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节探索酸的性质--浙教版

第三节探索酸的性质--浙教版

第三节探索酸的性质--浙教版
第三节探索酸的性质--浙教版

精品教案 元素周期表(第二课时)

《元素周期表》 郑怡10101570104 一、教学内容分析 《元素周期表》选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元素周期表》。本节课为《元素周期表》第二课时,以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为主要教学内容。 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是化学的重要理论知识,也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元素化合物等知识进行综合、归纳,从理论进一步加深理解.同时作为基础元素化学的理论指导,也为学生继续学习打下理论基础.本章内容虽然是理论性知识,但教材结合元素化合物知识相互融合,这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是很有利的。 二、学情分析 在初中化学,学生虽然已经知道元素周期表结构,学生的每本书的最后也附有元素周期表的彩图。但那时学生们所学的元素彼此是独立的。而高中学习本节之前,老师也相应地提到过不少的元素周期律,但并没有明确指出此为元素周期律。 通过上一课时的讲解学生们已经明确地知道了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以及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但对于同主族元素随着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还理解不够深入和全面,关于应用周期律还没有涉及。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对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分析,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 2、通过碱金属单质与水反应、卤素单质与氢气反应、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来感知主 族元素的递变规律; 3、通过对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的归纳,能初步学会总结元 素递变规律的能力,具有把元素的性质、元素周期表的位置与元素组成微粒的结构 初步联系起来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运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获取的大量事实和数据等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培养学生学归纳、概括能力、 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2、通过案例的探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并且掌握从大量的事实和数据中分析 总结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等科学抽象的方法; 3、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探究,培养学生利用各种图表的分析、处理数据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结构的联系能使学生初步树立“量变引起质变”,“通 过现象看本质”等唯物主义观念;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理解求知与探索“感性→理性→感性”的认知过程;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勤于观察,勤于总结思考的科学态度。

探索酸的性质讲义

一、物质的变化 变化证据变化类型 将铁丝扭成各种形状形状改变物理变化 硝酸铅和碘化钾混合生成沉淀生成沉淀化学变化 落叶变黄颜色变化化学变化(叶绿素被破坏)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生成气体化学变化 铁在高温下变成铁水状态变化物理变化 木柴燃烧发光发热化学变化 开水沸腾状态变化物理变化 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颜色变化化学变化 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产生沉淀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中构成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物理变化中分子没有改变 胆矾、蓝矾CuSO4?5H2O 蓝色固体五水硫酸铜在常温常压下很稳定,不潮解;200℃时失去全部结晶水而成无水物。无水物也易吸水转变为五水硫酸铜。无水硫 酸铜(白色或灰白色粉末)吸水后反应生成五水硫酸铜(蓝色), 明矾KAl(SO4)2·12H2O Al3+很容易水解,生成胶状的氢氧化铝Al(OH)3:氢氧化铝胶体的吸附能力很强,可以吸附水里悬浮的杂质,并形成沉淀,使水澄清。所以,明矾是一种较好的净水剂。 蛋白质和硫酸铜在盛有2毫升鸡蛋清的试管中加入硫酸铜溶液,可发现有鸡蛋清发生凝固。这是由于鸡蛋清中的蛋白质与硫酸铜产生化学反应,使蛋白质发生变性的现象。 硫酸铜具有毒性,可以使蛋白质变性,变成凝聚状态的沉淀物。可以用硫酸铜检验蛋白质的存在在生物体内广泛的存在着蛋白质,蛋白质是细胞的基础物质,由硫酸铜、生石灰和水制成的波尔多液可以消灭病虫害。此时由于植物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分泌酸性液体,以及病菌入侵植物细胞时分泌的酸性物质,使波尔多液中少量的喊式硫酸铜转化为可溶物,产生少量可溶性Cu2+,Cu2+进入病茵细胞后,使细胞的蛋白质凝固。同时Cu2+还能使细胞中某种酶受到破坏,因而妨碍了代谢作用的正常进行。Cu2+还能与细胞质膜上的阳离子(H+、Cd2+、K+、NH4+发生交换吸附而使之中毒,因此波尔多液能够杀菌。 二、酸 1.电离:一些物质溶解于水或者受热熔化而离解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叫做电离 2.酸:电离产生的阳离子只有氢离子的化合物。如HCl、H2SO4、HNO3、H2CO3等; 3.酸的通性: (1)跟指示剂反应PH<7 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不能使无色酚酞变色。注意:用玻璃棒蘸少许溶液PH 试纸时滴在PH试纸中部. 酸的PH<7,但PH<7的不一定都是酸。 (2)酸 + 碱 --- 盐 + 水(中和反应) ①用胃舒平中和过多胃酸 3HCl + Al(OH)3 ==== AlCl3 + 3H2O 。 ②硫酸和氢氧化铜反应Cu(OH)2 + H2SO4 === CuSO4 + 2H2O。

