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观察类实验,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在实验课教学中应分别注意什么问题

观察类实验,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在实验课教学中应分别注意什么问题

观察类实验,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在实验课教学中应分别注意什么问题
观察类实验,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在实验课教学中应分别注意什么问题

王宁125834

6.请思考观察类实验,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在实验课教学中应分别注意什么问题?

一、观察实验的教学设计要素及案例

(一)学生分析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必须认真分析了解学习者的基本情况,分析学习者的特点。观察实验是学生利用一定的观察和测量工具,采用科学的观察方法,尽可能多的收集观察对象的材料特征和数据,进一步认识观察对象的过程。

观察实验的教学设计必须了解学生对科学观察方法的掌握情况,对观察工具的使用情况,对该实验所要求的基本生物知识的掌握情况如何,学生在小学和初中都学了哪些相关内容,做过什么相关实验。

(二)教学目标

生物教学实验目标的制定要以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为依据,结合实验教学对象,充分考虑当地的课程资源等情况,使实验教学目标成为达到总目标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实验教学目标也应涵盖知识、技能和情感价值态度与价值观3个方面,并联系实验内容使目标具体化。

(三)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实验教学的目标为基本依据,实验教学目标的达成有赖于教学内容的成功传递。二是要充分考虑实验对象的特点,包括学习风格,初始能力,学习需要,性格爱好等。准确的了解学生的特点才能使实验内容的选择和设计更加客观、富有实效,有利于教学实验目标的达成。三是要充分合理的利用实验教学资源。

(四)教学策略设计

教学策略是对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活动程序、方法、形式、等要素的整体考虑。

教学案例:观察植物细胞

(五)教学评价设计

实验教学评价主要包含两部分:

1.教学过程的评价

教学过程的评价,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来评价教学目标实施的结果;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适时的鼓励性评价,尤其对学生的思维成果的鼓励性评价,对于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与有重要意义。

2.教学结果的评价

教学结果的评价,通过反复练习,巩固重点知识,突破难点知识,来评价学生获得和掌握知识的情况。

二、验证实验的教学设计要素及案例

验证性实验是指学生根据实验指导在实验室内进行独立操作,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来验证新知识,同时训练操作技能的实验。

在进行教学实验设计前,先要进行预试验,了解实验的内容,实验的条件并可以见证实验原理,设计实验误差,确定实验结果,同时还可以了解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其次是将学生编号实验小组,安排好实验座位,培养小组长,使他们成为实验课中教师的好帮手。

验证实验设计应包括以下六部分

(一)实验教学的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实验内容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而确定。

(二)实验的原理

每个实验都是围绕实验原理设计的,他是实验内容的灵魂,在实验教学中应尽量使实验内容与实验原理联系起来、做到活学活用。

(三)实验的对象、药品、试剂及仪器

在实验课上向学生介绍选择实验对象的原则和各种实验对象的特性,使学生理解各个实验中选择实验对象的原因。

(四)实验步骤

这部分要细致入微,条理清晰,而且重点突出。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这部分可以体现学生对实验内容和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又是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重要部分。在这部分要引导学生应用实验原理分析数据、判断实验结果是否理想、实验误差有哪些方面,原因是什么?

(六)实验教学的评价

实验目的是否达到,实验效果如何,可以用以下方法进行评价:

1.个别检验法

在实验的过程中,可根据实验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他们所看到的实验现象、结果,或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或解释实验现象和结果。

2.填表法

将实验的结果统计印成表格,发给同学,填写实验现象并分析原因。

教学案例: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三、探究实验的教学设计及案例

探究性实验的一般步骤是:问题----假设----实验----分析、总结---应用,基本过程可归纳为

(一)实验教学对象-----学情分析

1.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了解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以设计有针对性的实验内容。

2.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期,并根据实验教材所给出的实例及自身体验,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并尝试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

(二)实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三)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以实验教学的目标为基本依据,实验教学目标的达成有赖于教学内容的成功传递。

二是:要充分考虑实验对象的特点,包括学习风格,初始能力,学习需要,性格爱好等。准确的了解学生的特点,才能使实验内容的选择和设计适应高中学生对于科研探索过程的基本步骤(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分析结论)已初步熟悉的事实。

(四)实验教学策略

探究实验教学策略设计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创设情境引发问题

在生物学探究实验的教学过程中,要抓住生物学知识之间的渗透和迁移,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明确提出探究问题,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探究课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思维潜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问题情境中来。

2.充分分析,提出假说

在学生对课题进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应尽量在诱发性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综合、类推等不断产生假设并围绕假说进行推理。

3.设计实验、实施实验

实验方法步骤的设计具有开放性,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重点,采用不同方法进行设计。在教材的实验指导中,实验假说和实验预期大多隐含在“实验原理”中,实验方法类型、实验对照类型则一般隐含在“方法步骤”里。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并挖掘教材中隐含的信息,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实验设计的理论知识,以便培养学生独立设计实验的能力。

4.分析结论,关注拓展

对实验现象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也可进一步拓展进一步探究。5.实验教学的评价

实验教学的评价可以编制评价量表对实验教学的效果进行量化评价。教学案例: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结题报告

