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西教育差异对比专题报告(二)

中西教育差异对比专题报告(二)

中西教育差异对比专题报告(二)
中西教育差异对比专题报告(二)

资料2:中美教育对比

一、中美教育之别:功夫与利用率

在中国或者其他华人社会,老师和家长教育学生说,只要努力,铁杵也能磨成针;而美国学校则会鼓励学生,想出最有效的办法去制造针,或者想出最有效的方法把铁杵用于其他目的。就算真要钻牛角尖,一定要用铁杵造针的话,起码也要想办法造个成百上千根针,否则岂不白白浪费了这么多铁?

勤奋不等于成功:

任何天才要想成功都需要努力,但关键在于努力分高效和低效两种(当然更有无效甚至负效)。就像我们使用能源生产,也有能源利用率的问题一样。“铁杵磨成针”的效率,无疑是极低的。可是,当这种故事出现在小学教材里时,我就从没听到有人质疑过,大多数人都把这个故事当作老祖宗传给我们的智慧宝藏,天经地义,无庸置疑。可是,古人的智慧就算正确,也未必适合今天的社会。更何况有些持续了千年之道理,还常常被后人否定呢。

当然有些人会提出,“铁杵磨成针”这个故事并不在于它的事实本身,而在于要教给我们一个道理:努力可以成就一切。再认真回味一下,努力真的可以成就一切吗?不见得。

懒惰导致失败,但勤奋绝不等于成功。中国人固然比美国人勤奋,而且有小聪明,但美国国家强大,社会上成功者大多是美国人自己,这是因为,从大社会到小个人,他们都擅长于有效地利用自己的长处,在社会上容易找到自己的位置。同时,他们在工作中付出的每一份努力,都被最大化地有效利用。一个人取得的成果,等于功夫和利用率的方程式。数学好的中国人,这笔账一定比美国人算得清楚。

美国中学生每读一篇名著,无论是莎士比亚、爱默森、乔叟、奥威尔,作业都是写criticism(文学评论),可以正面,也可负面,不大聪明的学生也可以胡说八道,随便写写自己的感触。关键是从这些评论中,学生能够思考阅读过的内容。

墨守陈规与挑战权威:

相比之下,在中国(或者在其他亚洲国家),我记得在中学时常背诵和默写朱自清、鲁迅的著作等等,从来都没有机会“挑战”这些权威。大家从小背的不是唐诗、宋词,就是《三字经》之类,从没有人告诉过我,在小时候,学校和家庭里会经常就这些著作的内容进行讨论。

美国人没有五千年中华文化积累下来的各种典故和哲理,但也正因为如此,所以也没有人拿这些东西对他们指指点点。务实地追求目标,是美国人的最高原则。当大家都在嘲笑美国没有历史、没有文化的时候,他们却靠着务实精神,确立了美国在世界上的霸主地位。

说了这么多,我其实并不认为美国的教育好,中国培养的学生至少是勤奋的,这也是美国人所认同的事实。但是,若既能勤奋,又能有效利用自己的勤奋,岂不是事半功倍?

在传承老祖宗留下来的道理时,我们也应该鼓励学生从小培养“挑战”权威的意识。因为,所谓“智慧”,并不只是一代接一代地背诵诗句,而应该是在挑战和平等讨论的气氛中,将自身文化所积累的智慧加以充实、更新和完善,使之更加适合于不断日新月异的现实。

美国人教育孩子十二法则:

归属法则:保证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

希望法则: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

力量法则:永远不要与孩子斗强;

管理法则:在孩子未成年前,管束是父母的责任;

声音法则:要倾听他们的声音;

榜样法则: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榜样作用是巨大的;

求同存异法则:尊重孩子对世界的看法,并尽量理解他们;

惩罚法则:这一法则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和报复心理,慎用;

后果法则:让孩子了解其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

结构法则:教孩子从小了解道德和法律的界限;

二十码法则:尊重孩子的独立倾向,与其至少保持二十码的距离;

四W法则:任何时候都要了解孩子跟谁在一起(who)在什么地方(where),在干什么(what)以及在什么时候回家(when)。

二、中美教育理念对比

教育改革和大学改革,争论得沸沸扬扬,但遗憾的是,焦点都集中在谁该拿饭碗的利益之争上,很少涉及“大学的精神”这样实质性的问题。其实,中国大学的精神,乃至中国文化的精神,都应借此作一番改造。但要进行这番改造,首先必须学习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理念。

一位西方教育家讲过,大学的本质在于把一群优异的年轻人聚在一起,让他们的创造力互相激励,产生使他们终身受益的智慧。所以,教授是哪里的博士,出了多少专著,还在次要。重要的是大学的教学怎么为年轻人创造一种更有成效的互相激发智慧和创造力的环境。

这一基本精神,和中国大学的精神就很不一致。中国大学是传播知识,我说你听,好好记笔记,好好考试。本科四年,大课一上到底,很少有讨论班,很少写期末论文。学生学到的知识不少,但创造力贫乏,出来常常适应不了社会。一些本科毕业的优异学生,到了美国的名校常常无法适应。

美国的一流大学,本科高年级都要上讨论班,研究生的课基本都是在讨论班完成。笔者在耶鲁大学读了这么多年,竟一次大课没有上过,上的全是讨论班。这种讨论班,五六个或十几个学生与教授围坐在一起,就自己的阅读各抒己见,教授只是起引导协调的作用。这就是所谓年轻人智慧的互相激励。本科生的大课,其实也离不开讨论班。虽然每周坐在阶梯教室听课,但听完还要参加由研究生助教主持的讨论班。可以说,讨论班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

在这样的环境下,每个受教育者都成了教育者,每个学生不仅有学的义务,更有为课堂讨论作贡献的压力。所以,当毕业后突然被要求为社会贡献他们的智慧时,他们并不感到突然。他们已经在讨论班上习惯了。

