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宪法-第9章宪法观念与宪法文化

宪法-第9章宪法观念与宪法文化

现代西方政治文明的表现形式及其借鉴原则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4e18511112.html, 现代西方政治文明的表现形式及其借鉴原则作者:陈林 来源:《新学术论丛》2013年第04期 摘要:在宪法和法权制度的框架下,西方国家创造了丰富的现代政治文明。这种以宪法 为基础,以法权制度为特征的政治文明,既是一种思想体系,也是一种制度体系,这两方面的统一构建了现代西方政治文明的基本表现形式。借鉴西方政治文明的关键,在于通过科学研究,正确区分其科学合理的表现形式和其包含着的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本质内容,从而确立借鉴西方政治文明成果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政治文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借鉴 一,现代西方政治文明的表现形式 西方政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从古希腊城邦民主向现代法权制度转变的过程。现代西方国家在社会政治形态中确立的法律观念,是以人权为基石建立起来的,个人的基本权利受到法律的保障,社会公共权力和国家政治权力要被有效地限制。现代法权制度形成的标志,就是体现了这种法律观念并把它法权化、制度化的宪法的产生。正是宪法的产生,人类政治才由“权力支配法律”的时代进入到“法律支配权力”的时代;人之为人所应当享有的不可剥夺的自由和权利才从“自然状态”演进到了“法律状态”;人类曾经引以为自豪的小国寡民式的直接民主才演绎为代议共和式民主。宪法自从产生以来,它的基本精神、基本原则、基本价值和基本规范,就成为人类政治的神经枢纽。这种以宪法为神经枢纽并围绕宪法而展开的政治的充分发育状态,就是宪政,它以政治权力的宪法化为逻辑前提,以政治过程的法治化为核心任务,以社会生活的民主化为基本内核,以保障人的基本权利为价值关怀。 在宪法和法权制度的框架下,西方国家创造了丰富的现代政治文明。这种以宪法为基础,以法权制度为特征的政治文明,既是一种思想体系,也是一种制度体系。作为制度体系,它体现为政治制度文明;作为思想体系,它表现为政治意识文明;并且,经历长期积累,其制度设计和思想理念达到了相当程度的吻合,从而构建了西方政治文明的特定表现形式: 第一,保障人的基本权利的思想和制度。在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等级制度、神权统治和人身依附关系的斗争中,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提出了人权思想。保障人的基本权利,是现代法权制度的基本目的,是现代西方政治文明的逻辑起点,也是资产阶级立法的基本指导思想。以人权思想为指导,资产阶级建立了一整套保障人权的制度。在宪政制度下,公民的基本人权在宪法和法律上得到了全面确认:一是宪法直接规定人的基本权利与自由;二是对国家权力进行合理配置,使权力相互制衡,防止国家权力滥用;三是建立宪法保障制度,促进宪法完全、充分实施;四是法律法规的执行。

弘扬宪法精神增强法制观念教育主题班会——王彦文

弘扬宪法精神增强法制观念 教育主题班会方案 高二(4)班 活动的目的: 使学生了解:1.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2. 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3. 是保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的法律基础; 4. 是党执政兴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制保证。 活动内容: 1.弘扬宪法精神,增强法制观念。 2.使大家明确宪法和法律不仅是全体公民必须遵循的 行为规范,同时也是保障公民权利的法律武器,增强 公民对社会主义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权利意识和 义务意识,成为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奉献力量的四有新 人。 活动形式: 主要形式:知识讲座

活动过程: 一:直接导入, 同学们好,本期班会的主题是“弘扬宪法精神,增强法制观念”。 二:探究遵守宪法的重要性 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学习宪法这么重要吗?(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宪法,弘扬宪法精神?) 因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保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的法律基础,是党执政兴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制保证。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立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公民和全社会宪法意识的提高。 三:进一步强调做好宪法宣传教育的重要性 通过上面对学习宪法重要性的了解,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宪法宣传教育,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宪法意识,努力创造崇尚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的社会法制环境。同时,增强公民的法制观念是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重点和目标。公民法制观念的水平,直接影响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制约着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历史进程。因此,必须通过扎实有效的法制宣传教育,实现公民法制观念的形成和提高。今

2018年宪法试题

2018年宪法知识考试试题 单位:姓名: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2018年3月11日第()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A.十一 B.十二 C.十三 D.十四 2.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A.农民阶级 B.工人阶级 C.中国共产党 D.全国人民 3.我国宪法规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A.人民民主专政 B.人民当家作主 C.中国共产党领导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 A.公民 B.群众 C.人民 D.人民代表大会 5.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的原则。 A.三权分立制 B.民主集中制 C.多党合作制 D.少数服从多数 6.我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A.直接选举 B.间接选举 C.等额选举 D.民主选举 7.我国宪法规定,国家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A.人民 B.人民代表大会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8.我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A.居住 B.集中 C.生活 D.聚居 9.我国宪法规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的基本经济制度 A.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B.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C.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0.我国宪法规定,(),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 A.国有经济 B.集体经济 C.公有制经济 D.混合公有制经济 11.我国宪法规定,城市的土地属于()所有。 A.国家 B.集体 C.共有 D.个人 12.我国宪法规定,土地的()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 A.使用权 B.所有权 C.承包权 D.流转权 13.我国宪法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七章 国家基本文化制度

