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县域保险的创新与发展(何欢)

浅谈县域保险的创新与发展(何欢)

浅谈县域保险的创新与发展(何欢)
浅谈县域保险的创新与发展(何欢)

浅谈县域保险的创新与发展

●何欢

【摘要】纵观我国国情,县域保险具有一定的市场潜力,是保险业做大做强的重要环节。然而,当前县域保险发展后劲不足,使之停滞不前。究其因有三:供需失调;创新失色;人才失缺。因此,要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观念,抓住机遇;因势利导,拓展市场;因地制宜,自主创新;因人而异,培养人才;;建立和完善县域保险市场开发体系,推动“三农”发展,才能有效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关健词】县域保险创新发展又好又快

自2005年以来,县域保险开始成为中国保险业最热门的“关键词”之一,县域保险被称为继城市之后最大的保险业“金矿”,是中国保险行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增长点,因而受到关注与青睐,但其发展的成效不容乐观,存在“雷声大雨点小”的问题,表现在观念转变不到位;宣传教育不到位;产品开发不到位;服务手段不到位。究其因有四:观念失缺;供需失调;创新失色;人才失衡。因此,制约着县域保险的发展。我们如何转变观念,抓住机遇;因势利导,拓展市场;因地制宜,自主创新;因人而异,培养人才;建立和完善县域保险市场开发体系,才能有效增强县域保险发展后劲,这是我们当前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

一、县域保险的现状与特征

从经济学来说,县域保险是县域经济的组成部分。县域保险是以城市为中心,城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城乡兼容,为各具特色县域经济的形成及发展提供保险保障服务的多种性质(即商业保险、政策性的专业保险和互助制保险合作社)保险的总和。这几年我国县域保险有一定的发展,但与经济发展还不相适应,制约着新农村的建设和县域保险的发展。

(一)县域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就福建情况来看,福建省县域人口接近全省的80%,县域实现的GDP 占全省的65%以上;2008年县域保险承保人数占全省承保人数的57.19%,实现保费占全省62.46%。但县域保险,不论从发展规模,还是发展品质;不论从经营管理,还是产品市场开发都与整个大局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二)保险意识不强,保险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力度不强。以福建省永泰县为例,根据有关部门调查,保险在农村的普及率:1996年为10.7%、1999年为28.8%、2002年为36.8%、2003年为48.2%、2008年约为56.3%。由此可见,普及率在逐年上升,但保险知识普及的问题还存在不少的“空挡”,需要加强普及工作。

(三)农民消费观念不够理性。保险消费者有示范效应,从众心理,看到别人买自己才买,无主见;一旦保险出现所谓的“不诚信”也影响购买保险,对保险公司有偏见;农民迷信较为严重,宁可烧香拜佛也不肯信保险的“真菩萨”。

(四)农民收入偏底。以福建省福州市为例,1997年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为2090元,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160元,两者的收入差距为3070元;2008年农民的人均收入为5936元,城镇居民收入为12422元,差距扩大到1:4.77,影响农民购买保险的能力。

综上所述,县地域经济发展得如何对开发县域保险有着直接的关系和影响。我们应正视这些问题,采取有力的措施加以解决,为县域保险的发展开辟“绿洲”。

二、因势利导开拓县域保险市场

县域保险市场的发展,需要精心耕耘和培育。“守株待兔”,天上是掉不下馅饼的。我国幅员辽阔,有着得天独厚的农村广阔保险市场,农民8.5亿,保源充沛。但是农村保险的普及率、投保率、教育率,与城市比较相对低下,与发达国家相比更为悬殊。这说明我们加强开发县域保险有着巨大的活力和后劲,因此,我们应在这块领域上花功夫、下气力。

(一)借机大力开展普及保险教育提高农民保险意识。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三农”保险工作,

2006年6月《国十条》颁布实施,给“三农”保险带来和煦的春风,地方政府农业保险带来诸多的倾斜政策,为农村种植业、养殖业、农村住房以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保险,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因此我们要乘此东风,把县域保险工作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紧密结合起来,把县域保险纳入国民教育的体系之中,因势利导,借机大力开展普及保险教育,增强农民的风险意识和保险意识,为开拓县域保险打好坚实的思想基础。(1)各级要形成合力,大力开展保险进农村宣传工作。按照中国保监会关于保险要“三进”的要求,做到有人管、有人抓,制定完整的宣传方案和计划,有组织、有措施、有步骤地进行具体实施,形成一个有机的宣传网络,确保宣传到位,深入人心。(2)宣传形式要生动活泼。要根据农民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县域有线广播网广覆盖宣传;利用乡镇圩日、群众集会等喜闻乐见的形式集中宣传;利用农忙季节下乡支援时分散宣传。(3)宣传内容通俗易懂,要根据农民文化差别和不同层次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以《国十条》为蓝本,编写具有农村文化特的宣传材料,利用富有地方特色的文艺节目宣传保险,使农民容易接受。还可通过具体的案例讲解,启发农民的风险意识,增强保险意识。(4)抓好乡镇学校保险教育要重视保险宣传教育从“娃娃”抓起,在农村的中小学生的教育课程中要适当安排保险相关内容的课程,使中小学生从小就养成保险的意识。

(二)借势妥善处理供需矛盾开拓县域保险有效市场。长期以来,受保险公司经营理念和县域居民保险观念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造成县域保险的现实供给和有效需求不足。我们要冷静分析主客观因素,找出解决办法,才能有效促进县域保险跨越式发展。(1)细分保险市场。由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在开展县域保险业务之前,对目标市场要进行研究分析,找出不同层次群体的保险需求,从而提供差异性保险产品。(2)尝试建立乡镇保险营销网络。乡镇保险营销机构可以从当地有号召力的人选中招募营销员,多形式地打造一支“乡土化”的营销服务队伍,提高营销队伍的综合素质,适应县域保险市场的开发。(3)直接和间接相结合的展业方式。针对县域保险的潜在客户大多分布在乡镇和农村的特点,可采取农闲乡镇展业,农忙下乡支援,借势召开客户联谊会等能降低营业成本的营销模式,从而获取乡村投保人边际带动效应。

(三)借力不断提高服务水准塑造企业良好形象。在县域地区,服务好一个客户,等于开拓了一片市场。尝试建立一套符合县域市场特点、行之有效的客户服务制度,促使县域保险市场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县域业务的特点是单件保费较低,配备上良好到位的服务,架起联系保险公司与客户之间的桥梁,具体应做好以下几点:(1)加强诚信建设,打消农民的各种顾虑,让农民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购买保险。(2)制定售后服务承诺规定。由于农村常受到自然灾害的袭扰,他们视种植成果为生命,一旦出险,农民最为关注理赔的问题,因此我们要开展理赔无忧活动,开辟赔款绿色通道,使农民保险买得放心,理赔时也放心。(2)提高工作管理效率。无论是平时还是在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和事故突发时,都能坚守岗位,严正待命,做到及时到位、及时查勘、及时理赔,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3)强化信息技术的运用。县域保险网点分散,风险控制点多,需要有效地提供高质量的后援支持,因此要注重依靠现代科技手段,特别是加大信息技术的投入,提高后援含金量,增强服务功能。

