔子思想与教育主张 (一)“仁” “仁”是孔子整个思想的精髓,在《论语》中出现一百多次,“仁”究竟是什么呢?老师想先听同学们说说。“仁者爱人”“仁”就是发自内心的、真诚地爱别人。孔子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体现“仁爱”的呢?《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在孔子观念中,人的生命比马贵重。奴隶社会,奴隶生活不如牛马,“人祭、

论语名句: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名句: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原文】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为政以德(1),譬如北辰(2),居其所(3)而众星共(4)之。” 【注释】 (1)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此句是说统治者应以道德实行统治,即“德治”。 (2)北辰:北极星。 (3)所:处所,位置。 (4)共:同拱,环绕的意思。 【解释翻译】 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 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这个共实际上念拱,共有向的意思,围绕、相向这个意思。朱子 在《集注》里面解释说:「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 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这个为政的政,我们讲这是把持政治, 这叫为政。谁是为政的?这个国的领导人,这是为政者。为政的意思, 朱子说这个政就跟正邪那个正,就是准确那个正是一个字。它的意思,「政者,正也」。「正人之不正」,人有不正的地方,你把他正过来了,这叫为政。 这里面也有出处的,《论语》里面就有一章讲到「季康子问政于 孔子」。季康子是鲁国三家大夫之一,三大家他是的一家大夫。他把

持朝政,治理得不好,所以他要向孔子问政。「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夫子就讲,「政者,正也」。政治是什 么意思?就是公正无私这个正。你守住公正,你给大家做个好榜样, 「子帅以正」,子是对季康子的尊称。说您老人家「帅以正」,帅是 表率,你给大家表演出正的样子,以身作则,谁敢不正?整个国家也就正。你把持朝政,你正了,大家都正。「己身正,不令而从」,你不 用下命令,大家都跟着你学了,都会做得正。如何得正?要『为政以德』,用道德。所以正的标准是德,符合道德的就叫正,不符合道德 的就不正。 朱子解释,「德之为言得也」。德这个字能够当那个得到的「得」那个字来讲。什么意思?「得于心而不失也」。这个道德,你真正按照 道德而行,你就能够得民心,不失民心,你就不失天下,得民心者得 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关键是为政者自己要行得正,这叫「为政以德」。 夫子用了个比喻,『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朱子解 释说:「北辰,北极,天之枢也。」这个北辰实际上是北极的意思, 有古注把北辰做为星的名字,可能是北极星,但是好像有点牵强。朱 子这里是说北极,那是指方位,是天之枢也。枢就像这个门,它的中轴,门绕着这个中轴转。它之所以能开关,它因为有轴,那个门户有 个轴。这里就是地球北极跟天空相对的地方,那一个空间就叫北辰。 因为我们地球在转,所以我们在地球上看到所有的天上的星星都 围着北极这个方向在转。所以这北极指向的地方就好像一个门的中枢、轴,所有的星星跟着它转。所以它「居其所,不动也」,也就是说, 北极指向的天空,这个空体是不动,就好像门的轴,它是不动,门在动,围着轴在动。「众星共之」这个共就是向的意思,「言众星四面 旋绕而归向之也」,所有的星星围着北极这样的一个空体,这个中轴 在环绕。用这样的一个比喻来比喻人君、,就好像这北辰一样。众星 比喻他的大臣和他的百姓。为政者、领导人,能够「居其所」而不动,所有的臣民就围绕着转,就是围绕拥护他。为什么?因为他为政以德。

【常怀律己之心,常思】曹生军,,,,,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

【常怀律己之心,常思】曹生军,,,,,常修为政之德、常 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 曹生军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 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 ——《警示教育读本》学习活动心得体会 横山分公司曹生军 近日拜读了集团公司纪检组监察室组织编写了《警示教育读本》一书,该书选取了发生在集团公司所属各单位的41个典型案例,深刻剖析了发生违纪违法行为的主要原因,总结了教训,提出了警示。对我触动很大,启迪多多,思想得到了升华,观念得到了更新,觉悟得到了提高。 开展警示教育,无论是对广大党员干部,还是对党组织、社会都是十分重要的。 我国宋代司马迁写过“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丧身,败家。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英国阿克顿说过:“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市场经济体制已被广泛的应用,社会化是现实的趋向;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也开始冲击着社会道德规范,作为传统道德重要组成部分的——廉洁,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

