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word版)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计算方法

(完整word版)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计算方法

(完整word版)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计算方法
(完整word版)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计算方法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计算

按《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计算 一、基本概念和公式: 1、多与地震、基本地震、罕遇地震、极罕遇地震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关系: αmax=K*αmax基本 αmax:多遇或罕遇或极罕遇地震的峰值加速度 αmax基本: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K:比例系数,按GB18306-2015第6.2条取值 多遇地震取1/3 罕遇地震取1.9 极罕遇地震取2.9 罕遇或极罕遇地震的峰值加速度的K取值见高孟潭主编《GB18306-2015<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宣贯教材》第230页12.2.3节) 2、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最大值根据场地类别的调整: αmax=Fa*αmaxⅡ(GB18306-2015附录E.1) αmax:按场地类别调整后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αmaxⅡ:Ⅱ类场地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FA: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调整系数按GB18306-2015附录E表E.1。 3、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计算:

γmax=β*αmax γmax: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β:动力放大系数,按GB18306-2015附录F.1取2.5 4、综上所述,综合计算公式可以写为:γmax=β* Fa*K*αmax 基本 专业文档供参考,如有帮助请下载。. 二、示例: 1、确定7度015g地区、Ⅲ类场地的多遇地水平系数最大值:1)、确定FA: 7度0.15g地区、Ⅱ类场地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αmax基本=0.15。 7度0.15g地区、Ⅱ类场地多遇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5*1/3=0.05。查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附录表E.1,加速度为0.05时的Ⅲ类场地FA=1.30。 注意:按Ⅱ类场地基本地震峰值加速度0.15,查得Ⅲ类场地的FA=1.0 的用法是不正确的. 2)、则7度0.15g区、Ⅲ类场地多遇地水平系数最大值为: γmax=β* Fa*K*αmax 基本 =2.5* 1.30*(1/3)*0.15 =0.1625 2、确定8度0.2g地区、Ⅲ类场地的多遇地水平系数最大值:

设计基本加速度和水平地震影响系数的关系

今天这篇文章的由头,完全是因为前天晚上的一个疑问:01版抗规中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等。既然规范里有数据,为什么又不参与计算?列出以上数据的意义是什么呢?这些东西和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又是怎么样个关系呢?找遍网络与现有书籍,无此解释,只好自力更生,艰苦奋思。谁知越牵越多,牵出好多东西。先从这个疑问总结吧。 一、关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 关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的意义所在,我翻遍手头的所有资料发现最好还是从89与2001及2010几版抗规的对比中寻找解释,列表如下: 可以看出,89版抗规中并没有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这项定义,此定义完全是01版的新生事物。意义到底何在?意义就在于对地震影响的表征。89版采用的是设防烈度对地震影响进行表征。而在01及10版的抗规中,对地震影响的表征,已经舍去了设防烈度,进而采取“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设计特征周期”。 此做法优点何在?第一,设防烈度的划分标准偏于现象,改用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后,可以用具体参数来表征地震影响-----更科学、更“规范”,我想这是那些规编们最看重的一点优势;第二,采用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后,可以清楚的表征7度半()与8度半()的概念,拓宽了抗震设防烈度的概念-----更“延伸”;第三,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还是根据设防烈度进行分类的,原则上用基本地震加速度去表征与用现象去区分地震影响并不矛盾-----更“统一”。

