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7-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7-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7-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7-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第七章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一、填空题

1.社会化过程实际上一个人从人转变为人的过程,是个体的社会联系、社会义务不断深化的过程。

2. 是一个人社会化水平发展的标志,是社会性教育的结果。

3.学前儿童的社会认知包括、、以及对社会规范的认知。

4.自我意识的主要表现形式有:自我认知、、、、

、等方面。

5与幼儿自我认识相关且作为自我认识发展的重要条件的是的发展。

6.学前儿童对他人的认知主要是指对、和教师的认知,具体包括

、和群体中地位的认知三个方面。

7.与对自己的认知相比,学前儿童更多地关注的外形特征,“认生”就是一个表现。

8.对他人心理状态的认知主要有两个方面:对的认知、对的了解。

9.婴儿情绪社会化的开端是出现,出现的时间一般在2-3个月。

10.婴儿处于陌生情绪时,常常从成人的脸上搜寻表情信息,这便是。

11.社会行为可以分为和,其区别在于行为是否对别人、对社会有利。

12.社会性交往包括三个基本要素:信息发送者、和。

13.学前儿童社会性交往的典型类型有:、、。

14.攻击性行为有两种:和。

二、名词解释

社会性、社会化、个性、品德、自我意识、自我概念

情绪社会化、自尊心、同情心、羞愧感、社会性交往、攻击性行为

三、选择题

1.最初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出现在()左右。

A、2岁

B、3岁

C、4岁

D、5岁

2.迪克逊的研究将儿童的自我认识分为4个阶段,自我认识的真正发生是从()开始的。

A、妈妈阶段(4个月左右)

B、游戏伙伴阶段(4-6个月)

C、镜像伴随我行动而行动阶段(7-12个月)

D、自我认知阶段

3.研究表明,社会方面的自我概念在()逐渐形成。

A、1-2岁

B、2-3岁

C、3-4岁

D、5-6岁

4.()不仅是意志力的标志,而且是使得活动符合目的性的前提条件。

A、自我认知

B、自我概念

C、自我评价

D、自我控制

5.陌生人焦虑一般发生在()

A、1-3个月

B、4-6个月

C、6-8个月

D、9-12个月

四、判断题

1.个性是指一个人与别人不同的地方。

2.学前儿童的自我评价受到成人对幼儿的态度与评价的影响。

3.幼儿独立性发展的新阶段是从4岁左右开始的。

4.刚出生两天的婴儿听到另一个婴儿的哭声会使劲地哭,这是“原始移情”的表现。

5.母婴依恋的形成是婴儿情绪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6.父亲是婴儿的生存与发展中的第一重要他人。

7.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前期行为表现是婴儿的冲突行为。

五、简答题

1.简述幼儿自我评价发展的特点。

2.影响幼儿自我控制的因素。

3.对他人认知方面的教育应注重的方面。

4.简述学前儿童家庭认知的主要内容。

5.简述学前儿童对社会环境、现象认知的主要内容。

6.学前儿童对社会规范认知的主要内容。

7.简述婴儿情绪社会化的主要内容。

8.幼儿同情心的指向对象有哪些?

9.培养幼儿合作行为应注意的问题。

10.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应注意的问题。

六、论述题

1.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培养和教育应注意的方面。

2.试述社会规范教育应注重的方面。

3.对学前儿童实施社会性情感教育和培养应注意的内容。

4.培养儿童社会性交往能力应注意的问题。

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和答案

《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作业 本课程作业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客观题部分”,由15个选择题组成,每题1分,共15分。第二部分为“主观题部分”,由简答题和论述题组成,共15分。作业总分30分,将作为平时成绩记入课程总成绩。 客观题部分: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 参考答案: 1、艾里克森认为,个体在青春期面临的主要心理危机是() A 信任对不信任 B 勤奋对自卑C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D 亲密对孤独 2、皮亚杰采用哪种方法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 A临床法B访谈法 C 实验法 D 问卷法 3、习性学家把个体发展过程的最佳学习时间称为() A 最近发展区B关键期 C 印刻期 D 潜伏期 4、哈吐普把儿童的攻击行为分为() A 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B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 C 情感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 D 社会攻击和关系攻击 5、儿童形成客体我的标志是() A 把自身和物体分开 B 对镜中的自己做出反应 C 用第一人称称呼自己 D 能够使用自己的名字 6、儿童认为判断一种行为是否道德,除了看行为的结果以外,同时还要考虑行为发出者的动机。有些情况下,违背规则的行为是可以原谅的。这是处于道德发展的哪个阶段?() A 前道德阶段 B 自律道德阶段C他律道德阶段 D 后道德阶段 7、根据韦纳的成就归因理论观点,一个高成就动机者归因方式有什么特点?() A 把成功归因为稳定因素 B 把成功归因为不稳定因素 C 把失败归因为稳定因素 D 把失败归因为不稳定因素

8、认识到他人的性别不随年龄、情境、外表等的变化而改变,这表明儿童获得了() A 性别化 B 性别认同 C 性别稳定性D性别恒常性 9、习性学家把个体发展过程的最佳学习时间称为() A印刻期 B 潜伏期 C 最近发展区 D 关键期 10、儿童的攻击行为发展的基本模式是随着年龄增长,() A 工具性攻击增多,敌意性攻击减少 B 工具性攻击减少,敌意性攻击增多 C 身体攻击减少,言语攻击增多 D 身体攻击增多,言语攻击减少 11、中国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学习、交往等多种途径,逐渐形成诚实谦让的行为方式。这一过程是儿童()的过程。 A 个性化B道德化C社会化 D 学习化 12、艾里克森认为,个体在成人早期面临的主要心理危机是() A亲密对孤独 B 勤奋对自卑C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D 信任对不信任 13、()特别强调观察学习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A华生B班杜拉 C 劳伦茨 D 斯金纳 14、研究者选取2、5、8岁三个年龄组的儿童,每两年考察一次儿童的自我概念,以了解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趋势,并考察出生年代对儿童自我概念的影响。这是()研究。 A 横断研究 B 纵向研究 C 序列设计 15、在陌生情境测验中,婴儿对于母亲的离去没有表现出紧张,与母亲重聚也没有表现出热情,而是躲避母亲的拥抱。接受陌生人给予的安慰时的表现,与接受母亲给予的安慰时的表现没有差别。这个婴儿对母亲形成的依恋关系是() A 混乱型依恋B反抗型依恋C回避型依恋 D 安全型依恋 主观题部分: 一、简答题(每题2.5分,共2题) 1、什么叫做生态系统理论? 2、什么叫做父母教养观念? 二、论述题(每题5分,共2题) 1比较横向研究设计与纵向研究设计的优缺点。

