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视黄醇结合蛋白的临床意义

视黄醇结合蛋白的临床意义

视黄醇结合蛋白的临床意义
视黄醇结合蛋白的临床意义

视黄醇结合蛋白的临床意义

视黄醇结合蛋白(Retinol Binding

Protcin,RBP)为血液中视黄醇(维生素A)

的转运蛋白。1961年Berggard在免疫电泳

中发现在α2-球蛋白区域能形成一条长沉

淀线的蛋白质,曾称为长α2-球蛋白[1]。在

以后几十年中,人们对这种蛋白质的分子结

构、生物学特性等进行了全面研究,发现这

种蛋白质广泛地分布于正常人体液中,属α1-球蛋白,具有从肝细胞中转运视黄醇至周围组织的功能[2]。现认为血液中RBP主要以

视黄醇、前白蛋白结合的复合物形式存在,

当复合物中视黄醇与靶细胞结合后,RBP便

与前白蛋白分离,自肾小球滤出,由近端肾

小管上皮细胞吸收、降解[3]。近年来的深入

研究表明RBP含量改变能够敏感地反映近

端肾小管功能、肝功能损害程度,是反映肾

脏、肝脏及营养性疾病发展、转归的敏感指

标[4~7]。本文就近年来对RBP理化特性、代

谢以及RBP含量改变及其临床意义作一综

述。

一、RBP的理化特性及生理功能

RBP分子由一条多肽链及小部分碳水

化合物组成,不含中性糖和氨基已糖,分子

量为21,000,沉降系数S020W 2.3S ,等

电点pH 4.4~4.8,半衰期3~12小时。RBP

经硫酸乙基葡聚糖层析(Slfoethy

Sephadex Chromatography)得到A、B两个

峰,二乙氨基乙醇葡聚糖(DEAE-Sephadex)

层析A、B两部分后可获得A1、A2与B1、B2

四组分。免疫扩散法显示RBP的四个组分抗

原性是一致的[8]。

RBP主要由肝细胞合成,广泛分布于人

体血清、脑脊液、尿液及其他体液中。在血

液中,RBP与视黄醇、前白蛋白以1:1:1

(mol)的复合物形式存在,转运体内90%

的视黄醇至机体组织,当RBP与细胞表面的

RBP受体结合时,视黄醇进入细胞内,复合

物解体,游离的RBP从肾小球滤出,其中绝

大部分被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并被

分解,供组织利用,仅有少量从尿中排出[9]。

当体内锌、铁缺乏及严重感染等疾病能降低

RBP的生物合成[10,11]。

RBP的提纯方法主要有普通提纯法、亲

和层析法和快速蛋白液相层析法(Fast

Protein Liquid Chromatography,FPLC)三

类[12,13]。测定血、尿中的RBP方法较多,

有放射免疫扩散、免疫浊度、免疫电泳、酶

联免疫吸附和放射免疫分析,但其中灵敏度

高、实用性强的仅为放射免疫分析法(RLA)

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14,15]。

二、临床意义

1、与肝病的关系:Smith等用放免法

检测109例正常人和71例肝病患者血清中

RBP的水平。31例肝硬化(经组织学诊断有

24例Laenn er’s肝硬化、6例坏死后肝硬

化和1例胆汁性肝硬化)及急、慢性肝炎的血清RBP水平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并发

现急性病毒性肝炎病程早期血清RBP含量

降低较晚期更明显。作者对35例急性病毒

性肝炎血清RBP水平与血清胆红素、谷草转

氨酶及碱性磷酸酶活力作相关分析,发现

RBP与血清胆红素、谷草转氨酶和碱性磷酸

酶活力均显著负相关,提示血清RBP水平能

准确、灵敏地反映肝功能变化[5]。Bosin等

用ELISA法测定了20例肝硬化、5例肝肾

综合征的血、尿RBP水平(20例肾功能正

常的肝硬化均为酒精性肝硬化),发现20

例肝硬化患者血清RBP水平均显著低于正

常对照组,尿RBP水平与正常组相同;5例

肝肾综合征血清RBP显著低于正常,而尿

RBP显著高于正常,此结果表明检测血、尿

RBP水平有助于单纯性肝硬化与肝肾综合

征的鉴别诊断[16]。

Bankson等用免疫浊度法测定血清RBP

得出了相似的结果,30例肝脏疾病患者血

清RBP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6]。

2、与肾脏病的关系:Smith等人用放

免法检测了26例慢性肾脏疾病血清RBP水

平,慢性肾孟肾炎9例、慢性肾小球肾炎6

例、结石肾1例,糖尿病性肾硬化2例、系

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病2例、肾硬化2例及原

因不明肾脏病4例,结果26例患者血清RBP

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5]。另外,Bosin等人

测定了4例急性肾小管坏死、14例慢性肾

功能衰竭患者血、尿RBP、肌酐、白蛋白的

含量,发现急性肾小管坏死、慢性肾功能衰

竭血、尿RBP、肌酐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

白蛋白含量在血液中降低、尿液内增高。作

者还分析2例肝肾综合征发病前后尿RBP

的变化,肝病综合征发生前后血肌酐及尿

RBP各升高35倍和600倍,表明血、尿RBP

的改变与传统的反映肾功能指标相一致[16]。

尿RBP、β2-微球蛋白(β2-M)均属反

映近端肾小管功能的小分子蛋白。以往

β2-M是常规的指标,但近几年来随着对小

分子蛋白理化特性的深入研究发现,温度、

pH对β2-M的影响较大[4,17~19]。 Bernard等

人对比了RBP与β2-M作为肾小管功能指标

的敏感性以及在酸性尿液中的稳定性。结果

表明150例正常人尿标本中有10%的

pH<5.5、32.7% pH<6,当pH为5.5时,尿

内β2-M开始快速分解,甚至尿液在膀胱内

就开始分解了,pH 5.0、37℃、温育2小时

后80%β2-M分解;RBP在pH4.5时仍稳定,

仅在pH4.0、37℃温育2小时后有40%分

解。作者还对68例各种慢性肾脏疾病患者

尿RBP与β2-M含量作相关分析,发现尿pH

调整前后,二者相关系数各为0.86和0.94,

提示如果不存在pH影响,RBP与β2-M反映

肾功能的灵敏度、特异性非常相似[4]。Blumsohn等观察pH与温度对正常及病理状

241

242

态下RBP、β2-M的影响,报道了相似的结果,当pH等于4、温度为4℃和20℃、48小时后β2-M已分解70%和90%,RBP仅分解5%和25%;当pH不变、温度37℃时,4小时后β2-M仅剩5%,而RBP分解55%,表明在室温或4℃条件下,正常及异常尿液中RBP稳定性好,是一个比β2-M更实用、可靠的肾功能指标[17]。

3.与其它疾病关系:Smith等人还测定了14例甲状腺机能亢进和低下者血清RBP 水平,结果前者较正常人低(31.2±3.1μ

g/ml),后者高于正常人(57.2±7.1μg/ml)[5]。Winkler等分析了正在接受营养疗法的营养性疾病患者血浆蛋白变化,发现血浆RBP的变化早于白蛋白和转铁蛋白,并与氮平衡的相关性高于白蛋白和转铁蛋白,表明血清RBP水平是反映营养性疾病疗效的灵敏、特异性指标[7]。另外,Vaquist等用放免扩散法测定了19例正常人和35例消化系统疾病患者血清RBP水平,发现除9例慢性腹泻外,其余患者血清RBP水平均显著低于正常人。作者还分析了血清RBP与维生素A 及暗适应能力的关系,发现血清RBP与维生素A含量的相关系数为0.879,当血清RBP 低于正常一半时,患者才出现暗适应能力降低,提示血清RBP含量能更灵敏地反映维生素A缺乏症[20]。

参考文献

1、Berggard I, et al. Stuides on the plasma protein in normal human urine. Clin Chim Acta 1961; 6:413.

