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黄的稻束教案

金黄的稻束教案

金黄的稻束教案
金黄的稻束教案

授课教案No:

授课教案No:

授课教案No:

金黄的稻束

教学目标 从形象入手,联系诗歌的创作背景,抓住关键诗句,体会诗歌的形象的意象体会诗歌的形象的意象。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的形象的意象,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形象的意象。 教学方法自读品味法、讨论交流法学法设计研究讨论——分析归纳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现代新诗史上,《金黄的稻束》的出现带来了一种语言的突破,一种雕塑的质感,一种将“思”与“诗”融为一体的可喜的努力,今天我们学习《金黄的稻束》了解诗人郑敏是怎样将“诗”(诗的意向和语言的美)与“思”(对人类存在的思索)完美的融为一体的。二、简介诗人 郑敏是抗战后期崛起的大后方学院派青年诗人中的一位。她与杜云燮、穆旦等属于昆明湖畔的一组,被称为和谐的“三重奏”,“杜云燮比较清俊”,“穆旦比较雄健”,“而郑敏最浑厚、丰富”。 三、朗诵课文 标记节奏和重音,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节奏、重音。 多种方法练习朗读, 四、初步理解内容 诗人笔下的金黄的稻束是怎样的形象?从哪些关键性的诗句中看出?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金黄的稻束是母亲的形象,可从“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的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这些诗句中看出。 诗人用金黄的稻束这一形象来表达自己对劳动的母亲的赞美。 五、研读诗歌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标出既让你喜欢有令你难懂的诗句,小组讨论,交流。 (一)问题探究 1、“金黄的稻束”象征着什么? “金黄的稻束”,不仅是指自然意义上的稻束,而是诗人的心灵与田野里伫立的稻束神秘的契合交感后,超越了物象的实体,而产生的一个象征。它首先是收获的象征,进而诗人把它与创造此丰收成果的劳动者的形象自然地联系起来了,而作为孕育者和劳动者的母亲便是其中的典型,成为诗人表达敬意的对象。 2、诗人是如何将“诗”(诗的意象和语言的美)与“思”(对人类存在的思索)融合在一起的? 诗人以“金黄的稻束”为起点,将收割后的疲倦和静默、母亲和人类历史活动的意义联系起来,因而具有一种更为感人的力量。在具体写法上,诗人并没有在字面上将“金黄的稻束”直接比为“母亲”,或是直接比为“雕像”,而是在这两者之间来回闪动,展开联想和沉思。它们在诗中同时存在,相映成辉。读后,黄昏收割过的田野里“金黄的稻束”这一意象像静默的雕像一样令人难忘,而母亲的疲倦、母亲的无言的坚忍和美丽又激起我们对历史和生命的无尽的沉思。值得称道的还有这首诗的语言,它们不仅很美,而且富有雕塑的质感和深长的意味。 3、这首诗有着意象的跳跃,意象的重叠,但为何不给人零乱、费解的感觉? 这得益于诗人意象创造的技巧圆熟,尤其是组织得非常和谐。它在跳跃的地方都作有机的过渡,用一根无形的线索把数个意象贯串起来。诗的前两行写大自然的“稻束”,一个跳跃,却

金黄的稻束教案

课题序号授课课时 2 授课形式讲读授课章节 名称 金黄的稻束 使用较具 教学目的1、了解诗人及其作品 2、准确分析诗中所蕴含的深刻内容。 3、体会诗歌的形象的意象,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的形象的意象,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形象的意象,诗人的思想感情 更新、补 充、删节 内容 课外作业背诵,抄写,综合拓展 教学后记1、给学生再长一点的朗读时间,争取能让学生熟读成诵,最好当堂完成背诵的任务,这样能使他们找到自信。 2、今后应多思考一下该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真正做到有声有色有效果。 3、多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概括能力,有许多学生心里明白但无法用精美、准确的语言表述出来。 4、应在诗词鉴赏方法上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掌握诗词鉴赏的一般规律、方法,形成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 5、对于参加对口高考的学生,应该使他们懂得提高对文学鉴赏的能力比应试更重要。

授课教案No: 授课内容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现代新诗史上,《金黄的稻束》的出现带来了一种语言的突破,一种雕塑的质感,一种将“思”与“诗”融为一体的可喜的努力,今天我们学习《金黄的稻束》了解诗人郑敏是怎样将“诗”(诗的意向和语言的美)与“思”(对人类存在的思索)完美的融为一体的。 二、简介诗人 郑敏是抗战后期崛起的大后方学院派青年诗人中的一位。她与杜云燮、穆旦等属于昆明湖畔的一组,被称为和谐的“三重奏”,“杜云燮比较清俊”,“穆旦比较雄健”,“而郑敏最浑厚、丰富”。 三、朗诵课文 标记节奏和重音,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节奏、重音。多种方法练习朗读, 四、初步理解内容 诗人笔下的金黄的稻束是怎样的形象?从哪些关键性的诗句中看出?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金黄的稻束是母亲的形象,可从“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的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这些诗句中看出。诗人用金黄的稻束这一形象来表达自己对劳动的母亲的赞美。 五、研读诗歌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标出既让你喜欢有令你难懂的诗句,小组讨论,交流。(一)问题探究 1、这首诗的核心意象是什么? 参考答案:金黄的稻束 2、围绕核心意象又写了哪些意象? 疲倦的母亲、皱了的美丽的脸、收获日的满月、远山、小河、雕像 3、“金黄的稻束”象征着什么? “金黄的稻束”,不仅是指自然意义上的稻束,而是诗人的心灵与田野里伫立的稻束神秘的契合交感后,超越了物象的实体,而产生的一个象征。它首先是收获的象征,进而诗人把它与创造此丰收成果的劳动者的形象自然地联系起来了,而作为孕育者和劳动者的母亲便是其中的典型,成为诗人表达敬意的对象。