写到这里,想起了本科毕业时去城乡设计院面试的情景。虽然一晃六年过去了,那时的情景还是历历在目。面试我的那老总,坐在宽大的老板桌后面,他问的我那几个都会的问题由于时间久远都记不得了,只是那个没答的问题让我记忆犹新,“咱这儿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是多少?”坏菜,那会儿的我刚出校门,这名词依稀在考试中见过两次而已,当即败下阵来。要是换成今天?可惜世上没有后悔药。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相应于设防烈度的地震地面运动峰值加速度,即为50年设计基准期超越概率10%的地震加速度的设计取值 二、关于地震影响系数 地震影响系数的由来: 不管是底部剪力法,还是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根本计算方法,始终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变体:F=αG 以上公式的α即为地震影响系数,其实就是加速度除以了一个小 g(重力加速度);G为质点的重量。 对于初学者来说,上面的公式虽然简单,但一上来还是不容易看透本本质。其实,如果把F=αG中的α乘以一个g,同时G除以一个g,这不就是经典的牛顿第二定律吗,此时的我不禁想起一句话:抗震恒永久,牛二永流传。(牛二:牛顿第二定律——在加速度和质量一定的情况下,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且与物体质量的倒数成正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可以用比例式来表示,即或;也可以用等式来表示,即F=kma,其中k是比例系数;只有当F以牛顿、m以千克、a以m/s2为单位时,F=ma成立。) 最后总结一句话:地震影响系数来源于牛二。 知道了地震影响系数的由来,下面顺藤摸瓜,就要总结一下α(地震影响系数)的定义公式。 α(T)= K ×β(T), 公式里有三个系数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计算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 值计算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按《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计算 一、基本概念和公式: 1、多与地震、基本地震、罕遇地震、极罕遇地震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关 系: αmax =K*αmax 基本 αmax :多遇或罕遇或极罕遇地震的峰值加速度 αmax基本: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K:比例系数,按GB18306-2015第条取值 多遇地震取1/3 罕遇地震取 极罕遇地震取 2、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最大值根据场地类别的调整: αmax=Fa*αmax Ⅱ(GB18306-2015附录) αmax:按场地类别调整后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αmax Ⅱ:Ⅱ类场地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FA: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调整系数按GB18306-2015附录E表。 3、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计算: γmax=β*αmax γmax: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β:动力放大系数,按GB18306-2015附录取 4、综上所述,综合计算公式可以写为:γmax=β* Fa*K*αmax 基本 二、示例:

1)、确定FA: 7度地区、Ⅱ类场地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αmax 基本=。 7度地区、Ⅱ类场地多遇地震动峰值加速度:*1/3=。 查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附录表,加速度为时的Ⅲ类场地FA =。 注意:按Ⅱ类场地基本地震峰值加速度,查得Ⅲ类场地的FA=的用法是不正确的. 2)、则7度区、Ⅲ类场地多遇地水平系数最大值为: γmax=β* Fa*K*αmax 基本 =* *(1/3)* = 2、确定8度地区、Ⅲ类场地的多遇地水平系数最大值: 1)、确定FA: 8度地区、Ⅱ类场地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αmax 基本=。 8度地区、Ⅱ类场地多遇地震动峰值加速度:*1/3=。 查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附录表,用插值法确定加速度为 时的Ⅲ类场地 Fa=)、则8度区、Ⅲ类场地多遇地水平系数最大值为: γmax=β* Fa*K*αmax 基本 =* *(1/3)* =

地震影响系数

地震影响系数是城市小区规划和工程地震安全评价的一个重要参数,由于受地下岩体条件影响,难以准确确定地震影响系数,常规方法得到的地震影响场难以满足城市和重大工程抗震的精度要求.如何分析基岩条件对地震影响系数的影响是地震安全评价的关键工作之一。《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采用加速度反应谱计算地震作用。取加速度反应绝对最大值计算惯性力作为等效地震荷载F, F=αG,α为地震影响系数,G为质点的重量。规范中用曲线形式给出了α的确定方法,α曲线又称为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图1)。α为地震影响系数,是多次地震作用下不同周期T,相同ζ阻尼比的理想简化的单质点体系的结构加速度反应与重力加速度之比,是多次地震反应的包络线,是所谓标准反应谱或平均反应谱。它是两项的乘积即地震系数k(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之比)和结构物加速度的放大倍数β(结构反应加速度反应谱与地震动最大加速度之比)。α:地震影响系数,α(T)=S a(T)=K ×β(T), S a(T)为加速度设计反应谱,K为地震系数K=a/g,β(T)为放大系数谱。αMAX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T:结构自振周期 Tg:特征周期,根据场地类别和近震、远震按下列表采用(表3)。α下限不应小于最大值的 20%;截面抗震验算时,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应按表2采用。

各类建筑结构的地震作用,应按下列原则考虑: 一、一般情况下,可在建筑结构的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考虑水平地震作用并进行抗震验算,各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应全部由该方向抗侧力构件承担; 二、有斜交抗侧力构件的结构,分别考虑各抗侧力构件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 三、质量和刚度明显不均匀、不对称的结构,应考虑水平地震作用的扭转影响; 四、8度和9度时的大跨度结构、长悬臂结构,9度时的高层建筑,应考虑竖向地震作用。

设计基本加速度和水平地震影响系数的关系

设计基本加速度和水平地震影响系数的关系

————————————————————————————————作者: ————————————————————————————————日期: ?

