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徽城镇化发展调研报告

安徽城镇化发展调研报告

安徽城镇化发展调研报告
安徽城镇化发展调研报告

安徽城镇化发展调研报告

安徽省发展改革委调研组

(2007年7月30日)

安徽向东紧临长江三角洲地区,西接中原腹地,又是华北与华南的过渡带,地理地貌和气候人文兼有南北特征。其城镇化发展及其健康与否,在全国有较强的典型意义。作为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一个调研地区,我们对部分市、县和中心镇进行了实地调研,并召开了建设、公安、国土、劳动和社保等部门参加的城镇化健康发展座谈会,在此基础上形成本报告。现报告如下。

一、安徽城镇化发展主要成就和特点

1、城镇化快速推进,城镇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十五”以来,全省城镇化走上快速健康发展轨道,城镇化水平由2000年的28%提高到2006年的37.1%,平均每年保持1.52个百分点的增速,成为建国以来城镇化发展最快时期。其中“十五”期间就有400多万农业人口变为城市居民。在城镇化较快发展的同时,城镇经济也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其中作为城镇经济主体部分的城市经济增长强劲,占全省经济的比重持续提高。“十五”末,占全省陆域面积0.89%的城市建成区容纳了全省30%以上的人口生活、工作,产出巨大的土地利用效益。2005年竞争力在全国居前200名的地级城市,我省有14个进入全国前200位,其中合肥、芜湖、马鞍山3市连续四年均进入全国百强

2、城镇规模等级和城镇职能较为合理

2006年末,安徽户籍人口6593.5万人,城镇1026个,其中设市城市22个,县城56个,其他建制镇948个。从城镇规模等级来看,目前我省50万以上的大城市有5个,10万至50万的中小城市有17个,绝大多数县城非农人口多在2万至10万之间,建制镇非农人口多在2万人以下。大城市、中小城市、县城、建制镇个数比大致是1:3.4:11.2:183,城镇规模等级序列呈“金字塔”式的分布,结构较为合理。从城镇职能上看,我省城镇职能分工较为明确。其中,省会合肥为全省中心城市,为省级城镇体系核心;芜湖、蚌埠是沿江、沿淮区域性中心城市,为省级城镇次核心;两淮、马鞍山、铜陵中分别是以煤炭、钢铁、有色金属为主要工业产业特色明显的工矿城市,黄山是著名风景旅游城市,加上其它省辖市,构成了省级城镇体系骨干;其余设市城市及县城可作为省级城镇体系纽带;众多建制镇则可作为省级城镇体系的基础。

3、“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共同推动了城镇化发展

80年代以前,安徽省的城镇化同全国绝大多数地区一样是“自上而下”的发展模式。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民间发动型的“自下而上”的发展模式在城镇化中显示出重要的作用,并日益成为我省省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基本动力。由于“自下而上”模式缺乏政府宏观指导,遍地开花式的农村城镇化浪费了大量资源,过于分散的小城镇对农村人口吸引力也不强,使安徽省城镇化推进的速度依然缓慢。90年代中期以后,在对“自下而上”发展模式反思的基础上,安徽省城镇化模式转变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共同发展的城镇化格局,呈现出由政府积极主导与地区自发增长相结合的特征。

4、城镇规划工作得到加强,围绕“两群一圈”形成城镇空间发展的新格局

近年来,我省认真实施《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抓好城镇密集地区城镇群或城镇带规划,加快市、县域城镇体系和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加强城市详细规划和专业规划编制工作。全省22个设市城市全部开展到2020年总体规划修编工作,56个县城到2020年总体规划修编已完成90%以上。城镇规划中更加注重城乡协调和区域统筹,进一步明确到2020年全省城镇化与城镇发展目标,优化省域城镇空间格局和城镇片区产业分工协作,加强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在空间发展策略上,安徽目前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全面推进城市群(圈)规划与建设,打造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支点。未来我省城镇空间布局主要依托沿江、沿淮城市群和省会经济圈这“两群一圈”展开。

5、城乡一体化发展初见端倪

在城市的拓展和乡村城镇化的双向作用下,“两群一圈”的一些城镇密集区发展呈现出产品、资本和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加快流动,生产力在城乡之间逐渐合理布局,城市建成区不断向外扩张,密集区中的小城镇和集镇不断壮大,城镇密集区中的乡村地区也逐步开始城镇化的良好势头。芜湖市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理念,加强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中心镇和中心村四级结构体系建设,构建组团式城市发展格局,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总体上看,我省城镇密集区中城市和乡村在政治、经济、人口、文化、空间等方面的发展得到进一步统筹与协调。

6、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十五”以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镇供水、供气、供电、通讯、污水处理能力进一步增强,一批道路、机场等城市基础设施相继建成。2005年底,城市建成区面积1260.35平方公里,比2000年增加374.35平方公里;城市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19.90平方米,比2000年的14.76平方米增加5.14平方米;城市道路总长达到7985.47公里,比2000年增加2031.47公里;城市绿地面积达到41896公顷,比2000年增加9044公顷;城市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52%。

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和竞争力得到增强,促进了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2006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71.1元,比上年增长13.8%,增幅居中部六省第一,为近10年最好水平。

7、城镇化有关政策措施落实较好,政策导向作用显著

为加快城镇化的发展,安徽制定了一系列的有关人口迁移、土地利用、社会保障、投融资、组织领导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各地、各部门还相应制定了有关的配套办法,大大促进了我省的城镇化步伐。省政府办公厅于2001年4月下发《关于调整部分中心建制镇的通知》明确调整后的中心建制镇数量为200个;省公安厅于2001年6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改进户籍管理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意见》,规定凡在改革实施范围内有合法固定的住所、稳定的职业或生活来源的人员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直系亲属,可根据本人意愿登记城镇常住户口;进一步放宽引进人才户口迁移管理限制,全面实行在城市投资、兴办实业、购买商品房人员登记户口的政策等,对于促进人口向城镇集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03年9月印发《关于做好全省乡镇区划调整工作的通知》掀起了我省新一轮乡镇区划调整的序幕,有力地推进了安徽的城镇化发展。

二、安徽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城镇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不平衡,中心城市总体竞争力较弱

全省城镇发展整体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城市人口规模不大。除合肥外,还没有非农业人口200万以上的大城市,其它各级城市和建制镇人口规模也明显偏小;城市首位度很低,一般省份首位城市与次位城市人口之比为2,而安徽省这个指标不到1.6;城镇劳动力素质不强。2005年,我省平均每万人口中大学生只有90.42,劳动力素质低必将影响我省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而城镇化又与服务业密不可分,这就制约了我省城镇化的发展。不仅如此,我省城镇化地域反差较大,沿江城市群的马芜铜地区及省会合肥是城镇化水平较高区域,但安庆、滁州、巢湖、阜阳、六安等后撤区并市的地区城镇化水平靠后,与先进地区最多相差约20个百分点。

安徽各级中心城市与周边相比竞争力普遍偏弱,东部城市竞争力明显不如与江浙接壤的兄弟城市,处在东北部的淮北、宿州的竞争力不如山东南部城市,西北部的阜阳、亳州市竞争力不如河南东部城市,其直接后果就是安徽城镇的发展腹地受到挤压,难以集聚到更多的要素资源。从中心城市的带动力来看,即使是作为省域中心和省会城市的合肥市,也面临着对全省、周边地区聚集、辐射能力亟待提升的问题,而芜湖市则仅是皖江一线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辐射能力也不强。

2、各级城镇经济中心职能有待进一步加强

安徽省城镇职能结构中综合经济实力较强城市只有3个,其它各地行政中心和资源单一性工矿城市(4个)有14个。工矿城市经济职能单一,不具备发展成为区域经济中心的条件。即使是相对处于全省城镇体系核心和次核心地位的合肥、芜湖和蚌埠三个综合性城市,其城市行政中心职能也要大于经济中心职能,对全省经济的带动力不强,其它诸如阜阳、宿州、巢湖、宣城、池州等城市工业职能更显薄弱。小城镇发展囿于规模、产业聚集、建设成本等因素,其经济职能也难以充分发挥。