第七章国家基本文化制度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文化制度的含义,了解我国宪法对文化制度规定的具体内容,深刻领会宪法与文化制度的关系,认识宪法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重点及难点: 文化制度含义;我国宪法关于文化制度的规定;宪法与文化制度、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 教学方法: 讲授同时,组织学生课堂讨论“网络普及对我国文化制度建设的挑战”,加深学生对文化制度、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解。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国家基本文化制度概述 一、文化制度的含义 所谓文化制度,就是国家制定和认可的规范有关文化活动,调整文化领域社会关系的法律、政策的总和。 二、文化制度与宪法关系 宪法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文化制度是宪法的重要内容。 第二节我国宪法规定的文化制度 一、我国宪法对文化制度的规定概述 我国宪法十分重视文化制度,历部宪法都规定了文化制度,其中现行宪法的规定最为完备。 二、我国文化制度的基本内容 教育制度;科技制度;医疗卫生制度和体育制度;宗教制度;其他文化制度。 第三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一、精神文明概述 1、精神文明的含义 精神文明是人类社会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对自己主观世界改造所获得的精神成果,一般表现为教育的发达、科学的进步和思想道德观念的提高。 2、精神文明与宪法的关系 宪法是近现代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宪法对精神文明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 3、精神文明与文化制度的关系 文化制度本身就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精神文明是文化制度的价值取向和基本追求,指导着文化制度的发展方向。 二、我国宪法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定 我国现行宪法是世界上惟一一部比较全面系统地规定精神文明方面内容并直接使用“精神文明建设”概念的宪法。现行宪法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序言中,宪法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国家根本任务进行了规定;第二,宪法第24条规定:“国家通过普及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通过在城乡不同范围的群众中制定和执行各种守则、公约,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国家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在人民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教育,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反对资本主义的、封建主义的和其他的腐朽思想。” 三、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 四、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 1、思想道德建设; 2、文化教育建设; 思考题: 1、试析文化制度、精神文明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如何理解文化制度与宪法的关系? 3、我国宪法对文化制度的规定有哪些内容?

1月自学考试宪法学简答题练习及答案(9)

1月自学考试宪法学简答题练习及答案(9) 1.简述宪法观念的主要作用。 答:宪法观念是对宪法规范以及宪政实践的反映,其作用主要表现在宪法的创制、宪法的实施和民主政治建设等方面。具体说来:(1)宪法观念对宪法创制的作用。宪法观念尤其是制宪权主体的观念,是决定制定什么样的宪法的主要因素,不同的宪法观念是导致世界上宪法千姿百态的原因之一。(2)宪法观念对宪法实施的作用。宪法要发挥作用就必须实施,而宪法实施与宪法观念可以相互促进,宪法观念在宪法实施中得到实现,同时又在宪法实施中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二者的良性互动可以导致宪政国家的实现,二者的恶性发展则可能导致对民主和****的践踏。(3)宪法观念对民主政治建设的作用。宪法是民主事实法律化的基本形式,民主政治的发展过程和宪法制度的完善过程是一致的。宪法观念是联系民主政治与宪法制度的中介,一方面,宪法观念是对宪法的认知和评价,另一方面,民主政治的运行必然与宪法观念相伴随。 2.简述树立和增强公民宪法观念的途径。 答:在我国宪政实践中,为了树立和增强公民的宪法观念,需要注意以下方面:(1)长期进行宪法宣传教育,使公民形成遵守宪法和尊重宪法的观念;(2)保证宪法的性,对宪法中过时的内容及时进行修改或变更;(3)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使宪法观念成为一种普遍的法律理念;(4)充分实施宪法,使其真正发挥根本法的作用。 3.简述宪法文化的结构。

答:宪法文化是一个整体,是构成宪法文化的各要素的有机结合。构成宪法文化的要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宪法文化的认知、宪法文化的评价和宪法文化的情感。这三大要素是根据认识主体对宪法文化的认识深度、认识角度而进行的区分,但同时又是一个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1)宪法文化的认知,解决的是事实判断问题,是主体对宪法文化是什么的回答。它包括认识和感知两个层次。宪法文化的认知是人们对宪法的理性认识,宪法文化的感知是人们对宪法的经验型认识。(2)宪法文化的评价,是指人们对各种宪法现象进行价值判断、选择和排序。它要解决的是宪法应当是什么的问题。宪法文化的评价反映了主体对宪法认识的价值取向,反映了人们对宪法文化的理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3)宪法文化的情感,是指与宪法现象相关联的情绪体验,是在认识宪法和实施宪法中形成的普遍心理。情感要素在更深的层次上影响着个人的行为选择和社会的制度选择。 4.简述宪法文化的类型。 答:宪法文化根据不同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具体而言包括以下三种情况:(1)以宪法的表现形式为标准,可以分为不成文宪法文化与成文宪法文化。不成文宪法文化的研究对象是不成文宪法,代表性国家主要是英国,成文宪法文化又有美国型、法国型、德国型宪法文化之分。(2)以社会发展的不同情况为标准,可以分为内源发展型宪法文化、派生型宪法文化、超越发展型宪法文化。内源发展型宪法文化是指宪法文化的发展主要由本民族或本国家的内部因素、内部关系所决定;派生发展型宪法文化的决定因素和主导因素不是自己产

2.2.2 增强宪法意识.

