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英语口语 演讲 史蒂芬霍金

英语口语 演讲 史蒂芬霍金

英语口语 演讲 史蒂芬霍金
英语口语 演讲 史蒂芬霍金

Right Shelton

is a British theoretical physicist、cosmologist and author. he was the Lucasian Professor of Mathematics at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Hawking has a motor neurone disease related to Lou Gehrig’s disease, a condition that has progressed over the years.

Outline

?Life and work

?Achievement

Life

Stephen Hawking was born in January 1942 .. At that time, London was under attack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his mother went to Oxford to give birth in greater safety.

Hawking went up to Oxford in 1959 at the age of 17.[

In 1962.,he began his graduate work at Cambridge.

But soon the diagnosis of motor neurone disease came when Hawking was 21. At the time doctors gave him a life expectancy of two years.At first, Hawking was shocked and upset. He could not find a reason for living before he met his wife Jane Wilde.

In 1965 Hawkin g married Jane Wilde at Cambridge

In 1966,he completed his doctorate and go on working at Cambridge until now.

singularity theorem

Hawking extended the singularity theorem concepts and showed that the classical concept of time must have begun with a singularity at the Big Bang, and thus the Universe existed at one time in a hot dense state.

This is Hawking’s major world wide contribution to Big Bang cosmology.

black hole

A black hole is a region of space-time from which gravity prevents anything, including light, from escaping. But Hawking’s results, which he presented from 1974, showed that black holes emit radiation, known today as Hawking radiation, which may continue until they exhaust their energy .

He has written books that make these complex subjects easier to understand.

A Brief History of Time attempts to explain a range of subjects in cosmology, including the Big Bang and black holes , to the nonspecialist reader. Its main goal is to give an overview of the subject but, unusual for a popular science book, it also attempts to explain some complex mathematics.

《斯蒂芬·霍金传》读后感1000字

《斯蒂芬·霍金传》读后感1000字 导读:读书笔记《斯蒂芬·霍金传》读后感1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斯蒂芬·霍金传》读后感1000字: 《斯蒂芬·霍金传》是英国的约翰·格里宾和迈克尔·怀特在1991年末为霍金修的传。霍金的大名想必是家喻户晓,他对于黑洞和宇宙大爆炸的研究也应该是人尽皆知,可是,你却未必知道关于他生活与婚姻的一切细节。比如,霍金,一个患有运动神经细胞病的残疾人,一个几乎不能活动的人,竟然和他的妻子有四个孩子,甚至还经常和他的孩子下棋和谈天说地。下面,我就来跟你讲一下霍金的故事。 斯蒂芬·威廉·霍金于1942年1月8日出生在牛津在十岁的时候报考威斯敏斯特学校,却没有成功,最终,他去了圣奥尔本斯学校,然后在18岁时成功考入牛津大学,在此后的时间里极为努力,成为了一名高材生。他的导师,也是以后的同事丹尼斯·夏马曾这样评价他:“他是我见过最具天赋的学生。”可是,就在他21岁,正在剑桥攻读博士学位的时候时,他人生中最重要,也对他一生改变最大的事情发生了:他从楼梯顶滚到了楼梯底,去医院检查之后发现自己患的是运动神经细胞病,而且医生说他只能再活两年。这件事对于霍金的打击是巨大的。 他开始变得意志消沉,每天只听瓦格纳的音乐,什么事也不干。如果他就这样消沉下去,我们现在可能就不会知道霍金的名字了。是

他与简·王尔德的结婚挽救了他。为了帮助这个残疾但是大脑里装满着伟大幻想的人,也为了挽救之后的大爆炸理论和黑洞理论,简从一个高大上的剑桥博士,成为了一个勤俭持家的好妻子,全面操持家务活,并与霍金生了三个孩子,就这样支持了霍金五十多年。有了简的帮助,霍金的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先和彭罗斯一起证明了大爆炸理论的正确性,接着又独立发现了有正离子和反粒子效应产生的霍金辐射,成为了20世纪后半叶最伟大的宇宙学家……没有之一! 霍金能够这样成功绝非偶然。首先,他妻子的精心照料是他身心健康的最基本的保障,其次,他有罗杰·彭罗斯和丹尼斯·夏马这两个好同事。他们与霍金的配合直接导致了霍金举世瞩目的大发现。这些都是很重要的原因,可我认为霍金的运动神经细胞病可能还帮了大忙!虽然说霍金的病使他深陷在轮椅中,虽然使他不能说话,但是还是有好处的。首先,霍金就读的牛津大学当时的学风慵懒,如果霍金没有得病,他可能就一直慵懒下去了。第二,运动神经细胞病的特质是患者将渐渐的失去行动能力,但是他的思维将会保持完好,而理论物理学恰好是一个只需要活跃的思维的学科。正是霍金的病,把他推上了理论物理学的道路,间接导致了他的大发现。第三,霍金的病使他倍受别人的嘲笑,从而练就了霍金那种坚强的心理素质,而这是每一个成功人士必备的品格。所以,我认为霍金的运动神经细胞病是导致他成功的最重要的原因。 《霍金传》让我认识到,无论身体的情况多么糟糕,只要意志坚强,一切就皆有可能。作者:晒太阳狗狗

