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技哲学26个专业博士点

科技哲学26个专业博士点

科技哲学26个专业博士点
科技哲学26个专业博士点

科技哲学26个专业博士点

(1,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1984年(第2批)批准(首任导师:龚育之教授)2,吉林大学,1984年(第2批)批准(首任导师:舒炜光教授)

3,中国人民大学,1986年(第3批)批准(首任导师:黄顺基教授)

4,北京大学,1990年批准(首任导师:孙小礼教授)

5,东北大学,1994年批准(首任导师:陈昌曙教授)

6,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复旦大学哲学系,1998年批准

7,山西大学,1998年批准

8,清华大学,2000年批准

9,华南师范大学,2000年批准

10,南京大学,2000年批准

11,厦门大学,2000年批准

12,浙江大学,2002年

13,中科院研究生院,2002年

14,中国科技大学,2002年

15,中央党校,2002年

16,北京师范大学,2002年

17,武汉大学,2002年

18,中山大学,2002年

19,南开大学,2002年

20,黑龙江大学,2006年

21,山东大学,2006年

22,湖南师大,2006年

23,大连理工,2006年

24,东南大学,2006年

25,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26,国防科技大学,2006年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010101)研究生培养方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010101)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思想道德方面:本专业致力于培养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遵纪守法、个人品德良好,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优良的学风,团结敬业,立志把自己的理论研究献给祖国的现代化事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专门人才。 业务素质方面: 1、硕士研究生:应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一定的外文文献阅读能力。在专业研究领域应了解本专业的研究动态,具备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专业研究的能力。学位论文具备一定的学术价值与社会意义。 2、博士研究生:应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并具有较强的外语阅读与写作能力。在具体的专业研究方向上具有独立承担专业领域内的研究与教学工作的能力。学位论文应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在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都应达到相应的要求。 二、学科介绍 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点是在良好的学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早在60年代,刘林元教授的《唯物辩证法与社会调查》一文就曾得到毛泽东主席的充分肯定。70年代,胡福明教授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对当时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本学科1981年被批准为硕士点,1993年被批准为博士点,1998年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本学科现为教育部人文社会重点研究基地“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的核心学科,“当代资本主义研究”的骨干学科,同时也是财政部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现有博士生导师6名,硕士生导师7名。主要研究方向有: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2.马克思主义哲学史;3.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4.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5.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6.马克思主义道德哲学;7.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科学逻辑。 本学科的鲜明特点是,立足于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文本学解读,致力于对马哲史作原创性的研究;致力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作原创性的研究;致力于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来剖析当代社会实践和科学认识中出现的最新理论问题。本学科治学严谨,研究视域开阔,且在学术资料的掌握方面处于学界领先水平。出版了一大批具有代表性的研究专著,如孙伯鍨教授的《卢卡奇与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二卷)、张异宾教授的《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和《回到马克思》、刘林元、姚润皋教授的《跨越世纪的征途》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碑》、侯惠勤教授的《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磨砺》、唐正东教授的《斯密到马克思》等。经过多年来的建设,本学科点已经成为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重镇”。“九五”期间,本学科点(与北大合作)获得了国家社科唯一的一个重大委托项目“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邓小平哲学思想”。近五年来,本学科点教师共出版学术专著30余部,获得省部级以上学术成果奖20次,在核心期刊上共发表论文350多篇,本学科点指导的博士生和硕士生共发表论文300多篇。在教学方面,近五年内,本学科点有两位教师获得“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两本教材分别获得“中宣部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奖”和“江苏省第三届五个一工程奖”。人才培养方面,本学科点培养的博士生在校期间的学术成果就获得过包括省部级社科优秀成果奖在内的多项奖励。 在今后几年中,本专业将通过加大引进人才的力度,进一步调整人才结构,推动本学科点的教学和科研水平迈向新台阶。预期成果是,在马哲史的研究方面,以《马恩全集》新国际版为基础,出版一套关于马恩哲学思想的系列研究专著,并运用最新的学术资料,出版一套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的研究丛书;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出版一套国内最早的对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的哲学思想进行系统研究的学术专著;在马克思主义哲

