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十六课 短文两篇 同步练习题(解析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十六课 短文两篇 同步练习题(解析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十六课 短文两篇 同步练习题(解析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十六课 短文两篇 同步练习题(解析版)

16 短文两篇

教材知识自测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鸿rú()陋室铭.()

yū泥()不màn不枝()

xiè玩()濯.清涟()

隐yì()鲜.有闻()

2.解释下面字词中加点字的含义。

斯.是陋室()鸿.儒()

无案牍之劳形.()可爱者甚蕃.()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

不妖.()鲜.有闻()

亭亭净植.()亵.玩()

3.文学常识填空。

(1)刘禹锡,字,河南洛阳人,唐代诗人、家、家。白居易称之为“”。著有《》《竹枝词》《》等。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并与白居易合称“”。

(2)周敦颐,代著名家。字,号濂溪,道州营道(现在湖南省道县)人。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学,世称“”。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的哲学思想有很大影响。著有《》《》《通书》。

课内综合实践

1.写出加点词的古今义。

(1)惟吾德馨.

古义:今义:

(2)无丝竹

..之乱耳

古义:今义:

(3)无案牍之劳形.

古义:今义:

2.指出句中“之”字的用法。

(1)孔子云:“何陋之有?”()

(2)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3)无案牍之劳形()

(4)无丝竹之乱耳()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6)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翻译下列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1)两篇短文所采用的写作手法相同,都是。

(2)《陋室铭》表明中心的语句是,写景色之雅的句子是,。写交往之雅的句子是,。写情趣之雅的句子是,。

(3)有一句诗说:“时人莫笑池水浅,浅处无妨有卧龙。”《陋室铭》中的“,”意思与它相近。

(4)《爱莲说》中体现莲的高洁品质的千古名句是,。(5)陶渊明独爱菊,表明他的生活态度;世人盛爱牡丹,表明世人的生活态度;周敦颐独爱莲,表明他的生活态度。

5.《陋室铭》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每层的大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爱莲说》中的莲花、菊花、牡丹分别喻指什么人?把三者放在一起写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孟母三迁”,以求不受不良环境影响,孟子也曾提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观点,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而周敦颐却提倡“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课内选段精读。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晋陶渊明/独爱/菊。

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C.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2)甲文中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乙文中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

(3)甲文中作者从哪几方面来写陋室不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说乙文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中“上”“入”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白居易《买花》诗中“一丛深色花,十户人中赋。”可见唐人对牡丹的追慕之深。而乙文作者独爱莲,文中的“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有何言外之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演练

(成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养竹记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者斩焉,?帚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焉,数无百焉。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茸荟郁,有无竹之心焉。”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芟翳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呜呼!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竹本固.固:牢固

B.始于长安求.假居处求:探求

C.不终日而毕.毕:完成

D.以贻.其后之居斯者贻:留给

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以竹喻贤人,借自己的养竹经历希望“用贤者”怎样对待人才?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教材知识自测

1.儒míng 淤蔓亵 zhuó逸 xiān

2.斯,这。鸿儒:博学的人。形,形体、躯体。蕃:多。染:沾染(污秽)。濯,洗。妖,过分艳丽。鲜:少。植,竖立。亵,近而不庄重。

3.(1)梦得文学哲学诗豪刘宾客集柳枝词刘柳三杰刘白

(2)宋哲学茂叔濂溪先生周元公集太极图说

课内综合实践

1.(1)古义:高尚;今义:芳香

(2)古义: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今义:丝绸和竹子。

(3)古义:形体、身体;今义:样子,形状。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实词的古今义。

2.(1)宾语前置的标志,有强调作用

(2)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3)放在主谓结构中,取消句子独立性,舒缓语气,协调音节

(4)放在主谓结构中,取消句子独立性

(5)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6)结构助词“的”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虚词的含义。

3.(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我的耳根,没有官府的公文使我的身体劳累。

(3)从污泥中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中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文语句的翻译。

4.(1)托物言志

(2)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3)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5)追求隐逸贪慕富贵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5.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山不在高……惟吾德馨”,以山水作类比,引出陋室;第二层:“苔痕上阶绿……无案牍之劳形”,描写陋室的特点;第三层:“南阳诸葛庐……何陋之有”,点明陋室不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6.莲花比喻君子(道德高尚的人),菊花比喻隐士,牡丹比喻富贵而没有独立人格的人。写菊花和牡丹是为了给莲花作衬托,突出君子的高尚气节。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7.示例:在个人与环境的问题,最重要的是个人修养及操守,对事物的把持。周围,外在的环境会对个人有影响,但不是绝对影响。个人的态度才是核心。