残疾人的励志故事

残疾人的励志故事 1、张海迪轮椅上的梦 张海迪被誉为身残志坚的一代楷模,自学成才的著名作家,出版了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绝顶》、《天长地久》,散文集《鸿雁快快飞》、《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我的德国笔记》等,翻译了《莫多克——一头大象的真实故事》、《丽贝卡在新学校》等外文著作。她现任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 她用顽强的意志粉碎了医生对她生命长度的预言,她用用心的态度努力过好每一天,不断拓展生命的宽度。在上世纪80年代,她坚韧不拔的精神,让全国年轻人看到了奋斗的力量,鼓舞了一大批中国青年。她就是被誉为“八十年代新雷锋”和“当代保尔”的张海迪。 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 张海迪,1955年9月出生于济南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她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快乐而活泼,成天蹦蹦跳跳跑来跑去,似小燕子般到处飞翔。可惜,蹦蹦跳跳的时光是那样短暂。1960年一个明朗的早晨,玩具室里刚上完一节“课”,她和小同伴们嘻笑着朝门外跑去,忽然跌倒了。从此,双腿丧失了知觉,张海迪也丧失了关于腿的记忆。 张海迪当年不明白自我患的是脊髓血管瘤,病情反复发作,十分难治。五年中,她做了3次大手术,脊椎板被摘去6块,最后高位截瘫。这样,原先天真活泼的张海迪,只能整天卧在床上。当年,医生们一致认为,像这种高位截瘫病人,一般很难活过27岁。 看着伙伴们高高兴兴地背着书包上学校,最后有一天,张海迪按捺不住心中的渴望,对妈妈说:“妈妈,我要上学!”但是因为自我的生活不能自理,所有的学校都不接收。 病魔是无情的,每当病痛折磨她时,坚强的张海迪没有流泪,疼得实在厉害时,为了分散注意力,她就猛揪自我的头发,打算用一种疼痛来代替另外一种疼痛。渐渐地,她揪下来的头发,都能编成一条辫子了! 对张海迪来说,家是一所特殊的学校。在这个特殊的学校里,聪明、好学的张海迪学拼音,学查字典,学一个又一个生字。她趴在床上,用胳膊支撑着身体抄书,学完了一本又一本小学课本,没有人催问,没有人检查督促,更没有考试和考试中的竞争,全靠着自学。努力是加倍的,成功的喜悦也是加倍的。于是,她的学习自觉性、学习乐趣与生活的意志,还有思维潜力,便随着知识一齐增长起来了。透过非同寻常的努力,她还练素描、学写生、临摹名画、学会了识简谱和五线谱,并能用手风琴、琵琶、吉他等乐器弹奏歌曲。

经典高考素材:霍金的励志故事

经典高考素材:霍金的励志故事霍金的励志故事(一)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 於1942年1月8日生於牛津,那一天刚好是伽利略逝世三百年。可能因为他出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代,所以小时候对模型特别着迷。他十几岁时不但喜欢做模型飞机和轮船,还和学友制作了很多不同种类的战争游戏,反映出他研究和操控事物的渴望。这种渴望驱使他攻读博士学位,并在黑洞和宇宙论的研究上获得重大成就。 霍金十三、四岁时已下定决心要从事物理学和天文学的研究。十七岁那年,他考到了自然科学的奖学金,顺利入读牛津大学。学士毕业后他转到剑桥大学攻读博士,研究宇宙学。不久他发现自己患上了会导致肌肉萎缩的卢伽雷病。由於医生对此病束手无策,起初他打算放弃从事研究的理想,但后来病情恶化的速度减慢了,他便重拾心情,排除万难,从挫折中站起来,勇敢地面对这次的不幸,继续醉心研究。 七十年代,他和彭罗斯证明了着名的奇性定理,并在1988年共同获得沃尔夫物理奖。他还证明了黑洞的面积不会随时间减少。1973年,他发现黑洞辐射的温度和其质量成反比,即黑洞会因为辐射而变小,但温度却会升高,最终会发生爆炸而消失。 八十年代,他开始研究量子宇宙论。这时他的行动

已经出现问题,后来由於得了肺炎而接受穿气管手术,使他从此再不能说话。现在他全身瘫痪,要靠电动轮椅代替双脚,不但说话和写字要靠电脑和语言合成器帮忙,连阅读也要别人替他把每页纸摊平在桌上,让他驱动着轮椅逐页去看。 霍金一生贡献於理论物理学的研究,被誉为当今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着作包括《时间简史》及《黑洞与婴儿宇宙以及相关文章》。虽然大家都觉得他非常不幸,但他在科学上的成就却是在他在病发后获得的。他凭着坚毅不屈的意志,战胜了疾病,创造了一个奇蹟,也证明了残疾并非成功的障碍。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科学研究的热诚,是值得年轻一代学习的。 霍金的励志故事(二) 在新的千年到来之际,美国白宫曾进行了一系列的演讲,其中以科学为主题的演讲是《想像与变革---下一个千年的科学》。它的演讲者就是英国剑桥大学应用数学与理论物理系教授、轮椅天才斯蒂芬.霍金。他患有严重的残疾,双手只有3个手指能动。这个极度残疾和极度聪明的科学家成了这次不同寻常演讲的理想人选。外号叫爱因斯坦 20世纪90年代,谈论宇宙学渐成一种时髦,宇宙大爆炸理论虽不是新的理论,但在公众心中却非常新颖。特别是谈到霍金,人们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并称他是自爱因斯坦之后最好的物理学家。

霍金的励志故事

霍金的励志故事 1: 霍金是一个懂的感恩生活和乐观不屈的人。 霍金从小就拥有对自然科学的强烈兴趣,在大学时代当时还没患病,他就意识到,肯 定会有一套能够解释宇宙的万物理论,并陶醉于对其的思索之中,把之当做了自己的信仰,并具有极强的使命感。 在他21岁得知自己患上了不治之症后他也消沉过一段时间,极度失望时他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努力去帮助一些人们。医生当时预测他最多只能活2年,但2年过后情况并 不是非常糟糕。后来他又想到了以前曾和自己一个病房的男孩,那个男孩第二天就死去了。他似乎明白了什么,他觉得自己还不算倒霉,不应该就这样放弃,自己17岁就考上剑桥 大学,拥有异乎常人的头脑。之前他就和珍认识,后来他们很快坠入爱河,不久他们结婚 了 患病后,霍金为了家庭,为了自己的理想,果断的“站了起来”,继续了自己的研究。他自己在个人传记中谈到,他并不认为疾病对他有多大影响,他每天都陶醉在自己的世界 之中,努力不去思考自己的疾病。同时,他又努力证明自己能够象常人那样生活!霍金在 自己的生活中,只要能做到的事情绝不麻烦别人,他很憎恨别人把自己当做残疾人,他说:一个人身体残疾了,决不能让精神也残疾。霍金的意志力是非常坚强的,同时他又是一个 对生活很有主见的人。他对生活永远充满了乐观和幽默的态度。在他患病后,曾有6次非 常近距离的和死神交手,他都顽强的活了下来。 一次霍金演讲结束后,一位女记者冲到演讲台前问到:“病魔已将您永远固定在轮椅上,你不认为命运让你失去太多了吗?”大师的脸上充满了笑意,用他还能活动的3根手指,艰难地叩击键盘后,显示屏上出现了四段文字:“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 思维;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我有爱我和我爱的亲人和朋友”...在回答完那个记者的提问后,他又艰难的打出了第五句话:“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现场顿时爆发出了雷 鸣般的掌声。。。 的确用霍金自己的话来说,活着就有希望,人永远不能绝望!比大海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即使病魔把霍金关在果壳中,他也是无限空间之王! 霍金的 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都应该对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主见, 拥有自己的梦想,并全力以赴为之奋斗! 2: 在新的千年到来之际,美国白宫曾进行了一系列的演讲,其中以科学为主题的演讲是《想像与变革---下一个千年的科学》。它的演讲者就是英国剑桥大学应用数学与理论物