设计基本加速度和水平地震影响系数的关系 今天这篇文章的由头,完全是因为前天晚上的一个疑问:01版抗规中的设计 基本地震加速度-----“0.05g、0.1g。。。”等。既然规范里有数据,为什么又不参与计算?列出以上数据的意义是什么呢?这些东西和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又是怎么样个关系呢?找遍网络与现有书籍,无此解释,只好自力更生,艰苦奋思。谁知越牵越多,牵出好多东西。先从这个疑问总结吧。 一、关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 关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的意义所在,我翻遍手头的所有资料发现最好还是从89与2001及2010几版抗规的对比中寻找解释,列表如下: 项目GBJ11-89 GB50011-2001及2010 地震影响表征采用设防烈度采用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设计特征周期表证 设计基本 地震加速度(g) 无 6度7度8度9度 0.05 0.1(0.15) 0.2 (0.3) 0.4 设计特征周期按设计近震或远震 和场地类别确定 按设计地震分组和场地类别确定:表5. 1.4-1 可以看出,89版抗规中并没有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这项定义,此定义完全是01版的新生事物。意义到底何在?意义就在于对地震影响的表征。89版采用的是设防烈度对地震影响进行表征。而在01及10版的抗规中,对地震影响的表征,已经舍去了设防烈度,进而采取“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设计特征周期”。 此做法优点何在?第一,设防烈度的划分标准偏于现象,改用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后,可以用具体参数来表征地震影响-----更科学、更“规范”,我想这是那些规编们最看重的一点优势;第二,采用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后,可以清楚的表征7度半(0.15g)与8度半(0.3g)的概念,拓宽了抗震设防烈度的概念-----更“延伸”;第三,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还是根据设防烈度进行分类的,原则上用基本地震加速度去表征与用现象去区分地震影响并不矛盾-----更“统一”。 写到这里,想起了本科毕业时去城乡设计院面试的情景。虽然一晃六年过去了,那时的情景还是历历在目。面试我的那老总,坐在宽大的老板桌后面,他问的我那几个都会的问题由于时间久远都记不得了,只是那个没答的问题让我记忆犹新,“咱这儿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是多少?”坏菜,那会儿的我刚出校门,这名词依稀在考试中见过两次而已,当即败下阵来。要是换成今天?可惜世上没有后悔药。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相应于设防烈度的地震地面运动峰值加速度,即为50年设计基准期超越概率10%的地震加速度的设计取值 二、关于地震影响系数 地震影响系数的由来: 不管是底部剪力法,还是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根本计算方法,始终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变体:F=αG 以上公式的α即为地震影响系数,其实就是加速度除以了一个小g(重力加速度);G为质点的重量。 对于初学者来说,上面的公式虽然简单,但一上来还是不容易看透本本质。其实,如果把F=αG中的α乘以一个g,同时G除以一个g,这不就是经典的牛顿第二定

时程分析加速度最大值与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时程分析加速度最大值与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 大值 地震作用超越概率取值原则建筑抗震类别小震中震大震甲类 63、5%(100年)10%(100年)2%(100年)乙类 63、5%(50年)10%(50年)2%(50年)丙类 63、5%(50年)10%(50年)2%(50年)丁类 63、5%(50年)10%(50年)2%(50年)表2 时程分析所用的地震加速度最大值(cm/s2,gal)建筑抗震类别抗震设防烈度小震中震大震甲类6度 0、05g22801357度 0、10g501353157度 0、15g801954508度 0、20g1102556308度 0、30g1803758309度 0、40g 乙、丙、丁类6度 0、05g18451257度 0、10g35982207度0、15g551473108度 0、20g701964008度 0、30g1102945109度0、40g140392620表3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建筑抗震类别抗震设防烈度小震中震大震甲类6度 0、05g0、0 50、1 60、317度 0、10g0、1 10、 30、77度 0、15g0、1 80、4

