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国历史和文化遗产

法国历史和文化遗产

上海社科院法国专家系列讲座之
文章
上海社科院法国专家系列讲座之<法国历史和文化遗产>
发布于 : 2012年8月28日
法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和上海社科院诚邀要你参加上海社科院法国专家系列讲座之<法国历史和文化遗产>。本次讲座由Micha?l DE SAINT-CHERON先生和Anne LE DIBERDER女士共同主讲。
日程表
星期五 8月31日 14:00-16:00 : 上海
法语讲座,中文交传翻译,免费入场,欢迎各位对法国文化和历史感兴趣的人前来参加!
地点 : 上海社会科学院,113会议室
地址 : 淮海中路622弄7号,近思南路
Micha?l DE SAINT-CHERON先生在法国文化部担任文献研究员并在法兰西岛地区的历史文物局负责文物价值开发。作家和散文家,他在巴黎第三大学研究现代文学,研究领域包括安德烈。马尔罗和哲学家伊曼纽尔。列维纳斯。他著有有关这两位思想家的许多作品。

在本次讲座中,他将解说19世纪至安德烈。马尔罗时代法国哲学和文物保护政策的历史演变。其妻,Anne LE DIBERDER是藤田嗣治博物馆的管理人,同时为法国政府担任古董和艺术品的顾问工作,专业领域是20世纪的文物。她将于她的丈夫一同谈从80年代到今天的的法国文物保护概念的变化。


凡尔赛市与花园全景
雾月政变
11月9日,拿破仑以解除雅各宾派过激主义威胁法兰西第一共和国为借口,开始行动,他派军队控制了督政府,接管了革命政府的一切事务,开始了为期15年的独裁统治。这一天是法国共和历雾月18日,所以,历史上称拿破仑在这天发动的政变为“雾月政变”,史上通称“雾月18日政变”。

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爆发,1792年推翻了君主统治,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权。但是资产阶级并没有从此坐稳江山,相反是革命阵营内部矛盾加剧。法国大资产阶级、大银行家既反对君主专制,也反对资产阶级革命派,特别害怕革命群众。他们在1791年发动“热月政变”,打击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和广大群众,推翻了革命的雅各宾派专政,建立起大资产阶级的反动统治。但是,1795年夏天,反动的王党又举行叛乱,于是大资产阶级不得不回过头来求助于革命的雅各宾派,以对付王党,而王党叛乱镇压下去,雅各宾派又活跃起来,大资产阶级的督政府这种左右摇摆的秋千政策,无力维持稳定的统治,国内政局动荡不定。大资产阶级希望建立一个新的政权,这个政权既能防止王朝复辟,又能有力地镇压人民革命运动。于是,大资产阶级开始选择对象了。拿破仑当时正在埃及作战,他从弟弟由国内寄来的信中知道这些情况,便把近东方面军的指挥权交给克莱贝尔将军,自己乘快速船迅速回国。果然,他到巴

黎之后,很快就被在资产阶级看中了。巴黎大银行家巴洛拿出50万法郎,支持他发动政变。

而当时法国面临的形势是严峻的。1798年底,俄罗斯帝国、英国、奥地利、西班牙、土耳其、那不勒斯等国组成了第二次反法联盟。策划者和组织者是英国,军事行动的支柱是俄国和奥国。反法联军从意大利、瑞士、荷兰、莱茵地区四个方面进攻法国。1799年初,苏沃洛夫率领的俄奥联军击败意大利的法军,4月底占领了米兰,7月底攻下曼图亚和亚历山大里亚,8月底又在诺维获得了一次决定性胜利,法国著名将领儒贝尔战死,法军损失12000人。意大利北部又成为奥地利的殖民地。

在大资产阶级的支持下,11月9日,拿破仑以解除雅各宾过激主义威胁共和国为借口,开始行动,他派军队控制了督政府,接管了革命政府的一切事务。这一天是法国共和历雾月18日,所以,历史上称拿破仑在这天发动的政变为“雾月政变”。第二天,拿破仑把法国议会——元老院和500人院全部解散,夺取了议会大权,并宣布成立执政府。不久,公布了法兰西共和国八年宪法,重申废除封建等级制,法国为共和国,规定第一执政(拿破仑)的权限:“公布法律;并可随意任免参政院成员、各部部长、大使和其他高级外交官员、陆海军军官。不久,他又取消了革命时期的地方自治机构,使法国成为一个高度中央集权制的国家。 在执政府中,他自认第一执政,大权独揽,开始了为期15年的独裁统治。雾月政变使拿破仑掌握了法国军政大权,此后,他连续采取军事行动,决定性地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对法国的几次反扑。1800年,拿破仑击溃奥地利军队,并进逼奥地利南部地区,迫使奥皇签订和约。1802年,以沙俄为首的第二次反法联盟又被拿破仑击溃,使俄国对法国的威胁解除了。