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中,学生来源是多元化的,而不是以考分单一划线。因为不同背景的学生可以把自己在不同阶层、种族、文化中的经验带进课堂。社会各个集团的思想在这里交锋、整合。大学实际上也是社会的黏固剂。

这样的大学精神,说到底是一种文化的精神。美国的孩子从小就受之熏染。我女儿从一岁就上当地的幼儿园,现在快到四岁,幼儿园却不教认字。而国内比她小的孩子就已经很有“学问”了。除认字之外,还要学什么“锄禾日当午,汗

滴禾下土”呀,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呀。我女儿全无这些压力,每天几个同龄孩子坐在一起,边玩边谈话。一日,一个大一岁的孩子突然问:“我们是怎么来的?谁造了我们?”另一个孩子回答:“上帝造了我们。”女儿马上问:“谁造了上帝?”讨论没有结果,似乎也没有什么知识的积累,但这种讨论要一直跟着她进大学。

回想这样的讨论班,在我们上北大时,只有晚上图书馆占不到地方,几个好友决定在宿舍“放纵”一下时才有。而且这么聊一晚上,事后常常有负罪感,觉得误了功课。直到毕业多年后,才意识到那几个晚上的聊天是在北大最有价值的经历。

《论语》和《理想国》,两者都是世界文化的瑰宝,其风格似乎已预定了中西文明的不同传统。《论语》是年纪越大越读得有滋味,对孔子的敬意越深。读《论语》你总要面对一个大权威。《论语》中,常常一方是圣人在训话,一方是受训者小心问老师应该如何如何。孔子比别人高的地方在于他知道的最多。

《理想国》中的苏格拉底则全然不同。他有名的话是:“我一无所知,惟一比你们知道得多的是我知道我不知道。”他用他的问题,把那些自以为知道的人逼入绝境,让他们面对自己无知的真实面目。

中国大学的理念是孔子式的,西方大学的理念是苏格拉底式的。在这种不同理念下,北大改革的切入点就很好解读。所谓“一流的学生,二流的老师”之说是否符合实际,我们姑且不论,但它却生动地反映了我们中国大学的理念:老师一定要比学生高出许多。北大的改革计划,其实就是一个创造现代孔夫子的运动。什么名校博士呀,什么国际论文呀,一定要把最大的权威请来,往几百人的课堂上一站,镇得学生连大气也不敢喘。

三、为什么中国有一流的学生, 却没有高水平的人才?

据日本的一项以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的高中和大学学生为对象的比较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学生在总体能力上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那为什么中国有如此聪明的学生,却没有一流的大学;而无法维持基本水准的美国教育,却能造就高水平的人才呢?

一位西方教育家讲过,大学的本质在于把一群优异的年轻人聚在一起,让他们的创造力互相激励,产生使他们终身受益的智慧。所以,教授是哪里的博士,出了多少专著,还在次要。重要的是大学的教学怎么为年轻人创造一种更有成效的互相激发智慧和创造力的环境。

这一基本精神,和中国大学的精神就很不一致。中国大学是传播知识,我说你听,好好记笔记,好好考试。本科四年,大课一上到底,很少有讨论班,很少写期末论文。学生学到的知识不少,但创造力贫乏,出来常常适应不了社会。一些本科毕业的优异学生,到了美国的名校常常无法适应。

与美国学生相比,中国学生则花很多时间记忆和掌握理论知识以应付让人胆战心惊的闭卷考试,这种闭卷考试锻造出了擅长考试的中国学生。许多人争论说中国学生基础知识比美国学生扎实,但是:如果基础知识不能够很好地应用到实际中来解决问题,要这些基础知识又有何用呢?

中美教育在综合素质培养上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别。在这方面,美国教育主张培养学生的多方面的兴趣并发掘学生的潜能。美国学生可以选择他们所喜欢的任何课程和专业。本科读历史,毕业后却上了医学院。这样的例子,在校园里司空见惯。

在少数“基础知识”领域,中国学生可能确实比美国学生扎实,但论起综合素质,可能中国学生就要比美国学生差很远了。这种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潜能,而且能够开拓思维、丰富思想、传承文化。

中国传统教育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四重四轻”现象: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二重分数提高,轻人格塑造。在这种教育下,不可能有真正的“学生本位”“人格本位”只有“分数本位”。学生创造的火花,常常就在题海中淹没熄灭。三重整齐划一,轻学生个性的张扬。不少教师喜欢循规蹈矩的学生,有的甚至把

具有独立见解,敢于提意见的学生视为不听话的“异端”。中国近代教育改革家蔡元培先生早在20世纪初就大声呼吁教育要“崇尚自然”、“展现个性”,坚决反对旧式教育对儿童身心个性的摧残。但是,时至今日,众多学校追求的仍然是“高考状元”“升学率”,众多教师、学生仍然沉迷于“题海战术”。四重教师的主导地位,轻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其直接后果是:一届届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不到激活,学生的潜能得不到挖掘。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张扬,学生的创造性得不到鼓励;一届届学生在各种应试条条框框中小心翼翼,步履艰难!另外,我国基础教育明显地存在着“两强、两弱”现象。“两强”是指我们对学生基础知识的传授全面牢固,对学生考试能力的训练扎实有效。中国学生屡屡在国际数、理、化“奥赛”上摘取金牌即为最好的明证。“两弱”是指我们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普通薄弱,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普遍薄弱。

由此我们可以从不同侧面强烈地感受到中外基础教育的巨大差异在于:一个强调知识学习;一个强调能力培养。这也是为什么中国有一流的学生,却没有高水平的人才了——一流学生是因为记忆知识,高水平人才则需要能力。