41、018度 0、20g0、3 50、5 71、418度 0、30g0、4 10、8 41、889度 0、40g 乙、丙、丁类6度 0、05g0、0 40、1 10、287度 0、10g0、0 80、2 20、507度 0、15g0、1 20、3 40、728度 0、20g0、1 60、4 50、908度 0、30g0、2 40、6 81、209度 0、40g0、3 20、901、40

设计基本加速度和水平地震影响系数的关系

设计基本加速度和水平地震影响系数的关系 今天这篇文章的由头,完全是因为前天晚上的一个疑问:01版抗规中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05g、0.1g。。。”等。既然规范里有数据,为什么又不参与计算?列出以上数据的意义是什么呢?这些东西和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又是怎么样个关系呢?找遍网络与现有书籍,无此解释,只好自力更生,艰苦奋思。谁知越牵越多,牵出好多东西。先从这个疑问总结吧。 一、关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 关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的意义所在,我翻遍手头的所有资料发现最好还是 是01版的新生事物。意义到底何在?意义就在于对地震影响的表征。89版采用的是设防烈度对地震影响进行表征。而在01及10版的抗规中,对地震影响的表征,已经舍去了设防烈度,进而采取“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设计特征周期”。 此做法优点何在?第一,设防烈度的划分标准偏于现象,改用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后,可以用具体参数来表征地震影响-----更科学、更“规范”,我想这是那些规编们最看重的一点优势;第二,采用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后,可以清楚的表征7度半(0.15g)与8度半(0.3g)的概念,拓宽了抗震设防烈度的概念-----更“延伸”;第三,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还是根据设防烈度进行分类的,原则上用基本地震加速度去表征与用现象去区分地震影响并不矛盾-----更“统一”。 写到这里,想起了本科毕业时去城乡设计院面试的情景。虽然一晃六年过去了,那时的情景还是历历在目。面试我的那老总,坐在宽大的老板桌后面,他问的我那几个都会的问题由于时间久远都记不得了,只是那个没答的问题让我记忆犹新,“咱这儿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是多少?”坏菜,那会儿的我刚出校门,这名词依稀在考试中见过两次而已,当即败下阵来。要是换成今天?可惜世上没有后悔药。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相应于设防烈度的地震地面运动峰值加速度,即为50年设计基准期超越概率10%的地震加速度的设计取值 二、关于地震影响系数 地震影响系数的由来: 不管是底部剪力法,还是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根本计算方法,始终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变体:F=αG 以上公式的α即为地震影响系数,其实就是加速度除以了一个小g(重力加速度);G为质点的重量。 对于初学者来说,上面的公式虽然简单,但一上来还是不容易看透本本质。其实,如果把F=αG中的α乘以一个g,同时G除以一个g,这不就是经典的牛顿第二定律吗,此时的我不禁想起一句话:抗震恒永久,牛二永流传。(牛二:牛顿

【2017年整理】地震反应谱、设计反应谱与地震影响系数谱曲线

【2017年整理】地震反应谱、设计反应谱与地震影响系数 谱曲线 地震反应谱、设计反应谱与地震影响系数谱曲线 一直对反应谱这个东西,进来在听完一些免费结构讲座之后,自己总结了一下,梳理了一下几个概念,当然理解这些概念还需要对地震动的一些基本概念有一定理解,下次有机会再将地震动的东西总结一下,希望对初学者有点作用,文中所用图均来自网上。 1. 地震反应谱 可理解为一个确定的地面运动,通过一组阻尼比相同但自振周期各不相同的单自由度体系,所引起的各体系最大反应与相应体系自振周期间的关系曲线。但是, 不同场地类别和震中距对反应谱有影响,因而不能直接用于抗震设计,需专门研究 可供结构抗震设计用的反应谱,称为设计反应谱。 由结构动力学

7 8 9 地震系数,该参数可将地震动幅值对地震反应谱的影响分离出来。 与基本烈度的关系 基本烈度 地震系数k 0.05 0.10(0.15) 0.20(0.30) 0.40 (另:本人对其结果很是不解,由后文可知,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等于 的地震系数,而《抗震规范》2010表5.1.4-1除以2.25后应该为 基本烈度 地震系数k Jt-/ J w *购) 地震系数 2.25 倍