3、城市之间的联动效应不突出,培育城镇群的任务相当艰巨

目前,合巢芜、马芜铜一线已经形成城镇集群式发展,蚌埠、淮南、淮北、宿州初步形成城镇群,但其它多数地级城市与周边的县城经济联系不够密切,分工协作关系尚没有建立起来。总体上看,城市与城市之间、县城与县城之间的竞争性大于合作性,联动效应较弱,迫切需要从区域经济统筹协调发展的高度,通过产业特色、布局形态、文化理念等方面的塑造,加快调整城市功能定位,构建集群发展、互补互动城镇新体系。

4、城镇化功能不完善、质量不高

我省不少城镇功能与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和人们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还不适应。很多县城及其以下的城镇总体外观仍是“一条街、一个集市、几幢机关办公楼”,部分中小城市也仅是“低层次”的政府驻地和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城镇作为凝聚生产要素、实现规模经济、转变生活方式的功能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城镇的环境质量、文化品位、社区建设以及城市品牌、形象等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体现,无论是城镇管理者还是居民,都没有在意识上实现从“县”到“市”、从“乡”到“镇”的根本性转变。

5、城镇建设资金不足,小城镇缺乏必要的规划和引导

目前的财税政策严重弱化了地方政府的投入能力。以我省铜陵为例,工业在经济中比重接近60%,财政收入上缴也接近60%,可用财力有限。安徽县及县以下地方财政则更加困难,多数仅够维持正常运转,难以挤出资金支持小城镇建设。此外,一些地方挪用国家和省、市规定收缴的小城镇建设资金,一些本该返还用于建设小城镇的资金如土地出让金、市场管理费等不能全额返还,严重影响城镇的正常维护。有的镇在小城镇建设中还欠下沉重的债务。

我省目前只有少数镇开展了城镇规划。而且,各镇的城建管理机构尚不完善,城镇管理工作远跟不上发展形势,结果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突出表现在:有些城镇建设无序蔓延、布局散乱,公共服务设施缺乏;用地矛盾突出,存在与农民争地现象;城镇缺乏必要的功能分区,缺乏特色;农民特别是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没有很好解决。

6、城镇化制度安排不适应城镇化的要求

在城镇化进程中,一些制度安排不完全适应城镇化的要求。如,原有的户籍制度较大地限制了人口的合理流动;城镇缺乏社会保障制度,农民对进城望而却步;土地管理制度不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没有根本性的突破;资本市场发育不良制约了城镇规模的扩大和城镇综合服务功能完善;城镇产业发展政策定位不准,一些城镇职能雷同;管理体制改革滞后等。这些制度都与城镇化所要求的城乡产业结构升级和要素聚集不匹配,造成了一系列结构性、体制性和政策性失衡,阻碍了城乡统筹发展和城镇化进程。

初步分析,形成上述问题的成因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认识方面。新中国成立以来,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采取了不让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和转移的政策,严重制约了安徽及全国城镇化的发展,使其被迫走上了一条非城镇化的农村工业化道路。其次,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发展新形势下的区域、城镇竞争激烈程度认识不够,对区域、城镇发展必须遵循专业化分工协作规律认识不足,自觉不自觉地仍然沿用“大而全、小而全”自成体系封闭式的建设模式,对如何塑造城镇的核心竞争力缺乏行之有效的办法。

规划方面。我国的城镇规划理论和实践是在“一五”时期开始建立的。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投资主体日益多元化,城镇国有土地实行有偿使用,包括安徽在内的许多地方城镇规划还没有跟上形势变化,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城镇规划机制还没完全建立起来,规划比较滞后。

投资方面。安徽及中西部内陆省份,由于区位劣势和国家投资不足,使这些地区的重工业没有得到相应发展,从而影响其城镇化进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安徽省基本走的是内生型的农村工业化道路,对外开放尤其是引进外资不够,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全省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的发展,制约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制度方面。我国自1956年实行城乡分隔的户籍管理制度,严格控制人口向城市、尤其是向大城市迁移。这种制度尽管近年来有所松动,但仍设置许多条件限制农村居民向城市迁入,使城乡居民在就业、教育、住房、医疗、福利、保险等方面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差别。

三、当前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中需要把握的几个重大问题

1、牢固树立科学、系统的城镇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

城镇是人与城镇、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载体,城镇化是一个有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有其内在的自然成长机制和调节机制起作用,政府要在尊重城镇化规律的前提下引导、推进城镇化,防止人为“控制”或“拔高”。同时,城镇化又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包括城镇经济、社会、生态、建设等诸多层面的内容,各级城镇领导必须摒弃过分看重城镇化率和城镇建设面貌的片面做法,树立正确政绩观,在推进过程中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观念,防止以偏概全、以当前透支未来。

2、坚持走多元化的城镇化道路,让市场在城镇化进程中发挥更加积极广泛的作用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主体功能、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化程度、城镇化发展阶段均有较大差异,发展很不平衡,各地城镇化发展的目标和模式选择上要本地实际情况相结合,城镇化必将出现多元化格局。当前,应从发展大中小城镇的三难争论、抉择中摆脱出来,在城镇化规模上克服过分依赖指令计划、规划设计及行政手段的传统做法,宜大则大、宜中则中、宜小则小,形成符合本地地域自然、社会、经济特征、各具特色的城镇体系。同时进一步发挥市场在决定不同城镇规模等级及其功能定位、产业布局乃至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优化配置作用,合理把握城镇建设进度。包括“经营城市”的管理模式、方法、手段也应更多市场化。政府职能重点转向城镇化规划和政策制定、监督规划和政策实施上来,其作用主要体现为市场机制能发挥作用提供制度、政策保障及服务;体现在对市场作用进行必要的补充,以改善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效果;体现在从国家或区域整体利益出发,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要求出发,从维护公共利益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在“市场失灵”的领域及时介入,或对市场选择失效的行为加以限制或排除等,通过发挥政府规划、服务、规范、宣教等作用来推进城镇化.形成政府制定规制,规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企业展开竞争,竞争产生绩效的制度安排,逐步营造一个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城镇化推进机制。

3、坚持走“以产业兴城镇,以城镇促产业”的城镇化道路,不断增强城镇经济实力

城镇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以经济发展和工业化为基础和动力的。一个没有产业支撑的城镇,不仅发挥不了城镇的应有作用,而且容易带来各种各样严重的社会问题。各地应紧密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条件,努力促使具有潜在优势的产业在城镇成长、集聚,依托集聚的产业建立、发展城镇,构筑特色鲜明、富有较强竞争力的城镇产业体系和经济体系,形成并促进、带动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产业集聚与城镇化发展间的互动发展和良性循环。

4、坚持走与资源环境相适应、与新型工业化良性互动的集约式城镇化道路

城镇是资源环境集约使用的一种空间形态,但城镇发展的自身张力并不能实现与资源环境承载的自动平衡。当前,新型工业化道路已被确定为我国工业化的必由之路,与之对应,我国城镇化必然也要走一条与资源环境相适应、与新型工业化良性互动的集约式发展的道路。这就需要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城镇化初期工业发展和城镇建设对资源环境所产生的不利影响,根据各地不同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工业化水平及其它经济社会

发展水平等因素,充分挖掘资源环境潜力,集约使用资源环境,合理投入各类生产要素,获得资源环境利用的最佳综合绩效,努力促使新型工业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互动发展。国家层面上应结合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编制,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制定差别化的城镇化政策,避免下面在操作中“一刀切”。

