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辉县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辉县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辉县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辉县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目录

前言 (i)

第一章土地利用现状与形势 (1)

第一节市域概况 (1)

第二节上轮规划实施评价 (2)

第三节土地资源利用状况 (3)

第四节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 (8)

第二章战略定位与土地利用目标 (11)

第一节指导思想和战略任务 (11)

第二节基本原则 (11)

第三节战略定位 (13)

第四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及对土地利用的要求 (13)

第五节土地利用目标 (15)

第三章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 (17)

第一节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17)

第二节优化土地利用空间布局 (21)

第四章强化粮食核心区建设 (33)

第一节巩固粮食生产的耕地基础 (33)

第二节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 (34)

第三节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重点区域和项目安排 (36)

第五章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 (41)

第一节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 (41)

第二节集约利用城镇工矿用地 (42)

第三节加大居民点整治推进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 (43)

第六章中心城区及乡镇土地利用调控 (46)

第一节中心城区用地布局及规模控制 (46)

第二节省级产业集聚区用地安排 (48)

第三节乡镇土地利用调控 (48)

第七章重点工程建设安排 (60)

第八章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 (62)

第一节构建良好的土地生态环境基础 (62)

第二节构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62)

第三节加强土地生态建设 (64)

第九章土地用途分区与管制 (66)

第一节土地用途分区 (66)

第二节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分区 (70)

第十章近期规划安排 (73)

第十一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77)

前言

为了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更好地统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更好地落实土地宏观调控政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有关规定,按照《新乡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要求,基于对辉县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以下简称“上轮规划”)的实施评价和专题研究的基础上,辉县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了《辉县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是指导规划期内辉县市城乡建设、土地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重要依据,是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的一项基本手段。

《规划》全面分析了辉县市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阐明了全市土地利用总体目标和完成总体目标需着力开展的各项工作,制订了各业用地结构与布局优化调整方案,提出了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规划》以2005年为基期年,2010年为近期目标年,2020年为规划目标年。规划范围为辉县市行政辖区内的全部土地,土地总面积1681.42平方公里。

第一章土地利用现状与形势

第一节市域概况

辉县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地处豫晋两省之交,西与山西省陵川县交界,北同林州市及山西省壶关县相接,东靠卫辉市,南临获嘉县,东南与新乡市区、新乡县毗连,西南与修武县相邻。全市土地面积1681.42平方公里,辖11个建制镇,9个乡,2个街道办事处,533个行政村。2005年底全市总人口79.9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1.65万人,城镇化率39.57%。

辉县市地处太行山与华北平原结合部,西部紧邻太行山脉,主峰九峰山十字岭海拔1732米,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呈阶梯形下降,有深中山区、深低山区、丘陵区、盆地、山前倾斜平原、平原和洼地,最低洼地海拔72米。山地、丘陵、盆地和平原各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50.20%、19.90%、2.60%和27.30%。

辉县市交通便利。距京广铁路和新荷铁路交汇点新乡市25公里,东西南北贯通。东行20公里可达京珠高速公路和107国道,西去50公里可上新晋和太晋高速公路,南距郑州国际机场90公里,北与首都北京相距600公里。境内公路纵横交汇成网,有省道5条,其中,辉陵公路是晋豫两省的交通要道,新陵高速和在建的济东高速穿境而过。地方铁路横跨东西,投资亿元的准轨铁路正在建设。即将动工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西至东贯穿全境。

辉县市境处于太行山与华北平原结合部,为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由于受山脉走向和海拔高度影响,季风作用较为明显,春季多风少雨,夏季多雨较热,秋季气候凉爽,冬季较冷少雪。

辉县市矿产资源蕴藏丰富。全市发现矿产资源19种,查明储量5种,其中非金属矿产3种,水汽矿产2种。已查明大型煤井田2处、小型煤

井田3处,远景资源量14.7亿吨。石灰岩分布面积广、厚度大、质优量大,估算资源量可达百亿吨以上。花岗石矿分布广、规模大,资源量为1.5亿立方米。矿泉水有南坪、白甘泉、杨庄3处,均为天然优质矿泉水。泥炭矿3处,其中中型矿床1处,储量102万吨,为省内目前探明的最大泥炭矿。黑色金属矿有山西式铁矿点1处,沉积变质铁矿2处。有色金属有铅锌矿点4处、铜矿点3处。冶金辅助原料矿有小型耐火粘土矿1处,储量为136万吨,还有白云岩矿2处、石英岩矿点2处。特种非金属矿有水晶矿点1处、冰洲石矿点1处。此外,建筑用沙、砖瓦黏土、耐火粘土广泛开采。

辉县市是新乡市重要的卫星城之一,综合实力位居新乡市首位,200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860931万元。其中,第一产业132974万元;第二产业520882万元;第三产业207255万元。

辉县市自然风光独特,旅游资源十分丰富。1990年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猕猴自然保护区。有国家森林公园1处,有关山国家级地质公园、万仙山国家4A级旅游景区,百泉为全省最大的古建筑园林。主要景区有百泉、宝泉、万仙山(郭亮、南坪)、八里沟、回龙、白云寺、齐王寨、方山、关山等,自然山水,奇险秀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既荟萃了太行山之精华,又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存及殷商、战国、汉代大量墓葬,历代名人志士游历百泉等名胜留下众多史料书碣。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处,县(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9处。

第二节上轮规划实施评价

《辉县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以1996年为规划基期年,2010年为规划目标年。由辉县市人民政府自1997年开始组织编制,1999年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规划主要指标:全市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2477.21公顷,土地开发整理和复垦增加耕地3400.59公顷,到2010年耕地保有量为62191.55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53802.00公顷。

1997~2005年主要规划指标完成情况:新增建设占用耕地1499.76公顷,占规划总指标的60.54%;补充耕地量为5957.28公顷,超额完成规划任务;耕地保有量为64432.30公顷,超出规划指标2240.75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53868.80公顷,超出规划指标66.80公顷。

上轮规划批准实施以来,在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加强土地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实施土地用途管制、促进土地集约合理利用、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有力地保障了工业、基础设施和城镇发展用地,促进了辉县市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估计不足,在近期与远期、发展与保护、城市与乡村、产业协调等关系处理上未能很好地做到统筹兼顾。

第三节土地资源利用状况

一、土地利用结构及分布

(一)农用地

2005年全市农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和其他农用地)面积为108702.45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64.65%。

耕地:面积为64432.30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8.32%。其中旱地面积15737.45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24.42%;水浇地面积48694.85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75.58%。主要分布在北云门镇、薄壁镇、冀屯乡、吴村镇、赵固乡等中南部平原地区。

