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临床心理学复习资料整理版

临床心理学复习资料整理版

临床心理学复习资料整理版
临床心理学复习资料整理版

临床心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问答题)整理

名词解释.

1、临床心理学:临床心理学被瞧作就是既提供心理学知识,也运用这些知识去理解与促进个体或群体的心理健康、身体健康与社会适应的心理学分支学科之一,它更加偏重于对个体与群体的心理问题的科学研究与严重心理障碍的治疗。

2、心身医学:它以人类疾病中的心身关系问题为核心,以心身疾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着重探讨躯体疾病中的心理因素及其致病的机制与条件。

3、行为医学:行为医学就是涉及(与健康与疾病有关的)行为科学同生物医学知识与技术的开发与整合,以及将这些被整合了的知识与技术用于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与康复的多学科交叉领域精神病学—精神病学—用来探讨精神疾病的发病原因、机制以及精神疾病的预防、诊断与治疗的医学分支学科。

4、健康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强调强调身体疾病的预防,主张采用心理学的方法改变或矫正人们的有碍身体健康的生活方法、行为与习惯。

5、心理卫生学:就是预防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重点研究如何根据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职业与不同环境中的人的特点,维护与增进她们的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

6、归因风格:个体惯常使用的归因方式,体现了个体的人格质、

7、防御机制:人对付体内外各种紧张性刺激、维护康宁的无意识的心理手段。

8、合理化机制:给自我行为或处境寻找可接受的理由.

9、调节因素:就是指影响两个相关事物之间联系的方向与大小的因素。

10、中介因素:就是指介于两个相关事物之间、能够说明这两个事物相互联系的机制的因素。

11、应激原:向集体提出适应与应对的要求并进而导致充满紧张性的心理与生理反应的各种环境刺激物称作应激原。

12、灾难化:反复思考消极事件可能会造成的不良后果、

13、心理应激:心理应激就是一个人在察觉到或认识到自己正面临着至关重要而又难以应对的环境要求时产生的一种倾向于通过各式各样的心理与生理反应而表现出来的心身紧张状态。

14、全身适应综合症(GAS):机体对各种应激原的生理反应就是“非特异性的”即各种应激原都可以引起个体同样的生理反应

15、固着:在心理,性发展过程中由于遭受挫折或创伤而停止于某一阶段。

16、保存.退缩反应:英格尔的保存一退缩反应模型认为个体在应激状态下,伴随出现的犹豫、悲伤、失望、无助等情绪反应、

17、信度:信度就是该研究所得到的结果的可重复性。

18、效度:效度就是该研究结果或推论的真实性,即研究结果同实际相符合的程度。

19、操控研究策略:研究者操控受试者环境中的一些因素或有计划地改变受试者自身的状况.以观测记录她们行为上的变化。

20、前实验设计:前测一操纵一后测”设计。

21、准实验设计:准实验研究就是指那些对实验条件有控制.但又未能满足真实验设计的严格要求的操纵研究。

22、真实验设计:真实验设计要求从单一总体中随机选取受试者.而后随机分派到不同的实验条件下接受不同的实验操纵或处理。23、模拟实验研究:通过设计一个类似于真实生活的实验情境以考察心理病理如何发生与消除.这种研究策略称作模拟实验研究。

24、流行病学研究:通过考察人群中某种心理疾病的患病情况来探索病因、拟定预防对策与检验防治效果的一类研究。

25、发病率:在一定时间内某种疾病或障碍在一定人群中新病例出现的频率。发病率可以反映病因的强度与预防的效果。

26、患病率:在某一特定时间内某病患者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患病率可以被用来评价预防与治疗性干预的效果。