三、因地制宜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创新是县域保险发展的活力之所在。在保险史上,以往曾开展过“保险县”的工作,为此也积累了不少可行的经验,有助于今后开发县域保险的方略发挥其借鉴作用。更主要的是立足现今的实际情况,发挥优势进行自主创新,以此激活本地县域保险的市场,关键在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创新:(一)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县域保险的根本保证。为何县域保险停滞不前、后劲不足?因为保险公司存在着产权制度改革不到位,内控制度乏力,用工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影响县域保险的活力。因此,我们要建立刚性的制度,才能使县域经济在有力的制度下来拓展,特别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县域的特点进行自主创新,重点要在规范法人的治理结构;加强内控管理制度的建设;健全公司的用人制度等方面进行创新。特别在县域保险中,县级公司的首要任务是要完善用工制度,建立一支适应县域保险展业特点的营销队伍,根据业务和利润规模,合理确定编外员工和内、外勤人员比例,充分发挥“乡土能人”作用,实行正式员工与临时员工公平考核,要把那些为公司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营销员吸收为正式员工,既改善员工队伍结构,也刺激了员工展业的积极性。这一用工制度的创新对县域经济尤为重要。

(二)产品创新。产品创新是县域保险的生存“食粮”。早在1974年美国学者厄特巴克就得出一项

结论:60%-80%的创新是需求拉动的。要创新保险产品的开发观念,改变产品开发中片面地追求保险公司的经济利益,从以“我”为中心的产品观念向农村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市场营销转变;要创新产品的开发体制,建立总、分公司相结合的新险种开发体制,并向农民社会征集保险产品的意见;要根据县域地区的现实需求,不断更新推出适合市场的产品,有针对性地开发适合不同人群的保险产品。如:旅游产品,在原有旅游责任险、旅游景区财产险的基础上,可设计游客简易人身险和游客随身携带物品险等;对于低收入人群,可设计低保费、低保额的保险产品;针对县域居民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要力求以通俗易懂、投保简单的卡折式产品为重点,体现保险的便利性和通俗化;对县域财产保险市场,可尝试以户为单位,开发“变脸险种”,将家财险、意外险、健康险等有机结合于一个保单,设计出“一家一单”的综合型保险产品。由此细分,开发低端市场,突出保险的保障性;开发中端市场,可设计有一定投资价值的保险产品;开发高端市场,重在兼顾保险的投资性。

(三)营销创新。保险企业应建立完整的营销体系,并努力探索应用新技术营销的途径。在传统营销基础上,我们要积极应用新的保险营销方式,如:银行保险、电话营销、直接反应营销和网上保险等方式。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营销的新体系:

1、通过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沟通联动,共同营造县域保险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加强与农业、救灾、扶贫、财政、卫生、工商等部门合作,积极整合支农资金,发挥保险的“放大效应”,与卫生部门共同调查研究,积极探索商业保险参与农村合作医疗运作的新路子;争取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与税务部门的配合,办理县域保险机构办理有关工商登记、年检注册等手续,适度减轻农村保险代办员的税赋负担;积极协助公安、司法等部门坚决打击保险诈骗和侵占、挪用保险资金等犯罪活动,维护投保人、被保险人和保险企业的合法权益;

2、探索跨区域展业,拓宽“境外”保源,以促进山区县域经济发展。在巩固县内业务的同时,大胆走出“境外”,向其地区要保费。公司所在县素有“建筑之乡”和“上海有条梧桐街”以及“长庆人走进厦门开超市”之称,发展本县乡亲在外建筑项目工程保险是我们开拓市场的新目标。同时,公司在积极探索挖潜本县在外务工经商6万多人口的家财险、人身意外险等业务,实现“境外”保险业务拓展,以填补县域内的资源不足。在这方面,还需上级公司放宽政策,允许乡亲在外使用的车辆可以选择回家乡投保,以“亲情回归”,促进山区县域经济发展。

3、提高营销服务水准。保险企业属于服务型行业,服务水准应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升。目前,我国有些保险企业服务若停留在客户服务热线、“异地出险就地理赔、小额快速理赔通道”等,这些服务仍是较低层次的服务,应深化保险服务创新的理念,特别在农村营销服务上,要围绕“保险咨询→风险评估→保险方案设计→承保→承保后风险防范→出现后的查勘定损→理赔”这一服务链,每一个环节都应创新,才能适应农民的需求。

四、因人而异培养县域保险人才

人才是保险公司最核心的资源,是决定保险营销成功与否的因素,也是开拓县域保险的关键。毛泽东同志说过:“政策和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有了人才,就能决胜于千里之外。对县域市场营销来说同样如此。

(一)从农村“乡土能人”、村干部中培养人才。由于县域地区人口整体素质不高,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农业劳动力中,文盲率9.56%,小学文化人数占比34.49%,初中文化人数占比44.99%,高中及中专文化人数占比10.61%,大专以上仅占0.37%,远低于城市地区教育水平,再加上县域地区高素质人口外流现象严重,能真正把保险当事业来做的人更是少之又少。鉴此,要大力发展县域保险,农村“乡土能人”、村干部是首选。他们关系广、沟通顺,能量大、影响深,应从中挑选那些道德品质优、人缘关系好的人,加入到保险营销队伍中,予以锻炼培养,为县域保险的发展不断地输送新的血液。

(二)从农家子女大、中、专毕业的学生中培养人才。从农家子女大、中、专毕业的学生中培养保险人才,是一项投资省、成效高的办法。首先要帮助这些学生了解中国保险业的发展趋势,了解县域保险的现状与发展远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发展观和宏大理想,规划好职业生涯蓝图。其次,要从细节入手,要有高素质的主管带领,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让热情高、干劲足的新生代有用武之地,尽快培养出适合农村营销特点的保险骨干。

(三)从县域外引进热衷于新农村建设的人才。在充分发挥县域保险人才外,还应想方设法引进热衷

于新农村建设的保险人才,为开拓县域保险市场当好“领头羊”。因为,在城里工作的人员、大、中、专毕业生他们素质相对比较高,见多识广,对吸收新事物比较敏感,有利于开拓县域保险市场,缩小与城市保险的差距。因此,地方政府和保险公司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吸引人才到农村建功立业。目前,是否可试行几个办法:1、政府贷款资助县域学生上大学,与其挂钩,定好合同,毕业后返回农村;2、保险公司建立县域保险人才基金,专供农村子弟上保险专业的有关院校,毕业后回乡为县域保险发展服务;3、每年大学毕业时,派专人前往举行招聘会,物色适应农村工作的保险人才。通过这些方法,逐步地壮大县域经济高素质人才队伍,提升县域保险的发展后劲。