酸的性质教学设计说明

第一节酸及其性质 一、备课标 (一)课程标准:课标分析: 本节课涉及第一、第二和第四两个一级主题。 “一、科学探究”之(四)“完成基础的学生实验” 8.酸、碱的化学性质。 “二、身边的化学物质”之(四)“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 1.认识常见酸碱的主要性质年和用途,知道酸碱的腐蚀性。 2.初步学会常见酸碱溶液的稀释方法。 “四、物质的化学变化”之(二)认识几种化学反应 1. 初步认识常见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并能解释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现象。 活动与探究建议: ⑥实验探究酸碱的主要性质。 (二)化学具体目标: 1.认识氧气、二氧化碳、铁、酸、碱、盐等常见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应用,能用简单的化学语言予 以描述。 2.形成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概念;初步认识物质的微粒观、变化观。 4.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初步学会设计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 5. 能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表达与交流”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 6.初步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初步学 习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进行信息进行加工。

7.能主动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9.增强安全意识,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10.初步养成勤于思考、敢于质疑、严谨求实、乐于实践、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等科学品质。 二、备重点、难点 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涉及两方面的内容:一、常见的酸;二、酸的化学性质。按照教学要求计划用一课时完成。 在第一部分,通过观察浓硫酸和浓盐酸,记住它们的主要物理性质;通过实验认识浓硫酸的腐蚀性,初步学会浓硫酸的稀释方法。在第二部分,通过探究实验比较盐酸和硫酸的化学性质,理解酸的一般性质,认识复分解反应的特点。 教材重点确定为:浓盐酸、浓硫酸的特性,学会稀释溶液,理解并掌握酸的通性 重点知识:酸的主要性质,浓盐酸、浓硫酸的特性,学会稀释溶液,。 教材难点确定为:学习演绎的科学思维方法以及从观察和实验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重点过程与方法:从探究盐酸的化学性质与变化,采用比较和对比的方法,依据酸的组成与结构特点,运用演绎的思维方式,根据酸的组成和结构特点,得出硫酸也具有与盐酸相似的性质与变化。 重点情感类目标:1.体验合作学习和科学探究的乐趣。 2. 通过实验探究盐酸的化学性质,激发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备学情 (一)分析学生的起点知识和能力,思维障碍;学生对酸并不陌生,经常能接触到酸雨、醋酸、柠檬酸、乳酸、酸奶等名词,也知道许多物质有酸味。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有知道盐酸能与大理石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水溶液称作碳酸。但是,酸究竟是一类什么样的物质,酸的组成、结构和性质有什么特点,这些学生并不清楚,也急于了解更多有关酸的知识,这既是本节知识的线索,也是学生认知发展的起点。 (二)预测本班级学生可能达到的程度; 估计有90%的学生能够通过醋酸、柠檬酸、乳酸、酸奶等名词入手,通过探究盐酸的化学性质与变化,

氧化还原反应(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氧化还原反应(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的中学化学新课程降低了对化学事实性知识的学习要求,突出了对科学学习过程与方法的体验和基本观念的形成。化学学习的重心从背诵、记忆具体事实及概念原理转移到理解可迁移的核心概念和对更为根本的学科知识结构进行深层理解上。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有序思维是指思考和解决化学问题时遵循一定的顺序、按照特定的线索和步骤去探索的一种思维方式。合理的、科学的、优化的思维程序能够加速解决问题的思维进度,提高思维活动的实际效益;有利于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快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种思维方式有利于解决较复杂的开放性问题,避免盲目地或纯凭经验来解决问题。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是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第2课时内容。氧化还原反应是中学化学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知识点,它贯穿、延伸于整个中学化学教材。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进行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此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建立氧化和还原概念的基础上学习,具体有两个核心:1、氧化性和还原性与价态以及电子转移的关系;2、怎样通过实验研究物质具有氧化性、还原性,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形成过程方法,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深化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发现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规律及其运用。 另外,也想通过此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形成有序思维,为后面元素化合物的学习打下基础。 2.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知识基础:学生已初步形成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对于氧化还原理论的学习感觉枯燥,大多数学生能依据化学方程式中元素化合价的改变来进行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判断,有些学生则是靠死记硬背来解决问题。凭已有的经验,能说出一些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但不多也不成规律。对元素的化合价与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的关系认识和体验不足。 实验基础:经过初中化学的学习和必修1一二单元的实验探究教学,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但由于初中校的差异,水平参差不齐。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研究物质性质的程序方法不清楚。 (三)本课教学目标设计 1. 教学目标:

第2节探索酸的性质

第2节探索酸的性质 联想情景导入 “酸甜苦辣”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味道,正是这多种滋味使人们味口大开。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物质都有酸味,如食醋、发酸的面包、橘子、可口可乐,这些物质为什么都有酸味呢?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究酸的性质吧! 重点知识详解 一、什么是酸 (一)物质的电离 1.电离:一些物质溶解于水或受热熔化而离解成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叫做电离。 2.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集团。带正电荷的叫阳离子。带负电荷的叫阴离子。 3.电离的表示方法——电离方程式:如NaOH=Na++OH-。物质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和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相等,所以,整个溶液不显电性。 4.酸:物质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生活中的许多水果都含有酸。。 二、酸碱指示剂 1.酸碱指示剂:在酸或碱溶液里能显示出不同颜色的物质。常见的酸碱指示剂有紫色石蕊试液和无色酚酞试液。 2.酸碱指示剂可以定性地测定溶液的酸碱性。 3 指示剂酸性溶液(pH<7) 碱性溶液(pH>7) 石蕊试液(紫色) 红色蓝色 酚酞试液(无色) 无色红色 蓝色石蕊试纸红色不变色 红色石蕊试纸不变色蓝色 三、酸有哪些性质 1.酸的通性。 (1)酸跟指示剂的作用: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 (2)酸与碱的作用: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 HCl+NaOH=NaCl+H2O Cu(OH)2+H2SO4=CuS04+2H2O

酸+碱——盐+水 (3)酸与盐作用:酸与盐作用生成另一种酸和另一种盐。 2HCl+CaCO3=CaCl2+H2O+CO2↑ BaCl2+H2SO4=BaSO4↓+2HCl 酸1+盐1=酸2+盐2 (4)酸与金属氧化物的作用: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2HCl+CuO=CuCl2+H2O Fe2O3+3H2SO4=Fe2(SO4)3+3H2O 酸+金属氧化物=盐+水 (5)酸与活泼金属作用:酸与活泼金属作用生成盐和氢气。 Fe+2HCl=FeCl2+H2↑ Zn+H2SO4=ZnSO4+H2↑ 2.酸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酸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四、酸的个性 1.盐酸:盐酸是氯化氢气体的水溶液。纯净的盐酸是无色有刺激性酸味的液体,有挥发性(打开瓶盖,有白雾产生)和腐蚀性,一般密度是1.19g/cm3。工业盐酸常因含有杂质(FeCl3)而呈黄色。盐酸能跟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一种不溶解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通常用硝酸银溶液检验盐酸和氯离子的存在。 HCl+AgNO3=AgCl↓+HNO3 2.硫酸:纯硫酸是无色粘稠油状液体,难挥发,密度较大,约为1.84g/cm3,可与水互溶。常用的浓硫酸质量分数是98%。浓硫酸具有很强的腐蚀性。如果浓硫酸不慎溅到皮肤上,要先用干布擦去,然后用大量水冲洗,最后用小苏打溶液冲洗,严重时立即送医院。 (1)浓硫酸具有脱水性:用玻璃棒蘸取少量浓硫酸点在纸上或火柴梗上,可观察到纸上或火柴梗因炭化而变黑。 (2)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浓硫酸还能直接吸收空气或其他气体中的水分,而具有吸水性。因此,浓硫酸常用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 (3)浓硫酸的稀释:浓硫酸易溶于水,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在稀释浓硫酸时,必须把浓硫酸慢慢地沿玻璃棒或容器壁流入水里,并不时地搅拌,切不可把水倒进浓硫酸里。

酸及其性质教案

密封线 第一节酸及其性质(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记住浓盐酸、浓硫酸的物理性质及特性; 2、掌握盐酸化学性质; 3会熟练书写酸的化学性质中的有关化学方程式, 记住相应的反应现象 过程与方法:运用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运用比较,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教学重点:1、盐酸、硫酸的物理性质 2、盐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记忆 重、难点突破:通过演示、观察、对比的方式来理解和掌握盐酸性质,对于化学性质中出现的化学方程式采用找规 律、多写、多练的方法来记忆。 三教学准备: 实验仪器和药品: 仪器:试管、试管

药品:一瓶浓盐酸、一瓶浓硫酸、稀盐酸、稀硫酸、镁条、 生锈铁钉、碳酸钠、、氯化铜溶液、硝酸银溶液、氯化钡溶 液紫色石蕊试液,无色酚酞试液 多媒体课件 四教法设计:实验探究,比较,概括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多媒体展示一组诱人的水果,引导学生说出看到它们的即时感觉--酸 【设问】:水果为什么酸→什么是酸→酸有哪些性质→课题酸及其性质 【探究新知】:多媒体展示几种生活中常见的酸,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什么是酸引出酸的概念。 【活动天地】: 【过渡】:酸是广泛存在而又非常重要的物质,今天我们来认识两种在化学世界里常见的酸---盐酸硫酸。 【展示】:多媒体展示浓盐酸和浓硫酸试剂瓶标签上的内容 【交流】:学生交流讨论得到的信息。 【学生活动】:1观察浓盐酸,浓硫酸的颜色状态, 2打开瓶塞观察现象 3 闻气味,

酸及其性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酸及其性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广西藤县第二中学蒙洁玲 一、总体设计思想 本节课将采用学生-建构型为主,以教师-传授型为辅的教学观,充分体现推理与模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的核心素养。在教法上选用了“探究——发现”教学模式,这是基于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有实践背景,适用于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究.因此本节课在教学活动设计中,注意突出学生活动,设置了四个活动:1、动手活动:通过动手实验,探索酸的性质;2、表述活动:通过实验探究会描述实验现象;3、应用活动:酸的性质及复分解反应的应用;4、拓展活动:会把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二、教学内容分析 (一)知识点分析 本节课选自鲁教版初中化学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的第一节酸及其性质(第二课时) (二)课标分析 1、学生从酸与金属氧化物,盐等反应认识酸的通性 2、知道酸的通性有哪些 (三)教材分析 在学习了酸碱指示剂、盐酸、硫酸的物理性质和浓硫酸的腐蚀性等内容,本堂课主要是学习稀盐酸、硫酸的化学性质,从而总结出酸的化学性质。 三、学生情况分析