27、临床显著性:指一种实验操纵满足由研究者、临床家萃lJ 病人所设定的效应标准的程度,二反映了从临床角度瞧实验操纵的效应人小。

28、描述研究:-描述研究指观察、测量与记录受试者在现实世界中所发生的行为现象的研究.这就是获得科学知识的基本途径。

29、内效度:研究结果在进行该项研究的具体条件下被证实的程度

30、外效度:研究结论可以外推到其她人、其她条件、其她场合或情境的程度。31、心理生理疾病的狭义定义:即使不就是完全,至少部分就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躯体疾病。

心理生理疾病的广义定义:就是心理因素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疾病与躯体功能障碍的总称。

32、疾病的人格特异性理论:人格类型同心理疾病有特异关系。即某些人格类型的人易患心理生理疾病,患有同一心理生理疾病的病人常具有类似的人格特征。

33、临床心理评估:临床心理师利用观察、会谈与心理测验等方法所获得的来访者信息,对来访者的心理现象作全面、系统与深入的客观描述,这一过程称为临床心理评估。

34、心理测验:心理测验:指测量个体之间在心理上的个体差异的方法与技术。

35、投射测验:就是向受试者提供一些模糊的、无结构的刺激情境,让其在不受限制的条件下,自由做出反应。

36、行为评估:在特定情境下对个体的思维、感知与行为进行评估的过程。

37、心理诊断:就就是根据临床心理检查与评估的结果,依据临床诊断分类标准,对来访者心理问题的原因、性质、程度做出判断,将其心理问题归入某一具体类别,并给予一个诊断学名称的过程

38、情境测验:将实际情境作为测验情境,或有目的的制造一种情境,观察被试在这种情境下的行为反应。

39、阻抗:就是病人抵制治疗过程的各种力量,包括:安于现状,害怕引起良心阻抗上过分的谴责,不肯放弃致病的幼稚冲动。

40、移情:就是指在心理分析过程中,病人对治疗者产生的一种强烈的情感,就是移情病人将自己过去对生活中某些重要人物的情感转移到治疗者身上的过程。

41、心理干预:

广义心理干预就是指引导人的心理与行为发生改变的各种专业活动。根据干广义心理干预预方法的不同,心理干预可分为心理疗法,包括个别心理治疗与集体心理治疗。(生物学方法,包括药物疗法、电痉挛疗法与精神外科疗法等。)

根据干预的目标、形式与过程的不同,心理干预可分为健康促进、心理预防与心理治疗。

狭义心理干预就就是心理治疗,即在良好的治疗关系基础上,由经过专业训练的治疗者运用心理治疗的有关理论与技术,对来访者进行帮助的过程,以消除或缓解来访者的问题或障碍,促进其人格向健康、协调的方向发展。

42、元分析法:就就是对以往的研究再进行研究,把关于某一个特殊主题的现有研究结果综合起来进行统计分析,以判断心理治疗疗效的方法。

43、强化:通过采用适当的事物来增加反应的强度、概率或频度的过程。在经强化典条件反射中,强化出现在欲增强的反应之前;在操作条件反射中,强化出现在欲增强的反应之后。强化分为正强化与负强化。

44、惩罚:通过适当的方法来压抑、减少或消除某一行为的过程。

45、消退:通过终止条件作用而消除其所造成的反应的过程。

46、泛化:条件作用由条件刺激自然地转向类似刺激物的现象。

47、分化:某反应只限于针对某一特殊刺激物的现象。

48、习惯化:通过反复地暴露于某刺激物以减少对该刺激物的反应频率与强度的过程。

49、抑郁症:就是危害全人类身心健康的常见病,就是一组以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50、创伤后应激障碍:指由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创伤后应激障碍现与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

51、神经症:就是一组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症状,或神经衰弱症状的精神障碍。

52、反应性抑郁:就是对患病期间所蒙受的许多“丧失”的反应,就是各类病人共反应性抑郁有的反应。

53、准备性抑郁:出现于病人将自己同世界分开的准备过程中,就是死亡的前准备性抑郁奏,仅见于终末期或濒死病人。通过鼓励与支持、劝导与保证,可以消除反应性抑郁,但难以消除准备性抑郁。