(四)建立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保险公司建立农村保险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工程。从宏观上说,这是保险业从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发展,再向高级阶段发展的一个战略步骤;从微观上说,是保险业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因次,加快培养农村保险人才迫在眉睫,保险公司要按照《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和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所强调的:“只有县域保险发展起来了,保险的功能和作用才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保险的覆盖面和服务领域才能不断地拓宽,才能真正做大做强中国的保险业,走出一条中国特色保险业的发展道路。”所以,各级地方政府和保险公司要紧密配合,制定县域保险人才的培育方略,创造良好的环境,出台相关政策,让县域保险的人才留得住、干得久、作用大。长此以往,形成人才的良性循环,使人才培养步入常规化轨道,为拓展县域保险不断开拓新局面。

(人保财险福建省分公司营业部何欢)

如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如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青阳县丁桥镇金鑫 2011年 6月 根据县委党校 2011年干部任职培训班教学计划安排,通过前段时间赴苏州考察学习所获得经验, 本人认真撰写了此调研报告, 内容主要围绕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现将调研报告汇报如下: 县域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具有重要地位,自古就有“郡县治,天下安” 。经过改革开放 30年的持续快速发展, 我国已进入转变发展方式、寻求 科学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那么,从县域这一层面来看,什么样的发展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 什么是有悖科学的发展, 确实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课题。 根据县域经济的特点和实际, 我认为, 迄今县域发展过程中背离科学道路的问题,可以概括为如下八个方面。 表现一:“工业至上论” 在产业选择上,不顾自身条件, 违背所在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 普遍把发展工业作为“立县” 、“兴县” 、“强县”的战略。与城市经济特点不同,我国县一级经济与“三农”密切联系,主要承担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以及生态涵养功能。如果我国 2000多个县都来集中搞工业建设, 那么谁来解决 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目前,县域发展面临的最大难题是, 若不发展工业, 如何保证农民的增收和地方财政 收入?对于农民增收, 国家已出台一系列惠农政策, 但持续增收仍难有保证。由于免除农业税, 工业薄弱的县级财政普遍困难,而上级财政转移支付难以弥补公共支出需求的巨大缺口。解决这一难题的总体思路应当是, 在保持县域承担的主体功能的条件下,不断增大上级财政对县域的转移支付规模(“省县直管”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同时,鼓励县域因地制宜,适当发展本地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加工业及城市配套服务型产业。表现二:“重大轻小、重外轻内”从发展主体上,重视大企业、大项目以及引进外来投资商,而对中小企业、有特色的项目以及县域内本土成长的企业,缺乏应有

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思考

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思考 一、县域经济的概念及特点 (一)什么是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也就是说,首先,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它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城乡兼容。其次,县域经济有一个较完整的市场调控主体,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并有一定的能动性,且具有地域特色,这种地域特色与其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第三,县域经济以市场为导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获取竞争优势,具有开放性。第四,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其活动涉及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一、二、三产业各部门,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发展重点产业。 (二)我国县域经济的特点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与发展中,中国县域经济形成了农村性、地域性、层次性、综合性和差异性等基本特点。 1、农村性。在中国,习惯上总是把“县”与农村和农业联系在一起,离开了农村和农业也就不称其为“县”。所以,农村性是我国县域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 2、地域性。县域经济的地域性,是指县域经济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范围,在地理上具有一定的位置和相互间可分割的行政界限。县域经济的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各个环节的经济活动,主要是在这一特定区域内进行的,县域的经济管理权限也局限在这一范围内。 3、层次性。是指一个县范围的全体经济的总和,它既有产业的总和,也有各种经济所有制的总和;既有老百姓经济,即就业与收人;也有政府经济,即财政收入和财政收支平衡。从这个意义上看,县域经济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4、综合性。县域经济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经济运行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国民经济的一个缩影,具有与国民经济相对应的各个产业、领域和部门。县域经济集三次产业、集生产和非生产性活动、集经营与管理为一体,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5、差异性。县域经济的差异性以及相关联的县域社会差异性,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据统计比较,人均GDP最高的100个县是最低县的15.1倍。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经济实力雄厚,其数量占全国县(市)总数的不足二十分之一,人口占全国县域总人口的不足十分之一,

县域经济发展论文县域经济体系论文

县域经济发展论文县域经济体系论文 县域经济评价理论体系的研究 摘要:为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状况的客观测评,促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了县域经济评价的理论体系。界定了县域经济的内涵,分析了县域经济评价的特点。应用系统理论与方法提出了县域经济评价的理论体系框架。具体研究了县域经济评价的目标与定位、评价原则、评价理论依据与方法、评价的操作环节。给出了一套系统化的县域经济评价理论体系,为县域经济评价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县域经济理论体系评价方法指标 作为我国行政区域划分的基本单元,县的设置历史悠久,承载着连接城乡的重要作用。而县域经济也相应地成为介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是宏观与微观经济的纽带、城乡经济的结合部。发展县域经济是我国近年来制定的重要宏观战略之一,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如何科学地落实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是摆在国家乃至地方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而对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科学度量又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关于县域经济评价的研究引起人们的重视,如文献[1]对县级区域经济研究内涵进行了述评;文献[2]研究了县域经济持续发展竞争力评价模型;文献[3]较系统地研究了不同驱动原理下的赋权方法,为县域经济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建立了扎实的基础;文献[4]依据相关经济原理筛选县域经济评价的相关指标,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赋权方法对县域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动态评价。上述研究丰