对国内,拿破仑也采取了一系列维护其资产阶级统治的措施。他用武力征讨和分化瓦解的手段,镇压了保王党的复辟活动,同时,又采取了其他统治措施,巩固了他的统治基础。

1804年12月2日,拿破仑在巴黎圣母院大教堂举行了隆重的加冕典礼,自称皇帝,将法兰西共和国改为法兰西第一帝国。

之后,他又进行了一系列维护帝国统治的战争。1805年,击败了由俄国、普鲁士、奥地利组成的第三次反法联盟。1806年,击败了以俄国、普鲁士为主的第四次反法联盟,迫使普鲁士投降法国。1807年,拿破仑又逼迫沙皇俄国签订了梯尔西特和平条约,条约承认了法国在欧洲的统治。

关于拿破仑称帝
1799年11月9日 法国的“雾月18日政变”
“凡尔赛玫瑰”——玛丽皇后

玛丽·安托瓦内特(Marie An-toinette,1755

-1793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六之妻。生于维也纳,是神圣哈布斯堡家族的罗马帝国皇帝弗朗索瓦一世之女,母亲是奥地利女王。奥地利宫廷出于政治需要,1770年将14岁的她嫁给法国王储,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的儿子,即后来的路易十六,成为太子妃。

她是法国历史上最具争议的一位皇后,一方面她美艳动人,惹人怜爱,令男人神魂颠倒;另一方面,她放纵任性,奢侈无度,常常一夜就将自己一年的皇后年金挥霍一空;其夫路易十六也对她放任娇纵,令国家债台高筑,法国民众都称她为“赤字夫人”。
在法国革命开始后,她表现得比路易十六更有主见,更为顽固。在1789年7月14日群众攻打巴士底狱时,曾劝说路易十六带兵去梅斯避难。她支持国王拒绝了国民议会提出的废除封建制度和限制王权的要求,结果成为众矢之的。1789年10月,随同路易十六从凡尔赛迁回巴黎,处于革命群众的监视之下。她暗中活动,向一批流亡贵族求援,于1791年6月与国王一同秘密出逃,但至边境城市瓦伦时,被发现,外逃未遂。1792年,法国对奥地利宣战,她继续勾结奥地利,并把作战计划提供给外国干涉军,企图借外部势力镇压革命。事情败露后激怒了法国人民,导致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起义,起义推翻了君主制。她和国王一起被囚于当普尔监狱。次年10月,被交付给革命法庭审判,被判处死刑,送上了断头台。

对于这位玛丽皇后,历史学家一直争论不休,她确实为宫廷带来奢靡之风,加速了皇室的没落和衰亡;但从历史角度来看,玛丽其实也是一个政治牺牲者,特殊的身份和环境注定了其悲剧的命运,而法国大革命的不可抗拒性更说明玛丽皇后并非是导致皇权落败的主要因素。

转>变态的法国作家安德烈·纪德(2007-03-30 22:23:23)转载▼标签: 诺贝尔文学研究 分类: 诺贝尔文学研究
变态的法国作家安德烈·纪德

安德烈·纪德(1869-1951年)82岁,法国作家

业绩:被称为"20世纪法国文学史中首屈一指的人物"。写有小说、戏剧、散文、评论等多种文体。194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小说:《大地的果实》(又译《人间食粮》)、《安德烈·瓦尔德的记事本》、《乌里安旅行记》、《非道德主义者》、《狭窄之门》、《梵蒂冈的地窖》、《伪币制造者》、《伪币制造者的日记》等。论著有《纳尔斯的论文》、《陀斯妥也夫斯基》。诗集《安德烈·瓦尔德的诗歌》。回忆录《如果种子不死》。