2.2.2 增强宪法意识 【教学目标】 1.增强宪法意识,学习宪法、认同宪法,践行宪法。 2.了解增强宪法意识的一些具体要求和做法,能够自觉增强宪法意识。 3.学好宪法,热爱宪法,领会宪法原则和精神,积极践行宪法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增强宪法意识的具体做法 教学难点:增强宪法意识的原因,中学生如何践行宪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视频《习近平:我宣誓》 3月17日,十三届一中全会第五次会议,习近平以全票当选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这是习近平进行宪法宣誓。3月17日至19日,人民大会堂连续举行多场宪法宣誓仪式。这是对宪法最庄严的宣誓!这是对人人民最神圣的承诺!这正体现了宪法的权威,昭示公民要增强宪法意识。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为什么要增强宪法意识? 1.增强宪法意识是加强宪法监督的需要 加强宪法监督,既需要完备的制度措施,也需要人们增强宪法意识 权力行使需要接受监督。监督是权力正确行使的根本保证,不受监督的权力将导致腐败。为了保证国家机关严格按照宪法和法律行使权力,我国今年又设立了国家监察委员会,还会制定国家监察法,以保证我国的监督制度更加完善。 2.增强宪法意识,对国家公职人员来说尤为重要。 我国设立宪法日和宪法宣誓制度以强化他们的宪法意识。关于宪法日学 生都已经了解了,这里不做赘述,我们重点了解一下我国的宪法宣誓制 度。请同学们观看视频两会特别报道《宪法宣誓仪式》, 活动二:观看视频两会特别报道,思考下列问题:我国设立国家宪法日、建立宪法宣誓制度有什么意义?(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总结) 为了强化国家公职人员的宪法意识,让他们珍惜宪法授予的权力,自觉规范

宪法与法治思想的关系

宪法与法治思想的关系 下文为大家整理带来的宪法与法治思想的关系,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一、早期法治思想源流 西方的法治精神最早形成于古希腊(尤其是雅典),其中,著名思想家亚里士多德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亚里士多德指出:法治应包含有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是本身制定得良好的法律。这就是后世传颂的良法之治理论。 古罗马人受惠于希腊法治思想,不仅摄取了希腊法治精神的核心部分而且予以发展。古罗马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西塞罗继承了古希腊斯多葛派的自然法理论,认为人的行为要受到约束,国家的行为要受到法律的制约,在国家管理方而,要依法治国。他坚决反对人治,认为要真正使公民获得幸福,国家应当实行法治,不允许任何人享有法律以外的特权。 近代西方启蒙思想家的法治理论没有脱离古希腊罗马以来的法治脉络,但极大地推动了法治理论的发展。洛克是近代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奠基人。他认为,生命、自由、财产是人的天赋权利,在社会契约基础上建立的国家,在法律上首先要保障人的天赋权利,为此就要实行法治。洛克指出:无论国家采取什么形式,统治者应该以正式公布的和被接受的法律,而不是以临时的命令和未定的决议来进行统治。法律的公允性和对象的普遍性是实行

法治的另一重要原则。洛克说:法律一经制定,任何人也不能凭他自己的权威逃避法律的制裁;也不能以地位优越为借口,放任自己或下属胡作非为,而要求免受法律的制裁。公民社会中的任何人都是不能免受它的法律的制裁的。洛克的自由主义和法治主义思想不仅影响到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而且直接被后来的欧美宪法所吸收。 孟德斯鸠虽然深受洛克的影响,把法治的宗旨确定为自由,但在如何确保自由的问题上,孟德斯鸠比洛克考虑得更周全。孟德斯鸠把法、自由、政府形式(或政体)权力、自然环境作为一个法治共和国的若干要素进行平而描述,其核心在于揭示法治生成的制度要素分权学说,这也是孟德斯鸠对西方法治思想的最大贡献。 卢梭生活的时代正是欧洲政治和思想急剧变化的时期,卢梭本人也是一个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他认为,公民的自由和平等,只有用体现公意的法律才能保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卢梭法治思想的重要原则之一。卢梭关于立法权的观点是很激进的。他认为,立法权只能属于人民,立法权是国家的心脏。立法权不可分割、不可转让、不可替代。因此,他反对孟德斯鸠的分权理论,也反对洛克的代议制。 二、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十七世纪的英国宪法是近代宪法的先驱。1688年的光荣革命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在议会与国王妥协并分享政权的基础上,1689年通过了《权利法案》,表明限制国王权力、由议会进行国家治理的君主立宪政体在英国最终确立。1775年北美爆

