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俄罗斯的国际贸易地理环境(2)

俄罗斯的国际贸易地理环境(2)

俄罗斯的国际贸易地理环境(2)
俄罗斯的国际贸易地理环境(2)

俄罗斯国际贸易地理环境研究

丰富的俄罗斯自然资源

俄罗斯联邦地质构造复杂,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己开采的矿物囊括了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上所列的全部元素。俄罗斯平原西北部的卡累利阿和科拉半岛地区蕴藏着铁、镍、云母等矿产。希宾山地有世界最大的磷灰石矿,并蕴藏大量的制铝原料霞石。俄罗斯平原和其他广阔地域及西伯利亚地区有世界最大的铁矿区。煤炭主要分布在两个大型含煤带内:一是位于贝加尔湖与土尔盖凹陷之间,包括伊尔库茨克、坎斯克——阿钦斯克、库兹巴斯、埃基巴斯图兹和卡拉干达等煤田;另一个位于叶尼塞河以东,北纬60度以北,包括通古斯、勒拿和太梅尔等大煤田。此外,远东地区的南雅库特等煤田也很重要。石油、天然气主要分布在西西伯利亚(以秋明油田为最大)、俄罗斯(伏尔加河乌拉尔油田)、东西伯利亚三大地台型含油盆地,及萨哈林(库页岛)等地槽型含油盆地。中西部的乌拉尔山区和远东山地,形成俄罗斯主要的有色金属矿产基地。远东沿海山地的锡矿也很丰富。俄罗斯的矿产资源:煤、石油、天然气、泥炭、铁、锰、铜、铅、锌、镍、钴、钒、钛、铬的储量均名列世界前茅。只有锡、钨、汞等金属资源储量较少,不能自给。藏量丰富、品种齐全的矿产资源为俄罗斯发展多部门的基础工业,以及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主要资源分布集中,有些大型能源资源、矿物原料的分布相互接近,这又为俄罗斯建立大型的工业基地和经济区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但是,资源分布很不平衡:其中大部分集中在国土的北部和东部地区;而急需燃料、原料的西部(欧洲部分)地区却感到资源不足、品种欠缺;矿产资源丰富、品种也较齐全的乌拉尔地区,由于长期开采已造成资源不足,开采难度愈来愈大。上述情况势必造成远距离运输,给交通部门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每年由东部地区运往西部地区的燃料都达几亿标准吨以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俄罗斯联邦经济发展和生产力的合理分布。俄罗斯自然资源的丰富还表现在:它拥有原苏联90%以上的森林面积和水能资源、70%的煤炭、80%的天然气、100%的磷灰石、60%的钾盐和大部分铁矿石。西伯利亚和远东是全世界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这里的森林面积达5.03亿公顷,木材积蓄量达600多亿立方米。还有

大量的各种金属矿藏,如铁、铜、镍、锌、锡、铝、霞石、金刚石、水银、镁、云母、铝、钨、金、银等。西伯利亚拥有大量的各种珍贵皮毛动物和价值较高的药用植物。远东海域生物资源丰富,总量为2850万吨,其中鱼类资源2300万吨。

俄罗斯联邦的淡水资源丰富。境内的河流多达10万多条,分别流入东南西北各海。超过1000公里以上的有58条。最长的当推西伯利亚的鄂毕河,总度为5410公里。以下依次为远东的阿穆尔河、西伯利亚的勒拿河和叶尼塞河。伏尔加河全长3531公里,虽名列第五,但因在伏尔加河流域居住着43%的俄罗斯人,而且她又是俄罗斯文化的源头,因此被尊为俄罗斯的“母亲河”。纵横交叉的河流使俄罗斯人自古以来就得舟楫、灌溉、渔业之利。近代在大小河流上陆续修建了水坝和水电站,丰富的水力资源每年为国民经济提供8500亿度电,为国家发展发挥着巨大作用。

俄罗斯有大小湖泊20多万个。其中水面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的有10多个。除里海外、东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当属俄罗斯湖泊之最,也是世界上最深、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湖的最深处达1620米,蓄水量达为23万亿立方米,占地球表面淡水总容量的20%。湖长636公里,平均宽度48公里,湖面面积3.15万平方公里。其他的大湖依次为拉多加湖、奥涅加湖等等。

俄罗斯的自然资源在世界自然资源总储量中占有重要位置。在世界矿产开采总量中俄所占的比重是:磷灰石55%,天然气28%,金刚石26%,镍22%,钾盐16%,铁矿14%,贵金属和稀有金属13%,石油12%,煤炭12%。

主要矿藏有煤炭、石油、天然气、油页岩、铁、锰、铬、铜、铅、锌、镍、钛、金、钾盐、石棉等。开采量较小的矿藏主要是铬、重晶石、锆,以及高品位高岭土和膨润土。

世界上最大淡水湖贝加尔湖的淡水量占地球表面淡水总量的1/5。

俄罗斯森林覆盖面积为了7.06亿公顷,占领土总面积的40%。木材储量706亿立方米,占世界总蓄积量的近25%。平均年采伐量1.2亿立方米,占木材总储量的0.17%。树种以针叶、硬阔和软阔为主,占森林覆盖面积总量的90%。树龄以成熟林和过熟林为主,占木材储量的

57.5%。

天然气的潜在资源估计为212万亿立方米,已探明的储量为48万亿立方米。俄天然气占世界总储量的35.4%。

石油开采的高峰是1998年,产量为5.62亿吨。1991年俄的石油产量在世界仍居首位,但至近年有所下降。

煤炭储量约占世界的30%。已探明的储量为2020亿吨(占世界探明储量的12%),仅次于美国(4450亿吨)和中国(2720亿吨)。黄金资源为15吨。已探明的黄金储量为5000吨,仅次于南非,可开采30年。

俄罗斯联邦的自然条件及其地域组合特点对其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俄罗斯的自然景观带为其各具特点的农业地带和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自然物质基础。广阔的森林带(森林覆盖面积占全俄土地面积的一半以上)和丰富的土地资源(农业用地面积占全俄的土地面积10%左右)为俄罗斯的森林和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十分广阔的场所。耕地面积占世界耕地面积的8%,居世界前列。自然条件的多样性为俄罗斯经济的综合发展提供了广泛的可能性。

但是,俄罗斯的自然条件也有许多明显的不利因素,给农业生产以及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都带来许多困难。其主要问题是:水热之间的矛盾突出,农业综合自然条件较差和东北部自然条件严酷。热量资源与水资源分布的不一致以及水热之间矛盾尖锐,是俄罗斯自然条件地域组合中的突出问题。热量资源从北向南渐次增加,而地表径流则大致从北向南逐渐减少。同时,多数河流由南向北流,使80%的径流量注入北方诸海。全俄每年大气降水量约有7000立方公里,其中有一半被蒸发和渗漏,年径流量尚有3000多立方公里,相当于世界年径流量的6%,居世界前列,完全可以保障俄罗斯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的需要,并且绰绰有余。然而,由于水热分布的不平衡,致使南部的森林草原地区降水量少,且极不稳定,蒸发量又很大,呈半干旱甚至干旱状态,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工农业生产和城市用水的需要;而广阔的北部地区,气温低,降水较多,蒸发小,河流众多,水分过剩。总之,中南部缺水同北部的水分过剩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尤其是南方农业地区的周期性干旱,对农业生产威胁很大,是造成粮食生产不稳定的直接原因之

一。如何解决南旱北涝是目前俄罗斯国土整治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其根本措施是实行北水南调,人为地重新分配地表径流。如已修筑了额尔齐斯棗卡拉干达运河,其他跨地域、跨流域的调水方案也正在计划与实施中。同时,以解决水分过剩为主要内容的俄罗斯非黑土地带的开发计划也正在积极准备付诸实施。

俄罗斯联邦虽然是世界上土地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但是,就农业综合自然条件全面分析,俄罗斯远不如同纬度的北美洲的美国和加拿大,也不如西欧诸国。就热量、水分等气候条件综合分析,俄罗斯联邦的农业土地的生物潜力可能性比美国低60%,比法国低55%,比德国和英国分别低40%和35%。俄罗斯联邦广阔的东部地域,永久冻土带广布,自然条件严酷,不仅严重影响种植业发展,同时,对工业和城市建设以及人口移入,都带来许多困难。

丰富资源为能源外交奠基

虽然苏联的解体使俄罗斯作为一个地缘政治实体在世界地缘政治版图中的地位明显下降,但是不能否认俄罗斯仍然是地跨欧亚大陆的世界上地域最广阔的国家。近年来,俄罗斯能够作为一个能源大国重新崛起,并积极开展全方位的能源外交,与其独特的地缘优势有着必然联系。俄罗斯的地缘优势明显体现在:地跨欧亚、联接东西、辐射性较强;紧邻世界主要油气消费区;能源供应渠道安全、稳定。