园地:面积为1814.15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08%。主要分布在峪河镇、上八里镇、洪州乡等乡镇。

林地:面积为36996.67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2%。主要分布在薄壁镇、南寨镇、沙窑乡等西北部山地区。

牧草地:面积为17.32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0.01%。

其他农用地:面积为5442.01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24%。

(二)建设用地

2005年全市建设用地(包括城乡建设用地、交通水利用地和其他建设用地)面积为16107.19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9.58%。

城乡建设用地:面积为13933.7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29%。其中城市用地面积为2568.23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面积的18.43%;建制镇用地面积为892.38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面积的6.40%;农村居民点面积为9090.84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面积的65.24%;采矿用地面积为545.90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面积的3.92%,主要分布在常村镇、上八里镇、西平罗乡、洪州乡、张村乡等乡镇;独立建设用地面积为836.41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面积的6.00%,主要分布在常村镇、北云门镇、高庄乡、冀屯乡等乡镇。

交通水利用地:面积为1467.94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0.87%。

其他建设用地:面积为705.49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0.42%。

(三)未利用地

2005年全市未利用地面积为43332.38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5.77%。其中水域面积666.27公顷,占未利用地总面积的1.54%;滩涂沼泽面积3722.63公顷,占未利用地总面积的8.59%;自然保留地38943.48公顷,占未利用地总面积的89.87%。主要分布在拍石头乡、黄水乡等中北部山地。

辉县市土地利用现状详见表1-1。

二、土地利用特点

(一)地貌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大

辉县市地貌类型多样,其中山区面积844.07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50.20%;平原面积459.03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7.30%;丘陵面积334.60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9.90%;盆地面积43.72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60%。

(二)土地利用区域差异明显

辉县市境内自然地理环境复杂,不同地形地貌其光热水土等自然要素的分布和组合差异悬殊,受其影响,土地利用具有十分明显的空间地域分异特征,耕地主要分布在南部平原,林地主要分布在西北山区、丘陵地,工矿用地主要分布在各交通沿线和城镇周围,未利用地主要分布在中北部山区。

(三)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面积较大,有一定整治潜力

2005年底,全市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9090.84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面积的65.24%,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188.1平方米,高于国家规定的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标准150.0平方米的控制上限,具有较大的整理潜力。

辉县市2005年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表

表1-1 单位:公顷、%

三、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土地资源分布不均衡,耕地中中低产田面积相对较大

辉县市土地资源分布不均衡,耕地集中于平原区,林地集中于山地、丘陵区。辉县市土地利用的主要制约因素:一是气候偏冷,无霜期短、积温低、降雨量少;二是山区地形复杂,大部分地区坡度大,土层薄,肥力低。辉县市现有耕地中高产田面积22551.31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35.00%;中产田面积25772.92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40.00%;低产田面积16108.08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25.00%,中低产田所占比重较大,耕地总体质量不高。

(二)城乡土地利用缺乏统筹,二元用地结构问题突出

2005年全市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为9090.84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总面积的65.24%,布局分散,村庄周围空坪隙地较多,土地利用不够充分。近年来辉县市城镇化进程加快,但农村居民点用地减少的速度明显低于城镇建设用地增加的速度,城乡土地缺乏互动的二元结构,农村建设用地低效闲臵状况短期内难以改变。

(三)城乡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较低

主要表现在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集约利用水平低。一是城镇用地内部结构和布局不合理,建筑密度与容积率低,土地利用效率较低,2005年辉县市人均城镇工矿用地面积153.0平方米,人均城镇用地面积122.1平方米。而2005年河南省人均城镇工矿用地面积为134.0平方米,人均城镇用地面积为58.0平方米;二是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高,布局分散,2005年辉县市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188.1平方米,而国家规定的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标准为150.0平方米;三是工矿企业用地较为混乱,缺乏长远和整体规划,部分工矿企业占地面积大,有效利用率低,加上近几年部分乡镇企业经营不善,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造成土地资源的闲臵浪费。

(四)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导致局部地区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辉县市山区面积较大,在长期的土地开发活动中,多为农民自发开发陡坡地耕植,由于缺乏合理引导、综合规划,导致局部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生态遭到破坏。与此同时耕地用养失调,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广大浅山丘陵区尤甚;农药化肥使用不当,利用率低,造成面源污染,从而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近几年辉县市工业发展迅速,工业“三废”排放明显增多,导致境内大气、水质和土壤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

第四节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

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是辉县市加快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对土地利用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在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的条件下,保障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是未来时期土地利用面临的艰巨任务。

一、土地利用面临的机遇

1. 辉县市是中原城市群新乡都市区五个卫星城之一,是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良好的工业基础和发展环境有利于辉县市承接周边地区的产业转移,实现跨越式发展,有利于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向合理分工和互利协作发展,有利于促进城乡土地资源的优化配臵。

2. 新乡市关于城乡一体化若干具体政策的出台,为辉县市推动城乡二元结构向现代经济社会形态转变、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提供了制度保障,有利于辉县市进一步开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3. 辉县市经济的发展和相关技术条件的不断完善,为中低产田改造和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提供了经济基础和技术保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

动中低产田改造和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作的进行,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增加土地产出。

4. 辉县市北部有太行山区丰富的森林、植被等生物资源,为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林业和生态旅游观光等闲暇经济奠定了基础,有效地促进了土地利用的合理化。

二、土地利用面临的挑战

1. 耕地保护形势更加严峻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到2020年,全市人口预计增长到89.89万人,与2005年相比增加9.90万人,对耕地的需求增加;城镇扩张、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发展不可避免占用耕地;而辉县市现有耕地后备资源有限,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区,对其开发既有来自生态保护等政策方面的制约,又有地形坡度大、水资源缺乏等自身条件的限制,实施开发难度较大。综合人口增长、经济发展、资源有限等多种因素,辉县市耕地保护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

2. 经济的快速增长对建设用地的需求加大

经济增长与建设用地规模增加呈正相关关系。2005年辉县市城镇化率为39.57%,预计到2020年辉县市城镇化率达到49.16%。规划期间,辉县市正值工业化加速阶段,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必将直接带动建设用地需求增长,各项建设用地的供给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3.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保护和改善土地生态环境的任务更加艰巨

未利用地开垦方面,为了实施耕地占补平衡,规划期内辉县市还需开垦一定数量的未利用地,由于未利用地大多分布在山区等生态条件脆弱区,对其开发不可避免地要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建设用地增加方面,今后十几年是辉县市推进城镇化、工业化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各项建设用地增加较多的建设用地,建设用地增加必然挤占具有生态功能的农