富了县域经济评价理论,但关于县域经济评价理论的系统化体系的研究还较缺乏。 1 县域经济的内涵界定 目前关于县域经济的定义较多,从社会再生产角度来看,县域经济是指县的空间地域内的经济活动,包括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再生产过程,是县域X围内国民经济各部门、再生产各环节和各种运行机制构成的综合体[5];从产业发展角度来看,县域经济是县域内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的总称,它既包括农、林、牧、渔等第一产业的生产部门,也包括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商业等第二、三产业的生产部门,还包括财政、金融、邮电通信、信息等第三产业的服务部门和新兴产业,以及以上各部门之间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6];从行政层次角度来 看,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所规定的X围为管理对象,由县级政权所领导的,在服从国家宏观管理的前提下,以发展本地经济为宗旨的经济[7];从系统角度来看,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大系统中的子系统,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位[5]。 综上所述,县域经济的空间界定是以县级区域划分的国土为界,以县城为中心,以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县域经济的调控主体界定为县级政府;县域经济的产业界定虽以第一产业为主,也包括第二、三产业;县域经济的层次界定为处于国家、省、市、自治区等更高一层的经济区域中,而下面又有乡镇、村、户多层次的经济体系,具体由县级经济、乡(镇)级经济和村级经济所构成。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建立疫病诊断机构为县域经济服务 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于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陕西省咸阳市是中国第一帝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资源。改革开放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坚持把发展畜牧业作为农村经济主导产业来抓,把畜牧业作为该市农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的突破口,着力实施“畜牧富民”工程,狠抓畜禽良种繁育、养殖小区建设、龙头企业培育、农民科技培训和动物疫病防治等工作,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提高畜牧业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通过这几年的发展,咸阳市畜牧业综合实力位居全省前列,奶业综合生产能力居全国第六位,已由传统的农业大市一跃成为畜牧强市,成为农民致富一个新的支撑点。可以说,畜牧业已成为咸阳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近几年,重大动物疫病却给咸阳地区畜牧业造成了巨大危害,尤其近几年发生的禽流感、猪链球菌病和猪蓝耳病,不仅使畜牧业遭受重大冲击,造成养殖者重大的经济损失,直接严重威胁到咸阳地区畜牧业当前和未来的健康发展,而且危及到公共卫生安全,危及人类健康。因此,控制咸阳地区重大疫病刻不容缓,而且必须从战略高度加以反思和解决。近些年动物疫病流行形势复杂,主要表现在单一病原感染少见,大多为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几种传染病在同一养殖场同时发生和流行,使临床表现复杂化。所有这些,都给动物疫病的快速确诊带来了困难,即使临床经验十分丰富的医生,也常常无法做出明确诊断;而需要通过病原体形态学检查、病原体的分离培养、代谢产物和毒素的检测、血清学检查,甚至是免疫荧光、免疫酶染色技术等,才可做出确切诊断。另外,咸阳周边地区大多数养殖场、养殖户没有相应的

创业型经济与县域经济发展试卷,干部学习考试答案

考试标题《创业型经济与县域经济发展》试卷本试卷共有判断题 10 道,单选题 10 道,多选题 10 道,总分 100 分,60 分及格。 所属课程《创业型经济与县域经济发展》 倒计时 一、判断题(10 道) 1. 一个县要形成综合经济开发体需要面面俱到。() 正确 错误 2. 创业最缺的是钱。() 正确 错误 3. 产业集群具有强大的吸附力和辐射力。() 正确 错误 4. 现代经济是一个巨型的生态系统,一旦现有产业结构不能适应地区发展,便会迅速对该地区的发展造成损害。() 正确 错误 5. 企业在成长后就不需政府扶持了。() 正确 错误 6. 我们应该放低产业进入标准,不要仅仅抓住高新技术产业不放,要有各种产业共同发展的眼光。() 正确 错误 7. 态度决定性格,性格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 正确 错误 8. 产业集群的议价能力不强。()

正确 错误 9. 我国大城市群已经形成。() 正确 错误 10. 成功的企业家应具有良好的技能,如沟通能力、领导能力、人际关系能力、表达能力、团队能力。() 正确 错误 二、单选题(10 道) 1. 企业家的基本素质要求不包括() A. 利润 B. 雄心 C. 热诚 D. 专注 2. 在经济发展的增长及培育问题中,农业的支撑点是() A. 村 B. 县 C. 市 D. 省 3. ()形成创业型经济发展的制度约束。 A. 科技落后 B. 体制性障碍 C. 市场过小 D. 需求不足 4. 我国从现有技术条件来看,最科学的独立人口单元为()人。

A. 40万 B. 50万 C. 100万 D. 1000万 5. 新农村的建设的前提是() A. 市场化 B. 高科技化 C. 城市化 D. 高素质化 6. 建立培育园的目的是() A. 培育高素质人才 B. 培育新品种植物 C. 发展高科技 D. 进行科学研究 7. ()是支撑我国经济的重要因素,它的增长速度下降直接导致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下降。 A. 农业 B. 服务业 C. 纺织业 D. 工业 8. 从培育良性城乡互动的体制机制看,应() A. 从单纯的产业园区向适宜创业居住的国际化社区转型 B. 从被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向主动参与转型 C. 从移植型向内生型经济区转型

《创业型经济与县域经济发展》参考答案

一、判断题 1. 公正是指绝对的公正。()错误 2. 我们应该放低产业进入标准,不要仅仅抓住高新技术产业不放,要有各种产业共同发展的眼光。()正确 3. 我国大城市群已经形成。()错误 4. 产业集群具有强大的吸附力和辐射力。()正确 5. 企业在成长后就不需政府扶持了。()错误 6. 一个县要形成综合经济开发体需要面面俱到。()错误 7. 经济具有兴奋点,我们要善于发现经济发展的关键点。()正确 8. 我国在创业体制方面实行并联的方式,美国则实行串联。()错误 9. 创业最缺的是钱。()错误 10. 产业集群的议价能力不强。()错误 ■. 大学生就业、农民工遣返、新增劳动力、城市化、产业结构调整、退伍军人再就业、军人转业等众多就业问题相互叠加,时刻威胁着社会的稳定。()正确 ■. 产业集群多种产品具有竞争力。()错误 ■. 态度决定性格,性格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正确 ■. 成功的企业家应具有良好的技能,如沟通能力、领导能力、人际关系能力、表达能力、团队能力。()正确■. 我国现有的创业型经济发展环境过优导致创业型经济的生存约束。()错误 ■. 企业发展的三个层次是指次层次、中层次、高层次。()错误 ■. 成功者应具有自信、热忱、积极的工作态度。()正确 ■.人口的转移是生产力布局的一个根源,人口的密集区问题要看到生产的成本,做到统一化。()正确 二、单选题 1. 新农村的建设的前提是() C. 城市化 2. 过去我们的社会运行模式是() B. 静态的、控制形的 3. 企业发展的高层次关键在于() B. 经营品牌 4. 企业家的基本素质要求不包括() D. 专注 5. 人口的密集区问题要看到生产的成本,做到() A. 统一化 6. 在经济发展的增长及培育问题中,工业以()为依托。 D. 科技 7. 我国政府要不断地转变政府角色,大力发展() C. 创业型经济 8. ()的改变会导致整个产业的改变。 D. 商业模式 9. “日韩困境”的关键在于() D. 在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运行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创新源、创新动力和创新的机制没有与之相适应 10. 安居园的功能不包括() A. 吸引高素质人才 ■. 我国未来的矛盾之一是()D. 滞后的城市化托起的人群,没有融入城市形成的社会中去 ■. 企业发展的低层次关键在于() D. 经营规模 ■. 企业发展的中层次关键在于() A. 经营质量 ■. 从培育良性城乡互动的体制机制看,应() D. 从“孤岛”式的画地为牢体制向联合治理体制转型 ■. 按照科技工业园的定位,我们应在先进制造、科技创新、()上发力,淘汰转移低端的加工业。现代服务业■. 在经济发展的增长及培育问题中,农业的支撑点是() B. 县 ■. ()形成创业型经济发展的制度约束。 B. 体制性障碍 ■. 创业型经济的发展环境不善形成() D. 创业型经济的生存约束 ■. “三园互动”中的“三园”不包括下列的() C. 乐居园 ■. 我国从现有技术条件来看,最科学的独立人口单元为()人。 A. 40万 ■. 创业最缺是() C. 符合时代发展的创业观和发展观 ■. ()是吸收劳动力就业保障社会创新、创智、创造、创业的基础组织单元。A. 微型和中小企业 ■. 在经济发展的增长及培育问题中,工业以()为依托。 C. 大城市群 ■. 我国使用土地的重点是() D. 农村扩张所用土地