《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结题报告 执笔人:毕建祯 随着化学新课程的启动和推进,我校作为一所城乡结合部的一所普通完中,在实施化学新课程的过程中,遇到了新的问题和困难。特别是对于新课程提倡的探究性实验,在学生学和老师教的过程中,困惑最大。针对此现状,我校化学组成立了《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组,并被列为集美区级课题。经过几年的实践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总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如下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实验是帮助学生获得化学知识、掌握实验技能,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实验能力的一种教学手段,它在初三化学教学中始终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初三化学实验课改前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而把探究性实验作为初中化学的基本教学要求,第一次在2001年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中正式提出。大纲指出:教师应“适当引入一些探究性实验”,“应逐步加强学生的探究性实验”,“适时地安排一些学生自主探究的实验”,“探究性实验和综合实践活动能较好地体现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等等这些指导性的言语都在告诉我们探究性教学应该启程了。 (2)厦门市从2003年进入国家化学新课程标准实验区,面对新的教材和新的化学课程标准要求原有的实验教学方式是统一的实验要求、实验教学模式,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单一的实验内容又脱离社会实际,已逐渐显示出不足之处。为了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因此开展化学探究性实验的教学与研究,是化学教学走素质教育之路的有效途径。 (3)我校随着厦门市一起进入国家化学新课程标准实验区,在实践过程中,根据我校学生特点和学校化学实验室仪器设备条件,把新人教版教材上的50多个实验按分类可分为学生探究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家庭小实验等,而其中有以学生探究实验为主(上册13个,下册11个)。这次我们共选择了其中的19个进行探究教学,但学生在进行探究性实验时存在诸多的问题,如:刚开始大多学生只习惯于思考老师向他们提出的问题,而不会主动地去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或者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和方案;当老师给学生设置了问题情景后,让他们能独立地设计实验去解决问题时,学生多半会到教材中找现成的实验方案,很少有学生能创造性地去设计新的实验方案。而大家知道,学生会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恰恰是探究性实验最重要的两个环节。随着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以及我校实验室条件的不断改善,在汲取过去几年新课程实施中的经验和不足,我校化学组确立“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课题,旨在进一步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主体发展。同时也想为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一个平台。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化学探究性实验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根据化学教学的内容或日常生活、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对自然界及研究的现象提出问题,从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实验活动,利用已知的、外加的因素去作用于研究对象,借助化学探究性实验,独自或与他人合作加以探索,来认识研究对象的未知性质、组成、变化特征,以及与其他对象或现象的联系等的一种教学方式。其教学过程中一般围绕八个要素展开,即:提出问题(或创设情境)、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借助该形式,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实验设计、现象观察,结果分析,从中发现科学概念或原理,达到获得知识,形成概念,掌握技能,优化思维,培养情感体验,提高综合能力的目的。 在新课标中强调“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教师要注意改进传统的实验教学,精心设计各种探究性实验,促使学生主动学习,逐步学会探究”。本课题着重研究如何帮助学生了解化学探究性实验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态度,使学生掌握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探究性实验教学实践中让学生获得探究的体验和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素质。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炼出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实施的指导策略; 2、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

小学科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研究

浅谈小学科学探究性实验教学 永靖县三塬学区肖海发 【内容摘要】小学科学课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对小学生进行科学启蒙的学科。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科学课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门实验课,实验在小学科学课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无论是分组实验,还是演示实验都能够帮助学生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还能验证知识提高说服力,同时科学实验是融直观性、实验性和趣味性于一体,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能达到揭示自然奥秘的目的,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和爱好,更主要的还是能够提高学生培养观察能力和操作技能,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重视实验,做好实验,成了学生学好科学课程的必要条件之一。 【关键词】探究实验教学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小学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教学无疑是科学学科的关键所在,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以学生为主体,探究为核心,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激活学生创新性思维,如何在科学课中搞好探究性实验教学?谈一些自己在实验教学中的做法。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小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对于人的一生都有深远的影响,小学科学探究性教学是引导儿童热爱科学的有效途径,小学生本来就好奇好动,这些实验对他们最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例如在教三年级科学下册12课《让灯亮起来》,课堂上要做的第一个实验,用导线连接电路,叫小灯泡亮起来,为了一开始就激发学生对该实验的兴趣我就给学生打谜语“世上千万家,都有这种瓜,两根藤儿牵,夜夜开新花”给同学们猜,同学们各种意见交流、启发、磨石、碰撞,最后绝大多数同学都举起手,异口同声地说是“电灯”。这个谜语既唤起了学生对黑夜中明灯的回忆,又点出灯的特点是

验证性实验——触发器功能测试及其应用 实验报告纸模版

验证性实验——触发器功能测试及其应用实验报告纸模版 3、 D触发器在CP的前沿发生翻转,触发器的次态取决于CP脉冲上升沿来到之前D端广州大学学生实验报告 n+1的状态,即Q = D。因此,它具有置“0”和“1”两种功能。由于在CP=1期间电 路具有阻塞作用,在CP=1期间,D端数据结构变化,不会影响触发器的输出状态。开课学院及实验室:电子楼410 2012年月日 和分别是置“0”端和置“1”端,不需要强迫置“0”和置“1”时,都应是高机电学院年级、专学院电气102 姓名夏方舟学号 1007300069 业、班电平。74LS74(CC4013),74LS74(CC4042)均为上升沿触发器。以下为74LS74 实验课程名称成绩数字电子技术实验的引脚图和逻辑图。 指导实验项目名称王晓刚验证性实验——触发器功能测试及其应用老师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原理

