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无土栽培的研究现状及发张趋势

无土栽培的研究现状及发张趋势

无土栽培的研究现状及发张趋势
无土栽培的研究现状及发张趋势

花卉无土栽培结课论文

学院: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水养1102班

姓名:徐哲

学号:20110850

1 / 4

无土栽培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无土栽培是一种用营养液代替天然土壤作基质的栽培新技术,这种营养液可满足作物整个生命周期对水分、养分、氧气及温度的需求。简述了国外无土栽培的简况,介绍了中国无土栽培的发展现状,并对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为推进中国无土栽培技术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无土栽培现状发展趋势

无土栽培技术

无土栽培以人工制造的作物根系环境取代了土壤环境,可有效解决传统土壤栽培中难以解决的水分、空气、养分的供应矛盾,使作物根系处于最适宜的环境条件,从而充分发挥作物的增产潜力。目前,世界上应用无土栽培技术的[1],由于其栽培技术的逐渐成熟和发展,应用范围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达栽培面积也不断扩大,经营与技术管理水平空前提高,实现了集约化、工厂化生产,达到了优质、高产、高效和低耗的目的。

现在无土栽培的发展简况

在设施农业中,无土栽培正在改变着传统种植方式,成为飞速发展的新兴学科。实践证明,无土栽培具有节水、节能、省工、省肥、减少环境污染、防止连作障碍、产品无污染及高产高效等一系列特点。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国家就应用无土栽培技术生产蔬菜供应部队。到20世纪60年代无土栽培技术在发达国家得到广泛应用。70年代后,出现了营养液膜技术(NFT ) ,生产成本有所下降,后来又出现多种人工基质,其中岩棉的应用较广,发展迅速。美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无土栽培商业化生产的国家,主要集中在干旱、沙漠地区,主要栽培作物有黄瓜、番茄等蔬菜,无土栽培面积超过2[2]264%,有2000hm。荷兰是无土栽培最发达的国家,其无土栽培面积达4000hm的温室都采用无土栽培技术。日本也是无土栽培较发达的国家,其无土栽培以2。现在世界上商业性无土栽培是为主,无土栽培面积约300hm岩棉培和N FT

,81%以上,法国占以基质栽培为主。荷兰的基质栽培占无土栽培总面积的90%左以上,比利时基质栽培面积占50%80%80%加拿大占,日本各种循环水栽培占[3]右。2 / 4

世界各国采用无土栽培主要生产蔬菜、花卉和水果。在欧盟国家温室蔬菜、水果和花卉生产中,已有80%采用无土栽培方式。欧盟规定,2010 年之前该组织所有成员国的温室必须采用无土栽培。产量高是无土栽培的最大特点,世界上先进的无土栽培技术其番茄产量可以达到45~55kg/ m,黄瓜产量达到2 [4]。为此,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采用计算机实施自动测量和自动控70kg/ m50~制,先进的无土栽培技术可以较好的保护环境,生产出绿色食品。近年,发达国家又采用了专家系统的最新技术,应用知识工程总结专家的知识和经验,使其规范化、系统化,形成专家系统软件,它可以完成与专家水平相当的咨询工作,并可为用户提供建议和决策。

目前,世界上的无土栽培技术发展有两种趋势:一种是高投资、高技术、高效益类型,如荷兰、日本、美国、英国、法国、以色列及丹麦等发达国家,无土栽培生产实现了高度机械化,其温室环境、营养液调配、生产程序控制完全由计算机调控,实现一条龙的工厂化生产,实现了产品周年供应,产值高经济效益显著。

另一种趋势是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尤其是以中国为代表,根据本国的国情和经济技术条件,就地取材搞土法上马,手工操作,采用简易的设备。这些国家发展无

土栽培的目的是改造环境、节约用水和土地资源,解决人无土栽培的发展趋势民的基本生活需要。无土栽培技术的发展水平和应用程度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我国花卉的无土栽培虽然起步较晚,但其迅猛发展的势头已初步显现。近年来,我国众多的园艺专家结合我国国情,在无土栽培技术及其配套技术的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使无土栽培技术更加适于我国的农业生产实情。随着我国经济和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无土栽培已从实验研究、小面积生产示范阶段进入大面积生产应用阶段[30],随着其关键性技术的日臻完善,其发展速度将更快,集约化、现代化、自动化程度也会日益提高,生产效益会愈发明显。

在欧盟国家温室蔬菜、水果和花卉生产中,已有80%采用无土栽培方式。欧盟规定,2010年之前该组织所有成员国的温室必须采用无土栽培。为此,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采用计算机实施自动测量和自动控制。先进的无土栽培技术可以较好的保护环境,生产出绿色食品。我国农业虽然发展了几千年,但始终受制于自然,3 / 4

靠天吃饭。特别是我国资源短缺,耕地减少的趋势已难以逆转,且产出率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综观国内外无土栽培的现状,无土栽培技术已由实验阶段进入生产应用阶段,其关键技术也日臻完善,发展速度将会加快。

世界上的无土栽培技术发展有两种趋势:一种是高投资、高技术、高效益类型,如荷兰、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无土栽培生产实现了高度机械化。其温室环境、营养液调配、生产程序控制完全由计算机调控。另一种趋势是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尤其是以中国为代表。根据本国的国情和经济技术条件。就地取材搞土法上马,手工操作,采用简易的设备。这些国家发展无土栽培的目的是改造环境、节约用水和土地资,解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农村经济条件的逐步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预计今后无土栽培将会出现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张广楠. 无土栽培技术研究的现状与发展前景[J].甘肃农业科技,2004,(2):68.