浅谈县域保险的创新与发展(何欢)

浅谈县域保险的创新与发展 ●何欢 【摘要】纵观我国国情,县域保险具有一定的市场潜力,是保险业做大做强的重要环节。然而,当前县域保险发展后劲不足,使之停滞不前。究其因有三:供需失调;创新失色;人才失缺。因此,要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观念,抓住机遇;因势利导,拓展市场;因地制宜,自主创新;因人而异,培养人才;;建立和完善县域保险市场开发体系,推动“三农”发展,才能有效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关健词】县域保险创新发展又好又快 自2005年以来,县域保险开始成为中国保险业最热门的“关键词”之一,县域保险被称为继城市之后最大的保险业“金矿”,是中国保险行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增长点,因而受到关注与青睐,但其发展的成效不容乐观,存在“雷声大雨点小”的问题,表现在观念转变不到位;宣传教育不到位;产品开发不到位;服务手段不到位。究其因有四:观念失缺;供需失调;创新失色;人才失衡。因此,制约着县域保险的发展。我们如何转变观念,抓住机遇;因势利导,拓展市场;因地制宜,自主创新;因人而异,培养人才;建立和完善县域保险市场开发体系,才能有效增强县域保险发展后劲,这是我们当前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 一、县域保险的现状与特征 从经济学来说,县域保险是县域经济的组成部分。县域保险是以城市为中心,城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城乡兼容,为各具特色县域经济的形成及发展提供保险保障服务的多种性质(即商业保险、政策性的专业保险和互助制保险合作社)保险的总和。这几年我国县域保险有一定的发展,但与经济发展还不相适应,制约着新农村的建设和县域保险的发展。 (一)县域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就福建情况来看,福建省县域人口接近全省的80%,县域实现的GDP 占全省的65%以上;2008年县域保险承保人数占全省承保人数的57.19%,实现保费占全省62.46%。但县域保险,不论从发展规模,还是发展品质;不论从经营管理,还是产品市场开发都与整个大局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二)保险意识不强,保险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力度不强。以福建省永泰县为例,根据有关部门调查,保险在农村的普及率:1996年为10.7%、1999年为28.8%、2002年为36.8%、2003年为48.2%、2008年约为56.3%。由此可见,普及率在逐年上升,但保险知识普及的问题还存在不少的“空挡”,需要加强普及工作。 (三)农民消费观念不够理性。保险消费者有示范效应,从众心理,看到别人买自己才买,无主见;一旦保险出现所谓的“不诚信”也影响购买保险,对保险公司有偏见;农民迷信较为严重,宁可烧香拜佛也不肯信保险的“真菩萨”。 (四)农民收入偏底。以福建省福州市为例,1997年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为2090元,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160元,两者的收入差距为3070元;2008年农民的人均收入为5936元,城镇居民收入为12422元,差距扩大到1:4.77,影响农民购买保险的能力。 综上所述,县地域经济发展得如何对开发县域保险有着直接的关系和影响。我们应正视这些问题,采取有力的措施加以解决,为县域保险的发展开辟“绿洲”。 二、因势利导开拓县域保险市场 县域保险市场的发展,需要精心耕耘和培育。“守株待兔”,天上是掉不下馅饼的。我国幅员辽阔,有着得天独厚的农村广阔保险市场,农民8.5亿,保源充沛。但是农村保险的普及率、投保率、教育率,与城市比较相对低下,与发达国家相比更为悬殊。这说明我们加强开发县域保险有着巨大的活力和后劲,因此,我们应在这块领域上花功夫、下气力。 (一)借机大力开展普及保险教育提高农民保险意识。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三农”保险工作,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深度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2016-2020年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深度分析 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内容简述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市场为导向,以县级政权为重要推动,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县域经济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总体相对较低,但其发展态势良好,具有后发优势。近年来,县域经济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推动力量,并在承接产业转移、优化经济结构、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以及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支持、引导县域经济的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将支持区域经济发展列为重点内容,其中,与“十一五”规划和“十二五”规划有所不同的是,在区域经济建设方面,不应再仅仅强调主体功能区的作用,也不要再继续将重点放在几个大的区域协调方面,而是要具有新的全局观念,可将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支持全国的县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上面。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深度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共十七章。首先介绍了县域经济的概念、特征等,接着分析了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环境,然后重点分析了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现状,并对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及百强县的发展做了详细的透析。随后,报告具体分析了我国重点省、区、市、县的县域经济发展情况及有益经验。最后分析了县域经济的未来前景与发展趋势。 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来自于国家统计局、商务部、财政部、地方统计局、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中投顾问市场调查中心以及国内外重点刊物等渠道,数据权威、详实、丰富,同时通过专业的分析预测模型,对行业核心发展指标进行科学地预测。您或贵单位若想对县域经济发展有个系统深入的了解、或者想投资地方经济发展,本报告将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工具。

对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对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县域经济的发展既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又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任务。发展壮大特色县域经济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人的观念对经济发展起着导向和制约作用。先进科学的观念能带动经济的发展,落后陈旧的观念阻碍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思想越解放,经济越发展。为此,需在六个方面取得突破:⑴要破除“等、靠、要”的旧观念,发挥主观能动性,善于敏锐地发现经济发展的机遇,靠拼抢精神主动抓住发展机遇;⑵要破除囿于陈规、不敢越雷池半步的旧观念,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敢为天下先;⑶要破除计划经济体制下靠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的旧观念,树立运用市场经济运作和管理经济的新观念;⑷要破除以权代法、以言代法的旧观念,树立依法行政,遵守国际通行的市场竞争规则,信守承诺的新观念;⑸要破除狭隘的地方观念,树立大开放的的市场观念;⑹要树立人力资源越丰厚、素质越高,越有利于吸引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投资的观念,增强对高层次人才的强烈渴望,以更优惠的政策、宽松的用人环境和灵活的用人机制,广泛地吸引各种人才。创造唯才是举和人才充分施展才华的“大舞台”,才能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环境。