中西方教育观念的对比

中西方教育观念的对比: 一、我国高考之类的选拔型考试,以其考试形式和考试内容表达了特定的人才偏好:脑子快,思维敏捷,语言机巧,对细微之处的觉察度高。与中国更注重人才的精细性所不同的是,西方人对人才更多地讲究眼光、视野、对事物的综合把握、思考角度新颖、有创意等等。 二、中国教育所推崇的聪明更多地体现在猜度他人的思绪,揭开层层谜团,西方教育更推崇于自我潜力的开掘,以产生有别他人思路的创意。西方人比较注重人的发展潜质,中国人判断人的聪明与否,是当场显示的机智,而不是以后的发展潜力。中西方对智力的判断,前者更接近于小聪明,后者可属于大智慧。 三、西方人认为人类最高的智慧体现在对宇宙自然的理解和控制,中国人则认为人类最高的智慧体现在对人的理解和控制。 四、西方的智慧标准更注重从无到有的发明创造,中国的智慧标准则是赞赏从直到曲的机智谋略。 五、西方所推崇的聪明人多是深刻揭示自然法则的理论家和巧妙利用自然力量的发明家,中国所推崇的聪明人多是精于处世且深谋远虑并随机应变的精明者。 六、西方人的智慧更多的是体现在理性思维上,而中国人的智慧多体现在感性思维上。 七、西方人更注重把文字作为思想情感交流的工具,而中国人更注重把文字作为文采学识展示的门面。“表达思想情感”自然是越简单越清晰越好,而“展示文采学识”却是越曲折越绕弯越显得精深。 八、中国的考试历来注重知识的复述、背诵、记忆,能够在大脑中大量储备书本知识,并在被提问时快速提取的人就被视作是高智力水平的聪明人。我国的学校教育总是鼓励学生饱读书本,并将熟悉书本知识视作学识渊博,而西方的价值观是,知识只有在使用过程中才体现其价值,所以学校教育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边思考边学习边创造。 九、长期以来,我国学校的教学内容都集中在书本知识的灌输,以及系统学科知识的传授,而科技实验和社会实践方面的课程即使在大学也很少,更不用说中小学。相比较,美国的中小学就已开设大量贴近生活、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园艺、电脑、缝纫、烹饪、木工、机械、摄影、绘画、乐器等丰富多彩的实用专业课程。这些课程通过对学生实行各种基础的技术培训,在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也让他们了解了职业、行业与谋生,并使他们从中积累和发展了隐性知识。 中西方大学课堂教学比较 一、授课形式上。中国的大学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课堂是教师为主导;西方大学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课堂是学生为主导。这样概括也许有以偏概全之嫌,因为中国大学的课堂教学同样也要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也不是所有的老师都一味“把持”讲台而无师生互动,但就总体情况而言,中西方大学的教学确实存在上述区别。毫无疑问,除了实验课、实践课,中国大学的课堂教师讲授占了相当的份量,尤其是理论教学;而西方大学教师的讲授占课堂的比重十分有限,有的仅三分之一。在欧美大学中,教师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多种多样,除通常意义的讲授外,还有专题讨论会、小组学习(合作学习)、个人陈述、实验、讲座、实地调查、案例分析、辩论、个别辅导等,其中以课堂讨论为最,也是很受学生欢迎的形式。学生们认为最精彩的课不是教授的讲授课,而是师生共同的讨论课。 二、在教学方法上。西方大学论辩占据主导地位。在对研习作品进行分析、拆解、揭示关系的基础上,教师从书中抽取出所有富于争议的命题,让学生进行直接考察, 然后展开辩论,使真理

论中西文化差异-高一作文

论中西文化差异-高一作文 当传统国学文化与西方文化相遇,当圣诞节与春节“撞车”,随 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人们越来越趋向于欣赏西方文化。如今,“崇洋 媚外”已成为一种风尚;“抨击传统文化,赞赏西方文化“似乎是文 学家教育家津津乐道的话题;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出国接受国外的教育……我不得不思索,难道中华五千年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真的比不上西方文化吗? 其实不然。中西方文化的起源不同,二者追求的信仰也不一样。我们的东方文化受到佛教、以孔子为首的儒家思想和老子的道教思想影响深远,主要追求精神的超脱,追求礼孝忠义,注重个人修养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西方文化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文化,他们拥有平等、自由和开放的观念,追求个人权利以及对自然的探索和求证。因此,中西方文化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文化教育方面,中西方各领风骚。传统国学文化深受儒家影响,中国的教育也注重于培养学生的个人素质,注重基础教育和因材施教。虽说应试教育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我们不能全盘否定我国的教育方式。考试是对学生在某个阶段学习效果的检验。应试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思考和独立自主能力。而在西方,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庭都很注重培养一个人的动手和实践能力。曾经有一个二年级的中国孩子,随父母去美国读小学,它的教师告诉他父母说:“我可 以告诉你,六年级以前,他们的数学不用学了!”

中西方文化教育的不同直接导致了人们性格修养不同。中国人热情好客,关心和询问别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是一种有礼貌,有修养的表现。人们一般见面都喜欢相互寒暄:“你吃饭了吗?”“最近过得怎么样?”而西方人喜欢尊重他人隐私,所以才以谈论天气,生活来避免尴尬。中国人提倡默默无闻和无私奉献精神,以集体利益为重,个人利益为轻,崇尚助人为乐和不求回报。但是西方人的自我中心意识很强,他们个人荣誉感极强,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并且推崇个人奋斗,强调多劳多得。 传统国学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漫步在历史的长廊中,我们可以细细品味抒写美的爱情,反映现实生活的《诗经》。穿越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宴,我们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伟大的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如同满天繁星般璀璨,是每个民族都可望不可及的。传统国学文化是华夏子女的历史财富,是我国全人类的文化遗产,我们应当学会珍惜。 面对着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当外来文化“入侵”时,我们应当取之精华,采取谦虚,不卑不亢的态度。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则需要总结提炼其精华,推崇提倡中华民族文化之瑰宝,才能培养更高素质的人才。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比较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比较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各国的饮食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饮食习惯,不同的饮食习惯造就了不同的饮食文化。 (一)中国的饮食文化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形成了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中国饮食以食表意,以物传情。中国的饮食文化令人拍案叫绝,赏心悦目。 中国的传统饮食有四大特点: 1.重食:古人就有“民以食为天”之说。见面常问“吃了没有”,可见饮食文化的地位。朋友离合,送往迎来,人们都习惯在饭桌上表达惜别和欢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风波,人们也往往借酒菜平息。这是饮食活动对社会心理的调节功能。 2.重养:以“五谷”养“六脏”,饮食中重视人体养生保健。中国的饮食注意各种食物的搭配,以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等阴阳调和之理性认识指导烹饪。 3.重味:中国的饮食最注重食物的味,讲究“色、香、味、型”。孙中山先生讲“辩味不精,则烹调之述不妙”,将审美视作烹调的第一要义。 4.重理:对于饮食活动中的情感文化,有个引导和提升品位的问题。中国的饮食提倡健康优美、奋发向上的文化情调,追求一种高尚的情操。 (二)西方国家的饮食文化