2、Kanai M, et al. Retinol-binding protein for vitamin A in human plasma. J Chin Invest 1968; 47:2025.

3、Blaner WS. Retinol-binding protein; the serum transport protein for vitamin

A. Endocr Rev. 1989; 10:308.

4、Bernard AM, et al. Assessment of urinary retinol-binding protein as an index of proximal tubular injury. Clin Chem 1987; 33:775.

5、Smith FR, et al. The effects of disease of the liver, thyroid and kidneys on the transport of vitamin A in human plasma. J Clin Invest 1971; 25:2426.

6、Bankson DD, et

al.Immunoturbidimetric measurement of serum retinol-binding protein in renal and hepatic disease. Ann Clin Biochem 1988; 25:246.

7、Winkler MF, et al. Use of

retinol-binding protein and prealbumin as indicators of response to nutrition therapy. J Am Diet Assoc 1989; 89:684.

8、Peterson PA, et al. Isolation and properties of a human retinol-binding protein. J Biol Chem 1971; 246:25.

9、Rask L, et al. The retinol-binding protein, Scan J Clin Lab Invest Suppl 1980; 154:45.

10、Drozdz M, et al. Zine, vitamins A

and B retinol-binding protein in sera of patients ancer of the larynx. Neplasma 1989; 36:361.

11、Fex G, et al. Factors affecting the concetartl of free holo retinol-binding protein in the plasma. Eur J Clin

Invest 1984; 14:146.

12、Vahlquist A, et al. Isolation of

the human retinol-binding protein by affinity chromatography. Eur J

Biochem 1971; 20:160.

13、Cooper EH, et al. Fast protein

liquid chromatography scale up procedures for the preparation of

low-molecular-weight proteins from urine. J Chromatography 1985;

327:277.

14、Beetham R, et al. A radioimmunoassay for retinol-binding protein in serum and urine. Clin Chem 1985; 31:1364.

15、Lucertin S, et al.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of retinol-binding protein in serum and urlne. Clin Chem 1984; 30:149.

16、Bosin E, Monji N. Analysis of serum

and urinary retinol-binding protein in Hepato-Renal syndrome. Clin Biochem 1987; 20:47.

17、Blumsohn A, et al. Stablity of

β2-microglobulin and retinol-binding protein at different values of PH and temperation in normal and pathological urine. Clini Chimi Acta 1990;195:133. 18、Berg B, et al. Reference intervals

for retinol-binding protein in serum

and urine. Clin Chim Acta 1991;

197:149.

19、Bernard AM, et al. Comparison of retinol-binding protein and

β2-microglobulin determination in

urine for the early detection of tubular proteinuria. Clin Chim Acta 1982;

126:1.

20、Vahlquist A, et al. Plasma vitamin

A transport and visual dark adaptation

in diseased of the intestine and liver. Scand J Clim Lab Invest 1978; 38:301.

(1992年3月16日收稿同年9月10

日修回)

243

血清Western Blot去除白蛋白(Albumin)

血清Western Blot去除白蛋白(Albumin) 应用Western Blotting的方法检测血清中某种蛋白的含量是,最关键的问题是要将血清做怎样的电泳前处理. 一般的处理方式: 1.常规分离血清,即取血后常温放置,使其凝固,然后3000 rpm 15 min离心,取上清即可。 2.测血清蛋白浓度。 3.用Laemmli buffer(蛋白裂解液)稀释至所需浓度,我一般为5ug/ul. 4.加入适量loading buffer,100℃煮5分钟。注意:有时会出现水煮后,蛋白液变得 非常粘稠,这时可以在65℃煮10-20 minutes以替代沸水煮。 PS:对于目标蛋白在血清中含量很低,或者目标蛋白分子量与白蛋白或球蛋白分子量相近的情况下,必烦要去除血清中的白蛋白和/或球蛋白,以下是知名厂商 G-Biosciences提供的试剂盒,使用较为简便,同时价格也不贵哦。 美国G-Biosciences-AlbuminOUT?白蛋白去除试剂盒 血浆和脑脊髓液等样本中,包含大量的白蛋白,从而封闭掉在二维凝胶电泳中发现和鉴定其他低丰度蛋白的可能。AlbuminOUT?白蛋白去除试剂盒被设计用来在这种样本中大量去除白蛋白。 这种白蛋白去除方法是基于白蛋白和Cibachron蓝色染料的结合。AlbuminOUT?被优化从样本中去除人的白蛋白。AlbuminOUT?使用快速离心柱方法,每个柱子含有0.2ml的染料结合树脂,从而可以结合大于2mg的人白蛋白。AlbuminOUT?可以从5-50微升人血浆中去除大于98%的白蛋白。 离心柱形式可以在10分钟内去除白蛋白。高结合力的蓝色染料结合树脂可以从人,猪,羊,狗,兔,大鼠和牛样本中达到瞬间的结合和去除白蛋白。AlbuminOUT?或许也可以从其他物种中去除白蛋白。适用于处理25或50个样本。 Figure 1: 2D analysis of whole human serum before (left) and after (right) treatment with AlbminOUT?. 产品特点: ●从样本中不到10分钟的时间内去除白蛋白 ●基于白蛋白和Cibachron蓝色染料的结合 ●每个柱子的结合力大于2mg的人白蛋白 ●从5-50微升人血浆中去除大于98%的白蛋白

