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高考复习提纲课件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高考复习提纲课件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高考复习提纲课件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高考复习提纲课件

《战争与和平》历史复习提纲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 1918)的背景:

原因:1.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2. 主要原因:列强的三对矛盾,最终形成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世界大战的爆发;

3. 加速剂: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4. 导火线(直接原因): 萨拉热窝事件

条件:5.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为一个整体;

6.可能条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战争进程:

1914年东西两线,计划破产;1915年重心在东,战事僵持;1916年重心转西,战事惨烈;

为什么在1917年4月美国对德宣战,加入协约国集团?

1.美国与英法存在着传统的历史文化联系

2.美国与协约国之间巨大的贸易贷款联系

3.俄国二月革命后的战争形势变化

4.德国“无限制潜艇战”的参战契机

分析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请举例)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展成持久战局面,对交战双方来说,更有利于哪一方?为什么?)

经济实力处于劣势、军事战略上的失误、内部与国内矛盾的尖锐、国际力量对比不利于同

盟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影响

1、导致世界格局变化:西欧相对衰落和美日崛起

西欧的相对衰落体现在:

①经济衰退: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减弱

②信仰出现危机:人们失去了战前的乐观主义,充满了幻灭感和危机感;

③政治危机:阶级矛盾加剧,工人运动兴起,社会主义思潮

④对殖民地控制力下降: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美日的崛起体现在:

①美国:战后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国际金融中心从伦敦转向纽约

②日本:经济得到长足发展,由债务国变债权国

2、战争引起革命与独立的浪潮

参战国的革命与独立:

①俄国十月革命:取得成功影响欧美工人运动

②德国与匈牙利:分别爆发了十一月革命和匈牙利革命,是失败的伟大尝试;

③中东欧政治版图发生剧变:一战摧毁了四个帝国—德俄奥匈奥斯曼,诞生了一批独立国家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独立运动高涨:

①原因:列强的奴役与掠夺,激化民族矛盾;宗主国放松控制引起的本国新兴阶级力量的壮大

②影响:奠定了二战后摧毁殖民体系的基础

3、战争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补充人教版)

①一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

飞机进入实用阶段、汽车取代马车、缺乏原料国家大力发展化学合成技术等等

②一战促使政府机构改变职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职能加强

③一战改变的人们的思想观念:

人民要求和平的反战运动高涨与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社会主义理想和观念的影响

二、凡尔赛体系的构成

1、《凡尔赛和约》=对德和约(认定德国是一战挑起者)

①领土:重新划分德国疆界——

将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萨尔区由国际联盟代管,萨尔煤矿由法国开采15年;莱茵河西岸由协约国占领15年,莱茵河东岸划定非军事区。

②殖民地:德国放弃海外殖民地,由英法等战胜国瓜分;

③军事:德国废除义务兵役制,军备限制;

④赔款:德国要支付大量赔款给协约国(未确定总额)。

2、凡尔赛体系的构成:

1、体系=《凡尔赛和约》+对奥、保、匈、土的和约+国联盟约(已列入了《凡尔赛和约》)

2、实质:协约国列强主导的战后以欧洲为主的国际关系新秩序(战前列强争夺的继续,战胜国掠夺战败国)

三、凡尔赛体系的影响:

1、体系的进步作用:

①维持了一个较为和平的国际环境,战后各国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

②确立了民族自决的原则,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民族国家获得独立;

2、体系隐含了四大矛盾,是脆弱的不稳定的。

①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瓜分德国、土耳其

②战胜国与战胜国的矛盾:

英法之间、英美之间、美日之间

③协约国与苏俄的矛盾:

策划武装干涉;苏俄长期遭排斥

④殖民地半殖民地与列强的矛盾。

战后中国、印度、埃及人民的反抗运动

华盛顿会议确立的华盛顿体系:

1、《四国条约》(美英法日)——

①各国相互承认它们在太平洋岛屿属地和岛屿领地的权利——日本第一次处于同欧美列强平等的地位;

②英日同盟解散——日本的扩张野心受到了遏制;

2、《五国海军条约》——美取得了英同样的海军力量

世界现代史上大国签订的第一个裁军协议

3、《九国公约》:(美英法日中意荷比葡)

①声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

②确立了列强在中国“商业机会均等”的原则

——实质:美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政策得到确认,

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中国山东问题的解决:

日中在会外签订条约,把日本在山东的权利归还中国

华盛顿体系的影响:

1、建立起列强在亚太地区国际关系的新格局“华盛顿体系”。至此,一战后国际关系新秩序“凡—华体系”完全形成。

2、美国是最大胜利者:既取得了英国同样的海军力量,又抑制了日本在东亚和太平洋的势力。

3、只是暂时调整了列强在亚太、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日本并没有放弃独霸中国、称霸亚太的野心,为后来日本全面侵华和日美战争埋下了祸根。

思考:到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日本是怎样逐步打破华盛顿体系的?

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华盛顿体系?

1、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它是列强建立起亚太地区国际关系的新秩序——华盛顿体系;美国成为该体系的最大赢家。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最终建立,调整了世界大国间的关系,军备得到一定的控制,使欧洲和亚太地区暂时处于和平稳定状态。有利于帝国主义各国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3、凡-华体系是建立在战胜国帝国主义剥夺战败国和利益再分配的基础上,它只是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列强的矛盾,但是建立的和平不能长久。

关于凡-华体系的矛盾及结合点可图示如下:

一、国际联盟——战后世界上第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

二、国际联盟的活动:

㈠国联初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⑴在维护和平、制止侵略方面:1925年制止了希腊、保加利亚的冲突;

⑵在处理世界范围的卫生、经济方面发挥过积极作用。

㈡留下了许多不光彩的记录:

⑴被英法操纵,成为它们维护霸权的工具。

⑵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放任二战的爆发:

①“九一八”事变后,没有制裁日本,反而提出列强共管东北;“七七”事变后要求各会员国自行制裁日本,结果无人响应。

②当德国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时,没有采取任何行动。

国联成立后发挥了哪些作用?后来是否达到了制止侵略、维护世界和平的目的?

如何认识国际联盟的历史地位?