0.017 0.0355(0.0533) 0.071(0.106) 0.142 欢迎大家讨论?) a 八= 动力系数,是体系最大绝对加速度的放大系数 特点:a.是一种规则化的地震反应谱,且动力系数不受地震动振幅的影响。 b.与地震反应谱具有相同的性质,受到体系阻尼比,以及地震动频谱(场地条件和震中距)的影响。调整: 1、为了消除阻尼比的影响由于大多数实际建筑结构的阻尼比在0.05左右,取确定的阻尼比然后不同建筑物根据公式相应调整。 2、按场地震中距将地震动记录分类,消除地震动频谱对地震动的影响。 3、计算每一类地震动记录动力系数的平均值考虑类别相同的不同地震动记录 动力系数的变异性。经过上述三条措施后,再将计算得到的P (T)平滑化后,可得到抗震设计采用的动力系数谱曲线。 工e说讣来fl的站力?罠 丁厂lit动耕盘阀期.蚣墙豪捋叽酿尼《鳖卓《”联】』

设计基本加速度和水平地震影响系数的关系修订稿

设计基本加速度和水平地震影响系数的关系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设计基本加速度和水平地震影响系数的关系 今天这篇文章的由头,完全是因为前天晚上的一个疑问:01版抗规中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等。既然规范里有数据,为什么又不参与计算列出以上数据的意义是什么呢这些东西和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又是怎么样个关系呢找遍网络与现有书籍,无此解释,只好自力更生,艰苦奋思。谁知越牵越多,牵出好多东西。先从这个疑问总结吧。 一、关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 关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的意义所在,我翻遍手头的所有资料发现最好还 是01版的新生事物。意义到底何在意义就在于对地震影响的表征。89版采用的是设防烈度对地震影响进行表征。而在01及10版的抗规中,对地震影响的表征,已经舍去了设防烈度,进而采取“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设计特征周期”。 此做法优点何在第一,设防烈度的划分标准偏于现象,改用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后,可以用具体参数来表征地震影响-----更科学、更“规范”,我想这是那些规编们最看重的一点优势;第二,采用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后,可以清楚的表征7度半()与8度半()的概念,拓宽了抗震设防烈度的概念-----更“延伸”;第三,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还是根据设防烈度进行分类的,原则上用基本地震加速度去表征与用现象去区分地震影响并不矛盾-----更“统一”。 写到这里,想起了本科毕业时去城乡设计院面试的情景。虽然一晃六年过去了,那时的情景还是历历在目。面试我的那老总,坐在宽大的老板桌后面,他问的我那几个都会的问题由于时间久远都记不得了,只是那个没答的问题让我记忆犹新,“咱这儿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是多少”坏菜,那会儿的我刚出校门,这名词依稀在考试中见过两次而已,当即败下阵来。要是换成今天可惜世上没有后悔药。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相应于设防烈度的地震地面运动峰值加速度,即为50年设计基准期超越概率10%的地震加速度的设计取值 二、关于地震影响系数 地震影响系数的由来: 不管是底部剪力法,还是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根本计算方法,始终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变体:F=αG 以上公式的α即为地震影响系数,其实就是加速度除以了一个小 g(重力加速度);G为质点的重量。 对于初学者来说,上面的公式虽然简单,但一上来还是不容易看透本本质。其实,如果把?F=αG中的α乘以一个g,同时G除以一个g,这不就是经典的牛

设计基本加速度和水平地震影响系数的关系

设计基本加速度和水平地震影响系数的关系今天这篇文章的由头,完全是因为前天晚上的一个疑问:01版抗规中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等。既然规范里有数据,为什么又不参与计算列出以上数据的意义是什么呢这些东西和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又是怎么样个关系呢找遍网络与现有书籍,无此解释,只好自力更生,艰苦奋思。谁知越牵越多,牵出好多东西。先从这个疑问总结吧。 一、关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 关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的意义所在,我翻遍手头的所有资料发现最好还是从89与2001及2010几版抗规的对比中寻找解释,列表如下: 可以看出,89版抗规中并没有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这项定义,此定义完全是01版的新生事物。意义到底何在意义就在于对地震影响的表征。89版采用的是设防烈度对地震影响进行表征。而在01及10版的抗规中,对地震影响的表征,已经舍去了设防烈度,进而采取“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设计特征周期”。