四、教学与评价目标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酸的化学性质的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核心素养; 2、通过酸与盐,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培养学生的模型认知素养,并建构复分解反应模型观; 3、通过稀硫酸代替稀盐酸写化学方程式,进一步完善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核心素养。 评价目标 1、通过复习酸的定义,诊断学生对酸的定义的认识水平; 2、通过对酸的化学性质的实验探究,诊断并发展学生实验探究的水平; 3、通过对复分解反应模型的分析,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复分解反应的认识进阶和认识思路的结构化;

酸的性质探究第1课时

酸的性质探究(第1课时) 第1课时稀酸的性质探究(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浓盐酸的挥发性和浓硫酸的脱水性。 (2)理解稀盐酸和稀硫酸与碱性氧化物的反应。理解稀盐酸的化学性质。 (3)知道盐酸的主要用途。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运用分类、归纳和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逐步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亲自动手实验,获得亲自参与探究的体验,增强探究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 引入:今天我们要学习酸的性质,谁想上台跟我合作完成一个实验? 动手实验:学生和教师同时操作,分别将稀硫酸和浓硫酸倒入两杯蔗糖中,搅拌, 老师的烧杯里面的蔗糖发黑膨胀,学生的烧杯里没有明显变化 过渡:我的黑面包新鲜出炉啦!为什么他就没有做出来呢?我们到两组对照实验中去寻找答案! 在PPT上以图示呈现分组实验的内容: (1)向柠檬酸溶液和柠檬酸晶体中分别放入镁带(2)先在稀盐酸的瓶口上方放置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然后在浓盐酸的瓶口上方放置。 哪个小组来描述第一个实验的现象?这个实验可以说明什么呢? 第一个实验说明酸的性质一般要在水溶液中才能体现出来。 说明酸的性质要在溶液中体现出来。 因此,用酸进行化学反应时,一般在水溶液中进行。 谁来描述第二个实验的现象? 同样是盐酸性质却有所不同,这个实验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说明同种酸,浓度不同,性质可能不同。 刚才黑面包的奥秘就在此,因为浓硫酸有脱水性,能使蔗糖、纸张等物质炭化变黑,黑面包实验说明浓硫酸有脱水性,稀硫酸没有脱水性。通过这三组对比实验,能说明什么呢? 酸的性质研究(第2课时) 稀酸的性质探究(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酸的五条通性。 (2)应用酸的通性来设计实验,鉴别盐酸和NaCl溶液。 (3)有关化学方程式的理解和记忆。 2.过程与方法 (1)体会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事物规律的过程。 (2)学会用“规律”指导学习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物质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辨证关系。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同种酸所处的环境不同,性质不完全相同。同时,知道稀盐酸具有五条化学性质,大家回忆一下,是哪五条?用小黑板呈现稀盐酸的五条化学性质。下面我们来看看稀硫酸的化学性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新授课: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间的置换反应。 2、熟悉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学会利用金属与酸以及金属化合物溶液之 间的置换反应,推断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合作、竞赛等方式学会通过实验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方法。学习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对比分析,对信息的归纳处理,获取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生亲自做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发展求知欲和探究激情。通过对实验的探究、分析,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在实验探究、讨论中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理解与应用。 (三)教学难点: 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知识有意义的建构。 (四)教材与学情分析: 金属与氧气的反应,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感受到的,对学生来说最熟悉,根据反应所需条件的不同,学生很容易就能得出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但是,Zn、Fe之间的活动性强弱通过这个性质,就很难做出判断。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顺利进入中等层次,利用金属与酸的反应来解决。在探究了金属与酸的反应之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能够与酸反应的金属可以通过此方法来判断其活动性强弱,但是不能与酸反应的金属,其活动性又如何判断呢?这就要求学生再寻求新的实验方法和新的反应来判断,要求学生调动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进入第三种化学性质: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的探究学习中。这样,通过问题,将三个不同的层次串联在一起,层层递进,使学生始终处于求知、探究

活动之中,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并在此过程中,自主建立了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最后利用小结,就可以将学生在三个层次中得到的活动性片断综合在一起,让学生建构一个完整的活动性顺序。

1 常见的酸和碱(B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 常见的酸和碱(B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 Teaching design of common acid and alkali (the second class of case B)