C-反应蛋白(CRP)测定的最新临床意义

C-反应蛋白(CRP)测定的最新临床意义 C-反应蛋白(CRP)测定的最新临床意义 今晚听了关CRP的讲座,感觉挺有收获,和大家分享一下------ C-反应蛋白(C-neactveprotein,简称CRP)。早于1930年发现,是一种能与肺炎球菌C多糖体反应形成复合物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CRP的检测在八十年代以前作为炎症和组织损伤的非特异性标志物大量应用于临床。但由于过去CRP的检测方法较为落后,假阳性和假阴性很高,影响了它在临床上的价值,而逐渐被临床所忽视。 近年来,由于检测技术的更新,测定CRP的快速、简便和可靠的方法已迅速建立。使CRP在临床应用领域大大增加。其在医学上的价值正得到广泛验正和承认。现将其临床意义综述如下: ⒈ CRP作为急性时相蛋白在各种急性炎症、组织损伤、心肌梗塞、手术创伤、放射性损伤等疾病发作后数小时迅速升高,并有成倍增长之势。病变好转时,又迅速降至正常,其升高幅度与感染的程度呈正相关。 ⒉ CRP与其它炎症因子的相关性: CRP与其它炎症因子如白细胞总数、红细胞沉降率和多形核白细胞等具有密切相关性。CRP与WBC 存在正相关。在炎症反应中起着积极作用,使人体具有非特异性抵抗力。在患者疾病发作时,CRP 可早于WBC而上升,回复正常也很快。故具有极高的敏感性。 ⒊ CRP可用于细菌和病毒感染的鉴别诊断:一旦发生炎症,CRP水平即升高,而病毒性感染CRP 大都正常。 脓毒血症CRP迅速升高,而依赖血培养则至少需要48小时,且其阳性率不高。又如CRP能快速有效地检测细菌性脑膜炎,其阳性率达99%。 ⒋ 恶性肿瘤患者CRP大都升高。如CRP与AFP的联合检测,可用于肝癌与肝脏良性疾病的鉴别诊断。CRP测定用于肿瘤的治疗和预后有积极意义。手术前CRP上升,手术后则下降,且其反应不受放疗、化疗和皮质激素治疗的影响,有助于临床估价肿瘤的进程。 ⒌ CRP用于评估急性胰腺炎的严重程度。当CRP高于250㎎╱L时,则可提示为广泛坏死性胰腺炎。 正常参考值:<10 ㎎╱L 关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的临床意义 1930年TILLETHE和FRANCIS在肺炎患者血清中发现了一种反应素,它能沉淀肺炎球菌的C多糖,被称为C反应蛋白。CRP是炎症标志物,在发热性疾病、各种炎症状态和创伤时,血清CRP水平会明显增高。长期以来,临床常以健康群体CRP的95%参考值上限判断患者有无明显的感染性炎症。但是,高灵敏度CRP(Hs-CRP)检测方法的开发和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原先认为是正常的血清CRP水平(例如<3mg/L)的高低却同未来的心血管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大量研究资料表明,动脉粥样化的血栓形成除了是脂肪堆积过程外,也是一个慢性炎症过程,而CRP是动脉粥样化的血栓形成疾病的介导和标志物。CRP对心绞痛、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和行经皮血管成形术患者,具有预测心肌缺血复发危险和死亡危险的作用。 1、 C反应蛋白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动脉粥样硬化 CRP是一种Υ球蛋白,分子量为105KD,主要的生物学特性有:(1)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消耗补体,释放炎症介质,促进粘附和吞噬细胞反应,使细胞溶解;(2)作用于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受体,导致淋巴细胞活化、增生,促进淋巴因子生长,并促进抑制性T淋巴细胞增生,也增

糖化血红蛋白的临床意义

糖化血红蛋白的临床意义 HbA1c的临床意义1 1.糖尿病长期血糖的监测;观察饮食和药物治疗的效果,特别是怀疑口服药物失效而不得不用胰岛素治疗时HbA1c有较高价值。 2.有助于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现和预防;临床研究显示: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糖尿病肾病和视网膜病变的发生与HbA1c水平密切相关,并发现HbA1c<7%时,糖尿病发生慢性并发症的危险性很小,而一旦HbA1c﹥7%时,则发生慢性并发症的危险性显着增高。 HbA1c的临床意义2 3.用于糖尿病的辅助诊断: 大多数血糖高于正常的糖尿病患者其HbA1c增高;对空腹血糖正常而糖耐量下降的病人HbA1c也可增高。有报导HbA1c对糖尿病的诊断敏感性为85%,特异性为91%。最近Peters 回顾性研究报告HbA1c的测定与WHO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密切相关,且检测方便。并认为HbA1c>7%时,一般建议采用饮食和运动治疗处理。HbA1c的临床意义3 4.用于应激性高血糖的鉴别诊断 各种应激如心肌梗塞和脑血管意外可使血糖升高,但这种高血糖、HbA1c不一定升高,若为糖尿病、HbA1c则升高。两者的鉴别对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有一定价值。 5.? 怀孕期间HbA1c是反映糖尿病控制的一个特别有用的指标。 怀孕期间血糖控制对母婴健康极为重要。糖尿病患者怀孕期间母亲的高血糖与

胎儿的发病率、死亡率上升都有关。保持严格的血糖控制,尤其是在胚胎发生的头3个月,母亲HbA1c结果对健康胎儿的孕育极大促进作用。 总之,HbA1c数据客观,稳定性好,能反映糖尿病患者2-3月左右的糖代谢情况,同时对糖尿病并发症,尤其是早期肾病和视网膜等微血管病变有很好的临床参考价值。

视黄醇结合蛋白与肾脏疾病的研究进展

视黄醇结合蛋白与肾脏疾病的研究进展 摘要】视黄醇结合蛋白,在体内是一种小分子蛋白质,它在维生素 A代谢中发挥 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在肾脏疾病中视黄醇结合蛋白检测的应用日益受到关注。 本文对视黄醇结合蛋白的检测和特性以及其在肾脏疾病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视黄 A醇结合蛋白质类肾疾病 1968年Kanai等首次分离发现了RBP,1971年Berggard和Peterson在尿中将其分离出来。视黄醇结合蛋白(retinol-binding protein,RBP)为特异转运蛋白, 在血中维生素A起着重要的作用。RBP 的蛋白是低分子量,能由肾小球自由滤过,近端肾小管几乎完全重吸收,其在血尿中的含量变化与肾脏疾病密切相关。 一、RBP的生理功能和理化特性 RBP是一种单一肽链蛋白质,有一个结合一分子,含有184个氨基酸残基和 3个二硫键,全反式视黄醇的结合点。RBP 的分子量为21000,半衰期约为3-12 小时,它的沉降系数2.13-2.30,在体内每天公斤体重5mg的合成率[1]。RBP是肝脏内合成,在受到全反式视黄醇刺激后分泌出来,释放入血后与甲状腺素运载蛋 白(transthretin,TTR)、视黄醇(retinol,ROH)按照1:1:1的比例形成三元 的复合物。应严格按照视黄醇的调控分泌入血的 RBP量。RBP受体在不同细胞组 织的分布变化很大,其与 RBP 结合力也不一致。在肠、肝、脾分布的受体有特殊 的结合能力,在视网膜色素胎盘、上皮细胞、骨髓、肾脏其受体具有较高的结合力。不同组织的RBP受体分布与 VitA 在不同组织的功能、代谢要相一致。ROH 与RBP结合,从肝储备区将ROH转运至肝外的靶组织。在对肾脏髓质、皮质受 体的研究中,Smeiand等发现分布在皮质的几乎有特殊的结合力的受体[2]。 二、RBP在肾脏的功能性代谢 血清 RBP 结合 VitA 通过滤过肾小球部分。Usdda 等研究发现 RBP肾小管的重 吸收发生在S1、 S2段并发现了 RBP免疫反应物质在这两段的溶酶体。Marinos 等发现RBP-VitA 复合物介导的胞吞通过megalin(gp330)作用被近端肾小管重吸收,只是跨细胞转运通过近端肾小管,而并没有溶酶体转运到胞内降解[3]。他们也发现一些 RBP 降解在近端肾小管细胞,并且这一转运过程几乎不受 megalin(gp330)竞争者影响。 三、RBP测定与肾脏疾病 1.RBP与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近来国内外学者通过监测尿 RBP 做了一些研究来反应肾病综合征患者,对敏感 性的激素治疗。大量蛋白尿可导致肾病综合征患者的肾小管功能受损,肾小管上 皮细胞损害就会出现,都认为肾病综合征尿中小管损害标志物可能是不敏感激素 治疗的危险因素。 Sessos等[4]调查了37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8周,在前后激素治疗中,尿RBP和β2-MG变化的情况,病人所有的强的松用量 1-1.5mg/kg,经过研究发现在 不敏感激素治疗组的尿β2-MG和 RBP明显高于敏感激素治疗组,随着疾病好转 敏感激素组的尿β2-MG和 RBP也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在不敏感激素组尿β2- MG>3000mg/g.Cr和RBP>4000mg/g. Cr。所以说分析多变量结果证实其激素的敏感性越差则尿RBP越高。 Masroiasnni等在研究为系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微小病变、局灶节段性肾小 球硬化症的患者的肾病综合征病理的表现,这些患者尿 RBP水平正常在治疗前,