走向现代国家:中国立宪与政治文明建设

走向现代国家:中国立宪与政治文明建设 中国宪法特别强调建立现代国家的任务。宪法序言设定了三个国家理想-“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富强”可以用经济实力与军事实力的客观标准来衡量,“民主”虽然也必须靠客观的制度来体现但同时必然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色彩,相比之下,“文明”作为一国的政治理想却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如果说富强隐示现在的贫困,民主隐示民主欠发达,那么文明是否就隐示欠文明或前现代文明?宪法序言开篇便自豪地陈明“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那么,为什么“建设文明国家”还是一个孜孜以求的理想(梦)呢?是因为历史的中断导致“礼崩乐坏”、“人心不古”还是因为现在的“文明国家”与我国“光辉灿烂的文化”是两码事?如果我们处在一个道德崩溃的时代,那么国家对此能有何作为?如果现代的文明国家有别于我国传统文化,那么区别何在?宪法又能对文明政治有何贡献? 一个极其引人注目的现象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这里首次正式提出政治文明建设的任务,从而使宪法规定的建设文明国家的任务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其重心也得到了明确。何谓政治文明?政治文明体现为政治制度、习惯、行为、语言等方面,但不能仅仅等同于以上内容的描述。政治文明概念的提出假定

了文明的政治与非文明的(野蛮的)政治的区分,因此具有规范性。问题是:二者的区别何在?这里我想从宪政主义的立场提出一点思考。 现代宪法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标志,它区别于“古代宪法”。所谓古代宪法是指前现代的欧洲“宪法”与处于历史发展早期或低级阶段的非欧洲社会的“宪法”。古代的“宪法”等同于传统社会的政治习俗,而现代宪法是理性的自觉建构。正如JamesTully教授所言,宪政主义建立在历史阶段性进步论基础上,根据这种历史观,全部的文化与人民被描绘成处于历史发展的某个特定阶段,而欧洲立宪民族国家处于最高发展阶段。现代宪法只能产生于被洛克称为“可以算作人类最文明的人们”的社会。今古宪法的对比指向前现代欧洲与非欧洲社会的宪法的低级发展阶段,对于它们的“低级”,不同的理论家使用过自然状态、原始的、粗俗的、野蛮的、传统的、欠发达的等词语。随着殖民化与现代化从欧洲展开,蔓延全球,殖民地与落后民族被无情卷入了“历史进步的过程中”,它们的习俗与传统被视为进步的障碍。它们要么被同化或独立为立宪民族国家,要么被推向历史进步的路边。宪政主义演变成了一种普适性知识,一种政治真理。作为非欧洲社会的中国也在劫难逃。晚清面对传统政治文明的全面瓦解,中国人第一次开始了建立现代国家的探索。这时候,先进的人士如获至宝地引入了现代宪法的概念。以立宪为核心的现代政治文明在中国的成长是“挨打”的产物。

宪法宣传标语13434

1、弘扬宪法精神,构建和谐社会 2、增强宪法意识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3、弘扬法治精神推进依法治国 4、普及法律知识构建和谐社会 5、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 6、增强公民宪法意识提高公民法律素养 7、增强宪法观念弘扬法治文化传播法治文明推进依法治国 8、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 9、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法育人 10、人人学法用法个个懂法护法 11、守法律己依法办事以人为本执法为民 12、弘扬法治,崇尚文明,做诚信守法好市民 13、普法教育你我他法治建设靠大家 14、学法让人生更美好,守法使社会更和谐 15、人生行万里,法律记心里 16、法以民为本,民以法为天 17、知法守法你我他,幸福平安千万家 18、人人守法,法守人人 19、同谱法治文明曲,共唱淄川和谐歌 20、智者以法护身,愚人以身试法 21、守护人生绿灯,不闯法律红灯 22、开启法律明灯,照亮人生前程

23、百行德为首,万事法为先 24、情动人,理服人,法育人 25、和谐与文明同在,法治与发展共存 26、学法知法懂法事事讲法;守法用法护法人人普法 27、一言一行遵纪守法,一生一世清正做人! 28、守法,法有情有义;违法,法铁面无私 29、以人为本营造和谐,以法为准彰显公正 30、为人守法,为事依法,为公护法,为国弘法。 31、学法以正,普法以诚,明法以精,尚法以恒。 32、学法以明道,用法以立身。 33、学法懂法源自一点一滴,守法用法始于一言一行。 34、知法明礼,用法维善,护法除恶,守法心安。 35、学法辨是非,知法明荣辱,用法处纷争。 36、知法铭心智,懂法正言行,守法创和谐。 37、弘扬法治精神,树立法治观念,坚持依法办事,维护法治环境 38、学法立念,懂法明鉴;用法善举,执法司严;护法晓义,守法享安。 39、弘扬宪法精神树立宪法权威 40、学法懂法只需一时守法用法受益一世 41、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 42、学习贯彻宪法精神推进全面依法治国 43、弘扬宪法精神建设法治中国