《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考试题型: 1.填空(10题) 2.名词解释(5题) 3.简答题(4题) 4.论述题(1题) 5.应用题(活动设计1题)考核要求: 作业一:10分:谈谈你对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的认识. 作业二:20分:分析你所在的幼儿园在培养幼儿社会性行为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本园实际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策略. 闭卷考试:70% 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幼儿社会性发展: 1、自我意识的发展; 2、依恋的发展; 3、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4、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5、幼儿性别角色的发展; 6、幼儿品德的发展 幼儿社会性教育: 1、幼儿社会性教育目标; 2、幼儿社会性教育的内容; 3、幼儿社会性教育的方法; 4、幼儿社会性教育评价; 一、幼儿社会性发展概述 1、什么是幼儿社会性?P13 2、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心理结构P13 3、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特点P16。什么是幼儿社会性? 幼儿社会性是指幼儿在其生物特性基础上,在与社会生活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获得社会性需要、态度、价值,发展社会行为,并以独特的个性与人相互交往,相互影响,适应周围环境,由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幼儿心理特征。 幼儿社会性发展心理结构(掌握定义) 1、社会情感; 2、社会行为技能; 3、社会认知; 4、自我意识; 5、道德品质; 6、社会适应;什么是社会情感? 社会情感是指幼儿在社会生活、社会交往中的情感体验。包括积极情感、情绪表达和控制、依恋感、愉快感、羞愧感、同情心、责任感等。 什么是社会行为技能? 1、社会行为技能是指幼儿在与人交往,在参与社会活动时表现的行为技能。

浅谈幼儿社会性培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4e16392924.html, 浅谈幼儿社会性培养 作者:周晓芸 来源:《丝路视野》2018年第18期 【摘要】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一是交往系统方面的发展,包括亲子交往、同伴交往、师生交往等;二是社会规则系统方面的发展,包括交往规则、社会规范、道德准则等;三是自我意识系统方面的发展,包括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自我调节等。儿童的社会性教育是儿童时期重要的教育内容,幼儿园通过品德培养和规则教育进行社会性教育,一方面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群体生活;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幼儿在理解、掌握并运用规则的过程中获得个性更好的发展。儿童的社会性教育促进儿童的社会化和儿童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儿童社会性发展;儿童社会性教育;品德教育;规则教育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我国心理学界及幼儿教育界,开始关注儿童社会性发展,并陆续出现了一些对儿童社会性研究的成果。如:周宗奎(1992)在《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中揭示了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庞丽娟、李辉(1993)在《婴儿心理学》中阐述了“社会情感”“亲子交往”“同伴交往”“自我系统”等儿童社会性发展问题。这些是当今我国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的标志。 一、有关儿童社会性发展内容的论述 《心理学大词典》(朱智贤主编,1989)对社会性含义的解释:“广义的社会性指由人的社会存在所获得的一切特性。”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解释:“有时也称作儿童的社会化。这是每个人在社会中成为负责任的、有独立行为能力的社会成员的必经途径。儿童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丰富社会经验、形成个性,不但成为社会作用的客体,而且成为具有社会作用的主体。” 白爱宝在《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评价》(1994)中对社会性概念的解释为:“1.社 会性是个体社会化的内容与结果,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获得的情感、性格等心理特征。2.社会性是人在社会交往中处理人际关系时表现出的心理特征。” 综上所述,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一是交往系统方面的发展,包括亲子交往、同伴交往、师生交往等;二是社会规则系统方面的发展,包括交往规则、社会规范、道德准则等;三是自我意识系统方面的发展,包括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自我调节等。 二、品德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标志 品德即道德品质,是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准则转化为个人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向并在言行中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心理特征,即社会道德现象在个人身上的反映,品德反映了个人的道德面貌,是一种个体现象。儿童品德是在与成人不断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在儿童与

秋《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在线作业

1.第1题 根据韦纳的成就归因理论观点,一个高成就动机者归因方式有什么特点? A.把成功归因为稳定因素 B.把成功归因为不稳定因素 C.把失败归因为稳定因素 D.把失败归因为不稳定因素 答案:A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 ? 2.第2题

在3岁时,儿童将会用杯子替代任何一种容器,小便盆、碗、帽子或盘子。这中现象属于_________ A.客体代替 B.客体虚构 C.时空转换 答案:A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 ? 3.第3题 新生儿不像成人那样看得清楚,直到______个月大他们才能看清楚。

答案:B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 ? 4.第4题 儿童用一个在碗的上方搅动的动作代替一把汤匙,或者把胳膊绕道头上象征绞人的绳索,这种现象属于_______. A.客体代替

B.客体虚构 C.时空转换 答案:B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 ? 5.第5题 在摆弄客体中的发展变化。婴儿在______岁末时,就已经能够运用感官去使用客体,例如,用一只杯子做喝水的动作。

答案:C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 ? 6.第6题 _______是指身体内部的和核心部分和皮肤之间的区域,这是所有空间中最隐秘和个人的部分。 A.内部空间 B.私密空间 C.轴向空间 D.末梢空间 答案:A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 ? 7.第7题 判断下列问题中,哪个问题是开放式问题。 A.这些水果中的桃子,你喜欢么? B.今天是谁送你来的? C.你今天是怎么来的? 答案:C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