用地和未利用地,其直接结果是造成生态用地数量的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方面,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辉县市地区生产总值要从2005年的86.09亿元上升到2020年的390.00亿元,由此必然带来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的大量增加,如何在发展的同时,保护好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控制并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和工业、城镇废弃物排放对耕作土壤的污染就变得更为迫切和更加重要。

第二章战略定位与土地利用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和战略任务

一、规划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严格保护土地资源、保障科学发展用地、高效集约利用土地的“两保一高”要求。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需要与可能的关系,加强宏观调控,转变用地观念、创新用地模式,注重开源节流,落实共同责任,构建保障科学发展新机制,促进辉县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战略任务

坚持“两个最严格”(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的土地管理制度,采取既要保护土地资源,又要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土地利用战略。

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合理调整农业结构,保障粮食安全,实现“农业稳市”。

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大力盘活存量建设用地,高效集约利用土地,为工业发展和城镇建设提供用地保障,实现“工业强市”。

开展国土资源综合整治,加强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最大化。

第二节基本原则

一、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

立足于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强化对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耕地数量

的稳定与质量的逐步提高。非农业建设优先考虑利用未利用地和其它农用地,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

二、保障科学发展用地

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合理安排非农业建设用地和生态环境保护用地,重点保障中心城区、产业集聚区和能源、交通、水利、林业等基础设施以及战略支撑产业发展用地,保障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民生用地,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三、以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为核心,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为目标,严格执行建设用地定额标准,完善节约集约用地的奖惩机制,走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道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动土地利用方式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挖潜、由粗放低效向集约高效转变,引导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四、统筹安排各类用地,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与土地供应能力,综合平衡各业用地需求;从实现城乡统筹、区域协调的要求出发,合理确定城乡、区域各类用地的规模、结构和布局,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推进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

五、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统筹生活、生态和生产用地空间,加快转变土地利用模式,优先保护自然生态空间,积极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加大对水土流失、土地污染的防治力度,提高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

第三节战略定位

辉县市位于京广产业发展带,是全国重要的贸易交易中心;是河南省重要的能源、建材、纺织、化工基地;是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省级基本农田示范县,处于河南省粮食核心区内的高产巩固区和中产开发区;是河南省首批经济扩权县(市)、城镇化发展重点县(市)和知识产权试点县(市),河南省独具特色的生态山水旅游区;是新乡市重要的卫星城之一,综合实力位居新乡市首位;是以发展能源、化工、汽车配件、生物医药等为主的豫北山水旅游城市。

第四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及对土地利用的要求

一、社会经济目标

1. 宏观经济目标

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0.00亿元,年均增长14.8%,人均GDP 达到2.2万元。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90.00亿元,年均增长8.0%,人均GDP达到4.4万元。

2. 经济结构调整目标

至2010年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为10:55:35;非公有制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达到85.0%以上。至2020年,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90.0%以上。

3. 基础设施建设目标

至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1.6%,五年累计达到420亿元;公路通车里程超过2500公里,改建二级公路254公里,高速公路65公里;准轨铁路达到70公里,发电装机容量达到300万千瓦。

4. 人民生活主要预期目标

至2010年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000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4500元;至2020年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000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8600元。

5. 可持续发展目标

至2020年工业废水处理率达到90.0%以上;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至2010年达到80.0%,至2020年达到95.0%;单位生产总值能耗至2010年降低20.0%,至2020年在2010年的基础上再降20.0%;空气质量一、二级天数至2010年达到85.0%,至2020年达到98.0%;万元生产总值能耗至2010年达到1.26吨标煤,至2020年达到1.0吨标煤左右。森林覆盖率至2010年达到45.0%,至2020年达到50.0%。

6. 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到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30‰以内,总人口控制在82.41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42%。到202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00‰以内,总人口控制在89.89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49.16%。

二、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利用的要求

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辉县市土地资源利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一是要求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土地集约利用是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的发展道路和土地可持续利用战略选择。中国土地资源紧缺、人地矛盾尖锐,实现土地资源的节约与集约利用,不仅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必然要求,也是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客观需要。辉县市土地资源紧缺,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尤为重要。

二是要求统筹城乡用地。在传统体制下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人为地割裂了城乡间的有机联系。随着社会经济变革及引发的城乡关系的转变,传统的土地利用方式和规划模式已逐渐不能适应辉县市“统筹城乡发展”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需要,同时也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出新的要求。

三是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等的需要。辉县市作为河南省省级基本农田示范县,又处于河南省粮食核心区内的高产巩固区和中产开发区,必须始终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不断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切实加强对农用地特别是耕地的保护。保障粮食安全对全市耕地保护提出了新的要求。

辉县市是滑坡、地面坍塌、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容易发生的生态脆弱地区,因此,新时期土地利用战略的制定必须确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和保障生态安全目标。

第五节土地利用目标

根据辉县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和“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统筹各业各类用地需求、土地供给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规划期内努力实现以下土地利用目标:

一、耕地和基本农田得到有效保护

规划期内,确保全市耕地保护面积为64432.30公顷,不低于新乡市规划下达得61430.00公顷指标,确保54185.00公顷的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

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高

充分利用闲臵和低效建设用地,提高建设用地容积率和经济产出率,实现人均城镇工矿用地由2005年的153.0平方米分别降到2010年的148.0平方米和2020年的132.0平方米;加大农田整理和基本农田示范区建设力度,大力推广先进实用农业科技新技术,不断推进农用地利用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三、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全面推进

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和建设用地整理取得明显成效,工矿废弃地得到全面复垦,后备资源得到适度开发。到2010年,全市土地整理复垦和未利用地开发补充耕地面积不低于486.00公顷,规划期间不低于1313.00公顷,保质保量完成补充耕地任务。

四、城乡和区域统筹的土地利用格局基本形成

规划期内统筹布局城镇建设、产业集聚区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农业建设,有利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2010年城镇工矿用地面积占城乡用地总面积的比例由2005年的34.76%增加到2010年的36.56%,2020年的41.84%。

五、改善水土流失和土地污染状况

每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不少于500.00公顷,森林覆盖率至2010年达到45.0%,2020年达到50.0%。农用地特别是耕地污染的防治工作得到加强,农村环境质量显著提高。

土地利用的主要调控指标

表2-1

注:1.规划基数由2005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转换;

2.2005年人口数来源于《2005年辉县市统计年鉴》。

第三章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按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总体要求,结合区域发展战略、城镇体系规划和各类产业发展规划,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第一节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一、农用地结构调整