西式餐饮的主要特点是:一是生,如牛排带血丝;二是冷,如凡是饮料都加冰块;三是甜,无甜不餐,无餐不甜。此外西式餐饮不讲究精细,追求快捷方便,也不奢华,比较大众化。 此外西餐还有以下显著特点: 1.重视各类营养成分的搭配组合,根据人体对各种营养(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和热量的需求来安排菜或加工烹调。 2.选料精细,用料广泛。西餐烹饪在选料时十分精细、考究,而且选料十分广泛。如美国菜常用水果制作菜肴或饭点,咸里带甜;意大利菜则会将各类面食制作成菜肴:各种面片、面条、面花都能制成美味的席上佳肴。 3.讲究调味,调味品种多。西餐烹调的调味品大多不同于中餐,如酸奶油、桂叶、柠檬等都是常用的调味品。 4.注重色泽。在色泽的搭配上则讲究对比、明快,因而色泽鲜艳,能刺激食欲。 5.工艺严谨,烹调方法多样。西餐十分注重工艺流程,讲究科学化、程序化,工序严谨。西餐的烹调方法很多,常用的有煎、烩、烤、焖、焗、炸、熏、铁扒等十几种,其中铁扒、烤、焗最具特色。 6.器皿讲究。烹调的炊具与餐具均有不同于中餐的特点。特别是餐具,除瓷制品外,水晶、玻璃及各类金属制餐具占很大比重。 二、中西方饮食方式的差异 (一)就坐形式的差异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

比较中西方教育模式

比较中西方教育模式 时下,人们常用“只闻鼓声响,不见人出台”形容我们的教育改革,“减轻学生负担”、“实施素质教育”喊了多少年,结果却是学生书包变本加厉地越来越重,小升初、中考、高考对孩子对家长对学校的压力越来越重,择校现象也愈演愈烈。 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最近刚从日本访问归来的南京十三中学余和建书记和上半年访问了澳大利亚的游府西街小学校长林慧敏、副校长孙桂英,访问了欧洲数国的玄武区教育局局长刘水等,回国谈起访问感受时,都不约而同地谈到了“借鉴”这个话题。 课堂教学与标准答案 我们眼下的小学课程一般设有语文、数学、科技、音乐、美术、自然、体育、劳动、思想品德、健康教育等十多门,而在澳大利亚,小学只设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美术、科技、第二语言和涵盖政治、历史、地理的社会课共8门。在教学中,我们有着统一规定的教材,有着几乎一致的教学进度,更有判断对错的标准答案;澳大利亚的学生就没这么“幸运”了,游府西街小学的林慧敏和孙桂英访问了澳大利亚后发现,他们的小学生没有统一的教科书,学什么教什么由学校老师指定课本,而且除了音体美和第二语言(外语)有专门老师外,其它课程老师均在校外聘请,一年四个季度分成四个学期,每学期均由学校制定一个教育主题,如l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期间,学校的教育主题就是奥林匹克精神,各学科所教导的内容均与奥运有关。学生们要了解奥运的由来、变迁和发展,要了解各参赛国的国旗、地理位置、种族、历史等全方位的知识,尤其是要掌握在奥运赛场,澳大利亚哪个项目是强项,哪个项目是短处。至于作业,也没个标准答案,或让学生设计一个运动场,或让学生去找出某个运动项目的历届冠军与现澳大利亚选手之间的差距。这种由一点散开渗透到各个方面的教学,虽然有知识不系统的弊端,但学习参与性强,学生积极性高,不可能出现我国目前这种从小考到大考,一直到高考,试题的答案只能按书本规定,稍有偏离便扣分的局面。 难怪国外有个教育代表团访问我们的一所小学后,对我们的试卷中出现过的:“雪化了以后是什么?”学生作答“雪化以后是春天”却被判错大惑不解,我们的老师告诉来访者:“标准答案应该是‘水’。”来访者表示异议:学生作答“雪化以后是春天”更说明这个学生想象力丰富,要是在我们学校,肯定会得到更多的表扬。然而,在我们的中小学里,孩子是不允许有这种丰富的想象力的。哪怕是作文,也同样不允许。 语文教学与作文 汉语言方块文字,在学习过程中相对于拼音文字而言,难度要大些,在拼音文字国度,小学二年级就能开始阅读报纸,而在中国,则要到小学四年级。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占了很大的比重,在美国,普遍的观点认为应当少而精,与其出三个题目写三篇报告(作文),不如同一题目,一而再、再而三地发回修改,重做3次远比一次完美。 当然,人们会说,美国语言不像中国这么丰富,文体也没中国这么细致。但看看我们现在的学生作文内容,或许就能发现点什么。高级教师胡小林,就该校高一新生所写的作文《变化》评价说,近一半的学生写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变化,从国际形势到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人民生活乃至于计划生育,几乎无所不包。透过文章,你难以想象这是那些充满青春活力朝气的学生所写,而觉得这应该是政府官员、新闻记者所为。试想,写出这些如出一辙作文的学生在思维上将来还会有个性,说自己的话吗?前不久,上海出台中考重大改革举措:语文只考一篇作文。经媒体披露,相当多的叫好文章见诸报端,似乎此举一经推广,立即可使目前的语文教学弊端消除殆尽。 然而,也有相当多的教育界人士对上海此举持否定态度。他们直言不讳地说,一旦推广上海的做法,培养“文章嫁接高手”将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新一代的“八股热”