史蒂芬·霍金:轮椅上的勇士_名人故事

史蒂芬·霍金:轮椅上的勇士 霍金是谁?他是一个大脑,一个神话,一个当代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一个科学名义下的巨人……或许,他只是一个坐着轮椅,挑战命运的勇士。 智慧的大脑诞生了 史蒂芬·;霍金,出生于1942年1月8日,这个时候他的家乡伦敦正笼罩在希特勒的狂轰滥炸中。 霍金和他的妹妹在伦敦附近的几个小镇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多年以后,他们的邻居回忆说,当霍金躺在摇篮车中时非常引人注目,他的头显得很大,异于常人——这多半是因为霍金现在的名声与成就远远异于常人,邻居不由自主地要在记忆里重新刻画一下天才儿童的形象。

不过霍金一家在古板保守的小镇上的确显得与众不同。霍金的父母都受过正规的大学教育。他的父亲是一位从事热带病研究的医学家,母亲则从事过许多职业。小镇的居民经常会惊异地看到霍金一家人驾驶着一辆破旧的二手车穿过街道奔向郊外。汽车在当时尚未进入英国市民家庭。然而这辆古怪的车子却拓展了霍金一家自由活动的天地。 霍金热衷于搞清楚一切事情的来龙去脉,因此当他看到一件新奇的东西时总喜欢把它拆开,把每个零件的结构都弄个明白——不过他往往很难再把它装回原样,因为他的手脚远不如头脑那样灵活,甚至写出来的字在班上也是有名的潦草。 霍金在17岁时进入牛津大学学习物理。他仍旧不是一个用功的学生,而这种态度与当时其他同学是一致的,这是战后出现的青年人迷惘时期——他们对一切厌倦,觉得没有任何值得努力追求的东西。霍金在

学校里与同学们一同游荡、喝酒、参加赛船俱乐部,如果事情这样发展下去,那么他很可能成为一个庸庸碌碌的职员或教师。然而,病魔出现了。 病魔出现了 从童年时代起,运动从来就不是霍金的长项,几乎所有的球类活动他都不行。 到牛津的第三年,霍金注意到自己变得更笨拙了,有一两回没有任何原因地跌倒。一次,他不知何故从楼梯上突然跌下来,当即昏迷,差一点死去。 直到1962年霍金在剑桥读研究生后,他的母亲才注意到儿子的异常状况。刚过完21岁生日的霍金在医院里住了两个星期,经过各种各

中国残疾人励志故事

中国残疾人励志故事 今年已37岁的安徽池州青年李雁雁是中国第一个赴国外留学的盲人。12年间,他孤独地辗转日本、美国学医,克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成为中国和亚洲第一个盲人医科博士。 母亲的泪水落在他的手背上 李雁雁身世坎坷,父亲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某学院的教师,文-革 期间在池州因公殉职,那年李雁雁仅7岁,哥哥李京京17岁,奶奶和 妈妈一筹莫展,全家就靠着每月45元的补助艰苦度日。懂事的李雁雁 从小成绩优异,1982年不负众望,一举考上湖南大学环境工程系空调 专业,入校后越发奋发图强,每年寒暑假都留校继续学习。 1985年秋,雁雁感觉视力异常模糊,逐步不能视物,医院确诊是 青光眼发展成视神经萎缩,导致双目失明!拿着诊断书,雁雁双手战栗,痛哭着捶打冷冰冰的墙壁,瘫倒在地。 李母龚桂兰得知后,连夜赶到长沙,强忍悲痛为儿子办理退学手续。之后她四处举债,带儿子跑遍了广州、上海、南京等大医院寻求 治疗,但无力回天。 雁雁彻底绝望,回家后成天躲在阴暗的小房里,关起窗户,不见 任何人。 母亲擦干眼泪,一次次劝慰儿子:“孩子,《盲人与灯》的故事 你听过吗?黑夜里盲人执盏明灯蹒跚而行,路人问他,你啥也看不见, 打灯笼干吗?盲人说,你们能看见灯笼,就会给我让路啊。孩子,自古 身残志坚成就大事者不乏其人,只要自己点亮心灯,创造光明,照样 能走出一条大路来!” 那一刻,雁雁的手背,感受到了母亲温暖的泪水。他鼻子一酸, 决心直面命运,开始新的生活。

为了省钱,雁雁每天听收音机自学盲文。1989年夏,他听说美国一家盲校将在中国开办分校,免费函授英文便立即报名。那段时间,他每天坐在地上弯腰弓背摸练盲文,虽然腰酸背痛,却重新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修完美国盲校全部课程后,雁雁又借阅了中、美、英、法、日等国的数百本图书,开阔了视野。 他常常鼓励自己,盲人不能仅仅满足学会一门生存技能,要和正常人一样,勇于征服高等学府! 1993年9月,雁雁从一本盲文杂志上获悉,世界慈善组织愿意无偿援助外国盲人去东京学习针灸和指压技术。雁雁立即致函,同年10月,该协会负责人专程来到上海,对李雁雁实行全面严格的考试。1994年元月,东京协会寄来了装有录取通知书、机票和全额奖学金证明的国际专递。 这个爆炸性的消息迅速传遍了池州城大街小巷,虽然70多岁的老母亲不放心儿子独自出国生活,但是雁雁无比振奋,他发誓一定要学有所成,再回国创业! 世界名校的第一位盲人博士生 东京八王子盲校是一所三年学制的全日制学校。刚来时,李雁雁日语听说水平太差,初考刚及格。老师劝他先修一年日语再学专业。雁雁坚持跟班学:“时间是最宝贵的,我会尽量努力的!”他每天学习到深夜,从不间断,不到一年他的每项考试都是第一,并获得一台笔记本电脑的奖励。 三年后,雁雁以优异成绩顺利通过针灸、按摩、指压师三项日本国家执照考试。这三张执照,在日本是很多残疾人梦寐以求的“金饭碗”,已过而立之年的雁雁能够苦尽甘来,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 但雁雁没有忘记初衷,他渴盼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圆大学梦!最终,他决定去美国继续攻读,学习以西方医学理论为基础的脊椎神经矫正疗法!