制度文化关系

——鸡与蛋的关系 谈起制度,大家非常熟悉,每个人都感觉就在身边,耳熟能详。但谈起文化,却觉得抽象,无从谈起,非要载体才能领悟其不同的具体意义,如“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文化是企业的象征”等。如何理解文化与制度的关系呢? 文化是一种精神,是长期养成的骨子里的东西。就像人的性格,长期成长过程中,无论外界的影响,还是自我约束,无形中对自身行为是一种定位,长期的定位、规范,成为自身潜移默化的部分。就形成了性格。性格养成的外部约束就是制度的作用。 人们对"文化与制度"的认识经常陷入一种误区:或把二者对立起来,或把二者混为一谈,分不清二者在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其实制度是文化的载体;进一步说,把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方式研究,制度与文化属于两个不同的管理层次和两种不同的管理方式。制度更多地强调外在监督与控制,是企业倡导的"文化底限",即要求员工必须作到的;文化更多地强调价值观、理想信念和道德的力量,强调内在的自觉与自律,是"制度高境界"。两者相辅相成的关系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制度与文化的演进方式不同。文化的演进是采取"渐进式"的,制度的演进是"跳跃式"的,但二者同处于一个过程之中。从制度到文化,再建新制度,再倡导新文化,而者交互上升。管理正是在这种交互上升的过程中不断优化,臻于完美。 2、制度与文化的表现形态不同。前者是有形的,往往以责任制、规章、条例、标准、纪律、指标等形式表现出来;后者是无形的,存在于人的头脑中,是一种精神状态,往往通过有形的事物、活动反映和折射出来。但二者却是一体两面,有形的制度中渗透着文化,无形的文化通过有形的制度载体得以表现。 3、制度与文化对人调节方式有差异。制度管理主要是外在的、硬性的调节;文化管理主要是内在的文化自律与软性的文化引导。文化管理强调心理"认同",强调人的自主意识和主动性,也就是通过启发人的自觉意识达到自控和自律。对多数人来讲,由于认同了主流文化,因此,文化管理成为非强制性的管理;对于少数未认同主流文化的人来讲,一种主流文化一旦形成,也同样受这种主流文化氛围、风俗、习惯等非正式规则的约束,违背这种主流文化的言行是要受到舆论谴责或制度惩罚的。因此文化管理又具有一定"强制性"。 4、制度与文化是互动的。当管理者认为某种文化需要倡导时,他可能通过培养典型的形式,也可能通过开展活动的形式来推展和传播。但要把倡导的新文化渗透到管理过程,变成人们的自觉行动,制度则是最好的载体之一。人们普遍认同一种新文化可能需要经过较长时间,而把文化"装进"制度,则会加速这种认同过程。当企业中的先进文化或管理者倡导的新文化已经超越制度文化的水准,这种文化又在催生着新的制度。 5、制度与制度文化不是同一概念。当制度内涵未被员工心理认同时,制度只是管理者的"文化",至多只反映管理规律和管理规范,对员工只是外在的约束;当制度内涵已被员工心理接受、并自觉遵守时,制度就变成了一种文化。比如,

4月自学考试宪法学简答题练习及答案(9)

4月自学考试宪法学简答题练习及答案(9) 1.简述宪法观念的主要作用。 答:宪法观念是对宪法规范以及宪政实践的反映,其作用主要表现在宪法的创制、宪法的实施和民主政治建设等方面。具体说来:(1)宪法观念对宪法创制的作用。宪法观念尤其是制宪权主体的观念,是决定制定什么样的宪法的主要因素,不同的宪法观念是导致世界上宪法千姿百态的原因之一。(2)宪法观念对宪法实施的作用。宪法要发挥作用就必须实施,而宪法实施与宪法观念可以相互促进,宪法观念在宪法实施中得到实现,同时又在宪法实施中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二者的良性互动可以导致宪政国家的实现,二者的恶性发展则可能导致对民主和****的践踏。(3)宪法观念对民主政治建设的作用。宪法是民主事实法律化的基本形式,民主政治的发展过程和宪法制度的完善过程是一致的。宪法观念是联系民主政治与宪法制度的中介,一方面,宪法观念是对宪法的认知和评价,另一方面,民主政治的运行必然与宪法观念相伴随。 2.简述树立和增强公民宪法观念的途径。 答:在我国宪政实践中,为了树立和增强公民的宪法观念,需要注意以下方面:(1)长期进行宪法宣传教育,使公民形成遵守宪法和尊重宪法的观念;(2)保证宪法的性,对宪法中过时的内容及时进行修改或变更;(3)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使宪法观念成为一种普遍的法律理念;(4)充分实施宪法,使其真正发挥根本法的作用。 3.简述宪法文化的结构。

答:宪法文化是一个整体,是构成宪法文化的各要素的有机结合。构成宪法文化的要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宪法文化的认知、宪法文化的评价和宪法文化的情感。这三大要素是根据认识主体对宪法文化的认识深度、认识角度而进行的区分,但同时又是一个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1)宪法文化的认知,解决的是事实判断问题,是主体对宪法文化是什么的回答。它包括认识和感知两个层次。宪法文化的认知是人们对宪法的理性认识,宪法文化的感知是人们对宪法的经验型认识。(2)宪法文化的评价,是指人们对各种宪法现象进行价值判断、选择和排序。它要解决的是宪法应当是什么的问题。宪法文化的评价反映了主体对宪法认识的价值取向,反映了人们对宪法文化的理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3)宪法文化的情感,是指与宪法现象相关联的情绪体验,是在认识宪法和实施宪法中形成的普遍心理。情感要素在更深的层次上影响着个人的行为选择和社会的制度选择。 4.简述宪法文化的类型。 答:宪法文化根据不同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具体而言包括以下三种情况:(1)以宪法的表现形式为标准,可以分为不成文宪法文化与成文宪法文化。不成文宪法文化的研究对象是不成文宪法,代表性国家主要是英国,成文宪法文化又有美国型、法国型、德国型宪法文化之分。(2)以社会发展的不同情况为标准,可以分为内源发展型宪法文化、派生型宪法文化、超越发展型宪法文化。内源发展型宪法文化是指宪法文化的发展主要由本民族或本国家的内部因素、内部关系所决定;派生发展型宪法文化的决定因素和主导因素不是自己产