[2]赵兵. 国外设施农业技术与设备领域发展[J] . 现代农业,2005,(2):

[3]陶卫民. 国外设施农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J] . 南方农机,2004,(5):

[4]王玉军,张本华. 温室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 . 农机化研究,2008

4 / 4

无土栽培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无土栽培的现状及发展趋 势

无土栽培以人工制造的作物根系环境取代了土壤环境,可有效解决传统土壤栽培中难以解决的水分、空气、养分的供应矛盾,使作物根系处于最适宜的环境条件,从而充分发挥作物的增产潜力。目前,世界上应用无土栽培技术的国家和地区已达100多个[1],由于其栽培技术的逐渐成熟和发展,应用范围和栽培面积也不断扩大,经营与技术管理水平空前提高,实现了集约化、工厂化生产,达到了优质、高产、高效和低耗的目的。 1、国外无土栽培的发展概况 在设施农业中,无土栽培正在改变着传统种植方式,成为飞速发展的新兴学科。实践证明,无土栽培具有节水、节能、省工、省肥、减少环境污染、防止连作障碍、产品无污染及高产高效等一系列特点。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国家就应用无土栽培技术生产蔬菜供应部队。到20 世纪60 年代无土栽培技术在发达国家得到广泛应用。 70 年代后,出现了营养液膜技术(NFT),生产成本有所下降,后来又出现多种人工基质,其中岩棉的应用较广,发展迅速。美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无土栽培商业化生产的国家,主要集中在干旱、沙漠地区,主要栽培作物有黄瓜、番茄等蔬菜,无土栽培面积超过2000hm2 [2]。荷兰是无土栽培最发达的国家,其无土栽培面积达4000hm2,有64%的温室都采用无土栽培技术。日本也是无土栽培较发达的国家,其无土栽培以岩棉培和NFT 为主,无土栽培面积约300hm2。现在世界上商业性无土栽培是以基质栽培为主。 荷兰的基质栽培占无土栽培总面积的90%以上,法国占81%,加

拿大占80%,日本各种循环水栽培占80%以上,比利时基质栽培面积 占50%左右[3]。世界各国采用无土栽培主要生产蔬菜、花卉和水果。在欧盟国家温室蔬菜、水果和花卉生产中,已有80%采用无土栽培方式。欧盟规定,2010 年之前该组织所有成员国的温室必须采用无土 栽培。 产量高是无土栽培的最大特点,世界上先进的无土栽培技术其番茄产量可以达到45~55kg/m2,黄瓜产量达到50~70kg/m2 [4]。为此,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采用计算机实施自动测量和自动控制,先进的无土栽培技术可以较好的保护环境,生产出绿色食品。近年,发达国家又采用了专家系统的最新技术,应用知识工程总结专家的知识和经验,使其规范化、系统化,形成专家系统软件,它可以完成与专家水平相当的咨询工作,并可为用户提供建议和决策。 目前,世界上的无土栽培技术发展有两种趋势:一种是高投资、高技术、高效益类型,如荷兰、日本、美国、英国、法国、以色列及丹麦等发达国家,无土栽培生产实现了高度机械化,其温室环境、营养液调配、生产程序控制完全由计算机调控,实现一条龙的工厂化生产,实现了产品周年供应,产值高经济效益显著。另一种趋势是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尤其是以中国为代表,根据本国的国情和经济技术条件,就地取材搞土法上马,手工操作,采用简易的设备。这些国家发展无土栽培的目的是改造环境、节约用水和土地资源,解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 2、我国无土栽培的发展现状

构造地质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docx

构造地质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分支学科之一,以岩石圈的各种地质体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其组合形式及形成、发育、变形、破坏规律。一般根据其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差异,分为狭义构造地质学和广义构造地质学。狭义构造地质学侧重于对中、小型地质体的研究,主要研究这些构造的几何形态、产状、规模、形成演化等。广义构造地质学的研究范围更加广阔,从地壳演变至岩石圈结构,从重要造山带至板块边界,从显微构造到晶格错位,几乎涵盖了10_8?108cm的所有地质体。近代以来,构造地质学研究获得了空前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来,板块构造理论体系得以建立和完善;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陆构造研究得到了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来,重点研究岩石圈的演化和三维岩石圈的建立;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陆动力学研究兴起。这些研究使得构造地质学在研究深度和研究广度上取得了重要进展。 1.构造解析构造学本质上是对地质体变形和演化的认识,构造地质学强调野外实地观测,其主要研究方法是构造解析法。构造解析是对地质体空间关系和形成规律的分析解释,内容包括对地质体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分析气几何学解析是指对地质体的产状、规模、组合形式进行研究,进而概化为构造模式。运动学解析主要研究地质体在构造作用中发生的变形和位移。动力学解析是在几何学解析和运动学解析的基础上,反推构造应力的性质、大小、方向,分析和解释该研究区域的构造演化史。 2.研究现状步人20世纪后,构造地质学开始从形态描述逐渐进人对地质体的成因和力学分析研究中,由定性观察转入定量研究,由几何学研究转人运动学、动力学的领域。相关学科的新方法、新思路的引人,使得构造地质学获得了极大地进步,促进了构造地质学和其他学科的交流融合。尤其20世纪60年代后,以板块构造为主的各种新理论的提出,促使构造地质学的发展进入全新阶段。 2.1板块构造理论体系相关研究1968年前后,地质学家归纳了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从全球统一的角度提出了板块构造理论,该理论将固体地球表层在垂向上划分为刚性岩石圈和塑性软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世界银行2000年研究报告《中国:服务业发展和中国经济竞争力》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有4个服务性行业对于提高生产力和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它们是物流服务、商业服务、电子商务和电信。其中,物流服务占1997年服务业产出的42.4%,是比重最大的一类。进入21世纪,中国要实现对WTO缔约国全面开放服务业的承诺,物流服务作为在服务业中所占比例较大的服务门类,肯定会首先遭遇国际物流业的竞争。 物流的配送方式从手工下单、手工核查的方式慢慢转变成现今的物流平台电子信息化管理方式,从而节省了大量的人力,使得配送流程管理自动化、一体化。 当今出现一种智能运输系统,即是物流系统的一种,也是我国未来大力研究的方向。它是指采用信息处理、通信、控制、电子等先进技术,使人、车、路更加协调地结合在一起,减少交通事故、阻塞和污染,从而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及生产率的综合系统。我国是从70年代开始注意电子信息技术在公路交通领域的研究及应用工作的,相应建立了电子信息技术、科技情报信息、交通工程、自动控制等方面的研究机构。迄今为止以取得了以道路桥梁自动化检测、道路桥梁数据库、高速公路通信监控系统、高速公路收费系统、交通与气象数据采