史蒂芬霍金励志故事

史蒂芬霍金励志故事 一说起霍金,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了,那么关于他的故事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史蒂芬霍金励志故事,供大家参阅! 史蒂芬霍金励志故事篇1霍金是一个懂的感恩生活和乐观不屈的人。 霍金从小就拥有对自然科学的强烈兴趣,在大学时代(当时还没患病),他就意识到,肯定会有一套能够解释宇宙的万物理论,并陶醉于对其的思索之中,把之当做了自己的信仰,并具有极强的使命感。 在他21岁得知自己患上了不治之症后他也消沉过一段时间,极度失望时他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努力去帮助一些人们。医生当时预测他最多只能活2年,但2年过后情况并不是非常糟糕。后来他又想到了以前曾和自己一个病房的男孩,那个男孩第二天就死去了。他似乎明白了什么,他觉得自己还不算倒霉,不应该就这样放弃,自己17岁就考上剑桥大学,拥有异乎常人的头脑。(之前他就和珍认识,后来他们很快坠入爱河,不久他们结婚了) 患病后,霍金为了家庭,为了自己的理想,果断的“站了起来”,继续了自己的研究。他自己在个人传记中谈到,他并不认为疾病对他有多大影响,他每天都陶醉在自己的世界之中,努力不去思考自己的疾病。同时,他又努力证明自己能够象常人那样生活!霍金在自己的生活中,只要能做到的事情绝不麻烦别人,他很憎恨别人把自己当做

残疾人,他说:一个人身体残疾了,决不能让精神也残疾。霍金的意志力是非常坚强的,同时他又是一个对生活很有主见的人。他对生活永远充满了乐观和幽默的态度。在他患病后,曾有6次非常近距离的和死神交手,他都顽强的活了下来。 一次霍金演讲结束后,一位女记者冲到演讲台前问到:“病魔已将您永远固定在轮椅上,你不认为命运让你失去太多了吗?”大师的脸上充满了笑意,用他还能活动的3根手指,艰难地叩击键盘后,显示屏上出现了四段文字:“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我有爱我和我爱的亲人和朋友”...在回答完那个记者的提问后,他又艰难的打出了第五句话:“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现场顿时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 的确用霍金自己的话来说,活着就有希望,人永远不能绝望!比大海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即使病魔把霍金关在果壳中,他也是无限空间之王! 霍金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都应该对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主见,拥有自己的梦想,并全力以赴为之奋斗! 史蒂芬霍金励志故事篇2在新的千年到来之际,美国白宫曾进行了一系列的演讲,其中以科学为主题的演讲是《想像与变革---下一个千年的科学》。它的演讲者就是英国剑桥大学应用数学与理论物理系教授、"轮椅天才"斯蒂芬;霍金。他患有严重的残疾,双手只有3个手指能动。这个极度残疾和极度聪明的科学家成了这次不同寻常演讲的理想人选。外号叫"爱因斯坦"

《斯蒂芬·霍金》读后感

《斯蒂芬·霍金》读后感 《斯蒂芬·霍金》读后感1 《斯蒂芬·霍金》这本书非常详细地描写了霍金爷爷的一生,也体现出了霍金爷爷的热爱天文的态度和他被病魔缠身时的痛苦。这是一本能让人十分深刻的书。 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爱争论的霍金”这个故事主要讲述了霍金第一次见珍妮的奶奶时,珍妮的奶奶问了霍金一个问题“你觉得诺里奇大教堂怎么样”?霍金回答说“诺里奇大教堂是一座非常普通又毫无雅趣的建筑”。这让珍妮的奶奶不知道怎样将对话进行下去。还有一次,珍妮带着霍金去参加她的一个老朋友的生日晚会,因为珍妮的朋友是学艺术的,所以她就大段大段地阐述着与艺术相关的概念,霍金尽管有了上次拜访珍妮奶奶的教训,但生性好强的他最后还是跳了出来,与那个寿星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辩论。两个人越辩越投入,最后生日晚会就变成了霍金与寿星之间的辩论会,这可是一场别开生面的生日聚会。 我们班上也开过一场辩论会,主题是“开卷是否有益”,全班同学都在激烈地争论这个话题,其中陈纪宇和郭欣争辩的最激烈,双方互不相让,我们感觉到空气中仿佛有一股浓浓的火药味,直到下课铃响了,这才停止辩论。熊老师在辩论结束时说:“开卷有益是对的,但开卷未必有益也不是错的。” 通过“爱争论的霍金”这个故事和班上进行的辩论会,让我明白

任何事情都有正反两个方面,都有各自的道理。我认为,开卷未必有益似乎对我们小学生来说更有启发,因为只有好书才对我们有益,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根据老师和家长的引导,好读书,读好书,这样才能“开卷有益”。 《斯蒂芬·霍金》读后感2 斯蒂芬·霍金教授写的《时间简史》出版于1988年,回答了宇宙是怎样诞生的?它从何而来?又向哪里去?的问题。书中认为我们现在生活的宇宙有自己的历史起点,它大约诞生于150亿年前,那时,宇宙只是一个点,不占有空间,也没有时间的概念。在这一点发生了大爆炸,时间和空间从此开始,物质开始形成。最初,宇宙的温度极高,随着时间的推移,空间越来越大,温度越来越低,宇宙中的能量与物质不断发生复杂的反应,逐渐形成星系,空间继续扩大,膨胀,直到今天,宇宙仍然在膨胀之中。大约在距今50亿年前,太阳形成。大约在距今46亿年前,地球形成。宇宙继续膨胀,将来也会膨胀,也许在膨胀到一定程度后,宇宙开始收缩,可能会收缩成一个点,一个不占有空间的点。到那时,时间结束。到底会不会这样,现在还说不定。大爆炸之前是怎么回事,不知道。永远也无法知道。这就是大爆炸宇宙的理论基础。我认为霍金所说的前半部分是对的,后半部分是不对的。就是宇宙发生了大爆炸到空间随时间的增长而不断的膨胀到今天是对的。但是宇宙不会膨胀到一定程度后开始收缩直到又收缩到一个点成为黑洞进而再产生一次大爆炸。宇宙会不断的膨胀下去!我认为宇宙中有很多黑洞的存在,他们是产生大爆炸的种子,这些黑