国际联盟具有一定的历史地位,一方面,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国际性的政治组织,为联合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国际联盟宣称它的宗旨在于“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具有一定进步性。

作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帝国主义列强的矛盾没有得到解决的前提

下,实际被英法所操纵。它始终是少数帝国主义国家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

法西斯的兴起:意大利最先建立法西斯政权

1.兴起原因:

①历史:封建残余严重,民主基础薄弱;“三大主义”气氛浓厚;存在摆脱“凡-华体系”的势力

②一战后墨索里尼建立了法西斯党③法西斯党进行的蛊惑人心的宣传④一战的重负引起的经济凋敝和政局动荡

2.建立标志:

1922年,墨索里尼上台,任意大利首相

法西斯的兴起:德日与意大利相似的因素

1.兴起原因:

①历史:封建残余严重,民主基础薄弱;“三大主义”气氛浓厚;存在摆脱“凡-华体系”的势力

②出现法西斯力量:德国出现纳粹党,后希特勒成为党魁;日本法西斯势力以军部为主③法西斯力量进行的蛊惑人心的宣传④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打击下社会矛盾激化

2.法西斯建立:

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打击下,法西斯体制在德日确立,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

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

——德日法西斯势力活跃并上台的现实因素:

1.经济危机:

①爆发标志:

美国纽约华尔街股市股价暴跌

②主要特点:

长、广、大(强)

2.危机影响:

国内:对大国的影响不尽相同。危机打击下的美英依靠优势或新政确保了民主体制;德日的弱势促使了法西斯势力在本国的上台

国际:危机激化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争夺市场的矛盾,企图重新瓜分殖民地;

九一八事变——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的标志

大事件:

①明治维新后,日本确立了侵略中国的“大陆政策”

②日本法西斯主力-军部崛起,确立武力侵占中国的方针

③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④1936年“二二六”政变后成立的听命于军部的内阁,标志着日本法西斯体制的确立

⑤极端民族主义的煽动,民众支持战争的狂热,促使日本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

希特勒上台——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的标志

大事件:

①受1929年经济危机的打击,希特勒和纳粹党蛊惑人心的宣传获得了广泛支持

②1932年纳粹党成为国会第一大党

③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标志着德国法西斯体制的确立和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④希特勒上台后,确立了一系列服务于战争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政策

——如一党专政,个人独裁;战争经济体制(要大炮不要黄油);撕毁《凡尔赛和约》和扩军备战等。

德日法西斯的特点和上台方式

特点:

德国法西斯势力以纳粹党为核心

日本法西斯以军部为核心

上台方式:德国是纳粹党通过议会道路上台

日本是军部逐渐控制政府,进而掌握政权

法西斯成员国发动的系列局部战争

1、发生时间:20世纪30年代

2、局部战争大事件:

①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最早

②1935-1936年意大利侵入并吞并埃塞俄比亚

③1936-1939年西班牙由内战转变为抗击法西斯侵略(德意直接干涉)的民族革命战争,最后共和国被颠覆

④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⑤1938年德国武力吞并奥地利

⑥1938年德国在捷克挑起事端直至吞并整个捷克

3、三国轴心结盟:

时间:1936-1937年;

标志: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

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

局部的反法斯斗争:

①1931年:最早进行的反法西斯战争,后发展成为全民族的抗战

②提出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思想和实践

思想:1935年的共产国际“七大”

实践:西班牙人民阵线政府

国际进步人士支持西班牙的“国际纵队”

《慕尼黑协定》的严重后果:

①背着当事国将其领土割让给德国,出卖弱小国家

②改变了欧洲的格局(吞并捷克),加速了大战的爆发

③大大增强了德国经济和军事力量,提高了希特勒的国内威望

④削弱了英法在欧洲大陆的战略地位

⑤打击了苏联的集体安全政策,使苏对英法信任度下降,后于1939年8月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思考:如何理解《慕尼黑协定》标志着绥靖政策达到了顶峰?

概括一下什么是绥靖政策?

绥靖政策(policy of appeasement)也称姑息纵容政策。一种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

大战的全面爆发和初期阶段

1、加速战争全面爆发的原因:

①《慕尼黑协定》签订后的1939年3月德国吞并整个捷克

②英法与苏联缔结互助条约的谈判希望渺茫

③1939年8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德国免去后顾之忧加速了战争爆发进程

2、战争全面爆发的标志:

1939年9月1日:德军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二战初期阶段的大事件:

1、爆发标志:

1939年9月1日:德军突袭波兰,后沦陷

2、奇怪战争(静坐战争)的出现:

英法宣战后的按兵不动;实质:战争时的绥靖

3、德国改变进攻方向,侵入西北欧:1940年

北欧:丹麦、挪威;西欧:荷、比、卢沦陷 影响:宣告绥靖政策破产 4、大撤退:敦刻尔克大撤退 5、法国的投降:1940年6月

6、英国张伯伦下台与主战派丘吉尔出任首相

7、不列颠之战:

特点:以炸迫降;影响:德国计划首次失败

太平洋战争

1.爆发:1941.1

2.7,日军偷袭美国珍珠港 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2.珍珠港事件发生的原因:

日美矛盾激化(日本扩张损害美英利益,美英荷制裁沉重打击日本) 3.珍珠港事件的影响: ①标志着太平洋战争爆发

②二战达到最大规模(成为全球性战争)

战前吞并

全面 爆发 欧洲 最大

东侵奥捷波 北上占丹挪 西荷卢比法 匈南希保罗 控制西南欧 进攻莫斯科

③促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4.日军进犯占领东南亚广大地区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是如何逐步建立的?

1.从修改“中立法案”到1941年3月通过《租借法案》

影响:确立租借方式,实际上与英国结盟

2.英美宣布支持苏联:苏德战争爆发后

3.发表《大西洋宪章》: 1941年8月

影响:苏联表示支持,三大国开始反法西斯联合

4.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太平洋战争后的1942年1月

影响:26个国家决心共同对法西斯作战

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最终形成

意义:1.团结了不同社会制度和宗教信抑的国家,增强了反法西斯力量,扭转了国际力量对比

2.鼓舞了各国人民的斗志

3.奠定了战胜法西斯的基础

哪些战役成为二战的转折点

1.斯大林格勒战役——苏德战场和二战的转折点

2.中途岛海战——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

3.阿拉曼战役——北非战场的转折点

二战的几个重要时间

二战全面爆发: 1939.9.1; 德军突袭波兰

苏德战争爆发: 1941.6.22; 二战进一步扩大

太平洋战争爆发:1941.12.7; 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反法西斯联盟: 1942.1, <联合国家宣言>

太平洋战场转折:1942.6, 中途岛海战

苏德战争转折点:1942.7-1943.2,斯大林格勒战役

二战的转折点: 1942.7-1943.2,斯大林格勒战役

北非战场转折点:1942.10, 阿拉曼战役

法西斯的投降:

①意大利投降——1943.9,轴心国开始瓦解

②德国的投降——1945.5.8,欧洲战事结束

③日本的投降——1945.8.15,宣布投降

——1945.9.2, 二战正式结束

加速意德日法西斯投降的大事件:

①意:西北非的卡萨布兰卡登陆和西西里岛登陆;意大利政变与墨索里尼被捕。②德:盟军东西配合使德军腹背受敌;苏美英召开雅尔塔会议;美苏易北河会师;苏军的柏林战役并攻占柏林;希特勒自杀。③日:苏美英召开波茨坦会议;美国投下原子核;苏联出兵中国东北;中国的全面反攻。

二战后期协调反法西斯行动的四次国际会议

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意义

1、战争性质:由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引起

是一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战胜邪恶的胜利

2、伟大意义:

①战争使人类理性得到张扬,人权与和平思想深入人心,维持和平的联合国随之诞生;②二战改变了世界格局,美苏成为两个世界一流大国,西欧的世界中心地位继续衰落(人教:已不复存在),世界重心向太平洋地区转移(美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霸主);③二战促进了社会主义和民族解放运动发展,欧亚建立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④二战促进了战后新科技革命(第三次)的兴起。

你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人类提供了哪些宝贵的经验教训?