生活情趣:喜欢旅行,周游各国

益寿格言:生活中我不愿意受任何拘束,顺乎其自然便可以延年益寿。

养生食物:牛肉、牛奶、鸡蛋、海鱼。

同性



安德烈·纪德于1869年11月22日出生在巴黎一个富有的知识分子的家庭,他是独生子,从小过着娇生惯养的生活。父亲保尔·纪德是南方普罗旺斯地区人,一个虔诚的加尔文教派信徒,巴黎大学法律学教授,母亲朱丽叶·朗迪克斯是诺曼底半岛上鲁昂城附近一个地主的女儿,也笃信加尔文教派。父母都是新教徒,幼小的纪德就在古老的诺曼底文化和普罗旺斯文化的双重影响中,在浓厚的宗教环境中接受教育,形成了他内向的性格和复杂的心理状态。

在纪德11岁时,他的父亲去世了,纪德跟随母亲离开巴黎来到外祖父家,接受严厉而固执的母亲的教育。在这里生活优越,衣食无缺,但是封闭式的教育、教规和家规的约束使纪德长期处于紧张而忧郁的状态之中,那时,对纪德来说,主要的消遣是躲在外祖父的书房里博览群书,他阅读了大量有关文学、宗教、哲学、历史等方面的著作,这对纪德影响很大,使他越来越喜爱文学,并产生了创作的欲望。同时过早萌发了爱情。他在十四五岁时爱上了比他大3岁的表姐玛特兰娜·隆多,尽管母亲坚决反对,但纪德一往情深,与表姐私订终身。为了摆脱现实生活的束缚,在幻想中企求未来,他开始了文学创作,1891年写成了第一部作品《安德烈·瓦尔德的记事本》。这是一部日记体的小说,是为向玛特兰娜表示爱情而写的。作品描写了一个既相信上帝又渴望爱情的少年安德烈·瓦尔德。由于所爱的表姐的出嫁造成他精神上的痛苦,最后只有在写作中寻求安慰。显然,安德烈·瓦尔德就是安德烈·纪德。

从此可以看出,他的青少年时代虽然生活条件比较优越,但是精神生活非常压抑和痛苦,他常常处于孤独之中,从养生学的角度看郁闷的情绪可致人以重病,而欢乐的情绪才使人健康,笑一笑十年少正是这个道理。所幸纪德能够很快的把消极情绪转变为积极情绪,把自己失恋的悲伤转化到写作中去,把自己的郁闷情绪从写作中宣泄出来而不郁结于胸,所以他能够健康的生活下去。

19世纪90年代初,纪德曾参加象征主义文学集团的活动。象征主义是19世纪末产生于法国的一个文学流派。象征主义的哲学基础是主观唯心主义,它认为现实世界是虚幻的、痛苦的,而"另一世界"是真的、美的。象征主义者认为作家要排除跟现实的联系,使想象脱离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要求用晦涩难懂的语言刺激感官,使人产生恍惚迷离的神秘联想,即所谓"象征"。他们的作品充满颓废色情的色彩和悲观绝望的情调,极力宣扬个人主义和神秘主义。

纪德在文学活动中结识了皮埃尔·路易、保尔·瓦莱利等象征主义诗人,特别是

与斯特凡·马拉美的往来,使纪德一时醉心于这个流派的一切,在象征主义艺术理论的影响下,纪德在这一期间写了不少属于这一流派风格的作品,主要有:宣扬象征主义理论概念的论著《纳尔西斯的论文》(1891)、献给玛特兰娜的诗集《安德烈·瓦尔德的诗歌》(1892)和幻想小说《乌里安旅行记》(1893)。

1893年10月至翌年7月,纪德为了治疗结核病而由他的朋友、画家阿·洛朗斯陪同前往北非突尼斯、阿尔及利亚等地疗养,在那里他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转折,纪德终于决心摆脱家庭和宗教的束缚去追求新的生活。然而他在北非又走向另一个极端。病好之后,他为阿拉伯少男的美貌所吸引,过起了同性恋的放荡生活--这年他24岁。他在这种病态的生活中寻找刺激,得到放松。

在1894年底,他再次前往北非,结识了英国惟美主义作家王尔德,又受到王尔德放纵不羁的生活态度的感染,公开抛弃社会的种种虚伪的戒律和新教的禁欲主义,成为追求人的自然本能的崇拜者、传统道德规范的叛逆者。