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答:(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2)它们之间的区别表现在: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特殊领域的具体规律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个别性和特殊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3)它们之间的联系表现在: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具体科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发展;另一方面,具体科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基本问题及内容? 答:在哲学研究的众多问题中,有一个重大的基本问题,那就是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即谁先谁后,谁决定谁,谁是世界的本质、本原。二是,精神和物质之间有无同一性,人们能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在这个问题上,哲学史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辩证法的观点,他把世界看作是普遍联系的整体和永恒发展的过程,一切事物都是由内部矛盾推动而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另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它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世界,把世界的各种现象看作是各自孤立、静止不变的东西,认为世界是没有矛盾的,是不会发展的,有变化也只是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认为这种变化纯粹是外力推动的结果。 怎样区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即谁先谁后,谁决定谁,谁是世界的本质、本原,也就是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也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唯物主义;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唯心主义。精神和物质有无同一性问题:即世界的状况是怎么样的——是划分辩证法的观点和形而上学的观点的标准。辩证法的观点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和永恒发展的过程,一切事物都是由内部矛盾推动而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另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它把世界的各种现象看作是孤立、静止、片面的东西,认为世界是没有矛盾的,变化只是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是纯外力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从研究对象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明确地规定自己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它的任务是揭示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本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从内容上看):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一个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它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是唯物辨证的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的高度统一。(从特征、特点上看):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实践性是根本特征。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理论。 小结: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一切哲学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从研究对象上说,它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3)从内容上说,它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4)从作用上来说,它是指导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说明物质与运动的相互关系? 答: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第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上没有脱离运动的物质,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以自己特定的形式在不断地运动着,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世界上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第三,离开物质讲运动,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休,是唯心主义;离开运动讲物质,否认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是形而上学。

哲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

哲学与科学之关系的问题史考察 李芳明 摘要:哲学的自我反思的自觉是西方哲学的一个基本特征。而对“哲学是什么”的不懈探问, 在康德以来的西方哲学中, 几乎总是和哲学与科学的关系问题的思考交织在一起。对哲学与科学之关系的问题史考察表明, 这一问题的思考对于康德以来的西方哲学的自我反思和形态建构具有前提性和规导性的意义。而反过来, 以哲学与科学的关系问题的考察为切人点, 也为我们研究西方哲学尤其是康德以来的西方哲学提供了一个基本视角。 关键词西方哲学科学问题史 对于“哲学是什么” , 即哲学的研究领域、研究方式、理论特质和理论旨趣的不懈探问, 换言之, 哲学的自我反思的自觉, 是西方哲学在其历史演进中所呈现出来的一个基本特征。哲学的自我反思和哲学观的创新, 也是西方哲学历史演进中理论形态更新和理论转向的基本前导因素和推动力。而在思考“哲学是什么”这一问题时, 康德以来的西方主流哲学总是不可避免地要追问“哲学与科学的关系问题” , 对后一问题的追问和思考成为哲学家进人前一问题和思考前一问题的切人点, 并在理路的展开过程中相互交织。那么何以会如此呢?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何以会成为一个问题?它何以会成为康德以来的西方主流哲学不得不面对和思考的?个非常基本而又重要的问题?该问题对于康德以来的西方主流哲学的自我理解、理论定位和理论建构具有什么样的理论意义?该问题是否以及如何内在地规范和制约着康德以来的西方主要哲学范型的构想、更替及其理论特质? 诸如

此类的问题, 在研究康德以来的西方哲学时就进人了我们的视野。 一、问题的历史发生 哲学与科学之关系作为一个问题凸显出来, 这一点始于康德。那么, 哲学与科学之关系为什么直到康德才成为一个问题呢?原因在于哲学与科学之关系要成为一个问题, 没有较为成熟的哲学与科学形态, 没有哲学与科学之间观念层面的分化, 没有作为一门不同于各门具体科学的科学或学科的哲学观念, 是根本不可能的。而在西方哲学与科学的历史发展中, 哲学与科学之间观念层面的分化和明确区分, 恰恰是从康德开始的。在康德以前, “哲学”与“科学”的概念虽早已出现, “哲学”与“科学”的理论特性等虽然也被系统地探究过, 但是, 在此前的“哲学家”和科学家的理论阐发和理解中, “哲学”一直是一个总括性的概念, 它指称的是各门科学的总体:与此相联系, 在康德之前的“哲学家”和科学家的心目中, 并不存在区别于各门具体科学的一门独立的哲学学科:实际上, 我们只有从康德以来的作为一门独立于各门具体科学的学科的哲学观念出发, 回溯看待此前西方“哲学”(作为科学知识之总体)的历史发展, 才可能谈论康德以前的西方哲学, 才可能研究此前的西方哲学的历史发展。 康德在观念层面对哲学与科学的明确区分, 是“哲学与科学之关系”问题化的逻辑前提;而反过来, 我们对“哲学与科学之关系问题”的历史发生的探究, 又是以康德对哲学与科学的区分及其理解为基点的.那么,康德又是如何来理解哲学的呢。在康德看来, 哲学即形而卜