“弘扬宪法精神,增强法制观念”班会活动准备细节方案流程

“弘扬宪法精神,增强法制观念”班会 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 通过这次班会活动,弘扬宪法精神,加强法制教育宣传,增强同学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使同学们了解各种法律法规,知道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权利和利益,让同学们养成学法、懂法、依法办事的好习惯,有效地树立和维护学校良好的学风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 二、活动过程: 、说明本次活动的意义 甲:每年的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 乙:设立“国家宪法日”,是一个重要的仪式,传递的是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理念。设立“国家宪法日”是法律界由来已久的呼声。 甲:所以,为了更好地做到懂法守法,在12月4日即将来到的日子里,我们来学习一下我国的宪法。 2、宣布活动开始 三、宪法日介绍 乙:同学们,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现行宪法是对1954年制定的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继承和发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

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 甲:设立国家宪法日有着深厚的意义。关于“宪法”你们到底了解多少呢?让我们多掌握一些法律知识吧! (一)、宪法的地位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国家各项基本制度和根本任务,规定国家机关的组织与活动的基本原则,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国家根本大法。它集中反映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根本利益,是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专政的重要工具。它在国家的整个法律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具有最高的法律权威和最大的法律效力,既是国家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也是公民立身行事的总依据。在本质上,它是国家的根本法,是阶级力量对比关系的集中体现,是民主制度的法律化,是实现阶级统治的重要工具。 (二)、宪法的作用 、宪法对统治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确认维护和巩固国家权力;②规范国家权力有效运行,防止权力滥用,这正是宪法民主性的体现。 2、宪法对法制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促进法制的完备和健全;②促进法制的统一。 3、宪法对公民权利的保障作用主要表现在:①宪法确立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的内容;②宪法为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的实现规定了必要的保障。

第三章+国家性质和国家制度(法宣在线学习练习答案)

第三章国家性质和国家制度(法宣在线学习练习答案) 1、(单选题)我国的政权基础是()。o A.工农联盟o B.工人阶级o C.农民o D.知识分子正确答案:A用户选择:B导入到我的错题解析:展开解析↓ 2、(单选题)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是()。o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o B.民族分管制度 o C.民族区制度o D.民族管理制度正确答案:A用户选择:A解析:展开解析↓3、(单选题)宪法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的社会保障制度。o A.更高o B.同发展o C.更低o D.相适应正确答案:D用户选择:B导入到我的错题解析:展开解析↓ 4、(单选题)在我国,国家的领导阶级是()。o A.工人阶级o B.无产阶级o C.小资产阶级o D.知识分子正确答案:A用户选择:A解析:展开解析↓ 5、(单选题)下列属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建设的重要原则的一项是()。o A.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o B.坚持政治干预o C.坚持人民主体地位o D.坚持百花齐放 正确答案:A用户选择:C导入到我的错题解析:展开解析↓ 6、(单选题)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的社会主义国家。o A.无产

阶级专政o B.多党合作o C.人民民主专政o D.民主共和正确答案:C用户选择:C解析:展开解析↓7、(单选题)我国宪法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o A.生存环境o B.生态平衡o C.生态环境o D.自然环境正确答案:C用户选择:C解析:展开解析↓8、(单选题)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内容和实质是()。o A.工人阶级领导o B.少数服从多数o C.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o D.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正确答案:C用户选择:C 解析:展开解析↓9、(单选题)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o A.权力制约制度o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o C.少数服从多数制度o D.三权分立制度正确答案:B用户选择:B 解析:展开解析↓10、(单选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是()。o A.共产主义制度o B.社会主义制度o C.半封建半资本主义制度 o D.资本主义制度正确答案:B用户选择:B21、(多选题)国家()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o A.支持o B.控制o C.引导o D.鼓励正确答案:ACD用户选择:ACD解析:展开解析↓22、(多选题)加强科学文化体育建设包括(),保障公民进行文化自由的活动。o A.发展娱乐事业 o B.发展文化和体育事业o C.发展科学事业o D.发展经济

宪法的性质和特点

第一章 宪法的性质和特点 内容提要 本章是学习宪法的入门钥匙,包括三节内容,分别分析了宪法的概念、揭示了宪法的性质、总结了宪法的特点。正确理解宪法的概念是学习宪法的前提;把握宪法的性质,领悟“宪法是什么”是学好宪法、树立宪法至上观念的理论支撑;熟悉宪法的特点,从不同角度认识它与普通法的区别,特别是认识宪法的最高法律效力和权威,有助于廓清一些错误观念,摆正宪法的位置。本章的难点是第一节,重点是第二节、第三节。 第一节 宪法的概念 一、宪法词义 (一)国外的宪法词义及其演变 国外“宪法”一词最早来源于拉丁文Constitutio,意为组织、建立、构造等。亚里士多德曾经将古希腊城邦国家的法律分为宪法和普通法,宪法是有关城邦组织和权限的法律,实际上是关于城邦政体的法律规定,其中含有当今组织法的因素。古代罗马帝国用它来表示皇帝的各种建制和皇帝所颁布的“诏令”、“谕旨”、“敕令”之类的文件,以区别于市民会议通过的法律文件。欧洲封建时代,用它来表示日常立法中对国家制度基本原则的确立,有组织之意。有时也用“宪法”来表示教会和封建主的特权及其与国家的关系的法律。如12世纪英王亨利二世曾用枟克拉伦登宪法枠(ConstitutionsofClarendon)来规定英王与教士的关系。英国从中世纪以后,建立了代议制度,确立了国王未经议会同意不得征税和立法的原则,英国人把这种代议制度称为本国特有的“Constitution”。这是世界上最早制定的宪法性法律,但它是不成文宪法。后来随着各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代议制度普及欧美诸国,人们