血清肌红蛋白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首页\ 学科专业\ 微生物检验\ 血清肌红蛋白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临床微生物检验 血清肌红蛋白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编辑:陈特2009-06-22 03:07 肌红蛋白( myoglobin , Mb) 相对分子质量17 500 ,存在于心肌及骨骼肌中,与氧的亲和力比Hb 强,在极低的氧张力情况下,肌肉缺氧时,可以放出氧供肌肉收缩的急需。 测定肌红蛋白的方法有很多,分光光度法、电泳法及层析法。这些方法不能测定低于微克水平的Mb ,现已不用。免疫化学法比较灵敏,但抗血清必须是对Mb 特异的。对流免疫电泳是一种定性方法,灵敏度只有2 mg/ml ,不适宜检测心肌梗死。红细胞凝集试验,试剂制备难以标准化;乳胶凝集试验是个半定量试验,是用肉眼判断终点,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而且一些含有高浓度类风温因子的血清会产生干扰。放射免疫试验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但使用放射性同位素,造成对环境的污染,现己少用。胶乳增强透射比浊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好,测定速度快,适用于各类型生化归功分析仪,现已在临床上普遍采用。 原理:Mb 致敏胶乳颗位是大小均一的聚苯丙烯乳胶颗粒悬液,颗粒表面包被有兔抗人Mb 抗体。样本中的Mb 与乳胶颗粒表团的抗体结合后,使相邻的胶乳颗粒彼此交联,发生凝集反应产生浊度。该浊度与样本中的Mb 浓度呈正比,在570 nm 处测定吸光度,可计算样本中Mb 的浓度。 参考区间:健康成年人肌红蛋白<70μg/L。 建议各实验室根据自己的条件,建立本地的参考区间。 临床意义:Mb 是检测急性心肌梗死( AMI) 的早期指标,在AMI 后1 - 2 h ,在患者血清中的浓度即迅速增加,诊断AMI 的界值为75μg/L ,6 -9 h 达到高峰,比CK-MB 的释放早2-5 h,一旦患者诊断为AMI且已进行相应治疗,主要的是进一步评价患者在住院期间是否有并发症及再梗死。此时用肌钙蛋白可能是不适宜的,因为疾病发作后肌钙蛋白的长期释放模式可能掩饰发生额外新的损伤。而Mb 在发作后第一天内即返回到基线浓度,当有再梗死时,则又迅速上升,形成"多峰"现象,可以反映局部缺血心肌周期性自发的冠脉再梗塞和再灌注。 由于Mb 也存在于骨骼肌中,而且仅从肾脏清除,所以急性肌损伤、急性或慢性肾衰竭、严重的充血性心力衰竭、长时间休克及各种原因引起的肌病患者、肌内注射、剧烈的锻炼、某种毒素和药物摄入后,Mb 都会升高。因此,采用血清Mb 水平作为诊断AMI 的 早期指标,仅限于那些没有上述有关疾病的患者。最近,提出了AMI 的新诊断策略,包括:①联合测定Mb 和一种骨骼肌特异的标志物(碳酸酐酶Ⅲ,简称CAⅢ) ,并计算Mb/CAⅢ比率,在骨骼肌损伤的患者中,血清中的比率是恒定的,因为两种蛋白质均释放;AMI 病人这种比率则增加,可较大地提高诊断准确度。②联合检测血清Mb 和一种心肌特异的标志

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的临 床意义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

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核心提示:C反应蛋白(C-reactivenbsp;protein,nbsp;CRP)因其能和肺炎双球菌的细胞壁的C多糖起沉淀反应而得名nbsp;[1]nbsp;,是相对分子质量为115-140KD的血清β球蛋白。CRP持续增高提示机体存在慢性炎症或自身免疫疾病,CRP在病毒感染时不会升高,其变化不受患者的个体 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因其能和肺炎双球菌的细胞壁的C多糖起沉淀反应而得名 [1] ,是相对分子质量为115-140KD的血清β球蛋白。CRP持续增高提示机体存在慢性炎症或自身免疫疾病,CRP在病毒感染时不会升高,其变化不受患者的个体差异、机体状态和治疗药物的影响[2]。近年来,随着检测技术的进步,采用超敏感方法检测到的CRP被称为超敏CRP。大量的文章研究显示,它在冠心病、中风、周围血管栓塞等疾病诊断和预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被认为是心血管病危险评估的“金标准”[3]。 1 C反应蛋白的生物学特性 CRP是一种主要由肝脏合成的蛋白质,正常人血清中含量极微(平均值约为3.5 mg/L),当有急性炎症、创伤和冠心病时CRP会升高 [4] 。CRP含5个多肽链亚单位,非共价结合为盘形多聚体。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IL-1)对CRP的生成有调节作用。CRP的生物特性主要表现为能结合细菌、真菌等体内的多糖物质,在钙离子存在下,形成的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释放炎症介质,促进细胞间粘附和吞噬细胞反应,溶解靶细胞。在血管粥样硬化损害的早期还发现CRP与细胞膜形成的复合体附着在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由于各种原因的组织损伤血清中CRP浓度的升高,同时还会出现一系列的全身反应,包括发热、免疫反应增强等急性时相反应,CRP的水平与炎症的出现及其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5]。 2 超敏C反应蛋白与颅脑损伤 张吉平等[6]对129例颅脑损伤患者不同时期超敏C反应蛋白的变化的研究显示,颅脑损伤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且伤情越重,升高越明显。这说明超敏C反应蛋白不仅是一种疾病标记物,同时也参与创伤性疾病的致病过程,且创伤越严重,肝细胞在IL-6等细胞因子诱导下合成超敏C反应蛋白的速度越快,并释放入血液中。伤情越重,超敏C反应蛋白的下降速度越慢。这是因为决定循环中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的唯一因素是合成速率。当可刺激超敏C反应蛋白增加的因素没有得到完全控

肌钙蛋白Ⅰ、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三项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