54、原发性获益:指由于疾病症状的出现而缓解了引起疾病的内心冲突。

55、继发性获益:指病人由于患病而享有有些特权。

问答题

第一章

1、临床心理学与咨询心理学的异同。

答:㈠、问题程度不同:咨询心理学偏向于正常人与日常问题,而临床心理学偏向于较严重的心理障碍。

㈡、训练场所不同:咨询心理学的训练大多在教育学院与教育系进行,而临床心理学的训练则在大学的心理系进行。

㈢、训练侧重点不同,虽都包括心理评估与心理治疗的内容,但临床心理学更强调研究方法与人格理论。

㈣、理论基础不同,咨询心理学更多受职业指导运动与人本心理学的影响,而临床心理学主要就是基于遗传学、心理动力学、心理生物学与心理社会学原理。

2、临床心理师的工作任务。

答:(1)运用心理测量、会谈、行为观察与实验室检查等技术评估与诊断心理健康问题:

(2)通过各种心理治疗形式来处理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3)参与同心理因素有关的躯体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4)制订心理健康问题与心身问题的预防方案,努力帮助人们增进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提高社会功能:

(5)开展研究工作,以便更好地理解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问题的性质、原因与发病机制,改进心理评估与诊断的方法,评价新的治疗与预防方法的效果。

3、临床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答:第一类:关注健康与疾病问题的应用心理如变态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等。

第二类:医学学科,如精神病学、神经病学等。

4、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硕士培养方案。

答:第一.课程学习:基础心理的学习,临床或咨询心理学领域的课程:

第二、临床或咨询心理学实习:正规条件下从事心理咨询或治疗不少于100小时,案例督导不少于100小时;

第三、毕业与毕业后标准:证明临床实践能力;获得学位2年内,时间实践不少于、150小时:督导时间规定。

5、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博士培养方案。

答:第一、课程学习:伦理类课心理诊断、心理评估课程,研究设计与方法学课程,高级统计课程,心理治疗领域内高级课程;

第二、临床或咨询心理学实习:

第三、毕业标准:证明临床实践能力。

6、我国临床心理学未来的发展机遇。

答:(1)社会变革引发的心理压力,促成我国临床心理学未来的发展机遇。

(2)了心理保健需求的增长。

7、中国临床与咨询工作伦理守则的主要内容。

答:(1)专业关系

(2)隐私权与保密性

(3)职业责任

(4)心理测量与评估

(5)教学、培训与督导

(6)研究与发表

(7)伦理问题处理

8、美国临床心理师的培养模式。

答:(1)哲学博士培养模式

(2)心理学博士培养模式。

(3)临床实践家的培养模式.侧重临床实践技能的培养。

第二章

l、临床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目的。

答:第一.对行为进行描述。

第二,过天估计总体参数。

第三,检验变量之间关系的假说。

第四,推断异常行为的发展变化。

2、内效度与外效度的区别与联系。

答:内效度:研究结果在进行该项研究的具体条件下被证实的程度。

外效度:研究结论可以外推到其她人、其她条件、其她场合或情境的程度。内效度就是外效度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3、临床心理学研究的问题与假设的来源。

答:(1)临床实践:对于临床个案观察、思考,从中提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与假设。

(2)理论:研究的问题可以基于有争议的理论而提出。

(3)以往研究的结果:在原有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新的研究问题与假设。

4、临床心理学采用生理测量所基于的基本假设。

答:1) 刺激反应特异性

2)行为型式生理反应的特异性

3)症状的特异性

4)一般的激活或唤起水平影响人对刺激物的生理反应的强度

5、临床心理学研究中选用心理量表时应当考察的几种效度。

答结构效度:测验反映所考察的理论结果或特质的程度.