从中西文化与教育的差异看中国教育改革的方向

从中西文化与教育的差异看中国教育改革的方向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可以把中国的教育与西方的教育进行比较,择优弃劣,从而找到某些,当然不失为很好的途径。但是笔者目前所看到的资料,或者就教育论教育, 不涉及文化, 难免“只注意前景不注意背景” ,也就难免有“全盘西化”的倾向或者有“是己过甚” ,不遗余力地指摘西方教育的弊端。以笔者之见,应当看得更宽更科学化更实际化一些,获得的结论才能更接近我们想要达到的目标。 一、中西文化的差异 文化是根本,教育是枝叶。想真正把握教育的性质特点、来龙去脉必须从文化出发,才能得到较为准确的结论。 1.中西文化的核心价值不同。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是“德” ,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是“智”。“崇智文化”的最高境界是:为官“制订律法以示功” ,为民“开发工商以谋利”。 2.中西文化的价值取向不同。中国文化的价值取向是“历史传承” ,西方文化的价值取向是“现世享乐”。中国人的则是“光宗耀祖”、“望子成龙”、“敬长辈甚于爱自己” 3.中西文化的人伦观念不同。在人伦上, 中国文化是“利他主义” ,西方文化是“利己主义”。 差异还有很多,择要陈述以上三点。 二、中西教育的差异

1.教育目标不同。中国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螺丝钉”式的人才,拧到哪里,就在哪里发挥作用,而且让人放心一一这当然要使受教育者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西方教育的目标是, 培养“万金油”式的人才,无论用到哪里都能产生神奇的效果一一这当然要使受教育者具有较高的才智修养。钱穆先生认为西方教育意义仅为功利,而中国教育则在教人为人。 2.教育内容不同。中国传统教育,是德业双修,德为主,业为辅, 德乃内在之神, 业乃外在之形; 西方教育, 是智业双修, 智为主, 业为辅, 智乃内在之神, 业乃外在之形。(业,就是学业,在中小学, 就是知识,下同)按照逻辑的分析方法可知: 中国传统教育的内容是有“德”有“业”无“智” ,西方教育的内容是有“智”有“业”无“德”,交集, 仅仅是作为外形的“业”。 3.教育策略不同。中国教育重视理论学习的策略, 西方教育重视实践操作的策略;中国教育重视严师出高徒的策略, 西方教育重视宽容就是爱的策略;中国教育重视知识积累的策略, 西方教育重视个性发展的策略;中国教育重视考试分数的策略, 西方教育重视动手能力的策略; 中国教育重视学生向教师学习的策略, 西方教育重视学生自己钻研的策略――教育管理学博士黄全愈先生在《素质教育在美国》中说:“我总有个感觉: 在中国是学得多悟得少;在美国是学得少悟得多。” 4.教育效果不同。我们中国中小学教育的效果,与西方的

浅谈中西方教育的差异

浅谈中西方教育的差异 一、中西方教育的主要区别 中西方教育的差异.自古以来就存在。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运动的兴起和国门被西方列强打开后.国人开始瞩目西方教育的另一种景观。中国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严复、学贯中西的大学者王国维等,对中西方文化、教育上的差异已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严复首先从宏观方面分析了两种文化体系的根本区别,指出:?尝谓中西事理,其最不同而断乎不可合者,莫大于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中之人以一治一乱、一盛一衰为天行人事之自然,西之人以日进无疆。既盛不可复衰,既治不可复乱,为学术教化之极则。?其次在?为学?方面,严复也意识到,?中国夸多识.而西人尊新知。?的确,国人勤学苦读、博闻强记,可谓满腹经纶,但探索新知的勇气和精神却不足。他还进一步指出:?夫自由一言,真中国历古圣贤之所深畏,而从未尝立以为教者也。彼西人之言日:唯天生民,各具赋畀,得自由者乃为全受。故人人各得自由,国国各得自由,第务令毋相侵。?也就是说,自由的原则是西方教育中的一条重要准则,但在我国避讳很深,强调的是?顺从?。可以说,严复在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发展史上的贡献.恰恰表现在他始终着眼于两种文化体系的宏观对比分析上。清末学贯中西的大学者王国维,则站在思

想的更高处。在具体分析了西方教育学的发展与西方哲学演变的关系后,得出结论道:?近世教育变迁之次第,无不本于哲学的思想之影响者。?进而提出了?夫哲学者,教育学之母也?的命题。国学大师梁漱溟也谈到东西方教育侧重点的不同,?大约可以说,中国人的教育偏重情意一边,例如?孝弟?之教;西洋人的教育偏重知的一边,例如诸自然科学之教。?将中西方教育内容方面各有倚重的情况看得非常真切。 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后,对中西方教育差别的讨论更为深刻。著名美藉华裔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也指出,中国传统的教法是,一步步地教、一步步地学,这与中国的整个社会都强调?守规矩?有关。这种教学方法有好处也有坏处,最大的一点好处是,比较有耐心,比较了解要学好一样东西,需要努力,有个过程,不能一下子学到手。传统教育方法训练出来的小孩,可以深入地学到许多东西,这对于他进大学、考试有许多帮助。但是,对做研究工作来说则有妨碍。由于过去的学习方法是由人家指出来的路你去走,做研究所需的方法则要自己去找。这里有个习惯问题,忽然一下于要自己去找路.就有点觉得茫然。曾任中国复旦大学和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的杨福家教授,也在其讲学、著作中多次提到中西方教育的种种差异。他认为,?中国传统的基础教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有一个好处就是能比较系统地给学生以知识。遗憾的是,大部分的基础教育,过多地注重了传授知识。?然而,学生真正要掌握知识,并把知识变成