俄罗斯是世界上重要的能源大国,其丰富的油气资源和在世界油气市场占有的重要地位,为其开展能源外交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能源外交已成为近年来俄罗斯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俄罗斯独立以后,为了促进国家经济的复苏、维护地缘政治的影响、改善国际环境,依靠其能源大国雄厚的能源基础和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及时制定了能源发展战略,对独联体、欧洲、美国和亚太地区开展了全面积极的能源外交。

推动俄罗斯进行能源外交的有利因素有很多。其中,21世纪国际能源形势严峻的现实:油气资源依然是今后50年内世界的主导性一次能源;在可预见的将来,世界传统能源消费大国(美、日等)和新兴的能源消费市场(如亚太地区)对能源的需求将持续增长;世界能源的主要供给地--中东地区的不稳定;中美洲能源大国墨西哥由于宪法有关“资源国有”的限制而导致生产潜力有限和南美洲的委内瑞拉近期政局出现的不稳定等,是俄罗斯积极开展能源外交的外部条件。另外,俄罗斯国内丰富的能源储备、国家复兴经济的强烈欲望,是俄罗斯能源外交的内部因素。

同俄罗斯进行有关能源方面的贸易不得不考虑俄罗斯的能源外交政策,掌握及时有效的信息是贸易成功的基本要件之一。

地理位置与交通信息条件

该国所处地理位置的经济意义

俄罗斯真正堪称地大物博。辽阔的疆土,横跨欧亚大陆的国土走向,以及众多的接壤国,使它成为欧亚各国政治、经济交往与联系的中心。长期以来这种富于战略性的地理位置使俄罗斯虽在传统上属于欧洲国家,但又同亚洲国家有着紧密的联系,这样使它在对外经济合作中既可以参与欧洲国家的经济活动,同时又可以加入亚洲国家的经济圈。绵长的海岸线为其发展海洋运输以及海洋渔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俄罗斯地形平展辽阔,多平原和低地,少荒漠和高原,可耕地面积广大,对农业发展十分有利。而且,俄罗斯的平原大部分被森林所覆盖,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林业资源和陆地野生动物资源。俄罗斯高原和山脉的面积虽然不大,但其间却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矿藏资源,也是众多河流的发源地,是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

俄罗斯的交通条件

俄罗斯的铁路总长154000公里,其中87000公里用于公共运输;公路总长934000公里,其中非柏油路209000公里;内河航运线总长101000公里;原油运输管线48000公里;石油产品运输管线15000公里;天然气运输管线140000

公里;港口21个,千吨以上船舶800艘;飞机场2517座。运输业是俄罗斯国民经济基础设施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从业人员约占国民经济职工的5%。多年来,俄罗斯的各种运输形式都得到了较大发展,并建立起了统一的运输系统。它包括地面运输、水上运输和航空运输。

地面可分为铁路运输、公路运输和管道运输。

铁路是俄罗斯传统的交通工具。铁路运输在俄罗斯运输系统和国民经济中都占重要地位。俄罗斯铁路运输在货运方面占首位。铁路运输的主要特点是运距长、密度高。俄罗斯的铁路分布密度最大的地区为欧洲领土的中、南、西部。在东部的西伯利亚和东北亚主要干线仅有西伯利亚大铁路、贝阿铁路等。在铁路运输中,俄罗斯广泛采用并发展集装箱运输和打包运输。横跨西伯利亚的集装箱运输已得到国际承认,俄罗斯铁路已建立起自动化管理系统。

公路运输是俄罗斯统一运输系统中的重要环节。俄罗斯公路运输虽然发展比较迅速,但同发达西方国家相比,差距较大。

管道运输是一种专业化运输方式。主要为输送石油和石油产品以及天然气而出现,近年亦有运输煤的管道。现在,俄罗斯一半以上的石油和石油产品是通过管道运输。专业化管道运输比铁路运输便宜50%,同时可以腾出铁路运输能力去运送其他货物。俄罗斯石油出口大多也通过管道运输。

随着天然气工业的建立和快速发展,天然气管道运输也应运而生。1963年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一条天然气管道干线,从布哈拉到乌拉尔投入使用。其后天然气管道运输迅速发展,俄罗斯现已建立起统一的天然气供应系统。

水上运输主要是海洋运输。海洋运输是俄罗斯统一运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俄罗斯海岸线极其漫长,拥有众多边缘海,海运条件便利。这对俄罗斯国民经济和对外经济联系的发展、边远地区的开发,都起着重要作用。俄罗斯以其海域为基础,建立了波罗的海、黑海、北方、远东及里海五支船队,从事海上运输。目前,俄罗斯商船差不多遍及世界各个海域,到达124个国家,1100多个港口。

俄罗斯各大海域都有一些重要港口。例如黑海有罗斯托夫、新罗西斯克;波罗的海有列宁格勒;北方海域有摩尔曼斯克;远东海域是最有发展潜力的海域。80年代以来,俄罗斯在海洋运输中不断进行更新改造,广泛采用先进技术设备,加速海运过程的自动化和机械化,使海洋运输现代化。

航空运输是俄罗斯新兴发展起来的运输部门,是俄罗斯进行大规模客运的主要形式之一,目前,仅次于铁路,居第二位。俄罗斯有世界闻名的最大的民航公

司。它拥有往返于欧亚大陆、非洲和美洲一百多个国家首都和大城市的民航班机。主要航空港有莫斯科、列宁格勒、新西伯利亚等。

俄罗斯航空运输拥有先进的物质技术基础。原苏联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航空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民航飞机全部国产化,50年代中期,就开始建设现代化的民航机场,此后,新型飞机不断涌现。为发展国际航空业奠定坚实基础。俄罗斯的人口及劳动力条件

俄罗斯共有人口1.43亿,居世界第五位。进入20世纪80年代,俄罗斯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1987年全国出生人口250万,1989年减至220万,1991年再减至180万。人口死亡率1992年将比1991年同期增长15%。人口继续大幅度下降的形势下,俄罗斯多年遇到有劳动能力的人口开始减少的问题。

俄罗斯劳动力紧缺引发的移民问题。虽然民众之中存在着越来越严重的排外情绪,但俄罗斯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未来前景已经离不开外来移民。俄联邦安全会议不久前公布了最近一次人口调查的结果:俄罗斯现有人口为1.43亿。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估计到2050年俄罗斯人口将减少到1亿左右。与此同时,联合国《俄罗斯在2015年的目标和优先发展方向》的年度报告指出,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俄罗斯人口出现较高的死亡率,专家预测到2011~2012年,俄罗斯将面临劳动力资源严重紧缺的问题。俄罗斯专家认为,为了保持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到2015年后,俄罗斯每年必须输入200万劳动力。到2025年时,俄罗斯劳动力的缺口能达到1千9百万人。

实际上,为了缓解劳力不足的问题,俄罗斯自苏联解体后就开始吸收外国移民。上世纪90年代初俄罗斯实行边境开放政策,大批来自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甚至东欧的劳动力纷纷涌入莫斯科,并从事各种行业的活动。据专家统计,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大约有700万外国人移居俄罗斯。

这些移民为俄罗斯经济带来新的活力,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移民经济。不久前,俄联邦科学院世界经济和政治研究所主办了一次移民问题研讨会。会议认为,外来移民对俄罗斯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都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由于移民的存在,俄罗斯的一些经济产业才得以顺利运营。

从现在的境况看来,俄罗斯已成为能够吸引移民的国家。

社会经济基础

俄罗斯是前苏联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在当前世界也是经济大国。从工农业总产值来看,它占原苏联工农业总产值的70%。与原苏联平均水平之比(%),1990

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114%,人均消费为108%,人均国民财富为117%,工业

劳动生产率110%,农业劳动生产率为108%。

俄罗斯联邦及独联体各国的工业主要集中在欧洲部分和乌拉尔地区,但目前发展的重点则是东部地区。

一、燃料动力工业

燃料动力工业主要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燃料的开采和电力的生产。俄罗斯联邦及独联体各国的燃料动力资源非常丰富,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水力资源主要蕴藏在东部地区。在俄罗斯联邦及独联体各国,燃料动力工业由西部地区逐渐向东部地区发展,石油的开采由西向东推移尤为明显。随着东部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大规模开发,俄罗斯联邦及独联体各国的燃料生产构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80年同1950年相比,煤炭的比重从66.1%下降到25.4%,石油从17.4%上升到45.3%,天然气从2.3%增加到27.1%。

石油工业

俄罗斯联邦及独联体各国的原油生产可划分为下列十个油区:西西伯利亚、伏尔加—乌拉尔、北高加索、哈萨克、外高加索、中亚、乌兰克、科米自治共和国

白俄罗斯和萨哈林岛(库页岛)。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俄罗斯联邦及独联体各国的采油中心在高加索(包括巴库油区和北高加索),战后转移到伏尔加—乌拉尔油区,1978年以后又转移到西西伯利亚油区。西西伯利亚油区和伏尔加—乌拉尔油区是俄罗斯联邦及独联体各国的主要石油基地。