【解析】本题是一道开放性的问题,讨论“环境与人的关系”,答题时将两种观点结合起来分析。人可以受到环境影响,但是人也能自觉抵制其影响。

8.(1)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停顿。

(2)香远益清;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章信息的句子

(3)从自然环境优美、往来人物不俗、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三方面来写陋室不陋。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4)这两个字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让人感觉陋室环境的春意正浓,生机盎然。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重点语句的赏析。

(5)作者运用感叹方式含蓄地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也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葆洁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阅读演练

1.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意义理解。理解文言文中词语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

2.(1)第二天,散步走到亭子的东南角,见这里长着几丛竹子。

(2)贤才本身并不能把自己与一般人区别开来,要靠赏识和任用贤才的人来加以区别。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要注意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解释准确、恰当。

3.文章末段,作者由竹子的遭遇联想到人才的遭遇,阐述了“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这一道理,认为贤才是不能自我显示其才干的,只有掌权者赏识和任用贤才才能充分发现贤才的才干,从而培养、重用他。解释了作者希望“用贤者”能够识才、惜才、爱才、重用人才的主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大致理解全文的意思,尤其是最后一段作者的议论。解释了作者希望“用贤者”能够识才、惜才、爱才、重用人才的主旨。

译文:竹子像贤人,这是为什么呢?竹子的根稳固,稳固是为了确立竹子的本性,君子看见它的根,就想到要培植好坚定不移的品格(想到意志坚定不移的人)。竹子的秉性直,直是为了站住身体,君子看见它这种秉性,就想到要正直无私,不趋炎附势(想到正直、不偏不倚的人)。竹子的心空,空是为了虚心接受道,君子看见它的心,就想到要虚心接受一切有用的东西(想到虚心求道者)。竹子的节坚定,坚定是为了立志,君子看见它的节,就想到要磨炼自己的品行,不管一帆风顺还是遇到危险时,都始终如一(想到砥砺名节、无论穷通祸福,始终如一的人)。正因为如此,君子都喜欢种竹,把它作为庭院中存在价值的东西。

贞元十九年的春天,我在吏部以拔萃及第,被任命为校书郎。最初在长安求借住处,得到常乐里已故关相国私宅的东亭,在那里住了下来。第二天,散步走到亭子的东南角,见这里长着几丛竹子,枝叶凋敞,毫无生气。向关家的旧人询问是什么缘故,对方答道:“这些竹子是关相国亲手栽种的。自从相国死后,别人借住在这里,从那时起,做筐篓的人来砍,做扫帚的人也来砍,砍伐剩下的竹子,长的已不到八尺,数量也不到百竿了。还有平常的草木混杂生在竹丛中,长得繁盛茂密,简直都没有竹子的苗了。”我感到很惋惜,这些竹子,是由年迈德崇的关相国亲手种植,现在竟被庸俗之人看得如此卑贱。但即使被砍削、废弃到这种程度,其秉性却仍然不变。于是我把那些繁盛茂密的草木铲掉,给竹子施加肥料,又在下面疏通、培修土层,没用一天就干完了。从此以后,这些竹子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随风依依,生机盎然,好象在感激着我的知遇之情。

叹啊!竹子,不过是一种植物,与人有什么关系呢?就由于它与贤人相似,人们就爱惜它,培植它,何况对于真正的贤人呢?然而,竹子与其它草木的关系,也就象贤人与一般人的关系一样。唉!竹子本身并不能把自己与其它草木区别开来,要靠人来加以区别,贤人本身并不能把自己与一般人区别开来,要靠使用贤人的人来加以区别。因此,写了这篇《养竹

记》,书写在东亭的壁上,是为了留给以后居住这所房子的人,也是为了使现在使用贤人的人知晓罢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 册教案 1.邓稼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2.找出文中的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3.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教学难点:1.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2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课前准备:

1.阅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预习生字、生词。 2.布置学生广泛搜集邓稼先的故事。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1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两弹元勋”邓稼先 __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一)、背景说明。 1.关于“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 __成立五十周年之际, __、 __、__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关于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3.关于 __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词鉴赏大全(答题模板)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词鉴赏大全 《竹里馆》王维 1、这首诗写了一种怎样的情景? 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 2、这首诗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三四句写了什么? 一二句:写诗人“独坐”“弹琴”“长啸”等动作。三四句: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 3、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营造了优美高雅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4、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具体分析。 反衬。以弹琴长啸反衬竹林的寂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幽暗。 《春夜洛城闻笛》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思念家乡。