幼儿社会性的培养

教师简介 【主讲教师】张向葵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学园校长兼党直属支部书记;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副主任;东北师范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互动教师】 胡亚南(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学园潜能开发部,部长) 王巧婧(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学园,教师) 刁红梅(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学园,教师) 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 幼儿的社会交往是幼儿与周围人相互交流信息、交流情感的过程。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幼儿的发展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幼儿的社会交往对幼儿个性、情绪情感、认知等方面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幼儿实现社会化的必要条件。 专题讲座部分介绍了幼儿的社会交往的范畴,幼儿社会交往相关的心理学理论,结合教育实例分析了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意义。最后从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两方面详细而具体地探讨了如何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为幼儿教师和家长提出了有价值的、可操作的策略。互动对话环节中,三位幼儿教师根据以往丰富的教育经验,结合教育案例探讨了幼儿同伴交往中的常见问题,分析了受欢迎型和不受欢迎型幼儿同伴交往的特点,以及如何有针对性地帮助不受欢迎的幼儿走近同伴,学习与人交往的技巧。另外,三位老师还探讨了一个新的观点,即在同伴交往中,除了要引导幼儿积极地与他人交往,还应教会孩子恰当地表达自己的不满,合理地拒绝他人。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能独自生活的人,不是野兽就是上帝。”可见,与人合作交往的能力是人类发展至关重要的一项能力。案例分析《不爱理人的乐乐》将带您了解幼儿不愿与人合作的原因及如何培养幼儿的合作交往能力。 【学习要求】 (一)重点与难点 学习重点:幼儿社会交往的内涵及相关理论 学习难点:如何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二)理解与认识 1.什么是幼儿的社会交往 2.社会学习理论的幼儿交往观点 3.认知加工理论的幼儿交往观点 4.需要层次理论的幼儿交往观点 5.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的幼儿交往观点 6.儿童交往的社会成长价值 7.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意义 8.什么是幼儿的延迟满足能力 9.幼儿延迟满足能力对同伴交往的影响 10.什么是移情能力 11.什么是观点采择能力 12.什么是亲社会行为 (三)实践与应用

《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在线作业

触觉在孩子出生时就已经很敏感了,尤其是用舌头和嘴等敏感器官来杰出外物。_____个月大的婴儿会通过触摸来认识物体。 A.3 B.6 C.10 D.12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2.第2题 在3岁时,儿童将会用杯子替代任何一种容器,小便盆、碗、帽子或盘子。这中现象属于_________ A.客体代替 B.客体虚构 C.时空转换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3.第3题 在摆弄客体中的发展变化。婴儿在______岁,婴儿会用汤匙在杯子里搅动,喂一个玩具娃娃,给她梳头,哄她睡觉。 A.3 B.2 C.1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4.第4题 以下表扬行为中,哪些是有效的? A.做得不错,你太棒啦 B.你今天的表现真好。 C.上次你爬到第一层,这次已经爬到最高层了。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_______是指身体内部的和核心部分和皮肤之间的区域,这是所有空间中最隐秘和个人的部分。 A.内部空间 B.私密空间 C.轴向空间 D.末梢空间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6.第6题 人在出生前就有了听觉,______个月时婴儿仅凭声音就能辨认出他们的父母或照看者。 A.3 B.6 C.10 D.12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7.第7题 妈妈对孩子说:“小孩不能烫衣服,否则会烫伤”,孩子说:“长大、长大、长大,我现在是大姐姐了”。这种现象属于___________ A.客体代替 B.客体虚构 C.时空转换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8.第8题 _________的儿童很容易大声地、时间地笑、要么就发脾气。 A.容易型 B.迟缓型 C.困难型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02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课题单元二学前儿童社社会性发展及其影响因素课时理论学时2课时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社会性的心理结构以及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特点;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机制。 2.能力目标:能够分析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影响因素的作用。 3.素质目标:尊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规律,愿意成为儿童社会学习的正面榜样。 教学重点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理解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讲授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主要教材参考资料李洪亮主编《幼儿社会教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3年,第1版甘剑梅主编《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版 教学过程教学基本步骤与内容教学方法时间分配 Ⅰ问题情境(导学) Ⅱ学习知识【情境分析】 情境:小乖乖成长记 2006年6月16 日:下午两点,伴随一阵哭声,小乖乖从孕育她的宫殿 里来到了这个世界…… 2006年6月18日:今天小乖乖睡觉的时候,很明显地笑过…… 2008年4月12日:妈妈下班回家,小乖乖看见妈妈非常开心,呵呵笑着 奔向妈妈…… 2009年9月10日:今天是妈妈送小乖乖上幼儿园的第一天,小乖乖不愿 意离开妈妈,她哭得很伤心的样子真让人难受…… 2011年6月1日:幼儿园举办庆“六?一”演出,小乖乖和小朋友们手拉 手唱歌跳舞,非常开心…… 2.问题:案例中的前后两次哭和前后两次的笑有何不同?这说明了什么? 3.小结:案例中的前后两次哭和前后两次的笑意义是不同的,其中蕴涵着儿童 社会性的产生与发展(生理性的哭与笑发展到社会性的哭与笑)。那么,儿童 的社会性发展有哪些特点,有哪些影响因素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单元二学 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一、社会性的结构 【图示讲解】 从构成成分上看,社会性包括社会性认知、社会性情感和社会性行为技 能。社会性认知是指个体与社会生活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对人、对己、对事物 (如环境、规范和文化)的认知。社会性情感是指个体与社会生活相互作用 而产生的对人、对己、对事物(如环境、规范和文化)的情感体验。社会性 行为技能是指个体与社会生活相互作用中,学习并掌握的利于适应社会生活 的行为技能。 从具体内容上看,社会性主要包括自我意识、社会交往意识、社会环境 意识、社会规范意识、社会文化意识等五个部分。如图所示,个体与社会生 活相互作用主要包括自我与社会中的人的相互作用、自我与社会环境的相互 情境教学法 5分钟 讲授法 10分钟