哲学和科学关系

【作者简介】李醒民,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教授,主要从事科学哲学、科学思想史、科学文化研究。 关于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其回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总归起来,不外乎两种看法:无关或有关。在谈到现代哲学对科学的反映时,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第一种态度的表现有两种方式:其一是把哲学的所有课题让与其他科学,而哲学尚可保留有关自身的历史知识,也就是退缩到哲学史上;其二是把哲学的论点尽量变得合乎科学,成为一种具有科学性基础的学问,如数理逻辑等。第二种态度与第一种相反。他们认为哲学自有其他天地,和科学无关。 基伯格持有无关的见解:“哲学是人文学科之一,科学就是科学……我们在这里有截然不同的文化,它们的居民罕见能够完全相互交流。人文学科聚焦于人的成果、历史、观念的游戏;科学聚焦于世界、事实、新的和切实的知识积累。” 蔡元培却不作如是观。他论及科学、哲学、文学三者的关系时说:“治文学者,恒蔑视科学,而不知近世文学,全以科学为基础……治自然科学者,局守一门,而不稍涉哲学,而不知哲学即科学之归宿,其中如自然哲学一部,尤为科学家需要;治哲学者,以能读懂古书为足用,不耐烦于科学之实验,而不知哲学之基础不外科学,即最超然之玄学,亦不能与科学全无关。”[3] 科学(Science)即指其本来的含义自然科学(Natural science)。哲学(Philosophy)就是通常意义上所谓的哲学。 一、科学与哲学在特征上的不同之处 王星拱:(1)哲学与科学之范围不同而其方法亦不同:哲学是研究本体的,科学是研究现象的;哲学是研究知识的,科学是研究事实的;哲学是研究形式的,科学是研究实质的。由此言之,研究科学须用经验,研究哲学须用理性。唯其要用经验,所以要在观察试验上做工夫。唯其要用理性,所以注重纯粹的推论。(2)哲学与科学之范围相同而其方法不同:哲学在前而科学在后,即先有哲学做急先锋,探险于未知之疆域,然后有科学一步一步地切实布置起来;科学在前而哲学在后,即它俩也是以全世界为领土,但是科学先从局部方面详细考察,把局部研究所得的结果,聚在一处,于是哲学集其大成,组织一个系统起来,安置于一个普遍的原理之下;哲学是全部的,科学是局部的,即哲学立原理以统事实,科学就事实以求原理。他进而表明:“哲学是偏重理论的,科学是偏重事实的;哲学是偏重思想的,科学是偏重试验的;哲学家多用脑,科学家多用手。”[4 王平陵举:(1)哲学以实有的全体性及直接性为对象,所以它的原理是具体的、根本的。科学则以实有之部分性及间接性为对象,所以它的原理是抽象的、表面的、假定的。(2)哲学的目标,在创造其规范和价值;科学的目标,在说明或运用其法则与事实。(3)哲学的机能,为人格的基本性性质,而科学的机能,则为理知作用。(4)哲学之统一原理,对于实有为内在的,故哲学为“自我之学”,或“主观之学”;科学之统一原理,对于实有为外在的,故科学为“非我之学”,或“客观之学”。(5)哲学以解决根本疑问,满足根本要求为职能,科学则以解决实际疑问,满足实用要求为职能。 吴怡指出,哲学和科学的分歧在于:(1)科学追求事物的真相,哲学探索事物的意义和价值。(2)科学考察的对象是局部的对象,哲学的对象是整体的概念。(3)科学重视客观的分析,哲学重视主观的反省。(4)科学把握的是量度,哲学把握的是生命[6]。 二、科学与哲学在特征上的相同之处 科学在历史上与哲学关系密切:科学脱胎于哲学母体,而且在17世纪科学革命后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还被称为自然哲学。在词源上,二者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乃至科学本来就是哲学的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整理

马克思主义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产生背景: 1,自然科学: 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进化论 2,阶级基础: 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3,社会科学: 英国古典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德意志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组成部分 1.唯物论 物质: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时绝对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是相对 ! 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空间是运动的物质的广延性和方位性; 物质的运动具有一定的客观规律。 意识:意识的起源是自然界长期发展和社会劳动; 意识起源的基本环节有三个:第一,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级生物的刺激 感应性;第二,由刺激感应的反映形式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第三,由一般动物的 # 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的产生; 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意识具有能动性,主要表现在意识反映世界是自觉的有目的反映,意识不仅仅反映事 物的现象,而且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可以通过思维操作实现对客观事物的、 超前的观念的改造,指导并通过实践把理想变成现实;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主体拥有意识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拥有人脑,而是必须参与到人类社会实践# 中去。 规律:事物的联系和运动构成规律,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向。 客观规律是事物内部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固有的联系。 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不能被改变、创造、消除的。人只能认识规律、尊 重规律、利用规律。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一,朴素唯物主义;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辩证法 ! 两个特征: 联系观:联系是指一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即系统观) 发展观: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事物发展的总方向、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 三个基本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 矛盾的对立性与统一性,或称斗争性与同一性(矛盾的基本属性); 矛盾的对立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统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含义: 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前提,共处在一个统一体中,而 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 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事物的外部矛盾;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两点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重点论”)。 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主要矛盾反映了复杂事物中诸多矛盾的不平衡性,矛盾