①法西斯主义就是战争,防止法西斯主义死灰复燃,是消除战争隐患的关键;②大国的绥靖

政策保护自己的利益,助长了法西斯的野心,未能阻止局部战争演变为全面侵略战争;③战争中一些国家墨守成规,军事思想落后,缺乏创新精神,结果或遭遇亡国或付出了惨重代价;④人类

②在付出了惨重代价后,终于靠理智和正义,赢得了战争、和平和进步;⑤国际统一战线是

打击人类共同敌人的有力武器,爱好和平的各国政府和人民只有共同维护,和平才能持久。

人教版高三历史选修3 战争与和平知识点梳理

高中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⒈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 1918)的背景原因及条件: ⑴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⑵列强的三大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 大战的爆发; 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⑷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⑸导火线(直因):萨拉热窝事件促使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6)第一世界大战的标志:奥匈帝国1914年7月28日向塞尔维亚宣战。 两大阵营:三国同盟:德(核心)、奥、意(1882年)三国协约:英(核心)、法、俄(1907年)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导致帝国主义之间矛盾激化。 具体原因:两大军事团形成 客观原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科技进步成果运用与军事。 实质原因:瓜分世界,争夺霸权。 ⒉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⑴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⑵可能条件(可能性):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 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⑶现实条件(必然性):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 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3、欧陆均势政策:指英不同其他国家订立长期盟约,无需履行固定军事义务,束缚自己。 原因:(1)经济实力雄厚,军事实力强大,海上霸权。(2)地理位置岛国,为免受战争威胁,保证自己安全。(3)维持欧陆均势,便于自己插手于欧洲事务。 4、巴尔干地区为什么会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1)地理位置重要(2)奥斯曼的衰落(3)民族关系复杂(4)列强争夺与插手(主要) 5、交战双方:同盟国: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共4国; 协约国: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 6、第一次世界战争的特点----旷日持久 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什么演变为一场持久战?(1)交战双方没有一方具有绝对优势(2)装备的限制,防守武器优越于进攻武器(3)军队机动能力差,后勤保障能力低(4)战略战术无法应对新武器的使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展成持久战局面,对交战双方来说,更有利于哪一方?为什么? 持久战有利于协约国-(原因)---(1)协约国在面积、人口、资源均优于同盟国,还占有广阔海外殖民地,有利于长期作战。(2)同盟国则相对较弱。 战线地理范围作战双方 西线(主要战线)比利时、法国北部和德法边境法国军队-------德国军队 东线(主要战线)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俄军------德、奥匈军队 南线巴尔干地区塞尔维亚军队-----奥匈军队 8? 第一阶段: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三专题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练习

1、以下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三国同盟正式形成②英俄签订协约③英法签订协约④萨拉热窝事件 A.①③②④B.①③④②C.③①②④D.③①④② 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联盟仍为英法所控制||,这说明() A.战后的国际政治格局仍以欧洲国家为中心B.英法两国仍掌握着世界经济霸权 C.美日对控制世界的问题并不感兴趣D.国际联盟实质上是英法两国的联盟 3、有人指出:“用亚洲人的观点来看||,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国际社会内的一场内战||。”形成这个观点的依据是( ) A.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矛盾激化的产物 B. 第一次世界大战就局限在欧洲范围内进行 C.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实际交战国均为欧洲国家 D.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4、梁启超一直推崇欧美||,但是民国8年游欧归来后||,发表《欧游心影录》||,正式宣布科学破产||,开始埋首整理国故||。与此直接相关的是( ) A.法国大革命的冲击 B.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C.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的打击 D.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5、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结论的依据是( ) A.交战双方主要是帝国主义国家 B.战争的深层原因是英德矛盾已成为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主要矛盾 C.主要交战国的目的是重新瓜分世界 D.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要压倒老牌资本主义国家

6、1918年初||,首次世界大战尚未结束||,一名德国中学历史教师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发表震惊世界的历史哲学名著《西方的没落》||。联系首次世界大战对国际格局的影响||,“西方的没落”中的“西方”应该是指( ) A.英国、法国、德国、奥匈B.英国、法国、德国、美国 C.英国、法国、德国、俄国D.英国、法国、德国、日本 7、高二历史课上||,关于美国参加协约国作战的讨论十分激烈||。下列四位同学说法最确切的是( ) A.甲:美国参战的主要原因是德国的“无限制的潜艇战”损害了美国的利益 B.乙:美国参战时协约国集团在一战中还处于被动局面 C.丙:美国参战是为了夺取德国原在山东的势力范围和太平洋上的岛屿 D.丁:美国参战是为了捞取战利品||,达到战后称霸世界的目的 8、以下表述与20世纪初的史实不符的是( ) A.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阶段B.整个世界被列强完全瓜分 C.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剑拔弩张D.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发展不平衡性加剧 9、从全球的观点来看||,其主要意义恰恰在于开启了欧洲霸权的削弱进程||。这一进程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经济衰落、政治危机和对殖民地的控制日益减弱||。材料评述的是( ) A.第二次工业革命B.第一次世界大战 C.俄国十月革命D.巴黎和会 10、19 世纪60一90 年代中期||,英国在欧洲大陆奉行“光荣孤立”的外交政策||。英国海军大臣戈申对此解释道:“它是一种故意选择的孤立||。”此话表明英国( ) A.力图保持欧洲大国之间势力平均 B.关注世界霸权||,无意卷人欧洲事务 C.力图使欧美大国之间相互牵制 D.势力开始衰落||,无力插手欧洲小务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3-3《走向世界大战》精品教案