此做法优点何在第一,设防烈度的划分标准偏于现象,改用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后,可以用具体参数来表征地震影响-----更科学、更“规范”,我想这是那些规编们最看重的一点优势;第二,采用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后,可以清楚的表征7度半()与8度半()的概念,拓宽了抗震设防烈度的概念-----更“延伸”;第三,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还是根据设防烈度进行分类的,原则上用基本地震加速度去表征与用现象去区分地震影响并不矛盾-----更“统一”。 写到这里,想起了本科毕业时去城乡设计院面试的情景。虽然一晃六年过去了,那时的情景还是历历在目。面试我的那老总,坐在宽大的老板桌后面,他问的我那几个都会的问题由于时间久远都记不得了,只是那个没答的问题让我记忆犹新,“咱这儿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是多少”坏菜,那会儿的我刚出校门,这名词依稀在考试中见过两次而已,当即败下阵来。要是换成今天可惜世上没有后悔药。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相应于设防烈度的地震地面运动峰值加速度,即为50年设计基准期超越概率10%的地震加速度的设计取值 二、关于地震影响系数 地震影响系数的由来: 不管是底部剪力法,还是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根本计算方法,始终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变体:F=αG 以上公式的α即为地震影响系数,其实就是加速度除以了一个小 g(重力加速度);G为质点的重量。 对于初学者来说,上面的公式虽然简单,但一上来还是不容易看透本本质。其实,如果把F=αG中的α乘以一个g,同时G除以一个g,这不就是经典的牛顿第二

地震反应谱、设计反应谱与地震影响系数谱曲线

地震反应谱、设计反应谱与地震影响系数谱曲线 一直对反应谱这个东西,进来在听完一些免费结构讲座之后,自己总结了一下,梳理了一下几个概念,当然理解这些概念还需要对地震动的一些基本概念有一定理解,下次有机会再将地震动的东西总结一下,希望对初学者有点作用,文中所用图均来自网上。 1.地震反应谱 可理解为一个确定的地面运动,通过一组阻尼比相同但自振周期各不相同的单自由度体系,所引起的各体系最大反应与相应体系自振周期间的关系曲线。但是,不同场地类别和震中距对反应谱有影响,因而不能直接用于抗震设计,需专门研究可供结构抗震设计用的反应谱,称为设计反应谱。 2.设计反应谱 由结构动力学 地震系数,该参数可将地震动幅值对地震反应谱的影响分离出来。 地震系数与基本烈度的关系 基本烈度 6 7 8

9 地震系数k 0.05 0.10(0.15) 0.20(0.30) 0.40 (另:本人对其结果很是不解,由后文可知,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等于2.25倍的地震系数,而《抗震规范》2010 表5.1.4-1除以2.25后应该为 基本烈度 6 7 8 9 地震系数k 0.017 0.0355(0.0533) 0.071(0.106) 0.142 欢迎大家讨论!) 动力系数,是体系最大绝对加速度的放大系数 特点:a.是一种规则化的地震反应谱,且动力系数不受地震动振幅的影响。 b.与地震反应谱具有相同的性质,受到体系阻尼比,以及地震动频谱(场地条件和震中距)的影响。 调整: 1、为了消除阻尼比的影响由于大多数实际建筑结构的阻尼比在0.05左右,取确定的阻尼比然后不同建筑物根据公式相应调整。 2、按场地震中距将地震动记录分类,消除地震动频谱对地震动的影响。 3、计算每一类地震动记录动力系数的平均值考虑类别相同的不同地震动记录动力系数的变异性。 经过上述三条措施后,再将计算得到的β(T)平滑化后,可得到抗震设计采用的动力系数谱曲线。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计算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计算