(二)突出地方特色,培育和发展县域主导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县域经济更是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从县域内部看,任何一个地方都同时具备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从县域外部看,区域之间的竞争与协作也是同时存在的。特色不浓、结构趋同,竞争的压力将更大,发展的阻力也更多。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在于找准特色。必须依据自身区位、自然和资源禀赋条件,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确定主导产业,实行重点开发,在资源优势中培育地方特色,在传统产品中筛选优势品牌,打造特色产业和名牌产品。提倡一县一业、一乡一品,培育发展特色经济。坚持一业为主,多元互补,全面实施经济林果业、畜牧业和种植业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进一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三)改进和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积极培育税源,多渠道增加县域财政收入;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增加资金投入。由于县域经济发展相对水平落后,银行、居民资金积累能力有限,地方财政基本上是吃饭财政,进行建设的能力有限,需要政府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特别是贫困县、山区小县持续发展需要有长期、稳定、充足的资金供给。 (四)千方百计增加县域城乡居民收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县域,增加县域城乡居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增加县域城镇居

(发展战略)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思路与措施的几点思考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思路与措施 县域经济是指在县域行政区间内或其经济空间范围内的经济。其最大的特点:一是农的成份大,整个经济与农的联系也即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非常密切。二是整个经济相对落后。三是在经济发展的相当阶段内,往往与当地的资源优势相联系。 对县域经济概念它的内涵外延,还需要理论界认真研究。因为,这对探讨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发展规律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应从县域经济与市域、省域经济、与国民经济的共性与个性,各个县的共性与个性以及当前县域经济所处的历史方位等不同方面,深入研究县域经济的特点、规律等,以此更有效地指导县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宏观、微观政策和措施。 一、关于县域经济的发展思路和发展重点 对于县域经济的发展,当前各界最关注的是“三农”及相关问题,特别是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工业化和城镇化、农业劳动力转移、农业产业化经营等等,并对这些问题都有了比较丰富、比较深入的探讨。 我认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基本任务是加快“三农”问题的解决,突破口是加快工业化进程,基础配套和发展的集中体现是城镇化程度的提高。其中:基本任务是加快“三农”问题的解决,即“三农”问题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问题,县域经济的整体工作要围绕着或立足于“三农”问题的解决来展开,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突破口是加快工业化进程,即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要靠工业来带动,包括农产品增值主要靠工业来转化,农业劳动力转移首先靠工业来吸纳,城镇建筑业、服务业的发展首先要工业发展来创造需求和积累资金等等。所以,县城经济发展中,工业是重中之重,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出路所在。基础配套和集中体现是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即一二三产业特别是二、三产业的发展需要城镇化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硬件环境来配套,而城镇化水平要与一二三产业特别是工业的发展需要相适应。城镇化水平滞后会制约一二三产业的发展,而太超前则不仅不会必然推动一二三产业的必然发展,还会成为无本之木,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关于县域经济的发展思路以及发展规划,当前应特别注意要立足县情,辩证地、全面地看问题。特别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既要跳出“三农”抓“三农”,也还必须立足“三农”抓“三农”。跳出“三农”抓“三农”,从统筹城乡发展的意义看,无疑是正确的,这是我国抓“三农”思路的一个重大进步。但现在流行的一个热门话题是:跳出“三农”抓“三农”,就是“三农”要“三化”,即农村城市化、农民居民化、农业工业化。我认为,这就走向了极端,既是不可能的,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也会是十分有害的。无论到什么时候,“三农”只会减少,不可能被全部“化”了。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三农”工作的整体思路还只能只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在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立足“三农”抓“三农”的同时,不断提高农村的城市化水平,农业的工业化程度和农业劳动力向非农劳动力

浅议县域保险经营管理策略

浅议县域保险经营管理策略 县域保险通常意义上是指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保险,是促进农村保险市场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国保险公司在县域保险发展中的参与度不高,在开发县域保险市场的过程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县域保险蕴含的发展潜力和空间正是自身发展的机遇,关键在于能否采取适当的策略,来充分利用和拓展潜在的市场。 制订县域保险的发展规划 保险公司应站在战略发展的高度,在对县域经济和县域保险进行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制定本公司县域保险的发展规划,明确县域保险发展的具体思路、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实施手段及网络布局,做到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战略合理,要根据自己的优劣势和当地保险业的发展实际,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从而取得更好的发展效果。制定发展规划时,要做到因地、因时制宜,创造出适合农民需求的保险产品。根据农村生活环境、农民生产生活习惯、农民价值观念开发产品,切实地解决农民所需。根据不同地区、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缴费、不同保障水平的便捷产品。不要单纯的追求销售业绩,在销售产品时要为农民设计合适的产品组合,让农民以最小的投入换来最大的保障。销售之后要即时回访,了解农民实际情况,做好风险防范工作。发生保险事故后,要准确核赔,不拖延赔付,让农民真正体会到保险好处。 实施县域人才本土化战略 古人云:“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一个公司县域保险发展的成败,关键在于人才。在县域一级,保险人才是稀缺资源,尤其是既懂管理又懂经营的综合型人才,找到合适的领军人物就是成功的开始。鉴于县域环境的乡土化和特殊性,实施人才本土化策略,是发展县域保险的必然选择:一是引进既熟悉当地市场又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的人才,从而尽快打开局面;二是在当地选择有声望、有影响力、有较广人脉关系网络的人士或离退休干部作为负责人,再辅之有保险经营经验的人员协助,在开拓当地市场时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在建立营销队伍的时候,精兵策略往往比人海战术更为有效,选择具有一定文化素质、道德品质较高、口碑较好、从业意愿比较强的人员,经过科学、规范、有效和持续的培训,并给予有效的管理和辅导,就能培育出公司的“精兵”,不仅产能较高,而且脱落率较低,稳定性较强,公司的投入产出比较高。同时,也可以考虑吸纳一些在职或离、退休的乡村干部、宣传人员作为营销员或代办员,提高公司在当地市场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提高县域市场保源转化率 要将县域保险市场中蕴含的保险资源、潜在需求转化为有效需求,提高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及模式选择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4e5649599.html,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及模式选择 作者:曹群 来源:《商业研究》2012年第08期 摘要:本文研究了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差异存在的客观基础,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总结了代表县域经济发展方向、可供中西部县域借鉴的主要模式:基于农业产业化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基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和基于对外开放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对主要模式的总结,认为县域经济的本质是特色经济,县域经济的发展途径是特色产业集聚,并提出基于特色产业集聚的县域经济发展的具体策略:利用比较优势、依托传统产业和承接产业转移。 关键词:县域经济;特色产业;产业集聚;模式选择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 我国县域内陆地国土面积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94.0%,县域内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 70.9%,只有县域经济的有效发展才能实现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从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看,县域的区域差异明显并且差距不断拉大,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位,尤其是作为农村经济的集中体现,在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一体化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县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决定、加速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如何缩小县域差距,已经成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课题。因此,有必要进行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总结与比较,为落后县域提供有效的借鉴和指导。 一、县域经济的区域差异及其客观基础 1.县域经济的区域差异。县域经济差异主要表现为区域格局的差异,这一点通过全国百强县的区域分布明显地表现出来。如表1所示,我国经济强县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从县域经济总量来看(如表2所示),东部县域人口占全国县域总人口的31.1%,而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却占了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49.4%;西部县域以全国县域总人口的30.5%,只生产了全国县域19.6%的国内生产总值。从县域经济人均占有量来看(如表2所示),通过对比每万人占有的国内生产总值可以看出,东部县域为1.116亿元/万人,东北县域为0.782亿元/万人,中部县域为0.518亿元/万人,西部县域为0.455亿元/万人,这些数据充分说明我国东部县域与东北、中部、西部县域的经济发展差异十分显著。这种差异与我国区域发展差异基本吻合,县域作为我国行政性区域主体中较低一级,表明区域经济差异在深层次上是由县域经济差异所决定的。东部县域的大发展反而证明只要重视县域经济,就一定可以为地区发展乃至全国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创业型经济与县域经济发展93分