经典残疾人励志故事

经典残疾人励志故事 篇一:残疾名人的励志故事 征服残疾的巴雷尼--对峙 巴雷尼小时刻因病成了残疾,母亲的心就像刀绞一样,但她还是强忍住本身的沉痛。她想,孩子当今最须要的是役使和支持,而不是妈妈的眼泪。母亲离开巴雷尼的病床前,拉着他的手说:”孩子,妈妈自信你是个有志气的人,希望你能用本身的双腿,在人生的路线上果敢地走下去!好巴雷尼,你能够同意妈妈吗?” 母亲的话,像铁锤一样撞击着巴雷尼的心扉,他”哇”地一声,扑到母亲怀里大哭起来。 从那往后,妈妈只消一有空,就给巴雷尼练习走路,做体操,屡屡累得满头大汗。有一次妈妈得了重感冒,她想,做母亲的不光要言传,还要身教。假使发着高烧,她还是下床按商榷支持巴雷尼练习走路。。黄豆般的汗水从妈妈脸上淌上去,她用干毛巾擦擦,咬紧牙,硬是帮巴雷尼完成了当天的熬炼商榷。 体育熬炼填补了由于残疾给巴雷尼带来的未便。母亲的样品作用,更是深深教育了巴雷尼,他毕竟承担住了命运给他的严酷打击。他吃苦进修,进修收效一直在班上压倒元白。末了,以优异的收效考进了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大学毕业后,巴雷尼以全盘精神,勉力于耳科神经学的研究。末了,毕竟登上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领奖台。 史蒂芬?霍金

史蒂芬?霍金 (Stephen Hawking) 於1942年1月8日生於牛津,那一天刚好是伽利略逝世三百年。可能因为他出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代,所以小时候对模型特别著迷。他十几岁时不但喜欢做模型飞机和轮船,还和学友制作了很多不同种类的战争游戏,反映出他研究和操控事物的渴望。这种渴望驱使他攻读博士学位,并在黑洞和宇宙论的研究上获得重大成就。 霍金十三、四岁时已下定决心要从事物理学和天文学的研究。十七岁那年,他考到了自然科学的奖学金,顺利入读牛津大学。学士毕业后他转到剑桥大学攻读博士,研究宇宙学。不久他发现自己患上了会导致肌肉萎缩的卢伽雷病。由於医生对此病束手无策,起初他打算放弃从事研究的理想,但后来病情恶化的速度减慢了,他便重拾心情,排除万难,从挫折中站起来,勇敢地面对这次的不幸,继续醉心研究。 七十年代,他和彭罗斯证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并在1988年共同获得沃尔夫物理奖。他还证明了黑洞的面积不会随时间减少。1973年,他发现黑洞辐射的温度和其质量成反比,即黑洞会因为辐射而变小,但温度却会升高,最终会发生爆炸而消失。 八十年代,他开始研究量子宇宙论。这时他的行动已经出现问题,后来由於得了肺炎而接受穿气管手术,使他从此再不能说话。现在他全身瘫痪,要靠电动轮椅代替双脚,不但说话和写字要靠电脑和语言合成器帮忙,连阅读也要别人替他把每页纸摊平在桌上,让他驱动著轮椅逐页去看。 霍金一生贡献於理论物理学的研究,被誉为当今最杰出的科学家

霍金励志故事

身残志坚的伟大科学家霍金的故事 霍金是英国剑桥大学著名物理学家,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他是本世纪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剑桥大学数学及理论物理学系教授,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荣获英国剑桥大学卢卡斯数学教席,这是自然科学史上继牛顿和狄拉克之后荣誉最高的教席。他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思想家和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霍金是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是当今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被称为在世的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还被称为“宇宙之王”。 但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却患上了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患者,全身瘫痪,不能发音。他唯一能动的地方只有两只眼睛和3根手指,其他地方根本不能动。 从童年时代起,体育运动一直就不是霍金的长项,几乎所有的球类活动他都不擅长。到牛津学习的第三年,霍金注意到自己变得更笨拙了,有一两回没有任何原因地跌倒。一次,他不知何故从楼梯上突然跌了下来,当即昏迷,差一点死去。 但是,直到1962年霍金在剑桥读研究生后,他的母亲才注意到儿子的异常状况。刚过完21岁生日的霍金在医院里住了两个星期,经过各种各样的检查,他被确诊患上了“卢伽雷氏症”,即运动神经细胞萎缩症。他的四肢将越来越不听使唤,然后到身体以及内脏,直到心脏和肺部,最后猝死,他最多还有两年的时间了,甚至会等不到拿学士学位的那一天。 起初,这种病恶化得相当迅速,这对霍金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他几乎放弃了一切学习和研究,人生开始面临着严重的挑战,更犹如

正要开放的花朵突遭严重的打击。 病情一天天加重了。到1970年,在学术上声誉日隆的霍金已无法自己走动。无奈的他开始使用轮椅。从此之后他再也没能离开过它。 就算在轮椅上,霍金也没有逃脱命运的捉弄。1991年3月,霍金坐轮椅回柏林公寓的路上,被小汽车撞倒,左臂骨折,头被划破,缝了13针,但坚强的霍金仅仅经过48小时的修正就又重新回到办公室投入工作。祸不单行,就在霍金和友人去乡间别墅时,由于上坡拐弯过急轮椅向后倾倒,霍金被翻倒在了灌木丛中。 1984年,他说话已相当困难,开始吐字不清,说几个词要花好长时间。1985年,霍金又得了肺炎,治疗时切开了气管,从此他再也不能发声了。 在挑战面前,命运好像做了退却,一个两年半过去了,又是几个两年半过去了,他还是坚强地活着。他的身体变化很大,很快就不能动了,霍金的身体不能动弹,说一句话要绕几个复杂的转换过程,但即使这样也改变不了他的学术研究,后来,人们为他在轮椅上安装了一台电脑和语音合成器,他用仅有的两个完好的手指在键盘上敲出要说的词,组成相应的句子,经过语音合成器发出声音来。他就用这个办法,进行学术交流,做学术报告。他成功完成了《时间简史》。这是继爱因斯坦《相对论》之后,物理学中揭露宇宙奥秘的最伟大著作,他是最成功的残疾人之一,也是最能创造奇迹和命运挑战的勇士,他诠释着时间的概念,并打破时间的人。20来岁被“判”死刑的人,医生预言她只能活两年半,而他却一直活到现在。今年已经73岁了。 无论命运有多坏,人总应有所作为,有生命就有希望。