西西伯利亚油区位于乌拉尔山脉东坡和叶尼塞河之间的秋明洲,通称秋明油田,亦称“西伯利亚的巴库”,面积约131万平方公里。这里地处偏远,气候严寒,遍地沼泽,交通不便,开采条件困难,然而储量大,油质好,油层厚,单井日产量高,而界产地集中,主要集中在北纬60—62°之间的鄂毕河两岸。萨莫特洛尔油田为本油区最大油田,年产量已超过一亿吨。秋明油田自1964年开发以来石油产量大幅度增长,1978年跃居全苏第一位。

伏尔加—乌拉尔油区又称“第二巴库”,东起乌拉尔山脉,西达伏尔加河,北迄伯朝拉地区,南至里海,面积约100万平方公里,包括鞑靼自治共和国、巴什基尔自治共和国、古比雪夫和彼尔姆州和伏尔加格勒州。于战前发现,战后勘探和开发。这里生产的原油含硫量较高。鞑靼、巴什基尔、古比雪夫和彼尔姆4个石油联合公司产油占该油区的90%,其中达旦油田占一半以上。伏尔加—乌拉尔油区自五十年代中期至1977年产油居全苏第一位,自1978年起退居第二位。

巴库油区是俄罗斯联邦及独联体各国最老的油区,五十年代中期以前产油居全国首位,开采低硫优质原油。由于采油历史较久,资源渐进枯竭,产量已经衰退,陆地产地原油产量日益下降,1972年本油田区62%的原油采自里海海底。

俄罗斯联邦及独联体各国的原油加工能力大部集中于乌拉尔以西的石油产品消费区。主要的炼油中心是乌法、古比雪夫和安加尔斯克。

天然气工业

俄罗斯联邦及独联体各国的天然气工业主要建于五十至六十年代,发展异常迅速。1946年,第一座大型气田—萨拉托夫气田投产,同时建成萨拉托夫——莫斯科输气管。目前,天然气的主要开采基地为西西伯利亚(秋明州)、中亚、乌克兰和南乌拉尔(奥伦堡州)。

在西西伯利亚,天然气储量极大,气藏多分布于比石油产地更北的地区。

这里有乌连戈伊、杨堡、扎波利亚尔诺耶和梅德韦日耶的大型气田。1975年开发的乌连戈伊气田位于北极圈两侧(鄂毕河河口与纳德姆河之间),称为“极地气田”。但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田,其现有探明储量约为5万亿立方米。该油田1980年生产能力已达600亿立方米。

中亚是俄罗斯联邦及独联体各国天然气第二大蕴藏区。中亚的气田大多距离上库曼和乌兹别克的经济发达地区较近。

南乌拉尔是俄罗斯联邦及独联体各国天然气第三大蕴藏区。这里有俄罗斯联邦及独联体各国欧洲部分最大的气田——奥伦堡气田。它距离乌拉尔、伏尔加河沿岸和哈萨克的重要工业中心很近。不过,奥伦堡气田的天然气含硫化氢,需经净化。开发该气田是经互会成员国合作项目。1979年初建成“联盟”输气管,向波兰、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六国输送天然气。

乌兰克东部的舍别林卡天然气田和喀尔巴阡山麓的达沙瓦气田,也是比较重要的气田。

煤炭工业

俄罗斯联邦及独联体各国煤炭地质储量居世界首位;可采储量次于中国和美国,居世界第三位。但是煤炭资源分布极不均衡,90%左右分布在乌拉尔山脉以东地区,西部地区煤炭资源相对贫乏。俄罗斯联邦及独联体各国煤炭工业逐步向东部发展,目前东部煤炭产量已超过西部。

顿涅茨煤田

库兹涅茨煤田、卡拉干达煤田和伯期拉煤田是俄罗斯联邦及独联体各国四个主要煤田基地。

顿涅茨煤田位于乌克兰南部的顿涅茨山区域,简称顿巴斯,面积约6万平方公里,是俄罗斯联邦及独联体各国最大的生产煤田。煤炭年产量占全苏1/3以上,其中炼焦煤占全苏1/2。煤炭质量好,种类较全,然而煤层薄,埋藏深。顿巴斯的煤供应乌克兰地区、中央区和外高加索。

库兹涅茨煤田在西西伯利亚南部,面积2.6万多平方公里。古代有蒙古人在这里炼铁,煤田名称为铁匠一词而来,简称库兹巴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设成为俄罗斯联邦及独联体各国第二煤炭金合欢机。此处煤炭地址储量比顿巴斯大四倍,其中1/3为炼焦煤。豆腐干量约占全苏1/5,其中一般为炼焦煤。煤炭质量好,矿层日埋藏浅,适于露天开采。开采的煤炭主要供应乌拉尔和西伯利亚。卡大师傅达煤田位于哈萨克拉干达州北部。面积约3600平方公里。它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开发的。煤藏以炼焦煤为主,煤层厚,埋藏浅,但灰分离,煤层的瓦斯含量很高。所产煤炭供应哈萨克、乌拉尔和中亚。

伯朝拉煤田在伯朝拉河流域的科米自治共和国境内。煤田大部分位于北极圈内,因此被称为“北极圈内的顿巴斯”。面积约9万平方公里。这里煤层埋藏较浅,煤炭质量较好,炼焦煤占1/3以上,但气候条件恶劣,采掘困难。1934年第一座煤矿投产。卫国战争期间建设成为新兴的煤炭工业基地。开采的煤炭供应俄罗斯联邦及独联体各国欧洲部分北部和俄罗斯中部地区。

除上述四大煤炭基地外,埃基巴斯图兹煤田和坎斯克-阿钦斯克褐煤田是俄罗斯联邦及独联体各国很有发展前途的两大煤田。莫斯科附近褐煤田也比较重要。

埃基巴斯图兹煤田位于哈萨克北部,面积160平方公里。煤层接近地表,厚度达80—100米,适于露天采掘。四十年代开发。1975年产量超过卡拉干达煤田。该煤田生产高灰分烟煤,它向哈萨克、乌拉尔、中亚和西伯利亚十几座大

型火电站供应动力用煤。本地一座400万千瓦的大型坑口电站已经建成投产。

坎斯克-阿钦斯克褐煤田位于东西伯利亚南部,东西绵延鞠躬里,面积约5万平方公里。煤层接近地表,厚度15—100米,可露天采掘。开采低灰分的褐煤,主要用于就地发电。卫国战争年代开发。1975年产量超过伯朝拉煤田。

莫斯科附近褐煤田位于莫斯科西南,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这里煤层薄,所产煤湿度大,热值不高,主要用于就地发纭

电力工业

俄罗斯联邦及独联体各国原有电力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十月革命后,列宁领导指定的全俄电气化计划,推动了俄罗斯联邦及独联体各国电力工业的发展。目前俄罗斯联邦及独联体各国的发电量占世界第二位。俄罗斯联邦及独联体各国电力生产构成以火力发电为主,火电站的装机容量约占全国电站的3/4,水力发电和核能发电尚在其次。俄罗斯联邦及独联体各国的水力资源十分丰富,但是开发利用的程度还远低于工业发达国家。因此,俄罗斯联邦及独联体各国水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大有潜力的。目前,伏尔加河、卡马河、第聂伯河及卡累利阿自治共和国、亚美尼亚境内的水力资源潜力已经不大,因此,西部地区的电力供应不得不更多地依赖于火电站和核电站的建设。

俄罗斯联邦及独联体各国电力的生产和消费都集中在西部地区,但电力建设的重心逐渐移向东部地区。近些年高压输电技术的进步,使得有可能实现由东向西超高压远距离输电。今后水电生产将基本在东部地区发展。

在西部地区,火电站多集中于乌克兰地区、莫斯科周围、列宁格勒及乌拉尔等地。俄罗斯联邦及独联体各国最大的火电站是乌克兰的扎波罗热国营地区发电厂(装机容量360万千瓦)。水电站主要分布在伏尔加河和第聂伯河等流域,大型水电站有伏尔加格勒的苏共二十二大水电站(254万千瓦)和古比雪夫的列宁水电站(230万千瓦)等。

在东部地区,火电站大多集中在西伯利亚的库兹巴斯、新西伯利亚、克拉斯诺亚尔斯克、伊尔库茨克、赤塔等工业枢纽以及哈萨克的卡拉干达、中亚的塔什干等地。大型水电站主要分布在西伯利亚的叶尼塞河及其支流安加拉河流域。这里建有布拉茨克水电站(450万千瓦)和世界最大的水电站之一——克拉斯诺亚尔斯克水电站(600万千瓦),正在兴建更大的萨彦-舒申斯克水电站(640万千瓦)。此外,在外高加索和中亚也在修建大型水电站。