集自动化系统等为代表的一批成果。尽管如此,由于研究的分散以及研究水平所限,形成多数研究项目是针对交通运输的某一局部问题而进得的,缺乏一个综全性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研究项目恰恰是覆盖这些领域的一项综合性技术,也就是说可以通过智能运输系统将原来这些互不相干的项目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使公路交通系统的规划、建设、管理、运营等各方面工作在更高的层次上协调发展,使公路交通发挥出更大的效益。 1.国内物流产业发展迅速。国内物流产业正处在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阶段。2008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89.9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4.2倍,年均增长23%;物流业实现增加值2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14%。2008年,物流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6. 5%,占GDP的比重为6. 6%。预计“十一五”期间,我国物流产业年均增速保持在15%以上,远远高于美国的10%和加拿大、西欧的9%。 2.物流专业化水平与服务效率不断提高。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 的比例体现了一个国家物流产业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效率。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例在近年来呈现不断下降趋势,“十五”期间,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例,由2000年的19.4%下降到2006年的18. 3%;2007年这一比例则下降到18. 0%,标志着我国物流产业的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效率不断提高。但同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物流

无土栽培发展现状及趋势

无土栽培发展现状及趋势 温室作物生产的传统方法是在土壤中栽培,但土壤中种植作物的主要问题是土壤自生疾病。由于环境污染和人体健康方面的原因,在 温室中缺少可使用的熏蒸剂,或蒸气消毒剂的价格昂贵,因此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到了无土栽培上。 无土栽培不用自然土壤, 而用营养液或营养液与基质栽培作物。无土栽培是在人为控制下, 充分满足作物对营养、水分、气体条件的要求, 是一种技术集约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 具有节水、节能、省工、省肥, 减轻土壤污染、防止连作障碍、产品洁净无污染、高产高效益等优点。现在,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对无公害无污染的蔬菜、水果的需要逐年增加。无土栽培基本杜绝了植物土传病害的发生, 化学农药的使用相对少于土壤栽培。利用高温蒸汽、紫外线、沙滤、生物膜过滤等物理方法, 可对植物病害进行防治, 对营养液和设施进行消毒, 而不污染环境。为此, 采用无土栽培技术可以较好地保护环境, 生产出绿色食品。 20 世纪后期, 无土栽培技术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得到迅速发展, 无土栽培技术已日益完善。 我国无土栽培技术的研究和生产应用起步较晚。而事实上,我国的科技工作者早已掌握无土栽培的原理,例如中山大学的罗宗洛(1931)研究铵硝营养的成果受到世界同行的瞩目,1965年由科学出版社翻译出版了休伊特的著作《植物营养研究的沙培和水培法》。但由于历史的原因,限制了其发展。直到20世纪70年代开始才逐渐在生产中应用无土栽培技术。它首先是在作物的营养液育苗方面开展这一工作的,例如蔬菜和水稻的无土育苗。1975年山东农业大学最早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和生产应用,先后对西瓜、黄瓜、番茄、韭菜、小萝卜和小白菜等多种作物进行无土栽培试验,在1979-1984年开发出半基质培的“鲁SC-I型”番茄多层无土栽培设施,1984-1987年与胜利油田联合开发了面积为6 699平方米的生菜无土栽培基地。 1985年开始,华南农业大学根据南方热带亚热带气候条件的特点,结合国内外各种无土栽培技术的特点,研制出水泥砖结构深液流水培装置及蔗渣或其它基质的袋培和槽培营养液滴灌种植系统,并从1987年开始在广东、山东、上海、海南、广西、福建、四川等许多省市推广,累积无土栽培面积已达3 000多亩,广东省也成为我国无土栽培面积最大、发展速度最快、技术水平发展得最好的一个省份,许多种植者在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1986年深圳格林果菜公司从美国引进了一套无土栽培设施,在以后的2-3年时间内,广东省就先后引进了美国、荷兰等国家的无土栽培设施7套。全国的其它省市如北京、上海、浙江等也引进了不少国外的无土栽培设备。这些国外无土栽培设备的引进对于开拓视野、消化吸收国外的技术有着其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引进的盲目性,国外设备不适宜我国的气候特点,特别是南方的气候特点,而且造价及日常维持成本很高,再加上有些设备设计上的不合理,因此在引进数年之后有许多已经废弃,有些设备只是利用到其温室的外壳,而其它部件均不能使用,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在华南农业大学大学研制成功适合南方气候条件的水泥砖结构深液流水培设施之后的10来年中,广东省的无土栽培已走上了国产化的道路。但近几年来,有许多省市花费大量的资金引进一些国外的设备,形成了第二次引进国外温室设备的高潮,例如上海、北京、广东、沈阳、浙江等地在近几年来先后引进了一些包括温室在内的无土栽培成套设备,而目前来看,所有引进的