肌钙蛋白Ⅰ、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三项联合检 测的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肌钙蛋白Ⅰ、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三项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本文用金标单抗法定性检测血清肌钙蛋白Ⅰ/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cTnI/MyO/CK MB)。结论实验证明cTnI/MyO/CK MB三项联合检测是诊断AMI早期、敏感、特异的指标。血清肌钙蛋白Ⅰ。 【摘要】目的探讨肌钙蛋白Ⅰ、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三项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本文用金标单抗法定性检测血清肌钙蛋白Ⅰ/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cTnI/MyO/C K MB)。结果2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后3~24h,cTnI阳性率100%,My O阳性率95%,CK MB阳性率70%。结论实验证明cTnI/MyO/CK MB三项联合检测是诊断AMI早期、敏感、特异的指标。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血清肌钙蛋白Ⅰ;肌红蛋白;肌酸肌酶 心肌肌钙蛋白是心肌收缩的调节蛋白,由三球形亚单位构成,包括TnI、TnC、 TnT[1]。肌红蛋白是肌肉组织中的一种亚铁血红素蛋白,分子量较小。肌酸激酶同工酶是存在于心肌组织中的一种二聚体,参与肌肉组织的新陈代谢。当心肌损伤时,三种成分在几小时内释放到血液中,并持续不同的时间,所以联合检测cTnI/MyO/CK MB,可以提供心肌损伤的早期血清标志物。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1)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20例,均来自本院内科病房,在发病后3~24h采血。(2)非AMI患者血标本20例(包括冠心病13例,风心病1例,心绞痛4例,病毒性心肌炎2例),在发病后3~24h采血。(3)健康对照组血标本10例,取自门诊健康体检人员。 1.2 方法采用杭州艾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经销的一步法cTnI/MyO/CK MB三联检测卡,该卡采用高度特异性的抗体抗原反应及免疫层析技术。按使用说明书,滴2滴血清于样本孔中20min后读取结果。 2 结果 见表1。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测定原理方法及临床意义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测定的原理方法与仪器解析及临床意义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测定的原理方法与仪器解析及临床意义 糖尿病目前在世界上发病率很高,占免疫病的比率,在发达国家高达2-5%,而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亦达 2-3%,并且每年还以1‰的速度增长。糖尿病是一种终生性疾病,其并发症是至残至死的主要原因,所以人们希望能尽早发现和治疗糖尿病。临床上广泛采用血糖参数来判定糖尿病,而血糖参数只代表抽血时的血糖水平,对确诊有局限性。近年来的医学研究证明:血液中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浓度相对稳定,其浓度值能准确反映最近1-3个月期间的血糖水平,便于医生对糖尿病进行早期诊断;也可用于糖尿病人的血糖监控及慢性并发症的判断等,受到临床的广泛重视,目前我国各大、中型医院正逐渐开展糖化血红蛋白(HbA1c)占总血红蛋白(Hb)的百分含量的测定项目。有些发达国家已将HbA1c的测定列入中老年人的常规体检项目。测定HbA1c比较常用的方法,目前有乳胶凝集反应法和离子交换高压液相色谱法两种,分别用生化分析仪和糖化血红蛋白自动分析仪进行测定。 1HbA1c的临床意义 糖化血红蛋白是一项说服力较强、数据较客观、稳定性较好的生化检查,不受偶尔一次血糖升高或降低的影响。能反应糖尿病患者2-3个月以内的糖代谢状况,同时与糖尿病并发症尤其是微血管病变关系密切,在糖尿病学上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1.1增高:测定HbA1c可以了解糖尿病人在2~3个月的血糖控制情况。此外,用含葡萄糖的透析液作血透的慢性肾衰病人,地中海贫血和白血病病人亦增高。 1.2降低:溶血性及失血性贫血,慢性肾衰,慢性持续性低血糖症等。 1.3作为糖尿病的病情监测指标 1.3.1作为轻症、Ⅱ型、“隐性”糖尿病的早期诊断指标。 1.3.2不是诊断糖尿病的敏感指标,不能取代现行的糖耐量试验。 1.3.3可以列为糖尿病的普查和健康检查的项目。 1.4当HbA1c>9%时,说明患者存在着持续性高血糖,可以出现糖尿病肾病、动脉硬化、白内障等并发症。临床经常以糖化血红蛋白作为监测指标来了解患者近阶段的血糖情况,以及估价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情况。 1.5对预防糖尿病孕妇的巨大胎儿、畸形胎、死胎,以及急、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的监督具有重要意义。1.6对于病因尚未明确的昏迷或正在输注葡萄糖(测血糖当然增高)抢救者,急查糖化血红蛋白具有鉴别诊断的价值。 1.7对于糖化血红蛋白特别增高的糖尿病患者,应警惕如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合并症的发生。 2临床常用的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方法 2.1乳胶凝集反应法 乳胶凝集反应法是利用抗原抗体直接测定总血红蛋白Hb中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百分含量。目前有国内外几家厂商可以提供HbA1c测定的试剂盒。这种免疫反应是由被测血样品中的总Hb和HbA1c与试剂中的抗体结合而形成凝集,凝集量随HbA1c浓度的大小而变化。使用生化分析仪器来进行比浊测定HbA1c的浓度,采用终点法,生化仪通过测定反应液的吸光度值,可直接反映出凝集量的多少;推算出

血清清蛋白、γ-球蛋白的分离、纯化与鉴定实验报告

生物化学实验报告 姓名: 学号: 专业年级: 组别: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格式要求:正文请统一用:小四号,宋体,1.5倍行距;数字、英文用Times New Roman;标题用:四号,黑体,加粗。需强调的地方请用蓝颜色标出。不得出现多行、多页空白现象。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盐析法、凝胶层析法、离子交换层析法分离蛋白质的原理和基本方法。 2、掌握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法的原理和基本方法。 3、了解柱层析技术。 二、实验原理 1、粗提(盐析法): 蛋白质分子能稳定存在于水溶液中是因为有两个稳定因素:表面的电荷和水化膜。当维持蛋白质的稳定因素破坏时,蛋白质分子可相互聚集沉淀而析出。盐在水溶液中电离所形成的正负离子可吸引水分子,从而夺取蛋白质分子上的水化膜,还可中和部分电荷使蛋白质分子聚集而沉淀,从而达到盐析沉淀蛋白质的目的。由于血清中各种蛋白质颗粒大小、所带电荷多少及亲水程度不同,因此,利用不同浓度的硫酸铵溶液分段盐析,便可将血清中清蛋白和球蛋白从溶液中沉淀出来,达到初步分离清蛋白、球蛋白的目的。 2、脱盐(凝胶层析法) 凝胶层析法利用蛋白质与无机盐类之间分子量的差异。当溶液通过凝胶柱时,溶液中分子量较大的蛋白质因为不能通过网孔进入凝胶颗粒,沿着凝胶颗粒间的间隙流动,