中外教育体系对比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Education System (2007-06-13 21:23:20) 转载▼ Most Chinese parents like to ask, “How old should be the best age for children to study overseas?” “Is the foundational education as good as China in other countries?” As the matter of fact, the argument about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between Chinese Education and Western Education is keeping on all the time. This question is also one major concern among those students who are considering going abroad.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most suitable way for each individual, we shall gather more information and compare both matters i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The basic issue of education is what kind of people we want to cultivate to be, and how to cultivate them. The concept of value, purpose of education and method of education between Chinese Education System and Western Education System are di fferentiated in many academic fields. Let’s have a look at this with 2 cases: Darin Yokel is an art teacher from one primary school in Cincinnati, America; she is also a current student of Miami University. To be as one of the exchange teacher with Chinese, she came to Kunming, Yunan to have an academic interchange. Her objective is split into 3 parts, teaching Chinese students, communicating with Chinese teachers and independent training. In Kunming, Darin found out that the painting skills of Chinese students are very good. One day, she gave out one topic which is called “happy festival” to her students, but all the students were drawing the same Christmas tree. At first she thought that Chinese students are friendly so when they met a western teacher, they drew the Christmas tree for her. But later she found that every Christmas tree those children drown are with the same batten. She looked closer, discovered that all the students were looking toward the same direction where one of the classroom wall. Then she realized that there was one Christmas tree painting on the wall which prepared by the school as the purpose of creating a suitable painting atmosphere for students. Darin covered the painting on the wall and asked the students to create their own picture, to her surprise; she was so disappointed that once she covered the wall painting, the students could not draw a “happy festival”. Some students were scratching the head, some biting the pencil, some staring at each other, but no one knew how to start their work. With the intention of solving the embarrassment, Darin has to open the cover of wall painting. There is another case far in America: one professor mentioned in his article that his son did research when he was in primary school form two. One day he came back from school and asked father to go to library, he said he is doing one research on whales so need to go and find information. The professor took his son to two libraries and borrowed more than ten books about whale. The little boy had finished his first research in his whole life on the topic of whale. It contained 3 pages and one cover with a picture of whale and sea. There were 4 tittles inside the report: introduction, what do whales eat, how whales eat and the features of whales.

中西方教育差异原因

中西方教育差异的原因 摘要:随着人类文明与社会经济文化的日新月异, 教育已日渐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不同的地域以及不同的文化造就了教育的不同形式,中国由传统发展出来的应试教育和西方看中培养个人能力的素质教育之间确实存在着差异。下面就从产生中西方教育差异的文化土壤、词源角度、教育概念、教学过程的角度做一下探讨。 关键词:中西方教育差异 一、产生中西方教育差异的文化土壤 教育是文化的重要部分,考察教育的差异必究其文化土壤的差异。西周灭殷,建立了以农业为主、以血缘为纽带、结构稳定的社会。这种社会结构等级森严,上下相维,整齐严密;心理上追求稳定,畏惧变化,内向克制;统治者以“礼仪”、“人伦”解释社会与人际,要求人们各安其位,无须知命运之所以然。梁漱溟先生曾说,中国人的心思都用到人与人之间去了,用在人伦关系上去了,诚如是。因此,与之相适应的中国古代教育,就必然是一种完美的伦理道德教育,也只有这样的教育才有可能成为封建王朝的正统,孔子的道德理想主义不正是几千年来中国人为人处世的至高标准吗? 西方文化是从古希腊及地中海的文化发源而来,海洋文化是它的源头。海洋,意味着丰富的物产与自由的贸易,由自由贸易而产生互动的异域异质文化,以及互动文化下必须的民主法制的组织行为;海洋,使人们开放而非保守、冒险而非稳定、多元而非单一、交流而非封锁。茫茫无定、浩浩无际、渺渺无限的海洋使人们为了生存必须具有更多的实际能力,并在内心中具有不断提升能力的要求,正如黑格尔说的那样“在大海的无限里感到自己的无限”,“被激起了勇气,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由上述分析可知,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土壤中生长出不同的教育果实是理之所然,问题在于当我们用现代的眼光去比较和评价两者的不同时,则似乎别有一种滋味于喉难咽了。 二、从词源的角度看中西方教育差异 从词源学的角度解读中西方教育的差异,能够从影响教育发展的认识论源头发现,二者一开始便有了重要的分歧。在中国,“教”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为左右结构的会意字。它的左边是个孩子,左上方是被鞭打的象征符号( 也有解释为经典作品的),右边是个拿鞭子的人,合起来的意思可以解释为用鞭打的手段迫使孩子学习文化知识。育字篆书为“禽”,其上部如倒“子”,义为不顺不孝之子也。于是,在我国关于古汉字释义最权威的工具书《说文解字》中称,“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语“EduiSre”。拉丁文的EduiSre.又是从动词E -ducere变成的。“E”在拉丁语中有“出”的意思,“ducere”有“引”的意思。拉丁语EduiSre 作为一个合成词,便含有“引出”的意思,用指教育活动即引导儿童固有能力得到完美发展。中西方分别把教育定位在“上所施下所效”与“引出”,对中西方教育的走向就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三、中西方教育概念的差异 中西方对教育的原初性定义,是人类在长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理性认识成果。人类关于“教育是什么”的理念大厦一旦建立,必将反作用于人类社会的教育实践,充分体现出教育认识的能动作用。在随后的教育发展进程中,由于教育实践的动态性、发展性,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也不断得到修正而日趋完善。总的说来,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养成的因循守旧的思想惰性,在“教育是什么”这一核心概念的传承上有较充分的体现。先秦时期对教