6个残疾人的励志故事

6个残疾人的励志故事 残疾人的成功通常不易招致嫉妒。因为他们有缺陷,使人乐于宽忍他们的成功。也常使潜在的对手忽视了他们的竞争和挑战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残疾人的励志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残疾人的励志故事1、郑龙华——无手着名摄影家 郑龙华,男,1959年5月生于浙江省临安市。幼年失去双手,1981年开始自学摄影,他先后在国内外举办过各种形式的摄影展览,并多次在各种影赛中获奖。郑龙华于2006年5月20日在家乡浙江省临安市启动“生命之光”——一位无手摄影家对话100位残疾人精英的摄影活动。经两年多的时间,他先后独自走遍全国100多个县及港、澳、台地区,行程达6。3719万公里,采访了各行业100位残疾人精英,拍摄图片4。5万余幅,整理文字素材52万字,撰写采访手记19。86万字。2007年5月,郑龙华被评为杭州市劳动模范。 由他拍摄的100位成功残疾人士的照片《一位无手摄影家对话中国百位残疾人成功人士》,展示了没有健全的手或脚、甚至身体不能直立的残障人士的成功故事。 49岁的郑龙华说:“我选择展示他们阳光的一面,而不去关注他们肢体的残缺。尽管拍摄残缺更有视觉冲击力,但我希望这些作品能带给人们希望和鼓舞。”为了这组照片,他花了近3年时间。 他用镜头记录了一个个成功的残障人士:虽失去右手但创立了“谭木匠”木梳传奇的谭传华、虽由于幼时疾病腿部行动不便但创立“江民软件”的反病毒软件专家王江民、虽由于先天佝偻身高不足1米却坐着轮椅宣传环保的甘肃省清水县秦亭镇店子村袁建明……郑龙华要展示残疾人的“健全”生活。“我希望这些作品是一面镜子,透过这面镜子,大家照到自己:这些伤残人士在这种情况下做事都能成功,每个人都更应该用心做事。” 如郑龙华所努力的,照片鼓励了很多参观者。北京第四聋人学校18岁的葛斌用手语说:“来看展览之前,我感觉非常迷茫。但看到这些照片,我很感动。我要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天,拼搏努力。”他指着一个肢残运动员的照片说,“我能够感受到她很努力!”

残疾人霍金的励志故事

残疾人霍金的励志故事 霍金的励志故事(一) 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於1942年1月8日生於牛津,那一天刚好是伽利略逝世三百年。可能因为他出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代,所以小时候对模型特别着迷。他十几岁时不但喜欢做模型飞机和轮船,还和学友制作了很多不同种类的战争游戏,反映出他研究和操控事物的渴望。这种渴望驱使他攻读博士学位,并在黑洞和宇宙论的研究上获得重大成就。 霍金十三、四岁时已下定决心要从事物理学和天文学的研究。十七岁那年,他考到了自然科学的奖学金,顺利入读牛津大学。学士毕业后他转到剑桥大学攻读博士,研究宇宙学。不久他发现自己患上了会导致肌肉萎缩的卢伽雷病。由於医生对此病束手无策,起初他打算放弃从事研究的理想,但后来病情恶化的速度减慢了,他便重拾心情,排除万难,从挫折中站起来,勇敢地面对这次的不幸,继续醉心研究。 七十年代,他和彭罗斯证明了着名的奇性定理,并在1988年共同获得沃尔夫 物理奖。他还证明了黑洞的面积不会随时间减少。1973年,他发现黑洞辐射的温度和其质量成反比,即黑洞会因为辐射而变小,但温度却会升高,最终会发生爆炸而消失。 八十年代,他开始研究量子宇宙论。这时他的行动已经出现问题,后来由於得了肺炎而接受穿气管手术,使他从此再不能说话。现在他全身瘫痪,要靠电动轮椅代替双脚,不但说话和写字要靠电脑和语言合成器帮忙,连阅读也要别人替他把每页纸摊平在桌上,让他驱动着轮椅逐页去看。 霍金一生贡献於理论物理学的研究,被誉为当今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着作包括《时间简史》及《黑洞与婴儿宇宙以及相关文章》。虽然大家都觉得他非常不幸,但他在科学上的成就却是在他在病发后获得的。他凭着坚毅不屈的意志,战胜

最新霍金的感人事迹五篇700字

霍金的感人事迹五篇700字 命运对霍金十分残酷,霍金从21岁时就被病魔禁锢在了轮椅上,接着霍金又因患肺炎做了穿气管手术,剥夺了霍金说话的功能。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霍金的感人事迹,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霍金的感人事迹1 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偶像,明星,名人等!我也不例外,我追求的明星有很多。例如代夫从军的花木兰,国富李嘉城,勇敢正直的啊廖莎等等。我心目中的明星就是霍金。因为他的那种乐观向上的精神和对科学的执着追求深深的感动着我,在我心中绽放光芒! 霍金是一个患有卢伽雷氏症,肌肉萎缩,但他依然乐观对待生活,勇敢与病魔战斗。虽然只能用2只手指来活动,但是他觉得没什么大不了,自己的手指还能动,大脑还有思维,他并不觉得他比任何人有什么区别。他是我心中的榜样,是我前进道路的一丝光明,是我茁壮成长的一个依靠,是我生命港湾的一艘小舟,陪伴我一生的道路。 有一天,妈妈给我买来了台单车,我心里就是一阵喜悦。我骑上心爱的单车,忘记了妈妈的叮嘱,就开始了我的路程。 单车还没开到5米就摔跤了,我就重新站起来,因为我还有坚持不懈的精神。还没到学校又摔跤了,我就大声哭泣。我心中的那股精神随着时间的流逝,也慢慢的溜走了,渐渐我就觉得不耐烦了,就跑回家,向妈妈耍脾气。跟妈妈说:“不踩单车了,以后都不踩单车了,这么难学会的,不玩了!”只见妈妈耐心的教导我做事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非。就跟我讲了个关于霍金的事情。我不经心头一酸,打算放