2005年全市农用地面积为108702.45公顷,2010年增加到110277.45公顷,2020年增加到113805.45公顷,与2005年相比分别增加1575.00公顷、5103.00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比重由2005年的64.65%,分别提高到2010年的65.59%和2020年的67.68%。

1. 严格保护耕地与基本农田

2005年辉县市耕地面积为64432.30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8.32%。规划至2010年、2020年耕地面积稳定为64432.30公顷。全市基本农田稳定在54185.00公顷以上。

2. 适当增加园地

稳定平原区园地面积,利用浅山、丘陵区荒坡地等适当集中发展园地。规划至2010年园地增加到1874.15公顷,2020年增加到1934.15公顷,与2005年1814.15公顷相比分别增加60.00公顷、120.00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比重由2005年的1.08%分别提高到2010年的1.11%、2020年的1.15%。增加的园地主要是来自农村居民点整理和土地开发。

3. 大力发展林地

在太行山、南水北调中线沿线等重要生态区域,实施一批林业重点建设工程;在立地条件好的山区、丘陵区等地,建设一批以速生生态林、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指导意见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指导意见 二〇一二年九月

目录 一、指导思想 (1)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 (1) (一)评估目的 (2) (二)评估方式 (2) (三)评估层级和工作组织 (2) (四)评估原则 (3) (五)评估程序 (4) (六)基础资料收集 (5) (七)规划评估主要内容 (5) 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 (10) (一)规划修改适用情形 (10) (二)规划修改层级、时限和工作组织 (11) (三)规划修改原则 (12) (四)规划修改程序 (13) (五)规划修改的控制性要求 (14) 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成果要求 (15) (一)规划评估成果 (15) (二)规划修改成果 (16) 五、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成果审批 (18) (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成果审批 (18)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成果审批 (18) 附录1 规划评估工作程序 (19) 附录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情况定量评价计算方法. 20附录3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成果表格示例 (27) 附录4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成果表格示例 (36)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指导意见 目前,全国省、市、县、乡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基本编制完成,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为建立健全规划评估制度,严格规范规划修改,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统筹管控作用,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特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目标,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强化土地用途管制,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有效参与宏观调控,提高土地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能够应对经济社会客观发展的要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以下简称“规划评估”)是指在规划实施期间,以规划目标为依据,按照有关评价方法和要求,针对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等情形进行定期跟踪、监测,分析规划对经济、社会与环境等方面发展变化产生的影响、规划实施取得的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评估规划的合理性与现势性,就促进规划有效实施提出评估意见和解决方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 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程序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准备工作阶段 准备工作包括成立规划领导小组和规划办公室,拟定规划工作方案和工作计划,并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落实规划经费和人员,广泛收集已有的现状和规划资料等,具体包括: 1)组织准备 因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一项综合协调工作,涉及到许多部门,所以土地总体规划应由当地政府来领导,成立由主管县长任组长,有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总体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土地管理部门,负责日常工作。规划办公室是具体编制规划的工作班子,应包括主要学科的科技人员,但更重要的是有适合做综合工作的专家。 2)思想准备 思想动员是一项重要的准备工作,因为目前规划无用论的思想还相当普遍。思想动员首先要说明规划的意义、目的和作用。 3)业务准备 包括编制和批准规划任务书(或工作方案)、业务培训、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落实经费等。 ①规划任务书:要求明确规划的范围、时间期限、指导思想、目的、参与规划的部门、成果要求以及方法步骤、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等。 ②工作计划:要求在明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任务的基础上制定,

内容包括:详细列出需搜集的各种信息资料及来源,明确每一步骤的具体任务和方法,进行人员分工和业务培训,明确物资设备供应,作出费用预算,确定时间进度表,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等。 (2)调查研究阶段 收集、整理和分析有关自然资料、土地资源、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数据、图件、文件等资料。已有资料的不足部分或不准确部分,应进行必要的补查和核实。设置专题开展研究。通过上述工作,要对全区域土地利用状况、土地资源的优势和潜力,以及今后各项事业的土地需求量作出准确的预测,找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应采取的方针与对策,编写《问题报告书》,为编制规划提供可靠依据。资料的质量对分析研究的结论是否准确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要通过资料的整理和对比,选择其中可靠程度高者加以应用。 1)确定土地利用问题 重点开展如下几方面研究 ①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了解土地利用的演变及其规律,目前土地利用的状况及存在问题。 ②土地利用潜力研究。包括土地资源的自然适宜性,待开发土地的潜力,以及不同投入水乎下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裁潜力。 ③各部门用地需要量预测。根据规划期间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预测各部门用地的需求量。 根据以上三方面调查研究,同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相对照,可以提出当前存在的和规划期间可能发生的各种土地利用问题。从而确定土

《国土资源部关于严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发[2012]2号

国土资源部关于严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的通知 国土资发…2012?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局,各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部有关直属单位,部机关各司局: 国务院批准《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以来,各省(区、市)根据《纲要》确定的各项土地利用目标和要求,积极推进地方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审批工作。目前,地方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已基本完成,大部分规划已批准实施。从2012年4月1日起,土地管理各项相关工作以经批准的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数据库为依据。为严格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统筹管控作用,落实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严格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意义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导土地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宏观调控和土地用途管制的重要依据,事关国家和人民长远利益。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土地管理工作中的基础地位和引领作用,切实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土地资源对经济

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经批准,具有法定效力,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严格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从严审查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编制的城乡建设、区域发展、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等相关规划,不得以任何名义改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规模、结构和布局安排,确保各类规划在土地利用上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凡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必须及时调整和修改,核减用地规模,调整用地布局,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利用的整体管控作用。 二、严格依据规划划定和保护基本农田 (一)及时划定基本农田。各地要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保护区布局及管制规则,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批准之后3个月内完成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基本农田划定后,实行永久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批准不得改变或者占用。 (二)完善基本农田保护区管理。列入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设定的交通廊道内,或已列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点建设项目清单的民生、环保等特殊项目,在不突破多划基本农田面积额度的前提下,占用基本农田保护区中规划多划的基本农田时,按一般耕地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不需另外补划基本农田,但用地单位必须落实补充耕地任务,按

市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评审办法

市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评审办法 为规范规划大纲的编制和审查工作,依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意见的通知》和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报国务院审批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划大纲评审办法〉的通知》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一、评审组织 评审工作由省、市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成立规划评审小组,对规划大纲进行审查。规划大纲评审小组分别由省、市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单位、相关领域专家组成。 省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长沙市、人口在一百万以上的城市以及国务院指定城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经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初审后报国土资源部评审。其他市州和县级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由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评审。县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由市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评审。 二、评审原则 规划大纲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五个统筹”,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切实遵循以下原则: (一)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 (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三)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