儿童社会性发展知识讲解

儿童社会性发展

儿童社会性发展 名词解释 1. 观点采择:区分自己与他人的观点,并进而根据当前或先前的有关信息对他人的观点(或视角)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每小题3分) 2. 同伴关系: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每小题3分) 3. 合作行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达到共同的目标而协调活动,以促进某种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结果得以实现的行为。(每小题3分) 4. 镜像自我:儿童把他人当作一面镜子,通过他人对自己的表情、评价和态度等来了解和界定自己,形成相应的自我概念。(每小题3分) 5. 性别角色:是社会规范和他人期望对男女两性的行为模式的要求。 1. 父母教养观念:指父母在教育和抚养儿童的过程中,对儿童的发展、教育儿童的方式和途径以及儿童的可塑性等问题所持有的观点或看法。(每小题3分) 2. 依恋:一般是指个体的人对某一特定个体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系。在发展心理学中,依恋特指婴儿与成人所形成的情感联结。(每小题3分) 3. 心理理论:指个体对他人心理状态以及他人行为与其心理状态的关系的推理或认知。(每小题3分) 4. 亲社会行为:通常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合作、助人、安慰、捐赠等。(每小题3分) 5. 挫折-攻击假说:多拉德认为,人类的攻击行为不是来源于攻击本能,而是由挫折所致。60年代贝科威茨修正后认为,挫折并不直接导致攻击,只为攻击行为的实际发生创造了一种唤醒状态和准备状态。(每小题3分) 四、简答题 1. 简述布朗芬布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学模型。(共5分) 答: 布朗芬布伦纳认为,儿童发展的生态环境由若干相互镶嵌在一起的系统组成。 (1)微系统,是个人在环境中直接体验着的环境,主要是家庭和学校环境。 (2)中间系统,指儿童直接参与的微系统之间的联系与相互影响,如家庭环境质量。 (3)外层系统,是指那些儿童并未直接参与但对个人有着影响的环境,如父母的工作环境。 (4)宏系统,指儿童所处的社会或亚文化中的社会机构的组织或意识形态,如政府的就业政策。 2. 简述友谊关系的功能。(共5分) 答: (1)友谊可为儿童提供情感支持。 (2)友谊为儿童提供更多的交往和娱乐的机会。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 第一部分:学前儿童情绪能力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情绪能力的发展 (一)对情绪的识别 幼儿能够通过面部表情识别他人的内心世界。 3 岁左右的大多数幼儿已经能够正确命名“快乐”的表情 3-4 岁的幼儿开始学会识别“伤心”和“生气” 4-5 岁的幼儿逐渐学会使用“害怕”这个情绪标签 研究表明,西方幼儿识别“伤心”早于“生气”,相反,中国幼儿识别“生气”早于“伤心”。研究者认为,这和中国父母的情绪表达习惯是相吻合的。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父母更重视自身的权威性,愤怒更容易维护个人权威,而伤心则被认为是内心脆弱的表现,因此父母更倾向于表现愤怒而非伤心,这样,中国幼儿接触愤怒的生活情境相对较多,对于?愤怒”的识别也相对较好。(二)对情绪的理解 情绪理解是指幼儿看不到表情也能够理解在一个具体情境下他人的情绪感受。例如,问一名幼儿:“妈妈给小明买了一盒巧克力,小明会有什么感受?大多数幼儿能够理解小明的情绪。这种情绪理解能力在幼儿阶段发展迅速。5一6岁的幼儿已经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情绪体验给出合理的解释,而且与表情识别不同,幼儿对消极情绪产生的原因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与生活中消极情绪更容易引起成人和幼儿的讨论有关。 情绪表达能力的发展

情绪表达能力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强。出生时婴儿会表现出好奇、痛苦、厌恶和满足。两个月时,婴儿开始展露社会性微笑。2—7 个月出现的其他基本情绪是愤怒、悲伤、快乐、惊讶和恐惧。2 岁时,婴儿开始表现出复杂的情绪,例如尴尬、害羞、内疚、嫉妒和骄傲,这些情绪又被称为自我意识的情绪,都是在自我评价过程中产生的。最初这些情绪只有在成人在场观察他们的行为时才会产。例如:一个3 岁的孩子在一个高高的滑滑梯上独自玩耍并不会产生自豪感,但是当父母在旁边时,他便会很得意地对父母说:“看,我高不高! ”而父母故作激动的表情会让孩子感到非常满足,他会乐此不疲地滑下爬上向父母显示自己的本领。在父母的引导和强化下,幼儿逐渐将成人的评价标准内化,直到学龄阶段才能够在没有外部监督的情况下为自己的行为感到骄傲、羞愧或内疚。 三、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 (一)情绪调节策略的发展 1. 幼儿的自我情绪调节 初生婴儿的情绪调节比较困难。他们只能通过将身体从引起不愉快的物体旁边移开或是通过不断吸吮的方式减少某些不愉快的冲动,大部分时候他们只能通过哇哇大哭来发泄自己的情感2—3 个月的婴儿能够采用控制视觉注意的方法来调节情绪。例如:父母在逗宝宝时,宝宝乐不可支,但是突然会把视线移开几秒钟,宝宝的这一举动其实是为了获得片刻的休息,调节一下情绪,然后还想继续玩下去。 当婴儿够爬行或走路时,则会更加积极主动地采用接近或回避的方式调节情绪,如当看到一个发出较大声响的电动机器人时可能会表现出警觉,并爬到一边远远地看着 2—3 岁的幼儿通常采取独自游戏的方式来调节自己的情绪体验,因为在独自玩物游戏的过程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社会性的概念:社会性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也就是人们为了适应社会生活所形成的符合社会传统习俗的行为方式。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以及意义: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是在孩子同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实现的。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内容有:亲子关系、伙伴关系、性别角色、亲社会行为、攻击性行为。社会性发展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是儿童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未来的发展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最重要目标。儿童亲子关系的发展: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其亲生子女、养子女或继子女之间的关系。亲子关系通常被分成三种类型:民主型、专制型及放任型。不同的亲子关系类型对幼儿的影响是不同的。同伴关系的发展:对幼儿来说,影响同伴关系的主要因素是外表及个人性格。在儿童的交往中,有的孩子存在一些问题,成为交友困难的儿童, 他们是被忽视型幼儿和被排斥型幼儿。在幼儿期,要尽量帮助那些交友困难的幼儿,使他们逐渐被同伴接受。性别角色的发展是以儿童性别概念的掌握为前提的,男女儿童通过对同性别长者的模仿而形成的自己这一性别所特有的行为模式,即性别行为。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知道自己的性别,并初步掌握性别角色知识;自我中心地认识性别角色;刻板地认识性别角色。影响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因素,一是生物因素,二是社会因素。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亲社会行为是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或群体的行为及倾向。影响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有:社会生活环境、儿童日常的生活环境及移情。攻击性行为的发展: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以伤害他人或他物为目的的行为。幼儿攻击性行为频繁,主要依靠身体上的攻击,并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受父母的惩罚、榜样、强化及挫折的影响。独生子女社会性的发展: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社会性无明显差异。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中可能存在两极分化现象。其产生的原因不外乎三方面:确实缺失、独特、家长—子女关系。为促进独生子女良好社会性的发展,应注意家庭教育和幼儿园集体教育。