机器学习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机器学习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学院 引言: 机器能否象人类一样能具有学习能力呢?1959年美国的塞缪尔(Samuel)设计了一个下棋程序,这个程序具有学习能力,它可以在不断的对奕中改善自己的棋艺。4年后,这个程序战胜了设计者本人。又过了3年,这个程序战胜了美国一个保持8年之久的常胜不败的冠军。这个程序向人们展示了机器学习的能力,提出了许多令人深思的社会问题与哲学问题。 机器学习的研究是根据生理学、认知科学等对人类学习机理的了解,建立人类学习过程的计算模型或认识模型,发展各种学习理论和学习方法,研究通用的学习算法并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建立面向任务的具有特定应用的学习系统。这些研究目标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机器学习是关于理解与研究学习的内在机制、建立能够通过学习自动提高自身水平的计算机程序的理论方法的学科。近年来机器学习理论在诸多应用领域得到成功的应用与发展,已成为计算机科学的基础及热点之一。 机器学习是继专家系统之后人工智能应用的又一重要研究领域,也是人工智能和神经计算的核心研究课题之一。现有的计算机系统和人工智能系统没有什么学习能力,至多也只有非常有限的学习能力,因而不能满足科技和生产提出的新要求。对机器学习的讨论和机器学习研究的进展,必将促使人工智能和整个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一.机器学习的发展史 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研究较为年轻的分支,它的发展过程大体上可分为4个时期。 第一阶段是在50年代中叶到60年代中叶,属于热烈时期。…> 第二阶段是在60年代中叶至70年代中叶,被称为机器学习的冷静时期。 第三阶段是从70年代中叶至80年代中叶,称为复兴时期。 机器学习的最新阶段始于1986年。 机器学习进入新阶段的重要表现在下列诸方面: (1) 机器学习已成为新的边缘学科并在高校形成一门课程。它综合应用心理学、生物学和神经生理学以及数学、自动化和计算机科学形成机器学习理论基础。 (2) 结合各种学习方法,取长补短的多种形式的集成学习系统研究正在兴起。特别是连接学习符号学习的耦合可以更好地解决连续性信号处理中知识与技能的获取与求精问题而受到重视。 (3) 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各种基础问题的统一性观点正在形成。例如学习与问题求解结合进行、知识表达便于学习的观点产生了通用智能系统SOAR的组块学习。类比学习与问题求解结合的基于案例方法已成为经验学习的重要方向。 (4) 各种学习方法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一部分已形成商品。归纳学习的知识获取工具已在诊断分类型专家系统中广泛使用。连接学习在声图文识别中占优势。分析学习已用于设计综合型专家系统。遗传算法与强化学习在工程控制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与符号系统耦合的神经网络连接学习将在企业的智能管理与智能机器人运动规划中发挥作用。 (5) 与机器学习有关的学术活动空前活跃。国际上除每年一次的机器学习研讨会外,还有计算机学习理论会议以及遗传算法会议。 二.机器学习分类 1、基于学习策略的分类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过程中系统所采用的推理策略。一个学习系统总是由学习和环境两部分组成。由环境(如书本或教师)提供信息,学习部分则实现信息转换,用能够理解的形

无土栽培技术现状发展前景

无土栽培技术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摘要:综述了我国无土栽培的突出特点及发展现状,对我国无土栽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的途径,就无土栽培研究的利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无土栽培;突出特点;现状;存在问题;发展前景 abstract: in our country are reviewed the outstanding characteristic of soilless cultivation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the problems soilless cultivation are discussed, and some of the solution, the use of soilless cultivation research prospect. keywords: soilless cultivation; prominent characteristics; the present situation; existing problems; development prospect 中图分类号:s31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无土栽培俗称水培或水耕,是一种不用土壤而用营养液与其他设备来栽培作物的农业技术。它是当今世界农业生产中发展较快的一项高新技术,也是农业生产向“工业化”发展的一项基础技术。 无土栽培技术目前按根系固定方式可分为液体基质和固体基质两种栽培方式。液体基质(即水培)又可分坐浴式、浅水式及喷雾式。固体基质分有机和无机基质两种。其中有机基质有锯木屑、草炭、甘蔗渣、酒糟、炭化壳谷等,无机基质有砂、陶砾、火山灰岩、

机器人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机器人发展历史、现状、应用、及发展 趋势 院系: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姓名:王炳乾

机器人发展历史、现状、应用、及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机器人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和深化,机器人已成为一种高新技术产业,为工业自动化发挥了巨大作用,将对未来生产和社会发展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介绍了机器人的国内国外的发展历史、状况、应用、并对机器人的发展趋势作了预测。 关键词:机器人;发展;现状;应用;发展趋势。 1.机器人的发展史 1662年,日本的竹田近江利用钟表技术发明了自动机器玩偶并公开表演。 1738年,法国技师杰克·戴·瓦克逊发明了机器鸭,它会嘎嘎叫、进食和游泳。 1773年,瑞士钟表匠杰克·道罗斯发明了能书写、演奏的玩偶,其体内全是齿轮和发条。它们手执画笔、颜料、墨水瓶,在欧洲很受青睐。 保存至今的、最早的机器人是瑞士的努萨蒂尔历史博物馆里少女形象的玩偶,有200年历史。她可以用风琴演奏。 1893年,在机械实物制造方面,发明家摩尔制造了“蒸汽人”,它靠蒸汽驱动行走。 20世纪以后,机器人的研究与开发情况更好,实用机器人问世。 1927年,美国西屋公司工程师温兹利制造了第一个机器人“电报箱”。它是电动机器人,装有无线电发报机。 1959年第一台可以编程、画坐标的工业机器人在美国诞生。 现代机器人 有关现代机器人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中期,计算机以及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原子能的开发利用是前提条件。1946年,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问世。随后,计算机大批量生产的需要推动了自动化技术的发展。1952年,数控机床诞生,随后相关研究不断深入;同时,各国原子能实验室需要代替人类处理放射性物质的机械。

无土栽培的研究现状及发张趋势

花卉无土栽培结课论文 学院: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水养1102班 姓名:徐哲 学号:20110850 1 / 4