4宪法学教程 视为专指确立国家机构的组织原理以及确认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根本法。 (二)中国的宪法词义及其演变 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宪”与“法”同义,另外,还大量使用了“宪法”、“宪令”、“宪典”、“宪纲”、“宪章”、“宪则”等词语。从语言学角度考查,当时“宪”的用法有两种: 一为名词,指法度、法令、典章等,而且多半含有刑法的意思。因为中国古代民商法不发达,“诸法合体,以刑为主”。如:枟尚书枠中的“鉴于先王成宪”;枟史记?屈原列传枠中的“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枟汉书?萧望之传枠中的“作宪垂法,为无穷之规”;枟国语?晋语枠中的“赏善罚奸,国之宪法也”;以及枟管子?立政枠中的“正月之朔,百官在朝,君乃出令布宪于国,宪既布,有不行宪者,谓之不从令,罪死不赦”等。 二为动词,即公布、宣传、遵守、实施法律的意思。如枟周礼枠一书的枟秋官?小司寇枠中的“宪刑禁”,“宪刑禁”就是公布刑法;枟南齐书?沈仲传枠中的“中丞案裁之职,被宪者多结怨”,其“宪”意为“法律制裁”。枟康熙字典枠解释“宪”之繁体“憲”云:“悬法示人曰憲,从害省,从心从目,观于法象,使人晓然,知不善之害,接于目,怵于心,凛乎不可犯也。” 19世纪80年代,中国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郑观应提出立宪与实行议院政治的主张,他在枟盛世危言枠一书中,首次使用“宪法”一词,要求清廷“立宪法”,“开议院”,实行君主立宪。1898年戊戌变法时,有的维新派人士也要求清廷制定宪法,实行立宪政治。1908年清政府为了敷衍民意,颁布了枟钦定宪法大纲枠。从此,“宪法”在中国成为了特定的法律用语。 与中国一衣带水的近邻日本,其政治、文化与中国有着深远的亲缘关系。日文的当用汉字里,一直保留着“憲”字。日本古代之“宪”原指一般的法令、制度、训诫,18世纪德川时代的枟宪法部类枠、枟宪法类集枠,都是一般法规的汇编。著名的圣德太子的枟宪法十七条枠,规定的是关于政治、道德的训诫。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时期,随着西方立宪政治概念的传入,才有相当于欧美Constitution的概念出现,但名称很不统一,或称“建国法”,或称“政治法规”,或称“国宪”,或称“根本律法”。明治15年(1882年)伊藤博文出使欧洲,调查各种实行立宪政治情况后,正式使用了“宪法”一词。明治22年(1889年)颁布了枟大日本帝国宪法枠。从此,“宪法”在日本就成为国家根本法的专用词语。 总之,“宪法”一词,无论中外,古已有之,但都不是在国家根本法这种意义上来使用,而仅仅是指一般的法律。所不同的是在西方宪法被视为与普通法不同的组织法,在中国则没有这种区别。近现代意义的宪法概念,正是在这种与普通法律不同的意义上发展起来的,并用“宪法”这个符号来表示这种法律现象,且其内容与组

刘茂林《中国宪法导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国家基本文化制度)【圣才出品】

第七章国家基本文化制度 7.1 复习笔记 一、国家基本文化制度概述 1.文化制度的含义 (1)文化制度是指国家制定和认可的规范有关文化活动、调整文化领域社会关系的法律、政策的总和。 (2)文化制度的范围主要包括:教育制度、科技制度、医疗卫生制度、体育制度、文艺政策、宗教制度以及新闻出版制度和其他文化事业的管理制度。 (3)文化制度本身是一种文化现象,具有以下特点: ①文化制度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 ②文化制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③文化制度具有历史性。表现在两方面:a.文化制度的时代性;b.文化制度的连续性。 (4)文化制度具有民族性。 2.文化制度与宪法的关系 (1)宪法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文化制度是宪法的重要内容,宪法是文化制度化的基本形式,宪法对文化制度的规定构成一个国家的基本文化制度。