俄罗斯联邦及独联体各国已经建成和正在建设的核电站共有30多座。列宁格勒核电站是已经建成的核电站中规模最大的一个(到1981年9月,装机容量已达到400万千瓦)。

各种电站通过输电线路连接起来,构成约100个电力网。电力网连接成11个联合电力网,其中7个在俄罗斯联邦及独联体各国西部地区(中央、伏尔加河中游、乌拉尔、西北、南方、北高加索和外高加索),4个在东部地区(西伯利亚、哈萨克、中亚和远东)。联合电力网连接成“全苏统一电力系统”,包括俄罗斯联邦及独联体各国欧洲部分、外高加索、乌拉尔、西伯利亚和北哈萨克。1980年底,它的面积为1000万平方公里。统一电力系统所属各电站由莫斯科自动化调度中心控制。

国际贸易地理 复习重点

1、地理大发现和国际贸易的形成:新航路的发现(1487 迪亚士好望角;1497 达伽马 新航路) @新大路的发现(1492 哥伦布) @ 环境航行成功(麦哲伦 1519) 2、地理大发现对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意义:1扩大了世界市场2 促进了西欧各资本主义的 原始积累过程,促进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3 世界贸易航线和贸易中心发生了变化(由地中海移向大西洋) 3、地理环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国际贸易是跨越国界的商品和服务的变换活动,任何国家 的双边或多边贸易都是在具体特定地理环境下进行的。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1、自然地理环境主要是指人类经济活动有 关的自然要素,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环境和自然资源等方面。2、人文地理环境 指由与世界结构,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人文实务和条件在空间上的组合结构,包括人口与劳动力,民族宗教信仰,科学技术,生产力发展水平,交通运输,国际政治与军事,国际经济与 联系等。 4、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除南极洲以外的6大洲,人口分布不均,其中亚洲人口最多。世界 人口最密集的地带:(1)亚洲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岛,东南亚中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等地。(2)欧洲人口密集区,(3)北美洲的大西洋沿岸及五大湖地区 5、世界上的种族与民族可分为:1、黄色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东南部美洲的印第安人 及太平洋一些岛屿上的居民2、黑种人也称尼格罗人种,主要分布在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3、白种人也称欧罗巴人种,主要分布在欧洲非洲北亚洲西亚洲南部 4、棕色人种分 布在大洋洲及太平洋岛屿的美拉尼西亚密克罗克西亚和波利尼西亚群岛上 6、世界的国家类型(按政治经济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分)超级大国经济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就其经济发展水平,分为三类石油输出国新兴工业化国家最不发达国家 7、南美经济的特点: @南美关联的相互依赖更加密切 @发展中国家债务依然沉重 @发达国家新贸易保护义愈演愈烈 @ 南美差距缩小多极化格局更趋清晰 8、南北联系主要表现在 1 南方国家群体组合出现大调整,引起北方国家群体利益分歧2一些南方国家在意识形态、价值观等向北方国家靠拢并与之联合争取政治经济利益,与另一些南方国家产生利益冲突。 3 一些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信任危机使之凝聚力削弱,影响力下降。 4 大多数南方国家和 北方国家共同构成主张世界和平,维护地区稳定促进互利合作、推动可持续发展中坚力量 9、南南关联的含义:指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贸联系。发展中国家为摆脱发达国家在经济、 贸易等方面的控制与掠夺而建立起来的新的关联方向 10. 世界性经济组织(经济支柱组织):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2)联合国贸易和 发展会议UNCTAD 3)国际复兴开发银行IBRD 4)世界贸易组织WTO …………….

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

第二章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 概念:国际贸易、世界贸易与对外贸易 ?国际贸易也称世界贸易,泛指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的商品与劳务的交换活动,都是国际贸易。它是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 ?世界贸易指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商品与劳务的交换活动的整体,即世界市场上的所有的商品、劳务等交换活动总称世界贸易。 ?对外贸易也称进出口贸易,指一国或一地区以本国、本地区为主体,同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的商品与劳务的交换活动,即以本国本地区为一方,以其他国家和地区为另一方的贸易活动,称对外贸易。 ?从一个国家的角度来看的对外贸易,从国际范围来看就是国际贸易。 概念:有形贸易和无形贸易 ?有形贸易是指通常意义上的商品购销活动,商品具有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属性,故称有 形贸易。 ?早期的贸易自然是由有形贸易开始发展的,当时并无无形贸易之说,因为所有的贸易往来几乎都是商品的购销及货款的收支活动。 ?随着国际经济贸易关系的扩大,导致围绕商品购销的各种服务活动急剧增加,例如,运输、 通讯、保险、旅游、服务、专利及技术、资本、劳动力、信息等的转让与流动,这些非有形商品的交换活动便是无形贸易。 ? 概念:贸易额与贸易量 ?贸易额。又叫贸易值,是一个用货币表示的反映贸易规模的指标。 ?各国一般都用本国货币表示。为了便于国际比较,许多国家又通行用美元计算。 ?贸易额通常分为对外贸易额与国际贸易额两种。对外贸易额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如一 年)出口贸易额和进口贸易额之和。由于从世界范围来看,一国的出口就是另一国的进口,为避免重复计算,因此,一般是把各国的出口额相加,来表示国际贸易规模的大小。因此,国际贸易额这个概念,专指世界各国出口贸易额的总和。 概念:贸易额与贸易量 ?贸易量。是用进出口商品的计量单位(如数量、重量等)表示的反映贸易规模的指标。?由于世界各国的货币价值不断波动,因而单纯用货币表示的贸易值不能准确地反映出国际贸易的实际规模,故有用贸易量表示的必要。 ?按照实物计量单位进行计算,可剔除价格变动等因素带来的虚假成份,更准确地反映实际 贸易情况。 ? 概念:贸易商品结构

(完整版)国际贸易地理习题带答案

实用国际贸易地理复习 一、填空题 1、国际贸易地理是一门介于(国际贸易)与(地理)之间的边缘学科。 2、地理环境包括(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与经济地理环境。 3、国际贸易学的发展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地理环境)是国际贸易地理的基础;反过来,贸易发展也会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和经济地理环境的变化。 4、国际贸易地理格局的演变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分工扩大)的结果、 5、2007年中国大陆主贸易伙伴有(欧盟)、(美国)、(日本)、(东盟)、(中国香港)、(中国台湾)、(韩国)、(澳大利亚)、(印度)以及俄罗斯。 6、世界上主要的气候类型有:(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7、世界各国中人口超过1亿的有10个国家,它们分别是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俄罗斯联邦、巴西、日本、尼日利亚、巴基斯坦和孟加拉。 8、世界主要三大宗教是(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 9、解决国际商事的法律主要有(英法美系)和(大陆法系),(英法美系)以判例法作为法律的主要渊源,(大陆法系)以成文法作为法律的主要渊源。 10、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一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及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生产能力越大,消费能力越强。可以从(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经济发展周期)、(经济发展程度)四个方面划分国家类型。 11、四大文明古国指(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埃及)和(中国)。 12、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国际贸易地理格局是(美国)、(日本)、(西欧)三足鼎立。 13、地理大发现使得世界经济贸易中心开始由(地中海沿岸)向(大西洋沿岸)转移。 14、国际经贸组织按照成员国范围分为(全球性经贸组织)、(大西洋沿岸经贸组织)。 15、(世贸组织)、(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并称为当今世界经济体制的“三大支柱”。 16、世界煤炭资源分布很广,但其储量分布及其不平衡,且从地区分布看,(欧洲)和(欧亚大陆)、(亚洲太平洋地区)、(北美洲)的煤炭储量较为集中,非洲、中南美洲、中东的储量很少。 17、世界玉米集中在三大地带:一是(美国中部玉米带),生产了时间2/5以上的玉米;二是中国的(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关中平原、四川盆地等,占世界玉米产量的1/6以上;三是欧洲南部平原,西起法国,经意大利到罗马尼亚。 18、大米的出口国集中地高,主要集中在东南亚、美国、印度、乌拉圭、阿根廷、中国、巴基斯坦等国;进口国相对比较分散。(泰国)是世界著名的大米生产国和出口国,大米出口是其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其出口额约占世界市场稻米交易额的三分之一,其香米闻名于世。 19、俄罗斯、巴西、加拿大三国的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进60%,主要出口国有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印度、智力、俄罗斯、利比里亚、秘鲁等。(日本)是世界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进口量约占世界进口总量的1/3,其次是西欧和美国。 20、美国是世界电子信息产品的最大生产国和出口国。(亚太地区)电子信息产品贸易主要集中在中国大陆、中国台湾、韩国、印度等,它是世界第二大进口市场和最大的出口市场。(西欧地区)是世界最大的进口市场和第二大出口市场。 21、服务贸易通常被分为(运输)、(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三大类别。