5、坚持走城乡统筹发展的城镇化道路

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新任务,对城镇化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城乡统筹发展要求在政策上、资源配置上和经济社会上平等对待“三农”。主要任务包括统筹城乡发展空间,实现规划布局一体化;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实现服务功能一体化:统筹城乡生态建设,实现环境保护一体化;统筹城乡就业,实现社会保障一体化;统筹城乡两个文明建设,实现社会进步一体化。任务十分艰巨。当前还需要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城乡统筹发展及城镇化结合起来。我国人口众多,城镇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推进城镇化必须使农村发展与城镇化在相互协调中共同进步,操作中应防止将两者对立或等同起来。

四、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与建议

1、统筹城乡发展,改革城镇化体制机制

一是积极发展小城镇经济,在城、乡间建立起充当产业关联的中介和过渡带,逐步弱化二元经济结构,促进城乡工业协调发展。二是鼓励引导乡镇企业在空间聚集,逐步改变农村分散工业化的现状,向相对集中工业化方向发展。三是深化改革城乡二元结构及其相关的户籍、就业、社会保障、医疗、教育等制度,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四是坚持城乡统筹就业的改革方向,加快培育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五是进一步改革城镇尤其是县城以下镇的行政管理体制,在编制、职能配备和机构设置上适应城镇发展需要,解决目前一些地方存在的“农村管理城市”的问题。

2、科学规划、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一要加强建设用地宏观调控,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城镇发展的土地制度。加快土地利用规划调整,保证城镇建设合理的用地需求。出台有利于城镇发展的土地政策,允许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进入土地二级市场流转,优化配置土地资源。对农村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增加的有效耕地优先用于非农建设占用的耕地开垦指标,有效增加小城镇建设用地指标。二要积极推进集约用地,着力提高现有城市建设用地潜力,努力向地上和地下拓展城市发展所需要的土地资源,以切实保护耕地,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三要进一步加大农村土地整理力度,对按规划集中迁建的农村居民点和工业企业,已退宅还田、退地还耕的面积,可在新址等量置换农用地作为新的建设用地。农村土地整理新增耕地,可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折抵建设占用耕地指标。在政策上引导乡镇企业向城镇工业园区集聚。四要重视城市用地性质的多宜性,缓解城市发展与农业争地的矛盾。五要在稳定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政策的基础上,按照“自愿、依法、有偿”原则,加快建立有效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可以保留进城农民土地承包权,鼓励在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用租赁、参股等多种方式有偿转让土地经营权。

3、完善公共服务保障体制,加快推进户籍管理改革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保证就业机会的均等化。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市场,做好农民就业培训和就业指导。大力发展服务业,为农民工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建立城乡一体的低保制度,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在基本医疗保

障和义务教育上实行平等化。

以消灭农村户口和城镇户口差别为重点,不断改革创新户籍管理制度,最大限度方便农民进城入户。全面实行积极的人口迁移政策,切实落实户籍制度改革措施,进一步放宽引进人才户口迁移管理限制。全面实行在城市投资、兴办实业、购买商品房人口中登记常住户口的政策。统一城乡居民身份,让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居住、工作和创业不受身份限制,与城镇居民一样拥有同等发展机会。全面落实从农村转向城市的农民工的待遇。

4、加强法制化和城乡规划管理

加强城乡规划立法工作。科学确立城镇发展决策机制,完善城镇规划实施的监督机制。对已经编制并获得批准的城镇规划,不能由领导人随意改动。针对近年来出现的问题,建议国家和各地区加紧立法和各项配套法规的建立和实施,尽快出台《城乡规划法》、《户籍法》、《农民工社会保障法》等。

充分发挥城乡规划在城镇合理发展、建设和管理中的指导作用。抓好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合理确定城镇的数量和空间布局,明确城镇化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严格城镇规划的审批管理,加强对规划资质单位工作的评估。城镇规划和建设要立足于当地的水资源和自然资源条件,加强对缺水城市水源地和供水设施的保护,适度控制其城市规模,禁止发展高耗水产业和建设高耗水景观。

5、坚持“六结合”,夯实城镇化基础

把城镇化与工业化结合起来,通过工业化实现“以工补农”,为统筹城乡发展积累资金;把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把城镇化与发展现代服务业结合起来,大力扩展城镇功能;把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使两者相得益彰;把城镇化与劳务输出结合起来,通过劳务输出,培养人才,积累资金和技术,引导农民工回乡创业并向城镇集中;把城镇化与发展民营经济结合起来,结合城镇规划,鼓励设立民营经济集中区。

6、深化财税体制和城镇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

一是研究建立事权与财权相对称的财税体制,形成人口增加必然带来税收增加的机制,将一部分收入稳定、收益较高的税种留给城镇政府,提高地方政府可用财力比重。二是出台化解基层城镇建设债务的办法,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县乡的转移支付力度。三是设立中西部小城镇发展专项资金,专项用于增加对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小城镇的投入。四是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规范经营城镇建设用地,使城镇土地收益成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五是根据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不同类型确定相匹配的投融资方式,努力形成以政府资金为引导、市场主体投资为主导、以项目法人为融资主体的多渠道、多形式的投融资格局。原则上,对那些公共产品特征强,特别讲求社会效益,自身没有直接经济效益的项目,主要由政府各级财政资金安排建设,也可以接受国内外捐赠和援助资金推进建设;对那些自然垄断特征强,既讲求经济效益,也讲求社会效益的基础性项目,可采用政府投资和市场融资相结合的方式筹集资金,通过国有资本调动全社会资本,鼓励发行市政建设债券、特许投资经营、BOT项目融资、资产证券化等融资方式;对那些市场调节灵敏,投资收益较高,特别讲求经济效益的有竞争性项目,应以市场竞争为主展开经营和融资,财政可注入一定引导资金或采取贷款贴息等方式予以鼓励。六是加大金融体制改革力度,有针对性地设计、创新符合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性质和特点的金融产品,

引导更多的金融资本主动进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7、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

资源型城市转型是事关我国相当一部分城市长远发展的重要问题,必须及早应对。要以市场为导向,选择、培育好接续产业。同时根据客观需要及资源条件、资源区域分布,实现原材料开采企业与开发、加工制造企业的多种形式的资产重组,大力支持民营、合资、独资、股份制等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此外,针对资源型城市产业工人大多受教育程度低,技能单一,转移到其他行业就业难度大的实际,结合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和个人自愿,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政策上还应通过提供创业支持和优惠政策,鼓励资源型城市转型人员个人创业和自谋职业。

8、进一步整合空间规划,改进省级规划管理体制

当前,空间规划已成为政府通过空间资源的合理配置,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受到重视。发改委、国土资源、建设部分别加强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建设特别是区域性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但如不进行必要的整合,各规划间容易形成交叉和矛盾。这在市县一级已有所表现。因此,要综合考虑人口、经济和空间的资源环境要素,在经济社会总体规划之下,加强主体功能区、城乡建设、土地利用三类空间规划的衔接乃至通过恰当的方式进行必要的整合。由于此项工作的综合性强、涉及面广,建议由国家发改委牵头。

城镇化与城镇规划相比,其内涵与外延要大得多,关系到城镇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进步,以及城乡一体化、和谐社会等重大问题,涉及到建设、国土资源、公安、劳动和社会保障、环保、工商、民政、财政等诸多部门。目前有些省份(如安徽)城镇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一直放在建设部门,城镇化规划也由其编制,这样的设置不利于城镇化健康、统筹发展,建议改变这一片面做法,做到上下对口。