无土栽培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无土栽培是一种用营养液代替天然土壤作基质的栽培新技术,这种营养液可满足作物整个生命周期对水分、养分、氧气及温度的需求。简述了国外无土栽培的简况,介绍了中国无土栽培的发展现状,并对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为推进中国无土栽培技术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无土栽培现状发展趋势 无土栽培技术 无土栽培以人工制造的作物根系环境取代了土壤环境,可有效解决传统土壤栽培中难以解决的水分、空气、养分的供应矛盾,使作物根系处于最适宜的环境条件,从而充分发挥作物的增产潜力。目前,世界上应用无土栽培技术的[1],由于其栽培技术的逐渐成熟和发展,应用范围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达栽培面积也不断扩大,经营与技术管理水平空前提高,实现了集约化、工厂化生产,达到了优质、高产、高效和低耗的目的。 现在无土栽培的发展简况 在设施农业中,无土栽培正在改变着传统种植方式,成为飞速发展的新兴学科。实践证明,无土栽培具有节水、节能、省工、省肥、减少环境污染、防止连作障碍、产品无污染及高产高效等一系列特点。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国家就应用无土栽培技术生产蔬菜供应部队。到20世纪60年代无土栽培技术在发达国家得到广泛应用。70年代后,出现了营养液膜技术(NFT ) ,生产成本有所下降,后来又出现多种人工基质,其中岩棉的应用较广,发展迅速。美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无土栽培商业化生产的国家,主要集中在干旱、沙漠地区,主要栽培作物有黄瓜、番茄等蔬菜,无土栽培面积超过2[2]264%,有2000hm。荷兰是无土栽培最发达的国家,其无土栽培面积达4000hm的温室都采用无土栽培技术。日本也是无土栽培较发达的国家,其无土栽培以2。现在世界上商业性无土栽培是为主,无土栽培面积约300hm岩棉培和N FT ,81%以上,法国占以基质栽培为主。荷兰的基质栽培占无土栽培总面积的90%左以上,比利时基质栽培面积占50%80%80%加拿大占,日本各种循环水栽培占[3]右。2 / 4 世界各国采用无土栽培主要生产蔬菜、花卉和水果。在欧盟国家温室蔬菜、水果和花卉生产中,已有80%采用无土栽培方式。欧盟规定,2010 年之前该组织所有成员国的温室必须采用无土栽培。产量高是无土栽培的最大特点,世界上先进的无土栽培技术其番茄产量可以达到45~55kg/ m,黄瓜产量达到2 [4]。为此,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采用计算机实施自动测量和自动控70kg/ m50~制,先进的无土栽培技术可以较好的保护环境,生产出绿色食品。近年,发达国家又采用了专家系统的最新技术,应用知识工程总结专家的知识和经验,使其规范化、系统化,形成专家系统软件,它可以完成与专家水平相当的咨询工作,并可为用户提供建议和决策。 目前,世界上的无土栽培技术发展有两种趋势:一种是高投资、高技术、高效益类型,如荷兰、日本、美国、英国、法国、以色列及丹麦等发达国家,无土栽培生产实现了高度机械化,其温室环境、营养液调配、生产程序控制完全由计算机调控,实现一条龙的工厂化生产,实现了产品周年供应,产值高经济效益显著。

国内外公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1章绪论 1.1我国公路现状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中从事运送货物和旅客的社会生产部门,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行业、先行产业。交通运输主要包括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五种运输方式,其中,铁路、水运、航空、管道起着“线”的作用,公路则起着“面”的作用,各种运输方式之间通过公路路网联结起来,形成四通八达、遍布城乡的运输网络。改革开放以来,灵活、快捷的公路运输发展迅速,目前,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公路运输客运量、货运量所占比重分别达90%以上和近80%。高速公路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交通运输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设计和建设上,高速公路采取限制出入、分向分车道行驶、汽车专用、全封闭、全立交等较高的技术标准和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为汽车快速、安全、经济、舒适运行创造了条件。与普通公路相比,高速公路具有行车速度快、通行能力大、运输成本低、行车安全、舒适等突出优势,其行车速度比普通公路高出50%以上,通行能力提高了2~6倍,并可降低30%以上的燃油消耗、减少1/3的汽车尾气排放、降低1/3的交通事故率。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60多年的建设,公路建设有了长足发展。2011年初正值“十一五”规划结束,“十二五”规划伊始。“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公路交通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服务水平提升最为显著的时期。经过4年多的发展,公路交通运输紧张状况已实现总体缓解,基础设施规模迅速扩大,运输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保障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十一五”前4年,全国累计完成公路建设投资2.93万亿元,年均增长近16%,约为“十一五”预计总投资的1.2倍,也超过了“九五”和“十五”的投资总和。公路建设投资的快速增长,极大地拉动和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从公路建设投资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比重来看,“十一五”期间基本保持在4.5%左右。 在投资带动下,公路网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09年底,全国公路网总里程达到386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51万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42.52万公里,分别较"十五"末增加36.4万公里、2.5万公里和9.4万公里;全国公路网密度由“十五”末的每百平方公里34.8公里提升至40.2公里。预计到2010年底,全国公路网总里程将达到395万公里,高速公路超过7万公里,分别较“十五”末增加45.3万公里与3万公里。农村公路投资规模年均增长30%,总里程将达到345万公里,实现全国96%的乡镇通沥青(水泥)路。 “十一五”期间公路的快速发展,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作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2008年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高速公路为重点,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十一五”末高速公路里程将达到"十五"末的1.78倍。“十一五”期间全社会高速公路建设累计投资达2万亿元,直接拉动GDP增长约3万亿元,拉动相关行业产出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北京市绿化隔离带可持续经营技术及效益评价 二、项目所属领域国内外研究开发现状和发展趋势 1、由城市绿地到城市林业的发展 城市绿地是城市中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它是城市系统中能够执行“吐故纳新”负反馈调节机制的子系统。这个系统一方面能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为城市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境;另一方面能增强城市景观的自然性、促进城市居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它是城市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绿地(green space)一词,各国的法律规范和学术研究对它的定义和范围有着不同的解释,西方城市规划概念中一般不提城市绿地,而是开敞空间(Open Space),我国建国以来一直延用原苏联的绿地概念,包括城市区域内的各类公园、居住区绿地、单位绿地、道路绿化、墓地、农地、林地、生产防护绿地、风景名胜区、植物覆盖较好的城市待用地等。 尽管各国关于开敞空间(或绿地)的定义不尽相同,但它们都强调了开敞空间(或绿地)在城市中的自然属性,即都是为了保持、恢复或建立自然景观的地域。绿地作为城市的一种景观,是城市中保持自然景观,或使自然景观得到恢复的地域,是城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综合体现,是城市中最能体现生态性的生态空间,是构成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结构上为人工设计的植物景观、自然植物景观或半自然植物景观。绿地在城市中的功能和作用主要包括:组织城市空间的功能、生态功能(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游憩休闲功能、文化(历史)功能、教育功能、社会功能、城市防护和减灾功能。 城市绿地发展和研究进程包括:城市绿地思想启蒙阶段、城市绿地规划思想形成阶段、城市绿地理论和方法的发展阶段、城市绿地生态规划和建设阶段。 吴人韦[1]、汪永华[2]、胡衡生[3]等从城市公共绿地的起源开始介绍了国外城市绿地的发展历程,认为国外的城市绿地建设经历了从公园运动(1843~1887)、公园体系(1880~1890)、重塑城市(1898~1946)、战后大发展(1945~1970)、生物圈意识(1970年以后)等一系列由简单到复杂的城市绿地发展过程,其中“重塑城市”阶段提出了“田园城市”和城市绿带概念,绿带网络提供城区间的隔离、交通通道,并为城市提供新鲜空气。“有机疏散”理论中的城市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原则,对以后的城市绿化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1938年,英国议会通过了绿带法案(Green Belt Act)。1944年的大伦敦规划,环绕伦敦形成一道宽达5英里的绿带。1955年,又将该绿带宽度增加到6~10英里。英国“绿带政策”的主要目的是控制大城市无限蔓延、鼓励新城发展、阻止城市连体、改善大城市环境质量。早在1935年,莫斯科进行了第一个市政建设总体规划,规划在城市用地外围建立10公里宽的“森林公园带”;1960年调整城市边界时,“森林公园带”进一步扩大为10~15公里宽,北部最宽处达28公里;1971年,莫斯科采用环状、楔状相结合的绿地布局模式,将城市分隔为多中心结构。目前,德国城市森林建设已取得了让世人瞩目的成绩,其树种主要为乡土树种,基本上是高大的落叶乔木(栎类、栗类、悬铃木、杨树、核桃、欧洲山毛榉等)[4]。在绿化城