无论是事业单位,还是企业单位,那些一到晚上或逢年过节,家中就热闹的官员,值得重点‘关注’。”这一提醒和告诫可谓一针见血,点到了一些干部走向堕落的要害上,触到了有的官员变贪变腐的关键处。仔细琢磨一下,的确,许多干部的堕落就是从不愿安静、不甘清静、不屑平静开始的。 我们眼前,是个让人眼花缭乱的世界,充满了诱惑,弥漫着欲望。诱惑,常常围绕着权力转,往往寄生于权力之上。领导干部因其手中掌握的权力更是为那些追名逐利之徒所垂涎,为那些心怀鬼胎之辈所注目。他们不择手段地挖掘、搜寻领导干部的爱好,再用放大镜寻找突破口,然后千方百计地或是搭台子、吹喇叭、抬轿子、灌迷魂汤,或是用金钱来利诱,用美色来突破。等到领导干部放松警惕,防线失守,他们就开始逐步提出非分要求,将金钱、美色与权力牢牢地绑在一起;再等到领导干部放纵欲望,失去理智,他们就完全把领导干部控制在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的网中,使其心甘情愿地任人摆布。有人曾总结出这样一条“规律”:无论是“俗贿”还是“雅贿”,那些居心不良者在“跑”、“送”过程中,时间的选择、场合的挑定、诱饵的大小,总是恰到好处,天衣无缝,无时无刻不暴露出令人不寒而栗的“精心”与“刻意”。 诱惑虽没有牙齿,但能把骨头啃断。诱惑恰似苍蝇,爱叮有缝的蛋。不少挡不住诱惑的领导干部,总是热衷于傍大款,喜欢在家里办事情。他们爱热闹,终日迎来送往,觥筹交错;他们爱吃喝,爱玩乐,常常不知疲倦地流连于高档酒楼、娱乐场所;他们滥交友,“我盯住你袋