同时效度:同时得到的测验分数与效标测验分数之间的关联程度。

预测效度:测验分数对于效标变量的预测程度。

会聚效度:被假定测量同样结构的两个测验得分间的相关程度。

区分效度:被假定测量不同结构的两个测验间的无关程度。

6、相关研究与实验研究的不同,相关研究的局限性与价值。

答:相关研究所观察的就是两个自然发生的变量间的关系,而在实验研究中,研究者系统地改变其中的一个变量(自变量),控制所有其她因素(无关变量),同时观察自变量这种变化对其她变量(因变量)的影响。

相关研究的局限性

(1)难以确定变量间就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2)无法区分自变量与因变量。

相关研究的价值

(1)可考察变量之间的相互关联的程度与方向,并可以预测变量的变化。

(2)不控制变量,不随机分派被试,扩大了研究者的研究范围。

(3)可初步了解可能造成心理障碍的变量,并提出假设。

(4)可为心理评估方法的评价奠定基础。

7、临床心理学研究中假设检验包含的步骤。

答:第一步:确定研究结果的统计学意义;

第二步:确定效应与效果的大小;

第三步:确定研究结果的临床意义

第三章

l、简述艾利斯提出的情绪的ABC 理论。

答:人天生具有非理性思考的倾向,心理问题不就是外界事件直接引起的,而就是由人们在不台理信念基础上对这些外界事件的判断与解释引起的。个体的认知系统如果产生不合理的、不现实的信念,则会产生情绪障碍与神经症。因此,心理障碍的决定因索就是不合理性的信念。

2、简述弗洛伊德提出的人格结构中的本我、自我与超我之间的关系。答:人天生具有非理性思考的倾向,心理问题不就是外界事件直接引起的.而就是由人们在不合理信念的基础上对这些外界事件的判断与解释引起的,个体的认知系统如果产生不合理的、不现实的信念,则会导致情绪障碍与神经症。因此,心理障碍的决定因素就是不合理性的信念。

3、简述归因风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答:归因风格就是指个体对事件发生的原因习惯上做出怎样的解释。归因风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集中在四个归因维度上:内在、外在;稳定、不稳定;整体、局部;可控制、不可控制。归因风格形成后会对个体的自我认知、自我评价、人际关系产生影响,从而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

4、简述对子女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亲子关系。

答:(1)拒绝型亲子关系:父母对子女感情冷淡。

(2)溺爱型亲子关系:父母对子女过于宠爱,

(3)支配性:亲子关系:父母处于权威地位。

5、列举贝克归纳出的抑郁症病人对客观事件的错误逻辑推论类型。答:(1)任意的推断

(2)选择性抽象

(3)超泛化

(4)放大与缩小

6、简述素质——应激论。

答:素质——应激论认为,某些基因或基因的组合可以造成一种素质,也就就是易患某种心理障碍的倾向。素质与应激都就是心理障碍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异常行为就是易受某种疾病感染的脆弱性(素质)与生活事件(应激)共同作用的结果。

7、简述身心相互作用论。

答:l、心一身:

(1)心理问题的躯体化:

(2)因素影响的躯体情况

2、身一心:

(1)躯体疾病的心理伴随症状:

(2)躯体疾病或损伤过程结束后遗留下的心理影响

8、简述系统论。

答:系统观点,试图以一个人所处的社会团体.诸如夫妻、家庭或者更大的社会系统背景来解释一个人的行为。家庭系统模型认为任何人的症状实际上都就是家庭的功能紊乱。心理障碍的探讨应当遵循系统论原则.从多个不同的角度(认知的、情绪的、行为的、生理与生化的)、多个不同水平(生物学水平、个人水平、社会文化与经济水平)进行分析。

第四章

l、应激现象的特点。

答:(1)应激就是一种涉及心身两个方面的紧张状态。

(2)引起应激反应的刺激物的范围广泛。

(3)应激就是一种内部状态。

(4)应激反应存在个体差异。

(5)应激就是个体同刺激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2、当事人本人的心身特点对认知评价的影响因素。

答:(1)认知与归因风格思维方式、归因风格

(2)人格特点:性格内外向、焦虑特质、坚韧人格、感觉寻求。

(3)情绪状态。

(4)应对能力与应对风格。

(5)人格动力特征:信念、价值观与世界观。

(6)自我概念:自我评价、自我效能感

3、影响生理应激反应的类型与强度的因素。

答:(1)应激原本身的性质与强度。

(2)当事人本身的心身特点,

(3)环境因素。

(4)应对的情境.