重庆市万州分水中学2014年高中历史 3-3 走向世界大战同步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识记:英法的绥靖政策;美国的“中立”政策。希特勒提出对捷克领土要求;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及其影响。英、法、苏三国谈判及破裂;《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2、理解:通过对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和英法美的纵容等内容的讲述,认识资本主义大国帝国主义的本质。 3、运用:通过对“绥靖政策”和“中立”政策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同时通过《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分析,培养辩证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综合归纳:综合归纳、概括绥靖政策的目的、实质、手段及影响,并指出美国的“中立”政策的实质就是绥靖纵容。 2、问题探究:结合前一课及本课的内容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未能被制止的原因。 3、问题评价:通过分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的背景,正确评价该条约的作用,即粉碎了英法“祸水东引”的意图,使苏联赢得了备战的时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绥靖政策是西方大国以牺牲他国为代价,为维持苟安和“祸水东引”而实行的纵容侵略的政策;对战争爆发起到了加速和扩大的作用。 2、“防微杜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带给人类的最深刻教训之一。 3、进一步认识战争的根源和现实危险性;进一步培养热爱和平、关爱人类的正义感和崇高情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慕尼黑阴谋。 难点:绥靖政策;《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影响。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在本单元第1、2课的基础上,继续探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缘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20世纪30年代的一系列局部战争演变而成的。在战前发生的局部反法西斯斗争中,由于法西斯国家蓄意侵略,准备充分,力量强大,而反法西斯国家和地区则因贫穷落后,国力弱小,且各自为战,这就使它们很难独立取得斗争的胜利。因此当时并未直接卷入反法西斯斗争的国际力量的态度就显得至关重要。由于西方大国实行绥靖政策以及苏联的中立自保政策,使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更加嚣张,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最终难以避免。 ★教学过程及要点: 〔新课导入〕利用课本引言采取问题式导入: 师:请同学们结合前两课的内容思考并回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哪些因素有关? 生:(回忆,回答):法西斯专政在德、日等国的建立及其对外扩张。 师: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有一共同特点:由局部战争演变为全面战争。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国家的局部扩张为什么没能被制止呢? 生:(回忆,回答):因为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等进行局部反法西斯斗争的国家贫穷落后,无力遏止法西斯势力的全面侵略。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教案:3.3走向世界大战 Word版含答案

第3课走向世界大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识记:英法的绥靖政策;美国的“中立”政策。希特勒提出对捷克领土要求;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及其影响。英、法、苏三国谈判及破裂;《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2、理解:通过对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和英法美的纵容等内容的讲述,认识资本主义大国帝国主义的本质。 3、运用:通过对“绥靖政策”和“中立”政策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同时通过《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分析,培养辩证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综合归纳:综合归纳、概括绥靖政策的目的、实质、手段及影响,并指出美国的“中立”政策的实质就是绥靖纵容。 2、问题探究:结合前一课及本课的内容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未能被制止的原因。 3、问题评价:通过分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的背景,正确评价该条约的作用,即粉碎了英法“祸水东引”的意图,使苏联赢得了备战的时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绥靖政策是西方大国以牺牲他国为代价,为维持苟安和“祸水东引”而实行的纵容侵略的政策;对战争爆发起到了加速和扩大的作用。 2、“防微杜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带给人类的最深刻教训之一。 3、进一步认识战争的根源和现实危险性;进一步培养热爱和平、关爱人类的正义感和崇高情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慕尼黑阴谋。 难点:绥靖政策;《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影响。 ★课时:1.5节 ★教学过程及要点: 〔新课导入〕利用课本引言采取问题式导入: 师:请同学们结合前两课的内容思考并回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哪些因素有关? 生:(回忆,回答):法西斯专政在德、日等国的建立及其对外扩张。

师: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有一共同特点:由局部战争演变为全面战争。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国家的局部扩张为什么没能被制止呢? 生:(回忆,回答):因为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等进行局部反法西斯斗争的国家贫穷落后,无力遏止法西斯势力的全面侵略。 师:这样看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难以避免的。但是有人却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本课导言。 师:众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它历时6年,战火燃及欧、亚、非和大洋洲四大洲及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四大洋,扩展到40个国家的国土,有61个国家和地区先后参战。对于这样一场战争,丘吉尔却认为它根本没必要进行,是完全可以避免的。这个结论是言之有据还是空穴来风,答案就在本课的内容中。 由此导入新课学习。 一、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 1、概念:英、法、美等西方大国面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为姑息纵容,不惜牺牲受害国利益以满足法西斯国家的要求,企图“祸水东引”。 2、运用: (1)李顿调查团:迁就日本,既不同意维持“满洲国”的现状,也不同意中国收复东北,而提出对东北实行“国际共管”的方案。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国民政府向国联行政院控告日本侵略。国联向中日两国发出内容相同的电报,要求双方立即撤退军队,又成立有英、美、法、意、德5国代表参加的调查团,以英国驻国联代表李顿为团长,到中国东北调查“中日冲突的根源”。经过半年多的活动,调查团于1932年10月公布调查报告,虽承认“东三省为中国之一部”,否认日本的军事行动是“合法的自卫手段”,指出伪满洲国是日本炮制的傀儡政府,但又认为中国的抵制日货运动是“中日双方冲突的重要原因”,说中国革命运动“使日本受害较其他国家为大”,并认为“从苏联来的共产主义目前的传播”是研究东北问题“具有根本重要性的因素”,因之“日本之欲谋阻止满洲被利用为攻击日本的根据……日本欲有采取适当军事行动的能力,吾人均可承认。”报告书既不同意维持“满洲国”的现状,也不同意中国收复东北,而提出对东北实行“国际共管”的方案。由中日和第三国派员组成顾问委员会,其中“日本人应占重要比例”,外国顾问握有重要权力,中日军队都撤出东北,由外国教官协助组织宪警维持秩序。这个方案反映了西方大国企图达到变日本独占的东北为列强共管的殖民地的目的。日本于1933年声称在“关于建立远东永久和平的政策问题”上与国联“有深刻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训练(附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训练 注:答卷卷面要求 (1)格式规范: 首先,写明关键词; 其次,根据要求(答案来源、语言要求、要点分值)组织答案; 第三,按照设问要求,一一对答;段落化(一问一段)、序号化(要体现要点层次)。 (2)书写规范: 书写工整、字迹清晰;标点规范;历史术语;要点化、简洁化。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自汉文帝改革刑制以来,宫刑时用时废。……秦汉以来缘(连)坐的范围甚广,特别是出嫁女既随夫家受诛,又随父家受戮。曹魏时期所定新律缩小了缘坐的范围,并开缘坐不及出嫁女的先例。南朝《梁律》进一步缩小缘坐的范围,创缘坐妇女免处死刑的先例。……曹魏《新律》将法定刑确定为死、髡、完、做、赎、罚金、杂抵罪七种。《北魏律》规定了死、流、宫、徒、鞭、杖六种法定刑,《北齐律》承其后,最终确立了死、流、徒、鞭、杖五刑。这一时期的刑法制度改革,为隋唐以后封建五刑的定型奠定了基础。从北魏、北齐开始,流刑已成为一种法定刑作为死刑与徒刑的中间刑,填补了自汉文帝以来死刑与徒刑之间的差等。北周又将流刑按里程分为五等,使流刑更为规范化。 ——摘编自李超《中国法制史习题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刑法制度改革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刑法制度改革的特点及影响。(9分) 2.(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清末书院的改革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整顿、改良旧书院:主张裁减旧的诗文词章之学,在保证传统的经史之学的基础上,“兼习算学,凡天文、地舆、农务、兵事,与夫一切有用之学,统归格致之中,分门探索,务臻其奥”。(二)另建新型书院:如上海格致书院,聘请西方学者教授格致之学(即自然科学技术),后分为矿务、电务、测绘、工程、汽机、制造六学,学生可任取某学,逐次讲习。(三)将旧书院改造为新式学堂:始于1896年刑部侍郎李端菜在《请推广学校折》中建议:“令每省每县各改其一院,推广功课,变通章程,以为学堂。”然后再逐渐推广。于1901年8月下令将各地所有书院一律改为学堂。至此,延续千年之久的中国古代书院即告结束,以后虽仍有以书院命名的,但已是属于新教育范畴了。 ——摘编自《中国教育史》网络课程(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书院教育的新变化。(9分)