浅谈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科学与哲学人类发展进程中有着密切的关系,哲学孕育了科学,而科学推动了哲学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在任何时候都不可改变。 一、科学与哲学关系史 科学与哲学从古至今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古希腊时代,二者处于原始的一体化时期。从根本上说,二者是同源的。历史发展中,经历了宗教与反宗教时期,科学不断从哲学中独立分化出来。科学与哲学的高度分化又萌发出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的关系。直至今日,科学与哲学高度综合,再次呈现新的一体化特征。 二、科学技术与哲学的相互关系 1、科学与哲学的区别 科学是一种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是一种社会建制。其任务就是要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而哲学,是人类的自我理解、自我反思、自我意识的一种理论形态。哲学所关心、表达的并非一定就是世界的真正本质或规律,而是人自己的生存状态或存在方式。 2、科学与哲学的相互作用 科学影响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也影响着科学的探索,两者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科学需要哲学的帮助才能更加进步,而哲学往往是建立在对具体科学的总结、概括、抽象的基础之上的。科学与哲学之间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科学是推动哲学前进的根本动力,是哲学思想产生和发展的源泉。科学的发展指引人们想的进步,更加清晰的认识事物,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但是科学的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也使一些人歪曲理解,形成错误的认识,只为发展,不计后果。例如破坏环境,食品添加剂的应用,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等,无不警示着我们科学是有双重作用的。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家进行具体科学的研究都是在某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的,比如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进行食品科学的研究,就是把食品科学的理论运用于科学研究的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食品科学的理论。假如缺乏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研究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甚至陷入混乱和失败。可见,哲学对科学的指导作用其实具有双重性,其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是相互交织,难以剥离的。 总之,在现时代科学与哲学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在对事物的研究过程中,必定是科学方法与哲学思维相结合,才能更加清晰的认知。 三、科学技术与哲学之关系的未来发展趋势 科学与哲学关系发展的轨迹是合→分→更高层次的融合。科学与哲学正处于这种更高层次的融合中,具体表现在: 第一, 科学越发展, 科学哲学化趋势越明显。科学将越来越渗透着哲学精神、哲学理念。以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发展科学,促进社会进步。 第二, 哲学科学化趋势增强, 哲学将变为科学的升华。哲学家将更关注科学的前沿,会出现一旦新的科学成果诞生,那么哲学就会发生深刻的变革,以适应发展。 总之, 科学与哲学关系的未来发展的基本趋势是: 科学哲学化、哲学科学化,最终科学哲学一体化,即科学与哲学达到更高层次的融合。

谈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自然科学是研究无机自然界和包括人的生物属性在内的有机自然界的各门科学的总称

浅谈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要研究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首先我们必须要了解二者的定义。自然科学是研究无机自然界和包括人的生物属性在内的有机自然界的各门科学的总称。认识的对象是整个自然界,即自然界物质的各种类型、状态、属性及运动形式。认识的任务在于揭示自然界发生的现象以及自然现象发生过程的实质,进而把握这些现象和过程的规律性,以便解读它们,并预见新的现象和过程,为在社会实践中合理而有目的地利用自然界的规律开辟各种可能的途径。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综上所述,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是具体和一般,实践和理论的关系。二者是互为联系,互相促进。研究自然科学离不开哲学的思维、判断、与逻辑,研究哲学也要以自然科学为基础,二者是不同的学科,但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一、自然科学是哲学发展的基础。首先要了解哲学的起源。早期的哲学家研究的对象是自然,探讨的问题是什么是万物的本原,宇宙万物是如何从本原产生变化而成的。由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动物、社会与自然、物质和精神等问题的显现,急待解决,哲学家后期放弃了对自然的研究,把注意力转向政治和有益于人类美德的问题。研究人的内心活动,研究人的观念和意志力,