9、建立城镇化发展监测和考核指标体系

目前,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指标只有城镇化率,难以涵盖城镇化的主要内容。建议研究制定城镇化发展指标体系,以便对城镇化健康发展情况进行监测,对各级城镇领导进行科学考核。指标体系的设置应围绕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需把握的几个重大问题,建议对以下指标予以考虑。一是反映城镇经济类指标。包括经济总量、经济效益(如单位GDP 能耗、水耗、地耗)、产业结构、生产要素构成、技术进步、人民收入等。二是反映城镇建设类指标。包括城镇合理布局、交通、水电气供给效能、电信网络等。三是反映城镇生态环境类指标,包括水环境、大气环境和空气质量等;四是反映社会进步和城镇文明类指标,包括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市民素质、人文自然观、人均公共生活空间等。(课题指导:余群

执笔:彭木生、徐斌、李全军)

2020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基本思路和推进情况汇报材料(仅供参考)

2020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基本思路和推进情况汇 报材料(仅供参考)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国家、省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部署,是推进经济大发展、城乡大变样、文明大提升的战略举措,对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农业农村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如何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已成为我去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 一、我区城镇化发展的概况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小,在上级部门的指导关心下,我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统筹城乡、合理布局、节约土地、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发展原则,抓建管提品味,抓经营报投入,抓产业强后劲,城镇建设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呈现出速度快、特色显、后劲足的良好态势。 二、我区城镇化发展的现状 1、城镇缺乏集聚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差,绿化覆盖率较低;断头路较多、环卫及消防设施不足,城镇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滞后,公共服务设施不能满足城市的需求。产业基础总体薄弱。城镇文化气息不浓,大多特色不明显,城镇应有的凝聚力、感染力和辐射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产业缺乏拉动力。近年来,在全区上下共同努力下,我区形成了出具规模的产业支柱,但受科技创新能力低、产业链条短、品牌影响力不强等因素影响,发展空间受到制约,无法形成真正特色的主导产业。 3、规划缺乏制约力。在建设规划上投入较少,资金短缺,规划内容深度不够,科学性不强,没有把城镇规划、区域规划、产业规划及经济发展规划有机的结合起来。规划建设只是对自发无序建设的改进,缺乏统一协调的区域性规划指导和调控机制。 4、政策缺乏推动力。一些制约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没有及时加以调整,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政策规定没能适时完善,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 三、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通过调研分析,我区城镇化应遵循的总思路是:发挥中心城区的带动左右,按照“中心隆起、沿线组团、错位发展”的原则,通过中心到周边的聚集效应逐级传导,递次推进,最终形成中心牵动、轴线辐射、城乡一体的城镇群、产业带、经济圈。具体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1、坚持规划先行,把城镇起点做“高” 一要大气做总归。高起点是财富,低水平是包袱。要按照生态环境优、山水特色明、文化品位高、现代气息浓、带动能

20xx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正式版

For the things that have been done in a certain period, the general inspection of the system is also a specific general analysis to find out the shortcomings and deficiencies 20xx新型城镇化建设调 研报告正式版

20xx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正式版 下载提示:此报告资料适用于某一时期已经做过的事情,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同时也是一次具体的总分析、总研究,找出成绩、缺点和不足,并找出可提升点和教训记录成文,为以后遇到同类事项提供借鉴的经验。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部署,是推进经济大发展、城乡大变样、文明大提升的战略举措,对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农业农村发展,全面建设小康**,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如何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带旺一片土地,富活一方经济,己成为我县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近期,本人就我县城镇化建设进行了深入调研,对××城镇化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思考。 一、我县城镇发展概况及特点

我县现有城镇21个城镇建成总面积46平方公里,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建设部门的关心指导下,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发展原则,抓规划铸特色,抓建管提品位,抓经营保投入,抓产业强后劲,城镇建设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李渡、文港、温圳等先后获得全国重点镇、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全省小城镇建设示范镇等荣誉称号,呈现出速度快、特色显、后劲足的良好态势。速度快。始终坚持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以城镇化带动非农化,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县城镇化率平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增速

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县域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调研报告 卢氏县发改委 新型城镇化,就是以城乡统筹为结合点,以城乡一体化为切入点,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发展,推动城镇生产要素和产业链条向农村延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逐步实现农民就业城镇化、农村基础设施城市化、生活服务社区化、城乡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城镇化道路。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战略选择,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是促进资源要素集约开发的着力点。如何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促进统筹城乡发展,带旺一片土地,富活一方经济,已成为我县当前经济建设战略思考的重大课题。 一、我县城镇化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卢氏县地处河南省西部,两省八县交汇处,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全县辖19个乡镇,352个行政村,3112个居民组,总人口37.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6万,农村剩余劳动力16万人,国土面积400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1万亩,农民人均耕地1.2亩。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城镇化建设工作,坚持把加快城镇化进程作为带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的关键举措,强力推进产业集聚区发展,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全县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 (一)城乡规划全面启动。坚持高起点编制规划,分阶段实施,多角度宣传,初步形成了“城乡一体化”的规划管理模式。

一是完成了城区总体规划。2003年,县委、县政府委托河南省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了《卢氏县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对县城规划进行了第三次修编。2008年,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又委托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了《卢氏县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2009-2020)》。在广泛征求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县直各部门、各乡镇、社会各界人士意见的基础上,经县政府常务会、县四大班子会讨论研究及有关专家评审论证后,确定了“一轴一带六组团”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将城区规划控制区由原来的16.6平方公里扩大到120平方公里。同时,我们还对城市局部规划进行专项修编,如城镇供排水、停车场、水体景观、重点建筑等,力求使规划更合理、更完善,体现人民意愿,贴近群众生活。二是完成了产业集聚区总体规划。按照产城融合、产城互动的要求,将产业集聚区建设同城市建设相结合,委托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 3.95平方公里的产业集聚区空间发展规划、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并呈报省政府批准,从而使城区建设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达到了100%。三是完成了重点集镇、重点村等规划。按照村镇经济发展要求,结合乡镇经济发展特点,由住建、国土等相关部门完成了各乡镇集镇规划和全县确定的61个中心村的规划编制。同时,并积极争取上级业务部门支持,完成了全县所有市、县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和新农村社区的规划编制工作。 (二)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坚持县城、重点镇、小集镇同步建设发展,不断加大投入,完善功能,提升层次,各项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城镇化水平日益提高。一是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按照

农村城市化进程调研报告

农村城市化进程调研报告 从xx年开始滨海新区加快了城乡统筹发展,推动农村城市化进程的脚步。位于市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之间,是市区大型工业企业战略东移的目的地和滨海区现代制造业的大后方,区位优势明显。在这个大环境背景下,我通过对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分析、研究、思考,就如何依托农村城市化的发展形势,切实做好我区新农村建设工作作如下报告: 一、基本情况和现状 地处海河中下游,东接港,向内辐射“三北”(华北、东北、西北),向外辐射环渤海,既是三北地区到港的必经之路,又是链接市区与滨海新区的重要通道。行政区共辖9个街,分别为张贵庄街、丰年村街、新立街、华明街、无暇街、万新街和金钟街、军粮城街、金桥街。xx年底全区常住人口万,户籍总人口万,其中农业人口万,非农业人口万,另外有外来人口万。 调查目的:调研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的实施状况发现其中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我们的建议和意见,同时推广和宣扬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推行模式。 原以农业为主要产业,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到XX年,虽然全区农业户口人数仍占60%以上,但农业产值所占比重已不到4%,务农劳动力已经不足全区农业户口的10%。这些数据说明二三产