(四)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五)建设占用耕地与补充耕地在数量和质量上相平衡。 三、评审主要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现行法律法规及相关规范; (二)国家和省有关土地利用与管理的各项方针、政策; (三)《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 (四)国家、省和本地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五)《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意见的通知》; (六)省厅《关于市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主要内容的通知》; (七)经批准的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或规划大纲; (八)上级国土资源部门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期工作成果的评审验收意见。 四、评审条件 送审规划大纲,应当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一)指导思想正确 符合《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严格保护耕地为前提,以严格控制建设用地为重点,以节约集约用地为核心,以切实保护土地生态环境为导向;正确处理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在土地利用上的需求与可能,正确处理土地利用中局部与整体、当前与长远之间的关系;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 (二)基础工作扎实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相同之处:1、都有相关的法律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据的是《土地管理法》城市规划依据的是《城乡规划法》 2、组织领导,都由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 3、规划审批,都是分级审批 4、两规关系的法律规定,两规法律均规定 规划的不同之处: 1、规划的范围不同《土地管理法》第四条规定,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说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范围是相应行政级别辖区内全部土地资源,是从整体上把握区域内全部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开发和整治。《城乡规划法》第三条规定,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城市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城市人民政府在编制的城市 总体规划中划定。 2、关于规划思路。两规的规划思路是不同的,这两规之间重要的相异之处。《土地管理法》第十八条明确规定,下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依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以下简称“两规”)同为指导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性规划,两规的充分衔接对城乡建设顺利进行和可持续发展都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在两规的编制过程中,由于出发点、规划对象、范围等方面存在不同,导致两规无法充分衔接,如城镇用地规模和布局难以协调一致、城镇形态难以保持一致及基础设施规划布局不同等。两规内容的不一致使部分建设项目无法同时符合两个规划,从而不能实现用地。这样不仅降低了土地利用效率、浪费了两规的建设用地指标,而且让土地使用者无所适从,损害了政府职能部门的公信力。两规不能充分衔接与目前规划编制实施的制度方法有很大关系,系统地分析两规编制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制度的角度研究解决方案,是促使两规协调的关键。 一、两规协调的基础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都是地方政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 土地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 一、规划调整完善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合理调整规划目标和主要控制指标 严格根据上级下达的控制指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期评估成果和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合理调整各乡(镇、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和控制指标。其中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控制指标原则上在原分解下达任务的基础上,根据规划实施情况、异地调剂情况以及上级调整情况进行调整。对矛盾较为突出的城乡建设用地坚持眼光向内,积极盘活现有的存量,努力推进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探索规划建设用地空间管控新办法。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坚持剩余规模进行统筹,通过建立规划实施年度调节机制,在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内根据区域内低效用地再开发利用、闲置土地开发利用、批而未供土地利用、盘活存量用地等节约集约用地状况,按年度追加予以落实,用有限的增量撬动存量的方法促进全省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二)严格划定“三条红线” 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依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合理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进一步落实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和用途管制制度。“三条红线”相辅相成,划定工作应在规划调整完善中统筹安排,以规划调整完善工作为基础,加强部门间沟通协调,形成合力,引导形成合理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要遵循耕地保护优先、数量质量并重的原则,将通过标准农田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工作建成的优质耕地优先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其中将集中连片、设施完善、质量优良、土壤清洁、适合规模经营和现代化耕作方式的平原优质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示范区。同时,将劣质耕地和不符合要求的其它土地划出永久基本农田,稳妥有序地优化永久基本农田结构和布局。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要在现有规划的禁止建设区基础上,将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风景名胜核心区、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列入省级以上保护名录的野生动植物自然栖息地等,划入生态保护红线。 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即城市开发边界)划定应以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允许建设区和有条件建设区为基础,与城市规划充分协调,避让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蓄滞洪区、地质灾害区,通过“摸家底、定底线、定规模、定形态”等步骤,充分利用线型基础设施和自然地物边界综合确定。农村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划定应与新农村建设规划、农村土地整治规划相衔8 / - 1 -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 接,对中心村、保留村边界划定要充分征求当地群众意见。 (三)严格更新规划数据库

县区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技术方案

xxx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技术方案 xxxxxxxxxx 二〇一x年x月

目录 一、目标任务 (1) 二、主要依据 (2) 三、技术路线 (4) 四、程序与方法 (6) (二)规划目标确定 (7) (三)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 (7) (五)土地用途区划定 (12) (六)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15) (七)土地整治安排 (17) (八)乡(镇)土地利用控制 (18) (九)规划实施措施制定 (18) 五、主要成果 (19)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和建设用地空间管制的基本依据,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常态下对土地利用的新要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确保实有耕地数量基本稳定、质量不下降,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高,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可操作性,根据国家和省、市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的要求,制定本技术方案。 一、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 在全面总结本区域土地利用和规划管理中的成功经验基础上,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的需要,针对规划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坚持保护优先、节约集约,统筹兼顾、突出重点,上下协调、有序推进的基本原则,依据第二次土地调查和现行规划中期评估结果,合理调整规划目标和调控指标,优化基本农田和建设用地布局,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更新规划成果和数据库,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为土地用途管制和建设用地空间管制提供基本依据。 (二)主要任务 1. 开展中期评估。全面总结现行规划实施情况,客观研判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及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对现行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摸清状况、分析趋势、找准问题、查明原因,提出改进规划编制和管理的政策建议。 2. 进行专项评价。围绕规划调整完善工作要求,组织开展资源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 年)》 目录 .、八、- 刖言 第一章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 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 第二节机遇与挑战 第二章指导原则与目标任务 第一节指导原则 第二节规划目标 第三节主要任务 第三章保护和合理利用农用地 第一节严格控制耕地流失第二节加大补充 耕地力度第三节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第四节 强化耕地质量建设第五节统筹安排其他农 用地第四章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第一 节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第二节优化配置 城镇工矿用地 第三节整合规范农村建设用地

第四节保障必要基础设施用地 第五节加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第五章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 第一节加强基础性生态用地保护 第二节加大土地生态环境整治力度 第三节因地制宜改善土地牛态环境 第7V章统筹区域土地利用 第一节明确区域土地利用方向 第二节实施差别化的区域土地利用政策 第三节加强省级土地利用调控 第七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第一节加强规划对土地利用的整体控制 第二节健全规划实施管理制度 第三节兀善规划实施的利益调T机制 第四节加强规划实施的基础建设 第五节推进规划民主决策 附表 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指标1 : 附表 建设用地指标 2 : 附表 园地指标 3 : 附表 林地指标 4 : 附表 牧草地指标 5 : 附表6:近期新增建设用地及补充耕地指标 ■、八、- 刖百