人生事务和社会问题。研究的是人和社会,探讨的是什么是正义以及国家与法律是如何产生的问题,目的是更好的认识人和社会。哲学在以前是人们为了研究自然科学而分离出来的。哲学最先是被判断成自然科学的,但是由于科学的发展,逐渐被自然科学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所以,以前西方的自然科学家许多都是哲学家。 第二、自然科学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哲学渊源。任何一门自然科学的发展都离不开哲学.必然受着哲学思想的支配和制约。特别是古代社会,哲学与自然科学尚未彻底分开之时,显得尤为密切。例如:中医学属于古代自然科学范畴,其理论体系始终没有脱离古代自然哲学。中医学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构建其理论体系。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不仅为中医学提供了朴素的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生命观,并确立了中医学的整体的研究方法,使中医学以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去认识自然、认识生命,借以阐明人与自然、生命本质、健康与疾病等。中医学运用哲学的概念和范畴,去观察事物,借以阐明中医学中的一系列问题,并贯穿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使之成为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虽然来自长期的经验积累,但并没有像其他经验科学而被科学实验方法所淘汰,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医学理论充满了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 第三、哲学为自然科学提供逻辑范畴。范畴是人的思维对客

马克思主义哲学要点总结(高中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要点总结(高中版) 哲学概述 第1章哲学的内涵与外延 一、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我们在生活中通常因惊讶而引发各种疑问,这些问题中有时会触及这样或那样具有哲学性质的问题。因此,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二、哲学的本义是爱智之学 三、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1.世界观:人们对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观人人都有,但零散的、不自觉 的世界观尚不足以成为哲学。(哲学的体系性。也有人持反对观点。) 2.世界观与方法论:决定与体现 四、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2.具体科学是哲学发展的“养料”。哲学通过从不断发展的具体科学中概括出最一般 的结论来获得发展; 3.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五、哲学是帮助人们生活得更好的方式 哲学不只是一个理论体系,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即哲学性的思考。通俗理解,即理性的生活。 第2章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2.思维和存在是否有统一性的问题

3.哲学上绕不开这个基本问题 4.生活上也常常面临着这个基本问题 二、唯物主义 (一)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1.阴阳五行说 2.西方哲人的回答 (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三、唯心主义 1.柏拉图的理念世界 2.黑格尔的主观唯心主义 第3章哲学与时代精神 一、哲学与时代精神 1.一切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 2.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3.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思想解放与动员群众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与特点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基础 1.阶级基础: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爆发和失败,表明了工人阶级已经登上了 历史的舞台并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2.思想基础: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3.自然科学前提:19世纪三大自然发现等。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 1.科学的实践观,以实践为首要和基本观点;(……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2.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上的统一;

科学与哲学相互关系的研究(定稿)

科学与哲学相互关系的研究 (黄黎) (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武汉 430063 ) 摘要:人类认识活动中普遍理性和具体感性的联系是哲学与科学内在统一的最终根据;科学从某种程度来说就是哲学发展的历史,二者相辅相成,对立统一,因此研究两者的关系意义重大。 关键词:科学哲学相互关系 中图分类法: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ce and Philosophy (Huang Li)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hool of 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 Wuhan430063) Abstract: Mankind is generally rational and specific emotional connections are Philosophy and science of the intrinsic unity according to the final. Science is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in some extent. They exist side by side and unity of opposites, so it has great significance in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ce and Philosophy Key word: Science Philosophy Relationship 一科学与哲学概述 科学是人类活动的一个范畴,它的职能是总结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并使之系统化。‘科学’这个概念本身不仅包括获得新知识的活动,而且还包括这个活动的结果。 哲学探讨具体事物背后的抽象本质,是一门反思性与前瞻性并存的学科。最早的哲学家是古希腊时期的自然派哲学家,这些哲学家是以理性辅佐证据的方式归纳出自然界的道理。 对于自然的探讨可以在自然科学和哲学这样两个不同的层次上来进行 ,这就必然会引出一个问题:这两个层次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 这个问题 ,通常被称为“科学与哲学的相互发展关系问题”。 二科学与哲学的逻辑关联 哲学追寻普遍理性。哲学可以和具体科学相互脱离的力图超越感性的性质 ,使人们往往