2、“暗”和“飞”用得好,说说它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暗”,写出吹笛人吹笛是毫不经意地吹,引起人们无限的感慨。 “飞”字写出出乎听众的意料,使无形的声音形象化。写出了笛音悠远、轻细的特点。 3、第二句中的“散”和“满”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散”字写出了笛声悠扬、深远、飘忽不定情状。 “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4、第二句和第四的艺术手法分别是什么?它们的表达效果又是什么? 第二句的艺术手法是夸张。它的表达效果是:极力渲染夜的静谧、笛声的悠扬动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第四句的艺术手法是反问。它的表达效果是:加强思乡的感情,有一唱三叹的美学效果。 5、前人评价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为什么“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逢入京使》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2、“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 3、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4、“双袖龙钟泪不干”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夸张,表现了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铺垫。 5、“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蕴含着怎样的情怀? 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的相思之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7《短文两篇》

16 短文两篇 青海一中李清 杭信一中何逸冬 漂市一中钱少锋 李度一中陈海思 大地二中张清泉 青海一中李清 李度一中陈海思 杭信一中何逸冬 杭信一中何逸冬 长郡中学史李东 1.了解“铭”“说”这两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的高洁志趣。 3.学习古代仁人志士的高尚品格和情操。 第1课时《陋室铭》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的诸多文化遗迹当中,有很多帝王将相的宫府宅邸,它们或豪华气派让人惊叹不已,或设计精巧让人流连忘返。但有一处居所,它既小又简陋,却因主人的一篇铭文而流芳千载。这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下面让我们学习《陋室铭》,一起走进“陋室”,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背景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有“诗豪”之称。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多次被贬。本篇是他被贬后写的。 2.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铭”,原来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押韵,内容上多有颂扬或鉴戒之意。陋室,即简陋的房子。“陋室铭”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目标导学二:分类积累,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指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同学们相互帮助解答。 2.听录音,学生小声跟读并找出韵脚。 明确:名、灵、青、丁、经、形、亭。 3.自主学习。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 (1)一词多义 之无丝竹之.乱耳(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 立性,不译)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2)词类活用 ①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出名,有名) ②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 ③无案牍之劳.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 ④苔痕上.阶绿(方位名词作动词,长到) 4.翻译课文。 目标导学三:品味剖析,领悟意境 1.课文名为《陋室铭》,为何结尾是“孔子云:何陋之有?”这是否矛盾? 明确:不盾。题目中的“”是书房的形陋。结尾的“何陋之有指只要室中人品德尚,房屋就不简陋紧扣前文“斯是室,惟吾德馨”。这虽是陋室,但作主人的“我”品德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2020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完整版)

部编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背诵篇目 4、孙权劝学 司马光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lù)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多音字)拜蒙母,结友而别。 8、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2、卖油翁 原文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

(完整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水平: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2.找出文中的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 的特点。3.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 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2.探 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教学难点:1.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2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 挚的特点。 课前准备: 1.阅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预习生字、生词。 2.布置学生广泛搜集邓稼先的故事。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1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伟 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 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不过,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这些 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两弹元勋”邓稼

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 忆性散文《邓稼先》。 (一)、背景说明。 1.关于“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 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 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 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 “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关于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45年 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 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因为他学 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 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实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3.关于杨振宁 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 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 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七年级下册语文习题:16 短文两篇

16短文两篇 01积累运用 1.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德馨.()苔.痕()案牍.() 蕃.()淤.泥() 西蜀.() 濯.() 清涟.() 蔓.() 亵.玩( ) 噫.()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谈笑有鸿儒 ..() (5)可以调.素琴() (6)无丝竹 ..之乱.耳()() (7)无案牍之劳形.() (8)可爱者甚蕃.() (9)晋陶渊明独.爱菊( ) (10)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1)濯.清涟而不妖.()() (12)香远益.清() (13)亭亭 ..净植.()() (1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焉() (15)陶后鲜.有闻() (16)宜.乎众矣() 3.指出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词性变化及在句中的意思。 (1)苔痕上.阶绿() (2)无案牍之劳.形()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文: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译文: 5.填空。 (1)有一句诗说:“时人莫小池水浅,浅处无妨有卧龙。”《陋室铭》中与这句诗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2)文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3)《陋室铭》中运用比兴的句子是:;描写“陋室”环境雅致的语句是:;写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