1 常见的酸和碱(B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种,主要在分子、原子层面,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与变化规律,创造新物质。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在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本教案根据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 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 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教学目标 ①了解酸的通性及原理,能书写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②通过对酸和碱性物质的梳理,学习归纳方法;感悟对比、 推理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③体会化学与人类有密切关系,增强学习化学的信心,同时 提高实验过程中的“规则意识”。 重点和难点 酸的化学性质。 实验准备 学生分组:每张实验桌上摆放试管若干、滴管、稀盐酸、稀硫酸、稀醋酸、稀硝酸、nacl溶液、na2so4溶液、石蕊溶液、酚酞溶液、洁净紫甘蓝叶片、剪刀、镁、锌、铁、铜、生锈严重的铁钉、粗 铜丝、试管夹、酒精灯。

教材延伸 ①活动探究 (1)表格中应加一些生活可作指示剂的物质做对比实验,这样感性认识会更丰富,理性知识与感性知识结合更紧密。在(1)的表格下面对应两种指示剂加“规律性认识”,有利于小结、系统认识知识。 ②在除锈这一块应补充一点,“用物理方法也可以除锈”,这样使学生认识在不同的场合或要求下可使用不同的除锈方法。-- 环节一:慧眼识酸 教师:实验桌上有未贴标签的稀盐酸和nacl溶液,请同学们通过实验验证后给它们贴上标签,注意实验安全。 学生:(探究活动1) ①滴加石蕊溶液; ②将紫甘蓝剪成细丝浸泡; ③放入洁净小铁钉观察实验现象。 教师:我们按“安全、科学、简便、明显”的原则,来评价同学们的方案。

最新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教案

最新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 教案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教案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观察思考”,培养学生实验能力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处理和总结能力 2、认识元素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指导探究化学知识的学习方法。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综合,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也会以理论来指导后续学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自学、思考、对比、实验等方法培养观察、分析、推理、归纳等探究式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元素周期律的涵义 【教学难点】 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教学过程】 [引]从上一节我们分析3-9、11-17号元素的得失电子能力强弱可知:当电子层相同时,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最外层电子数从1增至8,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减弱,那么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是否也随着原子序数的变化呈现周期性变化呢?假如我们要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又应从哪些方面着手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第二节元素周期律(二) [讲]请大家结合课前预习知识回答,判断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依据。 [投影小结]判断元素金属性强弱的依据 1、单质跟H2O 或H+置换出H的难易程度(反应的剧烈程度)反应越易,金属性就越强 2、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越强,金属性就越强 3、金属间的置换反应,单质的还原性越强,金属性就越强

4、按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金属性逐渐减弱 5、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强,对应金属的金属性就越弱 判断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依据 1、单质跟H2化合的难易程度,条件及生成氢化物的稳定性。越易跟H2化合,生成氢化物越稳定,说明非金属性就越强 2、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越强,说明非金属性越强 3、非金属单质间的置换反应。单质氧化性越强,非金属性越强 4、对应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就越弱 下面,我们就按照这个标准以11-18号元素为例,来研究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化情况,请先填写下表。 [投影]填写下列各元素的气态氢化物、最高价氧化物及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化学式: ,下面我们通过一系列探究性实验来探究本节的研究主题 [投影]实验1 钠、镁、铝与水反应的实验 (1) Na与水反应的现象:常温下,与H2O剧烈反应,浮于水面并四处游动,同时产生大量无色气体,溶液变红。 方程式:2Na+2H2O==2NaOH+H2↑ (2) 放少许镁带于试管中,加2mL水,滴入2滴酚酞试液,观察现象;过一会加热至沸,再观察现象。 现象:镁与冷水反应缓慢,产生少量气泡,滴入酚酞试液后不变色。 加热后镁与沸水反应较剧烈,产生较多气泡,溶液变为红色。 方程式:Mg+2H2O △ g(O H)2+H2↑ 结论:镁元素的金属性比钠弱 (3) 铝与水反应现象:在常温下或加热条件下,遇水无明显现象,很难与水发生反应。 [问]上述现象说明了Na、Mg、Al的金属性强弱顺序怎样? [板书]金属性:Na>Mg>Al [讲]请大家预测一下,Mg、Al分别与稀盐酸反应时,现象是否会相同呢?若不同,应有什么样的区别? Mg与盐酸反应要比Al剧烈 [讲]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进行验证。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二课时)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钠与水的反应情况 (2)了解铁与水蒸气的反应 过程与方法: (1)体验通过实验发现化学问题,揭示物质性质的过程与方法。 (2)通过演示、探究实验,学会观察、记录实验现象,以及从分析现象中得出结论。. (3)通过思考和交流、实验和观察、探究实验,学会发现问题、提出同题、分析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勇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学会从实验的角度探索和认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本领, (2)通过奇妙的化学实验的操作和精彩的化学实验现象感受化学世界的美妙变化,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3)通过实验演示和社会新闻,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以及绿色化学意识。?重点难点 重点:(1)钠与水的反应。 (2)铁与水蒸气的反应 (3)铝与酸反应 难点:(1)钠与水的反应。 (2)铁与水蒸气的反应 (3)铝与酸反应