按《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 大值计算 一、基本概念和公式: 1、多与地震、基本地震、罕遇地震、极罕遇地震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的关系: αmax=K*αmax基本 αmax:多遇或罕遇或极罕遇地震的峰值加速度 αmax基本: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K:比例系数,按GB18306-2015第6.2条取值 多遇地震取1/3 罕遇地震取1.9 极罕遇地震取2.9 罕遇或极罕遇地震的峰值加速度的K取值见高孟潭主编《GB18306-2015<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宣贯教材》第230页12.2.3节) 2、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最大值根据场地类别的调整: αmax=Fa*αmaxⅡ(GB18306-2015附录E.1)αmax:按场地类别调整后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αmaxⅡ:Ⅱ类场地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FA: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调整系数按GB18306-2015附录E表E.1。 3、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计算: γmax=β*αmax γmax: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β:动力放大系数,按GB18306-2015附录F.1取2.5 4、综上所述,综合计算公式可以写为:γmax=β* Fa*K*αmax 基本

二、示例: 1、确定7度015g地区、Ⅲ类场地的多遇地水平系数最大值: 1)、确定FA: 7度0.15g地区、Ⅱ类场地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αmax基本=0.15。 7度0.15g地区、Ⅱ类场地多遇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5*1/3=0.05。 查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附录表E.1,加速度为0. 05时的Ⅲ类场地FA=1.30。 注意:按Ⅱ类场地基本地震峰值加速度0.15,查得Ⅲ类场地的FA=1.0的用法是不正确的. 2)、则7度0.15g区、Ⅲ类场地多遇地水平系数最大值为: γmax=β* Fa*K*αmax 基本 =2.5* 1.30*(1/3)*0.15 =0.1625 2、确定8度0.2g地区、Ⅲ类场地的多遇地水平系数最大值: 1)、确定FA: 8度0.2g地区、Ⅱ类场地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αmax基本=0.2。 8度0.2g地区、Ⅱ类场地多遇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2*1/3=0.06667。 查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附录表E.1,用插值法 确定加速度为0.0667时的Ⅲ类场地 Fa=1.3-(0.06667-0.05)*(1.3-1.25)/(0.1-0.05)=1.283 2)、则8度0.2g区、Ⅲ类场地多遇地水平系数最大值为: γmax=β* Fa*K*αmax 基本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计算

按《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 》水平地震影响 系数 最大值计算 、基本概念和公式: 1 、多与地震、基本地震、罕遇地震、极罕遇地震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关 系: a max =K* o max 基本 a max :多遇或罕遇或极罕遇地震的峰值加速度 a max 基本: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K :比例系数,按GB18306-2015 第6.2条取值 多遇地震取1/3 罕遇地震取 1.9 极罕遇地震取 2.9 罕遇或极罕遇地震的峰值加速度的K取值见高孟潭主编《GB18306-2015V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宣贯教材》第230 页12.2.3 节) 2、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最大值根据场地类别的调整: a max二Fa* amax II (GB18306-2015 附录E.1 ) a max :按场地类别调整后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amax n:n类场地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FA :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调整系数按GB18306-2015 附录E表E.1。 3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计算:

Y max=俨amax Y max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B:动力放大系数,按GB18306-2015 附录F.1取2.5 4、综上所述,综合计算公式可以写为:丫max二俨Fa*K* a max基本 二、示例: 1、确定7度015g地区、皿类场地的多遇地水平系数最大值: 1)、确定FA: 7度0.15g地区、H类场地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amax基本=0.15。 7度0.15g地区、H类场地多遇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5*1/3=0.05 。 查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 附录表E.1,加速度为0. 05时的皿类场地FA=1.30。 注意:按H类场地基本地震峰值加速度0.15,查得皿类场地的FA=1.0的用法是不正确的. 2 )、则7度0.15g区、皿类场地多遇地水平系数最大值为: Y max=俨Fa*K* a max 基本 =2.5* 1.30*(1/3)*0.15 =0.1625 2、确定8度0.2g地区、皿类场地的多遇地水平系数最大值: 1)、确定FA: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计算方法