业已占据我区地方经济的主导地位。特别是近年以来,滨海新区的建设带来的招商引资、开放开发、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不但带动了全区的社会经济的腾飞,更加速了全区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 二、城市化面临的问题 1.农村城市化的改造和拆迁因没有建设好的园区入驻,产业的拆迁、外迁,有的甚至消亡,既建设了集体的收入,影响税收,又对招商引资和现有企业的扩大经营造成了较大的影响。近年来,一些乡村由于重点工程项目占地,使不少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大批退出第一产业或者自谋生路。由此带来的不利影响就是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和农民养老问题等关乎社会保障与稳定的问题日益严重。同时,由于农村补偿款不到位,导致农民上访不断的情况时有发生,引发了社会不稳定的因素,这些值得我们这些干部和政府部门引起足够的重视。 2.随着我区城市化建设的迅速发展,我区城中村在地域上已是城市的一部分,但在外在形态,管理体制,生活方式等方面仍受着农村模式的影响,体制的不合理也不适应城市化、市场化、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与城市发展极不协调,各种社会问题日益突出。例如,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社会治安问题复杂;居住环境因为没有合理规划及自身的原因,存在着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土地资源缺乏统一全面的规划,

2019年乡镇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乡镇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近年来,XX镇严格按照市县关于新型城镇化工作的要求,围绕“产城融合、功能配套、生态宜居、城乡一体”的目标定位,努力将城镇化工作与XX和XX建设融合推进,加快建成产城融合、生态宜居的XXX。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高标准完善镇区规划。依托XX服务区,按照“规划先行、区镇一体”的整体思路,先后委托XX规划设计院、XX城市规划设计院对镇驻地和新型农村社区进行了全面规划和反复论证,高水平完成了镇域总体规化和部分区块详规编制。 (二)突出产业支撑,加快“两区同建”步伐。一是配合XXX加快东营XX服务区建设。目前,园区已经形成“六横十纵”的道路框架,北二路、淄博路、南一路实现与东西城全面对接,XX路园区段也建成通车,区内道路全部实现了亮化。加大项目载体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力度,抓好投资XX亿元的XXX、XXXX、XXXX等14个服务业项目建设,打响XX创新创业品牌,引领全市电子商务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进一步加快区镇一体建设步伐。二是坚持实施XX新型农村社区和XXXX示范园区“两区同建”。以新型农村社区为载体,宣传现代农业,提高群众土地流转积极性,培育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的新型农民,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保障。以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平台,快速发展现代农业,为社区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带动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

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目前,XX社区群众已为农业示范区流转土地XX万亩,XXX示范区现已引进XXXX、XXXXX、XXXXXX等17个现代农业项目,计划总投资达XX亿元,为XX社区群众提供就业岗位XXX多个,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XX个,家庭农场XX个。“两区”同建的实施,真正实现了社区群众与农业企业的“双赢”。 (三)城建重点项目推进迅速。一是加快推进镇驻地老旧区块改造。按照“成熟一片,启动一片”的原则,高标准编制XX以西3.16平方公里片区规划,尽快启动XXX周边、XXX区块搬迁改造提升工程,争取年内实施XXX西延工程,拉开镇区向西发展的空间。二是加快镇南部区块开发。抓好总投资X亿元的XXXXX项目建设,一期建设住宅楼XX月底前竣工,二期工程年内完成主体施工。积极推进投资XX亿元的XXXXX项目建设,加快项目手续办理,确保年内完成病房楼主体工程。规划建设职工公寓楼,年底前竣工。探索引入PPP模式,与社会主体合作进行供热、道路交通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三是稳步推进XXXXXX搬迁改造工程。投资XX亿元的XX社区建设快速推进,一期XXX万平方米搬迁楼房竣工投用,XXX户群众乔迁新居。成立专门的物业管理队伍,在加强物业管理人员培训的同时,宣传引导社区群众文明居住,确保社区物业管理工作规范有序。调整完善XXX社区二期规划,加快前期工作,及早开工二期建设工程,让XXX村群众全部享受到搬迁改造的成果。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通过几年的开发建设,我镇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取得了一些成绩,

最新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经典范例

“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经典范例” 十大经典案例目录 1.辽宁省铁岭市:以人为本绿色低碳——凡河新城引领未来城市发展方向 案例1 以人为本绿色低碳 凡河新城引领未来城市发展方向 铁岭市人民政府 凡河新城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重要发展战略,是铁岭未来发展的最大潜力和机遇。近年来,铁岭市委、市政府以凡河新城建设为突破口,不断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在建设理念、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尤其是创造性地开展了单户城镇化,走出了一条以人为本、绿色低碳、三位一体、良性循环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一、背景与起因

第一,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贯彻落实辽宁省委省政府重要指示精神、做大做强铁岭中心城区的需要。2005年初,时任辽宁省委书记李克强到铁岭调研时指出,铁岭30万人口的城市太小了,要向大城市发展,建设自己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推动以城带乡。按照区域经济和城市发展规律,一个地区中心城市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应该占全地区的30%左右,打造成区域经济增长极,才能起到辐射和带动作用。而当时,铁岭中心城区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均只占全市的10%左右,对区域经济的辐射拉动作用不强。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过程中,铁岭市委、市政府多次组织国内外知名规划专家,对城市规划、空间布局以及产业发展进行了广泛调研、充分论证,提出通过建设凡河新城来做大做强中心城区。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正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重要指示精神、做大做强铁岭中心城区的具体举措。 第二,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主动融入沈阳经济区、实现沈铁同城化发展的需要。铁岭南部地区与东北中心城市沈阳毗邻,可以充分接受沈阳的辐射。尤其是沈阳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铁岭作为沈阳经济区八个成员市之一,规划建设凡河新城,城市向南发展、向沈阳靠拢,是实施沈阳经济区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沈铁一体化、实现沈铁同城化的必然选择。 第三,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让更多农民过上城里人生活的需要。城镇化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引擎,将更多的农民转化为市民,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根本性措施。2005年,铁岭的城镇化率只有30%左右,是制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市区东部受山地限制,加之高速公路、输油管线分割零乱,发展空间十分有限。西部由于靠近辽河,地势低洼,城市防洪、排污问题很难解决。北部受交通干线、河流和城市防洪的制约,发展空间非常狭窄。如果按照传统“摊大饼”式的发展思路,势必重蹈交叉污染、交通拥堵等弊端。我们秉承组团式的先进发展理念,规划建设凡河新城,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实践证明,正是由于规划建设了凡河新城,极大地推进了全市的城镇化进程,预计到今年年底,全市城镇化率可提高到52%。 第四,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为沈铁工业走廊提供城市支撑、实现产城互动的需要。2003年开始,我市顺应沈阳经济区一体化的趋势,主动承接沈阳等大城市的产业转移,沿京哈高速公路、102国道等交通大动脉,规划建设了南起沈阳与铁岭交界、北到吉林省界、总面积3313平方公里的沈铁工业走廊。目前,沈铁工业走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发展到837家,产业工人发展到15.1万人,成为铁岭最大、最靓的一张经济名片,被写入辽宁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沈铁工业走廊特别是铁岭南部先导区的快速崛起,迫切需要有一个新的城市作为支撑,以实现产城互动、一体发展。规划建设的凡河新城,正处在沈铁工业走廊先导区核心地带,区域位置适中,能够为沈铁工业走廊先导区发展提供城市支撑与配套,有利于产业与城市互动发展。 第五,凡河新城选址在凡河镇,具有优越的区位和生态优势,有利于打造特色城市。一是交通便捷。京哈铁路、哈大高速公路、102国道、哈大高速铁路和沈环高速公路纵贯境内。同时,与老城区距离适中,有利于组团式发展。二是环境优美。北有莲花湖湿地,东有蟠龙山森林公园,辽河从西侧环绕,凡河从镇区穿过,山水特色突出,生态环境优良。三是水资源丰富。上游有榛子岭水库,下游是辽河,无论是地表水还是地下水都十分丰富,有利于打造“中国北方水城”。 二、做法与经过 2006年初,铁岭市在“十一五”规划时,提出了建设凡河新城的构想。2007年1月16日,铁岭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凡河新城总体规划,使凡河新城规划建设上升为全市人民的共同意志。凡河新城总体规划由同济大学规划院、复旦大学共同编制完成;控制性详细规划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景观规划由清华大学规划院完成;城市设计由美国RRM建筑事务所等4家著名规划设计机构完成。2007年1月,辽宁省政府正式批准了包括凡河新城在内的《铁岭市城市总体规划》,从此拉开了凡河新城建设的序幕。主要在以下6个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尝试: 第一,创造性地开展了单户城镇化。所谓单户城镇化,就是鼓励有条件、有能力的农户以户为单位,在完全自愿的前提下,保留原有耕地承包经营权,用农村住宅和宅基地置换凡河新城的楼房,同时,通过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等制度创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进城农民真正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让他们进得来、住得下、留得住、生活得更好,避免农民“被上楼”。做到“五个相结合”:1、政府引导和群众自愿相结合,制定好规划、政策和标准,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于百姓得实惠,充分让利于民,使农民真正变为市民。2、产城一体、城乡一体、建管一体相结合,实现统筹规划、协调推进。3、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结合,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方式,加快土地流转,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进城的农民不再从事农业生产,留下来的农民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4、单户城镇化和整村、整屯城镇化相结合,按照单户为主、整村优先的原则,强化制度设计,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和优惠政策。5、期房和现房安置相结合,通过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启动期房建设,同时组织现有房源,为农民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2013年9月25日,在铁岭县3个乡镇率先启动了单户城镇化试点工作,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真心欢迎。10月14日,市委、市政府决定在铁岭县全域14个乡镇范围内启动单户城镇化试点工作。目前,已经有6257户农户报名,1588