金黄的稻束 郑敏

金黄的稻束 《金黄的稻束》是中国女诗人郑敏的作品。综合全篇,整篇诗都围绕“金黄的稻束”这一意象展开,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个时间性的主体——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和母性的歌颂。 金黄的稻束 郑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的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是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了人类的一个思想 赏析 诗的开篇便用“金黄的稻束”这个意象来说明秋天丰收的景况,继而用一“站”字将稻束立了起来;接下来用“疲倦的母亲”这一意象来做隐喻,把母亲比做金黄的稻束,二者在性质上或多或少有相似之处,秋天的被割倒的稻束就象一位历经沧桑的母亲,而此时沧桑的见证就是皱纹,但这皱纹是美丽的,就更增添了作者对母性的赞扬,歌颂她们的伟大与无私。另外,把“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接下来写到了收获日的满月,由“满月”来衬托人们因丰收而喜悦的心情。下面作者又给了我们一个苍茫辽阔的意境。但似乎作者并不是单纯的在描写环境,“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就可以看出似乎有一定的哲理蕴涵其中。也许是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吧。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又再一次将母亲的伟大体现出来。稻束在秋天的田里沉思,也就是母亲在沉思,她在沉思什么?我们无从知晓,但却可以略窥一二。母亲在秋天里看见丰收后她的心已经满足了,她可以毫无怨言了。她用母爱换来了丰收。 最后几句,着实有了一定的哲理深度,把历史比做一条长河,而母亲就是站在河边守护

金黄的稻束学案与答案

《金黄的稻束》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的意象和“金黄的稻束”的象征意义,思考劳动的收获、生命和价值的意义。2.体会诗歌抽象哲理与感性形象有机结合的特点 3.体会诗歌有声有色,明净饱满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的形象的意象,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形象的意象。 【学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课前学习 (一)学法指导: 1.借助工具书或和网络资源积累字词,掌握文学常识 2.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全诗,把握诗文感情基调,体味本诗所勾勒的画面,找出意象及其特征,并梳理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尝试练习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稻束.疲倦.树巅. 暮.色雕.像 2.借助图书馆、网络等资源进行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作者是抗战后期崛起的大后方学院派青年诗人中的一位。是派的著名诗人,其作品有、。她与、等属于湖畔的一组,被称为和谐的“三重奏”。 3.思考答问 (1)“金黄的稻束”象征什么? (2) )找出体现全诗发展脉络的词语,理解这首诗的写作思路。 二、课堂探究: (一)初步朗读感知 反复朗诵诗歌,标出诗歌朗读的停顿,体会其思想感情。 (二)意象分析

1.诗人笔下的金黄的稻束是怎样的形象?从哪些关键性的诗句中看出?它们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金黄”修饰“稻束”,有什么意味?“站”与“立”相比,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 (三) 理解关键语句: (1)“满月”除了作为背景,还有何深层含义? (2)怎样理解“远山围着我们的心边”? (3)“金黄的稻束”与“母亲”之间如何联系起来了?完整全面地表达,“金黄的稻束”象征着什么? (4)“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这一句中的“我想起”“我看见”有什么作用? (5)此处所写的是“疲倦的母亲”,它们与“皱了的美丽的脸”有何关系? (6)在用“满月”“远山”为“稻束”添加了美丽的背景之后,诗人又说:“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这”指什么?“静默”有什么意味?

金黄的稻束赏析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的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是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 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了人类的一个思想 诗歌是艺术和思想的集中表现,不管是古代诗歌还是现在诗歌,诗歌的精髓都是在于它的艺术性和思想性。郑敏的《金黄的稻束》是一首极具张力的现代诗,在诗的风格上,不再是单纯的咏物抒情,单纯地描绘所看到的稻束、满月、大山,而是对所看到的事物进行提炼用以支撑自己的思想,以跳跃的方式将自己的情感,对人生的思索以及对历史的感悟浸入景物中,以一种抽象的概念来表达诗人的内心。这种同时驾驭形象描绘与抽象思维的诗歌风格使得诗歌中的意象“思想知觉化”。 诗人郑敏的这首小诗描述的是秋天的稻田收割后的景象,其深意是思想的表达。通读《金黄的稻束》,展现在脑海里的是一片开阔的视野,从稻田到满月再到群山,由近到远,层层展开。诗人对于景物的描述仅仅是用一种跳跃的方式进行组合,看似没有什么关联,但其表达的思想却是层次分明,层层递进。所以,我们可以说,诗人是要借景物的描绘来引出自己的感悟和思考。我们从头看起,前部分是围绕稻田展开的,中间是以大山为出发点,最后以稻束和大山作为收尾,借以来引出对历史深沉地思考。