为了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 地的基本国策,更好地统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土地利用的方针、政策,在《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1 997 — 20 10年)》基础上,制定《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 0 0 6 — 2 0 2 0年)》(以下简称《纲要》)。 《纲要》主要阐明规划期内国家土地利用战略,明确政府土地利用管理的主要目标、任务和政策,引导全社会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实行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宏观调控和土地用途管制、规划城乡建设和各项建设的重要依据。 《纲要》以2 0 0 5年为基期,以2 0 2 0年为规划期末年。《纲要》的规划范围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第一章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 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 根据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到2 0 0 5年底,全国农用地面积为6 5 7 0 4.74万公顷(9 8 5 5 7 1万亩),建设用地面积为3 1 9 2.2 4万公顷 ( 4 7 8 8 4万亩),其他为未利用地。在农用地中,耕地面积为1 2 2 0 8. 2 7万公顷(1 8 3 1 2 4万亩),园地面积为1 15 4. 9万公顷(1 7 3 2 3 万亩),林地面积为2 3 5 7 4.1 1万公顷(3 5 3 6 1 2万亩),牧草地面积为2 6 2 1 4.3 8万公顷(3 9 3 2 1 6万亩),其他农用地面积为255 3.0 9万公顷(3 8 2 9 6万亩)。在建设用地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为 2 6 0 1.5 1万公顷(3 9 0 2 3万亩),交通运输用地面积为2 3 0.8 5 万公顷(3 4 6 3万亩),水利设施用地面积为3 5 9.8 7万公顷(5 3 9 8 万亩)。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土地利用和管理。自《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 ( 1 9 9 7 — 2 0 10年)》批准实施以来,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加强土地宏观调控和管理的政策措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逐步得到落实,控制和引导土地利用的成效日益显现: ——农用地特别是耕地保护得到强化,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规模逐步下降。1 9 9 7 — 2 0 0 5年,全国非农建设年均占用耕地2 0. 3 5万公顷( 3 0 5万亩),与1 9 9 1 — 1 9 9 6年年均占用2 9.3 7万公顷(441万亩)相比降低了3 1%。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逐步提高,保障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必要用地。2 0 0 5年与1 9 9 6年相比,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业产值从1 9.63万元/公顷(1.31万元/亩)增加到50万元/公顷(3.33万元/亩),增长了 1.5倍。 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力度加大,总体上实现了建设占用耕地的占补平衡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 (2006~2020年)调整方案 为更好地保障“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确保我国实有耕地数量稳定、质量不下降,提高土地利用节约集约水平,维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以下简称二次调查)成果,经国务院同意,对《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进行调整完善。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强化规划管理和用途管制,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二、调整原则 (一)总体稳定、局部微调。坚持《纲要》确定的指导原则、规划目标和主要任务基本不变,继续实施《纲要》确定的土地分区引导原则、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规划实施管理制度。局部调整完善《纲要》,增加耕地保护任务,优化建

设用地布局。 (二)应保尽保、量质并重。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既要守住18亿亩耕地数量,更要保证耕地质量不下降,对二次调查查明增加的耕地,除根据国家统一部署纳入生态退耕规划和根据国家相关规划需要占用的以外,均予以保护;优质耕地除实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十三五”重点建设项目难以避让的以外,均划入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 (三)节约集约、优化结构。按照坚定不移地推进节约用地的总要求,遏制建设用地过度外延扩张,有效控制建设用地总量;统筹建设用地增量与存量,合理调整优化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降低工业用地比例,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适当增加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保障新型城镇化用地需求。 (四)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重点做好耕地和基本农田调整、建设用地结构与布局优化,制定完善政策措施,切实解决影响耕地保护、节约集约用地和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 (五)加强协调、充分衔接。坚持科学论证、标准统一、民主决策,强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和生产力、交通布局等相关专项规划的协调,做好其对下级规划的控制,完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三、调整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耕地调整。按照坚守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确保实有耕地数量稳定、质量不下降的要求,到2020年,-2-

锣圩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锣圩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年) 调整完善方案 (2015年调整) 锣圩镇人民政府 二〇一六年十二月

目录 1.土地利用规划目标调整 (3) 1.1耕地保护目标 (3) 1.2建设用地保障目标 (4) 2.土地利用布局优化调整 (6) 2.1耕地用地布局优化调整 (6) 2.2基本农田布局优化调整 (7) 2.3建设用地布局优化调整 (8) 2.4生态保护用地布局优化调整 (11) 2.5土地整治布局优化调整 (12) 3.保障措施 (14) 附图 (15)

根据《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土资厅函〔2014〕1237号)、《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广西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的通知》(桂国土资发〔2014〕94号)和上级审定下达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主要控制目标指标要求,结合本镇实际,对《锣圩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年)》(以下简称《原规划》)进行调整完善,形成《锣圩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年)调整完善方案》(2015年调整)(以下简称《本方案》),《本方案》为2015年修订,所采用的土地利用数据为截至2013年12月31日的年度变更数据,其他数据为权威部门最新公布的数据。本次规划调整完善仅对《原规划》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内容进行修订,经报原规划批准机关后成为土地用途管制依据,对原规划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予以保留,并沿用原规划作为土地用途管制的依据。 现将本次规划调整完善的内容阐明如下。 1.土地利用规划目标调整 1.1耕地保护目标 认真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采取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确保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得到更加严格的保护,数量不低于武鸣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下达的指标,质量有保障并逐步提高。 《原规划》全镇耕地保有量目标为15848.27公顷。《本方案》全镇耕地保有量目标为15550.15公顷。规划调整完善后,全镇耕地保有量目标下降298.12公顷。