6度区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max计算 方法 地震影响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 多遇地震 设防地震 罕遇地震 方法一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表,查得6度地震下,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对应的αmax分别为和。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条可知,6度地震下,设防地震对应的αmax为。 方法二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表可知,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其对应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附录条,推导中震作用下αmax=×=。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第条“多遇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宜按不低于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1/3倍确定”可知,多遇地震下αmax≥3=。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第条“罕遇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宜按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倍确定”,罕遇地震下αmax=(~)×=~。 方法三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表可知,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其对应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其中g= m/s2=980 cm/s2,计算可知设防地震加速度时程最大值=×980=49 cm/s2。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表,6度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时程分析所用地震加速度时程的最大值分别为18 cm/s2和125 cm/s2。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附录条,推导6度中震作用下αmax=×=(方法二)。根据相应比例关系可推导出6度多遇地震αmax=(18/49)×=,罕遇地震αmax=(125/49)×=。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计算方法

6度区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max计算方法 方法一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表5.1.4-1,查得6度地震下,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对应的αmax分别为0.04和0.28。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3.10.3条可知,6度地震下,设防地震对应的αmax为0.12。 方法二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表3.2.2可知,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其对应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附录F.1条,推导中震作用下αmax=0.05×2.5=0.125。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第6.2.1条“多遇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宜按不低于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1/3倍确定”可知,多遇地震下αmax≥0.125/3=0.042。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第6.2.2条“罕遇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宜按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1.6~2.3倍确定”,罕遇地震下αmax=(1.6~2.3)×0.125=0.2~0.288。 方法三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表3.2.2可知,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其对应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其中g=9.8 m/s2=980 cm/s2,计算可知设防地震加速度时程最大值=0.05×980=49 cm/s2。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表5.1.2-2,6度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时程分析所用地震加速度时程的最大值分别为18 cm/s2和125 cm/s2。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附录F.1条,推导6度中震作用下αmax=0.05×2.5=0.125(方法二)。根据相应比例关系可推导出6度多遇地震αmax=(18/49)×0.125=0.046,罕遇地震αmax=(125/49)×0.125=0.319。

抗震题库计算题

抗震题库计算题 2、某建筑8层、高度为29m,丙类建筑,其场地地质钻孔资料(无剪切波速资料)如 3、地地质勘察资料如下: =120m/s; ①0~2.0m,淤泥质土,V s =400m/s; ②2.0~25.0m,密实粗砂,V s ③25.0~26.0m,玄武岩,V =800m/s s =350m/s ④26.0~40.0m/s,密实含砾石砂,V s ⑤40.0m以下,强风化粉砂质泥岩,V =700m/s s 请分析该场地的类别? 4、地底层资料如下: ②0~30m,黏土,V s=150m/s; =350m/s; ②3~18m,砾砂,V s ③18~20m,玄武岩,V s=600m/s ④20~27m/s,黏土,V s=160m/s ⑤27~32m/s,黏土,V s=420m/s ⑥32m以下,泥岩,V s=600m/s 请分析该场地的类别? 5、地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3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土层等效剪切波速为150m/s,覆盖层厚度为60m,结构自震周期为T=0.40s,试求阻尼比为ζ=0.05时的地震影响系数α 6、筑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3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场地类别为Ⅲ类,结构自震周期为T=1.65s,结构阻尼比ζ=0.05,试求多遇地震作用下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7、层建筑,采用钢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结构,房屋高度34.0m,抗震设防烈度为 =0.35s,考虑非承重墙体刚度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场地特征周期T g =1.82s,已知η1=0.0213,η2=1.078,试求,地震影响系影响折减后结构自震周期为T 1 数α。 8、20层的高层建筑,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该建筑地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0.3g),场地类别为Ⅱ类,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该结构的自振周期T1=1.2s,阻尼比ξ=0.05,求地震系数α。 9、架剪力墙结构房屋,丙类建筑,场地为Ⅰ1类,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基本自振周期为1.3s。多遇地震作用时,求水平地震影响系数α。 10、层的商店建筑,其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0.2g),场地为Ⅲ类,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该建筑采用钢结构,结构自振周期为T1=0.4s,阻尼比ζ=0.035,求钢结构的地震影响系数α。 11、某20层的高层建筑,采用钢框架-混凝土结构。该建筑地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0.3g),场地类别为Ⅱ类,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结构的第一平动自振周期T1=1.2s,求地震影响系数α。 12、某工程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2g,场地的地质资料如下表,试求结构的自振周期T=1.0s时的地震影响系数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