在思想层面上,静心赏析,我们可以想象诗人是和稻束一起的,他们一起“站在”稻田里凝望满月大山,在“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诗人说:“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的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诗人想起无数位母亲的辛劳,我们可以想象到在黄昏的路上一位位疲倦的母亲劳累了一天甚至一个收割季节的疲劳的模样。然而疲倦掩饰不去母亲的喜悦,这是丰收的喜悦,所以诗人说这是“美丽的脸”。诗人将稻束和母亲关联在一起是有深刻寓意的。稻束和母亲这两个意象都是平凡的默默无闻的,可他们都是人类生命繁衍生息的根基,他们暗指一种力量,一个群体。这种力量这个群体在延续着我们的生命与历史。 我们接着看中间部分,中间部分是由满月到大山的视角上的转移,也是诗人所表达的思想的转折。满月、大山把诗人拉入了沉思,凝望着“伸向远远的一片”的大山,诗人沉思了,在暮色中,一切都是静默的,静默是否也是一种力量,抑或它是一种无言的述说?诗人说,大山肩荷着伟大的疲倦,在诗人眼里,什么才可以被称作伟大的疲倦呢?疲倦仅仅是疲惫倦怠之意吗?结合上下诗句,我们似乎可以揣摩到当时诗人的心绪。只有历史和那些在历史中的默默无闻的贡献者才可以是伟大的。疲倦不是仅仅疲惫倦怠,而是历史的沉重感。稻束是静默的,母亲是静默的,大山亦是静默的。他们不语,可他们却传承着生命,记录着历史。 最后部分,是整篇诗歌的思想爆发,诗人说“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了人类的一个思想”。大山不言,自是一股无法超越的力量。人类的历史在大山面前,渺小得犹 如“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历史流逝,大山依然延绵不止,依然群山屹立,稻束依然站在稻田上,无数的辛劳的母亲依然在稻田上收割稻束与喜悦。“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站在那儿/将成了人类的一个思想”。岁月会流逝,光阴未曾止,而稻束,在这历史中却站立成了人类的一个思想,成了一代代传承的永恒的思想。 最后,再读《金黄的稻束》,诗歌似乎是清晰隽永的,却隐隐之中我们感觉到的还有一种思想的厚重与积淀。

金黄的稻束赏析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欣赏金黄的稻束 姓名:于庆华 学号:09304092 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

金黄的稻束赏析 金黄的稻束》 郑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的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是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了人类的一个思想。 解读提示:这首诗将金黄的稻束比作肩荷伟大的疲倦、低首沉思的母亲的雕像,是否体现出诗人肃穆的诗风? 郑敏的诗往往并不单纯是感性的、审美的,而是具有一种智性的呈现,这首诗是否体现了郑敏

的智性?如果有,那么她是怎样在诗中体现出来的? 这首诗不是任思绪 或情感恣意流泻,而是)曙金黄的稻束在“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的姿势 定格于一瞬间。这是否启示我们诗歌具有着瞬间昭示永恒的品格? 郑敏喜欢说“诗的转换”,即让日常生活进入诗的世界,把日常语言化为诗性语言。郑敏完成“诗的转换”过程是完成“诗人和自己的无意识的对话”过程,这个“无意识”,找认为就是诗人潜在的人生哲学意识。郑敏往往是从日常生活中提炼某朴人生哲学,从而上升为诗歌。她的才华就在于,对于日常生活的哲学本质有——朴犀利的洞见,比如体现在这首诗里,她能够准确地发现“金黄稻束”的低垂姿态蕴涵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即具有优良传统美德的母亲的辛劳状态,由这两种形象的联系而生发出的崇敬和赞美也就不足为奇了。 《金黄的稻束》这首诗通筋围绕“稻束”这一意象展开想象,无论是“皱了的美丽的脸”还是“雕像”都并未离开“稻束”本身的形象特征。诗人抓住了“稻束”低垂这一瞬间获得了诗意的永恒。英国文艺批评家罗斯金曾经把诗人分成上中下三种,他认为,一流的诗人“见以真确,虽然他生情感,对于他樱草花永远是它本身那么一件东西,一枝小花,从它的简明的连茎带叶的事实认识出来,不管有多少联想和情绪纷纷围着它”。罗斯金启示我们,一流的诗人不仅要有丰富的情感,还要有对情感的克制力和对事物的深刻体察。对于我们今天这个时代的诗人来说,对于了解某种动物、植物属性的能力似乎比了解自己感情的能力要求更高。这一点也是郑敏区别于其他诗人之处。 “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的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我们知道“金黄的稻束”和“疲倦的母亲”之间有—人意象上的对称,“金黄的稻束”从外形上讲,它有一个疲倦的内涵。这里有三个意象是相通的,“金黄的稻束”、“疲倦的