人民版 高中历史 选修一 练习题

高二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顾 复习专题一梭伦改革 【课前诊断】 1、梭伦改革后,陪审法庭的陪审员产生的方式是 A、由各等级公民选举产生 B、从各等级民众抽签产生 C、由各等级国民轮流担任 D、由首席执政官随意指任 2、在梭伦改革中,使广大平民成为享有自由权利公民的措施是 A、颁布“解负令” B、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C、设立陪审法庭 D、建立四百人会议 3、梭伦颁布“解负令”的目的在于 A、废除债务奴隶制 B、促进雅典城邦发展 C、打破贵族世袭特权 D、实现公民真正平等 4、雅典贵族制政治时代最重要的决策机构是 A.公民大会 B.四百人议事会 C.战神山议事会 D.公民法庭 5、梭伦改革后雅典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是 A.四百人议事会 B.五百人议事会 C.公民大会 D.公民法庭 6、他说:“轻罪理当处死,至于更大的罪还找不到比死刑更重的刑罚。”他是指 A、古希腊政治家德拉古 B、埃及统治者阿里 C、中国古代改革家卫鞅 D、北魏皇帝孝文帝 7、梭伦改革发生在 A、公元前6世纪晚期 B、公元前6世纪初期 C、公元前5世纪晚期 D、公元前5世纪初期 8、公元7世纪左右雅典社会更为尖锐的矛盾是 A、平民与贵族 B、农民与地主 C、贵族与工商业奴隶主 D、工商业奴隶主和平民 9、打破贵族依据血缘门第的世袭特权垄断政权局面的关键性措施是 A、颁布“解负令” B、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构 C、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D、设立公民陪审法庭 10、按照财产等级制度,雅典第四等级可以参加或是担任官员的是 ①公民大会②“四百人会议”③陪审员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③ 【巩固练习】 1、下列关于改革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并成为历史前进的动力之一。 ②、改革所采用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方式。 ③、改革是统治者希望通过和平的、没有暴力的方式来完善社会制度并巩固自己的统治。

高中历史 专题整合6 人民版选修1

【金版学案】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专题整合6 人民版选修1 一、知识结构认读 [认读要领] 一个背景:工业革命 一个重点:发展军事工业,以实现富国强兵 一个性质:最高统治者推行的封建性质的改革 一个认识:改革虽然最终失败,但它有利于埃及近代化 二、重大历史线索 1.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马木鲁克封建统治下的埃及,处于四分五裂、经济凋敝、人民困苦的状态。 2.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生产力获得巨大进步,而靠武力建立起来的奥斯曼帝国渐渐失去了控制殖民地的能力。 3.埃及人民在反抗法国殖民统治的民族斗争中逐渐形成了独立的民族意识。 4.阿里改革是一场由最高统治者推行的封建性质的改革,主张向西方学习,重点发展军事工业,以实现富国强兵。 5.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教育等方面,其突出的进步之处在于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力,发展本民族的社会经济。 三、题型应用体验 历史比较类试题的解题技巧 【题型解读】 在历史学科的“历史阐释能力”中,比较能力占有重要地位。比较能力是通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现象进行比较,进而加深认识。 【典型例题】 比较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和中国洋务运动 比较项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中国洋务运动 相同点(1)背景:都面临内忧外患,形势严峻 (2)目的:都试图通过改革,实现富国强兵,巩固地主阶级的封建

1.审题,以明确比较的目的。包括指出相同点、不同点或异同点。 2.确定比较项。有题定比较项和自定比较项两种。自定比较项的解题思路是先根据比较事物的知识结构列出比较项,再根据比较的目的、题目的限定确定比较项。 3.根据已确定的比较项进行阐释。 【针对训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洋务运动的整个过程中,洋务派先后创办了30多所洋务学堂。这些学堂大致上可以分为方言学堂、武备学堂、技术实业学堂三类。方言(外国语)学堂如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1863年创办的上海广方言馆等;武备学堂如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等;技术实业学堂如天津电报学堂、南京铁路学堂等。所有这些学堂虽门类各异,但均为迅速培养洋务人才而设立,且以适应当时的外交和军事需要为己任。此外,为适应洋务需要,中国政府从1872年开始多次派遣留学生去外国学习军事、航海等知识。 材料二穆罕默德·阿里执政以后,大力推行教育改革,在各地新建许多专科学校,如工程学校、炮兵学校、步兵学校、医学院、兽医学院和农学院等,用来培养专门人才。这些学校属陆军部管辖,实行免费教育,学生食宿在校,还能领取少量津贴和衣服。穆罕默德·阿里还聘请外国专家来埃及讲学和帮助管理学校,同时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阿里还开办了语言学校,培养埃及本国的翻译人员,把大批军事和科技图书翻译成阿拉伯文和土耳其文。 (1)据材料概括两国教育改革的相同之处。 (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上述相同状况的原因。 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的比较能力,要注意对材料信息的分析和提取。第(2)问,要注意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回答。 答案:(1)以军事目的为主导(为军事服务);派遣留学生出国;开展外国语言教育(培养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课标考点】 (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主要包括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日本和德国法西斯的兴起;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怎样从局部战争逐步走向全面战争的,主要包括局部反法西斯侵略斗争、英法绥靖政策、《慕尼黑协定》、《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德国突袭波兰、英法“静坐战争”、法国溃败的原因、丘吉尔上台及“不列颠战役”等史实。 (2)了解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和各大战场重要战役等史实,主要包括苏德战争爆发、太平洋战争爆发、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途岛海战、阿拉曼战役等扩大转折的史实,认识反法西斯国家是怎样通向胜利之门的。 (3)了解《开罗宣言》、德黑兰会议以及第二战场开辟、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等史实,简述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汲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教训。 【解析考点】 1. 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1)法西斯在德国和日本兴起并取得政权 ①社会基础:德、日封建残余严重,民主基础薄弱,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气氛浓厚,民族主 义情绪极其强烈。 ②历史根源:德、日对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强烈不满。 ③法西斯政党或组织的建立:一战后,意大利组织了以墨索里尼为首的法西斯党,德国成立 了以希特勒为首的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日本则兴 起了以军部为主的法西斯主力。 ④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使德、日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其统治阶级转而支持法 西斯,企图用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方法摆脱危机。 (2)世界人民局部的反对法西斯斗争 ①1935年月10月,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1936年5月,正式吞并了埃赛俄比亚,埃塞俄比亚人民掀起抗意战争。②1936年7月,德、意直接进行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转变为抗击法西斯侵略的民族革命战争。西班牙人民抗击德、意法西斯的斗争。③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进入全面抗日战争。④1938年德国以武力为后盾吞并了奥地利,同年德国又在捷克斯洛伐克边境苏台德地区挑起事端,企图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全册练习

