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 阅读 20 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优质课教学设计_268

七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 阅读 20 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优质课教学设计_268

七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   阅读 20 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优质课教学设计_268
七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   阅读 20 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优质课教学设计_268

登幽州台歌教案

一、教材分析

《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作品。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从中能够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全诗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结构紧凑连贯,又留有充分的空间:前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漫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时空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独寂寞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读来酣畅淋漓又余音缭绕。

二、教学目标

1.感受品味本诗辽阔而悲凉的意境,理解诗人苍凉悲壮的情怀。

2.背诵全诗。

3.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

三、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能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策略

1、要求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画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语句,提出问题。

2、画出你对课文感悟最深的地方,并写上评语。

3. 诵读诗歌,揣摩诗歌中优美精练的语言,并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大家知道这个诗人是谁吗?(全体学生回答)

1.作者介绍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他是唐诗革新的先驱者。诗的代表作

为《感遇》38首,旨在抨击时弊,抒写情怀。他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解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敢言,对武后朝的很多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所重视,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 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2.了解作品

《登幽州台歌》是我国唐代诗人陈子昂所作的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和“来者”,都是指像燕昭王那样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的明君。这首诗通过抒发诗人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正直、多才而遭遇困厄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

3.写作背景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所以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西南),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板书:登幽州台歌)

(一)自读诗句,理解诗意。

1.学生先听朗读再细读全诗,借助词典,掌握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2.指名读。读出韵味和节奏。(学生评价)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句子?

(前两句的意思是:(在幽州台上)我向历史长河的前端和后面望看去,也看不到像燕昭王那样的贤君。)

你展开了哪些想象?(孤寂苦闷)

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在同学间交流。

(二)朗读指导,领悟诗情。

1.再读全诗,体会、思考:诗中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

2.学生自由读,在小组内讨论:我们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呢?

(悲切缓慢的语气)

3.情感朗读,赛读(分男女组)。

男:前不见古人,

女:后不见来者。

男:念天地之悠悠,

女:独怆不过涕下。

4.齐读。

(三)词语注释

1.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幽州台: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为例,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

2、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3、怆(chuàng)然:悲伤的样子。

4、涕(tì):指眼泪。

三、再读古诗,赏析内容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1.前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

时间角度(前、后)。(板书:前、后)

“古人”指谁?

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

“来者”指谁?

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

“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而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

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板书:寂寞苦闷)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不过涕下。”

2.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

空间角度(天、地)。(板书:悠悠)

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涕下”。

是啊,作者生不逢时的惆怅之情、怀才不遇的哀叹、报国无门的悲愤、知音难觅的苦闷、建功立业的渴望、理想破灭的痛苦在这里集中体现了。

一个“独”字渲染了诗人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之感。

“怆不过涕下”逼真的描绘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和悲愤。(板书:怆然)

再次集体朗读:“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不过涕下。”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3.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愁苦情怀。这首诗看起来比较消极,但其实较不然,他流露出作者积极进取的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

4.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

我看到一个沉思的陈子昂。我看到一个为自己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而怆然涕下的陈子昂;我看见一个有着积极的人生追求,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陈子昂……

诗人独自站在幽州台上,他仰望长天,俯视大地,潸然泪下

5.艺术特色:直抒胸臆,破空而来,感情的潮水澎湃而出,震撼人心,具有苍凉悲壮的阳刚之气。

一二句:时间:俯仰古今,时间绵长。

前--后;古人--来者。两用“不见”相连,表现自己的孤独寂寞。

三四句:空间:宇宙寥阔与绵长,个人却渺小与短暂,更何况生不逢时,于是伤感无限,涕泪交横。

四.拓展延伸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其二)

燕昭王

南登碣石阪,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怅已矣,驱马复归来。

注释:

燕昭王:战国时期燕国有为君主。

阪(bǎn):一作“馆”。

黄金台:又称燕台、招贤台,故址在河北易县东南。

《燕昭王》是一首怀古诗,借古讽今,感情深沉,词句朴质,有较强的感人力量。当时作者身居边地,登临碣石山顶,极目远眺,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吊古抒情,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痛苦心情,反映了作者积极向上的强烈的进取精神。

五.小结

1.引导学生掌握古诗文的学法,感受独特情感,培养学生欣赏美的水平。

古诗文的学法学法:

a.同学们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登幽州台歌》的?

b.老师总结学习方法:

(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3)熟读吟诵,拓展延伸。

2.同学们,诗人是不幸的,报国无门,独上高台,知音难觅,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仅仅未到伤心时”。诗人的遭遇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他留下了这样一首足以万古不朽的诗作,我们也是幸运的,在一千多年以后能欣赏到这样一首名垂千古的诗篇,让我们拿起自己的笔,把诗人的情怀也流淌在我们的纸上吧。

六、作业布置

1.默写《登幽州台歌》;

2.课外阅读陈子昂的《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

3.预习杜甫的《望岳》;

4.完成同步练习。

七、板书设计

登幽州台歌

前后

(寂寞苦闷)

悠悠怆然

八、教学反思

本诗是唐代陈子昂的名篇,诗文很短,然意境高远,含义深广。在教习本诗过程中,即使我准备充分,但完后反思,还是觉得遗憾诸多:一、学生历史知识的缺乏,人文底蕴的肤浅,是学生理解本诗一道高坎。而我在相关资料介绍时,可能有点仓促,使得学生在听讲时感觉茫然,于是不得不在讲课过程中重作补充,但本课讲授过程缺乏流畅感。二、可能也正是因为前面原因,所以在讲课时我讲得时间太多,而留给学生体验的时间太少,没有达到让学生去感受诗文情境。为此我只能布置写本诗心得的作业,通过此行加以补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