中国管理研究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徐淑英《光明日报》( 2011年07月29日11 版) 过去20多年来,中国管理学研究关注西方情境的研究课题,验证西方发展出来的理论,并借用西方的研究方法论。而旨在解决中国企业面临的问题和针对中国管理现象提出有意义的理论解释,这方面的研究却迟滞不前。围绕到底是追求“中国管理理论”(即在中国管理情境中检验西方理论)还是“管理的中国理论”(即针对中国现象和问题提出自己的理论)的争论,很多学者作出了积极探索。中国的管理学研究者应遵循科学探究的自主性原则,保持对常规科学局限性的警觉,从事既能贡献普遍管理知识,又能解决中国管理问题的研究。 国际管理学研究中的一个现象 全球化商业活动的增加,不仅使得全球化的跨国公司对管理知识的需求大大增加,而且那些处于新兴经济体(比如俄罗斯、印度和中国)中的公司,由于在国际市场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也非常渴望得到管理实践所需的知识。除了新兴经济体外,许多发达地区的管理研究也十分活跃。有学者观察到了国际学者的一种明显偏好:从主流管理学文献(基本上是基于北美,特别是美国的文献)中套用已有的理论、构念和方法来研究本土的现象。这导致了JamesMarch(詹姆斯·马奇)所认为的组织研究的“趋同化”。这个趋势是值得注意的,因为它有可能放慢有效的全球管理知识的发展速度,也会阻碍科学的进步。这样的趋势在中国也是存在的。

科学研究总是有目的的:执著于寻找真相(reality)和追求真理(truth)。科学的研究方法确保了科学家的发现是接近于真理的,这也是所有科学研究应该达到的严谨性(rigor)标准。然而对于管理学这门应用科学来说,真理本身是不够的。管理研究的第二个目标是获取有益于提高实践水平的知识,这就是管理学者应该达到的切题性(re levance)标准。但现在大部分的中国学者都是严谨有余,切题不足。 目前,套用西方发展起来的理论在中国进行演绎性研究主导了中国管理学研究领域。用这种方法进行的研究倾向于把成果发表在国际性杂志上,尤其是国际顶尖杂志。这类研究成果验证了已有理论或者对其情境性边界进行了延伸研究,说明了如何使用现有研究成果来解释一些新情境下出现的独特现象和问题。但这样的研究倾向对现有的理论发展只能提供有限的贡献,因为它的目的并非寻找对地方性问题的新的解释。这种方法也限制了对中国特有的重要现象以及对中国有重要影响的事件的理解。 笔者并不认为学者的目标就是发展新的理论,而是提请注意这一事实:绝大部分中国的研究都不约而同地采用西方已有理论来解释中国现象。这一趋势形成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 首先是因为缺乏先进的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和对科学目的的正确理解。一些研究者错误地认为,科学的目的是发表文章,而非寻找对重要现象的恰当理解和解释。中国学者可以很快学会如何正确使用研