金黄的稻束

金黄的稻束 教学目的:1.理解诗歌的意象和“金黄的稻束”的象征意义,思考劳动和收获、生命和价值的意义。 2.体会诗歌抽象哲理与感性形象有机结合的特点。 3.体会诗歌有“声”有“色”,明净、饱满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象和“金黄的稻束”的象征意义,体会诗歌抽象哲理与感性形象有机结合的特点。学习时应首先找出体现诗歌发展脉络的关键词语,理解各部分表达的内容,分析“稻束”与“母亲”在本质上的相同点,体会诗歌由具体的意象到深邃的哲理的演变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所表达的劳动和收获、生命和价值的意义。学习时应结合作品写作的起因,理解“疲倦”“皱”“美丽”“伟大”“静默”等词语所蕴含的情感和哲理,体会作品传达的深层含意。 一、导入 《金黄的稻束》是“九叶派”诗人郑敏写于上世纪40年代初的一首诗歌,是诗人看到一个随处可见的农村生活景象后,触发的一种诗情和沉思。这首诗把鲜明的形象、深邃的哲理、隐秘的诗意交融在一起,给人带来情感的冲击力和哲理的沉思。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二、作家作品 郑敏,1920年生,福建闽侯人。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外国文学系,后转哲学系。1942年开始发表诗作。1943年毕业后赴美国布朗大学留学。1951年获英国文学硕士学位。1956年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从事英国文学研究。1960年后任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寻觅集》《早晨,我在雨里采花》及诗合集《九叶集》,论文集《英美诗歌戏剧研究》,译作《美国当代诗选》等。郑敏与陈敬容、唐湜、杜运燮、杭约赫、唐祈、袁可嘉、穆旦、辛笛等九位诗人合称为“九叶诗人”。九叶诗派是在中国现代文学的末期产生的诗歌流派。当时还没有这样的流派名称,直到上世纪80年代这九位诗人合出了影响深远的诗集《九叶集》,后来被称作“九叶诗人”。九叶诗派产生在一个新旧交替的转折时代,这种艺术与政治的近缘性比他们的上代诗人来得更加深刻而浑然。他们努力在社会与自我、传统与现代、情感与理智的交错中寻求某种平衡,形成了一个思想与艺术上都极具张力的诗群。他们更直接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同时更深刻地感受到民族的灾难。他们有着共同的追求,坚持文学的本身价值和独立传统,在艺术和现实之间求得

金黄的稻束阅读答案

金黄的稻束阅读答案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金黄的稻束阅读答案》的内容,具体内容:《金黄的稻束》是中国女诗人郑敏的作品。这首诗是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和母性的歌颂。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金黄的稻束》阅读材料金黄的稻束郑敏... 《金黄的稻束》是中国女诗人郑敏的作品。这首诗是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和母性的歌颂。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 《金黄的稻束》阅读材料 金黄的稻束 郑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金黄的稻束》阅读题目 9.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 10.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个时间性的主体——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金黄的稻束

金黄的稻束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诗歌,培养学生欣赏、理解和审美的能力。 2、联系诗歌的创作背景,抓住关键诗句,体会诗歌的意象。 3、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分析理解诗歌中的“诗”与“思”的融合。 教学方法: 朗读法、文本分析法 计划课时: 两课时 一、作者介绍 郑敏,1920年出生于北京,原籍福建。九叶诗派代表人之一,九位诗人分别为曹辛之、辛笛、陈敬容、郑敏、唐祈、唐湜、杜运燮、穆旦和袁可嘉,他们于1981年出版了《九叶集》,因此被称为九叶诗人。如今,九叶诗派的八片叶子已随风凋零,郑敏是不老的“最后一叶” 二、听朗读录音,初步感知诗歌 学生听录音,思考: 诗人笔下的金黄的稻束的象征什么? 提示:象征含义很多,学生最初步的回答应该是收获、母亲等。 三、赏析诗歌 1、“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金黄”修饰“稻束”,有什么意味?“站”与“立”相比,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 明确:金黄,是成熟的稻束的颜色。金黄的稻束,意味着收获;同时,金黄又给稻束这一意象增添了一种高贵的美感。“立”只是客观的描述,而“站”就有了拟人的效果,给稻束赋予了人的形态,更能触动人的情思。 2、“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从稻束到母亲,意象是跳跃的,诗人通过哪些词语把这两个意象贯穿起来? “疲倦”、“皱了”与“美丽”矛盾吗? 明确:通过“我想起”、“我看见” 母亲赋予生命,母亲是劳动者,母亲肩负生命的艰辛和希望,母亲因此而疲倦;“皱”是因为疲倦,也是因为时光的流逝,诗人因此称其为“美丽”,这是动情的赞颂。

3、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①、如何理解“满月”这个形象? 明确:“满月”写出了母亲内心的满足、欣喜,烘托了母亲的无私胸怀 ②、如何理解“树颠”、“暮色”、“远山” 明确:升起于树颠,并不宏伟,但丰盈自足,圆月之后,是暮色里的远山,视觉由远及近,构成一个静穆的、苍茫辽阔的背景。 ③、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这”指的是什么?诗人为什么要将稻束的意象转化为雕像?如何理解“静默? 明确:“这”指“金黄的稻束”。 因为雕像既具有静默无闻的特征,本身又具有可礼赞的价值。金黄的稻束可以成为人类可纪念的东西。 稻束静静立在田里,有如雕像,本身是静默的;另外,它们静默,是因为这种母亲的疲倦、美丽和坚韧已经超出了一切言说。 4、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①、“伟大的疲倦”如何理解? 明确:诗人赋予母性的疲倦和坚韧以超越一切的伟大的品质, ②、“你们”指的是母亲还是稻束 明确:指的是稻束 ③、稻束在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沉思什么呢? 明确:生命如稻束一样萌芽——生长——成熟——老去,生生不止,生命在完成之后转化为静默的雕像,回味着“伟大的疲倦”,以及疲倦释放后的深沉和宁静。也是暗示作者沉思,自然过渡到下面的诗句。 5、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①、如何理解两个静默? 明确:一方面指这些稻束在静默中承受生命中的一切,一方面指作者也在静默中思考历史。 ②、那儿指的是哪里? 明确:历史的小河边