所以流程较短,向前移动速度较快,最先流出层析柱。而盐的分子量较小,可通过网孔进入凝胶颗粒,所以流程长,向前移动速度较慢,较晚流出层析柱。从而可达到去盐的目的。 3、纯化(离子交换层析法) 离子交换是溶液中的离子和交换剂上的离子进行可逆的的交换过程。带正电荷的交换剂称为阴离子交换剂;带负电荷的交换剂称为阳离子交换剂。本实验采用的DEAE纤维素是一种阴离子交换剂,溶液中带负电荷的离子可与其进行交换结合,带正电荷的离子则不能,这样便可达到分离纯化的目的。 脱盐后的蛋白质溶液尚含有各种球蛋白,利用它们的等电点的不同可进行分离。血清中各种蛋白质的pI各不相同,因此,在同一醋酸铵缓冲液中,各蛋白质所带的电荷不同,可以通过DEAE离子交换层析将血清清蛋白和γ-球蛋白分离出来。 4、纯度鉴定(电泳) 采用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对分离得到的清蛋白和γ-球蛋白进行纯度鉴定,以正常血清样品作对照。比较两者电泳图谱可定性判断纯化的清蛋白和γ-球蛋白的纯度。 三、材料与方法:以流程图示意 材料: 1、样品:健康人血清(新鲜、无溶血、无沉淀物或细菌滋生) 2、试剂:0.3mol/L的PH6.5醋酸铵缓冲液、0.06mol/L的PH6.5醋酸铵缓冲液、0.02mol/L 的PH6.5醋酸铵缓冲液、1.5mol/L的NaCl-0.3mol/NH4Ac溶液、饱和硫酸铵溶液、0.92mol/L(20%)磺基水杨酸、0.05mol/L(1%)BaCl2溶液、氨基黑染色液、巴比妥缓冲液、漂洗液。 3、仪器及器材:层析柱、烧杯、移液枪、加样枪、试管、滤纸、醋酸纤维素薄膜、黑色反应板、铁固定架、螺旋夹、离心管和离心机、培养皿、载玻片、滤纸、平头镊子、电泳槽、直流稳压电泳仪。

肌红蛋白

用途 用于OLYMPUS 分析仪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定量测定人血清和血浆的肌红蛋白,仅适用于体外诊断。 检验原理1 样品与被抗人Mb 多克隆抗体致敏的Latex 粒子作用,样品中的肌红蛋白与被抗人肌红蛋白多克隆抗体致敏的Latex 粒子发生特异性的抗原抗体反应,使Latex 粒子发生凝集反应。该凝集反应的吸光度变化与样品中肌红蛋白的浓度相关。用已知浓度的标准品制作工作曲线,从该曲线上即可求得样品中的肌红蛋白的浓度。 反应原理 抗原抗体反应 组分 缓冲液 R1:已调配好 乳胶(Latex )悬浮液 R2:已调配好 试剂准备 试剂为即开即用,可直接置入分析仪试剂仓中。 储存和稳定性 储存在 2 - 10°C 温度下未开封的试剂在指定有效期内性质稳定。一经打开,放在试剂仓中可以稳定30天。 样品2 血清、EDTA 或肝素化血浆。 在2– 8°C 可以稳定7天,在15 – 25°C 下可以稳定3天。 某些一次性采血管的种类可能对测定值会有影响,因此对采血管必须确认对测定值无影响后再使用。 检验程序 参见附表。 校准 校准物定标液的值可溯源至In-house 。 当发生以下情况时,需要进行校准: 仪器进行保养或更换主要零件时;质控出现明显漂移; 当重新更换新一批号的试剂时需要重新做试剂空白。 详细操作请见《仪器操作程序》和《校准操作程序》 根据GLP (Good Laboratory Practice )规范,在校准后应立即进行质控分析。 质量控制 每个检测批至少进行一次质控,质控物包括正常值和病理值两个浓度。 如果发现数据有任何的倾向性或突然的漂移,检查所有操作参数。 计算 Olympus 分析仪自动计算每个样品的测定值。 参考区间 70ng/ml 以下 线性范围 10-800mg/ml. 精密度 下列数据是对2个血清库在AU5400上历经20天分别进行检测灵敏度 以生理盐水及Mb 浓度为10ng/mL 的质控品作样品,同时测定10次,其均值±2SD 在两者之间无重叠现象。 干扰性底物 血红蛋白500mg/dL 、胆红素30mg/dL 、乳浊为添加10%的“营得惠(Intrafat )”的乳糜5%时,对测定值未见影响 限制性 当某些样品中可能存在有目的成份以外的物质与反应或妨碍反应时,测定值与测定结果有疑问时请再测定一次或稀释后再测定、确认。 最大稀释度 生理盐水稀释,最大稀释度为16倍稀释。 临床意义4 Mb 为存在于骨骼肌和心肌中的分子量17200的血色蛋白。当细胞破坏或细胞膜通透性增高时,就被释放到血液中。 血液中Mb 浓度的测定,对急性冠状综合症、骨骼肌障碍等疾病存在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及疗效的判断都是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 Galvin jp,et al.:Particle enhanced photometric immunoassny systems,https://www.doczj.com/doc/4e17618333.html,b.Assays (https://www.doczj.com/doc/4e17618333.html,b.Assays Conf.).4th ,73(1982). 2.Singer JM,et al.:The latex fixation test.l. Application to the serologie diagnosi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Amer,Jmed.,21,888(1956) 3.山成洋ら: ミオクロピン,日本臨床,第5版(1999) 4.芝紀代子: ミオクロピン,検査と技術,18183(1990) 试剂规格 H7170-L 1x54ml R1 1x18ml R2

最全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的原理与仪器解析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测定的原理方法与 仪器解析及临床意义 糖尿病目前在世界上发病率很高,占免疫病的比率,在发达国家高达2-5%,而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亦达2-3%,并且每年还以1‰的速度增长。糖尿病是一种终生性疾病,其并发症是至残至死的主要原因,所以人们希望能尽早发现和治疗糖尿病。临床上广泛采用血糖参数来判定糖尿病,而血糖参数只代表抽血时的血糖水平,对确诊有局限性。近年来的医学研究证明:血液中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浓度相对稳定,其浓度值能准确反映最近1-3个月期间的血糖水平,便于医生对糖尿病进行早期诊断;也可用于糖尿病人的血糖监控及慢性并发症的判断等,受到临床的广泛重视,目前我国各大、中型医院正逐渐开展糖化血红蛋白(HbA1c)占总血红蛋白(Hb)的百分含量的测定项目。有些发达国家已将HbA1c的测定列入中老年人的常规体检项目。测定HbA1c比较常用的方法,目前有乳胶凝集反应法和离子交换高压液相色谱法两种,分别用生化分析仪和糖化血红蛋白自动分析仪进行测定。 1 HbA1c的临床意义 糖化血红蛋白是一项说服力较强、数据较客观、稳定性较好的生化检查,不受偶尔一次血糖升高或降低的影响。能反应糖尿病患者2-3个月以内的糖代谢状况,同时与糖尿病并发症尤其是微血管病变关系密切,在糖尿病学上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1.1 增高:测定HbA1c可以了解糖尿病人在2~3个月的血糖控制情况。此外,用含葡萄糖的透析液作血透的慢性肾衰病人,地中海贫血和白血病病人亦增高。 1.2 降低:溶血性及失血性贫血,慢性肾衰,慢性持续性低血糖症等。 1.3 作为糖尿病的病情监测指标 1.3.1 作为轻症、Ⅱ型、“隐性”糖尿病的早期诊断指标。 1.3.2 不是诊断糖尿病的敏感指标,不能取代现行的糖耐量试验。 1.3.3 可以列为糖尿病的普查和健康检查的项目。 1.4 当HbA1c>9%时,说明患者存在着持续性高血糖,可以出现糖尿病肾病、动脉硬化、白内障等并发症。临床经常以糖化血红蛋白作为监测指标来了解患者近阶段的血糖情况,以及估价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情况。