为政以德

为政以德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个为政以德。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然而,今天我们为什么又来讲这个“为政以德”呢?很显然,今天我们有必要在来看看这些老祖宗留下的财富,来解决今天我们所面临的问题。 现在的中国发展正到了进则可定鼎天下,退则功亏一篑的关键时期。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军事力量都到了关键时期。处于经济转型期的当代中国社会现实呼唤着德治的强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极大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增强了人们的改革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然而与此同时,意识形态的控制方式呈现出更为复杂的状况,如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我的渗透将进一步加大;商品交换的法则一旦侵蚀到社会政治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领域,势必也已经一定程度地引发见利忘义、权钱交易,导致国家意识、集体意识和互助精神、奉献精神的减弱;经济转型期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利益调整以及一些难以预测的突发事件,难免会引发人们思想的波动。这些都是我们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的不安定因素,是我们国家发展中不得不面临并解决的问题。那么,怎么解决呢?最好的方法是重新大力弘扬道德的力量,用道德来填补在社会发展中留下的缺口。这就要求我们要为政以德,以德治国。 现在社会实行的是法治与市场调节机制,人们期望法治能让人过上好理想的生活。然而,无论是市场机制还是法律制度,都无法彻底改变社会信用的危机。市场上假货依然泛滥,欺诈现象愈来愈普遍,不仅如此,相当一部分政府机关也不遵守对市民的承诺,甚至国家的一些法律也是越改越频繁。这个社会到底缺少些什么?人心不古当然是缺乏道德的引道与约束,社会缺少的也是道德。 在市场经济社会里,遵守承诺应该是基本的行为准则。但这里的守信是建立在利己的基础上的。这种利己的运行机制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互助精神存在着天然的隔阂,于是人们越来越关注法治对市场的制约作用。法律的实施依然需要道德的土壤,当整个社会迷信市场作用的时候,互助精神在法院的司法判决中无法体现。我们不缺少市场的理念,也不缺乏对法律的关照,我们缺少道德的支撑。所以,我们需要的是道德的力量。我们要以德治国,我们要为政以德,我们要靠中华民族的美德来帮助中国更好的实现经济转型,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想! “为政以德”就是“以德治国”,将道德建设提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境界,当然,这里强调的是以社会主义道德治国。社会主义道德是无产阶级道德与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有机结合的产物,是植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道德传统的土壤上,又体现时代特征,是融传统美德与现代美德为一体的现代道德,是充分体现了时代性与历史继承性相统一的新道德。中国是一个具有德治传统的国家,道德在整合社会的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中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道德的这种作用,要求官员要廉洁奉公,忠于职守。只有在为政以德的思想体系下,我们国家才能更好的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想,才能让东方的雄狮傲立世间并统领世界。 谢谢。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论语》之《为政以德》教学实录 语文版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论语》之《为政以德》教学实录语文版 《为政以德》总共十二节,体现的是孔子的德治思想。怎么德治?大概两方面,一是以德正己,包括“向善”、“庄重”、“孝慈”等内容;一是以德待民,包括富民,用礼德教化,讲诚信等。而德治的效果,就是人君“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些内容,又以富民为基础,因此,本课选择以这为切入口,也就是“子适卫”这一节。有了切入口,就好办了,以下是我在另一个班级的上课实录。 师:拿起《论语》这本书,大家有什么感觉? 生(众说纷纭,不过和另一个班感觉很相似) 师:古人读《论语》是摇头晃脑,看着都晕,我们今天的年轻人不会摇头晃脑去读了,不过,我们能不能从这些寥寥数语中,读出点滋味,读出乐趣来呢?我想大家可以来点想象,来点体验。我们一起来读第三节。 生:齐读第三节。 师:孔子是什么时候去卫国的?能不能从书本附录迅速找出? 生(很快地)找到孔子五十五岁的时候去鲁到卫的。 师:孔子在离开鲁国的时候,是心里受了一点点伤离开的,他离开的时候,有点失落,大家说说,发生了什么事? 生:是齐国用美人计,让鲁国君臣荒于政事,不理朝政,孔子很失落,所以去鲁适卫。 师:孔子之前在鲁国做什么? 生:在五十三岁的时候,做官做到大司KE(相当于丞相) 师:有政绩吗? 生:鲁国大治。 师:据记载,孔子将鲁国治理的井井有条,民风淳朴。所以引起齐国的恐慌,想办法让孔子下台。才有孔子带着受伤的心离开鲁国。重新看到第三节,“子适卫”,大家想想他和谁一起去? 生:和很多的学生。 师:应该是很多的,相传孔子弟子有三千,很有名气的有七十二个,那去卫国的时候是很多人的。驾车的人是谁? 生:冉有。 师:看来冉有的驾驶技术很好!孔子到卫国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 生:庶矣哉!就是很多人啊! 师:大家想象一下,孔子说这句话的心情? 一生:开心,(随后又说)激动! 师:你能不能读一读,把他这种开心激动读出来! 师:全班来读读,把这种开心激动读出来。 生读(开始有点低沉,后感觉好了) 师:这话用现在话就是:人很多啊!大家一起用现代话齐说一下。 生念(开始兴奋) 师:用本地话怎么说? 生:多兮多!(兴奋地)各自说“多兮多!” 师:孔子到卫国看到人很多,很开心很激动,为什么? 生:孔圣人来了,大家找他签名! (全班笑)师:孔子是很出名,不过那个时候的人还没有现在的人那样追星。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教学设计