从中西方教育差异谈跨文化交际

从中西方教育差异谈跨文化交际 一导论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整个世界俨然变为一个”地球村”,它使得生活在不同文化地区的人们之间的交流比较空前频繁和迫切。我们被带入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也被一下子推上了跨文化交际的舞台。跨文化交际不仅仅只是会外语,更要了解其文化背景,了解其世界观价值观等等。如今,有许多中国家长在国内掀起一番出国热,目的是让孩子更早的接受外语的熏陶以及外国教育,自此引起了一股对中西方教育方式的差异的对比和讨论,研究中西方教育方式的差异能够促进我国教育方式的改善,帮助我们更好取其精华,也会提高我国整体的跨文化交际技巧和能力,更好的适应全球化。 在翻阅了大量的相关专业资料和相关论文之后,我对中西方教育方式的差异进行了研究。本文从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教育方式进行研究。通过对比,逻辑推理等方法进行论证。希望能够在探索,分析,研究的过程中获得启发,进而得出合理的,有参考价值的结论。二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一个逆反的孩子》、 《跨文化交际》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邵春阳:论中西方教育之差异》、《美国打工日记》、《美国也荒唐》、《英国见闻录》 三分层次讨论核心 中式教育、西式教育经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貌和体系,中西方在其教育发展的过程中的侧重点不同,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论述:家庭教育不同,学校教育不同,社会环境不同造成的影响。

1)家庭教育不同 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 西方家长从小就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他们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摩托车,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理等活计。此外,还要外出当杂工,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机、冬天铲雪、秋天扫落叶等。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孩子逐渐成长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中国的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因而超越孩子实际水平的高要求、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在家庭里到处弥漫。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似乎学习好就是万能的,而对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关心甚少,有的甚至完全不顾。从孩子出生到成年,家长几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来,做饭、洗衣服、打扫、攒钱供孩子读大学、出国、结婚、养儿育女等。尽管我们的家长都希望孩子成才、幸福,而这样的家庭教育既不可能令孩子成才,也难以让孩子得到幸福,因为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 ● 西方的家长更加重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因而很注意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家长把快乐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来实施。他们经常和孩子一起讨论问题,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也愿意跟家长商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健康的心理对于孩子的成才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至关重要。

浅谈中外教育差异

浅谈中外教育差异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愿意给孩子选择双语教学,希望孩子以后可以接受国外的教育,认为国外的教育比国内的要先进,出国留学成为热潮,一方面是经济条件的改善,使得很多家庭能够承担得起出国留学的费用;另一方面是国外教育的理念。虽然,现在我们都称“地球村”,但是各国还是存在着差异,那么中外教育到底存在着哪些差异化呢? 第一、教育理念不同 中国的家长基本上都是这样的想法,认为孩子是自己生的,就该全听自己的。这样的情况就好像孩子是自己的附属品。而在西方,这样的情况基本是不存在的,他们能尊重孩子的独立性,也更能尊重孩子的兴趣,这样在孩子的成长和教育上,就更能发掘孩子的天赋。 中国学生能在应试教育中取得佳绩,但是国外的高等教育更多地要求学生去参与、实践、创造,许多课程都安排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外国的教育体制更看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看重学生与人沟通、交流等社交活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而国内学生更看重的是考试成绩和自我发展、提高方面,团队意识不强。 第二、培养目标不同 对于教育,国内存在这样的现象:孩子哪门课不好就重点去培养,不问孩子的意愿,从而往往会忽视孩子的特长;而国外则是发现孩子的特长,从而开始引导孩子,培养孩子的特长。这样,孩子在一件事上的成功所产生的自信及其带来的能量是不可估量的,由兴趣引发的学习动力一定比功利的目标引发的动力更持久而有力。相对来说,西方国家在高等教育之前对孩子的教育更多的引导他们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这样虽然让一部分人只能找到技术难度不高的工作,但更多地发掘出各领域的拥有天赋的人,这也是诺贝尔奖或者其他科技方面的奖项获得者西方国家比中国要多的原因之一。 第三、激励措施不同 中国的教育,表扬与批评为惯用的教育手段,教师喜欢采用横向比较法,如利用小红笔、小红旗、排名次表等方式鼓励孩子,看谁表现好。当纠正孩子不良行为时常常采取表扬其他孩子,以其他孩子做榜样的方式。美国教师则不同,一般对孩子不表扬也不批评,理由是:批评了你的孩子会刺激你的孩子,表扬了你的孩子会刺激其他的孩子,他们注重儿童自身的纵向发展而避免对儿童进行相互比较。 第四、考核标准不同 西方学生成绩的计算方式是:课堂纪律和出勤率占15%,课余作业成绩占15%,小组互动讨论占20%,论文写作和答辩占50%,从这几个方面来综合评估学生的综合情况,比较客观和公正。由于西方教学的目的是运用,而不是分数,所以分数只是一个参考值。在中国,成绩是学生、家长和学校的命根子,一切唯高分是从。一些综合分数低,而偏科成绩比较严重的学生,反而被埋没了。像高考这种一考定终身的方式很容易因为发挥失场,而与大学教育失之交臂。而且纯粹的应试教育又使大学成了学子们舒缓十几年寒窗苦读压力的发泄场,高分低能那是我们国人的最大悲哀呀! 综上所述,在孩子教育的问题上,国内外的差异是非常大的,无论我们是中了哪一条,都希望我们能够反思。毕竟,我们的目的是一样的,都希望孩子能够