(完整word版)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相同之处:1、都有相关的法律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据的是《土地管理法》城市规划依据的是《城乡规划法》 2、组织领导,都由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 3、规划审批,都是分级审批 4、两规关系的法律规定,两规法律均规定 规划的不同之处: 1、规划的范围不同《土地管理法》第四条规定,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说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范围是相应行政级别辖区内全部土地资源,是从整体上把握区域内全部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开发和整治。《城乡规划法》第三条规定,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城市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城市人民政府在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定。 2、关于规划思路。两规的规划思路是不同的,这两规之间重要的相异之处。《土地管理法》第十八条明确规定,下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依据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编制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建设用地总量不得超过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控制指标,耕地保有量不得低于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控制指标。应当确保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耕地总量不减少。由此可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思路是依据上一级下达的建设占用耕地、新增耕地面积和净增耕地面积三项控制指标,本着“从供给制约和引导需求”,重在“控制”,而且是刚性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时,没有自上下达的规划控制指标,城市的发展思路和城市规模是建立在对城市的社会、经济、历史、地理、资源、产业政策、人文背景等多因素综合分析,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出城市发展目标和发展规模的设想,很少考虑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问题,是从需要出发,着眼于“发展”。 3、两个规划的行政主管部门不同 4、两个规划编制的工作路线不一样 5、从微观上来说,两大规划的统计口径和范围存在差异 6、规划期限不一样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以下简称“两规”)同为指导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性规划,两规的充分衔接对城乡建设顺利进行和可持续发展都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在两规的编制过程中,由于出发点、规划对象、范围等方面存在不同,导致两规无法充分衔接,如城镇用地规模和布局难以协调一致、城镇形态难以保持一致及基础设施规划布局不同等。两规内容的不一致使部分建设项目无法同时符合两个规划,从而不能实现用地。这样不仅降低了土地利用效率、浪费了两规的建设用地指标,而且让土地使用者无所适从,损害了政府职能部门的公信力。两规不能充分衔接与目前规划编制实施的制度方法有很大关系,系统地分析两规编制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制度的角度研究解决方案,是促使两规协调的关键。一、两规协调的基础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都是地方政府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土地可持续利用而编制的,最终目标也都是为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不存在矛盾。随着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两门学科的不断进步和完善,两规在编制中有越来越多的共通点,两规的方案更需要共同研究、相互衔接来确定,两规在前期研究、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

土地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 一、规划调整完善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合理调整规划目标和主要控制指标 严格根据上级下达的控制指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期评估成果和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合理调整各乡(镇、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和控制指标。其中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控制指标原则上在原分解下达任务的基础上,根据规划实施情况、异地调剂情况以及上级调整情况进行调整。对矛盾较为突出的城乡建设用地坚持眼光向内,积极盘活现有的存量,努力推进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探索规划建设用地空间管控新办法。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坚持剩余规模进行统筹,通过建立规划实施年度调节机制,在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内根据区域内低效用地再开发利用、闲置土地开发利用、批而未供土地利用、盘活存量用地等节约集约用地状况,按年度追加予以落实,用有限的增量撬动存量的方法促进全省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二)严格划定“三条红线” 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依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合理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进一步落实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和用途管制制度。“三条红线”相辅相成,划定工作应在规划调整完善中统筹安排,以规划调整完善工作为基础,加强部门间沟通协调,形成合力,引导形成合理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要遵循耕地保护优先、数量质量并重的原则,将通过标准农田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工作建成的优质耕地优先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其中将集中连片、设施完善、质量优良、土壤清洁、适合规模经营和现代化耕作方式的平原优质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示范区。同时,将劣质耕地和不符合要求的其它土地划出永久基本农田,稳妥有序地优化永久基本农田结构和布局。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要在现有规划的禁止建设区基础上,将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风景名胜核心区、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列入省级以上保护名录的野生动植物自然栖息地等,划入生态保护红线。 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即城市开发边界)划定应以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允许建设区和有条件建设区为基础,与城市规划充分协调,避让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蓄滞洪区、地质灾害区,通过“摸家底、定底线、定规模、定形态”等步骤,充分利用线型基础设施和自然地物边界综合确定。农村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划定应与新农村建设规划、农村土地整治规划相衔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安庆市 土地利用总体规 划 (修改方案) (2003—2010) 安庆市人民政府 二ОО五年六月 ·1·

目录 前言 (1) 1 土地利用现状 (2) 1.1 自然与社会经济概况 (2) 1.2 土地利用结构及分布 (4) 1.3 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 (6) 1.4 土地利用优势 (7) 1.5 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9) 1.6 土地利用潜力 (10) 2 规划方针与目标 (11) 2.1 规划方针 (11) 2.2 规划目标 (12) 2.3 远景展望 (13) 3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14) 3.1 土地利用结构 (14) 3.2 居民点建设用地控制 (17) 3.3 重点工程建设 (19) 4 土地利用分区 (19) 4.1 地域分区 (19) ·2·

4.2 用途分区 (22) 5 基本农田保护 (26) 6 土地整理开发 (27) 6.1 土地开发整理重点区域 (27) 6.2 土地开发整理重点工程 (29) 6.3 土地开发整理指标分解 (32) 7 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33) ·3·

安庆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修改方案) 前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三章第二十六条的规定以及安徽省人民政府皖政办复[2003]8号《关于要求修改安庆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请示》的批复意见,现对《安庆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以下简称《现行总体规划》)进行修改。 本次总体规划修改以国家、省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文件为依据,从安庆市实际出发,针对《现行总体规划》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及新时期安庆市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深入研究安庆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庆市城市建设对土地的需求,进一步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调整、完善《现行总体规划》,实现安庆市土地资源优化配臵和合理利用,促进安庆市土地利用持续健康的发展。 本次规划的目标年与《现行总体规划》一致,即至2010年。以2002年为基期年,2010年为规划目标年,并展望2030年。 ·1·

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安徽省城市开发边界和 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数据标准 2016年6月

目录 1适用范围 (1) 2编制依据 (1) 3数据内容 (2) 4定位基础 (2) 5数据质量与制图规定 (2) 5.1数据要求 (2) 5.2图示符号 (5) 6成果数据提交规定 (6) 6.1成果数据提交内容和格式 (6) 6.2成果数据存储方式 (6) 附录A 控制线分类、代码和表达图示 (7) 附录B 城乡规划用地分类、代码和表达图示 (7) 附录C1市(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功能区分类、代码和表达图示 (8) 附录C2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用途区分类、代码和表达图示. 9 附录D 建设用地管制分区分类、代码和表达图示 (10)

1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安徽省城市(县城)开发边界和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划定与数据交换。 2编制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 (3) 《基本农田保护条例》(1998) (4) 《安徽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2004) (5)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 (6)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 2260-2007) (7)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 50137-2011) (8) 《基础地理信息城市数据库建设规范》(GB/T 21740-2008) (9) 《城市规划制图标准》(CJJ/T97-2003) (10) 《城市规划数据标准》(CJJ/T 199-2014) (11) 《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TD/T 1023-2010) (12)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TD/T 1024-2010) (13) 《市(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TD/T 1026-2010) (14)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TD/T1027-2010) (15) 《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TD/T 1020-2009) (16)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TD/T1021-2009) (17)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 1014-2007) (18)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更新标准》(试行) (19) 《基本农田数据库标准》(调整试行稿) (20) 《安徽省城市总体规划用地布局数据库规定》(2015) (21) 《关于统筹开展城市开发边界和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有关问题的通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技术指南(试行)