弃刚才的念头。于是又开始我的路程。 经过无数次的摔跤,我的努力终于得到回报,我会踩单车了,我赶快赶回家吧这个消息告诉妈妈。 回到家里,妈妈听到我的消息,就告诉我:“失败乃是成功的开端,无论事情好与坏,只要你肯坚持,终究你会得到回报的!” 经过这件事情,我才知道霍金的道路是多么的坎坷,多么的弯曲,多么的凸凹不平。坚持是成功的起端,只要你肯努力,终究会得到你想要的结果! 霍金你是我心目中永远的偶像,有着不可被占据的地位,你是我身边的一盏台灯,永远指引我迈向成功的道路,你是我幼苗的一滴水,给予我茁壮成长的能量,你是我寒风中的一杯热茶,给予我生命的延续。霍金,你永不改变我心中的地位,是那么的崇高,那么的坚强。 霍金的感人事迹2 霍金是一个怎样的人?他是一个身残志坚的人,是一个物理天才,是一个生活强者,他有着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他深深地感动了大众。 霍金的全名叫斯蒂芬.威廉.霍金,英文名:StephenWiliamHawking,别名:史蒂芬.霍金。霍金1942年出生于1月8日出生于英国牛津,他的职业是物理学家,宇宙学家,思想家。他毕业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它的主要成就:2009年获得总统自由勋章,2006年获得科普利奖,1988年获得沃尔夫物理奖,1978年获得爱因斯坦奖章,发现”霍金射线”,提出无边界条件/猜想。他的代

外国残疾人励志故事

外国残疾人励志故事 导读:本文是关于外国残疾人励志故事,希望能帮助到您! 外国残疾人励志故事:克利斯帝·布朗 他生长在爱尔兰的都柏林,刚出生时四肢健全,但严重瘫痪,让他无法移动。他患了非常严重的脑性麻痹,发音不准,全身上下只有左脚能动。7岁那年,他坐着轮椅,和家人到公园玩。几个小朋友正在比赛画画,他用羡慕的眼光盯着他们,“啊啊”地叫着,不肯离开。一个小朋友似乎看懂了他的意思,大声笑道:“你连话都说不清楚,谅你也画不出好东西来!不要吵着我们啦!” 他伤心地离开了,回到家,为了让姐姐了解自己的意思,他用左脚从她那里抓来一支粉笔,试着画呀画,可就是画不好。姐姐陪在他身边,鼓励他说:“我相信你能画好,上帝只不过暂时解除了你的武装,让你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画画,但只要肯花工夫练习,一定可以画出精彩的画来。只要敢梦想,什么都做得到。” 他渐渐长大了,一直很勤奋地学习用左脚画画、写字。他的家人坚信他的智力没有障碍,只是无法与人沟通。家人下定决心要让他尽可能过正常的生活,于是把他放在推车里,拉着他到处跑,让他多认识外面的世界。他的左脚练得越来越灵活,他竟然学会了游泳。在家时,他总是全神贯注地练习画画,也开始学写作。他的脚趾常常被磨破,但他忍着疼痛继续练;他写的稿子退稿很多,但他没有灰心。他从一个失败前进到另一个失败,但他的热情不减。他告诉自己再多撑一天、一个星期、一个月,再多撑一年吧,慢慢地,他发现他又有了极大的热情。当他的画作在全市获奖,处

女作《我的左脚》经历多次修改也得以发表时,他感觉眼界被打开了,原来,人生充满了可能性,他相信,前方一定会有更美好的日子。 他品尝到了写作和画画的乐趣,从此一发而不可收。虽然每画一幅画,每写一篇文章,他都很吃力,脚被磨出了血泡不说,他还常常收到退稿,但他从来不肯放弃,他要拥抱每一个机会。 他的妈妈通过一位医生的协助,将他送到约翰霍普金斯医院,他获得了很好的治疗。他特别尊敬这位了不起的医生,这位医生后来不仅为他和其他脑性麻痹人士创办了一家医院,而且把他引入文坛。几位爱尔兰知名作家鼓励他创作,他受到了很大的鼓舞。27岁时,他花了很多心血写了小说《那些低潮的日子》。令人兴奋的是,小说一经发表就荣登畅销小说榜第一名,并被改编成电影,由丹尼尔·戴·路易斯主演,戴·路易斯也因该片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他后来又出版了六本书,另外,他也是一位积极创作的画家。 他的名字叫克利斯帝·布朗,听说只有左脚能动、只能发出几个声音的他成了知名作家、诗人和画家,很多人非常惊讶。克利斯帝在日记中写道:“正像姐姐曾教我的那样,只要功夫深,没有什么事做不到!在风雨中,要勇敢坚定;在黑暗中,要咬紧牙关前行;面对沙漠,心中要充满绿洲。只要像蝉一样,经历苦痛,决不放弃,一定能一飞冲天!轮椅上的孩子都应该去尝试每一件事!” 外国残疾人励志故事:贝多芬 贝多芬是世界著名的音乐家,也是命运最糟的一个。童年,贝多芬是在泪水浸泡中长大的。家庭贫困,父母失和,造成贝多芬性格上严肃、孤僻、倔强和独立,在他心中蕴藏着强烈而深沉的感情。他从12岁开始作曲,14岁参加乐团演出并领取工资补贴家用。到了17岁,母亲病逝,家中只

霍金身残志坚的故事

三一文库(https://www.doczj.com/doc/4e3913616.html,) 〔霍金身残志坚的故事〕 史蒂芬·威廉·霍金的生平是非常富有传奇性的,在科学成就上,他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身上哪些感人励志的故事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的霍金身残志坚的故事,欢迎阅读参考! ▲霍金的童年故事小霍金也像普通的小孩一样,喜欢玩具,着迷于玩具火车,甚至自己花钱买来了电动火车。十几岁时,霍金还喜欢制作飞机模型和轮船模型,甚至尝试发明一些游戏,比如制作不同颜色零件的工厂、运送产品的公路和铁路,以及股票市场。霍金和一个同学负责编制游戏的规则。在编制这些游戏时,小霍金的目标是'建造我 能控制的可以开动的模型','这些游戏及制作都来自于探究事物并且进行控制的要求'。这种要求一直驱 动霍金去'探究事物',甚至在后来的宇宙学研究中仍在起作用。 上学期间,霍金分在一个很好的班,尽管他的成绩名次从未进过前一半,但仍受到同学的尊敬,同学为他起了一个'外号'---爱因斯坦。霍金在班上有一些要好的同学,他们喜欢听音乐,特别是古典音乐,如莫扎特、马x、