三、使用仪器、材料 四、实验步骤 五、实验过程原始记录(数据、图表、计算等) 六、实验结果及分析 一、实验目的 三、使用仪器、材料 1、熟悉基本RS触发器,JK,D,T触发器的功能测试及其使用方法; 1、数字电路实验箱; 2、能进行触发器之间的相互转换; 2、数字双综示波器; 3、学习触发器的一些应用。 3、指示灯; 4、 74LS00、74LS74。 四、实验步骤二、实验原理 1、触发器是一个具有记忆功能的二进制信息存储器件,是构成多种时序电路的最五、实验过程原始记录,数据、图表、计算等~ 基本逻辑单元,也是数字逻辑电路中一种重要的单元电路。在数字系统和计算机中 有着广泛的应用。触发器具有两个稳定状态,即“0”和“1”,在一定的外界信号作 用下,可以从一个稳定状态翻转到另一个稳定状态。触发器有集成触发器和门电路 (主要是“与非门”)组成的触发器。按其功能可分为有RS触发器、JK触发器、D 触发器、T功能等触发器。触发方式有电平触发和边沿触发两种。

化学探究性实验的设计案例

化学探究性实验的设计案例 下一页1 2 教学目的: 1.认识化学实验方案设计的重要性。 2.复习化学实验方案设计的基本要求。 3.化学探究性实验方案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教学重点: 化学探究性实验方案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教学难点: 设计化学探究性实验方案的体会和领悟。 课时安排:1课时 [引入] 化学实验是化学认识的源泉,是启迪学生思维、培养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必由之路,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前面我们学习了化学实验方案设计的基本要求,请同学们归纳一下。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一、化学实验方案设计的基本要求 1.科学性 2.安全性 3.可行性 4.简约性 [引入]化学实验从传统的演示实验、验证性实验为主发展到

探究性实验为主,教师通过启发性讲解,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实验探究和实验设计能力。 [板书]二、探究性实验设计的原则 1.学性的原则。所设计的实验应该符合科学道理,不能凭空捏造。 2.照性的原则。要设计一个对照性的实验,要想这个实验更能够说明问题,一定要有正反两个方面的实验。 3.等量性的原则。所设计的实验中的平行反应,试剂的取用应该是等量的。 4.单因子的变量原则。对某个实验的影响,会有很多的因素,实验正是要人为控制条件,使众多变量中,只能有一个因素是变量,其余几个是一样的。 [板书]三、探究性实验的设计 1.探索性探究实验的设计 这类实验方案设计过程重在分析比较,操作中的现象是对方案设计合理与否的检验,以及探究性结论得出的重要依据。学生对实验方案的设计思路可能会多种多样,实验方案相应也会教多,只要无明显失误或不妥,均可由学生通过实验进行验证,之后再将方案修正完善。 例1.含有酚酞的氢氧化钠的溶液中,滴加新制氯水,边滴边振荡,直到红色褪去。对于红色消失的原因,甲同学认为是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HCl和HClO中和了NaOH所致;乙