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doc

0137《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2014年12月期末考试指导一、考试说明 《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为闭卷考试,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考试包括以下四种题型: 1、选择题 2、填空题 3、名词解释 4、简答题 二、复习重点内容 绪论 1、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学习、交往等多种途径,逐渐形成诚实谦让的行为方式。这一过程是儿童社会化的过程。 2、我们通过教育活动,可以改变儿童的价值观、自我概念和行为方式。 3、社会性 社会性是指相对于人作为生物个体的生物性而言,人在社会存在过程中所获得的全部社会特性的总和。社会性可以分为两类:(1)由出生时所处的既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如家庭出身、籍贯、居住地区等)所获得的先赋社会性;(2)通过自身活动继承、学习、创造而获得的特性,如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称为后成社会性。与个性不同,社会性揭示的是个体符合社会规范的典型行为方式,强调的是人的共性。 第一章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理论 1、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三我)。本我包括人类本能的性的内驱力和被压抑的习惯倾向,由快乐原则支配。自我是意识结构部分,它参考现实来调节本我,即遵循现实原则。超我代表道德标准和人类生活的高级方向,有是非标准,它不仅力图使本我延迟得到满足,而且也会使本我完全不能获得满足。本我表达最基本需要。自我限制本我的冲动,并寻找适合现实的方法来满足这些需要。超我来决定自我采取的方法是否为道德规范所接受。自我处于人格的中层部分,服务于本我和超我,并竭力在二者之间实现平衡。 比如:一名儿童在课堂上感到饥饿难耐,但是他没有拿出饼干充饥,而是依靠转移注意力来减轻饥饿感,直到下课。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这是儿童的自我在起作用。 (1)口唇期 出生到1岁左右,婴儿的大部分活动在口腔,其性感区是口腔。 这时的活动会影响成年期的人格特征。如喜欢撕咬的儿童日后可能成为喜欢进行言语攻击的人。 (2)肛门期 自1-3岁儿童的性兴趣集中到肛门区域。 父母必须训练儿童正确的排便行为,儿童要学会在到达厕所之前忍耐排便的冲动。这时候儿童会体验到本能冲动与社会规范的冲突。 (3)性器期

通化师范成人教育《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期末试卷(7041YDA) 专业、班级姓名学号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艾里克森认为,个体在青春期面临的主要心理危机是() A、信任对不信任 B、勤奋对自卑 C、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D、亲密对孤独 2、皮亚杰采用哪种方法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 A、临床法 B、访谈法 C、实验法 D、问卷法 3、习性学家把个体发展过程的最佳学习时间称为() A、最近发展区 B、关键期 C、印刻期 D、潜伏期 4、哈吐普把儿童的攻击行为分为() A、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 B、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 C、情感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 D、社会攻击和关系攻击 5、儿童形成客体我的标志是() A、把自身和物体分开 B、对镜中的自己做出反应 C、用第一人称称呼自己 D、能够使用自己的名字 6、儿童认为判断一种行为是否道德,除了看行为的结果以外,同时还要考虑行为发出者的动机。有些情况下,违背规则的行为是可以原谅的。这是处于道德发展的哪个阶段?() A、前道德阶段 B、自律道德阶段 C、他律道德阶段 D、后道德阶段 7、根据韦纳的成就归因理论观点,一个高成就动机者归因方式有什么特点? () A、把成功归因为稳定因素 B、把成功归因为不稳定因素 C、把失败归因为稳定因素 D、把失败归因为不稳定因素 8、认识到他人的性别不随年龄、情境、外表等的变化而改变,这表明儿童获得了() A、性别化 B、性别认同 C、性别稳定性 D、性别恒常性 9、习性学家把个体发展过程的最佳学习时间称为() A、印刻期 B、潜伏期 C、最近发展区 D、关键期 10、儿童的攻击行为发展的基本模式是随着年龄增长,() A、工具性攻击增多,敌意性攻击减少 B、工具性攻击减少,敌意性攻击增多