论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论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论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摘要:国际贸易是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际友好交往的重要纽带。国际范围的商品生产与交换活动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地理环境是制约因素之一。人类生产力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使人地之间的相互作用越来越大。本文论述了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地理位置、自然资源、气候条件等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环境(包括人口数量、经济发展水平、市场潜力、环境质量及其他人文地理要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关键词: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国际贸易 引言 国际贸易活动是离不开一定的地理环境的,地理环境对国际贸易有明显的影响。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国际地域分工日益广泛和深化、国际间的竞争愈益激烈的今天,地理环境各因素对国际经贸活动的影响比过去任何时候更加激烈和深刻。积极开展地理环境对国际经贸活动的影响及其规律性的探索研究,对预测国际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国际贸易变化和做好对外经援工作等方面,均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国际贸易是一种跨越国界的商品交换活动。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国际贸易量的大小不仅已成为衡量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而且事关一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任何国家间的双边或多边贸易都是在具体、特定的地理环境下进行的。因此,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十分密切,它不仅直接制约着贸易产品的数量与种类,而且直接影响着对外贸易的成本与利润。就这个意义来讲,研究地理环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两大类。 1 自然地理与国际贸易 自然地理环境包括一个国家和地区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特征、气候条件、水文状况、自然资源的丰歉与分布等。这些因素的综合,对一个国家和地区长期贸易政策的形成和短期贸易行为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国际贸易地理期末试题及答案(DOC)

1.世界人口增长的三个特点. 答:①世界人口增长速率加快②世界各地人口增长很不平衡③全球城市化速度惊人。(P8) 2.世界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包括哪11个国家?答:中国、印度、美国、印尼、 巴西、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日利亚、俄罗斯、日本和墨西哥。 3.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的6个新兴工业化国家包括哪些?答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墨西哥、新加坡 4.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是什么?答: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和大幅度稳步提高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扩大货物的生产和贸易,做出积极的努力,以确保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增长中获得预期经济相应的份额。P17 5.世界市场?答:世界市场是各国之间进行货物和服务交换的场所。P21 6.简述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答:世界市场经历了从萌芽时起到迅速发展时期的两个阶段。 世界市场的萌芽时期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包括18世纪60年代。这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准备时期。地理大发现以及殖民地贸易,为世界市场的建立准备了条件。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70年代是世界市场的发展时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大机器工业的建立促进了市场的发展,这个阶段可分为两个时期。一、从英国的产业革命到19世纪50年代,英国供应世界市场需求的货物二、从19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出现其他工业化国家。 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初是世界市场的形成时期。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的资本主义,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交通通讯工具的发展,把世界各国在经济上连接起来,构成了世界各国市场及其在货物流通中产生的经济联系总体,世界市场终于形成。P21 7.当代世界市场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不包括p23第(七)条)。 答:一、世界市场国家结构变化显著。二、国际贸易方式多样化。三、世界市场商品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四、区域经济集团化对世界市场的影响。五、新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有所加强。六、跨国公司对世界市场的竞争能力不断加强。七、世界市场的垄断与竞争更为激烈。P22-P23 8.什么是国际多式联运?答:一般以集装箱为媒介,把海上运输、铁路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和内河运输等传统的单一运输方式有机结合起来,融为一体,构成一种连贯的过程,来完成国际间的运输。 9.什么是美国微型陆桥?是指国外货物装船运至美国西海岸港口,再铁路运用输至美国落基山以东八个州等内陆地区。 10.国际大洋航线与近洋航线的主要区别是什么?答:航行通过一个或属各海区的航线称为近洋航线;贯通一个或数个大洋的航线称为国际大洋航线。、 11.中国年吞吐量超过1亿的港口有哪些?答:上海、宁波-舟山、广州、天津、深圳、青岛、秦皇岛、大连、南京、苏州、日照和南通。 12. 国际大洋航线有哪些?答:一、北大西洋航线二、北太平洋航线三、苏伊士运河航线四、巴拿马运河航线五、南非航线六、南美航线七、南太平洋航线八、加勒比海航线。 13.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的地理、资源和人口分布有什么区别?答:朝鲜半岛北部为盖马高原,东海岸平直,多沙丘,少岛屿,少良港;南海岸与西海岸曲折,

俄罗斯国际贸易地理环境的研究

俄罗斯国际贸易地理环境的研究

俄罗斯国际贸易地理环境的研究 俄罗斯位于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面积1707.55万平方公里(世界国家和地区第1名;占苏联领土面积的76%),水域面积占13%,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其欧洲领土的大部分是东欧平原。北邻北冰洋,东濒太平洋,西接大西洋,西北临波罗的海芬兰湾。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1707.54万平方公里(占苏联领土面积(2200万平方公里)的76%),居世界第一位,东西最长为9000公里,南北最宽为4000公里。陆地邻国西北面有挪威、芬兰,西面有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白俄罗斯,西南面是乌克兰,南面有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东南面有中国、蒙古和朝鲜。东面与日本和美国隔海相望。海岸线长338064公里。 地形地形复杂多样。境内地势东高西低,70%的土地是平坦辽阔的平原。西部多为辽阔的平原,以乌拉尔山为界,大约分为东欧平原和西西伯利亚平原两部分。东部多高原和山地,主要有中

西伯利亚高原、南西伯利亚山地、东西伯利亚山地和远东山地。东欧平原面积约400万平方千米,为世界著名平原。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河网密布。中西伯利亚高原面积约150万平方千米,海拔500-1500米,为世界最大高原之一。乌拉尔山南北蜿蜒2000多千米,是欧亚两洲分界线的一部分,最高峰厄尔布鲁士山海拔5642米。 西伯利亚南部和东部及远东山地主要为海拔1000-2000米的中山。 以平原和高原为主的地形: ①主要山脉:乌拉尔山脉、和大高加索山脉。 ②两大平原: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 ③高原:中西伯利亚高原和东西伯利亚山地。 气候 大部分地区处于北温带,气候多样,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但北极圈以北属于寒带气候。温差普遍较大,1月平均温度为1℃到-35℃,7月平均温度为11℃到27℃。年降水量平均为150~1000毫米。西伯利亚地区纬度较高,气候寒冷,冬季漫长,但夏季日照时间长,气温和湿

国际贸易地理习题+答案

一、填空题 1. 国际贸易地理是介于( 国际贸易学 )与( 地理学 )之 间的边缘学科。 2. 地理环境包括( 自然地理环境 )、( 人文地理环境 )与经济地理环境。 3. 国际贸易学的发展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地理环境 )是国际贸易的基础,反过来贸易发展也会影响一国或地区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和经济地理环境的变化。 4. 国际贸易地理学是介于国际贸易学与地理学之间的,是一门兼有( 国际贸易学 )和( 地理学 )性质的边缘科学。【与书上不同,书上的是:国际贸易地理格局的演变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分工扩大)】 5. 2007年中国的十大贸易伙伴有(欧盟)、(美国)、(日本)、 ( 东盟 )、(中国香港 )、( 韩国 )、( 中国台湾 )、( 澳大 GAGGAGAGGAFFFFAFAF

利亚)、( 印度 )以及俄罗斯。 二、选择题 1. 以下哪个不是2007年中国的十大贸易伙伴( C )。 A. 欧盟 B. 澳大利亚 C. 新西兰 D. 韩国 2. ( D )是国际贸易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A. 自然主义与人文主义 B 实证主义与反实证主义 C. 定性与定量 D. 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3. 地理大发现是在( D )。 A. 12-13世纪 B. 13-14世纪 C. 14-15世纪 D. 15-16世纪 4. 按照一定的标准,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但彼此有某 GAGGAGAGGAFFFFAFAF

种联系的地理事物进行分类和比较的研究方法称为( C )。 A. 理论联系实际方法 B. 综合分析法 C. 对比法 D. 案例分析与理论归纳相结合 5. 国际贸易地理学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与很多学科具有密切关系,以下哪个学科与国际贸易地理学科关系不紧密。( D ) A. 地理学 B. 经济学 C. 商品学 D. 艺术学 三、判断题 1. 国际贸易侧重从经济角度去研究国际间的贸易活动和商品流通领域中经济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它与国际贸易地理在许多方面互相渗透、互为作用,形成学科之间的交叉现象是十分明显的。 (√ ) 2. 自然地理环境是指一个国家的人口、民族、语言、宗教、历 GAGGAGAGGAFFFFAFAF

新加坡国际贸易地理环境分析报告

新加坡国际贸易地理环境分析 组长:林承镇40号 组员:邱铭峰 30号家锦 38号曾妙觉 15号林良木 16号邱日雄2号东 斌 33号

目录 一、新加坡国际贸易地理环境分析 (3) (一)自然地理 (3) 1.地形 (3) 2.气候 (3) 3.水文 (3) (二)经济地理环境 (4) 1、经济基本状况 (4) 2、经济发展 (4) (2)工业 (4) (3)制造业 (5) (4)农业 (5) (5)外贸 (5) 3、马六甲海峡对新加坡经济影响及意义 (5) (1)、经济影响 (5) (2)、意义 (6) (三)文化地理环境 (6) 1.语言 (6) 2.文字 (6) 3 (7) 二、新加坡SWOT分析 (8) 1.新加坡的区位优势 (8) 2.新加坡的留学优势。 (8) 三、小组结论 (10)