是:。 6.综合性学习。 莲与中国文化关系最深,在中国,莲花被推崇为君子。自古以来,中国人便喜爱这种植物,认为它是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的象征,因此有“莲生淤泥中,不与泥同调”之赞美。 (1)在中国文学里,与莲有关的诗词不计其数。请你写出几句与“莲”有关的诗词名句。 (2)山东省第二十三届运动会在济宁市举行。承办省运会,是全市人民共同的期盼和夙愿。右图是省运会会徽,会徽图形是由“荷花”变形为“三位手拉手奔向前的运动员”,“荷花”为“济宁市市花”,体现了“济宁”的特色。请你仔细观察,说说“荷花”的象征及寓意。 02课内精读 阅读《陋室铭》与《爱莲说》两篇文章,完成下面的题目。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谈笑有鸿.儒() (2)花之隐逸.者也() (3)无案牍之劳.形() (4)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8.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文: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译文: 9.两篇文章,文字优美,意味深远。请说说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枣庄中考) 【甲】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周邦彦《苏幕遮》)

七年级下册7《短文两篇》

7 短文两篇 苏芷莹七年级上册6号 (一)行道树 1.而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duòluò()。 2.是的,我们的命运被安排定了,在这个充满车辆与yān cōng()的城市里,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di?n zhuì()。 3.但我们苦熬着,牙龈咬得酸痛,直等到朝霞的彩旗r?nr?n()升起,我们就站成一列致敬。 4.这时,或许有一个早起的孩子走了过来,tānlán()地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这就是我们最自豪的时刻了。 5.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整个城市都是fán xián jígu?n(),都是hóng dēng lǜ ji?()。 (二)第一次真好 6.路过人家的墙下,偶尔一抬头,看见一颗jié shíléi léi()的柚子树。 7.一颗颗shuò dà()的黄绿色yòu z?(),chén diàn diàn()垂吊在枝头。 8.几年前,家中第一次养了一笼shí z? mèi()。 9.当母鸟第一次生下了几颗líng lóng tītòu(),比小指头还小的鸟蛋以后,我和孩子们边眼巴巴地等候小鸟孵出来。 10.我惊喜地走到鸟笼边一看,在鸟巢里面的所谓小鸟,只是两团小小的粉红色肉球,仅仅具有鸟的chú xíng(),身上只有稀疏的几根毛,两只黑黑的眼睛却奇大。 11.今天第一次看到这棵果实如此丰硕的柚子树,shà shí jiān(),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 12.我是个生长在都市,从不曾享受过田园生活的súzǐ()。 13.细细回想:在你的生命中,有多少“第一次”值得你dīhuípǐn wèi ()? 14.课时,等到它们渐渐长大,羽毛渐丰,一切jùt?ér wēi()以后,我喜爱它们有甚于那些老鸟。 共14句 答案:1堕落2烟囱点缀3冉冉4贪婪5繁弦急管红灯绿酒 6 累累7硕大柚子沉甸甸8十姊妹9玲珑剔透10雏形11霎时间12俗子13低回品位 14具体而微

(完整word版)部编本教材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文

七年级下册 目录 1、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2、木兰诗 3、卖油翁(欧阳修) 4、陋室铭(刘禹锡) 5、爱莲说(周敦颐) 6、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7、望岳(杜甫) 8、登飞来峰(王安石) 9、游山西村(陆游) 10、己亥杂诗(龚自珍) 11、河中石兽(纪昀) 12、课外古诗词诵读 竹里馆(王维)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逢入京使(岑参) 晚春(韩愈) 泊秦淮(杜牧) 贾生(李商隐)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 约客(赵师秀)

1、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2、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