金黄的稻束 教案

金黄的稻束 教学目的:1、了解诗人及其作品 2、准确分析诗中所蕴含的深刻内容。 3、体会诗歌的形象的意象,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的形象的意象,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形象的意象,诗人的思想感情 授课内容: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现代新诗史上,《金黄的稻束》的出现带来了一种语言的突破,一种雕塑的质感,一种将“思”与“诗”融为一体的可喜的努力,今天我们学习《金黄的稻束》了解诗人郑敏是怎样将“诗”(诗的意向和语言的美)与“思”(对人类存在的思索)完美的融为一体的。 二、简介诗人 郑敏是抗战后期崛起的大后方学院派青年诗人中的一位。她与杜云燮、穆旦等属于昆明湖畔的一组,被称为和谐的“三重奏”,“杜云燮比较清俊”,“穆旦比较雄健”,“而郑敏最浑厚、丰富”。 三、朗诵课文 标记节奏和重音,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节奏、重音。多种方法练习朗读, 四、初步理解内容 诗人笔下的金黄的稻束是怎样的形象?从哪些关键性的诗句中看出?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金黄的稻束是母亲的形象,可从“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的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这些诗句中看出。 诗人用金黄的稻束这一形象来表达自己对劳动的母亲的赞美。 五、研读诗歌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标出既让你喜欢有令你难懂的诗句,小组讨论,交流。 (一)问题探究 1、这首诗的核心意象是什么? 参考答案:金黄的稻束 2、围绕核心意象又写了哪些意象? 疲倦的母亲、皱了的美丽的脸、收获日的满月、远山、小河、雕像 3、“金黄的稻束”象征着什么? “金黄的稻束”,不仅是指自然意义上的稻束,而是诗人的心灵与田野里伫立的稻束神秘的契合交感后,超越了物象的实体,而产生的一个象征。它首先是收获的象征,进而诗人把它与创造此丰收成果的劳动者的形象自然地联系起来了,而作为孕育者和劳动者的母亲便是其中的典型,成为诗人表达敬意的对象。

最新人教版选修高中语文《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达标习题1-4-2金黄的稻束地之子及答案

03达标习题 一、语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凋.敝/雕.像玲.珑/高屋建瓴.高亢./引吭.高歌 B.叫嚷./沙壤.处.所/处.之泰然骨髓./绥.靖政策 C.角.度/角.色腼腆./暴殄.天物中.间/仲.秋之夜 D.纵横./横.财凋.零/风流倜.傥歼.灭/阡.陌交通 解析:A.diāo/diāo,líng/líng,kàng/háng;B.rǎng/rǎng,chù/chǔ, suǐ/suí;C.jiǎo/jué,tiǎn/tiǎn,zhōng/zhòng;D.héng/hèng,diāo/tì, jiān/qiān。 答案:D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襁褓良辰美景名噪一时迅雷不及掩耳 B.坐阵开门揖盗甘拜下风出淤泥而不染 C.捆梆迥然不同徇情枉法不费吹灰之力 D.隐秘狂飙突进形销骨立喜怒不行于色 解析:B.阵—镇;C.梆—绑;D.行—形。 答案:A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的作品不多,翻来覆去就那几个,但整体感把握得很好,音乐选择了 比较轻松的电子风格,听起来一点儿也不觉得烦躁,令人叹为观止 ....。 B. 杭州的餐饮业与其他休闲、娱乐等相关行业没有互为支撑形成共生共赢 的局面,从而导致城市餐饮文化也方兴未艾 ....,难以做大做强。 C. 针对媒体质疑“壶王”为赝品的事件,杭州市南宋官窑博物馆原馆长张振常表示究竟“壶王”是不是赝品需要多方专家进行讨论研究,业内专家的一. 家之言 ...并不能为准。 D. 他志存高远,并不像有些失败者那样灰心丧气,甚至再无作为潦倒终身, 而是立下宏愿,邯郸学步 ....自成大业,最终成为一个“人过留名”的强者。

【现代诗歌】阅读训练《月下》《金黄的稻束》(带答案解析)