贝多芬,也到音乐厅去听音乐。他们还经常讨论一些科学和宗教问题,例如宇宙的起源和宇宙的运行是否需要上帝的作用。 ▲霍金读书的故事科学家霍金小时候的学习能力 似乎并不强,他很晚才学会阅读,上学后在班级里的成绩从来没有进过前10名,而且因为作业总是“很不整洁”,老师们觉得他已经“无可救药”了,同学们也把他当成了嘲弄的对象。 在霍金12岁时,他班上有两个男孩子用一袋糖果打赌,说他永远不能成材,同学们还带有讽刺意味地给他起了个外号叫“爱因斯坦”.谁知,20多年后,当年毫不出众的小男孩真的成了物理界一位大师级人物。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随着年龄渐长,小霍金对万事万物如何运行开始感兴趣起来,他经常把东西拆散以追根究底,但在把它们恢复组装回去时,他却束手无策,不过,他的父母并没有因此而责罚他,他的父亲甚至给他担任起数学和物理学“教练”. 在十三四岁时,霍金发现自己对物理学方面的研究非常有兴趣,虽然中学物理学太容易太浅显,显得特别枯燥,但他认为这是最基础的科学,有望解决人们从何处来和为何在这里的问题。从此,霍金开始了真正的科学探索。 ▲中学时代的霍金在中学时代的后两年,班上来了一位数学教师。他的教学富于启发,这激发了霍金对数学和

霍金自传读后感300字三篇

霍金自传读后感300字三篇 【篇一】 史蒂芬·威廉·霍金,1942年1月8日出生于英国牛津,出生当天正好是伽利略逝世300年忌日。 童年的霍金学业成绩并不突出,但喜欢设计极为复杂的玩具。慢 慢成长的他毕业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并获剑桥大学博士学位。 1963年,21岁的他不幸身患绝症,可他坚强地活了下来。他在 手术过后的几天又写下了世界名著《时间简史》,1964年10月,霍金 与洁恩文定终身。引力波,黑豆原理,虚时间,无边界!都是他的研 究成果,他终于把自己刻在了历史里! 史蒂芬·威廉·霍金的生平是非常富有传奇性的,在科学成就上,他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贡献对于人类的观点有长远 的影响。即使他那么无助地坐在轮椅上,他的思想却使人们遨游到广 袤的时空,逐步解开宇宙之谜。 【篇二】 霍金的全名是史蒂芬霍金,曾担任过剑桥大学卢卡斯数学教授, 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伟人,虽不幸的命运几乎使他全身瘫痪,不能发音,但却没能击倒这位敢于同命运抗争的巨人。 坚强的霍金从不畏惧身体上对自己造成的防碍。虽然把他束缚在 了轮椅上,可他的思想却飘出了房间,飘出了地球,飘向了宇宙,自 由的翱翔着。 霍金仅靠两根手指头撰写的世界名著不计其数,如1988年仍出 版《时间简史》,至今已出售了1000万册,成为了世界最早畅销的科 普著作之一。

渺小的身躯里,却蕴藏着一名庞大的巨人,他的知名度仅次于牛顿,而对于他的绯闻却又接二连三的冒出来,可这又磨灭不了人们对 他的赞赏。在我眼里,霍金就是一位光辉的伟人,他的名字深深地刻 在了我的脑海里,不可磨灭。 这本书生动的反映了霍金一生的故事,让人不得不感叹到霍金的 命运坎坷。他启发了我,使我明白了在任何时候都不向困难低头,遇 到挫折不要放弃,向霍金学习,只要做到这个点,人人都是伟人。 【篇三】 霍金,一个非凡的人,一个挑战命运的人。他用自己的智慧对科 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就是这样一个执着追求梦想的人,谁也不会想到,他居然是一个身患绝症,被永远禁锢在轮椅上的残疾人…… 霍金是不幸的,他不能说话,不能写字,甚至不会动。但是就是 这样的一个人,却想要探索宇宙。他做到了!但霍金承受的痛苦却是 常人无法感受到的。霍金在病魔折磨中执着追求自己的理想——科学。换成我们任何一个正常人,我估计他也不可能完成如此深奥的科学推论,也不会有这样坚持不懈的信念。霍金有着智慧的大脑,但一切成 功都离不开他的努力。我一直记着霍金说的一句话:“上帝既造就天才,也造就傻瓜,这不取决于天赋,完全是个人努力水准不同的结果。”是啊!世界上的确有聪明人也有傻瓜。但是傻瓜他能够通过自 身的努力而得到成功,“笨鸟先飞”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反过来说,有些聪明人自以为什么都会,不学也不听,久而久之,就是因为 他骄傲的心理,使他一落千丈! 霍金虽在科学领域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他从不为取得的成绩而 骄傲。他从不喜欢别人对他顶礼膜拜,不想要什么虚荣。我想想自己,经常要吃好的,穿好的,虚荣心是否太强了呢!霍金面对困难并没有 悲观消沉,顽强地与命运抗争,这实在令我们深深折服! 霍金,他是一个传奇,他用自己的信念创造了辉煌!

残疾名人励志的故事五篇

残疾名人励志的故事五篇 【郑龙华——无手着名摄影家一】 郑龙华,男,1959年5月生于浙江省临安市。幼年失去双手,1981年开始自学摄影,他先后在国内外举办过各种形式的摄影展览, 并多次在各种影赛中获奖。郑龙华于2006年5月20日在家乡浙江省 临安市启动“生命之光”——一位无手摄影家对话100位残疾人精英 的摄影活动。经两年多的时间,他先后独自走遍全国100多个县及港、澳、台地区,行程达6。3719万公里,采访了各行业100位残疾人精英,拍摄图片4。5万余幅,整理文字素材52万字,撰写采访手记19。86万字。2007年5月,郑龙华被评为杭州市劳动模范。 由他拍摄的100位成功残疾人士的照片《一位无手摄影家对话中 国百位残疾人成功人士》,展示了没有健全的手或脚、甚至身体不能 直立的残障人士的成功故事。 49岁的郑龙华说:“我选择展示他们阳光的一面,而不去注重他们肢体的残缺。即使拍摄残缺更有视觉冲击力,但我希望这些作品能 带给人们希望和鼓舞。”为了这组照片,他花了近3年时间。 他用镜头记录了一个个成功的残障人士:虽失去右手但创立了 “谭木匠”木梳传奇的谭传华、虽因为幼时疾病腿部行动不便但创立“江民软件”的反病毒软件专家王江民、虽因为先天佝偻身高不足1 米却坐着轮椅宣传环保的甘肃省清水县秦亭镇店子村袁建明……郑龙 华要展示残疾人的“健全”生活。“我希望这些作品是一面镜子,透 过这面镜子,大家照到自己:这些伤残人士在这种情况下做事都能成功,每个人都更应该用心做事。” 如郑龙华所努力的,照片鼓励了很多参观者。北京第四聋人学校 18岁的葛斌用手语说:“来看展览之前,我感觉非常迷茫。但看到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