一、百家争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⑴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⑵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掌握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如何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教法教具问题探究法、电子白板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并导入】 从孔子引入。让学生谈谈对孔子的了解,教师补充材料。 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思想,成为东方文化的主干,与西方文化并称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两种文化形态。儒家文化闪烁着智慧的人生哲理不仅贯穿中国文化,同样也传播到西方国家,并对西方哲学和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讲授新课】 一、百家争鸣 1、概念:所谓诸子百家,是对先秦至汉代初期各学派的总称,“百家”是虚指,形容学派之多,习惯上指“九流十家”。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道、法、墨四家。“争鸣”说的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主要是在政治主张和哲学看法的不同。 2、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特征: ⑴思想自由,思想家富有创新精神。⑵流派纷呈,学术活跃,形成“百家争鸣”。 3、原因⑴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⑵政治:战乱纷争的格局,造成思想界相对宽松自由 ⑶经济:奴隶制经济的瓦解,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⑷人才:私学的兴盛,造就一批知识分子:“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受到诸侯国同统治者重用。 ⑸各国统治者争霸的需要。 4、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二、具体学派及代表人物: 学生先看书完成表格,然后再进行讲解。 (一)儒家学派及代表人物: 1、孔子——创始人 ⑴地位:教主(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政治家+教育家 ⑵生平:春秋末期鲁国人

《为政以德》练习题(学生)

《论语》选读练习题(一)《为政以德》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3.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4.求!无乃尔是过与? 二、找出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2.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3.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 4.既来之,则安之 三、指出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词类活用类型 1.如杀无道,以就有道 2.举善而教不能 3.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4.草上之风 5.于斯三者何先 6.齐之以刑 7.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8.足食,足兵 9.既来之则安之 四、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类型 1.君子哉若人! 2.尚德哉若人! 3.既富矣,又何加焉? 4.何以伐为? 5.无乃尔是过与? 6.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7.为政以德 8.道之以政 9.齐之以刑 10.道之以德 11.齐之以礼 12.使民以时 13.临之以庄 14.虎兕出于柙 15.龟玉毁于椟中 16.季氏富于周公 五、重要思想 (1)为政以德:“德”和“礼”是孔子政治的主要主张。“为政以德”是对执政者的素养、执政的方法提出的要求。要求执政者实行“仁政”:A以民为本,对百姓不能过分地压迫剥削,应在富民的同时教化百姓;B执政者应用自身的德行给百姓作示范,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后人评价:孔子的“德治”是建立在“人治”的基础上的一种政治理想体系,与今天的“以德治国”有本质的区别。它虽在一定程度上对统治者有约束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它作为“法治”的辅佐,用道德标准来规范统治者和百姓的行为,以维护社会性稳定,有积极意义。) (2)民生与教化:孔子高唱仁爱赞歌的同时不忽视老百姓的温饱。子贡问政时,孔子先强调“足食”再强调“教之”。在孔子的思想中,物质与精神不容忽视而更倾向于精神,当两者必选其一时,孔子做出“去食”的选择,这体现了儒家“舍生取义”的思想主张。 (3)先富后教: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这是正确的。但这并不是说“富”比“教”重要。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的基本生活,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孔子又主张治国以“礼”,就要重视“教化”,使百姓遵守“礼”,就要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力量,重视人的基本准则。 (4)均无贫与均贫富:“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是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均无贫”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一致,不是均贫富,而是上下各得其分。 六、练习训练 1.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养生、送死和祭祀。统治者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他反对横征暴敛,认为“苛政猛于虎”。他劝鲁哀公减轻人民的赋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 为政以德 教案