视黄醇结合蛋白

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在肾脏疾病中的临床意义 [导读]尿素氮(BUN)与肌酐(Cr)作为传统反映肾脏功能的指标,两者的灵敏性较差。因为肾小球的代偿能力很强,只有当50%以上的肾小球受损时才会引起两者的升高。近年众多研究已经证实通过检测视黄醇结合蛋白(Retinol-binding protein,RBP)能早期发现肾小管的损 尿素氮(BUN)与肌酐(Cr)作为传统反映肾脏功能的指标,两者的灵敏性较差。因为肾小球的代偿能力很强,只有当50%以上的肾小球受损时才会引起两者的升高。近年众多研究已经证实通过检测视黄醇结合蛋白(Retinol-binding protein,RBP)能早期发现肾小管的损害,对推测肾脏损坏的预后有一定意义。本文重点介绍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在肾脏疾病中的临床意义。 1 视黄醇结合蛋白(RBP)的生理特性 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是肝脏分泌的一种低分子量蛋白(21000kD),由肝细胞合成,受全反式视黄醇刺激并与之特意性结合主要功能是将视黄醇从肝细胞转运到上皮细胞,血浆中的视黄醇结合蛋白(RBP)约有90%与甲状腺素结合前蛋白结合,形成高分子蛋白复合物,故而不被肾小球滤过膜滤过,当视黄醇被转运到靶细胞后,视黄醇结合蛋白(RBP)便游离到血浆中,迅速被肾小球滤过,几乎全部被肾近曲小管重吸收而分解。 正常情况下,在尿中稳定性强,不易分解,不受pH和血压干扰,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排量甚微(100μg/d)。但在肾近曲小管损伤时,其尿排量明显增加,故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排量增加可作为肾近曲小管损伤的标志物。当肾脏滤过功能降低时,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流量降低而使血中各种形式的视黄醇结合蛋白(RBP)贮积而显示血浓度升高。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均是肾近曲小管损伤的标志,但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是一项较NAG更敏感的肾近曲小管损伤的早期诊断指标。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使用甘露醇检测结果提示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对于检测甘露醇所致早期肾功能损害较BUN、Scr敏感,可以更早的反应肾功能损伤的情况。血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在各组肾病的阳性率与Urea、UA较为接近,明显高于Cr、血视黄醇结合蛋白(RBP)灵敏度好于Cr,Urea易受饮食影响,而血视黄醇结合蛋白(RBP)的结果较为稳定。血液或尿液中的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浓度可以作为一种理想的肾功能指标应用于临床。 2 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在肾脏疾病中的临床意义 当慢性肾炎患者近端肾小管有损伤时,血β 2 -微球蛋白以及内生肌酐清除率尚在正常范围内,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排泄量便有明显增加。尤其是高血压的患者,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排泄量便增加更为明显。IgA肾病患者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排泄量明显

心肌肌钙蛋白I(医学参照)

心肌肌钙蛋白I(cTnI) 参考范围: <0.1nm/mL 排除心肌损伤 0.1~0.5ng/mL 心肌损伤低风险,需结合多种诊断结果及临床症状综合判定 0.5~25ng/mL 心肌损伤高风险 >25ng/mL 严重心肌损伤 临床意义: CTnI是心肌损伤的特异指标。心肌梗死发生后4~8h血清中cTnI水平即可升高,12~14h达到峰值,升高持续时间较长,可达6~10天。CTnI的诊断特异性优于Mb和CK-MB,可用于评价不稳定心绞痛,cTnI水平升高预示有较高的短期死亡危险性,连续监测cTnI有助于判断血栓溶解和心肌再灌注。 在AMI时,所有生化标志物的敏感度都与时间有关。对于胸痛发作4h以内的患者,首先应测定Mb水平;3h后得到的血液标本,应同时评价Mb和人cTnI。所有阳性结果,都可确认为AMI;所有阴性结果都可以排除心肌损伤,当结果不一致时,需要进一步联合检查胸痛发作后9h,此时所有的生化标志物都达到最大的敏感度。 D-二聚体(D-Dimer) 参考范围 <500ng/ml 可以排除 >500ng/ml 提示出现高凝状态,并结合临床 临床意义 1.是交联蛋白降解中的一个特异性产物,在深静脉恤衫、肺栓塞、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严重肝炎、 肺栓塞等疾病中升高。 2.也可作为溶栓治疗的观察指标 3.陈旧性血栓患者D-二聚体并不升高 4.凡有血块形成的出血,本试验均可呈阳性,故其特异性较低。 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BNP) 参考范围 检测结果<300pg/ml可排除心衰

50岁以下>450pg/ml提示心衰的可能性较大 50岁-75岁>900pg/ml提示病人心衰的可能性较大 75岁以上>1800pg/ml提示病人心衰的可能性较大 临床意义 ①、BNP 诊断症状性心衰: 心力衰竭时,心脏容量负荷或压力负荷增加,心肌受到牵张或室壁压力增大,引起血中BNP 浓度增高,可诊断心力衰竭。 ②、BNP 诊断无症状性心衰和舒张性心衰: 在无症状性左室收缩功能低下的患者中,NT2ANP 和BNP均会增高。这有助于心衰的早期诊断。 ③、BNP 鉴别诊断呼吸困难病因: 在急诊,BNP 还有助于判断急性呼吸困难患者的病因。最近对321例急性呼吸困难的患者进行了BNP 测定(由于肺心病导致的右心衰归属心衰组) ,结果心力衰竭患者(134 例) 的平均BNP 水平[ (758. 5 ±798) pg/ ml ]明显高于肺部疾患导致呼吸困难的患者[85 例, (61 ±10) pg/ ml ] 。既往有肺部疾患史,此次诊为心衰患者(54 例) 的BNP[ (731 ±764) pg/ ml ]又显著高于既往有心衰病史,此次诊为阻塞性肺病的患者[ 11例, (47 ±23) pg/ ml ] 。肺癌及肺栓塞也可以导致BNP 水平增高,但它与急性左心衰导致的BNP 增高的水平不同。即使同时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病及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此次导致呼吸困难的原因不同,BNP 水平也大不一样。 另外,BNP 同样可以帮助诊断右室功能异常。伴有肺动脉高压的右室功能异常的患者中BNP 值高于一般水平,也与慢性肺栓塞导致的肺动脉高压程度相关,且在血栓动脉内膜切除术后,BNP 水平也随肺动脉阻力下降而下降。 降钙素原(PCT) 参考范围: <0.05ng/ml 正常人 0.05≤PCT≤0.5 轻度局部细菌感染或细菌感染早期 0.5<PCT≤2 很大可能为全身细菌感染,或继发于细菌之上的真菌感染,但应排除48h 内 的新生儿、严重外伤、烧伤、较大外科手术、重度心源性休克等临床状 态 2<PCT<10 全身感染 PCT≥10 严重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