4、特质理论。

答:该理论认为上述两种理论不应该相互排斥而要相互补充。人格导致不同的人在相同的应激情境中采用不同应对方式,而应激情境则造成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与场合采用不同的应对方式。

5、应对的过程理论。

答:该理论认为应对就是个体在认知上与行为上管理心理应激的不断变动的过程。包括认知评价过程与应对行为过程。其中认知评价又分为初级过程与次级过程。个体的应对策略不具有跨情境的一致性。

6、应激源的分类。

答:从性质上,可以大体将人类的应激原分成两大类:躯体性的与生理社会性的。前者又可称为物质性的,包括各种生物性与理化刺激物;后者则属于“精神性的”或称为“符号”刺激物。

其中心理社会性应激原又可分为:

(1)社会性应激原;

(2)生活应激原:生活事件与日常生活小事两类。

(3)工作应激原;分为工作本身固有的应激原与管理、政策及其执行中的问题。

(4)文化性应激原

(5)心理性应激原

7、关于防御机制的一些观点。

答:防御机制就是人对付体内外各种紧张性刺激、维护康宁的无意识的心理手段。

8、应激条件下的焦虑反应与恐惧反应。

答:焦虑有主观体验与客观表现,焦虑就是心理应激条件下最常见的情绪反应。适度焦虑有益,过度焦虑有害。应激条件下个体产生适度焦虑属于正常反应,但过度出现焦虑障碍。恐惧多发生于身体安全与个人家只与信念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对身体安全的威胁多来自于躯体应激原,而对个人价值与信念的威胁多来自于心理社会性应激原。

9、应激可导致自我评价下降的原因。

答:首先,应激原所引起的心理失衡、应激可导致自我评价下降的原因。会损害人的自主感与自负感。

其次,应激常与人生重大事件的威胁或丧失相联系。

再次,应激使自信心下降。

第五章

l、关于心理生理疾病的生物学理论。

答:心理生理疾病就是由于个体身体器官或系统脆弱,或对心理应激刺激的过度反应所致。遗传因素、以往的疾病与不适当的饮食,都可以破坏特定身体器官或系统的功能活动,使其变得脆弱或对应激脆弱易感。

2、关于心理生理疾病的心理动力学理论。

答:A)冲突特异理论强调心理冲突在心理生理疾病中的作用,心理生理疾病的发病有三个要素:第一,未解决的心理冲突:

第二,身体器官的脆弱易感倾向;

第三,植物神经系统的过度活动性。

根据个体心理冲突的性质,可以预言她患何种心理生理疾病。

B)疾病的人格特异性理性人格类型同心理疾病有特异关系。

3、心理生理疾病的判定标准。

答:a)具有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躯体症状;

b)心理生理疾病的判定标准。该躯体症状或者有明显的器质性病理改变,或者有已知的病理生理学变化为基础;

c)不就是神经症或精神病。

4、原发性高血压的心理治疗要点。

答(1)放松疗法。

(2)生物反馈疗法。

(3)行为矫正。

(4)音乐、环境、运动等其她心理疗法。

5、防治冠心病的心理措施。

答:(1)一般的心理支持疗法

(2)A 型行为的矫正、防治冠心病的心理措施。

(3)吸烟、肥胖等其她不良行为的矫正

6、糖尿病的心理干预要点。

答:(1)支持性心理治疗

(2)认知疗法

(3)行为疗法

7、A 型行为的典型表现。

答:a)时间紧迫感;

b)急躁、无耐心;

c)醉心于工作;

d)争强好胜;

e)支配欲望;

f)不能放松;