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1.触觉在孩子出生时就已经很敏感了,尤其是用舌头和嘴等敏感器官来杰出外物。_____个月大 的婴儿会通过触摸来认识物体。C.10 2.在3岁时,儿童将会用杯子替代任何一种容器,小便盆、碗、帽子或盘子。这中现象属于 _________A.客体代替 3.在摆弄客体中的发展变化。婴儿在______岁,婴儿会用汤匙在杯子里搅动,喂一个玩具娃娃, 给她梳头,哄她睡觉。B.2 4.以下表扬行为中,哪些是有效的?C.上次你爬到第一层,这次已经爬到最高层了。 5._________的儿童很容易大声地、时间地笑、要么就发脾气。C.困难型 6._____方位是最直接的身体朝向,这是表示问候、安慰、打斗和亲密对话的方位。C.面对面 7._______是指身体内部的和核心部分和皮肤之间的区域,这是所有空间中最隐秘和个人的部分。 A.内部空间 8.人在出生前就有了听觉,______个月时婴儿仅凭声音就能辨认出他们的父母或照看者。B.6 9.妈妈对孩子说:“小孩不能烫衣服,否则会烫伤”,孩子说:“长大、长大、长大,我现在是 大姐姐了”。这种现象属于___________C.时空转换 10.在摆弄客体中的发展变化。婴儿在______岁末时,就已经能够运用感官去使用客体,例如,用 一只杯子做喝水的动作。C.1 11.在摆弄客体中的发展变化。婴儿在______岁时,他或她能给玩具指派角色,换句话说,玩具娃 娃要去“拿起汤匙”,然后“吃东西”。A.3 12.新生儿不像成人那样看得清楚,直到______个月大他们才能看清楚。B.6 13.判断下列问题中,哪个问题是开放式问题。C.你今天是怎么来的? 14.埃克曼和弗里森描述了非言语行为的一些作用。就像握手、点头或挥手这样的姿势通常被作为 ________来使用。B.象征 15.新生儿不像成人那样看得清楚,_______个月时在具备完善的视力。D.12 16.探究性游戏一包包括了三个步骤:_________、动手研究、提出问题。A.客体获得 17.__________是指身体和衣服、头发或饰物之间的区域。B.私密空间 18.在儿童个别化发展的第____阶段,婴儿意识到另一个人不是自我的一部分,这种能力是逐渐获 得的。这种能力是学习其他东西的基础。B.4 19._________方位常常表示逃避或有隐瞒的意图。A.回避 20.作为一名专业儿童工作者,需要A.有爱心B.有耐心C.愿意努力工作D.思想开放E.有幽默感 21.社会经验的习得遵循的原则A.儿童是积极的社会学习者B.儿童社会习得方式多样化C.儿童喜 欢适度挑战性学习D.儿童社会习得是渐进过程 22.在儿童个别化发展的第____阶段,儿童不能区分自己和父母。A.1 23.哈吐普把儿童的攻击行为分为()B.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 24.根据韦纳的成就归因理论观点,一个高成就动机者归因方式有什么特点?A.把成功归因为稳定 因素 25.()特别强调观察学习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B.班杜拉 26.考察父母教育方式对儿童成就动机的影响,这是在()系统水平上进行的研究。A.微观 27.儿童用一个在碗的上方搅动的动作代替一把汤匙,或者把胳膊绕道头上象征绞人的绳索,这种 现象属于_______.B.客体虚构 28.判断下列问题中,哪个个问题是开放式问题。C.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29.在儿童个别化发展的第____阶段,孩子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并理解其他人用语言表达出得想 法。D.6 30.在儿童个别化发展的第____阶段,2岁末,儿童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来认识自己。C.5 31.儿童形成客体我的标志是()C.用第一人称称呼自己 32.认识到他人的性别不随年龄、情境、外表等的变化而改变,这表明儿童获得了()D.性别恒 常性

浅谈幼儿社会性行为的培养

浅谈幼儿社会性行为的培养 社会性行为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包括助人为乐在内的所有有 利于社会的行为和倾向。也就是具体的交往行为,人们通过社会性行为来实现与他人的相互交往。 孩子从出生之日起,就被包围在各种社会物体和关系之中,与多方面的人们发生着联系。这些联系包括亲子交往、同伴交往和社会性行为。 亲子交往是儿童与其主要抚养人(主要是父母)之间的交往,它是儿童早期生活中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对于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早期亲子交往为儿童提供了丰富的刺激,为儿童认识周围世界、发展任知能力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亲子交往对儿童社会性行为和交往的发展、道德品质和行为的形成更具有直接的影响。 同伴关系是儿童在早期生活中除亲子关系的又一重要社会关系。与同伴的交往使儿童在更大的范围内体验一种全新的人际关系,这是他们发展社会能力,提高适应性,形成友爱态度的基础。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学习社交技能和策略,促进其社会行为向友好、积极的方向发展;同伴交往是学期儿童积极情感的重要后盾;学期儿童在同伴交往中的观察学习和积极探索,有助于促进其认知能力的发展;同伴交往可为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基础。 对学前儿童来说,生活中最经常、最主要的接触者是父母和同伴,与这些“重要他人”的交往是学前儿童生活和发展的重要内容。但儿童毕竟也是人,他们同样要接触社会。 社会性行为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包括助人为乐在内的所有有 利于社会的行为和倾向。也就是具体的交往行为,人们通过社会性行为来实现与他人的相互交往。 当前,我们常常听到一句能打动父母心弦的话,那就是:“让你的孩子更健康,更聪明。”健康聪明的孩子的确惹人喜爱,但我们是怎样理解“健康”的含义呢?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了一个比较完整,具有概括性的定义: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康状态。心理健康主要体现在人的社会性行为方面。良好的行为能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常常听到老师或家长抱怨,说某某小朋友爱打架、

第七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第七章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知识目标: 1、了解学前儿童性别同一性、性别稳定性、性别恒常性获得的年龄特点及发展顺序。 2、理解学前儿童性别差异的表现及性别差异的形成原因。 3、了解皮亚杰、科尔伯格道德认知结构理论,熟悉学前儿童道德判断的特点。 4、了解学前儿童心理理论的作用及特点。 5、熟悉学前儿童亲社会性行为、反社会行为的内容及特点。 技能目标: 1、了解如何培养和促进学前儿童的性别角色的发展。 2、掌握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培养方法。 3、形成关于学前儿童正确的道德认知、心理理论观点和科学育人的态度。