(完整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文汇总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文汇总【必背篇 目】 十三首古诗词(5+8) 古代诗歌五首 1.《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chuàng)然而涕(tì)下! 2.《望岳》杜甫 岱(dài)宗夫(fú)如何?齐鲁青未了(liǎo)。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zì)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登飞来峰》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4.《游山西村》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tún)。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zhǔ)杖无时夜叩(kòu)门。 5.《己(jǐ)亥(hài)杂诗(其五)》龚(gōng)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xiá),吟(yín)鞭东指即(jí)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课外古诗词诵读八首 6.《竹里馆》王维 独坐幽篁(huáng)里,弹琴复长啸(xiào)。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7.《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sàn)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zhé)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8.《逢入京使》岑(cén)参(shēn)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9.《晚春》韩愈(yù)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fēi)。 杨花榆(yú)荚(jiá)无才思,惟解(jiě)漫天作雪飞。 10.《泊(bó)秦淮》杜牧 烟笼(lǒng)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yóu)唱后庭花。 11.《贾生》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zhú)臣,贾生才调(diào)更(gèng)无伦(lún)。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12.《过松源晨炊(chuī)漆(qī)公店(其五)》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biàn)无难,赚(zhuàn)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13.《约客》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六篇文言文 14.《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dāng)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qīng)治经为博士邪(yé)!但当涉(shè)猎(liè),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guā)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拜蒙母,结友而别。 15.《木兰诗》《乐府诗集》 唧(jī)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zhù)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tiě),可汗(kè hán)大点兵,军书十二卷(juàn),卷(juàn)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w èi)市鞍(ān)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jùn)马,西市买鞍(ān)鞯(jiā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jiān jiān)。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yān)山胡骑(jì)鸣啾啾(jiū jiū)。 万里赴戎(róng)机,关山度若飞。朔(shuò)气传金柝(tuò),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jiàn)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xūn)十二转(zhuǎn),赏赐百千强(qiáng)。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huán)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xiāng)扶将(jiāng);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红妆(zhuāng);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huò huò)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zhu ó)我旧时裳(cháng)。当窗理云鬓(bìn),对镜帖(tiē)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ji ē)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shuò),雌(cí)兔眼迷离;双兔傍(bàng)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6.《卖油翁》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jīn)。尝射于家圃(pǔ),有卖油翁释(shì)担(dàn)而立,睨(nì)之久而不去。见(jiàn)其发(fā)矢(shǐ)十中(zhòng)八九,但微颔(hàn)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dàn)手熟尔。”康肃忿(fèn)然曰:“尔(ěr)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zhuó)油知之。”乃取一葫芦

最新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鉴赏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鉴赏 《竹里馆》王维 1、这首诗写了一种怎样的情景? 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 2、这首诗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三四句写了什么? 一二句:写诗人“独坐”“弹琴”“长啸”等动作。三四句: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 3、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营造了优美高雅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4、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具体分析。 反衬。以弹琴长啸反衬竹林的寂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幽暗。 《春夜洛城闻笛》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思念家乡。 2、“暗”和“飞”用得好,说说它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暗”,写出吹笛人吹笛是毫不经意地吹,引起人们无限的感慨。 “飞”字写出出乎听众的意料,使无形的声音形象化。写出了笛音悠远、轻细的特点。 3、第二句中的“散”和“满”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散”字写出了笛声悠扬、深远、飘忽不定情状。 “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4、第二句和第四的艺术手法分别是什么?它们的表达效果又是什么? 第二句的艺术手法是夸张。它的表达效果是:极力渲染夜的静谧、笛声的悠扬动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第四句的艺术手法是反问。它的表达效果是:加强思乡的感情,有一唱三叹的美学效果。 5、前人评价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为什么“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逢入京使》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2、“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 3、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4、“双袖龙钟泪不干”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夸张,表现了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铺垫。 5、“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蕴含着怎样的情怀? 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的相思之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练习题有答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练习题有答案) 01 积累运用 1.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德馨.(xīn) 苔.痕(tái) 案牍.(dú) 蕃.(fán)淤.泥(yū) 西蜀.(shǔ) 濯.(zhuó) 清涟.(lián) 蔓.(màn) 亵.玩(xiè) 噫.(yī)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有名) (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验)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4)谈笑有鸿儒 ..(博学的人) (5)可以调.素琴(调弄) (6)无丝竹 ..之乱.耳(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扰乱) (7)无案牍之劳形.(形体·躯体) (8)可爱者甚蕃.(多) (9)晋陶渊明独.爱菊(只) (10)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沾染(污秽)] (11)濯.清涟而不妖.(洗)(过分艳丽) (12)香远益.清(更加) (13)亭亭 ..净植.(耸立的样子)(竖立) (1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焉(靠近玩弄) (15)陶后鲜.有闻(少) (16)宜.乎众矣(应当) 3.指出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词性变化及在句中的意思。 (1)苔痕上.阶绿(方位名词用作动词,长到上面) (2)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名词用作动词,生藤蔓,生枝茎) 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文:这是简陋的居室,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它简陋了)。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译文:谈谈笑笑的是学识渊博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粗鄙的人。 5.填空。 (1)有一句诗说:“时人莫小池水浅,浅处无妨有卧龙。”《陋室铭》中与这句诗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文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陋室铭》中运用比兴的句子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描写“陋室”环境雅致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6.综合性学习。