《为政以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德的本义,借助海德格尔的“存有场”的概念加深对“德”的内涵的理解。 2、在理解阐释德的内指与外指的过程中解决文言字词句。 【教学重点与难点】引导学生从德的内指和外指两个方面理解“为政以德”。 【教学方法】借鉴西方文学理论探究孔子学说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德的本义——心正为德 (一)德的本义探究 1、甲骨文(板书):左边是“彳”,右边是一只眼睛加一条垂直线,表示目光直射。行动正直,目不斜视,就是德。 2、金文(板书):“目”下加“心”,是说目正、心正才是德。 3、小篆(板书):右上改为直,直心为德。 (二)重点语句探讨:“为政以德,譬如星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1、重点字词补充:“为”意为治理;“以”意为用。“为政以德”是“以德为政”的倒装。“德”,此处也可解释成有德之人。 2、根据甲骨文、金文和小篆中对德的本义的解释,以及孔子开篇的第一句话,你认为“德”的根本是什么? [解析]德的根本是“心正”,即直下明心,一切皆由心生。 比如《品质》中的鞋匠格斯拉,以制鞋为乐,甚至在工作的劳苦中,也能感受到生命的跳动和喜悦,他将自己的生命融进了靴子里。就像一个婴孩,面对鲜活的生命,你能不产生怜惜之情吗?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尤其是父母,呵护、疼爱,期待着他长大、成才。这种情感像流淌的清泉一般,是自然流露的,没有丝毫的矫饰。然而,后世的当政者却将“德”高高挂起,作为一种政治资本来炫耀、挥霍,那些所谓的君子满口仁义道德,内心却肮脏不堪,这完全违背了孔子的初衷。 孔子将“为政以德”的当政者比作岿然不动的星辰,星辰能发光,这种光就是德行之光,百姓受到德行之光的感召,自然会归顺。 二、德的内涵——内指与外指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中有个概念叫做“存有场”。举一个非常简单却一直被我们所忽视的例子,一个刚刚对自己的名字有反映的孩子,当你叫他的名字让他去做某事时他会马上去做,但当你问他某某人(即是这个孩子的名字)是谁时,他却不知所措,可能指向你或者其他什么人。但在几个月之后再问同样的问题时,他会毫不忧郁地指向自己。这是由于在达到这个阶段前,他听到他的名字,会以为是指一个和他有关而他要反映的存有场。这一现象很快被社会和习俗所掩蔽而被彻底忽略。由此,他认为“存在本身表示站在自己的外面、超越自己”。一个完整的人是由其自身和与他自身相关的事物共同构成的。 (抽象的理论解说学生可能未必理解,再举例。)再比如一块磁铁的存在是由磁铁本身和与其生发出来的磁场共同构成的,如果没有磁场,磁铁就不成其为磁铁,反之,如果没有磁铁,也不会有磁场存在,这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磁铁如此,人亦如此。因此,一个完整的人有内与外两个指向。海德格尔“存有场”的概念在儒家学说中能够得到充分印证,比如“内圣外王”。在“内圣”方面,孔子主张,“为仁由己”,这是内指;在“外王”方

《〈论语〉选读》之《为政以德》

教学目标 一、了解孔子的德政主张。 二、落实本课的字词句。 三、掌握课文中的词类活用。 四、掌握本文的文言句式特点、相关成语。 教学重点 诵读原文,感受孔子思想;细析“季氏将伐颛臾”一节;整理活用现象、句式特点和相关成语。 教学难点 孔子德政观点和固定句式。 教学建议 诵读为主,归纳为辅。让学生充分诵读,试着背诵。在熟读的基础上与学生一起落实字词句,一起归纳课文中文言特点。 课前准备 一、认真阅读课文、注释、翻译,掌握字音字义。 二、查阅资料,了解孔子有关思想。 三、研讨课后练习。 教学方式 诵读式、整理式。 学习方式 诵读、归类。 教学手段 多媒体运用。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题导入 公元前551前,有一个叫颜徵(征)在的女子在尼山祝祷归家后,果然怀孕。待十月怀胎时,忽然梦见一位垂髫的仙女,手牵着一只满身龙麟的独角兽,背上坐着一小孩。仙女言:“此兽名叫麒麟,专为送子而来。” 等到出生时,天上传来奏乐声,同时有五个仙翁,从云彩中冉冉下降。其中一个说道:“天生圣人,天降音乐。” 结果这个孩子一出生,就发现他与众不同。怎么与众不同? 他降生后不但头顶如反盂(yú,盛汤浆或饭食的圆口器具。反盂,即头顶上中间低四面高),而且面部有“七露”,眼露筋、耳露轮、鼻露孔、嘴露齿,眼、耳、鼻又均双露,称为七露。看上去像个怪物,他的父亲叔梁纥和母亲颜徵在就把他扔在野地里了。后来,不知道从哪里飞来一只老鹰给他打扇子,遮蔽骄阳;又有一只老虎将他衔进了一个山洞,并给他喂乳汁。这就是所谓的“龙生虎养鹰打扇”的传说,这个传说至今还在曲阜一带流传。 这个人是谁?大名鼎鼎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是也。孔子,名丘,字仲尼。孔子是对他的尊称,孔老二是对他带点贬义的称呼。 二、逐章诵读