8、心理生理疾病预防的心理与社会措施。

答:在心理生理疾病的预防中,心理因素与心理学方法起关键作用。因为预防基本上就是一种行为,即让人们做某事、不做某事,否则便可能患病。心理卫生学与健康心理学应成为心理生理疾病预防的重要理论基础与方法源泉。

9、肥胖对人的心理影响。

答:(1)容易引发躯体疾病

(2)受到她人的消极评价、肥胖对人的心理影响。

(3)自我消极评价

10、糖尿病的致心理应激作用。

答:(1)对躯体功能与组织的全面影响

(2)长期治疗造成的心理压力。

(3)生活习惯的改变。

(4)易受影响而波动。

第六章

l、简述人格测验的主要方法。

答:1、情境测验;情境测验就是将实际情境作为测验情境,或有目的地制造一种情境,观察被试在这种情下的行为反应。

2、问卷式人格测验;问卷式人格测验就是以自我报告形式出现的自陈量表。(1)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2)艾森克人格问卷(3)16 种人格因素问卷。

3、投射测验;投射测验就是向受试者提供一些模糊的、无结构的刺激情境,让其在不受限制的条件下,自由做出反应。(1)罗夏墨迹测验(2)主题统觉测验

2、简述艾森克人格问卷中N、E、P与L四个分量表分别测评了人格中的哪些方面内容。

答:E 量表分:分数高,表示人格外向,可能就是好交际,渴望刺激与冒险,情感易于冲动。分数低表示人格内向,如好静,富于内省,不喜欢刺激,

喜欢有秩序的生活方式,情绪比较稳定。N 量表分:分数高表示焦虑、忧心仲仲、常郁郁不乐,有强烈情绪反应,甚至出现不够理智的j 为。分数低表示情绪稳定。P 量表分:分数高表示可能就是孤独、不关心她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不近人情,与别人不友好,喜欢寻衅搅扰,喜欢干奇特的事情,并且不顾危险。L 量表分:分数高显示被试有掩饰倾向,测验结果可能失真。

3、心理评估的一般步骤。

答:1、决定评估的内容

2、确定评估的目标

3、选择作决策的标准

4、收集评估资料

5、判断与决策

6、交流信息

4、临床心理评估中的心理状态检查的内容。

答:1、外表与行为

2、思维过程与言语

3、心境与情感

4、知觉经验

5、认知功能

5、列举临床常用评定量表。

(1)90 项症状自评量表。

(2)抑郁自评量表。

(3)常用评定量表焦虑自评量表。

(4)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

(5)应付方式问卷。

(6)领悟社会支持量表。

(7)康奈尔医学指数。

(8)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

(9)Ru~ei·儿童行为问卷。

(10)通体幸福感量表。

(11)汉密顿抑郁量表。

(12)汉密顿焦虑量表。

第七章

1、简述心理治疗结果评估的意义。

l、了解最有效的针对性方法

2、证实治疗方法的有效性。

3、促进临床心理学的发展。

4、为基础理论提供资料

2、简述心理分析中的自由联想技术。

答:治疗者鼓励患者不受限制的尽量发挥,说出心中所想的事情。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发掘患者压抑在潜意识内的致病情结或矛盾冲突,把她们带到意识领域,使病人对此有所领悟,并重建现实性的健康心理。

3、心理干预的概念与分类。

答:就是指引导人的心理与行为发生改变的各种专业活动。根据干预方法的不同,心理干预可分为心理疗法,包括个别心理治疗与集体心理治疗,与生物学方法,包括药物疗法、电痉挛疗法与精神外科疗法等。根据干预的目标、形式与过程的不同,心理干预可分为健康促进、心理预防与心理治疗。