高中生物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专题

高一生物探究性实验专题 一、背景叙述 高中生物实验分两种类型,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由于后者更能体现探究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和运用生物学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更能体现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每次考试都有相当比重。由于探究实验知识教材中并没有系统的整理,使同学们在做这方面题时感到无所是从。为解决这一问题,现将有关实验设计的基本理论、实验设计的思路方法和常见的类型作一介绍,以期增加理论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之目的。 二、高一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中所涉及的实验 实验1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 实验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 实验3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实验4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实验5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实验6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实验7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实验8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 探究1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探究2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探究3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探究4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三、探究实验的基本内容 探究性实验一般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并观察并记录结果(有时需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和表达和交流六个基本内容。 (一)提出问题 人们对事物作缜密观察以后,常常由于好奇心或想作进一步的了解而提出问题,虽然任何人都能提出问题,但只有意义的问题才值得探讨,问题即为实验的题目,是实验要达到的具体目标,例如“探究植物细胞在什么条件下吸水和失水”“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酵母菌在有氧还是无氧条件下产生酒精”“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二)作出假设 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提出的问题作出尝试性的回答,也就是作出假设。假设一般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提出假设;第二步,做出预期(推断)。一个问题常有多个可能的答案,但通常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因此,假设是对还是错,还需要加以验证,即依据假设或预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验证。 (三)设计实验 A、实验原则: 1、单一变量原则 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按性质不同,通常可分为三类: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 自变量,指实验中人为改变的变量。因变量,指实验中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引起的变化和结果。通常,自变量是原因,因变量是结果,二者具有因果关系。实验的目的在于获得和解释这种前因后果。例如,在“温度对酶活性”的实验中,所给定的低温(冰块)、适温(37℃)、高温(沸水浴)就是实验变量。而由于低温、适温、高温条件变化,唾液淀粉酶水解淀粉的活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发表时间:2011-12-22T14:10:50.407Z 来源:《教育创新学刊》2011年第12期供稿作者:王建平 [导读] 实施探究式实验教学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河北省大名县大名中学王建平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性教学方式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活动,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现行的高中化学教材的基本探究内容,要求学生能自由地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而探究性实验教学是探究性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新课程理念的一个具体体现形式,是新课程赋予每一位化学老师不可推卸的任务。 【关键词】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实践与思考 1.高中化学实施探究性教学的时代背景 1.1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在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注重引导学生通过个人的探索活动进行学习,容易使学生产生兴趣,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创造性,能在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提高个人的能力,这就是探究性教学。 1.2实施探究式实验教学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在我国的高中化学新课标中明确强调“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调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通过开展多种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交流与表达等活动中,强化科学探究意识,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激发创新潜能,提高实践能力。 1.3加强探究性实验教学研究是加速教师成长的需要。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是一种依赖化学实验解决问题、获取知识规律的教学模式,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开放性,目前没有完整的资料可供借鉴。这对使用惯了传统教材和教法的化学教师而言,无疑是一个大的挑战,要求每一个化学教师不断学习、刻苦钻研,从而快速掌握探究式实验教学技能,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 1.4开展探究式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需要。一是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可以进一步开发学生的智慧与潜力;同时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如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计算推理等学习能力。 2.高中化探究性实验的剖析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挖掘和开发化学实验在化学探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对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实验是科学探究的基础,任何实验都或多或少的具有一定的验证和探究性,两者不能也不可能孤立的存在,那么如何来界定探究性实验呢?根据新课程理念和笔者的教学实践,高中化探究性实验有以下一些特征: 2.1从教学理念上看 探究性实验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理念来设计,课堂教学设计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丰富多样的教学情景设置为先导;以问题和探究为主线,以学生活动为主要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 2.2从教师作用上看 探究性实验教学只是给学生提供一个通过亲自探究来学习化学知识的途径,教师在探究性化学实验教学中,应是整个探究活动的参与者,活动的组织者,方案指导者,教学氛围的维持者,结论的仲裁者,但不是终裁者。 2.3从实验目的上看 探究性实验既重视规律的验证,实验技能的培训,又强调学生通过实验在科学的学习和研究方法上获得感性体会。简单的说,探究性实验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对结论的解释。 2.4从探究性实验的内容和形式上看 化学探究性实验内容的选定一般有两个渠道:第一,可以将书本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改变具有探究性的学生实验;也可以将书本上的具有可延伸的知识点或某一领域的学习内容推向深处,提倡从生活中学化学,用化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实际的问题,体验身边处处有化学。如增加设计联系实际的探索性实验(市售饮品中维生素C含量检测);改进欠佳的实验方案、完善定型实验(Na与H2O反应的实验改进);改进实验装置,增加微型实验等。 2.5从教学模式上看 高中新课程倡导的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主要是“发现和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表达”。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提出问题。要求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问题情境,并讲解探究的步骤;第二阶段,实验探究阶段。学生搜集关于自己看到或经历过的这个问题的信息,将新的条件引入问题情境,以此来观察事物是否会发生不同的变化; 第三阶段,解释与结论。教师要求学生组织资料并做出解释;第四阶段,反思与表达。要求学生分析自己的探究过程,找出最需要以及没有得到的信息类型,同时对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反思,并主动与他人交流讨论探究的结果。 2.6从认知顺序上看 在探究性实验教学中,教师首先精心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课题,选题上要依据学习内容特点、教学条件、学生的基础来选择、设计。要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由易到难逐渐扩展和深入;在低年级可以把一些与元素化合物性质有关的验证性实验改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实验,高年级可以安排基本理论方面的综合性实验。 基于上述六个方面,以及探究性实验的教学思想、实验功能等,一般认为,探究性实验是由老师或学生提出实验课题,学生自己设计方案,然后根据方案进行探索研究,正确处理实验结论的一类实验形式。 3.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必须遵守的原则 3.1目的性原则 对于任何一个课题而言,探究的范围都很大,角度都很多,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和学校教学的条件,设计出一个个具体的目标任务,让学生来逐个完成。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

探究性实验教学中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探究性实验教学中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探究性实验作为物理教学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和手段,它把要研究的物理现象清楚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能引起学生的观察、思考,便于学生认识物理概念和规律,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是深受学生欢迎的实验形式,也是教师施展教学艺术的独特方法。要想最大程度地发挥探究实验的作用,在探究实验中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提高可见度 探究性实验的特点是让全体学生对具体的物理现象与实验过程亲身体验,考虑到实验的条件以及感官易受外界条件的制约,要尽可能地增大探究实验的可见度,提高探究性实验的直观性,最大程度地发挥探究性实验的作用。 1.克服空间条件制约。 有些探究实验容易在水平面上完成,却不利于学生观察,如果对此类实验进行“化面为体”的处理,就可以提高可见度。例如磁感线的探究实验,将适量的铁屑均匀地洒在玻璃板上,并置于磁铁上,通过连续轻微的敲击玻璃板,使磁铁屑在磁场中逐渐有序排列。这样实验虽然完成了,但只能进行平面展示。如果用一张合适的稍厚白纸,一面均匀地涂上胶水,把玻璃板上按磁场规律排列的铁屑复制到白纸上就可以进行竖直展示了。当然,也可以用投影器进行观察。 2.克服实验过程瞬变对观察者的影响 有些实验现象变化比较快,不易于学生观察,如果抓住实验的本质,可以转移研究实验的对象。如“探究皮球从手中落地又弹起的这一过程中能量的转化”实验时,可以给皮球涂上黑颜色,让它落到地面上的白纸上。这样就会在落地处留下了大小不同的黑色圆斑,我们可以根据圆斑的大小以及皮球弹起的高度,比较容易地比较出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3.改进实验装置和方法。 教学中的一些实验性探究的效果往往不尽人如意,如果对实验装置和方法进行适当改进,可以克服不足,增强实验的直观性。如在探究电流做功的实验中,可以进行下列改进:将电动剃须刀的直流电动机部分固定在铁架台的顶端,代替了原实验中的滑轮和直流电动机,这样避免了原实验的操作上的复杂性,提高了实验的可见度。 二、增大可信度