专题一梭伦改革 一雅典往何处去 1.关于雅典早期贵族政治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A.最高行政长官——执政官从所有公民中选举产生 B.是少数贵族的集体统治 C.废除了个人独裁、世袭制、终身制等 D.与君主制相比是一种进步 解析:解题应注意贵族制的特征。B、C、D符合史实。A中执政官是从贵族中选出的。 答案:A 2.公元前7世纪雅典贵族政治面临挑战,其主要威胁来自于( ) A.奴隶的反抗斗争 B.奴隶主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C.工商业奴隶主的挑战 D.公民内部不同阶层的压力 解析:公元前7世纪雅典的主要矛盾是贵族与平民、工商业奴隶主的矛盾。他们都是拥有公民权的公民。平民和工商业奴隶主都对贵族专权不满,雅典社会动荡不安。因此,D 符合题意。 答案:D 3.梭伦在当选执政官之前,曾经赋诗说:“我注目凝视,而悲哀充溢着我的心,这爱奥尼亚最古老的地方,竟至陷于绝境。”梭伦说雅典“陷于绝境”是指( ) A.雅典面临外族入侵的危险 B.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激化 C.奴隶主贵族之间争斗不休 D.自然灾害的威胁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梭伦改革的背景。梭伦改革之前,雅典处于贵族政治统治之下,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激化,内战一触即发,改革势在必行。 答案:B 4.梭伦改革前,为克服日益严重的危机,雅典社会进行了不同的尝试,包括( ) ①以贵族专政代替王政②建立僭主政治③实行法制改革④发动对外战争,夺取外邦领土 A.①②B.②③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解析:结合所学,面对社会危机而进行的尝试只有②③,①④不符合题意。 答案:B 5.之所以说梭伦改革是雅典历史发展的必然,原因是( ) A.贵族政治已成为雅典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的障碍 B.奴隶反对奴隶主的斗争渐趋激烈 C.雅典奴隶制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 D.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形成并提出分享权利的要求 解析:贵族政治上的专权和经济上的豪夺,使其成为平民和工商业奴隶主共同反对的目标,双方矛盾激化,雅典的贵族政治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这就是梭伦改革的历史必然性。D项是A项的具体体现。 答案:A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观察下列图片: 材料二……这以后发生了贵族与大众之间的冲突。从各方面来看,他们的政治体制都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尤其是穷人,他们的妻子和儿女都为富人所奴役,他们被称作附庸和“六一汉”。因为他们正是按照这样的地租耕种富人的土地。所有的土地都控制在少数人手中;如果他们无力支付地租,他们自己和他们的孩子都将失去自由。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1)材料一中的画面内容反映了雅典社会的哪些特征?你对这时的雅典社会做出怎样的历史评论?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贵族与大众之间的冲突”产生的原因。 解析:第(1)问结合课本知识认真观察图片,从中获取解题的历史信息。第一问要抓住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知识点归纳

学习战争的知识逻辑 背景(国际与国内;历史与现实) 过程(爆发、阶段、结果) 影响(参战国、地区局势、世界局势) 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动荡不安的世界 1、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德国为什么经济发展迅速? (1)普法战争后得到法国的大笔赔款——资金 (2)得自法国割让的阿尔萨斯和洛林的矿藏——原料 (3)后起之秀,易于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 2、目的——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 3、手段: (1)谈判和幕后交易,纠集军事集团 (2)扩军备战 二.剑拔弩张的两大军事集团 从三大矛盾的对立到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三大矛盾:英德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 发展为 两大集团:同盟国:德意奥 协约国:英法俄 1、法德、英德、俄奥之间矛盾的核心是什么? 法德矛盾的核心——争夺欧洲大陆的霸权 英德矛盾——世界霸权和殖民地(最主要的矛盾) 俄奥矛盾的核心——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 2、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过程: (1)同盟国集团: 1879——德奥同盟;1882——德、奥、意三国同盟建立 (2)协约国集团 1892——法俄缔结军事协定(标志: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1904——英法协定;1907——英俄协定(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三.“巴尔干火药桶” (一)巴尔干成为火药桶的原因 1.战略位置重要 2.民族矛盾激化 3.列强的争夺 (二)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6月)——一战的导火线 四、一战的爆发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俄德法英相继投入战争——一战爆发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1. 萨拉热窝事件——导火线 2. 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及扩军备战——具体原因 3. 列强间矛盾的激化——主要原因 4.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根本原因 1.为什么要打? 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变得空前激烈。 2.为什么能打? 1)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2)20世纪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第2课 旷日持久的战争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一)一战爆发的标志——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 (二)三个阶段三条战线 西线:比利时、法国北和德法边境英法←→德 第一阶段(1914年) 马恩河战役: 时间:1914年9月 兵力:一百五十万人 伤亡:三十四万人 结果:德国消灭法军主力的计划失败,双方形成相持局面。 第二阶段(1915-1916年) 凡尔登战役: 时间:1916年2月至12月 兵力:一百多个师 伤亡:七十余万人 结果:虽未决出胜负,但此后,德奥方面困难重重,每况愈下,开始走下坡路。此战役为此成为一战的转折点。 索姆河战役: 时间:1916年6月下旬至11月 兵力:153个师 伤亡:一百三十余万人 结果:西线再度转入阵地战 东线: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俄←→德奥匈 第一阶段(1914年) 东普鲁士战役(东线形成对峙局面) 第二阶段(1915-1916年) 1915年德奥击溃俄国(德国计划再次落空)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选修一人民版:专题整合六 含答