血清清蛋白,γ-球蛋白的分离,提纯与鉴定

血清清蛋白、γ-球蛋白的分离、提纯与鉴定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盐析法、凝胶层析法、离子交换层析法分离蛋白质的原理和基本方法; 2.掌握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法的原理和基本方法; 3.了解柱层析技术。 二、实验原理 血清蛋白主要由清蛋白和球蛋白组成,各行使其重要的功能。 本实验利用盐析方法将血清中的清蛋白和球蛋白分离,并用电泳技术观察蛋白质分离教果。 1.盐析 蛋白质分子能稳定存在于水溶液中是因为有两个稳定因素:表面的电荷和水化膜。当维持蛋白质的稳定因素破坏时,蛋白质分子可相互聚集沉淀而析出,蛋白质分子沉淀析出的方法很多,根据对蛋白质稳定因素破坏的不同有中性盐析法、有机溶溶剂法、重 金属盐法以及生物碱试剂法等。盐析法的原理是:中性盐如硫酸铵((NH 4) 2 SO4)等对蛋 白质作用破坏了蛋白质表面水化膜,并且中和了部分电荷,从而使蛋白质相互聚集而析出。由于血清中各种蛋白质分子的颗粒大小、所带电荷的多少和亲水程度不同,故盐析所需的盐浓度也不同,因此调节盐的浓度可使不同的蛋白质沉淀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血清球蛋白在半饱和状态下发生沉淀,而血清清蛋白在完全饱和状态下沉淀,利用此特性可把蛋白质分段沉淀下来,即在半饱和的中,血清蛋白不沉淀,而血球蛋白沉淀,离心后清蛋白主要在上清液中,沉淀蛋白加少量蒸馏水即可溶解,由此达到分离清蛋白和白蛋白的目的。 2.脱盐 盐析得到的蛋白质含有高浓度中性盐,需要有脱盐过程去除蛋白质遗留的中性盐,

常用方法有:透析法脱盐和凝胶层析法脱盐。本实验采用凝胶层析法脱盐,在葡聚糖凝胶柱中,蛋白质与盐的分子量不同,当样品通过层析柱时,分子量较大的蛋白质因为不能通过网孔而进入凝胶颗粒,沿着凝胶颗粒间的间隙流动,所以流程较短,向前移动速度较快,最先流出层析柱;反之,盐的分子量较小,可通过网孔而进入凝胶颗粒,所以流程长,向前移动速度较慢,流出层析柱的时间较后。分段收集蛋白质洗脱液,即可得到脱盐的蛋白质。 3.纯化(离子交换层析) 离子交换是溶液中的离子和交换剂上的离子进行可逆的的交换过程。带正电荷的交换剂称为阴离子交换剂;带负电荷的交换剂称为阳离子交换剂。 本实验采用的DEAE纤维素是一种阴离子交换剂,溶液中带负电荷的离子可与其进行交换结合,带正电荷的点正电荷的离子则不能,这样便可达到分离纯化的目的。 脱盐后的蛋白质溶液尚含有各种球蛋白,利用它们的等电点的不同可进行分离。血清中各种蛋白质的pI各不相同,因此,在同一醋酸铵缓冲液中,各蛋白质所带的电荷不同,可以通过DEAE离子交换层析将血清清蛋白和伽马球蛋白分离出来。 4.纯度鉴定(电泳) 血清中各种蛋白质的等电点不同,一般都低于pH7.4。它们在pH8.6的缓冲液中均解离带负电荷,在电场中向正极移动。由于血浆中各种蛋白质分子大小、形状及所带的电荷量不同,因而在醋酸纤维素薄膜上电泳的速度也不同。因此可以将它们分离为清蛋白(Albumin)、α1-球蛋白、α2-球蛋白、β-球蛋白、γ-球蛋白5条区带。 三、材料与方法:以流程图示意 1.实验材料 人血清、葡聚糖凝胶G-25(Sephadex G-25)层析柱、二乙基氨基乙基(DEAE)纤维素离子交换层析柱、饱和硫酸铵溶液、0.3mol/l的PH6.5醋酸铵缓冲液、0.06mol/l的PH6.5醋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如对您有帮助,请购买打赏,谢谢您!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血糖测定只代表即刻的血糖水平,提示患者当时的身体状况,并不能作为评价疾病控制程度的指标。 糖化血红蛋白是指血液中和葡萄糖结合了的那一部分血红蛋白。 当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较高时,人体所形成的糖化血红蛋白含量也会相对较高。人体内红细胞的寿命一般为120天,在细胞死亡前,血液中糖化血红蛋白含量也会保持相对不变。因些糖化因红蛋白水平反映的是在检测前120天内的平均血糖水平,而与抽血时间,病人是否空腹,是否使用胰岛素等因素无关。是判定糖尿病长期控制的良好指标。 糖化血红蛋白的测定结果以百分率表示,指的是和葡萄糖结合的血红蛋白占全部血红蛋白的比例。非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为4-6%;许多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如查能将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降低至8%以下,糖尿病的并发症将大大降低,如果糖化血红蛋白>9%,说明患者待续性高血糖,会发生糖尿病性肾病,动脉硬化,白内障等并发症,并有可能出现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合并症。因此,有关专家建议,如果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已达标准,并且血糖控制状态较为了平稳,每年至少应该接受2次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对于那些需要改变资料方案,或者血糖控制状态不稳定的患者,及正在进行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应该每三个月进行一次糖化血红蛋白测定。 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可以指导临床更好地制定糖尿病例患者的诊疗方案。如果某位患者每天仅在早餐前测定空腹血糖,发现这个值为130mg/ml,处于政党范围内;但再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却发现为11%,这意味着该患者在过去的3个月内平均血糖水平已接近270mg/ml,暗示其将来发生糖尿病并发症的危险性非常高,。尽管早餐前血糖结果尚满意,但是一天其它时间的血糖水平却严重超标,需要对患者饮食,运动及药物治疗作出重新评估,并作出相应调整,此外患者还需较现在更为频繁地测定血糖。 综上所述,糖化血红蛋白是糖尿病患者疾病控制程度一项良好的指标,糖尿病患者应定期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并据此制定,修正相关治疗方案。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检测指标。通过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可以了解糖尿病患者过去2~3个月内血糖控制的平均水平,它不受患者偶尔一次的血糖升高或降低的影响。英国糖尿病前瞻性研究证实,糖化血红蛋白每下降1%,糖尿病患者发生死亡的几率就会降低21%,发生心肌梗死的几率就会下降14%,发生中风的几率就会下降12%,发生微血管病变的几率就会下降37%,需要做白内障摘除手术的几率就会下降19%,因周围血管疾病而导致截肢或死亡的几率就会下降43%,发生心力衰竭的几率就会下降16%。 1、作为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的评价指标;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测定目的在于消除波动的血糖对病情的控制观察的影响,因而对血糖波动较大的Ⅰ型糖尿病患者,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一个有价值的血糖控制指标。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和尿糖测定较简单和经济,且能较可靠地反映病情的控制,故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意义低于1型患者,但可作为辅助检查,用于判定口服药是否失效而须用胰岛素治疗。 2、有助于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认识;血糖测定只代表即刻的血糖水平,提示患者当时的身体状况,并不能作为评价疾病控制程度的指标。 3、用于糖尿病的诊断;健康人HbA1c为4.0%-7.7%(6.5±1.5%), 未控制的DM病人HbA1c 可高达10%-20%;随机检测HbA1c,若<8%,多不考虑糖尿病。HbA1c>9%,预报糖尿病的标准度约为78%,灵敏度为68%,特异性94%;HbA1c>10%,则有80%以上为糖尿病,灵敏度43%,特异性99%,有效率86%。所以,目前并不主张单独用HbA1c来诊断糖尿病,原因是精确度不高,有时造成临床解释困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