浅析科学技术进步与哲学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

浅析科学技术进步与哲学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题目太大,如果要写此题目,可以分四个部分,科技对哲学的促进,科技对哲学的阻碍,哲学对科技的促进,哲学对科技的阻碍等四个方面;如果是想写一个方面的话,比如就写科技对哲 学的积极作用等》 摘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们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经济的不断发展也促进了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实现了科学技术领域一个又一个的突破;同时,科学技术不断的进步,又会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或是起到促进作用,让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极大的便利,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科学技术也是一柄双刃剑,同样会阻碍社会的进步,甚至会破坏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科学技术;社会发展;哲学;辩证统一 引言: 人类发展繁衍了上千年,科学技术的出现一次又一次的改写了人类的历史,不断推进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进步;科学技术的出现,也一次又一次的改变了人们对待这个世界,这个宇宙的看法,让人们的观念也发生着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科学技术带来的哲学上的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跨越,如何正确看待科学技术与哲学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是本文研究的目的,同时也是如何正确看待科学技术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中的作用,是促进或者阻碍,或是破坏。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哲学观也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这正是二者之间关系的精彩之处。 一、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双刃剑”效果 邓小平曾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尽管科学技术不用任何人来标榜其重要的程度,但是正是由领袖人物对其重要性的阐述,更是凸显出科学技术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性。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一个民族创新力的体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机的基础,是一个国家立于世界之林的有力武器,因此,各个国家无一不对科学技术表现出高度的重视。毋庸置疑,科学技术的进步带给我们生活的进步,以及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入,这正是科学技术的魅力。但与此同时,我们不可否认的是科学技术对我们带来的危害:早期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让很多国家的人民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或者身患绝症,或是为此付出了生命。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说英国多年前的雾霾天气,日

浅谈科学与技术的关系1

浅谈科学与技术的关系1

浅谈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薛飞 (贵州师范大学山地环境重点实验室贵州贵阳550001) 摘要:通过科学与技术的含义、其性质、任务、内容、方法、研究过程、劳动特点、评价标准和价值意义等方面对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做逻辑的分析、概括、总结。 关键词:科学技术 科学与技术是技术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一直有争议的问题。在对科学与技术的研究中,最复杂的问题之一就是两者之间的关系[1]。所以,对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做历史与逻辑的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现代的科学更加技术化,现代的技术更加科学化,科学与技术逐渐一体化”[2],已成为现代科技发展的特点和趋势。但是科学与技术仍然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名词,具有不同的概念,不同的性质,在许多问题上不能混为一谈。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一、科学与技术的涵义 “科技”一词作为“科学技术”的简称,在当今社会的使用频率很高,但究其涵义,在学术界却未有定论。实质上科学与技术的概念是有本质区别的。 科学,英文叫“SCIENCE”,据新华字典解释为: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是对事物的正确判断;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及其规律的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是对现实世界的不断深入认识的过程,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认识活动;是一种方法,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手段;是一种社会

建制,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社会功能不断增强,社会地位日益提高;科学也由个人的业余爱好,发展成为众多的人组织起来共同从事的社会活动事业;是通过特殊的社会创造活动而形成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及其规律的知识体系,是知识体系和知识的社会创造过程的统一。科学作为一种知识体系,一般由五部分有机构成:实验事实、基本概念、原理及定律、演绎体系及理论体系应具备的逻辑和谐性、可预见性和可检验性。作为知识体系,本身不属于上层建筑,没有国界、阶级性、民族性。作为社会实践活动,从全局上体现着社会文明、国家利益,联系着国家目标。它是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其本身没有阶级性。它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属于“一般社会生产力”的范畴。它揭示的内容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具有重复性,再现性和可比性的特点,具有连续性和创造性的特点。科学随着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永远没有止境。 技术,英文叫“TECHNOLOGY”,解释为:进行物质生产所凭借的方法和能力,从事某项项目所具有的专门的技能。技术可分为经验性技术和科学性技术。经验性技术主要是根据长期实践经验而创造发明的各种物质手段以及方法、技能等。是人工自然物及其创造过程的统一;是在人类历史过程中发展的劳动技能,技巧,经验和知识;是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规律的方式和方法;是构成社会生产力的重要部分。技术具有自然和社会两重属性。自然属性:指人们在运用技术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也就是说要符合科学。社会属性:技术的发展是由社会需要所推动的,同时也必然会受到经济、政治、军事、科学、教育、文化、民族传统等各种社会条件的制约,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使得根据同样科学原理转化成的具有相同功能的技术,在不同的时代,不同地区也会产生不同的风格和特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技术又具有许多新的特征和特性:系统性和整体性,综合性和集成性,通用性和适用性,依存性和连锁性,先进性和经济性。 二、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科学不是技术,但又关涉技术。从历史上看,技术先于科学,科学源于技术,技术是科学之母;从近代后期以来看,科学上先有重大发现,技术上才有重大突破,科学是技术之父,技术是科学发展的延伸和应用。科学是“知”,技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代码:,授法学学位) 一、培养目标 .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正确的理论研究方向和良好学风; .熟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有比较宽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能够较好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和分析现实社会问题,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备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掌握本学科的前沿研究动态,胜任与本学科相关的教案、科研和宣传、党政工作。 二、本学科设置如下研究方向 .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发展.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研究 .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管理.马克思主义与大学德育 三、学习年限 本专业博士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年。硕博连读、直攻博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年。 四、学分要求 已获硕士学位博士生总学分要求≥学分。硕博连读、直攻博研究生总学分要求≥学分。