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

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 加快小城镇建设,是推进城镇化进程,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今年以来,本人就**镇小城镇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镇位于县城西南部,镇政府驻地距县城18公里,是山东省政府首批命名的中心镇。人口5.1万人,面积92平方公里,耕地4200公顷,小城镇建设区面积为3.6平方公里。辖2个居委会,23个村委会,共25个行政村。 近年来,**镇结合本地实际、科学规划、高标准建设,以工业化的理念来经营小城镇,努力推进小城镇建设,提高小城镇品位,塑造小城镇特色,加快了构筑农村新型城镇体系步伐。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注重编制规划,促进了小城镇建设健康有序发展。**镇以工业强镇为基础,大力加快小城镇建设,镇政府于2000年聘请山东省城镇规划设计院的专家对**的村镇体系、城镇镇区、基础设施进行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小城镇建设区面积为3.6平方公里,工业经济园区占地2000亩。2000年9月份又聘请临沂市规划设计院对镇驻地作出详细规划,做到近期建设与远期目标协调一致,同时对沿街建筑物进行单体设计,规划面积15万平方米,规划覆盖率达到35%。2006

年,又聘请市规划专家对工业区进行详细规划,总规划面积94.2公顷,在规划中利用道路将园区划分为6个板块。镇居住区详细规划由县村镇规划设计室设计完成,总规划面积为5.8平方公里,详细规划覆盖率为85%。 (二)加大投入,全面推进小城镇建设进程。一是基础设施建设,镇驻地规划有二纵三横六条道路,均已全部硬化,有沿街楼2700间,今年新建商住楼1栋,沿街楼19座。二是“绿化、美化、亮化”工程。近年来,先后投资350万元对小城镇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全镇共安装路灯200盏,绿化面积16000平方米。其中今年栽植绿化苗木500余株,投资80万元对广场花园及周围道路两侧进行绿化,为镇村居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三)强化管理,营造了小城镇发展的良好环境。在制定优惠政策的同时,小城镇的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主要呈现三个特点:一是完善了管理制度。分别制定了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环境卫生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使小城镇管理初步纳入规范化轨道;二是加强了建设管理。本着合理布局,有序开发的原则,严格建设程序,从批地到设计、建筑实行“一条龙”管理,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小城镇。三是加强了环境治理。以镇村环境综合整治为总抓手,加快建设规范有序、卫生整洁、优美和谐的镇村环境,推进城镇建设步伐。先后投资180余万元,上了叉车、垃圾运输车,设置了288

推进城镇化调研报告

推进城镇化调研报告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部署,是推进经济大发展、城乡大变样、文明大提升的战略举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了关于推进城镇化调研报告,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推进城镇化调研报告范文(一) 居快城镇化进程,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部署,是推进经济大发展、城乡大变样、文明大提升的战略举措,对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农业农村发展,全面建设小康**,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如何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带旺一片土地,富活一方经济,己成为我县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近期,本人就我县城镇化建设进行了深入调研,对城镇化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思考。 一、我县城镇发展概况及特点 我县现有城镇21个城镇建成总面积46平方公里,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建设部门的关心指导下,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发展原则,抓规划铸特色,抓建管提品位,抓经营保投入,抓产业强后劲,城镇建设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李渡、文港、温圳等先后获得全国重点镇、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全省小城镇建设示范镇等荣誉称号,呈现出速度快、特色显、后劲足的良好态势。速度快。始终坚持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以城镇化带动非农化,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县城镇化率平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增速比全省快0.27个百分点,比全国高0.9个百分点。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彰显个性,形成了以酒著称的李渡、以笔扬名的文港等一批极具特色的名镇。 二、我县城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镇缺乏聚集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差,绿化覆盖率较低;自来水普及率不高,断头路多;环卫及消防设施不足,城市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滞后,公共服务设施还不能满足城市的需要。产业基础总体薄弱,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低,南部乡镇和北部乡镇发展不平衡。城镇文化气息不浓,大多特色不鲜明,城镇应有的凝聚力、感染力、辐射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产业缺乏拉动力。近年来,在全县上下共同努力下,我县形成了初具规模

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标准范本

报告编号:LX-FS-A18812 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标准范本 The Stage T asks Completed According T o The Plan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In The Work And The Lessons Learned In The Work, So As T o Obtain Further Guidance From The Superior.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A4打印/ 新修订/ 完整/ 内容可编辑

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标准范本 使用说明:本报告资料适用于按计划完成的阶段任务而进行的,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的汇报,以取得上级的进一步指导作用。资料内容可按真实状况进行条款调整,套用时请仔细阅读。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部署,是推进经济大发展、城乡大变样、文明大提升的战略举措,对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农业农村发展,全面建设小康**,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如何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带旺一片土地,富活一方经济,己成为我县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近期,本人就我县城镇化建设进行了深入调研,对××城镇化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思考。 一、我县城镇发展概况及特点 我县现有城镇21个城镇建成总面积46平方公

里,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建设部门的关心指导下,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发展原则,抓规划铸特色,抓建管提品位,抓经营保投入,抓产业强后劲,城镇建设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李渡、文港、温圳等先后获得全国重点镇、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全省小城镇建设示范镇等荣誉称号,呈现出速度快、特色显、后劲足的良好态势。速度快。始终坚持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以城镇化带动非农化,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县城镇化率平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增速比全省快0.27个百分点,比全国高0.9个百分点。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彰显个性,形成了以酒著称的李渡、以笔扬名的文港等一批极具特色的名镇。 二、我县城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范文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范文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urbanization 编订:JinTai College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范文 小泰温馨提示:讲话稿是为了在会议或重要活动上表达自己意见、看 法或汇报思想工作情况而事先准备好的文稿,用来交流思想、感情, 表达主张、见解,是演讲上一个重要的准备工作。本文档根据讲话稿 内容要求和针对主题是城建环保的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导语】:树立科学持续发展观全民共创环保模范城。 今天小泰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城建环保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城建环保范文】一 扎实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充分发挥其战略基点作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关键和切入点。要按照“政策引领、规划先行,群众自愿、就业为本,重点突破、扎实推进”的原则,通过科学规划、集聚发展,逐步建成布局合理、建筑美观、设施完善、管理先进、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新型农村社区。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坚持规划引领。要把新型农村社区 纳入城镇体系规划,结合全市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对全市新型农村社区进行科学规划,今年