七年级下册短文两篇教案

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教案设计 **中学*** 一、教材分析: 有谁曾与太阳赛跑?为什么日月星辰都向西北运动,滔滔江水尽朝东南流去?《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两篇神话故事记载着远古人民丰富的想象,其中所体现的先民的英雄气概值得我们思索。《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文字简洁却给人以奇特的想象,浪漫的夸张。《共工怒触不周山》讲述的是共工与颛顼相争为帝的故事,曲折地反映了原始部落间的激烈斗争和自然的巨变。语言朴素,想象瑰丽奇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理解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并掌握神话故事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诵读并熟练地背诵课文; (2)能通过想象,扩展文章省略的细节和场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时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课文,理解短文的整体意思。 2、深刻领悟故事蕴涵的意义,并学会多角度地解读课文。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两篇短文生动活泼,想象丰富,意蕴深刻,都宜于诵读体味。 2、探究讨论法:通过设疑引导,鼓励学生多角度探究短文的寓意,以活跃思想,开阔思路。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多媒体展示图片“女娲补天”,让学生竞猜,并拓展举例,你们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只需说出故事名字) 例: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等等。

这些故事都有着雄奇的想象和夸张,但又和现实有一定的联系,它是在人们头脑中经过加工,改造过的现实。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两篇上古神话《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2、资料讲坛,我做主 (在课前,我让同学们搜集一下与课文相关的文学资料,现在请大家把资料拿出来,谁第一个来分享一下?) 同学们搜集的资料可能包括: (1)神话:是最早的口头叙事文学之一,是古代先民以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为基础,集体创造的部落故事。神话是远古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现象无法作科学的解释,主要通过超自然的现象和幻想的形式,表达远古先民对自然现象及人与自然的理解,一定程度上表达出古代先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一些神话学者将神话分为独立神话和体系神话两种。所谓独立神话,又叫“原始的、单个的神话”,所谓体系神话,又叫“文明的、综合的神话”。中国神话是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盘古开天地、嫦娥奔月、八仙过海等,或宏伟壮丽,或典雅庄重,或优美动人,或谐趣天成,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寓意,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及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尤其影响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 (2)《山海经》18篇,作者不详。分为《山经》(五篇)和《海经》(《海外经》四篇,《海内经》四篇,《大荒经》四篇和又一篇《海内经》)两个部分。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今人袁珂《山海经校注》等。 (3)《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今存的有二十一篇。“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作者认为此书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通理。全书内容庞杂,它将道、阴阳、墨、法和一部份儒家思想糅合起来,但主要的宗旨倾向于道家。 (4)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首领。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神,为西北的洪水之神。传说他是二人首蛇身,满头的赤发,坐骑是两条龙。 (5)颛顼: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轩辕氏的孙子。他聪明敏慧,有智谋,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与颛顼同时,有个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是炎帝的后代。他对农耕很重视,尤其对水利工作更是抓紧,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颛顼部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 (6)夸父: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於禺谷。捋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 【译文】在北方的大荒之中,有座山名叫成都载天。山上有个人,耳朵穿着两条黄蛇,手中握着两条黄蛇,名叫夸父。后土生了信,信生了夸父,夸父不自量力,想追逐太阳的影子,在禺谷就赶上了。将要到黄河喝水而黄河水却不够喝,将要跑到大泽,还没到,就渴死在这儿。应龙已经杀死蚩尤,又杀死了夸父,便到南方去居住,因此南方便多雨水了。《山海经·大荒北经》 (7)据说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后代。他的部落在现在今天的河南北部。他对农耕很重视,尤其对水利工作更是抓紧,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那个时候,人类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水的利用是至关重要的。共工氏是神农氏以后,又一个为发展农业生产做出过贡献的人。共工有个儿子叫后土,对农业也很精通。他们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把水利的事办好,就一起考察了部落的土地情况,发现有的地方地势太高,田地浇水很费力;有的地方地势太低,容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短文两篇》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课件:《短文两 篇》 【篇一】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理解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陋室铭(刘禹锡) 一、预习 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2.关于“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三、正课 1.朗读课文。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读等。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3.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问:“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5.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6.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7.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8.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9.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四、小结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胜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第二课时 爱莲说(周敦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阅读练习