如何上好“验证性实验”

如何上好“验证性实验” 在青岛版小学科学实验操作中,经常会遇到验证性的实验,那么什么是验证性实验呢?它又有什么特点呢? 所谓验证性实验就是学生在实验猜想的基础上,自行设计出实验方案,再由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操作,验证猜想,并获得新知的实验方式。 它的特点是:在这种实验中并不能产生很多的新知识,注重的是通过自行设计实验来验证猜想,并将实验后的结论与猜想进行对照,从而获得新知。 为了更好的上好验证性实验,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1 “预热”――实验猜想 猜想是实验的一部分,它是一个实验开始的“预热”阶段,没有猜想的实验是一个不完整的实验。对实验进行猜想是科学课的一个重要环节,他可以让学生对这个实验的过程、结果以及实验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进行一个大体的“预测”。 为了让猜想更具条理性、可操作性,可以将实验猜想,设置为表格的形式。例如,在上《浮与沉》一课时,可将猜想设置为以下形式: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猜想和实验应该分开,猜想的时候不能实验。许多老师没有强调好这一点,学生们在猜想的时候,同时进行实验,结果与我们的实验预期目标大相径庭。 2 实验过程 经历了实验的猜想,学生们特别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教师要抓住机会,趁热打铁,引起学生对实验的向往与热情。 2.1 实验器材的介绍。 小学科学中的有些实验器材非常简单,学生一看就明白,对于这样的实验,教师可直接放手让学生进行实验。而有些实验器材,学生头一次接触,或者实验操作中有一定的危险性,这样的话,就需要教师来讲解它们的用途,以便学生在实验操作中,正确的使用它们。 2.2 设计实验方案。 让学生根据要研究的问题,小组合作设计一个好的实验方案。有了方案,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就会有的放矢,就会知道自己要去干什么,如何去研究,知道如何去使用教师提供的实验器材等。 具体做法: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行设计,然后进行汇报,在汇报过程中,教师要加以指导,使之最合理化、科学化、规范化。 2.3 设计一个完整有效的实验报告单。

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探讨

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探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物实验教学中从第一个探究性实验开始重视,以方法入手,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多创设探究思维训练情境,学生才能在探究中主动获取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完善生物学知识体系。 标签:生物实验教学 一、理论介绍 探究教学旨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最终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活动。它对于目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表达交流的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等实施对素质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但很多实验受到条件的制约而无法完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应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使微观的、不能动手实验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如:“血液循环”、“细胞的分裂和生长”等一些知识的学习,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模拟,让生物教学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从而使生物知识易学易懂。 其中对照实验是一种重要的科学实验方法,在生命科学实验中常常用到。在实验过程中往往会涉及到各种相关的因素,为了证明某种因素对研究对象是否有作用,在设计实验时通常将其他因素都定为相同,而仅仅使某一因素为变量,对该因素的作用进行探讨。不管学生做什么实验,我总是强调对照实验只能有一个变量。同时告诉学生:在用到生物活体进行对照实验时,有时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对这样的对照实验最好多重复做几次,涉及到的个体数越多越好,这样才能保证探究实验的科学性,才有可能得出科学的结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知识是教不完的,但是学会了探究方法可以进行课外探究,甚至终身受益。 二、利用合适的时机,开展互动活动 教师要在领会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进行备课,从多层次多角度入手,备课内容要结合生物课程的特点,融合教学目标。要不断加强学生对生物学知识与生活之间联系的认识,以及情感价值观与之的关联。从而转变学生掌握知识的单一模式,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以及价值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对课程的准备要在深入了解教材的基础上,构建互动桥,对互动桥的搭建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实现。 互动教学过程中不断添加探究实验的条件,教师则在此过程中作好对学生的引导工作,营造利于学生的学习氛围,实现师生的互动,比如:需要做对照实验