为政以德教案

为政以德 第一、二课时 “为政以德”讲的是孔子的政治主张,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德治”,与之相应的是社会上所流行的“法治”。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将首先疏理字词,概括各段要义;然后分析孔子“为政以德”的具体措施;最后将“德治”与“法治”相比较。 二、分析各章内容 (一)总起:“为政以德”的作用 2.1 为政以德 1.成语:众星拱北 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后因以比喻四方归向一处。 2.分析 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李零《丧家狗》:西方最早的乌托邦,是柏拉图的哲人王;我国最早的乌托邦,是孔子的道德王。它们都是幻想,人类最古老的人文幻想。 2.3 以德为政,以礼为政 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状语后置 2.无耻 课文为动宾词组,指没有羞耻心,与“有耻”相对。现代汉语中为形容词,与“高尚”等相对。古义较今义宽泛。耻是一种道德观念,是指违背道义礼法而产生的羞辱感,与光彩、体面、荣誉之类的概念相对。这一点古今是相同的。但在古代不能自学遵守道义礼法、为社会所公认的不光彩不体面的言行都可以称为无耻,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其中有品德方面的问题,也有价值观念方面的问题,如寡妇改嫁、战败逃跑,贪污腐败,甚至富贵子弟家道中落沦为劳动者都叫“无耻”,因为这样不体面,使父母宗族蒙羞。现代汉语中意思是道德水平低下,含义比古代窄。 3.格 《礼记·缁衣篇》:“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遁心。”这话可以看作孔子此言的最早注释,较为可信。此处“格心”和“遁心”相对成文,“遁”逃避的意思。逃避的反面应该是亲近、归服、向往,所以用“人心归服”来译它。 4.分析 在本章中,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 思考:免而无耻确实不好,问题是有耻且格后能免吗? 小结:2.1 2.3是全篇的总起部分,主要讲“为政以德”的作用 (二)在这些章节中孔子提出了“为政以德”的什么措施?(13.9 12.7 11.17 12.9) 13.9 富民、教民 1.庶:人多。 2.又何加焉 3.富:使动 4.分析:在本章里,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这是正确的。但这并不是说,对老百姓只富不教。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所以,在这里,一定要注意深入理解孔子的原意。 孔子主张“先富后教”,孟子、荀子也都继续发挥了这一主张。 “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孟子梁惠王上》

为政以德教案(用)

《为政以德》 教学目标: 一、了解孔子的德政主张。 二、落实本课的字词句。 三、掌握课文中的词类活用。 四、掌握本文的文言句式特点、相关成语。 教学重点: 诵读原文,感受孔子思想;细析“季氏将伐颛臾”一节;整理活用现象、句式特点和相关成语。 教学难点: 孔子德政观点和固定句式。 教学方法: 诵读为主,归纳为辅。让学生充分诵读,试着背诵。在熟读的基础上与学生一起落实字词句,一起归纳课文中文言特点。 课前准备: 一、认真阅读课文、注释、翻译,掌握字音字义。 二、查阅资料,了解孔子有关思想。 三、研讨课后练习。 学习建议:诵读、归类。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题导入 公元前551前,有一个叫颜徵(征)在的女子在尼山祝祷归家后,果然怀孕。待十月怀胎时,忽然梦见一位垂髫的仙女,手牵着一只满身龙麟的独角兽,背上坐着一小孩。仙女言:“此兽名叫麒麟,专为送子而来。” 等到出生时,天上传来奏乐声,同时有五个仙翁,从云彩中冉冉下降。其中一个说道:“天生圣人,天降音乐。” 结果这个孩子一出生,就发现他与众不同。怎么与众不同? 他降生后不但头顶如反盂(yú,盛汤浆或饭食的圆口器具。反盂,即头顶上中间低四面高),而且面部有“七露”,眼露筋、耳露轮、鼻露孔、嘴露齿,眼、耳、鼻又均双露,称为七露。看上去像个怪物,他的父亲叔梁纥和母亲颜徵在就把他扔在野地里了。后来,不知道从哪里飞来一只老鹰给他打扇子,遮蔽骄阳;又有一只老虎将他衔进了一个山洞,并给他喂乳汁。这就是所谓的“龙生虎养鹰打扇”的传说,这个传说至今还在曲阜一带流传。 这个人是谁?大名鼎鼎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是也。孔子,名丘,字仲尼。孔子是对他的尊称,孔老二是对他带点贬义的称呼。 二、逐章诵读 请同学范读、齐读、自读、小组读、男声读、女声读。读熟全文,读背其中脍炙人口的章节。