新加坡 新加坡全称为新加坡国(英语: Republic of Singapore),旧称新嘉坡、星洲或星岛,别称为狮城,是东南亚的一个岛国,政治体制实行议会制制。新加坡北隔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为邻,南隔新加坡海峡与印度尼西亚相望,毗邻马六甲海峡南口,国土除新加坡岛之外,还包括周围数岛。 新加坡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移民国家,促进种族和谐是政府治国的核心政策,新加坡以稳定的政局、廉洁高效的政府而著称,是全球最国际化的国家之一、 一、新加坡国际贸易地理环境分析 (一)自然地理 1.地形 新加坡地势起伏和缓,其西部和中部地区由丘陵地构成,大多数被树林覆盖,东部以及沿海地带都是平原,地理最高点为武吉知马,高163米。地势:新加坡约有23%的国土属於森林或自然保护区,而都市化限缩了雨林面积,森林主要分布于该国的中部、西部地段、乌敏岛和德光岛。新加坡地势起伏和缓,其西部和中部地区是丘陵地,东部以及沿海地带都是平原,地理最高点为武吉知马,高163米。新加坡河流由于地形所限,都颇为短小,全岛共有32条主要河流,河流有克兰芝河、实龙岗河、榜鹅河,最长的河道是加冷河,这些河流已改造成蓄水池,为居民提供饮用水源。 2.气候 新加坡靠近赤道,为热带雨林气候,常年气温变化不大,雨量充足,空气湿度高,平均温度在23至34℃之间,年均降雨量在2,400毫米左右,湿度介於65%到90%之间。新加坡11月底至次年3月为雨季,受较潮湿的东北风影响,基本上每天都会下点雨。通常是下午的雷阵雨,平均低温徘徊在摄氏24至25℃左右。6月到9月则吹西南风,最为乾燥。在这两个季风期,间隔着季候风交替月,那就是4月到5月,以及10月到11月。在这几个季候风交替月里,地面风弱多变,酷热,岛最高温度可以达到35℃。地处于赤道附近的新加坡,紫外线指数也颇高,出门要记得带防晒膏和雨具 3.水文

国际贸易地理

1、名词解释(共5小题,每题3分,共计15分) 苏伊士运河:是位于非洲东北部亚非两洲交界处,沟通红河和地中海,是亚非欧三洲往来海上交通要道 马六甲海峡:位于亚洲东南部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自西北向东南延伸,西北宽约370公里,是沟通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咽喉要道 大陆桥运输:指以横贯大陆的铁路,公路为桥梁,把两端的海洋运输连接起来,海—路—海的集装箱运输方式。 集装箱:又称货柜货箱,是具有一定强度和强度,专供周转使用,并用机械装卸和专门车辆运送的大型箱形容器。 北美五大湖: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群,不但为美加提供了丰富的水源,而且多急流瀑布,水力资源丰富。 明治维新:明治天皇主政后,为了改变日本经济落后和避免日本沦为西方列强半殖民地,大力开展自上而下的维新改革 汉江奇迹:韩国政府实行出口导向型开发经济战略,用20年时间把韩国建成中上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称汉江奇迹。 人文地理环境:是指人类自身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总和。 地理大发现:十五世纪至十七世纪,欧洲航海家开启新航路和发现新大陆的统称。 第二次工业革命:最先发生在美国和德国,是从冶金技术开始的,这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标志是电和内燃机的发明,利用和新炼钢技术的产生。 绿色农业:在生产中完全不使用化学合成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也不使用基因工程生物及其产品的生产体系。 石油输出组织:是世界主要石油生产国为共同对付西方石油公司和维护石油收入而成立的国际性组织。 美加工业带:是世界生产最为集中,最为发达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美加相邻的五大湖和圣劳伦斯河沿岸。 二、单选题(共15小题,每题1分,共计15分) 1. 第一次与第二次产业革命后,在美国形成的工业集中区分布在(C)。 A.墨西哥湾沿岸 B.太平洋沿岸 C.五大湖区及大西洋沿岸北部 D.美国中西部 2.亚太地区煤炭资源丰富,而位于南半球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出口国是(D)。 A.新西兰 B.印尼 C.斐济 D.澳大利亚 3.以下盛产水稻的国家是(C)。 A.美国 B.法国 C.印度尼西亚 D.澳大利亚 4.我国近洋航线和远洋航线的分界点是(D)。 A.香港 B.新加坡 C.科伦坡 D.亚丁 5.亚太各国间建立的非紧密性区域经济贸易集团是(D)。 A.东盟 B.美加墨自由贸易区 C.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沿岸自由贸易协定 D.亚太经合组织

国际贸易地理

【案例讨论要点解答】 第二章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 【案例讨论要点解答】 某年夏季,我国某公司出口一批沥青运往西非,租用了外国商船,沥青包装则采用5层牛皮纸袋。当商船沿印度洋穿过亚丁湾、曼德海峡进入红海后,沥青逐渐融化。红海位于干燥炎热的亚热带地区,降水稀少,蒸发强烈,周围是干旱的荒漠,没有大河流入,主要靠从曼德海峡流经印度洋的海水补给,因此,海水的温度和盐度都很高,表层海水的最高温度可达32℃ ,含盐度一般都在4%以上,是世界上水温和含盐量最高的内海之一。由于红海气温高,沥青开始融化,并透过纸袋粘在货仓地板上。该商船顺序通过苏伊士运河进入地中海、大西洋后,沿途气温有所下降,使粘在货仓地板上的沥青又凝固起来。结果到目的港后,卸货十分困难,清理打扫船舱更困难,最后结算,卖沥青赚来的外汇用于洗舱费还不够。 问题:为什么我国公司会得不偿失?世界各海域的不同气候类型将如何影响国际贸易中的商品运输?如果由你来运输沥青到西非,你将如何安排? 要点解答: 显然,我国公司在安排此单运输时,忽略了世界各海域的不同气候类型,以及对贸易运输和商品质量的影响。所以损失是必然的。 气候变化会影响对外贸易中商品的包装、储存和运输。例如,商品输往冬季气候寒冷的国家或地区,储存、包装、运输过程中要注意防冻;而易腐烂、霉变的商品在输往气温高、降水多的国家时,则要注意防腐、防霉和防雨。 其实,此单运输中有三个关键要素要统筹考虑:气候变化、商品质量特性及包装、运输工具。考虑的沥青的质量特性,如果是在冬季运输,自然不会有问题;如果是在夏季运输,从我国通过传统海运运往西非,那么就要首先设计好包装,最好使用桶装,而不应是纸袋包装;如果包装无法改变,就要选择好路线与运输工具,最好通过陆运运往西欧或南欧,再转海运运往西非。 第六章世界石油及大宗农矿原料贸易地理 【案例讨论要点解答】 我国加入WTO后,粮食生产将受到一定的冲击,但同时在立足粮食自给的基础上,也多了一种通过贸易方式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备选政策方案。那么,国际市场对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提供的空间有多大,则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 近年来,世界粮食市场的贸易量大致上是2亿吨或者更少些,这个数量基本上只是为了满足具有购买力的那些粮食进口国的有效需求,而不是为了解决世界的缺粮或饥饿问题。因为农场主明白:世界市场上粮价不景气的时候,多生产粮食是不合算的。换言之,现有粮食可以保障粮食安全。但是,这并不等于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解决有一个供给充裕的国际市场条件,因为世界粮食安全仍面临严峻的挑战,主要

国际贸易地理总复习题及答案(完整版)

国际贸易地理总复习题 一、填空题 1.在奴隶制社会西方的贸易中心首先是腓尼基、迦太基然后是古罗马和古希腊,在东方则是殷商王朝。 2.封建社会的贸易中心,在南欧是意大利诸城市,北欧是汉萨同盟诸城市,在东方则是长安。 3.西方人的四次地理大发现包括迪亚士的好望角探险之旅,达伽马的印度之行(新航路发现),哥伦布的新大陆的发现,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4.自然地理包括纬度、海陆位置、地形、气候和水文等。 5.人文地理包括语言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等。 6.经济地理包括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和资源状况。(以上在总论里面) 7.黄种人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 8.白种人主要分布在欧洲、非洲北部、亚洲西部和亚洲南部。 9.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人种是白种人。(以上在P9) 10.发展中国家包括石油输出国、新型工业化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三种类型。(P11) 11.金砖四国包括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 12.世界上主要的多边国际关系包括南北关系、南南关系和东西关系。(这个不确定) 13.世界贸易中心分布主要在欧洲和美国。 14.世界商品交易所主要分布在北美和欧洲。 15.世界市场的主要形式包括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 16.资本市场的表现形式包括外汇和黄金市场、证券市场。 17.海上运输占国际贸易运输量的80%,其特点是运量大、运价低、易受天气影响和速度慢,适合于大运量的运输。