专题整合 一、知识结构认读 [认读要领] 一个背景:工业革命 一个重点:发展军事工业,以实现富国强兵 一个性质:最高统治者推行的封建性质的改革 一个认识:改革虽然最终失败,但它有利于埃及近代化 二、重大历史线索 1.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马木鲁克封建统治下的埃及,处于四分五裂、经济凋敝、人民困苦的状态。 2.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生产力获得巨大进步,而靠武力建立起来的奥斯曼帝国渐渐失去了控制殖民地的能力。 3.埃及人民在反抗法国殖民统治的民族斗争中逐渐形成了独立的民族意识。 4.阿里改革是一场由最高统治者推行的封建性质的改革,主张向西方学习,重点发展军事工业,以实现富国强兵。 5.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教育等方面,其突出的进步之处在于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力,发展本民族的社会经济。 三、题型应用体验 历史比较类试题的解题技巧 【题型解读】 在历史学科的“历史阐释能力”中,比较能力占有重要地位。比较能力是通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现象进行比较,进而加深认识。 【典型例题】 比较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和中国洋务运动

1.审题,以明确比较的目的。包括指出相同点、不同点或异同点。 2.确定比较项。有题定比较项和自定比较项两种。自定比较项的解题思路是先根据比较事物的知识结构列出比较项,再根据比较的目的、题目的限定确定比较项。 3.根据已确定的比较项进行阐释。 【针对训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洋务运动的整个过程中,洋务派先后创办了30多所洋务学堂。这些学堂大致上可以分为方言学堂、武备学堂、技术实业学堂三类。方言(外国语)学堂如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1863年创办的上海广方言馆等;武备学堂如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等;技术实业学堂如天津电报学堂、南京铁路学堂等。所有这些学堂虽门类各异,但均为迅速培养洋务人才而设立,且以适应当时的外交和军事需要为己任。此外,为适应洋务需要,中国政府从1872年开始多次派遣留学生去外国学习军事、航海等知识。 材料二穆罕默德·阿里执政以后,大力推行教育改革,在各地新建许多专科学校,如工程学校、炮兵学校、步兵学校、医学院、兽医学院和农学院等,用来培养专门人才。这些学校属陆军部管辖,实行免费教育,学生食宿在校,还能领取少量津贴和衣服。穆罕默德·阿里还聘请外国专家来埃及讲学和帮助管理学校,同时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阿里还开办了语言学校,培养埃及本国的翻译人员,把大批军事和科技图书翻译成阿拉伯文和土耳其文。 (1)据材料概括两国教育改革的相同之处。 (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上述相同状况的原因。 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的比较能力,要注意对材料信息的分析和提取。第(2)问,要注意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回答。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第一单元第3课《同盟国集团瓦解》练习.docx

第 3 课同盟国集团的瓦解练习 一、选择题 1.一战爆发后美国外交政策发生转变的决定因素是() A.伪装和平,大发战争横财 B.美国的国家利益 C.一战中协约国集团掌握了战争主动权 D.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破坏了国际惯例 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加速大战进程的事件有() ①美国对德宣战②俄国爆发十月革命③协约国力量增强,加强对德打击 A.①②③B.①③ C.②③D.①② 3.1917 年 4 月,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宣战;1918 年 3 月,苏俄同德国签订《布列 斯特和约》,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对上述两件大事的正确分析是() ①协约国阵营发生了重大变化②协约国集团的力量并未因俄国退出而削弱③实质上都起到了加速战争结束的作用④美国和苏俄都维护了自己的利益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4.1918 年,苏俄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该和约有利于苏俄() A.清除国内反动势力B.恢复国民经济 C.向社会主义过渡D.巩固新生政权 5.一战后期促使同盟国集团迅速崩溃的主要因素是() ①“施里芬计划”过低估计了对手的实力②美国的参战 ③《布列斯特和约》的签订使德军放松警惕④协约国军队的总反攻 A.①②④B.②④ C.②③④D.①③ 6.美国的参战给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了重大的变化,包括() ①战争的性质发生了改变②协约国的实力得到加强③参战国家进一步增多④战争结束的进程加快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7.观察下图,图中的照片拍摄于一战时期法国北部孚日省的中国劳工营。下列相关的解释 不正确的是 () A.图中照片的拍摄应不早于1917 年 B.向欧洲派遣劳工的是北洋政府 C.劳工们为协约国胜利做出了一定贡献 D.中国劳工赴欧是为美国所雇佣 8.1917 年发生了一系列加速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事件。这些事件不包括() ①柏林工人起义②美国参战③俄国十月革命④苏俄坚决退出帝国主义大战 A.①④B.①② C.③④D.②④ 9.德国在战前制订“施里芬计划”打算速战速决,但过低估计对手的实力,最终失败。下列 哪些因素是德国没有估计到的() ①比利时军队和法军的顽强抵抗②俄军短时间内投入战斗③英军很快参战④日本参战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 10.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失败的原因有() ①协约国集团在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方面都占有优势 ②英、美的海上封锁起了重要作用③德、奥军队战略上的失误④战争导致国内阶级矛盾激化,工人、士兵运动兴起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②③④D.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 11. 阅读下列有关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国会的演说(1917 年 )的材料: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三(战争与和平)学案

第3课同盟国集团的瓦解 预习导航 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到1917年,协约国阵营、同盟国阵营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战争形势朝着有利于协约国的方向发展,并最终协约国取得了胜利。本课学习的重点是两大阵营的变化及战争的结果;难点是对引起这些变化的因素的认识。 预习本课,应借助教材中相关的材料、图片来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可以运用比较的方法,从经济、军事、后方稳固、前线局势等多个角度来找出两大集团的变化,并分析出同盟国失败的原因;还可以通过对战前、战中美国政策的变化来探讨美国对外政策的实质。 1.一战爆发后前期,美国宣布“中立”的目的?1917年美国为什么参战?美国参战的影响? 2.1918年,战争最后阶段,两大集团面临的主要问题?同盟国集团是怎样瓦解的?德国内部的 政治危机有哪些? 3.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怎样结束的?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一、单项选择题: 1.美国在1917年参战的原因有①美国与英法有着密切的经济联系②俄国“二月革命”爆发将 不利于协约国③德国采取“无限制潜艇战’将美国十艘轮船击沉④美国为维护世界和平,打击专制主义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2.第一次世界大战真正进入全球规模阶段的主要因素是 ( )