第一章 一、适用范围 总则 本指南适用于县级规划的调整完善工作。县(市)规划包含中心城区规划。县级行政范围全部纳入市级中心城区范围内的,则无需编制县(市、区)和下辖乡(镇、街道)规划。县级行政范围部分纳入市级中心城区范围内的,需编制县(市、区)和市级中心城区范围外的乡(镇、街道)规划,其中县(市、区)规划调整完善的主要内容为市级中心城区范围外的规划内容,市级中心城区范围内的规划内容符合市级规划。 二、术语和定义 附录A 中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三、规划调整完善依据 法律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有关规划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 指导性文件。包括国土资源部、浙江省国土资源厅有关规划调整完善的通知和要求等指导性文件。 技术标准。国家和省有关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土地利用数据库等技术标准。 相关规划。上级规划、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及相关部门规划等。 四、指导思想 为了探索、建立规划定期评估与适时修改制度,提高规划的现势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加强规划的统筹管控能力,在“大稳定、小调整”原则的指导下调整完善县级规划。通过强调三个规划理念的转变,即“保障型规划”向“保护型规划”转变、“增量型规划”向“存量型规划”转变、“指标分解型规划”向“空间管控型规划”转变,达到县级规划“调结构、优格局、促发展”的总体目标,构筑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空间格局,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五、规划调整完善原则 突出重点、稳步推进:根据规划中期评估结论,在“大稳定、小调整”的前提下,稳 步推进规划调整完善工作,规划调整完善应重点突出三个规划理念转变。上下结合、统筹兼顾:注重与上级规划的衔接和对下位规划的引导,统筹安排土地利用,兼顾社会、经济和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重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对于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介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的有关内容。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建议;理论 引言对于城市总体规划及其土地利用规划的讨论,近些年在规划界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大家不断地发现问题,又不断地提出对策建议,但是,多年来城市总体规划并没有产生很大的变革,规划的编制.审批以及规划师在认识方法上都没有太大的变化。虽然城市总体规划问题多多早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改革一直未能以强有力的姿态开始。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理论基础 1.1规划的基本原则——可持续发展 1 9 9 4年中国制定并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 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国家级21世纪议程,它的核心思想是提出在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政府为了在各级地方政府各部门贯彻执行中国21世纪议程,采取了一系列重大行动和措施,其中包括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的发展战略之一,以推动地方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可持续发展定义:“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 1.2 城市与区域发展的整体性——要求规划之间的融合城市是非农业人口集中.以从事工业.第三产业等非农活动的地域,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和文化活动的集中点,是区别于比较单一而分散的农村居民的社会空间结构形式。与自然系统相比,城市是一个社会.经济活动高度密集的综合体,是一个以人为主体的较为脆弱的生态系统。城市以其紧密联系的区域为依托。与城市紧密联系区域的资源.大气.水.生物.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因素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它们既起着为城市发展提供能源.水.粮食.劳动力等,又是城市产品的主要市场。同时起着消化.吸收和降解城市的废物。特别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速,城市与乡村之间逐渐融合,城市与区域日益成为一个发展的整体。按照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城市与乡村之间应该避免利益相互冲突,力求建立一种城市与乡村融合的协调发展形式,城市与乡村统一规划@。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必须相结合,而我国现阶段所进行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是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的一个部分。在国际规划界流行的一种观点:“真正的城市规划必须是区域规划(ture city planning must be regional planing)ⅲ。在中国城镇密集的高城市化地区,尤其应该加强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应该逐步拓展到大都市地区范围的规划。 1.3整体规划的原则要求根据著名规划专家萨伦巴教授所述,整体规划需要四个方面的结合:@①功能上的结合,是指物质规划.经济规划与社会规划之间的结合,将三者作为一个整体;②不同层次地域空间的结合,是指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之间的结合,表明城市与乡村的规划必须结合起来,形成协调的有机整体;③地域规划与部门规划的结合,是将来自农业.工业.交通等各个部门上下级的纵向计划和建议与横向的地域空间规划联系起来,与地域的空间需求和发展可能结合起来。④时间上的结合,主要是考虑规划的动态性.时间和空间的结合性.规划的弹性等问题。规划的整体性原则要求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一个规划的整体,统一于区域与城市规划为主体的综合空间规划体系之中。 2.对城市总体规划现存问题的剖析 2.1城市总体规划历史的回顾在我国所有的城市规划类型中,城市总体规划无疑是法律地位.权威性.受重视程度和期望值最高的。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城市普遍经历过两轮总体规划。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近期5年,远期15~2o年,并且重点放在远期,即期望总体规划能对城市未来20年的各项开发建设在统筹安排.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做出综合的部署。但是现实往往并没有期望的那么完美,实践表明:第一轮的总体规划平均发挥了不到10年的作用。第二轮的刚过5年就已经与实际建设相去甚远。在当前我国“发展是硬道理”的大背景下.城市总体规划的处境十分尴尬。回顾我

江苏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

江苏省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数据库标准 (修订稿) (2010年11月) 江苏省国土资源厅

目次 前言............................................................................. II 引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数据库内容和要素分类编码 (2) 5 定位基础 (5) 6 数据库结构定义和要素分层 (5) 7 数据交换文件命名规则 (17) 8 数据交换内容与格式 (19) 9 元数据 (19) 附录 A (规范性附录)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交换内容与格式 (19) 附录 B (规范性附录)土地规划用途分类及含义 (31)

前言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是在《TD/T 1027-2010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的基础上编制而成的。本标准由江苏省国土资源信息中心负责解释。

引言 为规范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依据《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等相关标准和规范,制定本标准。

江苏省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的要素分类、要素编码、定位基础、数据结构、文件命名规则、数据交换格式和元数据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的数据库建设和数据交换,县级规划中的中心城区规划图形数据的数据库建设和数据交换按《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226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GB/T 10114 县级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制规则 GB/T 13923-2006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 GB/T 13989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 GB/T 16820 地图学术语 GB/T 17798-2007 地球空间数据交换格式 GB/T 19231 土地基本术语 GB/T 21010-2007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TD/T 1014-2007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 TD/T 1016-2003 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 TD/T 1016-2007 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 TD/T 1019-2009 基本农田数据库标准 TD/T 1021-2009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 TD/T 1024-2010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 TD/T 1028-2010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要素 feature 现实世界现象的抽象。[GB/T 17798-2007 3.4 要素] 3.2 要素性质 feature attribute 要素的性质。[GB/T 17798-2007 3.5 要素性质] 3.3 类 class 具有共同特性和关系的要素集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