现代诗歌阅读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题。 月下 [俄]费特 我和你一道漫步, 在月亮的清辉里。 我的心快醉了, 在神秘的沉默里。 池塘像一块闪亮的明镜, 小草在呜咽不息, 磨坊、小河和远处都已沉浸 在月亮的清辉里。 能够悲伤?能够不活着? 在这迷人的世界。 我们静静地走着, 在月亮的清辉里。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和你一道漫步”,此句交代了人物和事件,从诗歌内容看,“你”可能是与“我”相恋的爱人。 B.“在神秘的沉默里”,“神秘的沉默”这个短语让读者联想到二人散步时气氛静谧、欢愉而融洽。 C.磨坊、小河和远处都已沉浸/在月亮的清辉里”,诗意拓展,转入到对美好自然风景的描绘。 D.“我们静静地走着,/在月亮的清辉里”,由“我和你”转为“我们”,二人的关系更为亲密。 1.B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B项,“神秘的沉默’这个短语让读者联想到二人散步时气氛静谧、欢愉而融洽”分析错误,仅仅是“神秘的沉默”,不能让读者联想到气氛“欢愉而融洽”,结合前文“醉了”一词才能达到这个效果。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池塘像一块闪亮的明镜”,运用了比喻修辞,“闪亮的明镜”生动贴切地描绘了池塘的平静。 B.“小草在呜咽不息”,赋予小草以人的行为特征,表达了悲伤、凄凉的情感,营造了忧伤的氛围。 C.“能够悲伤?能够不活着”,使用反问语气,诗歌的节奏略为加快,强调了对生活的热切之情。 D.这首诗描绘了在月下美景中散步的所见所闻所感,语言优美,风格轻快而柔美,并富有音乐性。 2.B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B项,“表达了悲伤、凄凉的情感,营造了忧伤的氛围”分析不正确。从全诗的温馨氛围和迷人意境来看,“小草在呜咽不息”不能表现忧伤的氛围,此处是从听觉角度描绘了小草在夜色中的声音。 3.“我的心快醉了”中“醉了”一词有什么妙处?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3.①“醉了”在此处是“沉浸”的意思,“我”的心沉浸在美景和爱情中;这优美的月景和

金黄的稻束知识点

《金黄的稻束》知识点 1.本文作者郑敏是抗战后期崛起的大后方学院派青年诗人中的一位。是九叶派的著名诗人,其作品有《寻觅集》、《郑敏诗集》。 2.诗人笔下的金黄的稻束是怎样的形象?从哪些关键性的诗句中看出?它们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金黄的稻束是母亲的形象,可从“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这些诗句中看出。 诗人用金黄的稻束这一形象来表达自己对劳动的母亲的赞美。 3.思考:“金黄”修饰“稻束”,有什么意味?“站”与“立”相比,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 金黄,是成熟的稻束的颜色。金黄的稻束,意味着收获;同时,金黄又给稻束这一意象增添了一种高贵的美感。“立”只是客观的描述,而“站”就有了拟人的效果,给稻束赋予了人的形态,更能触动人的情思。 4.“满月”除了作为背景,还有何深层含义? “满月”写出了母亲“收获日”内心的满足、欣喜,也渲染了“静穆”氛围,为下文做铺垫,表现了母亲甘于奉献的品质。 5.怎样理解“远山围着我们的心边”? 承上启下,母亲收获的喜悦恰如满月的夜晚,如此静穆;但母亲的伟大像“远山围着我们的心边”,永远不会忘记。 6.“金黄的稻束”与“母亲”之间如何联系起来了?“金黄的稻束”象征着什么? “金黄的稻束”在诗中有深邃的意蕴。这里“金黄的稻束”,不仅是指自然意义上的稻束,而且是诗人的心灵与田野里伫立的稻束神秘的契合交感后,超越了物象的实体,而产生的一个象征。它首先是收获的象征,进而诗人把它与创造这一丰收成果的劳动者的形象自然地联系起来了,而作为孕育者和劳动者的母亲便是其中的典型,成为诗人表达敬意的对象。这个意象不仅真,而且美,它属于一个带有玄想性质的“瞬间”,这种“瞬间”却构成了自足的诗的永恒,启示人们重新思考平凡与伟大的关系。 7.此处所写的是“疲倦的母亲”,它们与“皱了的美丽的脸”有何关系? 母亲赋予生命,母亲是劳动者,母亲肩负生命的艰辛和希望,母亲因此而疲倦;“皱”是因为疲倦,也是因为时光的流逝,诗人因此称其为“美丽”。这是一种动情的赞颂。 8.接下来又有“伟大的疲倦”,这如何理解?