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研究

《高中化学典型的“探究实验”设计及其教学应用研究》课题结题总结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课题的提出 课题研究的背景: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化学课程改革总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向自主探索知识。 纵观现今化学教学的状况,教师将备课着力点放在梳理知识点,条分缕析,学生照搬答案,不敢越雷池半步。他们本身所具有的联觉本能和创造需要被扼杀,学习成了枯燥乏味的技巧的训练。 2.课程改革的要求 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个性的体验感悟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发展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这也正是我们课题研究的重要目的。 基于上述背景,我们提出:要进行有效的实验教学,要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本,拓展学生的问题空间,增强实验内容的开放性;鼓励学生用科学探究的方式进行实验,提高实验过程的探究性;要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主研究,培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自主性。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观认为:人对世界的反映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能动的过程,只有人这一主体的能动性被充分地调动,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才会更加深入。 (2)罗杰斯认为:人生来就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在适合的条件下,每个人所具有的学习、发现、丰富知识与经验的潜能和愿望,都能够释放出来,“实验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就是建立在学生渴望学习、渴望获得新知的基础上。(3)素质教育理论。传统教学以知识和技能立意,以本为本,以纲为纲,强调教学的传授和灌输特点,忽略人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观感受和长效发展。素质教育理论强调以人为本,在尊重人的主体能动性的基础上倡导教学的策略性和科学性,对传统的知识观、学生观、教学观重新作出解释。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在实验与研究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反复论证和实践,主要围绕以下内容进行: (1)组织学生发现、搜集和利用实验资源,发现问题。 (2)创设实验情景,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4)研究、开发化学实验。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化学的感性认识,也可以通过实验构建化学原理,获得认知未知事物的思维能力和方法。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要达到: (1)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基本理论, ,获得验证有关的化学知识的实验技能;(2)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推动学生愉快、主动地学习和探究化学知识与化学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通过化学实验来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问题的水平;

演示实验教学策略和方法的探究

演示实验教学策略和方法的探究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它的发展与实验分不开的,化学实验中演示实验是进行直观教学的有效方法,是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活泼、最有效的手段;而且通过有计划地、周密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以及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也有利于对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如何提高演示实验教学的效益,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下面从演示实验的教学创新问题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1.演示实验的教学创新策略 让学生参与演示实验发挥主体作用 学生不是一个机械的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他们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是发展的主体,教师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只能通过学生的主体性才能转化为学生的自觉的学习行为。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小组之间能够相互讨论和交流,互相倾听和沟通,在这样的充满生命力的课堂中,教师从监督者变成了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认真进行演示实验操作,观察现象,分析成功与不足,探

讨和发表自己的意见,真正体验到实验带给他们的乐趣,这种积极的情感促进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也能挖掘出演示实验对学生的各种素质。 让教师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 验证性实验教学中,教师只作为一个主宰者、评论者;而在探究性实验教学中,教师要作为一个咨询者、服务者和提问者,教师在讨论和辩论时往往有意持不同意见,以引导和促进学生去创造发现。探究性实验有利于理解科学过程和培养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思想方法、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演示实验教学中应该由教师的演示向引导学生动手实验的探究式教学转变,从而不断尝试培养学生敏锐、精确的观察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运用现代化教育媒体辅助教学 把微观问题宏观性,抽象问题具体化,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能有效的帮助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原因,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达到演示实验教学的优化。例:观察Fe(OH)2沉淀的颜色,由于Fe(OH)2白色沉淀很容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为Fe(OH)3,学生难以观察到稍纵即逝的Fe(OH)2白色沉淀现象。教学时可用暂停镜头,把现象定格在屏幕上,就能清晰的观察到白色现象。若用慢镜头放映,可观察到Fe(OH)2被氧化的白色→灰绿色→红褐色的颜色变化过程。因此用媒体代替演示实验具有趣味性、效

基尔霍夫定理的验证实验报告

基尔霍夫定律的验证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验证基尔霍夫定律的正确性,加深对基尔霍夫定律普遍性的 理解。 2、进一步学会使用电压表、电流表。 二、实验原理 基本霍夫定律是电路的基本定律。 1)基本霍夫电流定律 对电路中任意节点,流入、流出该节点的代数和为零。即∑I=0 2)基本霍夫电压定律 在电路中任一闭合回路,电压降的代数和为零。即∑U=0 三、实验设备 四、实验内容 实验线路如图2-1所示

图2-1 1、实验前先任意设定三条支路的电流参考方向, 2、按原理的要求,分别将两路直流稳压电源接入电路。 3、将电流插头的两端接至直流数字毫安表的“+,-”两端。 4、将电流插头分别插入三条支路的三个电流插座中,记录电 流值于下表。 5、用直流数字电压表分别测量两路电源及电元件上的电压值,记录于下表。 被测量 I1 (mA) I2 (mA) I3 (mA) E1 (V) E2 (V) UFA (V) UAB (V) UAD (V) UCD (V) UDE (V) 计算值1.93 5.99 7.92 6.0 12.00 0.98 -5.99 4.04 -1.97 0.98 测 2.08 6.38 8.43 6.011.99 0.93 -6.24 4.02 -2.08 0.97

五、基尔霍夫定律的计算值: I1 + I2 = I3 (1) 根据基尔霍夫定律列出方程(510+510)I1 +510 I3=6 (2) (1000+330)I3+510 I3=12 (3) 解得:I1 =0.00193A I2 =0.0059A I3 =0.00792A U FA=0.98V U BA=5.99V U AD=4.04V U DE=0.98V U DC=1.98V 六、相对误差的计算: E(I1)=(I1(测)- I1(计))/ I1(计)*100%=(2.08-1.93)/1.93=7.77% 同理可得:E(I2)=6.51% E(I3)=6.43% E(E1)=0% E(E1)=-0.08% E(U FA)=-5.10% E(U AB)=4.17% E(U AD)=-0.50% E(U CD)=-5.58% E(U DE)=-1.02% 七、实验数据分析 根据上表可以看出I1、I2、I3、U AB、U CD的误差较大。 八、误差分析