初中语文试卷 马鸣风萧萧 《短文两篇》阅读练习 景瑞红 一、基础知识积累 1.加点字词注音。 夸.父( ) 颛顼..( )( )水潦. ( ) 2.解释加点字词 (1)逐走..( )(2)入日..( )(3)欲. 得饮( ) (4)河、渭不足.( )(5)北.饮大泽( )(6)弃其. 杖( ) (7)昔.者( )(8)怒而触.不周山( )(9)地维绝.. ( )( ) (10)故.日月星辰移焉.( )( )(11)地不满. 东南( ) (12)故水潦.尘埃归. 焉( )( ) 3.翻译重点语句 ⑴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⑵未至,道渴而死 ⑶弃其杖,化为邓林 (4)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 (5)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二、课文阅读 1.《夸父逐日》选自: ,《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 , 它们都是 (体裁)。 2.《夸父逐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夸父是怎样一个人物? 3.《夸父逐日》从哪些方面看出它的想象力与神奇性?(原文回答) 4.怎样理解“弃其杖,化为邓林。” 5.从《夸父逐日》要表达古代人民怎样的愿望与精神? 6.你认为夸父逐日以至于丧了命,这样做值得吗?请简述理由。 7.《夸父逐日》中的一个成语是什么?有什么意思?

8.你对夸父追日的行为有什么看法?你能不能写一段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 9.“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10.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11.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12.对共工与颛顼为帝而“争”,你是怎么看的? 13.在你的心目中,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参考答案 一、1.kuāzhuān lǎo 2.(1)竞跑、赛跑;(2)太阳落山的地方3想要(4)黄河(5)向北(6)他的,指夸父的。7从前8触:碰,撞9、(绳子)(断) 10、(因此)(移动)11、(饱满) 12、(积水)(归向) 3.(1)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到太阳落山的地方。(2)还没赶到大湖,在半路就口渴而死了。(3)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4)(共工)发怒撞不周之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 (5)天向西北方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大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东南角流去 二、1.《山海经》《淮南子》神话故事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7.短文两篇

初中语文试卷 马鸣风萧萧 7.短文两篇 基础知识 1 .给加点字注音或据拼音写汉字。 雏.形点缀. 姊.妹苦熬. 牙yí贪lán duò落污zhuó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①玲珑剔透: ②具体而微: 3.根据文段内容,选择短语填空,并在小方格中加上标点。 有人说,宽容是一种润滑剂,□宽容是一种镇静剂,□宽容是一束阳光,□宽容是一座桥梁,□ A.可消融彼此间的猜疑积雪 B.可以消除人与人之间的摩擦 C.可将彼此间的心灵沟通 D.可以使人在众多纷扰中恪守平静 阅读理解 阅读《行道树》,回答问题。 4.本文用了第几人称的写法?这种写法有什么特点?

5.说说第②段中“堕落”一词在文章里的意思。 6.本文赞颂了行道树的什么崇高精神? 7.第③段末:“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请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这个哲理句的理解。 8.读了这篇文章,你会联想到生活中哪一种人?请具体说说。 拓展运用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小院吟 关中农村,总喜欢用泥巴打墙,围起一个院儿。我家的小院在村的正中。母亲每天早早起来,将院子一遍一遍地扫干净,不允许我们扔下一片纸屑,一根柴棍。村里的人见一方小院竟收拾得这般模样,便与母亲开起玩笑来:“王妈,您这是准备在地上带面条了吧?”说得大伙直乐。 小院是母亲用四五年攒下的鸡蛋钱,请了小工,打墙围起来的。得之不易,母亲便格外地宠它,爱它:冬天埋下一截葡萄枝条,春天里长起来了,嫩嫩的叶,像一只刚出壳的雏鸟,昂着头,望着这新鲜的世界;春天种下一行豆,夏天里蔓爬上土墙,花便密密地排成队儿,立了起来。 小院,是母亲精心编织的花蓝。它盛着农家艰辛而又多彩的生活,也使我稚嫩的心成熟起来。 父亲早年在外地工作,家中无劳力,地里的活儿早早地搁在了母亲和我的肩上。天长日久,我在外面受了气,便独自坐在院子的石头上发呆。母亲过来了,她最知道我的心思,便()了小凳,凑到我的眼前,东南西北地比划,仿佛一切智慧的东西都从那粗布裹着的胸口倒出,就像放飞了一只鸽子,携我振奋