中西方教育模式的对比折射出中国教育的弊端

中西方教育模式的对比折射出中国教育的弊端 今天坐地铁回家,在地铁上来一个妈妈带了一个也就4,5岁的小孩,可是那个小孩却带了一个厚厚的近视镜,顿时我的心很难过,为什么呢,这么小的孩子就成了近视眼,是家长眼中所谓的家庭幼儿教育导致的吗?这无不是一种对孩子的幼小心灵的伤害,也许是中国的教育体制出现了问题,也许是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已经根深柢固的教育观念。现在看看人家欧美国家的教育体制,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1,小学玩,对,孩子们还小,正是玩的年龄,是要释放的,而不是被强加很多学习的东西,你得顺应这个人的正常发育规律。 2,初中混,也是啊,正是青春期发育期的孩子们,也正是叛逆期的到来,也正是告别孩童,正在成长,接近成熟的时候。孩子们心理难免会有很多不切合实际的想法,青春嘛,谁的青春没放纵过。 3,高中学,嗯,是的,高中时候孩子们差不多都长大了,该玩的时候也玩够了,该混的时候也混够了,都懂得学习了,开始逐渐进入学习的状态,注意,这可不是家长老师用教鞭打出来的,这可全是自觉的。(这就是为什么说有些没有经过高中的洗礼就来上大学的孩子想法和上过的就是不一样)。

4,大学拼,到了大学,更得为自己的将来着想了,把从小到大的学习劲头全用上了,这样出来的学生,那个个都是精英,因为人家欧美的高等教育可是世界一流的。 而中国的教育则恰恰相反,唉,也分为四个阶段: 1,小学拼,"不能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口号于当今时代是如此响亮,也正是这种态度的影响导致很多家长,从孩子刚断奶(甚至还没出生就开始胎教)就给孩子报了好多种培训班啊,特长班啊什么的,就这样,孩子们失去了快乐的童年,得到了一副厚厚的眼镜。到最后,会发现孩子们不是赢在起跑线上,而是趴在了起跑线上。 2,初中玩,孩子的童年被无情的学习所剥夺,而在中国孩子们的青春叛逆期,开始玩了,因为孩子觉得小时候失去那么多快乐,现在得玩。 3,高中学,现在才知道开始学了,因为要进大学的,得努力进个好大学。 4,大学呢?混,所以现在所有的大学生都是在混日子,无论成绩好坏,到毕业就给个毕业证,一毕业就失业了。

东西方文化中教育的差异

东西方文化中教育的差异 学号:12520218 姓名:李森军班级:汽教122班 俗话说的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域养育了不同的民族,而不同的民族之间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更是造就的了如今多元化的教育方式。现今,我想以我有限的认知,根据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谈谈东西方教育的差异。 一、从个体和集体的观念 我国的古代教育历来是把群体利益放在首位,“顾全大局”往往是评价一个人好坏的重要标准。中华民族一项提倡识大体,顾大局的精神,任务个体的价值只有在真题的利益中才能得到实现,个体的完善归根结底也不是为了自己,而是隶属于群体利益的协调、治国安邦这一至高至上的目标。我有时看历史人物传记的时候,也常常会看到类似于这样的故事:某某斗升小明,为了群体的利益,或者是为了群体的大意,会往往会选择毫不犹豫的去选择牺牲自己。 《正始》中记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想想连古代连普通的小老百姓都有这样的大局意识,跟不用说治理整个国家的官宦了。而这样自古以来以大局意识为主的教育方式一直延续至今,我们也任然以这样的方式教育我们的下一代。 但西方文化中所体现的教育方式往往与我们相反,早在古希腊的伯里克利黄金时代,普罗塔哥拉明确地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观念,任务个人不把法律和城廓的利益作为必然性来服从,个人行为的标准是自身的欲望和利益。普罗塔哥拉这个理论上的观念,意味着个人在社会生活和道德生活中,应当以个人的欲望和利益作为道德的尺度,这一思想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说的简单一点,就是西方人认为,个人利益高于集体利益,只有首先保证了个人利益之后,才会在去保证集体利益。 因此,西方的教育也由这样的文化背景下,逐渐演变成如今这样与东方教育思想截然相反的教育理念:“西洋人将个人与宇宙划开,中国人却打成一片。” 二、从民族精神、性格上

中西文化差异比较英文

T h e d i f f e r e n c e b e t w e e n c h i n e s e a n d w e s t e r n c u l t u r e With the rapidly challging word, people throughout the world have found it increasingly necessary to minimize the rate of misunderstanding due to miscommunication in their contacts with another. In the oast most human beings were born, lived, and died within a limited geoographical area, never encountering people of other cultural backgrounds. It might be said that technological advances have been most effective in creating the borderless word, the global community. As our world shrinks and its inhabitants become interdependent, people from remot cultures increasingly come into contact on a daily basis. It is no longer hard to find situations in which membes of ince isolared groups of people. Now these people may live thousands of miles away or right next door to each other. So all the people are faced with the challenge of understand this world. So when the east meet wes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Some problems are listed as follows. First of all, the way of eating. All huaman beings have certain basic needs. Our fundamental needs for things that keep us alive. This is the physioligical need. All individuals must eat in order to survive. But what people eat, when they eat, and the manners in which they eat are all patterned by culture. No society views everything in its environment that is edible and might provide nurishment as food. Americans eat oysters but not snail. The French eat snails but not locusts. The Jews eat fish but not pork. The Hindus eat pork but not beef. The Russiand eat beef but not snake. We all have ideas about what kinds of food are good to eat. We also have ideas about what kinds of food are bad to eat. As a result, people from one culture often think the food that people from another culture eat are disgusting or nauseating. Dislike is not the only reason why some culture will not eat a certain food. In some clture, certain foods are taboo. Sometimes the food taboos may be so strong thrat just the thought of eating forbidden foods can cause an indivdual to feel ill. We can also find culture difference in way of bring up children treating the early, greeting each other, saying and spending money before other people do in everyday, but in some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people do not agree with us. We chinese may enjoy something that is not usually consider as edible by the English-speaking people. Generally we perfer to have thing hot and much emphasis on the taste. We eat from one plate when we are eating with others, and we like to seat one by one, and in the shape of a round. On the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