《化学探究性实验》教案

《化学探究性实验》教案 《化学探究性实验》教案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化学实验方案设计的重要性。 (2)复习化学实验方案设计的基本要求。 (3)化学探究性实验方案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设计化学探究实验基本要求,基本原则的学习,采用实验探究,适时反馈,提高解决问题,分 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探究实验的乐趣,激发学生学 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化学探究性实验方案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教学难点: 设计化学探究性实验方案的体会和领悟。 课时安排:1课时 [引入] 化学实验是化学认识的源泉,是启迪学生思维、培养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 必由之路,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前面我们学习了化学实验方案设计的基本要求,请同学 们归纳一下。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一、化学实验方案设计的基本要求 (1)科学性 (2)安全性 (3)可行 (4)简约性 [引入]化学实验从传统的演示实验、验证性实验为主发展到探究性实验为主,教师通过启发性讲解,培养 学生问题意识、实验探究和实验设计能力。 [板书]二、探究性实验设计的原则 1.科学性的原则。所设计的实验应该符合科学道理,不能凭空捏造。 2.对照性的原则。要设计一个对照性的实验,要 想这个实验更能够说明问题,一定要有正反两个方面的 实验。 3.等量性的原则。所设计的实验中的平行反应, 试剂的取用应该是等量的。 4.单因子的变量原则。对某个实验的影响,会有 很多的因素,实验正是要人为控制条件,使众多变量中,只能有一个因素是变量,其余几个是一样的。 [板书]三、探究性实验的设计 1.探索性探究实验的设计 这类实验方案设计过程重在分析比较,操作中的现象是对方案设计合理与否的检验,以及探究性结论得出 的重要依据。学生对实验方案的设计思路可能会多种多样,实验方案相应也会教多,只要无明显失误或不妥,

实验探究式教学

“实验探究式教学”是以初中化学新课程中倡导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充当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的角色,通过学生自己设计方案,进行操作实验,去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适当补充相关的情景材料和实验,有目的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课堂教学气氛,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实验,进行自主学习、讨论和研究,从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其基本结构为“问题——实验事实——结论——应用”。“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因此,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来构建“实验探究教学模式”,并积极应用于课堂的教学活动当中。 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意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实验本身就能引发学生浓厚的认知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新课程中初中化学教材编排的演示实验有64个,教师在演示实验过程中就需要不失时机地在各个环节启发、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意识。 如:演示了氧气和二氧化碳的鉴别方法后,提出问题:现有两瓶气体,其中一瓶是氧气,一瓶是二氧化碳,你有什么方法可以鉴别它们? 学生提出的探究方案: 1)在两瓶气体中分别放入燃着的木条,比较它们的燃烧程度。 2)在两瓶气体中分别倒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比较它们的浑浊程度。 3)在两瓶气体中分别放入一只活着的虫子,比较它们的存活时间。 4)称重两瓶气体的质量。 …… 通过知识的学习,实验的演示,学生的观察并且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就能大胆设想,提出自己的想法,虽然有些不是很严密。但实验探究的意识已经得到了培养。 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兴趣 “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学生不再是一味听教师讲、看教师做,而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自己来支配时间,

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宁江区毛都站镇中学马池玉 随着化学新课程的启动和推进,我校作为一所普通初中,在实施化学新课程的过程中,遇到了新的问题和困难。特别是对于新课程提倡的探究性实验,在学生学和老师教的过程中,困惑最大。针对此现状,我立了《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研究》课题。经过几年的实践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总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如下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实验是帮助学生获得化学知识、掌握实验技能,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实验能力的一种教学手段,它在初三化学教学中始终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初三化学实验课改前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而把探究性实验作为初中化学的基本教学要求,第一次在2001年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中正式提出。大纲指出:教师应“适当引入一些探究性实验”,“应逐步加强学生的探究性实验”,“适时地安排一些学生自主探究的实验”,“探究性实验和综合实践活动能较好地体现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等等这些指导性的言语都在告诉我们探究性教学应该启程了。 (2)松原市从2003年进入国家化学新课程标准实验区,面对新的教材和新的化学课程标准要求原有的实验教学方式是统一的实验要求、实验教学模式,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单一的实验内容又脱离社会实际,已逐渐显示出不足之处。为了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因此开展化学探究性实验的教学与研究,是化学教学走素质教育之路的有效途径。 (3)在实践过程中,根据我校学生特点和学校化学实验室仪器设备条件,把新人教版教材上的50多个实验按分类可分为学生探究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家庭小实验等,而其中有以学生探究实验为主(上册13个,下册11个)。这次我共选择了其中的19个进行探究教学,但学生在进行探究性实验时存在诸多的问题,如:刚开始大多学生只习惯于思考老师向他们提出的问题,而不会主动地去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或者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和方案;当老师给学生设置了问题情景后,让他们能独立地设计实验去解决问题时,学生多半会到教材中找现成的实验方案,很少有学生能创造性地去设计新的实验方案。而大家知道,学生会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恰恰是探究性实验最重要的两个环节。随着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以及我校实验室条件的不断改善,在汲取过去几年新课程实施中的经验和不足,我校化学组确立“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课题,旨在进一步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主体发展。同时也想为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一个平台。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化学探究性实验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根据化学教学的内容或日常生活、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对自然界及研究的现象提出问题,从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实验活动,利用已知的、外加的因素去作用于研究对象,借助化学探究性实验,独自或与他人合作加以探索,来认识研究对象的未知性质、组成、变化特征,以及与其他对象或现象的联系等的一种教学方式。其教学过程中一般围绕八个要素展开,即:提出问题(或创设情境)、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借助该形式,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实验设计、现象观察,结果分析,从中发现科学概念或原理,达到获得知识,形成概念,掌握技能,优化思维,培养情感体验,提高综合能力的目的。