注:以同等学力报考博士生按硕博连读、直攻博研究生的要求培养,符合课程免修规定的,可申请免修。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硕博连读、直攻博贯通设置)

六、本学科对博士研究生培养提出的具体要求 .博士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根据需要,可以组成以博士生导师为组长的博士生指导小组,负责博士生的培养和考核工作。博士生指导小组由—名教授或具有博士学位的副教授组成。 .博士生专题研讨课是培养博士生综合能力和进入学科前沿的重要环节,博士生应在导师确定的专题领域,查阅国内外最新文献资料,撰写研究报告,积极参加院里组织的专题研讨课。每完成一次研讨内容,得学分。 .科学研究是博士生培养工作的重要部分,为培养博士生的创新能力,应积极组织博士生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或国内重要学术会议。博士生在校期间必须至少参加次国际学术交流或国内重要学术会议并提交会议论文,记研究环节学分。 .博士论文资格审查。博士论文资格审查一般安排在博士生入学后一至一年半内进行,审查方式是由博士生向博士生指导小组作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并进行答辩,根据博士生的选题报告、答辩情况、课程成绩和实际表现,由博士生指导小组审核通过博士论文资格审查后报学院批准。未通过博士论文资格审查者,一般在第一次论文资格审查后半年至一年内可再进行一次。文献阅读与选题报告记研究环节学分。

浅谈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浅谈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自然科学是研究无机自然界和包括人的生物属性在内的有机自然界的各门科学的总称。认识的对象是整个自然界,即自然界物质的各种类型、状态、属性及运动形式。认识的任务在于揭示自然界发生的现象以及自然现象发生过程的实质,进而把握这些现象和过程的规律性,以便解读它们,并预见新的现象和过程,为在社会实践中合理而有目的地利用自然界的规律开辟各种可能的途径。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 综上所述,自然科学与哲学是的关系是具体和一般,实践和理论的关系。二者是互为联系,互相促进。研究自然科学离不开哲学的思维、判断、与逻辑,研究哲学也要以自然科学为基础,二者是不同的学科,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一、自然科学是哲学发展的基础。首先要了解哲学的起源。源出希腊语philosophia,意即“热爱智慧”。早期的哲学家研究的对象是自然,探讨的问题是什么是万物的本原,宇宙万物是如

何从本原产生变化而成的。由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动物、社会与自然、主题和课题、物质和精神等问题的显现,亟待解决,后期放弃了对自然的研究,哲学家把注意力转向政治和有益于人类美德的问题。研究人的内心活动,研究人的观念和意志力,人生事务和社会问题。研究的是人和社会,探讨的是什么是正义以及国家与法律是如何产生的问题,目的是更好的认识人和社会。 哲学在以前是人们为了研究自然科学而分离出来的。哲学最先是被判断成自然科学的,但是由于科学的发展,逐渐被自然科学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所以,以前西方的自然科学家许多都是哲学家。 第二、自然科学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哲学渊源。任何一门自然科学的发展都离不开哲学.必然受着哲学思想的支配和制约。特别是古代社会,哲学与自然科学尚未彻底分开之时,显得尤为密切。中医学属于古代自然科学范畴,其理论体系始终没有脱离古代自然哲学。中医学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构建其理论体系。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不仅为中医学提供了朴素的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生命观,并确立了中医学的整体的研究方法,使中医学以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去认识自然、认识生命,借以阐明人与自然、生命本质、健康与疾病等。中医学运用哲学的概念和范畴,去观察事物,借以阐明中医学中的一系列问题,并贯穿于中医学理论

人大考博辅导班:2019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考博难度解析及经验分享

人大考博辅导班:2019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考博难度解析 及经验分享 根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最新公布的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可知,在 2018-2019年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考研学校排名中,排名第一的是中国人民大学,排名第二的是北京师范大学,排名第三的是武汉大学。 作为中国人民大学实施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的重点学科,中国人民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一级学科在历次全国学科评估中均名列第一。 下面是启道考博整理的关于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考博相关内容。 一、专业介绍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是哲学的二级学科,主要研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研究的方向包含了如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历史和应用三个方面。该专业的方向有三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科学技术与社会;社会发展哲学。要求研究生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原理、原著以及哲学其他二级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和基本方法,培养其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考试科目 010101-马克思主义哲学 考试科目:①②③申请审核制 跨一级学科考生复试笔试加试科目:④哲学理论基础⑤哲学专业基础 同等学力考生复试笔试加试科目:④哲学理论基础⑤哲学专业基础⑥政治 此专业实行申请考核制。 二、考试内容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招生为资格审查加综合考核形式,由笔试+专业面试构成。其中,综合考核内容为: (1)笔试(闭卷):专业课(100分)和外语(50分) 时间:4月21日上午8:10—11:30(请在8:00前入场) 地点: 1304教室(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中国哲学专业、科学技术哲学专业、伦理学专业、宗教学专业)