18.铁路大陆桥主要有西伯利亚大陆桥、新欧亚大陆桥、北美大陆桥、南美南部大陆桥和非洲南部大陆桥。 19.日本吞吐量1亿以上的港口有神户、千叶和横滨。 20.国际三大航空线是西欧-北美的北大西洋航线、西欧-中东-远东航空线和远东-北美的北太平洋航线。 21.中国亿吨大港上海、宁波、广州、天津、深圳、青岛、秦皇岛、大连、南京、苏州、日照和南通。 年世界十大集装箱港口排名新加坡、上海、香港、深圳、釜山、迪拜、广州、舟山、鹿特丹、青岛 23.按照产业结构和人均收入水平来划分,东亚和东南亚进入发达国家和地区行列的有日本、韩国、新加坡。 24.亚洲地区加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国家有日本、韩国和土耳其。 25.按照经济发展水平来划分,亚洲地区可分为三个层次,即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以及其余发展中国家。(不确定的) 25.亚洲分为五个地理区,即东亚、东南亚、西亚、中亚和南亚。 26.韩国的两个最大港口是釜山和仁川。 27.韩国工业的主要产业包括钢铁工业、汽车工业、电子产业、造船工业、(P58)石油化学和能源、纺织服装工业。 28.韩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有电子产品、船舶、汽车、钢铁、化学制品、服装和鞋类等。 29.日本前五大港口是神户、千叶、横滨、名古屋和东京。 30.日本四国大岛分别是北海道、九州岛、本州岛和四国岛。 31.泰国的出口加工业主要有纺织、汽车和电子工业等产业。 32.东南亚国家马来西亚被称为橡胶和锡的王国。 33.马来西亚的主要出口产品有棕油、橡胶、电子产品和液化天然气。 34.新加坡服务业主要有金融业、旅游业和物流业。

作业,国际贸易与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 地理与贸易的一般关系 “上帝没有把所有的产品都赠给地球的每个部分,但他把礼物分布在不同的地区,到头来人们会力求建立起地区之间的社会关系,因为他们需要互相帮助。上帝使贸易产生,从而使所有的人都能共同享受地球上的果实,而无论这些果实是在何处生产的。”此是公元前四世纪利巴涅斯(LIBANIUS)的非常经典的一句话。由于地理表面自然条件和人文因素的差异,导致不同地理区域物产不同。而人类不只是消费本地区的产物,这就必然引起产品的跨地理区域的交换,这种交换发生在不同国家之间便形成了国际贸易。随着贸易活动的展开,人们的视野逐渐扩大。 地理与国际贸易活动的重心密切相关。在原始社会,人类的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石器和棍棒是当时的主要生产工具,人类的生活与贸易活动集中在旧大陆(亚洲、非洲与欧洲的合称)的暖热地带。奴隶社会,人类开始利用灌溉和航行的河流以及近海,两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的巴比伦(今伊拉克境内)、尼罗河流域的埃及、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及黄河中下游的中国,其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最早,被誉为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此时的贸易活动集中于大江大河的两岸。封建社会人类对江、河、湖、近海在航运上广泛利用,河流与内海成为贸易的重心地区。“丝绸之路”(陆路)和“香料之路”(海陆)的开通,使“两路”沿线成为贸易重心区。地中海沿岸的城市,如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米兰、佛罗伦萨;法国的马赛;西班牙的巴塞罗纳;西北欧的卢卑克、布鲁日、伦敦;西亚北非的伊斯坦布尔、亚历山大、亚丁成为交易活动的重心区。我国的广州、泉州、宁波和东南亚的曼谷、泗水、科泽科德、科伦坡等,都是沟通东西方联系的重要贸易中心和通商口岸。 马克思曾在其论著中指出:“地理环境对国际贸易影响很大,有时还是决定性的。”并举实例加以论证。地理与国际贸易的关系是相互的,国际贸易的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也很显著。国际贸易对人的观念、生活习惯影响都很明显。国际贸易对自然环境影响的问题近年更是引起了西方社会的高度重视。比如海上石油泄漏对海洋及周围的环境和赖以生存的生物带来损害。世贸组织近年对“绿色贸易”的关注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国际贸易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总之,地理环境既可制约国际贸易,同时也深受国际贸易的影响。国外已有学者提出了“地缘商务”(Geo-business)理论,致力于探讨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

国际贸易地理论文

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NORTH COLLEGE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国际贸易地理 《浅析新加坡地理区位优势对外贸经济影响》 姓名:袁成鹏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班级:国贸1009 学号:100520236

摘要:新加坡是东南亚的一个岛国,梵文意为狮子城,又因国土小如星斗,故 称星洲、星岛。新加坡国土总面积618平方千米,人口约有270万,其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高这4369人。是世界上面积最小、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之一。1965年独立后,立足本国实际,因地制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究其发展的根本原因,主要是充分发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这个有利因素,成为世界上利用地理位置发展经济的典型国家。新加坡的高速发展也与其政权高压、经济自由的政策有关,政府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并引导当地经济向一个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本文从新加坡的自然条件状况,地理位置及交通信息条件,社会经济基础等方面进行了浅析,从而有利于我们多角度了解新加坡外贸地理的区位优势。 关键词: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 一、自然地理环境对新加坡外贸的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包括一个国家和地区所处的纬度位置、地形特征、气候条件、自然资源的丰歉与分布等。这些因素的综合,对一个国家和地区长期贸易政策的形成和短期的贸易行为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1.优越地理条件 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最南端,领土由新加坡岛和附近54个小岛组成,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向称“东方十字路口”。北面与马来半岛隔着宽仅1.2千米的柔佛海峡,西边有长堤相连,交通便利;在南面隔着新加坡海峡同印度尼西亚相望,海峡长105千米,宽1.7千米,扼守着马六甲海峡入口处的航行要道。新加坡位于东经104度,赤道,属于东南亚一带,马来半岛南端、马六甲海峡出入口,北隔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相邻,南隔新加坡海峡与印度尼西亚相望。它由新加坡岛及附近63个小岛组成,面积710平方公里,其中新加坡岛占全国面积的88.5%。所以,新加坡优越的地理区位为其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2.气候条件 新加坡地处热带,相对来说,常年气温变化不大,雨量充足,空气湿度高,气候温暖而潮湿,年平均温度在23和31摄氏度之间,温差很小。因此,对于那些喜爱日光浴、游泳、航海以及其他水上运动的人来说,新加坡可称得上是天堂。那些讨厌炎热阳光的人也不会因此受罪,因为新加坡几乎所有的商店、旅馆、办公楼以及饭馆都装有空调设备。 新加坡每日平均气温:摄氏26.7度;最高每日平均气温:摄氏30.8度;最低每日平均气温:摄氏23.9度;最冷月份:12月到1月;最热月份:5月到7月份;年降雨量:2,353毫米;每日平均相对湿度:84.3%;每日平均湿度:60%到90%。新加坡一年到头都有雨水,不过每年的11月到翌年正月雨水最多。相对来说,比较干燥是在6月到8月。每日平均气温:摄氏26.7度;最高每日平均气温:摄氏30.8度;最低每日平均气温:摄氏23.9度;最冷月份:12月到1月;最热月份:5月到7月份;年降雨量:2,353毫米;每日平均相对湿度:84.3%;每日平均湿度:60%到90%。

国际贸易地理试卷A精选

学院 级专业《国际贸易地理》期末考试 试卷A (20——20学年第一学期)(问卷部分) (闭卷120分钟) 学号:姓名:班级: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下列关于欧洲主要国家与首都对应不正确的是: A .俄罗斯-莫斯科 B.法国-巴黎 C.西班牙-新德里 D.葡萄牙-里斯本 2.美国目前最大的港口是: A .波士顿 B.休斯顿 C.洛杉矶 D.纽约 3.下列不属于金砖国家的是: A.中国 B.俄罗斯 C.韩国 D.印度 4.APEC 全称是: A.亚太经合组织 B.世贸组织 C.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D.世界石油输出国组织 5 .世界上被称为“咖啡王国”的是: A .埃塞俄比亚B.印尼 C .巴西D.美国 6.世界上最深的湖是哪个湖? A .苏必利尔湖 B .贝加尔湖 C .死海 D .里海 7.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出口国是: A .沙特阿拉伯B.印尼 C .美国D.巴西 8.我国的主要贸易出口货物不包括哪一类: A .农产品 B.原油 C.纺织品 D.玩具

9.当前,德国社会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是: A.人口多 B.种族主义 C.人口老龄化 D.移民多 10.日本的第二大城市是: A.东京 B.京都 C.名古屋 D.大阪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4分,多选、错选、不选不得分,共20分)1.世界三大经济重心区是指; A.美加墨自由贸易区 B.欧盟 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D.东盟10+3贸易区 2.日本四大传统工业区包括: A.北九州B.四国C.京滨D.阪神3.人口分布不均的因素包括: A.自然因素B.交通因素 C.政治和历史因素D.经济因素 4.作为一个国家必须具备的四个条件有: A.拥有确定的领土B.具有一定数量的定居人口 C.拥有主权 D.拥有确定的领海 5.亚太地区重要的海峡是: A.龙目海峡 B.霍尔木兹海峡 C.马六甲海峡 D.向风海峡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新亚欧大陆桥 2.地理大发现 3.大陆桥运输 4.风俗 四、简答题(共4小题,每题6分,共24分) 1.简述俄罗斯当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绿色贸易壁垒的主要形式? 3.世界农产品贸易的特点有哪些?