《创业型经济与县域经济发展》93.33分 一、判断题(10 道)93.33! 1. 成功的企业家应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经营的才能、成功的基石。() 正确 错误 2. 我国在创业体制方面实行并联的方式,美国则实行串联。() 正确 错误 3. 我们应该放低产业进入标准,不要仅仅抓住高新技术产业不放,要有各种产业共同发展的眼光。() 正确 错误 4. 产业集群的议价能力不强。() 正确 错误 5. 人口的转移是生产力布局的一个根源,人口的密集区问题要看到生产的成本,做到统一化。() 正确 错误 6. 创业最缺的是钱。() 正确 错误 7. 经济具有兴奋点,我们要善于发现经济发展的关键点。() 正确 错误 8. 企业在成长后就不需政府扶持了。() 正确

错误 9. 我国现有的创业型经济发展环境过优导致创业型经济的生存约束。() 正确 错误 10. 大学生就业、农民工遣返、新增劳动力、城市化、产业结构调整、退伍军人再就业、军人转业等众多就业问题相互叠加,时刻威胁着社会的稳定。() 正确 错误 二、单选题(10 道) 1. 人口的密集区问题要看到生产的成本,做到() A. 统一化 B. 前瞻性 C. 统筹规划 D. 计划性 2. “日韩困境”的关键在于() A. 国家经济政策不能符合企业发展需求 B. 企业构成模式过于陈旧 C. 企业发展过快导致产能过剩 D. 在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运行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创新源、创新动力和创新的 机制没有与之相适应 3. 企业发展的高层次关键在于() A. 经营规模 B. 经营品牌 C. 经营质量 D. 经营思想 4. 建立培育园的目的是()

县域保险市场发展调研

XX县域保险市场发展调研 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充分利用县域经济的特色优势为切人点,以产品和营销渠道创新为重心,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县域保险是按照行政区域划分,以县域城区为中心,辐射乡镇和广大农村的区域性保险。县域经济与县域保险紧密联系、相互促进。如何发挥县域经济的特色优势,以科学发展观推进县域保险发展,是监管部门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XX保监局深入调查研究,通过对大量翔实的基础数据和基本情况的分析和判断,形成了科学推进县域保险发展的基本思路。 XX省县域保险市场发展现状 (一)机构网络格局初步形成。 截止2004年末,全省41个县(含县级市)共设立了县级经营性支公司115家,营销服务部968家,兼业代理机构1110家。初步形成了覆盖县域城区和部分乡镇的保险服务网络格局。其中:财产险公司县级经营公司56家,营销服务部390家,兼业代理机构401家;人身险公司设立59家县级经营公司,营销服务部578家,兼业代理机构709家。 (二)从业人员队伍不断壮大。 截止2004年末,全省县域保险公司从业人员14005人。其中:聘用人员1004人,营销员12179人,持有资格证书5237人,持证率43%,其中,乡镇以下营销员7410人,持证率35%。就从业人员的

公司分布而言,县域保险的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人保、人寿两家大公司。 (三)业务规模长足发展。 截止2004年12月末,XX省县域保险公司共实现保费收入20.21亿元,占保费总量的27.16%。其中:财产险业务4.59亿元,占全省财产险保费总量的34.85%,人身险业务15.62亿元,占全省人身险保费总量的25.52%。就县域保险市场的区域份额而言,保费规模在5000万元以上的县区有15个,3000—5000万元的县区有16个,3000万元以下的县区有10个。 (四)保险产品日益丰富. 目前,在XX省县域销售的产、寿险产品已经基本涵盖了省会城市和地区中心城市的绝大部分产品,产品种类基本齐全。其中:县域人身保险产品主要包括普通寿险、分红保险、一年期以上健康险和短期险。规模较大的主要有“康宁终身”、“千禧理财”、“国寿鸿泰”、“国寿鸿新”、“学生平安’保险等30多个险种。县域财产险公司主要经营机动车辆险、家财险、企业财产险、货运险、短期健康和意外伤害险等。有的公司还积极探索涉农保险业务。如人保公司开发的“金鹿”、“银鹤”系列组合产品、“元葱保险”、“场院火灾保险”共计20多个,市场运行效果较好。 (五)保险覆盖面有所提升。 截止2004年末,县域保险深度已经由2000年的不足1%上升

最新2016-2020年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深度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pdf

2016-2020年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深度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内容简述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市场为导向,以县级政权为重要推动,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县域经济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总体相对较低,但其发展态势良好,具有后发优势。近年来,县域经济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增 长的推动力量,并在承接产业转移、优化经济结构、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以及吸纳农村 剩余劳动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支持、引导县域经济的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将支持区域经济发展列为重点内容,其中,与“十一五”规划和“十二五”规划有所不同的 是,在区域经济建设方面,不应再仅仅强调主体功能区的作用,也不要再继续将重点放在几个大的区域协调方面,而是要具有新的全局观念,可将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支持全 国的县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上面。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深度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共十七章。首先介绍了县域经济的概念、特征等,接着分析了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环境,然 后重点分析了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现状,并对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及百强县的发展 做了详细的透析。随后,报告具体分析了我国重点省、区、市、县的县域经济发展情况及有 益经验。最后分析了县域经济的未来前景与发展趋势。 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来自于国家统计局、商务部、财政部、地方统计局、中投顾问产业 研究中心、中投顾问市场调查中心以及国内外重点刊物等渠道,数据权威、详实、丰富,同 时通过专业的分析预测模型,对行业核心发展指标进行科学地预测。您或贵单位若想对县域经济发展有个系统深入的了解、或者想投资地方经济发展,本报告将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参 考工具。