纪德的这段经历使他多变的一生更添上一层荒诞不经的色彩。纪德通过文学作品来表达自己的人生观念,向人们证实他所认为的生活中必然的逻辑规律。于第二次北非之行期间撰写了长篇小说《大地的果实》(又译《人间食粮》),这是纪德在文学上的一部宣言书,也是他影响最深远的作品,这部充满激情但又结构松散的散文体小说,通过一个虚构的哲圣梅纳尔克对他的弟子纳唐耶埃尔进行教诲的形式,描述出各种富有诗音的断想,纪德要人们丢弃一切的道德规范和思想习惯,摆脱一切伦理和精神的束缚去享受生活、追求"自我"。他的思想里包含有后来为萨特所确立的存在主义的成分,也带有明显的虚无主义因素。书中有一名警言:"重要的是你看,而不是所看到的东西。"此话道破了纪德的自我中心主义所包含的浓厚虚无主义成分。《大地的果实》所写的"前言"中声称这是一部"为接受生命中某些差点失去的东西而康复"的作品,并说:"当我写这部书的时候,文学界有一股非常强烈的造作和封闭的气息;我觉得迫切需要使文学重新接触大地,赤着脚随便踩在地上。"虽然纪德一再劝告人们"抛开我这书,从我的书中解脱出来。离开我!"但《大地的果实》在问世后几十年间,仍然被当作精神养料,为许多人嗜读。

1895年纪德第二次北非之行归来不久,他的母亲去世了。纪德始终不能抛却与玛特兰娜之间的感情,半年后,即1895年10月他们结了婚,了却了十几年的夙愿。然而,此时的纪德已非昔日的纪德,如今的纪德在肉体上已深迷于同性恋中不能自

拔,他们的婚姻只是单纯精神上的结合。1895年至1901年玛特兰娜随纪德数次出游,发现了丈夫的隐私,夫妻间产生了无法弥合的裂痕。而后纪德的思想进入了以鼓吹个人自由、尽情享受、极端利己为主要内容的非道德观念,并反映在他的小说《非道德主义者》中。《非道德主义者》发表于1902年,它带有明显的自传成分。小说的主人公米歇尔和纪德一样在清教徒的家庭环境里长大,一次,因身体有病而去非洲休养,但到了那里以后,药品并未治好他的疾病。后来他的思想起了变化,他将通常的道德观念彻底推翻,不再像从前那样"虚弱和勤勉用功",也不去观看那些古代遗物,却为那里的生活乐趣所吸引,他在大街上高喊:"一种新的生命!一种新的生命!"因为他在北非荒漠的大地上尝到了人生的"绝对自由"的乐趣,于是病痛全消。后来他多次重游北非,还收养了一个有偷盗癖的阿拉伯男孩,他明知北非的气候有损妻子的健康,却置之不顾,以致她病重而死。从小说的故事概述中不难看出米歇尔就是作者自己,尽管纪德一再否认这一点。通过米歇尔这一典型形象,纪德把他在《大地的果实》中提出的观念更赤裸、更彻底地展示出来。《非道德主义者》的核心是藐视道德观念,也就是一种扩大化了的个人主义,把"自我"置于一切之上,这正是纪德所宣扬的人生哲学,"非道德主义"一词也由此而来。随着《非道德主义》一书影响的扩大,"纪德主义"开始闻名于世。在人们心目中"纪德主义"就是"非道德主义",也就是无视一切即定的道德观念、尽情享乐的个人主义。

《非道德主义者》确立了纪德在法国文学界和思想界的地位。1908年,以他为首的一批文学家创立了《新法兰西评论》杂志和加里玛出版社。这个集团在此后数十年的法国文化生活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他的文学观点并不为正统的文学观点所苟同,但作为一个作家,他全力以赴地去追求自己的理想,不停息地去创作,从某种意义说,他心中也不是没有杂念的,一篇篇作品的问世,使他产生了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大于一切,乃至和他久已钟情的表姐的感情破裂也不在话下,这是否也是他长寿的一个原因呢。

多变的个人主义者

与《非道德主义者》所表现的放荡不羁,一味强调自由、放纵的思想相反,纪德1909年以日记体写成的《狭窄之门》,宣扬的却是克制、约束、对天主教的绝对忠诚。这表明纪德早年做新教徒时的神秘主义信仰再度抬头。少女阿丽萨为了忠于上帝而忍痛割弃自己所爱的青年瑞洛姆,因为她相信通向天国之门非常狭窄,是容不得两个人同时通过的,她极力毁