【实验演示】(展示实验器材和药品)同学们都看到了老师的讲台上有上节课见到的老朋友,金属钠,还有一 个烧杯,烧杯里面有透明的液体。这个液体看起来是水,但是老师往里面滴加酚酞溶液,酚酞是什么呢?老师告诉大家,酚酞溶液是一种指示剂,当溶液呈碱性的时候,它就会变成粉红色或者红色,但如果溶液是中性或者酸性,则不变。现在老师要将一小块钠投入该溶液中,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有什么现象,大家要积极地调动自己的眼和耳朵,还有大脑。我等会邀请同学来分享她看到的现象 【提问】刚刚同学们看到什么实验现象? 【讨论交流】现在大家都总结出一些现象,请小组之间花两分钟的时间讨论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老师会请小组代表发言。【总结】钠与水反应的现象以及原因 【实验演示】刚刚老师给大家做的是课本上的实验,可能预习过的同学,早就知道结果,现在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更带感的实验,(展示实验器材和药品)所请的主角依然是钠,然后这个烧杯里的东西就不仅仅是酚酞这么简单了。请同学们看好老师的添加顺序,首先在烧杯里加入饱和的氯化钙溶液,然后沿烧杯内壁注入煤油,然后大家可以看到清楚的分【观察与思考】实验的 现象 【回答】现象 【回答】根据现象推本 质 【讨论并回答】 应,现在是 要学习金属 与水的反应 培养学生的 观察 培养学生的 合作交流能 力,以及实 验探究能力 给适当的提 示,让学生 猜测实验的 现象,也对 上面钠与水 的反应做一 个巩固

探索酸的性质练习

探索酸的性质(盐酸、硫酸的性质) 基础题: 1、在人的胃液中含有少量盐酸有助于消化,若胃酸过多会吐酸水,可用来治胃酸过多的药 物是() A、ZnSO4 B、NaCl C、Al(OH)3 D、AgNO3 2、用化学方法鉴别两种黑色粉末(氧化铜和木炭粉)可采用() A、闻气味 B、看颜色 C、分别放入水中并加热 D、分别放入盐酸中并加热 3、下列物质和盐酸反应生成黄色溶液的是() A、Fe B、MgO C、Cu(OH)2 D、Fe(OH)3 4、热水瓶用久后,瓶胆内壁常附着一层水垢(主要成分是CaCO3)。下列家庭有品中,用 来去除水垢的最佳用品是() A、食盐 B、洗洁精 C、酱油 D、米醋 5、下列物质能和硫酸反应并生成无色透明溶液的是() A、铝 B、氧化铜 C、氢氧化铁 D、氯化钡 6、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是() A、H2O B、NaOHC、CO2D、MgO 7、盐酸和硫酸的个性 8、酸雨中含有极少量的硝酸(HNO3),它与碳酸钙反应,侵蚀石灰石建筑。写出硝酸与石 灰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9、盐酸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用途很广,下面几项是其中的一部分,请写出盐酸的下 列各项用途的化学方程式。 (1)制革工业中用熟石灰给毛皮脱毛,剩余的熟石灰用盐酸来中和 _______________ (2)治疗胃酸过多可用医药胃舒平(氢氧化铝乳剂) _______________ 10、鸡蛋壳(主要成份是CaCO3)放入盛有盐酸的试管中,,可看到鸡蛋表面产生___, 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将燃着的木条伸入试管口的现象是______。 11、将一枚表面生锈的铁钉放入足量的稀盐酸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铁锈______, 溶液呈现_______;过一段时间后可以看到铁钉表面______。其中发生的两个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将黑色的氧化铜粉末放到无色稀硫酸中,可以看到____________,此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酸及其性质》第二课时教案

7.1酸及其化学性质(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探究盐酸和硫酸的组成与结构、性质与变化,了解酸的通性,能认识到酸的性质实质上就是氢离子的性质。 (2)能用化学方程式表述盐酸和硫酸的化学性质与化学变化。 (3)通过学习酸与某些化合物的反应,能从形式上认识复分解反应的特点。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与探究掌握酸的化学性质。 (2)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信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2)对学生进行处事态度的情感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探究活动掌握酸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问题驱动。 四、实验仪器 浓盐酸、稀盐酸、浓硫酸、稀硫酸、紫色石蕊、无色酚酞、镁条、生锈的铁钉、氯化钡溶液、硝酸银溶液、水、氯化钠溶液; 井穴板、试管、镊子、药匙、火柴。 五、教学思路 首先出示关于浓盐酸和浓硫酸的谜语,通过二者的鉴别,进一步回忆和增强对其物理性质和用途的认识。继而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化学的方法鉴别盐酸和硫酸。趁热打铁,以实验探究为主导,探究盐酸的化学性质。教师适时质疑,引导学生总结反应现象,分析问题,书写化学方程式。接着由学生小结、教师补充,得出酸的化学性质实质上就是氢离子的化学性质。继而由两者的鉴别引导学生思考推论硫酸的化学性质。最后由学生总结得出酸的通性。教师引导练习,引发对两者用途的思考。最后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教师】教师出示关于盐酸和硫酸的谜语,引导学生猜谜。 教师适时引导回顾,小结两者的鉴别方法。并指出实验室中常用的是稀盐酸和稀硫酸,我们又如何来鉴别它们呢?(教师出示稀盐酸和稀硫酸,没有挥发性,不再粘稠)我们又利用两者的什么不同来鉴别呢?(不同的性质) 引出本节课的探究课题“如何用化学的方法鉴别盐酸和硫酸”。 那么我们就首先来探究一下盐酸的化学性质吧。盐酸可以与哪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呢? 引导学生分组完成实验操作 【活动与探究】 1.在井穴板内依次加入适量紫色石蕊试液、无色酚酞试液、镁条、碳酸钠粉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育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作者:————————————————————————————————日期:

新授课: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间的置换反应。 2、熟悉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学会利用金属与酸以及金属化合物溶液之间的 置换反应,推断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合作、竞赛等方式学会通过实验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方法。学习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对比分析,对信息的归纳处 理,获取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生亲自做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发展求知欲 和探究激情。通过对实验的探究、分析,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 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在实验探究、讨论中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增 强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理解与应用。 (三)教学难点: 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知识有意义的建构。 (四)教材与学情分析: 金属与氧气的反应,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感受到的,对学生来说最熟悉,根据反应所需条件的不同,学生很容易就能得出这四种金属 的活动性强弱。但是,Zn、Fe之间的活动性强弱通过这个性质,就很难 做出判断。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顺利进入中等层次,利 用金属与酸的反应来解决。在探究了金属与酸的反应之后,新的问题又 出现了:能够与酸反应的金属可以通过此方法来判断其活动性强弱,但 是不能与酸反应的金属,其活动性又如何判断呢?这就要求学生再寻求 新的实验方法和新的反应来判断,要求学生调动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 进入第三种化学性质: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的探究学习中。这样,通过问题,将三个不同的层次串联在一起,层层递进,使学生始终处于 求知、探究活动之中,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并在此过程中,自 主建立了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最后利用小结,就可以将学生在三个层次 中得到的活动性片断综合在一起,让学生建构一个完整的活动性顺序。 九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事物的认识正处于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时期,实验是激发他 们学习兴趣的最好方法。因此,可以用“实验探究──讨论”的教学模

9S.1.2探索酸的性质-教案.4.doc

石蕊试液和酚猷试液在不同酸碱性溶液中呈现的颜色。 酸的主要化学性质(共性)以及常见、重要的化学反应现象和化学方程式。 硫酸、盐酸的使用注意事项。 盐酸、硫酸、硝酸的重要个性。 有关酸的主要化学性质的方程式书写。 重要酸的个性差异。 4 (二)难点:1 什么是酸、酸碱指示剂 盐酸的化学性质 探究硫酸的化学性质,酸的共性 酸的用途,酸的个性 笫1章第2节探紊酸的性质 【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 知道什么是酸,知道常见的酸有哪些。 2. 知道不同的酸碱指示剂在不同酸碱性溶液中呈现的颜色,会选择酸碱剂来测定溶液的酸碱性。 3. 能大致说出酸的主要化学性质,并能举例说明酸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和对人类的影响。 4. 知道三大强酸的使用注意事项,知道盐酸、硫酸、硝酸的个性。 5. 知道硫酸根离子和氯离子的检验方法,并能用它来检验稀硫酸或稀盐酸。 (二) 情感目标: 1. 通过强酸的使用注意事项的学习,培养规范操作的主动性、增强学生在实验室中的白我保护意识,开 展实验安 全教育。 2. 通过酸的共性和个性的学习,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3. 通过开展“白制酸碱指示剂”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让学生亲近自然,走进科学天地。 (三) 技能能力目标: 1. 会用酸碱指示剂测定溶液的酸碱性。 2. 会使用试管和滴管进行物质(溶液间)的性质试验。 3. 通过酸的性质学习,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 4. 通过酸的个性、共性,用途的学习,初步培养学生从分析物质结构,了解物质性质,从性质推出, 用途的能 力。 5. 开展“日制酸碱指示剂”、“调查当地酸雨情况以及农作物和建筑物的影响”等活动,提高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1 【教学课时】 4课时 第1课时: 第2课时: 第3课时: 第4课时: 【教学准备】 1. 投影片、电脑积件 2. 稀盐酸、浓盐酸、工业盐酸、稀硫酸、浓硫酸、硝酸、食醋、紫色石蕊试液,蓝色、红色石蕊试纸, 酚猷试 液、氢氧化钠溶液、鸡蛋壳、生鸡蛋、生锈的铁钉、黑色铜化铜粉末、锌片、新制的氢氧化 铜(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新制的氢氧化铁、碳酸钠粉末、硝酸银溶液、氯化钥溶液、蒸馅 水 3. 烧杯、试管、滴管、玻璃棒、量筒