金黄的稻束教案

(一)问题探究 1、“金黄的稻束”象征着什么? “金黄的稻束”,不仅是指自然意义上的稻束,而是诗人的心灵与田野里伫立的稻束神秘的契合交感后,超越了物象的实体,而产生的一个象征。它首先是收获的象征,进而诗人把它与创造此丰收成果的劳动者的形象自然地联系起来了,而作为孕育者和劳动者的母亲便是其中的典型,成为诗人表达敬意的对象。 2、诗人是如何将“诗”(诗的意象和语言的美)与“思”(对人类存在的思索)融合在一起的? 诗人以“金黄的稻束”为起点,将收割后的疲倦和静默、母亲和人类历史活动的意义联系起来,因而具有一种更为感人的力量。在具体写法上,诗人并没有在字面上将“金黄的稻束”直接比为“母亲”,或是直接比为“雕像”,而是在这两者之间来回闪动,展开联想和沉思。它们在诗中同时存在,相映成辉。读后,黄昏收割过的田野里“金黄的稻束”这一意象像静默的雕像一样令人难忘,而母亲的疲倦、母亲的无言的坚忍和美丽又激起我们对历史和生命的无尽的沉思。值得称道的还有这首诗的语言,它们不仅很美,而且富有雕塑的质感和深长的意味。 3、这首诗有着意象的跳跃,意象的重叠,但为何不给人零乱、费解的感觉? 这得益于诗人意象创造的技巧圆熟,尤其是组织得非常和谐。它在跳跃的地方都作有机的过渡,用一根无形的线索把数个意象贯串起来。诗的前两行写大自然的“稻束”,一个跳跃,却又写起了“皱了的美丽的脸”的“疲倦的母亲”。从稻束到母亲,是两个意象的重叠,但其中用“我想起……我看见”作了暗过渡,所以虽然跳跃,却不感突兀。在省略中我们能感到诗人在这里作出了一个重要的暗示:全诗把“稻束”与“疲倦的母亲”连了起来。这联结的线索就是由诗人对那个一切都被颠倒了的社会中的一个社会问题的认识引起的,即为什么劳动者却是贫穷者,对社会贡献得越多,自己却丧失得越多。诗人把这些对社会的认识,通过稻束──母亲──思想这样一根艺术线索贯穿起艺术形象,表现了出来。 (二)语言品味 1、有“声”有“色”的语言 这首诗由于独特的色彩与声音的把握和表达,而使语言带有一种雕塑的质感和光辉。诗人用“金黄”修饰“稻束”,既是基于稻束本身的质感,也是一种内在精神的把握,“金黄”是高贵的色调。在技巧上,它一方面体现了现代主义具体意象和抽象观念的叠加所产生的特殊效果,也沟通了古典诗歌对意境的要求,体现了对传统的情境关系的重视。而三个“静默”预示着母亲的美丽与坚忍已超出了一切言说,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有“声”有“色”的语言增添了诗歌的厚重感。 2、融合传统与现代经验的意象 诗中的意象具有如下两个特征:第一,以强烈的主观态度对实存的生活形态作具体描述,如“金黄的稻束”“疲倦的母亲”“收获日的满月”“高耸的山巅”;第二,通过诗人的感官转化把抽象的事物变形为具体感知的形象,如“历史”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无论哪种方法所形成的意象都具有独创性,而且它们也是通过诗人心理的印证或想象才得以实现的。诗人对意象的理解与创造,吸收了中国古代和西方现代的经验,并且有所融合、创造。 1、象征手法 2、联想丰富,稻束和母亲二者来回闪动,融入了深深的沉思。 3、语言优美 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采用拟人手法来写稻束,割过的秋天的田

高考语文金黄的稻束(郑敏)专题1

高考语文金黄的稻束(郑敏)专题1 2020.03 1,,,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诸葛亮《出师表》》 2,小大之狱,,。(《左传·曹刿论战》)3,,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4,下列词语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慷慨(kǎi)一视同仁任劳任怨 B.眺望(tiào)雨后春笋清辙如洗 C.铆钉(mǒu)晴空万里一掠而过 D.蔚蓝(wèi)得意洋洋微不足到 5,,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6,入则无法家拂士,,国恒亡(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7,中国古典诗歌往往用生动鲜明的形象寄寓抽象深刻的道理,如朱熹的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就使说理含而不露,意蕴丰厚。请再写出这样的一句诗。 8,阅读《喂--出来》选段,完成 ①不管是扔进去什么东西,这个慷慨大方的洞全部一视同仁,照收不误。这个洞任劳任怨地给整个城市洗刷着各种肮脏的东西。渐渐地,海洋和天空又变成了美丽的蔚蓝色,远远地看上去就像是透明的玻璃一样。 ②在这瓦蓝瓦蓝的天空下面,新建造的高楼大厦就像雨后春笋一般接连不断地竖了起来。 ③有一天,一位工人爬在一幢正在施工的大楼顶上工作,他铆完了

一颗铆钉之后,便放下工具稍微休息一会儿。忽然,他听到头顶上传来了奇怪的叫声。 ④“喂--出来!” ⑤然而,他抬起头来朝天上看了看,却什么也没有,晴空万里,清辙如洗。他以为是刚才干得有点头晕了,产生了什么错觉。接着,正在他恢复到刚才的姿势,要好好地休息一会儿的时候,从刚才发出声音的那个方向飞过来一块小石头,在他面前一掠而过,往地面上掉了下去。 ⑥可是,他只顾眯着眼睛得意洋洋地眺望着远处的地平线。啊,我们的城市变得越来越美好啦! ⑦当然,那块微不足到的小石头根本就没引起他的丝毫注意。 1、第④段“喂--出来”在文中的作用() A、照应文题,同时喂下文作铺垫,引发下文情节。 B、总结上文,引起下文。 C、照应问题与前文,同时启发读者领悟其中蕴含的哲理。 D、总结前文,引发读者领悟其中蕴含的哲理。 2、根据选段内容,对下面一段话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棋盘就是世界,棋子就是宇宙的现象,比赛规则就是我们所谓的自然法则。对手隐身幕后,永远公正而有耐心。可是从经验获知,他从不忽视我们的错误,也不肯容忍无知。 A、人类与大自然其他宇宙现象其实都是兄弟关系。 B、人和自然必须和睦相处,必须要遵守自然法则,否则自然界会报复人类的错误和无知。 C、人类应该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不能只为眼前利益而任意破坏自然界的生物链。