坏自己在瑞洛姆心中的形象,以绝其爱情,结果由于精神悲郁而死。这个悲剧性的结局反映了纪德思想的矛盾性,在他描述自我约束的同时总是带有浓厚的消极悲观成分,同时具有神秘主义色彩。纪德笔下的两条道路都走向可悲的结局。小说《非道德主义者》的主人公米歇尔精神死灭,而《狭窄之门》的主角阿丽萨肉体消亡。

纪德另一部重要作品是发表于1914年的《梵蒂冈的地窖》,作品围绕一伙歹徒阴谋劫掠教皇的财富的故事展开。主人公拉佛卡狄奥,于无动机的状态中作出救护少女的大无畏举动,又于无动机的状态下杀人,拉佛卡狄奥成了"无动机行为"的英雄,这是一个绝对自由的典型,具有一定的讽刺性和虚幻性。表达了纪德对绝对自由、无拘束的生活的渴望。《梵蒂冈的地窖》是纪德个人主义、虚无主义发展到极端的产物,作品问世后,同尼采、弗洛依德的著作一样被许多人所欣赏。

纪德崇拜俄国神秘主义大师陀斯妥也夫斯基,专门对他的代表作《卡拉玛佐夫兄弟》作过研究,并写成长篇论著《陀斯妥也夫斯基》。纪德的创作思想也深受他的影响,此外,纪德对尼采的"超人哲学"也很感兴趣。这些思想在他的作品中都有所反映。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纪德中断了文学创作活动。在大战期间纪德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性格表现得最为典型。出于爱国心,他一面在比利时参加援救法国难民的工作;一面却皈依宗教,潜心阅读和注释《福音全书》,企图在那儿找出"戒条、律己"等条文以自慰。而同时他又迷恋着一个16岁的男孩马克,对妻子不闻不问。1918年7月纪德带马克去英国,临行前给妻子写了一封表示半断绝关系的信。玛特兰娜看到信后,忍无可忍地毁掉了纪德早年写给她的全部情书,以发泄心中的不满和愤怒。纪德归国后得知此事,索性彻底撕下面纱,一意孤行。最终于同年离了婚。脱离婚姻束缚的纪德更加靠近了他所追求的绝对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

纪德与马克旅居英国时写成的日记体故事作品《田园交响乐》发表于1920年,是纪德最富于自传性的作品之一。主人公是个新教牧师,他收养了瞎眼少女瑞特吕德,并爱上了她。但是他那个信天主教的儿子雅克也爱瑞特吕德。牧师便以上帝的名义阻挠他们来往。瑞特吕德经过治疗,双目复明,她发现自己爱的是雅克,并且也改信天主教。然而她又觉得人生无味,于是投河自杀。作品中牧师与养女的关系就是纪德与马克的关系的反映。

不久,纪德又陆续发表了回忆录《如果种子不死》,他坦率地叙述了他从童年到1896年的生活,其中也包括对同性恋生活的描绘。这部回

忆录为他招来各方面的攻讦,他却泰然处之,依然故我。

1925年7月至次年2月,纪德前往赤道非洲,这次旅行成为他人生又一重要转折点。在非洲他目睹了黑人在白人资本家剥削压榨下的非人生活,并在《刚果游记》中作了真切的报道,表现出深深的愤慨。归国后创作了小说《伪币制造者》(1926)和续篇《伪币制造者的日记》。与纪德的其他作品相比,《伪币制造者》可以看作是一部真正的小说,它反映了当代青年的不安与苦闷,流露出对资产阶级社会的某些怀疑。在《伪币制造者的日记》中,他发泄了对资本主义现实的强烈不满,并指责一些诗人以诗歌为隐居所,对人生漠不关心--利己主义者纪德终于发现利他主义也是人的"原始本能"之一,他开始日益关注社会和政治问题。