问题导入: 今天,对冬冬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日子—冬冬要上幼儿园了。早上,妈妈送他的时候,冬冬边走边问:“幼儿园的小朋友多吗?”“老师凶不凶?”“幼儿园可以吃到汉堡包吗?”到了幼儿园以后,冬冬发现如果有新来的小朋友哭了,老师就会抱起他(她),冬冬也想让老师抱一抱,就假装大声地“哭”了起来,老师果然也抱了他,他很开心。晚上回到家,冬冬又问了妈妈一个问题:“为什么男孩子小便可以站着,而女孩子必须蹲着呢?” 第一节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获得 对于性别角色,从不同学科的角度有不同的解释: 从生理学角度的解释是:“多多少少是根植于解剖学、生理学和早期经验之中,并在外貌、态度及行为上将两性分开来的那些相对稳定的特质。” 从心理和行为角度的解释是:“社会认定适合于男性和女性的性格、态度、价值观和行为。” 从社会学习理论角度的解释是:“性别角色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模仿学习获得的一套与自己性别相适应的行为模式。” 根据科尔伯格的发展阶段理论,儿童性别角色的获得要经历性别同一性、性别稳定性和性别恒常性三个主要时期。儿童性别同一性、性别稳定性与性别恒常性间的关系具有以下特征:首先,性别同一性的产生早于性别稳定性,是性别稳定性和恒常性的基础;其次,儿童所处的生活情境对其性别恒常性的发展影响不大;再次,性别恒常性出现最晚,在9岁左右,儿童开始能够用言语解释性别的稳定性和恒常性。 (一) 性别同一性的获得 性别同一性是儿童对自己和他人性别的正确标定,即根据社会对性别角色的要求来确认自己。学前儿童的性别同一性出现的时间是1.5~2岁,但是由于文

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答案)

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作业答案客观题部分: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 参考答案: 1、艾里克森认为,个体在青春期面临的主要心理危机是(C)A信任对不信任B勤劳对自卑C同一性对角色纷乱D亲切对孤独 2、皮亚杰采用哪种方法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A) A临床法B访谈法C实验法D问卷法 3、习性学家把个体发展过程的最佳学习时间称为(B) A最近发展区B关键期C印刻期D潜伏期 4、xx把儿童的攻击行为分为(B) A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B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 C情感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D社会攻击和关系攻击 5、儿童形成客体我的标志是(C) A把自身和物体分开B对镜中的自己做出反应 C用第一人称称呼自己D能够使用自己的名字 6、儿童认为判断一种行为是否道德,除了看行为的结果以外,同时还要考虑行为发出者的动机。有些情况下,违背规则的行为是可以原谅的。这是处于道德发展的哪个阶段?(C) A前道德阶段B自律道德阶段C他律道德阶段D后道德阶段7、根据韦纳的成就归因理论观点,一个高成就动机者归因方式有什么特点?(A)A把胜利归因为安定因素B把胜利归因为不安定因素 C把失败归因为安定因素D把失败归因为不安定因素

8、认识到他人的性别不随年龄、情境、外表等的变化而改变,这表明儿童获得了(D)A性别化B性别认同C性别安定性D性别恒常性9、习性学家把个体发展过程的最佳学习时间称为(A) A印刻期B潜伏期C最近发展区D关键期 10、儿童的攻击行为发展的基本模式是随着年龄增长,(BC)1 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A工具性攻击增多,敌意性攻击减少B工具性攻击减少,敌意性攻击增多C身体攻击减少,言语攻击增多D身体攻击增多,言语攻击减少 11、中国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学习、交往等多种途径,逐渐形成厚道谦让的行为方式。 这一过程是儿童(C)的过程。 A个性化BxxC社会化D学习化 12、艾里克森认为,个体在成人早期面临的主要心理危机是(A)A亲切对孤独B勤劳对自卑C同一性对角色纷乱D信任对不信任13、(B)特别强调观察学习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严重作用。 AxxB班杜拉C劳伦茨Dxx 14、研究者选取2、5、8岁三个年龄组的儿童,每两年考察一次儿童的自我概念,以了解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趋势,并考察出生年代对儿童自我概念的影响。这是(C)研究。 A横断研究B纵向研究C序列设计 15、在陌生情境测验中,婴儿对于母亲的离去没有表现出吃紧,与母亲重聚也没有表现出热情,而是躲避母亲的拥抱。接受陌生人给予的安慰时的表 现,与接受母亲给予的安慰时的表现没有差别。这个婴儿对母亲形成的依恋关系是(C) A纷乱型依恋B反抗型依恋C回避型依恋D安全型依恋

浅谈如何在生活中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浅谈如何在生活中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关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社会领域的学习体会《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把社会领域列为五大领域之一,足以看出社会领域的重要性。然而,在现实当中,受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条件、社会活动教材内容等因素的影响,社会领域的活动竟成为不少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鸡肋”。其实,幼儿社会领域(主要包括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是幼儿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对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指南》中写道:“幼儿阶段是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以及知识、能力和智慧作用的发挥具有重要影响。”由此,社会领域的学习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指南》指出:“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因此,我觉得除了积极实施社会科计划中各种教学活动,在课余时间与孩子进行互动、交流也是能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有效教育途径之一。在生活中见缝插针地引导幼儿运用一学过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在实践中巩固经验,这比起以生硬的说教方式来对幼儿进行人格和品行的影响效果更好。 一、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记得刚认识晶晶时,我曾误会晶晶是个木讷的小男孩。她的头发,服饰甚至样貌都是偏男孩子风格的,而且她老不愿意和我说话。有一天,她破天荒地穿了一条宽松的长裙!于是我赶紧抓住机会,边摸着她的裙边,边带着惊奇的口吻夸赞道:“哇!晶晶今天穿了裙子!你穿裙子真好看啊!”同时引导着其他小朋友赞美她今天的打扮。(幸亏孩子们也很配合。)晶晶听后只是望向别处,微微一笑,然后走开了。但接着几天她都穿着不同的裙子回来,然后笑眯眯地站在我面前,意思是“老师,我今天好看吗?”自此,晶晶每次看见我都会主动跟我打招呼或者交谈。我觉得教师都应该树立“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这样的教育观念,这样会使孩子切实感受到自己被尊重,有利于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让他们学会大胆进行交往。同时让孩子们学会欣赏别人,让他们明白到不能只享受着赞美,却忽视了如何去赞美别人。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总目标