4、简述心理治疗结果评估的评定内容。

1、有效性

2、治疗结果的持久性

3、治疗的效率

4、不良结果

5、总结人本-存在主义治疗共同的基本理论。

二者共同的一些基本理论

(1)采用现象学方法

(2)强调个体的独特性

(3)重视人的潜能

(4)强调自由与责任

6、合理情绪治疗对人性的瞧法。

(1)人既可以就是理性的、合理的,有可以就是无理性的、不合理的,理性思维引导健康生活

(2)情绪伴随思维而产生,不合理思维导致不良情绪

(3)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具有不合理的思维与信念

(4)情绪困扰持续就是由于那些内化语言持续的结果第八章

1、简述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认知加工治疗

2、抑郁症的人际心理治疗三个阶段的主要内容。

答:早期阶段:建立合作关系,评估症状,了解人际状况,接受病人角色,确定待解决的人际问题——聚焦点。

中间阶段:处理所选择的聚焦点。

结束阶段:处理治疗的结束。

3、当代心理动力学家对抑郁症的基本理解。

答:当代心理动力学家对抑郁症的基本理解:

(1)源于婴儿期的某些欠缺

(2)某些事件可能再度激发这种欠缺

(3)失望感与无助感

(4)愤怒内化不就是抑郁症的中心,而就是对内投射物的矛盾态度

(5)自尊的丧失就是其原发特征

4、创伤后应激障碍恢复期的五个阶段

答:(1)紧急期或呐喊期。

(2)情感麻木与否定期。

(3)重复侵入期。

(4)反应转折期。

(5)整合期。

5、简述神经症的心理学观点

答:(1)心理动力学观点:焦虑就是神经症的核心。

(2)行为心理学观点:神经症就是后天与早年的生活经历中习得与强化形成的。

(3)人本存在主义观点:神经症就是自我完善潜能遭到压抑、发生歪曲的外在表现。

(4)认知观点:认知歪曲就是原发的,情绪障碍就是激发的。

(5)森田的神经质理论:神经症就是一种神经系统过分敏感的倾向。第九章

l、列举病人常见的情绪反应。

答:(1)焦虑与恐惧反应:共同点就是紧张不安担心与害怕。

(2)愤怒反应:愤怒情绪多见挫折情境。从心理适应的角度讲,攻击反应可以缓解病人内心的紧张与压力。

(3)抑郁反应:抑郁往往同丧失有关。

2、说明病人情绪活动特征的变化。

答:(1)情绪活动的强度

(2)情绪活动的稳定性

(3)情绪活动的持续时间

(4)主导心境

3、说明癌症病人得知病情后的心理变化阶段。

答:得知病情后的心理变化(1)休克.恐惧期(2)否认.怀疑期(3)愤怒.沮丧期(4)接受.适应期

4、手术病人的心理准备。

答:l、提供信息与认知较正:大多数手术病人更愿意获得感觉性信息而不就是程序性信息。对手术病人提供完全真实的信息并不能使所有病人都获益。

2、情绪支持与行为应对方法训练

3、示范与脱敏:驾驭模式、真实焦虑模式、应对模式。其中应对模式最好。让病人反复观瞧手术实况与录像,也可减轻病人对手术的恐惧。

5、预防、减轻或消除ICU 综合症的方法。

答:(1)尽可能在病人进入ICU 预防、前做好心理准备

(2)尽可能改变ICU的环境结构与所用药物

(3)引导病人适当地采用防御机制

(4)重视同病人的心理沟通

(4)预防ICU依赖症

论述题

第二章

l、论述临床心理学研究中的客观性原则。

答:在临床心理学研究中,研究这不能直接观察到发生在受试者内部的心理活动.而只能通过她们的外显行为、生理反应与对刺激情境的分析,通过她们的内省报告加以推测。这样一来,研究者的态度、倾向性、人格与期待等心理因素既可以微妙地影响受试者的行为, 又可能会歪曲对她们行为的观察、测量、记录与分析,从而使研究结果带有较多的主观成分。因此,临床心理学研究必须坚持客观性原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