无土栽培技术研究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无土栽培技术研究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摘要: 简述了国内外无土栽培发展的历史和概况,介绍了我国无土栽培的主要方法以及无土栽培技术的种类及特点,分析了无土栽培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其研究利用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无土栽培;现状;发展;前景 1 国内外无土栽培发展概况 国际无土栽培学会定义,凡是不用天然土壤而用基质或仅育苗时用基质,在定植以后不用基质而用营养液进行灌溉的栽培方法,统称为“无土栽培”。与传统的土壤栽培相比,无土栽培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它有效地解决了水分、空气和养分供应的矛盾,充分发挥了作物的增产潜力。目前世界上应用无土栽培技术的国家和地区已达100 多个,其栽培技术也日趋成熟和完善,无土栽培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使农业、园艺和林业生产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1]。 我国的无土栽培在生产上的应用始1941年,但由于生产成本太高而放弃。20世纪70年代后期,山东农业大学首先开始无土栽培生产试验,并取得了成功。80 年代中期, 进口的温室及无土栽培设施相继投产,尤其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蔬菜生产已经从过去的单纯追求高产向高产、优质方向发展,人们要求无公害蔬菜、绿色食品的呼声越来越高, 在此形势下无土栽培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 迅速从研究阶段进入生产阶段[2]。据不完全统计,1989年全国无土栽培面积仅5.0hm2左右,而90年代中期仅北京就已达2.5hm2 左右,全国无土栽培面积仅118.0 hm2 左右,近几年来我国的无土栽培已经进入了迅速发展阶段。 目前世界上应用无土栽培技术的国家和地区已100多个,由于其栽培技术的逐渐成熟和发展,应用范围和栽培面积也不断扩大,经营与技术管理水平空前提高,实现了集约化、工厂化生产,达到了优质、高产、高效、低耗的目的。 2 无土栽培技术的定义及分类 无土栽培学是研究无土栽培技术原理、栽培方式和管理技术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所谓无土栽培就是完全摆脱对土壤的依赖,根据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各种养分配置成营养液,供植物直接吸收利用。无土栽培以人为创造的作物根系环境取代了土壤环境,有效的解决了传统土壤栽培中难以解决的水分、空气、养分供应的矛盾,使作物根系处于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 无土栽培技术主要包括水培、雾培和基质培等方式,其中基质培是无土栽培的最主要形式。受应用成本、实用性和操作管理难度等方面因素影响,目前世界上90%以上的商业性无土栽培都是采用基质栽培方式。无土栽培基质的主要功能是支持、固定植株,并为植物根系提供稳定协调的水、气、肥环境。基质的研究是基质栽培的基础和关键。我国无土栽培起步较晚,目前主要采用营养液膜技术(NFT)、深液流技术(DFT)、浮板毛管水培法(FCH)等水培技术以及岩棉培、袋培、槽培、鲁SC无土栽培法和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等基质栽培技术[3]。 3 无土栽培技术的应用情况 人类可以用无土栽培代替土培,但它的推广与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因此在实践过程中无土栽培不能完全取代土培,仅能作为土壤栽培的一种补充形式,这样才能使无土栽培的价值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 无土栽培技术主要应用:一是适合航天、航海和军用,将无土栽培用于飞船、空间站,不但可以提供氧气,还能在空间生产果蔬用于供应宇航员食用,而在远洋轮的甲板、仓贮空间安置水培箱、水培袋,可以解决长期在海上航行船员对于新鲜蔬菜的要求。二是可为居民提供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医用信息系统同其他行业的信息系统相比具有其明显的特殊性,医用信息系统有大量的CT、MRI等的图象,B超、内窥镜等的视频数据,还有大量的CT、MRI、B超、PET、电子内窥镜等的医用检查设备。医用信息系统中大量的如HIS,RIS,PACS,MODALITY,CPR等部门级的系统之间有大量需要交流和共用的信息,如何将这些数据有效的交流,如何减少重复手工劳动,减少数据冗余.以提供给医生、护士从而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或者提供给医院管理者以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换而言之,就是将医院各部门之间的数据互相平滑高效的交流以及医用信息的整合集成成为世界各国致力于医用信息系统的专家学者和相关研究机构的研究话题。 Radiological Society of North America(RSNA)和Healthcare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s Society(HIMSS)提出了IHE框架试图解决这些信息的交流和集成问题。

IHE规范遵循DICOM标准和HL7标准.DICOM标准的全称是“医学数字成像与通信”(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 in medicine)标准,不仅支持医学放射图象,而且面向所有的医学图象,只要简单的增加相应的服务对象类(SOP)即可,可扩展到心电图,内窥镜图象,牙医图象,病理学图象等。HL7主要为面向健康的计算机系统提供临床、金融、管理信息的电子交换标准.IHE规范还提供了HL7到DICOM的互操作. 国内随着医疗行业改革,医疗服务行业开始面向市场,通过信息化的战略来提高医患的满意度以提到很多医院的议事日程.因此构建一个集成化的标准化的系统来及时的获取各种临床信息变的非常迫 切.目前国内有许多厂商拥有遵循DICOM标准的PACS系统,然而将

国外教学设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国外教学设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教学设计过程所产生的问题的讨论、教学设计研究的发展趋势等方面对国外教学设计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了系统阐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心理学、教育学理论研究的深入,教学设计近年来成为国内外教育界关注的课题之一。考察国外教学设计的研究成果,对我们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效率将有莫大的启发。 一、国外教学设计研究的现状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一直是教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许多教育工作者或从改变教学媒体、方法,或从精选教学内容,或从改进评价方式和课堂管理等进行深入的研究,但同时他们又感到单一方面的改革其效果不能令人满意。因此,他们开始重新思考教学设计的问题,并借鉴认知理论、技术学等新成果;从更为系统的角度探索问题,以找到在整体上提高教学效益的突破口。 1.学设计的概念 什么是教学设计?为了更清楚的理解这个概念,让我们先了解什么是教学和设计。美国的教育学家史密斯(P.L. Smith )和拉根(T. J.Ragan)认为,教学就是信息的传递及促进学生达到预定、专门学习目标的活动。它是教育的一个分支,包含了学习、训练和讲授等活动。所谓设计,是指在进行某件事之前所作的有系统的计划过程或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而实施的计划,它可以从精确性、细致性、系统性等方面去判断其效果的好坏。设计者必须以高度的精确和谨慎态度,具有系统计划一个方案的才能进行设计,否则,会导致时间的误用、资源的浪费甚至无效、沉闷和缺乏动机的学习。因此,设计应考虑许多可能影响实施计划或受计划实施所影响的因素。如,设计者要考虑可能影响教学成功的因素,通过上课,把预先设计好的视觉、听觉及其他传递形式的信息传递出去。所以,教学设计的特点除上面谈到的精确、细致和系统之外,还应有形象性、创造性、工艺性、扩展性和自然性等特点。由此可见,教学设计就是把教学原理转换成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计划的系统过程,是指为了达到预期教学目标而运用系统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计划的过程,是教什么(课程和内容等)与怎么教(组织、方法、策略、手段及其他传媒工具的使用等)的过程。具体来说,一方面它象工程那样需要以过去成功的原理为基础来计划他们的工作,不仅在功能方面,而且以生动的、吸引人的方式来设计事情或活动,建立用以指导他们决策、解决问题的程序。另一方面,这个系统过程是以一种书面的形式把将要完成的事情或活动的结果写下来,而不是变成实际的产品或结果。因此,当教学媒体不仅仅是教师时,系统的计划就显得尤其重要。好的教师有能力根据学生的需要马上调节教学。但当教学媒体不能迅速加以调节时(如印刷体的材料、录像材料、以电脑为基础的教学),以教学原理为基础的设计就显得相当重要。所以,教学设计过程主要依据三个方面进行设计:第一,教学的目标是什么?第二,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有哪些?第三,我们如何检验所达到的结果?如何评价和修改教学材料? 韦斯特(Charles K. West )等人则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来探讨教学设计。他们认为教学就是以系统的方式传授知识,是关于技术程序纲要或指南的实施。它也是指教师的行动、实践或职业活动。设计是计划或布局安排的意思,是指用某种媒介形成某件事情的结构方式。所以教学设计的研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1)在当今复杂的社会里,人们需要学会如何学习。这种需要大大地扩大了教学的目标,它应该包括学习者将能够了解并适当地运用认知策略;(2 )教学设计应该使用认知策略作为教学的手段;(3 )教师将充当教学传递活动中运用认知策略和奖励认知策略运用的模范;(4)把认知策略的知识、适当的应用以及对认知策略