二、我国宪法规定的文化制度 1.我国宪法对文化制度的规定概述 现行《宪法》在序言中对文化制度方面的规定主要有: (1)明确指出了我国文化的民族性和历史性特点。《宪法》序言指出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2)总结了建国以来文化建设的成就,指出教育、科学、文化等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 (3)强调了知识分子的作用,指出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必须依靠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4)要求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宪法》在总纲中从第19条到第23条对我国的文化制度的基本内容做了规定。 (5)《宪法》还在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中规定了公民的文化教育方面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在国家机构中规定了国家机关管理文化教育的职权。 2.我国文化制度的基本内容 (1)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是文化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宪法》第19条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的教育制度做了规定: ①《宪法》规定:“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提高全国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 ②《宪法》规定:“国家举办各种学校,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发展中等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并且发展学前教育。” ③《宪法》规定:“国家发展各种教育设施,扫除文盲,对工人、农民、国家工作人员和其他劳动者进行政治、文化、科学、技术、业务的教育,鼓励自学成才。” ④《宪法》规定:“国家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国家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依照法

增强宪法观念推进依法治国(一)

增强宪法观念推进依法治国(一) 现行的1982年宪法施行至今已有二十个年头。这部宪法是我国历史上最好的一部宪法。经过1988、1993和1999年三次修正案修改以后,它更加符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需要,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1999年的修正案,把1997年党的十五大所确定的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通过法定程序载入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在我国是一个史无前例的伟大创举。它不仅在国内的民主法制建设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而且也引起了国际宪法学界的关注。 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因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全国人民和一切组织都必须遵守的根本活动准则。宪法是我国法律体系的核心和基础,也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依据。这些道理,不仅是我们宪法学界的共识,也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所肯定。大家知道,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真要实行依法治国,必须树立法治观念,首先是宪法观念,也就是要正确理解宪法,维护宪法的权威,保证宪法的实施。如果没有宪法观念,或者宪法观念不强,那么依法治国也只是一句空话。而在我们中国,由于长期封建专制统治的影响以及新中国成立以后民主法制建设的曲折历程,人治的阴魂历久不散,它对依法治国的负面效应严重存在,不可低估。所以说,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项宏大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它必须在党的领导下,

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进行观念更新和制度改革,坚持不懈,循序渐进,决不能一蹴而就。宪法规定“依法治国”,就是用根本法的形式确认了中国人民摒弃人治、实行法冶的决心和信念,也顺应了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的要求,具有极其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另一方面,应当强调指出,既然宪法作了规定,那就须采取切实措施,为它的实施而努力奋斗。而增强宪法观念,实在是所有一切措施中不可或缺的首要因素。 法制建设与社会治理法治化中的思考本来,彭真在1982年宪法修改草案的报告中就说过:“宪法通过以后,要采取各种形式广泛地进行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从1986年开始在全体公民中进行的三个五年的普法教育,都把宪法作为它的主要内容。我们在肯定普法教育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现在宪法离“家喻户晓”的要求还相当远。不要说老百姓,就是有些领导干部也不知道有哪些宪法修正案,甚至不知道“依法治国”已经写进了宪法。司法部长张福森2001年4月向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作的“三五”普法教育的情况报告中指出:“广大公民、公务员、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律素质与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要求仍有很大差距。”这次人大常委会会议通过的〈关于进一步开展法律宣传教育的决议〉(即“四五”普法决议)规定:“继续深入宣传学习宪法,强化全体公民的宪法意识。”为此,我们必须持之以恒,继续作出巨大的努力。正像江泽民在1996年2月中央举办关于依法治国的法制讲座时所指出的:“一种观念的树立,一种意识的培养,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要充分认识到法制宣传教育的长期性艰巨性,并逐步使之

宪法答案

1、(单选题)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必然要求。根据宪法规定,对于“宪法法律至上”中“法律”的理解,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是指具有法的一般特征的规范性文件 B.是指国家机关制定的所有规范性文件 C.是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 D.是指国家机关制定的基本法律 正确答案:C 2、(单选题)每年()为国家宪法日。 A.10月1日 B.12月4日 C.12月24日 D.10月10日 正确答案:B 3、(单选题)我国1982年宪法是在()基础上修改而成的。 A.1975年宪法 B.1954年宪法 C.1949年共同纲领D.1978年宪法 正确答案:B 4、(单选题)《钦定宪法大纲》以根本法的形式确认了()。 A.君主立宪制 B.民主制 C.共和制 D.联邦制 正确答案:A 5、(单选题)区分成文宪法和不成文宪法的依据是()。 A.是否有书面文字 B.是否具有最高效力 C.是否具有严格的修改程序 D.是否具有统一的法典形式 正确答案:D 6、(单选题)各国普遍重视对宪法实施的保障,其根本原

因是()。 A.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B.宪法有严格的修改程序 C.宪法确认、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 D.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正确答案:C 7、(单选题)由立法机关负责保障宪法实施的体制,起源于()。 A.苏俄宪法 B.法国宪法 C.英国宪法 D.美国宪法 正确答案:C 8、(单选题)宪法实施监督机制不包括()。 A.社会保障机制 B.匿名举报机制 C.立法监督机制 D.政策保障机制 正确答案:B 9、(单选题)经济上不属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国家是()。 A.中国 B.法国 C.英国 D.美国 正确答案:A 10、(单选题)()泛指规定代议制度、确认宪政的法律。 A.刑法 B.民法 C.宪法 D.基本法 正确答案:C 11、(单选题)宪法结构指宪法内容的组织和排列形式。关于我国宪法结构,下列哪一选项是不正确的?() A.宪法附则没有法律效力 B.现行宪法正文的排列顺序是:总纲、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以及国旗、国歌、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