糖类第二课时

第四章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 第二节糖类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糖类的主要代表物: 葡萄糖、蔗糖、淀粉、纤维素的组成和重要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变和跟烃的衍生物的关系。 (2)能举例说明糖类在食品加工和生物质能源开发上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运用类推、迁移的方法掌握糖类主要代表物的性质,通过探究实验,完成知识的建构。通过合作探究,再次体会到实验是学习和研究物质化学性质的重要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单糖、双糖、多糖的探究实验,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对化学物质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大的乐趣。 通过对糖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的了解,认识化学物质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糖类重要的代表物葡萄糖、蔗糖、淀粉、纤维素的组成和重要性质,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变以及与烃的衍生物的关系。 2、教学难点:糖类的概念、葡萄糖的结构和性质、纤维素的酯化。 【回顾复习】糖类定义及分类 水解情况所属类别举例 写出下列反应方程式: 葡萄糖的银镜反应 葡萄糖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的反应 葡萄糖在体内的氧化反应 葡萄糖在酒曲酶作用下反应【自学完成】课本P82 二、蔗糖与麦芽糖 蔗糖麦芽糖存在 形成 物理性质 分子式 化 学 性 质 水解 有无还原性 【实验探究】 蔗糖在什么条件下能够水解?请设计出实验方案。(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实验探究】 蔗糖、麦芽糖是否具有还原性?请设计出实验方案(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自学完成】P83 三、淀粉与纤维素 淀粉纤维素存在 形成 分子式及相对分子质量 物理性质 化 学 性 质 水解 有无还原性 用途

乙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乙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乙醇的性质,了解乙醇的用途,理解乙醇的结构对其化学性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乙醇的性质,体验探索历程。 态度情感价值观: [学习重点]:乙醇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理解乙醇结构对其性质的影响 [教学过程]: [复习]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溴乙烷与NaOH乙醇溶液共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溴乙烷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复习乙醇的结构,引出本节课的学习 一、乙醇的物理性质(注意:乙醇的密度比水小、与水任意比互溶等特性) 二、乙醇的化学性质 [引言]乙醇不仅能看作是烃的衍生物,也能看作是水的衍生物,水中的H被 -C 2H 5 取代,所以乙醇具有水的性质.乙醇比水还难电离,-OH决定了乙醇的化学 性质 [补充实验]: Na与H 2 O反应。对比:该反应和钠与水反应相比,谁快?(为什么?) 1.与金属钠的反应: 2Na+2C 2H 5 OH→ 2C2H5ONa+H2↑ 与钠和水反应相似.生成的乙醇钠是强碱(比NaOH碱性还强) 回忆实验室乙烯的制备原理,引出乙醇的消去反应。 2.消去反应:C 2H 5 OH ? ? ?→ ?170 浓硫酸、CH 2 =CH 2 ↑+H 2 O 乙醇脱氢生成C=O双键,脱水生成C=C双键,脱水时,脱什么H原子? 浓硫酸 .C生成乙烯 C 2H 5 OH+HOC 2 H 5 C 2 H 5 -O-C 2 H 5 +H 2 O 乙醇+浓硫酸 140.C 乙醚.C生成乙醚 反应条件是一个外因,但有时也能控制反应的方向,掌握有机反应的条件十分重要,书写方程式不能没有反应条件,反应条件是反应方程式的一部分,不可少. 醚是一类有机物,其通式是R-O-R’,R与R’是烃基,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CH 3-O-CH 3 (甲醚) C 2 H 5 -O-C 2 H 5 (乙醚) C 2H 5 -O-CH 3 甲乙醚—O-CH 3 苯甲醚 ?

九上1.2探索酸的性质

《探索酸的性质》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你们好,我是***,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浙教版初中《科学》第五册第一章第二节<<探索酸的性质>>第二课时的内容。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法和教学程序等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探索酸的性质(第二课时)>>是浙教版初中《科学》第五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课程从第一课时酸性物质的介绍,在酸的定义基础上更深层次地探究酸的性质,在整个科学课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加深巩固学生对酸的概念的认识,使他们深入了解酸的理化性质,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对酸的共性的学习可以为学好碱的共性、盐的性质以及无机物之间相互关系打下基础,再者探索酸的性质可以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和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酸的有关化学性质可能不了解,在此内容之前学生已学习了酸的概念,物理性质以及酸与酸碱指示剂反应后所产生的现象等知识,这些内容对酸的化学性质知识的学习起到了铺垫和支持的作用。而且16岁左右的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 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目标:能通过实验,进行观察、思考,初步探究出酸的共性。 (2)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酸的共性,培养学生动手、观察、思考、归纳等能力;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知识,解决有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酸的性质探究,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同时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原理的学习态度。通过学习酸的性质,使学生了解酸的用途,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酸的共性 因为酸的共性是科学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并且可以为学习碱的共性及无机物关系,打下知识基础和学法帮助。 教学难点:(1)有关酸的共性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因为当时学生接触的化学方程式不多,而且要达到举一反三,所以有一定的困难。 (2)在探究金属和酸的反应中,探究“气体是由什么反应物质生成的”过程中,让学生建立合理的假设有一定难度。原因是其中涉及的物质比较多,而且气体到底是两种物体反应生成,还是多种物体共同作用生成,学生会产生一定的疑惑。 五、教法、学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