无土栽培技术的现状及发展前景论文

无土栽培技术的现状及发展前景论文 无土栽培技术的现状及发展前景论文 摘要:综述了我国无土栽培的突出特点及发展现状,对我国无 土栽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的途径,就无土栽培 研究的利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无土栽培;突出特点;现状;存在问题;发展前景 无土栽培俗称水培或水耕,是一种不用土壤而用营养液与其他设备来栽培作物的农业技术。它是当今世界农业生产中发展较快的一 项高新技术,也是农业生产向“工业化”发展的一项基础技术。 无土栽培技术目前按根系固定方式可分为液体基质和固体基质两种栽培方式。液体基质(即水培)又可分坐浴式、浅水式及喷雾式。固体基质分有机和无机基质两种。其中有机基质有锯木屑、草炭、 甘蔗渣、酒糟、炭化壳谷等,无机基质有砂、陶砾、火山灰岩、蛭石、珍珠岩、聚乙烯等。 1.无土栽培技术的突出特点 无土栽培技术的突出特点是: (1)能避免连作障碍。由于长期连作,土传病害加重,在无土 栽培条件下,只要事先充分注意器材处理,就能防止各种病菌的传播。 (2)由于设施的自动化、机械化,极大的节约了农民的劳动工时。 (3)栽培环境的洁净化打破了“农业--土壤--不清洁”的传统 概念。 (4)能生产由于土壤的原因不适于土栽的作物。 (5)有些作物的品种能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2.我国无土栽培发展现状 我国无土栽培研究、虽然起步比较晚,但由于采用的节能温室耗能少,设施园艺发展迅速,同时带动了无土栽培的发展。其主要表 现在: 2.1无土栽培设施系统不断改进目前我国无土栽培采用的系统可 以分为基质培和水培两大类,其中基质培主要有有机基质栽培技术、基质沟培技术、鲁SC型栽培技术等,水培主要有毛管浮板水培技术(FCH)、深液流法(DFT)等,这些方法都具有节能、省成本、不 怕短期停水停电的特点,其中尤其以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开 发的有机生态型基质培技术最为简单、节能,成本低、效益高。 2.2高效反季节无土栽培技术研究进展快无土栽培发展能力取决 于对陆地农业的竞争能力。因此,不但要提高无土栽培作物的单产 水平,更要抓高附加值的蔬菜作物的反季节栽培,以提高经济效益。 2.3重视基质研究,为无土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我国在无土栽培基 础研究方面做了许多工作,目前在生产上影响较大的有:(1)全国 主要地区的用水水质检测。这一研究成果对我国南北方选择各自合 适的无土栽培系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促进了无土栽培的高效益生产。(2)低成本高效益营养液配方研究。采用消毒固态有机肥替代 基质培的营养液,把有机农业与无机栽培结合起来,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通过对氮、铁、硒等元素的研究,总结出合理的施肥配方,并筛选出一批耐缺素胁迫的品种,为提高产品质量做出了很大 的贡献。(3)水培作物根际丰氧技术的研究。这一研究有效的解决 了亚热带地区水培作物根系供氧矛盾,同时研究出水生与旱生蔬菜 间作的生物丰氧法,对边境、海礁岛、沙漠等环境恶劣地带通过水 培解决蔬菜紧缺,不失为一种使用技术。 3.无土栽培技术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3.1存在问题 3.1.1基质来源不足,处理和消毒费高

CAD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CAD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是电子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科研成果开发和转化、实现设计自动化、加快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现代化 的一项关键新技术;是提高产品和工程设计水平、降低消耗、缩短科研和新产品开发周期、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是科研单位提高 自主研发能力和管理水平、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条件;也是进一步向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发展的重要基础。 CAD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水平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现代化和工业现代化的重 要标志之一,它使产品设计工作的内容和方式发生了 根本性变革,彻底改变了传统手工设计绘图的方式,极大地提高了产品开发的速度,提高了设计精度。这一新技术的应用将人类的聪明才智 和创造能力与计算机高速而精确的计算能力、大容量的存储和数据处理功能结合起来,使两者相得益彰。 早期的CAD也就是计算机绘图,以完成图形的设计与绘制工作为主。经过40多年的研究与应用,CAD的概念已发生了本质飞跃,它不仅包括图形处理 ,还包括概念设计、造型设计和原理样机设计等内容。它吸收和运用了更多的与设计技术相关联的科学技术和理论,以及优化设计、可靠性设计、有限元分析 、价值分析和系统工程等知识。与传统设计方法比较,cad彻底改变了设计的方式,提出了新的设计理念,把设计人员从繁琐、机械的设计工作中解脱出来 ,将精力和聪明才智转移到创造性的设计过程中,大大提高了产品设计的精度和可靠新,缩短了产品设计周期,降低了产品的成本。 1、CAD建模技术的研究和发展 建模技术是CAD的核心技术,建模技术的研究、发展和应用,就代表了CAD技术的研究、发展和应用。下图给出了建模技术的发展情况。图中明确显示了从50年代至今建模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二维建模、三维几何建模(包括线框建模、曲面建模、实体建模)、特征建模(包括参数化和变量化建模)及产品集成建模的发展过程。 二维建模是最初的CAD技术用来解决二维绘图问题的,后来发展为三维的几何建模技术。三维几何建模又分为线框建模、曲面建模和实体建模。线框建模是以线来构造三维物体,其主要算法是空间自由曲线的拟合和表达相对简单。曲面建模是由曲面来构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