国际贸易地理 复习重点

地理大发现和国际贸易的形成:新航路的发现(1487 迪亚士好望角;1497 达伽马新 航路) @新大路的发现(1492 哥伦布) @ 环境航行成功(麦哲伦 1519) 1、地理大发现对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意义:1扩大了世界市场2 促进了西欧各资本主义的 原始积累过程,促进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3 世界贸易航线和贸易中心发生了变化(由地中海移向大西洋) 2、地理环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国际贸易是跨越国界的商品和服务的变换活动,任何国家 的双边或多边贸易都是在具体特定地理环境下进行的。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1、自然地理环境主要是指人类经济活动有 关的自然要素,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环境和自然资源等方面。2、人文地理环境 指由与世界结构,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人文实务和条件在空间上的组合结构,包括人口与劳动力,民族宗教信仰,科学技术,生产力发展水平,交通运输,国际政治与军事,国际经济与 联系等。 3、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除南极洲以外的6大洲,人口分布不均,其中亚洲人口最多。世界 人口最密集的地带:(1)亚洲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岛,东南亚中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等地。(2)欧洲人口密集区,(3)北美洲的大西洋沿岸及五大湖地区 4、世界上的种族与民族可分为:1、黄色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东南部美洲的印第安人 及太平洋一些岛屿上的居民2、黑种人也称尼格罗人种,主要分布在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3、白种人也称欧罗巴人种,主要分布在欧洲非洲北亚洲西亚洲南部 4、棕色人种分 布在大洋洲及太平洋岛屿的美拉尼西亚密克罗克西亚和波利尼西亚群岛上 5、世界的国家类型(按政治经济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分)超级大国经济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就其经济发展水平,分为三类石油输出国新兴工业化国家最不发达国家6、南美经济的特点: @南美关联的相互依赖更加密切 @发展中国家债务依然沉重 @发达国家新贸易保护义愈演愈烈 @ 南美差距缩小多极化格局更趋清晰 7、南北联系主要表现在 1 南方国家群体组合出现大调整,引起北方国家群体利益分歧2一些南方国家在意识形态、价值观等向北方国家靠拢并与之联合争取政治经济利益,与另一些南方国家产生利益冲突。 3 一些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信任危机使之凝聚力削弱,影响力下降。 4 大多数南方国家和 北方国家共同构成主张世界和平,维护地区稳定促进互利合作、推动可持续发展中坚力量8、南南关联的含义:指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贸联系。发展中国家为摆脱发达国家在经济、 贸易等方面的控制与掠夺而建立起来的新的关联方向 10. 世界性经济组织(经济支柱组织):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2)联合国贸易和 发展会议UNCTAD 3)国际复兴开发银行IBRD 4)世界贸易组织WTO ……………. 11.当代世界市场的基本特征:1世界贸易在曲折中前进 2贸易方式多样化 3商品结构发 生重大变化 4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迅速5新贸易保护主义滋生和蔓延 6跨国公司对世界市 场影响日益增大 7市场结构变化显著(@世界市场国家结构变化:社会主义国家,新兴工业 化国家其其他发展中国家正纷纷进入世界市场,发达国家统一天下格局被打破;@世界市场 商品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技术密集型的工业制成品比重逐渐加大,一般轻工、初级产品所占 比重逐渐下降,国际服务贸易迅速发展,) 8世界市场上的垄断与竞争更为激烈(@国家积 极参与世界市场争夺 @从价格竞争转为非价格竞争 @市场多元化) 11.世界市场的形成: 16世纪到18世纪60年代,萌芽时期,西欧封建制度瓦解,资本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工

俄罗斯的国际贸易地理环境(2)

俄罗斯国际贸易地理环境研究 丰富的俄罗斯自然资源 俄罗斯联邦地质构造复杂,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己开采的矿物囊括了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上所列的全部元素。俄罗斯平原西北部的卡累利阿和科拉半岛地区蕴藏着铁、镍、云母等矿产。希宾山地有世界最大的磷灰石矿,并蕴藏大量的制铝原料霞石。俄罗斯平原和其他广阔地域及西伯利亚地区有世界最大的铁矿区。煤炭主要分布在两个大型含煤带内:一是位于贝加尔湖与土尔盖凹陷之间,包括伊尔库茨克、坎斯克——阿钦斯克、库兹巴斯、埃基巴斯图兹和卡拉干达等煤田;另一个位于叶尼塞河以东,北纬60度以北,包括通古斯、勒拿和太梅尔等大煤田。此外,远东地区的南雅库特等煤田也很重要。石油、天然气主要分布在西西伯利亚(以秋明油田为最大)、俄罗斯(伏尔加河乌拉尔油田)、东西伯利亚三大地台型含油盆地,及萨哈林(库页岛)等地槽型含油盆地。中西部的乌拉尔山区和远东山地,形成俄罗斯主要的有色金属矿产基地。远东沿海山地的锡矿也很丰富。俄罗斯的矿产资源:煤、石油、天然气、泥炭、铁、锰、铜、铅、锌、镍、钴、钒、钛、铬的储量均名列世界前茅。只有锡、钨、汞等金属资源储量较少,不能自给。藏量丰富、品种齐全的矿产资源为俄罗斯发展多部门的基础工业,以及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主要资源分布集中,有些大型能源资源、矿物原料的分布相互接近,这又为俄罗斯建立大型的工业基地和经济区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但是,资源分布很不平衡:其中大部分集中在国土的北部和东部地区;而急需燃料、原料的西部(欧洲部分)地区却感到资源不足、品种欠缺;矿产资源丰富、品种也较齐全的乌拉尔地区,由于长期开采已造成资源不足,开采难度愈来愈大。上述情况势必造成远距离运输,给交通部门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每年由东部地区运往西部地区的燃料都达几亿标准吨以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俄罗斯联邦经济发展和生产力的合理分布。俄罗斯自然资源的丰富还表现在:它拥有原苏联90%以上的森林面积和水能资源、70%的煤炭、80%的天然气、100%的磷灰石、60%的钾盐和大部分铁矿石。西伯利亚和远东是全世界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这里的森林面积达5.03亿公顷,木材积蓄量达600多亿立方米。还有

国际贸易地理复习资料

一、国际贸易地理学的理论基础 (一)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协调共生理论是国际贸易地理学理论的核心 (二)贸易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国际贸易地理学的理论基石和发展方向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协调共生理论是国际贸易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一、“地”是指由自然和人文要素按一定规律构成的地理环境整体。人类活动是人地关系巨系统中的主体与中心。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①人和自然的原始共生阶段; ②人类利用自然的农业阶段; ③改造自然的工业化阶段; ④人和自然共生阶段。 二、人地关系协调共生理论的中心内容:共生思想 三、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的基本目的:寻求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协调共生 一、社会地域分工的规律是各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地域分工规律是经济规律的一个特殊的变种,是由各国间商务活动的特殊性决定的。任何商务活动都需要在一定空间(地域)上进行,并始终在空间与时间的相统一中表现出来。 二、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是产生比较优势的源泉 (一)生产要素多样化的新特点 (二)生产要素禀赋的动态变化 (三)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产生各国比较优势的差异 贸易可持续发展观是国际贸易地理学理论的发展方向 一、古代环地中海贸易中心区及其演变 14世纪欧洲形成的主要贸易中心区有: ⑴地中海贸易区; ⑵北海、波罗的海贸易区; ⑶罗斯贸易区(包括基辅、诺夫哥罗德等城市); ⑷汉萨贸易区(德意志北部及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⑸不列颠贸易区。 亚洲的主要贸易区有: ⑴东亚贸易区; ⑵东南亚贸易区; ⑶南亚贸易区。 二、地理大发现促使区域贸易中心向大西洋沿岸转移 1. 地理大发现扩大了国际贸易的范围、内容、改变了世界人口分布。 2. 地理大发现使区域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3. 地理大发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为国际贸易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国际贸易中心和世界市场是随着地理大发现而萌芽,随着产业革命的胜利而迅速发展,随着第二次科技革命的进展而最终形成。 一、产业革命推动区域贸易中心由局部向全球发展 (一)大机器生产大大提高了生产力 (二)大机器生产引发了人类运输史上的重大革命 (三)大机器生产使国际地域分工和国际经济联系内容发生变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