自1930年之后,纪德的立场急剧左转,他表示赞同共产主义理论,纪德的转变受到左翼的热烈欢迎。他读马列著作,发表反对资本主义的演说和文章,担任反纳粹大会的主席,去柏林要求释放共产党领袖。纪德的变化在当时法国乃至西欧知识阶层中,产生了相当大的反响。纪德同时也拥护这一理论在苏联的实践,他宣称:"为了保证苏联的成功,如果需要付出我的生命,我会立刻献身。"在1936年他应苏联政府的邀请访问苏联归来后,发表了轰动一时的小册子《苏联归来》,但在声称仍然信仰共产主义的同时,又抓住苏联社会生活中某些缺陷进行攻击。纪德的这一转变,受到了部分法国作家以及苏联作家的谴责。

纪德的转变使他失去了新的思想寄托,也失去了追随他的大批青年。他把自己沉浸在高傲的孤独中,宣称他在1924年发表的一篇为男子同性恋辩护的论文是他一生中"为人类进步做出的最大效劳。"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纪德思想意识上的严重摇摆表现得十分明显。他闭门读拉辛的戏剧和拉封丹的寓言,进修德文,重读歌德的作品。他时而赞扬以戴高乐为首的抵抗力量,时而又拥护卖国的贝当政府;时而对丘吉尔表示敬佩;时而又为德国人的力量所感动。二次大战后,他隐居于突尼斯,只有在重温年轻时代的梦境中度过生命的最后几年,但始终没有摆脱他那不溶于时代的、孤寂的内心世界。

纪德做事从不限制自己,一切顺乎自然,这对他的心理是很好的放松,也符合自然长寿的法则。加之他喜欢旅行,在饱览各国自然风光的同时,使身心得到愉悦。

1947年,瑞典文学院为表彰纪德创作了"内容广博和艺术意味深长的作品--这些作品以对真理的大无畏的热爱和敏锐的心理洞察力而表现了人类的问题和处境"而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

40年代末,纪德在病中回到

巴黎,发表了《日记》的最后一部分,文中纪德承认自己在私生活上的自由是以妻子的牺牲为代价的,并且为自己曾经"脱离常轨"而感到惊讶。这是对纪德主义的一种忏悔。1951年1月19日,82岁的纪德患肺炎病逝。
当樱花盛开
电影放映
2012年8月31日19点
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腾飞浦汇大厦(原高腾大厦)101
导演:多莉丝·朵利
127分钟, 2007/2008
德文配英文字幕
info@https://www.doczj.com/doc/4e18626970.html,
鲁迪和妻子杜莉一直住在德国乡村,过著恩爱恬静的生活。直到有天,杜莉从医生得知丈夫鲁迪身罹绝症后,决定对丈夫隐瞒实情,掌握时间去完成俩人一直盼望做的事。她于是说服鲁迪陪她赴柏林探望子女,但当他们到了柏林才发现,子女们忙碌到完全无暇照顾他们;两人于是转往「波罗的海」度假。但第二天鲁迪早上醒来,竟发现一直为他忧心忡忡的妻子,已在睡梦中去世。

伤心欲绝的鲁迪从友人那辗转得知:深爱他的杜莉,为了他而放弃了原本想要的生活。鲁迪决定重新认识他的妻子,并且尽最大的努力来完成她的心愿。由于杜莉生前喜欢「日本舞踏」,更一心盼望能亲眼看见樱花盛开和壮丽的富士山。鲁迪于是独自远赴了东京,人生地不熟的他,幸运获得了一名日本舞者的引领,在咏赞美丽的樱花季节,迎接他短暂却全新灿烂的人生。

当樱花盛开》是德国知名女导演多莉丝朵利(Doris Dorrie)的最新作品,也是她「日本三部曲」的巅峰之作。深受日本大导演小津安二郎影响的多莉丝朵利,新作《当樱花盛开》即取材小津《东京物语》Tokyo Story的部分枝节,再绽放成一个丧偶父亲从德国远赴东京完成妻子心愿的动人故事,一个世界版的小津。电影从德国南方的一个美丽小镇阿尔高伊(Allgau)展开,到柏林、再到波罗的海,然后又回到柏林,再跨洲至日本。樱花象徵春天的来临,也象徵人生另一段的开展,代表著年轻、活力与美丽。盛开的樱花是日本文化的重要象徵,除了绽放与觉醒,樱花也象徵了人生稍纵即逝的无常。曾在柏林影展上使无数观众动容的《当樱花盛开》是今年德国最重要的电影之一,已夺下「德国奥斯卡」最佳影片银萝拉奖、最佳男主角和服装设计三项大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