高中语文 《为政以德》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选修之《论语》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为政以德”的积极意义。 2、掌握重点文言字词,注意古今词义的区别。 3、背诵积累名言、成语 二、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德”的内涵,搞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古今异义。 三、课前准备 本节是选修课《论语选读》的第一课,在课前应布置学生去寻找有关孔子和《论语》的资料,在课内进行交流,让学生对孔子和《论语》有一个总体的、大概的认识,这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好《论语》选修课。 第一教时 设计意图: 开始学《论语》应对《论语》与孔子有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要培养学生学生自我检索资料的能力。教师在作充实与总结时,要根据学生的发言,灵活处理。要注意对学生发言中一些似懂非懂的问题作此解释,因为这个年代实在很遥远。为增加学生的兴趣,教师也可对孔子的出身、在鲁与季氏及阳虎的纠葛、周游列国的经历及《论语>>的成书及影响适当多讲一些。这些故事性强,很吊学生胃口,有利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挑选两位同学跟据所搜集资料介绍一下孔子与《论语》,教师可作以下的补充与总结:《论语》是以记载孔子言行为主,并且兼记孔子某些弟子言行的一部书。要从总体上了解《论语》,必须了解孔子其人;而了解孔子其人,又必须以《论语》为主要依据。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孔子三岁时,父亲死去,他跟母亲过着较艰苦的生活,曾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鲁国是一个礼乐之邦,完整地保存着西周的文化传统,孔子自幼就受到周文化的熏陶,成年以后又以好礼、知礼闻名于鲁国。孔子自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年过三十,就退出仕途,在家授徒设教。其学既非当时一般人之所谓学,其教亦非一般士人之所谓教,至是孔子乃成为一教育家,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特立创新的以教导为人大道为职业的教育家。年轻时曾做过小吏。从事教育,整理《诗》、《书》、礼、乐,学生越来越多。定公八年(公元前502年)季氏家臣阳虎作乱失败,叛鲁奔齐。次年孔子开始出仕,由中都宰而为司空,又升为大司寇。当权后,他“张公室,抑私门”,打击操纵国政的大夫的势力,一心想改变“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的局面,与当权者季氏发生了矛盾。季氏又接受了齐国的女乐,迷恋声色,三日不朝,孔子便毅然离开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到别的国家寻找实现政治理想的机会。但他的思想被认为不合时宜,虽受人尊敬,但不受重用。晚年应鲁人之召而归鲁,鲁国以国老待孔子,虽遇事多有征询,又不听用其言。孔子也不求仕,专心于古代文献的整理工作。 “仁”是孔子的思想体系的核心,孔子思想的诸多方面多与“仁”有关。仁的基本含义是仁爱。仁是一种普遍的爱,但并不是一视同仁的爱,而是有亲疏远近之别的有差等的爱。孔子的仁爱思想,既以宗法等级的人际关系为基本内容,又包含了原始人道主义的成分,这两方面的内容不是简单地拼凑在一起的,而是有着现实基础。在政治方面,孔子以恢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为追求目标,他怀念周公,欲从周礼,幻想“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在教育方面,孔子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完整的思想理论。他主张以德育为先,全面发展。主张“有教无类”,并亲自实行。在哲学方面,他提倡中庸之道,认为过犹不及。他的思想博大精深,来源复杂,有积极的成果,也有消极的东西。在当世他不愧为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对后世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论语》以记言为主,故称语。论是论纂的意思。《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