12月底前要全面完成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新型农村社区 规划编制要统筹考虑社区布局,确保设置科学、交通便利、产业配套、用地节约、规模适度,体现“文化、生态、宜居、特色”理念。社区人口规模一般要在5000人以上,鼓励规划建 设万人社区。提倡多层、鼓励高层、限制低层。住宅建设要充分考虑居民的生活习惯和生产生活需要,结合农民经济承担能力,做到户型合理,功能完善。建筑风格要体现地方文化特色,简洁大方、立面丰富,建筑色彩要与社区整体协调、和谐一致。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强化基础配套。要坚持基础设施建 设和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两个先行”,本着“先进适用”的原则,逐步完善新型农村社区道路、排水、污水处理、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功能。要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公共服务功能。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实行分类推进。按照“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量力而行、积极稳妥,先易后难、有序推进”的原则,扎实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当前,要把产业集聚区内、中心城市周边作为我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切入点,率先启动。今年,市委、市政府决定拿出5000万元,各县(区)也要拿 出一定的财力,对产业集聚区内、中心城市周边进展快、效果好的新型农村社区实施“以奖代补”。今后,我们每年都要拿

关于拆迁改造建设工作中对城市改造与城市化认识的调研报告

关于拆迁改造建设工作中对城市改造与城市化认识的调研报告 积极实施城镇化战略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扩大消费市场,加快工业化进程的战略举措。城市化水平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推进**城市化进程,关键是加速旧城改造,加快“城中村”改造,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功能,改善城市环境,拉动城市经济增长,提高**的城市化水平 一、城市改造是提高城市品位,树立城市形象的迫切需要 城市品位、城市形象,是城市的内在素质和文化内涵在城市外部形态的直观标识。建筑是城市凝固的艺术,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联系最密切,也是展示一个城市形象、品位的最佳平台 **由于历史、政治、经济等原因,市区街道短、窄、脏、乱;房屋破旧,居住拥挤;;基础设施陈旧,雨污合流;建设标准不高,建筑风格落后;随着城区不断拉大,“城中村”尤为突显。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和城市形象。按照**城市规划的要求,城区中的危旧房屋和不适应产业发展的建筑物都应拆迁改造;对那些占地面积大,建筑标准不高的“城中村”必须进行改造;以改善市民的居住环境,提高居住的生活水平 二、城市改造是加快**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建设的迫切需要 京广铁路、106、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纵横南北,312国道、沪陕高速公路、宁西铁路横贯东西,**地处豫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发达的交通枢纽为**的城市发展提供难得的天机;因此,**的旧城拆迁改造,“城中村”的拆迁改造必须加速。尤其是**撤地改市后,人民群众对城市建设的要求更高。从**路道路拆迁改造后的情况看,加快城市改造应着力解决三个矛盾

一是**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与城市基础设施落后的矛盾;二是旧城面貌与群众所期望发展的山水园林城市形象品位的矛盾;三是旧城区市民居住条件与人民群众日益要求提高生活质量的矛盾 三、城市改造是把住宅建设和房地产培育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的迫切需要 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决策。特别是目 美国的金融危机波及到全世界,我国采取扩大内需的措施应对世界金融危机,内需不足是制约**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启动城市拆迁改造,拉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需求,带动建筑、建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刺激居民消费,增加社会总需求,带动城市商业和生产的发展,从而实现拉动整个区域经济增长的目的 四、城市改造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的迫切需要 **市城区的基础设施陈旧,管理难、维护难,不仅给市民带来诸多不便,也为城市部分从事服务的职能部门增加了工作难度。只有加快城市拆迁改造,积极稳妥地开展“以人为本”的城市社区建设,才能逐渐改变以单位、家属院为基础的城市生活单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市民的居住环境,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 五、城市改造是改善城市投资环境,发展区域经济的迫切需要 **地处全国东西区域的结合部,南北通道重要位置,区位优势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加快城市改造的步伐,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才能引凤筑巢,才能使**缩小与周边发达地区的差距。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必须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完善的城市功能,优良的社区环境,文明的人文环境。**路道路拆迁改造以后,数家投资商到**路选项目搞投资,现已有6家投资商选中项目投资建设,计划总投资6亿元

城市建设调研报告 宜阳县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精品

城市建设调研报告宜阳县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信息:宜阳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新型城镇化是适应国内外的发展大势和我省新时期、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促进产业和人口向城镇集聚为核心,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手段,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为目标的历史进程.这一进程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促进产业集聚,推进产城融合;二是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实现农民市民化;三是做大做强区域中心城市,培育区域增长极;四是将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纳入城镇体系,进行一体化布局,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推进新型城镇化,有利于发挥产业集聚效应,集约节约利用资源,缓解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传播城市现代文明,实现三化协调推进、城乡共同发展.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按照市发改委城市科的统一布署,我们对宜阳的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现报告如下: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做法 宜阳县位于洛阳市西部25公里,总面积1670平方公里,总人口70万,辖9镇7乡1个办事处,353个行政村,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近二年来县委、县政府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扩清思路,编制规划,创新实践,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 (一)县城建设 我县城乡建设的发展思路是:围绕一年大变样、三年出形象、五年上品位的目标,实施一带四区(即沿洛河经济带、东城产业集聚区、西城文化旅游区、南城商贸物流区、北城商住休闲区)、推进(即县城、中心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发展战略,以宜东新区开发为龙头,以阳光水岸为轴线,在老城区功能完善、北城区形象提升和产业集聚区承载能力提高上下功夫,采取五抓和六要举措,高标准、高起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力求将宜阳建成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示范县、河南省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县和宜居宜业的洛阳市卫星城. 1.抓规划编制促提升.规划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龙头. 县委、县政府都高度重视城乡建设规划,科学编制了《宜阳县城市总体规划(2019-2020)》和《宜阳县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在全市率先完成了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

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部署,是推进经济大发展、城乡大变样、文明大提升的战略举措,对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农业农村发展,全面建设小康xx,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如何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带旺一片土地,富活一方经济,己成为我县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近期,本人就我县城镇化建设进行了深入调研,对xx城镇化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思考。 一、我县城镇发展概况及特点 二、我县城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镇缺乏聚集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差,绿化覆盖率较低;自来水普及率不高,断头路多;环卫及消防设施不足,城市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滞后,公共服务设施还不能满足城市的需要。产业基础总体薄弱,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低,南部乡镇和北部乡镇发展不平衡。城镇文化气息不浓,大多特色不鲜明,城镇应有的凝聚力、感染力、辐射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产业缺乏拉动力。近年来,在全县上下共同努力下,我县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七个一”支柱产业,但受科技创新能力低、产业链条短、品牌不响、实力不强、行业恶性竞争等因素影响,发展空间受到制约,无法形成真正特色工业主导产业,不能