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区别 科学,其任务就是要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哲学,是人类的自我理解、自我反思、自我意识的一种理论形态。哲学所关心、表达的并非一定就是世界的真正本质或规律,而是人自己的生存状态或存在方式。哲学和具体科学研究的都是客观世界的规律,因而他们同样给人以知识,给人以信仰,而不是像宗教那样描述的是虚幻的世界。但哲学和具体科学毕竟是不同的知识体系,他们之间是有所区别的。 首先,哲学和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不同的。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一定物质运动形式和一定领域、一定阶段、一定层次的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类智慧结晶的分门别类的学问。它讲求证据,逻辑严密的人类认知,是不断揭示真理的过程,可以分为物质科学与非物质科学两大类,是理论化、系统化的关于事物规律的知识体系,具体指的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是以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哲学所研究的对像是整个世界最普遍的本质和规律。具体科学以其所研究的对象不同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哲学则是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其次,由于研究对象的不同,哲学和具体科学在阐述各自的内容时所使用的概念和范畴也有所不同。具体科学所使用的概念和范畴只适用于它所研究的对象的范围,只对于它所研究的对象才具有一般的普遍的意义。哲学因为它所研究的对象是整个世界最普遍的本质和规律,它所使用的范畴便具有最一般最普遍的意义,适用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一切领域,适用于一切科学。 再次,由于研究的对象不同,哲学和具体科学的研究方法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自然科学主要使用观察、实验、模型和科学抽象等方法,,社会科学主要使用访问、座谈、试点、统计等方法,哲学主要使用抽象思维和理论概括的方法。 哲学和科学的关系 科学与哲学人类发展进程中有着密切的关系,哲学孕育了科学,而科学推动了哲学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哲学与具体科学都研究规律,都以概念、范畴、规律的逻辑体系来反映现实。这是它们的共性。具体科学与哲学的联

浅谈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科学与哲学的关系科学与哲学人类发展进程中有着密切的关系,哲学孕育了科学,而科学推动了哲学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在任何时候都不可改变。 一、科学与哲学关系史科学与哲学从古至今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古希腊时代,二者处于原始的一体化时期。 从根本上说,二者是同源的。 历史发展中,经历了宗教与反宗教时期,科学不断从哲学中独立分化出来。 科学与哲学的高度分化又萌发出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的关系。 直至今日,科学与哲学高度综合,再次呈现新的一体化特征。 二、科学技术与哲学的相互关系 1、科学与哲学的区别科学是一种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是一种社会建制。 其任务就是要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而哲学,是人类的自我理解、自我反思、自我意识的一种理论形态。 哲学所关心、表达的并非一定就是世界的真正本质或规律,而是人自己的生存状态或存在方式。 2、科学与哲学的相互作用科学影响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也影响着科学的探索,两者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科学需要哲学的帮助才能更加进步,而哲学往往是建立在对具体科学的总结、概括、抽象的基础之上的。 科学与哲学之间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科学是推动哲学前进的根本动力,是哲学思想产生和发展的源泉。

科学的发展指引人们想的进步,更加清晰的认识事物,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但是科学的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也使一些人歪曲理解,形成错误的认识,只为发展,不计后果。 例如破坏环境,食品添加剂的应用,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等,无不警示着我们科学是有双重作用的。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科学家进行具体科学的研究都是在某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的,比如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进行食品科学的研究,就是把食品科学的理论运用于科学研究的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食品科学的理论。 假如缺乏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研究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甚至陷入混乱和失败。 可见,哲学对科学的指导作用其实具有双重性,其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是相互交织,难以剥离的。 总之,在现时代科学与哲学相辅相成,相互渗透。 在对事物的研究过程中,必定是科学方法与哲学思维相结合,才能更加清晰的认知。 三、科学技术与哲学之关系的未来发展趋势科学与哲学关系发展的轨迹是合→分→更高层次的融合。 科学与哲学正处于这种更高层次的融合中,具体表现在: 第一,科学越发展,科学哲学化趋势越明显。 科学将越来越渗透着哲学精神、哲学理念。 以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发展科学,促进社会进步。 第二,哲学科学化趋势增强,哲学将变为科学的升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