关于某发展县域经济地几点建议

关于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建议 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大系统中的一个小系统或基本单元,是国家宏观调控下,以县域经济为中心,集镇为纽带,广大乡村经济为基础的区域性经济。根据市政协领导的统一安排,我们组织调研组对我区的区域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根据调研情况,提出几点不成熟的意见和建议: 一、发展县域经济的现实意义 县域既是城市与农村的结合部,又是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的结合部,也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部。县域经济作为社会经济功能比较完整和相对独立的综合性经济单元,处于国民经济的中观层次。随着农业税的全面取消和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深入,县域经济发展的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新形势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对于繁荣农业农村经济,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石。县域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能低估,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石,处于强国、强省、强市和为民、安民、富民的第一线,是统筹城乡发展、维系群众生活和巩固基层政权的关键点。 (二)发展县域经济是富民强县的必然选择。县域经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动机。发展县域经济既是加速推进农业产

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现实需要,也是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财政增长的有力举措,是实现富民强县的最有效、最现实的发展路子,也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必然选择。 (三)发展县域经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六大把“壮大县域经济”作为一项重要任务鲜明地提了出来;十六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二次会议也提出要“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2005年出台的中央1号文件又把“壮大县域经济”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党中央、国务院之所以再三强调这个问题,是因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没有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就会落空。 (四)发展县域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五)发展县域经济是破解县域经济各种矛盾的必由之路。根据2002年底的统计,全国约有55%的县靠国家财政补贴。全省2002年财政支出分析结果表明,县级支出中90%的比重用于保证行政机关运转和保障事业支出,仍然属于“吃饭财政”。因此,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培植壮大县域经济规模和实力,是提高区域经济乃至国民经济综合实力的必由之路。

县域经济发展思路新探

县域经济发展思路新探 县域作为宏观与微观、工业和农业、城市与农村的结合部,其经济发展和运行的质量、效益,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和社会的长治久安。面对21世纪新的机遇与挑战,县域经济的发展应树立新的观念,开拓新的思路。 一、树立把工业经济作为县域经济主体的意识,从以农为主转向工农并重,加速县域经济工业化进程,提升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综合经济实力。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稳定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一是要坚定地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道路,二是要依靠科技,这些都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前提和基础。农业产业化和集约化经营与县域工业化的进程是互为前提、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无论是从经济发展的流程还是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工业发展了,三产业才更加繁荣,制约农业发展的资金不足、人多地少、生产方式落后等主要矛盾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农业的基础地位才能真正地得到加强。 二、树立把小城镇作为县域经济发展极的意识,生产经营活动的组织从以村为主转向以镇为主,加快小城镇建设与发展步伐,提高城镇化水平,带动县域经济协同发展。 在现有条件下,提高县域经济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水平的着力点是

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小城镇作为二、三产业发展的载体,吸纳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基础,接受大中小城市辐射和产业转移,是传播现代工业文明、市场观念和密切城乡关系的“桥头堡”,其发展的规模、速度和功能的完善与发挥,直接关系到县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质量。 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一是要科学规划。抓好规划这个龙头,是充分发挥小城镇集聚、扩散等功能的中心环节,是合理划分二、三产业发展空间,提高土地等资源利用率和城镇吸引力、凝聚力的关键;二是要遵循总体规划,保证重点,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先搞好县域和中心镇的建设与发展,提升、完善其功能,使其发展成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极,以点带面。三是要把科学管城、开发拓城、实业兴城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解决过去重建轻管等问题,按照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要求,严格城镇管理,尽快让他们绿起来,洁起来,活起来。四是加快户籍制度、土地流转制度等方面改革的步伐,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进镇。 三、树立县域经济以民营为主的观念,加快改革和制度创新的步伐,建立和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向市场经济全面转轨。 树立县域经济以民营为主的观念,一是要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在保证国有、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的前提下,通过改组、联合、兼并、出租、股份制改造、拍卖等形式,改造和重组国有、集体企业,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民营化改造,大力引进民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二是加快改革和制度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思路与措施的几点思考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思路与措施的几点思考 县域经济是指在县域行政区间内或其经济空间范围内的经济。其最大的特点:一是农的成份大,整个经济与农的联系也即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非常密切。二是整个经济相对落后。三是在经济发展的相当阶段内,往往与当地的资源优势相联系。对县域经济概念它的内涵外延,还需要理论界认真研究。因为,这对探讨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发展规律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应从县域经济与市域、省域经济、与国民经济的共性与个性,各个县的共性与个性以及当前县域经济所处的历史方位等不同方面,深入研究县域经济的特点、规律等,以此更有效地指导县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宏观、微观政策和措施。 一、关于县域经济的发展思路和发展重点 对于县域经济的发展,当前各界最关注的是“三农”及相关问题,特别是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工业化和城镇化、农业劳动力转移、农业产业化经营等等,并对这些问题都有了比较丰富、比较深入的探讨。 我认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基本任务是加快“三农”问题的解决,突破口是加快工业化进程,基础配套和发展的集中体现是城镇化程度的提高。其中:基本任务是加快“三农”问题的解决,即“三农”问题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问

题,县域经济的整体工作要围绕着或立足于“三农”问题的解决来展开,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突破口是加快工业化进程,即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要靠工业来带动,包括农产品增值主要靠工业来转化,农业劳动力转移首先靠工业来吸纳,城镇建筑业、服务业的发展首先要工业发展来创造需求和积累资金等等。所以,县城经济发展中,工业是重中之重,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出路所在。基础配套和集中体现是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即一二三产业特别是二、三产业的发展需要城镇化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硬件环境来配套,而城镇化水平要与一二三产业特别是工业的发展需要相适应。城镇化水平滞后会制约一二三产业的发展,而太超前则不仅不会必然推动一二三产业的必然发展,还会成为无本之木,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关于县域经济的发展思路以及发展规划,当前应特别注意要立足县情,辩证地、全面地看问题。特别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既要跳出“三农”抓“三农”,也还必须立足“三农”抓“三农”。跳出“三农”抓“三农”,从统筹城乡发展的意义看,无疑是正确的,这是我国抓“三农”思路的一个重大进步。但现在流行的一个热门话题是:跳出“三农”抓“三农”,就是“三农”要“三化”,即农村城市化、农民居民化、农业工业化。我认为,这就走向了极端,既是不可能的,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