七年级语文短文两篇

七年级语文短文两篇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2、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3、揣摩形象化的语言。4、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教学重点】1、理解两篇课文的深刻内涵。2、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教学难点】理解两篇课文的深刻内涵。【教学方法】导读法。【教具准备】小黑板、录音机。【计划课时】2课时。【备课时间】9月15日。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教学《行道树》。1、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2、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教学重点〗1、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2、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教学难点〗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它最丰富、最准确、最鲜明、最生动。在汉语的宝典里,有许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词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等。这些话表面好像在写动植物,其实是有其象征意义的。毛泽东有一首词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你们知道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吗?你们知道它的深刻含义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张晓风的短文《行道树》,看看马路两旁的行道树有什么象征意义。二、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三、识记字词(包括《第一次真好》)四、整体感知1、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2、找出本文最富哲理性的句子,并理解:神圣的事业是什么事业?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行道树的“深沉”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神圣的事业必须以自我牺牲为代价。从个人利益角度讲,这便是“痛苦”。痛苦的磨练使奉献者具备了以苦为乐的品质,这便是“深沉”。3、怎样理解“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五、研讨与赏析1、作者从哪些方面刻画了行道树的形象?(自我牺牲、奉献人类、心系社会……)2、怎样理解“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是指行道树离开了家,离开了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生活条件大大跌落了。)3、“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表现了行道树怎样的思想感情?同时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状?(保护环境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4、为突出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25 短文两篇

马明风整理 初中语文试卷 马鸣风萧萧 25 短文两篇 课上练习 1.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 ①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②孰为. 汝多知乎: ③夸父与日逐走.: ④我以日始出时去. 人近: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②未至,道渴而死: ③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④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3.《夸父逐日》这篇神话中,写巨人夸父敢于和太阳赛跑,这个故事反映了什么? 4.对《夸父逐日》中“弃其杖,化为邓林”这个结尾,你是怎样理解的?谈谈你的看法。 5.《两小儿辩日》这则小故事,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怎样的主题?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 括。 6.在《两小儿辩日》中,对两个小孩所争论的问题,连博学多闻的孔子都不能解答,这说明 了什么? 课外迁移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精 卫 填 海 《山海经》 发 鸠之 山 ①,其上多柘木②,有鸟焉③ 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⑧于东海。 ①〔发鸠之山〕即发鸠山,旧说在山西省长子县。②〔柘(zh è)木〕桑树的一种。③〔焉〕相当于“此”,在这里。 ④ 〔 文 首 〕 文 , 同1.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 ①其状.如乌: ②溺.而不返: ③衔.西山之木石: 2.女娃变成鸟后,为什么要填东海? 3.《精卫填海》的故事反映了什么? 4.结合注释翻译这段文字。 附答案: 25 短文两篇

课上练习1.①黄河②以为、认为③赛跑④距离 2.①夸父与太阳赛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去的地方。②还没有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③孔子往东方游学时,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论。④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3.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4.这篇神话用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作一片桃林作为结尾,很富有诗意和想象力,它不仅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而且还赞颂了夸父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可贵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色彩。 5.这篇短文写了两个小孩儿对太阳在早上和中午时离地球上人的远近有不同看法,各执一词,争执不下,结果连博学多闻的孔子都不能做出判断的故事。通过这样一个小故事反映了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6.以此说明人们懂得的东西总是有限的,自然界的奥秘无穷无尽,世间的知识无穷无尽,任何一个人都要不断地学习。 课外迁移1.①形状、样子;②溺水,淹死;③含,用嘴叼。2.宣泄自己被东海淹死的遗恨,也为挽救后来的无数无辜者。3.反映了远古时代劳动人民同大自然的斗争。4.译文:发鸠山上长了很多柘木,有一种鸟在这里,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有花纹,白嘴,红脚,名叫“精卫”,它的鸣叫声(好像)自己在呼叫(自己)。(传说)这是炎帝的小女儿(的化身),名叫女娃。(一次)女娃在东海里游泳,淹死了,回不去了,因此变为精卫鸟。(精卫)经常衔了西山上的木柴、石块,用来填到东海里。 马明风整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