《为政以德》教案1

《为政以德》教案1 《为政以德》教案 一、教学目标 、认识“为政以德”的积极意义。 2、掌握重点文言字词,注意古今词义的区别。 3、背诵积累名言、成语 二、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德”的内涵,搞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古今异义。 三、前准备 本节是选修《论语选读》的第一,在前应布置学生去寻找有关孔子和《论语》的资料,在内进行交流,让学生对孔子和《论语》有一个总体的、大概的认识,这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好《论语》选修。 第一教时 设计意图: 开始学《论语》应对《论语》与孔子有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要培养学生学生自我检索资料的能力。教师在作充实与总结时,要根据学生的发言,灵活处理。要注意对学生发言中一些似懂非懂的问题作此解释,因为这个年代实在很遥远。为增加学生的兴趣,教师也可对孔子的出身、在鲁与季氏及

阳虎的纠葛、周游列国的经历及《论语>>的成书及影响适当多讲一些。这些故事性强,很吊学生胃口,有利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挑选两位同学跟据所搜集资料介绍一下孔子与《论语》,教师可作以下的补充与总结: 《论语》是以记载孔子言行为主,并且兼记孔子某些弟子言行的一部书。要从总体上了解《论语》,必须了解孔子其人;而了解孔子其人,又必须以《论语》为主要依据。 孔子(公元前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孔子三岁时,父亲死去,他跟母亲过着较艰苦的生活,曾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鲁国是一个礼乐之邦,完整地保存着西周的文化传统,孔子自幼就受到周文化的熏陶,成年以后又以好礼、知礼闻名于鲁国。孔子自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年过三十,就退出仕途,在家授徒设教。其学既非当时一般人之所谓学,其教亦非一般士人之所谓教,至是孔子乃成为一教育家,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特立创新的以教导为人大道为职业的教育家。年轻时曾做过小吏。从事教育,整理《诗》、《书》、礼、乐,学生越来越多。定公八年(公元前02年)季氏家臣阳虎作乱失败,叛鲁奔齐。次年孔子开始出仕,由中都宰而为司空,又升为大司寇。当权后,他“张公室,抑私门”,打击操纵国政的大夫的势力,一心想改变“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常怀为民之心 常修为政之德

常怀为民之心常修为政之德 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有格。”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些古语精辟地阐释了中国古代优秀的职业道德,立身之本,以德为先。我国自古十分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这些几千年的政治哲学带给广大公务员和党员干部时刻的警醒。 作为新进公务员,对公务员队伍的职责应有所了解和认知,并应培养良好的公务员职业道德和操守,这样才能更好地投身公务员队伍,履行肩负的责任,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目前我国公务员队伍虽然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公务员缺乏公仆意识。为了管理国家社会事务,公务员被人民赋予国家权力。有些公务员权力被授予之后,利用本该为人民谋福利的权力来来追求个人利益的工具,将职业公共权力视为个体力量,并且凭借这种力量凌驾于他人之,处处显示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脱离群众,不负责任。服务意识的淡化,公务员缺乏公仆意识是公务员职业道德问题中最具根本性、关键性的问题。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时刻提醒我们要谨记常怀为民之心。作为一名国家公务员,为官之道,在于恤民,一个领导干部只有深入群众体恤民情,才能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感情上贴近群众,生活上关心群众,工作上服务群众,“百姓心中有杆秤”,我们在群众心中的重量取决于时时想着百姓,事事惠及百姓。公务员作为国家公共事务管理的一个特殊群体,其能否在各自岗位上以身作则,以人为本,将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

因此新时期新形势下开展公务员职业道德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做官要有官德,而且要常修为政之德,这是胡锦涛同志鲜明提出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具有长期性、基础性的问题。常修为政之德,就是要求公务员能够常常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弃谋私之念,去非分之想,培养良好的政治品格、从政道德、廉洁意识,在思想道德上牢固树立勤政为民的观念及拒腐防变的防线。“德,国家之基也。”常修为政之德,是贯彻以德治国方略的重要内容。我们党提出建设文明富裕的小康社会,必须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之路。要把工作的着力点真正放到研究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上,放到研究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紧迫问题上,放到研究解决党的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上,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我们新进公务员通过对公务员职业道德的培训,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常怀一颗为民服务的心,要奋勇争先做一名深受人民喜爱,接受人民监督的优秀公务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