有效带动相关一、三产业的发展,严重制约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同时,城镇产业用地布局分散,各类性质用地区别不明显,工业用地偏少,不能形成一定规模的服务需求,影响到第三产业发展。 3、规划缺乏制约力。在建设规划上投入较少,规划编制资金短缺,规划内容深度不够,科学性不强,没有把城镇规划与区域规划、产业规划、经济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规划建设只是对“自发无序”建设的改进,缺乏协调统一的区域性规划指导和调控机制,城镇间、城乡间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利用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结构趋同、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效应。一些城镇规划约束力弱,建设随意性大,市场寄生于道路,沿主干道线型排列,形成只见新街、不见新镇的现象。建筑形体空间缺乏艺术效果,风貌趋同的问题比较突出。 4、政策缺乏推动力。一些制约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没有及时加以调整,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政策规定没能适时完善,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一是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口合理流动。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现象普遍。二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进城务工人员没有享受到城镇就业人员在就业、创业上的优惠政策,没有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等。三是现行的土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践与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4e11769880.html,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践与发展 作者:何鑫 来源:《科技与创新》2015年第19期 摘要:建设新型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近年来,我国为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 作出一系列方案部署和规划,在统筹城镇化建设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不断提高城镇化建设质量,构建了与人口、资源等和谐一体化的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建设已经成为了我国试点省市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发展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城镇化建设;经济建设;公共服务;市场运作 中图分类号:TU98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5913/https://www.doczj.com/doc/4e11769880.html,ki.kjycx.2015.19.023 十多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市场在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镇人口以每年1%的速度增长,仅1978—2011年这33年间,城镇化率从17.92%提高到了51.27%.不断提高的城镇化水平和规模的扩大让我们坚信必须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道路。但是,由于我国人口比较多,存在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等矛盾,所以,城镇化过程也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在各级领导的指导下,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遵循城镇化建设原则,有序推进人口转移、优化空间资源配置、因地制宜生态和谐一体化发展。 1 新型城镇化建设 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是简单的人口转移和面积扩展,是从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和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新转变。建设新型城镇化需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推进产城互动、集约高效、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础,实现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发展进程,营造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局面。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核心,在生态环保、人文和谐的基础上,提高城镇化质量,实现共同富裕。 1.1 以人为本的高质量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将人作为核心建设内容,以提高建设质量为动机,有序推进农业人口城市化转移,逐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1.2 “四化”同步协调发展的城镇化 城镇化的建设水平是一个地区社会发展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它体现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展现了一个区域的整体水平。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新型城镇化是以科技促进产业、以产业带动就业、以就业吸引人口、以人口聚集带动城乡统筹发展,是“四化”协调发展的城镇化。

城镇化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城镇化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2014年3月,新华社公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应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并且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咨询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进展的有力支撑。为详细了解近年来城镇化改革建设给当地带来的系列变化,完成大学生暑期“改革观看”主题社会实践,山东理工大学“感觉进展变迁、研判城镇规划”实践团选取淄博市多个代表性实践地进行调研,现将实践团第二时期实践地方——淄博市桓台县的调研事情总结如下: 一、大力宣传改革政策 为宣传城镇规划改革政策,调动市民关注城镇规划的积极性,宣传国家城镇规划举措,山东理工大学“感觉进展变迁,研判城镇规划”实践团来到淄博市桓台县以“关注城镇改革、共建美好家园”为主题,进行政策宣说与横幅签字活动。活动过程中当地市民都积极参与,别仅热心的签上自己的名字,而且也向实践团提出了许多自己关于城镇规划改革方面的意见,实践队员将所有市民提出的信息一一记录,并进行后期整理。 二、详细学习规划方案 为深入了解淄博市桓台县近十年的城镇规划改革政策与当地城镇的格局变化,以及现今城镇规划改革中存在的难题,山东理工大学“感觉进展变迁,研判城镇规划”实践团队员分别对桓台县规划局以及桓台县成远设计院进行了走访调查。 1、桓台县规划局 走访桓台县规划局的结果显示,近年来桓台县委、县政府按照城乡统筹、功能分区、产业集聚、优化进展的思路,打破乡镇行政区划,把桓台县统一规划为“一具中心四个片区”,确定全县集中进展氟硅新材料、机械、高档纸业及包装印刷、石油炼化极精细化工、电子设备、生态文化旅游六大特色产业,并具备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丰富的教育资源,旨在打造实力桓台、建设幸福城乡。 2、桓台县成员设计院 设计院走访结果显示目前城镇规划存在的重点难题是空气污染、水污染等环境污染咨询题和养老咨询题,而关于养老咨询题,意愿、学校相结合的老年社区将成为城镇规划进展的必定趋势。设计院曹所长也表示,桓台县相比之前的旧村改造,城镇化建设已更上一具档次,教育资源和公园绿地等建设也正在向小区指标靠拢。 三、深入社区了解民生 1、发放调查咨询卷进行数据分析 调查咨询卷结果显示,别同年龄段的居民对城镇规划进展关注的侧重点别同,老年人关注重点是城镇规划给环境带来的妨碍,中年人关注的侧重点是教育和住房,大部分居民表示,近十年来,人民日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的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设施与之前相比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2、采访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服务 实践团走进桓台县少海社区,向社区居民了解本区规划改革事情,倾听当地居民对城镇规划改革的看法与意见,实地感觉少海社区居民现有的日子条件,经过询咨询与交谈,实践团了解到,当地居民重点关怀城镇规划中的医疗,就业,教育,环境等咨询题,部分居民表示,环境咨询题是目前最需要重点解决的咨询题,绝大部分居民表示,如今的桓台县的工业进展迅速,教育设施相比往常更加齐全,社会保障也更加完善。,并且在社区相关负责人的带领下,实践团积极参与当地居委会安排的义务劳动,为当地社区日子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结束语 经过对桓台县的社会实践调研,我们发觉,城镇化建设是一具长远而漫长的过程,经

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总结范文(2篇)

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总结范文(2篇)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总结(范文一) 为加快城镇化建设,改变我乡的场镇面貌,根据中央、省、地、县关于加强城镇化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县规建局的指导下,通过认真调查、研究、分析,结合我乡实际,紧紧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在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的过程中,坚持以“开发促发展”的工作思路,现将××年城镇化建设工作总结如下: 一、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强化管理 在我乡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高质量要求”,严格按照城镇化建设规划实施。一是在政策上我们采取政府引商、外资开发、群众受益的办法,出台了许多关于城镇化建设的优惠政策:体现在领导重视,书记、乡长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全力做好服务工作;二是依法狠抓建筑市场管理,注重施工队伍的资质审查和建筑质量及安全的监督;三是加强城镇建管人员的业务技能学习,通过努力,我乡的建筑队伍已形成依法、照章、优质、安全的良好局面,建管人员的管理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二、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 在××灾后重建中,我乡的基础设施均得到了加强和提高,而农村建设还很滞后,灾后重建253户散户建设均按照住建局发放的设计图纸进行修建,现已全部竣工入住。××村3组新村聚居点按照统规自建的方式修建,现已进入风貌打造近端。新村的建设缩小我乡城乡差距,全面改善了农村居住环境。在新村建设中,乡党委政府严格按照新村建设标准,坚持高标准规划,奋力培育新产业,改造新农居,培育新农民,塑造新风貌,全乡面貌有了新的变化。

三、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做好城镇化建设中心工作 除廉租房建设外,严格审批上报集镇内建房工作,尽最大努力做好做细城镇化建设的中心工作,为实现城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科学利用资源,美化、靓化城镇建设,统一规划布局起到重要作用。对窄、脏、乱、地段进行整治,部分房屋被拆迁;做好城镇化建设工作宣传,动员偏远山区的农户在集镇内建房,如加大对××村、××村、××村、××村等4个条件较差的村和地质灾害区的农户往集镇内建房的宣传力度;完善城镇化建设各种管理制度,对乱搭、乱建、违章建设的农户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对没有经过审批程序就建房的农户教育和发停工通知,必须按照规划建设。今年,通过努力,全面完成了年初县乡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使我乡城镇化建设更上新台阶。 四、存在的问题 经过一年的努力,我乡城镇化建设形势良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上级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主要表现在: 1、部分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不是很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不牢固; 2、规划站工作人员配备不够,业务水平不高。 3、部分在建工程的建设手续不完善; 4、乱搭、乱建、无审批手续建房现象依然严重,由于乡政府不是执法主体,不具有强制拆除的权力,希望上级相关部门给予支持和配合,以便消除这一毒瘤。 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汇报总结(范文一) 全市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后,××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一是及时召开党政班子专题会议,传达了会议精神,并就我镇新型城镇化工作进行了讨论;二是印发了新型城镇化相关学习材料,由分管领导组织本部门人员认真学习,切实提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