幼儿社会教育是以发展幼儿的情感——社会性为目标,以增进幼儿的社会认知,激发幼儿的社会情感,培养幼儿的社会行为为主要内容的教育。 幼儿社会教育总目标: 一、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 1、会用一定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爱好、情绪、情感。 2、学习正确地评价自己与他人,能正确地对待他人的评价。 3、主动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有好奇心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能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 4、爱动脑,愿意按自己的意愿选择活动、参与活动,尝试成功。 二、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 1、愿意与他人共同游戏、活动并友好相处。 2、善于与人交往,懂得问候、交谈、与人合作及参与活动的技巧,掌握几种交往策略。 3、能主动帮助弱小同伴,乐于帮助有困难的小朋友、老人和残疾人,经常自愿的与他人分享玩具、食物等物品。 三、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 1、了解一些日常生活的常规要求,培养一定的规则意识,养成按规则进行活动的习惯。 2、感受生活中规则的重要,能围绕自己的生活、学习、游戏制定简单的规则。 四、认真倾听并理解任务性的语言,能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 1、有困难或需求帮助时会用适当的方式向成人表达自己的需要、想法。 2、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尽可能自己解决。 3、做事有信心,能有始有终地做完一件事。 4、了解自己周围环境的关系,能较快地适应变化的环境,学会自己照顾自己。 五、爱父母长辈、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1、知道自己的成长与家人的关系,感激父母长辈的辛勤养育之恩。 2、了解周围不同职业人们的劳动及与自己生活的关系,尊重他们的劳动。 3、了解祖国传统的民俗节日,对祖国的传统文化感兴趣。 4、萌发爱周围环境、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愿意接触或了解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外国人,感受他们的风俗习惯。 社会领域阶段目标 小班上学期 一、自信心培养 1.知道自己的性别,年龄和姓名,知道自己是和别人不同的。 2.不好哭,不怕生,保持愉快的情绪;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会寻求帮助。当同伴遇到困难时,能及时帮助或告诉别人。 二.人际交往 1.知道班级中同伴的姓名、性别,会辨别生人。 2.能与同伴友好相处,愿意和同伴一起游戏;在许多客人面前仍能愉快地游戏、玩耍、交谈。 3.遇到纠纷时,不打人、不骂人,试图讲道理;体验与老师、同伴共同生活的乐趣。三.行为规则 1.了解集体生活中的基本规则,知道一日生活中主要环节的要求。 2.不受冷、热和天气变化的影响,坚持天天上幼儿园。 3.愿意和他人分享游戏材料,不干扰妨碍别人游戏活动;游戏开始结束时,能按要求摆放和收拾玩具材料。

7-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第七章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一、填空题 1.社会化过程实际上一个人从人转变为人的过程,是个体的社会联系、社会义务不断深化的过程。 2. 是一个人社会化水平发展的标志,是社会性教育的结果。 3.学前儿童的社会认知包括、、以及对社会规范的认知。 4.自我意识的主要表现形式有:自我认知、、、、 、等方面。 5与幼儿自我认识相关且作为自我认识发展的重要条件的是的发展。 6.学前儿童对他人的认知主要是指对、和教师的认知,具体包括 、和群体中地位的认知三个方面。 7.与对自己的认知相比,学前儿童更多地关注的外形特征,“认生”就是一个表现。 8.对他人心理状态的认知主要有两个方面:对的认知、对的了解。 9.婴儿情绪社会化的开端是出现,出现的时间一般在2-3个月。 10.婴儿处于陌生情绪时,常常从成人的脸上搜寻表情信息,这便是。 11.社会行为可以分为和,其区别在于行为是否对别人、对社会有利。 12.社会性交往包括三个基本要素:信息发送者、和。 13.学前儿童社会性交往的典型类型有:、、。 14.攻击性行为有两种:和。 二、名词解释 社会性、社会化、个性、品德、自我意识、自我概念 情绪社会化、自尊心、同情心、羞愧感、社会性交往、攻击性行为 三、选择题 1.最初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出现在()左右。 A、2岁 B、3岁 C、4岁 D、5岁 2.迪克逊的研究将儿童的自我认识分为4个阶段,自我认识的真正发生是从()开始的。 A、妈妈阶段(4个月左右) B、游戏伙伴阶段(4-6个月)

C、镜像伴随我行动而行动阶段(7-12个月) D、自我认知阶段 3.研究表明,社会方面的自我概念在()逐渐形成。 A、1-2岁 B、2-3岁 C、3-4岁 D、5-6岁 4.()不仅是意志力的标志,而且是使得活动符合目的性的前提条件。 A、自我认知 B、自我概念 C、自我评价 D、自我控制 5.陌生人焦虑一般发生在() A、1-3个月 B、4-6个月 C、6-8个月 D、9-12个月 四、判断题 1.个性是指一个人与别人不同的地方。 2.学前儿童的自我评价受到成人对幼儿的态度与评价的影响。 3.幼儿独立性发展的新阶段是从4岁左右开始的。 4.刚出生两天的婴儿听到另一个婴儿的哭声会使劲地哭,这是“原始移情”的表现。 5.母婴依恋的形成是婴儿情绪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6.父亲是婴儿的生存与发展中的第一重要他人。 7.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前期行为表现是婴儿的冲突行为。 五、简答题 1.简述幼儿自我评价发展的特点。 2.影响幼儿自我控制的因素。 3.对他人认知方面的教育应注重的方面。 4.简述学前儿童家庭认知的主要内容。 5.简述学前儿童对社会环境、现象认知的主要内容。 6.学前儿童对社会规范认知的主要内容。 7.简述婴儿情绪社会化的主要内容。 8.幼儿同情心的指向对象有哪些? 9.培养幼儿合作行为应注意的问题。 10.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应注意的问题。 六、论述题 1.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培养和教育应注意的方面。 2.试述社会规范教育应注重的方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