高中物理复习验证性实验

二十一、验证性实验 1、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 [实验目的] 验证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实验原理] 此实验是要用互成角度的两个力与一个力产生相同的 效果(即:使橡皮条在某一方向伸长一定的长度),看其用 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的合力与这一个力是否在实验误差允 许范围内相等,如果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内相等,就验证了 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实验器材] 木板一块,白纸,图钉若干,橡皮条一段,细绳套,弹 簧秤两个,三角板,刻度尺,量角器等。 [实验步骤] 1.用图钉把一张白纸钉在水平桌面上的方木板上。 2.用图钉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板上的A 点,用两条细绳套结在橡皮条的另一端。 3.用两个弹簧秤分别钩住两个细绳套,互成一定角度地拉橡皮条,使橡皮条伸长,结点到达某一位置O (如图所示)。 4.用铅笔描下结点O 的位置和两个细绳套的方向,并记录弹簧秤的读数。在白纸上按比例作出两个弹簧秤的拉力F 1和F 2的图示,利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根椐平行四边形定则用画图法求出合力F 。 5.只用一个弹簧秤,通过细绳套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与前面相同的位置O ,记下弹簧秤的读数和细绳的方向。按同样的比例用刻度尺从O 点起做出这个弹簧秤的拉力F'的图示。 6.比较F'与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得的合力F ,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是否相等。 7.改变两个分力F 1和F 2的大小和夹角。再重复实验两次,比较每次的F 与F'是否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相等。 [注意事项] 1.用弹簧秤测拉力时,应使拉力沿弹簧秤的轴线方向,橡皮条、弹簧秤和细绳套应位于与纸面平行的同一平面内。 2.同一次实验中,橡皮条拉长后的结点位置O 必须保持不变。 [例题] 1.在本实验中,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木板上,用两个弹簧秤把橡皮条的另一端拉到某一位置O 点,以下操作中错误的是 A .同一次实验过程中,O 点位置允许变动 B .在实验中,弹簧秤必须保持与木板平行,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弹簧秤刻度 C .实验中,先将其中一个弹簧秤沿某一方向拉到最大量程,然后只需调节另一弹簧秤拉力基本 实验

数据分析验证性实验报告

数据分析验证性实验报告 一、题目 1、1991 年我国30个省、区、市城镇居民月平均消费八个指标(单位均为元/人) X1: 人均粮食支出X2: 人均副食支出 X3: 人均烟茶支出X4: 人均其它副食支出 X5: 人均衣着商品支出X6: 人均日用品支出 X7: 人均燃料支出X8: 人均非商品支出 省区市X1X2X3X4X5X6X7X8 山西8.35 23.53 7.51 8.62 17.42 10.00 1.04 11.21 内蒙古9.25 23.75 6.61 9.19 17.77 10.48 1.72 10.51 吉林8.19 30.50 4.72 9.78 16.28 7.60 2.52 10.32 黑龙江7.73 29.20 5.42 9.43 19.29 8.49 2.52 10.00 河南9.42 27.93 8.20 8.14 16.17 9.42 1.55 9.76 甘肃9.16 27.98 9.01 9.32 15.99 9.10 1.82 11.35 青海10.06 28.64 10.52 10.05 16.18 8.39 1.96 10.81 河北9.09 28.12 7.40 9.62 17.26 11.12 2.49 12.56 陕西9.41 28.20 5.77 10.80 16.36 11.56 1.53 12.17 宁夏8.70 28.12 7.21 10.53 19.45 13.30 1.66 11.96 新疆 6.93 29.85 4.54 9.49 16.62 10.65 1.88 13.61 湖北8.67 36.05 7.31 7.75 16.67 11.68 2.83 12.88 云南9.98 37.69 7.01 8.94 16.15 11.08 0.83 11.67 湖南 6.77 38.69 6.01 8.82 14.79 11.44 1.74 13.23 安徽8.14 37.75 9.61 8.49 13.15 9.76 1.28 11.28 贵州7.67 35.71 8.04 8.31 15.13 7.76 1.41 13.25 辽宁7.90 39.77 8.49 12.94 19.27 11.05 2.04 13.29 四川7.18 40.91 7.32 8.94 17.60 12.75 1.14 14.08 山东8.82 33.70 7.59 10.98 18.82 14.73 1.78 10.1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