A.中国的参战 B.日本的参战 C.美、中等国的参战 D.巴西的参战 3.加速“一战”结束的因素有 ( ) ①美国的参战②各交战国发生革命运动③协约国力量的壮大④德国基尔港水兵起义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4.下列事件按发生时间先后正确的排列顺序是 ( ) ①美国对德宣战②德国基尔港水兵起义③协约国总反攻④德皇威廉二世退位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①③②④ D.①④②③ 5.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意大利倒戈,加入了协约国一方对德作战。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列强处理对外关系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 B.意大利不守信用 ( ) C.同盟国集团内部矛盾不断激化 D.协约国方面所进攻的战争是正义的 6.下列各项,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并对战争的结束起了加速作用的有() ①美国参加对德宣战②苏俄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③参战国国内革命形势高涨④意大利 倒向协约国一方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列宁指出:“革命潜伏在战争中,并从战争中发展起来。”下列各项,属于这类革命的有 ①美国独立战争②法国大革命③俄国十月革命④德国十一月革命 (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失败的原因不包括 ( ) A.同盟国始终处于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B.美国参战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 C.长期的战争导致国家经济濒于崩溃D.协约国所进行的战争是正义的 9.根据有关材料统计:到1917年4月美国正式参加一战时,由美国华尔街银行给予协约国方面 的现金已达20亿美元,而给德国的贷款只有2700万美元,上述情况表明: ( ) ①美国借战争之机同交战双方做生意②美国参战前实行中立政策③美国在参战前就已经 倾向于协约国集团④世界金融中心转移到美国 A.①② 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 10.阅读下面的材料: 材料一欧洲战争刚开始时,美国仍然采取超脱的态度,奥匈皇储的被刺事件在美国几乎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应。美国庆幸自己在地理上的超然位置。一家芝加哥报纸说:“应该好好感谢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美国总统威尔逊1914年9月呼吁美国人民“从思想到行动都应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 材料二美国总统威尔逊在美国参加一战的演说中说:“我们现在接受这种敌对国的挑战……没有任何自私的目的可追求。……我们只是人类权利的一个捍卫者。当这种权利已经得到

高中历史选修3战争与和平课件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⒈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 1918)的背景原因及条件: ⑴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⑵列强的三大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⑷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⑸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促使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⒉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⑴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⑵可能条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⑶现实条件: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⒊交战双方:同盟国: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共4国;协约国: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 ⒋时间:1914年——1918年⒌主战场:欧洲⒍主战线:西线(决定性作用):英法比——德东线:俄——奥匈德南线: ⒎经过: 第一阶段:1914年主动权在德方实施“施里芬计划”西线马恩河战役,(首次重大战役)东线俄军进攻东普鲁士战役,德速战速决计划破产; 第二阶段:1915—1916年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三大陆战一大海战:西线的凡尔登(时间最长最惨烈)、索姆河战役(坦克)(规模最大)和东线的俄军夏季攻势;英德日德兰海战(最大的海战); 第三阶段:1917—1918年美、中等国参战(原因、影响);俄国退出战争(原因、影响);1918年11月德宣布投降 ⒏为什么在1917年4月美国对德宣战,加入协约国集团? ⑴美国与英法存在着传统的历史文化联系 ⑵美国与协约国之间巨大的贸易贷款联系 ⑶俄国二月革命后的战争形势变化 ⑷德国“无限制潜艇战”的参战契机 ⒐分析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 ⑴经济实力处于劣势; ⑵军事战略上的失误; ⑶内部与国内矛盾的尖锐; ⑷国际力量对比不利于同盟国。 ⒑结果: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经济、军事、国内和国际力量对比来分析原因) ⒒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影响 ⑴导致世界格局变化:西欧相对衰落和美日崛起 西欧的相对衰落体现在:①经济受重创:曾经领先世界的西欧,生产水平远远低于战前,相对衰落,中心地位受挑战;②精神遭打击:人们失去了战前的乐观主义,充满了幻灭感和危机感;③英国更衰落:战前已丧失工业第一强国地位 美日的崛起体现在:①美国:战后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国际金融中心从伦敦转向纽约②日本:经济得到长足发展,由债务国变债权国 ⑵战争引起革命与独立的浪潮 参战国的革命与独立:①俄国十月革命:取得成功影响欧美工人运动②德国与匈牙利:分别爆发了十一月革命和匈牙利革命,是失败的伟大尝试;③中东欧政治版图发生剧变:一战摧毁了四个帝国—德俄奥匈奥斯曼,诞生了一批独立国家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教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第1课时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秦始皇。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秦朝统一六国的方略。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及历史作用。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分封制和郡县制。小篆。灵渠。“焚书坑儒”。万里长城。阿房宫。 2.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通过对秦朝灭亡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概括、归纳、理解重要历史概念、历史事件的能力。 3.思想教育目标: ★重点: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措施。 ★难点: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和中国的主要原因。如何正确评价秦始皇?如何正确分析秦朝灭亡的原因。★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1)情境法。(2)材料分析法。(3)谈话法。(4)问题教学法。 ★导入新课: 在历史必修1中,同学们学习了秦朝实施的政治制度。请回忆秦朝曾经实行过哪些重要的政治制度?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1)皇帝制度。(2)奖励军功制度。(3)三公九卿制度和郡县制度等等。 指出,以上这些重要的政治制度是秦王嬴政采取的,他建立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是怎样统一六国和中国的?秦始皇为什么叫秦始皇?如何评价秦始皇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讲授新课 ●阅读教材,分析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原因。(3分钟) 在学生阅读表述的基础上,教师概括如下: 1.从客观方面看: ①社会基础: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②从经济方面看,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各地联系加强,这为统一提供了物质条件。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大多废除了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局部实行了中央集权制,从而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奠定了政治基础。③在民族关系方面,各族间联系日益加强,以华夏族为中心,形成相当巩固的民族共同体。④群众基础:长期的战乱,人民深受其害,广大劳动人民渴望统一。⑤长期的争霸战争,形成了局部统一。 2.从主观方面看: ①从秦国来说,商鞅变法后,秦国已经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一个国家,具有完成统一的实力。 ②秦国社会改革比较彻底,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③秦国新兴地主力量强大,经济发展迅速,军队战斗力强。④秦国实行了远交近攻等正确策略。④秦王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和突出的军事政治才能。 总之,秦国已经具备完成统一的主客观条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