4[1].2《金黄的稻束》教案

4.2《金黄的稻束》教案1(人教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弄清《金黄的稻束》分为哪几幅画面,什么是主导画面,画面之间是如何有机联系的,抓住关键诗句,体会诗歌的意象,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运用自读品味法、讨论交流法(研究讨论——分析归纳),从形象入手,联系诗歌的创作背景,体会诗歌的意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读诗歌,体会诗人郑敏怎样由寻常的农村生活景象生发出不寻常的诗情,将清明的思想、澄清的理性与真挚的情愫、坚挺的意象不可分割地交融在一起,与作者共鸣。 导入在中国现代新诗史上,《金黄的稻束》的出现带来了一种语言的突破,一种雕塑的质感,一种将“思”与“诗”融为一体的可喜的努力,今天我们学习《金黄的稻束》了解诗人郑敏是怎样将“诗”(诗的意向和语言的美)与“思”(对人类存在的思索)完美的融为一体的。 走近作者 郑敏是抗战后期崛起的大后方学院派青年诗人中的一位。她与杜云燮、穆旦等属于昆明湖畔的一组,被称为和谐的“三重奏”,“杜云燮比较清俊”,“穆旦比较雄健”,“而郑敏最浑厚、丰富”。 朗诵课文(标记节奏和重音,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节奏、重音。多种方法练习朗读) 【原文】金黄的稻束站在 /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启导】这首诗因为一个随处可见的农村生活景象,触发一种不同寻常的诗情,深刻的哲思蕴涵在诗的形象之中。我们要抓住关键的词句体会,思考诗歌的内蕴。 诗人笔下的金黄的稻束是怎样的形象?从哪些关键性的诗句中看出?它们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这些诗句中看出。 诗人用金黄的稻束这一形象来表达自己对劳动的母亲的赞美。 开篇第一句,写“金黄的稻束站在 /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金黄”修饰“稻束”,有什么意味?“站”与“立”相比,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 【明确】金黄,是成熟的稻束的颜色。金黄的稻束,意味着收获;同时,金黄又给稻束 这一意象增添了一种高贵的美感。“立”只是客观的描述,而“站” “金黄的稻束”与“母亲”之间如何联系起来了?完整全面地表达,“金黄的稻束”象征着什么? 【明确】“金黄的稻束”在诗中有深邃的意蕴。这里“金黄的稻束”,不仅是指自然 意义上的稻束,而且是诗人的心灵与田野里伫立的稻束 丰收成果 形象 表达敬意的对象。这个意象不仅真,而且美,这种“瞬间”却构成了自足的诗的永恒

金黄的稻束

教案 金黄的稻束 制作者:郭建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弄清《金黄的稻束》分为哪几幅画面,什么是主导画面,画面之间是如何有机联系的,抓住关键诗句,体会诗歌的意象,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运用自读品味法、讨论交流法(研究讨论——分析归纳),从形象入手,联系诗歌的创作背景,体会诗歌的意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读诗歌,体会诗人郑敏怎样由寻常的农村生活景象生发出不寻常的诗情,将清明的思想、澄清的理性与真挚的情愫、坚挺的意象不可分割地交融在一起,与作者共鸣。 导入在中国现代新诗史上,《金黄的稻束》的出现带来了一种语言的突破,一种雕塑的质感,一种将“思”与“诗”融为一体的可喜的努力,今天我们学习《金黄的稻束》了解诗人郑敏是怎样将“诗”(诗的意向和语言的美)与“思”(对人类存在的思索)完美的融为一体的。 走近作者 郑敏是抗战后期崛起的大后方学院派青年诗人中的一位。她与杜云燮、穆旦等属于昆明湖畔的一组,被称为和谐的“三重奏”,“杜云燮比较清俊”,“穆旦比较雄健”,“而郑敏最浑厚、丰富”。 朗诵课文(标记节奏和重音,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节奏、重音。多种方法练习朗读) 【原文】金黄的稻束站在 /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启导】这首诗因为一个随处可见的农村生活景象,触发一种不同寻常的诗情,深刻的哲思蕴涵在诗的形象之中。我们要抓住关键的词句体会,思考诗歌的内蕴。 诗人笔下的金黄的稻束是怎样的形象?从哪些关键性的诗句中看出?它们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金黄的稻束 精品教案

金黄的稻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弄清《金黄的稻束》分为哪几幅画面,什么是主导画面,画面之间是如何有机联系的,抓住关键诗句,体会诗歌的意象,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读诗歌,体会诗人郑敏怎样由寻常的农村生活景象生发出不寻常的诗情,将清明的思想、澄清的理性与真挚的情愫、坚挺的意象不可分割地交融在一起,与作者共鸣。 【教学方法】 运用自读品味法、讨论交流法(研究讨论——分析归纳),从形象入手,联系诗歌的创作背景,体会诗歌的意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中国现代新诗史上,《金黄的稻束》的出现带来了一种语言的突破,一种雕塑的质感,一种将“思”与“诗”融为一体的可喜的努力,今天我们学习《金黄的稻束》了解诗人郑敏是怎样将“诗”(诗的意向和语言的美)与“思”(对人类存在的思索)完美的融为一体的。二、走近作者 郑敏是抗战后期崛起的大后方学院派青年诗人中的一位。她与杜云燮、穆旦等属于昆明湖畔的一组,被称为和谐的“三重奏”,“杜云燮比较清俊”,“穆旦比较雄健”,“而郑敏最浑厚、丰富”。 三、朗诵课文 (标记节奏和重音,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节奏、重音。多种方法练习朗读)原文: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收获日的满月在/高耸的树巅上,/暮色里,远山/围着我们的心边,/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启导:这首诗因为一个随处可见的农村生活景象,触发一种不同寻常的诗情,深刻的哲思蕴涵在诗的形象之中。我们要抓住关键的词句体会,思考诗歌的内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